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安(云镇)音系简史

陕西镇安(云镇)音系简史

一、陕西镇安(云镇)音系记略(论文文献综述)

庄初升,万波[1](2019)在《西北方言中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发展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北地域辽阔,汉语方言复杂,本文的"西北方言"专指西北晋语和官话。从今读类型及《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来看,西北方言中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的今读多属两分类型,陕北晋语和中原官话属于"昌徐型",少数中原官话属于"济南型";兰银官话既有"济南型""南京型",也有"昌徐型";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属于"南京型"。从历史来源看,"昌徐型""济南型"都与《中原音韵》一脉相承,更早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宋初的《尔雅音图》;"南京型"则由《蒙古字韵》《古今韵会举要》之类的韵书所代表的音系发展演变而来。本文还讨论了"昌徐型"和"济南型"的各个变异类型之间的历史层次关系以及发展演变过程。

亓文婧[2](2019)在《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地处中原官话区的最东端,与官话两大次方言区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毗邻。不仅方言语音颇具特色,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小的差异。本文以实地调查的46个点的方言资料为基础,并参照中原官话和山东其他方言的情况,辅以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共时描写和历时研究。本文共分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原官话在山东省内的分布和分区。第二节总结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的历史,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3点局限。第三节则重点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文中所用材料的来源。关于材料来源,文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来自于笔者2014年至2017年的所做的多次田野调查。第二章,声母研究。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声母概况,分析了本区声母的共性和差异,并从差异入手讨论声母的读音。第二节首先描述和分析了尖团音的读音情况,指出46点方言中只有8点尚存尖团之别,其余38点尖团音已合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本区精组音值的齿间化现象,认为精组齿间化的进程可能与知三章读为舌叶音相关。第三节介绍了今普通话读合口呼韵母前精组声母的演变情况,有14个方言点的精组合口呼读成t(?)y-t(?)y-cy-,13个方言点的精组合口三等咸山摄字(含少数宕摄开口三等入声字)读tsu-tshu-su-,并讨论了形成这种读音的机制。第四节讨论了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其中有7点知二庄与知三章的读音二分,依据读音差异又可分为3种子类型,并结合近代韵书中分混情况和山东其他地区的方言读音,分析知庄章的历史层次。第五节的讨论重点在知系合口字的唇齿化问题上,依据实际读音将知系合口字分为3类,并结合整个中原官话的读音,从发音机制、文献材料和移民因素3个方面出发,得出东片区知系合口字读唇齿音的现象是自发演变的结论。第六节介绍了古日母字的读音情况,这一节的讨论重点主要集中于止摄日母字的读音,有21点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读为(?),6点读为自成音节的(?),并利用语音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二者的语音特征和实际音值。第七节讨论了古影喻疑微的读音及其演变,通过参照近代韵书材料和其他方言读音,认为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读(?)音或γ音是语音逆向发展的结果。第三章,韵母研究。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韵母的概况,分析了本区韵母的共性和差异。第二节介绍了韵母的读音特点,分别讨论了中古见系蟹摄开口二等字的读音、中古见系果摄一等字的韵母今读、非组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知系蟹止摄合口字、韵尾-m、双河集(牡丹区)深臻摄部分字读同曾梗通摄、宕江摄入声韵7个问题,通过总结官话韵书中的发展路径,并将其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读音作比对,得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阴声韵的历史层次。本章还着重在第三节对儿化和儿化韵现象进行了讨论,除了与普通话儿化韵相同的儿化形式外,本区还有9个方言点存在儿化变韵形式,7个方言点有儿化变韵的残留形式,对比整个山东地区的儿化变韵与演变,认为儿化变韵与幼儿型儿化有一定的关系,并分析儿化变韵现象衰退的原因。此外,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儿化还存在增音现象,通过语音实验的手段,确定了增音—齿龈闪音(?)的语音性质。本章还描写了东明焦园乡的子变韵现象,这是山东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存在子变韵的方言点,根据其语音特点和历史地理特点,讨论了焦园乡子变韵的来源问题。第四章,声调研究。第一节分析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调型及分布特点,依据调型的差异,将本区声调分为北部型和南部型两个类型,北部型含37个方言点,其调型特点可以概况为:阴平-中升、阳平-高降、上声-高平、去声-降升;南部型含9个方言点,其调型特点可以概括为:阴平-降升、阳平-高平、上声-中升、去声-高降。除此之外,本区的部分方言点还存在嘎裂情况,本章以东平为例,结合实验语音的方法,观察了嘎裂声的语音特性。另外,文章还梳理了46点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归调情况,有部分清入字和次浊入的声调已经发生了变化,重新派入除阴平以外的三声。次浊入声字读为阴平的比例低于清入字,清入字读阴平的比例介于84.18%至93.75%之间,而次浊入声字中这一比例明显要低,介于35.9%至76.93%之间。第四节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滕州声调的变迁,通过praat测算了8位发音人的单字调读音,发现滕州单字调存在5个特点:三调类与四调类的并存、人际读音差异大、同一发音人的调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变体、同一发音人前后发音不同、调值的细微差异是区别音位的标志之一。通过对比已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滕州单字调读音复杂的现状是外部扩散和内部演变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总结了影响滕州声调变迁的7点因素。此外,在本章中还讨论了连读变调和轻声前变调的情况,总结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连读变调的3种语音类型和轻声变调的4个特点。第五章,以微山方言的内部差异为例,讨论了行政区划、移民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微山方言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中心型、北市型、移民型,其中中心型、北市型的差异是历史上行政区划差异造成的,同一政区内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的一体化自然会促使方言的一体化,移民型是清咸丰年间菏泽黄河水患移民形成的,通过与迁出地方言、迁入地方言作对比,以移民方言特征的保留程度为分类条件,将移民方言分为3类,并总结出影响微山县菏泽移民方言演变的6点因素。文末还附有46点方言音系和46点方言字音对照表供参考和研究之用。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为:第一,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区46个点的比较全面的共时语音资料,其中不少点填补了以往调查的空白,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和整个中原官话区的研究以及山东方言的研究打下了更为扎实的资料基础。第二,运用音系分析、实验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声韵调及音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和多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的一些特点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深化了对该地区方音的研究。第三,新发现并分析了一些以往未见披露的方音现象。如东明西南部的“子变韵”、菏泽双河集存在的深臻摄读同曾梗摄,都是以前未见报道、且为山东省内目前仅见的方言现象。又如,对方言岛其内部差异的调查,为研究方言与地理、移民以及政区变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

赵雪[3](2015)在《镇安米粮方言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镇安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属商洛市管辖,距省会西安98公里,享有“中国板栗之乡”和“天然药库”的美誉。镇安县是明清两代移民迁入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明代移民以陕西关中、山西、河南等北方移民为主,主要分布于镇安东部;清代移民以湖北、安徽、江西等南方移民为主,主要分布于镇安西部。经过历史上两次人口大流动,境内“土着者不过十之一二,客民十居八九”,米粮镇位于镇安县东南部,也是移民迁入较集中的乡镇之一,经过长期的交流和融合,米粮方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文章以米粮方言口语为研究对象,着重描写了米粮方言中较有特色的重叠式、词缀、特殊句式和体貌范畴。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镇安县米粮镇人文地理概况、镇安县米粮镇人口源流、方言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体例说明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讨论了重叠式。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等丰富多样的重叠形式。其中,名词重叠式有AA子/儿、ABB儿、AAB、AABB;动词重叠式有ABB儿、AABB、A倒A倒、AAB、ABAB;形容词重叠式有AA儿/子、ABB、ABAB、AABB;量词重叠式有AA、AA儿、AA子;副词重叠式有AA儿、AABB。第三部分讨论了词缀。米粮方言中词缀丰富,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子”尾、“儿”尾,具有丰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此外,前缀“老”、“经”,“头”尾、“首”尾、“货”尾、“佬”尾、“的”尾、“活”尾等颇具地方特色。第四部分讨论了句式。详细介绍了四类特殊的句式,如“把”字句、“在”及相关句式、“倒”及相关句式、反复问句。这些句式在米粮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且呈现出独特的特征。第五部分讨论了米粮方言的体貌系统。主要包括完成体、起始体、持续体、将然体、先行体、已然体,文章使用大量例句重点描写了他们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论文以镇安米粮方言为描写对象,重点描写米粮方言语法中带有地方特色的部分,以此揭示出镇安米粮语法中规律性的东西,为陕南的方言语法研究贡献重要的一环。

周政[4](2013)在《陕西宁陕县江口回民方言的混合特征——兼谈与商洛镇安城关回民话的比较》文中指出散居于陕西宁陕县江口镇内的江镇、江河、沙坪、冷水沟、新铺高桥等村回民方言,体现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深度接触,其主要特征是知系合口字除少数还保留着pf组唇齿音声母读音外大部已读组声母,与■和以■为介音的韵母相拼。

徐荣[5](2012)在《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文中提出在最近二三十年中,由于接触语言学理论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引进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用“混合方言(或混合型方言、混合性方言等)”这个概念来解决在方言分区、方言系属等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对于混合方言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等问题一直鲜有人探讨。本文从“深度接触”这一概念出发,探讨与所谓“混合方言”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缘由,然后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混合方言研究属于接触语言学的一部分。语言接触的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接触语言学的历史才不过五六十年,而对方言接触的研究可以说方兴未艾。国外在混合方言研究方面最主要的成果是关于柯因内语的理论。国内对混合方言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从属于方言分区研究;第二,重应用而轻理论。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章节安排和语料来源等。第二章讨论深度接触的定义、判定和分类。首先,我们讨论了方言的定义、演变模式和分化等问题,指出在实际研究中,方言接触是方言演变不可忽视的因素。然后,我们进行了混合方言理论和应用的检讨,发现国外对混合方言尚无明确的定义,而国内往往错误地视为方言层次的克里奥耳语,而且把混合方言和方言系属的判断混淆起来。前者是讨论方言的接触关系,后者是讨论方言的发生学关系,可以对立统一起来。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混合方言这一概念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容易引起争议,因此提出采用“深度接触”这一术语来指代这种兼有多种方言特征的现象。我们认为应该用语音标准来判定深度接触现象。如果至少发生包含一个音类的音值转移或音类调整现象,我们就称之为深度接触,发生深度接触现象的方言则称为深度接触方言。接触的两种基本方式是修补式接触和重建式接触,基础方言、接触方言、底层方言和目的方言则是与之相对应的术语。最后讨论深度接触的分类,指出要按参与方言是否能通话以及接触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第三章讨论了深度借用型方言。首先从语音要素和借用方式等角度对深度借用现象进行了分类说明,然后通过两个个案分析说明深度借用型方言的特点。一个是广西博白县旺茂镇和三滩镇地佬话,属于粤语和客家话的深度借用型方言。另一个是广西玉林市茂林闽南话,属于闽语和粤语的深度借用型方言。第四章讨论了深度干扰型方言。首先讨论了深度干扰和深度借用的区别,指出应根据第二方言的性质来界定深度干扰。然后讨论了干扰方式的分类。最后通过两个个案分析来说明深度干扰型方言的特点。一个是广西钦州正话,属于粤语干扰官话的深度干扰型方言。另一个是浙江开化县华埠官话,是讲吴语的人转用官话并发生深度干扰形成的深度干扰型方言。第五章讨论了柯因内化和中心城镇趋同。首先介绍了柯因内化的特点,指出柯因内化和普通深度接触的区别在于前者发生在可通话的方言之间,并且是通过一个较快速的接触过程形成的。然后通过对江苏句容磨盘话和福建厦门话的个案分析来说明柯因内化的特点。接下来讨论中心城镇趋同,所谓中心城镇方言趋同,是指在同一个行政区内,可通话的中心城镇方言和各地方言相比,中心城镇方言语言特征最少或者兼有各地方言的特征。这是地区方言趋同的一种典型现象。最后通过广西北流方言和江苏苏州话的个案分析来说明中心城镇方言趋同的特点。第六章讨论了基于各大方言的深度接触方言。所谓“基于”是指以某方言为基础方言发生修补式接触形成的深度借用型方言或以某方言为底层方言发生重建式接触形成的深度干扰型方言。各大方言是指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和闽语七大方言。主要是实践深度接触方言的判定工作,一共讨论了59种方言。最后进行总结。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混合方言的现有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总结和批判,并提出深度接触这一术语,用以指代混合方言现象,对深度接触方言的定义、分类、判定和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吴芳[6](2009)在《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文中提出阳声韵尾-n向-η的合并是今天的粤东闽语普遍呈现的趋势,前人已作了不少分点的调查研究。可作为汉语阳声韵尾一种较典型的合并类型,粤东闽语至今仍缺乏全面的调查,对该类型的鼻音韵尾为什么由前(前鼻音韵尾)向后(后鼻音韵尾)演变,而不是由后向前演变的内在语音机制及其有序的历史发展轨迹尚缺少理论上的揭示与探讨。作为汉语类型学的一个样本,这一探讨无疑是有价值的。本文立足于客观方言事实,对粤东闽语山、臻、宕、江、曾、梗、通七摄两类阳声韵尾-n、-η的历史动态演变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力图解决3个问题:(1)当代粤东闽语-n、-η两类阳声韵尾分合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2)粤东闽语-n尾韵母有序消失的历史轨迹;(3)粤东闽语-n韵尾演变为-η韵尾的语音发展机制。文章主要分为六大部分:(一)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调查材料来源、调查形式和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符号体例、术语进行说明。(二)相关研究的评述。主要包括:其它汉语方言阳声韵尾-n、-η研究对粤东闽语的启发;粤东闽语自身研究的不足。(三)对粤东闽语-n、-η两类阳声韵尾做共时方言平面考察。通过166个粤东闽语方言点的田野调查,得出当代粤东闽语-n、-η两类阳声韵尾分合的类型及分布,并对调查对象的具体语音情况进行分析。(四)对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文白异读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粤东闽语-n韵尾文白异读层次的分析,并结合粤东闽语文白异读的特点,得出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向-η韵尾合并是一种必然的演变趋势。(五)对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演变的轨迹及演变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对现代粤东闽语六片-η韵尾方言现状的分析,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六片方言内部-n尾韵母的具体演变轨迹,得出粤东闽语-n韵尾消变为-η韵尾的共同语音规律及演变的语音机制。(六)结语。对全文的论述结论进行概括,并总结本文研究的不足。

任永辉[7](2009)在《新世纪以来陕西方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头几年,张成材、孙立新、刑向东、张崇、张维佳、郭沈青、周政等多名学者潜心钻研,在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短短几年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开创了陕西方言研究的新局面。

侯小英[8](2008)在《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关于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方言系属尚有争议,其真实面貌及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还有待揭示。本文选取六个代表点,对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的语音、词汇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语音方面,梳理本地话的声、韵、调历史层次,分析音类分合与演变过程,重点考察了非敷奉及晓匣母逢u为主元音读h的演变、影母和云以母存在零声母与浊擦音j(或z)和v对立的特点、臻摄合口与山摄一等白读相混的层次、浊上字分化的性质等问题;词汇方面,提取出一批本地话特征词及与周边客、粤、赣方言的关系词。这两方面的考察研究,都非常注重与周边方言的比较,以在比较中揭示本地话自身特征及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为本地话系属的判断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此同时,结合历史背景材料,对本地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并力图说明本地话与周边方言的历史和现实联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本地话语音、词汇的内部一致程度颇高,是个有机的整体;本地话有一批内部大体一致、外部不见或少见的方言特征词;两宋江西移民在本地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本地话与客、粤方言都存在紧密的历史和现实联系;从今天的语言面貌看,本地话应划入客方言的范围,并宜视为其中的一个独立次方言;本地话受粤语的影响很明显,特别是词汇方面,且以靠近粤语区的惠城、博罗等地表现突出,这主要是地缘关系和粤语的强势使然;本地话与赣方言语音接近、词汇差别较大,二者是同源异流的关系。

郭沈青[9](2006)在《陕南客伙话的性质和归属》文中研究表明陕西南部安康、商洛山区,分布着一种当地人称为"客伙话"的汉语方言。它以去分阴阳、有类韵母等特征区别于当地的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而与鄂东、皖西南方言极为相似。其形成与历史上清朝乾嘉年间鄂东、皖西南地区大规模移民有关,是鄂东、皖西南地区江淮官话和赣语在陕南进一步接触和融合而成的一种江淮官话和赣语的变体。由其方言特征和历史来源看,当归属江淮官话和赣语。

郭沈青[10](2006)在《陕南中原官话的性质与归属》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语言地图集》把陕南的中原官话多归入中原官话秦陇片,从历史来源和方言特点看不尽妥当。从历史来源看,陕南中原官话与关中片、秦陇片、信蚌片均有关系,并且由于与西南官话和客伙话的长期接触和交融,已带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方言色彩。因而,宜单独立片,称为中原官话陕南片。

二、陕西镇安(云镇)音系记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镇安(云镇)音系记略(论文提纲范文)

(2)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原官话在山东省内的分布及其分区
        一、中原官话的分区问题
        二、本文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分区
    第二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研究现状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三、研究范围与材料来源
第二章 声母研究
    第一节 声母概况
        一、声母的数量
        二、声母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节 尖团音的分混
        一、尖团音的读音类型和分布情况
        二、对尖音和团音音值的描写
        三、精组读音的齿间化
        四、尖团音分混的历史层次
    第三节 今普通话读合口呼韵母前精组声母的演变
        一、今普通话读合口呼前精组声母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近代韵书中记录的精组合口字的演变轨迹
        三、精组合口字tcy-读的演变
        四、精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含少数宕摄开口三等入声字)tsu-读的演变
    第四节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
        一、中古知庄章的今读类型和与精、见组的分混情况
        二、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近代韵书中的分合情况
        三、中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境内中原官话中的演变层次分析
        四、关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知庄章变化的几点说明
    第五节 知系合口字的唇齿化
        一、中古知庄章组合口字的今读类型和分布
        二、已往学者的讨论
        三、关于东西片区关系的再讨论
    第六节 古日母字及其相关问题
        一、日母字的今读类型和分布
        二、关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儿系字记音的不同意见
        三、(?)读型和(?)读型儿系字的声母
        四、(?)读型和(?)读型儿系字的韵母
        五、儿系字的音位归纳
    第七节 古影喻疑微的读音及其演变
        一、影喻疑微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影喻疑微四母在近代北方官话中的演变
        三、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影疑母一二等字声母的演变
第三章 韵母研究
    第一节 韵母概况
        一、韵母的数量
        二、韵母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节 韵母特点分析
        一、中古见系蟹摄开口二等字的读音
        二、中古见系果摄一等字的韵母今读
        三、非组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
        四、知系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
        五、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m尾
        六、个案研究:双河集(牡丹区)深、臻二摄韵尾的演变
        七、宕江曾梗通入声韵的读音
    第三节 儿化和儿化韵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儿化的读音特点
        二、儿化变韵
        三、儿化增音——闪音(?)
        四、个案研究:鄄城方言的儿化增音——齿龈颤音r
    第四节 个案研究:东明县焦园方言的子变韵
        一、焦园方言子变韵的规律
        二、焦园子变韵与其他地区子变韵的比较
        三、焦园方言的子变韵、儿化韵和子尾词
        四、焦园方言存在子变韵的历史地理原因
第四章 声调研究
    第一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调型及分布特点
        一、声调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个案研究:东平去声的读音及其特征
        三、古入声调的分派
    第二节 重重型连读变调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读音
        二、山东中原官话连读变调的类型
        三、部分连读变调的成因考察
    第三节 轻声前变调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轻声的读音情况
        二、轻声后字的读音分类
    第四节 个案研究:半个世纪以来滕州声调的变迁
        一、滕州方言的单字调与连读变调
        二、滕州单字调读音的复杂性
        三、交界地带声调的演变动因和速度
        四、影响滕州声调变迁的因素
第五章 个案研究:微山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与行政地理和移民因素的关系
    第一节 行政地理和方言的关系
        一、微山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
        二、行政沿革影响下的中心型和北市型
    第二节 移民和方言的关系
        一、微山县菏泽方言岛的移民来源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微山县菏泽方言与迁出地方言、迁入地方言的对比
        三、影响微山县菏泽移民方言演变的因素
结语
附录一 46点方言音系
附录二 46点方言字音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镇安米粮方言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镇安县米粮镇人文地理概况
    (二) 镇安县米粮镇人口源流
    (三) 镇安米粮方言概况
    (四)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五) 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六)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重叠式
    (一) 重叠式名词
    (二) 重叠式动词
    (三) 重叠式形容词
    (四) 重叠式量词
    (五) 重叠式副词
三、词缀
    (一) “子”尾词
    (二) “儿”尾词
    (三) 其他词缀
四、句式
    (一) “把”字句
    (二) “在”及其相关句式
    (三) “倒”及其相关句式
    (四) 反复问句
五、镇安米粮方言的体貌系统
    (一) 完成体
    (二) 起始体
    (三) 持续体
    (四) 将然体
    (五) 先行体
    (六) 已然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陕西宁陕县江口回民方言的混合特征——兼谈与商洛镇安城关回民话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况
二、江口回民话的声韵调系统
    1. 声母26个, 包括零声母在内
    2. 韵母49个, 不包括儿化韵
    3. 单字调4个
三、江口回民话的混合特征
    1.声母的混合
    2.韵母的混合
    3.声调的混合
四、江口回民话含有江淮官话特征的原因
五、余论

(5)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
        1.2.1 国外研究回顾
        1.2.2 国内研究回顾
        1.2.3 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1.4 语料出处及符号使用说明
第二章 深度接触的定义和分类
    2.1 引言
    2.2 方言的定义
        2.2.1 语言的变体
        2.2.2 分化和趋同
        2.2.3 方言的划分
    2.3. 混合方言理论和应用的检讨
        2.3.1 国内外的混合方言理论
        2.3.2 混合方言与克里奥耳语
        2.3.3 混合方言和方言划分
        2.3.4 混合方言和深度接触
    2.4 深度接触的定义和分类
        2.4.1 深度接触的定义
        2.4.2 两种接触方式
        2.4.3 基础方言、接触方言、底层方言和目的方言
        2.4.4 深度接触的分类
    2.5 小结
第三章 深度借用型方言
    3.1 引言
    3.2 深度借用的分类
        3.2.1 语音要素的分类
        3.2.2 借用方式的分类
    3.3 个案分析
        3.3.1 广西博白县旺茂镇和三滩镇地佬话
        3.3.2 广西北流市新圩闽南话
第四章 深度干扰型方言
    4.1 引言
    4.2 深度干扰的界定和分类
        4.2.1 界定
        4.2.2 干扰方式的分类
    4.3 个案分析
        4.3.1 广西钦州正话
        4.3.2 浙江开化县华埠官话
第五章 柯因内化和中心城镇方言趋同
    5.1 引言
    5.2 柯因内语
        5.2.1 柯因内化的特点
        5.2.2 柯因内化和深度接触
        5.2.3 国内的柯因内语研究
        5.2.4 个案分析之磨盘话
        5.2.5 个案分析之厦门话
    5.3 中心城镇趋同
        5.3.1 定义
        5.3.2 个案分析之北流方言
        5.3.3 个案分析之苏州话
        5.3.4 中心城镇方言趋同和柯因内化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各大方言的深度接触分论
    6.1 引言
    6.2 基于官话方言的深度接触
        6.2.1 官话方言的含义、语音特点和分区
        6.2.2 福建长乐琴江话
        6.2.3 广西平乐官话
        6.2.4 安徽祁门军话
        6.2.5 陕西安康县河话
        6.2.6 陕西镇坪县曾家镇话
        6.2.7 湖北十堰市陨县话
        6.2.8 河南信阳话
        6.2.9 甘肃临夏话
        6.2.10 陕西吴起话
        6.2.11 河南孟州话
        6.2.12 河北南和话
        6.2.13 山东梁山话
        6.2.14 山东莒县话
    6.3 基于吴语的深度接触方言
        6.3.1 吴语的语音特征和分区
        6.3.2 福建浦城南浦话
        6.3.3 江西上饶旭日镇上饶话
        6.3.4 江苏通州金沙话
        6.3.5 江苏丹阳话
    6.4 基于湘语的深度接触方言
        6.4.1 湘语的语音特征和分区
        6.4.2 湖南浏阳市镇头话
        6.4.3 湖南岳阳荣家湾话
        6.4.4 湖南绥宁曾家湾话
        6.4.5 湖南新化话
        6.4.6 四川达县安仁长沙话
        6.4.7 陕西汉阴田禾湘方言岛
        6.4.8 湖南会同林城话
        6.4.9 湖南临武官话
    6.5 基于赣语的深度接触方言
        6.5.1 赣语的语音特征和分区
        6.5.2 福建浦城和上饶的南丰话
        6.5.3 陕西商洛县木王镇赣语方言岛
        6.5.4 安徽岳西话
        6.5.5 湖北黄石话
        6.5.6 湖南洞口石江镇方言
        6.5.7 湖南衡东高湖话
        6.5.8 福建武平中山军家话
    6.6 基于客家话的深度接触方言
        6.6.1 客家话的语音特征和分区
        6.6.2 广东惠州惠城话
        6.6.3 广东从化吕田镇客家话
        6.6.4 广东高州新垌客家话
        6.6.5 广西容县客家话
        6.6.6 福建龙岩万安客家话
        6.6.7 广东陆丰南塘客家话
        6.6.8 广西临桂小江客家话
        6.6.9 四川成都洛带客家话
        6.6.10 广东海丰龙吟塘军话
    6.7 基于粤语的深度接触方言
        6.7.1 粤语的语音特征和分区
        6.7.2 广东海丰占米话
        6.7.3 广东东莞谢岗粤语
        6.7.4 广东英德附城话
        6.7.5 广东台山台城话
        6.7.6 广东吴川吴阳话
        6.7.7 广西合浦海边话
        6.7.8 海南三亚迈话
        6.7.9 广东中山古镇话
    6.8 基于闽语的深度接触方言
        6.8.1 闽语的语音特征和分区
        6.8.2 广东吴川吉兆海话
        6.8.3 广东中山三乡闽语
        6.8.4 浙江苍南钱库蛮话
        6.8.5 浙江慈溪观城燕话
        6.8.6 广西平乐二塘闽语
        6.8.7 福建将乐话
        6.8.8 江西横峰县姚家闽语
        6.8.9 福建南平官话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
附录·本文所引语料出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6)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价值
    2.材料来源
    3.田野调查形式
    4.研究方法
    5.音标符号的使用体例
    6.相关术语的说明
第二章 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研究概述
    1.现代汉语方言阳声韵尾-n、-η研究的启发
    2.闽方言阳声韵尾-n、-η研究的启发
    3.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的研究
第三章 粤东闽语-n、-η两类阳声韵尾的分布与音位考察
    第一节 粤东闽语-n、-η两类阳声韵尾分合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粤东闽语-n 尾韵母的呈现情况与音位考察
        1.粤东闽语-n 尾韵母的呈现情况与地理分布
        2.粤东闽语6片方言-n 尾韵母字的具体存字现状
        3.粤东闽语6片-n 尾韵母的音位考察
        4.粤东闽语-n 尾韵母分合现状的总结
    第三节 现代粤东闽语-n 韵尾的来源
        1.粤东闽语与周边方言间关系的探讨
        2.历史文献中粤东闽语的-n、-η韵尾
第四章 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的文白异读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粤东闽语文白异读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粤东闽语-n 韵尾的文白异读层次
        1.-n 韵尾在山、臻二摄中的文白异读层次
        2.-n 韵尾在曾、梗二摄中的文白异读层次
        3.粤东闽语-n 韵尾文白异读层次小结
    第三节 早期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的历史演变
        1.粤东闽语山、臻、曾、梗四摄白读层-n 韵尾、-η韵尾和鼻化韵的演变关系
        2.现代粤东闽语文白异读系统的特点对阳声韵尾-n、-η演变的影响
第五章 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演变的轨迹与演变机制
    第一节 粤东闽语-n 尾韵母演变轨迹
        1.粤东闽语-n 尾韵母在共时地理平面上所显示的演变轨迹
        2.粤东闽语-n 尾韵母在社会方言平面(年龄层次)上所显示的演变轨迹
        3.相关方言材料的印证
    第二节 粤东闽语-n 尾韵母消变的规律及音变的发展机制
        1.粤东闽语-n 尾韵母消变的规律
        2.粤东闽语-n 尾韵母消变的语音发展机制
第六章 结语
    1.结论
    2.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摸底普查表
附录二 方言词语调查凭借材料
附录三 自然语流调查
附录四 粤东闽语代表点方言音系
附录五 发音人材料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7)新世纪以来陕西方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一)产生专门的研究机构
    (二)研究人员不断增多
二、研究成果丰硕
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8)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东江中上游流域地理和历史沿革
    1.2 东江中上游语言概况
    1.3 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第二章 东江中上游本地话语音研究
    2.1 本地话音系
    2.2 本地话的声母
    2.3 本地话的韵母
    2.4 本地话的声调
    2.5 本地话语音的内外比较
第三章 东江中上游本地话词汇研究
    3.1 本地话的特征词
    3.2 本地话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词
    3.3 本地话词汇的综合分析
第四章 综论
    4.1 本地话的历史形成
    4.2 从语音、词汇看本地话的系属
    4.3 本地话是否独立成片的问题
    4.4 本地话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4.5 结论
    4.6 余论
附录一 东江中上游本地话分布示意图
附录二 东江中上游本地话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表
参考文献
后记

(9)陕南客伙话的性质和归属(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客伙话的分布与人口
二客伙话的语音特点
三陕南客伙话的历史
四客伙话的性质和归属

四、陕西镇安(云镇)音系记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方言中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发展演变[J]. 庄初升,万波. 东方语言学, 2019(02)
  • [2]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D]. 亓文婧. 山东大学, 2019(09)
  • [3]镇安米粮方言语法研究[D]. 赵雪. 延安大学, 2015(04)
  • [4]陕西宁陕县江口回民方言的混合特征——兼谈与商洛镇安城关回民话的比较[J]. 周政. 安康学院学报, 2013(04)
  • [5]汉语方言深度接触研究[D]. 徐荣. 复旦大学, 2012(03)
  • [6]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 吴芳. 暨南大学, 2009(10)
  • [7]新世纪以来陕西方言研究综述[J]. 任永辉.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8]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D]. 侯小英. 厦门大学, 2008(08)
  • [9]陕南客伙话的性质和归属[J]. 郭沈青. 中国语文, 2006(06)
  • [10]陕南中原官话的性质与归属[J]. 郭沈青. 语文研究, 2006(04)

标签:;  ;  ;  ;  ;  

陕西镇安(云镇)音系简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