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2例体会

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2例体会

一、院前溶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12例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娟[1](2014)在《院前院内急救链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以及院内溶栓治疗,探讨院前院内急救链对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6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情况以及运用院前院内急救链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组68名急性心肌梗死中,治疗好转60例,现场死亡5例,院内死亡3例,院内死亡率为4.4%,抢救成功率为88.2%。结论通过院前院内急救链能缩短溶栓时间,确保在发病后能及时得到再灌注治疗,挽救濒死心肌,最大程度保存心脏功能,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邹艳波[2](2008)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进展》文中认为

吴蕊,徐颖,保健媛[3](2004)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4年第16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4](2001)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文中研究说明

黄文生[5](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卯,马波[6](2022)在《院前急救中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和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的ADL和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急诊时间为(33.52±5.83)min、溶栓时间为(71.55±11.38)h、住院时间为(28.91±6.45)d及下床活动时间为(43.29±5.86)d,短于对照组急诊时间(46.21±6.52)min、溶栓时间(109.84±15.63)h、住院时间(41.64±8.63)d及下床活动时间(56.35±8.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为(48.93±7.85)分,高于对照组的(37.64±6.87)分,观察组NIHSS评分为(8.71±2.45)分,低于对照组的(13.64±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急救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孙杏梅[7](2021)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为基层医院STEMI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将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实施前(2016年1月—2018年1月)救治的29例患者为对照组,将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实施后(2018年2月—2020年1月)救治的35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急救时间及溶栓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患者接诊到院时间、院内急救时间、溶栓等待时间及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溶栓开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时间窗内患者例数所占比为74.29%,溶栓成功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41.38%、5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可明显缩短基层医院对STEMI患者的院前及院内急救时间,提高溶栓成功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董萍[8](2020)在《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FMC(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和D-to-B(Door-to-ballon time,D-to-B)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MACE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CCU行PCI介入治疗的3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STEMI患者临床情况调查表,建立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首先,所有患者根据FMC分成A1组(<3h)、A2组(3-12h),A3组(>12h)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FMC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其次,所有纳入患者根据D-to-B分成B1(<60min),B2(60-90min),B3(>90min)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D-to-B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最后对产生阳性结果的相关因素和有可能对STEMI患者MACE事件和并发症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中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和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FMC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A1组(1.61±3.14 ng/m L)、A2组(4.03±1.65 ng/m L)、A3组(8.05±2.03 ng/m L)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分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A1组(8.5%)、A2组(14.5%)、A3组(18.9%)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MACE事件的发生率A1组(23.7%)、A2组(46.4%)、A3组(57.4%)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时间越长,STEMI患者MACE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2.根据D-to-B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B1组(1.17±1.8ng/m L)、B2组(1.53±2.6ng/m L)、B3组(7.57±31.9,ng/m L)三组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NT-pro-BNP在B1组(354.9±565.1pg/m L)、B2组(541.36±1164.5 pg/m L)、B3组(1239.8±2348.4,pg/m L)组间比较中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B1组(3.0%)、B2组(11.6%)、B3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ACE的发生率B1组(23.5.0%)、B2组(33.7%)、B3组(53.3%)在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to-B时间越长,Tn I逐渐升高,NT-pro-BNP水平也增加;STEMI患者MACE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3.在STEMI患者MACE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STEMI患者并发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缩短FMC时间及D-to-B时间能减少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发生。2.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I患者住院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丰[9](2020)在《院前急救与胸痛中心无缝衔接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治疗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胸痛中心无缝衔接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2月于韶关市铁路医院院前急救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50,接受传统院前急救)和观察组(n=50,接受院前急救与胸痛中心无缝衔接抢救),对两组患者院前急救、安全转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首次医疗接触(FMC)至成功PCI的时间为(90.32±3.51)min,对照组FMC至成功PCI的时间为(120.53±3.8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有1例患者死亡,其余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98.00 %和2.00 %,对照组有8例患者死亡,其余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4.00 %和1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院前急救措施与胸痛中心无缝衔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治疗效果良好,能够在短时间内为患者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安全转运到胸痛中心,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赢得最佳PCI的黄金时间,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

陈爽[10](2020)在《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本院进行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其中2017年3月—2018年2月实施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前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为对照组,2018年3月—2019年3月实施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后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急救干预,观察组实施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对比两组院内急救时间、治疗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溶栓治疗等待时间、动脉置鞘等待时间、置鞘至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57.22±16.73)min、(89.29±17.54)min、(80.23±11.37)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06.37±20.11)min、(100.28±18.76)min、(88.73±14.39)min;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71.11%;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6.78±6.93)分,高于对照组(80.33±8.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模式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等待时间,提升治疗有效率,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预后。

二、院前溶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12例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前溶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12例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院前院内急救链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症状表现
    1.3 结果
2 急救护理
    2.1 院前急救护理及院前院内急救链的应用
        2.1.1 接听电话
        2.1.2 出诊物品准备
        2.1.3 电话指导
        2.1.4 评估病情
        2.1.5 吸氧
        2.1.6 转运前告知及科学合理搬运
        2.1.7 建立静脉通路
        2.1.8 解除疼痛及镇静
        2.1.9途中救护
        2.1.10院前院内急救链的应用
        2.1.1 1 做好院前急救护理记录
    2.2 院内救治
        2.2.1 院内溶栓治疗
        2.2.2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处理
3 讨论

(6)院前急救中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ADL和NIHSS评分比较
3 讨论

(7)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溶栓时间窗内患者所占比例及溶栓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8)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的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TEMI患者根据FMC分组的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STEMI患者根据D-to-B分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2.3 STEMI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FMC时间
    3.2 D-to-B时间
    3.3 多因素对STEMI患者的影响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院前急救与胸痛中心无缝衔接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院前急救
        1.2.2 胸痛中心无缝衔接急救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10)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院内急救时间
    2.2 治疗效果
    2.3 日常生活能力
3 讨论

四、院前溶栓抢救急性心肌梗死12例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院前院内急救链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 陈小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4(04)
  • [2]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进展[J]. 邹艳波.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04)
  • [3]《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4年第16卷关键词索引[J]. 吴蕊,徐颖,保健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4(12)
  •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年第13卷关键词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音节及论文发表顺序为序)[J]. 郭媛,郭方,潘玲,蔡华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12)
  • [5]《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6]院前急救中临床护理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有效性[J]. 王卯,马波. 中国现代医生, 2022(01)
  • [7]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孙杏梅.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12)
  • [8]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D]. 董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院前急救与胸痛中心无缝衔接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治疗效果[J]. 林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1)
  • [10]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陈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1)

标签:;  ;  ;  

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2例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