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战略及其在我国船舶工业中的应用

CS战略及其在我国船舶工业中的应用

一、CS战略及其在我国船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富静媛[1](2016)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贸易壁垒越来越低。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世界航运市场,全球航运企业均面临着如何扩大市场份额和重大战略转型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航运企业自身竞争力。因此,深入研究航运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宏观环境和航运行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竞争力理论为基础,以企业生命周期为脉络构建了一套适合航运行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中国远洋、中海发展、招商轮船、宁波海运和中海海盛等5家以散货运输为主营业务的航运企业2010-2014年数据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战略目标、经营范围、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和综合分析五个方面对竞争力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认为航运企业竞争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战略部署、主营业务拓展、成本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提出应从政策、基础设施、整合并购、合纵联盟和整合产业链五方面对航运行业进行改进,同时应从业务拓展、成本控制、资本运营、公司治理和技术创新五方面对航运企业进行创新。

张为峰[2](2013)在《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既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但同时由于船舶制造业是高能耗产业,这就决定了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必须通过实施适当的技术创新模式、采纳新型造船技术、生产制造新型船舶产品以弥补高能耗所带来的自身发展和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为研究对象,应用技术创新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以及实施效率的评价等问题,并提出保障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有效实施的相应举措。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界定了技术创新模式、船舶制造业以及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概念和特征,并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进行论述;分析了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历程、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了我国船舶制造企业传统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类别、具体实现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查,获取并深入剖析了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其中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造船技术进步、船舶产品市场结构、船舶产业创新政策,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创新战略、企业创新资源获取能力和企业组织结构。其次,以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基础,提出了基于Compertz模型的船舶制造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模型;在分析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特征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四种时期创新模式,论证了船舶制造企业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实施过程、实现方式并分析了船舶制造企业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模式的相关性。再次,明确提出了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的概念,并提出了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的评价目的;在分析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指标选择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四种创新模式的投入产出指标,然后建立了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DEA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的C2R模型。最后,根据以上理论研究,选择十家船舶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在分析案例企业基本概况以及技术创新概况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数据,对十家船舶制造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识别,进而确定企业实施的主要技术创新模式。依据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进行评价,并总结实证结果。基于研究结果,从政府层面、船舶产业层面以及船舶制造企业层面三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都晓岩[3](2008)在《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外尚没有专门针对海洋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产业布局和港口区位问题在两个领域。其中,港口区位问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课题展开:一是单一港口区位选址问题;二是单一港口空间结构演化问题;三是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问题。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因素、地理位置、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海洋产业布局应遵守以下原则:陆海统筹,协调发展;遵守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守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集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不同海洋产业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海洋渔业为资源指向,海盐及盐化工业为气候指向,海洋船舶工业为资金和智力指向,海洋油气工业为资源指向,港口业为地理指向和自然条件指向,滨海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和资源指向。海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经济和本地化经济是推动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内在机制。海洋产业布局有四种模式:均质模式、专业化模式、层级模式和点轴模式。对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墨西哥湾三个案例地区进行分析可获得以下启示: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专业化和集中化是现代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趋势,应以区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思考一个区域的港口布局,船公司在当今货主、港口、船公司三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港口布局应更多考虑船公司的区位决策因子,并引导船公司的区位行为,以货主、港口、船公司三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安排区域港口布局;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目前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总体布局宜采取“点状”布局模式。泛黄海地区沿海可划分为三级海洋综合经济区:一级海洋综合经济区4个,二级海洋经济区8个,三级经济区14个。今后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应进一步控制近海海洋捕捞强度;海水增养殖业布局可以按照“四带六区”的总体格局进行勾画。泛黄海地区船舶布局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打造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两大造船工业基地,同时立足地方造船工业发展基础,适度发展地方造船工业,逐步形成以两大造船集团为主体,以两大造船基地为依托,大型骨干船厂快速发展,中小型船舶企业加快发展,各类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泛黄海地区多数盐田和盐化工企业集中在辽东湾、莱州湾、长芦和两淮四个传统产盐区。今后泛黄海地区海盐业的布局应维持目前辽宁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和两淮盐区四大盐区的总体布局,但可以根据各盐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山东盐区面积,稳定长芦和辽宁盐区面积,适当缩减两淮盐区面积。渤海是泛黄海地区油气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油气产区。今后应将渤海建设成为我国综合性的石油工业基地。以曹妃甸港、天津港、大连港、营口港等大中型港口原油码头和原油库的建设为契机,打造辽宁、天津、河北沧州和唐山以及鲁北四个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加快对渤海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与“西气东输”和“南气北输”交相呼应的局面。泛黄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四大港口群,港口等级体系逐渐形成,但仍未摆脱支线港地位,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发展不平衡,港口体系功能不完善,今后该地区港口布局应遵照《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还处于点状格局形成阶段。今后应确立“以点状布局为主导、线状布局为辅助”的总体开发模式,重点发展上海、天津、青岛、大连4个中心城市;烟台、秦皇岛、锦州、葫芦岛和连云港5个次中心城市。为确保布局方案的实施,今后泛黄海地区应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加强海洋基础工作,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张守进[4](2006)在《辽宁外运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经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韩经贸发展如此之快,对中韩间集装箱运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中韩集装箱运输航线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本文研究的辽宁外运公司经营的大连——平泽航线是中韩集装箱运输重要航线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其次,由于市场的供需关系影响运价从而影响航线经营效益,第二章对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中韩集装箱运输市场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运输市场进行分析,其中介绍了大连港和平泽港的情况,对大连——平泽集装箱运量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的经营环境:文中第四章通过比较分析大连——平泽航线和大连——仁川——平泽航线的经营情况,得出大连——平泽航线经营效益比较好的结论;第五章则用SWOT方法对辽宁外运大连——平泽航线经营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和机会所在,并结合上面两条航线经营情况的对比分析,对辽宁外运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经营提出五点建议;最后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指出本文不足之处。本文的研究结论以期对辽宁外运大连——平泽航线的经营提供建议与参考。

桂国庆[5](2006)在《中式快餐业顾客满意因素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传统家务劳动的社会化,赋予国内快餐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发展快速,竞争激烈,对行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中式快餐业从传统餐饮业分化出来,时间较短,经营方式大多沿袭传统餐饮业,同时受到西式快餐的竞争压力,难以适应企业的快速扩张要求。如何导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成为中式快餐企业在实现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围绕国内快餐业的发展趋势,中式快餐企业扩张的内在矛盾,顾客的本质需求及其演变趋势,阐述了顾客满意管理对于促进中式快餐业发展的必要性、作用和意义。分析了快餐业顾客满意的各种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快餐业顾客满意因素假设模型。在487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各因素与满意之间的关系,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假设模型进行修正。最后,根据量化的因素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行业顾客满意管理策略。 本文调查分析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快餐消费行为中,“顾客满意”与“顾客预期”整体上没有相关性。本次调查与分析结果与满意理论出现了悖离。在分析原因后,本文提出“弱预期”的概念及这样一个观点:在弱预期的消费行为中,满意取决于“感知绩效”,而不是来源于“预期”与“感知绩效”相比较之后的差距。满意感与预期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 2.快餐消费行为中,“顾客满意”取决于“感知绩效”与“感知价值”,其与“感知实用价值”、“感知精神价值”,以及“顾客忠诚”诸因素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3.在快餐消费的满意诸因素中,“精神性”因素与“顾客满意”的相关程度不仅显着而且明显高于“物质性”因素。 4.反映快餐属性的6个基本观测变量,其“感知绩效”与“顾客满意”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质量”影响最大,其它变量依次为服务、清洁、环境、价格、便捷。 5.最受重视的属性(清洁),并不是最有效用的属性(质量),与通常的判断出现了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本文为中式快餐企业更新理念,运用CS管理手段实现自身成长和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运作出发点和基本思路。

张斌[6](2006)在《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及改进策略实施研究》文中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价格已经不能作为一种最有效的竞争武器,寻找其它可以最大程度地留住现有用户、争取潜在用户、吸引未消费本行业产品用户的手段尤为重要,用户满意战略正是适应这种环境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在美国,很多公司都定期进行用户满意指数调查与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持续改进及决定报酬的依据。 ISO9000族2000标准版给出了两个新的测量体系,即自我评价和用户满意度测量,前者是质量改进的起始和基础,后者是质量改进的出发点和归宿。ISO9000族标准强调“以用户为关注焦点”,并以此作为八项质量原则之首。按ISO9000族标准建立石油装备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其满足用户需求,超越用户期望,提高企业立足于社会的能力。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研究,受到集团总公司重点科技项目资助,论文内容为研究成果的部分内容。 (1)详细阐述了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系统地对国内外用户满意度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了用户满意度研究述评。 (2)结合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通过对用户的识别与特征分析,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模型,并对其用户忠诚度作了深入的分析;分析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实施用户满意度的原因及意义,制定了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战略,确定了实施策略体系,并指出了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3)据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特点,遵循用户满意指数测评模型的设计原则,通过调研、分析和归纳,找出影响用户满意程度的主要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采用大量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通过对模型的反复修正,构建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指数测评模型。 (4)经课题研究发现,含隐变量的线性结构方程的斜方差分析过程(Covariance Analysis of 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CALIS)对模型进行统计运算,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并通过实例验证,其结果显示模型对试验样本的观察数据具有良好的拟合性能。 (5)根据用户满意指数测量结果,造企业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结合企业自身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用户满意度改进。通过对本企业用户满意度深入调查和分析,找出问题或不足,为企业改进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满意度提供决策支持。 (6)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改进用户满意度不是临时性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努力实施的活动。完成了用户满意度深入调查和数据分析之后,通过建立用户满意度数据库,对用户满意度进行日常分析和专项分析、有效实施用户关系管理,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来实施用户满意度改进。

钟锦[7](2006)在《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探究》文中提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伴随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以及随着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大限日益临近,近年来,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美国花旗银行、美国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纷纷以各种方式入股我国商业银行。我国目前正在抓紧推进金融深化改革,涉及金融体系重组、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和外资、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等事件日益增多,商业银行之间的合并、收购、资产出售、资产重整和股份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也日益频繁。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2006年3月18日在第二届中国金融家年会上表示,根据2005年制定的《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中长期规划》,银监会正在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撤销等市场退出制度,加快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处置工作。这些改革举措将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分化,引发新的银行重组和并购浪潮。价值评估是商业银行实施这些资本运作活动的基础。在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改制上市过程中,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对商业银行的价值评估成为改制过程中的焦点,甚至引发了国有银行“贱卖论”的大讨论。因此,从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研究商业银行价值评估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关系到我国金融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企业的价值评估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这个问题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费雪(Fisher)出版了《资本与收入的性质》一书,完整论述了资本与收入的关系以及价值的源泉问题,为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奠定了基石。20世纪60年代,着名理财学家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相继发表了影响深远的两篇学术论文《资本成本、公司理财与投资理论》和《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格》,第一次系统地将不确定性引入到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之中,精辟论述了企业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创立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

章雁[8](2006)在《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国际航运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跨国竞争、垄断性强的行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海运自由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航运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发达海运国家与发展中海运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更多地争夺或分享全球航贸资源、如何积极适应于不断发展的国际航运市场形势的重大战略问题。处于国际航运市场竞争中的航运企业,为了谋生存求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其自身竞争力。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是一国形成国际航运产业竞争力的必然基础,并对该国的国家竞争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正经历着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国际航运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了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文主要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配合,综合运用竞争力经济学、航运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分别从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系统机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竞争力的动态管理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逻辑体系,以期丰富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决策方法体系。论文共分七章,其中第1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整篇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章“文献综述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该部分对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研究做了回顾,进而再对国内外关于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研究做了评述,针对研究的现状指出了论文将要展开深入研究的方向;围绕上述两章所勾勒了研究主线,分别展开之后章节的论述。第3章“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系统理论研究”,界定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主要分析了其构成机理,提出了企业能力结构边界,针对不同航运市场结构分析了企业竞争力边界的属性(弱式竞争力边界、半强式竞争力边界、强式竞争力边界),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系统的混沌结构、耗散结构及自组织结构,构建了企业竞争力的静态与动态模型,将SWOT分析运用于我国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环境,从激励与创新角度指出了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机制。第4章“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提出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的FIP模式,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指标的性质及算法,结合客观赋权法(熵权法与加权平方和法)与主观赋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了企业竞争力的组合评价方法。第5章“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采集了世界运力排名前15位的班轮公司的竞争力指标数据,运用第4章的评价方法,实施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评价。第6章“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动态管理研究”,建立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预测模型,重点论述了国际航运战略联盟的组合竞争力、战略目标及其机理,提出了纵向竞争力与横向竞争力矢量图,阐述了联盟伙伴的选择标准、决策指标体系及决策方法,从企业竞争力的视角提出了国际航运兼并的博弈模型,探讨了基于实物期权的国际航运分阶段投资决策,最后研究了国际航运企业的动态竞争战略。第7章“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予以总结,并指出了尚存的不足及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1)系统地进行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构建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系统理论研究体系;(2)提出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的FIP模式,科学地建立了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组合评价的方式,确定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了运用研究;(4)系统地研究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动态管理,丰富了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管理。

郭强[9](2005)在《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工业是一个国际性的产业,我国船舶工业是中国现代工业的缩影,是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经过百年国际市场的风雨沧桑的锻炼,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历史向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加速推进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新使命。本论文从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理论、范式、国际比较、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国际化模式和政策建议诸方面,对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促进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战略目标。 论文首先对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企业国际化的一般分析范式进行了概括。基于企业国际化演进、成因、要素、模式的逻辑,论文对企业国际化演进、出口行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以及企业国际化要素模型、蛛网模型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从企业国际化类型、决策层次地位、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动因、度量模型、政府行为诸方面构建企业国际化的一般分析范式。 论文对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国际比较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进行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通过对世界主要造船国家—日本、韩国、西欧等国的船舶工业国际化进行深入分析,对这些国家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模式、政府政策进行全面概括,为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论文深入分析了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模式特征。从以生产要素引进为特征的内向型国际化和以船舶产品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国际化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类型,指出我国船舶企业国际化具有市场的出口进入型国际化、内容的混合型国际化、动机的市场导向和生产要素导向双重国际化、所有权优势的内外向型国际化兼有的特征。论文运用DEA模型,对船舶工业企业产品出口外向型国际化绩效进行评价。 论文从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战略目标、面临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国际船舶工业历史演进规律诸方面,深入分析了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

邹宏勇[10](2005)在《CSI方法在房地产市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CSI(客户满意度)评价是企业实施CS(客户满意)战略的重要推进方法。在住宅商品房开发中导入CS战略,并运用CSI调查和评价的方法,可以及时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导向,对房产开发企业的开发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在客户满意的前提下,企业不仅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还将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助于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随着房地产买方市场的来临,客户曰趋成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政府监管越来越细化,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作中心转到以追求客户需求和客户满意为根本点上。但目前的房地产开发活动仍然没有能够做到按照客户的需求生产,导致了大量商品房滞销,进而积压,形成大量的空置房。 基于房地产市场调查在开发决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本文从改进市场调查方法的角度提出研究课题。在评述了目前国内和国外房地产市场调查和预测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查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理论研究上缺乏对客户居住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及预测的有效方法,开发实践中开发商忽视客户需求,过分追求利润和盲目乐观所导致的开发与营销脱节。结合客户满意理论在房地产开发领域里应用方法的分析,得出了实施开发方案CSI调查和评价的方法,构建了完整和针对性强的CSI评价指标层次模型。这一评价方法体系的应用将使房地产开发和潜在购房者的居住空间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为房屋开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定产提供坚实基础,最终提高房屋销售率和客户对房屋的满意程度。

二、CS战略及其在我国船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S战略及其在我国船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航运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航运企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航运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策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科学技术环境
        2.1.4 社会文化环境
    2.2 航运行业概述
        2.2.1 航运行业概况
        2.2.2 航运行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3 航运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第3章 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思路和原则
        3.1.1 构建思路
        3.1.2 构建原则
    3.2 理论框架设计
        3.2.1 航运行业SWOT分析
        3.2.2 航运企业的具体战略
        3.2.3 理论框架的设计
    3.3 具体指标的选取
        3.3.1 财务指标的选取
        3.3.2 非财务指标的选取
    3.4 权重的确定方法
        3.4.1 主成分分析法的概念
        3.4.2 主成分分析法的流程
第4章 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案例研究
    4.1 航运企业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
        4.1.1 原始数据的选取
        4.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1.3 主成分确定与解释
    4.2 航运企业竞争力结果分析
        4.2.1 战略对比分析
        4.2.2 经营活动对比分析
        4.2.3 财务指标分析
        4.2.4 非财务指标分析
        4.2.5 航运企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现状
        1.2.2 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的研究现状
        1.2.3 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技术创新模式
        2.1.2 船舶制造业
        2.1.3 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2.2 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一般分类
        2.2.1 基于创新程度的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2.2.2 基于创新内容的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2.2.3 基于创新诱因的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2.2.4 基于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模式分类
    2.3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概况
        2.3.1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
        2.3.2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传统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类别
        2.3.3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传统技术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影响因素
    3.1 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影响因素的理论获取
        3.1.1 基于研究文献的影响因素初步获取
        3.1.2 基于船舶制造企业调查的影响因素获取
    3.2 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外部影响因素
        3.2.1 造船产业技术进步
        3.2.2 船舶产品市场结构
        3.2.3 船舶产业创新政策
    3.3 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内部影响因素
        3.3.1 企业规模
        3.3.2 企业创新战略
        3.3.3 企业创新资源获取能力
        3.3.4 企业组织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 ELC 的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构建
    4.1 船舶制造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原理
        4.1.1 船舶制造企业生命周期划分模型
        4.1.2 船舶制造企业生命周期与技术创新模式的相关性
    4.2 初创期的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创新模式构建
        4.2.1 初创期船舶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征和创新模式选择
        4.2.2 初创期船舶制造企业模仿创新模式框架
        4.2.3 初创期船舶制造企业模仿创新模式实施过程
    4.3 成长期的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创新模式构建
        4.3.1 成长期船舶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征及创新模式选择
        4.3.2 成长期船舶制造企业集成创新模式的体系
        4.3.3 成长期船舶制造企业集成创新模式实现方式
    4.4 成熟期的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原始创新模式构建
        4.4.1 成熟期船舶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征及创新模式选择
        4.4.2 成熟期船舶制造企业原始创新模式的组成
        4.4.3 成熟期船舶制造企业原始创新模式的实施阶段
    4.5 衰退期的我国船舶制造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构建
        4.5.1 衰退期船舶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征及创新模式选择
        4.5.2 衰退期船舶制造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构成
        4.5.3 衰退期船舶制造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运作方式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
    5.1 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的概念及评价目的
        5.1.1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的概念
        5.1.2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的评价目的
    5.2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5.2.1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指标的选择标准
        5.2.2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指标的确定
        5.2.3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的评价模型
        5.3.1 DEA 评价方法简介
        5.3.2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的 C2R 模型
        5.3.3 C2R 模型评价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的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 ELC 的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6.1 样本企业简介
    6.2 相关船舶制造企业生命周期识别
        6.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6.2.2 船舶制造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识别过程
        6.2.3 船舶制造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拟合及分界点
        6.2.4 研究结果分析
    6.3 相关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
        6.3.1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问题确定
        6.3.2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过程
        6.3.3 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政府层面的保障措施
        7.1.1 构建有利于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的政策体系
        7.1.2 发挥对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的引导作用
        7.1.3 推动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成果的转化工作
    7.2 船舶产业层面的保障措施
        7.2.1 建立产业联盟推动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施
        7.2.2 依靠产业集群优势带动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实施
    7.3 船舶制造企业层面的保障措施
        7.3.1 加大技术创新模式实施的资源投入
        7.3.2 制定技术创新模式实施中的激励制度
        7.3.3 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实施过程的控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3)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1.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1.5.1 论文的贡献
        1.5.2 论文的不足
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1 海洋产业
        2.1.1 海洋产业的内涵
        2.1.2 海洋产业的门类
        2.1.3 海洋产业的分类
    2.2 海洋产业布局
        2.2.1 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
        2.2.2 海洋产业布局的层次
    2.3 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宏观因素
        2.3.2 产业因素
        2.3.3 区域因素
    2.4 重点海洋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1 海洋渔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2 海洋船舶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3 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4 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5 港口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6 滨海旅游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5 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2.5.1 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区别与共性
        2.5.2 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过程
        2.5.3 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
    2.6 海洋产业布局的原则
        2.6.1 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
        2.6.2 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2.6.3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集约发展
        2.6.4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2.6.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6.6 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2.6.7 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聚集
        2.6.8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7 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模式
        2.7.1 均质模式
        2.7.2 专业化模式
        2.7.3 层级模式
        2.7.4 “点-轴”模式
3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国际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波罗的海地区
        3.1.1 波罗的海地区概况
        3.1.2 波罗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2 案例二:地中海地区
        3.2.1 地中海地区概况
        3.2.2 地中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3 案例三:墨西哥湾地区
        3.3.1 墨西哥湾地区概况
        3.3.2 墨西哥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4 经验与启示
        3.4.1 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
        3.4.2 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
        3.4.3 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
        3.4.4 关于港口布局的几点启示
        3.4.5 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
4 泛黄海地区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及海洋产业发展
    4.1 “泛黄海地区”地域范围界定
    4.2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的基础条件
        4.2.1 泛黄海地区的区位特点与经济地位
        4.2.2 泛黄海地区的海洋资源条件
    4.3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4.3.1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3.2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4.3.3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4.3.4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区域综合评价
    4.4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4.4.1 行业用海矛盾突出
        4.4.2 资源过度利用与资源闲置状况并存
        4.4.3 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低
        4.4.4 海洋产业体系的空间组织缺乏系统性
        4.4.5 海洋产业布局不合理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4.5 泛黄海地区海洋综合经济区划与产业发展
        4.5.1 布局模式选择
        4.5.2 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及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5 泛黄海地区重点海洋产业布局
    5.1 海洋渔业布局
        5.1.1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及其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地位
        5.1.2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特征
        5.1.3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资源条件
        5.1.5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面临的市场形势
        5.1.6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趋势分析
        5.1.7 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
        5.1.8 泛黄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布局
    5.2 造船工业布局
        5.2.1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及其在我国造船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5.2.2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的区域分析
        5.2.3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2.4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5.2.5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2.6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布局
    5.3 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
        5.3.1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现状及在全国的地位
        5.3.2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5.3.3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3.4 泛黄海地区各盐区海盐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比较与评价
        5.3.5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分析
        5.3.6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3.7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
    5.4 海洋油气工业布局
        5.4.1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资源概况
        5.4.2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现状
        5.4.3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4.4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
    5.5 港口布局
        5.5.1 泛黄海地区港口及其在我国沿海港口体系中的地位
        5.5.2 泛黄海地区港口资源条件评价
        5.5.3 泛黄海地区港口发展现状特征
        5.5.4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5.5.5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面临的市场形势
        5.5.6 泛黄海地区港口竞争态势分析
        5.5.7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
        5.5.8 关于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的进一步说明
    5.6 滨海旅游业布局
        5.6.1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5.6.2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5.6.3 泛黄海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6.4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6.5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布局
    5.7 泛黄海地区其它海洋产业布局
        5.7.1 海水综合利用业布局
        5.7.2 海洋能利用业布局
6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国际合作与发展
    6.1 海洋渔业合作
        6.1.1 日韩海洋渔业概况
        6.1.2 中日韩开展海洋渔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1.3 我国泛黄海地区与日韩海洋渔业合作领域
    6.2 滨海旅游业合作
        6.2.1 日韩旅游业概况
        6.2.2 中日韩滨海旅游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2.3 中日韩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合作现存问题
        6.2.4 泛黄海地区开展滨海旅游合作的模式与建议
    6.3 港口与海洋交通运输业合作
        6.3.1 日韩港口业概况
        6.3.2 中日韩泛黄海地区港口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3.3 泛黄海地区开展港口合作的相关建议
7 保障措施
    7.1 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实现海洋开发观念的二次创新
    7.2 加强海洋基础工作,为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条件
        7.2.1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
        7.2.2 建立统一规范的海洋信息系统平台
        7.2.3 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7.3 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
    7.4 破除地区壁垒,推进区域合作
    7.5 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7.5.1 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法规
        7.5.2 建立国家海洋经济综合协调机构和机制
        7.5.3 继续发挥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海洋综合管理中的作用
    7.6 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7.6.1 明确对海岸线和滩涂的管理
        7.6.2 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海域使用规划
        7.6.3 建立健全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7.6.4 完善海域使用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辽宁外运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经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中韩集装箱运输市场概述
    2.1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趋势
    2.2 中韩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
        2.2.1 中韩集装箱市场发展现状
        2.2.2 中韩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主要问题
        2.2.3 中韩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3章 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运输市场分析
    3.1 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概述
        3.1.1 两端港简介
        3.1.2 航线经营者、运力供给及经营状况
    3.2 大连——平泽集装箱运量分析
    3.3 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经营环境分析
        3.3.1 中韩集装箱运输市场整体环境
        3.3.2 中韩经贸关系
        3.3.3 中韩两国的保护政策
        3.3.4 外运与长锦商船的合作
        3.3.5 中海大连——仁川航线的竞争
第4章 辽宁外运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经营效益分析
    4.1 影响航线经营效益的基本条件
    4.2 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经营情况分析
        4.2.1 航线经营成本
        4.2.2 航线营运收入
        4.2.3 航线经营效益
    4.3 大连——仁川——平泽航线经营情况分析
        4.3.1 大连——仁川航线经营情况
        4.3.2 仁川——平泽航线经营情况
        4.3.3 航线经营效益
    4.4 两条航线经营情况对比分析
第5章 对辽宁外运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经营问题的建议
    5.1 辽宁外运大连——平泽航线经营的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2 对航线经营的建议
        5.2.1 通过扩大货源来减少亏舱
        5.2.2 承揽运输价值高的货物
        5.2.3 重视船舶技术管理工作
        5.2.4 加大港航合作降低成本
        5.2.5 加强力度实施CS战略,达到客户的完全满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5)中式快餐业顾客满意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中式快餐业的现状与问题
        1.1.1 概况
        1.1.2 中式快餐的特点及趋势
        1.1.3 发展中的问题
    1.2 中式快餐业引入 CS管理的必要性
        1.2.1 企业经营环境的特征、趋势
        1.2.2 CS管理有助于解决现存问题
        1.2.3 国内快餐业的 CS管理状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顾客满意理论
        2.1.1 顾客满意的概念
        2.1.3 顾客满意的内容构成
        2.1.4 顾客满意的层次结构
        2.1.5 顾客满意的经济价值
        2.1.6 CS战略
    2.2 顾客满意形成理论
        2.2.1 服务功能理论
        2.2.2 顾客价值理论
        2.2.3 顾客满意形成的基本过程
        2.2.4 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
    2.3 服务品质理论
        2.3.1 服务的概念及特征
        2.3.2 服务品质管理
        2.3.3 快餐业的服务品质要素
    2.4 顾客满意模型综述
        2.4.1 早期的顾客满意模型
        2.4.2 全面顾客满意模型
        2.4.3 瑞典等国家的顾客满意度模型
3 中式快餐的顾客满意因素分析及满意因素假设模型
    3.1 研究目的
    3.2 满意因素的确定
    3.3 满意因素观测变量的选择
    3.4 中式快餐业顾客满意因素假设模型
4 中式快餐业顾客满意因素模型定量研究
    4.1 调查前的准备
    4.2 调查的初步结果
    4.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3.1 顾客满意模型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4.3.2 感知实用价值与其三个观测变量的相关分析
        4.3.3 感知精神价值与其三个观测变量的相关分析
        4.3.4 各变量的预期与感知实用价值、顾客满意的相关分析
        4.3.5 六个基本观测变量的重要性分析
        4.3.6 六个基本观测变量与顾客满意的相关分析
    4.4 本次调查分析的结论
        4.4.1 结论
        4.4.2 对两项重要结论的分析
        4.4.3 对顾客满意假设模型的修正
5 基于满意因素模型研究的中式快餐管理策略
    5.1 正视“精神性”因素,优化就餐体验
    5.2 六个属性并重,建立信息传导和反馈机制
    5.3 营造产品特色,加强质量管理
    5.4 提高清洁水准,美化就餐环境
    5.5 建立服务补救机制
6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6.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及改进策略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重要性
        1.1.2 研究的必然性
    1.2 用户满意理论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
        1.2.2 国内
        1.2.3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CS研究寻觅
    1.3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企业相关质量标准与用户满意
    2.1 ISO 9001标准与用户满意
    2.2 API Spec Q1标准与用户满意
    2.3 GB/T 19580标准与用户满意
3 用户满意CS理论概述
    3.1 用户
        3.1.1 内涵
        3.1.2 分类
    3.2 用户满意
        3.2.1 内涵
        3.2.2 内容
        3.2.3 用户满意度
4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专题研究
    4.1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现状与问题
        4.1.1 总体现状
        4.1.2 存在问题
    4.2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模型
        4.2.1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模型构建
        4.2.2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忠诚度模型构建
    4.3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实施方案
        4.3.1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CS战略
        4.3.2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实施体系
        4.3.3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3.4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员工满意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5 用户满意指数模型理论及模型求解方法研究
    5.1 探索性因素与验证性因素
    5.2 用户满意指数模型结构方程理论
        5.2.1 模型设定
        5.2.2 模型识别
        5.2.3 模型估计
        5.2.4 模型评价
    5.3 用户满意指数模型求解数理依据
        5.3.1 CALLS过程理论基础
        5.3.2 模型线性结构
    5.4 用户满意指数模型求解
    5.5 本章小结
6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指数实证研究
    6.1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指数CSI模型构建
        6.1.1 模型描述
        6.1.2 模型结构变量
        6.1.3 模型变量关系式
    6.2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指数CSI求解
    6.3 本章小结
7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深入调查与分析
    7.1 用户满意度的深入调查
        7.1.1 项目的前期准备
        7.1.2 项目的实施准备
        7.1.3 调查的具体实施
        7.1.4 调查数据的处理
    7.2 用户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分析
        7.2.1 用户满意度的总体分析
        7.2.2 不同销售区域用户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7.2.3 不同产品用户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7.2.4 不同销售渠道用户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7.2.5 用户满意度改进因素的汇总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度持续改进
    8.1 用户满意度持续改进的实施流程
    8.2 用户满意度数据库
    8.3 用户满意度日常分析与专项分析
    8.4 员工满意度的提高
        8.4.1 员工满意度
        8.4.2 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8.4.3 员工满意度的提高方法
        8.4.4 员工满意度的管理
    8.5 客户关系管理
    8.6 实证研究:井控装备用户满意度质量改进
    8.7 实证研究:井控装备制造企业员工满意度质量改进
    8.8 本章小结
9 面向用户满意战略的质量功能配置体系
    9.1 概述
    9.2 质量功能展开
        9.2.1 质量功能展开原理
        9.2.2 质量功能展开的实施
        9.2.3 质量屋中参数量化评估方法
        9.2.4 QFD的应用实例研究
    9.3 本章小结
10 改进QFD应用于石油装备制造企业CS战略
    10.1 质量功能展开递阶质量屋
        10.1.1 传统质量屋结构存在的理论缺陷
        10.1.2 质量功能展开递阶质量屋结构
    10.2 基于群组AHP的递阶质量屋方法
        10.2.1 AHP基本原理
        10.2.2 群组AHP方法
        10.2.3 群组AHP递阶质量屋方法
    10.3 用户需求的模糊聚类分析
        10.3.1 用户需求获取过程
        10.3.2 需求信息的模糊化处理过程
        10.3.3 模糊聚类原理
        10.3.4 模糊聚类算法
    10.4 应用举例
        10.4.1 用户需求确定
        10.4.2 用户需求重要性系数的确定
        10.4.3 产品技术要求及其与用户需求关系矩阵确定
        10.4.4 绘制质量屋
    10.5 本章小结
11 结论与展望
    11.1 全文研究总结
    11.2 论文研究成果及创新性
    11.3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用户满意指数测评CALIS程序
附录B 石油井控装备用户满意指数调查问卷
附录C 油田井口防喷器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
致谢

(7)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角度与方法
    1.3 研究的对象及基本概念
    1.4 研究范畴和主要内容
第2章 价值评估理论文献综述
    2.1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概述
    2.2 资产价值法
    2.3 比较法
    2.4 收益现值法
    2.5 期权估价理论
    2.6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第3章 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收益现值法的局限
    3.1 基于收益现值法的商业银行价值评估
    3.2 商业银行价值与普通企业价值的差异
    3.3 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商业银行价值的评价
第4章 商业银行价值的理论体系
    4.1 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
    4.2 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
    4.3 商业银行价值:商誉及净资产评估法
    4.4 商业银行价值的核心构成之一:银行商誉
    4.5 商业银行价值的核心构成之二:银行净资产
第5章 商业银行价值的实证分析
    5.1 商誉变量的确定
    5.2 商誉评估的计量经济模型
    5.3 商业银行的价值评估模型
    5.4 影响商业银行价值的其他因素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的价值提升
    6.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6.2 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价值的途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8)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国际航运发展简述
    1.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1.4 研究的内容框架及逻辑构建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2.1 国外企业竞争力理论与评价研究综述
        2.1.1 关于竞争力的各种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2.1.2 关于竞争力的各种学派及评述
        2.1.3 国外其他机构或学者的研究
    2.2 国内企业竞争力理论与评价研究综述
        2.2.1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2.2.2 企业活力评价及分析
        2.2.3 企业评价指标体系
        2.2.4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2.3 国外航运企业竞争力理论与评价研究综述
    2.4 国内航运企业竞争力理论与评价研究综述
        2.4.1 航运企业竞争力
        2.4.2 航运企业发展战略
        2.4.3 航运战略联盟
        2.4.4 航运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2.4.5 加入WTO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及对策
        2.4.6 航运风险
    2.5 航运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评述及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2.5.1 航运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评述
        2.5.2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第3章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系统理论研究
    3.1 竞争及国际航运市场结构
        3.1.1 竞争概述
        3.1.2 国际航运市场及其结构
    3.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研究定位及其考察维度
        3.2.1 竞争力经济学的研究层次与区别
        3.2.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层次定位与切入点
        3.2.3 国际航运竞争力的层次
        3.2.4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考察维度——“市场广度”与“市场密度”
    3.3 国际航运企业的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辨析
        3.3.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3.3.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3.3.3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力的比较
    3.4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3.4.1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实质解析
        3.4.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3.4.3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能力状态与能力结构边界
        3.4.4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边界
    3.5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系统论
        3.5.1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系统及其考察角度
        3.5.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系统特性
        3.5.3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系统的混沌结构
        3.5.4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系统的耗散结构
        3.5.5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系统的自组织结构
    3.6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模型研究
        3.6.1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静态模型
        3.6.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模型
    3.7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系统的环境因素及SWOT分析
        3.7.1 国际航运企业的行业特点
        3.7.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系统环境因素的分类与作用
        3.7.3 入世后我国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环境
        3.7.4 我国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环境SWOT分析
    3.8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机制
        3.8.1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激励机制
        3.8.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创新机制
第4章 国际船运企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4.1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4.1.1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内涵及意义
        4.1.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的要素及流程
    4.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及分类
        4.2.1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4.2.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分类
    4.3 综合指标体系评析及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的FIP模式
        4.3.1 国内外综合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评析
        4.3.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的FIP模式
    4.4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筛选
        4.4.1 基础因素层面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4.2 输入因素层面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4.3 过程因素层面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4.4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4.5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的建立
        4.5.1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步骤
        4.5.2 综合评价方法体系
        4.5.3 综合评价方法的分类、评析及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4.6 基于熵权法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
        4.6.1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
        4.6.2 熵权法下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4.6.3 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
    4.7 基于加权平方和法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
        4.7.1 加权平方和法综合评价方法的步骤
        4.7.2 加权平方和法计算步骤的矩阵展开验证及入勘误
    4.8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
        4.8.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4.8.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4.8.3 模糊综合评价合成算子的选择
        4.8.4 模糊综合评价法权重的确定
        4.8.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第5章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5.1 基于熵权法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5.2 基于加权平方和法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5.4 基于组合评价法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第6章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的动态管理研究
    6.1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预测模型
        6.1.1 马尔可夫过程及其概率分布
        6.1.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预测模型
    6.2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组合竞争力分析
        6.2.1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形成的古诺模型解释
        6.2.2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的涵义与动因
        6.2.3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对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关系的诊释
        6.2.4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实现组合竞争力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6.2.5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的横向竞争力与纵向竞争力矢量图
        6.2.6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组合竞争力的机理
    6.3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
        6.3.1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伙伴的选择标准
        6.3.2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决策指标体系
        6.3.3 国际航运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的决策方法
    6.4 国际航运兼并的企业竞争力分析
        6.4.1 从国际航运联盟到国际航运兼并——施塔克尔贝格模型运用
        6.4.2 处于国际第五次兼并浪潮中的国际航运企业兼并
        6.4.3 基于企业竞争力分析的国际航运兼并的博弈模型
    6.5 基于实物期权的国际航运分阶段投资决策
        6.5.1 实物期权的涵义与种类
        6.5.2 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分阶段投资、实物期权的相互关联
        6.5.3 运用实物期权模型进行分阶段投资决策
    6.6 国际航运企业的动态竞争战略
        6.6.1 竞争战略的涵义与动态性分析
        6.6.2 动态竞争战略的构成要素与研究视角
        6.6.3 国际航运企业动态竞争战略的动力学模型及解释
        6.6.4 航运周期与航运政策对企业动态竞争战略的环境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综述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
        1.1.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渐加深
        1.1.3 中国造船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求更大发展
        1.1.4 国家推进“大公司、大集团”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1 对促进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2 对深化企业国际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关于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现状
        1.5.2 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研究现状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的基本理论综述
    2.1 企业国际化演进理论
    2.2 出口行为理论
    2.3 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
    2.4 企业国际化四要素模型
    2.5 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
    2.6 企业国际化五要素模型
    2.7 国际市场进入模型
    2.8 企业国际化三阶段论
    2.9 企业国际化的政府作用论
    2.10 企业国际化内外向联系模型
    2.11 企业国际化蛛网模型
    2.12 企业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成果的综合评述
    2.1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国际化的一般分析范式
    3.1 企业国际化的内涵辩析
    3.2 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
        3.2.1 出口进入模式
        3.2.2 投资进入模式
        3.2.3 合同进入模式
    3.3 企业国际化的类型
    3.4 企业国际化在企业决策结构中的层次地位
    3.5 企业国际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动因
        3.5.1 市场进入模式的内在动因
        3.5.2 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
    3.6 企业国际化度量模型
        3.6.1 企业国际化度量的维度和功能
        3.6.2 企业国际化效应理论模型
    3.7 企业国际化政府政策行为
        3.7.1 补贴政策
        3.7.2 税收政策
        3.7.3 贸易融资政策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概况及借鉴
    4.1 日本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
        4.1.1 日本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4.1.2 日本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政府政策
    4.2 韩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
        4.2.1 韩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4.2.2 韩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政府政策
    4.3 西欧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
        4.3.1 西欧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4.3.2 西欧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政府政策
    4.4 国外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历史演进与成效
    5.1 第一阶段(1840-1949年)
        5.1.1 外资船舶工业企业主要情况
        5.1.2 民族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
    5.2 第二阶段(1949-1978年)
        5.2.1 以收回国家主权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1949-1952年)
        5.2.2 以引进苏联技术设备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1953-1960年)
    5.3 第三阶段(1978-现在)企业国际化进展
        5.3.1 产品出口
        5.3.2 技术引进
        5.3.3 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扩展
        5.3.4 海外经营机构逐步设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
    6.1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模式的类型
        6.1.1 以生产要素引进为主的内向型国际化模式
        6.1.2 以船舶产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型国际化模式
    6.2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类型特征综合分析
    6.3 船舶工业企业产品出口外向型国际化绩效评价
        6.3.1 方法的选择
        6.3.2 模型的建立
        6.3.3 评价指标的选择
        6.3.4 评价数据的获得
        6.3.5 评价结果及分析
    6.4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现行模式的局限性
        6.4.1 外向型国际化结构单一
        6.4.2 内向型国际化结构偏差
    6.5 国际化内外向联系发展梗阻及原因分析
        6.5.1 国际化内外向联系发展梗阻
        6.5.2 国际化内外向联系发展梗阻原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调整和发展模式
    7.1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模式的调整和发展背景
        7.1.1 世界船舶工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
        7.1.2 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地位亟待提高
        7.1.3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弱化
        7.1.4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有待增强
    7.2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模式的调整和发展动因
        7.2.1 船舶工业新的战略目标要求企业国际化模式调整
        7.2.2 船舶工业新的竞争形势要求企业国际化模式调整
        7.2.3 国际船舶工业历史演进规律要求企业国际化模式调整
    7.3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模式调整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7.3.1 以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为契机,推动船舶工业发展
        7.3.2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规模与效益兼顾
        7.3.3 改革与发展密切结合
        7.3.4 确立全方位开放的大市场观念
        7.3.5 以技术创新牵引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发展
    7.4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总体方针与战略目标
        7.4.1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总体方针
        7.4.2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7.5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
        7.5.1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发展新模式的思路及内容概要
        7.5.2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发展新模式的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效应分析与评价
    8.1 企业国际化效应的内涵
    8.2 企业国际化效应要素的一般构成
        8.2.1 企业国际化的微观效应
        8.2.2 企业国际化的宏观效应
    8.3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效应构成要素分析
        8.3.1 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微观效应
        8.3.2 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宏观效应
    8.4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效应评价
        8.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8.4.2 评价模型
        8.4.3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效应评价实证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的政策分析及建议
    9.1 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现行政策分析
        9.1.1 现行补贴政策分析
        9.1.2 现行税收政策分析
        9.1.3 现行贸易融资政策分析
        9.1.4 企业国际化“虚高”与国际化政策扭曲分析
    9.2 进一步完善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政策的建议
        9.2.1 明确产业国际化定位与国家支持重点
        9.2.2 鼓励支持出口船舶生产的政策
        9.2.3 继续实施对船舶工业的直接营业补贴政策
        9.2.4 适应国际规则,充分发挥船舶出口信贷的作用
        9.2.5 构建完善的船舶工业法律体系
        9.2.6 加强对科研开发的资助,构建科研共同研究体制
        9.2.7 推进结构调整和重组,支持船厂参与国际竞争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CSI方法在房地产市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市场调查在房地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1.1.2 市场调查揭示的开发决策信息
    1.2 房地产市场调查方法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创新点
        1.3.1 研究背景
        1.3.2 本文研究工作思路
        1.3.3 本文的创新
        1.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CSI相关理论概述
    2.1 CS的基本概念
    2.2 CS战略与营销学
    2.3 CSI的变量模型
    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CSI评价
第3章 住宅房产开发CSI调查和评价方法体系
    3.1 住宅开发CSI评价理论
        3.1.1 CSI评价的目标
        3.1.2 CSI评价原理
        3.1.3 CSI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3.2 住宅开发CSI评价操作方法
        3.2.1 CSI指标评价体系的拟定原则
        3.2.2 CSI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CSI指标权值的确定
        3.2.4 指标标度的量纲统一
        3.2.5 客户满意级度划分
        3.2.6 客户满意度调查
    3.3 住宅开发CSI评价指标结构模型
        3.3.1 CSI评价的满意项目指标体系
        3.3.2 评价指标中的满意项目详述
    3.4 住宅开发CSI调查方案设计
        3.4.1 确定调查的目的
        3.4.2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4.3 调查内容分析
        3.4.4 CSI调查问卷设计
        3.4.5 调查方式与采用的调查方法
        3.4.6 设计抽样方案
        3.4.7 调查项目定价与预算
    3.5 住宅开发CSI调查结果分析
        3.5.1 客户评价信息的处理方法
        3.5.2 CSR信息的分析和满意度评价工具
第4章 “都市公社”项目CSI评价研究
    4.1 项目背景资料
        4.1.1 小卫街周边商品房需求特征分析
        4.1.2 单身公寓项目市场分析
        4.1.3 小户型竞争市场分析
        4.1.4 综合市场定位
    4.2 项目设计和装修方案的CSI评价
        4.2.1 构建CSI评价指标体系
        4.2.2 指标权值的确定
    4.3 CSI调查方案策划
        4.3.1 调查目的确定
        4.3.2 调查对象选择
        4.3.3 问卷调查设计
        4.3.4 调查方式和方法
        4.3.5 实施调查
    4.4 CSI调查结果分析及CSI报告
        4.4.1 调查数据处理
        4.4.2 项目设计和配套方案的CSI报告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CS战略及其在我国船舶工业企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航运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富静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2]我国船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张为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4)
  • [3]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 都晓岩.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 [4]辽宁外运大连—平泽集装箱航线经营问题研究[D]. 张守进.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1)
  • [5]中式快餐业顾客满意因素实证研究[D]. 桂国庆. 浙江大学, 2006(03)
  • [6]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用户满意及改进策略实施研究[D]. 张斌.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 [7]商业银行价值评估探究[D]. 钟锦.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 [8]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研究[D]. 章雁. 同济大学, 2006(04)
  • [9]中国船舶工业企业国际化研究[D]. 郭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1)
  • [10]CSI方法在房地产市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 邹宏勇. 河海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CS战略及其在我国船舶工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