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生态 风险大于机遇

ST 生态 风险大于机遇

一、ST生态 风险大于机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永春,胡世亮,叶子,李光明[1](2021)在《创业还是就业?——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动态效用最大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的推进,我国国民的创业动力和积极性空前提高。本文以行为经济学为视角,基于创业MOS模型,通过对自主动机、创业能力、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等效用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个体效用最大化的创业决策MOSR模型;进而解析了随着时间演化和个体创业能力的积累,行为主体创业与否的抉择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理分析、仿真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自主性的诉求动机、创业机会的感知和感知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激发个体的创业积极性,而且能驱动个体较早地选择创业;而感知创业风险不仅会抑制个体的创业积极性,而且会滞缓个体创业时机的选择。(2)创业能力是驱动行为主体萌发创业动机的核心要素,其不仅能够增强个体创业收入的预期,强化工作自主性的诉求;而且有助于个体感知和开发创业机会,缓解个体的风险恐惧感,从而激发个体的创业行为。(3)后发国家为了推进经济发展,会鼓励创业行为,制定降低创业风险的政策,因而要素驱动型国家和投资驱动型国家的个体创业倾向高于创新驱动型国家;但后发国家的创业模式更多地体现为生存驱动型,因而创业失败率较高且社会辐射效应也较低。鉴于此,行为主体应加强创业学习,积累创业能力,转变风险态度,以开发创业机会与资源。与此同时,后发国家应完善创业保障与服务,加强创业教育与激励,提供合理的创业资源支持,以激发个体的创业动力,提升个体的创业能力。

孟瑜[2](2021)在《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文中提出煤炭行业和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变化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作为专业化的施工企业,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前煤炭建设新增项目减少、市场竞争激烈、资金问题制约、高端人才匮乏等多重背景下,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对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特点和梳理建筑施工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以SM建设集团为例,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内外部环境,制定发展战略,提出保障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阐明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在解析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的特征、作用和影响因素,梳理了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方法,为研究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撑。(2)分析了SM建设集团经营现状及发展环境。从组织管理、业务经营、市场开发、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分析了 SM建设集团的经营现状;运用PEST方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集团面临的外部环境及自身竞争力状况;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建设集团的外部环境和自身优劣势,为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奠定基础。(3)制定了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构建了基于AHP和模糊评价法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集团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制定了以SO战略为核心,同时结合ST、WO和WT战略的集团发展战略,包括公司治理、业务发展、市场拓展、公司上市和智能化发展五个方面,并从思路、目标和措施三个维度阐述了集团的发展战略。(4)制定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从企业治理能力、品牌文化建设、对外交流合作、企业人力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驱动策略等六个方面制定保障措施,为建设集团实施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提出的SM建设集团发展战略可以为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同时为煤炭建设行业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骆璐[3](2021)在《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现象严重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针对规模化种植药用植物的污染状况,本研究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系统的检测方法体系、风险评估体系、有害残留物标准及质量管控体系,提出保障药材质量及安全性的有效措施。方法1.药用植物农残的检测收集了 1771批次共182种大规模种植的药用植物样本,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了药用植物中常检出的、禁用的、以及高毒的共136个农药残留,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对136种具有高毒和高检出率的农药进行检测,建立了药用植物的多残留农药检测体系。通过欧盟药典公式,计算出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计算其检出率及超标率。2.药用植物重金属的检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773批次共86种药用植物中五种重金属镉(Cd)、铅(Pb)、砷(As)、汞(Hg)和铜(Cu)进行检测。根据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7个国际组织颁布的五种重金属的现有标准,分别计算重金属的检出率及超标率。3.药用植物农残的风险评估对于农残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区分由于农残暴露量升高而对健康构成的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应用危害商(HQ)和危害指数(HI)来量化急性、慢性以及药用植物农残的累积暴露风险;采用风险安全序数,通过风险等级评分对农药和药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序。通过将农药毒性、农药摄入量和可检测残留水平的相应分值进行计算,得到农药的风险等级得分(S)和药材的风险指数(RI)。此外,首次建立了针对药用植物农残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将致癌和非致癌风险与疾病发病率相关联。对药用植物农药残留引起的患者摄入量以及相关癌症和非癌症聚集效应进行量化,并将两者合并成患者健康影响得分(IS),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表示。4.药用植物重金属的风险评估对于重金属造成的健康风险,采用膳食风险评估、非癌症风险评估和癌症风险评估探讨药用植物中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膳食风险评估计算出每日预估重金属摄入量(EDI)与各金属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PTDI)比较;非癌症风险分别计算了每种药材中各金属的非癌症危害商(HQ)及每种药材的总非致癌危害指数(HI);同时计算了每种药材中三种明确癌症风险金属的癌症风险值(CR),与癌症强度因子(CSF)比较,并计算了每种药材的总癌症风险值。结果1.药用植物农残检出及超标情况农残的总检出率为88.03%(1559批次),超标率为59.01%(1045批次)。根据欧盟(EU)、美国(US)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共检出35种禁用农药。在至少42.97%的样品(761批次)中检测到35种禁用农药,其中速灭磷和总DDT分别的检出率分别为 24.20%(LC/MS-MS,242/1000)和 13.10%(GC/MS-MS,101/771)。此外,8种禁用农药的浓度水平比欧盟标准高出500倍以上。菊花中检出农药37种(超标8种,禁用7种),其次是山楂(29种)和益智(27种)。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48.62%,n=1559),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5.77%,n=1559)。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杀虫剂(45.42%,n=6387)和杀菌剂(33.69%,n=6387)检出率最高。2.药用植物农残风险评估根据农残的膳食风险评估结果,10种药材的急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a>1),包括山楂(HIa=12.09),花椒(HIa=11.54),枸杞子(HIa=1.86),和苦地丁(HIa=1.48)等。23种药用植物的慢性风险为不可接受风险(HIc>1),包括山楂(HIc=6.62),肉豆蔻(HIc=3.51),和花椒(HIc=3.38)等。山楂和花椒的急慢性风险(HQa和HQc)及急慢性累积风险(HIa和HIc)最高,而禁用农药呋喃丹和速灭磷在膳食暴露风险评估中危害商最高。此外,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显示出最高的膳食暴露风险。在风险安全序数评估中,山楂、枸杞子、金银花和蒲公英中检测到的3-羟基呋喃丹和对溴磷的风险等级得分(S=140)最高。而药用植物山楂的危害指数最高(RI=1925),其次是石斛(RI=1315)和防风(RI=1144)。此外,根据Spearman相关系数,农药残留(p=0.783)对风险排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农药毒性(p=0.691),草药摄入量(p=0.370)最小。根据健康影响评估结果,药材薏苡仁(min ISh=3945.40 μDALY·person-1,mean ISh=972.07 μDALY.person-1)和川明参(ISh=4287.78μDALY·person-1)调整伤残年数最高,而薏苡仁o,p’-DDT(ISi,h=2729.58 μDALY·person-1),及川明参中的 o,p’-DDT(mean ISi,h=2837.91 μDALY·person-1,max ISi,h=3682.78μDALY·person-1)风险最高。综合三种风险评估方法,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其除具有肾毒性和肝毒性外,还具有致癌、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等。且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问题需要特别关注。3.药用植物重金属检出及超标情况所有样品均检测到了重金属,总计30.51%(541)的样品中至少有一种重金属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标准,433个样品检测出一种超标金属,75个样品检测出两种超标金属,24个样品检测出种3超标金属,9个样品检测出4种超限金属。五种重金属的超标率依次为Pb(102,5.75%)>Cd(88,4.96%)>As(74,4.17%)>Hg(67,3.78%)>Cu(31,1.75%)。Hg在菊花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66.17倍,Pb在桔梗中检出的最高浓度超标9.02倍。叶及皮类药用植物的超标率为9.68%,果实及种子类的超标率为16.13%,全草及其它类的超标率为41.94%,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超标率为19.35%。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重金属Pb的超标率最高,其次是Cd 和 As。4.药用植物重金属风险评估根据重金属的膳食风险评估,共有25种(29.07%)草药(n=86)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其中9种以果实及种子入药,5种为花类,3种为根茎类,2种为叶及皮质类。7种草药中Pb、5种草药中的Cd、4种草药中的Hg和3种草药中As的最大估计日摄入量(EDI)超过了相应的暂定允许日摄入量(PTDI)。车前草的非癌症风险最高(HI=11.47),而穿心莲的癌症风险最高(CR=5.27E-09)。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HQ=9.95)和癌症风险(CR=4.48E-09)。结论农药在根茎及根茎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在花类药材中检出率最低,以山楂为代表的果实类药材的农残风险最高。重金属在果实和种子类药材中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全草类药材的超标率最高。风险最高的农药属于有机磷杀虫剂,总滴滴涕、呋喃丹,和速灭磷被确认为是最具风险隐患的杀虫剂。重金属As在草药中显示出最高的非癌症和癌症风险。本研究是时空尺度大规模的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标准制定、药用植物规模化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质量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及依据。

欧春尧[4](2021)在《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过程研究》文中指出颠覆性创新是指企业面向利基市场需求引入新的技术、产品或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生产流程、商业模式和价值网络等环节,由此逐步侵入主流市场并破坏在位者价值基础,为现有技术范式、产业格局和社会生活等带来巨大颠覆与深远影响的过程。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智能技术群落逐项落地与聚变赋能,不断促进后发企业等创新主体技术范式变迁和价值创造模式变革以催生颠覆性创新,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随着主流产品价值基础和在位企业竞争优势被逐步破坏,颠覆性创新对现有产业技术体系与发展格局造成“归零效应”,为后发企业应对不确定情境下的诸多挑战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对其提升价值优势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探讨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逻辑及实现过程等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扩展本土情境下颠覆性创新理论研究,为企业及政府颠覆性创新管理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符合我国正确认识和培育发展颠覆性创新、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权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研究以颠覆性创新为理论基础,基于价值创造视角,紧密围绕“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过程”这一核心问题,主要遵循理论研究、模型构建、案例分析等研究步骤,面向本土后发企业展开研究。首先,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颠覆性创新及价值创造等相关研究成果,对所存在的理论缺口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物联网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梳理出“技术应用—价值创造—优势获取”这一逻辑主线,揭示了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与优势获取过程,形成整体概念模型;其次,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围绕技术范式转变、组织动态演化和价值网络创新等归纳出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形成机制;再次,基于组态方法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要素的聚合路径进行探讨,采用fsQCA分析不同维度影响因素对颠覆性创新价值聚合的综合影响及组态作用;最后,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后发企业价值扩散效应与颠覆性创新优势演化过程进行动态仿真分析,重点探讨并检验价值扩散效应中市场机会识别、企业创新意愿与价值网络重构等主要参数变化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程度,进一步解构价值扩散与优势演化的关系。结合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是在系统内部和外部诸多要素相互作用下、不断创新企业内部价值主张、价值聚合和价值扩散的整个价值创造链条的动态过程,后发企业根据不同的场景需求以及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持续发挥颠覆性技术价值潜力来推动企业创造价值获取优势;(2)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形成的关键在于促进技术范式转变与组织结构创新,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赋能以及市场化应用优势,加快实现价值网络创新;(3)技术演化、组织变革和环境变化等相关因素会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聚合产生组态影响,根据后发企业在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及环境应对等能力上的差异,采取更为合理的组态策略更有利于颠覆性创新的演化扩散;(4)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扩散是一个由技术、组织和环境等方面关键变量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市场机会识别、企业创新意愿与价值网络重构等是影响颠覆性创新价值扩散与优势演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后发企业获取颠覆性创新价值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逻辑与过程,从新视角印证了部分文献对于颠覆性创新演化扩散的主要观点,体现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弥补了本土情境下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与优势形成方面研究的不足,增加了颠覆性创新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深度。在实践上,由于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具有超前性与典型性并处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的关键阶段,本研究重点开展本土情境下颠覆性创新理论研究和案例验证,丰富了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内涵,对相关行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贾亚娟[5](2021)在《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关乎6亿农村居民生活福祉,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成色。2018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647亿吨,其中近1/4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只有48.91%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垃圾靠风刮”以及随处丢弃等现象依然出现在村落图景中。目前,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多数农村地区通过“户投放-村收集-镇/街道运输-县/区/市处理”的混合处理方式来解决生活垃圾治理这一难题,表面上解决了村落的脏、乱、差等环境问题,实质上对土壤、地下水以及空气带来了严重的二次污染,未能真正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以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间的良性发展。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途径,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Co VID-19)等传染病多发的当前形势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农户是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的源头,也是实施分类治理的源头,还是分类治理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具有自发合作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作为农村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具有显着的正外部性,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有益于社会的集体合作行为,而社会资本被认为可以通过信任互惠、信息传播、规范约束和关系网络等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解决分类治理中“集体行动困境”和“公地悲剧”等问题。另外,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也是在一定制度框架下的自主选择行为,农户不同的环境关心程度,往往会影响其参与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以及参与深度,进而会决定集体合作行为的决策过程以及效果。因此,立足农村,发挥农户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户诉求,依据其选择偏好从集体行动角度探究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可行性及其必要构件,刻画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选择偏好的影响机理、作用过程及其实现路径,对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发挥农户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环境宜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尊重农户偏好,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策方案是农村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有效实施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核心。但目前来看,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农户主体作用缺失;二是“自上而下”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的设计实施,由于忽视农户偏好而约束了分类治理政策实施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集体行动理论、效用理论、外部性理论、自主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为指导,依据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置”4个环节设计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模拟实验,刻画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选择偏好的作用机理,基于陕西农村地区52个非试点样本村863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分类模式的选择偏好、合作模式的选择偏好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验证并揭示了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选择偏好的影响机理及其作用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认知逐渐增强,但农户参与度不高。宏观数据分析表明,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治理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治理收效较弱、制度体系不健全、农户参与度不够等问题。研究区域调查显示,4个试点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以及治理成效存在差异,而且农户参与不足,更是缺乏依据农户偏好制定并实施分类治理的政策;52个非试点样本村中仅有3个村子推行分类处理并建设有可腐烂/可堆肥垃圾处理设施;863个农户样本中有59.68%仅简单地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但是样本农户具有较强的生活垃圾分类责任感、分类认知、源头分类态度以及分类能力。因此,全面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可持续分类治理,树立绿色治理理念是前提、分类运作是抓手、规章制度是保障,尊重农户偏好调动农户积极参与是关键。第二,构建了包含社会信任(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3个维度14个指标的社会资本指标体系,对样本农户的社会资本进行测度发现农户在不同维度下的社会资本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环境关心选用中国版环境关心量表CNEP进行测度,农户的环境关心均值为3.840,环境关心水平较高。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源头分类选择偏好的影响,社会资本中的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显着提升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偏好,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对农户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选择偏好没有显着影响,另外,农户受教育年限也对其产生显着正向影响。总体而言,社会资本总指数、环境关心和受教育程度均显着提升农户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的意愿水平,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第三,农户对分类治理模式偏好的选择实验结果显示,参与实验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具有显着偏好及较高的支付意愿,社会资本、环境关心显着正向影响其支付意愿。参与实验农户对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公共服务的提升具有较强的偏好,且农户对宣传培训、清洁工上门收集频次以及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具有显着偏好;农户对清洁工上门收集垃圾频次以及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2个指标属性具有显着的边际支付意愿,清洁工上门收集垃圾频次的平均边际支付意愿为2.224元/月/户,生活垃圾末端分类处置水平的平均边际支付意愿为1.075元/月/户,农户整体支付意愿平均为22.033元/月/户。总的来说,社会网络规模越大、人际信任程度越高、社会规范水平越高、环境关心水平越高的农户选择保持现状的可能性越低,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偏好越强。从农户个体、家庭特征的影响来看,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具有较高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选择偏好和支付意愿。第四,阳光堆肥房农户合作偏好的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户对阳光堆肥房具有较高的合作偏好,社会资本、环境关心显着正向提升阳光堆肥房的农户合作偏好。政府补贴可以有效提升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意愿,而且农户偏好于参与合作户数较多、合作灵活性较高、距离村子较近以及相关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阳光堆肥房合作模式。总体而言,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制度信任程度越高、环境关心水平越高的农户选择保持现状的可能性越低,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供给以及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合作偏好越强。从农户个体、家庭特征的影响来看,年轻的、受教育程度高以及是党员或村干部的农户具有较强的合作偏好。最后,为推行切实可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方案,减少政策方案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差距,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本文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结果,依据农户偏好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分类模式与合作治理模式,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农户参与机制,基于社会资本、环境关心视角提出了引导、约束、激励农户参与分类治理的政策建议与保障体系,以期为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户偏好的分类治理政策方案提供实证借鉴,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农户选择偏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龚建涵[6](2021)在《四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鱼类的勇敢性对其种群的分布、生态适应和遗传进化有重要影响。研究不同物种勇敢性的差异成为近年来热门课题之一。四川境内复杂多样的水文环境和鮈亚科鱼类丰富的多样性为鱼类的勇敢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鮈亚科鱼类的勇敢性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嘉陵颌须鮈(Gnathopogon herzensteini)、亮银鮈(Squalidus nitens)和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4种栖息于不同生境中的小型鮈亚科鱼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勇敢性的行为抑制和风险权衡两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评价,构建勇敢性的行为评价体系,准确评估4种鮈亚科鱼类种间勇敢性大小及差异,并探讨影响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大小的相关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行为抑制方面:4种鮈亚科鱼类的勇敢性在行为抑制方面共识别7种关键行为事件和6种差异明显的行为特征,并区分为爆发阶段、抑制阶段、缓游阶段、探索阶段、适应阶段等5个不同阶段;4种鮈亚科鱼类在行为阶段的完整性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均存在明显差异。从行为阶段组成的完整性来比较,在所研究的4种鮈亚科鱼类中,麦穗鱼在行为抑制实验的阶段组成上最完整,表现了5个行为阶段,而亮银鮈只有4个行为阶段(缺失第五阶段),嘉陵颌须鮈和稀有鮈鲫仅有3个行为阶段(缺失第三阶段和第五阶段),且不同物种的不同行为阶段的时间分配也存在较大差异。在6种差异明显的行为特征比较中,麦穗鱼的平均游动速度最低,稀有鮈鲫最高,且麦穗鱼显着小于其余3种鱼;稀有鮈鲫在旷场中部和边缘的交叉次数最低,嘉陵颌须鮈最高,嘉陵颌须鮈显着高于其余3种鱼;麦穗鱼在旷场中部位置的时间占比和旷场中部位置的游动路程占比上最高,亮银鮈最低,麦穗鱼和嘉陵颌须鮈之间差异不显着,且麦穗鱼和嘉陵颌须鮈都分别显着高于亮银鮈和稀有鮈鲫;嘉陵颌须鮈在逃逸撞击次数上最低,亮银鮈最高,嘉陵颌须鮈的撞击次数显着小于其余3种鱼;麦穗鱼的鳃动频率最高,稀有鮈鲫最低,4种鱼相互间都有显着性差异。4种鮈亚科鱼类在行为抑制的阶段持续时间相关性上,第二阶段与第四阶段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其他阶段间关系则呈现较大差异,其行为阶段相关性可能与其能量分配策略有关。2.在风险权衡方面:4种鮈亚科鱼类的勇敢性在风险权衡方面共识别6种关键行为事件和6种差异明显的行为特征,并区分为爆发阶段、冻结阶段、权衡阶段3个行为阶段;4种鮈亚科鱼类的阶段完整性呈现一致,但不同物种中各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均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物种中不同行为阶段的时间分配也存在较大差异。在6种差异明显的行为特征比较中,麦穗鱼在游动路程上最高,稀有鮈鲫最低;麦穗鱼在第一次摄食时间上最低,亮银鮈最高,麦穗鱼显着低于亮银鮈和稀有鮈鲫;嘉陵颌须鮈在捕食者检查次数上最高,亮银鮈最低,嘉陵颌须鮈显着高于亮银鮈和稀有鮈鲫;麦穗鱼在摄食次数上最高,亮银鮈最低,麦穗鱼显着高于亮银鮈和稀有鮈鲫;麦穗鱼在食物区域的游动路程和在食物区域的时间占比上均是最高,亮银鮈最低,麦穗鱼显着高于亮银鮈。4种鮈亚科鱼类在风险权衡的阶段持续时间相关性上,所有4种分析的鮈亚科鱼类中的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一致的相关性,即第一阶段与所有阶段均没有相关关系,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高度相关,且呈现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种鮈亚科鱼类的行为阶段相关性可能与其防御策和冒险策略的权衡有关。3.评价体系构建和勇敢性评价:所构建的鮈亚科鱼类的勇敢性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CRITIC权重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由三层递阶层次结构构成,共12个指标。该体系能较好地反应鱼类勇敢性的特点和区分鮈亚科鱼类勇敢性的差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通过该评价体系得出:4种鮈亚科鱼类在行为抑制和风险权衡两方面的勇敢性均为麦穗鱼最高,亮银鮈最低,行为抑制和风险权衡在各物种内无显着相关性。4种鮈亚科鱼类的勇敢性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是麦穗鱼、嘉陵颌须鮈、稀有鮈鲫和亮银鮈;麦穗鱼勇敢性极显着大于亮银鮈和稀有鮈鲫;麦穗鱼和嘉陵颌须鮈间无显着差异;嘉陵颌须鮈、亮银鮈和稀有鮈鲫相互之间无显着差异。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的种间差异可能是由生活史策略和生境差异造成的,这也许会影响4种鱼的空间分布和环境适合度。性别和体型对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大小无显着影响,且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勇敢性也无显着影响,不同鱼类物种间的勇敢性差异可能与种间的遗传因素有关。

苏磊[7](2020)在《微塑料在内陆至河口多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规律》文中认为微塑料由于广泛存在、持久性以及潜在的生态风险,属新型污染物研究热点。微塑料在多介质中的分布特点,丰度水平和积累规律对于理解微塑料的环境行为、迁移方向以及评估其生态风险具有价值,也是指导微塑料污染管控的理论依据。相比于大洋环境,内陆至河口系统与微塑料污染来源密切关联,受人类活动影响显着。由此研究选取有相似流域结构的长江中下游及飞利浦湾流域内有区域代表性的湖泊、河流、河口、湿地以及街道。基于显微镜检查和光谱学仪器确证方法,研究道路积灰、水体、沉积物和水生生物样品中微塑料的丰度水平,形态特征以及化学组成。通过系统性归纳和多元分析:一、描述微塑料在不同流域中各类环境介质内的分布与污染特征;二、建立外部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对微塑料污染的影响与贡献;三、归纳微塑料在多环境介质(侧重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四、提出微塑料的特征污染模式以及实用的微塑料生物监测方案。首先于体现大气沉降和非点源污染的街道积灰开始。其距人类活动最近且易于受气候改变如降雨、径流等影响,但作为潜在污染来源,常被忽视。选取飞利普湾及其上游流域的典型街道,于降水总量不同的两个季节采集积灰。两季节微塑料在积灰中的平均丰度为20.6至529.3 items/kg。其中纤维(70.8%),小于1 mm的个体(41.9%),聚酯和聚丙烯(合计26.3%)占微塑料主体。不同采样点间随采样季节变化,微塑料的丰度、形态和组成差异不显着。结合飞利浦湾及其上游的实际人类活动与气象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城镇化程度与降水显着影响街道积灰中微塑料的积累。即人为来源的微塑料在干燥季节积累,随降水过程冲刷和径流携带迁移。但尚不明确引发显着微塑料迁移的降水量阈值。积灰监测是对微塑料经大气或者城市非点源扩散污染水平初筛的经济高效手段,研究证明积灰本身是微塑料经由非点源进入环境的重要场所。为探索微塑料自污染源进入水体后的污染特征,选取多个长江中下游典型河湖,其中太湖做为局部重点,开展野外调查。漂浮微塑料丰度范围为0.5-25.8 items/L,峰值出现在营养盐指数较高的太湖东北部湖区,且处于目前湖泊报道的最高位。在大流域尺度上,丰度呈向下游积累趋势,局部为近岸高,湖心低的空间特征。漂浮微塑料以纤维(69.4%),小于1 mm的个体(86.0%)为主,化学组成以聚酯和半聚合物类(合计60.3%)为主。为探索漂浮微塑料沉降,于同区域开展了沉积物微塑料污染调查,其丰度范围为5.0-234.6 items/kg,为世界背景下中等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水体类似,低值位于上游地区的鄱阳湖,峰值于太湖东北部湖区,空间特点与沉积物粒径分布无关。沉积物微塑料化学组成以聚酯类、半聚合物类、聚丙烯为主(合计54.3%)。形态以纤维(75.2%)和小于1 mm尺寸的个体(79.9%)为主,纤维比例以及微塑料的平均尺寸均低于漂浮微塑料。区域背景信息表明污染物输入与湖面流场是促进漂浮微塑料迁移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积累的主因。为定量外部因素对微塑料自内陆向河口迁移的过程积累的贡献水平,于飞利浦湾流域土地利用水平和地形特点各异的多重水环境系统中开展水体-沉积物微塑料污染的平行研究。微塑料丰度结果低于长江中下游研究结果,范围分别为0.06-2.5 items/L和0.9-298.1 items/kg,且关联显着。纤维(80.4%)和小于1 mm的个体(44.5%)为常见微塑料形态,主要聚合物组成为聚酯类、聚乙烯和聚丙烯(合计47.8%)。微塑料平均尺寸(1.3 mm)较长江中下游研究结果(0.8 mm)更高。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形态,化学组成)均高于水体,表明沉积物为水体中微塑料的汇。微塑料丰度与采样点海拔高程显着负相关,提示微塑料向下游明确积累。参考土地利用类型,微塑料丰度,形态等多因子进行残差分析表明:商业,工业及交通运输业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显着关联微塑料丰度,聚合物多样性和破碎化程度。因此微塑料在滨海热点区域的积累来源于由水力输运和特定人为源排放的叠加贡献。综上,提出微塑料在滨海城市的特征污染模式:上游污染物的积累与自身作为污染源排放的叠加污染模式。相比于上述非生物介质,生物介质作为微塑料迁移中的临时载体,对于解释微塑料环境行为及风险评估具有意义。于同研究区域开展了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鱼类(食蚊鱼Gambusia holbrooki、近岸经济鱼类)体内微塑料污染调查,其中鱼类研究还进行了分器官分析。河蚬体内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0.2-5.3 items/ind.(0.2-12.5 items/g),食蚊鱼鱼体及鱼头部微塑料丰度范围分别为0.18-1.13 items/ind.(0.52-4.4 items/g)以及未检出-0.28 items/ind.(未检出-12.5 items/g),检出率分别为3.3%-38.3%和未检出-13.3%。近岸经济鱼类样品中22%-100%的鱼体肠胃可以检出微塑料,22%-89%的鱼体鳃部中可以检出微塑料,丰度分别为0.3-5.3 items/ind.(0.1-8.8 items/g)和0.3-2.6 items/ind.(0.1-5.2items/g),海鲈鱼的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未发现微塑料。生物体样品中的微塑料以纤维(74.5%-96.4%)及小于1 mm的个体(40.1%-87.1%)为主,最常见的聚合物为聚酯类(25.8%-37.1%)。生物体内微塑料残余与区域污染关系密切,其中太湖东北部湖区,长江下游及墨尔本北部湿地生物体样本中微塑料含量高于同区域平均值。生物对微塑料的摄入依赖于微塑料形态特征,摄入途径以及生物生理参数,即尺寸、栖息习惯和性别。通过建立生物体内微塑料与环境中微塑料的定量关系,指出使用鱼类胃肠道监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入概率,或者河蚬软组织监测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对比微塑料污染特征在不同流域与环境介质中的协同与差异,提出微塑料在环境中的横向和纵向迁移的概念,并评估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制约因素。微塑料的横向迁移以向下游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域集中为特点。该过程中,地形、气象因素和持续的污染源排放影响迁移路径,是促进污染积累的主导因素。微塑料的纵向迁移主要表现为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差,尺寸差和成分差。在纵向迁移中,微塑料的形态尺寸和化学组成影响其沉降和迁移程度以及生物可利用性,进而改变微塑料自临时载体向汇运动的过程。定性和定量剥离影响微塑料横向与纵向迁移的因素应是今后科学管理微塑料自陆源入海的重点。

黄心如[8](2020)在《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在2019年已超过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仍呈高发趋势,每年以2.6万例速度增长。尘肺病患者的高发行业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不仅包括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还覆盖到了机械制造、冶炼、建筑、筑路、水电等众多行业。尘肺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还危及患者婚姻、家庭及社会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尘肺病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劳动的管理目标进程中,解决职业健康损害问题、克服当前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协同治理在管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创新、网络结构升级及治理成效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极大优势,因此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突破目前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与可选路径。本研究在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基础上,从认知性、耦合性和演化性的“协同”视角探析中国尘肺病协同治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耦合边界及结构特征,系统刻画了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五类异质性行动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了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机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网络群体关系的协同共治情境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数据和质化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尘肺病治理系统中多主体互动要素及其对整体治理成效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地,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互要素和网络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系统,并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对多主体进行非线性行为建模,实现在不同情境要素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协同共赢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尘肺病患者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厘清了以引导层-执行层-收益层为主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2)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从自利性、惠他性对尘肺病多主体治理行为进行剖析。(3)依据多元耦合秩序表达提出了“强厌恶互斥-弱厌恶互斥-弱互惠协作-强互惠协作-互惠共赢”演化路径。二是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间互动机理,从任务层面(信息、业务、职能、渠道、发展交互)和情感层面(认知、认同、信任、依赖水平)这两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同一主体在对不同主体交互感知中存在一定的双向冲突性,即尘肺病患者对用人单位交互感知最低,用人单位对尘肺病患者交互感知也最低。(2)交互主体之间整体关系感知质量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不同主体的情感交互感知均呈现出排序一致性,即依赖水平<信任水平<认同水平<认知水平,交互主体之间关系质量处于表层情感认知状态。(3)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感知水平偏低,其中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的“困顿型”占比最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型”占比相对较大且在多主体互动中起到良性助推作用。三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因素、关系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尘肺病系统治理结构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尘肺病协同治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地,年龄小于30岁、未婚、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区间内、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家庭成员数在6人及以上、工作年限小于3年、基层管理人员身份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尘肺病协同治理意愿较低。(2)系统内源因素中的主体因素(价值性感知、利益性感知、参与性感知),关系因素(任务和情感交互)以及结构因素(嵌入性感知、中心性感知、系统性感知)均对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系统外源因素中的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生态位异质性、政策制度风险、协同成本风险、技术渠道风险对主体、关系、结构因素与部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倾向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共治演化仿真分析。构建以真实多主体互动下尘肺病患者、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动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共治演化仿真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混合干预强度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尘肺病协同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尘肺病多元治理系统的初始状态下,交互主体间呈现了强厌恶互斥关系最高,弱厌恶互斥次之的不良关系涌现特征,整体治理系统落入到“拮抗态”。通过进一步增强网络影响强度发现,卓越份子具有较强的扭转作用,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迅速增高,整个系统不断向更优级的共治秩序演化,最终达到“共存态”。(2)基于主体差异性,五类异质性主体在不同程度的互动要素干预影响下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尘肺病患者和用人单位行动主体间的匹配效果对共治秩序演进的影响最为显着。具体地,在两两主体匹配的任务和情感交互干预的同等增幅标准下,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尘肺病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尘肺病患者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而尘肺病患者与政府、政府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与社会组织则在干预效果上具有有限效用提升,同时发现过度强化的情感交互反而会造成整个系统共治效能的退化。(3)在不同程度的各方行动主体之间互动要素干预下,发现了主体因素感知、结构因素感知、异质性特征、风险特征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均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当不同主体间所有互动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全面提升时,会促进整个网络以相对最快的速度由“拮抗态”跃升到“共赢态”的演化进程,相对于单独提升单一主体或要素能更快在始发时刻就进入到共赢态,因此,全面提升所有网络群体或所有互动要素则产生的共赢助推力最强,并能快速促进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PSBEN共赢互惠政策体系设计。以心理P-结构S-行为B–效能E-网络N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主体心理干预设计、网络结构重塑设计、主体行为防控设计、多主体协同网络效能提升设计和社会网络扩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90个,参考文献475篇。

关雪梅[9](2020)在《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林业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林业行业的晴雨表和林业企业的中坚力量,林业上市公司的责任更加重大,应更大程度上考虑森林资源的外部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保证在赚取经济利润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林业上市公司亟需解决的难题。林业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生产经营依托森林资源,其投资兼具了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相对较大和经济效益低等诸多特征,并且关系到林农问题、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近年来政府加大对林业产业上市企业支持力度,代表政府直接意志的政府补助必然对其投资产生影响,也会对社会责任起到重要的支撑和驱动作用。而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层利己动机和战略动机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接纳与认同。在当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重视加大的背景下,对宏观的政府补助对微观林业产业这一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进行研究,重新认识其社会责任履行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路径提上日程。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理论指导,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我国沪深两市林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分析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假设;其次,从变量的测度、主要回归分析方法和模型构建三个方面设计了研究的方案;再次,利用OLS、FE和Sys-GMM三种回归分析方法对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政府补助驱动机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效率的内部提升策略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本文按照“政府补助—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效率”的逻辑思路,发现并证实了政府补助不仅正向影响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而且也发挥了对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向驱动作用,即政府补助产生的资源补给效果可以优化林业上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投资效率的长期和短期积极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在政企关系之间这一“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作用路径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丰富和发展了林业企业社会责任和投资效率研究领域,为林业上市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提供对策,有助于促进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在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互动机制,并为相关政府部门与微观企业提供一定政策指导与借鉴。

曽旭峰[10](2019)在《ST公司电能质量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及工业的发展,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能质量问题不仅会导致用电效率下降,更会造成诸多潜在危害包括电气火灾,因此电能质量的预防和治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帮助客户预先发现电力系统潜在的电能质量风险和避免电气隐患,这个方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本论文以ST公司计划投资的PQS(Power Quality System)电能质量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商业计划书的形式,运用战略管理学、营销管理学和财务管理学等理论,从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分析和总体规划。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进行了阐述,并说明研究的意义,梳理和总结了商业计划书编制方面和电能质量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运用PEST及“五力”模型对项目面临的宏观及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项目外部的机会和挑战,以及项目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得出项目面临的外部机会大于挑战,项目内部优势大于劣势。第三,通过STP营销工具确定了目标市场,并对项目的产品、品牌和功能进行了定位;随后运用4P理论为项目制定了营销组合策略。第四,在财务分析中,通过估测各年度收入和成本得出年度增量现金流,通过EXCEL中财务函数求得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及修正内部收益率、动态回收期等财务主要指标。最后,对本项目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筛选出项目的敏感性风险因素,其中营业收入,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的变动对项目净现值是最为敏感的;接着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对项目的综合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和判断,为控制风险提出了相关风险控制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商业计划书的研究得出:1、本项目具有较好的基础,产品技术优势明显,ST公司具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项目经验,项目自身优势大于劣势,外部机会大于挑战,项目最优战略是采取“SO-增长型战略”。2、项目定位在高端电能质量治理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以对电能质量敏感的工业客户为主,以高价值中等价格来挖掘客户需求。3、项目总投资为2400万元人民币,项目前10年净现值NPV为4857.26万元,即项目在前10年为公司增加了4857.26万元价值;内部收益率IRR为37.78%,修正内部收益率MIRR为24.43%,都大于项目的必要报酬率11.4%;动态投资回收期4.13年,低于投资者期望的5年投资回收期,所以该项目是值得投资的。4、经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发现,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通过制定专项措施来规避风险:针对营业收入下滑的风险,可加强销售团队的建设和考核,建立项目数据库,加强大客户的管理和建立销售联盟;针对采购成本上涨的风险,可采取建立原材料价格档案和价格评估体系,完善采购部降本激励机制,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签订年度采购合同;针对销售费用上升风险,可以采取建立销售费用预算制度,加强销售费用的过程管理,创新销售模式降低销售成本。

二、ST生态 风险大于机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生态 风险大于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1)创业还是就业?——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动态效用最大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分析
2 理论分析与建模假设
    2.1 分析框架
    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2.1 自主动机的期望(M)
        2.2.2 机会的期望(O)
        2.2.3 能力的期望(C)
        2.2.4 风险的规避(R)
3 数理解析与仿真分析
    3.1 模型构建
        3.1.1 参数设置
        3.1.2 创业的条件分析
    3.2 模型解析
        3.2.1 就业转创业者
        3.2.2 创业转就业者
    3.3 仿真分析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4.2 实证分析
        4.2.1 能力与机会、风险、期望、工作自主性的关系
        4.2.2 创业与否的抉择
    4.3 稳健性检验
5 研究结论与主要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启示

(2)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发展战略
        2.1.2 煤炭建筑施工企业
        2.1.3 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
    2.2 煤炭建筑施工发展战略特征及必要性分析
        2.2.1 发展战略的特点
        2.2.2 发展战略的作用
        2.2.3 发展战略的影响因素
        2.2.4 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2.3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SWOT分析法
        2.3.4 战略联盟
3 SM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3.1 SM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1.1 集团概况
        3.1.2 组织管理
        3.1.3 业务经营
        3.1.4 市场开发
        3.1.5 科技创新
        3.1.6 人才队伍
    3.2 SM建设集团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技术环境
        3.2.4 社会环境
    3.3 SM建设集团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4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3.5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
    3.4 SM建设集团SWOT分析
        3.4.1 主要优势分析
        3.4.2 主要劣势分析
        3.4.3 主要机遇分析
        3.4.4 主要威胁分析
4 SM建设集团战略选择及发展战略制定
    4.1 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模型
        4.1.1 影响因素构建
        4.1.2 影响因素评价
        4.1.3 战略选择模型
    4.2 建设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4.2.1 影响因素评价
        4.2.2 发展战略选择
    4.3 建设集团总体发展战略
        4.3.1 战略制定原则
        4.3.2 总体战略思路
        4.3.3 总体战略目标
        4.3.4 主要发展战略
    4.4 建设集团主要发展战略内容
        4.4.1 集团治理战略
        4.4.2 业务发展战略
        4.4.3 市场拓展战略
        4.4.4 公司上市战略
        4.4.5 智能化发展战略
5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企业治理能力保障
    5.2 品牌文化建设保障
    5.3 对外交流合作保障
    5.4 企业人力资源保障
    5.5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
    5.6 创新驱动策略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SM建设集团中高层访谈提纲
附录二:SM建设集团发展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调研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情况
        1.1 农残及重金属超标问题普遍
        1.2 农残及重金属主要类型及危害
        1.3 农残及重金属产生途径
    2. 药用植物农残及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1 农残前处理方法
        2.2 农残检测方法
        2.3 重金属前处理方法
        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3. 农残及重金属的标准与风险评估
        3.1 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标准
        3.2 药用植物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总则
        3.3 农残及重金属的暴露评估
    参考文献
前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药用植物的多农药残留检测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UPLC-MS/MS条件
        2.3 APGC-MS/MS条件
    3. 数据分析
        3.1 检出率的计算
        3.2 超标率的计算
        3.3 农残相关参数来源
    4. 结果与分析
        4.1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检出率
        4.2 药用植物中禁用农药检出率
        4.3 药用植物中农残的超标率
第三章 药用植物多残留农药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方法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风险安全序数
        1.3 健康影响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风险安全序数
        2.3 健康影响评估
    3. 讨论
第四章 药用植物的重金属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采集
        1.2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1.3 对照品标准曲线的制备
        1.4 内标溶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前处理
        2.2 仪器与试剂
        2.3 仪器条件
        2.4 方法学指标
    3. 数据分析
        3.1 重金属的检出率
        3.2 重金属的超标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重金属的检出率
        4.2 重金属的超标率
第五章 药用植物重金属的综合风险评估
    1. 数据分析
        1.1 膳食风险评估
        1.2 非癌症风险评估
        1.3 癌症风险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膳食风险评估
        2.2 非癌症风险评估
        2.3 癌症风险评估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期间成果
附录
    表S1 药用植物中常检出农残的国际标准
    表S2.1 LC-MS/MS检测的1000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2.2 GC-MS/MS检测的771批次药用植物样本清单
    表S3.1 136种农残及其相关参数列表
    表S3.2 LC-MS/MS检测的98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3 GC-MS/MS检测的44种标准曲线及R~2
    表S3.4 LC-MS/MS检测的98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3.5 GC-MS/MS检测的44种农残的保留时间及离子对
    表S4 136种农残的检出率及超标率
    表S5 药用植物中检出农药个数、禁用农药个数及超标农药个数
    表S6 1773批次药用植物重金属检测清单及检测结果
    表S7.1 ICP-MS测定薄荷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 ICP-MS测定穿心莲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3 ICP-MS测定大青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4 ICP-MS测定枸杞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5 ICP-MS测定广金钱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6 ICP-MS测定红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7 ICP-MS测定金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8 ICP-MS测定菊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9 ICP-MS测定款冬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0 ICP-MS测定连翘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1 ICP-MS测定木瓜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2 ICP-MS测定女贞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3 ICP-MS测定蒲公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4 ICP-MS测定山银花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5 ICP-MS测定山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6 ICP-MS测定酸枣仁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7 ICP-MS测定吴茱萸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8 ICP-MS测定五味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19 ICP-MS测定鱼腥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0 ICP-MS测定栀子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1 ICP-MS测定枳壳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2 ICP-MS测定紫苏叶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表S7.23 ICP-MS测定车前草药材中5种元素方法学验证
    图S1.1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1.2 32个产区中五种重金属的主成分分析(PCA)
    图S2 五种药用部位中五种重金属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
    图S3 五种药用部分五种重金属的相似性分析(ANOSIM)
    图9、10、11的图注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4)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颠覆性创新研究综述
        2.1.1 颠覆性创新的本源与发展
        2.1.2 颠覆性创新的类型与特征
        2.1.3 颠覆性创新的产生与演化
        2.1.4 颠覆性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2.2 颠覆性创新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转型与颠覆性创新演化
        2.2.2 创新生态位与颠覆性技术跃迁
        2.2.3 基于价值创新的颠覆性创新扩散
    2.3 基于价值创造的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研究综述
        2.3.1 价值创造的内涵特征
        2.3.2 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理论解释
        2.3.3 后发企业价值创造与颠覆性创新
        2.3.4 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构成维度
    2.4 现状述评与研究机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过程与模型构建:价值形成、聚合与扩散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目的与框架设计
        3.1.2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3.1.3 资料收集与信度效度分析
    3.2 案例描述
        3.2.1 物联网的内涵特征
        3.2.2 物联网的技术层次
        3.2.3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向
    3.3 案例分析
        3.3.1 基于颠覆性技术应用的物联网企业价值主张分析
        3.3.2 基于颠覆性创新的物联网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分析
        3.3.3 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与优势获取的过程模型
    3.4 研究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形成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2.1 概念界定
        4.2.2 研究思路
        4.2.3 研究方法
        4.2.4 案例选择
        4.2.5 数据收集与分析
    4.3 分析过程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轴心式编码
        4.3.3 选择式编码
        4.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
        4.4.1 技术范式转变: 累积-识别-跃迁-防范
        4.4.2 组织动态演化: 战略创新-结构创新-能力拓展
        4.4.3 价值网络创新: 价值主张-价值跃变-价值实现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sQCA的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聚合路径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
        5.2.1 颠覆性创新前因条件
        5.2.2 颠覆性创新影响因素
        5.2.3 组态模型构建
    5.3 研究设计
        5.3.1 研究方法
        5.3.2 样本选择
        5.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4 变量赋值标准
        5.3.5 编码信度检验
    5.4 分析过程
        5.4.1 必要性分析
        5.4.2 组态分析
    5.5 研究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CAS理论的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扩散效应仿真研究
    6.1 理论模型与仿真方法
        6.1.1 理论模型
        6.1.2 仿真方法适用性分析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1 价值扩散对颠覆性创新优势影响机制的仿真模型
        6.2.2 因果关系图及主要反馈
        6.2.3 模型假设与系统流图
    6.3 方程构建与有效性检验
        6.3.1 方程构建
        6.3.2 有效性检验
    6.4 系统仿真分析
        6.4.1 系统运行结果
        6.4.2 关键变量动态仿真分析
    6.5 系统运行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人工智能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二: 条件变量赋值标准

(5)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
        1.3.2 农村公共物品及生活垃圾治理合作供给研究
        1.3.3 农户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及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4 选择实验法及农户偏好研究
        1.3.5 社会资本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6 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1.3.7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生活垃圾
        2.1.2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2.1.3 农户参与
        2.1.4 社会资本相关概念
        2.1.5 环境关心
    2.2 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延展
        2.2.2 集体行动理论及其发展
        2.2.3 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引导
        2.2.4 效用理论及其应用
        2.2.5 外部性理论及其运用
        2.2.6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深化
        2.2.7 理性行为理论及其实施
    2.3 研究框架构建
        2.3.1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整体研究框架
        2.3.2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中国现状及研究区域概况
    3.1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剖析
        3.1.1 治理资金投入逐年增加
        3.1.2 分类治理成效较弱
        3.1.3 地区差异较大
        3.1.4 分类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3.1.5 农户参与度不高
    3.2 研究区域概况及调研实施
        3.2.1 研究区域概况
        3.2.2 调研实施
    3.3 试点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比较分析
        3.3.1 基本情况
        3.3.2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践模式
        3.3.3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参与供给主体分析
        3.3.4 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效果分析
        3.3.5 综合比较
    3.4 非试点样本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4.1 样本村分布及概况
        3.4.2 样本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4.3 样本农户分布及特征
        3.4.4 样本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的测度及解析
    4.1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指标体系构建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3 指标选取及体系构建
    4.2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指标测度
        4.2.1 社会资本指标测度
        4.2.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3 公因子提取
    4.3 社会资本与环境关心的特征解析
        4.3.1 社会资本指标的特征解析
        4.3.2 环境关心指标的特征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源头分类选择偏好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假说及理论分析框架
        5.2.1 社会资本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
        5.2.2 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源头分类的选择偏好
        5.2.3 理论分析框架
    5.3 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5.3.1 变量描述及测度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检验及分析
        5.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模式选择偏好
    6.1 问题的提出
    6.2 实验流程与模型设定
        6.2.1 实验流程
        6.2.2 模型设定
    6.3 实验设计
        6.3.1 评估指标选取及水平值设定
        6.3.2 正交实验及问卷设计
    6.4 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6.4.1 数据说明
        6.4.2 变量描述及测度
    6.5 实证分析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6.5.2 农户参与分类治理模式的选择偏好
        6.5.3 农户参与分类治理的支付意愿
        6.5.4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分类治理选择偏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合作选择偏好
    7.1 问题的提出
    7.2 实验流程与模型设定
        7.2.1 实验流程
        7.2.2 模型设定
    7.3 实验设计
        7.3.1 评估指标选取及水平值设定
        7.3.2 正交实验及问卷设计
    7.4 数据说明与变量描述
        7.4.1 数据说明
        7.4.2 变量描述及测度
    7.5 实证分析
        7.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7.5.2 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的合作选择偏好
        7.5.3 社会资本、环境关心对农户参与阳光堆肥房合作偏好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模式设计及优化
        8.2.1 分类模式设计及优化
        8.2.2 合作模式设计及优化
    8.3 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政策建议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四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动物行为学及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1.1.1 动物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1.1.2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分支
        1.1.3 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1.2 鱼类“勇敢性”的研究概况
        1.2.1 鱼类“勇敢性”定义及研究内容
        1.2.2 鱼类勇敢性差异的研究意义
        1.2.3 影响鱼类勇敢性差异的因素
        1.2.4 鱼类勇敢性研究的方法
    1.3 本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鮈亚科研究概况及研究对象介绍
        1.3.2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中的行为抑制比较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本采集
        2.2.2 实验鱼的驯化和处理
        2.2.3 实验装置、方法和操作步骤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
        2.4.1 4种鮈亚科鱼类行为抑制中的行为描述
        2.4.2 4种鮈亚科鱼类行为抑制实验的阶段划分
        2.4.3 4种鮈亚科鱼类行为抑制差异
        2.4.3.1 4种鮈亚科鱼类行为抑制阶段的差异
        2.4.3.2 4种鮈亚科鱼类行为抑制实验中行为特征的差异
        2.4.3.3 4种鮈亚科鱼类行为抑制在不同阶段中行为特征的种间差异
        2.4.4 4种鮈亚科鱼类行为抑制实验中各阶段占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5.1 四种鮈亚科鱼类行为阶段特征的差异
        2.5.2 四种鮈亚科鱼类行为特征的差异
        2.5.3 四种鮈亚科鱼类不同行为阶段的生态意义
第3章 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中的风险权衡比较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采集
        3.2.2 实验鱼的驯化和处理
        3.2.3 实验装置、方法和操作步骤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
        3.4.1 4种鮈亚科鱼类风险权衡行为的行为描述
        3.4.2 4种鮈亚科鱼类风险权衡实验的阶段组成
        3.4.3 4种鮈亚科鱼类风险权衡实验差异
        3.4.3.1 4种鮈亚科鱼类风险权衡阶段的差异
        3.4.3.2 4种鮈亚科鱼类风险权衡实验中行为特征的差异
        3.4.3.3 4种鮈亚科鱼类风险权衡在不同阶段中行为特征的种间差异
        3.4.4 4种鮈亚科鱼类风险权衡实验中各阶段占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5.1 四种鮈亚科鱼类行为阶段特征的差异
        3.5.2 四种鮈亚科鱼类不同行为特征的差异
        3.5.3 四种鮈亚科鱼类阶段分配的生态意义
第4章 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的指标筛选
        4.2.2 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的定量评价体系构建
        4.2.3 实验鱼生物学特征测定
    4.3 数据处理
        4.3.1 勇敢性的分类
        4.3.2 勇敢性大小
        4.3.3 勇敢性的影响因素
    4.4 结果
        4.4.1 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
        4.4.2 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的比较
        4.4.3 4种鮈亚科鱼类的勇敢性评价体系构建
        4.4.3.1 指标筛选
        4.4.3.2 指标体系分层
        4.4.3.3 权重赋值
        4.4.3.4 综合得分
        4.4.4 4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大小
        4.4.5 4种鮈亚科鱼类的勇敢性大小相关因素分析
    4.5 讨论
        4.5.1 行为评价体系构建及特点
        4.5.2 四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差异
        4.5.3 影响四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差异的因素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微塑料在内陆至河口多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微塑料污染研究背景
        1.1.1 海洋垃圾—微塑料的研究前身
        1.1.2 微塑料的基本定义
        1.1.3 微塑料的潜在风险
    1.2 环境微塑料研究方法学
        1.2.1 微塑料样品的分离与确证
        1.2.2 方法学的发展与自动化
    1.3 多环境介质中的微塑料污染
        1.3.1 水生生态系统
        1.3.2 土壤及大气系统
        1.3.3 微塑料在不同介质间的关联与差异
        1.3.4 生物介质在微塑料监测中的意义
        1.3.5 微塑料的沉积与汇
    1.4 人类活动与微塑料的污染迁移
        1.4.1 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1.4.2 微塑料的点源与非点源污染
        1.4.3 微塑料污染管控简介
        1.4.4 沉积微塑料与人类世标记物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微塑料经非点源污染进入环境——以道路积灰为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2.2.2 样品分离、观察和仪器确证
        2.2.3 质量控制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空间分布与季节差异
        2.3.2 形态特征与化学组成
        2.3.3 气象与人类活动
    2.4 讨论
        2.4.1 微塑料的暂存媒介
        2.4.2 城镇化与气象活动的贡献
        2.4.3 积灰微塑料与非点源污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塑料在长江中下游淡水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3.2.2 水化学参数
        3.2.3 样品分离、观察和仪器确证
        3.2.4 质量控制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太湖湖区
        3.3.2 长江中下游水系
        3.3.3 形态特征与化学组成
    3.4 讨论
        3.4.1 长江中下游漂浮微塑料的污染水平
        3.4.2 微塑料的聚集与迁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塑料在长江中下游淡水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与材料方法
        4.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4.2.2 沉积物粒径分析
        4.2.3 微塑料的分离、观察和仪器确证
        4.2.4 质量控制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太湖湖区
        4.3.2 长江中下游水系
        4.3.3 形态特征与化学组成
    4.4 讨论
        4.4.1 长江中下游淡水沉积物微塑料污染水平
        4.4.2 微塑料的积累与沉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塑料自内陆向河口的污染叠加效应——以飞利浦湾流域为例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5.2.2 流域及土地利用背景
        5.2.3 样品分离、观察和仪器确证
        5.2.4 质量控制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空间分布
        5.3.2 形态特征与化学组成
        5.3.3 土地利用与微塑料污染的关联
    5.4 讨论
        5.4.1 飞利普湾流域微塑料污染水平
        5.4.2 自然因素对微塑料积累的贡献
        5.4.3 人类活动对微塑料积累的贡献
        5.4.4 海滨城市对微塑料污染的叠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污染特征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域及目标生物
        6.2.2 生物体解剖及微塑料分离
        6.2.3 微塑料的观察和仪器确证
        6.2.4 质量控制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河蚬
        6.3.2 食蚊鱼
        6.3.3 近岸经济鱼类
    6.4 讨论
        6.4.1 质量控制与生物体检测
        6.4.2 源排放与生物体污染负荷
        6.4.3 影响微塑料进入生物体的因素
        6.4.4 微塑料的生物监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迁移
    7.1 引言
    7.2 微塑料污染的横向迁移
        7.2.1 空间分布及积累趋势
        7.2.2 热点区域与源解析
    7.3 微塑料污染的纵向迁移
        7.3.1 临时载体及汇
        7.3.2 促进与贡献因素
    7.4 方法学干扰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特色与创新
    8.3 展望与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2.2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2.3 尘肺病治理政策体系及相关研究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尘肺病治理多主体协同理论解析、构成及框架构建
    3.1 我国尘肺病治理严峻形势及患者生存困境
    3.2 尘肺病协同治理的多元概念、构成及互动层面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4.2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4.3 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核心变量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研究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实证分析
    6.1 系统内源与外源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
    6.2 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6.3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4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6.5 基于异质性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的共治演化仿真
    7.1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治演化的逻辑设计
    7.2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7.3 多主体互动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治仿真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政策体系设计
    8.1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体系的总体思路
    8.2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分维度体系设计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1.3.2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
        1.3.3 企业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1.3.4 政府补助、企业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投资效率
        2.1.2 企业社会责任
        2.1.3 政府补助
    2.2 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理论基础
        2.2.1 投资效率的基础理论
        2.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
        2.2.3 政府补助的基础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与投资效率的现状分析
    3.1 林业上市公司的的基本情况
    3.2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现状分析
        3.2.1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支出的现状
        3.2.2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规模的现状
        3.2.3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基本情况
    3.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现状分析
        3.3.1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
        3.3.2 林业上市公司拥有的森林资源
    3.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的现状分析
        3.4.1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3.4.2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产权性质分布情况
        3.4.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种类和数量情况
        3.4.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与利润情况
    3.5 本章小结
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机理及假设
    4.1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4.1.1 非效率投资的主要成因
        4.1.2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
        4.1.3 政府补助、产权性质与投资效率
    4.2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社会责任的影响
        4.2.1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
        4.2.2 政府补助、产权性质与社会责任
    4.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4.3.1 企业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
        4.3.2 企业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研究假设
    4.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4.4.1 林业产业投资的特点和国家投入资金的主导地位
        4.4.2 政府介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4.4.3 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作用路径
        4.4.4 社会责任对政府补助和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假设
    4.5 本章小结
5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设计
    5.1 被解释变量投资效率的测度
        5.1.1 林业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测度
        5.1.2 林业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
    5.2 中介变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测度
        5.2.1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识别
        5.2.2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评价方法
        5.2.3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的评价结果分析
    5.3 解释变量政府补助与其他控制变量设计
    5.4 主要回归分析方法
        5.4.1 面板数据所特有的内生性问题
        5.4.2 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SYS-GMM)
    5.5 模型构建
    5.6 本章小结
6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6.1.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6.1.2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6.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相关性分析
    6.3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6.3.1 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回归分析结果
        6.3.2 不同产权性质政府补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6.4 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6.4.1 政府补助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回归分析结果
        6.4.2 不同产权性质政府补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6.5 林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对政府补助与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检验
    6.6 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探讨
    6.7 稳健性检验
    6.8 本章小结
7 基于政府补助和社会责任的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提升策略
    7.1 建立和完善政府补助驱动机制
        7.1.1 维持并加大政府补助的力度
        7.1.2 提升政府补助的使用效率
        7.1.3 加强对政府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
    7.2 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7.2.1 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7.2.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战略
        7.2.3 加强对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7.2.4 政府法制体系的完善
        7.2.5 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治理
    7.3 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内部提升策略
        7.3.1 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
        7.3.2 提高公司内部技术创新与管理
        7.3.3 加强公司营运资本和现金流量管理
        7.3.4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ST公司电能质量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计划书编制方面
        1.2.2 电能质量方面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公司及项目介绍
    2.1 ST公司实力
    2.2 PQS项目主要内容
        2.2.1 产品及特色
        2.2.3 业务模式
        2.2.4 项目选址
    2.3 项目研发和业务开发介绍
        2.3.1 产品研发介绍
        2.3.2 业务开发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与市场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3 竞争态势分析
    3.4 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织管理计划
    4.1 组织结构
    4.2 岗位职责
    4.3 管理团队
    4.4 人员配置和薪酬设计
    4.5 绩效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销计划
    5.1 未来十年销售目标
    5.2 STP分析
        5.2.1 市场细分
        5.2.2 目标市场
        5.2.3 市场定位
    5.3 营销策略
        5.3.1 产品策略
        5.3.2 定价策略
        5.3.3 渠道策略
        5.3.4 促销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务预测与分析
    6.1 财务预测假设
    6.2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来源
    6.3 项目经营预测
        6.3.1 收入预测
        6.3.2 支出预测
        6.3.3 现金流预测
    6.4 项目效益评估
        6.4.1 净现值计算与分析
        6.4.2 内部收益率计算与分析
        6.4.3 动态回收期计算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7.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7.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7.3 风险应对措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内部报酬率的计算过程
附录3 修正内部报酬率的计算过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ST生态 风险大于机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创业还是就业?——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动态效用最大化分析[J]. 黄永春,胡世亮,叶子,李光明. 管理工程学报, 2021(06)
  • [2]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SM建设集团为例[D]. 孟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药用植物多农残重金属的大样本检测及综合风险评估[D]. 骆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过程研究[D]. 欧春尧.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5]社会资本、环境关心与农户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选择偏好研究[D]. 贾亚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四种鮈亚科鱼类勇敢性比较研究[D]. 龚建涵.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7]微塑料在内陆至河口多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规律[D]. 苏磊.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D]. 黄心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林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社会责任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 关雪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ST公司电能质量项目商业计划书[D]. 曽旭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ST 生态 风险大于机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