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区入口位置的确定

采空区入口位置的确定

一、沿空掘巷位置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康红普,张晓,王东攀,田锦州,伊钟玉,蒋威[1](2022)在《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60多年。综合分析了沿空留巷、沿空掘巷、跨巷开采及采空区布置巷道等无煤柱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围岩控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沿空留巷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沿空留巷巷内基本支护、巷内加强支护、巷旁支护形式及支护性能;爆破与水力压裂围岩卸压机理及技术;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沿空留巷支护设计原则及沿空留巷安全技术。在沿空掘巷方面,论述沿空掘巷的类型及小煤柱尺寸设计方法,分析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特征、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介绍跨巷无煤柱开采的类型,分析巷道与采煤工作面底板的垂直距离、工作面边界至巷道的水平距离等参数对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论述在采空区布置巷道的方式:在采空区形成巷道和掘进巷道,分析采空区巷道的应力环境及施工存在的难点。介绍陕西何家塔煤矿支卸组合泵充混凝土支柱沿空留巷、山西野川煤矿泵充钢筋混凝土墙与水平长钻孔水力压裂卸压沿空留巷围岩控制2个应用实例,分析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后,提出无煤柱开采方法及围岩控制技术的改进意见与发展方向。

王宇[2](2021)在《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浅部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矿井采深逐渐增加,围岩表现出明显的流变大变形状态,为维持煤柱稳定性,深井沿空掘巷煤柱宽度也随之增加,使沿空掘巷被迫布置在采动应力增高区内,支护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顾桥矿1126(1)轨顺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材料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沿空掘巷在侧采、掘进及回采过程中的围岩应力、裂隙及变形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建立侧向采动情况下煤体力学模型,据此求解了侧向采动应力分布方程与塑性区发育深度,并对煤体应力分布力学模型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拓展建立超前采动下工作面受力的力学模型,求解了 1126(1)工作面应力分布方程与沿空掘巷塑性区发育深度。(2)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可知,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塑性区及应力分布呈明显的非对称性,沿空煤柱侧围岩破坏程度大于实体煤侧,围岩变形破坏程度:顶板>实体煤>煤柱>底板。对巷道顶板及两帮支护加固后,沿空掘巷围岩塑性区及应力分布的非对称性降低,顶板及两帮变形破坏程度下降,但由于底板未进行支护,更多变性能经由底板释放,底鼓量反而有所增加,此时围岩变形破坏程度:底板>顶板>实体煤>煤柱。工作面回采阶段,充分采动时沿空掘巷超前采动影响范围约为60 m,实体煤受超前采动影响大于煤柱,巷道围岩塑性区及应力分布非对称性增大。(3)由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发现,相邻工作面回采后,四周煤岩体出现整体下沉,底板已经出现较大范围裂隙,围岩完整性被破坏,采空区底板臌起,采空区顶板边缘出现悬臂梁结构,沿空掘巷围岩最大垂直应力位于煤柱上方悬臂梁结构内。沿空掘巷开掘后,随着模型围压的增加,巷道两帮围岩嵌入底板,巷道底板相对上升,悬臂梁结构出现裂隙并逐渐发育,最终致使悬臂梁结构消失,沿空掘巷围岩最大垂直应力由煤柱上方转移至实体煤下方。(4)针对顾桥矿1126(1)轨顺沿空掘巷的工程条件及应力分布特点,分析了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认为1126(1)轨顺底臌是由高地应力、侧向采动、围岩岩性差和地应力方向等多重因素耦合导致的,提出以锚网索为主的非对称支护方案,补加帮部锚索,加强煤柱侧巷道支护。通过对1126(1)轨顺变形观测数据分析得出,设计巷道支护方案在掘进阶段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变形,但由于底板岩性差且未支护,巷道底臌较为严重,应及时卧底。本工作面回采阶段,超前支护影响范围在59.5~66.2m,因此应该在工作面前方70 m前及时进行超前支护,确保工作面安全生产。本文研究成果揭示了顾桥煤矿深井沿空掘巷的围岩应力、变形及塑性区时空演化规律,为此类巷道的支护问题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参考,保障了 1126(1)工作面采掘工作安全高效进行。图61表10参93

粱晓敏[3](2021)在《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应用20 m宽的区段煤柱护巷造成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合理宽度的区段煤柱不仅能够提升煤炭资源回收率,还可以优化回采巷道所处应力环境,降低回采巷道的维护难度。相较于沿空留巷等无煤柱开采技术,留设合理宽度区段煤柱因其对矿井生产技术条件及地质条件要求不高、前期投入较少、工艺相对简单等优点而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经验估算法、载荷估算法、弹性核理论计算、内应力场理论计算法、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法等煤柱宽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各有优缺。本文以黑龙关煤业11602综放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总结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段煤柱覆岩结构及运动特征,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层上方直至地表覆岩与区段煤柱的协同受力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区段煤柱在其上方岩柱自重和采空区低位未完全垮落岩层载荷所产生的转移集中力、弯曲下沉带高位覆岩挠曲变形所产生集中力共两部分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本文将尚未回采的大范围实体煤区域及其覆岩视为刚性体,煤柱简化为弹性体,回采工作面覆岩中弯曲下沉带范围内的高位覆岩视为两端简支在刚性岩体上的岩梁,建立覆岩-煤柱协同受力力学模型,阐明了区段煤柱受载变形的应力来源,并推导出该力学模型中煤柱所受集中力F的表达式。通过对煤柱两侧支护体系对煤柱煤体作用机理的分析,认为区段煤柱两侧支护体系对煤柱的约束力可以阻止采掘影响下煤柱内弱面的扩张,减小煤柱所受拉应力,从而提高煤柱的抗剪强度,提升区段煤柱整体的强度,基于此提出煤柱在其两侧不同支护强度下区段煤柱极限支承强度理论计算公式。系统分析所建立覆岩-煤柱协同受力力学模型,结合黑龙关煤业11#煤层具体参数,计算得到黑龙关煤业11603工作面沿空巷道留设区段煤柱的合理宽度为8 m,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留设8 m宽区段煤柱时上下区段工作面掘采全过程中沿空回采巷道及煤柱的应力分布特征、围岩位移情况及塑性区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 m宽的区段煤柱能够保证下区段工作面的安全回采。通过对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及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的围岩控制原理进行分析,结合黑龙关煤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方案,以确保区段煤柱的稳定,并减小沿空巷道在反复动载作用下的围岩变形。现场留设8 m宽区段煤柱进行11603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作业,沿空回采巷道能够在上区段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及沿空巷道的掘进影响下保证煤柱的稳定性及回采巷道的正常使用,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了覆岩-煤柱协同受力模型计算区段煤柱宽度方法的合理性,能够为其他矿井区段煤柱留设提供参考。

宋小飞[4](2021)在《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护巷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煤矿绿色开采中迎采动工作面留小煤柱掘巷可有效解决矿井采掘接替紧张局面,但迎采动掘巷受动压影响,巷道变形极其严重,而现有的围岩控制技术不能较好的解决此问题,这严重制约着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生产。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护巷技术,对解决这一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预裂爆破切顶方法可有效削弱采空区侧形成的悬臂岩梁及基本顶弧形关键块等传力结构的应力传递路径,并使矸石及时充填采空区对上覆顶板形成有效支撑,从而减小迎采动压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阜生煤业15#煤层1102工作面回采的同时1106工作面运输顺槽掘进,在1102运输顺槽超前预裂切顶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方法,研究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护巷矿压显现规律。得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钻孔窥视及钻孔取芯,结合收集相关地质资料明确了15#煤层赋存及1102和1106工作面的顶底板岩层分布情况;实验室测试得出15#煤层煤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基于关键层理论,确定了工作面上覆40m范围内岩层中亚关键层的位置。(2)对比传统沿空掘巷时巷道覆岩结构,分析了切顶卸压围岩控制机理;通过建立采空区垮落矸石堆积体支撑作用下的第二层亚关键层岩梁力学模型,分析了第二层亚关键层岩层的弯曲变形特征;将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掘采全过程中巷道划分为五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巷道覆岩结构破坏过程及围岩应力状态分布。(3)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有无切顶时迎采对掘过程中巷道围岩应力演化特征和位移变化规律,将其分为4个阶段;对比分析了有无切顶时各阶段巷道围岩应力与位移的大小,得出切顶后煤柱和实体煤壁内应力峰值相较于无切顶时最大降幅55.9%和35.8%,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收敛量最大降幅为39.5%和35.1%;同时分析了切顶后本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应力和位移演化特征。(4)基于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结果,制定了1106运输顺槽支护方案并应用于现场工业性试验;根据矿压监测结果,得出了采动范围为超前50m~滞后80m,顶底板和两帮累积变形量为74mm和71mm,煤柱帮和实体煤帮最大应力集中系数为2.10和2.72;本工作面回采超前影响范围为40m,顶底板和两帮累积变形量为223mm和195mm,煤柱帮和实体煤帮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3.31和3.96。实现了迎采动工作面留小煤柱掘巷下巷道围岩的有效控制。

赵程雨[5](2021)在《裕丰矿采空区下大倾角沿空掘巷稳定性分析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裕丰矿2下06煤层运输顺槽为工程背景,针对采空区下巷道围岩稳定性问题,采用现场实测、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煤层间距巷道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煤柱合理宽度,创新了采空区下巷道跨界长锚固柔化支护,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理论分析了上煤层开采采空区采场及煤柱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煤层开采周围形成侧向支承压力,采空区内边缘荷载低、中部荷载高、应力大的特点。(2)通过建立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模型,结合滑移线理论计算出2上06煤层开采底板最大损伤破坏范围为5-10m。以上煤层煤柱为研究对象,分析煤柱下方应力分布规律及影响范围,理论计算得到下煤层沿空掘巷巷道布置位置距离上煤层煤柱至少为8m。(3)以煤层之间岩石厚度变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煤层间距巷道应力分布规律。随着层间距增大,巷道煤柱受到水平应力随着层间距增大而减小,在距离巷道表面4m处,煤柱受到的水平应力最高,向两侧呈现减少的状态,煤层距离的增大有利于煤柱的稳定性,近距离煤层开采不利于沿空掘巷巷道煤柱稳定性。(4)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研究采空区下不同倾角沿空掘巷稳定性。倾角大,应力集中影响范围则越大,且煤柱侧应力集中远远大于实体煤帮侧,煤层倾角的不断增大加剧了偏载的趋势。随着煤层倾角从10°到30°不断增加,实体煤侧帮部由剪切破坏逐渐向张拉破坏转变,塑性区范围逐渐减小,塑性区逐渐向巷道斜下方底板延伸发展。(5)结合外部应力环境及煤柱自身力学性质,模拟得出合理煤柱宽度。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得到煤柱宽度,结合数值模拟分析6种不同宽度煤柱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巷道变形量分布规律,最终得到煤柱宽度为6m。(6)开展了柔性锚杆工业性试验。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支护方案巷道变形规律,提出柔性锚杆支护方案,对比研究了不同支护方案条件下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顶板离层及变形监测结果表明,新支护方案使得巷道变形量得到有效控制。本论文有图53幅,表10个,参考文献59篇

孙晓龙[6](2020)在《沙曲一矿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煤炭资源大量开采,部分地区煤炭资源日渐枯竭,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势在必行,运用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本论文以沙曲一矿4305工作面留窄煤柱沿空掘巷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煤岩物理力学性质、沿空巷道覆岩结构及应力场分布规律、沿空掘巷窄煤柱留设宽度、沿空巷道的围岩控制方案,提出一种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和工业性试验的方法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现场取回的煤岩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测得了煤岩物理力学参数,为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提供数据依据。(2)分析了沿空巷道覆岩结构特征,弧形三角块B结构的稳定性及运动状态对沿空巷道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并通过计算得到了弧形三角块B的基本参数。(3)分析了窄煤柱区域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建立了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极限平衡计算模型,推导出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和影响范围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得到4305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特征。(4)分析了煤柱的受力变形过程,理论推导了煤柱塑性区宽度计算公式,并结合煤柱稳定条件确定煤柱宽度至少为7.8m。数值模拟了服役期内沿空巷道在不同宽度煤柱条件下应力场、位移场、破坏场演化规律,综合分析确定煤柱宽度为8m。(5)通过分析沿空巷道可能面临的围岩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和关键部位,提出了沿空掘巷围岩分区分期非对称综合支护技术,并对巷道围岩的支护参数、分区分期补强及回采时巷道超前区域围岩加固进行了设计。(6)采取数值模拟和相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服役期内沿空巷道围岩形变演化模拟试验研究,从得到的巷道位移场、应力场分布规律和巷道破坏方式以及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分布特征来看,提出的支护技术是可行的,且两种方法模拟的结果相差不大。(7)通过对沿空巷道服役期内矿压监测数据分析,各项监测结果表明巷道稳定性较好,验证了提出的支护技术的可行性。

李金伟[7](2020)在《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自本世纪初开始,煤炭的消费和生产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但随着我国多年以来对浅部的煤炭资源进行持续开采,我国浅部的煤矿资源已经接近枯竭,为了提高资源采出率提出沿空掘巷这一成巷方式,但沿空掘巷的支护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本文以许疃煤矿3239风巷的地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工程背景,针对巷道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处理,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深部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变化规律,揭示锚索注支护的工作机理,并设计深部沿空巷道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最后辅助以数值模拟和工业性试验加以验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沿空掘进巷道煤柱的变形破坏机理,改进巷道围岩原有支护手段。经过对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的系统研究,建立沿空掘进巷道围岩的力学模型,研究釆空区边缘向深部煤体的应力场分区特征,阐述小煤柱的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推导出围岩变形和破碎区宽度的计算公式。此外,还对沿空回采巷道矿压的演变规律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准确分析采场沿空巷道矿压演变规律,为巷道支护设计提供有力保障。最后通过分析锚索注控制机理,结合巷道的高应力、围岩破碎和大变形等维护特点,确定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实现巷道支护设计优化。(2)剖析了锚索注支护加固的作用机理,决定采用滞后注浆加固等联合支护手段来进一步优化支护方案。注浆可以有效的改善岩土性能,但是得把握注浆时机和选择合理注浆参数。在巷道掘进影响前期应以“护”、“让”为主,即不用强力的支护手段,在围岩充分变形后,巷道周围岩层的节理和裂隙充分发育,此时进行锚索注支护,达到较好的注浆效果,且锚索会与围岩共同形成承载结构,并且对内部围岩形成较大的支护阻力。(3)研究倾斜煤层的沿空掘进巷道在掘进扰动期、掘进影响稳定期和回采影响稳定期的围岩应力和位移变形情况。掘进迎头前方5 m受到掘进扰动影响强烈,前方15 m是仍受到掘进扰动影响,但影响趋缓,前方25 m以外是掘进扰动稳定区域,基本不受采动影响;迎头后方5 m、15 m、25 m、35 m的垂直应力分布规律与之类似,应力集中现象发生于巷道左右两帮,但巷道右帮的小煤柱因为临近采空区,应力集中的范围和峰值远远高于巷道左帮。(4)确定合适间排距的联合支护方案,并发现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在塑性区、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和巷道变形等方面远远优于原支护方案。在塑性区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可以显着改善围岩的塑性区分布;在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后,巷道围岩应力集中范围和峰值显着下降;在巷道变形方面,锚索注联合支护下顶板比原支护下变形减少了56.7%,底板变形减少了25%,两帮变形减少了45%。(5)结合许疃煤矿的地质条件,把优化后的联合支护方案应用于工程实践。在该支护方案下设计煤巷控制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并对3239风巷变形进行监测,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少量变形后仍满足通风行人要求,实现矿方预期目标,进一步验证锚索注联合支护方案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43幅,表8个,参考文献60篇。

刘晨光[8](2020)在《大倾角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和支护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的煤柱宽度能够维护沿空巷道稳定性,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实现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留窄煤柱沿空掘巷技术在缓倾斜煤层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受大倾角煤层开采围岩破坏及应力分布复杂性的影响,该技术在大倾角煤层应用较少。因此,研究大倾角条件下,煤柱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窄煤柱上覆岩层破断规律、窄煤柱合理宽度及沿空巷道支护方法等问题,对实现大倾角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新疆焦煤集团2130煤矿25222工作面回风巷为研究背景,运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大倾角工作面沿空巷道围岩破坏规律和应力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在上区段工作面采动影响下,采空区边缘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峰值逐渐向煤体深部转移,并在煤体内部形成一定范围的塑性区。沿空巷道上覆岩层基本顶断裂位置距上区段采空侧煤壁距离为2.47m。在不同巷道断面和掘进层位条件下,沿顶煤弧形断面掘进时垂直应力集中系数相对较低,顶板下沉量为279.25mm,比沿顶煤矩形断面掘巷时减少96.27%,巷道右上角主要破坏方式为剪切破坏。当煤柱宽度为6m时,煤柱内出现一定范围的稳定承载区,巷道围岩的位移量和塑性区范围较小,稳定性提高,有利于锚杆的锚固。对大倾角工作面沿空掘巷异形巷道进行支护时,采用锚杆材质HRB335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长度为2.2m,直径为20mm,预紧力为60kN,间排距为600mm×600mm;锚索长度为7m,排距为1200mm×1200mm可以有效控制巷道的围岩变形,支护效果较好。

赵杨阳[9](2020)在《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以魏家地煤矿东1100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业性试验等研究方法对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展开系统分析,着重讨论了煤层的开采厚度、硬度对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确定了煤层平均开采厚度下煤柱合理宽度,并开展了工业性试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直接底-煤层-直接顶”Winkler地基梁力学模型,推导了沿空巷道基本顶弯矩表达式和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表达式,分析了煤层开采厚度、硬度对基本顶断裂位置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煤层开采厚度增加或煤层硬度减小均导致地基刚度减小、基本顶最大弯矩增加,且基本顶最大弯矩位置随地基刚度减小向煤层深部转移。基于东1101工作面地质条件,确定了煤层开采厚度为8~24m时,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为7.735~13.125m。(2)揭示了东1100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侧向支承压力与煤层开采厚度、硬度的影响规律。在煤层开采厚度为8~24m内,中硬及硬煤层条件下,随煤层开采厚度增加,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逐渐远离采空区边界,峰值与煤层开采厚度呈负相关。软煤层条件下,随煤层开采厚度增加,峰值位置逐渐远离采空区边界;当煤层开采厚度小于12m时,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煤层开采厚度呈负相关;当煤层开采厚度大于12m时,侧向支承压力峰值基本不变。煤层硬度对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位置影响较大;当煤层开采厚度小于17m时,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煤层硬度呈正相关;当开采厚度大于17m后,侧向支承压力峰值与煤层硬度呈负相关。(3)东1100综放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18m,基于“直接底-煤层-直接顶”Winkler地基梁力学模型计算得出,基本顶侧向断裂位置为11.458m;通过极限平衡区计算公式得出应力极限平衡区宽度为11.417m,两者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建立的“直接底-煤层-直接顶”Winkler地基梁力学模型科学准确。(4)东1100综放工作面煤层开采厚度平均为18m,揭示了煤柱不同宽度(3~12m)下极软特厚煤层综放沿空巷道围岩破坏机理。靠近煤柱侧顶板主要为拉剪破坏,靠近实体煤帮侧顶板及实体煤帮主要为剪切破坏,煤柱帮主要为拉剪破坏。随煤柱宽度增加,煤柱内垂直应力集中系数从1.2增加到3.1,受煤柱宽度影响较大;实体煤帮垂直应力集中系数从2.3增加到2.8,受煤柱宽度影响较小;巷帮剪应力作用效果增强,顶板拉应力作用效果增强。当煤柱宽度为8m时,煤柱内出现较稳定承压区,且宽度大于1.5m,满足支护需要,故区段煤柱合理宽度为8m。(5)提出了“高强度螺纹钢树脂锚杆+锚索补强+锚网”联合支护方式。高强度锚杆抑制巷帮的破坏趋势,缩小拉剪破坏区面积,锚索联结巷道浅部破碎岩体与岩层深处稳定岩体,增强了小结构稳定性,东1100综放工作面运输顺槽围岩控制效果良好。

李刚[10](2020)在《倾斜煤层窄煤柱综放面覆岩裂隙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日益增长的煤炭资源需求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矿井逐步向深部开采,需要面临一系列深部开采的难题,例如复杂的动力灾害、冲击地压及煤层瓦斯突出等事故,造成严重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因此,提升现阶段煤炭资源回采率及采空区覆岩裂隙场卸压瓦斯抽采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物理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分析的方法,对倾斜煤层综放面窄煤柱的应力分布特征及不同煤柱宽度下采动覆岩裂隙场的演化规律开展了深入研究,初步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基于硫磺沟煤矿(4-5)06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的地质条件,分析了倾斜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稳定性及建立窄煤柱力学结构模型,并且通过强度测试物理实验得到了工作面煤岩体的强度参数及破坏形式。(2)建立了倾斜煤层沿空掘巷基本顶的力学模型,通过理论推导计算得到了区段煤柱载荷及煤柱合理取值范围、覆岩“三带”及关键层高度等参数。(3)设计留设不同煤柱宽度时的沿空掘巷数值模拟方案,通过采用模拟软件ABAQUS4.0模拟不同煤柱宽度时,煤柱应力及稳定性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煤柱尺寸对煤柱应力的变化关系,建立了煤柱应力与宽度的变化模型。(4)基于倾斜煤层窄煤柱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的复杂性,采用三维离散元软件3DEC5.0模拟多区段工作面回采方案,分析留设不同沿空煤柱宽度对覆岩采动应力、位移以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及分布特征的影响,同时建立覆岩关键层的关键参数与煤柱宽度的拟合关系。(5)针对倾斜煤层窄煤柱区段开采的条件,分析窄煤柱作用的覆岩破坏运移特点,构建了三维空间模型,为设计合理的瓦斯抽采关键参数提供了一定理论技术支持,从而保障了工作面的高效回采。本文研究成果对倾斜煤层窄煤柱采动覆岩内部卸压瓦斯运移规律、采空区裂隙场卸压瓦斯抽采系统布置及抽采关键参数的设计,对提升瓦斯抽采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沿空掘巷位置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沿空掘巷位置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沿空留巷
    1.1 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
    1.2 沿空留巷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
    1.3 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
    1.4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1.4.1 巷内基本支护
        1.4.2 巷内加强支护
        1.4.3 巷旁支护
        1.4.4 围岩卸压
        1.4.5 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
        1.4.6 二次沿空留巷
        1.4.7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原则
    1.5 沿空留巷安全技术
2 沿空掘巷
    2.1 沿空掘巷类型
    2.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2.2.1 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及变形特征
        2.2.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影响因素
    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
3 其他无煤柱开采方法
    3.1 跨巷无煤柱开采
    3.2 采空区形成和掘进巷道
4 无煤柱开采实例分析
    4.1 陕西何家塔煤矿沿空留巷实例分析
        4.1.1 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
        4.1.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4.1.3 矿压监测及试验效果分析
    4.2 山西晋城野川煤矿沿空留巷实例分析
        4.2.1 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
        4.2.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4.2.3 矿压监测及试验效果分析
5 结语与展望

(2)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井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1.2.2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及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侧采阶段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及应力演化研究
        2.2.1 侧向采动模型建立及求解
        2.2.2 采动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2.3 回采阶段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及应力演化研究
        2.3.1 超前采动模型建立及求解
        2.3.2 模型结果修正
    2.4 本章小结
3 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3.1 侧采阶段1126(1)轨顺围岩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3.1.1 数值模型建立
        3.1.2 侧采阶段采空区围岩裂隙及应力演化
    3.2 掘进阶段1126(1)轨顺围岩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3.2.1 掘进期间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场演化规律
        3.2.2 掘进期间沿空掘巷围岩塑性区演化规律
        3.2.3 掘进期间沿空掘巷围岩位移场演化规律
    3.3 回采阶段1126(1)轨顺围岩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3.3.1 1126(1)轨顺超前采动影响范围
        3.3.2 回采期间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场演化规律
        3.3.3 回采期间沿空掘巷围岩裂隙场演化规律
        3.3.4 回采期间沿空掘巷围岩位移场演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机理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4.1 相似模拟理论
    4.2 相似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4.2.1 试验内容
        4.2.2 试验设计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沿空掘巷围岩裂隙场演化
        4.3.2 沿空掘巷围岩位移场演化
        4.3.3 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场演化
    4.4 本章小结
5 1126(1)工作面轨顺支护设计及效果评价
    5.1 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支护对策
        5.1.1 1126(1)轨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5.1.2 1126(1)轨顺支护对策
    5.2 1126(1)轨顺支护设计
        5.2.1 1126(1)轨顺支护参数选择
        5.2.2 1126(1)轨顺支护方案设计
    5.3 掘进期间沿空掘巷变形监测
        5.3.1 变形监测方案布置
        5.3.2 1126(1)轨顺围岩变形分析
    5.4 回采期间沿空掘巷变形监测
        5.4.1 变形监测方案布置
        5.4.2 回采期间1126(1)轨顺围岩变形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沿空巷道覆岩破断规律研究现状
        1.2.2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现状
        1.2.3 区段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工程地质特征及矿压规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煤层覆存条件及回采工艺
        2.1.2 工作面巷道布置
    2.2 围岩力学参数测试
        2.2.1 取样方案及试件加工
        2.2.2 钻孔窥视
        2.2.3 岩石力学实验
    2.3 留设20 m煤柱时11602 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2.3.1 矿压观测目的及内容
        2.3.2 两巷矿压显现规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放工作面覆岩结构及稳定性研究
    3.1 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运动特征
        3.1.1 综放工作面支架与围岩力学系统模型
        3.1.2 综放工作面回采特点分析
    3.2 上区段工作面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结构分析
        3.2.1 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煤体应力扰动分析
        3.2.2 侧向老顶一次破断结构分析
    3.3 沿空掘巷对覆岩破断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3.1 掘巷前覆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3.3.2 掘巷后覆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3.3.3 沿空掘巷应力扰动分析
    3.4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覆岩结构稳定性影响分析
        3.4.1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覆岩结构运动过程
        3.4.2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对沿空巷道覆岩结构的扰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理煤柱宽度研究
    4.1 区段煤柱留设原则
    4.2 合理煤柱宽度的理论研究
        4.2.1 覆岩结构分布特征与煤柱变形机制分析
        4.2.2 覆岩-煤柱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4.2.3 基于支护强度影响的区段煤柱极限支承强度理论计算
        4.2.4 煤柱宽度理论计算
    4.3 区段煤柱合理宽度数值模拟研究
        4.3.1 模型建立及模拟内容
        4.3.2 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后侧向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4.3.3 沿空巷道掘进时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分布特征
        4.3.4 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围岩应力、塑性区及位移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沿空巷道围岩控制对策
    5.1 沿空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5.2 综放工作面沿空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原理
    5.3 巷旁切顶卸压技术改善围岩应力环境分析
        5.3.1 巷旁切顶卸压原理分析
        5.3.2 巷旁切顶卸压方案设计
    5.4 锚网索梁注支护方案研究与设计
        5.4.1 回采巷道围岩锚杆支护理论
        5.4.2 回采巷道支护方案设计原则
        5.4.3 锚网索梁注支护方案设计
    5.5 现场工业性试验分析
        5.5.1 矿压监测内容及方案设计
        5.5.2 矿压观测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护巷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留小煤柱掘巷覆岩结构及破断规律
        1.2.2 迎采动工作面留小煤柱护巷失稳机制及围岩控制方法
        1.2.3 切顶卸压护巷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迎采对掘巷道地质力学特征分析
    2.1 工程地质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试验巷道生产地质条件
        2.1.3 煤层赋存特征
        2.1.4 地质构造
        2.1.5 水文情况
        2.1.6 瓦斯、火、煤尘情况
        2.1.7 1102工作面运输顺槽支护情况
    2.2 岩层钻孔窥视
        2.2.1 窥视目的
        2.2.2 窥视方案
        2.2.3 窥视结果分析
    2.3 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4 采场上覆关键层层位确定
        2.4.1 关键层判别准则
        2.4.2 关键层层位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小煤柱覆岩结构稳定性理论分析
    3.1 留小煤柱护巷覆岩结构破断特征
    3.2 第二层亚关键层顶板岩梁弯曲变形特征
        3.2.1 预裂切顶作用下第二层亚关键层岩梁力学模型
        3.2.2 预裂切顶作用下第二层亚关键层岩梁弯曲变形规律
    3.3 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掘巷覆岩结构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迎采对掘巷道在有无切顶时围岩应力及变形演变规律
    4.1 背景简介
        4.1.1 小煤柱宽度的确定
        4.1.2 卸压参数的确定
    4.2 数值模型建立
    4.3 有无切顶时迎采对掘过程中小煤柱及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演变规律
        4.3.1 无切顶时围岩应力及变形演变规律
        4.3.2 切顶后围岩应力及变形演变规律
        4.3.3 有无切顶时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4.4 本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护巷矿压实测及应用效果
    5.1 试验巷道支护方案
        5.1.1 1106运输顺槽基本支护方案
        5.1.2 构造段加强支护方案
        5.1.3 迎采阶段临时加强支护方案
        5.1.4 本工作面回采超前临时加强支护方案
    5.2 巷道顶板超前预裂爆破卸压技术
        5.2.1 超前预裂爆破切顶方案
        5.2.2 超前预裂爆破切顶工艺
    5.3 矿压观测及应用效果
        5.3.1 矿压监测内容
        5.3.2 测站布置及观测方法
        5.3.3 矿压监测分析
        5.3.4 现场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裕丰矿采空区下大倾角沿空掘巷稳定性分析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采空区下沿空掘巷顶板应力分布及稳定性研究
    2.1 工程地质条件
    2.2 上采空区采场及底板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2.3 采空区底板围岩破坏范围计算
    2.4 下煤层巷道位置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下不同因素影响下沿空掘巷稳定性研究
    3.1 不同煤层间距沿空掘巷稳定性分析
    3.2 不同煤层倾角沿空掘巷稳定性分析
    3.3 不同煤柱宽度沿空掘巷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现场工业性试验
    4.1 高预紧长锚固技术
    4.2 支护方案
    4.3 围岩稳定性指标监测
    4.4 围岩稳定性效果评价分析
    4.5 矿井经济效益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沙曲一矿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场覆岩结构及矿压活动规律研究现状
        1.2.2 沿空掘巷窄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1.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沿空巷道覆岩结构及应力场分布规律
    2.1 试验巷道工程概况
        2.1.1 4305工作面概况
        2.1.2 4305工作面顶底板岩性特征
        2.1.3 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2 沿空巷道覆岩弧形三角块结构特征
        2.2.1 沿空巷道顶板结构特征
        2.2.2 弧形三角块B的参数研究
    2.3 沿空巷道窄煤柱区域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2.3.1 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2.3.2 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的极限平衡计算模型
        2.3.3 4305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沿空掘巷窄煤柱稳定性分析及合理宽度优化
    3.1 沿空掘巷窄煤柱稳定性分析
        3.1.1 沿空掘巷窄煤柱的受力变形过程
        3.1.2 沿空掘巷窄煤柱稳定条件
        3.1.3 沿空掘巷窄煤柱弹塑性分区及宽度理论计算
    3.2 沿空巷道合理煤柱宽度数值模拟优化
        3.2.1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3.2.2 掘进阶段不同煤柱宽度下的围岩变形特征
        3.2.3 回采阶段不同煤柱宽度下的围岩变形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沿空掘巷分区分期非对称综合支护技术研究
    4.1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主控因素及关键部位识别
        4.1.1 沿空巷道不对称破坏主控因素分析
        4.1.2 基于关键部位耦合的沿空掘巷支护技术
        4.1.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核心理念
    4.2 沿空掘巷分区分期非对称支护加固思路
        4.2.1 沿空掘巷支护加固原则
        4.2.2 沿空掘巷支护加固思路
    4.3 沿空掘巷围岩分区分期非对称综合支护技术
        4.3.1 锚杆(索)支护参数及支护辅助构件设计
        4.3.2 沿空巷道围岩分区分期补强设计
        4.3.3 巷道主要支护技术参数汇总
        4.3.4 沿空巷道超前支护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服役期内沿空巷道围岩形变演化模拟试验研究
    5.1 沿空掘巷模拟模型构建
        5.1.1 数值模拟模型及模拟流程
        5.1.2 相似材料模拟模型及模拟流程
    5.2 沿空掘巷模拟方案
        5.2.1 数值模拟方案
        5.2.2 相似材料模拟方案
    5.3 沿空巷道围岩形变演化规律分析
        5.3.1 掘进阶段沿空巷道围岩形变特征
        5.3.2 回采阶段沿空巷道围岩形变特征
        5.3.3 回采阶段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窄煤柱沿空掘巷工业性试验
    6.1 窄煤柱沿空巷道矿压监测方案
    6.2 窄煤柱沿空巷道矿压监测分析
        6.2.1 巷道表面位移监测分析
        6.2.2 巷道顶板离层监测分析
        6.2.3 巷道深部围岩位移监测分析
        6.2.4 巷道锚杆(索)受力监测分析
        6.2.5 窄煤柱应力监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小煤柱注浆加固机理及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许疃煤矿3_239 风巷地质概况及模拟研究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许疃3_239 风巷巷道变形特征与原因分析
    2.3 沿空掘进巷道支护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分布与锚注联合控制机理
    3.1 沿空掘进巷道围岩应力分析及变形破坏机理
    3.2 锚索注联合控制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锚索注方案模拟分析与工业性试验
    4.1 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方案模拟分析
    4.2 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后期的改进思路
    4.3 现场工程应用
    4.4 许疃3_239 风巷锚索注加固段组织管理制度
    4.5 许疃3_239 风巷矿压监测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大倾角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和支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倾角煤层围岩结构及活动规律研究现状
        1.2.2 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1.2.3 大倾角巷道支护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概况和煤岩力学参数确定
    2.1 矿井地质概况
        2.1.1 工作面概况
        2.1.2 水文地质和瓦斯条件
    2.2 巷道布置情况
    2.3 煤岩力学参数确定
        2.3.1 测试内容及仪器设备
        2.3.2 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大倾角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分析
    3.1 大倾角煤层覆岩空间结构特征
        3.1.1 大倾角工作面上覆岩层沿走向的破坏特征
        3.1.2 大倾角工作面上覆岩层沿倾向的破坏特征
    3.2 大倾角煤层覆岩破断特征分析
        3.2.1 直接顶破断运移规律
        3.2.2 基本顶破坏的时序性和不均衡性
        3.2.3 沿空掘巷上覆岩层破断结构分析
        3.2.4 关键块体B参数研究
    3.3 窄煤柱边缘煤体的应力分布特征
        3.3.1 边缘煤体侧向支承压力分布
        3.3.2 边缘煤体塑性区宽度计算
    3.4 回采期间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3.4.1 回采期间沿倾向围岩应力分布
        3.4.2 回采期间沿走向围岩应力分布
    3.5 本章小结
4 巷道断面形状和合理煤柱宽度留设
    4.1 沿空掘巷合理断面及掘巷层位确定
        4.1.1 数值计算模型
        4.1.2 不同断面形状和掘进层位垂直应力分析
        4.1.3 不同断面形状和掘进层位位移场分析
        4.1.4 不同断面形状和掘进层位围岩破坏特征分析
    4.2 窄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
        4.2.1 煤柱留设的研究方法
        4.2.2 影响留设煤柱宽度主要因素
        4.2.3 窄煤柱留设宽度的理论计算
    4.3 掘进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巷道围岩分析
        4.3.1 数值模拟方案及步骤
        4.3.2 掘进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垂直应力分布特征
        4.3.3 掘进期间不同宽度煤柱位移分布特征
        4.3.4 掘进期间不同煤柱宽度对巷道变形的影响
    4.4 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巷道支护参数确定
    5.1 支护参数优化正交试验
        5.1.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5.1.2 正交试验设计
        5.1.3 正交实验结果
    5.2 最优支护方案确定
        5.2.1 支护方案对比
        5.2.2 锚索支护参数
        5.2.3 锚杆其他支护参数
        5.2.4 支护材料消耗
        5.2.5 支护形式与参数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巷道围岩稳定性验证
    6.1 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6.1.1 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垂直应力分布特征
        6.1.2 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水平应力分布特征
    6.2 回采期间不同宽度煤柱塑性区分布特征
    6.3 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情况分析
    6.4 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变形情况分析
        6.4.1 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垂直应力分布
        6.4.2 工作面回采期间巷道塑性区分布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围岩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2.2 “三软”煤层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1.2.3 厚及特厚煤层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1.2.4 拱形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1.2.5 软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研究
        1.2.6 拟解决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工程概况
    2.1 工作面概况
        2.1.1 工作面地质条件
        2.1.2 煤层赋存特征
    2.2 煤岩体力学参数测定
        2.2.1 试验取样
        2.2.2 测试内容
        2.2.3 测试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Winkler地基梁基本顶断裂位置分析
    3.1 基本顶断裂原理及结构形式
        3.1.1 基本顶断裂过程
        3.1.2 基本顶断裂结构
    3.2 基本顶断裂位置理论分析
        3.2.1 弹性地基梁理论
        3.2.2 求解基本顶断裂位置表达式
    3.3 地基刚度对基本顶断裂位置的影响
    3.4 关键岩块B断裂位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极软特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失稳机理
    4.1 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影响因素
        4.1.1 数值模型建立
        4.1.2 煤层开采厚度对侧向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
        4.1.3 煤层硬度对侧向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
    4.2 煤柱内垂直应力分布规律
        4.2.1 煤柱宽度计算
        4.2.2 煤柱内支承压力
    4.3 拱形沿空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4.3.1 围岩破坏机理
        4.3.2 围岩变形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拱形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及工业性试验
    5.1 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5.1.1 控制机理
        5.1.2 围岩控制方案
        5.1.3 支护效果分析
    5.2 工业性试验
        5.2.1 锚杆支护参数的确定
        5.2.2 矿压监测方案
        5.2.3 监测结果及分析
        5.2.4 应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倾斜煤层窄煤柱综放面覆岩裂隙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柱合理宽度研究现状
        1.2.2 煤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采动覆岩裂隙演化规律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倾斜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2.1 沿空掘巷窄煤柱力学结构模型
    2.2 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稳定性分析
    2.3 煤柱载荷及宽度的理论分析
    2.4 煤岩体力学参数测试
        2.4.1 地质条件概况
        2.4.2 煤岩体力学特性实验
        2.4.3 煤岩体试验结果
    2.5 采场覆岩高度的理论计算
        2.5.1 关键层位置的判别
        2.5.2 覆岩“三带”高度计算
    2.6 本章小结
3 倾斜煤层沿空掘巷窄煤柱及围岩应力变化规律研究
    3.1 模型建立及模拟方案
        3.1.1 模拟软件的选取
        3.1.2 模拟方案
        3.1.3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设置
    3.2 模拟结果分析
        3.2.1 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煤柱应力变化规律
        3.2.2 煤柱宽度与煤柱应力的变化关系模型
        3.2.3 倾斜煤层煤柱合理宽度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4 倾斜煤层不同尺寸煤柱下采动覆岩裂隙演化规律数值模拟
    4.1 模拟方案及模型建立
        4.1.1 模拟软件的选择
        4.1.2 本构模型选择
        4.1.3 模拟方案
        4.1.4 模型建立
    4.2 不同煤柱宽度下采空区覆岩分布特征
        4.2.1 工作面走向覆岩采动裂隙演化模拟结果分析
        4.2.2 工作面倾向覆岩采动裂隙演化模拟结果分析
    4.3 采动覆岩裂隙带高度的煤柱宽度效应分析
        4.3.1 覆岩“三带”高度分析
        4.3.2 采动覆岩关键层应力分析
        4.3.3 采动覆岩关键层离层分析
        4.3.4 压实区高度与煤柱宽度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倾斜煤层窄煤柱护巷综放面采动覆岩裂隙分布实测分析
    5.1 工作面概况
    5.2 工作面覆岩裂隙分布特征测试方案
        5.2.1 工作面微震监测方案布置
        5.2.2 微震监测结果分析
    5.3 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钻孔窥视分析
        5.3.1 钻孔窥视方案
        5.3.2 钻孔窥视结果分析
    5.4 倾斜煤层窄煤柱覆岩裂隙演化分布规律分析
        5.4.1 煤柱破坏规律分析
        5.4.2 覆岩裂隙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沿空掘巷位置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J]. 康红普,张晓,王东攀,田锦州,伊钟玉,蒋威. 煤炭学报, 2022
  • [2]深井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王宇.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D]. 粱晓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迎采动工作面切顶卸压留小煤柱护巷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 宋小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5]裕丰矿采空区下大倾角沿空掘巷稳定性分析与实践[D]. 赵程雨.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6]沙曲一矿窄煤柱沿空掘巷支护技术研究[D]. 孙晓龙.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7]许疃煤矿沿空掘巷锚索注联合支护技术研究[D]. 李金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8]大倾角工作面沿空掘巷窄煤柱合理宽度和支护方法研究[D]. 刘晨光.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极软特厚煤层拱形沿空掘巷围岩破坏机理及控制[D]. 赵杨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10]倾斜煤层窄煤柱综放面覆岩裂隙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 李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采空区入口位置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