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一、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娜[1](2021)在《《儒林外史》单音同义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沈思芹[2](2020)在《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尚书》是最古老的儒家核心经典,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要籍,其所构建的民族话语和价值体系涵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全景,成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之一。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等丰富而深邃的中国智慧,不仅有益于当今国人,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本研究注重西方《尚书》英译的思想路径与汉学思潮的演变,因而参照有关研究,将西方汉学大致划分为:17-18世纪的汉学孕育形成时期、19世纪的西方汉学建立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汉学现代化时期以及其后汉学的现当代发展时期四个阶段,以此为《尚书》英译研究的历史语境。主要依据吉迪恩·图里等(Gideon Toury,1995;Tymoczko,1999)的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采用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理论,并结合译者行为理论等现代翻译理论,对西方的《尚书》英译进行考察与分析。综合运用了汉学、翻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首次对西方《尚书》英译的历史脉络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与研究。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1736与1738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英文版中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对西方汉学早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17-18世纪,随着西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欧洲学界出现“中国热”。早期《尚书》英译显示出归化的诠释路径,体现了西方学习、借鉴东方文化的诉求与热忱。译文的三个诠释层次具有以下特点:在语言层次,译文与汉语原文语义存在较大差异,但流畅自然;在理论层次,译者主要预设了基督教神学的观念。由于传教所需,译者在原文中融入了基督教思想,加之语言层次诠释部分失真,最终导致本体真理层次的诠释不足。西方的社会变革与东学西传的历史语境,译者的宗教思想,汉学早期对汉语言文化研究不足等都对这一时期翻译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章还对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译者行为进行了研究。早期《尚书》英译等典籍翻译为其后汉学研究提供了最初的翻译经验和资料,促进了西方汉学学科的建立。第二章,对西方汉学创建时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分别研究了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和理雅各的《尚书》英译。分析了二者翻译的主要历史语境:19世纪西方进行海外殖民扩张,随着欧洲“中国热”的消散,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盛行;一些西方国家建立汉学学科,英国汉学逐渐专业化。麦都思的主要翻译目的即为西人提供传教等在华活动所需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工具。麦氏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尚书》置于历史学的框架之中进行研究与翻译;理氏英译主要为了消解《尚书》历史纪年的真实性,以消除东西方历史纪年的矛盾对基督教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为西方提供获取中国知识的工具。为此,理氏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直译为主,将《尚书》的英译纳入西方历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其翻译方法具有儒家诠释学、英国经验主义与早期实证主义等特点。本章还考察、分析了麦都思、理雅各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尚书》翻译的影响等。麦氏、理氏《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主要为:在语言层次,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均比早期英译更为贴近原文,皆带有注释,理氏注释尤为丰富厚重,而麦氏注释较之理氏更为客观。译本均显示出基督教神学色彩,而理氏英译更为鲜明;在理论层次,麦氏主要预设了历史学理论,肯定了原文的历史真实性;而理氏则主要预设了历史学、比较宗教学的理论与概念。两译本皆表现出对原文的经典价值的消解,理氏甚至对原文上古历史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因此二者皆存在对原文本体真理诠释的较大不足。本章还分析了译者的务实行为、学术思潮等对英译的重要影响,并探讨了有关典籍英译对英国汉学的真正确立与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等。第三章,以英国的欧德、瑞典的高本汉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首先考察了二者英译的历史语境:西方中心主义思潮依然盛行,科学实证主义兴起,西方汉学走向现代化,中国传统经学消解,东方文化衰落。其次考察了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观和翻译经验等,研究了欧德英译的历史学思想方法、高本汉英译的比较语言学与科学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并分析了二者的翻译目的、策略等。欧德和高氏《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主要为:在语言层次,欧德的英译较为主观化,译文与原文语义差异较大,但流畅易读。高氏译文具有客观科学性,较其他译文有诸多更为准确之处,但在诠释中对历史文化语境的忽略也导致了某些误读;在理论层次,欧德英译主要预设了历史学理论,而高氏则主要预设了语言学理论;在本体真理层次,二者均表现出由于忽视原文的思想文化价值而造成本体论层次的诠释缺陷。本章还分析了两个译本的形成原因及其对西方汉学的影响、译者行为特点等。第四章,以彭马田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研究与描写了当代的西方《尚书》英译。首先分析了翻译的主要历史语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文化复兴,西方对东方文化价值回归的期待,当代汉学研究注重实用性等特点,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等。彭氏翻译显示了西方文学化的思想路径,意在抛开之前厚重的儒学诠释,将原文由一部政史经典打造为一本富于生活气息的古代故事集。彭氏译文的诠释特点主要为:语言层次主要采用了诗歌化的西方文学形式,生动、通俗、流畅,但语义与原文有较大差异。理论层次主要预设了西方文学理论,并否定了之前译者的基督教神学观念的预设,而代之以中国道德哲学等思想观念。译文注重当代社会和读者需求,但语义求真不足,对原文本体真理的诠释存在较大缺陷。彭氏英译形态表现出主要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译者务实行为的影响。本章还分析了彭氏文化背景、翻译方法和策略等。第五章,基于对西方《尚书》英译的历时性研究,对历史与学理、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文化价值的变化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此深化对西方《尚书》英译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为:采用了西方汉学的研究新视角;首次对《尚书》英译的历史作系统性的描写与研究;突破了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用了新文献,提出了新观点。如在《尚书》学研究领域首次使用了《中华帝国全志》英文版中的《尚书》英译资料,并使用了 19世纪的英文报刊与英文译者传记等新文献,提出了诸如早期《尚书》英译体现了西方对东方思想文化的仰慕与借鉴,理雅各的英译对《尚书》的上古历史真实性进行了消解,将翻译纳入比较宗教学研究等新观点。并给出了经典的翻译应该注重以对其本体真理进行真实、完整的诠释为目标,并结合现实之需,寻求翻译的最佳方法与合理路径等建议。

何鸣飞[3](2020)在《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字形、语言材料,对训诂、词义研究意义重大。学者凭藉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选取、汇集一些典型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分类、梳理、评价,以展示学者通过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问题的途径及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推求表意字本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推求表意字本义的研究实例,兼及确定表意字本义後对引申义、同源词、派生词的系联;第二章《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介绍形声字形旁对词义的提示作用,展示凭藉形声字形旁研究词义的实例;第三章《辨析词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辨析词义区别的研究实例;第四章《发明新义》介绍凭藉出土文献揭示新词义、用法的研究实例;第五章《印证、阐明故训》介绍出土文献中的辞例、用法印证、阐明故训的研究实例。本文旨在展示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以及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结语部分对这些问题做了总结。

田语[4](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认为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张盈达[5](2020)在《《左传》心理动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词是汉语中最重要的词类之一,其内部不仅分类繁多而且关系复杂。心理动词作为动词范畴中的非典型成员,它处在由典型行为动词向典型形容词即性质形容词的过渡带上,因此它具有与一般动词不同的特点,是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类动词。《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研究上古汉语的宝贵文献,在汉语史上的价值不言而喻。这部文献词汇极其丰富,其内容涉及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语言比较接近于口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宝贵语料。因此本文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左传》中164个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以语义场理论为基础理论,采用语义与语法研究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对心理动词进行全面地描写与解释,以探求心理动词的特点。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所采用的语料进行必要的说明阐述。第一章内容是《左传》心理动词的语义研究。本章内容分两节进行论述。第一节为《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第二节为《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这两节内容均是先将《左传》心理动词以人的心理过程为依据划分为情绪类、意志类、认知类三大类,然后运用语义场理论将心理动词进行进一步细分为小类并予以全面描写,同时列举出中相应的例句。第二章内容是《左传》心理动词的语法研究。本章内容分为三节,前两节分别为《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和《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第三节内容重点探讨《左传》心理动词作谓语时与其他词的组合功能,主要考察心理动词带宾语的类型和状语类型。第三章内容是探讨《左传》心理动词的特点及其语义特点成因。本章就《左传》心理动词语义结构、语义演变和语法特点展开论述,主要明确了其语义特征、组合成分特征、句式特征,发现其语义演变特点和语法特点,尝试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讨论其语义演变的形成原因。结语部分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展望。

李玲[6](2020)在《《经律异相》所引北传四阿含经与其原经异文研究》文中提出《经律异相》成书於南朝梁,作爲现存成部最早的佛教类书,与所出原经间存在大量异文,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本文以《经律异相》所引北传四阿含经与其原经异文爲研究对象,利用语料库建设与检索法、比较法,从字词、句用和语篇三个层面对异文现象进行了较爲全面的考察。通过对古今字、异体字和讹误字三种类型的字类异文进行分析,明确了各字间的字际关系,并对各字在《经律异相》和北传四阿含经中的使用情况作了一定的説明。对同义词异文进行研究,包括单音同义词、双音同义词的转化及单双音同义词间的转化,加深了对同义词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通过对音译词不同音译用字的分析,反映了一定的语音情况。在句用层面,《经律异相》在摘录北传四阿含经时多省略各句法成分,行文更爲简洁,更加追求句式整齐。有时则改变原经的句法结构,或将原经中的复句改爲单句。语篇层面异文主要体现在指称方式的使用、语义表达、叙述方式以及前後景信息的编排四个方面。《经律异相》常对原经的指称方式、叙述方式进行改变,也常运用省略和概括的方法,对原经内容进行删改和调整,多省略原经中的背景信息。本文在校勘学、语篇学和佛教文化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异文比勘,纠正了《经律异相》的句读疏误,探究了异文成因、判定了异文是非、匡正了刊刻讹误;通过异文语篇分析,对古汉语特点及语篇理论的认识也更加深入。《经律异相》作爲现存成部最早的一部佛教类书,对《经律异相》所引北传四阿含经与其原经异文的研究有利於更好地还原佛经的本来面貌,也加深了对佛教文化的理解。

申晓雪[7](2020)在《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词汇研究较之语法、语音研究稍显落后。1995年之前,学界将词汇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解释疑难词语上,但《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一文使人们的关注点转移到常用词的研究上。近年来,常用词的研究已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汉语常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成为常用词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中,对某一类常用词进行历时演变研究是一个好的切入点。调查发现“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在上古阶段变化较大,故而本文选择研究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情况。本文通过字典辞书查找上古汉语表示“怜悯”义的词汇,并借助电子检索系统检索这些词语在28部古籍中出现的所有词例并对其进行词义辨析,从而确定本文研究对象为“怜”、“恤”、“矜”、“哀”、“闵”、“恻隐”、“哀怜”这7个常用的词语。这7个词语构成了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语义场。本文共分五部分,具体研究内容为:第一部分展现“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在上古阶段的用例及使用频率。本文将上古汉语划分为商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和秦西汉时期四个时期,然后将每个时期中的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这一时期中出现的“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进行举例,第二部分则将这一时期出现的词例数量列成频率表,并对表格进行描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对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进行历时描写。这部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个词的历时演变,第二部分是语义场整体的历时演变。在第一部分中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每个词的词义演变情况,第二部分分析每个词在上古汉语四个时期中的语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每个词的历时演变情况,第三部分在词义和语法两方面分别对七个词作对比分析。第二部分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各词在不同时期中的数量及地位变化,第二部分分析各词义项在上古汉语的变化情况,尤其关注“怜悯”义的变化,第三部分探究语义场整体语法变化,并以共时为基础总结“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语义场的历时演变情况。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总结了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特点。总结出的特点分别是继承性与非继承性相统一、语法发展趋势不完全同步、各词语法特征有同有异、语义场中单音词的复音化。第四部分主要探求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发生演变的原因。共分四部分,分别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内部的调整、词汇系统的影响、人类认知的作用。最后是结语部分。

曹雨杨[8](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吕晓雪[9](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张洁[10](2020)在《《新序》反义词研究》文中指出刘向所撰《新序》是“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目前,关于《新序》的研究多从版本校勘、成书性质、文本内容、取材来源、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等角度切入研究成果显着,但从语言词汇角度仅从复音词、介词、副词、单音节谓语动词切入进行了研究,在该方向仍有较大研究空间。通过检索,以语言学视角研究刘向《新序》仅有4篇硕士论文和一篇期刊文章,在反义词的关注上可以说是空白的。缘此,本文选取以刘向《新序》反义词为研究课题,对书中反义词进行封闭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分析,进而从分类、存在方式、义位对应关系、语用角度上展示出《新序》反义词的全貌、语义关系及其特点作用等,愿求对古代汉语反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料。本论文就《新序》反义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相关研究。绪论部分。简介刘向《新序》及语料价值,概述《新序》研究现状及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现状,并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描写与解释结合的研究方法,穷尽式的统计归纳出该书反义词词组,着重对《新序》反义词的判定标准和原则做出界定。第二部分从词性、反义逻辑关系、内容角度详细描写了《新序》反义词的分类,并从反义连文、反义对文、标签式反义词、语境反义词几方面论述《新序》反义词的存在方式。第三部分从语义上从义位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用四种类型概括了《新序》中反义词,分别为双边单义、双边多义、多边单义、多边多义。第四部分从语用上分析总结《新序》反义词的特点和作用,得出《新序》反义词数量上丰富繁多,其中单音词反义词的数量远超双音节反义词,在《新序》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反义词出现使用的频率次数较高,一直为后世沿袭至今;反义词在词性分布、义位对应关系、音节分布上不平衡性明显;比较稳定,多为语言反义词;言语反义词占一定比例。其次,主要从构词、表意、修辞与辨析词义几方面来论述《新序》反义词作用。结语部分。

二、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耶稣会士的《尚书》翻译
    第一节 文化接触、文化概念的趋同性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一、17-18世纪东西方的文化接触
        二、东西方文化的趋同性
        三、东西方文化传播的媒介
    第二节 东西方互相认识和探索的主要媒介:东方的经典与西方的《圣经》
        一、西学东渐的主要媒介:西方的《圣经》
        二、中学西传的主要媒介:东方的经典
    第三节 耶稣会士的《尚书》翻译
        一、最早的拉丁文译本
        二、三种法文译本
        三、德文、俄文及英文译本
    第四节 17-18世纪的西方《尚书》英译
        一、《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四、《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五、《尚书》英译形态的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17-18世纪的《尚书》翻译与西方汉学的孕育
        一、加深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认知
        二、奠定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基础
        三、促进了西方汉学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西方汉学的建立:新教传教士的《尚书》英译
    第一节 东方文化的认识价值实践
        一、西方汉学的建立
        二、英国汉学的专业化
    第二节 麦都思的《尚书》英译
        一、麦都思《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麦都思《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麦都思《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理雅各的《尚书》英译
        一、理雅各《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理雅各《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理雅各《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四节 19世纪西方《尚书》英译的特点与成因
        一、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二、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形态的成因
        三、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的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19世纪的《尚书》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建立
        一、麦都思首开《尚书》英文全译之先河
        二、理雅各《尚书》等英译为英国汉学奠定了基础
    小结
第三章 汉学的现代化:西方《尚书》译解体系的解析和建构
    第一节 东方文化衰落的诸多因素与《尚书》英译
        一、西方中心主义与日本脱亚入欧
        二、中国国内传统经学研究式微
    第二节 欧德的《尚书》英译
        一、欧德《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欧德《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欧德《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高本汉的《尚书》英译
        一、高本汉《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高本汉《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高本汉《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四节 20世纪西方《尚书》英译的特点与成因
        一、欧德、高本汉《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二、欧德、高本汉《尚书》英译的形态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20世纪的《尚书》英译与西方汉学的现代化
        一、参与促进了西方汉学的现代化
        二、为汉学现代化发展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资料
    小结
第四章 当代汉学的复兴:《尚书》英译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再实践
    第一节 西方呼唤东方文化价值的回归与《尚书》英译
        一、西方早期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与借鉴
        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再认识与《尚书》英译
    第二节 彭马田的《尚书》英译
        一、彭马田的文化背景
        二、彭马田《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彭马田《尚书》英译的方法与策略
        四、彭马田《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五、彭马田《尚书》英译的形态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三节 当代西方《尚书》英译的学术价值与汉学研究的大趋势
        一、当代汉学研究及其发展大趋势
        二、彭马田《尚书》英译的学术价值与当代汉学的发展
    小结
第五章 西方《尚书》英译研究的思考: 历史与学理、研究方法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学术研究的学理逻辑
        一、西方社会发展之需与《尚书》英译
        二、社会学术思潮与《尚书》英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对象文化价值的变化
        一、17-18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二、19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三、20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四、当代《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推求表意字本义
    第一节 凭藉字形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保
        例2.堕
        例3.虣
    第二节 辞例印证表意字本义、凭藉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自
        例2.隹
        例3.尊
    第三节 凭藉字形、辞例推求表意字本义
        例1.耤
        例2.函
        例3.(?)
        例4.(?)
        例5.叔
第二章 通过形声字形旁认识词义
    例1.(?)
    例2.中(?)
    例3.馘
第三章 辨析词义
    例1.追、逐
    例2.骖、騑
    例3.贶、赐
第四章 发明新义
    例1.(?)(敦)
    例2.屯
    例3.伐
    例4.锱、锤
    例5.捉
第五章 印证、阐明故训
    例1.疋(胥)
    例2.虞
    例3.(?)/勴
    例4.毋繜
    例5.于
结语
    一、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具有重要性的原因
    二、出土文献对训诂、词义研究的作用
    三、凭藉出土文献研究训诂、词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引书简称表
致谢

(4)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1.3.1 汉学与中国学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1.3.3 中古中国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2.6.3 卜弼德的影响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4.1 成书背景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4.2.1 主要内容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4.4 勘误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5.5 订正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5)《左传》心理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左传》语言的研究情况
    三、关于心理动词的研究
    四、语料选用与提取
    五、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左传》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一节 《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二节 《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义研究
第二章 《左传》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一节 《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二节 《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研究
    第三节 《左传》心理动词与其他词的组合功能
第三章 《左传》心理动词的特点及成因
    第一节 从语义结构角度看《左传》心理动词特点
    第二节 从语义演变和语法角度看《左传》心理动词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表1《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统计表
    附录表2《左传》单音节心理动词宾语类型统计表
    附录表3《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语法功能统计表
    附录表4《左传》双音节心理动词宾语类型统计表
    附录表5《左传》心理动词单层状语成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经律异相》所引北传四阿含经与其原经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经律异相》、北传四阿含经及异文概述
    二 《经律异相》及北传四阿含经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字词异文研究
    第一节 字用层面异文研究
    第二节 词用层面异文研究
第二章 句用性异文
    第一节 句法成分的省略
    第二节 内部结构关系的改变
    第三节 句式的选择
第三章 语篇功能性异文
    第一节 指称方式的使用
    第二节 语义表达
    第三节 叙述方式
    第四节 前景与背景信息的编排
第四章 《经律异相》所引四阿含经与其原经异文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校勘学价值
    第二节 语篇学价值
    第三节 佛教文化学价值
结语
附录一:《经律异相》引北传四阿含经情况
附录二:《经律异相》所引北传四阿含经与其原经异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常用词研究现状
        2.古代汉语心理动词研究现状
        3.“怜悯”类心理动词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以语义场为单位的研究方法
        2.定性、定量分析与数据统计
        3.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
        4.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5.比较研究
    (四)研究重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五)研究相关问题界定
        1.上古汉语分期
        2.词语选择
        3.语料选择
        4.词义确定标准
一、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一)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商西周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二)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春秋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三)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战国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四)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
        1.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具体词例
        2.秦西汉时期“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使用频率表
二、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描写
    (一)单个词的历时演变
        1.词义的历时演变
        2.语法的历时演变
        3.小结
    (二)语义场的历时演变
        1.语义场中词的数量及地位变化
        2.语义场各词义项间的地位变化
        3.语义场整体语法历时演变情况
三、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特点
    (一)继承性和非继承性相统一
        1.语义场中词语的数量
        2.语义场中各词的地位
        3.各词义项的增减变化
        4.各词及整体语法演变
        5.不同文献词例的引用
    (二)语法发展趋势不完全同步
    (三)各词间语法特征有同有异
    (四)语义场中单音词的复音化
四、上古汉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语言内部的调整
    (三)词汇系统的影响
    (四)人类认知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9)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论
        1 选题理由
        2 研究意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 研究目标
        5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第一节 单音节词
        1 概况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第二节 复音节词
        1 概况
        2 双音节词
        3 多音节词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第一节 名物词
        1 分类
        2 名实关系
        3 名羲考察
        第二节 性状词
        第三节 动词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第一节 同义词
        1 同训、互训、递训
        2 统言、析言
        第二节 反义词
        第三节 同音词
        第四节 同形词
        第五节 同源词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第二节 语义场
        1 人体语义场
        2 疾病语义场
        3 药名语义场
        第三节 语义演变
        1 扩大
        2 缩小
        3 转移
        4 义位增加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第二节 异体字
        1 改变义符
        2 改变声符
        第三节 通假字
        第四节 字形类聚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第七节 古今字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第二节 音训
        第三节 音转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1 《说文》训释特点
        2 《释名》训释特点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第四节 音项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嗌、噎、喝、(?)]
        [疥、痎、痟、(?)]
        [芎劳、蘪芜、江蓠、蓠]
        [疛、殟、(?)、(?)、痫]
        [痿、痹]
    小结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1.1 两汉
        1.2 魏晋南北朝
        1.3 唐宋
        1.4 明清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2.3 词的历时替换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3.1 《尔雅》郭璞注
        3.2 邢昺《尔雅疏》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3.4 《尔雅补注》
        3.5 《陆锦燧日记》
        3.6 《方言笺疏》
        3.7 《段注》
        3.8 《义证》《句读》
        3.9 《通训定声》
        3.10 《广雅疏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新序》反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新序》选题缘由及语料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新序》反义词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新序》反义词的判定和统计
    第五节 《新序》反义词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序》反义词的分类
    第一节 按词性分类
    第二节 按逻辑关系分类
    第三节 按照内容分类
第二章 《新序》反义词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反义对文
    第二节 反义连文
    第三节 标签式反义词
第三章 《新序》反义词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新序》反义词的义位对应关系
    第二节 《新序》反义词的词义分析
第四章 《新序》反义词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 《新序》反义词的特点
    第二节 《新序》反义词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序》反义词词表
    附录2 :《新序》反义词按照反义逻辑关系分类
    附录3 :《新序》反义词按照内容分类
后记

四、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儒林外史》单音同义词研究[D]. 王娜.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D]. 沈思芹. 扬州大学, 2020(01)
  • [3]出土文献与训诂、词义研究[D]. 何鸣飞. 吉林大学, 2020(08)
  • [4]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5]《左传》心理动词研究[D]. 张盈达.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6]《经律异相》所引北传四阿含经与其原经异文研究[D]. 李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上古传世文献中“怜悯”类常用心理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 申晓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新序》反义词研究[D]. 张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