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重大金融案件审计调查全过程

测试——重大金融案件审计调查全过程

一、考验──一桩金融大案审计查处始末(论文文献综述)

闫子琪[1](2020)在《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案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资本市场也在日益成熟,国内外的投资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广大群众对整个市场的关注度及投资情绪也越发高涨。特别地,自从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后,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国门,在大力开展境外业务的同时向沿线国家寻求合作,不断展现我国企业的风采,以实际行动拥抱贸易全球化。与此同时,巨大的风险也同样存在,资本市场传出的不和谐声音不仅严重危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还对我国的企业形象造成了巨大打击,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受到了严峻考验。在201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要不断完善退市机制,同时完善“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及服务体系,在年终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如此表态实属首次。本文所选取的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文简称雅百特公司)正是最近资本市场上的焦点,雅百特公司的跨境财务舞弊事件涉案金额之巨,牵连地区之广,舞弊手段之狠,造成影响之恶劣都是骇人听闻的,正是这样一起惊动外交部的大案告破,才使得此案例极具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第一起查处的跨境财务舞弊事件,本文主要采取了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及对比分析法。首先,查阅广泛的材料文献,着重研究国内外财务舞弊的热门事件及经典分析,梳理出了国内外研究对于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手段分析以及治理分析。其次,寻求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的嵌入情况,着重选择最为经典的“GONE”理论进行雅百特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为文章打下坚实的理论依据。再次,通过还原事件经过,对比分析其财务报表的关联指标,通过表内表外梳理其财务舞弊手段,根据“GONE”理论从贪婪、机会、需求及暴露四个要素来整理其财务舞弊动因。然后结合“GONE”理论中的贪婪要素和机会要素给出了上市公司跨境财务舞弊的预防措施,分别是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诚信教育、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最后,结合需求要素及暴露要素给出了上市企业跨境财务舞弊的监管建议,分别是完善上市企业跨境监管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以及针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从严处理。

王丽娟[2](2018)在《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本溯源,邪教问题是我国社会系统内一个古老的课题,典章古籍中不乏其应对之策,从《礼记》到历代王朝正史的“刑法志”,从《唐律疏议》到《大明律》、《大清律例》,均记载有当时统治阶级对邪教抑或类邪教问题的处置方式。邪教问题亦是一个当代国际性问题,法国为之金鼓齐鸣,综合应对;美国素有“邪教王国”之称,却泰然处之,来者不拒;日本为其密锣紧鼓,修法制律;中国大张挞伐,却又防不胜防……纵观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我国与国外邪教问题具有本质区别。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是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社会转型进程中新(兴)宗教里面孳生的一批具有反社会、反人类等性质的违法犯罪组织,是新(兴)宗教的畸形品,归根究底,将它称之为新兴宗教亦不为过。而我国当代邪教是杂糅了本国历史遗留政治问题与国际社会新(兴)宗教畸形品的混合物,它根本不是宗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问题是国际社会发展轨迹的一次交汇,是“祸不单行”的推波助澜。因此,我国邪教问题的有效防治不仅要从本国历史实际出发,而且需借鉴国外当代邪教问题治理之成熟经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美国、法国、日本与我国作为样本(选取理由详见引言第三节内容),将其当代邪教防治对策进行比较。通过历史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将各国当代邪教问题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在政府与民间两个大框架下对防治之策进行整合考察,客观地比较、解读各国防治对策异同之处与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挖掘适宜我国国情的有效启示,以弥补当前治理方式之不足。本研究共八部分组成,其研究发现主要有:第一,通过对邪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分析比较,发现我国邪教问题与国外邪教的本质区别。第二,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邪教组织仍具规模、反动特征显着。而国外邪教组织多呈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第三,关于国外邪教问题的治理方式,呈现出美国民间力量强大、法国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日本出台法律迅速而周密等显着特色。第四,我国邪教问题防治以政府部门为主,尤其是政法系统,民间力量明显不足。另外,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00份邪教类法律裁判文书考察,发现我国绝大多数案例以《刑法》第300条入罪、刑事二审上诉案件以维持原判为裁决、刑事量刑集中在3年左右、执行期间多有减刑等特点。最后,本研究在完善性创新观照下,结合国外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有效启示,勾勒出我国当前邪教问题综合治理基础之上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层面的精细化防治图景。

程泽时[3](2015)在《市场化与民初工业化:中国金融秩序的司法调适(1912-192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法制与民初工业化的“黄金时代”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近代经济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评价民初金融法制建设成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引言和结论外的七章篇幅,把它限定为一个近代金融法史问题来初步解决。引言在界定金融、秩序的概念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市场和组织的五要素的金融秩序分析框架。第一章,考察了民初金融秩序的建构与解构。民初金融秩序的建构是产业促进取向的,而实际运作则是财政维持取向的,二者南辕北辙,金融秩序建构在纸面上,就被解构了。由此导致了货币贬值、信用不良、利率畸高、市场整合度不高和金融组织资本规模不大五个问题。民初中国金融秩序,具有影响工业化进程的不确定性的。第二章,证明中国新式法院的金融裁判具有可预测性和权威性,可以恢复商民对金融秩序的预期。都会、商埠,既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祥之地,又是外国资本在中国工业投资的集中之所,还是中国新式法院和外国法院的并存之区。中外法院都坚持程序正义原则,均以商事审判为要务,均受理和裁判华洋债讼案件。在金融债务融裁判上,既存在管辖上的竞争,又存在互认援引对方判例的趋同。外国法院、律师也常援引大理院的解释例和判决例,中国法官也虚心向外国法院学习裁判技术。都会、商埠上的金融裁判具有可预测性,中国法院权威也因此日益增强。债权平等原则,在都会、商埠乃至腹地被确立。国库对外融资大案,被司法裁判。第三章至第七章,依次描述和分析了对前述五个问题的司法调适:一是确立以立约时的货币市价为准的规则,解决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债务计算不平等问题,鼓励交易;二是促进金融信用的制度化和标准化,维护银行信用和货币信用,扩大票据和公债的流通范围;三是解释和适用违禁取利律,抑制高利贷,促进产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四是限缩解释买空卖空,鼓励证券和期货交易;五是改变合伙债务承担规则,引导和规范公司制银行,促进金融组织从合伙制向公司制的转变。最后得出结论:对金融秩序的市场化的司法调适,是鼓铸民初工业化的“黄金时代”的匠手之一。

徐文谋[4](2014)在《中国新时期法制小说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新时期法制小说是指以直接或间接法制叙事为视域的小说,包括“大墙小说”、公安小说、反腐小说和涉法小说四大板块。新时期法制小说在传承我国古代公案小说、近代侦探小说及当代法制小说,借鉴国外侦探、惊险小说的基础上,经过政治叙事、英雄叙事和多元化叙事三个发展阶段,形成自己鲜明的叙事特征,开创了繁荣的写作局面。相对于小说写作,学术界和评论界对其研究则相对薄弱,除了近几年的反腐小说研究文章较多之外,对其它板块的研究还很不够,更缺乏系统的、整体的、宏观的剖析和研究,成果十分欠缺。基于上述状况,本文意图通过相对系统的研究和阐释,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厘清它们的整体面貌与特质,包括其发生与演变、共性主题和特征、叙事策略得失、写作现状与走势等;二是定位它们在新时期和当代文学语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阐述其特有的文学意义,提出对当代文学写作的启示,从而呼唤学术界对法制小说研究给予应有的关注。为此,本文采取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体性。在以往的零碎篇章和个别论着里,法制小说事实上等同于公安小说的概念,局限于刑侦破案为主要叙事内容,这无法囊括新时期多个不同的写作板块和众多的叙事现象,无法从整体上总结其特征,发现写作的规律性和成败得失。我们将不同时期的各类法制小说写作进行梳理、归类,并且统一到法制小说的大范畴之中,对其做出整体的观照和分析,从宏观上能够把握其面貌。二是,文本性。现有为数不多的法制小说研究成果,往往局限于比较僵硬机械的政治标准、阶级分析和社会批评,以及比较老套的内容与形式要素分析,缺乏时代性和文学性研究。我们试图从文学性的角度,分析新时期法制小说的共同特征和得失,包括对其主题意蕴方面表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的探讨,包括了对其自觉的宏大叙事路线选择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一方面,使我们明了在当代边缘化和私人化叙事盛行的潮流下,法制小说宏大叙事的优势和可贵;另一方面,也清楚法制小说在纯文学性书写上的不足,提示今后的法制小说写作能够扬长避短。三是,比较性。将新时期法制小说置于近代以来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起伏波折中,来观察它对文学历史使命、启蒙主义精神的坚守;将它置于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世界文学语境中,观照新时期法制小说对现实主义写作灵魂和审美趣味的发扬,从而正确认识和估价其文学地位和价值。四是,启示性。我们研究的一个核心落脚点就是通过全面的描述分析和纵横向的比较,发现法制小说写作的时代性、现实性、启蒙性等,揭示其重返中心的姿态,显示出与当代及当下写作的差异,从而指出它对当代文学写作的重要启示。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新时期法制小说的概括性描述。首先在梳理各类涉及法制的小说名称基础上,对法制小说的外延和内涵加以厘定,从而得出法制小说的概念表述。其次是从它对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传统的继承,对异域侦探小说的借鉴,理清其发生和形成的脉络,并且明了与国外法制小说的差距。第三是对新时期法制小说进行阶段划分,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政治叙事、80年代中后期的英雄叙事和进入20世纪多元化叙事三个阶段,简要分析各个时期不同的写作面貌和特征,有利于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它。第四是在罗列和分析了众多法制小说写作现象之后,根据其创作倾向的差别,总体上把它分成四大板块,即反映“文革”时期劳改监狱生活的“大墙小说”,以刑侦为主要内容的公安小说,描写官场和腐败犯罪的反腐小说,以及表现普通人涉法生活的涉法小说。第二章,主要是分析和提炼了法制小说共同的主题倾向。一是通过政治批判和社会观察与思考,所表现出的忧患意识,包括对政治生态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焦急、对世态变化的担心、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体现了写作者鲜明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通过树立和歌颂英雄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情结,包括了政治英雄、理想英雄和平凡英雄三种形象塑造,体现出作品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和惩恶扬善的道德示范。三是建立在国民教育和体制机制、法制文化反思基础上的启蒙精神,包括了价值引导、道德教化、犯罪警示、文化批判,从而起到教育民众,弘扬法制意识,加强道德引领的文学效用。四是建立在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和高尚精神追求基础上的理想元素,包括了作品中凸显出来的理想信念,彰显出的公平正义价值理念,讴歌的美好人性、人情和爱情,以及对美好未来和法制理想的呼唤与信心。第三章,主要是分析和总结法制小说宏大叙事策略和存在的不足。一是归纳和挖掘了法制小说宏大叙事的标志和内在追求,集中体现在较为明显的传统写作范式,体现在叙事背景、叙事角度、人物塑造和情节架构等方面。第一,它往往紧贴着宏大的历史和时代语境来叙事,善于突出激烈的各类矛盾冲突,表现出现实生活的强度和张力,同时通过运用各种宏大意象和营造高远意境,以及激越凝重的语言风格和叙事基调,形成了鲜明的宏大叙事格局。第二,它往往喜欢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作者始终在场,而且不回避对叙事的主观态度和评价,具有外露、直接的感情倾向,这也是宏大叙事的标志之一。第三,它采取了恩格斯所强调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手法,注重在复杂、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刻画人物,注重叙述人物的成长历史和性格形成历史,描写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从而塑造出真实、立体的人物典型形象。第四,它大多采取了传统的情节架构模式,善于制造悬念,通过悬念、情节突转、悬念破解三个环节的循环设置,来达到法制小说的情节起伏与激烈效果。二是分析和描述了法制小说宏大叙事主流之外的叙事尝试,包括对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技巧的借鉴与探索,作为宏大叙事的一种有益补充,如纪实性叙事、心理叙事、荒诞叙事、互文叙事、含混叙事等的尝试与努力,丰富了新时期法制小说面貌。三是指出法制小说宏大叙事的缺陷和不足,包括过度的主观介入和写作者的直接评判过多,使得小说叙事过于直白、简单;对生活的反映停留在表面化、现象化,对时代的本质、社会的内在发展趋向、生活内涵和文化底蕴等发掘表现不深入、不浑厚;存在着人物形象概念化、脸谱化、雷同化的倾向,以及情节结构模式化、定型化的弊端;语言艺术性不足,直白、大众化有余,语言张力与艺术性欠缺;不少的法制小说写作还有媚俗化、娱乐化和消费化的倾向等。这些不足,限制了法制小说表现生活的力度、厚度和艺术意味。第四章,主要是总结和归纳了法制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给我们写作的启示。这种价值,一是放在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百余年来断断续续的现代化进程始终没有完成,在这种背景下的当代文学不能舍弃自己的社会功能和责任担当,不能放弃启蒙主义教育的文学使命。这正是法制小说所坚持、所遵循的,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广大受众需要的选择。二是,放在20世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大融合的框架下,分析和看待法制小说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对现实主义写作的坚守,显示出它立足现实社会、为人生而写作的可贵品质。三是,从法制小说写作的现实生活转向和传统文学写作的回归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它对启蒙主义文学精神的传承和现实主义写作的坚持。这主要体现在它对时代主流和声音的反映,对公共话题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关注和对人、人性、人道主义等人类终极价值意义的追求,以及它对文学社会功能的重视,对中国作风和气派的传统审美弘扬,表现出法制小说在当代文坛的特别之处和珍贵之处。最后,在前四章的分析与总结基础上,提出今后法制小说走向经典的可能性,以及实现这一高标准和高目标的努力方向,期待能给写作者和研究者以提醒。

傅剑仁[5](2013)在《大接访》文中研究指明上访,是一个沉重话题,敏感话题。沉重,源于上访这个庞大的群体。围堵在各级政府大门,坐在城市交通要道,甚至堵国道、堵铁路的人群中,参与群体访的,无疑是基层群众,甚至是弱势群体。是什么原因迫使他们这么做?他们的有些做法显系违法,为什么司法机关不对他们依法处置?换个角度说,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用违法的方式上访?

彭建[6](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余泠蓉[7](2012)在《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文中研究指明职业共同体是以职业为纽带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特质、其成员对职业具有归属感,维持构成社会实体的互动关系。早在19世纪,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就提出职业共同体已成为社会的基本框架,是社会整合的主要力量。以职业作为身份标识已成为普遍惯例,但是职业共同体的建设还远远滞后,目前国际上公认职业共同体只有法律职业共同体和医生职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是高度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缘于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以及共同的经验,我们概括为职业共同体的三要素,即利益共同体、信仰共同体、知识共同体。新闻职业作为专业的职业存在已久,但是新闻职业共同体并不成熟,我国的新闻职业共同体还处于萌芽的状态。建立高度专业化的同一的新闻职业共同体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评选以及历年获奖作品的文本出发,探讨新闻职业共同的现状、探究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的障碍以及解决路径。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评选已历时8年,包括2001年的十大传播突破奖,南方周末的新闻评选已有九年。这九年是21世纪的开局阶段,也是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致敬”以评选的方式“再现”了散落在作品中的新闻价值观以及新闻操作理念,在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的评选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环境下新闻职业共同体理想的集中体现。在新闻信仰上,“致敬”希望新闻为公众服务,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希望新闻能产生社会影响,实现舆论监督功能。在新闻操作上,“致敬”体现出新时代尊重事实、深度追踪、国际视野、平民视角的新闻操作新要求。在媒体关系上,“致敬”期望各媒体能基于共同利益,互相分享资源、协同合作,完成新闻的社会职能。新闻职业有利益共同体、信仰共同体以及知识共同体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建构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法律缺位、体制尴尬、教育不力、记者责任与利益的失衡等等因素阻碍了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从重视新闻法制建设、深化传媒体制改革、加强学业界互动等方面进行改进,为构建新闻职业共同体开辟进路。在问题不能得到短期时间内解决的情况下,采取可行方式从其他途径建设和巩固职业共同体也是必要举措。

黄艳[8](2012)在《社会转型期反腐倡廉建设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建设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由于转型期各方面的机制体制尚不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尤其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易发高发,近年来更呈上升趋势,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尽管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针对如何治理腐败问题进行过认真研究,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腐败”的要求。然而,事实表明,腐败依然频发,尤其在贵州这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很多腐败大案震惊全国,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提出解决路径?本文将对之进行初步探讨。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反腐倡廉研究的概况,对廉政建设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的渊源、历程、现状及国外廉政建设的经验与模式进行了系统地阐释。结合贵州反腐倡廉的典型案例,运用文献整理法、比较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就我国社会转型期腐败案件的特点及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分析出的问题,从完善制度建设、构建惩防体系、加大监查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系统解决好转型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路及对策。希望通过此文能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东晓[9](2010)在《中国贪腐丑闻的媒介呈现与新闻生产研究 ——媒介社会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语境下的贪腐丑闻可以定义为公开传播的有关政治人物(或组织)违反法律法规、党纪政纪、社会公德或公众期望等不当行为的信息。本研究通过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方法,对6份纸媒的815个样本进行分析,管窥中国媒体对贪腐丑闻的呈现与生产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发现,中国贪腐丑闻报道具有离散度高、议题转换快速的特点。在中国贪腐丑闻报道的角色构成上,“已落马”、“已查办”、“已结案”的官员占了绝大多数;丑闻报道数量与官员级别有着明显的相关:官员级别越高,丑闻数量越少;县处级及以下,占到丑闻总量的八成。贪腐丑闻的类型分布呈交叉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单纯的性丑闻比例最低,主要集中县处级及以下官员。在贪腐丑闻的新闻来源方面,政府信息发布作为信源的比例最高,占51.7%,其次是公众和丑闻所涉及的当事人的诉讼、投诉和透露,学者专家信源提供的信息比例最低。媒体间报道的互相转引也是贪腐丑闻重要的信源类型,新华社通稿占了三成。除了惯常使用的正式新闻源和组织新闻源外,贪腐丑闻更加强调如新闻线人报料、内部知情人泄露、受害者揭发控告等非正式新闻源。贪腐丑闻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发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主动挖掘和被动接收。这取决于贪腐事件与新闻源之间,以及新闻源与新闻机构之间的“触发”方式。在贪腐丑闻的媒介呈现方面,报道的显着度和主题框架方式与官员级别也有着显着相关。媒体的贪腐丑闻报道以“简单化”和“一致化”处理为主。在解决方案的判断上倾向于扮演政府的支持者、信息的发布者角色,而较少运用“冲突型”框架。在贪腐丑闻的归因框架上,原因分析较少,在提及的原因中,对个人原因的强调超过制度原因。中国贪腐丑闻的生产受到多种场域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经济、法律、技术以及媒介机构的组织场域都是贪腐丑闻生产的影响因素,政治场域中的权力关系对贪腐丑闻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媒体的角色和功能大大受此关系制约。本文对贪腐丑闻的研究为观察中国媒体、政治与社会的互动打开了一扇窗口。

陈为升[10](2010)在《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是目前中国政治领域存在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十六大以来,查处的省部级腐败官员数量越来越多、涉案金额越来越高、情节越来越恶劣、犯罪手法也越来越具有隐蔽性。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给中国发展造成的危害尤为酷烈。遏制不断滋生和蔓延的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是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本篇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研究背景、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为文章的论述与分析做目的和方法上的准备。第二部分,建立一个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例库,并通过对案例库的研究,总结出当前阶段省部级官员腐败案呈现出以下八大特点和趋势:省部级腐败官员数量和涉案金额继续增多;多数省部级腐败官员存在生活作风问题;家人在省部级官员腐败过程中的作用突出;省部级官员腐败窝案、串案明显增多,“一把手”腐败严重;省部级官员腐败领域趋于集中,组织人事腐败严重;省部级腐败官员作案手法多样,隐蔽性越来越强;腐败平均潜伏期延长,“带病提拔”问题普遍;腐败官员受贿罪和渎职罪交叉,死刑犯过半。这些特点表明:省部级官员已经成为当前阶段中国腐败问题滋生和蔓延的重灾区。第三部分,从利益冲突、现代化变革和经济转型、权力监督与制约的视角,以腐败的三要素为基本纬度,以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的八大特点为基本分析着眼点,深入解析当前阶段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滋生和蔓延的根源。省部级官员财产上生活上的私人利益、家庭利益结构的变化和职位晋升的瓶颈等因素诱使省部级官员滋生腐败动机;中国现代化变革和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漏洞为省部级官员进行权钱交易提供了腐败机会;高度集中而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则为省部级官员最终的腐败行为提供了关键性要件。第四部分,提出遏制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对策。即必须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始终坚持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当前迫切需要:以完善省部级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为核心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组织人事领域腐败问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整治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等腐败高发领域的市场秩序;构建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重点遏制“一把手”腐败;建立健全针对省部级官员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完善省部级腐败官员的发现查处机制,着力缩短省部级腐败官员的潜伏期等。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同时,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二、考验──一桩金融大案审计查处始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验──一桩金融大案审计查处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1)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1.2.2 财务舞弊方式研究
        1.2.3 财务舞弊治理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GONE”理论
    2.2 信息失衡理论
    2.3 对赌协议博弈理论
    2.4 财务舞弊动因的其他理论
第3章 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案例回顾
    3.1 雅百特公司概况
        3.1.1 雅百特公司简介
        3.1.2 雅百特公司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
    3.2 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3.2.1 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事件始末
        3.2.2 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事件的处罚结果
第4章 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4.1 雅百特公司财务信息的识别分析
        4.1.1 财务报表内部的识别分析
        4.1.2 财务报表外部的识别分析
    4.2 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4.2.1 贪婪要素(Greed)
        4.2.2 机会要素(Opportunity)
        4.2.3 需求要素(Need)
        4.2.4 暴露要素(Exposure)
    4.3 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手段分析
        4.3.1 虚构境外工程
        4.3.2 虚构国内外贸易
第5章 上市企业跨境财务舞弊的预防措施及监管建议
    5.1 上市企业跨境财务舞弊的预防措施
        5.1.1 加强企业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诚信教育
        5.1.2 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
        5.1.3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5.1.4 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5.2 上市企业跨境财务舞弊的监管建议
        5.2.1 完善上市企业跨境监管的相关制度
        5.2.2 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
        5.2.3 针对财务舞弊行为进行从严处理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邪教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观点
    五、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1 邪教问题基本理论
    1.1 邪教的概念
        1.1.1 中国的邪教概念
        1.1.2 国外的邪教概念
    1.2 邪教的特征
        1.2.1 官方对邪教特征的界定
        1.2.2 国内外邪教特征解析
    1.3 邪教的主要类型
        1.3.1 中国的邪教主要类型
        1.3.2 国外的邪教主要类型
    1.4 邪教相关概念辨析
        1.4.1 邪教与宗教
        1.4.2 邪教与新兴宗教
        1.4.3 邪教与教会、宗派、教派、膜拜教团
        1.4.4 邪教与异端
    1.5 邪教问题治理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1.5.1 社会控制理论
        1.5.2 社会治理精细化
    1.6 小结
2 中美法日邪教问题的历史考察
    2.1 中国邪教问题的历史嬗变
        2.1.1 古代邪教问题(先秦时期至19世纪40年代)
        2.1.2 “会道门”时期的邪教问题(民国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
        2.1.3 当代邪教问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2.1.4 小结
    2.2 国外邪教问题的历史回顾
        2.2.1 纵向视角:兴起于19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末期
        2.2.2 横向视角:美法日邪教问题各具特色
    2.3 小结
3 中国当代邪教问题综合防治内容
    3.1 政府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3.1.1 立法机关针对邪教问题的多层次立法体系
        3.1.2 行政机关对邪教问题的综合治理
        3.1.3 司法机关针对邪教类犯罪行为的司法审判
    3.2 民间层面邪教问题的防治
        3.2.1 反邪教主体多元化
        3.2.2 反邪教经营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
    3.3 政府与民间力量联合反邪教—成立反邪教研究中心(智库)
    3.4 小结
4 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4.1 美国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
        4.1.1 邪教问题治理之政府层面
        4.1.2 邪教问题治理之民间层面
    4.2 法国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4.2.1 政府层面:议会与内阁相互促进
        4.2.2 民间层面:成立民间组织,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4.3 日本当代邪教问题防治
        4.3.1 立足现实不断完善的立法模式
        4.3.2 加强管理,严密监控之行政执法
        4.3.3 慎重审判,从重处罚之司法实践
        4.3.4 成立反邪教协会、示威游行等自发抵制之民间反邪教
    4.4 小结
5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之比较
    5.1 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的异同点
        5.1.1 共通性
        5.1.2 差异性
    5.2 影响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异同的因素
        5.2.1 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系与原则
        5.2.2 宗教对国家的影响
        5.2.3 国家政体类型对决策之影响
        5.2.4 小结
6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及当前中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的完善
    6.1 国外邪教问题治理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6.1.1 邪教问题的防治应侧重立法层面
        6.1.2 “邪教”的定性要通过审判或自下而上的推动认定
        6.1.3 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利于邪教问题的防范
        6.1.4 经济是邪教组织产生、壮大的关键因素
        6.1.5 国际合作有利于跨国邪教问题防治
    6.2 我国邪教问题防治对策存在的问题
    6.3 我国邪教问题治理对策的完善:综合防治体系之上的精细化建构
        6.3.1 邪教问题防治的战略指导思想
        6.3.2 法律层面之精细构建
        6.3.3 社会层面之基层导向
        6.3.4 文化层面之精品打造
        6.3.5 经济层面之精准打击与保护并行
        6.3.6 政治层面之加强党的领导
        6.3.7 国际层面之话语权提升
        6.3.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市场化与民初工业化:中国金融秩序的司法调适(1912-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民初工业化“黄金时代”的中外解释歧疑
        二、民初司法档案的新近整理成果及代表性
        三、本文所引用的其他补充资料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近代中国金融法研究的进展
        二、近代中国金融法研究的方法困境
        三、近代中国金融法研究的拓展方向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意义
        一、对近代金融法史的内在贯通、整体的解释
        二、对今天的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法律的历史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金融秩序的综合分析法
    第五节 金融秩序的分析框架
        一、金融秩序的界定
        二、金融秩序五要素:货币、利率、信用、市场和组织
第一章 民初金融秩序的建构、解构与不确定性
    第一节 金融秩序的建构
        一、货币立法及币制整理
        二、银行立法
        三、金融市场立法
        四、妥善处理大清银行的信用危机
    第二节 金融秩序的解构:财政本位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二、袁世凯政府时期
        三、皖直奉三系交替执政时期
    第三节 民初金融秩序的不确定性
        一、币值涨落不定问题
        二、金融信用不良问题
        三、高利贷问题
        四、金融市场整合度不高问题
        五、金融组织资本规模弱小问题
第二章 民初金融裁判的可预测性与权威性
    第一节 以商埠和债讼为重点的中外法院配置与竞合
        一、配置于商埠和都会的新式中国法院
        二、配置通商口岸的外国法院
        三、中外法院关于债讼裁判的竞合
    第二节 债权平等原则的确立
        一、确立债权、资本平等保护原则
        二、明确行政机关放贷涉讼中的民诉主体资格
        三、明确县知事行政处分和裁判债讼的非终局性
        四、确认县知事行政处分赖债行为的合法性
    第三节 国库对外融资的司法审查:权威与接轨
        一、奥国借款合同与罗文干案
        二、司法全面审查与公债国际法
    第四节 确立国际债务计价和评价规则:金佛郎案
        一、金佛郎案的由来
        二、检控论争及京师高等检察厅的审查
        三、确立国际债务计价和评价的技术性规则
第三章 校准货币尺度:以立约时货币市价为准
    第一节 大理院对各种货币作为价格标准的校准
        一、贬值但未失强制通用效力的中国货币的校准
        二、贬值且失去强制通用效力的中国货币的校准
        三、以不通用的外国货币计价的校准
        四、通用的外国货币的校准
        五、以货币清偿债务的支付规则
    第二节 大理院校准货币作为价格标准的原则
        一、货币的市价优先于货币的面额、铭价以及政府定价
        二、货币的市价以立约时的时价为准
    第三节 校准货币尺度的判例要旨和解释的效力
        一、在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律拘束力
        二、在南京政府时期的法律拘束力
    第四节 简要评价
第四章 维护金融信用:制度化与标准化
    第一节 维护银行信用
        一、上海会审公堂支持上海中行抵制停兑令
        二、上海地审厅支持商股股东维护上海中行信用
        三、司法部支持中行收回各省所发滥钞
        四、长春地检厅维护长春中行货币期货买卖信用
        五、处罚当铺、钱店背信行为
    第二节 维护货币信用
        一、解释伪造货币罪、诈欺取财罪和伪造有价证券罪
        二、平政院审查县知事查禁贩运制钱行为
    第三节 对票据标准化的规范与引导
        一、兼用习惯和条理处理票据争议
        二、将票据类型化为汇票、期票、支票和其他四类
    第四节 维护外国短债和内国公债信用
        一、审查财政部的发行公债行为
        二、平政院审查地方政府的承销内国公债行为
第五章 抑制高利贷:违禁取利之旧律新义
    第一节 违禁取利条律的溯源及其正当性
        一、律条溯源
        二、正当性
    第二节 违禁取利条在民初的时代意义
        一、民初的三个金融活动圈及其利息基准
        二、三种金融活动圈和三种利率水准并存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解释和适用违禁取利律
        一、“每月取利,不得过三分”的解释与适用
        二、“年月虽久,不过一本一利”的解释与适用
        三、利息计算期间的界定
    第四节 平政院适用“月息不过三分”规定
    第五节 违禁取利规则的适用效果
第六章 放开金融市场:买空卖空的驰禁
    第一节 关于买空卖空的法律冲突
        一、新旧法律冲突
        二、买空卖空的中外法律冲突
    第二节 大理院对买空卖空的解释
        一、期货市场中的买空卖空
        二、货币市场中的买空卖空
        三、外汇市场中的买空卖空
    第三节 大理院对买空卖空适用赌博罪的解释
        一、商人反对买空卖空入赌博罪的解释
        二、大理院再次解释限缩入罪范围
    第四节 地方司法机关对买空卖空解释的适用
        一、地审厅的裁判适用
        二、民商事习惯调查中的评价适用
    第五节 平政院审查设立物品交易所的行政许可
        一、许可设立物品交易所的条件及其救济
        二、上海华商棉业交易所诉农商部行政许可不当案
        三、司法促进了上海棉花期货交易所的发展
    第六节 司法为中国金融市场留设发展空间
        一、大理院早于农商部驰禁了买空卖空
        二、农商部只是后许可交易所之内的买空卖空
        三、大理院引导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驰禁买空卖空也经受了“信交风潮”的考验
    第七节 对驰禁买空卖空、放开金融市场的评价
        一、理论认识上的革命
        二、实践上的经济效果
第七章 优化金融组织:从合伙制到公司制
    第一节传统金融组织的合伙制
        一、票号
        二、钱庄
        三、典当业
    第二节 合伙债务从按股分担到“连合分担”
        一、“按股分担”合伙债务的固有习惯
        二、逐步确立合伙债务“连合分担之制”
        三、上海、天津等商界抵制“连合分担之制”
        四、《民国民律草案》采纳了“连合分担之制”
    第三节 引导和规范公司制银行
        一、明确设立公司非经依法注册即为合伙的规则
        二、规范银行募股行为
        三、引导银行的公司治理规范化
        四、明确公司注册的条件
    第四节 金融组织的司法调适的评价
        一、司法调适的正当性
        二、初步的统计验证
结论
    一、市场化
    二、司法调适
    三、金融裁判的可预测性
    四、司法中立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新时期法制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新时期法制小说研究的价值
    二、 新时期法制小说研究的现状
    三、 新时期法制小说研究的目标
第一章 新时期法制小说的渊源与流变
    一、 古代传承与异域参照
    二、 政治化、英雄化与多元化阶段
    三、 “四大板块”构成
第二章 新时期法制小说的公共主题指向
    一、 忧患意识:政治批判与社会洞察
        (一) 政治之忧
        (二) 民族之忧
        (三) 世态之忧
        (四) 民生之忧
    二、 英雄情结:伸张正义与惩恶扬善
        (一) 政治英雄
        (二) 理想英雄
        (三) 平凡英雄
    三、 启蒙精神:国民教育与文化反思
        (一) 价值引导
        (二) 道德教化
        (三) 犯罪警示
        (四) 文化批判
    四、 理想元素:革命浪漫主义再张扬与精神家园重塑
        (一) 凸显理想信念
        (二) 彰显公平正义
        (三) 讴歌美好人性
        (四) 呼唤法制未来
第三章 新时期法制小说的宏大叙事策略
    一、 紧贴时代语境的宏大叙事
        (一) 宏大的历史与现实语境
        (二) 激烈的矛盾冲突
        (三) 宏大意象与高远意境
        (四) 凝重、激越的叙事基调与语言
    二、 全知全能视角和内视角
        (一) 全知视角
        (二) 内视角
    三、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 注重叙述人物成长史和性格形成史
        (二) 注重描写人物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
        (三) 注重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心冲突
    四、 迷宫式的情节架构
        (一) 悬念
        (二) 突转
        (三) 发现
    五、 多样化的叙事范式
        (一) 纪实叙事
        (二) 心理叙事
        (三) 荒诞叙事
        (四) 互文叙事
        (五) 含混叙事
    六、 新时期法制小说的叙事困境
        (一) 超强的文本介入与情绪化倾向
        (二) 表象化、工具化症候
        (三) 概念化痕迹与形象雷同
        (四) 二元化冲突、三段式结构和定型化模式
        (五) 语言霸权与强迫性所指
        (六) 消费化、媚俗化、娱乐化倾向
第四章 新时期法制小说在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存在意义
    一、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法制小说现象
    二、 世界文学话语中的新时期法制小说现象
    三、 新时期法制小说的现实生活转向
    四、 新时期法制小说的文学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1.1.1 Motivation
        1.1.2 The Significance
    1.2 Research Scope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1.2.2 The Main Content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Basis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3.3.4 Case Stud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4.3 Data Analysis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Contribu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7)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共同体与新闻职业共同体
    第一节 共同体理论溯源
        一、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二、社会分工视域下的职业共同体
    第二节 职业共同体的形成要素
    第三节 新闻职业共同体
        一、新闻职业共同体的范围
        二、新闻职业共同体要素分析
        三、新闻职业共同体的表现方式
    第四节 我国新闻职业共同体
        一、新闻职业的发展
        二、新闻职业从业环境
        三、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现状
第二章 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与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
    第一节 从评奖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
        一、中国新闻奖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
        二、评奖标准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关系
        三、从评奖标准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愿景
        四、“致敬”奖项设置变化与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探索
    第二节 从获奖作品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
        一、利益共同体:从“致敬”看媒体格局
        (一)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合作共赢
        (二) 公民记者异军突起
        二、信仰共同体:媒体价值取向
        (一) 公众服务,舆论监督
        (二) 记录事实,影响事态
        (三) 教育公众,传播知识
        三、知识共同体:记者职业思维
        (一) 态度:新闻只为事实说话
        (二) 角度: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三) 深度:直击事件本质
        (四) 高度:新闻开放与国际视野
    第三节 总结:评奖与新闻职业共同体
第三章 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遭遇的困境
        一、体制内外的差异
        二、信仰追求与利益追求的矛盾
        三、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
        四、学界与业界的鸿沟
    第二节 多样化路径探寻
        一、深化体制改革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三、加强媒体交流
        四、重视学界业界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历年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评选
附录2
致谢

(8)社会转型期反腐倡廉建设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社会转型期
        1.4.2 腐败
        1.4.3 廉政
第二章 反腐倡廉建设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反腐倡廉制度的渊源
    2.2 中国现代反腐倡廉制度的历程
    2.3 反腐倡廉制度的现状
    2.4 国外廉政建设的经验模式
        2.4.1 强化廉政建设,培养廉政意识
        2.4.2 注重体制改革,完善防腐制度
        2.4.3 权力制约权力,完备监督体系
第三章 贵州反腐倡廉的案例分析
    3.1 贵州省原交通厅厅长卢万里贪污受贿案
    3.2 贵阳市原市长助理樊中黔受贿案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腐败案件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社会转型期腐败案件的特点
        4.1.1 数量逐年上升
        4.1.2 腐败集团化
        4.1.3 涉及领域扩散化
        4.1.4 落势倾向化
        4.1.5 生活极度腐化
        4.1.6 小官大贪现象突出
        4.1.7 蚁穴化现象凸显
    4.2 社会转型期腐败案件的成因
第五章 解决思路与对策建议
    5.1 解决思路
    5.2 解决对策
        5.2.1 构建惩防体系,防隐患于未然
        5.2.2 加大腐败成本,让贪者无利可图
        5.2.3 铲除腐败土壤,让腐败无处遁形
        5.2.4 消灭地方保护主义,清除反腐的畔脚石
        5.2.5 完善监督体系,查找风险隐患
        5.2.6 查办典型,严格问责制
        5.2.7 加强作风建设,提升领导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贪腐丑闻的媒介呈现与新闻生产研究 ——媒介社会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绪论:媒介社会学视野中的贪腐丑闻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界定
        1.2.1 丑闻及贪腐丑闻
        1.2.2 贪腐丑闻与批评性报道
        1.2.3 贪腐丑闻与负面新闻(报道)
        1.2.4 贪腐丑闻与舆论监督
    1.3 文献综述:联结政治——社会——媒介的贪腐丑闻研究
        1.3.1 贪腐丑闻与反腐败的关系研究
        1.3.2 贪腐丑闻与政治权力的关联研究
        1.3.3 贪腐丑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研究
        1.3.4 贪腐丑闻的传播效果研究
    1.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媒介社会学理论(Media Sociology)
    1.5 研究方法
        1.5.1 基于量化和质化的综合研究方法
        1.5.2 分析步骤及流程
    1.6 研究假设和问题
2. 中国贪腐丑闻报道中的新闻选择
    2.1 腐败事件向贪腐丑闻的转化
        2.1.1 腐败事件为贪腐丑闻提供原料
        2.1.2 腐败向贪腐丑闻转化的条件
    2.2 中国媒体贪腐丑闻报道的整体样态
        2.2.1 中国媒体贪腐丑闻报道的数量分布
        2.2.2 中国媒体贪腐丑闻报道类型分布
    2.3 中国贪腐丑闻中的主角选择
        2.3.1 贪腐丑闻中的主要角色
        2.3.2 中国贪腐丑闻中的主角分布
    2.4 中国贪腐丑闻的事件类型选择
        2.4.1 贪腐丑闻的分类
        2.4.2 中国贪腐丑闻报道中的类型分布
3. 中国贪腐丑闻的新闻来源与发生机制
    3.1 贪腐丑闻的新闻来源
        3.1.1 新闻事件的代理机构
        3.1.2 新闻来源的类型及特点
        3.1.3 贪腐丑闻的特殊新闻源
    3.2 中国贪腐丑闻的新闻来源分析
        3.2.1 中国媒体贪腐丑闻报道的稿件来源
        3.2.2 中国媒体贪腐丑闻报道中的消息来源
        3.2.3 消息源的多样性与平衡性
    3.3 中国贪腐丑闻的发生机制
        3.3.1 贪腐丑闻是如何进入新闻生产场域的?
        3.3.2 中国贪腐丑闻的触发模式
4. 中国贪腐丑闻的媒介呈现
    4.1 贪腐丑闻的媒介呈现方式
        4.1.1 媒介框架建构贪腐丑闻
        4.1.2 贪腐丑闻媒介框架的构成要素
    4.2 中国贪腐丑闻的媒介呈现
        4.2.1 中国贪腐丑闻报道的显着程度分析
        4.2.2 中国贪腐丑闻的事件框架分析
5. 中国贪腐丑闻的社会生产
    5.1 社会学视野下的贪腐丑闻生产
    5.2 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政治场域
        5.2.1 中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贪腐丑闻的生存空间和基本特征
        5.2.2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决定了特定贪腐丑闻的生产方式和呈现样态
        5.2.3 中国尚不完善的法制环境无法为媒体贪腐丑闻生产提供保障
    5.3 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经济场域
        5.3.1 市场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5.3.2 市场逻辑对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影响及作用方式
    5.4 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公民社会环境
        5.4.1 公民社会对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影响
        5.4.2 公共舆论对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影响
        5.4.3 网络舆论对于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影响
    5.5 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媒介组织场域
        5.5.1 中国媒体的"二元体制"与贪腐丑闻生产
        5.5.2 中国媒体的审查机制与贪腐丑闻生产
        5.5.3 中国贪腐丑闻生产外部场域与内部场域的作用方式
    5.6 中国贪腐丑闻生产的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

(10)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腐败内涵和范围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特点分析
    一、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出现的背景
    二、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例库的基本情况
    三、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案的基本特点
        (一) 省部级腐败官员数量和涉案金额继续增多
        (二) 多数省部级腐败官员存在生活作风问题
        (三) 家人在省部级腐败官员腐败过程中的作用突出
        (四) 省部级官员腐败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五) 省部级腐败官员腐败领域集中,组织人事腐败严重
        (六) 省部级腐败官员作案手法多样,隐蔽性越来越强
        (七) 省部级腐败官员平均潜伏期延长
        (八) 腐败官员受贿罪和渎职罪交叉,死刑犯过半
第二章 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冲突视角
        (一) 经济地位的下降
        (二) 家庭利益结构的变化
        (三) 职务晋升的困境
    二、现代化变革和经济转型视角
        (一) 社会财富增长
        (二) 新兴阶层出现
        (三) 政府权力扩张
        (四) 制度漏洞出现
    三、权力监督与制约视角
        (一) 权力过分集中
        (二) 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与制约
        (三) 制度性举报机制的缺失
第三章 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
        (一) 完善省部级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二) 扩大省部级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的范围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解决组织人事腐败问题
        (一) 加大省部级领导干部跨省交流力度
        (二) 规范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用人权
        (三)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
    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
        (一)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权力
        (二) 继续推进市场改革,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
    四、构建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
        (一) 构建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
        (二) 推进权力运行的程序化与公开化建设
    五、构建省部级官员的全方位监督机制
    六、完善省部级腐败官员的发现查处机制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考验──一桩金融大案审计查处始末(论文参考文献)

  • [1]雅百特公司跨境财务舞弊案例研究[D]. 闫子琪. 南昌大学, 2020(01)
  • [2]中美法日当代邪教问题治理对策比较研究[D]. 王丽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04)
  • [3]市场化与民初工业化:中国金融秩序的司法调适(1912-1927)[D]. 程泽时. 中国政法大学, 2015(02)
  • [4]中国新时期法制小说研究[D]. 徐文谋.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5]大接访[J]. 傅剑仁. 中国作家, 2013(18)
  • [6]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D]. 彭建.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S1)
  • [7]从《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看中国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D]. 余泠蓉.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1)
  • [8]社会转型期反腐倡廉建设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D]. 黄艳. 天津大学, 2012(07)
  • [9]中国贪腐丑闻的媒介呈现与新闻生产研究 ——媒介社会学的视角[D]. 李东晓. 浙江大学, 2010(10)
  • [10]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D]. 陈为升.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1)

标签:;  ;  ;  ;  

测试——重大金融案件审计调查全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