最佳蝴蝶:亚历山德拉女王的翅膀

最佳蝴蝶:亚历山德拉女王的翅膀

一、蝴蝶之最:亚力山德拉王后的翅膀(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21)在《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一座世界着名的城市,并以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象。雕塑作为一种设置在城市中的艺术表达已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建国之前便存在着诸多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城市雕塑”被定义为一种概念,依法纳入城市建设之中是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起初以美化城市、纪念革命、精神导向为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上海作为我国城市雕塑的重要试点城市,自建国至今的七十余年中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如从教化走向美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化走向客观、从官方走向商业、从精英走向大众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引领性、国际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显着特点,其展现城市精神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需要经得起各种文化思想的检视。本论文研究基于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文化雕塑,通过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城市雕塑进行全面考察。随着文化工业在我国的风起云涌、突飞猛进,上海城市雕塑显现出了其文化现状堪忧,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理性的效用、拜金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张扬结合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之中,使得城市雕塑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空洞无物,在造型语言上千篇一律,在人文精神上支离破碎,甚至与这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抗,从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构成方面重新探索这种文化雕塑存在的真实本性,通过对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和城市雕塑实践的分析,在制度性、艺术性、公共性之间阐发城市雕塑未来的向度,以促使城市的管理者、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享有者形成一种共识,建构起美好城市的意象。在文化批判中产生出创新的进步力量,在公众交流中寻求鲜活的创作题材,在跨界互动中生成共赢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城市文化体现出遏恶扬善的人性品格,城市雕塑表现出美丽动人的理想境界。

莫传玉[2](2019)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是近几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纳博科夫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荼毒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抹杀了人们的想象力,他所评析的艺术必定存在性象征,所讨论的话题永远离不开作家的儿时情结,是个庸俗、非理性、不懂美学的“维也纳巫医”。纳博科夫常在他的小说中以弗洛伊德理论为诙谐模仿对象,导致他笔下的人物多呈现性格执拗、极端处事、非常态化的心理特点,他的小说也因此被文学评论界评为“心理学小说”。本次研究试图结合作家的文体风格、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家在访谈中有关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部分,从镜像“主-客体”理论、两性图腾、力比多能量等视角,以思辩性理论为主,实证性质性工具为辅,分析作者诙谐模仿精神分析的用意。通过对纳博科夫长篇小说运用澳洲公司所开发的质性研究软件Nvivo8.0编码归类,总结作者所着的小说里持有的心理学观点主要集中在“存在、时间、记忆、梦、性、爱情”这六项心理学主题。另外,作者所运用的文体技法也巧妙的将这六项主题融汇其中,使作品传递的思想更加多元。本次研究基于理论思辩的基础可知,作家的意识并非等同故事中“我”的意识。拉康学派的“镜象”理论充分在纳博科夫所塑造的双重“我”中得到证明;纳博科夫所持有的“双重世界”概念,也在每部小说的心理学主题上得到呈现。进一步采用质性研究工具比较心理学理论与小说情结核心观,发现二者观点并非完全一致,深入分析可知纳博科夫文学所蕴藏的心理学思想分别有:存在主题:拉康的主-客体“镜象”理论成为纳博科夫“双重世界”观的基础,它所表现的游戏思维模式隐藏这样一条法则,即“主-客体”意识的所占比例与自我认知、行为、性格息息相关。时间主题:分别以实验心理学、现象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阐明时间存有两种特性。动态性时间与个体的有意注意、直接经验有关;静态性时间与个体意识所处的客体空间属性有关。记忆主题: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为基础,对于主体而言,个体意识流的运作与记忆属性有关;对于客体而言,记忆瞬间的储存模式与欲望下的功利主义有关。梦主题:以精神分析拉康“镜象”理论为基础,弗洛姆的人本主义为目标,阐述梦的产生机制,即主体意识与客体环境通过无目的的组织、重构,最后帮助个体更好的认识自我,实现人类的社会属性,区别于自然界的动物属性。性主题:将精神分析、进化心理学作为依据,阐述主-客体意识在两性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主体意识而言,自然造就个体适应群体的“性”繁衍法则;对于客体意识来说,性适配器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两性关系的所属地位。爱情主题:继性章节理论为前提,分析主体意识在两性关系所起的作用,实乃“自私”的物质之爱;客体意识在两性关系所起的功能,是伴有“利他”主义、情感、能量协调的精神之爱。而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共同结合而形成的意志之爱,则是纳博科夫最为称赞的崇高之爱。总结,纳博科夫所主张的文学宗旨是具有“镜像”般的现象学,及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张的内省意识观意义,它们分别在“主体”与“客体”的意识中发挥作用。纳博科夫小说所隐藏的六个心理学主题思想,其理论分别涵盖了精神分析学、现象心理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作者所坚持的“双重世界”观,即“主-客体”的意识奠定基础,同时也预示作者所想表达的“棱镜”艺术意义。此次研究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也为今后的文学诠释学提供借鉴,对今后研究纳博科夫文学、作家心理学思想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

李云鹏[3](2018)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托斯卡纳地区的园林汲取了自古罗马以来各个时期园林艺术的精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托斯卡纳园林集当时的文学、宗教、绘画、建筑、雕塑、工程技术为一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园林文化,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14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托斯卡纳园林,探索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下所经历变化过程。通过对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园林发展演变的回顾,将托斯卡纳园林按照文艺复兴初期、文艺复兴盛期、文艺复兴后期的时间顺序进行展开。依据地理范围分为以佛罗伦萨、卢卡、锡耶纳三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并对区域内园林的空间类型、布局特点、造园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托斯卡纳园林的空间组成要素、造园手法、美学思想等方面特征的解读,归纳总结出园林中的景观要素植物、水体、雕塑的特征和内涵,清晰地展现出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的特征。为了更为直观深入地理解园林的形式,选取托斯卡纳园林中具有代表性的伽佐尼花园与中国江南园林中的留园从造园要素上进行多方位的对比分析。探索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之处,达到中西园林理论融合,客观分析两种园林之间的特点,理解不同文化下园林艺术的特征。最后,探寻托斯卡纳园林对于法国古典园林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和原因。将托斯卡纳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实践相联系,提出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并未否定传统,而是不断与现代艺术的新思想和新形式结合,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对国内景观设计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季晓腾[4](2016)在《帝俄时期贵族的爵位、制服与勋章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俄国贵族与西方贵族有着不同的特征。1722年的《官秩表》把贵族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1785年的《贵族特权敕书》确立了贵族等级在法律上的特权地位。1782年的《贵族家谱》把世袭贵族分为六类:赏赐或现任贵族;军事贵族;官僚贵族或勋章贵族;外国贵族家族;爵位贵族;古代贵族家族。1832年法典第九卷确立了获得世袭贵族称号的三种方式:1.通过沙皇的赏赐取得贵族身份;2.通过担任《官秩表》内的文武官职取得贵族身份;3.通过获得爵位、勋章来取得贵族身份。但是终身贵族称号不能世袭,不能列入贵族家谱更不能参加贵族团体。占有土地不能成为获得贵族称号的前提,国家义务才是俄国贵族法律权利得以保障的根本前提。贵族等级制度的特征又是通过爵位、勋章和制服得以体现的。从西方引进的爵位制度是给予贵族的封号,仅有三级:公爵,伯爵,男爵。徽章和制服是贵族等级权利和荣誉的外在体现。《官秩表》内的文武官职横向分为军官、文官、宫廷官;纵向上军官分为将官,校官,尉官,文官分为最高、中层、下层行政长官。任军官则14品及以上即为世袭贵族,而文官和宫廷官员则8品及以上才为世袭贵族,8品以下为终身贵族,不可世袭,因此军官地位要优于文官和宫廷官。以上三种官职的制服最基本的作用是表现官阶的高低,不同官职的制服各有特色,军官制服分为礼服和战服,礼服的制作追求极致的华丽,而战服则要兼顾功能性和舒适性;文官的制服种类繁多,行政系统、地域和场合决定着文官制服的款式;宫廷官员以手杖、镶嵌钻石的钥匙作为高级官阶的象征物,男女官员制服有所不同,未婚和已婚女官的制服也有区别。勋章是对为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表彰,非贵族被授予勋章即可成为贵族。勋章分为十七个等级,只有圣安德烈勋章被列入了《官秩表》。每种勋章形态各异做工考究,对应着不同的制服,这些制服和勋章是个人功绩的外在表现。

侯铁军[5](2015)在《他者之物与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从物质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兼容社会历史批评、形象学、心理学、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帝国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宗教研究等视角,通过文本细读和史料分析,以瓷器的物性及其文化意蕴为着眼点,以“china”(瓷器)与“China”(中国)间同音同形的特殊关系为线索,阐发文学文本、瓷器器物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勾连,试图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分析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深入研究瓷器与不同的个体在想象认知、帝国心态、民族身份、性别权利、审美欲望和灵魂诉求等方面的复杂交互关系。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八个章节。1引论本部分在提出本文所关注的问题后,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其中的重点研究成果做了较为详细的述评,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本文所使用的几个关键概念,并阐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视角、观点和创新之处。2瓷器与18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本部分再现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中国瓷器热以及瓷器的本土化过程,为研究这一时期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2.1“‘瓷叶片片漂四洋’:18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中的中国瓷器热”,以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瓷器书写为主线,探讨了瓷器的物性及其文化意蕴,勾勒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中国瓷器由盛至衰的全景图,分析了中国瓷器在饮食、装饰和社交等方面对18世纪英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时的英国人对瓷器的推崇、喜爱、迷恋和批评。2.2“新伊特鲁里亚扮装英伦:瓷器的本土化历程与18世纪英国文学”,通过梳理相关文学作品和历史史料,再现了英国人通过加装镶嵌,来样定制,模仿和创造等方法,不断地将瓷器去情境化、再情境化和本土化,把瓷器这个他者之物转变成自我之物的历程。3他者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有关他者中国的想象与认知本部分主要从物质文化研究中器物作为表征符号的视角着手,辅以形象学和中英关系史的相关内容,以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之间的密切联系为线素,研究18世纪英国人通过瓷器想象和认知他者中国的相关文学书写,分析和阐释了这一想象与认知所呈的“瓷器的中国化”与“中国的瓷器化,,特征。3.1“‘瓷器’/‘中国’房子:瓷器的中国化与18世纪英国文学”主要分析拘是“瓷器的中国化”所包括的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革国人根据瓷器的原产地中国,将瓷器命名成“china”,使其与中国的英文名“China”同音同形。其二、作为当时中国科技、艺术和文化的杰出代表,瓷器被视为中国的表征符号,是当时的英国人获取他者中国知识的重要来源。透过数量巨大且随处可见的中国瓷器,英国人情不自禁地在文学书写中想象、认知和建构着遥远而神秘的中华帝国的相关知识,中国也因着瓷器成为一种“想象的共同体”。3.2“茶杯上的幻想:中国的瓷器化与18世纪英国文学”。“中国的瓷器化”指的是英国人在想象和认知中国时,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瓷器的某些物性和文化意蕴与中国和中国人等同起来。18世纪初前,英国人对瓷器制作的秘密一无所知。在这一时期,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渲染着瓷器的神秘和神奇的功效,并根据瓷器上所描绘的静谧、和谐、美好的文饰,对中国进行理想化施魅,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乐园似的”面纱。及至18下半叶世纪,由于英国人对华的否定性态度以及欧洲种族主义思想等原因,中国的形象开始一落千丈。此时中国瓷器的某些“问题”,如不按透视法原理绘画的现象,外实内空的器形,怪异的人物图案等相关物性,都被用来表征中国和中国人的脆弱易碎、不堪一击、荒谬怪异等,中国和中国人由此而“瓷器化”了。4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多元自我的交互关系本部分主要从物质文化研究中人与物的交互关系的视角,首先结合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和中英关系、帝国与殖民地关系等相关史料,从较为宏观的层面,研究中国和英国以及英国和其殖民地围绕瓷器而引发的冲突,论述其背后所凸显的英帝国社会精英的帝国心态以及爱尔兰和美利坚人的民族身份等问题。其次,在微观层面,我们将通过分析男性、女性和属灵个体对瓷器的使用、消费、欣赏、把玩和制作等,论述瓷器与他(她)们的审美和欲望自我以及灵魂自我的交互关系。4.1“从笛福的焦虑到马戛尔尼的自豪: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帝国自我的彰显”主要从物质文化作为表征符号的视角,通过研究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相关瓷器书写,分析中国瓷器在财政、美学和道德层面对当时英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当时的社会精英对此所持的种种态度(如焦虑、愤懑等),并论述他们如何在想象、话语和实践等层面,化解上述心态,表现和彰显他们的帝国自我的。4.2“‘帝国精美而高贵的瓷瓶’破了: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民族自我的建构”,通过分析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文学(包括爱尔兰文学和早期北美文学)中的相关瓷器书写,论述了瓷器在帝国与殖民地纷争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表征政治权利和民族身份的符号功能。殖民地人通过抵制英国瓷器,生产本土瓷器以及到中国购买瓷器等方法,表现了他们的经济、政治和身份诉求,表达和建构了他们的民族目找。4.3“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杯风波:两性审美与欲望自我的诉求与争斗”,从人与物的交互关系视角入手,紧扣瓷器的物性及其文化意蕴,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瓷器书写,论述在日常生活中,男性和女性围绕瓷器所产生的复杂交互关系:男性把瓷器类比成女性,将女性物化为瓷器,在这个瓷器的女性化与女性的瓷器化过程中,女性被降格成男性审美和欲望自我的客体;女性则通过索取、观看、把玩、购买、展示、陈列瓷器等方式,在瓷器之上投射了她们的审美和欲望自我,以此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并通过有意识地在话语和实践层面与男性争斗,消解和超越了男性中心主义话语下“陶/男“和”瓷/女”的二元对立。4.4“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白色‘圣杯’:灵魂自我的形塑与提升”同样从人与器物的交互关系视角入手,紧扣瓷器的物性及其宗教意蕴,分析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灵魂自我的内在联系。本章认为,欧洲人对瓷器追捧,从灵魂的层面而言,是他们在罪感意识的驱使下,追寻白色“圣杯”这一宗教诉求的外化。而以鲁滨逊为代表的属灵个体尝试制陶/瓷的过程,则是其灵魂自我的一种投射,其所希望和追求的,是通过制瓷般的历练,形塑和提升自己,涤荡灵魂,把自己变得如同瓷器般圣洁,最终成为“合乎主用”的“贵重器皿”。5结论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分析,我们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主要扮演着自我之物和他者之物的角色。一方面,作为一种集科技、艺术和文化的伟大中国发明,瓷器这个他者之物,被视为整个中华民族及其历史的代表,被用作想象和认知他者中国和中国人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瓷器与18世纪英国文学中不同个体的多元自我有着复杂的交互关系,它彰显了社会精英的帝国自我,建构了爱尔兰和美利坚人民的民族自我,外化了男性和女性的审美和欲望自我,形塑了属灵个体的灵魂自我。

章家谊[6](2015)在《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项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关于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批评语言学研究。母语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科书则是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即使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多是在学科教育学框架下开展,很少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语文教科书可以说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分析任何言语行为都应当从这一行为的本质入手”(胡范铸)。而要有效地认识语文教科书的本质,就必须理解“语文”的本质。传统语文教育理论一直纠缠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最为流行。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母语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的行为本质?母语教育是否只是一个学科的教学行为?甚至只是一个语言知识的教学行为?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重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而语文教科书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样本,“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阿普尔等);而语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类型、呈现的认知水平、构建的意识形态更是对于未来社会人群的一种塑造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个预言”(阿普尔等)。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获得以外,——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知识类型,这一知识类型是否均衡?是否存在缺失?——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这—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构建了—个怎样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一致?——在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出一套新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和规则?由此,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四种版本的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以书中所含所有名词为分析比较对象,综合运用依据观念结构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教科书政治学理论、预设理论等相关理论,针对上述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认知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考察当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否符合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并就此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提出我们的批评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据此提出在语文教科书研究方面前人未涉及而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论述语文教科书行为的本质。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教育,是人的存在性教育,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语文教科书,作为传达语文教育行为本质理念的载体和主要途径,其行为本质和本质功能必然是提供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本章还介绍了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原因和其所含全部名词概貌。第三章——第五章以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所有名词为对象,进行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认知水平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其中,第三章是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基于“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基本合理有效”和“母语既构成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必须,也开启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可能”的假设,通过对于语文教科书名词所反映的观念和观念结构与大学现行学科分类的对比,努力客观描写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结构。并进而对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比较,得出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但是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类型却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观念结构之间不均衡、知识类型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讨论“认知强化功能”、“深度思维功能”及“多元思维观功能”。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认知强化功能弱化、深度思维能力弱化、多元思维观能力弱化的问题,并提出其主要原因源于语文教科书编写存在的最大弊病——“角色预设偏误”。第五章是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在回顾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最能体现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名词还是与人有关的名词,因此本文通过对四版本所含的人物类名词本身属性隐涵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来考察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倾向,揭示了教科书存在的“意识形态简单化”、“意识形态刻板化”的问题。第六章是教科书“叙说”(编写)行为的规则分析。结合对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全部名词的分析结论,提出针对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语文教科书编写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切实的意见,为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学视角研究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肖先明[7](2014)在《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史学研究中的社会史理论和文学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在整体考察中世纪至近代转型时期英国社会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贵族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与其社会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嬗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对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给出合理的解释。贵族指的是古代中世纪以及近代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享有特权的等级阶层。英国世俗贵族的称谓经历了“哥斯特”、“塞恩”与“方伯”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五级贵族体系。爵位和特权是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中世纪的英国贵族是王权的服务者和制约者,他们占据大量地产,采取庄园经营的方式主导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引领社会精神价值的取向。贵族在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具有“天然长上”的正面形象。从早期的国王到伊丽莎白女王,从沃伦尼伯爵到贵族反对派领袖孟福尔伯爵,贵族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为人称颂。西德尼爵士更以其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凛然之举被文学作品赞誉为“时代之花”。早期英国贵族与骑士身份密不可分。骑士精神是贵族精神的源头,骑士文学也是最早描绘贵族阶层形象的文学作品。骑士制度与骑士文学为近代英国社会教育、风俗、文学、艺术和语汇烙下了鲜明的印记。骑士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贵族、骑士大都是傲然挺立,忠诚勇武、谦逊文雅的光辉形象,其目的就在于激励骑士与贵族臻于达到骑士精神的理想境界,以便支撑社会的正义体系,使中世纪时期乱世求安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开始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转变,社会不同阶层财富结构,尤其是土地财富占有结构出现史无前例的剧烈变革,由此导致英国至诺曼征服之后数百年来的传统社会结构开始出现较大变化。各阶级、阶层、集团和人群的社会位置发生移位、变动,其相互关系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新兴乡绅、约曼、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英格兰社会经济以及议会中的力量蓬勃兴起,他们必然会要求阳光下的利益地盘。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经济地位、政治特权以及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而贪婪腐败、道德堕落、横行霸道、卖官鬻爵实为贵族阶层的关节炎,到了转型时期,社会新兴阶层就会群起攻之,而贵族又不肯、不敢、不愿直面这些指摘,其形象也必然会为竭力争权夺利的新兴工商业阶层所诟病,文学作品中的贵族形象也与亚瑟王传奇时期的贵族之拯救生灵于乱世的形象大相径庭。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对贵族形象的批评与讽刺既有对贵族阶层中某些具体人物为非作歹的直接点名道姓的抨击,又有对整个贵族群体形象败坏的理性剖析;既有从贵族群体内部某些人物遭受命运逆转、幡然醒悟之后对贵族虚妄品行的抨击,亦有出身于贵族并仍身处其中的一些具有近代民主观念的思想家对贵族阶层以及贵族体制流弊之内省式批判。在批评贵族形象的文学体裁方面,戏剧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文学最高艺术成就的表现方式。在戏剧之外,诗歌、散文、小说、政论文等紧随其后,将贵族的形象从政治腐败、殖民掠夺、经济贪婪与社会道德堕落等不同的侧面一一加以拆解。究其实质而言,贵族文学形象的衰落是由其所代表的落后的地产经营方式导致生产力无法满足新兴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所决定的,文学作品描述的贵族阶层形象的嬗变只是对贵族阶层丧失经济主导地位、政治特权旁落导致社会形象沉沦的必然趋势的真实写照,而不是引发贵族形象嬗变的主要原因。但文学作品对贵族形象的鞭挞推动了贵族阶层的自我反省,促使贵族阶层在经济生活、政治特权、文化教育、社会精神风尚等领域力举变革。一部分土地贵族改变地产经营方式向新型资产者转变,一部分新兴资产阶级也通过财富购买爵位等途径实现贵族化,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融合既改变了贵族阶层的经济地位,又避免了贵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对象,有助于维护贵族群体的政治权势,恢复贵族群体的社会形象,形成新的绅士文化,由此迎来了18世纪英国贵族的盛世。贵族阶层近而以翩翩有礼的绅士风度重新展现于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中,“英国绅士”成为了18世纪后期贵族在文学作品中普遍的敬称,虽仍不失傲慢,但已是世人心悦诚服的赞叹。作者从两个层面对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总结:一、英国贵族和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体现在四个方面:传统贵族资产阶级化与资产阶级贵族化带给英国社会变革的妥协性、政治变革上的渐进性、注重宪政观念与法律意识以及贵族精神与绅士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牵引作用;二、文学与社会历史之间存在着多层互动联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物质的属性,而文学则更具意识属性,其可以在社会的物质属性基础上纵横跳跃,但无法脱离社会的时代背景,时代的属性决定文学的精神内涵。文学具备历史的“真实性”,但揭示的是代表性的社会真理,是社会历史的精华、节略和概要;历史叙述也具备文学的属性,文学和历史两种叙述方式在“追问真相”的哲学思维的支配下,成为互补的“追问真相”的不同方式,两者不尽同而可相通,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王金玲[8](2013)在《前拉斐尔派艺术家罗塞蒂绘画的时间景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但丁·加百列·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是19世纪前拉斐尔派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带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烙印。对其绘画时间景观的研究,是众多个案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结合其作品形式所展现的时间意味、作品内核中所蕴藏的时间体验,以及其绘画中时间表达方式和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探索绘画这一空间艺术所凝结的时间意义。本文梳理了罗塞蒂绘画三种时间景观:一是时间的回溯化,通过对现在时间的重新演绎,打破时间的封闭性,进行时间序列向过去的回归,在绘画作品中再现过去的旧图景,打造回望式的往昔情境。罗塞蒂通过复古手段,在旧题新作、昨日重现、回归经典三种图像模式中,获得当下时间压力的转移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逃避。二是时间的凝固化,通过时间序列的阻断,时间被浓缩至某一奇点,在这一冰冻的瞬间,时间高度密集,孕育着一种静中藏动的丰富审美魅力,瞬间永恒的意义取消了时间的向度,忘却了不可逆转的时间之矢带来的紧迫压力。罗塞蒂对性感女子、自然花草等生命主角的歌颂,就是吟唱青春的挽歌,在静态化时间中获得假想存在的轻松感。三是时间的空间化,结合多种艺术形态,整合儿种时间艺术的资源,在空间艺术中创造时间四处扩散、奔突的姿态,世界变成一个可以任意穿行的迷宫,从而在这个敞开的艺术之境中找到驾驭时间的力量。罗塞蒂将设计、文学、音乐等艺术的效果和时间的意味引入到绘画空间,开启交互影响的多元时空镜像,建构时间超越性的系统。罗塞蒂案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罗塞蒂在绘画中表达了人类的时间意识和时间体验,通过绘画的空间形式,寄寓了与时间概念相关的各种命题。第二罗塞蒂绘画中多种时间景观的纷呈,融合了造型类静态性视觉艺术表现时间意味的许多技巧。在内核、形式等不同方面,通过文化记忆的唤醒、想象力的置入、静中藏动的处理、象征隐喻的双关、形式张力的暗示、图像叙事的引导、诗画转换的互涉、视觉音乐的通感等方式,给予审美接受、视觉思维、心理经验更多时间变化的印象。第三,罗塞蒂绘画的时间景观,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进行了交互,实践了时间和空间始终不能完全分离的理念,并赋予时空关系这一对复杂概念生动而形象的解读。本论文以罗塞蒂绘画为蓝本,研究其空间中的时间性,并梳理了这一表达方式在后世的继承传播状况,以期全景全息地探索绘画艺术的时间性问题。

彭应翃[9](2011)在《论安徒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文中指出东方,是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在童话创作里其为青睐的书写对象,在其童话全集的164篇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一篇章包含程度不一的东方想象。安徒生对东方的浓厚兴趣受到其所处的亚文化语境的影响,也与其独特的人生历程、气质性情等密切相关。亚文化语境和个体语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安徒生童话中“东方形象”的特殊性。通过对前后期童话中“东方形象”的细致梳理,可以发现,与同时代的许多欧洲作家相比,安徒生的东方表述表达了一种注视“他者”时相对平等的眼光。从这种平等交往的跨文化心态出发,通过对语词、主题、意象等的细心经营,安徒生笔下“东方形象”得以避免落入同时代作品中常见的套话化之窠臼,呈现出含义多元化之特征,体现了作者超越文化偏见与界限的世界主义情怀。这种世界主义情怀还表现为童话与东方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的内在关联。在安徒生童话的情节、叙述模式、人物形象等方面,存在许多《一千零一夜》的影响痕迹。这些痕迹显示出作者力求从纯粹艺术性出发,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理解和接受异国的开放姿态。此外,童话对各类西方异国的频繁表述,与“东方形象”一样,也都是安徒生以兼容并包的胸怀书写世界、言说自我的结果。以“东方形象”为代表的异国书写赋予童话表象与内涵的丰富性以及更为开放的阐释空间。同时,异域表述亦强化了文本审美层面的陌生效果,此外,更有助于凸显叙述者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而上述种种在童话经典性生成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轻忽的作用。所以,安徒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特殊语境中的书写者在文化碰撞中特殊的交往心态、洞悉其独特的心灵轨迹,更令我们对童话的经典性所在获得更深入认知。

朱文涛[10](2010)在《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罗马和汉帝国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中西两大文明。一方面,两者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全面形成各自完善的造物体系,代表着当时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古罗马和汉代位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虽有间接的传播影响但并无广泛直接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方独立发展成熟的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两种典型模式。造物是物质文明创造的全部过程与结果,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形态。因此,对两者造物艺术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对于中西方古代文化体系的考量有着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根据设计文化、设计原理、设计美学三方面的理论基础来建立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平行比较研究的基本结构,因此,全文分为文化成因比较、物质形态比较、审美风格比较三个部分。三部分也是以总-分-总的逻辑关系构成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一部分是以提纲挈领和整体把握的思路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的文化成因进行分析。古罗马和汉代有着各自的自然基础、经济环境与科技发展,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物质因素上的差异。古罗马和汉代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进程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诸多延续与变革因素。古罗马和汉代宗教信仰和风尚习俗的不同形成两者造物范式中精神因素的差异。两者也有着不同渊源和发展轨迹的艺术形式规律。第二部分是以翔实材料和具体分析为思路对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的材质工艺、结构、形制与装饰的形态要素进行比较。古罗马和汉代在金属工艺、陶工艺、纺织工艺、玻璃及漆器工艺、玉石工艺上有着不同的技术传统和发展轨迹。两者在建筑、服装、家具、工具和武器的结构形态上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适应。两者在饮食器具、灯具和肖形器物上体现着各自独特的造型特征和审美理念。两者有着各种装饰纹样、装饰题材和主题内容,体现了各自艺术形式的文化渊源和表现方式的差异。第三部分是以综合评述和理论概括为思路对两者造物艺术的审美风格进行比较。我对造物艺术风格的考察基于审美形式的描述与评论、审美心理的分析、风格的演变与发展这三个层面上展开,试图探究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在形式表现上的本质差异,审美主体情感、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内在分岐,以及解释两者造物艺术风格形成、演进和变迁的主要动力和内在原因。本文对两者的造物艺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第一、推动古罗马和汉代物质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着明显差异。古罗马造物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社会经济活动,而汉代造物艺术的核心是体现统治规范和社会伦理。第二、古罗马和汉代造物艺术特征有着重要不同,古罗马造物艺术从模仿观念出发恪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传统,汉代造物艺术则从主体对客体的观象出发通过模件和程式系统体现大一统的规范和宏大气魄。第三、古罗马和汉代在中西方造物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古罗马造物艺术奠定了西方古典主义的样式和规范,也是西方造物艺术的传统由盛转衰逐步转向宗教文化的肇始。汉代造物艺术是中国本土物质文化体系的掩卷之作,又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开端。

二、蝴蝶之最:亚力山德拉王后的翅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蝴蝶之最:亚力山德拉王后的翅膀(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城市雕塑
        1.1.2 上海城市雕塑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第二章 从雕塑到城市雕塑的兴起
    2.1 雕塑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2.2 雕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2.3 城市雕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2.3.1 从实践活动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外延
        2.3.2 从城市管理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
        2.3.3 从雕塑创作中建立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类型
    3.1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前期
        3.1.1 上海的古代雕塑遗存
        3.1.2 晚清时期的上海雕塑
        3.1.3 民国时期的上海雕塑
    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时期
        3.2.1 上海美术教育院校的建设
        3.2.2 上海美术社团与研究机构
        3.2.3 上海雕塑创作与雕塑建设
    3.3 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时期
        3.3.1 上海城市雕塑的管理建制
        3.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概况
        3.3.3 上海城市雕塑的类型特征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结构
    4.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4.2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要素
        4.2.1 上海城市雕塑的制度性文化
        4.2.2 上海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
        4.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物态性文化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批判
    5.1 城市雕塑与文化批判
    5.2 对创作方式标准化与伪个性的文化批判
        5.2.1 上海城市雕塑“标准化”的表现及其批判
        5.2.2 上海城市雕塑“伪个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 对创作题材仿造性与照搬化的文化批判
        5.3.1 上海城市雕塑“国内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5.3.2 上海城市雕塑“国外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实践分析
    6.1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推动城市雕塑建设
    6.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城市雕塑建设
        6.2.1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6.2.2 上海“雕塑公园”建设
    6.3 借助国际活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
        6.3.1 2007 世界夏季特奥会主题雕塑园建设
        6.3.2 中国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雕塑建设
第七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向度
    7.1 文化批判意识的内化与审美霸权的解构
    7.2 地缘性经验的建构与跨学科平台的认知
    7.3 参与角色的互动合作与社会评价的制衡
        7.3.1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委托
        7.3.2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合作
        7.3.3 城市雕塑的评审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项目
致谢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博科夫的生平简介概况
    1.2 纳博科夫遗留的“心理”问题
    1.3 研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4 本次研究如何展开
第二章 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文献综述
    2.1 国外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思想研究进展
    2.2 国内纳博科夫小说思想研究进展
        2.2.1 纳博科夫文学基础的翻译工作
        2.2.2 本次研究相关的评论工作
第三章 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 透过作家写作技法发掘精神分析
    3.2 基于质性研究方法论证六项心理学主题
        3.2.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3.2.2 研究输出结果
第四章 存在主题
    4.1 纳博科夫谈“存在”的动机
    4.2 纳博科夫谈“存在”的方式
        4.2.1 纳博科夫的存在主义特征
        4.2.2 游戏中的二重世界: 纳博科夫的“存在”心理
    小结
第五章 时间主题
    5.1 纳博科夫的时间构造理论
        5.1.1 主体为主导的“意识”时间理论
        5.1.2 客体为主导的“空间”时间理论
    5.2 空间中“双重时间”的选择: 隐藏物种的“适应”法则
    小结
第六章 记忆主题
    6.1 隐藏在双重世界下的记忆心理学
        6.1.1 “记忆双重”系统: 客体静态记忆VS主体动态记忆
        6.1.2 弗洛伊德的“神奇书写板(蜡+胶片)”与纳博科夫的“双重记忆”
    6.2 记忆中的处世之道: 个体与集体的存在模式
    小结
第七章 梦主题
    7.1 纳博科夫“双重世界”下所编织的梦的构造
        7.1.1 主体“我”占主导意识的“性欲概念”梦
        7.1.2 客体为结构的“象征”梦实则是衡量“力比多”的好坏
    7.2 纳博科夫构造“双重梦”的意义
    小结
第八章 性主题
    8.1 从性的主体角度揭示“性适应”理论
        8.1.1 “图腾”禁忌:近亲之爱(乱伦)是最基础的性欲
        8.1.2 性压抑说,弗洛伊德成为男性“性解放”的代言人
        8.1.3 “享乐主义”的性:“力比多”能量的双重释放
        8.1.4 双亲“情结”源于个体无知的性体验之一
        8.1.5 集体无意识的性:弗洛伊德的“乌托邦王国”
    8.2 从性的客体角度揭示“性选择”理论
        8.2.1 生理意义上的性冲突:“繁衍器”的投资策略
        8.2.2 精神意义上的动力学:“过滤器”的能量配置
    小结
第九章 爱情主题
    9.1 主体为代表的物质之爱——理性的自恋
    9.2 客体为代表的精神之爱——非理性的他恋
        9.2.1 纯粹的情感之爱
        9.2.2 平等的精神之爱
    9.3 主客体的理性、非理性统一——不朽的意志之爱
    小结
第十章 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的贡献
    10.1 创作的积极心理:不是抹灭外在,而是正视它的存在
    10.2 批判弗洛伊德心理:不完全否定,而是对“美”的解析不同
    10.3 肯定人本心理学:不单“双重世界”,更是“棱镜艺术”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后记

(3)意大利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起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相关研究
        1.5.2 国外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1.7 研究框架及结构
第二章 早期意大利园林的发展
    2.1 意大利概述
    2.2 园林的释义
    2.3 文艺复兴之前的意大利园林
        2.3.1 古罗马园林
        2.3.2 中世纪园林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托斯卡纳园林的形成因素
    3.1 地理环境的因素
    3.2 美第奇家族的影响
        3.2.1 乔凡尼·美第奇
        3.2.2 科西莫·迪·乔凡尼·美第奇
        3.2.3 洛伦佐·德·美第奇
        3.2.4 美第奇家族的影响
    3.3 经济的繁荣
    3.4 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3.4.1 文学思想
        3.4.2 绘画题材
        3.4.3 建筑创新
    3.5 阿尔伯蒂造园理论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托斯卡纳园林
    4.1 文艺复兴初期的托斯卡纳园林
        4.1.1 中世纪的余晖——卡法吉奥罗庄园
        4.1.2 变革的曙光——卡雷吉庄园
        4.1.3 台地园的开端——美第奇庄园
        4.1.4 人文的探索——波吉奥·阿·卡亚诺庄园
        4.1.5 形式的成熟——萨尔维亚蒂庄园
        4.1.6 小结
    4.2 文艺复兴盛期的托斯卡纳园林
        4.2.1 佛罗伦萨地区
        4.2.2 卢卡地区
        4.2.3 锡耶纳地区
    4.3 文艺复兴后期的托斯卡纳园林
        4.3.1 精致、典雅——冈贝拉伊亚庄园
        4.3.2 狭长、深远——奇吉·切提纳莱庄园
        4.3.3 纯粹、质朴——伊塔提庄园
        4.3.4 整齐、统——拉沃切庄园
        4.3.5 小结
第五章 托斯卡纳园林中的造园要素
    5.1 选址
    5.2 空间序列构成
        5.2.1 单一型空间
        5.2.2 交叉型空间
        5.2.3 组合型空间
        5.2.4 分节型空间
    5.3 路径序列
        5.3.1 串联型路径
        5.3.2 辐射型路径
        5.3.3 综合型路径
    5.4 雕塑
        5.4.1 标识类雕塑
        5.4.2 神话类雕塑
        5.4.3 隐喻类雕塑
    5.5 水体形式
        5.5.1 几何水池
        5.5.2 喷泉
        5.5.3 水阶梯
        5.5.4 水风琴
    5.6 庭园剧场
    5.7 神秘洞窟
    5.8 植物配置
        5.8.1 修剪植物
        5.8.2 结园
        5.8.3 柱廊
        5.8.4 花坛
        5.8.5 林园
第六章 托斯卡纳园林与中国江南园林艺术比较
    6.1 明清时期的江南园林
    6.2 哲学思想
        6.2.1 人与自然
        6.2.2 审美观念
        6.2.3 形式意境
    6.3 江南园林与托斯卡纳园林造园实例分析
        6.3.1 山林城市与城市山林
        6.3.2 园林的发展与变迁
        6.3.3 布局规划
        6.3.4 空间序列
        6.3.5 筑山理水
        6.3.6 植物组合
        6.3.7 建筑营造
    6.4 江南园林与托斯卡纳园林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6.4.1 差异性
        6.4.2 相似性
        6.4.3 小结
    6.5 两种园林风格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借鉴
第七章 托斯卡纳园林的影响
    7.1 托斯卡纳园林对拉齐奥地区园林的影响
        7.1.1 罗马的崛起
    7.2 托斯卡纳园林对法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7.2.1 造园理论的发展
        7.2.2 造园要素的演变
        7.2.3 造园风潮的兴起
    7.3 小结
第八章 托斯卡纳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和艺术应用
    8.1 托斯卡纳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
        8.1.1 弗莱切·斯蒂尔与瑙姆吉格庄园
        8.1.2 丹·凯利与米勒花园
        8.1.3 玛莎·施瓦茨与雅各布·贾维茨广场
        8.1.4 小结
    8.2 托斯卡纳园林的艺术特征
        8.2.1 理性特征
        8.2.2 设计规划
        8.2.3 先进的技术应用
        8.2.4 娱乐功能
第九章 结论
    9.1 结语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索引
托斯卡纳地区文艺复兴时期园林简表
美第奇家族族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项目
致谢

(4)帝俄时期贵族的爵位、制服与勋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动态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俄国贵族等级制度的建立与强化
    第一节 贵族称号的规范
        1.贵族的定义
        2.世袭贵族
        3.终身贵族
    第二节 贵族与国家义务
    第三节 贵族与土地
第二章 俄国贵族的爵位、家徽与制服
    第一节 贵族的爵位
    第二节 贵族的家族徽章
    第三节 贵族的制服
第三章 俄国军官的官阶与制服
    第一节 陆军军官官阶与制服
        1.陆军军官的官阶
        2.陆军军官的制服
    第二节 俄国海军的官阶与制服
        1.海军军官的官阶
        2.海军军官的制服
第四章 俄国文官的官阶与制服
    第一节 文官的官阶
        1.18世纪的文官官阶
        2.19世纪的文官官阶
    第二节 文官的制服
第五章 俄国宫廷官员的官阶与制服
    第一节 宫廷官员的官阶
    第二节 宫廷官的制服
第六章 俄国的勋章与制服
    第一节 勋章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勋章的标志与制服
    第三节 勋章的等级制度和奖励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外文文献
    二 中文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5)他者之物与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意义
        1.2.1 文学研究层面的意义
        1.2.2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研究层面的意义
        1.2.3 建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层面的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英国文学中的瓷器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研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18世纪
        1.4.2 英国文学
        1.4.3 瓷器
    1.5 研究视角与内容
        1.5.1 主要研究视角
        1.5.2 本文的思路、基本观点、创新点
2 瓷器与18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
    2.1 “瓷叶片片漂四洋”:18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中的中国瓷器热
        2.1.1 “埏埴以为器”:瓷器的物性及其文化意蕴
        2.1.2 “辗转世界市场上”:中国瓷器在18世纪的欧洲各国
        2.1.3 “来到英伦文明地”:蔚为大观的中国瓷器热
        2.1.4 “荣光时日去不返”:中国瓷器在英国的衰落
    2.2 “新伊特鲁里亚扮装英伦”:瓷器的本土化历程与18世纪英国文学
        2.2.1 “拱形圆柄镶金饰”:18世纪英国的镶嵌瓷
        2.2.2 “式多奇巧,岁无定样”:18世纪英国的定制瓷
        2.2.3 “媲美中国最好的瓷器”:18世纪英国的仿制瓷
        2.2.4 “新伊特鲁里亚扮装英伦”:18世纪英国瓷业的发明创造
3 他者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有关他者中国的想象与认知
    3.1 “瓷器”/“中国”房子:瓷器的中国化与18世纪英国文学
        3.1.1 “china/China":以国为名的瓷器
        3.1.2 作为“整个中华民族及其所有历史回忆”表征的瓷器
    3.2 “茶杯上的幻想”:中国的瓷器化与18世纪英国文学
        3.2.1 “神秘”与“乐园”:理想化的施魅
        3.2.2 “脆弱”、“不堪一击”与“怪异”:贬低化的去魅
4 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多元自我的交互关系
    4.1 从笛福的焦虑到马戛尔尼的自豪: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帝国自我的彰显
        4.1.1 笛福的焦虑:瓷器与帝国的财政危机
        4.1.2 诗文报刊的训诫:瓷器与帝国的品位和道德滑坡
        4.1.3 “中国人是我们的陶工”:瓷器与帝国自我的话语建构
        4.1.4 鲁滨逊的陶/瓷罐:帝国优越性的想象建构
        4.1.5 马戛尔尼的礼物:英国瓷器与帝国的自豪
    4.2 英帝国“精美而高贵的瓷瓶破了”: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与民族自我的建构
        4.2.1 斯威夫特的呐喊:爱尔兰对大英帝国瓷器的抵制
        4.2.2 “再见,瓷桌”:北美对英国瓷器的抵抗
        4.2.3 “高贵而精美的瓷瓶破了”:美利坚民族自我的建构
        4.2.4 到中国去买瓷器:美利坚自我的宣言
    4.3 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杯风波:两性审美与欲望自我的诉求与争斗
        4.3.1 “瓷器精致似女子”:男性审美和欲望自我的投射
        4.3.2 “瓷器是任何年纪女性的玩物”:女性审美和欲望自我的外化
        4.3.3 “瓷器既已破?生命算什么”:两性审美与欲望自我的争斗
    4.4 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圣杯”:灵魂自我的形塑与提升
        4.4.1 追寻白色“圣杯”:瓷器制造的灵魂维度
        4.4.2 鲁滨逊制瓷:灵魂自我的形塑与提升
5 结语
附表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材与教科书概念的界定
        二、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
        三、语文教科书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理论假设、理论背景、基本架构
        一、本文的理论假设
        二、本文的理论背景
        三、本文的基本架构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语料来源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功能定位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
        一、“语文”一词的由来
        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三、语文的重要性
        四、对“语文”理解的现状和问题
        五、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
        六、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是人的存在性教育
        七、“语文”含义重构的框架设想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的重构与行为本质
        一、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变迁
        二、教科书的功能定位
        三、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第四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语料概况——以初中段人教版、沪教版、香港启思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
        一、语文教科书版本的选取
        二、四版本名词概貌
第三章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框架分析
        一、知识类型框架
        二、语文教科书名词分析框架
        三、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比较
    第三节 结论
        一、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名词数量差距大
        二、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均具有比较完善的观念结构
        三、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
        四、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具体的观念之间的不均衡和知识类型的缺失
第四章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
        一、语文教科书的认知
        二、语文教科书的认知水平
        三、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分析比较
        一、语文教科书认知强化功能的弱化
        二、语文教科书深度思维能力的弱化
        三、语文教科书多元思维观能力的弱化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何为教科书意识形态
        二、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现状
        三、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人物类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语文教科书人物类普通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三、语文教科书人物类专有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第三节 结论
        一、性别意识形态
        二、年龄意识形态
        三、身份角色意识形态
        四、人物形象意识形态
第六章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语文教科书有关知识类型方面的建议
        二、语文教科书有关认知水平方面的建议
        三、语文教科书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
        一、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构成性规则
        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性规则
第七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外及国内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一) 国外学术界有关英国贵族研究的学术史综述
        (二) 国内学术研究状况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重难点及力求创新之处
        (一) 本文的重难点
        (二) 本文的创新尝试
    五、本文的主体结构
第一章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一、英国贵族阶层的形成
        (一) 军事贵族、封建贵族与教会贵族的形成
        (二) 英国贵族称谓的演变和五级爵位的形成
    二、中世纪英国贵族阶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一) 王权的服务者和制约者
        (二) 地产持有者、经济管理者和领导者
        (三) 特权拥有者和精神生活引领者
第二章 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贵族文学形象
    一、文学作品中的贵族政治、经济和社会形象
        (一) 贵族的政治担当成为文学作品的关注主题
        (二) 攫取地产与乐善好施矛盾并存的贵族文学形象
        (三) 时代之花与“天然长上”:文学作品中贵族的社会形象
    二、中世纪骑士精神和文学作品中的骑士形象
        (一) 英国的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二) 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
        (三) 骑士文学中骑士形象与历史真实的映射
第三章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与贵族地位的变化
    一、新型阶层的兴起与社会结构的转型
        (一) 农业生产方式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二) 新型阶层的兴起
        (三) 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经济地位的变化
        (一) 传统贵族地产与财富的衰减
        (二) 绝嗣危机与贵族债务灾难
        (三) 贵族经营的资本主义转型与新兴资产者贵族化
    三、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政治地位的变化
        (一) 贵族阶层政治势力的下降
        (二) 贵族阶层政治权利的转型
    四、转型过程中贵族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
        (一) 卖官鬻爵与贵族爵位数量的膨胀
        (二) 贵族社会声誉的衰弱
        (三) 贵族社会影响力的下降
第四章 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中贵族形象的变化
    一、转型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中贵族政治形象的嬗变
        (一) 文学作品中教会贵族道德正义形象的堕落
        (二) 世俗贵族“天然长上”政治形象的逆转
        (三) 吃人的贵族:斯威夫特小说中殖民统治的贵族形象
        (四) 肮脏的魔鬼:莎士比亚戏剧中贵族的政治形象
    二、文学作品中贵族经济活动与婚姻生活形象的变化
        (一) 圈地运动加速贵族文学形象的恶化
        (二) 经济掠夺铸造了贵族声名狼藉的文学形象
        (三) 基于财富的贵族联姻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
    三、文学作品中贵族社会形象的嬗变
        (一) 宫廷权贵放荡形骸的文学形象
        (二) 没落封建贵族的文学形象
        (三) 旧贵族、新绅士的文学形象之争与绅士文化的形成
    四、文学形象的嬗变促使贵族教育观念的革新
        (一) 英国贵族传统教育面临的窘境
        (二) 贵族教育转型的社会驱动力
        (三) 贵族教育方式的转型:大学教育与大陆游学
        (四) 贵族教育转型的影响
结语
    一、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互鉴
        1. 文学不惮务虚但表达的是可然之事
        2. 文学与历史: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二、近代英国贵族及英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
        1. 传统贵族资产阶级化与资产阶级贵族化带给英国社会变革的妥协性
        2. 政治变革上的渐进性
        3. 根深蒂固的宪政观念和法律意识
        4. 社会领域贵族精神与绅士文化的牵引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前拉斐尔派艺术家罗塞蒂绘画的时间景观(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第一章 罗塞蒂绘画时间景观产生的缘由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下的时间困境
        一、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时间价值观
        二、维多利亚时代科技进步带来的时间压力
        三、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下罗塞蒂的时间意识
    第二节 宗教和道德矛盾中的时间理念
        一、维多利亚时代宗教背景下的时间概念
        二、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框架下的时间观念
        三、罗塞蒂宗教道德观中渗透的时间思辨
    第三节 美术教育与文艺背景下的时间体验
        一、维多利亚时代美术教育传统下的时间感悟
        二、维多利亚时代文艺视域中的时间意义
        三、诗画文艺背景下罗塞蒂的时间体验
第二章 罗塞蒂绘画时间景观之一:时间的回溯化
    第一节 旧题新作
        一、诗人旧作的新创造
        二、戏剧家旧作的新演绎
        三、画家旧作的新呈现
    第二节 昨日重现
        一、古代宗教意味的追索
        二、古代生活文化的再现
        三、古代情感方式的延续
    第三节 回归经典
        一、古埃及艺术风尚的追溯
        二、古希腊艺术传统的借鉴
        三、中世纪手稿的启示
        四、自然主义风格的回归
        五、文艺复兴早期艺术的复兴
        六、威尼斯画派艺术的重燃
第三章 罗塞蒂绘画时间景观之二:时间的凝固化
    第一节 青春女性形象体现的时间凝固化
        一、双重时间汇于当下的承载者
        二、静中寓动聚于此刻的呈现者
        三、瞬间永恒立于此岸的抒写者
    第二节 自然生命对象体现的时间凝固化
        一、凝固在生命盛期的植物形象
        二、静止在灿烂时刻的自然风景
        三、定格在勃勃生机中的动物形象
第四章 罗塞蒂绘画时间景观之三:时间的空间化
    第一节 绘画的装饰性风格与时间空间化
        一、视觉时间印象寄寓于循环结构
        二、时代背景信息镶嵌于抽象符号
        三、时间综合意义隐含于象征图案
    第二节 绘画的文学性表达与时间空间化
        一、图像叙事中的时间空间化
        二、同题诗画转换中的时间空间化
    第三节 “视觉音乐”与时间空间化
        一、具象音乐场景体现的时空之境
        二、抽象音乐感觉营造的时空之象
第五章 罗塞蒂绘画时间景观的价值
    第一节 罗塞蒂绘画时间景观的影响
    第二节 罗塞蒂绘画时间景观的意义
参考书目、文献及网络资料
附录一:罗塞蒂生平及其圈中人物关系介绍
附录二:罗塞蒂作品目录(1840s-1880s)
附录三:罗塞蒂部分画作、设计作品等
致谢

(9)论安徒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 国内安徒生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外的安徒生研究概况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及范畴的界定
    四、本文的基本结构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方形象”的生成:安徒生的“东方梦”
    第一节 19世纪欧洲东方观概说
        一、世俗生活里的东方
        二、宗教背景下的东方
        三、文学作品中的东方
    第二节 丹麦:安徒生“东方梦”的文化之根
        一、丹麦与东方的交往历史及其特殊的文化语境
        二、丹麦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与宽容开放的文化心态
    第三节 通往东方的生命之旅
        一、旅行人生中的心灵记录
        二、年少时的寄托梦想之地
        三、诗性生命里的重要主题
第二章 前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
    第一节 多维复义的“东方形象”:以《夜莺》为例
        一、“东方形象”的多元结构
        二、观照东方的平等性视角:多元化形象的内涵
        三、历史与个人的选择:想象方式的由来
    第二节 异国情调的建构
        一、表述东方的词汇系统
        二、东方叙事的主题模式
        三、东方空间的深长意味
第三章 后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
    第一节 东方书写的焦点转移
        一、重复性与简约化:东方表述的新倾向
        二、从感性的想象进入理性的思考
        三、浪漫主义者的现实之思
    第二节“东方形象”的新形态与异国情调的淡化
        一、东西方空间的并置与汇合
        二、“信仰”与“爱”主题的“东方式”思考
        三、自我表达与东方表述两相结合
第四章“东方形象”与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对安徒生童话的影响
    第一节 移植与借用:来自东方文学的童话情节
        一、“讲给孩子们听的”“阿里巴巴”
        二、从“神灯”到“打火匣”
    第二节 叙述模式的承传与革新
        一、“没有画的”《新一千零一夜》
        二、“讲述的”故事与“听来的”故事
    第三节 幸运儿和孤独者:源于东方的人物形象
        一、童话里的阿拉丁原型
        二、孤独的王子
第五章“东方形象”与“西方形象”:异国表述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西方形象的主要类型与表述方法
        一、血脉相连、同源相亲:北欧形象
        二、暖昧与焦虑:中西欧形象
        三、熟悉的陌生人:南欧形象
    第二节 西方典型形象的构形
        一、历史遗迹中悲壮的“他者”
        二、艺术世界里凄美的“他者”
        三、情感纠葛中冷漠的“他者”
        四、犹疑中的西方异国想象
    第三节“西方形象”与“东方形象”的异同
        一、“他者”的相似性:创造性作家的“自我”之梦
        二、“他者”的差异性:隐喻式形象与换喻式形象
余论:“东方形象”与经典性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10)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一、全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二、比较研究架构下的造物艺术
        三、造物艺术比较研究的选题确定
    第二节 古罗马与汉代的可比性概述
        一、横向维度的比较——民族性和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二、纵向维度的比较——文明发展的性质与阶段
    第三节 课题的相关内容及说明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课题相关概念的阐释
    第四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论文基本结构
        一、课题研究的相关历史与现状
        二、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篇 造物艺术的文化成因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与汉代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自然生态与经济环境
        一、各具优势的自然生态基础
        二、差异的经济类型与对外贸易方式
        第二节 历史进程下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扩张与统一的历史进程
        二、不同社会制度的建构
        第三节 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
        一、多元融合的信仰观念
        二、世俗欢娱的风化面貌
    第二章 古罗马与汉代的造物范式
        第一节 造物范式的物质因素
        一、自然环境对造物实践规范的作用
        二、经济杠杆对造物实践规范的操纵
        第二节 造物范式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变革因素
        一、传统文化延续下的造物实践规范
        二、政治进程推动中的造物实践规范
        第三节 造物范式的精神因素
        一、精神信仰对造物实践规范的指导
        二、风尚习俗对造物实践规范的影响
    第三章 古罗马和汉代的艺术意志
        第一节 两种艺术意志的内在分歧
        一、中西艺术意志的视知觉方式与心理需求
        二、古罗马和汉代艺术意志的定位
        第二节 两种艺术意志的具体形式差异
        一、共时性的立体空间与历时性的平面空间
        二、不同的构图关系与细节
第二篇 造物艺术的形态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材质与工艺
        第一节 不同技术传统的金属工艺
        一、全面成熟与发展的金银工艺
        二、青铜的锻打技术与铸造工艺
        三、截然不同的冶铁之路
        第二节 陶工艺的两种发展轨迹
        一、陶器工艺不同趋向的转折
        二、更迭与积累的工艺特点
        三、釉陶技术的探索与发展
        第三节 各居主导地位的玻璃与漆器
        一、兴盛一时的罗马玻璃器和汉代漆器
        二、玻璃工艺的两种系统
        第四节 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纺织工艺
        一、不同的麻织原料与外来的棉纺技术
        二、丝织物与毛织物的交流与传播
        三、织造工艺的区别与相互影响
        第五节 各取其好的玉石工艺
        一、宝石与软玉
        二、各擅其长的工艺技法
        三、不同的石雕材质与工艺
    第二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 观念与结构统一的空间营造
        一、不同中心与方位的空间观念
        二、"天圆地方"与"天地皆圆"的空间形态
        三、空间轴线与分割布局的差异
        四、两种建筑结构体系
        五、"模块化"和"结构化"的空间组织变化
        第二节 社会秩序与审美情趣相应的服饰定制
        一、基本服饰结构的选择与演变
        二、服饰的具体结构形态与审美
        三、灵活与森严的服饰制度
        四、妆饰方式的异趣
        五、适应不同战事的甲胄结构
        第三节 与起居空间相适应的家具结构
        一、起居方式决定的家具结构形态
        二、内部空间影响下的家具结构与陈设布局
        第四节 技术功能为先的工具结构
        一、适应不同农作方式的农具构造
        二、便于海航与河运的船舶构造与技术
        三、车辆构造系统的异同与创新
        四、各自机械发明的丰富成就
        第五节 完善的武器构造系统
        一、军事战术方式沿革下的武器配备
        二、不同兵器品种与性能的构造
    第三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形制
        第一节 饮食器具的器形
        一、型制的传统与演变
        二、与功能对应的平台
        三、主体造型的基本特点
        四、体面线脚和局部处理
        第二节 照明器具的造型
        一、照明技术对灯具造型的影响
        二、灯具的器物原型与演进
        三、灯具造型变化的规律
        第三节 肖形器物的形态分析
        一、肖形的丰富题材
        二、局部具象与整体意象
        三、生硬与自然的细节处理
        四、活泼与沉稳的动态处理
    第四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的纹样装饰
        第一节 几何纹样
        一、几何纹样的缘起
        二、连续几何纹样的构成格式
        三、几何纹样的象征含义与组织方式
        第二节 典型纹饰
        一、植物卷须纹和云气纹的渊源
        二、莨苕卷须与云气纹的表现特征
        三、莨苕卷须与云气纹的演化与组织
        第三节 装饰的各式题材与母题
        一、植物题材与母题
        二、动物题材与母题
        三、人物与人造物的题材母题
        四、色彩装饰
        第四节 装饰的主题内容与表现方式
        一、装饰的中心主题与内容
        二、装饰的艺术表现方式
第三篇 造物艺术的审美风格比较
    第一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之特征
        第一节 造物风格的形成
        一、渐进形成的古罗马风格
        二、汉代风格的彰显与确立
        三、两种造物风格形成的本质差异
        第二节 造物的"风格描述"
        一、材质的显性与隐性
        二、形式差别的本质
        三、组织结构的整体化与模件化
        第三节 造物的"风格评价"
        一、"风格评价"的历史梳理
        二、相似的"崇高感"
        三、"闳中肆外"与"重丽轻靡"的分析
    第二章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之审美心理探源
        第一节 艺术心理的审美定势
        一、外倾与内倾的内心体验
        二、"虚"与"实"的审美观照
        第二节 艺术思维的内在逻辑
        一、数理逻辑和直觉类推
        二、细化分析与整体综合
        第三节 艺术观念的价值取向
        一、群体伦理与个体意志的价值观念
        二、辩证二元与对立二元的世界观念
    第三章 古罗马与汉代造物风格之演变
        第一节 造物风格的演变规律
        一、造物风格演变与历史进程相契相离
        二、造物风格演变的动因
        三、造物风格演变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的内在演进
        一、从西汉晚期到东汉—汉代造物风格的日臻完善
        二、从弗拉维王朝到安东尼时代—古罗马造物风格的极情尽致
        三、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内在演进的异同
        第三节 古罗马和汉代造物风格的变迁演化
        一、风格演化的内因
        二、风格演化的外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蝴蝶之最:亚力山德拉王后的翅膀(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D]. 李强. 上海大学, 2021
  •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心理学思想研究[D]. 莫传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意大利托斯卡纳园林艺术研究[D]. 李云鹏. 上海大学, 2018(02)
  • [4]帝俄时期贵族的爵位、制服与勋章研究[D]. 季晓腾. 苏州科技大学, 2016(05)
  • [5]他者之物与自我之物-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研究[D]. 侯铁军. 武汉大学, 2015(07)
  • [6]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 章家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
  • [7]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嬗变研究[D]. 肖先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8]前拉斐尔派艺术家罗塞蒂绘画的时间景观[D]. 王金玲. 中国美术学院, 2013(04)
  • [9]论安徒生童话里的“东方形象”[D]. 彭应翃. 暨南大学, 2011(10)
  • [10]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D]. 朱文涛. 苏州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最佳蝴蝶:亚历山德拉女王的翅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