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

内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

一、内窥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捷,殷夫,李烨铭,王玉理,漆安琪,文戈[1](2021)在《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关节盘穿孔的诊断标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关节盘穿孔的诊断价值及方法,以期提高关节盘穿孔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按照标准共同判定图像:(1)关节盘连续性中断,伴有或不伴有关节腔上下关节腔相通;(2)关节盘形态尚可,但关节盘信号增高、模糊;(3)关节盘扭曲变形严重;(4)髁突骨质异常,增生、硬化、骨赘形成,骨髓信号异常等。诊断标准A:满足(1)时诊断为穿孔;满足(2)(3)(4)中任意项时,诊断为可疑穿孔;都不满足时诊断为无穿孔。诊断标准B:进一步将诊断标准A中可疑穿孔细分:在(2)(3)(4)中分别满足3、2、1项时,诊断为穿孔可能性大、可疑穿孔和可能无穿孔。诊断标准C,增加临床因素(5)年龄≥30岁的女性。当满足(1)时或满足(2)(3)(4)(5)时,诊断为穿孔;满足(2)(3)(4)(5)中3、2、1项时,诊断为穿孔可能性大、可疑穿孔、可能无穿孔;均不满足,诊断为无穿孔。比较关节盘穿孔组与未穿孔组间年龄、性别、张口度的差异和不同年龄组间关节盘穿孔发生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三种诊断标准诊的效能。结果 100例患者中,共141个颞下颌关节进行手术,其中穿孔者28例(28%)35个(24.8%)。颞下颌关节穿孔组的年龄(34.49±13.69)岁大于未穿孔组的年龄(26.46±11.2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穿孔组(2.97±0.47)cm和未穿孔组(2.91±0.65)cm的开口度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65)。穿孔组女性比例(100%)与未穿孔组的女性比例(81.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年龄≥30岁组的穿孔发生率(38.8%)大于年龄<30组的穿孔发生率(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诊断标准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0.783~0.907),诊断标准B的AUC为0.910(95%CI:0.850~0.952),诊断标准C的AUC为0.921(95%CI:0.863~0.960)。标准A和B之间、标准A和C之间的AUC之差分别为0.057,0.068,Z统计量分别为3.076,2.893,P值分别为0.0021,0.0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诊断标准B和C之间AUC之差为0.011,Z统计量为0.94,P=0.34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诊断标准C比B的诊断效能高。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关节盘穿孔的发生率与性别及年龄有关,而与张口度无关;其中30岁以上的女性发生率较高(38.8%)。本研究制定的三种关节盘穿孔的诊断标准,均有较好的准确性,其中诊断标准B、C的效能高于诊断标准A,可以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龚子画[2](2021)在《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选取牙列缺损(缺失)伴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和可摘义齿两种修复方式进行咬合重建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CBCT影像中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分析两种咬合重建修复方式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探讨在咬合重建治疗中恢复髁突正确位置的重要性;比较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颞下颌关节症状及咀嚼效率的改变,研究修复方式的不同对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牙列缺损(缺失)须进行咬合重建治疗的患者,以修复方式不同区分为两组,A组为15例种植体支持式固定种植义齿修复,B组为15例可摘义齿修复。C组选择8例正常关系成年人作为对照组。2、在修复治疗前及治疗后三个月,对受试者两侧颞下颌关节进行CBCT扫描,利用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三种线性定量方式分别测量A、B组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距离;3、通过计算线性百分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利用统计学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4、使用吸光光度法和分筛称重法测定咀嚼效果。5、临床观察并记录A、B两组患者修复前、后的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变,观察指标包括双侧关节区压痛、肌压痛、开闭口弹响。6、咀嚼肌肌电图检查:主要检测患者在下颌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TA)与咬肌(MM)均值电位及牙尖交错位时最大时平均峰值电位。7、A、B两组修复后1年,利用USA公共健康协会发布的牙列缺损(缺失)修正标准对两组修复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1、与修复治疗前比较,A、B两组在修复治疗后3个月,颞下颌关节肌压痛、肌压痛、开闭口弹响症状阳性检出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修复前、后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咬合重建治疗前相比,利用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三种线性测量法皆表明,修复3个月后A、B两组关节前间隙减小,上间隙、后间隙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咬合重建治疗后关节盘与髁突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与C组相比,三种线性测量法皆测得咬合重建前A、B两组前间隙大于C组,上间隙、后间隙均小于C组,张震康法测得A、B组上、前、下间隙较C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melchuk法与Madsen法测得A、B组前间隙与后间隙数据与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间隙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重建后,三种线性测量法皆表明A、B两组上、中、后间隙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修复前、后关节上、中、后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测量的髁突位置统计学结果相同:咬合重建治疗后A、B两组患者髁突后位占比数均较咬合重建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髁突位置比较,修复前A、C组间与B、C组间髁突中位与后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A、C组间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咬合重建治疗可以改善髁突后位情况。A、B组间修复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利用分筛称重法和分光光度法测量皆可得出修复前A、B组咀嚼效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A、B组咀嚼效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重建后A、B组咀嚼效率较修复前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修复前、后相比,A、B两种咬合重建修复方式的MM肌电幅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A、B组的TA肌电幅值在修复前、后各时期有显着变化(P<0.05);肌电图变化曲线呈先逐渐增高而后逐渐降低的形态,经较长时间修复后,TA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接近(P>0.05)。牙尖交错紧咬时肌电变化:永久修复三个月以上,A、B两组MM、TA肌电幅值较其他时期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6、修复1年后观察疗效,A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2例。B组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7例。对比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86.7%,明显高于B组53.3%(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咬合重建治疗可以通过口腔修复方式恢复牙列缺失(缺损)患者的正确颌位关系,缓解TMD症状。利用线性测量法,对咬合重建前、后CBCT影像中TMJ间隙和髁突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可摘义齿两种咬合重建治疗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髁突回归至关节窝正中位,并有效提高患者的咀嚼能力。一年后修复效果评定,种植支持式义齿优于可摘义齿。

刘晓阳[3](2020)在《电针对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非手术方法有很多,其中电针具备针灸刺激和电刺激双重作用,本文旨在观察电针对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方法:1.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北医大第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60例,依据RDC/TMD(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MD)标准及颞颌关节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 R)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wo R)。2.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穴位采用平补平泄法,刺入深度约0.5-1寸,针刺得气后留针,连接G6805.I电针仪(鑫升实业有限公司),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30min/次,1次/d,连续10d为一疗程。治疗过程贯穿健康教育,治疗结束后复查颞颌关节MRI。3.治疗过程中记录:(1)不同时点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治疗前、治疗3次、6次、10次后);治疗前后短式Mc Gill疼痛调查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2)Friction指数评估TMJ(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相关功能;(3)治疗前后总体疗效;(4)治疗前后无痛最大张口度;(5)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情况。4.统计分析使用SPSS2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Wilcoxon和Mann-Whitney U检验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AS评分在两组内随着治疗次数增加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组疼痛症状均在治疗第3次后较治疗前开始明显缓解(P<0.05),第6次后疼痛缓解更加明显(P<0.05),治疗6次与治疗10次后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在治疗3次后疼痛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别(P=0.584),但在治疗6次及治疗结束后显示ADDw R组疼痛改善更明显(P<0.05)。2.两组Mc Gill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490),治疗后下降(P<0.05);ADDw R组改善更明显(P=0.008)。3.两组关节障碍指数、肌肉压诊指数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ADDw R组肌肉压诊指数改善较ADDwo R组更明显(P=0.037)。4.两组总体疗效均达到90%以上;但两组总体疗效差异不大(P=0.165)。5.两组患者的无痛开口度在治疗后均变大(P<0.05),但ADDw R组增大更明显(P=0.000)。6.治疗后两组的颞下颌关节盘均没有复位。结论:1.电针对两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改善优于不可复性前移位组;两组均在电针治疗3次后疼痛明显缓解,治疗次数尽可能达到6次以后。2.电针治疗后,Friction指数显示两组关节功能状况均发生改善,但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组肌肉压痛改善较不可复性前移位组更明显。3.两组的总体疗效均具有较明显的改善,组间无明显差异。4.电针对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组的无痛张口度的改善较不可复前移位组更明显。5.电针对病程6个月以上关节盘前移患者的关节盘复位疗效不明显。

张清彬,管红兵[4](2020)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梯度序列治疗”》文中研究说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好发于青年群体,女性多见,发病率在30%左右;其临床表现多为下颌运动异常、疼痛、弹响与杂音,部分患者伴有耳鸣、头痛等症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目前主张采用"梯度序列治疗"模式,每个"层级"均有其严格的适应证。一般首选保守治疗或无创治疗,适用于功能障碍性或轻度器质性病变患者;次选微创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或轻度器质性病变患者;最后才考虑选择开放手术治疗,适用于前两种治疗无效并伴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梯度序列治疗"方案的制定应该是个性化的,由医生主导,患者配合的情况下完成的。本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梯度序列治疗"进行阐述。

陈传鸿[5](2020)在《关节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8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关节灌洗治疗,试验组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随访2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增加患者的张口度,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王君[6](2019)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型与主要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选取收集2015年09月到2019年03月至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临床上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患者。予以颞下颌关节区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根据临床收集资料显示,目前临床上出现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居多,因此选取31例经MRI检查并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按照学术界公认的MRI的诊断标准,我们将颞下颌关节盘的前移位分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确认四种临床症状单独或联合作用能否有助于在临床中诊断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为可复性移位或是不可复性移位。方法:1.纳入标准:1)临床上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患者,且MRI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MRI检查。2.诊断标准:临床中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症状的患者,包括颞下颌关节区疼痛、颞下颌关节区开闭口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的,核磁共振中影像中表现为关节盘移位的MRI诊断标准:在闭口斜矢状位上,关节盘后带和双板区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盘分界线),关节盘后带位于髁状突顶部,盘分界线与髁状突12点位垂线形成的夹角(盘分界线角)在前后10°之内,定义为正常盘突关系(normal disk condyle relationship NDCR);向前超过盘分界角10°定义为关节盘前移位,开口斜矢状位图像关节盘-髁状突位置关系恢复正常,定义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 ADDR);开口斜矢状位图像关节盘-髁状突位置关系不能恢复正常,关节盘仍位于髁突前方,定义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ADDWR)。3.病史记录:记录患者现病史、既往史及行专科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4.质量控制:本研究组成员除本课题研究者以外还需两名协助者及病案管理人员。选择病历严格按照诊断纳入标准,研究前将符合标准的患者病例编号,通过临床检查,登记病例基本资料,并核对录入数据库的患者信息、症状及检查结果,完善相关诊断(由研究者同影像科翟建主任一同读片、诊断)及后续治疗措施,确保录入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诊断结果,评估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与主要临床症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1.本次结果收集病例共3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3例,男女性比例为:1:2.875,其中年龄最小的为17岁,最大为64岁,平均年龄29.35岁。临床上主要出现的症状包括弹响、疼痛、张口受限及下颌运动异常,出现关节弹响有25例(80.6%),其中诊断ADDWR的有17例(54.8%),诊断为ADDR的有6例(19.3%),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2例(6.4%);出现疼痛的有24例(77.4%),其中诊断ADDWR的有16例(51.6%),诊断为ADDR的有6例,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2例(6.4%);出现张口受限的有21例(67.7%),其中诊断ADDWR的有12例(38.7%),诊断为ADDR的有6例(19.3%),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3例(9.6%);出现下颌运动异常的有16例(51.6%),其中诊断ADDWR的有9例(29%),诊断为ADDR的有4例(12.9%),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3例(9.6%);本实验中,关节盘有移位的患者有31例(100%),此31例患者中同时出现上述四种症状的有4例(12.9%),其中诊断ADDWR的有4例(12.9%),诊断为ADDR的有0例(0%),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0例(0%);出现上述三种症状的有15例(48.3%),其中诊断ADDWR的有7例(22.5%),诊断为ADDR的有6例(19.3%),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2例(6.4%);出现上述俩种症状的有12例(38.7%),其中诊断ADDWR的有9例(29%),诊断为ADDR的有2例(6.4%),同时存在ADDR和ADDWR的有1例(3.2%);单一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为0人(0%)。2.在31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中,经统计,疼痛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835*>0.05,无统计意义;弹响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489*>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608*>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768*>0.05,无统计学意义。3.在31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中,经统计,出现疼痛、弹响、张口受限及下颌运功异常四种临床症状联合时与关节盘前移位的分类(不可复性移位、可复性移位和可复与不可复并存)的关联性P=0.413*>0.05,无统计学意义。当临床中患者出现疼痛、弹响、张口受限及下颌运功异常四种临床症状联合作用时不能用于诊断关节盘移位的患者为可复性移位或不可复性移位。结论:临床症状对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作用,疼痛、弹响、张口受限或下颌运功异常四种症状单独或联合作用均不能用于诊断关节盘移位的患者为可复性移位或不可复性移位;为明确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型,仍需要通过MRI检查来进行确定,同时从反面证明了核磁共振对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的重要性。

周青[7](2018)在《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颞下颌关节是口腔颌面部唯一的活动关节,由于承担日常咀嚼、张闭口、说话、进食、吞咽等重要生理功能,颞下颌关节成为人体活动最频繁的关节之一。颞下颌关节疾病主要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脱位和颞下颌关节强直。其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最为常见,是口腔科中继龋病、牙周病和错颌畸形之后发病率第四的常见病。颞下颌关节疾病特别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率和

赖世翔[8](2018)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序列治疗》文中指出背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也称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Costen氏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并不是特指某一种病,它是泛指发生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骨骼、肌肉、关节部位的一系列功能或者器质性病变,但是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症状的一组疾病总称。数据显示,口腔医学中除了龋齿、牙周病和错颌畸形三大疾病外,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被列为第四位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较轻的患者会有颞下颌关节区张闭口的弹响、开口型异常和关节区疼痛等,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发生器质性病变,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张口受限,无法进食等,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都带来了困扰。更重要的是,该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与许许多多的因素相关,如心理社会因素、咬合因素、免疫因素、关节负荷过重、关节解剖因素,其他因素等等。这些因素又错综复杂,互相交织,互相影响,最终导致了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生。在现阶段,由于其病因机制尚不明确,所以在治疗方法上也是一样,国内外都没有一套标准的治疗方法。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关节科采取序列治疗的方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进行诊疗。本研究旨在总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诊疗前后疗效以及患者自我感觉的对比,为广大口腔科医师在临床上遇到这类患者时的诊疗提供参考。并通过部分病例展示回顾性地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疗进行经验分享,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诊疗的新思路、新途径。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序列治疗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1.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门诊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而且不在排除标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调取这些患者在我们医院就诊的所有病历、检查等资料。2.收集和整理纳入研究的颞下颌关节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资料,如何时行何种治疗,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感、关节弹响和自我感觉等。收集和整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和骨吸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疗效。3.对所有这些患者的治疗手段和疗效进行前后对比,得出治疗计划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的疗效评价,然后查找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客观分析对颞下颌关节患者采取序列治疗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1.成功收集一定例数的各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2.整理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并对患者的治疗计划、治疗前后疗效、疼痛、弹响和自我感觉进行总结归纳,对比分析。3.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采取序列治疗的方式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进行诊疗及行为管理,在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和患者自我感觉方面都能带来明显的改善,而且影像学分析也表明序列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和关节的骨吸收情况。大部分患者对于该疾病的认识加深,而且对于该疾病耐受阈值较诊疗前有所提高。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序列治疗有一定可行性和实用性,可以为广大口腔医师借鉴。

张伊殿[9](2018)在《颞下颌关节髁突及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大小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因其发病率高、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而越来越受到口腔临床医生的重视,其中关节盘前移位是常见的一个病理性改变。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测量颞下颌关节髁突斜矢状截面积和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并引入关节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的概念,分析两者面积及面积比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86例2016-2017年间至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拍摄颞下颌关节磁共振的年龄在20-40岁间的案例,其中33例案例双侧颞下颌关节未见明显异常(男7人,女26人,年龄27.15±5.40),30例有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前移位(男5人,女25人,年龄26.73±4.36),23例有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前移位(男3人,女20人,年龄25.39±4.82)。测量所有病例双侧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影像中的髁突及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面积,计算髁突-关节窝截面积比。统计分析:(1)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分析单侧关节盘前移位病例中,患侧与健侧的各项特征数据间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2)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正常案例及关节盘前移位病例间的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及髁突-关节窝截面积比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3)运用分层卡方检验分析关节斜矢状截面积各项数据与关节盘前移位的相关性;(4)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ADD患者健侧关节及健康案例关节在斜矢状面上髁突、关节窝截面积是否存在差异;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ADD患者健侧关节及健康案例关节的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的差异性。结果:(1)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病例中患侧髁突斜矢状截面积显着小于健侧(p<0.05);患侧与健侧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无明显差异;患侧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亦显着小于健侧(p<0.05)。(2)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的髁突斜矢状截面积显着小于健康关节(p<0.05);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与健康关节无明显差异(p>0.05);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显着小于健康关节(p<0.05)。(3)髁突斜矢状截面积大小及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大小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大小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4)与健康案例的关节相比,ADD患者健侧关节的髁突斜矢状截面积与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显着偏小(p<0.05);ADD患者健侧关节的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与健康案例不存在显着差异性。结论:(1)颞下颌关节髁突斜矢状截面积大小、颞下颌关节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大小与关节盘前移位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髁突斜矢状截面积及颞下颌关节髁突-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比偏小的病例,关节盘前移位发生的风险可能较高;但关节盘前移位可能与关节窝大小无关。(2)存在关节盘前移位的关节更易发生髁突的骨质重建,且重建以吸收为主,使得髁突斜矢状截面积稳定在更小的水平上;(3)颞下颌关节无明显异常的个体中,左右侧关节髁突、关节窝截面积大小相关性强,整体对称性较强,但同一个关节中的髁突与关节窝的大小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4)颞下颌关节髁突及关节窝的大小与性别无关。

郑晓涛[10](2018)在《颞下颌关节内镜上腔灌洗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颞下颌关节内镜上腔灌洗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2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颞下颌关节内镜上腔灌洗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张口度。结果:治疗后疼痛程度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张口度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颞下颌关节内镜上腔灌洗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程度。在临床中,应用价值高。

二、内窥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窥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关节盘穿孔的诊断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MRI检查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2)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二、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3)电针对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梯度序列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保守治疗
    1.1 3M治疗
    1.2 咬合板治疗
2 微创治疗
    2.1 注射治疗
    2.2 颞下颌关节腔灌洗术
    2.3 颞下颌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
3 开放手术治疗

(5)关节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6)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型与主要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使用仪器及方法
        2.1 仪器
        2.2 统计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与主要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病因及主要临床表现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断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预防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治疗

(8)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序列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发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注射治疗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咬合板治疗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节镜微创治疗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开放手术治疗
    病例一
    病例二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门诊病例汇报
综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咬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颞下颌关节髁突及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大小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参考文献
第7章 临床病例
第8章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颞下颌关节内镜上腔灌洗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后张口度以及健侧侧向运动度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内窥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关节盘穿孔的诊断标准[J]. 张海捷,殷夫,李烨铭,王玉理,漆安琪,文戈.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1(01)
  • [2]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D]. 龚子画.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3]电针对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分析[D]. 刘晓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梯度序列治疗”[J]. 张清彬,管红兵. 口腔疾病防治, 2020(01)
  • [5]关节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 陈传鸿. 医疗装备, 2020(01)
  • [6]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分型与主要临床症状之间的关联[D]. 王君. 皖南医学院, 2019(12)
  • [7]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治[J]. 周青. 共产党员, 2018(16)
  • [8]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序列治疗[D]. 赖世翔.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6)
  • [9]颞下颌关节髁突及关节窝斜矢状截面积大小与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相关性研究[D]. 张伊殿. 浙江大学, 2018(08)
  • [10]颞下颌关节内镜上腔灌洗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疗效[J]. 郑晓涛. 现代养生, 2018(02)

标签:;  ;  ;  

内镜手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