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古近纪和新近纪古地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冠男[1](2019)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库孜贡苏剖面齐姆根组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其对PETM事件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PETM事件是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附近(距今约56Ma)的全球快速增温事件,该事件引起生物大规模灭绝、更替和气候系统突变,是新生代最重要的气候事件之一。在中国,由于海相地层分布有限,PETM事件的研究在海相地层中的报道仅见于藏南的碳酸盐岩地层中。但最近,我们所在团队发现在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海相碎屑岩地层中亦记录了PETM事件。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天山和昆仑山区均发育了海相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其中古近纪齐姆根组地层不仅对应着晚白垩世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侵事件,也记录了PETM事件,对其开展PETM事件及相关的地层学和古环境-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库孜贡苏剖面位于天山分区,齐姆根组露头良好,产有较为丰富的有孔虫等化石。本次研究主要对库孜贡苏剖面齐姆根组开展有孔虫化石和碳氧同位素的研究,以探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的时代和PETM事件。通过对库孜贡苏剖面齐姆根组有孔虫化石的分析,初步鉴定浮游有孔虫共4属7种,根据浮游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时代,推断齐姆根组跨P4、P5、E1、E2四个化石带,即古新世末期和始新世初期。初步鉴定底栖有孔虫有6属11种,底栖有孔虫也多为以古新世-始新世界线上下的分子。上述有孔虫化石证据表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位于齐姆根组中部。齐姆根组的碳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3CPDB在齐姆根组中部暗色泥岩出现明显的负偏,从下部灰绿色泥岩中-0.30‰迅速下降至暗色泥岩中-3.82‰,之后又恢复到0.50‰。碳同位素短时间内大规模的负偏是PETM事件的最直接证据。综合之前的浮游有孔虫证据和碳同位素大规模负偏,本次研究认为在库孜贡苏剖面齐姆根组中部的暗色泥岩层发生了PETM事件。库孜贡苏剖面齐姆根组中部PETM事件层所对应的碳同位素不仅可与相邻的巴什布拉克剖面对比,还可以与特提斯区和全球其他地区的进行对比,有着完整的碳同位素负偏记录。有孔虫的古生态分析表明,在研究区的PETM事件期间,还可能对应着一次海平面的上升和有孔虫的灭绝事件。在PETM事件之后(即样品M63之后)大部分底栖有孔虫种属灭绝,仅剩少量属种继续延存。
刘传朋[2](2018)在《新疆库车县盐水沟北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指出盐水沟北铜矿区位于新疆库车县北部,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塔吉克-塔里木陆块区、塔里木陆块、塔里木北缘隆起、库车前陆盆地,区内构造活动强烈。铜矿床赋存于新近纪中新统康村组第一岩性段,矿体呈层状,严格受地层控制。区内共圈定10个铜矿体,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赤铜矿、水胆矾、自然铜等,矿体内无夹石,顶、底板围岩均为褐红色及浅红色粉质泥岩。该矿床为砂岩型铜矿床。
时文革[3](2017)在《新疆滴水陆相砂岩型铜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沉积岩容矿的层状铜矿占世界探明铜储量和产量的23%左右,仅次于斑岩型铜矿而居世界第二位。根据其含矿岩相分为陆相砂岩型铜矿与海相砂岩型铜矿,其中陆相砂岩型铜矿世界范围内所占比例甚小,我国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探明储量占我国全部铜储量的2.4%,该类矿床具有品位较高且多伴有Ag等有用组分,规模可达大型且多已开采利用,已成为近年来我国重点勘查目标之一。我国新疆南天山地区库车盆地自西向东发育了大小近二十多个沉积型铜矿,这些铜矿产出层位相近,矿床成因类型相似,都赋存在一套碎屑岩中,并明显受岩石类型和岩相特征控制。在新近纪库车盆地内,位于拜城的滴水铜矿属于典型的陆相砂岩型铜矿,矿体规模相对较大,具有代表性。本论文以新疆滴水陆相砂岩型铜矿床为典型矿床,在现场调研及室内综合研究基础上,对滴水铜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系统总结滴水铜矿床成矿规律,重点查明控制矿床产出的内在因素,建立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总结主要控矿因素,建立综合地质找矿模型并对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远景进行预测。通过详细的野外实测剖面,沉积相标志识别,岩石薄片、光片鉴定,粒度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区域性的地质资料,主要将研究区新近系中新统(吉迪克组、康村组)、上新统(库车组)划分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两大类型,进一步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滨浅湖及膏盐湖亚相和若干沉积微相。康村组是研究区含矿层所在层位,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沉积。从研究区含铜岩系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研究来看,含矿层位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矿区主要含矿层位于康村组上部红色岩系向灰色岩系转变的位置,即位于上覆湖泊相(泥灰岩)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中、细粒砂岩是铜矿富集段),该沉积环境有效的保障了在成岩过程中铜物质在其下部的砂岩中富集。矿区处于东部的亚克里克背斜与西南部的米斯坎塔格背斜北翼的交接部位。米斯坎塔格背斜北翼发育向北缓倾逆冲岩席沿剖面延展稳定,为铜矿层展布提供了稳定的构造环境。矿区中的北东东向地层陡立带及北东东向压性断裂,成带分布,斜贯矿区;矿区内北西向压扭性断裂,规模较大,是仅次于北东东向构造的又一大型构造。矿区内构造均为成矿后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矿体的空间展布,特别是矿区东部,构造对工业矿体的影响更大。通过对工作区采集的典型样品进行全岩分析,含矿层位附近典型样品的全岩、稀土元素特征分析,发现无论是吉迪克组或康村组中主要碎屑岩物源区基本相同,即物源区是一致的,含矿层位的砂岩形成于相对弱碱性还原条件。野外及室内综合研究认为,滴水铜矿床主要形成于成岩阶段;后经表生氧化淋滤,原生硫化物氧化成赤铜矿,形成“飘带状”红层矿。因此,滴水铜矿属典型陆相砂岩型铜矿床。滴水铜矿的形成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原生沉积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草莓状”黄铁矿形成阶段;②成岩改造作用阶段,该阶段是主要的成矿作用阶段;③表生氧化阶段。滴水铜矿床应属于同生沉积—成岩改造型矿床。矿床的形成受到地层岩性、沉积环境与沉积微相、构造及表生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在矿山深边部及外围预测过程中要注意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滴水铜矿区控矿因素分析,提出矿区深边部及外围预测准则,据此对矿区外围远景资源量进行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验证建议。
张倩[4](2017)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巴什布拉克剖面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介形类化石及其对海退事件的约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代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其中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特提斯海的消亡备受关注。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西部发育广泛的海相地层。特提斯海何时从塔里木盆地西部退出,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巴什布拉克剖面位于海退的主通道,海相沉积良好,具有连续的海、陆相过渡沉积,微体化石含量丰富,可为海退事件的研究提供良好载体。本文对巴什布拉克剖面涉及最后海退的关键层位——巴什布拉克组进行地层描述、微体化石采样和分析。在巴什布拉克组发现含量丰富的介形类、有孔虫(浮游有孔虫)、腹足类、鱼牙等微体化石,对其中的介形虫化石进行了系统鉴定和分析。经鉴定,巴什布拉克组野外样品中发现介形类微体化石12属16种。根据介形类的生物面貌、化石分布组合以及垂向地层变化特征,对巴什布拉克组开展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介形类化石组合序列,并划分出3个组合带:1)Cytherella evexa-Haplocytheridea unispinata-Leguminocythereis vesca组合带;2)Cytheretta circumspect组合带;3)Haplocytheridea schirabadensis-Ruggieria rischtanensis-Haplocythereidea innae组合带。根据介形类生物地层,并结合其他证据,推断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应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四、五段进入早渐新世的可能。介形类古生态分析表明其属于典型海相分子,指示滨浅海环境。根据介形类特征,结合沉积学等证据,初步认为最高海相层的层位在巴什布拉克组四段顶部,在此之上尚未见海相化石,表明特提斯海在研究区于巴四段顶部沉积时期开始退出,时代为晚始新世,也可能已进入早渐新世。
时文革,巩恩普,褚亦功,张永利,姚玉增,王铁晖,马伟,赵纯福[5](2015)在《新疆拜城新近系含铜岩系沉积体系及沉积环境》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拜城地区发育一套新近纪巨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岩系,其中康村组中上部含规模较大的沉积型铜矿,康村组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过程对铜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和室内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查明研究区新近系吉迪克组、康村组和库车组总体上为陆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两大类型,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滨浅湖和膏盐湖亚相及若干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康村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矿区主要含矿层位于康村组上部红色岩系向灰色岩系转变,沉积环境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到滨浅湖亚相过渡的层位上。
李子涵[6](2014)在《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新疆滴水铜矿位于库车盆地的北缘,矿层赋存在新近系康村组地层内。滴水铜矿是一个比较古老的铜矿山,在清朝时期就开始开采,在新疆的层控型砂岩铜矿中具有代表意义。本文以矿层基础地质特征入手,通过观察描述矿层岩性组合,光薄片中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的形态特征、结构构造、矿物组合特征,以及描述对沉积环境有指示意义的特殊矿物,归纳总结滴水沉积铜矿的成矿规律及浅析对矿床形成有控制作用的各个因素。新疆滴水铜矿为典型的陆相红层矿,主要赋存在红褐色、杂色中细粒-中粗粒砂岩中,部分地段是上覆泥灰岩的底部成矿。矿层形态为层状或似层状,有时则表现为“飘带状”。从上到下泥灰岩-砂岩-泥岩的矿物组合顺序,对于矿床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含矿层附近的多个层段野外采集的标本中发现有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且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很小(小于5μm,),说明其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区的弱还原一侧,也说明了沉积成岩期对于矿床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矿石岩性为砂岩时矿石矿物以赤铜矿为主,在与上覆泥灰岩接触部位或泥灰岩中有矿化的话,则以硅孔雀石,孔雀石为主。矿层内硫化物含量较少,主要于井下深部的灰绿色砂岩、泥灰岩中发现,有辉铜矿,斑铜矿,铜蓝等,硫化物颗粒非常小。新疆滴水铜矿矿区位于秋里塔格构造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在矿区东部断裂构造对矿体形态影响更加明显,但是断裂只是错开两侧矿体,矿体的厚度品位并不明显变化,说明断裂构造是在红层矿形成后发育。滴水铜矿的成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生沉积阶段,矿物富集阶段,氧化淋滤阶段。成矿物质来源于库车盆地物源区的含铜剥蚀碎屑,弱还原环境有利于铜的沉积富集,形成原始矿层,受到氧化淋滤作用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红层矿”。
郭峰,庄红红,刘文成[7](2013)在《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前古近系沉积特征》文中指出为阐明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前古近系沉积特征,以野外实测剖面为基础,结合井下资料分析表明,昆仑山前古近系自下而上可分为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卡拉塔尔组、乌拉跟组及巴什布拉克组。古近系发生两次海侵-海退,每个组(段)发育有典型而相对单一的沉积相类型,自下而上发育海湾(阿尔塔什组)-潮坪(齐姆根)-碳酸盐岩台地(卡拉塔尔组)-潮坪(乌拉组)。
韩文文,陶晓风,岳相元[8](2011)在《新疆滴水砂岩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库车前陆坳陷盆地。铜矿体赋存于一套河湖交替相的红色含膏盐碎屑砂岩建造中。矿床有三个主要含矿层,储量>40×104t。该砂岩铜矿床为典型的层控型矿床,经历了"沉积-成岩-改造"成矿模式。在沉积期具有生物、化学双重成矿作用,经过后期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后生叠加改造再富集过程。铜矿体主要沉积在深湖相-三角洲相-河流冲刷相交替的多重沉积环境,该沉积地层是有效的金属沉淀地球化学障(矿捕层),是富含有机质的还原障,富硫化物的硫化障。
马慧,赵娟[9](2011)在《西南天山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提出中新生代河源相或泻湖相等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型多金属矿床,特别是铜矿是世界同类矿床的重要类型之一,西南天山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此类矿床,目前共发现砂岩型铜矿床(点)60多处,不少矿床中伴生有金、银等有益元素。
马雪,伊海生,夏国清[10](2010)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文中研究说明应用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新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物源分析。砂岩组分镜下鉴定和含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屑类型以沉积岩岩屑为主。镜下识别出一些标志性的矿物和岩屑,它们的出现及其含量在剖面垂向上的变化,指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上干柴沟组与下油砂山组界线附近的沉积物源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在渐新世与中新世之交约20Ma时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沉积转型事件。这次沉积事件在青藏高原北部其他地区也可以找到一系列踪迹和响应,是探索青藏高原北缘构造隆升历史的一个重要界线。
二、新疆古近纪和新近纪古地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古近纪和新近纪古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西部库孜贡苏剖面齐姆根组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其对PETM事件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工作量 |
2.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塔西南地区古近纪地层 |
2.3 区域自然地理 |
3.库孜贡苏实测剖面 |
4.库孜贡苏剖面齐姆根组生物地层 |
4.1 浮游有孔虫化石地质年代分析 |
4.2 底栖有孔虫化石 |
4.3 有孔虫组合带划分 |
4.4 古生态与古环境分析 |
5.PETM事件讨论 |
5.1 有孔虫化石分析 |
5.2 碳氧同位素分析 |
5.3 与其他剖面对比 |
6.有孔虫属种描述 |
6.1 浮游有孔虫 |
6.2 底栖有孔虫 |
7.结论 |
8.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2)新疆库车县盐水沟北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特征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1.1 古近纪库木格列姆群 |
2.1.2 新近纪中新世吉迪克组 |
2.1.3 新近纪中新世康村组 |
2.1.4 新近纪上新世库车组 |
2.1.5 第四纪全新统冲积层 |
2.2 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矿化特征 |
3 矿体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质量 |
3.2.1 矿石矿物特征 |
(1) 矿石的矿物成分 |
(2) 脉石矿物 |
3.2.2 矿石化学成分特征 |
3.3 矿石结构构造 |
3.4 矿体围岩及夹石 |
4 矿床成因探讨及找矿标志 |
4.1 矿床成因探讨 |
4.2 找矿标志 |
5 结论 |
(3)新疆滴水陆相砂岩型铜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砂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2 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2.1 库车盆地地质概况 |
2.2 库车盆地的地层简介 |
2.3 库车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2.4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4.1 研究区沉积地层特征 |
2.4.2 研究区构造格架的建立 |
2.5 岩浆及变质作用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矿体特征 |
3.1.1 A层矿体 |
3.1.2 B层矿体 |
3.1.3 C层矿体 |
3.2 矿石及围岩特征 |
3.2.1 含矿层岩石特征 |
3.2.2 矿石矿物组成 |
3.2.3 矿石结构构造研究 |
3.2.4 矿物组合及其分带特征 |
3.3 脉石矿物 |
3.4 矿区构造对矿体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 |
3.4.1 矿区构造特征 |
3.4.2 矿区构造系统归属 |
第四章 含铜岩系沉积环境分析 |
4.1 沉积相识别及沉积体系划分 |
4.1.1 沉积岩石学特征 |
4.1.2 沉积构造 |
4.1.3 古生物学特征 |
4.1.4 沉积体系划分及特征 |
4.1.5 含矿岩段沉积相划分 |
4.1.6 沉积相模式及演化 |
4.2 含矿层附近粒度分析 |
4.2.1 B含矿层粒度分析 |
4.2.2 C含矿层粒度分析 |
4.2.3 粒度分析的综合解释 |
4.3 矿区外围沉积环境分析 |
4.3.1 盐湖东沉积环境分析 |
4.3.2 0线西沉积环境分析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分析 |
5.1 矿石中矿物组合及其空间分布 |
5.1.1 矿石矿物 |
5.1.2 脉石矿物 |
5.1.3 条带状/片状矿物 |
5.2 “草莓状”黄铁矿及其指示意义 |
5.3 含矿层及围岩地球化学分析 |
5.3.1 矿区主要岩/矿石全岩分析及其统计学特征 |
5.3.2 矿区主要岩/矿石物源区地球化学判别 |
5.3.3 矿区主要岩/矿石成矿及伴生元素分析 |
5.3.4 矿区典型剖面成矿及伴生元素分析 |
5.3.5 矿区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5.4 石膏细脉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
5.5 “红层矿”空间形态及其指示意义 |
5.6 滴水铜矿床成因初析 |
第六章 矿床成矿规律 |
6.1 滴水铜矿控矿因素分析 |
6.1.1 地层岩性 |
6.1.2 构造对矿体空间展布的控制 |
6.1.3 沉积环境与微相 |
6.1.4 表生改造 |
6.2 滴水铜矿成矿规律 |
第七章 成矿预测 |
7.1 成矿预测准则 |
7.2 靶区预测 |
7.2.1 靶区划分 |
7.2.2 靶区评价 |
7.3 靶区远景资源量预测 |
7.3.1 盐湖东侧Ⅰ级预测靶区远景资源量预测 |
7.3.2 0勘探线以西Ⅱ级预测靶区远景资源量预测 |
7.4 预测区工程验证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
(4)塔里木盆地西部巴什布拉克剖面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介形类化石及其对海退事件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3.1 塔里木盆地地层研究现状 |
1.3.2 古近纪海相介形类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野外工作 |
1.4.2 室内工作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地理背景 |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三章 巴什布拉克剖面古近纪岩石地层 |
3.1 塔里木盆地西部古近纪岩石地层划分 |
3.2 巴什布拉克剖面古近纪岩石地层划分 |
第四章 巴什布拉克剖面古近纪介形虫生物地层 |
4.1 巴什布拉克剖面古近纪介形类化石组合划分 |
4.2 巴什布拉克剖面古近纪介形类化石地质年代分析 |
4.3 巴什布拉克剖面古近纪介形类化石古生态分析 |
第五章 介形虫对特提斯海退事件约束探讨 |
5.1 特提斯海水在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退出时代 |
5.2 介形虫对海退事件的约束 |
第六章 介形虫系统描述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第八章 存在问题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5)新疆拜城新近系含铜岩系沉积体系及沉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区域地质 |
2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研究 |
2.1沉积岩石学特征 |
2.2沉积构造 |
( 1) 层理构造 |
( 2) 层面构造 |
2.3古生物学特征 |
2.4沉积体系划分及特征 |
2.4.1冲积扇 |
2.4.2扇三角洲 |
2.4.3湖泊 |
2.5含矿岩段沉积相划分 |
3沉积相模式及演化 |
4沉积环境及微相与成矿的关系 |
5结论 |
(6)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背景及目的 |
1.1.1 论文选题来源 |
1.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初步认识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对矿床成因的初步认识 |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工作量 |
1.4 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库车盆地演化过程 |
2.2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2.3 区域地层分布 |
2.4 新疆铜矿点分布特征 |
第3章 矿区地质概况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
3.1.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
3.2 矿区主要地层分布 |
3.2.1 库姆格列木群(E_(1-2)k) |
3.2.2 苏维依组(E_(2-3)s) |
3.2.3 吉迪克组(N_1j) |
3.2.4 康村组(N_(1-2)k) |
3.2.5 库车组(N_2k) |
3.2.6 第四系(Q) |
3.3 矿区构造分布特征及构造系统归属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含矿地层特征 |
4.2 矿体特征 |
4.2.1 A层矿体 |
4.2.2 B层矿体 |
4.2.3 C层矿体 |
4.3 矿石及矿物特征 |
4.3.1 含矿层岩石特征 |
4.3.2 矿石矿物组成 |
4.3.3 矿石结构构造研究 |
4.4 脉石矿物 |
4.5 矿物组合特征 |
4.5.1 条带状矿物(长石类,云母类)较多 |
4.5.2 草莓状黄铁矿分布较广 |
第5章 滴水铜矿控矿因素分析 |
5.1 沉积环境与沉积微相 |
5.2 地层岩性与产状 |
5.3 构造控矿因素 |
5.4 表生环境 |
第6章 矿床成矿过程初析 |
6.1 滴水铜矿成矿规律 |
6.1.1 区域成矿条件 |
6.1.2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6.2 矿床成矿过程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前古近系沉积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沉积地层 |
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2.1 海湾 |
2.2 碳酸盐岩台地 |
2.3 潮坪 |
2.4 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 |
3 昆仑山前地区古近系沉积特征 |
3.1 阿尔塔什组沉积时期 |
3.2 齐姆根组沉积时期 |
齐姆根组下段岩相古地理 |
齐姆根组上段岩相古地理 |
3.3 卡拉塔尔组沉积时期 |
3.4 乌拉根组沉积时期 |
4 结论 |
(8)新疆滴水砂岩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特征 |
2 矿体、含矿岩石、矿石矿物特征 |
2.1 矿体特征 |
2.2 含矿岩石特征 |
2.3 矿石矿物特征 |
3 矿床成因探讨 |
3.1 成矿物质来源 |
3.2 沉积期-成矿物质初步富集 |
3.2.1 碎屑沉积阶段 |
3.2.2 化学作用阶段 |
3.3 成岩期-成矿物质的活化转移及后生叠加改造再富集 |
4 结论 |
(9)西南天山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条件 |
1.1 区域地质概况 |
1.2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1.3 地层与成矿 |
1.4 沉积环境与成矿 |
2 成矿带划分及特征 |
2.1 库车山前盆地铜矿带及特征 |
2.2 西克尔-山岔口铜矿带及特征 |
2.3 乌恰山前盆地铜矿带及特征 |
2.4 托云断坳盆地铜矿带及特征 |
3 西南天山砂岩型铜矿床总体特征 |
4 成因初探 |
5 找矿标志 |
6 结论 |
(10)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采样位置与研究方法 |
3 分析结果 |
3.1 砂岩碎屑组分的类型 |
3.2 砂岩碎屑组分在剖面垂向上的变化特征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新疆古近纪和新近纪古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西部库孜贡苏剖面齐姆根组有孔虫生物地层及其对PETM事件的响应[D]. 王冠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新疆库车县盐水沟北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刘传朋. 山东国土资源, 2018(04)
- [3]新疆滴水陆相砂岩型铜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D]. 时文革. 东北大学, 2017(07)
- [4]塔里木盆地西部巴什布拉克剖面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介形类化石及其对海退事件的约束[D]. 张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5]新疆拜城新近系含铜岩系沉积体系及沉积环境[J]. 时文革,巩恩普,褚亦功,张永利,姚玉增,王铁晖,马伟,赵纯福. 沉积学报, 2015(06)
- [6]新疆滴水砂岩型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D]. 李子涵. 东北大学, 2014(08)
- [7]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前古近系沉积特征[J]. 郭峰,庄红红,刘文成. 新疆地质, 2013(02)
- [8]新疆滴水砂岩铜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J]. 韩文文,陶晓风,岳相元.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1(03)
- [9]西南天山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 马慧,赵娟. 西部探矿工程, 2011(02)
- [10]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砂岩碎屑组分变化记录的沉积转型事件[J]. 马雪,伊海生,夏国清. 地质通报,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