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金东寺角殿调查简报

忻州金东寺角殿调查简报

一、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勘察简报(论文文献综述)

汪玮翰[1](2020)在《北宋木构建筑遗存反曲屋面设计方法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无论是庑殿、歇山、硬山还是悬山屋顶式的建筑,在屋顶曲线中都呈现出一种越向上越陡峭,越向下越平缓的反曲屋面形式。这种反曲屋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功能、结构、形式的高度统一。因此,对于反曲屋面设计方法的研究是我国建筑史,特别是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从已有文献中整理出五种反曲屋面设计方法,并以51栋北宋现存遗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获得了这些遗构的屋架承重构件分布数据,用前述五种反曲屋面设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原了这51栋遗构的反曲屋面设计方法。再结合这些建筑遗存的时代背景和地域分布情况,分析了这51栋遗构的反曲屋面设计方法的时代流变和地域分布情况,尝试建立相应的时代标尺和地域标尺;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曲屋面设计方法在北宋时期于时空上的流变特征和分布规律,并尝试分析形成此种流变规律背后的技术史成因。本研究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的充实和完善;对深入了解北宋木结构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本研究也对于今后古建筑的调研、保护、修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何洋[2](2020)在《北宋木构建筑遗存檐部做法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檐部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态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部分。北宋上承唐五代下启南宋金元,是中国建筑技术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本文详细解读并整理了北宋木构建筑遗存中的檐部做法,现存建筑技术史籍中总结出来三个相关技术方面:出檐、起翘、生出。论文从这方面的技术出发对63栋北宋现存木结构建筑遗存的檐部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存在于这些遗存中的檐部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出檐限度、檐高法分布状况、起翘与角梁类型的关系、决定生出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叶皓然[3](2019)在《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类型学研究》文中提出歇山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五种基本屋顶形式之一,这种屋顶形式等级高、应用广、技术有代表性,因此歇山建筑是我国建筑史,特别是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81栋转角造调研资料较为齐全的晋、冀、豫现存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作为研究对象,用考古类型学法对这些建筑的转角造做法形制进行归类分析,并从力学角度,对各类承接角部荷载的构件组合进行分类讨论。根据构件组合特点进行时代形制分期,总结各时代转角造技术涉及的各类构件做法规律,并据此建立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的时代标尺。运用这把时代标尺表现晋、冀、豫地区唐至宋金时期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的时代发展特征。最后依据这把时代标尺对建造年代未知的歇山建筑遗存的建造年代进行判定。

寇宇荣[4](2019)在《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营造技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宋金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民族融合、社会变革的阶段,由封闭式社会向开放式社会过渡,科技文化长足发展。建筑在这一时期成就斐然,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高峰,建筑营造的各个方面都日臻完备,小木作也逐渐成熟。同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籍《营造法式》出版刊行全国,为本时期古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而山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量宋金时期的木构建筑得以保留,在这些木构建筑中保存着一些十分精美的小木作,它们形体精美、构造精密、技法奇巧,不仅是精美的艺术佳品,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信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整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现有对于山西宋金时期建筑的研究成果在大木作方面已经较为丰富。小木作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多是从室内空间或是装饰艺术的角度出发展开研究,而研究其营造技艺的较为少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文献整理、实地调研、归纳统计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山西地区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为例,展开对宋金时期小木作的研究。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出宋金及其之前小木作发展概况,界定宋金时期小木作概念并构建小木作体系;其次,整理山西地区宋金时期小木作的保存状况,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对其分布现状进行分析。分别对晋城二仙庙道帐、晋城玉皇庙成汤殿道帐、文水则天庙大殿道帐和忻州金洞寺转角殿佛帐四座帐龛类小木作作为重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这四处案例进行重点测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使文章所用基础材料更加真实可靠。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一方面对其制作年代进行再讨论,以研究其营造风格,另一方面对其平面布局、竖向尺度和立面比例尺度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将四处帐龛类小木作做对比研究,分别在营造风格和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初步总结出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规律性、地方性和灵活性的营造特点。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实际意义及不足之处,以期对山西省宋金小木作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韩晓兴[5](2018)在《山西宋金建筑大木作发展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十到十三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周期,从唐末五代割据分裂,经宋辽金对峙,直至元代大一统。由于社会的动荡变革,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政权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交融发展,形成一代新风的盛况,在建筑营造方面亦是如此。在这一时期的建筑发展历程研究中,尤以山西地区的木构古建筑存量最为丰富、建筑发展体系完整、建筑营造传承有序,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是在“晋地宋辽金时期建筑营造技术地域特征研究”课题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后续研究,以充实山西宋金时期建筑营造研究。结合课题组已有的宋金地域建筑时代分期演变和地域分区发展的研究成果,选取山西宋金建筑大木作发展演变为研究内容,以山西现存的木构建筑中体现的大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辅以砖石建筑、石窟、墓葬中反映的大木作内容。通过对实物的分期与分区对比分析,试图梳理出三百余年的宋金时期山西地区木构建筑大木作的源流、发展和变化过程,归纳总结出山西宋金建筑大木作的发展演变特征,探寻促进建筑技术发展演变的社会因素。本文首先介绍了山西宋金时期的史地背景与木构建筑发展概况,其次依据山西不同区域之间因时空维度造成的建筑发展差异现状并参照现有的研究成果,将本文的研究阶段分为宋早期、宋中晚期至金早期、金代中晚期三个时期。在每个研究阶段中以典型的建筑遗构为样本,从建筑平立面、建筑梁架结构、建筑铺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每个时期的建筑大木作特征,并探讨与前后时期之间的传承演变发展关系。并以地域差异特征和时代演变特征、官式建筑特征和民间建筑特征贯穿于山西宋金建筑大木作的演变研究过程。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实际意义,希望对于山西宋金建筑的研究有所贡献。

周至人[6](2018)在《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山面构造做法类型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歇山是我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屋顶形式之一,这种屋顶形式等级高、应用广、技术有代表性,因此歇山建筑是我国建筑史,特别是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年代上唐至宋金歇山技术从萌芽到成熟,是认识歇山技术不可回避的重要阶段。地域上,晋冀豫三地是现存唐至宋金歇山遗构最多的地区,同时这一地区的歇山技术对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影响,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唐至宋金歇山技术的研究是歇山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对晋冀豫三地现存唐至宋金歇山建筑的山面构造做法形制进行归类分析,并尝试建立时代标尺;在此基础上总结歇山建筑山面构造做法时代上的流变特征和流变规律;最后讨论了技术流变的背后结构构造与建筑外观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首先对补充和完善中国古代建筑史特别是技术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次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诠释《营造法式》的相关记载;最后对今后古建筑的调研、保护、修复设计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宝彤[7](2017)在《古建筑大木作中主要斜置构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斜置构件是古建筑中“标新立异”的存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尤其是北方的建筑,代表做法就是以梁柱构成的抬梁式构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的构架体系,程式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而以做法随意、使用灵活为代表的斜置构件,作为木构架的一部分,与抬梁式屋架倾向于使用矩形受力结构的发展趋势相背离。但从木构建筑形成之初,斜置构件就伴随着屋架的出现而出现,并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最早的斜置构件椽在屋架一开始形成时就出现了,椽分化后影响了角梁的出现和大叉手屋架的形成。大叉手屋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在屋架上以叉手、托脚等形式得以保存,在铺作中以下昂、人字栱等形式得以保存。唐代以后,出跳增多,随着铺作层承托屋顶的功能逐步被梁架系统所取代,斗栱的装饰性增强,斜栱开始出现并促进了明清时期如意斗栱的形成,下昂开始形式化,影响了挑斡和明清时期溜金斗栱的发展。斜撑则作为加固的构件至今仍在民间广泛使用。斜置构件在矩形构架之中,始终没有消失,而是随着木构架各部分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古建筑大木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斜置构件”这一概念总览全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探讨了梁架和铺作层中的斜置构件,在论述单一斜置构件的发展时,着重于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将这种发展和木构架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论述单一斜置构件的发展脉络之后,探讨不同斜置构件的相互影响和不同斜置构件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等,试图寻找斜置构件的共性特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斜置构件奠定基础。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进行研究对象的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新之处。斜置构件的内容过于繁杂,涉及到的构件、构件发展的时间、地域等都非常广泛而难以界定,因此必须要进行相关的说明。第一章主要论述梁架中的斜置构件,主要包括椽、举折、角梁、抹角梁、斜栿、叉手、托脚等斜置构件。重点为角梁、斜栿、叉手、托脚。角梁部分主要分析翼角起翘和老角梁后尾位置变化的关系;斜栿部分分析宋金时期盛行的位于山面的斜丁袱和元代用于主体梁架的斜袱;叉手和托脚部分则重点分析叉手承托脊榑形式的变化和二者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论述铺作中的斜置构件,包括人字栱、昂、斜栱、如意斗栱、溜金斗栱等。重点为下昂和斜栱。下昂部分主要论述下昂的发展历程,下昂昂尾位置的几种做法等,后者关系到铺作和梁架的联系及后文提到的下昂斜度和屋顶举折的关系问题;斜栱部分则重点论述了斜栱从抹角栱来,到如意斗栱去的前后继承关系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第三章论述其他没有形成固定做法的斜置构件,主要是斜撑,涉及到斜撑的三种类型及其使用情况。第四章论述不同斜置构件之间的关联性,包括其起源的相互关联,同一因素可能影响多种斜置构件的发展变化以及下昂斜度和屋顶坡度是否存在关系的讨论,是在研究单一斜置构件的基础上,探究斜置构件的整体联系。本文的重点在于从个性和共性两个方面研究斜置构件。在研究单一斜置构件时注重研究其发展变化和大木作整体需要的关系,即斜置构件的功能性。在研究共性时注重其相互关联及其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主要参考材料为现存的木构建筑,配合相关文献、考古、壁画资料等共同研究。

曹雪[8](2012)在《襻间考》文中认为学界在大木构架方面,向来重视“横架”,因其最能直观体现建筑的结构特征,而对“纵架”探讨较少,因除殿堂结构之外,只有在奉国寺这样横纵交织的构架中纵架才有比较明显的结构意义,这是以“结构美”为主导的研究方向决定的。不过,一方面,纵架是整体构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然也能够反映出整个建筑的建构思维,另一方面,纵架较之横架更突出的视觉意义,亦当受到重视。本文试从“名、形、意”三方面出发,以探讨术语“襻间”为重点,兼论大木构架“纵架”。文章主体结构的第一部分,从文献角度,以字词字源以及宋《营造法式》文字、图样相互比对,配合实例,探究“襻间”之名;第二部分,从构造角度,以时空两方向比较早期建筑实例襻间的形制特征,探究“襻间”之形,并借此管窥中国古代建筑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第三部分,从视觉艺术角度,分析纵架的各种视觉效果,提炼出不同的空间表现模式,以展现纵架的艺术价值和时代发展轨迹。

王琼[9](2012)在《山西滹沱河流域宋金寺庙建筑营造技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山西作为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境内拥有河流众多。由忻州地区繁峙县发源的滹沱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的支流,而山西省内的滹沱河流域,又含盖了忻州地区东半部的六个县市:繁峙、代县、原平、忻州、定襄、五台。在这片区域之内,散落着多座宋金建筑遗构,它们不仅沿着滹沱河的流向,分布其间,同时也围合成不规则的半圆形,共同簇拥着中央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笔者运用乡野调察与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宋金建筑营造技术”为主要切入点,试探性地分析山西滹沱河流域内宋金建筑,所具有的地域性营造技术一般特征,从而为日后研究山西境内其它区域的宋金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山西境外滹沱河流域内宋金建筑的营造技术研究,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共分六章,分别从三大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由第一、二章组成,首先介绍山西滹沱河流域内的区域特征。文章以相关背景资料为基础,分别从“建筑与流域”、“建筑与佛教文化”、“建筑与时代营造环境”这三方面,对研究区域的特征进行了阐述与讨论,并进一步得出研究该区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为研究这一带宋金建筑的营造特征做好了理论铺垫。第二部分:由第三、四章组成,即地域性营造特征分析。文章首先在该区域内选取三个代表性实例,并分别对其进行营造技术分析,从而提取出其间潜在的技术共性;之后再将宋《营造法式》与之共性相类比,同时也依照所类比的项目,将除实例外的其它宋金遗构,以及区域外的个别宋、辽、金建筑共同进行营造技术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山西滹沱河流域宋金建筑,地域营造技术的一般特征。第三部分:由第五、六章组成,分析区域内地域营造特征的影响因素,并总结全文,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提出些许探讨。文章分别从境内流域的人居环境、流域文化、营造体系这三方面,对造成地域特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同时,也对“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提出了笔者个人的观点。

成丽[10](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二、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勘察简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勘察简报(论文提纲范文)

(1)北宋木构建筑遗存反曲屋面设计方法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北宋木构建筑遗存
        1.3.2 反曲屋面设计方法
    1.4 名词辨析
    1.5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5.1 第一阶段:30年代初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到80年代
        1.5.2 第二阶段:80年代至上世纪末
        1.5.3 第三阶段:新世纪至今
    1.6 本文选题创新性
    1.7 拟研究方法
    1.8 研究目标
    1.9 研究内容
    1.10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反曲屋面设计方法理论研究
    2.0 理论背景概述
    2.1 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举折法
    2.2 举架法/提栈法
        2.2.1 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记载的举架法
        2.2.2 江南地区《营造法原》提栈法
    2.3 从脊槫和橑风槫连线直接向下折的反曲屋面设计方法(直接折取法)
        2.3.1 岭南广府地区举折之法
        2.3.2 佛光寺东大殿举折之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北宋木构建筑遗存屋架反曲屋面设计方法分析
    3.1 复原方法概述
    3.2 数据获取
        3.2.1 通过调研获取数据
        3.2.2 通过文献获取数据
    3.3 实例分析
        3.3.1 获取槫材高度、水平间距数据
        3.3.2 分析各种反曲屋面设计方法
        3.3.3 得出结论
    3.4 现存北宋遗构反曲屋面设计方法复原过程
        1)芮城城隍庙大殿
        2)夏县余庆禅院大雄宝殿
        3)乡宁寿圣寺正殿
        4)沁水圣天寺释迦殿
        5)高平嘉祥寺前殿
        6)高平资圣寺南殿
        7)泽州崇寿寺释迦殿
        8)清化寺如来殿
        9)泽州北义城玉皇庙正殿
        10)泽州高都景德寺正殿
        11)泽州西顿济渎庙正殿
        12)晋城泽州岱庙天齐殿
        13)泽州东岳庙西殿
        14)泽州东岳庙正殿
        15)泽州东岳庙东殿
        16)泽州青莲寺释迦殿
        17)泽州青莲寺地藏阁
        18)陵川小会岭二仙庙正殿
        19)陵川南吉祥寺过殿
        20)陵川北吉祥寺前殿
        21)陵川北吉祥寺中殿
        22)长子碧云寺大殿
        23)长子三嵕庙正殿
        24)长子玉皇庙中殿
        25)长治正觉寺后殿
        26)长治崇教寺正殿
        27)寿阳松罗院正殿
        28)原平慧济寺文殊殿
        29)福州华林寺大殿
        30)江苏云岩寺二山门(营造尺缺失)
        31)河南少林寺初祖庵
        32)河南济渎庙寝宫
        33)河南文庙(新乡)大成殿
        34)山西阳泉关王庙正殿
        35)山西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营造尺缺失)
        36)山西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
        37)山西平顺九天圣母庙圣母殿(营造尺缺失)
        38)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
        39)山西高平崇明寺中殿
        40)山西忻州金洞寺转角殿
        41)山西晋中永寿寺雨华宫(战乱被毁,但仍有数据)
        42)山西万荣稷王庙正殿
        43)河北正定隆兴寺天王殿
        44)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45)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
        46)河北正定隆兴寺慈世阁
        47)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营造尺数据缺失)
        48)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
        49)山东广饶关帝庙大殿(营造尺数据缺失)
        50)山西晋祠圣母殿
        51)福州元妙观三清殿
    3.5 复原结果总述
        3.5.1 反曲屋面设计方法分类总述
        3.5.2 反曲屋面设计方法类型分述
        3.5.3 北宋木构遗存反曲屋面设计方法分类结果
        3.5.4 小结
第四章 北宋反曲屋面设计方法流变与分布
    4.1 时代流变
        4.1.1 时代流变规律分析
        4.1.2 遗构创建年代复原假设
        4.1.3 小结
    4.2 地域分布
        4.2.1 省市地域分布分析
        4.2.2 分类地域分布分析
        4.2.3 地域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2.4 小结
    4.3 余论
        4.3.1 屋顶形式分类研究
        4.3.2 进深四椽遗构做法研究
        4.3.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3 论文的不足
    5.4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2)北宋木构建筑遗存檐部做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第一层次
        1.2.2 第二层次
        1.2.3 第三层次
        1.2.4 小结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檐部做法理论研究
    2.1 檐部构件说明与释义
    2.2 建筑技术史籍中记载的檐部做法
        2.2.1 出檐(剖面)
        2.2.2 檐口曲线(立面)
        2.2.3 翼角“生出”(平面)
    2.3 檐部做法整理
        2.3.1 出檐方法归纳
        2.3.2 起翘方式归纳
        2.3.3 生出规定归纳
第三章 北宋木构建筑遗存檐部做法分析
    3.1 遗存分布与实测对象选取
    3.2 测量方式的设计
    3.3 测绘表格设计
        3.3.1 测绘数据分类
        3.3.2 测绘表格设计与说明
    3.4 测绘对象与行程
    3.5 实测的北宋木构建筑遗存檐部数据分析
        1.山西运城夏县余庆禅院大雄宝殿
        2 )山西芮城县芮城城隍庙大殿
        3 )山西新绛县白台寺释迦殿
        4 )山西万荣县稷王庙正殿
        5 )山西乡宁县寿圣寺正殿
        6 )山西泽州县岱庙天齐殿
        7 )山西晋城二仙庙正殿
        8 )山西泽州县青莲寺地藏阁
        9 )山西泽州县青莲寺罗汉堂
        10 )山西泽州县青莲寺释迦殿
        11 )山西泽州玉皇庙玉皇殿
        12 )山西泽州县高都景德寺正殿
        13 )山西泽州县西顿济渎庙正殿
        14 )山西泽州北义城玉皇庙正殿
        15 )山西泽州崇寿寺释迦殿
        16 )山西高平县资圣寺南殿
        17 )山西高平县游仙寺前殿
        18 )山西沁水县圣天寺释迦殿
        19 )山西陵川县小会岭二仙庙正殿
        20 )山西陵川县石圪恋二仙庙正殿
        21 )山西陵川县南吉祥寺过殿
        22 )山西陵川县北吉祥寺前殿
        23 )山西陵川县北吉祥寺中殿
        24 )山西高平县开化寺大雄宝殿
        25 )山西高平县清化寺如来殿
        26 )山西高平县嘉祥寺前殿
        27 )山西长治县正觉寺后殿
        28 )山西长子县三嵕庙正殿
        29 )山西长子县碧云寺大殿
        30 )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圆觉殿
        31 )山西长子县玉皇庙中殿
        32 )山西长子县崇庆寺千佛殿
        33 )山西长治故驿崇教寺大佛殿
        34 )山西平顺县九天圣母庙大殿
        35 )山西潞城市原起寺大雄宝殿
        36 )山西平顺县佛头寺中殿
        37 )山西平顺县龙门寺大雄宝殿
        38 )山西省榆社县寿圣寺山门
        39 )山西太原市晋祠圣母殿
        40 )山西文水县则天庙大殿
        41 )山西祁县兴梵寺正殿
        42 )山西太谷县安禅寺藏经殿
        43 )山西寿阳县普光寺正殿
        44 )山西寿阳县松罗院正殿
        45 )山西省忻州市金洞寺转角殿
        46 )山西原平市慧济寺文殊殿
    3.6 已有数据的北宋木构建筑遗存檐部数据分析
    3.7 数据汇总与做法比对
        3.7.1 出檐
        3.7.2 上下檐比例
        3.7.3 起翘
        3.7.4 生出
第四章 北宋木构建筑遗存檐部做法初步研究
    4.1 出檐限度的探讨
    4.2 檐高法
    4.3 起翘与角梁类型的关系及其地域分布
    4.4 生出的决定因素分析
    4.5 地域的问题:晋东南地区的特殊性
第五章 结语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3 论文的不足
    5.4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3)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概况
        1.3.2 研究对象纪年依据
    1.4 名词解释
        1.4.1 斗栱部
        1.4.2 屋架部
        1.4.3 檐部
    1.5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5.1 第一阶段:30 年代初至80 年代
        1.5.2 第二阶段:80 年代至上世纪末
        1.5.3 第三阶段:上世纪末至今
        1.5.4 小结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标
    1.8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构件做法分类
    2.1 斗栱部
        2.1.1 转角铺作
        2.1.2 梢间补间铺作
    2.2 屋架部
        2.2.1 大角梁
        2.2.2 子角梁
        2.2.3 隐角梁
        2.2.4 抹角梁
        2.2.5 角乳栿
        2.2.6 檼衬角栿
    2.3 檐部
        2.3.1 飞子
        2.3.2 角檐椽
    2.4 小结
第三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类型分析
    3.1 “力学组合”类型分类
        3.1.1 内部梁架型
        3.1.2 角部铺作型
        3.1.3 大角梁型
    3.2 类型分析
        3.2.1 数量上
        3.2.2 时代上
    3.3 小结
第四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时代标尺
    4.1 各类构造做法时代分期
        4.1.1 内部梁架项分期
        4.1.2 角部铺作项分期
        4.1.3 大角梁项分期
    4.2 时代标尺
        4.2.1 第一时期:唐代(782-907)时期
        4.2.2 第二时期:五代(907-961)时期
        4.2.3 第三时期:北宋至金前中期(960-1157)时期
        4.2.4 第四时期:金中期至金末(1157-1234)时期
    4.3 余论
        4.3.1 重要构件的时代特征分析
        4.3.2 部分建筑实例年代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3 论文的不足
    5.4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4)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营造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1.4.1 研究对象
        1.4.2 相关定义
        1.4.3 文章结构
第二章 宋金小木作体系构建
    2.1 宋金以前小木作发展情况
        2.1.1 原始社会时期
        2.1.2 夏、商时期
        2.1.3 周、秦两代
        2.1.4 汉代
        2.1.5 三国、两晋、南北朝
        2.1.6 隋、唐、五代十国
    2.2 宋金时期小木作的发展
        2.2.1 宋金时期大木作发展情况
        2.2.2 宋金时期小木作的发展
    2.3 小木作体系的建构
        2.3.1 已有小木作体系
        2.3.2 小木作体系的建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宋金时期小木作现存情况
    3.1 山西宋金史地环境
        3.1.1 山西自然地理情况
        3.1.2 山西宋金历史情况及研究阶段的确定
    3.2 山西宋金小木作现存的情况概述
    3.3 山西宋金小木作分布的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于帐龛类小木作的个案研究
    4.1 晋城小南村二仙庙帐龛研究
        4.1.1 二仙庙区位及规模
        4.1.2 二仙庙略史及主要建筑形制
        4.1.3 帐龛形制研究
        4.1.4 帐龛空间尺度研究
    4.2 晋城泽州玉皇庙成汤殿帐龛研究
        4.2.1 玉皇庙区位及规模
        4.2.2 玉皇庙略史及主要建筑形制
        4.2.3 帐龛形制研究
        4.2.4 帐龛空间尺度研究
    4.3 吕梁市文水县则天庙大殿帐龛研究
        4.3.1 则天庙区位及规模
        4.3.2 则天庙略史及主要建筑形制
        4.3.3 帐龛形制研究
        4.3.4 帐龛空间尺度研究
    4.4 忻州市金洞寺转角殿帐龛研究
        4.4.1 金洞寺区位及规模
        4.4.2 金洞寺略史及主要建筑形制
        4.4.3 帐龛形制研究
        4.4.4 帐龛空间尺度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于现存帐龛类小木作之间的对比研究
    5.1 形制对比
        5.1.1 整体对比
        5.1.2 各部分样式对比
    5.2 尺度对比
        5.2.1 帐龛与大殿之间的空间尺度关系对比
        5.2.2 帐龛本体的尺度与比例对比
    5.3 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营造特点
        5.3.1 规律性
        5.3.2 地方性
        5.3.3 灵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山西宋金建筑大木作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整理
        1.4.2 实地调研
        1.4.3 对比分析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山西宋金时期的史地背景与建筑发展概况
    2.1 山西宋金时期史地背景
        2.1.1 山西的自然地理环境
        2.1.2 山西的人文地理述略
    2.2 山西宋金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2.2.1 山西宋金时期建筑发展概况
        2.2.2 山西现存的宋金木构建筑
    2.3 再议山西宋金木构建筑年代的判定
        2.3.1 古建筑年代的判定方法
        2.3.2 本文所确定的宋金木构建筑年代判定标准
    2.4 山西宋金时期木构建筑的地域特色
        2.4.1 地理环境造成的建筑发展差异
        2.4.2 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的形成
        2.4.3 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的差异
第三章 山西宋早期建筑大木作研究
    3.1 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3.1.1 由豪劲时期到醇和时期的转变
        3.1.2 研究阶段的确定
        3.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3.2 建筑平立面分析
        3.2.1 平面柱网
        3.2.2 间广与柱高
        3.2.3 屋顶与举折
    3.3 建筑梁架结构分析
        3.3.1 侧样
        3.3.2 纵架
        3.3.3 节点
    3.4 建筑铺作分析
        3.4.1 铺作形式
        3.4.2 柱头铺作
        3.4.3 补间铺作
    3.5 小结
第四章 山西宋中晚期至金早期建筑大木作研究
    4.1 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4.1.1 《营造法式》颁行与传播
        4.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4.2 建筑平立面分析
        4.2.1 平面柱网
        4.2.2 间广与柱高
        4.2.3 屋顶与举折
    4.3 建筑梁架结构分析
        4.3.1 侧样
        4.3.2 纵架
        4.3.3 节点
    4.4 建筑铺作分析
        4.4.1 铺作形式
        4.4.2 柱头铺作
        4.4.3 补间铺作
    4.5 小结
第五章 山西金代中晚期建筑大木作研究
    5.1 研究阶段和研究对象的确定
        5.1.1 大定之治对建筑营造的影响
        5.1.2 研究对象的确定
    5.2 建筑平立面分析
        5.2.1 平面柱网
        5.2.2 间广与柱高
        5.2.3 屋顶与举折
    5.3 建筑梁架结构分析
        5.3.1 侧样
        5.3.2 纵架
        5.3.3 节点
    5.4 建筑铺作分析
        5.4.1 铺作形式
        5.4.2 柱头铺作
        5.4.3 补间铺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研究回顾
        6.1.1 论文创新点
        6.1.2 论文不足之处
    6.2 研究的实际意义和借鉴
        6.2.1 再谈古建筑修缮的真实性
        6.2.2 也谈文物建筑周边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文中引用唐宋辽金木构建筑实例概况及图表出处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山面构造做法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概况
        1.3.2 研究对象纪年的依据
    1.4 名词辨析
    1.5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标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构山面构造做法分类
    2.1 歇山山架
    2.2 系头栿
    2.3 丁栿
    2.4 大角梁
    2.5 小结
第三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构山面构造技术的类型分析
    3.1 类型分析的选项
    3.2 类型分析
        3.2.1 歇山山架
        3.2.2 系头栿
        3.2.3 丁栿
        3.2.4 大角梁
    3.3 小结
第四章 时代标尺、技术流变规律及其技术史成因
    4.1 时代标尺
        4.1.1 四种形制分期
        4.1.2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存山面构造做法总体分期
    4.2 四期技术流变规律总结及背后的技术史成因探讨
        4.2.1 唐代(782-907年)技术流变规律总结
        4.2.2 五代至北宋皇佑四年(907-1052年)技术流变规律总结
        4.2.3 北宋皇佑四年至北宋末(1052-1127年)技术流变规律总结
        4.2.4 金代(1127-1234年)技术流变规律总结
        4.2.5 技术流变成因探讨
    4.3 余论
        4.3.1 部分建筑年代探讨
        4.3.2 系头栿形制变革滞后于其余三种做法技术变革时间点之原因探讨
    4.4 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2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3 论文的不足
    5.4 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7)古建筑大木作中主要斜置构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说明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参考资料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梁架中的斜置构件
    第一节 椽和屋顶举折的变化
    第二节 角梁与翼角起翘
        一、角梁做法对翼角起翘的影响分析
        二、翼角起翘的整体发展历程
    第三节 抹角梁和抹角梁的使用情况
    第四节 斜栿
        一、宋金时期斜置丁栿
        二、元代用于主体梁架的斜栿
    第五节 叉手和托脚
        一、叉手发展历程
        二、叉手承托脊槫形式的变化及其对叉手发展的影响
        三、托脚和梁架关系的发展历程
        四、叉手和托脚退化的原因
第二章 铺作中的斜置构件
    第一节 人字栱
        一、人字栱的形成、发展与消失
        二、人字栱的类型
    第二节 昂
        一、昂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二、下昂昂尾位置的做法及其与梁架的联系
        三、挑斡的做法和发展
        四、上昂及其消失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斜栱和如意斗栱
        一、斜栱的概念与分类
        二、抹角栱、斜栱的发展过程
        三、斜栱在铺作中的作用
        四、斜栱的形式化和如意斗栱
    第四节 溜金斗栱
        一、溜金斗栱的形成和发展
        二、溜金斗栱的使用位置、做法及实例
第三章 没有形成固定做法的斜置构件——斜撑
    第一节 斜撑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 斜撑的使用情况
第四章 斜置构件的关联性分析
    第一节 斜置构件起源和发展的关联性
        一、不同构件之间的相互演变
        二、不同斜置构件的相同原理
    第二节 斜置构件产生和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
        一、自然和社会条件对斜置构件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出檐加深对于不同斜置构件变化的影响
        三、梁架代替铺作层承托屋顶对于不同斜置构件的影响
    第三节 屋顶坡度和下昂斜度的关系探究
        一、下昂斜度的定量研究
        二、下昂斜度、屋架总举、檐步举折是否存在联系的分析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襻间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缘起
    二、 研究回顾
        (一) 建筑实例比较研究回顾
        (二) 襻间研究回顾
    三、 研究条件及研究基础
    四、 研究方法
    五、 未尽事宜
第一章 释名
    一、 渊源及流变
        (一) 历史襻间的含义
        (二) 近代襻间的解释
        (三) 本文襻间的设定
    二、 《营造法式》的襻间——文字与图像
        (一) 文字描述——狭义襻间
        (二) 图像描述——广义襻间
    三、 狭义的襻间——构件
    四、 广义的襻间——构架
        (一) 以材为祖
        (二) 抬梁式结构
第二章 释形
    一、 脊槫襻间
        (一) 时代性
        (二) 地域性
    二、 屋内柱所对槫下襻间
        (一) 类型
    三、 歇山面襻间
        (一) 时代性
        (二) 类型
    四、 下平槫襻间
    五、 总结
第三章 释意
    一、 “边界”反映的内外关系——以早期画像为例
    二、 “图框”反映的中心观念——以南北朝石窟为例
    三、 “图底”的成熟——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例
    四、 “母题”之一——以奉国寺大殿为例
    五、 “母题”之二——以保国寺大殿为例
第四章 余论
    一、 斜梁——叉手/拖脚——昂
    二、 襻间下普拍枋
    三、 脊槫断位
    四、 隐刻补间翼形栱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9)山西滹沱河流域宋金寺庙建筑营造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已有研究成果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山西滹沱河流域宋金建筑所属区域特征分析
    2.1 建筑与流域
        2.1.1 忻州地境地貌
        2.1.2 境内滹沱河流域
        2.1.3 流域内宋金建筑分布
    2.2 建筑与佛教文化
        2.2.1 宋金时期山西佛教文化概述
        2.2.2 宋金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概况
        2.2.3 流域朝圣道路考
        2.2.4 佛教文化影响下的建筑分布
    2.3 建筑与时代营造环境
        2.3.1 宋金时期建筑发展特点
        2.3.2 宋金时期山西建筑营造概况
        2.3.3 营造环境下的流域内宋金建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滹沱河流域宋金寺庙建筑实例营造技术分析
    3.1 研究实例概述
        3.1.1 研究实例的选取
        3.1.2 建筑历史沿革
        3.1.3 建筑平面布局
        3.1.4 确定营造技术分析对象
    3.2 岩山寺文殊殿营造技术分析
        3.2.1 平面柱网
        3.2.2 木构架特征
        3.2.3 铺作特征
        3.2.4 柱枋特征
        3.2.5 装修
    3.3 洪福寺大殿营造技术分析
        3.3.1 平面柱网
        3.3.2 木构架特征
        3.3.3 铺作特征
        3.3.4 柱枋特征
        3.3.5 装修
    3.4 金洞寺转角殿营造技术分析
        3.4.1 平面柱网
        3.4.2 木构架特征
        3.4.3 铺作特征
        3.4.4 柱枋特征
        3.4.5 装修
    3.5 营造技术对比分析与共性提取
        3.5.1 平面柱网
        3.5.2 木构架特征
        3.5.3 铺作特征
        3.5.4 柱枋特征
        3.5.5 装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滹沱河流域宋金寺庙建筑地域营造特征分析
    4.1 宋金木构建筑特征概述
    4.2 营造技术对比分析
        4.2.1 《法式》中的营造制度
        4.2.2 《法式》与实例共性对比
    4.3 地域性营造技术分析
        4.3.1 寺院空间布局与台基处理
        4.3.2 平面柱网
        4.3.3 木构架特征
        4.3.4 铺作特征
        4.3.5 柱枋与装修
        4.3.6 营造技术的一般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内宋金建筑地域营造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5.1 流域人居环境
        5.1.1 沿河地境与空间布局
        5.1.2 过渡性气候与建材资源
    5.2 时代造就的流域文化
        5.2.1 “近”辽“远”宋的流域格局
        5.2.2 内外文化互通的平台
        5.2.3 “山”“水”相依
    5.3 “自成一派”的营造体系
        5.3.1 流域中的“因俗而治”
        5.3.2 河流维系技艺的流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图录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一、梁思成
        二、刘敦桢
        三、陈明达
        四、陈仲篪
        五、傅熹年
        六、其他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三、展望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一、纂辑营造词汇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三、《〈营造法式〉新释》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三、其他相关研究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二、尺度规律研究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第二节 专项研究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二、《法式》卷数考辨
        三、《法式》篇数考辨
        四、《法式》条数考辨
        五、结语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三、结语
    第四节 附识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二、《法式》作者之名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勘察简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宋木构建筑遗存反曲屋面设计方法类型学研究[D]. 汪玮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2]北宋木构建筑遗存檐部做法实证研究[D]. 何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3]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转角造技术类型学研究[D]. 叶皓然.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4]山西宋金时期帐龛类小木作营造技艺研究[D]. 寇宇荣.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5]山西宋金建筑大木作发展演变研究[D]. 韩晓兴.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
  • [6]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山面构造做法类型学研究[D]. 周至人.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7]古建筑大木作中主要斜置构件研究[D]. 李宝彤.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8]襻间考[D]. 曹雪. 天津大学, 2012(08)
  • [9]山西滹沱河流域宋金寺庙建筑营造技术探析[D]. 王琼.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4)
  • [10]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标签:;  ;  ;  ;  

忻州金东寺角殿调查简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