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红壤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湘南红壤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一、湘南红壤区不同林分类型涵水保土效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光[1](2020)在《赣南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肥力及生态功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赣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存在大片植被稀疏和侵蚀退化的林下劣地,严重制约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此,探索不同恢复措施对林下侵蚀劣地肥力及生态功能提升的影响,对林下侵蚀劣地的恢复治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赣州宁都县典型的马尾松林下侵蚀劣地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植被与水土保持工程复合配置措施(7个处理):无恢复措施(CT)、乔草+鱼鳞坑(FG)、乔灌+鱼鳞坑(FS)、乔灌草+鱼鳞坑(FGS)、乔草+小水平沟(FGP)、乔灌+小水平沟(FSP)、乔灌草+小水平沟(FGSP);以及丛枝菌根真菌调控措施(3个处理):林下劣地无处理(DZ)、补植灌木但不接菌(S)、补植灌木并接菌(S+AMF),研究了不同的植被和水土保持工程复合配置措施与丛枝菌根真菌调控措施对马尾松林下劣地植被盖度、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的影响,以期为马尾松侵蚀劣地的恢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结果如下:1.采取植被恢复措施一年半后,植被盖度尤其是草灌植被盖度显着提高,植被恢复促进了马尾松林下劣地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指标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恢复。与试验前相比,各处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的值均有所增加,其中FG、FGS、FGP和FGSP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的增幅贡献较大;土壤p H在各处理上小幅下降,而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在各恢复措施上分别增加了0.10~2.08 g/kg,0.02~0.13 g/kg和8.54~25.06 mg/kg,其净增量分别为34%~101%,35%~83%和14%~8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在不同恢复措施上分别提高了15%~29%和12%~27%;而易提取球囊霉素土壤蛋白和总球囊霉素土壤蛋白含量在不同恢复措施上分别提高了6%~14%和9%~14%。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盖度提高尤其是近地表草灌植被盖度快速提高是促进土壤碳氮提升的关键因素。2.胡枝子和紫穗槐根系接种丛枝菌根真菌10个月后,提高了植被菌根侵染率、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但降低了土壤p H和碱解氮含量。接菌后,与其他处理(DZ和S)相比,S+AMF处理的土壤p H降幅更大;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土壤蛋白在坡上部和坡中部的增幅均表现为S+AMF>S>DZ;菌根侵染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总球囊霉素土壤蛋白在相同坡位上的增幅则表现为S+AMF>S>DZ;而碱解氮在相同坡位上的降幅则表现为S+AMF>S>DZ。菌根贡献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菌根侵染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最大;同时接菌提高了胡枝子和紫穗槐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和植物根系养分吸收能力,间接促进了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在整个坡面尤其是坡上部和坡中部的增加;全氮、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和p H是影响土壤性质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

别鹏飞[2](2019)在《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间伐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作为川中丘陵区的主要森林类型,由于林分结构不合理,导致林分的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等生态效益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加上经济效益低下,亟待改造。为了解间伐改造的生态效应,本文以四川省盐亭县柏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实验(未间伐)、轻度(10%15%)、中度(20%25%)以及重度(35%40%)4种不同间伐强度,每种强度设置3个20m×20m的标准样地,共计12个。通过对各样地林木生长以及林下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凋落物持水、土壤理化性质等相关指标的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柏木人工林的影响效应,以期为该地区柏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间伐强度显着影响柏木人工林林分的生长。重度间伐对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有显着促进效果,分别为0.19m·a-1、0.48cm·a-1,显着大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0.05);林分的蓄积量、年平均生长率在各间伐强度下无显着差异(P>0.05)。(2)重度间伐对林下灌木和草本的影响较为显着。其中草本种类在重度、中度、轻度下分别比对照增加7种、3种、1种,灌木种类在重度、中度、轻度下分别比对照增加8种、6种、3种;灌木和草本Simpson指数、Shannon-Wieiner指数、Pielou指数、丰富度指数规律一致,即重度>中度>轻度>对照组;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3)间伐影响了林下凋落物蓄积量和蓄水量,其中重度间伐下影响效应显着。凋落物总蓄积量最大值为重度间伐的4.07t/hm2,分别比中度、轻度、对照增加了1.12t/hm2、2.03t/hm2、2.66t/hm2。凋落物的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在重度间伐下最大,分别为13.1t/hm2、11.3t/hm2,显着大于对照和轻度间伐(P<0.05);其持水率与时间的关系基本一致,且重度间伐下持水率最大。(4)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土壤化学元素含量及物理性质指标随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大,其中土壤全碳、有机质、全氮、孔隙度、土壤贮水性能在同一间伐强度下0-10cm层显着大于20-30cm层(P<0.05),而土壤的容重则表现相反规律。(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与灌草生物量相关性较强,是其重要的指示指标;另外凋落物的蓄积量、持水能力与土壤的理化性质、灌草层的多样性有较强的相关作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柏木人工林间伐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相应得分由大到小依次为重度间伐(2.04)>中度间伐(0.32)>对照(-0.97)>轻度间伐(-1.38)。基于以上分析,相对于其他间伐强度和对照实验,重度间伐(35%40%)和中度间伐(20%25%)对该区柏木人工林的林木生长、生物多样性、土壤性质及凋落物性质的改善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即间伐后林分密度2257株.hm-21515株.hm-2可显着提高林分的生态效益和功能。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为川中丘陵区长防林三期工程以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罗静[3](2019)在《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土保持人工林是治理水土流失重要的手段,湖南省红壤丘陵区是主要的水土流失地区,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作为一种可以生产植物精油的植物被广泛关注,在我国南方也有较大范围的引种,但极少有人关注其水土保持效应。研究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在湘南红壤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效应对于丰富水土保持人工林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选取湖南省宁远县生长在坡地上的不同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取样和实验获取土壤物理性质、林分生物量等指标,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因子分析对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干持水量、叶持水量和枝持水量的变化与林龄的变化一致,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总持水量为7年生(181.53 t/hm2)>5年生(150.05t/hm2)>3年生(91.15t/hm2)>1年生(29.56t/hm2),增长速率分别为208.36%,64.62%,20.98%,呈现出增长变缓的趋势。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灌木持水量、草本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量的变化与林龄的变化一致,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总持水量为7年生(6.96 t/hm2)>5年生(6.52t/hm2)>3年生(5.88t/hm2)>1年生(5.14t/hm2),增长速率分别为14.4%,10.88%和6.75%,呈现出增长变缓的趋势。(2)根据均值,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自然含水率最大的是1年生人工林23.833%,最低的是7年生人工林为22.667%,整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毛管持水量的表现为1年生最大为31.611%,7年生最小为24.546%,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土壤最大持水量则是1年生最大为50.568%,最小的是7年生为37.769%,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下降速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最小持水量最大为1年生50.568%,最小的是7年生37.769%,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下降速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林龄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产生的年地表径流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少,具体表现为1年生最大为6.14 t/100m2,最小的径流量是7年生为4.48 t/100m2,其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速率分别为3.91%,10.01%和15.63%,减少的速率逐年增快;年产沙量最大是1年生为154.1 kg/100m2,其次是3年生为153.4 t/100m2,最小的是7年生为101.7 kg/100m2,整体呈现出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其逐年减少的速率分别为3.72%,15.63%和21.39%,减少的速率逐年增快。(4)随着林龄增加,土壤容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增加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4.97%,3.79%和5.16%,增加速率先下降后上升;土壤总孔隙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其降低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3.74%,5.75%%和5.79%,降低速率不断增快;土壤毛管孔隙度呈不断下降趋势,其降低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1.34%,5.16%和4.97%,降低速率先上升再降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不断下降趋势,其降低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11.18%,3.19%%和7.28%,降低速率先降低再上升;土壤团聚体占土样比的表现为7年生最大为97.557%,3年生最小为87.597%,整体上随着林龄的升高而增加,其中3年生人工林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下降速率为4.19%;土壤水稳指数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1.76%,34.35%和12.65%,变化速率先上升再降低;土壤渗透系数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上升速率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分别为10.43%,17.49%和11.46%。(5)RDA表明林分特征与林分持水量整体相关性显着,林分生物量对林分持水能力的影响略高于林分生长量对林分持水能力的影响,其中冠幅、树高、凋落物生物量和乔木生物量对林分持水能力的影响最高。RDA表明土壤容重、土壤水稳系数与年产沙量、年地表径流量相关性均不显着且呈负相关,土壤容重、土壤水稳系数与土壤持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相关、土壤孔隙度不显着且呈负相关,土壤持水量、土壤自然含水量、土壤孔隙度与年产沙量、年地表径流量相关性显着且呈正相关,表明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持水量包含大量相关性且相关性显着。整体而言,其中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渗透系数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最高。(6)根据其因子得分求算主成分得分,并得出综合得分,7年生人工林综合得分最高,为3.461,5年生人工林综合得分次之,为1.003,3年生人工林综合得分再次,为-1.571,1年生人工林综合得分最低,为-2.894。表明了随着林龄的增长,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在逐年增加。结论表明: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效应,能够作为湘南地区红壤丘陵区的水土保持林。

陈琦,刘苑秋,刘士余,潘俊,曹雯,牛杰慧,白天军,邓文平[4](2019)在《杉木取代阔叶林后林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杉木人工林取代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后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变化,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杉木纯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枯落物与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1)枯落物平均蓄积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42 t/hm2)>杉木纯林(3.12 t/hm2),枯落物平均厚度表现为杉木纯林(9.17 c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42 cm)。(2)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6.23 t/hm2)>杉木纯林(5.57 t/hm2),最大持水率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4.40%)>杉木纯林(179.50%);有效拦蓄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48 t/hm2)>杉木纯林(4.13 t/hm2),最大拦蓄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41 t/hm2)>杉木纯林(4.97 t/hm2)。(3)枯落物层的吸水量与浸水时间符合对数函数Q=aln(t)+b,而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符合指数函数V=atb,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蓄水能力强于杉木纯林。(4)土壤水分最大吸持贮水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3.58 mm)>杉木纯林(41.88 mm),可以看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的土壤可以更好地为植被提供良好的水分供其生长;土壤水分最大滞留贮存量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8.20 mm)<杉木纯林(10.22 mm),即杉木纯林内的土壤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能力。从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以及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多个因素的计算综合推断可知,杉木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优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张兵[5](2016)在《林分改造对桉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及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养分保持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华南地区降水期长,降水强度大,由此带来的水土和养分流失严重。桉树(Eucalyptus spp)是我国华南地区营山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桉树生长成林后,林分结构简单、林下植被较少等问题日益凸显。所以了解不同改造模式的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养分保持性能对科学进行林分改造、减少氮磷等养分流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桉树林2种改造模式即疏伐30%+套种乡土阔叶树种(记为模式Ⅰ)、疏伐60%+套种乡土阔叶树种(记为模式Ⅱ)以及原有林分不疏伐、不套种(记为对照CK)的林下土壤养分、地表径流和氮磷等养分流失特征。改造实施当年(2008年)桉树林林龄为15年,在2015年对改造林分进行监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林分改造对模式Ⅰ、Ⅱ以及对照CK的土壤养分影响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为模式Ⅱ>模式Ⅰ>对照CK。在0-20和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均为模式Ⅱ>对照CK>模式Ⅰ;在20-40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为模式Ⅱ>模式Ⅰ>对照CK。(2)在0-20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为模式Ⅱ>对照CK>模式Ⅰ;在20-40和40-60cm土层,土壤全磷含量均为对照CK>模式Ⅱ>模式Ⅰ。在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为模式Ⅱ>模式Ⅰ>对照CK;在20-40和40-60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均为模式Ⅰ>模式Ⅱ>对照CK。(3)在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全钾以及速效钾含量均为模式Ⅱ>对照CK>模式Ⅰ。(4)在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为模式Ⅱ>模式Ⅰ>对照CK。在0-20、20-40以及40-60cm土层中,模式Ⅱ的土壤p H值均高于模式Ⅰ和对照CK。通过对模式Ⅰ、Ⅱ以及对照CK 4-9月的径流量与氮磷径流流失量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改造模式中,径流量为对照CK>模式Ⅰ>模式Ⅱ。对照CK的径流系数最大,其值为3.32%,模式Ⅰ次之,其值为1.95%,模式Ⅱ的径流系数最小,其值为1.54%。(2)总氮径流流失量对照CK(17.68 g·hm-2)>模式Ⅰ(11.18 g·hm-2)>模式Ⅱ(8.92g·hm-2);铵态氮径流流失量对照CK(2.05 g·hm-2)>模式Ⅰ(0.89 g·hm-2)>模式Ⅱ(0.70g·hm-2)。铵态氮径流流失量占总氮径流流失量比例对照CK(11.59%)>模式Ⅰ(7.90%)>模式Ⅱ(7.85%)。硝态氮径流流失量对照CK(2.06 g·hm-2)>模式Ⅰ(0.97g·hm-2)>模式Ⅱ(0.72 g·hm-2)。硝态氮径流流失量占总氮径流流失量比例为对照CK(11.67%)>模式Ⅰ(8.68%)>模式Ⅱ(8.07%)。(3)总磷径流流失量对照CK(4.35 g·hm-2)>模式Ⅰ(2.84 g·hm-2)>模式Ⅱ1.62(g·hm-2)。可溶性磷径流流失量对照CK(0.30 g·hm-2)>模式Ⅰ(0.22 g·hm-2)>模式Ⅱ(0.09 g·hm-2)。(4)可溶性磷径流流失量占总磷径流流失量比例为模式Ⅰ(7.75%)>对照CK(6.90%)>模式Ⅱ(5.12%)。(5)在对照CK中,径流量与氮流失量的关系曲线为y=-1.137+0.645x-0.022x2+0.001x3(R2=0.860),径流量与磷流失量的关系曲线为y=-0.048+0.114x-0.003x2+0.002x3(R2=0.900);在模式Ⅰ中,径流量与氮流失量的关系曲线为y=-0.139+0.410x-0.011x2+0.001x3(R2=0.912),径流量与磷流失量的关系曲线为y=1.017-3.023/x(R2=0.873);在模式Ⅱ中,径流量与氮流失量的关系曲线为y=2.532-4.560/x(R2=0.863),径流量与磷流失量的关系曲线为y=0.041·(1.465)x(R2=0.857)。实施林分改造后,随着模式Ⅱ的地表径流量相对减少,径流中的氮磷径流流失量也减少,说明在整个林分改造过程中,模式Ⅱ具有良好的养分涵养效果。

邵永昌[6](2016)在《安徽大别山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分析安徽大别山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的降雨、径流、产沙特征,探究不同集水区降雨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典型流域的降雨径流与侵蚀输沙规律,以安徽大别山区岳西河流域和上舍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坡面径流小区、集水区、典型小流域和典型中流域为尺度进行长时间序列观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小区尺度降雨径流与侵蚀产沙规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多年汛期平均径流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对照径流小区、坡耕地径流小区、马尾松林径流小区、杉木林径流小区、毛竹林径流小区;多年汛期平均径流系数依次为0.007、0.085、0.006、0.108、0.010;坡耕地径流小区和对照径流小区汛期径流深、径流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径流小区;汛期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由大到小分别为对照径流小区、坡耕地径流小区、杉木径流小区、马尾松径流小区、毛竹林径流小区,多年汛期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5484.90 t/(km2·a)、3161.49 t/(km2·a)、3.69 t/(km2·a)、1.53 t/(km2·a)、1.29 t/(km2·a);坡耕地径流小区和马尾松径流小区汛期含沙量年际变化较大;随着观测年限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和生物量的积累,5个坡面径流小区汛期径流深、径流系数、侵蚀模数、含沙量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坡耕地径流小区和对照径流小区下降趋势最为显着。(2)集水区尺度下植被变化对降雨径流的影响小雨条件下,退耕还林之前和退耕还林前期坡耕地-桑园集水区有轻微的径流产生,中雨和大雨条件下,坡耕地-桑园集水区和马尾松林集水区在次降雨观测过程中均有径流产生;观测年限内,马尾松林集水区单位面积产生的径流量较坡耕地-桑园集水区更小,坡耕地-桑园集水区径流模数年际变化较马尾松林集水区更为显着;随着观测年份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和生物量的积累,两个集水区次降雨条件下径流模数逐渐降低,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退耕还林中后期,两个集水区在中雨和大雨条件下,径流模数的最值和雨强相比,稍有轻微的滞后。坡耕地-桑园集水区和马尾松林集水区径流深年内分布均较不均匀,汛期径流深约占全年的60%,马尾松林集水区汛期径流深占全年径流深的比例比坡耕地-桑园集水区高1.8%-4.0%,随着观测年份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增长和生物量的积累,两个集水区径流系数的差距越来越小;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集水区单位面积产流量明显大于马尾松林集水区;随着观测年限的增长,坡耕地-桑园集水区和马尾松林集水区月径流深比值逐渐降低,最终比值越来越接近于1.0,观测年限内马尾松林集水区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坡耕地-桑园集水区,两个集水区叶面积指数在2000年至2010年呈显着的增长的趋势,退耕还林后期即2010年之后增速趋于缓和,两个集水区径流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相反。(3)上舍小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规律研究上舍流域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345.0mm,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60.6%,非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39.4%;流域径流量年际分布变化较大,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和年径流系数分别为519.2万m3、64.0%,径流系数年际变化趋势与年径流量变化趋势相似,两者呈显着正相关(P<0.05);上舍小流域径流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占全年径流量的69.1%,非汛期占全年径流量的30.9%,年径流量和年降雨量、汛期径流量和汛期降雨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上舍小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和输沙模数分别为207.6t、34.3t/km2·a,年输沙量随着观测年限的增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输沙量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占全年输沙量的87.7%,非汛期占全年输沙量的12.3%,流域径流产沙主要集中在汛期。(4)岳西河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规律研究岳西河流域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汛期、非汛期分别占年均降雨量63.5%、36.5%,降雨量越高的年份其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比例就越大;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雪)天数为117天,降雨类型以小雨为主,中雨次之,大雨或暴雨出现的天数较少且多出现在汛期;流域径流深年际变化较大,无明显变化规律,流域年降雨量和年径流深、汛期降雨量和汛期径流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汛期、非汛期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72.6%、27.4%;流域多年年均输沙量为4902.5t,多年年均输沙模数为35.0t/km2,年输沙模数随年降雨量、年径流深变化规律均不明显且无显着相关性;流域年内输沙集中在汛期,汛期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92.7%,非汛期占年输沙量的7.3%。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揭示降雨、径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合理有效地利用地表径流,降低洪涝灾害,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徐舟[7](2014)在《晋西黄土区几种典型林分多样性及功能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蔡家川林场刺槐纯林、油松纯林、侧柏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山杨次生林和辽东栎次生林7种典型林分类型作为研究目标,对其物种多样性、枯落物和土壤等指标进行调查,据此对当地次生林和人工造林各个林分的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有利于提高各林分生态功能的经营和调控措施对以后的造林营林提供一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各不同林地共记录了102种高等植物,草本层种类73,灌木层包括乔木幼树共31种,乔木层12种。物种数:混交林>纯林>次生林。次生林内草本植物种类单一。(2)α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林地类型内物种层次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灌木层各林分多样性大小依次为:山杨次生林>辽东栎次生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刺槐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侧柏纯林>油松纯林;草本层各林分多样性大小依次为:油松纯林>侧柏纯林>刺槐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刺槐侧柏混交林>山杨次生林。不同的林地在灌草层多样性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灌木层次生林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次生林均高于人工林,草本层人工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次生林。β多样性研究表明,从与天然林之间的差异性来看,混交造林要优于单一树种造林,但是相比较于次生的林分来说,混交林与顶级演替群落之间还是具有较大差异。(3)蔡家川林场不同类型林地枯落物厚度变化范围在10-35mm之间;枯落物现存量存在较大差异,最大为辽东栎林,6.79t/hm2,最小为刺槐侧柏混交林,0.56t/hm2。枯落物的持水能力不同退耕林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辽东栎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高为23.57t/hm2,侧柏纯林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低为1.93t/hm2。(4)综合土壤持水能力、孔隙度和土壤容重三项指标,辽东栎林的土壤水文生态功能最好;纯林的各项指标要优于混交林。(5)7种不同类型林地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辽东栎次生林>山杨次生林>刺槐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林>油松剌槐混交林>侧柏纯林。为使林分具有良好的结构和生态功能,晋西地区应采用造林树种混交先锋树种造林、乔灌草搭配种植等模式进行造林,后期进行人工抚育间伐制造林隙。

杨贺菲[8](2014)在《基于多目标规划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研究 ——以湖北省麻城市安家畈小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据2005年湖北省第三次遥感数据解译和普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5.59万km2,其中轻度以上侵蚀量占流失面积的87.9%。在这样的背景下,财政部、水利部确定了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范围与分省建设任务。黄冈麻城市为湖北省项目县之一,安家畈小流域为该市顺河流域项目区的5条小流域之一。对安家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可为湖北省其他小流域治理提供经验与范例。根据安家畈小流域实际情况,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措施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进行了综合治理规划,以期达到良好的蓄水保土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使流域内的农业人口增收,经济水平提高,生活富足,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安家畈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目标规划法,选取合适的11个决策变量,以该流域治理的经济效益、资金投入和保土效益为目标函数,建立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并且根据目标函数的重要性程度,给予他们不同的权重系数值,进而把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对模型求解,求得多目标规划的决策变量值,得出三个目标函数最佳值。最后根据经济效益、资金投入、保土效益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了该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结论分析得知安家畈小流域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小流域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区域内林草植被覆盖率上升到了41.3%,增加了10.4%;蓄水42.31万m3;重点治理了生产用地,改造坡耕地,集中连片建设基本农田;减少土壤侵蚀量5.49万吨,减少土壤侵蚀量达64.6%。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3hm,人均经果林达到0.04hm2,经计算,直接经济效达到166.96万元,其中主要有经济林效益102.41万元、水保林39.74万元、封禁治理8.01万元,荒山荒坡全部绿化。使用多目标规划法对流域综合治理进行效益研究和分析是一种实际操作性较强,运用范围较广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对安家畈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并证明其合理性,对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魏树强[9](2012)在《柑橘果园不同配置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土保持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红壤丘陵区位于我国东南地区,是农业生产率最高的区域之一。但该地区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存在严重的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农业生产中的土与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土壤水资源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以选择在季节性干旱问题突出的南方红壤区开展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就有其特殊意义,它不但有助于全面系统的掌握红壤丘陵区土壤水分分布状况以及时空动态规律,而且对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德安生态科技园柑橘园为研究对象,选取植草、净耕、开梯3种果园和裸地对照区,采用标准小区(5m*20m)在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按每隔15日一次测定0~100cm共6层深度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在同样的样地小区采集次降雨的径流和泥沙量,结合科技园自建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学统计分析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规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配置类型减流减沙效益,主要结论如下:(1)对不同配置类型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正常年份果园土壤水分季节动态可划分为土壤水分稳定期(3-6月中旬)、土壤水分消耗期(6月中旬~8月中旬)、土壤水分补偿期(8月中旬~10月中旬)3个阶段。土壤水分剖面可划分为速变层(0-30cm)、活跃层(30-60cm)、稳定层(60~100cm)3个层次。不同配置类型在干旱年和丰水年2个年型中,上下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趋势各有特点。干旱年土壤含水率低,为降低型;丰水年土壤含水率高,为波动型。60cm深处是果园上下层土壤水分最活跃的交界面,地面管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控制在0-60cm范围内。(2)对不同配置类型果园次降雨径流泥沙量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径流量和侵蚀量变化一致,其次序为裸地>净耕果园>开梯果园>植草果园。并且两者相关性显着,可用二元二次回归方程y=0.3017x2-4.674x+13.624,R2=0.9851(a<0.05)表示。不论各雨型还是年际变化,林草结合的植草果园配置最优,减流减沙率在85%以上。

王建莹[10](2012)在《秃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不仅限制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还影响下游河道和水库安全。研究水土保持效益是优化水保措施配置、进一步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本文以黄河中游秃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流域降水、径流、输沙及水保措施变化特性,研究秃尾河流域水文情势变化和水保措施变化,并利用多种方法分析秃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比较分析蓄水保土效益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并分析效益与水保措施间的关系,获得以下结论:(1)利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和Kendall秩次检验等方法分析秃尾河流域降水、径流、输沙趋势,发现秃尾河流域年降水量和年输沙量年际变化大,流域年降水量没有显着的减小或增大趋势,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有显着减少趋势。利用Mann-Kendall检验、有序聚类和Lee-Heghinian法等综合分析,高家川站年径流量在1978年发生突变,年输沙量在1971年发生突变。利用基尼系数等计算表明,降水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降水量和年输沙量主要集中在7、8月份,集中程度高;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年内分配比较均匀。(2)利用双累积曲线法、成因分割法和汛期分割法等方法,根据1956~1978年秃尾河流域降水和径流资料,计算流域1978年后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效益。以1971年为界,利用双累积曲线法、成因分割法和汛期分割法等方法,计算流域1972年后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效益。计算结果表明:受水土保持措施影响,19792005年共减少径流量约20×108m3,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效益约为60%,19722005年共减少输沙量约3.5×108t,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效益约为45%。(3)通过分析各效益分析方法发现,双累积计算方法计算蓄水保土效益误差较大。降水-径流-输沙关系法,相关性较低,其计算结果不理想。利用成因分割法计算蓄水保土效益比较接近实际,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分析蓄水保土效益与水保措施关系发现,随梯田和草地面积增加蓄水效益呈减小趋势,随着梯田面积增加,保土效益呈减小趋势;研究表明坝地对蓄水效益的贡献率最大,林地次之,而草地对保土效益的贡献率最大,坝地的保土效益次之。

二、湘南红壤区不同林分类型涵水保土效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南红壤区不同林分类型涵水保土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赣南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肥力及生态功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红壤侵蚀劣地生态功能退化特征
    1.3 红壤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
        1.3.1 气候
        1.3.2 水文
        1.3.3 地质地貌
        1.3.4 土壤
        1.3.5 植被
        1.3.6 人为活动
    1.4 红壤区恢复措施研究
        1.4.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4.2 农作与施肥措施
        1.4.3 植被恢复及菌根生物调控措施
    1.5 研究内容及目标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1.5 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
    2.2 试验材料与方案
        2.2.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方案
    2.3 采样与分析
        2.3.1 采样方法
        2.3.2 样品处理与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林下侵蚀劣地植被盖度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下植被盖度变化特征
        3.1.2 不同处理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变化特征
        3.1.3 不同处理下土壤pH变化特征
        3.1.4 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变化特征
        3.1.5 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3.1.6 不同处理下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变化特征
        3.1.7 有机碳及氮素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及冗余分析
    3.2 接种AMF对林下劣地植物菌根侵染率、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的影响
        3.2.1 接种AMF对植物根系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3.2.2 接种AMF对不同处理土壤pH的影响
        3.2.3 接种AMF对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及氮素的影响
        3.2.4 接种AMF对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3.2.5 接种AMF对不同处理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影响
        3.2.6 不同坡位菌根侵染率、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菌根贡献率的差异
        3.2.7 菌根侵染率、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的相关性及其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恢复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球囊霉素的影响
    4.2 接种AMF对菌根侵染率、土壤碳氮及球囊霉素的影响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论文发表等情况

(2)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间伐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低效林的概念
        1.2.2 柏木低效人工林研究概况
        1.2.3 间伐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1.2.4 间伐对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2.5 间伐对林下凋落物影响
        1.2.6 间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7 基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实验方案
    2.1 实验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林木生长及林分蓄积的测定
        2.2.3 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
        2.2.4 林下植物生物量测定
        2.2.5 林下凋落物采集与持水能力实验
        2.2.6 林下凋落物养分测定
        2.2.7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8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模型
        2.2.9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间伐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3.1.1 间伐对林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3.1.2 间伐对林分胸径生长量的影响
        3.1.3 间伐强度对林分蓄积的影响
    3.2 间伐对柏木人工林林下草本和灌木的影响
        3.2.1 间伐对林下草本和灌木种类和重要值的影响
        3.2.2 间伐强度对林下灌草生物多样性影响
        3.2.3 间伐对林下灌草生物量影响
    3.3 间伐对柏木人工林林下凋落物影响
        3.3.1 不同间伐强度下凋落物蓄积量
        3.3.2 不同间伐强度下凋落物养分含量变化
        3.3.3 不同间伐强度下凋落物持水特性
    3.4 间伐对林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4.1 不同间伐强度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
        3.4.2 不同间伐强度下的土壤养分变化
        3.4.3 柏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柏木人工林综合评价
        3.5.1 林下灌草、凋落物、土壤等指标相关性分析
        3.5.2 基于灌草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凋落物蓄积和养分、土壤理化性质的主成分分析
        3.5.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间伐强度柏木人工林综合评价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柏木人工林林分生长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
        4.1.2 柏木人工林林下灌草多样性和灌草生物量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
        4.1.3 柏木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持水特性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
        4.1.4 柏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间伐强度的响应
        4.1.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柏木人工林综合评价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互叶白千层人工林研究进展
    1.3 互叶白千层生态应用研究进展
    1.4 湖南省水土保持人工林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气候概况
        2.1.3 地形地貌概况
        2.1.4 试验地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样本采集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单因素方差分析
        2.3.3 冗余分析
        2.3.4 因子分析
        2.3.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持水能力
        3.1.1 乔木层持水能力
        3.1.2 林下植被层持水能力
        3.1.3 土壤持水能力
    3.2 不同林龄互叶白千层人工林地表径流与产沙量
    3.3 林分特征与林分持水能力相关关系
        3.3.1 人工林生长特征与生物量
        3.3.2 林分特征与林分持水能力相关性分析
    3.4 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持水能力相关关系
        3.4.1 土壤物理性质
        3.4.2 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持水能力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林龄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综合评价
4 讨论
    4.1 林分特征与林分持水能力相关关系分析
    4.2 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持水能力相关关系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杉木取代阔叶林后林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枯落物蓄积量和自然含水率
    2.3 枯落物持水过程
    2.4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
    2.5 土壤物理性质和持水能力
    2.6 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
    2.7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枯落物厚度与蓄积量
    3.2 枯落物层持水能力的分析
        3.2.1 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
        3.2.2 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
        3.2.3 枯落物持水能力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3.3 土壤水文效应
        3.3.1 土壤结构
        3.3.2 土壤水文性质
4 讨 论
    4.1 枯落物蓄积量
    4.2 枯落物持水能力
    4.3 林龄以及林分密度对杉木林下土壤涵养水源能力的影响

(5)林分改造对桉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及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林分的概念与类型划分
        1.1.1 林分的概念
        1.1.2 林分类型的划分
    1.2 林分改造
        1.2.1 林分改造的必要性
        1.2.2 林分改造的原则与措施
        1.2.2.1 林分改造的原则
        1.2.2.2 林分改造的措施
        1.2.3 林分改造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3 森林土壤养分和地表径流养分流失的影响因素
        1.3.1 植物多样性
        1.3.2 林分因子
        1.3.3 立地条件
        1.3.4 气象因素
    1.4 桉树的栽培现状和水土保持效应
        1.4.1 桉树的栽植现状
        1.4.2 桉树林的水土保持效应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地设置
        2.2.2 径流小区设置
        2.2.3 试验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3 数据计算及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1.1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氮素
        3.1.1.1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全氮
        3.1.1.2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碱解氮
        3.1.2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磷素
        3.1.2.1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全磷
        3.1.2.2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速效磷
        3.1.3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钾素
        3.1.3.1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全钾
        3.1.3.2 不同改造模式土壤速效钾
        3.1.4 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有机质
        3.1.5 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pH
        3.1.6 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氮磷钾及pH的相关分析
    3.2 不同改造模式对径流产量的影响
        3.2.1 研究区域降雨特征分析
        3.2.2 不同改造模式的径流产量以及径流系数
    3.3 不同改造模式对氮磷径流流失量的影响
        3.3.1 不同改造模式氮径流流失量
        3.3.1.1 不同改造模式总氮径流流失量
        3.3.1.2 不同改造模式铵态氮径流流失量
        3.3.1.3 不同改造模式硝态氮径流流失量
        3.3.2 不同改造模式磷径流流失量
        3.3.2.1 不同改造模式总磷径流流失量
        3.3.2.2 不同改造模式可溶性磷径流流失量
    3.4 不同改造模式不同形态氮磷占氮磷总径流流失量比例
        3.4.1 不同改造模式铵态氮占总氮径流流失量比例
        3.4.2 不同改造模式硝态氮占总氮径流流失量比例
        3.4.3 不同改造模式可溶性磷占总磷径流流失量比例
    3.5 不同改造模式下径流量与氮磷流失量的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6)安徽大别山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降雨径流和侵蚀产沙研究进展
        1.2.2 流域土壤侵蚀与降雨径流研究进展
        1.2.3 流域土壤侵蚀与径流输沙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4 坡面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2.1.2 研究区流域概况
        2.1.3 土壤和植被条件
        2.1.4 研究区典型坡面径流小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2.2.1 集水区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降雨径流影响研究
        2.2.2 坡面径流小区尺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
        2.2.3 小流域尺度-上舍小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
        2.2.4 中流域尺度-岳西河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小区尺度降雨径流与侵蚀产沙规律
    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小区降雨径流特性分析
        3.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汛期径流深年际分布规律
        3.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汛期径流系数年际分布规律
    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径流小区侵蚀产沙特性分析
        3.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产沙特性分析
        3.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侵蚀产沙对降雨、径流的响应分析
    3.3 章节小结
第四章 集水区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4.1 次降雨尺度径流过程特征分析
        4.1.1 降雨类型划分
        4.1.2 小雨条件下降雨径流特征
        4.1.3 中雨条件下降雨径流特征
        4.1.4 大雨条件下降雨径流特征
        4.1.5 相关性分析
    4.2 两个集水区降雨径流月特征统计
        4.2.1 月特征统计
        4.2.2 月径流深对降雨的响应
    4.3 两个集水区降雨径流年特征统计
        4.3.1 径流年际变化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分析
        4.3.2 坡耕地-桑园集水区与马尾松林集水区月径流深年际变化
        4.3.3 叶面积指数与降雨径流关系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上舍小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规律研究
    5.1 上舍小流域降雨特征分析
        5.1.1 降雨量年际分布规律
        5.1.2 降雨量年内分布规律
    5.2 上舍小流域径流特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5.2.1 径流年际分布规律
        5.2.2 年径流量对年降雨量的响应
        5.2.3 径流年内分布规律
        5.2.4 汛期径流对降雨的响应
    5.3 上舍小流域输沙特征及其对降雨、径流的响应
        5.3.1 上舍小流域年际输沙特征
        5.3.2 上舍小流域年内输沙特征
        5.3.3 上舍小流域年输沙对年降雨、年径流的响应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岳西河流域降雨径流输沙规律研究
    6.1 岳西河流域降雨特征分析
        6.1.1 岳西河流域降雨量年际分布规律
        6.1.2 岳西河流域降雨量年内分布规律
        6.1.3 降雨强度分级规律
    6.2 岳西河流域径流特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分析
        6.2.1 径流年际分布规律
        6.2.2 年径流对年降雨的响应
        6.2.3 径流年内分布规律
        6.2.4 年内径流分布及其对降雨的响应分析
        6.2.5 流域次径流洪峰特征
    6.3 岳西河流域输沙特征及其对径流和降雨的响应分析
        6.3.1 岳西河流域输沙年际特征
        6.3.2 岳西河流域年际输沙对降雨径流的响应分析
        6.3.3 岳西河流域年内输沙特征
        6.3.4 岳西河流域年内输沙对降雨和径流的响应分析
    6.4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7)晋西黄土区几种典型林分多样性及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植被的结构和生态功能特性的研究现状
        1.2.1 林分结构特征
        1.2.2 林分生态功能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
    2.3 地质地貌
    2.4 土壤
    2.5 植物资源概况
    2.6 经济社会条件
    2.7 蔡家川流域实验区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调查
        3.2.2 数据初步处理
        3.2.3 技术路线
4. 林地的多样性特征研究
    4.1 物种组成和重要值
        4.1.1 物种组成
        4.1.2 重要值
        4.1.3 小结
    4.2 多样性指标研究
        4.2.1 多样性
        4.2.2 β多样性
        4.2.3 小结
5 林地的生态功能研究
    5.1 不同林地的枯落物蓄水能力研究
        5.1.1 枯落物现存量的测定
        5.1.2 枯落物持水量的测定
        5.1.3 枯落物现存量结果分析
        5.1.4 枯落物持水能力分析
        5.1.5 小结
    5.2 不同林地的土壤蓄水能力研究
        5.2.1 土壤持水量的测定
        5.2.2 土壤持水量结果分析
        5.2.3 小结
6 不同林地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6.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1.1 评价体系的建立
        6.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6.1.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6.2 评价指标测定数据标准化
    6.3 不同林地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6.4 综合评价结果和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多目标规划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研究 ——以湖北省麻城市安家畈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湖北省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流失特点
        1.1.1 湖北省自然环境概况
        1.1.2 湖北省水土流失现状和成因
    1.2 国内外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概况
        1.2.1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现状
        1.2.2 我国小流域治理现状
2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多目标规划法
    2.1 小流域综合治理
        2.1.1 小流域的概念
        2.1.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
    2.2 多目标规划的原理与方法
        2.2.1 多目标规划的原理
        2.2.2 多目标规划的数学模型
        2.2.3 多目标规划的解
        2.2.4 多目标规划问题的解法
3 多目标规划法在安家畈小流域规划中的应用
    3.1 安家畈小流域概况
        3.1.1 项目背景
        3.1.2 工程区概况
        3.1.3 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3.2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
        3.2.1 确定决策变量
        3.2.2 确定目标函数
        3.2.3 建立硬约束方程
    3.3 模型的求解
    3.4 结果及分析
        3.4.1 优化结果
        3.4.2 优化结果分析
4 安家畈小流域多目标规划的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分析
    4.2 生态效益分析
    4.3 社会效益分析
        4.3.1 减轻自然灾害的效益
        4.3.2 促进社会进步的效益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内容概述
    5.2 主要结论
        5.2.1 经济效益
        5.2.2 生态效益
        5.2.3 社会效益
    5.3 主要问题
        5.3.1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个长期性艰巨任务
        5.3.2 极值法在变量无量纲化过程中的运用问题
    5.4 展望
        5.4.1 水土保持工作的展望
        5.4.2 综合效益分析的展望
        5.4.3 流域管理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柑橘果园不同配置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水分动态研究进展
        1.2.2 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概况
    2.2 研究方法及测定
        2.2.1 研究方法
        2.2.2 径流小区设置与测定
        2.2.3 分析方法
3 柑橘果园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3.1 降水分配
        3.1.1 降水的时间分配
        3.1.2 降雨雨型分配
        3.1.3 柑橘果园不同配置类型地面水量的分配
    3.2 土壤水分时间变化
        3.2.1 土壤水分季节、年际变化
        3.2.2 配置类型土壤含水率时间变化
    3.3 土壤水分剖面变化
        3.3.1 土壤水分剖面界定
        3.3.2 土壤水分剖面梯度
        3.3.3 土层深度对土壤含水率变化
        3.3.4 坡位对土壤含水率变化
4 柑橘果园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4.1 配置类型土壤物理性状
    4.2 配置类型水土流失数量变化规律
        4.2.1 配置类型径流量的变化
        4.2.2 配置类型土壤侵蚀量分析
        4.2.3 土壤侵蚀与雨强的关系
        4.2.4 土壤侵蚀与径流关系
    4.3 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4.3.1 配置类型减流效应分析
        4.3.2 配置类型减沙效应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5.1.2 水土保持效应
    5.2 讨论
        5.2.1 植被对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研究
        5.2.2 植被对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5.2.3 配置类型对蓄水能力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秃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对比分析方法
        1.2.2 模拟分析方法
        1.2.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流域概况
    2.1 流域位置
    2.2 气候与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土壤植被
    2.5 水土保持
    2.6 社会经济
    2.7 气象灾害
第三章 流域水文要素特性分析
    3.1 水文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3.1.1 趋势分析方法
        3.1.2 突变分析方法
        3.1.3 年内分配分析方法
    3.2 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3.2.1 降水量趋势分析
        3.2.2 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
    3.3 径流变化特征分析
        3.3.1 径流趋势分析
        3.3.2 径流突变分析
        3.3.3 径流年内分配特征
    3.4 输沙量变化特征分析
        3.4.1 输沙量趋势分析
        3.4.2 输沙量突变分析
        3.4.3 输沙量年内分配特征
    3.5 水土保持措施变化分析
    3.6 洪水泥沙输移特征
    3.7 小结
第四章 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效益
    4.1 蓄水效益统计模型
        4.1.1 双累积曲线法
        4.1.2 成因分割法
        4.1.3 汛期分割方法
        4.1.4 蓄水效益分析结果
    4.2 水保措施与蓄水效益关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水土保持措施保土效益
    5.1 保土效益统计模型
        5.1.1 双累积曲线法
        5.1.2 降水输沙关系法
        5.1.3 成因分割法
        5.1.4 汛期分割法
        5.1.5 保土效益分析结果
    5.2 水保措施与保土效益关系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流域降水、径流及输沙特征
        6.1.2 流域蓄水保土效益
        6.1.3 流域水保措施与蓄水保土效益关系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6.2.1 存在问题
        6.2.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湘南红壤区不同林分类型涵水保土效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赣南红壤区林下侵蚀劣地肥力及生态功能提升研究[D]. 陈晓光. 广西大学, 2020(03)
  • [2]川中丘陵区柏木人工林间伐改造研究[D]. 别鹏飞. 绵阳师范学院, 2019(05)
  • [3]互叶白千层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 罗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杉木取代阔叶林后林下水源涵养功能差异评价[J]. 陈琦,刘苑秋,刘士余,潘俊,曹雯,牛杰慧,白天军,邓文平.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2)
  • [5]林分改造对桉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及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D]. 张兵.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6]安徽大别山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产沙规律研究[D]. 邵永昌.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7]晋西黄土区几种典型林分多样性及功能评价研究[D]. 徐舟.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8]基于多目标规划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研究 ——以湖北省麻城市安家畈小流域为例[D]. 杨贺菲.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9]柑橘果园不同配置类型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 魏树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8)
  • [10]秃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研究[D]. 王建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湘南红壤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