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石膏板切割加工的研究与应用

纤维石膏板切割加工的研究与应用

一、纤维石膏板切削加工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森[1](2017)在《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革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墙体材料的生产耗费大量能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新型墙体材料具有环保节能,制作简单的优点,符合低碳社会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新型墙体材料状况进行研究分析,详细的论述了国内外新型墙体材料的创新领域和创新技术。目前,合浦县新墙材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页岩多孔砖和混凝土砌块,页岩多孔砖与普通烧结多孔砖相比,具有保温,隔热,轻质,高强和施工高效等特点;混凝土砌块的原料主要是水泥和集料,这两种原料的资源都很丰富,而且是地方性资源,减少运输成本,具有砌筑方便、墙面平整度好、施工效率高等优点。使用混凝土砌块代替普通烧结实心砖,可节约土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提高综合效益,同时降低工程成本。

黄文耀[2](2014)在《材料性能驱动下的数字建筑整合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数字时代的来临,基于计算设计和数字建造(CAD/CAM)的数字建筑设计表达范式促使传统的建筑形态建构和物质呈现技术在不断地自我突破,并向基于“性能/表现”的多元与聚合的建筑整合化设计系统迈进。依托数字技术应运而生的“数字材料”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形式性”和“物质性”的高度统一。本文旨在以材料物质性能的视角下,探讨一套整合了进化式算法、参数化技术、仿生学工程和数控制造的自我回馈的设计手法和建筑系统。这个系统将建筑几何形态经过多重的工程材料评估,为将来高级整合化的工程材料制造系统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一定的探索。文章主要从两条线索进行阐述:一是论述了依托数字技术的“性能/表现”的整合化设计系统。即形态、结构和材料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子系统,而是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依托的复杂聚合形态,这个系统回应了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和输入动因,且符合先进的数字建造逻辑。二是在材料集群行为的视角下,探讨基于“物质与能量”转化的材料系统整合化设计的可能性,并从计算设计和数字建造两个层面上分析材料性能设计的生成机制和呈现逻辑。材料系统在不断地分化,新材料时代正驱使着建筑设计的重大变革。从传统材料到复合化材料,从机械组件建构到化学合成物,从元素整理到重组机能,材料整合操作作为形态生成的一个特性,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是几何行为、环境响应和结构性能成为全新的协调设计的关键,远远超过了纯粹的形态生成。

金坤[3](2014)在《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产业是体育科学与经济科学交叉的新领域,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国的体育产业化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设计特征和策略都有很大的变化;而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也和产业体制和政策有关。从体育产业化的角度来研究公共体育场馆,具有独特的人文社科视点。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地区差异性大,而浙江省的体育产业化在国内领先,阶段清晰,研究其公共体育场馆的相应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借鉴价值.因此从分析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化进程着手,整理和总结了该省公共体育场馆建筑设计特征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而对产业化的发展和需求变动对建筑设计特征的影响及相关设计策略作了详细的分析。本研究结论也可供其它地区的体育建筑设计参考。全文共约21.2万字,图表961张。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第1章),解释研究的背景、意义、基本概念等,陈述研究方法和框架。其次(第2、3章),对体育产业和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历程、概念、相互关系作了深化及分析,对产业背景和设计特征的元素作了筛选。并把浙江省的产业化进程分为成长、过渡、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按阶段对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典型实例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归纳出产业化进程中设计特征的演变趋势—综合化、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接着(第4、5、6、7章),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和需求相联系,从总体布局和功能组合、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四个方面,对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分项研究;并考虑与产业的协调发展,结合实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策略.最后(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另外,在附录中选取了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部分实例,并作简要分析。

朱利文[4](2010)在《常压酸化法制备无水硫酸钙晶须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石膏是我国储量丰富的天然矿藏,电厂脱硫石膏是目前大量存在的工业副产品,目前由于工艺技术限制,市场上对二者的应用仅限于建筑行业等领域。由于生石膏和电厂脱硫石膏主要成分都是二水硫酸钙,因此,本文研究了以生石膏和电厂脱硫石膏为原料,采用常压酸化法制备无水硫酸钙晶须工艺,对我国石膏资源的开发、脱硫石膏的循环利用以及硫酸钙晶须的制备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常压酸化法制备硫酸钙晶须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溶剂提高硫酸钙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以提高料浆浓度,增大硫酸钙晶须产率。本文采用容量法测定生石膏溶解度,试验研究了生石膏在多种溶液中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生石膏在强电解质、铵盐溶液及盐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差异较大,并且受酸度、盐溶液浓度影响。相比较而言,生石膏在浓度为30%-40%的柠檬酸铵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大,为4.41g/100ml。在盐酸浓度为10%、氯化镁、氯化钠浓度均为5%的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可达2.04g/100ml。上述研究结果对常压酸化法制备硫酸钙晶须工艺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常压酸化法制备无水硫酸钙晶须是目前晶须制备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试验研究了常压酸化法制备无水硫酸钙晶须的工艺流程及其各种影响因素,并通过热重分析、XRD、三维数字显微镜、SEM等手段对硫酸钙晶须产品进行表征。实验详细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硫酸钙晶须产品形貌、组成及长径比的影响,包括反应时间、料浆浓度、溶液中硫酸根离子与钙离子摩尔比、晶须助长剂类型及添加量、冷却时间等,并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以生石膏和电广脱硫石膏为原料、氯化镁为晶型助长剂,采用常压酸化法制备无水硫酸钙晶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Ca2+浓度0.15mol/L,硫酸根离子与钙离子摩尔比10,沸腾时间15min,陈化时间6小时,晶型助长剂钙镁摩尔比13,产品在200℃下脱水0.5h。本文从硫酸钙晶须的制备机理和生长机制方面阐述了硫酸钙晶须制备的主要机理和微观生长过程,并介绍了硫酸钙晶须生长的不同阶段的相变化和生长规律。提出了硫酸钙晶须生长过程的固液生长机理和位错生长体制,最后对硫酸钙晶须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缪进康[5](2009)在《切磨机》文中研究表明

李丽英[6](2008)在《千枚岩中绢云母的回收及其在保温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绢云母是一种天然细粒鳞片状的白云母,属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含水铝硅酸盐。在我国,绢云母分布十分广泛,在四川、福建、安徽、陕西、新疆等地均有发现,但是除福建、安徽等个别矿区品位较高外,很多地区开发利用的价值较少。尽管如此,随着旧矿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云母在许多行业应用的逐渐推广,很多研究者都将目光集中到新资源的开发中。陕西省绢云母分布广泛,主要富集在绢云母片岩和千枚岩中,因为其品位不高,所以不被人们重视,并且这些岩石容易造成山体滑坡和路基破裂等危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就社会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来看,将这些岩石作为绢云母开发的新资源,不仅能开发利用有价值的矿物,而且变害为利,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就是本着这一宗旨,进行了千枚岩中回收绢云母的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和影响因素作了分析。千枚岩采自陕西省西乡地区,经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绢云母含量为29.9%,伴生矿物有石英、长石和绿泥石。原岩经过重选、浮选试验,在酸性介质阳离子捕收体系中,采用十二胺作捕收剂兼起泡剂,可溶性淀粉作抑制剂,同时用H2SO4作PH调整剂,控制矿浆PH在2~3之间浮选回收绢云母。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重选后一次浮选,矿浆浓度为25%,捕选剂用量为140g/t时,浮选矿物中绢云母的含量和产出率相对较好,但纯度并不高。在一次浮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浮选,同时再加入用量为300g/t的抑制剂,浮选得到的矿物中绢云母含量提高到72.01%,绢云母产出率为9.77%。经过二次浮选得到的矿物中绢云母虽然产出率不高,但是纯度提高了,尤其是石英和长石含量较少,所以建议采取粗选后二次浮选的方法回收绢云母。由于绢云母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特殊的层状结构,目前在橡胶、塑料、涂料,陶瓷、建材等诸多行业中应用广泛。但是,将绢云母用于保温材料,在建筑行业使用的报道不多。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节约能源、推广绿色建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发展建筑保温隔热工程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采用绢云母作为制作保温材料的原料之一,主要是想利用其含铁量低,且具有片状的“三明治”式结构来阻隔热量的传递。本文在回收绢云母的基础上,还就绢云母在保温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研究表明:以石膏作为胶凝材料,绢云母和水镁石纤维作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保温隔热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导热系数测定、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可知,该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表观密度随着绢云母和水镁石纤维用量及水料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时强度也在降低。取设计配合比为石膏n:绢云母m:水镁石纤维f=5:3:1.5的复合材料用JTRG-111型建筑材料直流计式导热仪进行测试,其导热系数达0.17 W/m·k(厚度30mm),满足建筑保温材料的指标。另外,其抗折强度为1.93MPa,抗压强度为7.2MPa,表观密度为850kg/m3。室内研究的结果证明:与现用石膏类保温材料相比,该复合材料的性能能够达到相当的水平;与常用墙体材料相比,该复合保温材料可作为一种良好的非承重内墙保温材料。

吴大川[7](2007)在《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目前,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村镇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祖辈所留传下来的古老简陋的住房,已不能满足生活与生产的需要,住宅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建房速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住宅改变村镇居住区面貌、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许多村镇居民由于缺乏建设住宅的指导及自身需求的参考,出现建设住宅尚缺乏全盘的规划与安排,技术措施跟不上去,盲目贪大求洋的倾向,不注意自身的特色等现象,致使资源严重消耗、居民届住环境不断恶化。这对新型居住区的建设和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可以说,缺少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有一定超前性的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已成为西部村镇发展建设,城市化进程,实现小康目标的严重障碍,也是村镇居民迫切需求及地方政府建设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在无限的需求愿望和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寻找一个适当的结合点,把建设能符合村镇经济水平,提高能源、资源效用,满足舒适健康愿望的具有最优性的村镇小康住宅项目作为根本目标。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是针对西部地区村镇,以“小康”的标准,科学、合理的研究住宅建设,从而构建出适合西部地区村镇且具有前瞻性的小康住宅。它对于改善居民居住质量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出了研究的课题,力图通过对我国西部村镇住宅体系的研究,能够为西部村镇建房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住宅模式,减少或杜绝较差项目的盲目建设;同时也有助于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有一定超前性的村镇小康住宅设计导则的纲领性文件,从定性、定量两方面为地方政府及村镇居民有效的指导村镇小康住宅建设。本文总共分为六部分。首先,在对国内外村镇住宅的现状及发展概况进行分析,结合小康住宅理论的研究及西部村镇住宅调研的基础,归纳出当前村镇住宅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定义村镇住宅体系小康的内涵,明确小康住宅研究的准则,构建多元多层次的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层次。多元多层次的实质就是要求住宅从建筑体系、结构体系、材料体系及新技术应用的四方面进行多层次的研究,使住宅项目整体达到小康标准。第三,结合目前西部村镇住宅建设体系的现状,选定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典型住宅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的因素,从而确定村镇小康住宅家居功能模式,将其分为基本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但由于部分生活功能空间与城市住宅较为相似,为此,对最基本的生活功能空间结合村镇的实际进行分析,突出村镇住宅的居住模式以及居住条件不同,并提出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设计要点,改善当前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陕西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的标准,为今后从事陕西村镇小康住宅建筑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第四,通过对村镇住宅结构体系的分析,指出住宅的不同部位存在的问题,为此,依据基础、墙身、楼面、屋面的顺序,结合日前规范及施工经验,依次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重点对不同部位结构的构造做法提出若干种设计方案或者发计规范。最后,本章根据参阅大量文献,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要求,介绍了几种可能的村镇小康新结构体系,希望为村镇居民在建设自己理想的小康住宅时,提供更多的住宅结构类型作为选择。第五,结合西部地区村镇住宅墙体材料的使用现状,阐述对于传统墙体材料优化的意义及村镇小康住宅墙体材料的使用标准,与此同时,针对陕西目前出现的新型墙体材料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村镇小康住宅墙体材料的优选过程。在这优选过程中,建立了墙体材料优选的方法及陕西小康住宅墙体材料优选建议表,优选方法构建墙体材料评价层次结构模型、指标权重和评价基准。住宅墙体材料优选评价要素体系分成评价总目标、指标层A、因素层B和分因素层C四个层次。指标层A包括经济、技术、生态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因素层B包括11个评价因素。这一方法把抽象思维定量化,反映出墙体材料的真实情况,帮助人们在村镇小康住宅建设时选用墙体材料做出较好的决策。第六,针对传统西部村镇的气候及生产特殊性的特点,如气候特殊性,同我国其它区域比较,存在大多数区域日照时间较长,水资源比较贫乏;生产特殊性就是存在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畜牧业的排泄物等。探讨了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中应用各种新技术的可行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中关于太阳能、沼气及节水的具体技术。为西部村镇小康住宅示范新技术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供的规划及建设意见最终为西部地区村镇小康住宅在小康的标准下合理布局、优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王玉田,姜福香,王新波[8](2007)在《纤维石膏板—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两种连接形式的玻璃纤维增强石膏大板—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反复位移影响下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连接形式的试件均有足够大的抗侧移变形能力,结构整体抗地震性能良好,连接构造的局部抗地震能力均强于整个试件的抗震能力。

黄雷[9](2003)在《现代木质建筑——盒子住宅的设计开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一种永恒的建筑材料;木结构建筑,一个古老的新话题;绿色环保,一个世界化的流行趋势。这些因素综合映射到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当中,就成为木质盒子住宅的产生由来。 木材因其材料和结构上的特性以及美学上的价值而在发达国家的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而目前我国在木结构建筑的现代应用上无论是对材料的认识、选择和加工,还是对木结构建筑的技术要点、设计方法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已有了相当大的差距。 本文试图在全面掌握现有木质建筑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住宅领域内盒子住宅体系的宏观设计取向,并结合现有住宅设计模式进行设计,所以对推广应用木质建筑体系、填补我国木质住宅领域空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确立了木质建筑的推广应用趋势。第二章,介绍了目前在木材生产和木结构建筑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北美地区的木质建筑材料,技术和施工。第三章,结合设计实例,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盒子单体的构成要素及较为典型的空间组合,提出木质盒子住宅体系的设计取向。 全文约5万字,图34,表16。

陈小平[10](2002)在《重庆市能源效率与能源发展战略》文中提出依据重庆市2010年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和“十五”计划期间重庆市GDP年均增长9%的经济发展总目标,并考虑到环境改善和社会稳定,在对重庆市现状作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专家分析预测和MARKAL模型分析计算预测了重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能源需求总量,能源需求中的能源品种构成,以及其与环境容量的关系,同时,对重庆市能源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能源保障战略、能源清洁利用战略、传统能源生产提升战略设想。研究结果表明: 在SO2排放总量保持在2000年水平,2005、2010、2015年重庆市能源总需求量分别为4158、5202、6587万吨标准煤。能源需求总量中煤、电、气、油的构成2005年为66.51%、12.86%、13.86%、6.77%;2010年为60.31%、12.63%、19.20%、7.87%;2015年为52.03%、11.70%、27.86%、8.41%; 为支撑重庆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重庆市能源需求总量在2005、2010、2015年必将有较大增长,据预测在2000年基础上将分别递增32.87%、66.25%和110.50%,这就要求重庆市在能源生产、开发、供应及相关规划等方面及早作好准备,不可忽视,加大能源开采、供应的宏观调控,减少依存度。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低能耗高附价值行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以降低重庆市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能源、经济、环保三者之间实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005—2015年重庆市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电和天然气的比重将逐步增大。煤的比重将由目前的70%左右逐步下降到60%左右,为控制SO2排放有从市外调入优质低硫煤的需要,这将对重庆煤炭行业和煤炭资源的利用产生影响;天然气比重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将由10%左右逐步增长到20%左右,这将对提高用能效率和改善环境有益,但也将对增大用能成本产生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支撑重庆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提高用能效率和改善环境有益,促进重庆能源、经济、环保三者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纤维石膏板切削加工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石膏板切削加工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板材
2 混凝土空心砌块
3 页岩高强烧结砖
4 结语

(2)材料性能驱动下的数字建筑整合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数字设计的崛起与材料性能的缺失
    1.1 研究起源
        1.1.1 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新表达范式
        1.1.2 材料物质性的忽视与机会
    1.2 相关概念简述
        1.2.1 “数字建筑”的语境
        1.2.2 建筑整合化设计
        1.2.3 材料物质性能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物质哲学和实践理论
    2.1 哲学理论
        2.1.1 德勒兹理论
        2.1.2 曼纽尔·德兰达的物质哲学
    2.2 实践理论
        2.2.1 约翰·霍兰德的涌现理论
        2.2.2 弗雷·奥托的“Form-finding”材料系统
第三章 数字建筑整合化设计方法概述
    3.1 机器原型——自然适应性系统
        3.1.1 自然形态(Natural form)
        3.1.2 高级几何形态(Non-Euclidean Geometry)
        3.1.3 聚合形态(Polymorphic)
    3.2 基于“性能/表现”的整合化形态特点
        3.2.1 材料的特性与分布
        3.2.2 结构的表现行为
        3.2.3 功能或行为的整合
        3.2.4 环境性能的响应
    3.3 关于计算设计中的整合方法
        3.3.1 自上而下——基于“计算几何”的传统设计方法
        3.3.2 自下而上——基于“集群智能”与“涌现”理论的算法设计
        3.3.3 半自主的设计方法
    3.4 制图逻辑的整合——从“文件到工厂”
        3.4.1 整合数字物质性
        3.4.2 BIM 协同设计:从文件到工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建筑材料系统的分化与整合
    4.1 材料有能力被计算
    4.2 材料物质性
        4.2.1 物理性能
        4.2.2 力学性能
        4.2.3 化学性能
        4.2.4 工艺性能
    4.3 材料数字性
    4.4 材料的多样性
        4.4.1 过度型材料
        4.4.2 重组材料
        4.4.3 高分子聚合材料
        4.4.4 智能材料
    4.5 材料的性能设计
        4.5.1 材料/几何
        4.5.2 材料/结构
        4.5.3 材料/环境
        4.5.4 材料/建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材料系统在计算设计中的整合
    5.1 数据的整合
        5.1.1 以数据为中心的工作方式
        5.1.2 CAD 从辅助设计到“计算设计”的转变
    5.2 生成算法(GenerativeAlgorithm)
        5.2.1 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
        5.2.2 细胞自动机(CellularAutomaton)
        5.2.3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5.3 材料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建立
        5.3.1 适应性主体(Agents)计算框架的建立
        5.3.2 参数定义
        5.3.3 嵌入环境或内部结构分析工具
    5.4 从编码到数控制造
        5.4.1 从编码到机器人自我装配
        5.4.2 从编码到三维打印的材料合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材料系统多维性的数字建造
    6.1 从组件建构到化学合成
        6.1.1 手工加工
        6.1.2 机械加工
        6.1.3 快速成型技术
    6.2 数控加工手段与多维建造
        6.2.1 断面(sectioning)
        6.2.2 嵌片(tessellating)
        6.2.3 折叠(folding)
        6.2.4 等高成形(contouring)
        6.2.5 发泡(focming)
    6.3 大型添加材料制造
        6.3.1 D-Shape 打印工艺
        6.3.2 轮廓工艺
        6.3.3 自由构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相关案例分析
    7.1 广州歌剧院外立面表皮与室内数控建造
        7.1.1 外立面表皮几何优化
        7.1.2 室内数控加工和建造
    7.2 梅州东中体育场雨棚设计
        7.2.1 计算几何阶段
        7.2.2 施工建造阶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浙江省概况
        1.1.2 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1.1.3 全民健身和休闲体育在浙江省的普及
        1.1.4 浙江省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1 概念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
        1.4.1 方法
        1.4.2 理论工具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6 创新点陈述
2 概念深化及关系分析
    2.1 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
        2.1.1 内涵
        2.1.2 内容分类
    2.2 国内外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2.1 国外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2.2 国内体育产业化的历史过程
    2.3 国内外体育产业化发展模式、特点的比较
        2.3.1 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
        2.3.2 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和特点
        2.3.3 国内外体育产业比较和启示
    2.4 公共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
        2.4.1 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的物质载体
        2.4.2 产业化在公共体育场馆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4.3 相互之间的不利影响
    2.5 消费需求的驱动力分析
        2.5.1 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
        2.5.2 体育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2.5.3 关系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2.6 浙江省体育产业化的历程划分和发展趋势
        2.6.1 浙江省体育产业化的历程划分
        2.6.2 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3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历史进程及特征分析
    3.1 建筑设计特征要素的筛选
    3.2 成长期(1949年—1977年)
        3.2.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2.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2.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2.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2.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2.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2.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3 过渡期(1978年—2000年)
        3.3.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3.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3.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3.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3.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3.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3.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4 快速发展期(2001年—至今)
        3.4.1 社会经济和体育产业化的背景
        3.4.2 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发展概况
        3.4.3 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4.3.1 总体布局与功能组合
        3.4.3.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
        3.4.3.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
        3.4.3.4 设计理念与形式表达
    3.5 建筑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分析
4 总体布局和功能组合的综合化趋势
    4.1 产业区域规划与集群化
        4.1.1 体育产业的区域布局
        4.1.2 体育产业的集群化
    4.2 总体布局的综合化
        4.2.1 场馆的区域规划与定位
        4.2.2 场馆的选址与共享
        4.2.3 建筑群体的综合化布局
    4.3 功能组合的综合化
        4.3.1 功能组合的相互促进
        4.3.2 功能综合的多种模式
        4.3.3 竞技单元内的功能综合
    4.4 大众健身休闲的综合化
        4.4.1 健身休闲与产业的发展
        4.4.2 健身休闲与布局综合
        4.4.3 健身休闲与功能综合
5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的高效化趋势
    5.1 体育产业的属性与结构调整
        5.1.1 体育产业的高效属性
        5.1.2 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
    5.2 竞赛空间的高效化
        5.2.1 体育场馆的类型细化
        5.2.2 看台区的视线设计
        5.2.3 疏散方式的选择
        5.2.4 比赛厅和休息厅的氛围
    5.3 使用模式的高效化
        5.3.1 场馆的经营风险
        5.3.2 赛时和赛后的平衡
        5.3.3 比赛场地的多功能设计
        5.3.4 看台的灵活组合和空间利用
        5.3.5 附属用房的转变
    5.4 赛后转型与临时建筑
        5.4.1 与城市融合的赛后转型
        5.4.2 拆卸和循环使用的临时建筑
6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的专业化趋势
    6.1 产业运行机制转变与专业化
        6.1.1 产业运行机制的转变
        6.1.2 场馆管理模式专业化
        6.1.3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
        6.1.4 竞技体育的院校化
    6.2 配套设施的专业化转变
        6.2.1 竞赛辅助空间的专业化改变
        6.2.2 服务配套设施的专业化
        6.2.3 跨产业的服务配套设施
    6.3 技术应用的专业化
        6.3.1 体育工艺的内容与拓展
        6.3.2 新材料应用
        6.3.3 结构选型
        6.3.4 场地设计
        6.3.5 物理环境设计
        6.3.6 智能信息设计
    6.4 特殊群体—残疾人体育建筑的专业化
        6.4.1 残疾人体育的特点
        6.4.2 特殊的管理模式
        6.4.3 配套设施的特殊性
        6.4.4 室外空间的无障碍技术应用
        6.4.5 室内空间的无障碍技术应用
        6.4.6 设备系统的专业化
7 设计理念和形式表达的多元化趋势
    7.1 体育产业模式的多元化
        7.1.1 体育产业模式的特点
        7.1.2 体育产业与城市人文、设计特征
    7.2 建筑潮流的多元化及整合
        7.2.1 建筑潮流的发展与流派
        7.2.2 多元整合的趋势
        7.2.3 公共体育场馆与建筑潮流
    7.3 设计理念的多元化
        7.3.1 生态建筑理念的应用
        7.3.2 高技术的运用
        7.3.3 新地域主义
    7.4 形式表达的多元化
        7.4.1 新体育风格的形成
        7.4.2 非几何构成——解构
        7.4.3 柔和弹性——简约
        7.4.4 整体覆盖—表皮
8 结论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8.1.1 体育产业化和公共体育场馆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8.1.2 应在产业化的背景中研究公共体育场馆的设计特征
        8.1.3 公共体育场馆设计特征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
        8.1.4 公共体育场馆的设计策略要与体育产业的属性和发展趋势相符合
    8.2 设计策略总结
        8.2.1 布局和功能的整合
        8.2.2 竞赛空间和使用模式的优化
        8.2.3 配套设施和技术应用的拓展
        8.2.4 理念和形式的多元兼容
        8.2.5 前期策划和后期评估的完善
    8.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1 产业的发展变动对体育场馆发展的不利影响
        8.3.2 产权制度改革对体育场馆发展的影响
        8.3.3 重视社区健身休闲场所的设计研究
        8.3.4 借鉴和学习国外体育产业化和体育建筑设计的经验
        8.3.5 加强对场馆投资、产出的经济分析和比较研究
        8.3.6 对体育场馆特有的设计特征作进一步的重点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实例
    1. 浙江省体育馆
    2. 杭州游泳健身中心
    3. 杭州黄龙体育中心
    4. 台州体育中心
    5. 杭州奥体博览城
    6. 金华体育中心
    7. 嘉兴体育中心体育场
    8. 湖州南太湖湿地奥体公园
    9. 温州奥体中心
    10. 舟山体育中心体育馆
    1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体育馆
    12. 慈溪体育中心
    13. 义乌梅湖体育会展中心
    14. 椒江文化体育发展中心
    15. 临海市体育文化中心体育馆
    16. 三门金鳞体育中心
    17. 嘉兴市残疾人奥林匹克中心
    18. 浙江省残疾人体训中心
作者简历

(4)常压酸化法制备无水硫酸钙晶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晶须及其结构性能
    1.2 硫酸钙晶须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硫酸钙晶须的制备机理及其结晶形态
    1.4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2 硫酸钙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性能试验研究
    2.1 硫酸钙溶解性能试验研究的意义
    2.2 试验原料及仪器
    2.3 原料表征及试验研究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常压酸化法制备硫酸钙晶须的工艺研究
    3.1 硫酸钙晶须制备所用试验原料及仪器
    3.2 硫酸钙晶须的制备工艺
    3.3 常压酸化工艺因素对硫酸钙晶须的制备及其形貌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硫酸钙晶须脱水工艺及其对产品形貌的影响
    4.1 硫酸钙晶须产品脱水工艺的研究
    4.2 脱水工艺对硫酸钙晶须产品形貌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3 硫酸钙晶须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千枚岩中绢云母的回收及其在保温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绢云母的开发应用概况
    2.1 绢云母的结构和性质
        2.1.1 绢云母的结构
        2.1.2 绢云母的基本性能
    2.2 绢云母的选矿方法
        2.2.1 浮选法
        2.2.2 重选法
        2.2.3 风选法
    2.3 绢云母的应用现状
    2.4 绢云母的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5 绢云母的开发利用前景
第三章 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概述
    3.1 保温隔热材料的概念
    3.2 保温隔热材料的绝热原理
    3.3 保温隔热材料的分类
    3.4 保温隔热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3.5 国内外保温隔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3.5.1 无机纤维保温隔热材料
        3.5.2 无机松散粒状保温材料
        3.5.3 无机多孔性保温材料
        3.5.4 有机保温隔热材料
        3.5.5 复合型保温隔热材料
        3.5.6 其他新兴保温隔热材料
    3.6 保温隔热材料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从千枚岩中回收绢云母的选矿试验
    4.1 引言
    4.2 原岩采集及矿物组成分析
        4.2.1 千枚岩主要矿物组成
        4.2.2 千枚岩中各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对绢云母选别的影响
    4.3 绢云母的回收试验
        4.3.1 试验设备及药剂
        4.3.2 选矿流程
        4.3.3 矿样制备
        4.3.4 选矿试验及结果分析
    4.4 绢云母回收机理分析
        4.4.1 原岩破碎与粉磨
        4.4.2 绢云母的重选机理
        4.4.3 绢云母的浮选机理
    4.5 绢云母回收效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绢云母在保温材料中的应用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保温材料配合比试验设计
    5.3 水镁石纤维的分散试验
        5.3.1 试验原料及设备
        5.3.2 水镁石纤维分散方法及分散结果
        5.3.3 水镁石纤维分散机理讨论
    5.4 保温材料制备试验
        5.4.1 试验设备及原料
        5.4.2 制备工艺
        5.4.3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5.4.4 试验结果
        5.4.5 制备条件对试件性能的影响
    5.5 保温材料的应用可行性及经济成本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1.5 研究内容的技术路线
        1.1.6 实验方案
    1.2 几个基本概念阐述及界定
        1.2.1 西部
        1.2.2 村镇
        1.2.3 住宅
2 国内外村镇住宅的发展概况
    2.1 国外村镇住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 国外村镇住宅的现状
        2.1.2 国外村镇住宅的发展趋势
    2.2 国内村镇小康住宅的概况
        2.2.1 我国村镇住宅发展的几个阶段
        2.2.2 我国村镇住宅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3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面临的问题
        2.3.1 建筑体系标准问题
        2.3.2 结构体系规范问题
        2.3.3 建筑材料选择问题
        2.3.4 建筑新技术应用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小康住宅体系的理论综述
    3.1 小康阐述
    3.2 小康住宅特征分析
        3.2.1 国家建设部小康住宅特征
        3.2.2 国家建设部小康住宅特征分析
    3.3 小康住宅体系研究准则
    3.4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层次的提出
    3.5 本章小结
4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标准制定
    4.1 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的影响因素
    4.2 村镇小康住宅家居功能模式标准的确定
    4.3 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标准优化
        4.3.1 功能分间标准优化
        4.3.2 功能空间标准优化
        4.3.3 生活公共空间标准优化
        4.3.4 生活个人空间标准优化
        4.3.5 生活餐饮空间标准优化
        4.3.6 生产空间标准优化
        4.3.7 贮藏空间标准优化
        4.3.8 物理性能标准优化
        4.3.9 建筑艺术标准优化
        4.3.10 住宅可变性设计能力标准优化
    4.4 村镇小康住宅建筑体系标准
    4.5 本章小结
5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结构体系规范研究
    5.1 村镇结构体系分类及现状
        5.1.1 生土结构现状
        5.1.2 砌体结构现状
        5.1.3 生土与砌体结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5.2 结构体系的内容及标准
    5.3 村镇小康住宅结构体系的规范探讨
        5.3.1 基础规范
        5.3.2 墙身规范
        5.3.3 楼面规范
        5.3.4 屋面规范
    5.4 村镇小康新结构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5.4.1 轻钢结构体系
        5.4.2 草砖房结构体系
        5.4.3 轻钢与秸秆复合板结构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墙体材料优选分析
    6.1 村镇墙体材料的使用现状
    6.2 传统墙体材料的优化意义
    6.3 小康住宅墙体材料的标准
    6.4 新型墙体材料的分类
    6.5 住宅墙体材料特性分析
        6.5.1 砖类墙体材料特性分析
        6.5.2 砌块类墙体材料特性分析
        6.5.3 板类墙体材料特性分析
    6.6 小康住宅墙体材料选用因素分析
    6.7 小康住宅墙体材料优选方法
        6.7.1 层次分析法的墙体材料优选评价模型设计
        6.7.2 实际应用
    6.8 陕西村镇小康住宅墙体材料优选建议表
    6.9 本章小结
7 西部村镇小康住宅新技术应用
    7.1 新技术适应性分析
        7.1.1 太阳能技术适应性分析
        7.1.2 生物质能(沼气)技术适应性分析
        7.1.3 节水技术可行性分析
    7.2 新技术应用现状
        7.2.1 太阳能技术应用现状
        7.2.2 沼气技术应用现状
        7.2.3 节水技术应用现状
    7.3 新技术利用设计
        7.3.1 太阳能技术设计
        7.3.2 沼气技术设计
        7.3.3 节水技术设计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纤维石膏板—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连接构造设计
2 试验方案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先装法试件
        1) 试件破坏过程及连接件工作状态
        2) 试件的滞回曲线
    3.2 后装法试件
        1) 试件破坏过程及连接件工作状态
        2) 试件的滞回曲线
    3.3 两种连接形式性能分析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9)现代木质建筑——盒子住宅的设计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化的绿色环保生态主题
    第二节 木质建筑的优势
        一. 节能环保
        二. 建造迅速及高效
        三. 与式样、尺寸、形式、文化及气候相适
    第三节 木质建筑的国内推广应用现状及趋势
        一. 木结构房屋在中国市场的进口现状
        二. 木结构房屋在中国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节 奥运的绿色主题
第二章 现代木质建筑
    第一节 现代木质建筑概念及类型
        一. 壁式框架类型
        二. 预制类型
        三. 原木类型
        四. 大跨度类型
    第二节 现代木质建筑的结构体系
        一. 轻质木框架(2×4)
        二. 多层木框架
        三. 其他结构类型
    第三节 现代木质建筑的工程材料
        一. 原始木材/Lumber
        二. 胶合层木/Glulam
        三. 工字托梁/I-Joist
        四. 复合木板/Laminated Veneer Lumber
        五. 定向条板/Oriented Strand Board(OSB)
        六. 平行条板/Parallel Strand Lumber(PSL)
        七. 胶合板/Plywood
        八. 轻质桁架/Light Frame Trusses
    第四节 现代木质建筑在国外的应用趋势
第三章 木质盒子住宅设计
    第一节 我国住宅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一. 木结构体系的装配化施工符合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 木结构的节能环保效应:
        三. 木结构利于实现住宅装修一体化
        四. 我国木质工程材料的发展:
    第二节 混凝土盒子建筑的发展
        一. 工业装配化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二. 装配式盒子建筑的优势
        三. 混凝土盒子建筑日趋式微的原因
    第三节 木质盒子单元设计
        一. 采用“盒子”的设计依据
        二. 课题研究范围
        三. 盒子单体的空间尺寸
        四. 盒子单体的墙面体系
        五. 盒子单体的水平面体系
        六. 其他相关体系
    第四节 木质盒子单元构造
        一. 楼板设计
        二. 墙体设计
        三. 屋顶设计
        四. 细部节点设计
        五. 标准化、多样化、设计质量研究
    第五节 木质盒子单元组合设计
        一. 设计目标
        二. 盒子单体标准化设计
        三. 实例分析
        四. 组合原理分析
    第六节 木结构建筑性能研究
        一. 防潮
        二. 防火
    第七节 设计总结

(10)重庆市能源效率与能源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1 重庆市能源生产与利用现状
    1.1 重庆市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
        1.1.1 重庆市能源生产状况
        1.1.2 能源消费状况
    1.2 重庆市能源工业转换技术与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1.2.1 部门用能分析
    1.3 重庆市能源消费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1.3.1 重庆市环境现状
        1.3.2 重庆市工业用能对环境的影响
        1.3.3 重庆市建筑用能对环境的影响
        1.3.4 城区道路机动车对环境影响
        1.3.5 能源消费对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2 重庆市经济发展与能源供需预测分析
    2.1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2 重庆市能源需求预测分析
    2.3 部门能源预测分析
        2.3.1 工业能源需求预测
        2.3.2 建筑
        2.3.3 交通
    2.4 能源供应预测分析
    2.5 能源对环境影响趋势分析
3 重庆市能源系统优化
    3.1 MARKAL能源系统模型
    3.2 重庆市能源系统MARKAL模型应用条件
    3.3 MARKAL模型优化方案计算及结果
        3.3.1 经济低速发展方案
        3.3.2 经济中速发展方案
        3.3.3 经济高速发展方案
    3.4 能源系统优化预测结果分析
        3.4.1 各经济增长速度能源需求量预测结果分析
        3.4.2 经济中速发展能源需求预测各方案分析比较
4 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能源清洁生产利用技术
    4.1 重庆市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4.1.1 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
        4.1.2 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结构调整及供求的影响
        4.1.3 2005~2015年能源供求优化配置设想
    4.2 能源清洁高效生产利用技术
        4.2.1 水电、天然气、洁净煤等高效清洁能源技术
        4.2.2 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4.2.3 清洁高效能源技术措施取向
5 结论及今后工作建议
    5.1 结论
    5.2 今后工作建议
        5.2.1 重庆市能源发展战略与实施战略的支撑项目
        5.2.2 规划方案
        5.2.3 后续行动和国际合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纤维石膏板切削加工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革新[J]. 沈森. 建材与装饰, 2017(23)
  • [2]材料性能驱动下的数字建筑整合化设计研究[D]. 黄文耀.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3]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D]. 金坤. 浙江大学, 2014(07)
  • [4]常压酸化法制备无水硫酸钙晶须工艺研究[D]. 朱利文.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2)
  • [5]切磨机[J]. 缪进康. 明胶科学与技术, 2009(02)
  • [6]千枚岩中绢云母的回收及其在保温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 李丽英. 长安大学, 2008(08)
  • [7]西部村镇小康住宅体系研究[D]. 吴大川. 长安大学, 2007(10)
  • [8]纤维石膏板—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王玉田,姜福香,王新波. 铁道建筑, 2007(01)
  • [9]现代木质建筑——盒子住宅的设计开发与研究[D]. 黄雷. 南京林业大学, 2003(04)
  • [10]重庆市能源效率与能源发展战略[D]. 陈小平. 重庆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纤维石膏板切割加工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