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

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

一、氨甲环酸对心肺转流病人纤溶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严[1](2021)在《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20年1月-2020年8月期间,114名行体外循环下开放性心脏手术的患者,年龄在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4级。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将病人分成aPRP组,non-aPRP组。aPRP组术前进行血小板分离,室温下保存,中和鱼精蛋白后回输患者,non-aPRP组为空白对照组。记录并评估患者术中,术后异体血产品的输入量,术中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引流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30天死亡率,肾功能,肝功能指标,肺部感染。结果两组之间凝血功能,术后引流量,急性肾损伤,肝功能指标,术后30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与non-aPRP组相比,aPRP组术中红细胞,血浆输入减少,分别为(0.57±1.0)U vs(1.56±1.8)U(P<0.000),(203.6±212.5)ml vs(365.2±177.3)ml(P<0.000),围术期总的红细胞输入率显着减少,(3.1±2.1)U vs(5.1±3.2)U(P<0.000);aPRP组24小时内拔管率较对照组增加,57.9%vs 38.6%(P=0.039);与non-aPRP相比,术后ICU住院时间减少(1.8±1.1)天vs(3.7±5.0)天(P=0.007);实验组谷草转氨酶较对照组降低(P=0.020);aPRP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5.3%vs 29.8%(P<0.050)。结论aPRP可以减少心脏手术的异体血输入量,增加了24小时拔管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策略,减少术后并发症。

李政[2](2021)在《氨甲环酸不同用药方案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手术围术期应用效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对比单次应用和重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国龙医院首次行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患者,根据用药不同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13例患者分为A组(n=40)、B组(n=35)和C组(n=38)。单次用药组(A组)为手术切皮前15分钟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g+100ml盐水,重复给药组(B组)在A组基础上,于术后返回病房继续静脉输注1g氨甲环酸,对照组(不用TXA为C组)在同一时间上滴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节段、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及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节段相比较无差异,三组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相比较差异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278.62±94.70ml、264.46±38.30ml)、显性失血量(563.77±114.03ml、487.11±34.44ml)、术后引流量(285.15±50.39ml、222.65±16.59ml)和C组术中出血量(478.15±120.04ml)、显性失血量(943.15±180.97ml)、术后引流量(465.00±142.66m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在术中出血量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及血肿形成。结论1.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少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手术围术期失血。2.应用氨甲环酸能够减少腰椎后路手术输血事件,在防止患者血液丢失方面具有积极作用。3.围术期重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药物较单次给药止血效果更好。4.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并未增加腰椎管狭窄手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吕红,孟颖,袁素,张磊,刘岳,陈芳,李立环,石佳[3](2020)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抗纤溶治疗对血栓弹力图结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抗纤溶治疗对血栓弹力图(TEG)结果的影响,同时观察TEG检测结果中K值、MA值和R值的变化与术后出血和输血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入选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麻醉诱导后输注负荷剂量氨甲环酸20 mg/kg,持续20 min,随后以15 mg/(kg·h)速度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输注等量0.9%NaCl。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结束即刻(T2)、手术后6 h(T3)和手术后24 h(T4)四个时间点进行TEG检测,并记录TEG检测结果中K值、MA值和R值、出血量、异体血制品输注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情况,并发症、不良事件和死亡率等。结果受试者术前一般资料和围术期数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K值、MA值在T2、T3和T4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R值在T3(P<0.05)和T4(P<0.01)均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术后总引流量、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受试者围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TEG检测结果显示应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可明显降低K值和R值的升高,减弱MA值的降低,且出现与TEG检测结果相一致的围术期出血量和输血量显着降低。本研究未观察到与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陈宗超[4](2020)在《氨甲环酸给药方式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转子间部分主要为松质骨,血运丰富,骨折常伴有大量出血。氨甲环酸是临床上常用的止血药物,对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评价术中静脉滴注和局部灌注两种不同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给药方式对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止血效果及围手术期安全性,为氨甲环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材料与方法收集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8年1月自2019年7月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间新鲜不稳定型骨折105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上述患者均采取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即静脉注射组、局部灌注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患者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氨甲环酸给药方式,静脉组:皮肤切开前30 min给予静脉输注1 g TXA,术后3 h,再次通过静脉途径输注1 g TXA。局部组:手术切口关闭后在创腔局部灌注2 g TXA。对照组:不使用TXA。将3组患者术中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进行对比;同时对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表达水平进行监测;记录3组患者发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上述资料进行归纳汇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689.6±120.5)m L、(707.7±115.5)m L、(920.8±110.9)m L,隐性失血量(584.5±47.5)m L、(596.5±43.8)m L、(788.5±41.7)m 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05.5±42.5)m L、(111.5±43.8)m L、(108.5±41.7)m L,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11.1%、13.3%、36.9%,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输血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 h、1 d、2d及3 d时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均逐渐升高,且对照组升高更多(P<0.05)。(3)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DVT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PE。结论(1)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及局部创腔灌注均可明显降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显性失血降低不明显。(2)人工股骨头置换中局部应用2 g TXA不能达到静脉应用2 g TXA相同的止血效果,若预期达到与静脉应用TXA相同的止血效果,可能需要局部应用更高剂量的TXA。(3)TXA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

罗湘平[5](2019)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患者隐性失血及氨甲环酸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患者隐性失血的量化及影响因素:前瞻性研究目的:量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时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我们前瞻性收集了2014年12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我院接受PFNA治疗的2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值、输血率及患者的一般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逐步法)确定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独立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14.72±368.14mL,占围手术期平均总失血量的 84.05%(731.37±391.50mL)。术前平均隐性失血量为 368.33±325.57mL,占围手术期平均总失血量的50.3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AO/OTA 31-A2.2~A3.3、男性、右侧骨折、手术时间>60min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氨甲环酸治疗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呈负相关。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伴随显着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和贫血。术前及术后存在持续隐性失血。骨折类型AO/OTA31-A2.2~A3.3、男性、手术时间>60min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外科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值,并及时采取措施以避免贫血,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和促进术后康复。缩短术前等待手术时间有助于减少术前隐性失血。第二部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目的:评价氨甲环酸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手术中减少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氨甲环酸组或对照组。氨甲环酸组于皮肤切开前15分钟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3小时后静脉滴注相同剂量一次。对照组在皮肤切开前15分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lO0mL。疗效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后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值和住院时间。安全性指标为术后6周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氨甲环酸组44例,对照组46例纳入统计分析。氨甲环酸组围术期总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84.5±366.3mLvs.566.2±361.5mL,P<0.020)。氨甲环酸组术后输血率为15.9%,对照组为36.9%(P=0.024)。两组各有1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脑梗死3例,术后6周内死亡1例。结论: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地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手术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输血的需求。虽然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未见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但对于伴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否推荐使用氨甲环酸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目的:评价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在MEDLINE、Cochrane图书馆和EMBASE中检索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根据Cochrane评价手册的指导方针进行Meta分析。结果:氨甲环酸组平均总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差-172.83,P<0.00001)。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及术后输血率分别为34.4%和49.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血栓事件发生率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组为4.26%(7/164)对照组为5.71%(10/1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结论:氨甲环酸能显着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时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血栓事件的风险。然而,氨甲环酸对血栓事件的影响需要更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临床试验来进行研究。

杨阳[6](2017)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应对措施》文中指出随着全社会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龄人群的数量明显增加,罹患严重膝关节炎的患者也逐渐增多。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广泛的软组织暴露及截骨会造成大量出血,平均大约1500ml,其结果不仅将会导致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贫血,影响切口愈合,给循环系统造成严重负担;此外,较大的软组织操作及术后的卧床尚会对患者的凝血机制造成重要的影响,可能造成失血较多,亦可能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出现肺栓塞,严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患者的躯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手术产生的出凝血变化波动较大。所有这些变化均会阻碍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影响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因此,深入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采用切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减少手术出血,降低对输血的需求,避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快患者术后临床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目前临床报道了多种方法可以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出血,例如增加输液、不同止血带的使用方法、特定的引流方式或不引流、双极电凝充分止血、静脉或者关节内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输入自体血小板、术中使用富血小板凝胶、术后局部冷冻联合加压包扎及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等。在这些众多的方法中,药物制剂及术后下肢体位的摆放是操作简单的可行措施。值得临床采用。氨甲环酸是赖氨酸的合成衍生物。通过可逆地阻碍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可以有效地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近来,部分研究报道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以降低术后出血,降低输血率并缓解膝关节肿胀。然而,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方案及是否需要引流仍是一个尚未清晰回答的问题。纤维蛋白粘合剂的使用也是一种减少失血、降低输血率的有效方法,近二十年来作为一种止血剂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增多。通过产生凝血瀑布效应的最后一个过程,促进局部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块,纤维蛋白粘合剂(Fibrin Sealant,FS)可以发挥其局部止血作用。此外,一些研究发现,术后将术侧下肢放置于特定的体位同样会起到止血的作用。一项综述认为,术后48-72小时内将膝关节维持于屈曲的体位会降低术后失血,促进功能锻炼,从而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且该种方法是一个简单而便宜的手段。既往研究中存在不同的髋关节及膝关节体位,目前尚未就此达成一致。全膝关节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受到明显影响,临床医师最为关心的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远端DVT无明显肺栓塞的风险,但近端腘静脉近端血栓有可能出现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严重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TKA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有很多,祝孟海等人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与下肢DVT形成相关。临床血液学检测D-二聚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而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验血栓形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D-二聚体是胶原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有许多文献报道认为D-二聚体对于DVT的预测以及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同样有很多种。物理方法如充气压力泵是单窒或多室缠绕在下肢的充气压力装置,可分别对小腿、大腿及足部施加连续或间断性压力。增加小腿肌肉固有收缩功能,促使血液回流,刺激内源性纤溶活性。药物抗凝包括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多种药物。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同样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姚尧等人评估早期康复介入对预防TKA术后DVT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25例患者中术后造影确认血栓20例,康复组3例,发生率为5.2%:对照组17例,发生率为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负重行走对降低术后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血、凝血变化会给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此项研究旨在探究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凝血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确定一个良好地控制术后失血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案,极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手术风险,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此次研究中,我们共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0例患者,各组患者各30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侧别等基本情况未见明显异常,各组之间基础情况具有可比性。第一部分关节腔内应用不同止血药物联合不同下肢体位对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失血的影响目的:该部分研究旨在探究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变化及应对措施,确定一个良好的控制术中及术后失血的方案。方法:该部分研究纳入患有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排除合并存在下肢血管疾患、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存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依据术后不同的患肢摆放体位,纳入研究的患者被逐一分配到两个大组内:(1)患肢伸直组,该组患肢术后24小时内患侧肢体平放于床,不放置于任何物体,保持髋关节及膝关节位于0°伸直位;(2)患肢屈髋屈膝各60°组,该组患肢术后肢体放置在特定的下肢体位垫上,保持患肢髋关节及膝关节各屈曲60°。在初次分配到相应的体位组之后,组内的患者再次被随机分配到两个药物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内。氨甲环酸组患者术中关节腔内注射含有500mg氨甲环酸的10ml生理盐水,纤维组织粘合剂组患者在闭合切口前关节腔内侧创面喷洒10ml粘合剂。空白对照组患者接受等量的10ml生理盐水,但不含有任何其他药物。所有的药物均在手术过程关闭膝关节深筋膜后注射入患者手术侧的关节腔内。收集记录所有参与试验患者的基本信息,入院后所有患者常规行血常规。记录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指标,如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测量术前髌骨上极上方10cm处大腿直径。术后24小时再次复查血常规,记录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术后依据24时血常规结果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及输血的数量。结果:伸直体位氨甲环酸组、纤维蛋白粘合剂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的血红蛋白分布为136.0±10.6 g/L、134.3±11.2 g/L、137.5±7.9 g/L;红细胞容积43.6±3.3%、41.7±4.4%及43.0±3.6%;术后24小时血红蛋白为100.7±9.1 g/L、94.6±11.0 g/L及86.6±7.1 g/L;红细胞容积30.4±3.7%、29.1±2.9%及25.6±2.4%;总体失血量分布为:745.9±132.7ml、866.4±202.1ml及985±162.0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6.8±86.3ml、487.3±98.6 ml及573.8±77.6 ml。术后氨甲环酸组有1人输血2单位。纤维蛋白粘合剂组有4人总计输血量约10单位。对照组有9人总计输血量约22单位。屈曲体位氨甲环酸组、纤维蛋白粘合剂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的血红蛋白分布为139.4±9.5 g/L、136.9±11.8 g/L、137.4±10.0 g/L;红细胞容积42.3±3.6%、41.4±4.0%及43.3±3.8%;术后24小时血红蛋白为111.4±9.8g/L、100.1±10.3 g/L及90.2±8.5 g/L;红细胞容积35.2±2.6%、32.3±2.4%及28.1±2.0%;总体失血量分布为:667.7±120.9 ml、755.2±157.9 ml及872.5±133.7 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26.8±86.3 ml、487.3±98.6 ml及573.8±77.6 ml。术后氨甲环酸组有无人输血。纤维蛋白粘合剂组有2人总计输血量约4单位。对照组有5人总计输血量约12单位。总体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各组之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伸直体位各组患者的总体失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直氨甲环酸组患者总体失血量较对照组总体失血量少239.5ml,隐性失血量少147.1ml;较FS组总体失血量少119ml,隐性失血量少86.5ml。屈曲体位各组患者的总体失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曲对照组患者总体失血量较氨甲环酸组总体失血量少204.8ml,隐性失血量少148.7ml;较FS组总体失血量少117.3ml,隐性失血量少99.8ml。由此可知无论是氨甲环酸还是纤维蛋白粘合剂都有一定程度发挥降低失血的作用,前者比后者的减少失血的作用更加明显。不同体位两组之间分别比较TXA组、FS组及对照组知,屈曲体位氨甲环酸组低于伸直体位TXA组约78.2ml,屈曲体位FS组较伸直体位FS组总体失血量少111.2ml,屈曲体位对照组患者的总体失血量低于伸直体位对照组约112.9ml。伸直体位组患者,氨甲环酸组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值低于FS组患者3.9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低于对照组6.3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对于屈曲体位组患者,氨甲环酸组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值低于FS组患者6.9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低于对照组11.6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同干预设置不同体位组之间进行比较时,屈曲氨甲环酸组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值低于伸直组患者7.1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屈曲体位FS组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值低于伸直体位FS组4.1 g/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3);屈曲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值低于伸直体位对照组1.8 g/L,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11)。由此综合分析可知,术后屈曲体位可以较伸直体位发挥降低失血的作用,在联合应用关节内药物后同可以增大降低失血的作用,发挥联合作用。结论:1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会有很明显总失血量及隐性出血,但需要输血的患者数并不多;2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纤维蛋白粘合剂和术后屈曲体位均有减少失血的作用;3关节腔内注射500mg氨甲环酸联合髋关节及膝关节各屈曲60度是降低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失血的一种有效方法;。第二部分关节腔内应用不同止血药物联合不同下肢体位对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目的:该部分研究旨在探究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凝血变化及应对措施,确定一个良好的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案。方法:该研究所纳入患有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排除合并存在下肢血管疾患、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存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组及手术方案同第一部分。收集记录所有参与试验患者的基本信息,入院后所有患者常规行凝血功能检查。记录患者的D-二聚体。术后24小时再次复查凝血功能,记录D-二聚体。密切观察患者的下肢情况,如无特殊肿胀情况,术后第7日复查D-二聚体并行血管超声检查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若期间出现下肢肿胀,突发呼吸困难等情况,及时复查血管超声,必要时可行肺高分辨率CT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肺栓塞。所有患者于术后24小时开始相同的抗血栓治疗,包括物理抗血栓方法、药物抗栓,术后所有患者回到病房后即刻开始下肢功能锻炼。结果:伸直体位氨甲环酸组、纤维蛋白粘合剂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的D-二聚体分别为143.7±39.2 ng/m L、141.7±39.7 ng/m L及141.7±22.6ng/m L,术后24小时D-二聚体升高至1293.6±355.4 ng/m L、1101.9±417.4ng/m L及1104.3±354.0 ng/m L。术后第7日复查D-二聚体为517.9±164.5ng/m L、548.0±241.4 ng/m L及515.1±237.8 ng/m L,较术后第一日明显减低,但其水平仍较高。术后7日采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9名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11.1%,均出现在下肢的远端,多为肌间静脉血栓。按是否出现DVT分为两组,DVT组患者术后第7日D-二聚体水平为856.9±198 ng/m L,非DVT组患者术后第7日D-二聚体水平为498.6±240 ng/m L,前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略高于后组患者,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屈曲体位氨甲环酸组、纤维蛋白粘合剂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的D-二聚体为154.8±36.9 ng/m L、135.8±32.8 ng/m L及150.9±44.6 ng/m L,术后24小时D-二聚体明显升高至1228.6±258.0 ng/m L、1091.7±298.6 ng/m L及1158.4±298.2 ng/m L。术后第7日复查D-二聚体为555.9±196.3 ng/m L、620.9±200.0ng/m L及565.6±195.4 ng/m L,较术后第一日明显减低,但其水平仍较高。术后7日采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总计出现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体发生率为12.2%,多为小腿处的肌间静脉血栓,按是否出现DVT分为两组,DVT组患者术后第7日D-二聚体水平为839.8±210ng/m L,非DVT组患者术后第7日D-二聚体水平为490.4±246 ng/m L,前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略高于后组患者,同样差异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24小时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随后降低,但在术后1周仍维持较高水平。总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约为10%,不同药物及体位对凝血功能略有影响,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关节腔内应用不同止血药物联合不同下肢体位对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目的:该部分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止血药物及术后体位对单侧首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确定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方案。方法:该研究所纳入患有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老年患者,排除合并存在下肢血管疾患、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排除术前存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组及手术方案同第一部分。收集记录所有参与试验患者的基本信息,测量膝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前髌骨上极上方10cm处大腿直径及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测量术后髌骨上极上方10cm处大腿直径。术后所有患者回到病房后即刻开始下肢功能锻炼。术后3月6月及1年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评估患者的VAS及KSS评分。结果:术前患者VAS疼痛评分平均为7.1±1.0、6.9±1.0及6.9±0.7。术后氨甲环酸组患者3、6及12月时评分分别为3.3±1.3、1.7±1.0及1.2±0.8,疼痛程度有明显改善。屈曲体位各组疼痛程度、活动度、KSS评分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结果及意义详见正文结果部分。结论:对膝关节活动范围、VAS及KSS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患者的各项功能在术后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尤其在术后的前3个月得到最明显的改善,随后的6月及12月随访时,上述指标得到良好的维持。

朱玉民[7](2016)在《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脑肿瘤手术中,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的应用对颅脑肿瘤患者凝血因子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接受脑肿瘤择期手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N和T两组(n=21),每组21例。N组患者只进行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NIH),T组患者采用ANIH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和尿量,记录术前1天和术后1天监测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记录其分析ANIH前、ANIH后和自体血回输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T组失血量(438.5±66.8)ml比于N组失血量(524.0±81.5)ml少,自体血回输后,T组血红蛋白为(10.5±0.5)g/L,高于N组血红蛋白(8.4±0.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组和N组尿量和输血量无明显差别。术前和术后1天,凝血因子APTT、PT、TT和FIB无明显改变,但是术后D-二聚体在T组为(0.75±0.37)mg/L,比术前(0.34±0.17)mg/L有一定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可以产生协同节血效果,对凝血功能影响不大,可以安全用于脑肿瘤手术。

徐红党[8](2016)在《氨甲环酸和富血小板血浆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氨甲环酸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资料和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临床对照研究。选择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56例,性别不限,年龄46±12岁,体重73±11 kg。采用电脑随机化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C组,n=26)和氨甲环酸组(TXA组,n=30)。C组采用常规统一的血液保护措施,TXA组在C组治疗的基础上切皮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0 mg/kg,继以10 mg.kg-1.h-1速率持续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按照TXA组氨甲环酸的使用方法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在麻醉诱导前(T1)、体外转流开始前(T2)、手术结束前(T3)、术后6 h(T4)、24 h(T5)测定Hb、Plt计数和功能、PT和APTT。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和术中相关情况。记录两组术后24 h胸管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率和异体输血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XA组T3、T4时PT和APTT比C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TXA组术后24 h胸管引流量和二次开胸止血率显着减少(806.1±109.1 ml VS 1165.4±232.5 ml,P<0.05,0 VS 4(15.4%),P<0.05),术后异体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用量均显着减少(3.1±1.1 u VS 5.2±2.3 u,P<0.05,538.1±68.5 ml VS895.9±105.2 ml,P<0.05,1.2±0.1 u VS 2.5±0.6 u,P<0.05)。TXA组术后急性肺损伤和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8(26.6%)VS 12(46.2%),P<0.05,8(26.7)VS 11(42.3),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51.3±3.1 h VS 79.6±5.2 h,3.9±1.1 d VS 6.5±2.6 d,P<0.05)。其余术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能够减少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具有显着的血液保护作用,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第二部分富血小板血浆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a PRP)分离回输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59名择期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ASA‖-Ⅲ,年龄32-59岁,体重63-95公斤。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T组,n=31)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组(a PRP组,n=28)。在麻醉诱导前(T1)、体外转流开始前(T2)、体外转流结束前(T3)、术后1 h(T4)、24 h(T5)、48 h(T6)测定Hb、Plt计数和功能、PT和APTT。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异体输血情况和术后48 h引流量。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 PRP组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1269±197)ml,a PRP(753±78)ml,a PRP分离时间(35±9)min,分离血小板数量占全身总数的(22±3)%。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围术期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1。与T组比较,a PRP组T2时Hb明显降低,Plt计数在T3明显减少(101±10 g/l vs 131±15 g/l,83±23×109/L vs115±51×109/L,P<0.05),而Plt计数在T4、T5、T6时明显增加(103±25×109/L vs151±27×109/L,105±25×109/L vs 147±39×109/L,101±26×109/L vs149±35×109/L,P<0.05),Plt功能在T4、T5、T6明显较强(1.93±0.58 vs 2.73±1.13,2.23±0.96 vs 2.83±0.75,3.05±1.15 vs 3.07±1.12,P<0.05),PT和APTT在T4、T5明显缩短((17.6±2.1 s vs 14.1±1.1 s,17.6±2.7 s vs 13.5±0.8 s,42±7 s vs 36±3 s,39±8 s vs33±3 s,P<0.05),见表2.2。a PRP组术中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3.3±2.1 u vs 1.5±1.1 u,321±53 ml vs 205±31 ml,5.1±2.5 u vs 1.5±0.6 u,P<0.05)和术后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和冷沉淀输入量及术后48h引流量显着少于T组(4.3±1.9 u vs 2.5±1.2u,3.1±1.3 u vs 1.1±0.5 u,413±59 ml vs 231±23 ml,3.3±1.7 u vs 1.5±0.8 u,1565.4±232.7 ml vs 1106.7±109.5 ml,P<0.05),见表2.3。与T组比较,a PRP组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明显减少(9(32.1%)vs 6(19.4%),P<0.05),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69.1±5.9 h vs 43.1±1.5 h,8.1±2.8 d vs 5.3±1.1 d,P<0.05),其余术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结论术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能显着减少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具有明显的血液保护作用。

赵娜,张冬梅,王萌,张冰[9](2014)在《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出凝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瓣膜置换手术中出血、输血量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手术经纳入排除标准入选的120例病人(ASA IIIII级)分为非氨甲环酸组(NTA组,n=60)和氨甲环酸组(TA组,n=60)。TA组给予氨甲环酸总量2g(200mL),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及CPB结束给予鱼精蛋白后两个时间点各给1g(100mL),一次性静脉滴注;NTA组分别于对应时间段各给予100mL的生理盐水。记录术前、CPB停机前、术毕及术后12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CPB前、中、后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术前和术后的凝血四项(PT、APTT、INR、FIB);CBP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血制品输入量;术后12h心包及纵膈引流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术后12h的Hb和Hct值明显高于NTA组(P<0.05),两组患者的Hb和Hct值均较术前减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四项凝血指标(PT、APTT、INR、FIB)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TA组术后凝血PT值、INR值较NAT组降低(P<0.05);与NTA组比较,TA组在CPB前、中、后三个时间点ACT值无明显差异(P>0.05);TA组术后12h心包及纵膈引流量较NTA组明显减少(P<0.05),且该组术中红细胞悬液及冰冻血浆的输用率较NT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及血液制品需求量,提示氨甲环酸有助于CPB术中的凝血因子保护。

许竞艳[10](2014)在《氨甲环酸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可造成机体纤溶亢进、血小板功能异常及数量减少,同时可干扰机体促凝和抗凝平衡,是导致心脏手术后出血、二次手术、增加围术期输红细胞和其他血制品的重要因素,并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增加住院费,因此围手术期采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极其重要。体外循环手术中使用抗纤溶药物是血液保护的措施之一。抑肽酶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广泛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但自2007年开始不断有文章指出抑肽酶会增加死亡率,导致其临床应用前景受到了限制。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是一种氨基酸类化合物,主要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上的赖氨酸结合部位而对纤溶酶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还可通过减少纤溶酶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的降解作用而保护血小板功能。有研究证明氨甲环酸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出血,但于此同时也有文章关注使用氨甲环酸后出现的心肌梗死、癫痫、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出血的影响,评价其血液保护效果和临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初次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以及瓣膜置换术等,作为研究对象。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且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定义为氨甲环酸组;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但术中未使用氨甲环酸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进行比较,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心脏手术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肾脏病史、脑卒中病史以及术前心功能等各方面情况;收集术前、术后24小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收集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术中及术后24内输注血制品种类及量;收集手术情况包括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肝素总量、鱼精蛋白总量;收集二次开胸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心、肾、肺等脏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SAS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共入选患者1823例,其中氨甲环酸组798例,对照组1025例,术前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氨甲环酸组、对照组术后24小时出血量分别为(523.6±232.4)ml,(813.2.±245.8)ml(P<0.05),术中术后24小时血浆输注量分别为(278.5±97.3)ml,(576.2±167.3)ml(P<0.05),术中术后24小时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4.9士1.5)U,(8.6士2.8)U(P<0.05),术中术后24小时血小板输注量分别为(2.3士0.9)U,(3.9士1.2)U(P<0.05)。两组间住院死亡率、术后并发症、二次气管插管的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心脏外科手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可以降低术后出血量、降低血浆输注量、降低红细胞输注量和血小板输注量及因出血二次开胸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围术期死亡率和心、肾、肺、脑等脏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二、氨甲环酸对心肺转流病人纤溶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甲环酸对心肺转流病人纤溶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麻醉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体外循环
    2.6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应用
    2.7 血液回输
    2.8 ICU 管理
    2.9 定义
    2.10 统计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心脏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氨甲环酸不同用药方案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手术围术期应用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氨甲环酸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应用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抗纤溶治疗对血栓弹力图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术后出血和血制品输注情况
        2.2.1 术后出血情况
        2.2.2 围术期异体血制品输注
    2.3 围术期TEG结果
    2.4 并发症、不良事件和死亡率
3 讨 论

(4)氨甲环酸给药方式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血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给药方式
    2.3 术前准备
    2.4 麻醉方法
    2.5 手术方式
    2.6 主要手术步骤
    2.7 术后处理
    2.8 观察指标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术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骨折EVANS分型及合并疾病情况的对比
    3.2 所有患者的围手术期不同时间HB值变化及失血特点
    3.3 不同组别患者不同时间HB值变化及失血的特点
    3.4 三组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分布
4 讨论
    4.1 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中失血隐患
    4.2 氨甲环酸的作用
    4.3 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失血特点
    4.4 术中不同给药方式效果
    4.5 其他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一、人工股骨头置换的适应症
    二、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
    三、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常用内固定方法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
    四、手术时机选择及麻醉
    五、人工关节假体的选择
    六、患侧肢体长度的控制
    七、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SINGH指数法评价患者骨质疏松状况
附录 B 股骨转子间骨折TRONZO-EVANS分型
附录 C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评估分级标准
附录 D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
致谢

(5)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患者隐性失血及氨甲环酸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患者隐性失血的量化及影响因素: 前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伦理学要求
    2 结果
        2.1 受试者资料
        2.2 纳入病人的围手术期不同时间Hb值变化及失血的特点
        2.3 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PFNA治疗隐性失血的特点
        3.2 隐性失血发生机理
        3.3 隐性失血对老年患者的危害
        3.4 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
        3.5 隐性失血的应对措施
        3.6 本研究的缺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对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伦理学要求
    2 结果
        2.1 受试者资料
        2.2 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
        2.3 氨甲环酸对输血的影响
        2.4 氨甲环酸的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关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抗纤溶与抗凝的矛盾
        3.2 关于氨甲环酸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现状
        3.3 氨甲环酸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髓内固定手术的应用分析
        3.4 研究启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
    研宄背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人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范围及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偏倚风险评价
        1.5 资料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1.6 发表偏倚的评估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2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关节腔应用药物联合不同体位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失血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关节腔应用药物联合不同体位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关节腔应用药物联合不同体位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对象与纳入标准
        1.1.1 试验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麻醉方法
        1.3.1 麻醉诱导
        1.3.2 麻醉维持
        1.3.3 麻醉监测
    1.4 术后监测
    1.5 试验方案
        1.5.1 试验分组
        1.5.2 N组试验方案
        1.5.3 T组试验方案
        1.5.4 术中处理
    1.6 观察指标
        1.6.1 术中一般情况
        1.6.2 术中出血量的计算
        1.6.3 术中一般情况和凝血指标的观测
    1.7 指标测定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液稀释前后Hb、Hct、PLT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血液稀释对机体的影响
        3.1.1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对机体的影响
        3.1.2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其他麻醉方法在手术中的应用
    3.2 开颅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3.3 氨甲环酸在手术中的应用
    3.4 氨甲环酸联合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应用
4 结论
    4.1 ANIH联合TA降低颅脑手术术中术后出血
    4.2 ANIH联合TA对近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氨甲环酸和富血小板血浆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英文摘要
第二部分中文摘要
第二部分英文摘要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氨甲环酸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富血小板血浆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氨甲环酸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 2 富血小板血浆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9)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出凝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与体外循环
    1.3 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Hb和Hct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出凝血情况比较
    2.4 胸腔引流量及血制品输注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10)氨甲环酸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术前基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前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
    3.3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和围术期事件情况的结果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结果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术中术后24小时输血量及因出血二次开胸发生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及术后重大并发症的结果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持课题和发表论文

四、氨甲环酸对心肺转流病人纤溶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对心脏手术预后的影响[D]. 张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氨甲环酸不同用药方案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手术围术期应用效果比较研究[D]. 李政.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抗纤溶治疗对血栓弹力图结果的影响[J]. 吕红,孟颖,袁素,张磊,刘岳,陈芳,李立环,石佳.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0(05)
  • [4]氨甲环酸给药方式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血量的影响[D]. 陈宗超. 河南大学, 2020(02)
  • [5]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患者隐性失血及氨甲环酸应用的临床研究[D]. 罗湘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9)
  • [6]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应对措施[D]. 杨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8)
  • [7]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影响的研究[D]. 朱玉民. 桂林医学院, 2016(02)
  • [8]氨甲环酸和富血小板血浆对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D]. 徐红党. 郑州大学, 2016(08)
  • [9]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出凝血的影响[J]. 赵娜,张冬梅,王萌,张冰.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05)
  • [10]氨甲环酸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回顾性研究[D]. 许竞艳. 浙江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患者纤溶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