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一、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燕[1](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学行动研究 ——以S小学三年级A班为例》文中提出

杨洋[2](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和新课程改革对教育领域的导向,“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逐渐走向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工作的视野,一度成为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切身关注的热点,身居一线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始试图改变以往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的状况。但由于教师自身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条件性知识以及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概念理解的偏失,加之2017年秋季开始国家推行使用《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教师还需面对、熟悉新版教材,以致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伪生活化”现象。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和访谈法,笔者有计划地深入到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以“谁的生活化?”、“使用什么样的生活化素材?”、“生活情境如何创设?”、“生活实践开展如何?”、“教学评价实施如何?”这五个问题为维度对课堂教学实录的资料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深入访谈,全面呈现研究成果,合理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的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探讨相关的改良对策。研究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伪生活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成人生活”代替“儿童生活”;“简单摹仿”与“滥用素材”;“虚拟生活”与“仿真情境”;“流于形式”与“匮乏体验”;“单向决策”与“重智轻德”等几个方面。其成因主要包括:一是与“生活长期断裂”的德育教学传统;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合作学习方式;三是评价制度工具理性“线性化”与人文素养的缺失;四是课程设置上“副科”课程被“边缘化”的现实写照;五是“数字化生存”时代下生活体验的缺失。针对这些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改良策略,主要包括:打造“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学习共同体;取“材”施教,慎选运用“生活素材库”;打破“一刀切”教育,构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离场”的生命重新“返场”;畅通多种生活体验渠道,直面儿童的内心世界。

梁玉龙[3](20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实施学科德育。数学作为小学核心课程,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含有丰富的人文性,具有独特的学科德育价值。目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数学文化、精神、思想的传递,没能较好地发挥数学学科德育价值。本研究通过研读学科德育相关文献,基于小学数学教科书(冀教版),梳理数学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河北省X市J县所辖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展开调查,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应对策略。本研究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学科德育实施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知行不一,教师的学科德育实践意识薄弱;2.认识片面,教师对学科德育内涵理解不全;3.教师对教科书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4.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方法比较单一;5.德育实施缺乏持久性、合理性;6.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德育评价导向。本研究主要通过教材、教师、学校三个方面进行了问题原因分析。最后,为有效促进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针对问题的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应对策略:1.加强教材建设,夯实学科德育实施素材基础;2.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学科德育实施主体职能;3.丰富教学形式,探索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方法;4.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学科德育实施有序推进。

高超[4](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以A市部分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培养小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的综合型课程。十九大召开以后,国家提出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也为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教师帯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A市部分小学为例,深入课堂教学,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A市20所小学58名《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的教学现状和6所学校3976名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与总结发现A市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着教师专业水平不足、课程标准落实不到位、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不灵活、教材拓展实效性差、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校考核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状态不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家长忽视课程重要性以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造成。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在学校重视思政课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开展积极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学理分析,主要对课程内涵的阐述和学生学习特征的分析。第三部分以A市部分小学为例,探寻《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第四部分针对A市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此研究以A市部分小学为例,针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也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金春花[5](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提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葛自娇[6](2021)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扣好学生“第一颗扣子”的精神引领。本研究拟从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切入,厘清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既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衔接式、链条式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引,也有利于大中小学学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文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简述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阐明教学、大中小学教学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内涵,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原则和理论基础。第三,选择14所大中小学校,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思政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中的成效、问题及归因。第四,为进一步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实效性,围绕义务教育、高中、大学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的设置和衔接,提出四点意见:首先,规划教学目标,在明确育人目标中推进教学一体化;其次,研究教学内容,在熟悉内容变化中推进教学一体化;再次,钻研教学方法,在灵活运用方法中推进教学一体化;最后,探究教学评价,在构建科学评价中推进教学一体化。

沈煌琦[7](2021)在《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四年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立德树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大使命。作为一名专业的学科教师,我们必须要充分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发挥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本研究主要借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上海市杨浦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学科育人的现状进行了解,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英语学科育人的了解不足、相关意识淡薄;教师的英语学科育人方法单一、过于表面;英语学科育人缺乏成效。通过研究,笔者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相关指导,英语学科育人能力不足;现行评价制度与英语学科育人目标不匹配。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对策,主要包括:加强英语学科育人指导,开发英语学科育人资源;加强英语学科育人教学实践创新;建立英语学科育人评估机制,加强监测。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小学英语学科育人提供一些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英语学科育人,切实地提高学科育人成效,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汪姗姗[8](2020)在《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8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东乡县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东乡县是全国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以说,提升东乡县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成效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成功。本研究以本人工作的东乡县S中学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法,从东乡县S中学七到九年级中抽取3个平行班的学生为样本,共发放学生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60份,回收率为90%。同时,开展课堂观察并选取东乡县S中学的6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和2名学校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本研究从对课程的认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六个方面,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研究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发现各个变量的得分在2.93至3.82之间,说明其课程实施水平不高。具体来说,学生们比较认可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和价值,农村学生比非农村学生更加喜爱和认可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得分最高且不同类别学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面,教师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有意识的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八年级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最少,七年级、九年级显着高于八年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方面,七年级更多样化且显着地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得分最低,说明教师并未使用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仍倾向于传统方式,同时发现,小学前开始学习汉语的学生更接受调查、板报、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教师的意识和水平较低。研究发现东乡县S中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对课程的认识尚不到位;教材内容对东乡族学生的适应性不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学校的评价方式单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不足;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制约。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提高全社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多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设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库;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吴敏[9](2020)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充分衔接,思政课教师教学衔接观念较为淡薄,这些都影响了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实现,制约着思政课实效性的提高。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要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思政课就要关注教学衔接问题,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促进思政课内部系统优化的根本要求,本文便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视角,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优化中小思政课教学衔接的路径。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相关问题概述,首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中小学教学衔接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中小学教学衔接二者之间“目标与路径”、“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要求。第三部分介绍了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现状,分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优化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现实条件和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提出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优化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现实路径,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角度分析了从宏观到微观主体应该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进思政课教学,促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

章慧芳[10](2020)在《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学阶段在人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小学德育的成效直接影响人后来接受教育的过程。而当前小学德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呈现不容乐观的态势。从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看,在“回归生活”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过于关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易流连于生活习惯的塑造、生活技能的习得以及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容易陷入“生活技术”德育的困境,忽视德育背后的意义与价值。另外,从小学德育内容看,过于凸显“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作用,易造成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个人主义的盛行,消解小学生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承诺。这些都是当前小学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在探索“如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的过程中,红色文化为此提供了一剂良方。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以及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优质的德育资源,红色文化中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的精神品格、向上的精神风貌、奋进的精神力量等深刻了小学德育内容,深化了小学德育背后的意义。而且,红色文化高扬集体主义精神,红色革命人物身上承担的社会责任,彰显的家国情怀,对缓解当前小学德育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个人主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教育管理学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全过程,解答“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的问题,关于“为什么融入”的问题,本文重点从红色文化与小学生价值取向的树立、与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与小学德育资源的丰富、与小学德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之间的关系出发,建立红色文化“为什么融入”小学德育的理论依据。关于“融入什么”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市五所小学为例,实地调研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师资、课程、教材以及环境的情况,再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总结分析,整个融入的系统规划、过程控制、沟通渠道等方面的问题,为下文的路径构建明晰“融入什么”的问题。关于“如何融入”的问题,本文根据上文梳理的现实困境,从系统规划、过程控制、协同育人、深度融合的角度,深入探讨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具体路径。

二、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政策导向:国家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重视
        (二)课程标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三)课堂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严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观察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访谈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与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教学生活化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三)教学“伪生活化”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生活体验学说
        (二)罗伯特·斯泰克(Robert Strike)的回应性评价理论
        (三)莱夫(Lave.J)和温格(Wenger.E)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四)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Arthureremin)教育生态学理论
第三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调查与分析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过程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的表征
        (一)教学主体:“成人生活”代替“儿童生活”
        (二)教学资源:“简单摹仿”与“滥用素材”
        (三)教学情境:“虚拟生活”与“仿真情境”
        (四)教学实践:“流于形式”与“匮乏体验”
        (五)教学评价:“单向决策”与“重智轻德”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与“生活长期断裂”的德育教学传统
        (一)“热中干禄”、“学优则仕”导向的教育目的观
        (一) “重人伦、重权威”根源下“小成人”的培养模式
    二、学生群体:“重理论、轻实践”的合作学习方式
        (一)同群中心:“合坐而不合作”的“边缘人”参与意识
        (二)群体行为:“独霸话语权”的“低质化”合作行为
    三、评价制度:工具理性“线性化”与人文素养的缺失
    四、课程设置:“副科”课程被“边缘化”的现实写照
        (一)主科“主旋律”与副科“借时间”的双重牵制
        (二)师资“李代桃僵”,他科教师兼任专业教师
    五、媒介发展:“数字化生存”时代下生活体验的缺失
第五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的改良策略
    一、强化教师观念:打造“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学习共同体
        (一)打破“权威壁垒”,营造民主平等的共同体气氛
        (二)采用“三种形式”,围绕生活化进行有效观摩和对话
    二、建构教学资源:取“材”施教,慎选运用“生活素材库”
        (一)筛选生活事件:“悬置”与“还原”平常性的生活事件
        (二)整合教学资源:使生活情境由“同质化”转为“优质化”
        (三)挖掘教学素材:使教学知识由“符号表征”走向“深度联结”
    三、优化评价制度:打破“一刀切”教育,构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由“一元”走向“多元”的指标要素转向
        (二)评价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情境评估模式
        (三)评价方法:运用“档案袋评价”,督导学生日常生活
    四、调动学生参与: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离场”的生命重新“返场”
        (一)突破“美德袋教育”,建立“三维德目”教育
        (二)着眼儿童“同感区”,唤醒“儿童在场”意识
    五、融合社会发展:畅通多种生活体验渠道,直面儿童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1.1.2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发展
        1.1.3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忽视德育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德育
        1.4.2 学科德育
        1.4.3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问题及思路
        1.6.1 研究问题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2.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理论基础
        2.1.1 教育性教学理论
        2.1.2 立德树人教育理论
        2.1.3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2.2 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的学科德育元素
        2.2.1 爱国主义教育
        2.2.2 数学审美
        2.2.3 科学精神
        2.2.4 生态文明意识
        2.2.5 优良品质
第三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访谈提纲设计
    3.3 研究对象
        3.3.1 问卷调查对象
        3.3.2 教师访谈对象
        3.3.3 课堂观察对象
    3.4 研究实施过程
        3.4.1 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3.4.2 教师访谈实施过程
        3.4.3 课堂观察实施过程
    3.5 调查结果
        3.5.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3.5.2 教师访谈结果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4.1.1 知行不一,教师的学科德育实践意识薄弱
        4.1.2 认识片面,教师对学科德育内涵理解不全
        4.1.3 教师对教科书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4.1.4 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方法比较单一
        4.1.5 学科德育实施缺乏持久性、合理性
        4.1.6 教学评价比较单一,缺乏德育评价导向
    4.2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教材蕴含的德育元素隐蔽,部分德育素材偏旧
        4.2.2 教师的学科德育素养偏低,德育实施能力不足
        4.2.3 学校对学科德育管理缺失,缺乏学科德育引导
第五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的优化应对策略
    5.1 加强教材建设,夯实学科德育实施素材基础
        5.1.1 优化教材编排,为学科德育实施助力加油
        5.1.2 突出时代特色,与学科德育实施同频共振
    5.2 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学科德育实施主体职能
        5.2.1 坚持立德树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5.2.2 用心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数学学科德育内涵
        5.2.3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学科德育理论水平
        5.2.4 学习优秀案例,提升教师学科德育实施能力
        5.2.5 精心设计作业,发挥作业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5.2.6 勤于自我反思,增强实施学科德育点的机智
    5.3 丰富教学形式,探索数学学科德育实施方法
        5.3.1 通过数学文化强化数学学科德育实施
        5.3.2 积极践行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5.3.3 通过数学日记深化数学学科德育实施
        5.3.4 通过项目学习有效落实数学学科德育
    5.4 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学科德育实施有序推进
        5.4.1 组织集体研究,明确学科德育目标
        5.4.2 优化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5.4.3 重视学科德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5.4.4 开展数学活动,丰富学科德育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以A市部分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归纳总结法
        1.3.3 调查问卷与访谈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4.1 多层次分析研究对象
        1.4.2 以A市部分小学为例,地方特点鲜明
        1.4.3 引入非专业性评价方式加强对课程教学评价的全面考核
第2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情分析
    2.1 课程内涵
        2.1.1 课程标准
        2.1.2 课程宗旨
        2.1.3 课程内容
        2.1.4 课程地位和作用
    2.2 教学对象特征
        2.2.1 认知水平较低
        2.2.2 道德判断薄弱
        2.2.3 情绪体验不均
        2.2.4 求知欲强
        2.2.5 依赖性高
        2.2.6 自控力不足
第3章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3.1 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教师专业水平不足
        3.1.2 课程标准落实不到位
        3.1.3 教学内容设计单一
        3.1.4 教师授课方式不灵活
        3.1.5 学生对课堂评价不高
        3.1.6 学校考核评估不完善
    3.2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3.2.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3.2.2 教师教学状态不佳
        3.2.3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3.2.4 家长忽视课程重要性
        3.2.5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4章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4.1 学校要重视思政课程
        4.1.1 规范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体系
        4.1.2 修定课程与教学评价标准
    4.2 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
        4.2.1 精心研读教材
        4.2.2 增强课堂兴趣
        4.2.3 创新教学方式
        4.2.4 调动学生情绪
        4.2.5 促进知行结合
        4.2.6 注重情感体验
    4.3 开展积极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4.3.1 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4.3.2 构建合作机制与整合资源
    4.4 社会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
        4.4.1 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4.4.2 建立社会网络品德教育新阵地
        4.4.3 净化社会和校园周边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访谈问题
课堂观察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6)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2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概述
    2.1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相关概念
        2.1.1 教学及大中小学教学一体化的内涵
        2.1.2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内涵
    2.2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原则
        2.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统一
        2.2.2 动态性与可创性交织
        2.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通
    2.3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实现的理论
        2.3.2 习近平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2.3.3 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3.4 现代课程理论
3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现实分析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2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成效
        3.2.1 大中小学各学段越来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2.2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基本实现一体化
        3.2.3 部分思政课教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
        3.2.4 各学段学生认可和期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
    3.3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出现的问题
        3.3.1 教学目标层次性不鲜明
        3.3.2 教学内容递进性不明显
        3.3.3 教学方法针对性不突出
        3.3.4 教学评价过程性不完善
    3.4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问题归因
        3.4.1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标准研读不准确
        3.4.2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认知不精确
        3.4.3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三学段”合力育人落实不到位
        3.4.4 大部分学生对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足
4 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的路径
    4.1 规划教学目标,在明确育人目标中推进教学一体化
        4.1.1 整体上保持学段目标和总目标相协调
        4.1.2 义务教育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蒙和体验
        4.1.3 高中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辨识
        4.1.4 大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自信
    4.2 研究教学内容,在熟悉内容变化中推进教学一体化
        4.2.1 整体上研究教材内容的承接和递进
        4.2.2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感受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3 高中阶段:侧重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知识
        4.2.4 大学阶段:着重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钻研教学方法,在灵活运用方法中推进教学一体化
        4.3.1 整体上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巧妙过渡教学方法
        4.3.2 义务教育阶段:围绕生活,设计生活化教学
        4.3.3 高中阶段: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教学
        4.3.4 大学阶段:围绕专题,设计综合型教学
    4.4 探究教学评价,在科学评价中推进教学一体化
        4.4.1 整体上构建动态化评价过程
        4.4.2 各学段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四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英语学科德育的缺失
        1.1.2 英语学科育人的价值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德育
        1.2.2 学科育人
        1.2.3 小学英语学科育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现状调查
    2.1 问卷调查
        2.1.1 问卷调查设计
        2.1.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2.2 课堂观察
        2.2.1 课堂观察设计
        2.2.2 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2.3 教师访谈
        2.3.1 教师访谈设计
        2.3.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3章 小学英语学科育人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存在问题
        3.1.1 教师对英语学科育人的了解不足、相关意识淡薄
        3.1.2 教师的英语学科育人方法单一、过于表面
        3.1.3 英语学科育人缺乏成效
    3.2 原因分析
        3.2.1 “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3.2.2 教师缺乏相关指导,英语学科育人能力不足
        3.2.3 现行评价制度与英语学科育人目标不匹配
第4章 优化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对策
    4.1 加强英语学科育人指导,开发英语学科育人资源
    4.2 加强英语学科育人教学实践创新
        4.2.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
        4.2.2 创设蕴含德育内涵的语境
        4.2.3 将德育内涵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相结合
        4.2.4 借助板书、课后作业和活动强化学科育人
    4.3 建立英语学科育人评估机制,加强监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问卷调查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8)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基础
    (一)文献综述
    (二)课程标准解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样本
    (四)研究过程
    (五)问卷设计
四、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
    (一)对课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三)教学内容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五)教学评价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的认识尚不到位
    (二)教材内容对东乡族学生的适应性不高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四)学校的评价方式单一
    (五)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力不足
    (六)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制约
六、推进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对策
    (一)提高全社会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地位的认识
    (二)多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三)建设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库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五)进一步提高东乡族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四:组长访谈提纲

(9)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创新之处
一、相关问题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2.中小学教学衔接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意义与要求
        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意义
        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中小学教学衔接的关系
        1.目标与路径
        2.系统与要素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要求
        1.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
        2.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优化中小学教学衔接的现实条件
    (一)学科教材趋向整合
    (二)教材梯度趋于合理
    (三)思政课建设关注度提高
三、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现状
    (一)教学目标衔接现状
    (二)教学内容衔接现状
    (三)教学方法衔接现状
    (四)教学研究衔接现状
    (五)教学评价衔接现状
四、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衔接观念不强
        2.学生对思政课认识不足
        3.中小学教师缺乏交流、互动
    (二)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衔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深远
        2.思政课全员育人不足
        3.思政课教师专职队伍建设不足
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学衔接优化路径
    (一)细化顶层设计,优化教学衔接
        1.加强系统设计,优化管理架构
        2.整体规划目标,形成科学指引
        3.打造互动平台,激活联动机制
    (二)凝聚建设合力,增强协同效应
        1.坚持守正创新,彰显学科魅力
        2.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家校互动
        3.整合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活动
    (三)提高教师素质,培养衔接意识
        1.改进教师培训,建设专职队伍
        2.强化身份认同,回归育人本心
        3.重视教学研究,深化以研促教
    (四)聚焦教学本身,加强教学管理
        1.贯彻课改理念,正视学生本位
        2.完善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3.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目标
        4.改进教学方法,推动内涵发展
        5.加强教学评价,发挥评价效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述评
        2.国内研究述评
        3.当前研究不足及研究趋向
    (三)概念界定
        1.红色文化
        2.小学德育
        3.融入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法
        3.访谈法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研究不足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学理依据
    (一)红色文化有益于引导小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红色文化有助于深化小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红色文化有利于丰富小学德育的优质资源
    (四)红色文化有利于创新小学德育教学方式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实依据
    (一)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问卷调查
        1.问卷编制
        2.研究对象的确定
        3.问卷实施及结果分析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访谈调查
        1.访谈问题
        2.访谈对象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取得的成效
        1.红色文化已进入小学的教学课堂
        2.红色文化已初步融入小学的校园文化
        3.学校师生对红色文化普遍认知认同
    (四)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实困境
        1.系统规划有待完善
        2.过程控制有待加强
        3.沟通渠道尚未打通
        4.深度融合尚未形成
四、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构建
    (一)完善系统规划
        1.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2.统一课程安排计划
        3.突出文化活动整体性
    (二)强化过程控制
        1.优化师资激励
        2.加强课程监控
        3.建立教材反馈机制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1.寻求学校与学校的联合
        2.做好学校与家庭的配合
        3.开展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四)寻求二者深度融合
        1.构建学校话语体系
        2.融入校园精神文化
五、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保障机制
    (一)规范化的机制
        1.领导机制
        2.沟通机制
        3.执行机制
    (二)全方位的宣传
        1.“全程”宣传
        2.“全息”宣传
        3.“全员”宣传
        4.“全效”宣传
    (三)全程化的评估
        1.制定评估原则
        2.明确评估内容
        3.利用评估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一 红色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二 红色文化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三 红色文化教育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四 红色文化教育访谈提纲(学生版)
致谢

四、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班本化教学行动研究 ——以S小学三年级A班为例[D]. 刘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伪生活化”现象研究[D]. 杨洋. 吉林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以X市J县所辖小学为例[D]. 梁玉龙.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以A市部分小学为例[D]. 高超.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大中小学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一体化研究[D]. 葛自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小学英语学科育人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英语(牛津上海版)》四年级为例[D]. 沈煌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东乡县S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汪姗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学衔接研究[D]. 吴敏.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10]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研究 ——以南昌市小学为例[D]. 章慧芳.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