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变更的务实分析

地址变更的务实分析

一、称呼语变换的语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崇国[1](2021)在《论辩话语中的缓和策略及其语用效应分析——基于2019年中美两位女主播的电视辩论》文中提出在辩论过程中,论辩双方既要充分阐述己方的观点,又要与辩手相互协调立场,最终共同实现辩论目标。研究发现,合作实现辩论目标是论辩双方坚持和谐取向的动因,而和谐取向又是双方使用缓和策略的语用理据,各种缓和策略的组合使用能产生正面人际语用效应。因此,在话语冲突背景下,会话双方应始终坚持和谐维护取向,顺应语境变化,通过恰当使用语用缓和策略来处理威胁面子和社交权的言语行为,使双方的互动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交际目标。

杨立云[2](2019)在《汉俄称呼语对比与翻译》文中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称呼语具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作为一种交际手段,称呼语的使用深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交际关系、情感关系等。另一方面,称呼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以汉俄称呼语对比与翻译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揭示汉俄称呼语异同和翻译规律,减少交际礼貌等方面的失误,促进汉俄对比与翻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本研究还将有益于语用学、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研究。论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得失,将称呼语分为亲属称呼语、阶层称呼语(含官职、爵位、社会通用性尊称、宗法类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及描述性称呼语。亲属称呼语又可分为祖父辈称呼语、父母称呼语、父辈称呼语、同辈称呼语、夫妻称呼语、子女称呼语。描述性称呼语可描述年龄、外貌、品行、情感四个方面。官爵名称呼语主要传达的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与身份,社会通用性尊称主要传达尊敬与客气,宗法类称呼语传达的是被称呼者的地位与身份,拟亲属称呼语主要传达的是礼貌、亲近及客气,描述性称呼语传达的是人的特征及情感,这是翻译中应该予以表达的焦点信息。汉俄称呼语的相同点表现为:1)具有丰富的指称功能,可以指称形形色色的人;2)具备传达语用及情感的能力。汉俄称呼语的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1)指称方面,汉语亲属词指称明确,俄语亲属词多指称模糊,一词多指现象十分丰富;2)使用规则方面,汉语中“老/小+姓氏”的称呼方式在俄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3)情感及语用方面,同一个称呼语在不同语言中表达不同的情感。俄语中рыбка是对心爱姑娘的爱称,汉语中“鱼”无此种情感表达。论文的主要内容在于:第一,将称呼语分为若干种类型,分别对其展开对比。特别是描述性称呼语,又细分为描述称呼对象的年龄、外在形象、品行以及描述交际主体的情感四个方面。第二,根据称呼语不同的分类,提出并论证分别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汉语亲属称呼语体系复杂、语义明确,俄语亲属称呼语多指称笼统、语义模糊。汉译俄时多采用概括化翻译,俄译汉多采用具体化翻译。阶层称呼语称呼机制是社会阶层及身份,因此翻译应时侧重对“身份”与“阶层”的还原。汉俄拟亲属称呼语的翻译应以译语的语言惯用法为基准,使译文与原文称呼语功能对等。描述性称呼语的主要功能在于描述,其称呼机制较为灵活,通常表达一定的情感意义,翻译时侧重传达源语称呼语真实的指称意义及情感意义。

段燕[3](2016)在《汉译英中称呼语的语用身份》文中认为基于语用身份论的核心思想,以《儒林外史》杨宪益夫妇译本为语料,采用案例分析、文本分析和对比研究法,阐释和分析会话中称呼语的语用身份在原着及其译本中的构建与实现,探究特定语境中称呼语与说话者的社会地位、交际目的、情感态度和亲疏关系等互动作用,并揭示称呼语在反映、投射甚至形塑说话者身份以及人与人之间角色关系中的指涉意义和话语功能。研究发现,译文在意义和口吻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违背或不尽贴近原文的现象,这导致称呼语所蕴含的语用身份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

段燕[4](2016)在《文学语境中的称呼语翻译研究:身份视角》文中认为文章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红楼梦》《儒林外史》及其杨宪益夫妇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文学语境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着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在试图努力忠实原文,但在意义和口吻上都一定程度地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这导致称呼语所蕴含的"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进行翻译时应在充分考虑读者认知语境的基础上,借助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学科知识,采取适当翻译策略。

黄玲玲[5](2016)在《称呼语变换的人际关系研究 ——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变换使用称呼语的现象非常普遍,一般分为在某次交谈过程中使用了与往常不同的称呼语和在同一次交谈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称呼语两种情况。本文以纪录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例,考察了称呼语选用、称呼语变换的基本类型及其语用效果,并分别从人际距离角度和以称呼对象社会权势变化为变量因素对关系友好型、中立型、对立型不同人际关系类型的人在背称、面称不同空间场合及官员、民众不同身份地位等不同语境下变换使用称呼语的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得出几点结论和规律。称呼语的选用与人际距离方面,不同人际关系类型的人使用的称呼语反映了人际距离的远近;不同人际关系类型的人因背称、面称等语境不同,会从称呼语的形式或类型上选用不同的称呼语,表达不同的语用信息;不论人际距离远或近,面称时“礼貌原则”优先。称呼语变换类型方面,同一称呼语类型内的变换,大多数会变换为更为省略的称呼语,这种变换往往是在第一次使用称呼语表达的涵义情感基础之上加强了这种情感或增加了某种情感或兼而有之,有的则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变换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不同称呼语类型间的变换,因各称呼语类型不同所表达的效果存在差异,或增强某种情感,或预示话题的转换,或为促进交际积极调整语言策略,或因面称、背称等因素影响称呼语的选择,或表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等。称呼语变换与社会权势方面,称呼对象从社会权势弱→渐强→强时,不同人际关系的人因称呼对象社会权势的变化而变换使用称呼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称呼语变换使用称呼语类型的趋势上看,友好型是一个姓名类使用量减少、特定社会类称呼语和亲属类使用量增加的过程;中立型是一个特定社会类称呼语使用量增加、职衔类使用量时增时减的过程;对立型是一个职衔类使用量增加的过程。从称呼语变换的稳定性角度看,友好型的稳定性高,受邓小平身份地位变化影响变换称呼语类型的波动不大;中立型的稳定性低,受邓小平身份地位变化影响变换使用称呼语类型的波动大;对立型的稳定性较低,受邓小平身份地位变化影响变换称呼语类型的波动较大。从称呼语变换表现的心理情感看,友好型是坚定的支持派,对邓小平的支持始终如一,不因其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改变态度;中立型是不坚定的中立派,容易随着称呼对象社会权势的变化而选用不同的称呼语,可能隐含着某种政治倾斜;对立型是相对不坚定的反对派,会随着称呼对象社会权势的变化而选用不同的称呼语,从持反对对立的态度变得温和、中立不那么对立,表现礼貌尊重或是态度上的倾斜靠拢。

王菁[6](2015)在《现代汉语称呼语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的“称呼语”之多,研究的历史之悠久,是其他语言难以相媲美的。然而,尽管国内外称呼语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对于现代汉语称呼语转换现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以1919年以后的话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电视剧等为语料,结合顺应论、言语行为理论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第二人称面称时出现的称呼语转换现象,就其形式、分类、产生的原因以及功能进行描写和阐释。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动机、意义、语料来源做了简单介绍,并对称呼语和称呼语转换的研究做出回顾。第二部分首先分释称呼语和称谓语,后将称呼语分四大类:亲属称呼语、姓名称呼语、社会称呼语、认知称呼语,并对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其次介绍了称呼语转换的概念,并对称呼语转换的形式做出归纳整理。第三部分依照交际者之间的亲密度、称呼语转换的时空维度、在一个或几个话轮中转换的频次,对称呼语转换现象分为趋近型与趋远型、长期转换与临时转换、单次转换与多次转换三大类。第四部分中,我们利用权势与等同的概念、言语行为理论等对称呼语转换的功能进行分析,认为称呼语转换具有人际关系指示功能、话语功能、行事功能和情感指向功能,并且从称呼者心智状态(包括情绪、认知、愿望、需求等)的变化的角度,考察称呼语转换具备各种功能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

林云[7](2014)在《浅析称呼语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功能》文中认为作为社交指示语的一种有效形式,称呼语在言语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社交信息指示功能。然而,称呼语也可用于检验文学作品、展示作品内部人物的微妙关系、展现作者的叙事倾向。本文以《傲慢与偏见》这一典型文学作品为例,探索称呼语在该小说语言中的语用功能,窥视其巧妙的叙述视角,最终通过分析称呼语再现该作品深处隐含的女性写作立场。

张钰[8](2012)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称呼语在言语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身份地位等,恰当的称呼是顺利交谈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称呼语的变换则可以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交际信息。而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反映现当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本文着重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称呼语变换问题,注意从语言和文学双重角度对此表象进行捕捉与分析,以促进现代社会的沟通交流。

李先进,黄信[9](2011)在《称呼语转换及语用翻译策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称呼语是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它折射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称呼语背后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探讨了称呼语的转换及其功能,并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称呼语翻译的策略,以求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为等值翻译的可行性提供一点启示。

刘永厚[10](2010)在《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文中认为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英汉对比等角度探讨了汉语称呼语领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梳理了称呼语的基本研究路向,介绍了有价值的实证研究,进而分析了我国称呼语研究的特点和不足。论文最后指出,国内称呼语的研究需要发展和创新,许多国外语言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此具有重要启示。

二、称呼语变换的语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称呼语变换的语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论辩话语中的缓和策略及其语用效应分析——基于2019年中美两位女主播的电视辩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际和谐管理模式
二、语用缓和策略
三、中美女主播电视辩论中使用的缓和策略语用分析
    (一)中美女主播电视辩论文本中的缓和策略统计分析。
    (二)论辩话语中缓和策略使用的语用理据。
    (三)缓和策略使用的语用效应分析。
        1. 通过变换称呼语建立彼此之间的亲近关系。
        2. 通过模糊语、赞许性言辞、附加疑问句等保全双方面子。
        3. 通过主动释义、趋同策略等维持双方社交权。
结语

(2)汉俄称呼语对比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章 称呼语研究综述
    1.1 俄罗斯学界同类课题研究概述
        1.1.1 传统语法视角
        1.1.2 交际功能-语用视角
        1.1.3 对比与翻译视角
        1.1.4 称呼语研究的其他视角
    1.2 国内学界同类课题研究概述
        1.2.1 国内汉语学界的研究
        1.2.2 国内俄语学界的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汉俄亲属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2.1 称呼语的分类
        2.1.1 亲属称呼语
        2.1.2 社交称呼语
        2.1.3 描述性称呼语
    2.2 汉俄亲属称呼语共性文化特征
        2.2.1 共同的亲属成员组成
        2.2.2 宗法制
        2.2.3 男尊女卑
        2.2.4 从小称呼
    2.3 汉俄亲属称呼语异性文化特征
        2.3.1 汉俄亲属称呼语本质差异
        2.3.2 宗法观念差异
        2.3.3 社会伦理及价值观差异
    2.4 汉俄亲属称呼语语言异同分析
        2.4.1 汉俄亲属称呼语构成分析
        2.4.2 汉俄亲属称呼语语义场分析
    2.5 汉俄亲属称呼语翻译
        2.5.1 汉俄亲属称呼语单一对应关系及其翻译
        2.5.2 汉俄亲属称呼语多向对应关系及其翻译
        2.5.3 无对应关系称呼语及其翻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俄社交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3.1 汉俄阶层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3.1.1 社会阶层与尊称和敬称
        3.1.2 汉俄皇室成员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3.1.3 汉俄官爵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3.1.4 汉语宗法类称呼语的翻译
        3.1.5 汉俄其他阶层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3.2 汉俄拟亲属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3.2.1 汉俄拟亲属称呼语概述
        3.2.2 有对应关系的拟亲属称呼语的翻译
        3.2.3 无对应关系的拟亲属称呼语的翻译
        3.2.4 翻译中拟亲属称呼语的转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俄描述性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4.1 汉俄描述性称呼语概述
        4.1.1 描述交际对方的年龄及地位
        4.1.2 描述交际对方的外在形象
        4.1.3 描述交际对方的品行
        4.1.4 描述交际主体情感
    4.2 汉俄描述性称呼语翻译难点
        4.2.1 汉俄语宏观层面的差异
        4.2.2 称呼语的特点
    4.3 汉俄描述性称呼语的翻译方法探索
        4.3.1 语境与称呼语意义传达
        4.3.2 直译
        4.3.3 直译加注
        4.3.4 释义法
        4.3.5 增译法
    4.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3)汉译英中称呼语的语用身份(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理论综述和研究设计
    (一) 称呼语研究回顾
    (二) 语用身份论
    (三) 研究设计
二、分析和讨论
    (一) 社会地位
    (二) 交际目的
    (三) 情感态度
    (四) 亲疏关系

(4)文学语境中的称呼语翻译研究:身份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社会学和语用学的身份观
三、文学语境中的称呼语翻译
    (一)静态描述与分析———称呼语体现社会身份
        1.宗法身份
        2.权势身份
        3.礼仪身份
    (二)动态描述与分析———称呼语体现语用身份
        1.社会地位
        2.亲疏关系
        3.情感态度
四、结语

(5)称呼语变换的人际关系研究 ——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称呼语本身的研究
        0.2.2 称呼语变换的研究
        0.2.3 研究述评
    0.3 概念界定
        0.3.1 称呼语的概念
        0.3.2 称呼语变换的概念
        0.3.3 人际关系的概念
    0.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0.4.1 研究重点、难点
        0.4.2 创新之处
    0.5 研究内容、方法、目标及意义
        0.5.1 研究内容
        0.5.2 研究方法
        0.5.3 研究目标
        0.5.4 研究意义
    0.6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称呼语的基本类型及人际距离分析
    1.1 称呼语选用的基本类型
        1.1.1 姓名类称呼语
        1.1.2 亲属类称呼语
        1.1.3 职衔类称呼语
        1.1.4 特定社会类称呼语
        1.1.5 其它类称呼语
    1.2 称呼语选用的人际距离分析
        1.2.1 人际距离与称呼语的选用
        1.2.2 称呼语选用的人际距离分析
    1.3 称呼语选用与人际距离的量化分析
    1.4 小结
第二章 称呼语变换的类型
    2.1 同一类型称呼语的内部变换
        2.1.1 姓名类称呼语的内部变换
        2.1.2 亲属类称呼语的内部变换
        2.1.3 职衔类称呼语的内部变换
        2.1.4 特定社会类称呼语的内部变换
    2.2 不同类型称呼语相互变换
        2.2.1 姓名类→亲属类
        2.2.2 姓名类←→职衔类
        2.2.3 姓名类←→特定社会类
        2.2.4 亲属类←→职衔类
        2.2.5 亲属类←→特定社会类
        2.2.6 职衔类←→特定社会类
        2.2.7 职衔类←→其它类
        2.2.8 特定社会类←→其它类
    2.3 小结
第三章 称呼语变换的社会权势分析
    3.1 称呼语与社会权势的共变
    3.2 友好型关系称呼语变换的社会权势分析
        3.2.1 友好型官员称呼语变换分析
        3.2.2 友好型民众称呼语变换分析
        3.2.3 友好型关系称呼语选用的量化分析
    3.3 中立型关系称呼语变换的社会权势分析
        3.3.1 中立型官员称呼语变换分析
        3.3.2 中立型民众称呼语变换分析
        3.3.3 中立型关系称呼语选用的量化分析
    3.4 对立型关系称呼语变换的社会权势分析
        3.4.1 对立型官员称呼语变换分析
        3.4.2 对立型民众称呼语变换分析
        3.4.3 对立型关系称呼语选用的量化分析
    3.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6)现代汉语称呼语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动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称呼研究
        1.2.2 国内称呼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2章 称呼语、称呼语转换的概念及分类
    2.1 称呼语的概念
    2.2 称呼语的分类
        2.2.1 亲属称呼语
        2.2.2 姓名称呼语
        2.2.3 社会称呼语
        2.2.4 认知称呼语
    2.3 称呼语转换的概念
    2.4 称呼语转换的形式
        2.4.1 亲属称呼语的转换
        2.4.2 姓名称呼语的转换
        2.4.3 社会称呼语的转换
第3章 称呼语转换的类型
    3.1 趋近型转换与趋远型转换
        3.1.1 趋近型转换
        3.1.2 趋远型转换
    3.2 长期转换与临时转换
        3.2.1 长期转换
        3.2.2 临时转换
    3.3 单次转换与连续转换
        3.3.1 单次转换
        3.3.2 连续转换
第4章 称呼语转换的功能
    4.1 人际关系指示功能
        4.1.1 疏远人际关系
        4.1.2 拉近人际关系
    4.2 话语功能
        4.2.1 话语关系转变标记功能
        4.2.2 话题转换标记功能
        4.2.3 终止话题标记功能
        4.2.4 提示功能
    4.3 行事功能
        4.3.1 指令行为
        4.3.2 表情行为
    4.4 情感指向功能
        4.4.1 自发型
        4.4.2 回应型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浅析称呼语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傲》与称呼语的语用功能
三、称呼语与《傲》叙述视角
四、称呼语与《傲》女性写作立场
五、结语

(8)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一、称呼变换反映出的客观环境信息
二、称呼变换反映出的主观心理信息
三、称呼变换反映出的主体身份信息
四、称呼刻意不变反映出的隐藏信息

(9)称呼语转换及语用翻译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称呼语转换的语用功能
    2.1 身份、角色及社会地位的认同功能
    2.2 亲疏关系的标记功能
    2.3 情感态度的指示功能
    2.4 语体特征的指向功能
    2.5 指示行事功能
3. 英汉称呼语的语用翻译策略
    3.1 归化
    3.2 异化
    3.3 简化
    3.4 泛化
    3.5 转化
4. 结语

(10)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路向
    (一) 称呼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1. 称呼语的共时研究
        1) 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规则
        2) 称呼语使用的动态变异
        2. 称呼语的历时研究
    (二) 称呼语研究与语用学
    (三) 汉英称呼语对比
二实证研究
三特点、不足与方向

四、称呼语变换的语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辩话语中的缓和策略及其语用效应分析——基于2019年中美两位女主播的电视辩论[J]. 陈崇国. 绥化学院学报, 2021(05)
  • [2]汉俄称呼语对比与翻译[D]. 杨立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3]汉译英中称呼语的语用身份[J]. 段燕.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6(04)
  • [4]文学语境中的称呼语翻译研究:身份视角[J]. 段燕.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4)
  • [5]称呼语变换的人际关系研究 ——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例[D]. 黄玲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6]现代汉语称呼语转换研究[D]. 王菁. 吉林大学, 2015(08)
  • [7]浅析称呼语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语用功能[J]. 林云. 名作欣赏, 2014(12)
  • [8]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称呼语变换所传递出的交际信息[J]. 张钰. 文教资料, 2012(23)
  • [9]称呼语转换及语用翻译策略探究[J]. 李先进,黄信. 外国语文, 2011(06)
  • [10]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J]. 刘永厚. 语言文字应用, 2010(03)

标签:;  ;  ;  ;  ;  

地址变更的务实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