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肌电图和面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

面瘫肌电图和面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

一、面神经麻痹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1](2021)在《偏侧面肌痉挛与面肌联带运动的电生理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阐明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与面肌联带运动患者的电生理特征,探究电生理检查联合应用对偏侧面肌痉挛与面肌联带运动的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依据偏侧面肌痉挛和面肌联带运动的诊断标准,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7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219例,为A组,面肌联带运动患者18例,为B组,分别测定面神经电图、瞬目反射、异常肌反应。A组中47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和B组中5例面肌联带运动患者在前三项检查基础上加做联带运动电位和多导表面肌电图检查。通过测定面神经电图的波幅和潜伏期值,瞬目反射的潜伏期值,联带运动电位的阳性率,异常肌反应(颞支和下颌缘支)潜伏期值以及出现率,多导表面肌电图同步性与非同步性肌电活动的特点以及两组患者表面肌电波幅值,分析电生理指标在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与面肌联带运动患者中的差异。结果:1.A组患者中面神经电图波幅和潜伏期值患侧和健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中面神经电图波幅患侧较健侧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值两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患者中瞬目反射R1、R2、R2’潜伏期值患侧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中瞬目反射患侧R1(10.9±0.7ms)较健侧R1(10.4±0.7ms)潜伏期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R2、R2’潜伏期值患侧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A组患者和B组患者,AMR(颞支)潜伏期值分别为(10.0±1.3ms)和(9.1±0.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AMR(下颌缘支)潜伏期值分别为(10.3±1.0ms)和(9.3±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患者中AMR(颞支)出现率82%,AMR(下颌缘支)出现率77%,A组患者AMR总出现率85%,B组患者中AMR(颞支)出现率56%,AMR(下颌缘支)出现率61%,B组患者AMR总出现率67%。4.47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中联带运动电位阳性率占38%,5例面肌联带运动患者中联带运动电位阳性率占60%,面肌联带运动组联带运动电位阳性率远高于偏侧面肌痉挛组。5.47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中多导表面图肌电活动同步性占38.3%,非同步性占61.7%;5例面肌联带运动患者中多导表面图肌电活动同步性占100%,非同步性占0%。多导表面肌电图同步性与非同步性肌电活动在两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47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多导表面肌电波幅值为(532±367uv)与5例面肌联带运动患者多导表面肌电波幅值(162±55u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多导表面肌电图多表现为非同步性、高波幅肌电活动,面肌联带患者多导表面肌电图多表现为同步性、低波幅肌电活动。结论:1.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联合瞬目反射R1潜伏期延长,多见于面肌联带运动患者中。2.联带运动电位不是面肌联带运动患者的特异性指标,在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中也可出现。3.异常肌反应不是偏侧面肌痉挛的特异性指标,异常肌反应潜伏期值的长短有助于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与面肌联带运动患者的鉴别。4.多导表面肌电图中高波幅、非同步的肌电活动多见于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中,低波幅、同步性肌电活动多见于面肌联带运动患者中。5.电生理检查联合应用对于偏侧面肌痉挛与面肌联带运动患者的鉴别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邵晓雪,樊伟,刘玉丽[2](2021)在《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刺治疗特定疾病的疗效显着,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阐明针刺的作用机制是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神经电生理学技术作为一种客观精确的检测手段,在针刺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理与针刺有关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进展,分别从针刺的作用时机、神经机制、穴位选择、疗效评价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针刺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周丹妮[3](2021)在《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中英文检索词,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0年11月以来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运用软件或人工查重,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并资料提取,按照Cochrane 5.3.0版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要求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使用Rev Man5.4软件对收集的数据处理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纳入15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纳入1442名周围性面瘫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共纳入11项研究,样本总量为1040例,[OR=5.10,95%CI(3.13,8.32),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针灸治疗相比可提高临床有效率。(2)Portmann评分:共纳入7项研究,样本总量为643例,[MD=5.14,95%CI(3.65,6.63),P<0.000 01],说明在Portmann评分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3)面神经潜伏期:共纳入4项研究,样本总量为428例,[MD=-0.80,95%CI(-1.04,-0.56),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面神经潜伏期。(4)面神经波幅:共纳入4项研究,样本总量为428例,[MD=0.54,95%CI(0.31,0.77),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面神经波幅。(5)H-B评分:共纳入2项研究,样本总量为271例,各研究间异质性提示P<0.000 01,I2=99%,[MD=-2.28,95%CI(-6.23,1.67),P<0.000 01],且1项研究的横线与合并后的菱形与无效线相交,说明在H-B评分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明显优势。因此需要更多的相关临床试验数据,进一步对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影响H-B评分的效果做出评价。(6)治疗时间:共纳入3项研究,样本总量为316例,[MD=-8.93,95%CI(-15.77,-2.10),P=0.01],说明在治疗时间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7)患者满意度:共纳入2项研究,样本总量为130例,[OR=12.98,95%CI(1.62,103.68),P=0.02],说明在患者满意度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结论针灸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优于单纯针灸治疗,能改善面神经及表情肌的功能,提升患者的幸福感。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偏低,证据不够充分,应谨慎对待本次研究结果。

朱敏婕[4](2021)在《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下探讨乳突区疼痛时间与周围性面瘫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乳突区疼痛持续时间的不同对同一治疗方案下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有无乳突区疼痛及乳突区疼痛持续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无乳突区疼痛组(A组)(22例)、乳突区疼痛1~3天组(B组)(21例)、乳突区疼痛4~6天组(C组)(24例)、乳突区疼痛7天及以上组(D组)(20例)。均在常规激素治疗基础上予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一次/日,十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若患者3个疗程未满,但达到治愈条件,可停止治疗,将其治愈时的各项评分结果作为后续统计研究数据沿用。对所有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及各个疗程结束后进行Sunnybrook面瘫评定系统评分,评估四组患者在各个疗程治疗后的面瘫状况是否得到改善;在治疗前、所有治疗结束后及2个月后随访时使用House-Brackmann(H-B)量表进行评定分级,观察四组的治疗有效率及预后有无差异;于发病7~14天进行肌电图检测,观察不同分组间肌电图检测的潜伏期和M波波幅有无差异,并对比各组2个月后随访时的恢复情况,比较不同乳突区疼痛时间分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1.四组患者的基线资料、Sunnybrook评分(治疗前)、H-B分级(治疗前)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Sunnybrook评分:四组患者1个疗程后的Sunnybrook评分组间差异不大(P>0.05),组内比较,提示除D组外,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除C和D组外,各组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各组评分较前均得到改善(P<0.05);3个疗程后,四组患者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1),组内比较,各组评分较前均获得较大改善(P<0.01)。3.临床疗效:四组间治疗后H-B分级差异明显(P<0.01),且各组内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D组治疗后H-B分级好于治疗前(P<0.05),A、B、C组治疗后H-B分级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A、B、C、D四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48%、71.43%、65.22%、35.00%,A组显着高于其他三组。4.肌电图检测结果:四组患者患侧较健侧潜伏期均延长,M波波幅均下降,结果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5.预后:随访时,依据疗效评价标准判定,A组达到彻底恢复的病例数为15例,无效病例数为1例;B组达到彻底恢复的病例数为7例,无效病例数为4例;C组达到彻底恢复的病例数为4例,无效病例数为8例;D组达到彻底恢复的病例数为2例,无效病例数为11例。结论:1.针刺结合中药外敷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症状,使其Sunnybrook评分、H-B分级得到提高。2.乳突区疼痛持续时间不同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同样方案下的治疗疗效不同,无疼痛者疗效最优,有疼痛症状者,其持续时间越久,疗效越差。3.无乳突区疼痛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预后比有疼痛者好,且疼痛时间越久,预后越差。4.病发初期的肌电图检测结果可为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预判依据。

刘羽萍[5](2020)在《三针牵正法治疗中重度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三针牵正法对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6例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急性期两组治疗均采用普通针刺+TDP照射,治疗至发病第7天。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TDP照射治疗,试验组采用三针牵正法治疗(每疗程中三针牵正法隔日1次,共3次,其余2次治疗同同期对照组),此期两组均治疗5个疗程(5日为1疗程,每日1次,疗程间间隔2天)。以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及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的评估。结果:1、基线比较:最终纳入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63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具有可比性。2、疗效结果:(1)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83.87%,试验组显愈率为71.88%、对照组显愈率48.38%,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表面肌电图(sEMG)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结果:试验组治疗后额肌群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颊肌群、口轮匝肌群比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均较治疗前高(P<0.01)。(3)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H-B分级量表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分级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1)。(4)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总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总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5)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各评分项目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鼻唇沟项目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示齿项目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除鼻唇沟、示齿项目外,其余各项目试验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各项目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三针牵正法对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的面肌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三针牵正法对颊肌群、口轮匝肌群及示齿动作的改善更为明显。

马天一[6](2020)在《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近10年Bell’s面瘫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基础疾病、治疗方案、治疗时机等可能相关因素对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影响,并对针灸方案进行聚类分析,为完善以针灸治疗为主的Bell’s面瘫综合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及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自行设计的《病历信息采集表》收集、整理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电子病历系统中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Bell’s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利用SPSS 23.0进行数据的整理及分析,采用频数统计、Spearman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近10年Beil’s面瘫患者的临床特点、针灸综合方案的治疗特点、影响面神经损伤及影响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77例患者,男性138例(占49.8%),女性139例(占50.2%);年龄范围4-86岁,平均年龄为51.3±15.79岁;住院天数平均15.69±5.46d;住院患者中急性期占53.1%,恢复期117例占42.2%,后遗症期4.7%,自发病至首次确诊的天数平均1.71±1.23d;春季发病71例(占25.6%);夏季发病66例(占23.8%);秋季发病65例(占23.5%);冬季发病75例(占27.1%);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为吹风受凉(116例,占41.8%);最常见的辨证分型为风痰阻络(172例,占62.1%);病变位置在茎乳孔及以下共222例(占80.1%),损伤鼓索节段34例(占12.3%),损伤镫骨肌支节段21例(占7.6%);起病以HB4级最多,共206例(占74.4%);出院时痊愈患者15例(占5.4%),显效191例(占69%),低效57例(占20.6%),无效14例(占5.1%);合并症最多为高脂血症共138例(占49.8%),其次为高血压99例(占35.7%),高尿酸血症92人(占33.21%),失眠72例(占26%),糖尿病64例(23.1%);涉及伴随症状10种,茎乳孔及以下受损的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为迎风流泪、耳痛、面痛;鼓索节段损伤者多伴随耳痛、迎风流泪、面部感觉异常;镫骨肌支节段受损者多伴随耳痛、迎风流泪、耳鸣。早期治疗的因素有:激素(3.37d)、营养神经(4.34d)、抗病毒治疗(5.24d)、针刺(5.92d)、艾灸(7.24d)、康复(16.04d)、高压氧(17.72d);263例患者接受头针治疗,聚类分析得到2个有效聚类群:额中线-顶颞前斜线-颞前线,顶旁—线-顶旁二线-额前线;谱系图距离为15时,得到两个腧穴群集:运动区下2/5-血管舒缩区、其余10个腧穴为另一聚类。腹针聚类分析得到3个有效聚类:清热解毒方-风湿三角-水分-建里;气旁-气穴;天枢-大横;谱系图距离为15时,得到3个群集:引气归元-阴都;腹四关-商曲-天枢-大横-气旁-气穴;清热解毒方-风湿三角-水分-建里。体针按15个聚类群划分,得到2个有效聚类群:百会-印堂;阳白-地仓-太阳-合谷-太冲。艾炷灸得到3个有效聚类:足三里-颊车;牵正-太阳-翳风-阳白-地仓;心俞-胆俞;当距离为20时得到3个群集:脾俞-胃俞-中脘;面部压痛点-百劳,其余腧穴为一群集;刺络放血按12个聚类群划分共3个有效聚类群:翳风-太阳;膈俞-胆俞;风门-肺俞;谱系图提示耳尖-耳后-大椎可与其他腧穴存在灵活的配伍;耳穴压豆按5个聚类群划分得到3个有效聚类群:交感-颈椎;胆-肾;心-神门;距离为10时得到两个群集:心-脾-神门-面颊;胆-肾-交感-颈椎。影响面神经损伤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病变位置(χ2=8.341)、焦虑(Z=-2.380)、睡眠障碍(Z=-2.480)、NLR值(Z=-2.059),以上P<0.05,提示焦虑为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病变位置、睡眠障碍、NLR值均可能影响面神经的损伤;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有两项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焦虑状态(β=-1.515,OR=0.220,95%CI=0.051-0.943,P<0.05),风热袭络型(β=2.576,OR=13.15,95%CI=1.026-168.587,P<0.05),提示在中重度、重度面瘫患者中,焦虑为面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风热袭络型相对于其他证型为可能的保护性因素。影响针灸治疗Bell’s面瘫疗效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面神经损伤程度在Spearman相关分析(P=0.003<0.05)与非参数检验(χ2=16.809,P=-0.0000)中均与疗效具有显着相关性,提示面神经损伤程度为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在非参数检验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还包括:病变位置(χ2=7.132,P=0.0028<0.001),餐后血糖偏高(Z=-2.280,P=0.023<0.05),脑梗死(Z=-2.084,P=0.037<0.05),面瘫史(Z=-2.096,P=0.036<0.05),康复治疗(Z=-2.022,P=0.043<0.05),不同治疗方案(χ2=98.728,P=0.000),提示病变位置、餐后血糖控制程度、脑梗死、面瘫、康复治疗、不同治疗方案均为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中P值均>0.05,提示各项因素均与疗效无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97,P<0.001),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共有4个:面瘫史(OR=5.607)、脑梗死(OR=2.085)、耳痛(OR=1.096)、治疗方案(1:OR=26.629,2:OR=25.687,3:OR=33.818,4:OR=24.337),提示面瘫、脑梗死病史为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伴随耳痛症状可能为保护性因素,治疗方案中疗效依次为:针灸+营养神经+抗病毒>针灸+营养神经+抗病毒+激素>针灸+营养神经+激素>针灸+营养神经>单纯针刺。HB分级与肌电图结果的一致性检验中(Kappa值=-0.09,P<0.05),提示二者对面神经损伤的评价一致性较差。结论:1.本研究提示 Bell’s而瘫中老年比例较高,无性别差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稍高;2.患者多证属风痰阻络;起病最常见为HB 4级,多数患者可实现早期诊治,自发病至确诊平均时间为1.71d。发病后平均约7d内接受药物及针灸治疗,约15d后开始康复、高压氧治疗.3.我院针灸科制订的Bell’s面瘫针灸综合方案体现了从心、胆、脾、胃论治,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并注重调神的治疗思路.4.影响面神经损伤因素:焦虑为中-重度面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风热袭络型患者损伤程度可能较低,病变位置、NLR值、睡眠障碍都可能影响面神经的损伤.5.影响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因素分为三大类:(1)疾病本身的特点:面神经的损伤程度、损伤位置、耳痛症状(2)患者自身的环境:面瘫史、脑梗死、餐后血糖控制情况(3)治疗方案之间相互影响:营养神经和抗病毒治疗均可以提高针灸疗效,但激素为待定因素,针灸综合治疗与激素之间的疗效可能存在矛盾.6.对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价上,HB分级与肌电图相比二者一致性较差,肌电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干扰,HB分级法更适合在早期临床应用.

陈彬[7](2020)在《面神经电图和镫骨肌反射在周围性面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及预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oG)和镫骨肌反射(stapedial reflex)检测观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在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和预后评估。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喉门诊就诊被确诊为单侧贝尔面瘫15例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确诊的单侧亨特综合征21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于发病后7天、14天、21天、2月、3月,进行H-B分级(Hous-Brackmann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HBGS)、纯音听阈测定(Pure tone audiometry,PTA)、镫骨肌反射、面神经电图检测。结果:(1)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结果:对全部面瘫患者在发病的7天(72.66±26.65)%和14天(77.60±22.71)%、14天(77.60±22.71)%和21天(72.07±29.00)%、21天(72.07±29.00)%和2月(67.53±28.65)%、2月(67.53±28.65)%和3月(67.53±28.65)%、14天(77.60±22.71)%和2月(67.53±28.65)%、14天(77.60±22.71)%和3月(67.53±28.65)%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亨特综合征患者在发病的7天(68.38±30.01)%和14天(73.59±23.99)%、14天(73.59±23.99)%和21天(65.94±30.46)%、21天(65.94±30.46)%和2月(60.98±29.50)%、2月(60.98±29.50)%和3月(53.31±34.33)%、14天(73.59±23.99)%和2月(60.98±29.50)%、14天(73.59±23.99)%和3月(53.31±34.33)%进行配对T检验,在14天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贝尔面瘫组患者在发病的7天(78.65±20.58)%和14天(83.21±20.23)%、14天(83.21±20.23)%和21天(80.66±25.34)%、21天(80.66±25.34)%和2月(76.70±25.58)%、2月(76.70±25.58)%和3月(68.79±26.00)%、14天(83.21±20.23)%和2月(76.70±25.58)%、14天(83.21±20.23)%和3月(68.79±26.00)%进行配对T检验,在21天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全部病例中,在发病7天时应用镫骨肌反射阳性26例,阴性10例,在发病3月后进行H-B评级,其中阳性病例中有22例(84.60%)H-B评级为Ⅰ、Ⅱ级,阴性有3例(30.00%)H-B评级为Ⅰ、Ⅱ级,经Fisher精确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7天时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90%有27例,在发病后3月进行H-B评级为Ⅰ、Ⅱ级的有22例(81.48%),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90%有9例,其中3例(33.33%)在发病后3月H-B评级时为Ⅰ、Ⅱ级,Fisher精确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贝尔面瘫中,在发病7天时应用镫骨肌反射阳性10例,阴性5例,在发病3月后进行H-B评级,其中阳性病例有10例(100.00%)H-B评级为Ⅰ、Ⅱ级,阴性病例中0例(0.00%)H-B评级为Ⅰ、Ⅱ级,经Fisher精确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7天时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90%有11例,其中10例(90.90%)在发病后3月H-B评级时为Ⅰ、Ⅱ级,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90%有4例,其中0例(0.00%)在发病后3月H-B评级为Ⅰ、Ⅱ级,Fisher精确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亨特综合征中,在发病7天时镫骨肌反射阳性16例,阴性5例,在发病3月后进行H-B评级,其中阳性中有10例(62.50%)H-B评级为Ⅰ、Ⅱ级,阴性中3例(60.00%)H-B评级为Ⅰ、Ⅱ级,经Fisher精确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后7天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90%有16例,其中12例(75.00%)在发病后3月H-B评级为Ⅰ、Ⅱ级,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90%有5例,其中3例(60.00%)在发病后3月H-B评级为Ⅰ、Ⅱ级,Fisher精确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伴病情的恢复而恢复。(2)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比值保持不变而无法评估疾病进展时,此时连续观察镫骨肌反射结果变化可评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变趋势。(3)面神经电图及镫骨肌反射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能对临床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代双[8](2020)在《宣通汤对瘀阻脉络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宣通汤对瘀阻脉络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的瞬目反射实验R1、R2、R2’潜伏期、House-Brackmann分级分布、中医症状评分、FDI量表评分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及依据。方法:将52例符合此试验标准的瘀阻脉络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给予宣通汤口服。治疗1个月后观察2组的瞬目反射实验R1、R2、R2’潜伏期结果、House-Brackmann分级分布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FDI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在改善瞬目反射实验R1、R2、R2’潜伏期疗效方面,试验组(n=13),对照组(n=11),治疗后两组的BR潜伏期各波的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但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的BR潜伏期疗效无显性差异(P>0.05)。在House-Brackmann分级分布改善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无显性差异(P>0.05)。在改善FDI评分方面,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试验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药物不良事件。结论:宣通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瘀阻脉络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面部残疾情况,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耿双[9](2020)在《应用红外热成像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急性期介入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采用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作为评价面瘫的客观指标,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急性期介入治疗与静止期介入治疗对面瘫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并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不同时机介入治疗对面瘫患者面部健患侧温差的变化情况,为针灸治疗面瘫的介入时机及治疗方法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面瘫(风寒型)患者共计6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急性期介入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取静止期介入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器观察两组面瘫患者治疗前、第8天、第15天及治疗后的健患侧面部温度差异,并采用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对比两组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88%。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组内比较,两组面瘫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健患侧温度差异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面部健患侧温度差在第8天、第15天及治疗后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时间为21.45±3.99天,对照组治疗时间为26.09±2.08天,两组治疗时间比较,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期介入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面瘫(风寒型)的临床疗效优于静止期介入治疗。2.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变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及健患侧温度差异,但急性期介入治疗较静止期介入治疗改变明显;健患侧温度差异下降能够加速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因此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测得的健患侧面部温度差异对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有指导意义。3.急性期介入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较静止期介入治疗所需时间短。

白雪洁[10](2020)在《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影响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了解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了解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的相关因素;了解上述因素为以后临床治疗面神经麻痹提供思路。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和推拿科就诊并完成面神经电图,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的患者403例,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础疾病、发病特点、就诊情况(患者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实验室检验及检查结果、临床治疗方案、康复情况、并发面肌痉挛的情况及严重程度。对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及发生面肌痉挛的的相关因素。结果:1、面神经麻痹患者共403例,女/男=1.06:1;男性均值为46.29±16.35岁,女性均值48.10±15.88岁;hunt氏面瘫的有21例,bell氏面瘫的有382例;发病侧别上,左/右=197/206,春季:夏季:秋季:冬季=1.21:1.08:1:1.38,冬春季节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率略高于夏秋季节;2、肌电图在人数分布上存在差异,肌电图损伤程度大都集中在50%-59%和60%-69%;3、临床医生选择针刺、灸法、手指点穴的明显较多,选择穴位埋线、耳针的较少;4、糖尿病、肌电图损伤程度上在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肌电图损伤程度在H-B分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的患者发生率为7.7%,与面肌电图损伤程度有关(P<0.05)。结论:1、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性别上无差异,好发于中年人群;bell氏面瘫占比例较高,在发病侧别上无差异,在发病季节上冬春季节略高于夏秋季节;2、肌电图不同的损伤程度在人数上分布有差异,肌电图损伤程度大都集中在50%-59%和60%-69%;3、临床医生多使用针刺、灸法、手指点穴,使用穴位埋线、耳针的较少;4、糖尿病、肌电图损伤程度在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肌电图损伤程度在H-B分级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的患者发生率为7.7%,与面肌电图损伤程度有关(P<0.05)。

二、面神经麻痹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神经麻痹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偏侧面肌痉挛与面肌联带运动的电生理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偏侧面肌痉挛临床及特异性电生理指标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时机的电生理学研究
2 针刺神经机制的电生理学研究
3 针刺穴位选择的电生理学研究
4 针刺疗效评价的电生理学研究
5 结语

(3)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设计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策略
        3.1 检索方法
        3.2 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1 文献筛选
        4.2 资料提取
    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结论
    1 结果
        1.1 文献筛选流程
        1.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1.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1.4 Meta分析结果
        1.4.1 有效率
        1.4.2 Portmann评分
        1.4.3 面神经潜伏期
        1.4.4 面神经波幅
        1.4.5 H-B评分
        1.4.6 治疗时间
        1.4.7 患者满意度
    2 结论
        2.1 理论性分析
        2.2 有效性分析
        2.3 针刺穴位分析
        2.4 文献质量分析
        2.5 安全性评价
        2.6 局限性
        2.7 展望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综述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下探讨乳突区疼痛时间与周围性面瘫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理论研究
    2.1 中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1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2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2 中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现状
        2.2.1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现状
        2.2.2 西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现状
3 临床研究
    3.1 病例筛选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病例选择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所用材料及药物
        3.2.2 研究分组
        3.2.3 治疗方法
        3.2.4 治疗周期
    3.3 观察指标
        3.3.1 一般指标
        3.3.2 评分系统
        3.3.3 疗效评价
        3.3.4 肌电图检测
        3.3.5 安全性评价
    3.4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5 研究结果
        3.5.1 四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与比较
        3.5.2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瘫评分比较
        3.5.3 四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H-B量表分级比较
        3.5.4 四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5 四组患者肌电图检测结果比较
        3.5.6 安全性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周围性面瘫伴乳突区疼痛相关研究
    4.2 针刺主穴选穴依据
        4.2.1 阳白、丝竹空
        4.2.2 太阳、牵正
        4.2.3 四白、地仓
        4.2.4 颧髎、翳风
        4.2.5 合谷
    4.3 外敷药膏使用依据
    4.4 选取评价指标依据
        4.4.1 评价量表
        4.4.2 肌电图检测
    4.5 研究结果分析及不足之处
        4.5.1 研究结果分析
        4.5.2 不足之处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附表2
个人简介
致谢

(5)三针牵正法治疗中重度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分期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标准
        2.7 统计方法
        2.8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情况比较
    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总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各评分项目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量表分级比较
        3.5 治疗后的疗效评定比较
    4 不良事件结果
讨论与分析
    1 课题设计讨论与分析
        1.1 祖国医学对Bell麻痹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Bell麻痹的认识
        1.3 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1.4 三针牵正法治疗Bell麻痹的理论依据
        1.5 关于选择中重度Bell麻痹的原因
        1.6 表面肌电图(sEMG)的选择依据
        1.7 量表的选择依据
    2 疗效结果讨论与分析
        2.1 基线情况分析
        2.2 表面肌电图(sEMG)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的分析
        2.3 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的分析
        2.4 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结果的分析
        2.5 疗效情况的分析
    3 创新性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Bell's面瘫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2 Bell's面瘫的中医研究现状
    1.3 影响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Bell's面瘫的发病规律
    3.3 治疗情况
    3.4 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Bell's面瘫的临床特征分析
    4.2 Bell's面瘫的治疗情况分析
    4.3 影响发病面神经损伤情况的因素分析
    4.4 影响Bell's面瘫针灸疗效的因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面神经电图和镫骨肌反射在周围性面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贝尔面瘫诊断标准
        1.1.3 亨特综合征诊断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治疗方案
        1.1.6 排除标准
        1.1.7 分级标准
    1.2 仪器和方法
        1.2.1 仪器
        1.2.2 纯音听阈测定方法
        1.2.3 镫骨肌反射测量方法
        1.2.4 面神经电图测量方法
    1.3 判断标准
        1.3.1 纯音听阈测定判断
        1.3.2 镫骨肌反射判断标准
        1.3.3 面神经电图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两组病例检测结果
    2.3 随访过程中面肌电图结果
    2.4 贝尔面瘫各阶段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值比较
    2.5 亨特综合征各阶段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值比较
    2.6 全部病例面神经电图波幅下降值比较
    2.7 随时间变化亨特综合征、贝尔面瘫各项检查频数变化
    2.8 镫骨肌反射、面神经电图在两组病例预后分析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面神经电图
    3.2 镫骨肌反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宣通汤对瘀阻脉络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西医分期原则
        2.4 试验病例标准
    3.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试验方法
        3.2.1 入组方法
        3.2.2 治疗方法
        3.2.3 治疗疗程
    4.观察项目
        4.1 基线观测
        4.2 疗效指标
        4.3 安全性观测
    5.疗效评价标准
    6.质量控制
    7.样本含量
    8.统计方法
    9.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应用红外热成像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急性期介入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面瘫流行病学调查
    2.西医治疗
    3.中医治疗
    4.面瘫评价方法
    5.针灸治疗面瘫介入时机
    总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案
    3 临床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6 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讨论
    1.对于面瘫的认识
    2.针刺及雷火灸取穴依据
    3.急性期介入针灸治疗面瘫的理论依据
    4.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面瘫的理论依据
    5.关于红外热成像
    6.结果分析
结语
本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
        2.2 面神经麻痹相关指标
        2.3 统计方法
        2.4 本研究技术技术路线图设计
    3.研究结果
        3.1 面神经麻痹患者一般资料
        3.2 403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特点分析
        3.3 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结果
        3.4 中医临床医生在中医外治法治疗面神经麻痹方面特点
        3.5 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情况与肌电图结果分析
        3.6 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与一般情况分析
        3.7 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分级与肌电图关系
        3.8 面神经麻痹并发面肌痉挛患者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面神经麻痹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面神经麻痹患者发病特点分析及影响发病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3.面神经麻痹患者肌电图结果分析
    4.中医对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及治疗
    5.影响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6.面神经麻痹后遗症分级与肌电图关系
    7.面神经麻痹患者并发面肌痉挛相关因素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面神经麻痹预后及并发面肌痉挛的相关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面神经麻痹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偏侧面肌痉挛与面肌联带运动的电生理指标研究[D]. 张欣.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邵晓雪,樊伟,刘玉丽.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5)
  • [3]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D]. 周丹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针刺联合中药外敷治疗下探讨乳突区疼痛时间与周围性面瘫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D]. 朱敏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三针牵正法治疗中重度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羽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近10年针灸治疗Bell’s面瘫的回顾性研究[D]. 马天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面神经电图和镫骨肌反射在周围性面瘫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及预后评估[D]. 陈彬.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宣通汤对瘀阻脉络型面神经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D]. 代双.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应用红外热成像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急性期介入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D]. 耿双.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回顾40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及与并发面肌痉挛的研究[D]. 白雪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面瘫肌电图和面神经传导速度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