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呈递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呈递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

一、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提呈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湛梦茹[1](2021)在《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全球疾病负担重,其中大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均在5岁之前被感染。目前没有能够彻底清除HBV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能够实现CHB患者的功能性治愈,是具有前景的乙肝治疗策略之一。慢性HBV感染时免疫系统往往是免疫耐受或衰竭状态。免疫检查点是表达在免疫细胞表面对免疫反应起活化或抑制作用的分子,通过对他们的调节能够打破这种耐受状态。共刺激分子OX40/OX40L、4-1BB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receptor)superfamily,TNF(R)SF)的成员,在免疫反应的活化尤其是T细胞的活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是免疫球蛋白受体CD28亚家族的成员,作为抑制性的信号分子与免疫系统的耐受或衰竭有关。然而目前为止,这些免疫检查点能否作为免疫调节的靶点治疗CHB尚不能明确。相对于婴幼儿,成人对HBV可以产生更强的更有效的免疫反应从而清除病毒,其中发挥年龄依赖性作用的免疫分子尚不清楚。本研究立足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背景下,通过对OX40/OX40L、PD-1、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特点的研究,从而明确其临床意义,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接着我们在rAAV8/1.3HBV小鼠模型中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研究其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以期为以OX40为靶点治疗CHB的策略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收集人的样本用以检测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4-1BB的表达情况。外周血样本来自我们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纳入的64名慢性乙肝患者和另外招募的37名健康志愿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包括52名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和12名应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健康志愿者包括24名成人和13名儿童。从外周血中分离出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肝脏组织病理标本来自18名进行肝脏穿刺的患者和6名进行肝脏血管瘤手术的成人患者。其中18名慢性乙肝患者包括9名慢性乙型肝炎发作的患者和9名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未发作的患者。在收集的人的样本中我们先后检测了OX40/OX40L、PD-1、4-1BB的表达情况。为了研究OX40/OX40L在人群中的表达特点,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膜形式的OX40和OX40L(membrane-bound OX40,m OX40;membrane-bound OX40L,m OX40L)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形式的OX40和OX40L(soluble OX40,s OX40;soluble OX40L,s OX40L)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肝组织中OX40和OX40L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之后为了研究PD-1和4-1BB在CHB患者中表达特点,我们应用前期检测OX40/OX40L的人群样本外加从我院病理科另申请到的6名儿童的肝组织样本,对PD-1和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我们应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将PBMCs中的CD4+和CD8+T细胞分选出来,应用q RT-PCR的方法检测了各个T细胞亚群PD-1和4-1BB mRNA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的PD-1和4-1BB(soluble PD-1,s PD-1;soluble 4-1BB,s4-1BB)的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肝组织中关于PD-1和4-1BB的表达情况。最后我们将以上检测结果与CHB患者的疾病特点及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究他们在慢性乙肝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及与年龄的关系。基于前期临床样本的结果,我们应用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的方法构建了rAAV/1.3HBV小鼠模型,首次将OX40激动性的单抗应用于该模型以观察其产生的作用。为了明确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作用,我们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和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的水平,用q RT-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HBs Ag和乙肝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 Ag)的表达水平。为了明确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的作用的同时产生的肝脏炎症变化,我们应用微孔板法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的水平,应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肝脏炎症病理变化。为了观察这个过程中伴随的免疫变化,我们分离了小鼠肝脏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中T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了检测,同时我们应用流式微球检测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对该过程中小鼠血清中Th1、Th2、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进行了评估。期间我们还对小鼠脾脏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评估与检测。为了探究上述过程的机制,我们在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将CD4+和CD8+T细胞进行分别剔除,构建了CD4+和CD8+T细胞缺陷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连同安慰剂组小鼠同时给予OX40激动剂。应用上述检测方法分别对模型中病毒学变化和血清转氨酶变化进行了检测。同时为了进一步从mRNA水平研究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的作用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我们分离了小鼠肝内的淋巴细胞对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mRNA sequencing,mRNA-seq)。测序所得的差异表达的mRNA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DEmRNAs)分别纳入火山图和聚类热图,并分别应用Go功能富集及KEGG、Reactome通路富集的方法对这些DEmRNAs所富集的功能和通路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关于OX40/OX40L在人的样本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外周血PBMCs中表达OX40+T细胞的百分比在CHB患者中是减少的,其中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中这种减少的趋势尤其明显,且OX40+T细胞的百分比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呈负相关。而OX40L+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在CHB患者的PBMCs中是增多的,同样的这种增多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的组中也比较明显,且他们主要与肝脏炎症指标呈正相关。同时我们还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s OX40/OX40L表达明显升高,同样的这种增多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比较明显,且s OX40/OX40L的水平与病毒复制及肝脏炎症指标均呈正相关。另外ETV治疗前后血浆中s OX40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同时我们发现肝组织中OX40/OX40L的表达趋势与血浆中s OX40/OX40L表达趋势相似,即在CHB患者中是表达升高的,且在肝炎发作的患者中升高的趋势更明显。最后我们发现在健康人外周血中总T细胞中OX40+细胞的百分比,CD4+T细胞中的OX40+细胞的百分比,CD14+单核细胞中OX40L+细胞的百分比及血浆中s OX40的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具有年龄依赖性。其次关于PD-1和4-1BB在人群中表达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CHB患者中无论是PBMCs中CD4+T细胞还是CD8+T细胞中PD-1 mRNA的水平与健康组相比均是升高的,这与CHB患者肝脏组织中PD-1的表达趋势是一致的。在CHB患者血浆中s PD-1也是升高的,且这种升高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也比较明显,ETV治疗前后s PD-1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另外血浆中s PD-1的水平不仅与HBV的病毒学指标呈正相关还与肝脏炎症指标呈正相关。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特点大致与PD-1相似,简单来讲血浆中的s4-1BB的水平在CHB患者中也是异常升高的,且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升高趋势比较明显,ETV治疗前后s4-1BB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血浆中s4-1BB水平主要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呈正相关。肝组织中4-1BB的表达趋势与血浆中s4-1BB的趋势相似,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B患者的肝脏组织中4-1BB的表达水平更高。而在总PBMCs、CD4+T细胞以及CD8+T细胞中4-1BB mRNA的水平在CHB患者中均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最后我们观察到在健康人群中无论是PD-1还是4-1BB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组均无明显差异。通过对上述免疫检查点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的分析,我们选择将OX40靶点激动剂应用于已经构建成功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中。我们发现小鼠血清中HBs Ag和肝内HBV DNA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血清中HBs Ag的水平在第8天达到最低值。同时我们观察到小鼠肝组织内HBs Ag和HBc Ag表达与安慰剂组相比也有减少的趋势。但激活OX40靶点似乎对血清HBV DNA及HBe Ag水平没有影响。在HBV小鼠模型中激活OX40靶点HBV被抑制的同时还伴随着肝脏炎症的产生,表现为血清中ALT和AST不同程度的升高,肝脏组织内炎症细胞的浸润。除此之外,小鼠肝脏内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CD8+T细胞比例的升高及Th1、Th2及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升高,且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均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与病毒清除的过程一致。另外我们发现使用OX40激动剂能够引起小鼠脾脏的增大。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该模型中应用OX40激动剂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主要表现在血清HBs Ag、肝内HBV DNA的下降水平,CD8+T细胞比例升高的水平以及脾脏增大的程度上。在应用OX40激动剂抑制HBV过程相关机制的探索中,我们发现CD4+/CD8+T细胞缺陷和免疫正常的rAAV8/1.3HBV小鼠同时给予OX40激动剂后,在给药第8天和第12天CD4+T和CD8+T细胞缺陷的小鼠血清中HBs Ag水平与免疫正常组HBV小鼠相比均是升高的,其中以CD8+T细胞缺陷的小鼠升高趋势更明显。与免疫正常组的小鼠相比,CD4+T细胞缺陷小鼠肝内HBV DN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CD8+T细胞缺陷小鼠则有轻度升高趋势。对于小鼠血清ALT水平,免疫正常的和CD4+T细胞缺陷的HBV小鼠给予OX40激动剂后转氨酶均有所升高,而CD8+T细胞缺陷的HBV小鼠则没有明显升高。关于应用OX40激动剂和安慰剂的HBV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基于mRNA水平的转录组学测序结果显示,经过OX40激动剂处理后小鼠肝内淋巴细胞表达上调的mRNAs有3008个,下调的有2269个,并可聚类成簇。经Go功能富集分析后,我们发现在生物进程方面这些DEmRNAs主要富集到了白细胞的分化,染色质及组蛋白的修饰调节等过程;在细胞成分方面他们主要富集到了核内的染色质、异染色质及中心体等细胞组成成分上;而在分子功能方面他们主要富集在转录、翻译及小分子GTP酶的结合、Ras GPT酶结合等功能上。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GEmRNAs主要富集在HBV、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HTLV)、EB病毒感染相关通路、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趋化因子及NF-kapa B等信号通路。而经Reactome分析这些GEmRNAs主要富集在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转录调控等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及4-1BB在人的样本中的表达特点向我们提示这几个免疫检查点可能均与慢性HBV感染相关。但其中只有OX40的表达与HBV病毒学指标呈负相关,考虑其与病毒清除密切相关,且只有OX40/OX40L表达呈年龄依赖性。因此我们将OX40激动剂首次应用于rAAV8/1.3HBV小鼠模型,发现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是一个具有前景的治疗CHB的免疫检查点,但激活OX40靶点不能完全清除HBV因此未来可能还需要联合其它治疗方式。对于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机制显示该过程相对依赖CD4+T细胞似乎更依赖于CD8+T细胞,CD4+T细胞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未来对于HBV的免疫治疗我们也许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CD8+T细胞上。

徐清浪[2](2021)在《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水平特征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免疫耐受期、e抗原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评估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打破免疫耐受及发生e抗原转换的诊断效能,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组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就诊及住院慢性HBV感染患者共231例,收集基本资料及各临床指标值,分别根据免疫状态、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进行分组,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及评估免疫状态的诊断效能;同时对55例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感染患者及132例HBe Ag(+)阳性患者进行随访,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诊断效能及抗病毒前后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HBV感染后免疫耐受组与非免疫耐受组CD3+、CD4+、CD8+细胞绝对值及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耐受组CD3+、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均低于非免疫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CD8比例随着HBV载量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逐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慢性HBV感染患者HBs Ag定量高载量组CD3+、CD4+细胞绝对值均低于低、中HBs Ag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载量组CD4/CD8比值大于中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DNA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0.438、-0.516、-0.703,与CD8+细胞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1。HBs Ag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31、-0.429。ALT与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0.439。TBi L与CD3+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4+细胞绝对值及比例、CD8+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3、-0.531、-0.572、-0.515、-0.453、-0.412。WBC计数与CD3+细胞绝对值、CD4+细胞绝对值、CD8+细胞绝对值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0.438、0.409。5、抗病毒治疗后,慢性HBV感染患者CD3+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4+细胞绝对值与比例、CD8+细胞绝对值较抗病毒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CD4+细胞绝对值、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对评估免疫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4、0.827、0.721。7、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打破免疫耐受状态的检验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892、0.802、0.837。8、CD3+、CD4+、CD8+细胞数量对发生e抗原转换的检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8、0.872、0.735。结论:1、HBV感染后,普遍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免疫紊乱现象,这一现象在免疫耐受期患者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且随着慢乙肝疾病重症化,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出现下降甚至衰竭现象。2、HBV-DNA载量、HBs Ag定量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HBV-DNA、HBs Ag载量越高,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越强,而抗病毒治疗可显着改善HBV-DNA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3、CD4+细胞绝对值数量、比例及CD4/CD8比值对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有较好的评估效应,CD3+、CD4+、CD8+细胞数量与CD4/CD8比值对预测免疫耐受期患者打破免疫耐受状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上可动态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辅助评估患者免疫状态及打破免疫耐受可能性。4、检测CD3+、CD4+、CD8+细胞数量对预测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路文婷[3](2021)在《基于B细胞表面TLR9水平及移行与B细胞活化的关系研究CpG ODN发挥疫苗佐剂作用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pG ODN(CpG oligodeoxynucleotide)是一类由人工合成的、含CpG二核苷酸基序的非甲基化脱氧寡核苷酸,是细胞内模式识别受体TLR9(Toll-like receptor 9)的激动剂。CpG ODN与TLR9结合后,激活下游信号级联反应,促进B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 DC)、T细胞等细胞的活化,因此具有疫苗佐剂的潜力。TLR9组成性地表达在人和小鼠的B细胞及p DC中,也表达在小鼠的树突状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一般认为,当细胞处于静止状态时,TLR9主要定位在细胞内的内质网膜上,受到刺激后移行至内体,并在内体中与进入细胞内的CpG ODN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研究发现TLR9也可以表达在B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的细胞膜上,成为表面TLR9(surface TLR9,sTLR9)。然而,sTLR9是否受CpG ODN的调节、调节模式如何及其与CpG ODN的佐剂效应是否有关等尚不清楚。本文拟以B细胞sTLR9为切入点,用自行设计的CpG ODN作为TLR9激动剂,探究B细胞sTLR9表达、移行与B细胞活化的关系,以此对CpG ODN作为疫苗佐剂增效抗体应答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我们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所有自行设计的CpG ODN中预测出CpG5805和CpG 5801的免疫刺激性最强。随后采用VSV保护试验和Ed U掺入细胞增殖实验检测CpG ODN的生物学活性,并依此将自行设计的CpG ODN进行分型,最终确定了一个C型CpG ODN(CpG 5805)和三个B型CpG ODN,没有获得A型CpG ODN。为了探究CpG ODN是否可以调节B细胞sTLR9的表达水平,我们将所有CpG ODN分别与小鼠脾细胞共培养,使用流式细胞术分别通过表面染色及胞内染色检测其中B细胞sTLR9及总TLR9(total TLR9,t TLR9)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B型和C型CpG ODN对B细胞sTLR9表达水平有下调作用,而CpG ODN对B细胞t TLR9水平与sTLR9水平的调节作用是相反的。以往用作疫苗佐剂的CpG ODN通常是B型CpG ODN,考虑到C型CpG ODN不仅具有B型CpG ODN的特性,还具有诱导IFN-I的特性,后者也具有辅助体液免疫的作用。为此,我们选择CpG 5805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对抗体应答相关免疫细胞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DC)、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作用。结果显示,CpG 5805可以显着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对DC、CD4+T和CD8+T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但是能够显着促进这些细胞的活化。由此可见,CpG 5805具有更强的免疫刺激活性,展现出极大的作为疫苗佐剂的潜力。为了检测CpG 5805的疫苗佐剂效应,我们分别将其与重组蛋白ΔCP疫苗、灭活流感病毒H9N2乳化疫苗、重组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小鼠,并在免疫后不同时间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CpG 5805能够显着提高重组蛋白ΔCP疫苗及商品化乙肝疫苗免疫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但对灭活流感病毒H9N2疫苗免疫小鼠的抗体应答没有明显增效作用。随后我们将CpG5805与免疫效果最好的商品化乙肝疫苗相联合,体外刺激小鼠脾细胞,检测其中B细胞表面CD80、CD86、CD40、MHC II的表达情况,进而观察CpG 5805作为佐剂对B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CpG 5805作为佐剂能够显着上调B细胞表面MHC II、CD80、CD86、CD40的表达,促进B细胞活化。为了检测以CpG 5805为佐剂的乙肝疫苗对免疫小鼠体内B细胞活化及其sTLR9表达水平的影响,我们从免疫后小鼠的免疫器官分离出引流区淋巴结细胞和脾细胞,检测其中B细胞上sTLR9及CD80、CD86、CD40和MHC II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CpG 5805作为疫苗佐剂在小鼠体内能明显增强B细胞表面CD80、CD86、CD40和MHC II的表达水平,提高免疫器官中TLR9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分子的m RNA表达水平。与此同时,CpG 5805作为疫苗佐剂能在小鼠体内明显下调B细胞sTLR9水平。以上结果提示,CpG 5805作为疫苗佐剂可以在小鼠体内下调B细胞sTLR9水平的同时,通过激活TLR9信号通路促进B细胞的活化。尽管CpG5805能够下调B细胞上sTLR9的表达水平,但却能够上调B细胞内总TLR9蛋白及m RNA水平,提示sTLR9的减少不能用总TLR9表达水平的变化来解释。由于TLR9具有移行(trafficking)的特性,可以从内质网移行至内体或细胞膜表面,那么,CpG 5805使sTLR9水平下降的唯一解释应该是迫使其向细胞内移行,移行最可能的目标位置应该是内体膜。为了验证这种推测,我们做了如下的研究:我们首先采用抗体喂养实验(antibody feeding assay)标记sTLR9,然后体外给予单独乙肝疫苗或联合CpG 5805刺激,最后使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D19+B细胞的sTLR9的位置。结果发现CpG 5805可以使CD19+B细胞上的sTLR9向细胞内移行并且移行至内体。与此同时,我们发现CpG 5805引起sTLR9内移的B细胞体积明显变大,由此推测发生sTLR9内移的B细胞发生了母细胞化。于是,接下来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pG 5805和乙肝疫苗共同刺激后,体积变大的B细胞比例明显增多,这群B细胞上sTLR9水平明显下降,但CD40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这证明了我们的推测,即CpG 5805引起B细胞体积变大的确是B细胞活化的征象,并且B细胞活化的同时sTLR9水平降低。为了证明CpG5805的疫苗佐剂效应依赖其诱导B细胞sTLR9内移及TLR9信号活化,根据我们实验室的前期工作及相关文献报道,我们选择能特异性地抑制TLR9从内质网移出的CCT ODN(一种抑制性ODN)、抑制TLR9信号下传的MS19(也是一种抑制性ODN)、破坏内体酸化的氯喹及干扰AP2表达的si RNA作为研究工具,分别干扰TLR9移行的不同环节,观察CpG 5805对B细胞sTLR9水平及活化的调节是否受影响。结果显示:1)当用CCT ODN干扰TLR9从内质网移出时,无论CpG 5805存在与否,B细胞sTLR9水平都明显下降,同时,CpG 5805对B细胞CD40水平的上调作用也消失了,说明TLR9移行被阻断后CpG ODN刺激B细胞活化的作用不能发挥。2)当用AP2 si RNA干扰sTLR9内移时,CpG 5805诱导B细胞sTLR9水平下降的作用消失,同时其对B细胞表面CD40水平的上调作用也丧失,说明CpG ODN诱导B细胞活化与其诱导sTLR9水平下降是一致的。3)当用氯喹干扰内体酸化环境时,CpG 5805不能下调B细胞sTLR9水平,也不能上调B细胞CD40水平,说明CpG 5805诱导的B细胞活化需要以内体TLR9在酸性环境下工作为前提,并且sTLR9是否能进入内体也依赖内体的工作环境。4)当用MS19干扰TLR9信号通路时,CpG 5805仍能下调B细胞sTLR9的表达水平,但不能上调B细胞CD40水平,说明sTLR9内移后需加盟到内体TLR9介导的信号通路中才能发挥其免疫学活性。由此可见,CpG 5805引起的B细胞sTLR9水平下降及B细胞活化是通过sTLR9移行进入内体引起TLR9信号传导实现的。综上所述,我们从自行设计的CpG ODN中筛选获得一种C型CpG ODN,CpG 5805,并证明了其具有促进抗体应答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根据CpG 5805对B细胞sTLR9水平的调节作用,围绕TLR9移行的各个环节,证明了CpG 5805诱导B细胞sTLR9水平下降是其发挥免疫增强作用的一种机制,即被诱导下降的sTLR9移行进入内体,并加盟到内体TLR9介导的信号通路中,因此使B细胞活化成熟,抗体产生增多。这可能是阐述CpG ODN作为疫苗佐剂发挥免疫增强作用的另一机制。

张旭[4](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刘皎皎[5](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赵岩[6](2021)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浆IL-21和IL-33水平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其致病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机体感染HBV后,可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仅表现为急性感染;若HBV经复杂的机制逃避免疫清除,持续阳性超过半年,则造成机体慢性HBV感染。据报道目前全球慢性HBV感染者数量达2.57亿。全球每年死因指向HBV感染或其并发症的患者数量将近90万。如此庞大的感染人群及因病死亡人数足以证明慢性乙型肝炎对人类健康及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我国计划免疫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注射,使疾病的发生率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因目前世界范围内HBV携带者数量仍十分庞大,我们不能忽略对该病的关注。在慢性感染患者中,持续的HBV感染可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失调,导致CHB患者常伴有CD4+T和CD8+T细胞耗竭。同时,宿主免疫功能的差异也直接影响HBV感染后疾病进展。HBV感染肝细胞后并不直接杀伤肝细胞,但其与抗原提呈细胞等免疫因素相互作用后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炎性反馈致使炎症反应在肝内发生。又因慢性感染的迁延性,肝脏长期处于非正常生理环境下。因为免疫反应是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的致病机制,因此,免疫学在乙型肝炎研究领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研究HBV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的发生发展,也成为人们全面了解乙型肝炎的重要前提。白介素(IL)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行使功能的重要参与因素,其在病程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及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IL-21和IL-33都是免疫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目前已知它们参与了诸多疾病的发展,如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等。针对IL-21及IL-33在乙肝发病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有学者进行了动物模型研究。研究发现在小鼠乙肝模型中IL-21和IL-33的缺失是HBV在小鼠体内的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且向小鼠体内注射IL-21和IL-33表达质粒有助于相关病毒蛋白的清除。结合前人进行的研究,我们推测,IL-21和IL-33在HBV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体内浓度水平随病情发展可能有明显改变,且可能与乙肝相关检查结果如肝功能生物化学检查、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病毒载量检查在数值上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浆IL-21、IL-33水平差异情况,分析IL-21、IL-33与HBsAg、HBeAg、HBcAb、HBV DNA、及ALT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IL-21和IL-33在CHB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1月10日至2020年11月31日泰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59例CHB患者及29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肝功能(ALT、AST、ALP、GG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HBcAb)和HBV DNA。将CHB患者分为HBV DNA阳性组(+)、HBV DNA阴性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HBV DNA指标水平差异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IL-21、IL-33的水平,比较各组间IL-21、IL-33水平差异情况;另外,分析IL-21、IL-33与肝功能(ALT、AST、ALP、GG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HBcAb)及HBV DNA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纳入HBV DNA(+)的CHB患者29例、HBV DNA(-)的CHB患者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三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HBV DNA(+)组患者ALT、AST水平较HBV DNA(-)组CHB患者及健康对照者(HC)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ALP、GGT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HBV DNA(-)组相比,HBV DNA(+)组CHB患者HBc Ab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HBsAg、HBeAg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与健康对照(HC)组相比,HBV DNA(+)组、HBV DNA(-)组患者IL-21、IL-33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 DNA(-)组相比,HBV DNA(+)组患者IL-21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 DNA(+)组患者血浆IL-33水平与HBV DNA(-)组患者相比无显着性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组患者血浆IL-21水平与HBV DNA水平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475,P<0.01);而IL-21、IL-33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HBsAg、HBeAg、HBcAb)水平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且其血浆IL-33水平各指标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HBV DNA(-)组及所有CHB患者血浆IL-21水平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免疫学指标(HBs Ag、HBe Ag、HBc Ab)水平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而血浆IL-33水平与HBc Ab水平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r=0.408,P<0.05;r=0.041,P<0.05),但其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GGT)、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HBsAg、HBeAg)水平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CHB患者AST、ALT、IL-21、IL-3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升高,HBcAb HBV DNA(+)组CHB患者HBcAb、IL-21水平较HBcAb HBV DNA(-)组显着升高,IL-21与HBV DNA、IL-33与HBc Ab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提示IL-21、IL-33介导的炎症可能参与了HBV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继而促进了CHB病程的进展。

涂丽裙[7](2020)在《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免疫应答有全方位的负调节作用,可调节几乎每一种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粒细胞和固有免疫淋巴样细胞。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2可能是一种新的策略去研制新型疫苗佐剂。为了研制出以核酸为基础的TGF-β2的抑制剂,我们设计了三个靶向人鼠的TGF-β2 m RNA3’UTR保守区域的反义寡核苷酸,并将其命名为TIO1,TIO2,TIO3。在小鼠巨噬细胞,人单核细胞及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IO1,TIO2及TIO3均明显下调TGF-β2的表达。在小鼠中,TIO3和TIO1,均可显着增强微生物疫苗所诱导的抗体反应。其中TIO3为佐剂的流感疫苗可抵抗流感病毒的攻击并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在小鼠中,TIO3可明显下调淋巴结及脾脏细胞CD4+T细胞及CD19+B细胞上s TGF-β2的表达,上调CD19+B细胞及CD11c+DC表面CD40,CD80,CD86,CD69及MHC II分子的表达,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促进CD4+T细胞产生IL-4,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和CD19+B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促进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脏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总的来说,通过干扰TGF-β2的表达,TIO3或TIO1,可作为新型微生物疫苗佐剂增强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此外,TIO3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可显着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TIO3可通过抑制人和小鼠的胶质瘤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TGF-β2,诱生胶质瘤特异性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激活NK细胞,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上调胶质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强胶质瘤疫苗的抗肿瘤功效。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表达TGF-β2、促进胶质瘤细胞表达MHC I,IL-17A及IFN-α、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s TGF-β2、抑制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增殖而明显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表达TGF-β2,促进MHC I,IL-13,IL-15,IL-17及IFN-γ的表达而显着减少肿瘤体积、延长胃癌背部移植瘤小鼠的生存期。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有潜能作为微生物疫苗和肿瘤疫苗的新型佐剂,或单独治疗胶质瘤和胃癌的候选药物。

李耘[8](2020)在《低剂量、亚慢性下黄曲霉毒素B1和微囊藻毒素LR诱导联合肝毒性效应与免疫互作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每年约60万人死于肝癌(HCC),在我国HCC死亡率仅次于肺癌,高达14.56%,并呈现上升趋势。诱导HCC前兆因素非常复杂,流行病学调查已初步证实膳食途径共暴露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污染的粮油和微囊藻毒素-LR(Microcystin LR,MC-LR)污染的水源及水产品等可能诱导联合肝毒性效应并促进随后HCC结局的发生。AFB1与MC-LR主要作用靶器官均为肝脏,但目前对AFB1+MC-LR联合肝毒性效应研究依然较为缺乏,主要体现在:一是膳食暴露场景下,AFB1+MC-LR共暴露诱导联合肝毒性/肝癌效应强度、性质(协同、拮抗等)及其迁移规律等依然不明;二是低剂量、亚慢性下,AFB1与MC-LR往往呈现与急性暴露下不同的毒性表征,包括肝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可逆性以及基因突变与诱发肝癌之间随机性等。有研究表明免疫可影响肝毒性的表达,因此阐述机体免疫应答可能是阐述AFB1+MC-LR联合肝毒性效应强度及性质交互关键的机制之一。本论文基于上述需求,初步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CI模型预测小鼠低剂量、亚慢性下共暴露AFB1+MC-LR诱导肝癌联合效应,结果显示联合剂量和CI值出现概率分别主要集中于0~20mg/kg bw区间和0~1.5范围,联合效应总体表现为弱拮抗、弱协同或加和作用模式,出现强拮抗或强协同效应可能性极低,总体表现为加和作用概率相对较高;同时基于IORP模型预测人群膳食途径共暴露AFB1+MC-LR诱导肝癌联合效应,其中共暴露风险高于单一暴露风险,前者由高至低排序为:老年人(54.638%)>儿童(54.172%)>成人(51.865%)。联合毒性效应系数(c12=54.827)预测结果表明所有人群经膳食途径共暴露AFB1+MC-LR诱导肝癌联合效应呈现协同作用,风险可能被放大。2.低剂量、亚慢性下,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共暴露AFB1+MC-LR诱导AKP、ALT、AFP、TBIL和AST等5项肝损伤生化指标表达显示:(1)剂量等效应比下,血清及肝脏共暴露组总体表达均略高于单一暴露组,血清中AFB1表达水平高于MC-LR(p<0.05),而肝脏中MC-LR高于AFB1(p<0.05);基于主成分分析发现共暴露组呈现弱协同或弱拮抗联合效应,但协同较拮抗出现概率更高;(2)剂量非等效应比下,血清共暴露组中任意毒素剂量变化及MC-LR剂量变化分别不会显着影响共暴露组中TBIL和AFP的表达(p﹥0.05),而其余指标则因单一毒素剂量变化对共暴露组表达产生显着性影响(p<0.05);肝脏共暴露组中任意单一毒素剂量变化会极显着影响共暴露组中5项生化指标表达(p<0.001)。该结果预示肝脏可能是AFB1+MC-LR内剂量协同表现联合肝毒性效应的关键靶器官。3.极低剂量、亚慢性下,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共暴露AFB1+MC-LR诱导免疫应答及影响肝脏免疫微环境研究发现:(1)基于细胞因子调控联合毒性的“时-效”分析,免疫应答途径可能为:a.早初期(0~5Wks):IFN-γ受体信号被活化,促进并增强Th1表型,诱导IFN-γ和IL-2等表达;IL-18作为上游事件促进Th1定向分化并诱导产生IFN-γ,呈现为弱拮抗或拮抗效应;b.前中期(5~7Wks):随暴露时间、剂量和频次增加,AFB1+MC-LR抗原递呈,免疫应答进入平台竞争期,弱拮抗或拮抗逐步过度为加和效应;c.后中期(7~11Wks):AFB1+MC-LR“时-量”累积,进一步增强IL-4在中后期显着上调和IFN-γ抑制,Th2启动抑制过度免疫炎症,联合效应表现为弱协同或协同效应;d.后期((11~13Wks):免疫应答应激增强,Th1/Th2平衡可能作为关键机制之一贯穿始终,免疫应答呈现更替交叠;(2)基于肝脏免疫细胞亚群的“时-效”分析,第9周、第13周肝脏中T细胞丰度水平占比最高,9周和13周中空白、AFB1、MC-LR及AFB1+MC-LR组中T细胞占总免疫细胞丰度分别为26.26%、36.70%、34.65%和30.58%;33.53%、20.37%、39.08%和27.11%,由此,不同实验组与空白组之间差异性并不显着;同时共暴露组T细胞丰度逐步呈下降趋势。另外,第9周单一组与共暴露组中性粒细胞丰度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巨噬细胞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树突状细胞无差异;第13周B细胞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01),巨噬细胞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随暴露时间增加,单一组AFB1和MC-LR的CD4+/CD8+均降低(分别为0.947和0.466),而共暴露组升高(1.081)。比值降低预示共暴露组刺激小鼠免疫系统紊乱趋势更显着,联合效应从加和、弱协同逐步转至弱拮抗,此结论与细胞因子演推趋势基本一致,并佐证CD4细胞可能经历T—Tfh,Th1—Th2和T—Treg途径主导联合效应表征及更迭交替。4.极低剂量、亚慢性下,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共暴露AFB1+MC-LR诱导肝毒性与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研究发现:(1)第13周共暴露组较单一组而言,有意义指向免疫及肝损伤相关m RNA表达数量及水平均呈显着上调,并主要富集于Cyp4a14、Cyp4a10、Egr1、Gadd45g、Zfp809和Ctgf等。共暴露组在第13周或之前即呈现协同效应,而第9周MC-LR较AFB1组,Iigp1等差异性基因呈现上调,可能直接和/或间接参与了共暴露组后续表达为协同效应;(2)单一组与共暴露组差异基因共同富集于肿瘤坏死因子TNF、RNA转运和NOD样受体、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等4个典型的信号通路,而空白组与单一组及共暴露组之间富集至胆固醇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等。验证提示花生四烯酸通路可能是影响AFB1+MC-LR联合肝毒性效应表征重要的分子机制之一。

刘秋霞[9](2020)在《肠道菌群影响小鼠乙肝疫苗应答能力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仍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公共问题。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降低HBV感染并阻断HBV传播的有效方法。无乙肝表面抗体保护的人群有感染HBV的风险,目前关于乙肝疫苗无应答的机制尚无明确解释。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可影响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通过粪菌移植将健康供体粪便微生物转移至患病个体胃肠道可调节肠道菌群。本研究旨在通过抗生素混合物干预小鼠肠道菌群和通过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后,探讨肠道菌群对小鼠乙肝疫苗应答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法包括:1.用抗生素混合物干预成年小鼠和幼年小鼠的肠道菌群,给其注射乙肝疫苗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浆中乙肝表面抗体Ig G的浓度。2.使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3.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检测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4.使用粪菌移植的方法将幼年健康小鼠粪便或抗生素混合物干预过的幼年小鼠粪便移植给已由抗生素混合物干预过肠道菌群的幼年小鼠,注射乙肝疫苗后用ELISA技术检测小鼠血浆中乙肝表面抗体Ig G、Ig G1和Ig G2a浓度。5.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浆细胞、浆母细胞和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 cell,GC B)的比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1.幼年小鼠经抗生素混合物干预肠道菌群后,其对乙肝疫苗的应答能力下降;而成年鼠经抗生素混合物干预肠道菌群后,其对乙肝疫苗的应答能力不受影响。2.使用抗生素混合物导致幼年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和螺旋体菌门相对丰度升高;属水平上,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3.抗生素混合物干预导致幼年小鼠粪便内代谢产物总数减少,检测到差异代谢产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等。经KEGG功能注释后发现差异代谢产物涉及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辅助分子和维生素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4.通过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后,小鼠受损的乙肝疫苗应答能力恢复,血浆中乙肝表面抗体Ig G、Ig G1和Ig G2a浓度均升高。5.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后,因抗生素混合物干预引起减少的外周血及脾脏内浆细胞和浆母细胞比例升高。6.幼年小鼠脾脏中GC B细胞在抗生素混合物干预肠道菌群后比例减少,重建肠道菌群后生GC B细胞比例增加。结论:本研究表明:1.抗生素混合物干预肠道菌群导致幼年小鼠体液免疫能力受损,使其对乙肝疫苗的应答能力降低。2.抗生素混合物干预肠道菌群导致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同时引起维生素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失衡,与幼年小鼠对乙肝疫苗低应答有关。3.粪菌移植重建肠道菌群可改善幼年小鼠受损的乙肝疫苗应答能力。抗生素混合物干预或粪菌移植可影响脾脏和外周血中浆细胞和浆母细胞比例并可影响脾脏中GC B细胞比例,是肠道菌群影响小鼠乙肝疫苗应答能力的机制之一。

王昕[10](2020)在《高密度脂蛋白调控CD4+T细胞亚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将DBA/1小鼠分为对照组、类风湿性关节炎CIA组和高密度脂蛋白干预组CIA+HDL组。在第0天,CIA组与CIA+HDL组通过尾根部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与牛Ⅱ型胶原乳化而成的乳剂对小鼠进行初次免疫,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在第21天,CIA组与CIA+HDL组注射弗氏不完全佐剂与牛II型胶原乳化而成的乳剂进行加强免疫,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第40天,CIA+HDL组通过尾静脉注射高密度脂蛋白(10 mg/kg);每三天注射一次,共注射五次,对照组与模型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期间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和关节炎临床评分。第75天,处死小鼠,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II型胶原特异性抗体IgG2α的水平,其次将小鼠踝关节和主要脏器的组织切片用苏木精和曙红染色,分析各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各组小鼠心脏、肝脏、肾脏和结肠病理变化以评价高密度脂蛋白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比较三组DBA/1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Th1、Th2、Th17和Treg所占比例变化以及Th1/Th2、Th1/Th17比值变化。在体外实验中,提取8周龄DBA/1小鼠胫骨和股骨的骨髓,裂解红细胞以后,在含有20 ng/ml GM-CSF、10 ng/ml IL-4、10%FBS的IMDM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第三天时进行半量换液,培养第六天收集悬浮细胞,此时收集到的为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对培养得到的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进行分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仅加入LPS,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的IMDM培养基,实验组分别加入LPS与剂量为1μg/mL、10μg/mL、100μg/mL的HDL。上述各组细胞继续培养48小时后,收获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CD86、CD40、CD80的表达。研究结果:与CIA组相比,静脉注射剂量为10 mg/kg的HDL可以显着的改善小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实验结果显示HDL可以降低关节炎临床症状,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以及特异性抗体IgG2α水平(P<0.05)。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HDL可以使小鼠踝关节关节面变光滑,明显改善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与骨侵蚀等病理变化,对于肝脏、心脏、肾脏、结肠等器官无显着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与CIA组相比,HDL可以显着降低Th1/Th2比例(P<0.05),显着升高Th1/Th17比例(P<0.05)。使用HDL治疗后Treg细胞水平有升高趋势,但与CIA组相比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体外实验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MHC-Ⅱ、CD86、CD40、CD80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加入浓度1μg/mL、10μg/mL、100μg/mL的HDL,MHC-Ⅱ、CD86、CD40的高表达均受到抑制,且高剂量组(100μg HDL)差异最为显着(P<0.05)。但不同剂量浓度HDL对于CD80表达水平无抑制作用。研究结论:HDL能显着抑制胶原蛋白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Th1/Th2与Th1/Th17平衡有关。本研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向。

二、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提呈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提呈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1.2 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应答
        1.2.1 慢性HBV感染中固有免疫反应
        1.2.2 慢性HBV感染中适应性免疫反应
    1.3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进展
        1.3.1 靶向固有免疫的治疗策略
        1.3.2 靶向适应性免疫的治疗策略
        1.3.3 其它免疫治疗策略
    1.4 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4-1BB研究现状
        1.4.1 OX40/OX40L相关研究进展
        1.4.2 PD-1 相关研究进展
        1.4.3 4-1BB相关研究进展
第2章 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1 实验材料
        2.1.1 人的样本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采集及血浆分离与保存
        2.2.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OX40/OX40L的表达
        2.2.4 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内OX40/OX40L的表达
        2.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sOX40/OX40L水平
        2.2.6 统计处理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2.3.2 慢性乙肝患者中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的表达
        2.3.3 慢性乙肝患者中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的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PD-1、4-1BB分子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实验材料
        3.1.1 人的样本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复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准备血浆
        3.2.2 磁珠分选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
        3.2.3 PBMCs中总RNA的提取
        3.2.4 qRT-PCR检测PBMCs中PD-1和4-1BB mRNA水平
        3.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sPD-1和s4-1BB
        3.2.6 免疫组化检测肝脏内PD-1和4-1BB的表达
        3.2.7 统计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2 慢性乙肝患者中PD-1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3.3.3 慢性乙肝患者中4-1BB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在HBV小鼠模型中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和r AAV8/1.3HBV病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建立经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的HBV模型
        4.2.2 检测小鼠血清内HBsAg、HBe Ag水平
        4.2.3 小鼠肝脏灌流分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
        4.2.4 小鼠肝脏组织全基因组DNA提取
        4.2.5 qRT-PCR法检测小鼠HBV DNA定量
        4.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内T细胞亚群比例
        4.2.7 CBA法检测小鼠血清内细胞因子
        4.2.8 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水平
        4.2.9 处理小鼠肝脏组织和制备切片
        4.2.10 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
        4.2.11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
        4.2.12 数据统计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rAAV8/1.3 HBV小鼠模型的构建
        4.3.2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同时伴随着肝脏炎症的产生
        4.3.3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的同时伴随着T细胞亚群比例及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
        4.3.4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具有药物剂量依赖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小鼠体内CD4~+和CD8~+T细胞的剔除
        5.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的T细胞
        5.2.3 小鼠血清HBsAg和肝脏组织内HBV DNA的检测
        5.2.4 小鼠血清ALT水平检测
        5.2.5 小鼠肝脏灌流分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
        5.2.6 小鼠肝脏内淋巴细胞mRNA的提取及文库构建测序
        5.2.7 数据统计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CD4~+T和CD8~+T 细胞缺陷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构建
        5.3.2 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过程相对于CD4~+ T细胞似乎更依赖于CD8~+ T细胞的作用
        5.3.3 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过程中基于mRNA测序的小鼠肝内浸润淋巴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免疫状态分期
    2.2 研究方法
        2.2.1 观察指标
        2.2.2 标本收集
        2.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2.2.4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方法
        2.2.5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2.6 HBV-DNA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
        3.1.1 不同免疫状态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特征
        3.1.2 T淋巴细胞亚群对免疫状态的评估效能
    3.2 HBV-DNA载量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影响
    3.3 不同HBsAg定量水平下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
    3.4 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T淋巴细胞亚群对打破免疫耐受的评估效能
    3.6 T淋巴细胞亚群对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评估效能
    3.7 抗病毒治疗对HB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CD8+T淋巴细胞与HBV感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基于B细胞表面TLR9水平及移行与B细胞活化的关系研究CpG ODN发挥疫苗佐剂作用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CpG ODN及其免疫学活性
        1.1 CpG ODN的发现及种属特异性
        1.2 CpG ODN的分型
        1.3 CpG ODN作为TLR9 激动剂启动TLR9 信号转导
        1.4 CpG ODN作为疫苗佐剂及其机制的研究
    2.TLR9 的结构、移行和定位
        2.1 TLR9 的结构
        2.2 TLR9 的移行和定位及其与活化的关系
    3.sTLR9 的结构、免疫学活性及与CpG ODN的关系
        3.1 sTLR9 的结构
        3.2 sTLR9 的免疫学活性
        3.3 sTLR9与CpG ODN的关系
    4.人用疫苗佐剂的研究现状
        4.1 疫苗佐剂概述
        4.2 几种人用疫苗佐剂的组成及作用机制
        4.3 疫苗佐剂的作用途径
科学假设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自行设计的CpG ODN及其对B细胞sTLR9 的影响
        1.材料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细胞
        1.1.1 实验动物
        1.1.2 细胞
        1.2 实验试剂
        1.2.1 CpG ODN
        1.2.2 VSV病毒
        1.2.3 其他试剂
        1.3 实验器材
        1.3.1 实验仪器
        1.3.2 实验耗材
        1.4 实验方法
        1.4.1 CpG ODN二级结构预测
        1.4.2 CpG ODN的免疫刺激基序分析
        1.4.3 CpG ODN与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及相似性比对
        1.4.4 CpG ODN的综合评分方式
        1.4.5 CpG ODN的合成
        1.4.6 小鼠脾细胞的分离
        1.4.7 细胞培养及细胞培养上清的制备
        1.4.8 细胞的荧光抗体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1.4.9 Ed 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
        1.4.10 VSV保护实验
        1.4.11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自行设计CpG ODN的分析评估
        2.1.1 CpG ODN的 CG基序数量分析
        2.1.2 CpG ODN的免疫刺激基序分析
        2.1.3 CpG ODN的二级结构预测
        2.1.4 CpG ODN与病原微生物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及相似性比对
        2.1.5 CpG ODN的综合评分
        2.2 CpG ODN的合成及鉴定
        2.2.1 CpG ODN的合成及基本信息
        2.2.2 CpG ODN的纯度鉴定
        2.3 .CpG ODN免疫学活性的验证性研究及分型
        2.3.1 CpG ODN的抗病毒活性研究
        2.3.2 CpG ODN对脾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CpG ODN对 B细胞sTLR9及t TLR9 水平的影响
        2.4.1 CpG ODN对 B细胞sTLR9 水平的影响
        2.4.2 CpG5805对B细胞sTLR9 水平的影响
        2.4.3 CpG5805对t TLR9 表达水平的影响
        2.5 CpG5805 对脾细胞中免疫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2.5.1 CpG5805 对脾细胞中B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2.5.2 CpG5805 对脾细胞中树突状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2.5.3 CpG5805 对脾细胞中CD4~+T 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2.5.4 CpG5805 对脾细胞中CD8~+T 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CpG 5805 疫苗佐剂效应及与B细胞活化和sTLR9 水平的关系
        1.材料方法
        1.1 实验试剂
        1.1.1 重组蛋白
        1.1.2 灭活病毒
        1.1.3 商品化乙肝疫苗
        1.1.4 疫苗乳化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疫苗的配制
        1.2.2 动物免疫
        1.2.3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1.2.4 抗体水平的检测
        1.2.5 B细胞表面协同共刺激分子、MHC II及 sTLR9 的检测
        1.2.6 小鼠淋巴器官TLR9 信号通路分子的mRNA水平检测
        1.2.7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CpG5805 作为疫苗佐剂对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2.1.1 CpG5805 作为重组蛋白疫苗佐剂对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2.1.2 CpG5805 作为灭活病毒疫苗佐剂对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2.1.3 CpG5805 作为乙肝疫苗佐剂对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2.2 CpG5805 作为乙肝疫苗佐剂在体外对小鼠脾细胞中B细胞活化的影响
        2.2.1 CpG5805 作为乙肝疫苗佐剂在体外不同时间点对小鼠脾细胞中B细胞表面CD80 的影响
        2.2.2 CpG5805 作为乙肝疫苗佐剂在体外不同时间点对小鼠脾细胞中B细胞表面CD86 的影响
        2.2.3 CpG5805 作为乙肝疫苗佐剂在体外不同时间点对小鼠脾细胞中B细胞表面CD40 的影响
        2.2.4 CpG5805 作为乙肝疫苗佐剂在体外不同时间点对小鼠脾细胞中B细胞表面MHC II的影响
        2.3 CpG5805 为佐剂的疫苗对小鼠淋巴器官中B细胞活化及sTLR9 表达水平的影响
        2.3.1 CpG5805 为佐剂的疫苗对小鼠淋巴器官内活化B细胞及sTLR9 表达细胞比例的影响
        2.3.2 CpG5805 为佐剂的疫苗对小鼠淋巴器官内B细胞上活化双信号及sTLR9 表达水平的影响
        2.3.3 CpG5805 为佐剂的疫苗对小鼠淋巴器官TLR9 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CpG5805 诱导sTLR9 移行与B细胞活化的关系
        1.实验方法
        1.1 流式细胞术
        1.2 免疫荧光
        1.3 抗体喂养实验
        1.4 原代小鼠脾细胞siRNA干扰
        1.5 siRNA沉默AP2 表达效果的鉴定
        2.结果
        2.1 CpG5805对sTLR9 移行及定位的影响
        2.1.1 CpG5805对B细胞sTLR9 移行的影响
        2.1.2 CpG5805 诱导sTLR9 移行位置的探索
        2.2 CpG5805 诱导sTLR9 移行对B细胞活化的影响
        2.2.1 CpG5805 诱导sTLR9 移行对B细胞母细胞化的影响
        2.2.2 CpG5805 诱导的母细胞化B细胞上sTLR9 的表达
        2.2.3 CpG5805 诱导的B 细胞上sTLR9 的表达水平与B 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
        2.3 干扰TLR9 移行对CpG5805 调节B 细胞 sTLR9 表达水平及B 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
        2.3.1 阻断TLR9 移出内质网对B 细胞sTLR9 表达及B 细胞活化的影响
        2.3.2 阻断sTLR9 向内体移行对B 细胞sTLR9 表达及B 细胞活化的影响
        2.3.3 干扰内体对B 细胞sTLR9 表达及B 细胞活化的影响
        2.3.4 干扰TLR9 下游信号通路对B 细胞sTLR9 表达及B 细胞活化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1.1 文献来源
        1.1.2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分析方法
        1.4.1 文献质量评估
        1.4.2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2.1 研究对象
        2.2.2 干预措施
        2.2.3 结局指标
        2.2.4 中药使用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3.1 改良Jadad评分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1.1 文献质量
        1.2 异质性分析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6 中药抗HBV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浆IL-21和IL-33水平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采集
        1.3 临床资料采集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方法
        2.1 实验原理
        2.2 操作步骤
        2.3 统计分析
(三)结果
    1.CHB患者与HC健康对照基本信息
        1.1 CHB患者与HC健康对照一般临床资料
        1.2 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1 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ALT、AST、ALP及 GGT水平
        2.2 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3.CHB患者HBs Ag、HBe Ag及 HBc Ab水平比较
        3.1 CHB患者HBs Ag、HBe Ag及 HBc Ab水平
        3.2 CHB患者HBs Ag、HBe Ag及 HBc Ab水平比较
    4.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IL-21、IL-33 水平比较
        4.1 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IL-21、IL-33 水平
        4.2 CH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浆IL-21、IL-33 水平比较
    5.血浆IL-21、IL-33 水平与肝功能指标、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及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BV免疫逃避机制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章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TGF-β的概述
        1.1.1 TGF-β的来源
        1.1.2 TGF-β的表达
        1.1.3 TGF-β的结构
        1.1.4 TGF-β的信号通路
    1.2 TGF-β的生物学活性
        1.2.1 TGF-β对胚胎发育的调节
        1.2.2 TGF-β对免疫应答的负向调节
        1.2.3 TGF-β2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迁移的促进作用
        1.2.4 TGF-β对组织损伤修复、创面愈合、瘢痕增生的促进作用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1.2.5 TGF-β2对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1.2.6 TGF-β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1.3 靶向TGF-β2的药物
        1.3.1 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
        1.3.2 TGF-β2的micro RNA
        1.3.3 TGF-β2的sh RNA
        1.3.4 TGF-β2的抗体
        1.3.5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6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7 TGF-β2的抑制剂
    1.4 疫苗佐剂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4.1 增强第一信号的佐剂
        1.4.2 增强第二信号的佐剂
        1.4.3 增强第三信号的佐剂
        1.4.4 抑制T细胞抑制信号的佐剂
        1.4.5 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佐剂
        1.4.6 病毒载体佐剂
        1.4.7 其他佐剂
        1.4.8 多佐剂肿瘤疫苗
        1.4.9 佐剂的接种途径
        1.4.10 佐剂发挥作用的机制
    1.5 RNA靶向性寡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1.5.1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1.5.2 siRNA
        1.5.3 micro RNA
        1.5.4 反义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方法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ODN及引物
    2.2 实验试剂,仪器与耗材
    2.3 细胞与细胞系
    2.4 实验动物
    2.5 IAV的扩增
    2.6 IAV TCID50 的测定
    2.7 IAV血凝效价的测定
    2.8 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9 小鼠PBMC、脾脏及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10 TIO对 TGF-β2 m RNA表达的抑制实验
    2.11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2.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2.13 免疫荧光技术
    2.14 TIO在小鼠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检测
    2.15 小鼠的免疫
        2.15.1 疫苗的制备
        2.15.2 小鼠的免疫和血清的收集
    2.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17 流感病毒攻毒实验
    2.18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2.19 脑胶质瘤细胞裂解物(TCL)的制备
    2.20 GL261脑胶质瘤原位模型的建立
    2.21 脑胶质瘤预防模型的建立
    2.22 脑胶质瘤治疗模型的建立
    2.23 肿瘤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的检测
    2.24 肿瘤组织病理分析
    2.25 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靶向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与筛选
    3.2 TIOs对 RAW264.7 细胞,U-937 细胞及CAL-1 细胞表达TGF-β2的影响
        3.2.1 TIOs对 IL-4 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 RNA表达的影响
        3.2.2 TIOs对 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Arg1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3.2.3 TIOs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RNA表达的影响
        3.2.4 TIOs对 LPS诱导的U-937 细胞表达TGF-β2 mRNA的影响
        3.2.5 TIOs对甲型流感病毒(IAV)诱导的CAL-1 细胞TGF-β2mRNA表达的影响
        3.2.6 TIOs对 IL-4/LPS诱导的RAW264.7/U-937细胞表达TGF-β2蛋白的影响
    3.3 TIO3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
    3.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3.4.1 TIOs对微生物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3.4.2 TIO3对流感病毒疫苗诱导的抗流感病毒效率的增强作用
        3.4.3 TIO1和TIO3 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的可能机制
        3.4.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安全性评价
    3.5 TIO的胶质瘤疫苗的佐剂作用
        3.5.1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对原位接种脑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影响
        3.5.2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疫苗对原位接种胶质瘤治疗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及抗胃癌作用
        3.6.1 单独应用TIO3对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2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小鼠体重、肿瘤大小及生存期的影响
        3.6.3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细胞腹腔种植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4.1.1 TIO3对CD4~+T细胞表面s 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2 TIO3 对 CD19~+ B 细胞表面 s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3 TIO3的药效动力学分析
        4.1.4 TIO1,TIO2及TIO3 的不同功效的机理分析
        4.1.5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副作用分析
        4.1.6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可行性分析
    4.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
        4.2.1 TIO3 对胶质瘤细胞MHC I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
        4.2.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的机理分析
    4.3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和抗胃癌作用
    4.4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Jilin University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Form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低剂量、亚慢性下黄曲霉毒素B1和微囊藻毒素LR诱导联合肝毒性效应与免疫互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膳食途径共暴露AFB_1+MC-LR现状
    1.2 食品中多种化学物联合毒性效应评价方法与进展
        1.2.1 基本概念
        1.2.2 联合毒性效应评价方法分类
        1.2.3 细胞和活体表达层面联合毒性效应主要评价方法
        1.2.4 基因和蛋白表达层面联合毒性效应主要评价方法
    1.3 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联合肝毒性效应与免疫互作影响研究进展
        1.3.1 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联合肝毒性效应
        1.3.2 共暴露AFB_1+MC-LR诱导免疫毒性
        1.3.3 共暴露AFB_1+MC-LR影响肝脏免疫微环境
    1.4 论文背景及内容
        1.4.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人群膳食共暴露AFB_1+MC-LR诱发肝癌联合效应的模拟预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基于CI模型预测小鼠低剂量、亚慢性下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肝癌联合效应.
        2.3.2 基于IORP模型预测膳食途径人群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肝癌联合效应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低剂量、亚慢性下小鼠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肝癌联合效应
        2.4.2 膳食途径人群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肝癌联合效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肝毒性生化指标表达差异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鼠饲养、实验设计及灌胃实验
        3.3.2 基于ELISA测定小鼠肝脏和血清中TBIL、ALT、AST、AKP和 AFP水平
        3.3.3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等效应比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肝损伤生化指标表达差异性分析
        3.4.2 非等效应比共暴露 AFB_1+MC-LR 诱导肝损伤生化指标表达差异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肝毒性与免疫互作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小鼠饲养、灌胃及取样
        4.3.2 基于Luminex技术测定TNFa、IGF-1、VEGF、IL-6、FGFb、TGFb、EGF和 Leptin等细胞因子11项免疫学蛋白靶标
        4.3.3 基于CyTOF测定小鼠肝脏免疫细胞表达谱
        4.3.4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AFB_1+MC-LR诱导小鼠血清及肝脏中细胞因子表达差异性研究
        4.4.2 AFB_1+MC-LR 诱导小鼠肝脏免疫细胞亚群丰度及谱图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共暴露AFB_1+MC-LR诱导肝毒性与免疫互作信号通路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基于RNA-Seq测序挖掘肝毒性及免疫互作基因通路
        5.3.2 基于Q-PCR实验定量分析目标基因表达水平
        5.3.3 基于Western bolt实验分析目标蛋白表达水平
        5.3.4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AFB_1+MC-LR诱导肝毒性性与免疫互做差异性基因表达分析
        5.4.2 AFB_1+MC-LR诱导肝毒性及免疫互做关键信号通路挖掘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论文创新点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9)肠道菌群影响小鼠乙肝疫苗应答能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抗生素混合物干预幼年小鼠肠道菌群影响其对乙肝疫苗的应答
    1 引言
    2.实验材料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粪菌移植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乙肝疫苗低应答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微生态与免疫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高密度脂蛋白调控CD4+T细胞亚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仪器与材料
    2 小鼠CIA模型构建及实验分组
    3 ELISA检测TNF-α和Ig G2α水平
    4 小鼠踝关节及主要脏器病理分析
    5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亚群
    6 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及培养
    7 HDL体外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生长的影响
    8 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
    9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HDL对 CIA小鼠体重及临床评分的影响
    2 HDL对小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 HDL小鼠血清IgG2α水平的影响
    4 HDL对小鼠踝关节与主要脏器组织病理的影响
    5 HDL对小鼠脾脏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6 HDL对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四、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提呈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湛梦茹. 吉林大学, 2021(01)
  • [2]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D]. 徐清浪. 南昌大学, 2021(01)
  • [3]基于B细胞表面TLR9水平及移行与B细胞活化的关系研究CpG ODN发挥疫苗佐剂作用的机制[D]. 路文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6]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浆IL-21和IL-33水平与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D]. 赵岩.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D]. 涂丽裙. 吉林大学, 2020(03)
  • [8]低剂量、亚慢性下黄曲霉毒素B1和微囊藻毒素LR诱导联合肝毒性效应与免疫互作影响研究[D]. 李耘. 江南大学, 2020(04)
  • [9]肠道菌群影响小鼠乙肝疫苗应答能力的机制研究[D]. 刘秋霞. 浙江大学, 2020(01)
  • [10]高密度脂蛋白调控CD4+T细胞亚群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小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昕.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呈递功能的初步研究(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