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风化带工程地质特征及煤柱收缩保护机制研究

基岩风化带工程地质特征及煤柱收缩保护机制研究

一、基岩风化带的工程地质特性与缩小防护煤柱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子豪[1](2021)在《高承压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双行裂隙”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两淮矿区广泛分布有高承压富水厚松散层,在此条件下开采,松散层下基岩风化带内原生裂隙异常发育,容易形成连通上覆松散含水层和下部基岩的“下行裂隙”。同时,高水压作用下的煤层采动极易破坏原有的顶板岩层结构,使原有顶板岩层发生断裂破坏,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贯穿裂隙,称“上行裂隙”。在“上、下行裂隙”充分发育条件下,裂隙带极易沟通上部松散含水层,从而导致顶板水害的发生。因此,研究“双行裂隙”的产生机理以及发育特征,为两淮煤田今后的安全开采以及提高矿井经济效益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本文立足于两淮矿区,在分析两淮矿区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祁东煤矿松散层含隔水层特征。通过分析祁东煤矿多次松散层突水事故,总结出了两淮矿区极易发生煤层顶板覆岩松散层突水的一般条件。(2)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上行裂隙”的发育机理,并对其发育异常行作出了分析。结合祁东煤矿7131工作面地质条件,运用FLAC3D软件模拟不同水压下“上行裂隙”发育高度。结果从初始发育值的39.58m,逐步增大至5MPa水压下的59.88m。裂采比也随着水压的增大从13逐渐增大到19。通过简易水文观测、彩色钻孔电视法对祁东煤矿“上行裂隙”发育高度进行测试,71煤、32煤综采中硬覆岩裂采比分别达到20.7~34.1、15.3~28.1,远大于其他煤矿。(3)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下行裂隙”的发育机理,并以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丁集煤矿1121(3)工作面的采动情况,通过分析松散层下风化带内应力场的以及塑性破坏区的变化,证实了“下行裂隙”的存在。通过高水压下裂隙渗透性试验得出风化细砂岩试件的渗透系数增加幅度最大。“下渗带”形成路径深度与压水钻孔水压值满足正比例关系。通过测井证明了基岩风化带原生裂隙含水,而现场实测结果得到“下渗带”形成路径深度与压水钻孔水压值存在正比例关系。(4)通过对“上、下行裂隙”发育高度的理论推导,提出了“双行裂隙”模型。在以祁东煤矿7114、7122、3222、7130工作面为样本的突水危险性评价中,“三下”规程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仅有一个工作面判定结果与实际相符,而“双行裂隙”模型判定结果全部符合实际情况。表明该模型在实际矿井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图[36]表[10]参[101]

鲁唯超[2](2021)在《邹庄煤矿87采区南翼防水煤柱留设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邹庄煤矿87采区南翼浅部工作面留设煤岩柱评价为研究背景,主采煤层上方覆有厚含水松散层底部的第四含水层(简称“四含”)、太原组灰岩水、第三系红层水和F25断层水的影响,为多水源威胁煤层。因此,开展87采区南翼防水煤柱留设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论文在查阅国内外多水源威胁下浅部煤层煤岩柱合理留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收集87采区水文地质工程条件资料,探讨了影响采动覆岩破坏移动变形与安全煤岩柱留设的宏、微观因素。通过岩矿特征分析及水理性质实验,研究了覆岩结构的组合特征、抗突水溃砂破坏能力以及上覆岩层的隔阻水特性,揭示煤层上覆含水层的富水特性,确定了水体采动等级。运用《煤矿防治水细则》中相关计算公式、实测类比获得了导水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采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了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力、应变以及塑性区的演化规律。综合确定了87采区南翼浅部工作面的开采上限标高,完成的工作及获得相应成果如下:(1)87采区水文地质资料表明南翼浅部工作面的多水源威胁为:主采煤层上覆的厚含水松散层,在该层的底部含有较厚的“四含”水,另外还受第三系的红层水、F25断层水及推覆体上盘太原组灰岩水的影响,并依据浅部钻孔资料,绘制了“三隔”和“四含”等值线图,获得了“四含”在南翼浅部的分布规律。(2)根据87采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设计了水文检查孔的位置,并进行了抽水试验,对“四含”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计算,求出的渗透系数及单位涌水量,表明“四含”属于弱含水层。对取出“四含”和覆岩岩样,进行了岩、土、水实验,研究了顶板岩性、富水性特性以及基岩风化带的阻隔水特性,结果表明:“四含”以粘性土层为主、富水性弱、流动性差;覆岩岩石成分中含有良好吸水能力的粘土矿物成分,使覆岩具有较好的阻隔水性能。(3)根据岩石的浸水试验分析,基岩风化带的岩石在浸水后会出现崩解与水混合形成隔水层,降低水的渗透性;在干燥饱和吸水率试验也表明风化程度越高、泥化程度越强,吸水能力增强,具有较好的隔水与再生隔水性能。(4)基于87采区南翼受红层水、灰岩水、断层水等多因素影响,且根据南翼浅部煤层开采区域内含水层特性,确定水体采动等级为Ⅱ类,综合考虑首采面、大采高以及开采安全可靠性,将水体采动等级提高一个等级,确定为Ⅰ类,按留设防水煤岩柱进行设计。(5)采用施工采前水文的钻孔柱状,构建工程地质模型,运用FLAC3D软件模拟煤层在开挖的影响下围岩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应力、应变及塑性区的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围岩应力、应变会随着煤层开挖逐渐缓慢增大且会趋于稳定状态;塑性区在开挖影响下逐渐形成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会趋于稳定达到固定值。最终由数值模拟得出的垮落带发育高度为12.4m,导水裂隙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44.9m,确定的防水安全煤柱高度为64.9m。(6)“三下”规范计算保护层厚度为15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48.7m,开采上限为-352.7m;实测类比得出防水煤柱高度为71.55m,开采上限为-355.55m。结合数值模拟以及开采安全考虑的结果,87采区南翼浅部工作面的防水煤柱的高度为80m,开采上限确定为-360m。采区原设计留设160m防水煤岩柱,压煤186.5万吨,经研究可缩小防水煤岩柱80m,解放煤炭资源93多万吨。(7)制定了初采及断层构造区域处控制采高、加快推进速度、完善排水系统等安全调控技术。图35表14参74

宫仁国[3](2020)在《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芦二煤矿上方分布有宽2540m,水深0.31.5m,流量为0.38115.428 m3/s的汝溪河,采用留设河流煤柱的措施加以保护,压煤50余万t,经济技术合理性受到质疑。因此,开展汝溪河下的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对于河下压煤的安全可靠开采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河流及水体下安全开采前沿技术的基础上,以芦二井汝溪河下3煤层安全开采为研究对象,结合汝溪河周边钻孔揭露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芦二井煤层开采方法工艺、汝溪河下开采面水文地质情况、顶板覆岩的坚硬程度以及主采煤层覆岩结构特征。且在井下采取了3煤层顶板岩样进行了岩石力学与水理性质测试,构建了汝溪河下开采工程地质模型,采用FLAC3D模拟了河下开采覆岩破坏移动演化规律,进行了河下开采技术方案的比选,获得如下成果:(1)河下主采3煤层上覆有汝溪河、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白垩系含水层、测水组含水层、石礅子泥灰岩含水层,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差,有利于河下煤层安全开采;(2)汝溪河下主采煤层1.794.29m,平均煤厚与倾角分别为2.06m,倾角250,进行炮采工艺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现设计河下开采上限标高+70m,留设的最小煤岩柱高度为101.9m;(3)河下煤层顶板主要由泥岩、灰岩、粉砂岩等组成,抗压强度为32.6150.67MPa,属于中硬覆岩类型,水理实验表明具有较好的隔水性与抗裂性;(4)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芦二矿13-14勘探线3煤层进行不同开挖采宽与不同开挖进度的情况下模拟研究采动的围岩垂直应力、剪应力和位移的演化规律;(5)利用“三下”采煤规范,河床下按最大采高4.0m,坚硬覆岩类型计算防水安全煤岩柱为95.72m,小于设计留设的最小煤岩柱101.9m,符合规范要求;(6)制定了采用上行式开采方式、防止煤层覆岩均衡破坏高度上扩等河下防治突水溃砂的调控技术措施。综上所述:汝溪河下设计+70m水平开采上限是安全可行的。图片[68]表格[11]参考文献[60]

王小康[4](2020)在《钱营孜煤矿W3211工作面F15断层缩小煤柱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煤矿防治水细则》等相关规程规范规定,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遇到落差较大的断层时,为确保安全开采需留设断层防护煤柱,若留设的宽度过宽,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损失;若留设的宽度过小,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因此,开展断层煤岩柱合理留设技术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以钱营孜煤矿F15断层下盘的W32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国内外断层煤柱留设前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巷道穿越、井下长钻孔探查、周边钻孔揭露和三维地震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F15断层落差、含富水性特征及摆动形态。采取了岩样进行了岩石力学与水理性质分析测试,构建了工程地质分析模型,采用FLAC3D分析了留设不同尺度断层煤柱在采动影响下应力-应变演化规律。获得结论如下:(1)F15断层为逆断层,延展长度3.83km落差0-65m,位于W3211工作面西翼风巷附近,原留设60m的断层防水煤柱,压煤30余万吨;三维地震和井下钻探成果资料显示,断层落差具有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瞬变电磁探测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视电阻率等值线数值整体较高,差异性小,西三胶带大巷一号联巷施工断层探查长钻孔主孔1个分支孔4个,合计工程量743m,钻孔均未出水,表明F15断层为不含水断层;(2)依据岩石力学测试成果,确定W3211工作面3煤顶板覆岩类型为中硬覆岩,具有较好的隔、阻水能力;根据有关规范,预计了工作面开采后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FLAC3D模拟软件模拟不同煤柱留设宽度情况下所致塑性区与位移区分布规律;(3)运用不同理论计算方法,对F15断层的安全防护煤柱宽度进行计算,并结合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结果,确定F15断层可以实行无煤柱开采,考虑断层带附近岩层较为破碎,自身承载能力较差,顶板管理难度高,为确保掘进、回采更安全可靠,W3211工作面靠近F15断层采用留设3-5m的小煤柱开采。

宋马可[5](2015)在《祁东煤矿近松散层煤层开采“下渗带”发育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祁东煤矿井田范围内第四系松散层普遍较厚,底部赋存着一层含水层,通常称为“四含”或“底含”,该含水层主要由渗透性较好的非胶结砂土、砂砾等组成,直接赋存在煤系基岩顶部,当水头较高时,该含水层水具很高承压性。自矿井投产以来,先后发生17次该松散承压含水层水通过顶板突涌入工作面的事故。通过分析这些事故案例发生突水事故的工作面均按相关规程留设了足够的防水煤(岩)柱,结合突水工作面开采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研究高承压松散层水下基岩顶部裂隙扩展渗流带(简称“下渗带”)存在的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及发育规律,根据“下渗带”发育规律探讨“三下”规程中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适用性和选择性问题。以7131工作面为例,分析了松散层及基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工作面覆岩基岩风化带原生裂隙发育规律,统计分析基岩风化带的岩性构成特征;通过类比相似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的张集矿“下渗带”深度测试现场试验结果计算7131工作面“下渗带”深度为9.21m;基于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研究了高承压松散含水层直接覆盖于基岩风化带之上条件下,高承压水对基岩风化带原生裂隙扩展作用机制,推导出“下渗带”发育深度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由基岩原生裂隙及其受水压影响的扩展深度组成的“下渗带”深度为10.35m。根据“下渗带”发育规律研究成果把“下渗带”底界作为“四含”底界和导水裂缝带的上界,按照“三下”规程中相关公式为7131工作面计算、留设防水煤岩柱,同时以突水的7114工作面为例,按“下渗带”原理计算防水安全煤岩柱高度,通过与工作面突水时煤岩柱高度比较,说明高承压松散含水层下开采工作面按照“三下”规程计算防水煤岩柱高度较实际偏小。“下渗带”原理计算留设防水煤柱高度是科学合理的。

董明[6](2014)在《薄基岩下开采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以潘谢矿区为例》文中指出潘谢矿区为安徽淮南煤田的主体部分,煤系地层被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在浅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既受到新生界底部含水层的影响,同时也与基岩面起伏程度、风化带性质、煤层顶板岩性结构以及薄基岩的富水性等诸多因素有关。上提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常发生压架事故,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威胁。为此,论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潘谢矿区薄基岩下煤层开采为对象,通过系统整理与分析基础资料,开展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获得以下的认识与结果:(1)研究了古地形特征、新生界底部沉积物特征,建立了新生界底部沉积物的沉积模式,揭示了洪积、坡积以及河流沉积物特征。结果表明:潘集矿区为富水性中等~强的砂砾层组成,为浅部开采主要充水含水层之一;而张谢矿区则以隔水性良好的“红层”为主,富水性程度为弱~极弱。(2)通过对薄基岩风化带厚度、岩性组分、水文地质参数以及覆岩的工程力学特征分析,影响薄基岩开采的关键因素为:煤层顶板岩性及结构组合、构造与裂隙发育程度以及岩石的风化程度;(3)顶板砂岩裂隙水以静储量形式存在,涌水量具有衰减性变化特点,空间上具有不均匀性。(4)依据“压架子”水文地质和开采条件分析,建立了潘集与张谢矿区两种压架子模式,为下一步薄基岩煤层安全开采提供了参考。

岳艳艳[7](2014)在《深部粘土—煤系风化岩接触带类型及开采致灾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近深部土-煤系风化岩接触带煤层开采时,易发生采场顶板突水、压架等安全事故。已有研究将接触带土和风化岩分开,单独研究其工程地质力学性质,很难反应采矿活动下接触带土-岩相互作用及其整体不良工程地质行为。因此,研究土岩接触带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对煤矿安全开采具有重要基础理论意义。根据深部土-煤系风化岩接触带组成成份、结构特征、赋水状况等,深部土-岩接触带类型可划分为砂土-泥岩,砂土-砂岩,粘土-泥岩和粘土-砂岩四种类型。以淮南顾北矿井为例,通过现场补充勘探、室内测试等,得到矿井深部土-煤系风化岩接触带主要为粘土-砂岩、粘土-泥岩两种类型;通过高压剪切试验,获得粘土-砂岩接触带抗剪强度参数为c=0.24MPa,φ=7.68°,粘土-泥岩接触带抗剪强度参数为c=0.67MPa,φ=5.10°;采用扫描电镜测试法,结合MATLAB图像处理法,对土-岩相互作用剪切带粘土进行了微观结构测试和定量分析,解释了深部粘土-岩相互作用机理;将深部土-岩接触带作为独立的工程地质岩组,利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对顾北矿近深部土-煤系风化岩接触带典型工作面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薄基岩顶板煤层开采压架机理。研究成果对深化土-岩接触带下煤层开采压架机理认识,提高有效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基础应用价值。

朱强[8](2013)在《急斜煤层群上覆基岩风化带的传力机制和移动演化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炭的采出,围岩将会产生变形和破坏,受采动的岩体必然会导致地表的破坏,最常见的如地表沉陷。长期以来,采矿工作者对采动岩体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靠近工作面的下部岩体活动规律的认识和对地表沉陷形态分布特征的描述,对基岩风化带侧重于防水煤柱的留设,但是采场围岩活动和地表沉陷是煤炭采出后岩体损伤和破坏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对岩层由下到上移动过程的整体认识,找到地表沉陷与岩层移动的内在关系,以此来指导地表沉陷的预计和控制。本文以新集三矿这一特殊地质工程作为研究载体,在分析总结之前研究者工作的基础上,以数值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地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并计算相关角量参数,分析了基岩风化带的受力和变形,对地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等,主要工作具体如下:从地表沉陷的五项指标: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来分析地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受煤层倾角的影响,沿煤层倾向,地表的下沉形态为一个非对称性的瓢型,地表最大下沉点向煤层的下山方向偏移;水平移动的零点向上山方向偏移,水平移动上山方向的最大值和下山方向的最大值不与下沉曲线的拐点重合,而是上山方向的最大值向上山方向偏移,下山方向的最大值向下山方向偏移;并运用概率积分法,求得了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半径、主要影响角、拐点偏移距、传播影响角等相关角量变形参数。以基岩风化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应力和位移不同的角度分析基岩风化带,并从应力的角度去解释了基岩风化带变形,由于急倾斜煤层特殊的覆岩移动模式,其上覆以梁的形式存在的基岩风化带受力不均,而导致的位移变化,必然会引起地表变形的差异;并分析了基岩风化带对地表的控制作用,基岩风化带控制着地表的沉陷,在急倾斜多煤层与地表之间进行力的传递,同时也弱化了急倾斜煤层开采所引起的下沉影响。以地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FLAC3D的蠕变模式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地表受时间的影响关系。急倾斜多煤层开采下的地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下山方向一侧的变形较为剧烈,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长,而上山方向一侧,由于岩层移动的影响,其变形略微恢复,并在一年以后达到稳定。本文建立了“急倾斜多煤层-基岩风化带-地表”模型,分别对基岩风化带、地表进行分析,分析了基岩风化带对地表沉陷的作用和影响,研究了基岩风化带的传力机制,为急倾斜煤层开采的预计和沉陷提供了新的依据。

常红伟[9](2011)在《含水层下综采工作面缩小防护煤柱开采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厚约280m的松散层覆盖在界沟煤矿所开采煤层上且松散层下部有约30.4m的“四含”,由于所开采煤层上直接被“四含”所覆盖,对所开采煤层的安全生产形成威胁。本文经相似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和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对界沟煤矿中央采区1010工作面上覆“四含”的富水性特征、基岩风化带的工程地质特性、开采煤层的组合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四含含水层中含粘量较高、富水性弱、渗透性差,且迳流、补给、排泄条件不畅;基岩风化带属软弱岩层,主要成分为砂岩和泥岩,经风化后其主要成分为高岭石和伊利石;塑性增大,在上覆松散层重力的作用下被逐渐压实,丧失储导水能力,使基岩风化带富水性变弱,原来可以储导水的风化岩层、构造裂隙变成了隔水层及隔水体。另外,在煤层采动过程中,由风化基岩强度降低造成的可塑性可以抑制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发育。通过现场观测的“两带”高度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界沟煤矿中央采区1010工作面10煤层上岩层移动特征,给出所采煤层工作面的最大冒落带高度及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6.9m、25.3m;据此提出煤岩安全柱留设方案。

杜锋[10](2008)在《厚松散层薄基岩下综放开采留设防砂煤岩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与数值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朱仙庄煤矿87采区一区段底含沉积结构特征、地下水动力学参数、基岩风化带的变异特征与阻隔水特性、覆岩的组合结构类型和破坏移动演化规律。其主要工作有:1.根据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测试结果,对松散层底部含水层和基岩风化带进行了充分研究,结果表明:松散层底部含水层为弱~极弱含水层,粘性土含量较高,孔隙率较低,属封闭~半封闭的复合性水体,呈固结、半固结状态,流动性较差,垂直渗透能力较弱;基岩风化带内岩石受风化影响,强度大幅度降低,矿物成份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粘土矿物含量增大,塑性变形能力增强;吸水后体积膨胀,再生隔水能力强。2.依据相似材料模拟和UDEC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87一区段工作面综放开采的覆岩移动破坏规律,结果表明:厚松散层下薄基岩综放开采的冒落带最大发育高度为13.6m;覆岩受采动影响,具有下沉量大、移动速度快、裂缝压密弥合快、突水溃砂能力弱等移动破坏演化规律。3.通过两带移动规律现场实测研究,得出了试验综放工作面的实测垮落带发育高度为11.34~15.74m,垮采比为1.44~1.69。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87采区一区段防砂煤岩柱定为18.1m。研究成果对该矿及两淮矿区今后在厚松散层薄基岩下煤层类似条件下的开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基岩风化带的工程地质特性与缩小防护煤柱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岩风化带的工程地质特性与缩小防护煤柱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承压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双行裂隙”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松散层及风化带水文工程地质研究
        1.2.2 采动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1.2.3 高水压作用下煤岩体裂隙发育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两淮矿区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及突水情况分析
    2.1 两淮矿区松散层赋存特征
    2.2 典型矿区新生界松散层含隔水层空间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
    2.3 典型突水事故分析
3 高水压作用下“上行裂隙”发育特征
    3.1 “上行裂隙”发育高度探查
    3.2 “上行裂隙”发育的异常性
        3.2.1 “上行裂隙”发育情况
        3.2.2 基岩风化带对“上行裂隙”发育的抑制作用
    3.3 高水压作用下“上行裂隙”发育特征
4 高水压作用下“下行裂隙”形成机理及发育特征
    4.1 高水压作用下“下行裂隙”形成机理
        4.1.1 “下行裂隙”岩体内应力分布规律
        4.1.2 松散层含水体下渗作用机理
    4.2 高水压作用下“下行裂隙”发育特征
        4.2.1 现场条件
        4.2.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高水压“下行裂隙”下扩展渗透性试验及裂隙发育实测
        4.3.1 高水压下“下行裂隙”扩展渗透性试验
        4.3.2 高水压下“下行裂隙”发育实测
5 “双行裂隙”模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应用
    5.1 “双行裂隙”发育模型
        5.1.1 “上行裂隙”理论公式推导
        5.1.2 “下行裂隙”理论公式推导
        5.1.3 “双行裂隙”模型的提出
    5.2 “双行裂隙”模型突水危险性评价应用
        5.2.1 现场条件
        5.2.2 数据选取
        5.2.3 计算结果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邹庄煤矿87采区南翼防水煤柱留设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1 矿区地理概括
    2.2 采区地质条件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
        2.2.3 煤层
    2.3 87采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3.1 主要的含、隔水层
        2.3.2 “四含”、“三隔”厚度分布规律与等值线图的绘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含”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3.1 87采区已有的“四含”水文地质参数
    3.2 渗透系数K
        3.2.1 计算原理
        3.2.2 直线法计算渗透系数
        3.2.3 贮水系数μ*
    3.3 单位涌水量q
    3.4 根据水文地质参数求工作面开采“四含”涌水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覆岩层组合结构特征与阻隔水性能分析
    4.1 钻孔沉积物物质成分分析
        4.1.1 岩石力学试验验
        4.1.2 X衍射法分析覆岩粘土矿物成分
        4.1.3 “四含”X-射线荧光分析
        4.1.4 基岩风化带岩石的水理性质实验
    4.2 87采区南翼浅部工作面水体采动等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覆岩破坏演化数值模拟
    5.1 FLAC~(3D)软件计算原理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应变分析
        5.3.2 应力分析
        5.3.3 塑性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岩柱的合理留设与开采上限的确定
    6.1 按“三下”采煤规范设计开采上限标高
    6.2 探测孔实测资料确定开采上限标高
    6.3 综合确定防水煤岩柱高度
    6.4 开采安全可靠性分析
    6.5 开采技术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芦二矿井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
    2.1 井田位置及范围
    2.2 开采历史及现状
    2.3 井田地质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特征
        2.5.1 地表水系
        2.5.2 新生界松散层结构特征和含隔水性
        2.5.3 基岩含水层性质
        2.5.4 断层导水性
        2.5.5 矿井涌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2.6 开采技术有利条件
    2.7 小结
第三章 主采煤层上覆煤岩柱质量与含隔水性能评价
    3.1 岩体力学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3.2 岩石浸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岩石矿物的微观分析
    3.4 防水煤岩柱质量的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4.1 覆岩变形破坏的机理
        4.1.1 开采厚度与开采空间的影响
        4.1.2 煤层开采方法和顶板管控的影响
        4.1.3 开采工作面上覆岩层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4.1.4 煤层的地质构造以及煤储状态影响
        4.1.5 开采速率对覆岩变形破坏影响
    4.2 覆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4.2.1 模型的材料参数
        4.2.2 建立模型初始条件的确定
        4.2.3 模型的破坏准则
    4.3 数值模型出图分析
        4.3.1 模型初始状态分析
        4.3.2 煤层开采后垂直应力分析
        4.3.3 采动后模型剪应力分析
        4.3.4 采后模型的位移分析
        4.3.5 采动后采厚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汝溪河下煤层开采安全可靠性评价
    5.1 河下安全开采方案的比选
    5.2 井下掘进巷道所造成松动圈对汝溪河的影响分析
    5.3 汝溪河的保护等级和煤柱留设类型的选择
    5.4 汝溪河下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和防护煤柱留设
        5.4.1 通过“三下”采煤相关规范估测
        5.4.2 按计算机数值计算结果预计
        5.4.3 按类似矿井实测结果预计
    5.5 汝溪河下开采上限的确定与剩余煤岩柱高度
        5.5.1 现有勘探资料分析
        5.5.2 汝溪河下开采上限的确定与河下开采剩余煤岩柱高度
    5.6 汝溪河下开采安全可靠性评价
第六章 防止突水溃砂事故发生的调控技术措施
    6.1 优化开采顺序和工作面布置,实行上行式开采
    6.2 开采技术措施
        6.2.1 防止煤层覆岩均衡破坏高度上扩
        6.2.2 严防覆岩发生非均衡破坏
    6.3 疏排及探防水安全措施
    6.4 水情监测和其它安全措施
    6.5 河堤加固处理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建议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钱营孜煤矿W3211工作面F15断层缩小煤柱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断层煤柱留设研究现状
        1.2.2 数值模拟在断层研究中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W3_211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2.1 矿井位置、范围
    2.2 断层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地面瞬变电磁法勘探
        2.4.1 32 煤层及其上 50m、下 30m附近切片图反映特征
        2.4.2 32 煤层及其上 50m附近低阻异常区的验证情况
第三章 W3_211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3.1 W3_211工作面概况
    3.2 F15断层探查钻探成果
        3.2.1 西三胶带大巷二号联巷定向W3_211工作面F15断层探查及成果
        3.2.2 西三胶带大巷一号联巷定向W3_211工作面F15断层探查及成果
        3.2.3 西三胶带大巷三号联巷定向W3_211工作面F15断层探查及成果
    3.3 煤层顶板、底板岩性特征
    3.4 煤层顶、底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
        3.4.1 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3.4.2 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坚硬程度
        3.4.3 煤层顶板岩体岩性类型
        3.4.4 煤层顶底板岩石的RQD值
        3.4.5 煤层顶底板岩体质量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W3_211工作面数值模拟分析
    4.1 模型岩石力学参数值
    4.2 本构关系
    4.3 几何模型建立
    4.4 F15断层煤柱FLAC~(3D)数值模拟
        4.4.1 模型初始应力
        4.4.2 留设30米断层煤柱
        4.4.3 留设20米断层煤柱
        4.4.4 留设10米断层煤柱
        4.4.5 留设0米断层煤柱
    4.5 小结
第五章 W3_211工作面F15断层缩小煤柱开采安全可行性分析
    5.1 工作面基本情况
    5.2 地质条件
        5.2.1 工程地质
        5.2.2 水文地质
    5.3 底板破坏带深度
    5.4 按“三下”采煤规范留设
    5.5 钱营孜煤矿实测成果资料预计
    5.6 可行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祁东煤矿近松散层煤层开采“下渗带”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岩风化带裂隙发育及其工程意义研究现状
        1.2.2 采动覆岩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2.3 高水压松散含水层突水机理研究现状
        1.2.4 “下渗带”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矿井及井田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位置、交通及范围
    2.2 矿井地质概况
        2.2.1 矿井地层
        2.2.2 矿井构造
        2.2.3 可采煤层
    2.3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3.1 主要含、隔水层
        2.3.2 矿井充水条件
    2.4 矿井工程地质条件
        2.4.1 松散层工程地质条件
        2.4.2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
        2.4.3 基岩风化带特征
3 祁东煤矿近松散层开采突水特点分析
    3.1 祁东煤矿近松散层开采突水概况
    3.2 突水关键因素分析
    3.3 “下渗带”水文地质意义
4 7_131工作面“下渗带”发育深度探测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工作面概况
        4.1.2 研究区主要含水层
        4.1.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4.2 研究区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
        4.2.1 松散层含、隔水层结构及组合关系
        4.2.2 四含水文地质条件
    4.3 基岩风化带裂隙发育特征
        4.3.1 基岩面起伏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4.3.2 基岩风化带原生裂隙发育规律研究
        4.3.3 基岩风化带的岩性构成特征统计分析
    4.4 “下渗带”发育深度探查研究
        4.4.1 张集矿11418(W)工作面下渗带深度现场测试
        4.4.2 试验结果分析
5 “下渗带”形成及发育深度理论研究
    5.1 下渗带内裂隙岩体应力场分布规律
        5.1.1 下渗带内裂隙岩体地下水流立方定律
        5.1.2 下渗带裂隙岩体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
    5.2 松散含水层水体下渗作用机制
        5.2.1 水岩物理化学作用
        5.2.2 水岩力学作用
    5.3 “下渗带”深度的确定
        5.3.1 “下渗带”深度形成的理论公式
        5.3.2 研究区下渗带深度计算
6 基于下渗带的7_131工作面安全煤柱留设研究
    6.1 确定煤岩柱类型
    6.2 确定防水煤岩柱高度
    6.3 “下渗带”原理留设煤岩柱方法验证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薄基岩下开采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以潘谢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生界底部松散层沉积特征研究现状
        1.2.2 基岩面及其风化带性质研究现状
        1.2.3 煤层顶部覆岩结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1 地层
    2.2 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新生界含、隔水层(组)
        2.3.2 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2.3.3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 新生界底部松散层特征
    3.1 新生界松散层沉积前古地形研究
        3.1.1 古地形特征
        3.1.2 影响新生界沉积前古地形的因素
    3.2 底部松散层沉积特征及沉积相
        3.2.1 潘集矿区砂砾层沉积特征
        3.2.2 张谢矿区底部“红层”沉积特征
        3.2.3 新生界底部沉积物剖面特征
        3.2.4 沉积相分析
        3.2.5 沉积相演化
    3.3 潘谢矿区底部松散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3.3.1 底部含水层(组)
        3.3.2 古近系、新近系砂砾层(“红层”)
    3.4 底部松散层沉积相与富水性之间关系
        3.4.1 影响“底含”富水性因素
        3.4.2 沉积相与富水性的关系
4 薄基岩地质特征研究
    4.1 薄基岩下开采概况
        4.1.1 潘集矿区
        4.1.2 张谢矿区
        4.1.3 影响浅部煤层安全开采因素讨论
    4.2 薄基岩的岩性结构特征
        4.2.1 煤系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岩石组合
        4.2.2 煤层顶底板岩性结构
    4.3 薄基岩岩性结构差异
        4.3.1 潘集矿区
        4.3.2 张谢矿区
        4.3.3 岩性结构差异性对比
    4.4 薄基岩风化带特征
        4.4.1 风化岩石特征
        4.4.2 风化带发育及分布特征
        4.4.3 影响基岩风化带的因素
    4.5 薄基岩水文地质特征
        4.5.1 薄基岩风化带岩石的含隔水性
        4.5.2 浅部煤层顶板富水性评价
    4.6 薄基岩工程地质特征
        4.6.1 薄基岩风化带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4.6.2 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5 基于薄基岩下开采“压架现象”及其模式
    5.1 水文地质条件
        5.1.1 潘一、潘三矿
        5.1.2 顾北矿
    5.2 工作面出水水源及分析
    5.3 工作面“压架现象”及其形成模式
        5.3.1 上提工作面压架过程及原因分析
        5.3.2 两种类型压架模式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深部粘土—煤系风化岩接触带类型及开采致灾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顾北矿水文地质性质
    2.1 矿井概况
    2.2 勘探工作量
    2.3 地层及构造
    2.4 顾北矿水文地质条件
    2.5 松散层水文地质性质
3 深部土和煤系古风化岩工程地质性质
    3.1 深部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3.2 煤系古风化岩的工程地质性质
    3.3 煤层顶板岩石工程地质性质
    3.4 主采煤层顶板类型
4 深部土岩接触带类型划分
    4.1 划分方法
    4.2 深部土岩接触带类型划分
    4.3 工程地质意义
5 深部粘性土-岩接触带力学参数及微观结构
    5.1 高压直剪试验
    5.2 微观结构描述及定量评价
    5.3 土样表面的三维重建与可视化
6 1202(3)工作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6.1 工作面概况
    6.2 工作面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7 1202(3)工作面压架机理数值模拟分析
    7.1 工作面压架离散元数值模拟
    7.2 工作面压架机理分析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急斜煤层群上覆基岩风化带的传力机制和移动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
    2.1 研究采区的地质采矿条件
        2.1.1 井田自然情况
        2.1.2 井田煤系地层及采区地质条件
        2.1.3 新生界地层概况
    2.2 基岩风化带的工程地质
    2.3 矿井开采历史及覆岩破坏特征
    2.4 导水裂隙带的确定
3 地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
    3.1 FLAC3D软件介绍
    3.2 急倾斜煤层开采模型的建立
    3.3 急倾斜煤层模型开采方案设计
    3.4 地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
        3.4.1 地表移动概述
        3.4.2 地表移动规律
        3.4.3 概率积分法预测地表变形
    3.5 本章小结
4 基岩风化带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4.1 基岩风化带的概述
        4.1.1 影响岩体风化的因素
        4.1.2 岩体风化带的划分
    4.2 急倾斜煤层覆岩破坏规律
    4.3 基岩风化带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4.3.1 应力分析
        4.3.2 受力分析
        4.3.3 变形分析
    4.4 基岩风化带对地表的控制作用
        4.4.1 传力机制
        4.4.2 对地表的下沉控制
    4.5 重复采动对基岩风化带的影响
        4.5.1 重复采动对基岩风化带应力的影响
        4.5.2 重复采动对基岩风化带变形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地表的流变分析
    5.1 概述
    5.2 计算方法
    5.3 模拟思路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含水层下综采工作面缩小防护煤柱开采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插图清单
列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完成工作
        1.3.1 论文意义
        1.3.2 论文研究手段及内容
第二章 矿区概况与水文地质特征
    2.1 矿区概况
    2.2 矿井煤层
    2.3 井田构造
    2.4 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2.4.1 地面水系
        2.4.2 含、隔水层的划分及特征
第三章 第四系含水层工程地质特征及富水性研究
    3.1 新地层底部土体含水层形成分布规律
        3.1.1 “四含”结构分布特征
    3.2 “四含”沉积结构特征研究
        3.2.1 “四含”沉积物成分分析
        3.2.2 “四含”沉积颗粒粒度分析
    3.3 “四含”的水理特性及富水性评价
        3.3.1 “四含”的水理特性
        3.3.2 “四含”的富水性评价
    3.4 1010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
        3.4.1 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性及汇水特性
        3.4.2 基岩风化带含隔水性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第四章 10煤层覆岩破坏演化数值模拟分析
    4.1 概述
    4.2 FLAC~(3D)原理说明
    4.3 确立几何模型
    4.4 所涉及的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4.5 覆岩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1 应力及位移分析
        4.5.2 塑性区破坏分析
        4.5.3 分析结果
第五章 煤岩柱质量与含隔水性能研究
    5.1 1010工作面煤岩柱质量及含隔水性分析
        5.1.1 岩体力学强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5.1.2 矿物微观分析
        5.1.3 彩色电视对10煤层顶板原生裂隙的探测
    5.2 防护煤柱质量和隔水能力分析评价
第六章 1010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及煤岩柱合理留设
    6.1 第四系松散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评析
    6.2 中央采区开采上限和煤岩柱合理留设的计算设计
        6.2.1 按照“三下”采煤规程计算设计
        6.2.2 中央采区1010工作面的模拟计算及实测结果
第七章 主要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厚松散层薄基岩下综放开采留设防砂煤岩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体下采煤概况
        1.2.2 国内水体下采煤概况
        1.2.3 裂隙岩体渗流耦合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手段及其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
2 "四含"与基岩风化带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2.1 "四含"厚度分布及沉积结构特征
        2.1.1 "四含"厚度分布规律
        2.1.2 "四含"沉积结构特征
    2.2 "四含"的物理水理性质及富水性分区
        2.2.1 "四含"的物理水理性质
        2.2.2 "四含"的富水性分区
    2.3 基岩风化带的分布规律
    2.4 基岩风化带的工程地质特性
        2.4.1 基岩风化带判别标志
        2.4.2 基岩风化带特点
        2.4.3 基岩风化带物理力学特征
        2.4.4 岩石干燥饱和吸水率试验结果分析
        2.4.5 基岩风化带岩石的矿物组成
        2.4.6 防砂煤岩柱质量与隔水阻砂性能评价
    2.5 本章小节
3 覆岩破坏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3.1 相似理论原理
    3.2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3.3 主要实验结果分析
        3.3.1 上覆岩层的运动特点
        3.3.2 上覆岩层"两带"发育特征
        3.3.3 上覆岩层位移特征
    3.5 本章小节
4 覆岩变形破坏数值模拟研究
    4.1 概述
    4.2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4.2.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思想
        4.2.2 离散元法的基本方程
    4.3 数值模型的建立
        4.3.1 工程概况
        4.3.2 几何模型的确定
        4.3.3 数值模拟方案的确定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1 采场上覆岩层位移变化特征
        4.4.2 采场上覆岩层应力分布特征
        4.4.3 采场上覆岩层破坏场变化特征
        4.4.4 支撑压力变异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防砂煤岩柱合理留设研究
    5.1 留设防砂(塌)煤岩柱的条件
        5.1.1 留设防砂(塌)煤岩柱的有利条件
        5.1.2 留设防砂(塌)煤岩柱的结构分析
    5.2 87采区一区段综放工作面"两带"高度预计及开采上限的确定
        5.2.1 "两带"高度预计
        5.2.2 87一区段开采上限的确定
    5.3 "两带"移动规律现场实测研究
        5.3.1 试验工作面条件
        5.3.2 "两带"观测孔布置
        5.3.3 "两带"观测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基岩风化带的工程地质特性与缩小防护煤柱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承压厚松散层下开采覆岩“双行裂隙”模型及应用研究[D]. 姜子豪.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邹庄煤矿87采区南翼防水煤柱留设评价[D]. 鲁唯超.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芦二井汝溪河下煤层安全开采可行性研究[D]. 宫仁国.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4]钱营孜煤矿W3211工作面F15断层缩小煤柱可行性研究[D]. 王小康.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5]祁东煤矿近松散层煤层开采“下渗带”发育规律研究[D]. 宋马可.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8)
  • [6]薄基岩下开采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以潘谢矿区为例[D]. 董明.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2)
  • [7]深部粘土—煤系风化岩接触带类型及开采致灾机理研究[D]. 岳艳艳.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8]急斜煤层群上覆基岩风化带的传力机制和移动演化规律[D]. 朱强.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9]含水层下综采工作面缩小防护煤柱开采可行性研究[D]. 常红伟.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11(05)
  • [10]厚松散层薄基岩下综放开采留设防砂煤岩柱研究[D]. 杜锋. 安徽理工大学, 2008(03)

标签:;  ;  ;  

基岩风化带工程地质特征及煤柱收缩保护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