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

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

一、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叶中华[1](2019)在《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节能环保是目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方向,对于燃煤电厂来说,一方面为响应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为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对现役汽轮机机组进行通流改造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此,针对台电600MW机组进行通流部分结构优化及改造,选取最优方案进行实际改造,并检验该方案改造后的机组性能,优化方案如下:(1)高压缸采用高压静叶持环一体化设计方案,包括高压静叶采用弯扭新叶型、高压转子更换端部轴封优化10处改造。(2)中压缸改造方案包含中压静叶隔板配合新叶型设计更换、中压静叶采用弯扭新叶型、端部轴封优化等9处优化。(3)低压缸改造方案包含11处优化改造,其第五级、第六级叶顶采用蜂窝汽封末级叶片采用915mm叶片。经检验,优化后系统性能如下:机组THA工况下,汽轮机的高压缸效率88.44%,较设计值高0.46%,较保证值高约0.27%,较改造前缸效率提高3.20%。试验中压缸效率为93.53%,较设计值高0.6%,较保证值高0.92%,较改造前高3.05%。经过低压缸排汽容积流量修正后的低压缸效率(UEEP)平均值为90.28%,较设计值高0.70%,较保证值高1.07%。在阀门全开工况下,高压缸效率为90.04%,中压缸效率为93.48%,经过一、二类修正后的热耗率为7852.1kJ/(kW·h),较设计值低17.9kJ/(kW-h),经济性高0.23%。四阀全开(4VWO)工况下的机组通流能力达到设计值630MW。由此可见通流改造后,THA工况下的高、中缸效率达到保证值及设计值,低压效率达到设计值。四阀全开工况下机组通流能力得到提升,改造成功,效果良好。

王锐,邹学明,马志国,孙建国,李飞,刘金龙[2](2015)在《亚临界600MW机组低负荷运行适应性优化改造》文中研究说明许多参与电网调峰的亚临界600 MW机组日益大范围偏离额定工况运行。该文以达拉特电厂和发耳电厂的两类典型空冷和湿冷亚临界600 MW机组为案例,首先阐述并分析了喷嘴组优化改造的节能优势及潜在问题;然后,给出了高调门流量特性曲线优化的必要性和附加收益;最终,通过硬改造和软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机组全年低负荷运行的安全高效性问题。此外,还指出了机组的真正低负荷节能运行还需结合考虑背压变化的三维滑压优化。这对大功率火电机组低负荷运行适应性优化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张祺[3](2015)在《600MW机组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大型火力发电机组中再热器是锅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高再热汽温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对火电机组平稳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再热汽温控制的目的是将再热蒸汽温度控制在设定值上,保护再热器不超温且保持汽温稳定,以保证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电厂自动控制系统中,再热汽温具有大惯性、大延时的特点,因此其较难控制且不易稳定。本文以上海吴泾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600MW亚临界机组为例,针对机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对机组的控制策略进行优化。机组原再热汽温控制采用燃烧器摆角控制为主、减温水控制为辅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控制方式的理论计算和实际运行数据分析,分别对燃烧器摆角方式和喷水减温方式进行优化,并提出一种改进的状态变量控制策略,优化了再热汽温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完成了改进控制策略的现场试验和参数调整。最后,综合不同的汽温控制方式,根据机组的实际情况,提出再热汽温控制的最终优化方法。优化后汽温控制系统的投用相比原控制方式下的再热汽温,其控制品质和稳定性明显有了提高,从而能提高机组AGC的正常投用率和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

安宏文[4](2014)在《大容量火电机组调峰运行的轴系振动特性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负荷的峰谷差逐渐增大。近些年来,针对越来越高的节能环保要求,我国火力发电设备经过了上大压小的产业结构调整,投运了大量600MW及以上的大容量火电机组。我国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也对电网的负荷变化产生新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参与调峰运行的火电机组容量不断增加,许多大容量火电机组也投入到调峰运行的行列,根据电网的负荷需求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负荷调节。火电机组参与宽负荷范围调峰运行的关键问题是对电网负荷快速变化的适应性和低负荷下运行的稳定性。我国大容量火电机组通常以承担中问负荷为主进行设计,这类机组参与调峰运行,由于运行工况条件发生变化,出现较多极端运行工况,可能带来轴系结构热应力、变形、轴系振动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新问题,导致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提高大容量火电机组在宽范围负荷快速变动条件下的运行安全性是发电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容量火电机组参与调峰所带来的运行安全稳定性问题在我国更加突出,原因是我国在机网两侧的条件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而这方面尚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大容量火电机组的特殊性,以600MW汽轮发电机组为对象,在国家和企业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深入开展大范围变负荷运行条件下的机组轴系动态特性与稳定性、故障状态下的振动特性及故障特征提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提高机组参与调峰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实际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600MW机组结构及运行特点分析。结合两个细则,分析了AGC运行方‘式对汽轮机寿命、材料及轴系振动特性的影响,对大容量火电机组振动监测保护系统(TSI系统和TDM系统)的技术现状进行综述;针对某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利用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了自动发电控制(AGC)运行方式下,机组负荷、主汽压力、主汽流量变化对于汽轮机轴系振动的扰动。从运行数据反映的长期趋势看,机组快速变化负荷对高中压缸两端轴承振动产生一定影响。从瞬态振动数据分析来看,负荷变化对振动信号波形、频谱构成影响不明显,没有改变高中压转子的振动状态。(2)轴系振动特性的计算分析。以国产典型600MW火电机组为对象,分别用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对轴系弯振和扭振固有特性、快速变负荷状态下的轴系扭振响应特性、发电机两相短路故障下的轴系扭振响应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600MW机组的轴系扭振危险轴段均位于各转子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快速升降负荷时,轴系扭矩响应呈现衰减振荡特性,表明机组在快速升负荷时轴系处于稳定状态;两相短路故障的扭矩响应中,一、二阶扭振固有频率处的峰值最突出,工频及其二次谐波也比较明显,存在共振风险。因此两相短路故障对轴系安全性影响较大。(3)汽轮机瞬态过程的轴系异常振动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对大容量火电机组出现的异常振动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异常振动的响应特性,研究提取故障特征的信号分析方法,为进行轴系故障诊断提供依据。研究了某600MW机组高中压转子发生的缓慢热变形现象的振动特征,确定了导致转子热变形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Gabor变换时频域滤波的提取振动信号中特殊频率成分,进行轴系稳定性分析和故障判断的方法。通过对升降速过程的振动信号、气流激振导致的不稳定振动信号的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效果。(4)汽轮机碰磨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汽轮发电机组发生轻微动静部件碰磨故障时,相对轴振响应信号中的故障信息非常微弱。针对这一特点,提出采用结构振动检测和信号分析处理相结合的碰磨故障监测诊断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碰磨引起的较高频率的冲击振动能量信息,适用于碰磨这类具有瞬时冲击特征的异常振动。由于相对轴振监测对碰磨引起的冲击振动响应不敏感,提出一种采用小波奇异值检测碰磨冲击故障的方法,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获取在特定尺度上的碰磨瞬时冲击信号,提取该瞬时冲击信号的幅值包络,然后采用小波奇异值检测方法对碰磨引起的突变信息进行检测,可以明显改善微弱碰磨故障特征的提取效果。(5)汽轮机振动源的盲分离方法研究。采用频域ICA分析方法对多台大容量汽轮机组进行了多通道轴振信号振源分离,结果表明频域ICA能够更清楚地给出源信号的描述,分离结果更符合汽轮机转子系统振动源的实际情况。频域ICA可以分离出轴振测量信号中包含的可能很微弱的故障信息,分离结果的物理意义比较清晰明确。研究了利用单通道振动实测信号的ICA特征提取方法,结果表明,仅仅依靠单通道ICA分离出的基函数不足以反映机组运行状态的变化,需要进一步对各个基函数进行处理,验证其作为特征信息的有效性。

段岩峰[5](2010)在《局部进汽引发轴系故障的机理及对策》文中指出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许多大中型汽轮发电机组也参与到调峰中来,而且峰谷差最大能达到50%,很多机组在采用喷嘴调节(局部进汽)进行调峰变负荷的过程中,在中间负荷区发生了一种轴系故障,主要现象为高压转子各轴承处瓦温升高、振动增大等;还有不少机组在单阀向顺序阀切换的过程中,因振动超标而不得不中断,无法投运顺序阀控制。这些故障的产生机制不明确,也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一直困扰着发电企业。为了保证安全生产,这些机组不得不采用节流调节(全周进汽),给电厂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上述故障开展诊断研究,寻找故障原因和发生机理,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完善电站汽轮机故障诊断理论体系,提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针对电站汽轮机局部进汽工况下发生的高压转子-轴承系统故障和阀门切换过程振动故障,开展一系列故障诊断、机理分析、数值模拟、过程仿真和实验研究工作,进而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了某型200MW和600MW机组在局部进汽工况下的轴系故障(简称配汽故障),对其典型故障特征进行了总结,然后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200MW机组案例进行诊断。为了获取充分的故障特征信息,提出了基于动态时间规整技术(DTW)的快速关联分析算法,在DAS系统大量测点中自动搜索故障相关信号。基于相关信号和先验知识进行推理诊断,发现故障与局部进汽产生的作用于调节级动叶片的不对称汽流力(简称配汽力)之间的联系。通过调节级变工况热力计算,建立了该200MW机组的配汽力模型,分析了变负荷工况下配汽力与故障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推断配汽力为故障原因。其次,对某型200MW机组的高中压转子-轴承系统进行非线性动力学建模,然后基于该模型和配汽力模型,采用带阻尼Newmark方法开展了配汽力作用下轴系运动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变负荷过程配汽力对轴心位置、轴承载荷、轴系稳定性、振动等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在该机组上开展的现场实验,根据配汽力作用下轴系状态实际变化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研究结果揭示了配汽力对轴心位置、瓦温和轴振的影响机理,证实了故障诊断结论。针对稳定性好、水平方向油膜刚度大的可倾瓦轴承支撑轴系也开展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配汽力对可倾瓦轴承的影响规律和程度与椭圆瓦轴承基本相同。第三,在阀门管理设计中考虑配汽力约束,对最小进汽度50%的喷嘴调节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从经济和安全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对角进汽相对于顺序进汽和双对角进汽的优势,并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各种对角进汽方案对轴心位置、瓦温和轴振的影响规律。通过现场实验探讨了利用阀门管理控制配汽力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达到消除配汽故障、调整轴承载荷或提高轴系稳定性的目的。分析了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现有阀门管理方案因最小进汽度为75%而导致的效率损失,提出了配汽力扰动能力的衡量指标,并采用该指标论证了应用最小进汽度50%喷嘴调节的安全裕度小,进而设计了一种可减小配汽力的偏对角进汽阀门管理,可提高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安全性。分析了季节变化对空冷机组阀门节流损失的影响,设计了可组合多个三阀点的阀门管理方案,分别对应不同季节工况,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了经济效率。最后,针对阀门切换过程轴振异常变化问题开展了诊断工作,分析出问题原因在于阀门晃动产生的汽流力瞬态冲击,然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汽流力瞬态冲击对转子振动的影响。分析出阀门晃动原因在于阀门管理整体流量特性与实际情况不匹配,建立了阀位控制回路模型,分别进行了阀门管理流量特性准确与不准确情况下的阀门切换过程仿真研究,验证了这一分析结论。提出了基于运行数据的阀门管理整体流量特性辨识方法,并在工程实践中准确地辨识并修正了阀门管理流量特性,有效地解决了阀门切换过程的轴振异常问题。

徐志强,宋英东,范轶,钟阁顺,孟林辉[6](2008)在《国产引进型600MW汽轮机顺序阀投运情况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产引进型600MW汽轮机由单阀切换为顺序阀投运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瓦温偏高,瓦振、轴振超标等,严重影响了机组的安全运行。为此国内的很多厂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于顺序阀的改造方式也不尽相同。调查分析了对于此现象的研究机理,比较了部分电厂的顺序阀投运方案,调查分析的结果对于同类机组的改进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袁永强,方宇[7](2008)在《600MW三缸四排汽直接空冷汽轮机的设计开发》文中指出介绍了东方600MW三缸四排汽直接空冷汽轮机的特点,适当分析了空冷对汽轮机本体结构的影响以及在汽轮机设计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史进渊,杨宇,孙庆,危奇,邓志成,张兆鹤[8](2007)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技术方案及设计准则》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煤电面临的缺煤与缺水问题,提出了我国大型高效节水型煤电装备的发展趋势是研制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介绍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技术方案与关键技术,给出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高温部件强度设计准则、关键部件寿命设计准则、轴系动特性设计准则、专用末级叶片振动设计准则和专用低压缸刚度设计准则。分析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煤电装备的节煤效果、减排效果、节水效果与新增投资回收期。结果表明,发展和研制超临界与超超临界空冷机组,技术方案可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着。

苏猛业[9](2006)在《平圩600MW汽轮机#2机通流改造介绍》文中研究说明平圩两台600MW机组系国家在"七五"期间引进考核机组,多年来,#2汽轮机存在低压转子次末级叶片设计和制造缺陷、高中压通流不足、滑销系统膨胀不畅等重大缺陷,一直困绕着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平电公司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对#2汽轮机通流进行了彻底改造,现已投入运行。本文介绍平电人在没有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深入了解、消化当今国内先进技术,从安全经济出发,科学拟定方案,系统地完成通流改造的过程,以期为同类型大容量机组在解决重大问题上提供方法,拓展思路。

张素心,葛庆,张维桢[10](2001)在《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文中认为以吴泾亚临界 6 0 0MW机组为计算模型 ,对各种因素影响下机组轴系的振动性能和稳定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计算和分析 ,并在机组轴系的设计中提供了合理的转子匹配方案 ,使机组在运行中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二、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通流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汽轮机通流改造研究现状
        1.2.2 国外汽轮机通流改造研究现状
    1.3 台电600WM机组通流改造的必要性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概述及现状
    2.1 机轮机通流损失概述
    2.2 汽轮机通流损失及常用解决方法
        2.2.1 汽轮机级内损失
        2.2.2 级外损失
    2.3 台电600MW亚临界汽轮机组简介及存在问题
        2.3.1 台电600MW亚临界汽轮机参数
        2.3.2 机组存在问题
    2.4 总结
第3章 汽轮机通流技术升级改造方案
    3.1 高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3.2 中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3.3 低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3.4 方案对比研究与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机组通流改造后性能试验分析
    4.1 改造后机组主要经济指标
        4.1.1 汽轮机组主要设计参数
        4.1.2 汽轮机主要热力工况
    4.2 试验目的、标准及基准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标准及基准
        4.2.3 其他标准
    4.3 试验概况
    4.4 试验热力系统及测点布置
        4.4.1 试验测点
        4.4.2 流量测量
        4.4.3 温度测量
        4.4.4 压力测量
        4.4.5 电功率测量
        4.4.6 水位测量
        4.4.7 系统明漏量测量
        4.4.8 数据采集系统
    4.5 试验步骤
    4.6 试验结果计算
        4.6.1 主凝结水流量计算
        4.6.2 试验缸效率计算
        4.6.3 给水流量计算
        4.6.4 高价热平衡计算
        4.6.5 除氧器热平衡
        4.6.6 除氧器流量平衡
        4.6.7 给水流量
        4.6.8 系统不明泄漏量计算
        4.6.9 主蒸汽流量
        4.6.10 冷再热蒸汽流量
        4.6.11 热再热蒸汽流量
        4.6.12 热耗率计算
        4.6.13 汽轮机加权保证热耗率
    4.7 修正计算
        4.7.1 一类修正计算(系统修正)
        4.7.2 二类修正计算(参数修正)
    4.8 试验结果及评价
        4.8.1 热耗率验收(THA)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2 70%THA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3 THA及70%THA工况加权热耗率
        4.8.4 四阀全开(4VWO)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5 能力(TRL)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6 能最大连续出力(TMCR)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8.7 高加切除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4.9 各负荷基准工况试验结果
        4.9.1 63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2 60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3 441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4 315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5 30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4.9.6 机组负荷和热耗率关系曲线
        4.9.7 主蒸汽流量和调节级压力关系曲线
        4.9.8 机组轴系振动试验结果
        4.9.9 凝汽器性能试验结果
        4.9.10 真空严密性试验结果
    4.10 汽轮机经济性及耗差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亚临界600MW机组低负荷运行适应性优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机组概况及节能潜力分析
    1.1 亚临界600 MW湿冷机组案例
    1.2 亚临界600 MW空冷机组案例
2 喷嘴组优化改造策略
    2.1 上汽亚临界600 MW机组喷嘴布置图
    2.2 喷嘴组优化改造理论依据
3 喷嘴组改造弊端及调整措施
    3.1 喷嘴组改造对机组调门特性曲线的影响
        3.1.1 喷嘴组改造对机组调节特性的影响
        3.1.2 调门特性曲线存在的其他问题分析
    3.2 机组高调门特性曲线优化及效果
        3.2.1 整体优化方案
        3.2.2 案例机组的整体优化效果
4 结语

(3)600MW机组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简介及意义
        1.1.1 课题简介
        1.1.2 再热器和常用汽温控制方式的介绍
    1.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机组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简介
    2.1 机组概况
    2.2 机组锅炉简介
        2.2.1 锅炉总体简介
        2.2.2 机组锅炉的主要参数
    2.3 机组的汽温控制
        2.3.1 机组原再热汽温控制方式简介
        2.3.2 再热汽温控制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燃烧器摆角控制再热汽温的探讨
    3.1 燃烧器摆角控制再热汽温原控制逻辑
    3.2 关于再热汽温两种控制方式的理论计算
        3.2.1 燃烧器摆角控制汽温下的再热汽温动态特性计算
        3.2.2 减温水控制汽温下的动态特性计算
    3.3 关于燃烧器摆角控制再热汽温的探讨
        3.3.1 摆角控制汽温有时呈非线性
        3.3.2 摆角控制汽温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水减温方式控制再热汽温的优化
    4.1 喷水减温原逻辑分析
    4.2 再热汽温优化控制
        4.2.1 优化控制改进设想
        4.2.2 控制系统PID参数重新整定
        4.2.3 控制方式的优化
        4.2.4 系统优化后的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状态变量控制技术在再热汽温控制中的应用
    5.1 概述
    5.2 状态变量控制技术在再热喷水减温控制中的应用
        5.2.1 状态变量控制技术应用的设计方案
        5.2.2 状态变量控制技术的原理与计算
        5.2.3 再热汽温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5.2.4 对前后两种汽温控制系统进行仿真比较
    5.3 再热汽温控制的调试
    5.4 机组再热喷水减温控制系统的最终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大容量火电机组调峰运行的轴系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研究现状
        1.2.1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特性研究现状
        1.2.2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
        1.2.3 AGC对汽轮发电机组的影响
        1.2.4 关于气流激振问题的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600MW机组结构及运行特点分析
    2.1 国产600MW汽轮发电机组结构及运行
        2.1.1 基本布置形式
        2.1.2 蒸汽流程和轴系结构
        2.1.3 汽轮机组运行
    2.2 AGC调峰运行方式及其影响分析
        2.2.1 两个细则内容概述
        2.2.2 对机组寿命影响
        2.2.3 主要部件的材料损耗分析
        2.2.4 对振动影响分析
    2.3 汽轮机振动监测与保护系统
        2.3.1 汽轮机监测仪表系统(TSI系统)
        2.3.2 瞬时数据管理系统(TDM系统)
    2.4 实际机组在AGC调峰运行方式下的振动状态
        2.4.1 运行参数变化对轴振的影响
        2.4.2 高中压轴振瞬时信号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轴系振动特性的计算分析
    3.1 概述
        3.1.1 转子动力学研究内容概述
    3.2 转子动力学理论基础
        3.2.1 弹性支撑下的转子模型及微分方程
        3.2.2 模态分析理论
        3.2.3 轴系振动的有限元分析
        3.2.4 轴系振动的传递矩阵法
        3.2.5 Newmark-β法的增量表达式
    3.3 轴系弯曲振动固有特性分析
        3.3.1 6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概况
        3.3.2 轴系集中质量模型
        3.3.3 轴系弯曲振动固有频率
    3.4 轴系扭转振动固有特性分析
        3.4.1 扭转振动固有频率及振型
        3.4.2 轴系危险轴段的确定
    3.5 轴系在快速变负荷下的扭振响应
        3.5.1 典型单元的扭振传递矩阵
        3.5.2 轴系在快速变负荷下的扭振响应
    3.6 两相短路故障扭转振动响应
        3.6.1 两相短路故障扭转振动模型
        3.6.2 扭转振动响应-传递矩阵法
        3.6.3 扭转振动响应-有限元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机瞬态过程的轴系振动分析
    4.1 概述
    4.2 转子热弯曲的振动特征分析
        4.2.1 转子热弯曲概述
        4.2.2 起停机过程的振动特征
        4.2.4 升降速过程轴系稳定性分析
        4.2.5 消除振动的措施及建议
    4.3 基于Gabor时频滤波的轴系振动分析及故障特征提取
        4.3.1 Gabor变换基本概念
        4.3.2 汽轮机振动信号的时频滤波
        4.3.3 升速过程振动转频成分提取实例
        4.3.5 气流激振故障特征提取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轮机碰磨故障监测诊断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汽轮机碰磨故障检测方法
        5.2.1 碰磨振动响应特征
        5.2.2 检测方法
        5.2.3 实施步骤
        5.2.4 分析示例及特点小结
    5.3 基于小波奇异值分析的汽轮机碰磨特征提取
        5.3.1 小波变换与信号的奇异性
        5.3.2 汽轮机微弱碰磨信号奇异值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汽轮机振动源的盲分离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基于ICA的盲分离
        6.2.1 机械振动信号的混合模型
        6.2.2 独立分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6.2.3 频域ICA的振动信号分离
    6.3 频域ICA分析实例
    6.4 ICA特征提取在汽轮机异常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6.4.1 ICA特征提取基本原理
        6.4.2 分析案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局部进汽引发轴系故障的机理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旋转机械运行可靠性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局部进汽极限工况安全性的研究现状
        1.2.3 阀门进汽管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一类由局部进汽引发的轴系故障及原因分析
    2.1 引言
    2.2 局部进汽工况轴系故障案例
        2.2.1 某型200MW机组局部进汽故障
        2.2.2 某型600MW机组局部进汽故障
    2.3 故障相关信息分析
        2.3.1 基于DTW快速算法的关联分析方法
        2.3.2 DAS系统中故障相关信号分析
    2.4 故障产生机理初步诊断
        2.4.1 基于相关信号的故障分析
        2.4.2 局部进汽变负荷过程汽流力分析
    2.5 故障原因综合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汽力引发轴系故障机理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2.1 某型200MW机组高压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建模
        3.2.2 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响应的数值分析方法
        3.2.3 基于变分法的有限长椭圆瓦轴承油膜力模型
    3.3 配汽力对某型200MW机组轴系影响的数值模拟
        3.3.1 对轴承静载荷的影响
        3.3.2 对轴心位置的影响
        3.3.3 对轴系稳定性的影响
        3.3.4 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3.3.5 对间隙激振的影响
    3.4 配汽力对某型200MW机组轴系影响的实验研究
        3.4.1 实验方案设计
        3.4.2 实验过程中轴系状态的变化
        3.4.3 故障机理及特征综合分析
    3.5 配汽力对某型600MW机组轴系影响的实验研究
        3.5.1 轴系特点及实验方案
        3.5.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配汽力的阀门管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阀门管理的配汽力极限工况安全性分析
        4.2.1 综合考虑配汽力和节流损失的阀门管理方案选择
        4.2.2 对角进汽最大配汽力工况对轴系影响的实验研究
        4.2.3 对角进汽对轴系状态的影响规律
    4.3 基于阀门管理的轴系运行状态调整
        4.3.1 配汽故障消除实验
        4.3.2 轴承载荷调整实验
        4.3.3 轴系振动抑制实验
    4.4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喷嘴调节方案设计
        4.4.1 1000MW超超机组阀门管理方案效率损失分析
        4.4.2 最大配汽力扰动能力的衡量指标
        4.4.3 最小进汽度50%进汽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4.4 偏对角进汽喷嘴调节设计
    4.5 提高空冷机组效率的阀门管理设计
        4.5.1 季节变化对空冷机组经济效率和运行安全的影响
        4.5.2 减小节流损失的空冷机组阀门管理方案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阀门切换过程轴系振动异常的分析及处理
    5.1 引言
    5.2 阀门切换对轴系振动的影响
        5.2.1 阀门切换过程实验及轴振异常原因分析
        5.2.2 阀位晃动引起的转子振动响应分析
    5.3 阀位晃动原因分析
        5.3.1 阀位控制回路建模
        5.3.2 阀位晃动现象仿真分析
        5.3.3 修正流量特性消除阀位晃动的仿真研究
    5.4 基于阀门管理流量特性修正的轴系异常振动消除
        5.4.1 基于运行数据的阀门管理流量特性辨识方法研究
        5.4.2 阀门管理流量特性辨识与修正
        5.4.3 轴系异常振动消除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个人简历

(6)国产引进型600MW汽轮机顺序阀投运情况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1 600MW机组情况简述
    1.1 高调门的运行情况
    1.2 顺序阀投运后出现的问题
2 机理研究结果
    2.1 配汽剩余汽流力的作用
    2.2 汽流激振的作用
3 顺序阀投运情况调查分析
4 结束语

(8)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技术方案及设计准则(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背景
2 技术方案
    2.1 总体方案
        (1) 超临界空冷600
        (2) 超超临界空冷600
        (3) 超超临界空冷1000
    2.2 关键技术
3 设计准则
    3.1 高温部件强度设计准则
        (1) 常规设计的静强度的设计准则。
        (2) 高温强度有限元分析的设计准则。
    3.2 关键部件寿命设计准则
        (1) 蠕变寿命的设计准则。
        (2) 低周疲劳寿命的设计准则。
        (3) 蠕变与低周疲劳交互作用下寿命的设计准则。
    3.3 轴系动特性设计准则
        (1) 汽流激振的设计准则。
        (2) 轴系油膜涡动的稳定性的设计准则。
        (3) 轴系临界转速的设计准则。
        (4) 不平衡响应的设计准则。
        (5) Q系数的设计准则。
        (6) 轴系扭振频率的设计准则。
        (7) 轴系扭振应力的设计准则。
        (8) 基础振动的设计准则。
    3.4 专用末级叶片振动设计准则
        (1) 长叶片颤振的设计准则。
        (2) 末级叶片限制汽流弯应力的设计准则。
        (3) 末级自由叶片振动的设计准则。
        (4) 末级整圈连接叶片组振动的设计准则。
    3.5 专用低压缸刚度设计准则
        (1) 低压缸刚度的设计准则。
        (2) 低压缸隔板刚度的设计准则。
        (3) 低压缸轴承座刚度的设计准则。
4 技术效果
    4.1 节煤效果
    4.2 减排效果
    4.3 节水效果
    4.4 缓解运煤压力
    4.5 新增投资分析
5 结 论

四、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D]. 叶中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2]亚临界600MW机组低负荷运行适应性优化改造[J]. 王锐,邹学明,马志国,孙建国,李飞,刘金龙. 科技创新导报, 2015(34)
  • [3]600MW机组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研究[D]. 张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4]大容量火电机组调峰运行的轴系振动特性分析[D]. 安宏文. 华北电力大学, 2014(12)
  • [5]局部进汽引发轴系故障的机理及对策[D]. 段岩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3)
  • [6]国产引进型600MW汽轮机顺序阀投运情况调查及分析[J]. 徐志强,宋英东,范轶,钟阁顺,孟林辉. 汽轮机技术, 2008(05)
  • [7]600MW三缸四排汽直接空冷汽轮机的设计开发[J]. 袁永强,方宇. 东方电气评论, 2008(01)
  • [8]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的技术方案及设计准则[J]. 史进渊,杨宇,孙庆,危奇,邓志成,张兆鹤. 动力工程, 2007(06)
  • [9]平圩600MW汽轮机#2机通流改造介绍[A]. 苏猛业. 全国火电大机组(600MW级)竞赛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2006
  • [10]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J]. 张素心,葛庆,张维桢. 上海汽轮机, 2001(04)

标签:;  ;  ;  ;  ;  

吴泾亚临界600MW机组轴系优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