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国内证券市场事件

1999年12月国内证券市场事件

一、1999年12月国内证券市场大事记(论文文献综述)

马萧伟[1](2019)在《ST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研究 ——以ST烯碳为例》文中提出ST是对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的特别处理,ST公司承受着较大的退市压力,为了避免退市诸多公司采取各种手段营造资金充足的假象,财务舞弊由此而发生。通过统计2012年至2018年间我国沪深两市被实施ST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比例发现,2016年ST公司舞弊情况最为严重,共计61家ST公司中就有23家参与财务舞弊,比例达37.70%。因此本文提出问题:(1)ST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是什么?(2)采用的财务舞弊手段有哪些?(3)如何防范和治理ST公司财务舞弊?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可知,现有财务舞弊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财务舞弊形成动因分析;二是财务舞弊的手段研究;三是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四是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研究,且研究对象多为全体上市公司。本次研究则将研究对象集中于被曝出财务舞弊的ST企业,从公司舞弊动因特征维度出发分析舞弊特点,得出我国ST舞弊公司道德水平低,总资产规模小,经营能力差,治理结构不理想,内控存在重大缺陷,舞弊惩罚周期长且力度薄弱等结论,并选取ST烯碳公司作为典型案例,根据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从道德品质、舞弊动机、舞弊机会、发现可能性和受惩罚的性质及力度五个因子分析其财务舞弊动因特点,发现道德水平低下是ST舞弊公司财务舞弊的前提,为避免退市、继续融资而掩盖经营困境的动机是其财务舞弊的助推器,股权结构集中、董事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监督失效、审计委员会名存实亡以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机会则为财务舞弊提供有利条件,隐蔽的舞弊手段和不力的监管则降低了财务舞弊发现的可能性,过于薄弱的惩罚力度则给后续的财务舞弊做了不良示范。最后本文则针对五个舞弊因子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应治理对策建议:(1)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主要包括发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和健全职业道德检查与奖惩机制;(2)削弱舞弊动机,主要依靠公司主动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协助拓宽融资渠道;(3)减少舞弊机会,主要是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职能、改善董事会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改善监事选拔制度和设立专门事务所监管部门;(4)增加暴露的可能性,包括充分利用媒体监督、加强投资者教育及加强审计手段及方法研究;(5)提高舞弊成本,主要有强化因信息披露违规退市机制,将内控审计意见纳入退市指标和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朱连辉[2](2019)在《普惠金融视阈下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农村金融服务的匮乏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抑制,则是金融问题在“三农”领域的突出表现。为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欠缺问题,村镇银行等普惠性农村金融组织的建设迫在眉睫。自2004年开始,十余年来国家不断以中央一号文强调指出:要强化农村金融特别是村镇银行等的发展。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也一直将发展村镇银行作为扶贫、减贫的重要方式之一。村镇银行自2006年放宽发展以来,就将服务“三农”货币信贷与融资理财,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基本金融服务作为社会目标。但经研究发现,作为自负盈亏法人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其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即普遍漂移了服务“三农”的社会使命。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问题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命题,如何界定村镇银行使命漂移的问题,在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村镇银行的覆盖力进行界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从设立村镇银行的目标进行界定。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主要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从村镇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角度,基于其普惠性、政策性的施行情况,再结合国内外学术界的主要理论观点,对村镇银行使命漂移概念进行进一步界定。本论文选定建立于2010年11月3日的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为实证对象。从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成立背景和发展现状入手,以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使命漂移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电话访问、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情况,从能够体现村镇银行覆盖面的4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使命漂移度量指标体系,对经营网点分布、平均贷款规模、金融服务产品、资产规模和三农股东占比等二级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度量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问题。通过实证研究,本论文认为,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作为广东省梅州市首家村镇银行,其秉承“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民众”的经营理念。然而,从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开业8年的运营情况来看,其金融服务较多的偏向于大中型企业、种养殖专业大户、经济联合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较为富裕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而更多的贫困农户等“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其难以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其网点分布、服务对象、贷款方式、贷款额度,还是资产规模,均已偏离了其设立目的,最后得出已经出现使命漂移的结论。因此,针对梅县客家村镇银行发生使命漂移的问题和原因,从“增加支农贷款,落实普惠政策”“学习国外经验,履行自身职能”“稳健监管经营,降低运营风险”三个方面,共提出九项整改措施和防范建议,这对我国村镇银行的更深层次研究,以及国家更好的监管执行相关政策都有较为重要的积极意义。

刘茂森[3](2019)在《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中,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已达到1.88万亿美元。随着中国企业逐步走向全球市场,与其配套的金融服务企业也伴随其步伐,开始了海外扩张的脚步。1997年,中金公司率先在香港设立分公司。招商证券于2005年将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合并。随后,各家国内证券公司纷纷在香港及其他海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7年底,已经有31家证券公司、24家基金公司和19家期货公司在境外设立、收购或参股了经营机构。据万得数据统计,2017年境内上市证券公司中共有15家证券公司取得境外业务收入,共计204.48亿元,占内地上市证券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6.96%,较2016年上升0.34%。随着我国证券公司境外拓展业务,证券公司境外并购的动因及效应研究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注意。本文写作于2018年秋,正值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完成5周年之际,在此时点对此次并购案对收购公司——中信证券的效应影响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由于已经有大量学者对并购动因进行研究,本文将不再研究并购动因,而将重点放在对收购公司的效应研究上。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此次境外并购案的效应进行分析、评价。将中信证券作为研究对象列为单独一组,将另外四家大型国内大型证券公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广发证券作为参照组,对比分析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是否在经济指标、非经济指标上带来正面、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后五年期内,相对于另外四家大型国内大型证券公司,并未带来相应的竞争优势;(2)此次境外并购行为使得中信证券流动性管理出现显着压力,净资本风险管理指标出现明显下滑;(3)此次境外并购行为对中信证券的合规管理带来一定挑战。

侯顺[4](2019)在《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影视文化生产活动开始于1895年,经过了 100多年的发展,进入当下的网络时代,传统影视产业升级为网络影视产业,出现了新的产品和新的现象。网络影视产业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对其进行研究,既有艺术审美价值和理论意义,又有产业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1995年,尼葛洛庞帝在《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并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的思维及生活模式。1987年互联网进入中国,32年过去了,如尼葛洛庞帝预测的一样,互联网给人们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生存方式,也对产业经济市场带来升级和变革。本文即是对网络影视产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引入历史学、影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视角,采用原理演绎与比较分析、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梳理了网络影视产业从溯源、萌芽、诞生到发展、壮大的产业基础、时代背景、历史脉络、产业格局等;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比较、总结一般生产规律,总结归纳部分网络影视企业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探讨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对策。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重点研究内容主要分布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中。其中,第二章对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范畴等基本问题做了交代。第三、四章是历史研究,从历史学角度,追溯传统影视产业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渊源,建构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进程。第五、六章是现实研究,主要对网络影视产业的现状格局、典型企业进行具体分析;第七章主要对网络影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明确研究的意义、现状、内容、理论、方法、基本概念及主要创新点等。绪论首先阐释了研究意义,网络影视产业作为网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新兴业态之一,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和喜爱,将网络影视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来进行研究,对历史学、影视学、产业学、传播学等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对网络影视企业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其次,在对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论文的主体内容、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等。第二章是对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问题阈进行分析,这是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影视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典型代表,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依赖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影视产业往前发展。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追溯为科技与文化的深度关联性,具体的历史阶段表现为网络科技与影视产业的关联,这种关联是网络影视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也促使网络科技与影视产业的协同并轨发展,而与网络影视产业相关的活动及其规律都属于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范围。第三章是对传统影视产业历史发展的追溯,网络影视产业脱胎于传统影视产业,而且在网络影视产业出现之后,传统影视产业并未消亡,而是继续发展。本章主要通过追溯影视产业的历史渊源,阐明其艺术属性和科技属性等本源性问题。从时间轴来看,影视文化生产活动远早于文化产业概念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在网络科技出现之前,影视艺术的生产活动、产业形态就非常丰富,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影视娱乐产品。随着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更加明显;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网络影视产业活动,影视产业的科技属性又开始凸显,因此,对网络影视产业的研究要从研究传统影视产业开始。同时本章还分析了传统影视产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国共有53处世界物质遗产,和40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这些遗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具有高价值、稀缺、无法仿制、难以替代的宝贵财富,但是当下的网络影视产业对这些优质资源的利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章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进度进行了全景性历史建构。通过考量影视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网络技术的产生时间,提出是进入21世纪后,影视产业与网络技术交叉融合到一定程度,网络影视产业才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在2001年8月出现的网络VOD服务,可以视为网络影视产业的萌芽,之后陆续上线众多影视网站,虽然在后期的发展中,网站的盈利方式、业务重点各不相同,但影视制作依然在网站业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8年里,网络影视产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梳理我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野蛮生长期、行业调整期、行业发展期、快速成长期四个历史阶段。网络影视产业是影视产业发展到网络历史阶段的产物,网络大电影、微电影、微电视剧、网络直播等“网生”影视产品是对传统影视产品的发展。而且,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融合进入更深层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产品新形式出现。第五章是对网络影视产业市场格局的分析。在发轫之初,乐视、酷6等影视网站争先上线,快速抢占影视资源,经过多次洗牌之后,很多网站悄然退走,只有少数网站在互联网巨头BAT的支持下,得到了新的发展。从整体来看,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在长视频领域形成了以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为主的“三国鼎立”格局;在短视频平台领域,则形成了以抖音、快手、秒拍等为主的“战国时代”状态,竞争也异常激烈。与此同时,长、短视频平台交叉布局,网络直播后来居上,传统影视文化企业发力突围,成为中国网络影视行业格局的变量。第六章是选取了网络影视企业的典型代表进行分析。优酷形成了围绕电商的泛娱乐生态、爱奇艺形成了围绕IP的泛娱乐生态、腾讯视频形成了围绕细分的泛娱乐生态、乐视视频形成了垂直发展的泛娱乐生态、芒果TV形成了网台融合的泛娱乐生态、快手与抖音短视频形成了围绕社交的娱乐生态,虎牙直播与斗鱼TV形成了围绕游戏的娱乐生态。第七章主要研究了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发展对策。当下,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到跑马圈地的行业格局洗牌之后,网络影视企业开始全面竞争。在网络影视产业的后竞争时代,出现了内容主题趋向主流文化、生产制作趋向版权自制、传播渠道趋向多屏互动、赢利模式趋向多样付费等趋势。网络影视产业需要在内容制作上求精、资源利用上求深、商业模式上求变、产业格局上求新,才能在泛娱乐时代立于不败之地。1985年,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出版了他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的《娱乐至死》,书中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预见和担忧,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34年过去了,当时的观众并没有“娱乐至死”,而当下,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又将“娱乐”推向了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征程上,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电视时代已过去,但是新的娱乐载体电脑、平板、手机,甚至网络电视,又相继出现,而网络影视生产内容,网剧、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直播节目等也的确是在推动着人类的娱乐进程,历史似乎依然朝着波兹曼先生设想的“至高至死”的方向发展,娱乐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娱乐至死”依然需要避免。因此,尼尔·波兹曼的警示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网络影视产业的发展也要预防这种可能。

陶桅[5](2019)在《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被视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然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以及其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却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质疑。究其原因,既有中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股市规模总体较小和市场定位存在偏差等诸多内在原因,又有政策性因素影响的外在原因。纵观中国股市近30年的发展历史,政府监管部门频繁干预股市的现象屡见不鲜,股市历次大起大落均有不同的政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国股市有“政策市”之称。频繁失度的金融监管政策干预会对中国股市内在稳定机制的形成造成巨大阻碍,致使市场机制受到扭曲,亦会削弱股市的有效性,致使其晴雨表功能难以发挥。因此,深入研究金融监管政策与中国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股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股市波动、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以及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政策事件(尤其是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本文对中国沪深两市指数收益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两市的波动特征高度相似。基于此,本文选取更具代表性的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ICSS算法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方差结构性变点进行检测,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重大政策事件,包括经济政策、国际事件和市场资讯,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占比最高(达到52.38%),可见金融监管政策是造成沪市收益率波动结构性突变的主要原因。然后,为了进一步探析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本文构建GARCH族模型和ARMA-GARCH族模型对上证综指日对数收益率序列进行拟合,通过比较分析,最终选用拟合效果最优的ARMA(3,3)-EGARCH(1,1)模型进行研究。我们将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应的方差结构性变点的虚拟变量分别引入原始模型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冲击是造成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再次,本文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逐一建立GARCH(1,1)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接着对预测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进行计算得到离差以度量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我们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沪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进而,将具体的金融监管政策分为利好政策和利空政策,采用事件研究法就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沪市不具有金融监管政策效率,未达半强式有效。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我们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并根据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杨飞翔[6](2017)在《公司收购防御规则研究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分析视角》文中指出公司收购防御是近年来公司交易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司收购防御由于牵涉面广、涉及主体多、法律规则新颖,也必将引发不同视角的声音。即使是同一举措,也极有可能产生旗帜鲜明的支持与反对意见。收购防御的对象可能是门口的野蛮人,也可能是价值发现者。我们需要以中立视角来看待防御规则,通过代理成本来分析规则,以达到防御过程中所有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未来中国的敌意收购与收购防御实践会更多,由于被收购的这些上市公司往往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若处理不好就可能对整个行业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针对这些收购防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其相关的规则。我国证券法借鉴了诸多域外证券规则,尤其是美国证券规则。在收购防御领域,美国同样有更为成熟的规则,但囿于美国董事会中心主义的公司法实践,这些成熟的规则并不能直接照抄,必须要结合中国的本土国情进行相关研究与借鉴。在美国公司治理中,股东与管理层的管理层代理问题居于核心地位。但在中国,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取代了管理层代理成本,成为上市公司治理中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以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视角来论证收购防御规则。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收购防御的基本理论。收购防御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牵涉到多方主体。当我们从法律角度分析一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一个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基础法律关系,然后围绕该基础法律关系来分析各方权利义务。所有基本结论,应是在上述法律关系框架内通过分析论证而得出的结果。论文结合我国的实践与立法体系,选择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作为收购防御规则分析的基础关系。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该契约关系的内容包含了代理关系的内容。控股股东往往通过多数议事规则选任管理层,而中小股东往往存在理性冷漠,这样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两者之间通过多数议事原则而构成了委托代理契约。在以控股股东代理关系作为讨论收购防御规则的基础法律关系时,规则适当性的评价标准是中立视角下的利益平衡,目标是将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论文第二章则将现有的收购防御方法根据其防御的基本原理进行归类,并分析了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讨论了常规的代理成本抑制策略,并将其应用于收购防御领域,同时,分析了不同策略的适用区域。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抑制策略包括监管策略、治理策略和诉讼策略。其中监管策略包括规则、标准、准入、退出等方法,而治理策略则包括选任、罢免、提议、否决、信托、奖励等方式。诉讼则作为一种事后救济,并通过诉讼明晰规则内涵反向指导实践。在上述策略中,治理策略居于核心地位。监管设定的规则、标准、准入、退出为公司治理博弈提供了基础,但过于依赖于监管可能会导致规则不必要的严苛,并可能固化漏洞。因此,收购防御规则必须在清晰的基础上保持必要的弹性,通过合理的公司治理博弈机制,而体现出各方利益诉求。在公司治理策略中,选任和罢免居于治理策略的核心。收购防御往往表现为控制权争夺,而控制权争夺则表现为管理层任免的争斗。此外,诉讼特有的对抗、居中裁判机制往往可以更为精准的厘定各方权益,诉讼机制可以让收购防御控制在合理的商业争议解决范畴内。因此,中国未来需要有类似“特拉华”式的法院。论文的第三章着重讨论控股股东行为准则。抑制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规则建立与完善,主要从控股股东方向着手。确定控股股东行为准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缓解信息不对称、明确控股股东信义义务、建立利益冲突回避机制。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之一即为信息不对称,在收购防御中需要进一步缓解信息不对称。无论是原控股股东还是收购方,要在加大信息披露深度的同时保持信息易得易解。由于实践的复杂性,对于控股股东行为除了规则约束外,更重要的是确定控股股东行为的标准,即其信义义务。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即忠实义务,指在发生自我交易时,控股股东产生了对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忠实义务,适用完全公平原则对行为进行评价。收购防御规则涉及了利益冲突,控股股东的收购防御行为既有可能是为了维护公司政策,也可能是掘壕自保。如何判断这一防御目的,需要结合案例具体分析,最好的判断者应是参与博弈的中小股东。因此,收购防御规则本身的边界,是不能实质上剥夺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博弈的机会,如一些严苛的超级多数、董事提名程序及任职资格等,均不应被允许。同时,不管收购防御目的如何,其可以起到维护控股股东公司控制权的效果。构成自我交易而产生潜在利益冲突时,控股股东需要回避表决,由中小股东决定公司可否采用提议的收购防御规则。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根据收购防御发生的阶段分析具体的收购防御措施。收购防御分成事先防御和事中防御。事先防御,是为了防止潜在的收购者出现而制定的防御性策略;而事中防御是收购者已经出现时,各方主体在收购防御战中的具体行为和策略。对控股股东来说,收购防御的最佳策略是事先策略,让潜在的收购方无法实施敌意收购。由于敌意收购与收购防御表现为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任免权也处于上述控制权争夺的核心,因此,事先防御的策略也围绕着任免权来进行。我国至今没有双层表决的设置,即使未来引进双层表决权,除非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否则不应允许通过资本多数决表决通过的方式设置双层表决权。另外,表决机制中的超级多数等安排不能实质上剥离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博弈的机会。董事资格的设置同样如此。董事更换过程有两类董事值得特别关注,一是独立董事,另一是职工董事。如果希望独立董事作为中小股东的代理人在董事会中维护中小股东利益,那么现有的任免机制就必须按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基本结构改造:独立董事的主要委托人是中小股东,其选任应由中小股东负责。同时为了防止中小股东更替频繁,结构不稳定,对于独立董事的罢免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此时,独立董事的任职与罢免采用了不同的条件。职工董事制度的本意是让公司员工参与公司治理,但现在已经异化成收购防御的重要的举措。同样,由于职工董事的任免股东无法参与,该职位的设置违反了基本的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原理,应该严格限制其适用。第五章则主要讨论了事中防御规则。在事中防御时不可避免的要讨论董事会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实践中部分公司将采取收购防御的权限授权给了董事会,并将这一授权载入章程。美国法上董事会参与收购防御有两个基本规则,分别是“Unocal规则”和“Revlon规则”。我国董事会需要公平的对待所有收购人,可以适当参考英国法上的“不挫败原则”,界定董事会的行为边界。对于美国盛行的“毒丸防御”,本文也进行了评述,并比较了我国的法律适用。除此之外,本文也讨论了其他事中防御措施,包括增持、白衣骑士、绿邮等措施。事中防御中可能会遇到违规收购,对于违规收购所引发的后果,包括可否持有股份以及这些股份表决权行使限制问题,本文也进行了讨论,并建议修订法律,进一步限制违规收购股份的表决权。同时,本文也在股东积极主义背景下讨论了中小股东的保护与约束。结语部分本文简要归纳了收购防御规则的正当性基础,提出了现有法条的修订建议,期望未来实践可以进一步验证与完善收购防御规则。

高汝召[7](2016)在《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关性是资本市场上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关系到投资者的获利能力、市场的整合等。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甚至产生“流向质量”("flight to quality")现象,进而影响到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选择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详细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这种相关性的。本文首先运用带有马尔科夫体制转换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发现自2003年1月至2015年6月这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的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分为两个状态:正相关和轻微负相关。在整个研究区间内,主要以轻微负相关为主,只有在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和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这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以正相关为主(其中也偶尔出现轻微负相关)。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不明显,因此,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的相关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本研究说明中国这两个资本市场在大多数时期,相关性不强,而且是轻微负相关的,从而中国国债市场相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来说具有轻微的对冲和避险天堂的作用。在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后,本文采用带有外生变量的中心非对称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非对称性,同时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本文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非对称性是不显着的,而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也是对称的。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大,会显着地降低这种相关性,而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降低则会增大这种相关性。这说明在中国这两个资本市场上,存在着“流向质量”现象。在这一部分,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的持续性。本文研究发现瞬间增大一个标准差的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改变量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大约持续14个月左右。最后本文采用平滑过渡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和双平滑过渡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趋势的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实证发现,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大会导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有变小的趋势,而且这种影响是极为剧烈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趋势的影响是极为迅速的。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具有向下的趋势,在2007年1月,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而这种变化速度是比较平缓的。

刘瑶[8](2014)在《金融开放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影响 ——基于GARCH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金融开放作为一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接的必要途径已在世界各国有了广泛共识和实践。金融开放对一国国内经济金融将产生冲击和影响。作为资金流动频繁且对多种经济因素冲击反应敏感的股票市场来说,金融开放意味着其不仅承受着国内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还要承受来自于国际资本市场的挑战。本文为研究中国金融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选取中国1992年-2012年间上证综指收益率和深成指数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将金融开放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运用GARCH(1,1)方法对数据进行研究,以验证金融开放对中国证券市场整体收益波动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证综指与深成指数收益波动均与金融开放有紧密的联系,短期内中国的金融开放对股市整体收益波动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还通过VAR模型对中国2007年8月-2012年12月的沪深300行业指数收益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开放对不同行业的指数收益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笔者从国际金融市场学说和中国经济发展实况等方面对实证结果进行说明和解释。最后本文还从市场化改革、金融开放层次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罗春华[9](2013)在《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行为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审计市场和审计行为研究是西方学术界一个相对成熟的论题。Zeff和Fossum(1967)指出,只有深入研究公共会计师事务所成长及壮大的原因,剖析其品牌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事务所市场行为方能深入理解审计市场的竞争特征。以此开创性研究为发端,依托产业组织理论,涌现了一系列关于审计市场结构、审计行为、审计市场绩效的理论文献。Stigler(1968)认为,研究市场结构的价值在于“使竞争行为的可能性与可测定的结构问题相联系”。可见,包含市场结构的审计市场和审计行为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研究对象。1980年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行业得以飞速发展,伴随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几年监管部门“做大做强”事务所的发展战略又为我国审计行业及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壮大提供了机遇,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和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加,本土事务所实力不断增强,执业水平逐渐提高。然而,行业快速发展的另一面却不同程度存在某些问题:如审计市场监管不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虽不断提高但其公信力仍被公众质疑,甚至以信誉和实力而着称的国际“四大”事务所也时有审计失败案例曝光;国内事务所和国际“四大”所之间发展仍旧不平衡;国际“四大”所如何更好推进本土化战略等等。因此,动态变化环境下,关联探讨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行为的课题仍旧是必要的。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聚焦转轨经济中我国审计市场“第一军团”的证券审计资格事务所(简称证券所)的审计市场行为,将证券所的审计市场行为置于我国不断演变的证券审计市场背景中进行考察,梳理1993-2012年20年来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和事务所行为的发展轨迹,实证研究审计市场结构与事务所审计定价行为、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意见行为的内在关系和原因,进而提炼出我国“做大做强”CPA行业发展战略的对策举措,为政策制定者和审计业务实施者提供借鉴,优化审计市场和事务所审计行为。为展开研究主题,本文共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通过对现状的描述引伸出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并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框架结构以及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本章梳理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并进行了简要评述。这些文献包括审计市场结构问题、事务所规模、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收费、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等有关文献。第三章是理论基础。本章在上一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与本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结构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声誉理论以及深口袋理论。第四章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描述分析、比较了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结构和事务所审计行为的变迁及基本特征。本章以我国1993开始形成的证券审计市场为起点,将1993-2012年20年间的证券审计市场变迁期划分为1993-1999年、2000-2006年、2007-2012年等三个不同阶段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图表比较,从而梳理和厘清了我国20年来证券审计市场结构的变迁状况及事务所行为的基本特征,为接下来两章的实证分析提供了背景基础。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两章分别从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行为、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意见出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3-2011年间,总体上来看,国际“四大”的审计收费高于本土大型事务所;随着审计市场结构的变化(升级),我国会计事务所的平均审计收费并没有因为市场结构的变化而显着改变;随着审计市场结构的变化(升级),国际“四大”的审计收费持续增加,国内“五大”所的审计收费反而降低,从而表明近20年间国际“四大”和本土大所的审计收费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对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意见出具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事务所相较而言,以“四大”和本土“五大”所为代表的大规模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需要强调的是,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显着高于国内“五大”;随着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结构的变化(升级),大型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并没有显着提高;审计市场结构的升级也并没有从总体上提高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整体审计质量。第七章是本文的收尾章节。这一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部分,从而最终完成了本论文研究主题的探讨。本文有可能的贡献在于:(1)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和事务所审计行为自1993-2012年20年的历史演变路径及基本特征,实证分析了1993-2011年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行为、审计意见出具行为的关系。本文在描述分析我国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行为的变迁及基本特征时,选择了对1993-2012年20年的连续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也同样选择了1993-2011年19年的连续数据,区分以“四大”、本土“五大”为代表的大型事务所以及其他所三种不同规模事务所类型,引入以代表审计市场结构状况的审计市场集中度作为自变量对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行为、审计意见出具行为进行实证分析,这有别于以往大部分论文所采用的短期或中期分析方法,连续数据的采用也增强了论文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和对策建议的时效性。(2)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而获得的一系列结论补充了成熟市场之外的转轨经济中大型事务所审计收费及审计质量差异的研究文献,拓展了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行为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3)拓展了制约事务所审计行为机制的对策。本文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具体说来,如宏观上应构建法律机制—事务所规模—事务所声誉的良性循环;中观上应加强事务所集体行动机制的制约,设定相对稳定而有效的规则,扩展博弈链条、增加博弈链次数;增强集体行动的道德动机或隐性激励等,从而拓展了制约事务所审计行为机制的对策。

皮六一[10](2013)在《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文中认为资本市场的功能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证券交易活动,相应地,证券交易制度始终是证券市场的关键制度之一。证券交易所历来是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核心,在经济发展和竞争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证券交易制度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证券市场的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券交易制度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学和制度经济学的重要领域。因此,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不但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的核心课题,更是中国如何建设一个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强大的证券市场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采用了形式逻辑、数理模型、几何分析、计量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博弈论、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分析工具。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比较分析,由此来分析和验证国内外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关键因素、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从中抽象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经济理论,从而逐步建立一个中国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整体研究框架。世界各地的证券交易所无论其规模大小和业务多少,其核心功能始终是证券交易,证券交易制度也因此成为证券交易所的核心制度。世界证券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无论哪个市场在设计与变革证券交易制度时都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顺势而为。现行的中国证券交易制度适应封闭条件下新兴加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但不适应人民币国际化时代的全面开放和走向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在组织证券交易的能力上与国际一流交易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致命弱点之一。为此,本文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对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进行系统研究,逐一分析证券交易制度怎么做的、现在怎么样、谁来变、将来怎么变等重大问题。本文首先专题研究海外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具体实践,回答全球证券交易制度到底是“怎么做的”。交易制度是为交易业务服务的,因此服从于业务发展,受制于实现模式。考察证券交易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两条主线:一是交易机制,二是交易组织体系。交易机制旨在解决使用什么交易方式去交易证券,以及如何控制交易进程的问题。交易组织体系旨在解决证券与机制的搭配问题和市场定位问题。不同的证券市场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复杂型和简单型的交易组织体系。本文比较研究了海外主要证券交易所的具体实践,专门分析证券交易所交易组织体系的范例、成因及发展趋势,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重点剖析证券交易业务的基本类型、创新策略与发展趋势。其次,本文把中国证券交易制度放在国际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回答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现在怎么样”。如何客观地评估一个市场证券交易制度是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横向的国际比较与纵向的历史分析两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一是根据证券交易制度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建立了证券交易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从横向上基于国际视野对我国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现状进行评估。二是从纵向角度,通过建立证券交易制度效率指数,为计算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同一证券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质量提供了定量分析工具。基于上述工作,本文设计了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相配套的一整套的证券交易制度比较分析工具。本文重点研究了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回答“谁来变”的问题,通过分析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发现证券交易所历来在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随着从会员制向公司制的演变,证券交易所的决定权也不断扩大,交易制度的设计目标也逐步由注重公平转向强调效率。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沪深证券交易所前端控制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揭示出了隐藏在中国证券交易制度中的“监管之手”,提出监管者的意志嵌入是是中国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异化现象以及在国际比较中处于落后地位的重要原因所在。本文提出证券交易制度位于证券市场制度体系的基础部位,对证券交易制度的研究与变革能起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即通过改革在制度中位于最基础部位的制度结构,像推倒多米诺骨牌那样地对相互关联的制度结构进行改革。本文重点了研究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变革战略及具体实施方案,回答了未来中国证券交易制度“将来怎么变”的问题。本文认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关键在于解决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必须真正把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二是监管体系必须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因此,中国证券交易制度变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差异化的目标,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产品创新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相互匹配的关系;处理好现货产品与衍生品平衡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创新参与各方利益均衡的关系。本文专门设计了证券交易制度变革的三维空间战略,即市场变革战略、交易方式变革战略、产品变革战略。本文具体设计了五类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衍生品市场和柜台市场)根据各自产品类型和交易方式两维度结合后的系列创新矩阵,作为今后交易制度变革发展的指导框架。本文提出了建立差异化交易制度、大力发展大宗交易市场、尽快建立基础衍生品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逐步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制度等五项证券交易基础制度变革的具体措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从一个完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程度日益深化的经济体,随着人民币海外化进程的深入,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保护程度最高的部分之一也正面临全面的开放。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基于美元本位制度之上的动荡不安的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通过把持国际组织、联合制定国际标准并强制其他市场采用等方式事实上垄断着国际证券交易制度,因此,深入研究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积极推进其变革完善,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1999年12月国内证券市场大事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12月国内证券市场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ST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研究 ——以ST烯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逻辑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综述
        2.1.2 财务舞弊手段研究综述
        2.1.3 财务舞弊识别研究综述
        2.1.4 财务舞弊防范研究综述
        2.1.5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舞弊冰山理论
        2.2.2 舞弊三角理论
        2.2.3 舞弊GONE理论
        2.2.4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3 ST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3.1 个别风险因子
        3.1.1 道德品质
        3.1.2 舞弊动机
    3.2 一般风险因子
        3.2.1 舞弊机会
        3.2.2 发现可能性小
        3.2.3 惩罚力度弱
4 ST烯碳财务舞弊分析
    4.1 公司基本情况
    4.2 舞弊事件概述
        4.2.1 舞弊事件回顾
        4.2.2 舞弊具体手段
    4.3 ST烯碳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4.3.1 道德水平低下
        4.3.2 舞弊动机强烈
        4.3.3 舞弊机会诸多
        4.3.4 发现可能性小
        4.3.5 惩罚力度薄弱
5 ST公司财务舞弊防范对策
    5.1 提高道德水平
        5.1.1 加强职工道德教育
        5.1.2 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5.1.3 健全道德检查与奖惩机制
    5.2 削弱舞弊动机
        5.2.1 主动转型实现发展
        5.2.2 拓宽融资渠道
    5.3 减少舞弊机会
        5.3.1 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职能
        5.3.2 改善董事会制度
        5.3.3 完善监事选拔制度
        5.3.4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5.4 增加暴露可能性
        5.4.1 加强审计手段及方法研究
        5.4.2 充分利用媒体监督
        5.4.3 鼓励投资者监管
    5.5 提高舞弊成本
        5.5.1 强化因信息披露违规退市机制
        5.5.2 内控审计意见纳入退市指标
        5.5.3 加大舞弊处罚力度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普惠金融视阈下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及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与预期
    1.4 拟解决的问题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简评
    1.6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思路
    1.7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普惠金融
        2.1.2 村镇银行
        2.1.3 使命漂移
    2.2 使命漂移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微型金融理论
        2.2.2 农业信贷补贴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长尾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普惠属性
    3.1 普惠金融的特质与作用
    3.2 国外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3.2.1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3.2.2 美国社区银行
    3.3 国内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3.3.1 广东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3.3.2 广东村镇银行的地区分布
        3.3.3 广东村镇银行的设立主体
        3.3.4 广东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
        3.3.5 广东村镇银行的经营情况
    3.4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普惠属性
        3.4.1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3.4.2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普惠属性
    3.5 本章小结
4 使命漂移的度量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
    4.1 使命漂移度量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指标体系的应用
    4.2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使命漂移的实证分析
        4.2.1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分布
        4.2.2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平均贷款规模
        4.2.3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
        4.2.4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及股东构成
        4.2.5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主要财务监管指标
    4.3 本章小结
5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使命漂移的成因分析及负面影响
    5.1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使命漂移的成因
        5.1.1 服务“三农”宗旨虚化
        5.1.2 服务“三农”筹资能力弱化
        5.1.3 服务“三农”风险控制边缘化
    5.2 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使命漂移的负面影响
        5.2.1 政策负面效应
        5.2.2 经济负面效应
        5.2.3 社会负面效应
    5.3 本章小结
6 普惠金融下梅县客家村镇银行使命漂移的防范对策
    6.1 增加支农贷款,落实普惠政策
        6.1.1 倾斜支农再贷款政策
        6.1.2 进一步放宽利率管制力度
        6.1.3 实行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
    6.2 学习国外经验,履行自身职能
        6.2.1 加强立法保护
        6.2.2 找准市场定位
        6.2.3 创新自律监管
    6.3 稳健经营监管,降低运营风险
        6.3.1 健全准入制度
        6.3.2 完善运营监管制度
        6.3.3 建立社会征信体系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3)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述评
        1.2.1 国内外对境外并购动因的研究
        1.2.2 国内外对并购效应的研究
        1.2.3 国内外对境外并购效应的研究
        1.2.4 对我国证券公司境外并购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评价体系搭建
    2.1 证券公司境外并购相关概念
        2.1.1 证券公司概念
        2.1.2 境外并购概念
    2.2 境外并购效应的评价体系设计
        2.2.1 并购效应评价方法概述
        2.2.2 境外并购效应的评价主体、客体与评价方法
        2.2.3 评价指标的设计
        2.2.4 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2.2.5 非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2.3 评价体系的建立
        2.3.1 并购效应Y值计算方法
        2.3.2 并购效应一级指标计算方法
3 中信证券境外并购背景及并购里昂证券过程介绍
    3.1 中信证券境外并购背景
        3.1.1 证券公司境外并购的历程与现状
        3.1.2 证券公司境外并购的现实问题
    3.2 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的过程介绍
        3.2.1 并购双方简介
        3.2.2 并购过程
4 中信证券境外并购效应的分析评价
    4.1 经济指标分析
        4.1.1 盈利能力指标
        4.1.2 成本管理能力指标
        4.1.3 风险管理能力指标
        4.1.4 估值表现指标
        4.1.5 标的公司业绩表现
    4.2 非经济指标分析
        4.2.1 分类评级指标
        4.2.2 合法合规指标
    4.3 并购效应评价
        4.3.1 经济效应评价
        4.3.2 非经济效应评价
        4.3.3 综合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反映出的问题
        5.1.1 中信证券境外业务收入增长不及同业
        5.1.2 支付对价为全额现金支付带来的风险管理问题
        5.1.3 境外并购对合规管理带来显着挑战
    5.2 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的结论与启示
        5.2.1 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
        5.2.2 高度重视合规管理
        5.2.3 积极提高融资便利性
    5.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论文特色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基本理论与相关概念
        一、基本理论
        二、相关概念
第二章 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问题阈
    第一节 网络影视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历史关联
        二、网络科技与影视艺术的现实关联
    第二节 网络科技与影视艺术的互动融合
        一、“相加”: 影视资源的网络平移
        二、“相长”: 影视产业的全面变革
        三、“相融”: 影视产业的破壁融合
    第三节 网络影视产业的问题阈
        一、网络影视产业研究对象及范围
        二、网络影视产业研究本体
        三、网络影视产业特征
第三章 中国传统影视产业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传统影视产业发展历程
        一、传统影视产业的史料梳理
        二、作为文化产业的影视产业
    第二节 传统影视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一、传统影视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
        二、传统影视产业在文化资源利用上的不足
    第三节 推进影视产业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一、资源基础论的基本观点
        二、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影视产业发展
第四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建构
    第一节 网络影视产业演进轨迹
        一、野蛮生长期(2001年一2007年):抢占市场
        二、行业调整期(2007年一2009年):优胜劣汰
        三、转型发展期(2009年—2014年): 资本入局
        四、快速成长期(2014年—至今): 破壁融合
    第二节 网络影视产品新形态的特征辨析
        一、网络大电影: 叙事结构多样化与游戏色彩
        二、网络直播: 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全景敞视
    第三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的历史机遇
        一、国家推动科技发展
        二、VR技术带来的机遇
第五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格局
    第一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整体情况
        一、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持续成长
        二、中国网络影视企业运营平台类型
    第二节 网络长视频领域的“三国鼎立”
        一、长视频平台概览
        二、长视频市场上的“三国鼎立”
        三、长视频市场形成“头部效应”
    第三节 网络短视频领域的“战国时代”
        一、短视频平台概览
        二、短视频市场“战国时代”
        三、短视频内容格局: MCN成新风口
    第四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格局的变量
        一、长短视频平台交叉布局
        二、直播平台后来居上
        三、传统影视文化企业发力突围
第六章 中国网络影视企业典型分析
    第一节 长视频领域的“优爱腾”模式
        一、优酷: 围绕电商的泛娱乐生态
        二、爱奇艺: 围绕IP的泛娱乐生态
        三、腾讯视频: 围绕平台细分的泛娱乐生态
        四、“优爱腾”模式比较
    第二节 乐视视频与芒果TV模式
        一、乐视视频: 垂直发展的泛娱乐生态
        二、芒果TV:网台融合的泛娱乐生态
        三、乐视视频与芒果TV模式比较
    第三节 短视频和直播视频模式
        一、快手与抖音: 围绕社交的娱乐生态
        二、虎牙与斗鱼: 围绕游戏的娱乐生态
        三、主播之争与主播合伙人模式
第七章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
    第一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顺
        二、财政投入不足
        三、发展战略同质
    第二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家政策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二、科技发展带来新增长点
        三、资本注入成为强大助力
    第三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趋势
        一、内容主题趋向主流文化
        二、生产制作趋向版权自制
        三、传播渠道趋向多屏互动
        四、赢利模式趋向多样付费
        五、业务布局趋向融合跨界
    第四节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发展对策
        一、管理机制上求进
        二、资源利用上求优
        三、内容制作上求精
        四、商业模式上求变
        五、产业布局上求新
结语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网络影视产业是影视产业进入网络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网络大电影等“网生”产品属于影视产品
        三、传统历史文化资源是网络影视产业的优质资源
        四、优质网络影视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五、网络影视企业发展需要求精、求深、求变、求新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泛娱乐”对网络影视产业的影响研究
        二、“大数据”挖掘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重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实证研究的逻辑
    2.1 股市波动
        2.1.1 国外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2.1.2 国内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2.2 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2.2.1 国外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2.3 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
    2.4 文献评述
    2.5 本文实证研究的逻辑
第三章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匹配
    3.1 ICSS算法及修正ICSS算法
        3.1.1 ICSS算法
        3.1.2 修正的ICSS算法
    3.2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政策事件匹配
        3.2.1 数据来源
        3.2.2 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3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变点与相应政策事件
第四章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4.1 ARMA模型及GARCH族模型简介
        4.1.1 ARMA模型
        4.1.2 GARCH族模型
    4.2 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预处理
        4.2.1 平稳性检验
        4.2.2 自相关检验
        4.2.3 ARMA模型定阶
        4.2.4 ARCH效应检验
    4.3 未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4.3.1 GARCH族模型拟合
        4.3.2 ARMA-GARCH族模型拟合
        4.3.3 不同残差分布下的ARMA-GRACH族模型拟合
        4.3.4 最优拟合模型选择
        4.3.5 ARMA-EGARCH模型对上证综指历史波动率的总体拟合效果
    4.4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4.4.1 考虑结构性变点的ARMA-EGARCH模型
        4.4.2 考虑金融监管政策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4.4.3 考虑其他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4.4.4 综合考虑各类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第五章 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的GARCH模型预测及结果修正
    5.2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比较研究
    5.3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5.3.1 事件研究法
        5.3.2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公司收购防御规则研究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文献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收购防御规则基本理论
    第一节 收购防御的利益主体
        一、国际常用的收购防御决定主体
        二、我国收购防御以股东大会为中心
        三、其他利益主体在收购防御中的作用
        四、我国以股东作为收购防御核心主体的评述
    第二节 收购防御基础法律关系识别
        一、收购防御中的法律关系概述
        二、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关系定性——包含控股股东代理的合同关系
        三、收购防御规则的基础法律关系——控股股东代理关系
        四、控股股东代理关系产生控股股东代理成本
    第三节 收购防御规则的评价标准
        一、支持与反对收购防御的几种主要学说
        二、监管层对待收购防御的态度——监管中立
        三、监管中立下的利益衡量——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构成
        四、利益衡量的目标——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
第二章 收购防御中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
    第一节 现有收购防御实践
        一、国外收购防御实践概述
        二、常用防御策略归纳
        三、中国收购防御实践
    第二节 收购防御中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
        一、控制权产生特别收益
        二、信息不对称与利益冲突
    第三节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的法律策略
        一、常规策略概述
        二、监管策略
        三、治理策略
        四、诉讼策略
    第四节 不同策略的基本适用区域
        一、监管策略的适用
        二、治理策略的适用
        三、诉讼策略的适用
        四、以任免权为核心的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第三章 收购防御中控股股东行为准则
    第一节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抑制核心规则——控股股东行为准则
        一、信息不对称缓解
        二、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约束
        三、控股股东利益冲突处理机制
    第二节 信息披露
        一、域外法部分信息披露要求
        二、我国收购防御中的信息披露
        三、虚假信息披露赔偿
        四、收购防御过程中外部媒体因素
        五、收购防御信息披露的完善
    第三节 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约束
        一、控股股东的具体认定
        二、控股股东是否有信义义务
        三、控股股东信义义务内容
        四、控股股东信义义务判断标准:完全公平原则
        五、我国控股股东信义义务
    第四节 控股股东利益冲突处理机制
        一、保障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博弈机会
        二、建立控股股东回避表决机制
第四章 事先防御规则正当性
    第一节 双层股权设置防御
        一、双层股权设置的国外实践
        二、双层股权的收购防御效果
        三、双层股权的代理成本
        四、收购防御中双层股权的适用限制
    第二节 表决机制设置防御
        一、表决机制设置防御原理
        二、表决机制设置防御实践
        三、收购防御中表决权机制设置的边界
    第三节 董事任职资格设置防御
        一、董事任职的消极资格
        二、董事任职的积极资格
    第四节 董事更替防御
        一、轮选董事会
        二、独立董事任免
        三、职工董事任免
        四、董事更替成本防御
第五章 事中防御规则正当性
    第一节 董事会事中防御参与
        一、美国董事会参与收购防御的行为规则
        二、美国收购防御中董事责任的判断标准
        三、我国董事会在收购防御中的行为
    第二节 股份发行防御——兼评毒丸计划
        一、毒丸计划实施的条件
        二、特拉华州法院对待毒丸的基本态度
        三、毒丸计划的实施
        四、毒丸计划在我国公司收购防御中的可行性
    第三节 股份增持防御
        一、控股股东股份增持
        二、强制要约与异议收购权
        三、白衣骑士
        四、绿色邮件回购
    第四节 违规收购的诉讼防御
        一、收购人股份持有
        二、收购人所持股份的表决权行使
    第五节 股东积极主义背景下收购防御中的中小股东约束
        一、中小股东的影响力
        二、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博弈
        三、中小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特定情境下中小股东信义义务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主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主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相关理论
        2.1.1 相关性的基础理论
        2.1.2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2.1.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机理
    2.2 文献综述
        2.2.1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2.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文献综述
        2.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关系的文献综述
    2.3 对已有的相关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状态研究
    3.1 数据选取及初步分析
        3.1.1 数据选取
        3.1.2 对数据的初步分析
    3.2 计量模型设定
    3.3 实证分析
        3.3.1 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3.3.2 相关系数的马尔科夫状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4.1 数据选取和初步分析
    4.2 计量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4.3.2 有关相关系数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估计结果
        4.3.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的图形展示
        4.3.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的持续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的趋势研究
    5.1 数据选取
    5.2 计量模型构建
        5.2.1 STDCC模型
        5.2.2 DSTDCC模型
        5.2.3 模型参数的估计
        5.2.4 模型选择和诊断
    5.3 实证分析
        5.3.1 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5.3.2 相关系数的有关估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全文
    6.2 本文的研究的启示
    6.3 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6.4 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8)金融开放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影响 ——基于GARCH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金融开放相关理论与文献
    2.2 股市波动相关理论与文献
    2.3 金融开放与股票市场收益波动关系研究成果综述
3 中国金融开放现状与股市波动特性
    3.1 中国金融开放路径与成效
    3.2 中国股市波动特征与现状
        3.2.1 中国股市简介
        3.2.2 中国股市波动特征
4 金融开放与股市波动效应的理论机制
    4.1 金融开放概念的界定
    4.2 股价波动的内在机制
    4.3 金融开放对股价波动影响的一般机制
        4.3.1 FDI 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机制
        4.3.2 证券市场开放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机制
        4.3.3 QFII 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机制
        4.3.4 货币市场开放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机制
    4.4 中国金融开放对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结论假设
5 金融开放对股市波动影响实证分析
    5.1 理论模型设定
        5.1.1 ARCH 模型与 GARCH 模型
        5.1.2 GARCH 模型的变形
        5.1.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VAR 模型的基本内容
    5.2 样本数据收集与变量选择
    5.3 金融开放对中国股市的整体收益率影响分析(GARCH 模型实证)
        5.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5.3.2 数据平稳性检验
        5.3.3 股票指数日收益率序列的 ARCH 效应检验
        5.3.4 收益率序列的 GARCH 检验
    5.4 金融开放各指标对不同行业股市收益率影响研究(VAR 模型实证)
        5.4.1 变量序列单位根检验
        5.4.2 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及建模
        5.4.3 脉冲响应函数
6 金融开放对股市波动影响的原因剖析
    6.1 金融开放对股市整体波动特征影响分析
    6.2 不同市场金融开放对各个行业的差异影响分析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相关政策建议
    7.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行为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一) 审计市场、证券审计市场和审计市场结构
        (二) 审计行为和事务所行为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技术路线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一) 研究时期的长期与连续性
        (二) 丰富了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行为的研究文献
        (三) 拓展了制约事务所审计行为机制的对策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审计市场结构研究文献
        (一) 审计市场结构定位研究
        (二) 审计市场集中度研究
        (三) 事务所规模研究文献
    二、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行为文献述评
        (一)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市场结构
        (二)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收费
        (三) 审计市场结构、事务所规模与定价行为关系
        (四) 本节小结与述评
    三、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意见出具行为文献述评
        (一) 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
        (二) 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意见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产业组织结构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规模经济理论
    四、声誉理论
    五、深口袋理论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行为变迁分析
    一、我国证券市场及证券所发展概览
    二、1993-1999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萌芽和发端
        (一) 证券审计市场大事记和事务所行为特征
        (二) 市场份额比较分析
        (三) 市场集中度趋势分析
        (四) 规模差异分析
        (五) 小结
    三、2000-2006年:“大、中、小”审计市场格局初见端倪
        (一) 证券审计市场大事记和事务所行为基本特征
        (二) 市场份额比较分析
        (三) 市场集中度趋势分析
        (四) 规模差异分析
        (五) 小结
    四、2007-2012年:“大、中、小”合理并存的审计市场格局进一步形成
        (一) 证券审计市场大事记和事务所行为基本特征
        (二) 市场份额比较分析
        (三) 市场集中度趋势分析
        (四) 规模差异分析
        (五) 小结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定价行为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 国际“四大”所与国内“五大”所审计收费
        (二) 审计市场结构和审计收费
        (三) 审计市场结构与国际“四大”、国内“五大”所审计收费
    二、研究设计
        (一) 检验模型
        (二) 变量定义
        (三) 描述性统计
    三、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意见出具行为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 国际“四大”和国内“五大”所审计质量
        (二) 审计市场结构与国际“四大”与国内“五大”所的审计质量
        (三) 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
    二、研究设计
        (一) 检验模型
        (二) 变量定义
        (三) 描述性统计
    三、回归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及可能的创新
        (一) 本文研究结论
        (二) 可能的创新
    二、政策建议
        (一) 强化法治化制度制约机制,打造公平审计市场环境
        (二)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集体行动机制的制约
        (三) 各事务所“做大做强”、“做精做专”要有新思路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一) 研究不足
        (二) 未来研究展望
        (三) 未来审计市场供给方市场格局及事务所发展判断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S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际市场证券交易制度概述
    第一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国际实践
    第二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具体组合方式
    第三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创新策略
    第五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效率评估
    第一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效率评估
    第二节 研究数据与方法
    第三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效率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证券交易制度效率指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体制与证券交易制度
    第二节 交易所合并趋势下的证券交易制度
    第三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前端控制制度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前端控制制度
    第二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变革战略
    第一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主要不足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亟待深层次变革
    第三节 证券交易制度变革战略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证券交易制度变革三维空间战略
    第五节 香港证券交易制度变革剖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变革方案设计
    第一节 建立差异化交易制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大宗交易市场
    第三节 尽快建立基础衍生品市场
    第四节 建立做市商制度
    第五节 逐步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制度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 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清单
    附录2 国际市场代表性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制度比较
    附录3 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以来交易制度变革大事记
    附录4 香港证券交易所2007年以来交易制度变革大事记
    附录5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1999年12月国内证券市场大事记(论文参考文献)

  • [1]ST公司财务舞弊动因及防范研究 ——以ST烯碳为例[D]. 马萧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普惠金融视阈下梅县客家村镇银行的使命漂移及防范对策研究[D]. 朱连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中信证券并购里昂证券的效应研究[D]. 刘茂森.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4]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D]. 侯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D]. 陶桅. 东南大学, 2019(06)
  • [6]公司收购防御规则研究 ——控股股东代理成本分析视角[D]. 杨飞翔.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7]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研究[D]. 高汝召. 南京大学, 2016(08)
  • [8]金融开放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的影响 ——基于GARCH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D]. 刘瑶. 暨南大学, 2014(04)
  • [9]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行为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D]. 罗春华. 武汉大学, 2013(12)
  • [10]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D]. 皮六一.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1999年12月国内证券市场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