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银鱼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

太湖银鱼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

一、关于太湖银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沈瀚[1](2020)在《武进区全域旅游公共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内各旅游区的政府推动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假日经济效应”和“旅游经济效应”给国内各级政府带来的巨大收益使得它们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热情高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的日趋成熟,近年来国内自助型非景点旅游的出游人数和出游规模正在急剧增长。人们不在满足于传统“景点观光”模式,更多的是深入旅游目的地全域来获得全方位的休闲体验。过去的简单的景点观光旅游模式正在转变为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模式。201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在大众化旅游时代,中国要积极从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武进位于苏锡常镇的几何中心地带,处在中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核心位置;本区域是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出游能力最强的区域,武进历史悠久,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基地,本文以武进区全域旅游公共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相关概念,对武进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转变政府职能、完全全域旅游管理机制、打造“互联网+”旅游管理系统、强化宣传营销力度、建立多方监管通道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对当前武进区公共管理作出改善,从实践方面,针对武进区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武进区政府公共管理这一典型案例,在全域旅游政府管理的原有模式上创新管理方法,起到以点带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解明阳[2](2020)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北太平洋柔鱼渔情预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大洋性头足类经济鱼种,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是我国鱿钓渔船的重要捕捞对象。开展柔鱼渔情预报是确保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科学生产的重要基础。在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中,对样本要求数量大,服从典型分布,这也增加了渔情预报的难度,而灰色系统理论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一门不确定系统理论的学科,其优点在于允许样本数量较少且服从任意分布,这对于缺乏数据的渔业科学来说,有很大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为此,本研究利用1995—2017年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洋遥感环境因子(如海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数据和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等)数据,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灰色聚类、灰色预测等方法,科学分析了不同年份、月份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聚类特征,划分渔汛旺汛期和灾变年份,探索资源丰度变化与海洋遥感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实现渔汛旺汛期、灾变年份和资源丰度的预测研究,为北太平洋渔业生产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灰色聚类特征。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资源丰度指数,利用灰色关联聚类方法对1998—2017年5—12月柔鱼的资源丰度(CPUE)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以及环境因子对柔鱼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经度平均CPUE聚类的年经度类群比年纬度类群差异明显,月经度类群比月纬度类群更具有季节性。包含两个强拉尼娜事件年份的类群2的CPUE最高,产卵场和育肥场的海表温度距平值(SGSSTA和FGSSTA)也最大,但叶绿素(Chl a)浓度距平值最低;包含3个弱拉尼娜事件的类群4的CPUE略低于年平均CPUE,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较大,Chl a浓度距平值接近于0;类群3的产卵场和育肥场的SSTA最小,但Chl a浓度距平最高。5—12月平均海表温度(SST)夏季高冬季低,产卵场和育肥场的海表温度(SGSST和FGSST)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8、9月份最高,11、12月份最低,与CPUE变化一致;Chl a浓度则恰好相反,5—7月份最高,8、9月份最低。研究认为,不同强度的异常气候事件是影响柔鱼资源丰度重要因素:强拉尼娜事件会使柔鱼资源丰度骤增,弱拉尼娜事件会使柔鱼资源丰度略减,而中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会柔鱼资源丰度大幅度下降。(2)北太平洋柔鱼渔汛特征分析及旺汛期预测。分析发现,北太平洋柔鱼发汛时间最早为5月12日,一直持续到年终;旺汛期为每年的8—11月,第1旺汛期基本上在8月出现。基于各年度的旺汛日期分布,建立了灰色波形预测GM(1,1)模型群,其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83%,旺汛期日期序列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19%,验证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82%,此模型可用作预测北太平洋柔鱼的旺汛期。(3)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灾变年份预测。运用灰色灾变预测方法对上、下限灾变年份建立GM(1,1),预测未来灾变年份。结果显示,以GLM模型标准化CPUE建立的下限灾变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32%,上限灾变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19%,模型精度检验等级均为Ⅰ级。研究认为,下一个资源丰年(CPUE大于2.39t·船-1·年-1)将出现在2021年,资源欠年(CPUE小于2.13 t·船-1·年-1)将出现在2027年。分析认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是驱使柔鱼丰度大幅度波动的重要因素。(4)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GM(1,1)模型对不同时间长度的资源丰度(CPUE)进行分析,选择相对误差和方差最小的CPUE序列作为母序列,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产卵场平均海表温度(SGSST)、育肥场平均海表温度(FGSST)、产卵场平均叶绿素浓度(SGC)、育肥场平均叶绿素浓度(FGC)等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以此评价结果为基础分别建立6个不同阶数的灰色预测模型[GM(0,N)模型和GM(1,N)模型],筛选误差最小的模型作为预测柔鱼资源丰度的最佳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以8年CPUE序列的建模为最佳,其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6.28%;同时,GM(0,N)模型的预测精度普遍比GM(1,N)模型的要高,其中包含2月SGSST、10月FGSST、8月FGC和10月PDO的GM(0,5)模型为最优,拟合相对误差为3.87%,预测相对误差为1.18%,可作为预测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最优模型。综上所述,通过对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聚类特征,分析资源丰度变化与海洋遥感环境因子的关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北太平洋柔鱼渔汛、灾变年份、资源丰度进行了预测并得到了较好结果,研究结果可为实现柔鱼的渔情科学预报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技术支撑。

张振振[3](2019)在《太湖渔业捕捞配额制度演变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捕捞渔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海域辽阔,湖泊河流众多,湖泊捕捞渔业历史悠久,虽然占据我国捕捞渔业的比重较小,但仍是捕捞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渔业资源丰富,捕捞历史悠久,但也面临着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的问题。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以投入控制为主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现行的禁渔期与禁渔区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以捕捞配额制度为主的产出控制管理制度是当前被较多渔业发达国家与国际组织采用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ITQ制度与CQ制度是配额制度实施两种主要形式。通过分析捕捞配额制度的研究现状,发现由于我国尚未全面实施捕捞配额制度,大多学者从制度设计、法律、产权等角度定性分析该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而国外学者大多根据不同国家的实施情况,定量分析捕捞配额制度的经济效率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比较之下,我国对捕捞配额制度的研究与国外学者仍存在差距。太湖是发展捕捞渔业较早的地区,捕捞作业是太湖渔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障渔民收入,提高当地经济效益的必要前提。太湖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鱼种趋于小型化单一化等现象阻碍了太湖渔业的发展。太湖渔民主要为世居的专业渔民,年龄普遍偏高且受教育程度普遍偏度,渔民的主要作业方式为拖、围、刺、敷、钓和簖6类,主要渔获物为鲚鱼、银鱼、鲢鱼、鲤鱼、鲫鱼等。太湖捕捞渔业年产量保持较低增长率,年产值保持一定比例增长,但捕捞总产量远超过学者预估的太湖最大可持续产量。太湖是较早实施禁渔期与禁渔区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的湖泊,现有渔业管理办法构成了太湖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对太湖专业渔村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调查问卷,汇总分析太湖渔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选定太湖主要渔船(渔具)拖网为例,采用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敏感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太湖拖网渔业的生产经营现状。研究发现,太湖拖网渔业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渔船实际捕捞时间过长,远超过规定时间,禁渔期制度并未达到最佳效果;(2)单位功率的经济收益随着渔船总功率的增加而下降,渔船过度投资问题明显;(3)冰和燃油费成本项是影响拖网渔船利润的首要成本项,但现行的燃油补贴政策倾斜于大功率渔船,激励了渔民投资渔船,增加捕捞强度,加大了渔业资源的利用压力。由此可见,现行的太湖渔业管理制度下拖网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威胁,研究产出控制管理制度在太湖实施的可行性是必要的。采用静态博弈模型分析捕捞配额制度在太湖实施的可行性,利用渔民与政府的两方博弈模型分析IQ制度在太湖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发现,政府的监管成本、政府的监管力度、渔民违法的处罚力度是影响渔民与政府参与IQ制度的主要因素。从渔民角度考虑,降低政府监管成本、提高政府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渔民违法捕捞的处罚力度可以促使渔民积极参与IQ制度。现实中IQ制度由政府直接监管渔民看似减少了中间环节,可是政府的监管成本较大且难降低。从政府角度考虑,高额的处罚力度与较高的监督力度导致政府松懈监管,消极参与IQ制度,现实中无法避免政府为节省监督成本,设定高额罚款,松懈管理的现象。故而太湖实施IQ制度的可行性较低。采用渔民、政府和社区三方博弈的模型分析CQ制度在太湖实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渔民参与CQ制度的积极性受以下五类因素影响(1)政府与社区执法监督成本;(2)渔民违法捕捞的惩罚力度;(3)违法捕捞的收益;(4)违法捕捞对政府与社区造成的损失;(5)政府与社区的执法监督力度。政府和社区参与CQ制度的积极性受渔民违法捕捞的惩罚力度、政府与社区的执法监督力度影响,当政府与社区行动一致时会弱化违法捕捞的惩罚力度对两者参与CQ制度积极性的影响力。最后研究得出,太湖实施CQ制度的可行性较大。太湖已有的“社会资本”大大降低了社区监管渔民的成本,激励渔民积极参与CQ制度,同时政府的监管成本也相应降低。政府与社区行动一致时,弱化了渔民违法惩罚力度对政府与社区参与CQ制度积极性的影响力,避免了政府为节省监管成本,设定高额罚款而松懈管理的行为。对策建议(1)降低政府与社区监管成本,提高CQ制度的实施效率;(2)提高政府与社区监督力度,控制违法捕捞处罚力度;(3)增加对环境保护与资源养护的投入,设立对社区的惩罚机制。

刘欢[4](2019)在《地域文化背景下苏州东村古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人类文明的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蕴藏着丰富和宝贵的文化景观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中,古村旅游景观设计也在不断的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特性愈发的契合人们的身心追求以及情感文化诉求,唤起人们记忆里的乡愁。基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追崇以及对原生态环境的渴望,越来越多的古村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然而完整的设计开发体系并没有形成,古村落文化景观往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使乡村旅游景观保护与开发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苏州东村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了苏州陆巷古村、明月湾古村和周庄古镇几个地域的典型旅游开发案例,总结其古村旅游发展的可借鉴之处。然后分析了东村古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背景,解析东村的基地概况及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东村进行针对性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构想。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东村古村的地理优势明显,自然和旅游资源丰富,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具有较高的古村旅游开发潜力,通过对其环境优势的运用,将古村旅游形象定位为“山乡田园,活力古村”,根据古村整体空间格局进行功能划分,坚持旅游和农业并促的发展思路,以历史建筑和田园农耕文化为依托,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度假、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古村旅游度假胜地。

周敏星[5](2019)在《有机农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吃有机蔬菜,定期去有机农场游玩,体验农耕生活,享受健康的生活状态。同时,随着有机生活的风靡,越来越多的有机农场应运而生,特别是近年来苏州地区陆续诞生了多家有机农场。这些农场以种植有机蔬菜为主,具有纯粹的农业生产景观,也吸引了一部分市民前去观光体验,参观学习有机农法。对有机农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可以提高其环境品质,提升其生态质量,从而提高其旅游效应,促进有机农场的发展。因此,对于有机农场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越来越被各界学者重视。文章从有机农场的起源及发展出发,深入了解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结合有机农场的景观现状,探究如何在不影响乡村特色风貌、农业生产环境的情况下,通过景观规划使农场兼具观光体验及教育功能,并结合苏州的有机农场案例,发掘适合苏州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及生活理念的有机农场景观规划模式,进一步拓展农业景观、观光农业园、生态农业园等景观规划理论研究。

陈君祥[6](2019)在《太湖捕捞渔业经济组织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我国渔业管理的发展现状,运用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理论、外部性市场失灵作为分析工具,选取渔业管理的组织制度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太湖地区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首先,根据研究的主体,结合具体的分析问题,从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抽离出无须证明的基本事实,作为分析的基本假设,是全文分析的逻辑基础。其次,回顾了渔业管理理念发展的演进路径,提出渔业管理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根据当前的渔业管理发展阶段,组织制度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以此为切入点,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对太湖地区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太湖地区的渔业发展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得以解决。再次,分析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组织的变迁路径,并对不同阶段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行为分析。最后,利用C-D生产函数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机理进行推理,论证了影响合作经济组织凝聚力的三个主要因素:要素市场完善程度、组织的内部效率以及社员的异质性。根据分析结论,提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从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两个方面增强经济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外部环境优化方面,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其次,完善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再次,营造农产品市场化的氛围,加强农产品市场化的制度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效率。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方面,可以从内部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两方面考虑。首先,完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经济合作组织由成员民主控制,组织的设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之上,是约束合作经济组织及成员的规范性文件和准则。章程的制定应结合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特点,全员讨论决定,在其中要明确组织的机构设置、成员的权利义务、生产的管理、收益的分配等具体流程。完善决策机制,组织的重大决策应当有明确的章程,包括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决策和其他重大事项,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有利于减少合作组织内部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防止组织内部强势社员对弱势社员的利益侵占。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考虑社员在经济规模存在一定差异时,减少社员的“搭便车行为”。另一方面,注重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能人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管理人员培养机制,保障经济合作组织的有序平稳发展。

任远猛[7](2019)在《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典型地市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比研究 ——以苏州市和孝感市为例》文中认为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工业、农业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近年来,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党中央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更加重视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是通过指标量化实现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水平的定量描述。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对发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反馈中也可得到丰富和完善。本文选择了东部和中部的典型地市——苏州市和孝感市,根据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这三个子系统出发,共选择了 17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3-2017年共计5年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两地市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两地市的综合得分显示2013-2017年苏州市和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均较大。然后,本文就影响东部和中部典型地市——苏州市和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因子进行讨论,指出了两地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问题,并综合两地市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这其中包括了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城市污染的转移,秸秆焚烧和农村兽禽类的饲养等;农村资源缺乏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农村经济不合理化的问题;农村城市化不合理的问题;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等。最后,根据两地市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东部和中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端正农村发展理念;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能源资源;建立更为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农村可持续发展活力等。基于上述研究和分析,本文针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得出了如下的启示: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盲目的发展,我们要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发展是让人们和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而不是以牺牲来换取发展。我们要理性地发展、要合理地发展、要科学有效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后代能永久发展和安居乐业。

闵祥凤[8](2018)在《基于资源评价与产业集聚理论的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旅游区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产业集聚理论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应用能更好的发挥产业集群、旅游资源集聚和旅游运营高效便捷的优势。因此,选择苏南发达地区,开展基于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乡村旅游规划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着眼于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量化,并基于对雪堰镇山水生态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农产资源和产业链体系、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实地调研,结合区位交通和可达性的分析,应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对其开发价值进行评价,得出研究区综合得分达到42.8,属于一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品级,表明雪堰镇具有较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和潜力。在上述评价基础上,应用产业集聚理论和方法,结合其他相关理论,主要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产业结构和布局、农旅融合项目集聚区构划和提升、现有产业融合项目提升、新建农旅融合项目策划规划、乡村旅游服务点配置与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规划与经营活动策划等方面,研究提出了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主要成果。最后,通过对案例规划前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得出规划后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集聚度得分变高,总体旅游项目NNI值由1.67变为1.42,分类项目NNI值也均得到明显降低。对雪堰镇乡村旅游点集聚热点区进行探测后,一阶热点区和二阶热点区包含范围均得到扩大,证明规划后的乡村旅游点集聚特征增强,而这也符合国内旅游业发展集聚性增强的大趋势。对雪堰镇乡村旅游规划前后的空间布局及集聚度的分析评价,不仅显示了规划成果的先进性,也将为以后相关乡村旅游项目的集聚建设提供依据。

王亮,陈忠明[9](2016)在《巢湖银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巢湖银鱼是着名的"巢湖三宝"之一,被誉为"鱼中皇后",一直以来凭借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而倍受人们的喜爱,但在银鱼市场中占有率却较低,产品知名度也不高。当前,巢湖水污染问题突出,影响银鱼的产品品质,巢湖当地的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产业竞争力较弱,难以形成自主品牌,相关产品开发的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些都是制约巢湖银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通过对巢湖银鱼产业实证研究,提出大力治理水污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品牌化建设,加大相关产品的开发力度,延长银鱼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组织,从而提高巢湖银鱼产业的竞争能力。

薛丹[10](2015)在《基于细胞色素b的中国9个大银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是东亚特有一年生小型鱼类,有河海洄游和淡水定居2种生态型,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鱼类。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土着大银鱼资源枯竭,同时全国范围内广泛移植使很多水体的大银鱼来源复杂。本文测定了6水系9群体180尾大银鱼的线粒体Cytb序列,旨在了解中国大银鱼的遗传背景,为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大银鱼Cytb序列全长1141bp,多态位点26个,简约信息位点16个,单倍型27个,其中单倍型1、5、6、14为优势单倍型,单倍型1在全部流域均有分布,单倍型5和单倍型6主要分布在移植区,其余局域分布。2、中国大银鱼单倍型多样性高而核苷酸多样性低(Hd=0.789±0.021,π=0.0014±0.0001),总体遗传多样性偏低,也没有明显的谱系结构和地理结构。就土着群体而言,洄游型的辽河口、鸭绿江口和长江口群体间不存在明显分化(Fst=0.0544-0.0834,P>0.05);长江流域陆封型巢湖和太湖群体间存在显着分化(Fst=0.1394,P<0.01);洄游型和陆封型大银鱼不存在显着分化(FCT=0.009,P>0.05);水系间存在微弱但极显着差异的分化(FCT=0.050,P<0.01),表明遗传分化与生活类型、水系分布格局无密切关联,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隔离的影响。移植群体虽形成时间短,但兴凯湖、水丰水库和微山湖群体间以及与原产地群体间均存在显着分化(Fst=0.1111-0.4673,P<0.05),可能是移植的大银鱼小群体内近交繁殖,出现了遗传漂变和上位选择作用。4、大银鱼整体和鸭绿江口、辽河口以及长江口等群体的歧点分布图呈单峰,中性检验Tajima’s D值和Fu’s Fs值为显着负值,R2的检验结果为0.080-0.101(P<0.05),表明在近期历史上发生过扩张,扩张时间为晚更新世(8.0-6.4万年前),可能是受到晚更新世海侵和海退的影响。巢湖和太湖群体的歧点分布图呈多峰,中性检验Tajima’s D值和Fu’s Fs值没有呈现显着负值,R2的检验结果为0.129-0.161(P>0.05),表明种群相对稳定,可能与巢湖、太湖形成的历史较短有关。5、辽河口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d=0.911±0.034,π=0.0018±0.0002),应优先保护;太湖有我国现存最大的野生陆封型群体,也应重点保护。

二、关于太湖银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太湖银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武进区全域旅游公共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全域旅游
        2.1.2 旅游公共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
        2.2.3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旅游产业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2.3.1 政策引领的职能
        2.3.2 资源的整合和规划的职能
        2.3.3 区域形象营销的职能
        2.3.4 旅游市场监管的职能
第3章 武进区全域旅游的公共管理现状分析
    3.1 武进区的旅游业简介
        3.1.1 区位背景分析
        3.1.2 旅游资源分布
        3.1.3 旅游发展概况
    3.2 武进区全域旅游建设中的政府作为
        3.2.1 政府主导的旅游资源优化配置
        3.2.2 政府支持的精品旅游项目建设
        3.2.3 政府引导的旅游相关产业整合
        3.2.4 政府主持的旅游形象宣传推广
第4章 政府在武进全域旅游公共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政府在武进全域旅游公共管理中的问题
        4.1.1 全域旅游配套服务滞后
        4.1.2 职责部门履职不清
        4.1.3 信息化水平较低
        4.1.4 旅游产品认知度低
        4.1.5 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4.2 原因分析
        4.2.1 政府功能定位有偏差
        4.2.2 管理机制不健全
        4.2.3 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
        4.2.4 宣传营销力度低
        4.2.5 政府监管不到位
第5章 创新武进区全域旅游公共管理的建议
    5.1 转变政府职能
        5.1.1 管理部门应建立全域旅游发展观
        5.1.2 全社会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5.1.3 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职能
    5.2 完善全域旅游管理机制
        5.2.1 政府给与充足政策支持
        5.2.2 财政部门要加大全域旅游投入力度
        5.2.3 全社会共建全域旅游全民共建共享机制
    5.3 打造“互联网+”旅游管理系统
        5.3.1 政府部门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5.3.2 管理部门应强化信息化服务
        5.3.3 技术部门应完善大数据应用和管理体系
    5.4 强化宣传营销力度
        5.4.1 武进区要建立旅游国际品牌
        5.4.2 武进区要创新营销方式
        5.4.3 武进区要拓宽营销渠道
    5.5 建立多方监管通道
        5.5.1 政府建立监管机制
        5.5.2 旅游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5.5.3 政府引导社会形成公共监管态势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北太平洋柔鱼渔情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灰色系统理论在渔业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1.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1.2.2 灰色系统理论在渔业科学中的应用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3 北太平洋柔鱼渔情预报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气候事件的定义
        2.1.3 灰色关联聚类
    2.2 研究结果
        2.2.1 产量与CPUE变化
        2.2.2 气候事件的划分
        2.2.3 灰色聚类结果
        2.2.4 不同类群的环境特征比较及其与CPUE的关系
    2.3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北太平洋柔鱼渔汛特征分析及旺汛期预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渔汛时间确定及旺汛期的划分
        3.1.3 旺汛期预测模型
        3.1.4 模型的检验
    3.2 研究结果
        3.2.1 渔汛特征分析
        3.2.2 旺汛期分析
        3.2.3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3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灾变年份预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CPUE标准化
        4.1.3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4.2 结果
        4.2.1 CPUE情况与灾变点
        4.2.2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4.3 讨论与分析
第五章 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CPUE标准化
        5.1.3 模型的构建
    5.2 结果
        5.2.1 CPUE序列的选择
        5.2.2 灰色关联分析
        5.2.3 预测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5.3 讨论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太湖渔业捕捞配额制度演变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
        1.3.1 投入控制管理制度
        1.3.2 产出控制管理制度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4.1 研究基本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捕捞配额制度研究综述
    2.1 捕捞配额制度研究
        2.1.1 渔业资源产权角度研究
        2.1.2 制度设计角度的研究
        2.1.3 法律角度的研究
        2.1.4 经济效益角度的研究
        2.1.5 生态角度的研究
    2.2 捕捞配额制度综述结论
第三章 太湖捕捞渔业概况
    3.1 太湖渔业资源特征与利用现状
        3.1.1 太湖渔业资源特征
        3.1.2 太湖渔业资源现状
    3.2 太湖渔民概况
        3.2.1 渔民基本情况
        3.2.2 渔民生产现状
    3.3 太湖渔船渔具概况
    3.4 太湖捕捞管理制度的变迁
        3.4.1 太湖禁渔区与禁渔期制度
        3.4.2 太湖捕捞许可证制度
        3.4.3 太湖渔业资源保护区制度
第四章 太湖渔业经济效益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分组
    4.2 成本构成及差异性分析
        4.2.1 成本要素的确认
        4.2.2 可变成本要素构成分析
        4.2.3 成本要素差异性分析
    4.3 经济效益与敏感性分析
        4.3.1 利润核算
        4.3.2 利润敏感性分析
    4.4 拖网渔业生产经营总结
        4.4.1 实际捕捞时间过长
        4.4.2 渔船过度投资问题明显
        4.4.3 燃油补贴存在不合理之处
第五章 太湖渔业捕捞配额制度实施方式比较
    5.1 相关理论
        5.1.1 博弈理论
        5.1.2 渔业资源管理与博弈论
    5.2 捕捞配额设定
    5.3 IQ制度实施可行性分析
        5.3.1 模型假设
        5.3.2 模型建立与求解
        5.3.3 模型均衡分析
    5.4 CQ制度实施可行性分析
        5.4.1 模型假设
        5.4.2 模型建立与求解
        5.4.3 模型均衡分析
第六章 总结、对策及展望
    6.1 IQ制度与CQ制度可行性总结
        6.1.1 IQ制度可行性总结
        6.1.2 CQ制度可行性总结
    6.2 太湖捕捞渔业实施CQ制度建议
        6.2.1 降低政府与社区监管成本
        6.2.2 提高政府与社区监督力度
        6.2.3 设立对社区的惩罚机制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4)地域文化背景下苏州东村古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四、国内外古村旅游景观研究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1章 地域文化背景下古村旅游景观设计概述
    1.1 相关概念概述
        1.1.1 地域文化概念概述
        1.1.2 古村旅游景观概念概述
        1.1.3 相关概念概述
    1.2 古村落旅游景观基础性研究
        1.2.1 古村旅游景观构成
        1.2.2 古村旅游景观层次
    1.3 地域文化背景下古村旅游景观特点
        1.3.1 独特性与地域性
        1.3.2 文化性与体验性
    1.4 地域文化背景下古村旅游景观设计要素
        1.4.1 自然要素
        1.4.2 人文要素
第2章 苏州古村旅游景观开发案例分析
    2.1 明月湾古村
        2.1.1 明月湾概况
        2.1.2 地域文化特色
        2.1.3 规划特色分析
        2.1.4 存在的问题与借鉴之处
    2.2 陆巷古村
        2.2.1 陆巷古村概述
        2.2.2 地域文化特色
        2.2.3 规划特色分析
        2.2.4 存在的问题与借鉴之处
    2.3 周庄古镇
        2.3.1 古镇概述
        2.3.2 地域文化特色
        2.3.3 规划特色分析
        2.3.4 旅游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借鉴之处
    2.4 案例总结分析
第3章 地域文化背景下苏州东村旅游景观设计条件
    3.1 东村古村基地现状分析
        3.1.1 区位现状
        3.1.2 古建筑分析
        3.1.3 交通现状
        3.1.4 规划设计思考
    3.2 东村古村独特的自然环境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形分析
        3.2.3 自然资源
    3.3 东村古村特色的地域文化
        3.3.1 历史文脉与古建民居
        3.3.2 水文特色与种植文化
        3.3.3 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
    3.4 东村在旅游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地域文化背景下苏州东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探析
    4.1 地域文化背景下苏州东村旅游景观规划要点
        4.1.1 尊重自然和延续文化
        4.1.2 地域文化背景下景观要素表达
        4.1.3 地域文化特色与产业发展结合
    4.2 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整体规划
        4.2.1 规划定位
        4.2.2 规划原则
        4.2.3 规划分区
        4.2.4 整体规划解析
    4.3 东村地域文化元素的提炼设计
        4.3.1 地域植物
        4.3.2 本土材料
        4.3.3 生态元素
        4.3.4 古村肌理
    4.4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景观设计
        4.4.1 入口景观设计
        4.4.2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4.4.3 家庭农场设计
        4.4.4 绿化建设用地设计
    4.5 景观节点设计
        4.5.1 建筑景观节点设计
        4.5.2 道路景观节点设计
        4.5.3 植物景观节点设计
        4.5.4 水系景观节点设计
    4.6 基于地域文化的东村旅游景观规划策略
        4.6.1 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创意文化旅游项目
        4.6.2 提升古村田园风貌,寻找乡愁体验
        4.6.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游客需求
        4.6.4 完善旅游管理制度,健全古村管理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附图)
致谢

(5)有机农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范围的界定与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有机农场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有机农场相关概念
    第二节 有机农场的特性
    第三节 有机农场景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景观生态学原理
        二、景观美学原理
        三、景观体验式原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机农场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国外典型案例
    第二节 国内典型案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景观分析
    第一节 苏州地区地域性景观特征分析
        一、调研范围及概况
        二、自然资源景观特征
        三、人文资源景观特征
        四、农业旅游资源分析
    第二节 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景观问卷调查分析
    第三节 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案例景观现状调研
        一、悦丰岛有机农场
        二、欧耕尼克有机农场
        三、麦田禾盛有机农场
    第四节 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景观调研分析
        一、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景观规划优势
        二、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二、互动体验原则
        三、文化传承原则
    第二节 苏州地区有机农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一、有机农场选址
        二、整体规划设计
        三、局部详细设计
第五章 实践运用-苏州韩墅村有机农场景观规划设计
    第一节 前期调研分析
        一、项目选址
        二、项目产业背景
        三、基地概况
        四、项目景观规划SWOT分析
    第二节 景观规划设计
        一、定位目标
        二、总体规划及功能分区
        三、主要节点概念设计
        四、效果图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清单
附录二: 表清单
附录三: 调研问卷
致谢

(6)太湖捕捞渔业经济组织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
    1.4 基本假设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2.1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投入管理理念阶段
        2.1.1 限制准入
        2.1.2 技术性措施
    2.2 产出管理理念
        2.2.1 理论基础
        2.2.2 总可捕量及配额制度
    2.3 基于组织制度优化的渔业管理理念
        2.3.1 理论基础
        2.3.2 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制度
    2.4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理念
        2.4.1 定义
        2.4.2 主要研究视角
        2.4.3 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及存在的争议
        2.4.4 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展开方向
    2.5 小结
第三章 基本理论
    3.1 制度与组织制度理论
    3.2 合作经济理论
    3.3 公共池塘资源悲剧
    3.4 公共物品性市场失灵
第四章 太湖捕捞渔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4.1 太湖捕捞渔业现状
        4.1.1 专兼业捕捞渔民
        4.1.2 渔具渔法
    4.2 刺网渔船经济效益分析
        4.2.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4.2.2 研究结果
    4.3 太湖捕捞渔业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 太湖经济组织的演变及组织行为特征
    5.1 建国初期到50 年代末期
    5.2 上世纪60-70 年代末的集体经济时期
    5.3 1978年到本世纪初期的经济体制快速变革时期
    5.4 本世纪初期撤乡并村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时期
    5.5 组织制度的演进路径
第六章 太湖渔业经济组织发展趋势分析
    6.1 模型确定
    6.2 公共福利的度量
    6.3 捕捞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机理
        6.3.1 趋势分析
        6.3.2 效率机理分析
    6.4 小结
        6.4.1 不完善的要素市场是制约捕捞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6.4.2 内部效率与外部效率间的差异影响渔民公共福利的供给
        6.4.3 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组织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优化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外部发展环境
        7.1.2 提高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水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典型地市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比研究 ——以苏州市和孝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可持续发展研究背景
        1.1.1 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1.2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1.3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 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2.1 指标体系框架
        2.2.2 部分指标解释
    2.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2.3.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选择
        2.3.2 确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第3章 中、东部典型地市苏州市和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苏州市与孝感市现状比较
        3.1.3 对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比较分析
    3.2 数据收集和整理
    3.3 苏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
        3.3.1 苏州市各指标总方差贡献率说明
        3.3.2 苏州市评价指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3.3.3 苏州市系统层各主成分特征向量
        3.3.4 苏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各主成分表达式
    3.4 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
        3.4.1 孝感市各指标总方差贡献率说明
        3.4.2 孝感市评价指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3.4.3 孝感市系统层各主成分特征向量
        3.4.4 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主成分表达式
    3.5 苏州市和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比
第4章 影响东、中部典型地市苏州市和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因子
    4.1 苏州市与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1.1 苏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1.2 孝感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问题
        4.1.3 两个典型地市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问题分析
    4.2 东、中部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4.2.2 农村资源缺乏和资源的浪费问题
        4.2.3 农村经济不合理化的问题
        4.2.4 农村城市化不合理问题
        4.2.5 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
第5章 中、东部典型地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1 苏州市与孝感市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5.1.1 发展思路
        5.1.2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发展
        5.1.3 农村可持续发展代表着资源的长久和生态环境的良好
        5.1.4 可持续发展是谋求人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5.2 中、东部典型地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2.1 如何端正农村发展理念更好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2.2 怎么样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能源
        5.2.3 农村如何更好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5.2.4 发展农村文化更好的调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资源评价与产业集聚理论的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现状概况
        1.1.2 苏南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1 国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2.1.2 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2.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综述
        2.2.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2.2.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2.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
    2.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2.3.1 产业集聚理论与方法
        2.3.2 可达性理论与方法
        2.3.3 产业融合理论
        2.3.4 旅游要素系统论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
    3.1 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基础条件概况与分析
        3.1.1 自然地理概况与分析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与分析
        3.1.3 乡村旅游开发基本情况
        3.1.4 项目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3.1.5 项目区发展乡村旅游存在问题与不足
    3.2 雪堰镇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
        3.2.2 资源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
        3.2.3 乡村旅游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3.2.4 雪堰镇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4.1 项目背景
    4.2 发展定位及目标
        4.2.1 发展定位
        4.2.2 总体发展目标
        4.2.3 规划依据
        4.2.4 发展思路
    4.3 发展原则与空间布局
        4.3.1 发展原则
        4.3.2 空间布局规划
    4.4 主要规划研究结果
        4.4.1 农业空间布局划分
        4.4.2 农产结构布局分析
        4.4.3 农旅融合集聚区提升规划
        4.4.4 产业融合项目规划提升
        4.4.5 创新农旅融合项目规划
        4.4.6 乡村旅游服务点与游览线路规划
        4.4.7 产品规划与活动策划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前后空间特征与评价
    5.1 数据处理方法与来源
    5.2 雪堰镇乡村旅游项目的空间集聚性分析
    5.3 雪堰镇乡村旅游点集聚热点探测
    5.4 雪堰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规划项目集聚的解读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果、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果
    6.2 主要创新
    6.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9)巢湖银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巢湖银鱼产业发展现状
    (一)银鱼生长条件及分布区域
    (二)巢湖银鱼生产现状
    (三)巢湖银鱼加工现状
    (四)巢湖银鱼产业组织现状
    (五)巢湖银鱼相关产品开发现状
二、巢湖银鱼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巢湖水污染问题突出
    (二)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三)缺乏品牌化建设
    (四)银鱼相关产品开发滞后
    (五)组织化程度低
三、巢湖银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治理水污染,确保巢湖银鱼品质
    (二)扶持龙头银鱼加工企业
    (三)加强巢湖银鱼品牌化建设
    (四)发展银鱼相关产业
    (五)提高巢湖银鱼产业组织化程度

(10)基于细胞色素b的中国9个大银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银鱼的生活习性
    1.2 野生大银鱼的资源情况
    1.3 大银鱼的移植情况
    1.4 大银鱼的研究历程
    1.6 遗传多样性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品采集与保存
    2.2 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备
    2.3 实验药品及试剂
        2.3.1 DNA提取相关药品和试剂
        2.3.2 PCR和电泳相关试剂
    2.4 大银鱼DNA的提取
    2.5 DNA检测
    2.6 PCR扩增
        2.6.1 PCR扩增引物
        2.6.2 PCR反应体系
        2.6.3 PCR反应程序
        2.6.4 琼脂糖凝胶检测
        2.6.5 扩增产物测序
    2.7 数据处理
        2.7.1 序列比对及人工校对
        2.7.2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2.7.3 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图
        2.7.4 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银鱼线粒体Cytb序列分析
        3.1.1 大银鱼线粒体Cytb序列的组成
        3.1.2 大银鱼Cytb序列的密码子偏倚性分析
    3.2 大银鱼的单倍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3 大银鱼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大银鱼的遗传结构
        3.4.1 大银鱼的遗传距离
        3.4.2 大银鱼群体间系统树
        3.4.3 大银鱼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
        3.4.4 分子变异分析
    3.5 大银鱼的种群动态
        3.5.1 大银鱼单倍型间网状支系分析
        3.5.2 大银鱼的歧点分布
        3.5.3 大银鱼中性检验
4 讨论
    4.1 大银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2 大银鱼群体的遗传结构
    4.3 大银鱼群体的种群动态
    4.4 大银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策略
5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关于太湖银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武进区全域旅游公共管理创新研究[D]. 沈瀚. 南昌大学, 2020(01)
  • [2]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北太平洋柔鱼渔情预报研究[D]. 解明阳.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3]太湖渔业捕捞配额制度演变路径研究[D]. 张振振.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地域文化背景下苏州东村古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刘欢. 苏州大学, 2019(04)
  • [5]有机农场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D]. 周敏星. 苏州大学, 2019(04)
  • [6]太湖捕捞渔业经济组织制度研究[D]. 陈君祥.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7]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典型地市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比研究 ——以苏州市和孝感市为例[D]. 任远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基于资源评价与产业集聚理论的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以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为例[D]. 闵祥凤.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巢湖银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王亮,陈忠明. 铜陵学院学报, 2016(01)
  • [10]基于细胞色素b的中国9个大银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 薛丹. 暨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太湖银鱼资源可持续发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