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三峡地区移民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综合干预项目基线调查

浙江省三峡地区移民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综合干预项目基线调查

一、浙江省三峡移民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综合干预项目基线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哲[1](2020)在《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我国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患病、死亡水平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并呈现低龄化、农村超过城市及危险因素聚集现象。近30年来我国经历的快速城市化对居民生活环境及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上述转变可能导致心血管病风险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城市化主要通过“移地城市化”和“就地城市化”两种形式实现,关于城市化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多关注前者或城乡差异,对后者的研究比较匮乏,尤其缺乏纵向研究和机制研究。就地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经历了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就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其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研究目的: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以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为基础,以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为切入点,分析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及其心血管健康特征,探索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善心血管病防控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研究包括以下子研究: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究、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比较研究、就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和影响机制研究。资料来源于下列三项调查的35-64岁人群数据,分别为“心血管病监测、预防预警和诊治技术应用研究”中北京市朝阳区监测点数据(包括就地城市化人群2010年基线、2017年及2019年随访数据)、2011年朝阳区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活社区自然人群慢性病队列北京市朝阳区调查数据。主要方法为:1.从环境、行为、心理、社会、健康结局几个维度梳理反映就地城市化居民特点的主要指标并描述该人群主要特征。2.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纵向分析城市化初始、7年后、9年后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生理生化指标与患病率的变化程度和变化趋势。3.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log-binomial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在城市化初期、7年后比较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患病率水平、危险因素聚集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差异。4.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和倍差法,针对2010年至2017年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的变化程度,将就地城市化居民分别与农村、迁移居民进行比较,分析是否经历城市化、城市化不同实现方式对人群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影响的净效应。5.从主观心理、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社会资本四个维度分析就地城市化特征因素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指标改变的直接或间接关联。6.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多种社会决定因素对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作用路径、作用强度以及不同性别群组间的作用差异。结果:1.就地城市化后,居民住房条件、经济状况、主观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该人群比较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未就业及退休比例较高,目前就业岗位多为服务业(保洁、绿化、物业、出租车司机)、商业(售货员),社会交往对象多从事农业劳动或上述服务型行业。2.就地城市化后居民的血压、血糖、血脂和超重肥胖指标有明显的波动变化,空腹血糖与体质指数表现为先降后升,舒张压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现为先升后降。2010至2017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在吸烟率呈下降趋势。2017年至2019年总胆固醇、身体脂肪率、内脏脂肪指数、血脂异常率、超重肥胖率和饮酒率呈上升趋势。2010至2019年中心动脉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缺乏身体活动率持续下降。3.城市化初期就地城市化居民的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其他人群高,血脂异常率较其他人群低;7年后其舒张压、甘油三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较其他人群高;饮酒率和缺乏身体活动率在两个时点均低于其他人群。就地城市化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强,35-44岁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趋势明显。4.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健康均存在正负两方面作用,作用方向和作用指标存在明显差别,就地城市化对健康指标的影响更广泛且使多数指标向有益方向变化。7年就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空腹血糖降低0.357mmol/L,总胆固醇降低0.27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24mmol/L,体质指数降低0.553kg/m2,现在吸烟风险降低56.3%,缺乏身体活动风险降低61.3%;负向作用为:舒张压升高3.750mm H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143mmol/L。7年移地城市化的正向作用为:收缩压降低2.131mm Hg;负向作用为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分别上升0.349mmol/L、0.201mmol/L和0.168mmol/L,饮酒风险升高 1.646 倍。5.就地城市化居民的居住满意度、自评生活满意度、住宅卫生设施、住宅与主干道距离、工作单位性质、管理情况、工作自主程度以及社会网络的职业种类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直接关联;房产数、住宅周边健康促进设施的数量、私家车的使用、社会支持和社会信任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存在间接关联。6.社会经济地位对心血管健康既存在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居住环境、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对心血管健康的总效应最大;健康相关行为总效应仅次于社会经济地位且对心血管健康同时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居住环境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资本通过幸福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幸福感作为中介在路径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主要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在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健康相关行为对心血管健康产应影响的路径中,不同性别路径系数存在显着差异。结论:就地城市化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经济状况,提升了其生活满意度,居民部分不健康行为有所减少,血压、血糖、血脂、超重肥胖的上升趋势依旧严峻,相对其他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普遍较高,危险因素的聚集性和总体风险较强。就地城市化对居民血糖、血脂、超重肥胖、行为危险因素上升有抑制作用,对血压上升有促进作用。就地城市化从多种途径多个维度影响心血管健康,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最大且最具广泛性,主观心理状态、行为、居住环境、社会资本对心血管健康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和幸福感是其他因素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为降低该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政府需要制定跨部门的政策,从支持性环境建设、提升人群健康素养入手,创新综合干预模式与就业安置模式。

陆莹[2](2020)在《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全国调查的微观数据,了解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现状,探索可能存在影响其利用门诊服务的因素,以此为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老年医疗资源配置、健全老年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实证研究参考,并尝试提出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利用医疗服务的可行性政策建议。本研究以60周岁以上的老人为样本调查对象,通过CHARLS问卷中“过去一个月里,您是否去医疗机构看过门诊或者接受过上门医疗服务?”以及“过去一个月最近一次门诊的费用支出?”来衡量门诊服务利用情况,即以四周就诊率和四周门诊费用支出作为衡量门诊服务利用的指标。本研究在经典的Grossman健康资本需求理论和Anderson医疗服务利用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三个研究假设。利用CHARLS(2015)的数据从“倾向特征”、“使能变量”和“需求因素”三个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样本中老年人的基本现状及可能影响老年人四周就诊情况和门诊费用支出情况的影响因素,并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研究归纳了门诊服务利用相关研究的理论依据并确定相关测量指标及变量分组。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老年人的基本现状并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的四周门诊就诊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老年人的四周就诊率以及医疗费用支出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的门诊服务利用受倾向特征、使能变量以及需求因素的共同影响。从倾向特征来看,老年人的年龄、性别以及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的门诊服务利用均有显着影响,未发现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及城乡地域对老年人四周就诊率的影响;从使能变量来看,无论是四周就诊概率模型还是医疗费用支出行为模型,参加医保的老年人的四周就诊率与门诊费用支出均高于未参加医保的老年人,但两个模型均未发现个人年收入有显着影响;从需求因素来看,自评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四周就诊率有显着的负面影响,自评健康状况越好,其四周就诊率越低。患慢性病的老年人的四周就诊率更高;精神抑郁程度对老年人四周就诊率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同样,精神状况越好,其四周就诊率越低,以上因素在医疗费用支出模型中同理。

贾佳[3](2019)在《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心理社会应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和心理社会应激的现状,分析影响移民慢性病和心理社会应激的相关因素,探讨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和心理社会应激的相关关系。为改善移民的身心健康状况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一般资料及健康状况调查表、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搬迁至郧县、丹江口市、襄州区、宜城市和黄陂区的1068名移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c±S、c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和推论性统计。结果1、本次共发放问卷1068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本次调查的移民慢性病患病率为60.9%,其中总移民人群患病率居于前五位的慢性病依次为胃炎、腰腿疼、高血压、心脏病和气管炎;男性移民前五位慢性病依次为腰腿疼、胃炎、心脏病、高血压和气管炎;女性移民前五位慢性病依次为胃炎、腰腿疼、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2、本次调查的移民生活事件得分为(2.75±1.94),积极情绪得分为(0.77±1.16),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为(2.51±2.25),消极情绪得分为(1.75±1.94),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为(1.61±1.85),应激总分为(30.51±15.15)。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满意度、两周患病状况、过去一年住院状况和经济状况(P<0.05)。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丹江口库区移民应激总分的因素有:慢性病患病状况、家族疾病史、两周患病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收入满意度、生活水平和风俗适应情况(P<0.05)。5、本次调查的移民是否患慢性病与生活事件、消极情绪、消极应付方式、应激总分呈正相关(P<0.05),与积极情绪、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5)。结论1、移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健康状况较差;移民搬迁后面对的负性应激源较多,心理状况较搬迁前差,心理压力较大。2、性别、年龄、家庭收入满意度、两周患病状况、过去一年住院状况和经济状况是影响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因素;慢性病患病状况、家族疾病史、两周患病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收入满意度、生活水平和风俗适应情况是影响丹江口库区移民心理社会应激的主要因素。3、移民慢性病患病状况与心理社会应激具有重要联系。

邱佳琰[4](2019)在《中国居家老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健康影响因素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居家老人健康期望寿命,探索年份变化状况和性别差异,全面评估其健康状况;并将影响健康的因素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探讨不同群体间的健康影响因素模式,为改善中国居家老人的健康状况,实施更具针对性、科学高效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首先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中居家老人2011年和2014年的横断面数据测算有活力期望寿命和健康生活期望寿命,比较年份变化和性别差异;再利用两次调查均参与的研究对象CLHLS2011-2014纵向数据进行健康影响因素模式分析。以2011年各基线因素作为自变量,以2014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评生活质量分别作为因变量,分析不同维度的健康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的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研究对象的健康期望寿命水平2011年和2014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率随年龄段的增长从10%以下上升到45%左右;自评不健康率随年龄段上升较缓慢,从40%左右上升到超过60%。2011年研究对象总体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率为28.04%,2014年为23.72%。2011年研究对象总体的自评不健康率为58.32%,2014年为58.43%。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情况以14个条目来评价时,总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率在65%左右,75岁之前各年龄段,有活力期望寿命基本大于健康生活期望寿命,但7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有活力期望寿命均小于健康生活期望寿命。2.研究对象健康状况的年份变化和性别差异年份变化。不论在男性还是女性研究对象中,仅65-69岁年龄段2014年的有活力期望寿命大于2011年(P<0.05);在90岁之前各年龄段由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损失的寿命方面,2014年的损失寿命均小于2011年(P<0.05);2014年各年龄段健康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大于2011年。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情况以14个条目来评价时,各年龄段健康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较低年龄组2014年大于2011年,高年龄组2014年小于2011年。性别差异。80岁之前各年龄段的有活力期望寿命女性大于男性,90岁之后女性有活力期望寿命小于男性(P<0.05);各年龄段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损失的寿命,女性损失的寿命大于男性(P<0.05)。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情况以14个条目来评价时,各年龄段有活力期望寿命女性均小于男性(P<0.05)。女性由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损失的寿命大于男性(P<0.05)。在90岁之前,各年龄段女性因自评不健康损失的寿命大于男性(P<0.05);女性在各年龄段健康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小于男性。3.研究对象健康的影响因素模式本研究通过多维度健康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研究对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高危因素是女性、高龄、居住在城镇和饮酒(P<0.05);保护因素是经常锻炼和较高程度地参与休闲活动(P<0.05)。自评健康的高危因素是高龄和饮酒(P<0.05);保护因素是经济来源够用、较高的生活档次、经常锻炼和较高程度地参与休闲活动(P<0.05)。自评生活质量的高危因素是饮酒(P<0.05);保护因素是经济来源够用、较高的生活档次、经常喝茶、经常锻炼和较高程度地参与休闲活动(P<0.05)。在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的健康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中,自评健康状况和自评生活质量对健康的效应均较大,分别在0.62~0.84和0.64~0.85之间。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直接影响力大小均在0.30左右。社会经济背景、外部支持和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彼此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外部支持之间的相关性更大,相关系数大于0.5,在农村女性中较小,为0.44。休闲活动对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因子载荷最大,分别为0.60,0.63,0.59和0.69,大于喝茶和锻炼;在农村男性中,吸烟与饮酒对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因子载荷为-0.22和-0.24;在农村女性中,饮酒对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因子载荷为-0.12。在农村、女性研究对象中,生活档次和经济来源满足度对社会经济背景的因子载荷较大,分别为0.68~0.75和0.58~0.65。在城镇研究对象中,主要生活来源对外部支持的因子载荷分别为0.68和0.71;在农村研究对象中,婚姻状况对外部支持的因子载荷最大,分别为0.46和0.75。结论我们可以认为,自评健康状况和自评生活质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人群的实际健康状况。女性居家老人的生命质量不如男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在近几年间得到改善,但自评健康状况变化不明显。我们应依据生理健康更多受人口学因素影响,综合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主观健康更多受个人背景及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相关因素的影响,重点关注女性、高龄(尤其是高龄转折期)居家老人的健康状况。我们在对居家老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时,应着重发挥社会休闲活动对健康的显着作用,鼓励老人积极参与;完善政府、社会和家庭支持体系,保证居家老人中的弱势群体拥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加强对农村居家老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改变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宣传和睦的夫妻关系对健康的重要性,最终实现居家老人健康状况的改善。

陈乙酉[5](2018)在《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是关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研究与实证研究。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近3亿人,这个群体在社会保障参保率相对较低,即使参保也面临社会保障异地不能够提供保障服务等问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大都与户籍制度相挂钩,这类群体社会保障参保率较低;二是,部分流动人口虽然拥有社会保障,但是由于身处异地,或者没有当地户口,仍然面临着不能退休领取养老保险金、医疗费用不能报销的困境;三是,由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门槛相对较高,一些流动人口也不愿意参保。因此,当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参保情况怎样,社会保障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流动人口的流动决策,当前一些地区为了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成效,怎样在已有的条件下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设计相关政策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的主要内容:(1)流动人口和社会保障问题及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早期单位主导向政府和单位共同承担,再到现代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的过程。针对流动人口保障体系也经历了制度不断完善、保障范围逐渐扩大,模式探索的过程。经过多年改革,但与现有社会保障一样,依然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包括制度的“碎片化”问题,缴费比例过高,替代率下降和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2)社会保障对流动人口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模型分析。基于要素自由流动、要素配置优化的视角,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以“推拉”理论为基础分析框架,考虑影响流动人口流动决策的两个不同方面的权衡(trade-off),构建流动人口决策模型。实证方面,构建了Logit选择模型和PSM倾向性匹配模型,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地区流动人口流动决策的影响。(3)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经验。对比分析了国内一些省份为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采取的一些措施,梳理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经验,包括智利、英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与改革经验。(4)提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改革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1)流动人口参保和所能享受的社保现状堪忧,未来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流动人口仍然存在参保率较低,所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也较低。并且还面临智能工厂,以机器代替人的劳动;流动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等方面的问题。(2)从实证结果来看,社会保障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是抑制了人口流动。流动人口更为关注的是收入,工作机会和工作时间,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场所等方面的因素,外出流动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赚取更高的收入,而对个人健康、家庭等因素关注相对较少,从家庭的拉回效应来看,并不显着。从地域上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对于社会保障的关注度更高,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讲,社会保障的门槛相对较低,并且很多流动人口选择本省流动,可以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服务。(3)从各种不同的社会保障改革经验来看,还是没有根本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广东经验”缴费比例也相对较高,流动人口的参保意愿不够强烈;“上海和成都经验”完全脱离了社会保障的兜底和共济的功能,只应当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补充;北京地区“中央统筹”对于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其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难以满足。而此前的“城乡统筹”改革经验,对于企业的负担较重。从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经验来看,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情况下,延迟退休、降低养老金和失业保险支付标准、降低医疗费用成为了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研究的政策建议:(1)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面向未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在基础社会保障体系要达到更广服务的覆盖率,主要是由国家予以提供,也就是所说的“第一支柱”,这类基本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宜过高,但是覆盖率要能实现全民覆盖,主要应由中央财政予以提供,并逐渐减少城乡之间差距。而“第二支柱”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就要充分考虑到各个省份的差异。(2)应在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之下,较低社会保障水平上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基础的社会保障服务。对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解决,需要中央从顶层设计层面加以考虑,并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再平衡的问题,减少中西部地区政府对流动人口回流后的社会保障负担。(3)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关注到区域之间利益再平衡问题。强调东部沿海地区在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保障相应的责任。而当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边疆和偏远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地区发展条件较差,这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4)解决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决策动机问题入手,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参保意愿。一些地方工资缴纳比重过高,农民工不愿意参保,而其他一些地方政府又不愿意为农民工的基本保障买单。从实证的角度来讲,只有内部地区经济水平发展高了,收入提升了才是真正的拉回效应,而就当前“推拉理论”的实证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并没有减少,未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面临较大人力资本的压力。

鄢虹[6](2016)在《福州市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由于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寻求发展。外来人口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生力军,外来人口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外来人口外出打工的浪潮已经持续了三十几年,不但外来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外来人口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外来人口逐渐由分散的、男性为主的向家庭式的、举家迁移的形式流动,其中妇女和儿童的人数比例在不断提高。由于外来妇女儿童自身因素以及流入地的政策、服务能力等影响,外来妇女儿童给流入地的妇幼卫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运用公共服务理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梳理把握福州市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影响福州市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主要因素,结合深圳、北京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经验借鉴,提出改善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其次明确界定外来人口、公共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等概念,并对本研究所依据的公共服务理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进行分析。再次梳理把握福州市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并深入分析福州市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外来人口群体因素、政策及执行主体因素。通过总结深圳、北京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有效经验,最后提出完善法规、打击非法行医、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管理方式、探索妇幼保健服务新模式、完善健康教育机制等建议,从而为今后改善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研究认为由于社会环境因素、外来人口群体因素、政策及执行主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水平明显低于户籍人口,各项妇幼卫生指标均达不到要求,改善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慕晓[7](2014)在《南水北调移民心理社会应激干预效果评估》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对移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研究干预后移民与干预前移民和空白对照移民心健康状况的差异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评估移民心理健康状况干预效果,为待迁移民和已迁移民制订合理、科学、可行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将移民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初步调查结束后对干预组移民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对照组移民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运用自编移民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国际通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丹江口库区干预后移民和未干预移民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等,以了解移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后移民的SCL-90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移民和干预前移民(P<0.05)。2.与空白对照移民分层相比,干预后移民在性别组、30、45和60年龄组、不识字、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组、已婚和离异或丧偶婚姻组、职业组以及经济收入水平在2PL组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空白对照移民。3.与干预前移民相比,干预后移民在性别组、15、30和45年龄组、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组、未婚和已婚婚姻组、农民以及经济收入水平在2PL组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干预前移民。4.干预后移民的15组、非农业组和0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5.在干预后移民自我主观感受方面,对政策落实及发展信心评价较差的干预后移民整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现居住地评价认为好和风俗习惯适应力好的干预后移民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优于评价一般和差的干预后移民;健康状况好的干预后移民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结论本研究在调查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干预后心理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层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丹江口库区移民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后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优于干预前移民和空白对照移民,干预后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受安置地风俗习惯、政策满意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建议相关工作部根据本研究移民干预效果的评估结果,改善移民心理干预方案,为今后开展同类工作提供依据。

李芳冰[8](2014)在《南水北调移民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对移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研究干预后移民与干预前移民和空白对照移民心健康状况的差异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评估移民心理健康状况干预效果,为待迁移民和已迁移民制订合理、科学、可行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将移民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初步调查结束后对干预组移民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对照组移民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运用自编移民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国际通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丹江口库区干预后移民和未干预移民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等,以了解移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结果1.干预后移民的SCL-90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移民和干预前移民(P<0.05)。2.与空白对照移民分层相比,干预后移民在性别组、30、45和60年龄组、不识字、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组、已婚和离异或丧偶婚姻组、职业组以及经济收入水平在2PL组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空白对照移民。3.与干预前移民相比,干预后移民在性别组、15、30和45年龄组、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组、未婚和已婚婚姻组、农民以及经济收入水平在2PL组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干预前移民。4.干预后移民的15组、非农业组和0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5.在干预后移民自我主观感受方面,对政策落实及发展信心评价较差的干预后移民整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现居住地评价认为好和风俗习惯适应力好的干预后移民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优于评价一般和差的干预后移民;健康状况好的干预后移民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结论本研究在调查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干预后心理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层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丹江口库区移民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后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着优于干预前移民和空白对照移民,干预后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受安置地风俗习惯、政策满意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建议相关工作部根据本研究移民干预效果的评估结果,改善移民心理干预方案,为今后开展同类工作提供依据。

马红梅,崔喜民,田艳兵[9](2012)在《平顶山市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城乡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以及一些健康行为形成情况,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年龄在15~69岁的城市和农村常驻居民1 000名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995人中,10项慢性病知识总知晓率为68.44%,城市居民为73.24%、农村居民为63.73%;与慢性病相关的8项行为总形成率为44.02%,城市居民为46.36%,农村居民为41.72%。结论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行为形成无明显差异。因此,要求在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应采取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对策,在慢性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方面更侧重于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形成。

耿文革,袁长海,史瑞峰,郭丽,刘保峰,秦敬柱[10](2011)在《山东省三峡移民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三峡移民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状况,分析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以便制订相应措施。[方法]2009年,在山东省济南市、济宁市和淄博市抽取三峡移民和当地居民进行调查,采用SF-36表测量生命质量。[结果]调查三峡移民324人,当地居民270人。2周内患病率分别为43.52%、33.33%(P<0.05);对个人收入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3.46%、52.22%(P<0.05);生命质量得分总分分别为72.42±16.86和79.30±15.82分(P<0.01),各个维度得分均为移民低于当地居民(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影响移民生命质量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生活适应程度、是否饮酒、是否吸烟、个人收入满意度、与当地人关系满意度、2周内是否患病、是否患慢性病。[结论]三峡移民的生命质量低于当地居民,影响移民生命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浙江省三峡移民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综合干预项目基线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三峡移民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综合干预项目基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4 技术路线
2.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研究指标与定义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3.结果
    3.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及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趋势
    3.2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分析
    3.3 就地城市化对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3.4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机制分析
4.讨论
    4.1 就地城市化居民特征
    4.2 就地城市化后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纵向变化特点
    4.3 城市化不同时期就地城市化居民与城市、农村及迁移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差异
    4.4 就地城市化和移地城市化对居民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
    4.5 影响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
    4.6 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5.全文总结
6.研究结论与建议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的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建议
7.创新性与局限性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城市化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的相关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医疗服务利用研究梳理
        1.2.2 门诊服务利用研究梳理
        1.2.3 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研究梳理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口
        2.1.2 医疗服务利用
        2.1.3 门诊服务利用
    2.2 理论基础
        2.2.1 Grossman健康资本需求理论
        2.2.2 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变量选择与定义
        3.2.1 被解释变量及其测量
        3.2.2 解释变量及其测量
    3.3 模型介绍及分析方法
        3.3.1 模型介绍
        3.3.2 分析方法
        3.3.3 研究假设
第4章 老年人基本情况与门诊服务利用状况
    4.1 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4.1.1 倾向特征——老年人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4.1.2 使能变量——老年人的财政与社会参与情况
        4.1.3 需求因素——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状况
    4.2 老年人的门诊服务利用状况
        4.2.1 各年龄段老年人四周门诊就诊情况
        4.2.2 老年人四周患病未就诊原因
        4.2.3 老年人的四周就诊率及医疗费用支出情况
第5章 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5.1 老年人四周就诊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1 四周就诊的单因素分析
        5.1.2 四周就诊的多因素分析
        5.1.3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
    5.2 老年人门诊费用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门诊费用支出的单因素分析
        5.2.2 门诊费用支出的多因素分析
        5.2.3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逐步推进“大小病兼顾”统筹模式,提高普通门诊补偿
        6.2.2 需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加强慢性疾病门诊管理
        6.2.3 加强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心理社会应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移民慢性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4)中国居家老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健康影响因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3.1 健康评估指标的选择依据及评估标准
        2.3.2 其余各指标划分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4.1 Sullivan法
        2.4.2 Z检验
        2.4.3 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EM)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2011/2014年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3.1.2 CLHLS2011和CLHLS2014研究对象的健康期望寿命水平
    3.2 研究对象健康状况变化与差异
        3.2.1 研究对象健康状况的年份变化
        3.2.2 研究对象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3.3 研究对象健康影响因素模式研究
        3.3.1 2011-2014年纵向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3.2 研究对象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3.3 研究对象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国居家老人的基本状况
    4.2 中国居家老人的总体健康状况
    4.3 中国居家老人健康状况的年份变化
    4.4 中国居家老人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4.5 中国居家老人3个维度的健康影响因素差异
    4.6 中国居家老人分城乡分性别的健康影响因素模式
    4.7 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论着)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5)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主要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流动人口概念界定
        2.1.2 社会保障概念界定
        2.1.3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相关概念
    2.2 社会保障与流动人口基础理论
        2.2.1 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泉与理论基础
        2.2.2 国外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2.3 国内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2.4 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
        2.2.5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理论
    2.3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研究综述
        2.3.1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所存在的问题
        2.3.2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城乡差异与统筹问题
        2.3.3 流动人口养老与医疗问题
        2.3.4 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2.4 研究评述
        2.4.1 建设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还需要更多制度层面设计
        2.4.2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急需得到重视
        2.4.3 研究方法上要更多关注微观个体的变化
3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3.1 流动人口特征及现状分析
        3.1.1 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
        3.1.2 流动人口的结构变动趋势
        3.1.3 流动人口所带来的问题
    3.2 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3.2.1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3.2.2 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数据分析
        3.2.3 当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面临的问题
    3.3 流动人口养老保险与其他类型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3.3.1 养老保险与其他类型社会保险数据分析
        3.3.2 当前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3.3.3 当前失业保险与工伤保险面临的问题
        3.3.4 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面临的问题
4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及存在问题
    4.1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4.1.1 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保障制度(1977年以前)
        4.1.2 配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社会保障制度(1977—1997年)
        4.1.3 全面改革与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阶段(1998—2009年)
        4.1.4 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调整与完善阶段(2010年—至今)
    4.2 当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供需矛盾
        4.2.1 基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需求视角分析
        4.2.2 基于流动社会保障供给视角分析
        4.2.3 流动人口促进了东部地区劳动力供给
        4.2.4 流动人口回流会增加西部地区要素供给
        4.2.5 基于流动社会保障供给均衡视角分析
        4.2.6 需考虑公平与效率问题
    4.3 解决流动人口社保问题面临的困难与障碍
        4.3.1 制度“碎片化”问题与制度改革面临较大阻碍
        4.3.2 城乡、地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4.3.3 未建立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资金来源单一
        4.3.4 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和老龄化巨大压力
5 社会保障对流动人口流动决策的影响
    5.1 研究基础与背景介绍
    5.2 基于“推拉”理论的流动决策影响视角的分析
        5.2.1 流动决策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
        5.2.2 流动人口流动决策过程
        5.2.3 推拉理论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5.3 流动决策模型设定与数据指标选取
        5.3.1 理论模型的设定
        5.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5.4 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及检验
        5.4.1 流动人口流动决策实证结果分析
        5.4.2 分地方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5 基于PSM反事实模型的分析
        5.5.1 PSM倾向性得分模型设定
        5.5.2 模型数据估计结果及得分
    5.6 实证结果
6 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探索与经验启示
    6.1 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探索
        6.1.1 广东的改革经验与启示
        6.1.2 上海、成都的改革经验与启示
        6.1.3 东部沿海地区改革经验与启示
        6.1.4 北京地区发展经验与启示
        6.1.5 重庆“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改革经验
    6.2 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验
        6.2.1 德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经验
        6.2.2 美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经验
        6.2.3 日本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经验
        6.2.4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经验
    6.3 对当前解决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启示
7 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对策建议
    7.1 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顶层制度供给
        7.1.1 应确保“第一支柱”社会保障基本覆盖流动人口
        7.1.2 针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形成系统性的改革措施
        7.1.3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中更强调失业保险的重要性
    7.2 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方权利和义务
        7.2.1 中央政府应明确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发展模式和方向
        7.2.2 强调个体的参保意愿与流动意愿,取消部分群体社会保障特权
        7.2.3 降低流动人口参与当地社会保障门槛,增加流动人口流动意愿
    7.3 解决社会保障跨区域的转移障碍,增强流动人口流动意愿
        7.3.1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跨区域、跨类型转移的结算制度
        7.3.2 针对流动人口参保难、服务难问题,建设“一网通办”系统
        7.3.3 成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降低行政成本
    7.4 缩小区域间社保待遇差距,合理权衡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7.4.1 防止地方针对户籍人口社会保障福利的扩大化趋势
        7.4.2 逐渐缩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
        7.4.3 加强中央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基金转移支付力度
8 结论及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参)研的科研项目

(6)福州市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外来人口
        2.1.2 公共卫生
        2.1.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1.4 妇幼保健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服务理论
        2.2.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3 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现状及问题
    3.1 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概况
        3.1.1 仓山区外来人口概况
        3.1.2 仓山区妇幼保健基本情况
    3.2 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做法
        3.2.1 外来孕产妇儿童可在现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建档
        3.2.2 外来孕产妇儿童改变居住地仍可免费体检
    3.3 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存在问题
        3.3.1 外来孕妇围产保健卡建卡率低
        3.3.2 外来高危孕妇随访率低
        3.3.3 外来产妇产后访视率低
        3.3.4 外来新生儿访视率低
        3.3.5 外来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低
    3.4 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利用差距分析
4 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会环境因素
        4.1.1 流动常态化
        4.1.2 大量外来妇女儿童涌现
    4.2 外来人口群体因素
        4.2.1 调查现场的选择
        4.2.2 调查对象确定
        4.2.3 调查内容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5 调查结果
    4.3 政策及执行主体因素
        4.3.1 调查对象
        4.3.2 调查方法和内容
        4.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4.3.4 调查结论
5 国内大城市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经验借鉴
    5.1 深圳市南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经验
        5.1.1 健全网络管理系统
        5.1.2 政府重视,多部门合作
        5.1.3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业务指导
        5.1.4 加大宣传力度
    5.2 北京市大兴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经验
        5.2.1 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
        5.2.2 建立“三级网络和四级管理”的服务模式
        5.2.3 完善外来孕产妇、儿童抢救转诊网络
        5.2.4 完善贫困孕产妇救助制度
        5.2.5 促进外来儿童母乳喂养
    5.3 经验启示
6 改善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政策法规,打击非法行医
        6.1.1 完善妇幼卫生法律法规
        6.1.2 规范管理民营、私人医院,打击非法行医
    6.2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1 坚持民生优先,加大财政投入
        6.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3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
        6.3.1 健全外来人口管理系统
        6.3.2 建立社区妇幼保健网格化管理模式
        6.3.3 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卫生网络问政工作
    6.4 转变服务理念,探索妇幼保健服务新模式
        6.4.1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的妇幼保健服务模式
        6.4.2 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妇幼保健服务模式
    6.5 健全外来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绩效考核制度
    6.6 完善外来人口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南水北调移民心理社会应激干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表格清单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移民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3.2 移民心理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比较
    3.3 移民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较
    3.4 各组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层比较
    3.5 干预后移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3.6 干预后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人口学特征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2 干预后移民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4.3 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南水北调移民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表格清单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移民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3.2 移民心理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比较
    3.3 移民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较
    3.4 各组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层比较
    3.5 干预后移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3.6 干预后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人口学特征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4.2 干预后移民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4.3 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平顶山市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2 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
    2.3 对与慢性病相关的健康行为形成的情况
3 讨 论

(10)山东省三峡移民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患病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情况
    2.3 生命质量测试情况
        2.3.1 得分情况
        2.3.2 影响移民生命质量得分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四、浙江省三峡移民卫生服务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综合干预项目基线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就地城市化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D]. 李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2]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D]. 陆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丹江口库区移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心理社会应激研究[D]. 贾佳.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4]中国居家老人健康期望寿命及健康影响因素模式研究[D]. 邱佳琰. 苏州大学, 2019(04)
  • [5]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陈乙酉. 重庆大学, 2018(09)
  • [6]福州市仓山区外来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研究[D]. 鄢虹.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7]南水北调移民心理社会应激干预效果评估[D]. 慕晓. 郑州大学, 2014(02)
  • [8]南水北调移民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估[D]. 李芳冰. 郑州大学, 2014(02)
  • [9]平顶山市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调查[J]. 马红梅,崔喜民,田艳兵. 职业与健康, 2012(04)
  • [10]山东省三峡移民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耿文革,袁长海,史瑞峰,郭丽,刘保峰,秦敬柱. 预防医学论坛, 2011(02)

标签:;  ;  ;  ;  ;  

浙江省三峡地区移民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综合干预项目基线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