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保肝催眠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保肝催眠作用

一、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保肝与催眠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春,范楚晨,冯天甜,段莹,吴文轩,胡建辉,刘雅芳[1](2021)在《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茯苓作为一味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能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口焦舌干等。中医几千年的临证经验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均充分验证了茯苓临床显着的治疗效果。目前,从茯苓中已成功分离提取出茯苓多糖及三萜类成分,为主要有效成分,研究发现其在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免疫系统等都有疗效,具有利尿、保肝、镇静、提高免疫力、抗炎、抗肿瘤以及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现将中医和现代医学对茯苓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茯苓以及对其新的成方和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张超伟,张钰,苏珊,程磊[2](2021)在《茯苓类药材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整理古代本草学典籍及现代文献,对茯苓(Poria cocos)类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的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茯苓类药材不同药用部位功效特点、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陈庆[3](2020)在《茯苓质量控制及药理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根据近年有关茯苓的研究文献,总结并归纳茯苓质量控制及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报道,为其质量标准提高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

马传贵,张志秀[4](2020)在《茯苓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临床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药食同源之一的茯苓为临床上、生活中的常用之药,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茯苓的古代医籍认识、社会各界应用、临床治愈疗效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发现茯苓具有一系列抗肿瘤、免疫调节、美白养肤等功效,在医疗临床方面具有涉及范围广、应用品类多等优势,这些为茯苓作为未来食品、药品、护肤品等领军之品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任海东[5](2020)在《加味酸枣仁汤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临床上中药及其复方通常以汤剂形式应用,由于中药复方中化学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代研究中对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报道不多,而侧重于质量控制方面,如中药标准化、指纹图谱研究等。本文选取临床验方加味酸枣仁汤,对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大鼠灌胃加味酸枣仁汤后的血浆移行成分和尿液代谢产物,为加味酸枣仁汤的制剂研发、质量控制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目的:研究复方加味酸枣仁汤体外和体内的物质基础。主要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加味酸枣仁汤以汤剂形式应用的化学成分、大鼠灌胃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的血浆移行成分以及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经代谢产生的不同时间点的尿液代谢成分。方法:(1)对复方加味酸枣仁汤按比例以水为溶媒进行提取得到提取液,采用UPLC-Q-TOF-MS技术,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复方加味酸枣仁汤的体外物质基础。(2)大鼠灌胃给予复方加味酸枣仁汤提取液后,眼眶取血采集样本,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比分析空白血浆和含药血浆的化学成分,研究复方加味酸枣仁汤的血浆移行成分。(3)大鼠灌胃给予复方加味酸枣仁汤提取液后,正常饮水,分别收集大鼠的空白尿样,0-12 h的含药尿样和12-24 h的含药尿样,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比分析空白尿样和不同时间点的含药尿样的化学成分,研究复方加味酸枣仁汤的尿液代谢成分。结果:(1)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报道的质谱数据信息,对比分析了加味酸枣仁汤以汤剂形式应用的34个化学成分,主要有皂苷类成分、酚酸类成分、黄酮类成分等。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复方中的炒酸枣仁、知母、川芎、甘草和远志药材。(2)在加味酸枣仁汤体外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的血浆移行成分进行研究,检测和分析了血浆移行成分中的5个化学成分。(3)在加味酸枣仁汤体外物质基础研究和血浆移行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不同时间段的尿液代谢成分进行研究,检测和分析了尿液代谢成分中的10个化学成分。结论:复方加味酸枣仁汤的体外和体内物质基础研究,体现了复方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具有多样性,以皂苷类和黄酮类为主,同时兼有其他成分。分析结果覆盖了文献报道的部分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在组方的单一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发挥主要作用,如酸枣仁皂苷类成分、知母中的双苯吡酮类成分以及远志中的酮类成分和寡糖酯类成分等。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反映了复方中的炒酸枣仁、知母、远志和甘草的重要作用。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的血浆移行成分研究,表明复方在临床上应用,发挥作用的主要功效物质可能是原型成分。主要来源药物以酸枣仁、知母、川芎、甘草为主。大鼠给予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后,对不同时间段的尿液代谢成分进行分析,表明复方以汤剂形式入药,经口服吸收后,化学成分在体内可能通过原型成分排出,也可能经过不同的生物转化过程,进而生成发挥作用的药效物质。

程倩雯[6](2020)在《茯苓多糖口服液预防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延迟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目前科学的发展,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例如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但含铂两药的化疗方案仍是NCCN指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方案。随化疗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其中恶心呕吐是消化道副反应中最常见的症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降低患者化疗完成率,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其中,延迟性呕吐一般出现在化疗24小时~7天内。西医对于急性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治疗起效快,效果稳定,但对于延迟性恶心呕吐的治疗仍有不足。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手段,对于减轻化疗期间的副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茯苓多糖口服液作为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辅助抗肿瘤效果的制剂,临床用于肿瘤患者放化疗脾胃气虚证者的治疗。目前茯苓多糖口服液是否对化疗所致的延迟性恶心呕吐有预防效果,国内外尚未有相关临床研究。目的:验证茯苓多糖口服液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在含铂两药化疗期间出现的延迟性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评估茯苓多糖口服液在非小细胞肺癌含铂两药化疗期间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纳入Ⅲ期-Ⅳ期NSCLC含铂两药化疗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对照组30例。试验开始之前利用SAS 9.4统计软件PROC PLAN过程语句,给定种子数,分别产生60例受试者所接受处理的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编码。按照研究方案筛选和录取符合要求的受试者,随机分入试验组或对照组后进入42天的治疗观察期。化疗方案按照NCCN临床实践指南NSCLC2015版执行。两组均同步使用化疗前的标准止吐方案,若化疗期间再出现不良反应分级3级以下的恶心呕吐症状,两组均不再应用西医止吐剂治疗。两组在化疗期间均不服用其他中成药或中药。试验组进行顺铂+紫杉醇/多西紫衫醇化疗Q21d(具体为顺铂25mg/m2 d1-d3+紫杉醇135-175mg/m2 d1静滴;顺铂25mg/m2 d1-d3+多西紫衫醇75mg/m2 d1静滴)的同时,服用茯苓多糖口服液10ml/次,一日3次,连用21天;对照组仅进行顺铂+紫杉醇/多西紫衫醇化疗Q21d。连续使用2周期后,分别于治疗第7天、第21天、第28天、第42天进行相关量表和指标的评价。评价标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NCI-CTCAE1.4.03),临床症状评估量表(MDASI-TCM),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采用SAS9.4版本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4例,共完成60例,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主要疗效指标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1、化疗相关不良反应量表(NCI-CTCAE1.4.03):在治疗总过程中,两组试验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但试验组呕吐总发生率有优于对照组趋势。在治疗第28天,试验组恶心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呕吐发生率有优于对照组趋势(P=0.054)。在治疗第42天,试验组恶心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第42天,两组呕吐发生率,试验组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发生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方面,治疗总过程中,试验组2级恶心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症状量表(MDASI-TCM):在治疗第21天、第42天,试验组恶心症状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第21天、第42天,试验组与对照组呕吐症状情况未见明显差异(P>0.05)。3、生活质量评分(QLQ-c30):治疗第21天差值为试验组0.5±24.1,对照组10.6±18.8,P=0.0666>0.05,试验组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差异趋势;治疗第42天差值为试验组-3.1±28.2,对照组5.6±24.5,P=0.0978>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差异趋势。次要疗效指标1、中医症状量表(MDASI-TCM)其他症状情况:治疗第21天,在睡眠不安、气短、健忘、胃口最差、麻木、便秘、生活乐趣7项中,试验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疲劳(乏力)、苦恼方面,试验组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42天,在出汗、疲劳(乏力)、睡眠不安、气短、健忘、悲伤感、便秘、怕冷、生活乐趣9项中,试验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胃口最差、情绪方面,试验组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总分情况:两组在第21天和第42天中医症状积分总和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比较两组在第21天和第42天总分差值(前-后),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茯苓多糖口服液在改善预期性恶心症状方面有一定趋势,但优势不显着;在改善化疗引起的脾气虚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生活质量评分(QLQ-c30)其他领域及单项情况:治疗第21天,试验组在功能量表-角色功能、功能量表-躯体功能领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2天,试验组在功能量表-情绪功能、功能量表-整体生活、功能量表-躯体功能领域和单项-气短、单项-食欲减弱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功能量表-角色功能、功能量表-认知功能,试验组有优于对照组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茯苓多糖口服液在有预防预期性恶心呕吐症状的趋势,但优势不明显;而在改善生活质量领域及脾虚相关症状(气短、食欲减弱)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安全性评价:除NCI不良反应量表中记录的不良反应外,试验组出现4例(11.8%)发生不良事件,对照组6例(20%)发生不良事件,经判断与试验药物无关,且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无其他不良反应记录。结论:茯苓多糖口服液对预防含铂两药化疗所致的延迟性恶心有显着优势,并可以改善恶心发生的严重程度,对预防改善化疗期间出现的延迟性呕吐及预期性恶心呕吐有一定的作用趋势,但改善效果不显着;茯苓多糖口服液对于改善化疗导致的脾气虚相关症状有显着优势;茯苓多糖对于改善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中医证候有明显的优势。茯苓多糖口服液治疗安全性良好,适用于临床推广。

曾桂萍[7](2019)在《茯苓三萜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原药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Wolfi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大宗药材,药用历史长且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药用价值。现代研究表明,茯苓的活性成分三萜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茯苓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药用成分及药理功效等方面,转录组及分子水平研究较少。提高茯苓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和积累,选育高产三萜的茯苓菌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有性产孢条件的优化、单孢菌株的分离筛选等传统方法,结合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现代方法综合研究,揭示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因子,分析其与三萜相关代谢物的关联性,进而获得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基因。为生产上提高发酵生产茯苓三萜的产量和高产三萜茯苓的菌株育种奠定科学基础。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茯苓有性产孢的条件优化为了构建茯苓近等基因系,获得遗传基础一致,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不同的差异菌株,本研究优化了实验室培养茯苓的有性产孢条件。分别对培养基、培养容器、培养基初始p H值、温度和光照等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获得最优产孢条件是:在装有p H 6.0~7.0的茯苓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A的培养瓶中,经过25~28℃7 d暗培养,38 d光暗交替培养后,产孢量可达(8.12±0.11)×109个/瓶。2.筛选出茯苓总三萜含量差异显着的两个单孢菌株为了避免研究材料遗传背景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单孢分离法培养,从同一茯苓菌株5.78的有性繁殖子代236个单孢菌株中,筛选出了总三萜产量差异显着的高产(H)和低产(L)两个单孢菌株。3.茯苓菌丝的转录组分析对茯苓两个菌株(H&L),三个培养时间段(培养菌丝17 d、34 d和51 d),3次生物学重复共18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转录本组装基因总数为16879个,其中12260个(72.63%)被NR等数据库注释。可编码蛋白基因中有96.51%是已知蛋白,氨基酸数大于300的蛋白质占42.96%。SSR显着偏好GC重复,以三核苷酸重复单元(CCG/CGG)n为主。两组菌株组间差异表达基因中与三萜类合成通路相关的基因有FDPS、erg11、erg26、erg6和SQLE,在三萜类合成通路之外的基因Pm20d2和nor A等,推测它们与三萜类生物合成有关。转录组的短时间序列表达(STEM)分析结果获得了10个三萜类化合物合成相关通路上的核心基因(HMGCR、COQ2、ERG2、ACAT、TAT、erg11、erg26、SQLE、CAO2和FACE1)以及7个相关的核心基因(Pm20d2、nor A、染色质重塑ATP酶基因、adh、ftm P450-1、未知蛋白unigene0011374和unigene0001029)。核心基因大多属于膜蛋白或是甾醇和细胞膜稳态的关键组成部分的相关基因。维持茯苓三萜类化合物高积累可能需要有稳定的膜结构做保证,高积累三萜的能力可能与固醇的合成能力有关。转录组的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结果得到与三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相关的通路上有ACAT1-b、hgs A、mvd1、SQLE、erg11、TAT、erg26和2个erg6共9个核心基因,通路外有Pm20d2和nor A等多个调控因子和蛋白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说明茯苓的三萜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积累与甾醇的生物合成有着紧密的联系。三萜类化合物合成相关通路上的SQLE、TAT、erg26和erg11,以及通路外的Pm20d2和nor A这6个基因是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都表现出极高的相关性和连通性的关键基因。4.茯苓菌丝代谢组分析对茯苓两个菌株(H&L),三个培养时间段(培养菌丝17 d、34 d和51 d),6次生物学重复共36个样本进行代谢组分析。LC-MS分析共检查到正负离子8219种,其中已知物质75914种,占比92.36%。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结果证实了转录组的分析结果,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积累,是与固醇的合成、维持膜结构、膜转运功能是密切联系的。代谢物的STEM分析结果表明茯苓的三萜类化合物和多糖的合成和积累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情况。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的关联分析发现FDPS、CAO2、erg11和Pm20d2是经代谢组分析证实的调控基因。5.调控基因的蛋白质生物学信息分析针对Pm20d2和erg11两个呈紧密负相关的调控基因进行蛋白质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都不是分泌蛋白,都有一个编码蛋白具有跨膜域,二级结构大多是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差别迥异,是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编码蛋白,都是定位在细胞质膜上执行功能的蛋白。Pm20d2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证实了转录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erg11却是单源发生,与其他菌种有一定遗传距离,具有独特性。6.三萜类化合物合成与积累调控机制分析筛选到的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说明,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可能发生在从转录到翻译后加工的多个水平上。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不仅受到上下游基因的调控,还受到支路和通路外基因的调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筛选到1个注释在三萜类化合物合成通路上的调控基因erg11(unigene0015621)和与它紧密负相关的1个通路外的调控基因Pm20d2,与三萜类化合物合成具有共同前体的其他支路的基因表达同时间接地调控三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维持茯苓三萜类化合物高积累可能需要有稳定的膜结构做保证;三萜类化合物和多糖的合成和积累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本研究结果为生物工程生产茯苓三萜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其他材料生产三萜类化合物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对提高三萜产量有重要意义,对高产三萜材料的选育也有重要意义。

张年,李兆星,李娟,刘靖,戴甲木,李豫伟,李顺祥[8](2019)在《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四君八珍"之一的中药茯苓在我国食用已有2000余年,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通过检索PubMed和Scifinder等数据库显示,茯苓主要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等,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衰老、提高记忆力、调节泌尿系统、降血糖、降血脂、镇静、催眠、保肝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近50年来茯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李世杰[9](2018)在《发酵与酶解转化茯苓多糖工艺及其产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茯苓是药食两用真菌的一种,具有多重生理功效。茯苓的主要功能成分为β-茯苓聚糖,约占茯苓干重的84.2%。现代研究证实β-茯苓聚糖是含有少量β-(1-6)葡聚糖支链的β-(1-3)-D-葡聚糖,具有分子量高、结构紧密、水溶性差、生物利用率低等特性。因此采用微生物发酵和酶解等转化降解技术,将茯苓大分子的多糖有效降解转化为水溶性好、加工利用率更高、生物活性更强的小分子水溶性茯苓多糖,成为茯苓精深加工开发、深度挖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研究以微生物发酵、β-葡聚糖酶酶解及发酵-酶解协同降解三种方法转化茯苓多糖,研究三种不同转化茯苓的微观结构与红外光谱特性,并对不同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的理化性质、抑菌特性、体外抗氧化活性、免疫调节作用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含量更高、活性更强的茯苓水溶性多糖转化工艺。主要成果如下:1对茯苓鲜样进行适生菌的筛选、分离与鉴定,通过比较不同菌种发酵茯苓多糖的差异性,筛选确定微生物发酵转化茯苓多糖的优势菌种。结果如下:茯苓鲜样中筛选、分离出适生菌株2株,根据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Ma腐皮镰刀霉菌(Fusarium solani)、Mc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以发酵转化后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比较Ma、Mc与试验菌株An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发酵差异性,Ma、Mc、An组发酵后水溶性多糖含量依次为0.69%、0.92%和2.66%(CK组为0.58%),An组较CK组提高了4.58倍,较Ma、Mc组也显着增加(P<0.05)。故拟筛选确定An黑曲霉菌为后续茯苓发酵转化的优势试验菌株。2采用黑曲菌发酵、β-葡聚糖酶酶解、发酵-酶解协同转化三种方式降解转化茯苓多糖。以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及响应面优化获得三种工艺的最佳技术参数:(1)An黑曲霉发酵转化工艺:料水比为1:1.16 g/m L、发酵温度为31.6℃、发酵时间为9.02d,初始p H值为5.5,接种量为4%,转化后水溶性多糖含量可达4.54%,较CK组提高了7.83倍。(2)β-葡聚糖酶酶解转化工艺:β-葡聚糖酶酶活为50U/mg,酶用量9%(w:w)、反应液p H值为5.5、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150 min,水溶性多糖含量可达9.20%,显着提升15.87倍。(3)发酵-酶解协同转化工艺:在前述(1)的最佳工艺参数下,获得发酵后的茯苓基质,该体系添加7%酶活为50u/mg的β-葡聚糖酶、反应液p H值5.5、温度50℃、反应时间120 min,协同转化后可获得15.20%的水溶性多糖,三种转化方式中该工艺获得的水溶性多糖含量最高,为CK组的26.21倍,且三种工艺差异显着(P<0.05)。但转化过程中茯苓水溶性多糖的活性变化及量效应关系等,还有待下一步研究。3对三种转化茯苓进行微观结构与红外光谱分析,及其水溶性多糖的抑菌特性、体外抗氧化活性、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发酵、酶解、发酵与酶解协同转化的茯苓与CK组在微观结构上有显着差异,不同转化茯苓颗粒破碎、表面粗糙、形状不规则,呈片状集合体,且转化后茯苓红外光谱显示其仍具有一般多糖类物质的特征结构。(2)三种工艺转化茯苓所获的水溶性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较CK组差异显着(P<0.05)。发酵-酶解协同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F-EWSP)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杆菌抑菌效果最强,其抑菌圈直径分别达14.67mm、11.68mm,对枯草芽孢杆菌无抑菌效果。三种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中只有发酵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FWSP)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为6.02mm。表明转化后茯苓水溶性多糖对革兰氏阴性菌及无芽胞细菌的抑菌特性较强。(3)在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中,三种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对O2-·、DPPH·、·OH及ABTS+·的清除率与多糖浓度均呈现剂量效应,且各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组的抗氧化效果均强于原茯苓水溶性多糖组(WSP)。在4mg/m L的浓度下,发酵-酶解协同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F-EWSP)组抗氧化活性最优,O2-·清除率达42.37%,DPPH·清除率达46.53%,ABTS+·清除率达49.54%,·OH清除率达45.57%。抗氧化能力强弱为发酵-酶解协同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F-EWSP)>酶解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E-WSP)>发酵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F-WSP)。(4)构建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定量灌胃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探究三种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对小鼠脏器指数、耳肿胀率、血清溶血素水平、IgG与IgM含量、巨噬细胞吞噬率等免疫功能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均能提高模型小鼠的上述各指标,且免疫作用强度与多糖浓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100mg/kg BW的高剂量F-EWSP组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最强:脾脏与胸腺指数分别为87.96 mg/g、50.61mg/g,较模型组分别提高了1.99倍和1.62倍;耳肿胀率为109.37%,较模型组提高1.69倍;溶血素水平为0.49,较模型组提高2.33倍;IgG与IgM含量为11.21mg/m L、1.94mg/m L,分别较模型组提高1.59倍和1.64倍;巨噬细胞吞噬率为48.93%,较模型组提高1.56倍,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均差异显着(P<0.05)。三种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对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强弱依次为F-EWSP>EWSP>FWSP。综上,三种不同转化工艺中先发酵后酶解的发酵-酶解协同转化工艺效果最好,该工艺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高达15.20%,分别为单一发酵转化或酶解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的3.35倍和1.65倍。在抑菌特性、体外抗氧化、免疫调节作用试验中,发酵-酶解协同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较其它两种工艺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也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刘晓菲[10](2018)在《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茯苓(Poria cocos),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很高的食补和药用价值,在食品、保健品和药品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茯苓多糖是茯苓主要的药效成分,但由于其水溶性较差,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本文以实验室自制取代度0.52的羧甲基茯苓粗多糖为原料,利用离子交换层析柱和葡聚糖凝胶层析柱分离纯化多糖,并对纯化组分进行了结构鉴定,评价了体外抗氧化活性、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体外抗炎活性。建立了TNBS/乙醇致小鼠急性结肠炎模型,使用纯化组分CMP33对受试小鼠进行灌胃治疗,评价了其体内抗炎活性,并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筛选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和代谢物,探讨其抗炎症性肠病(IBD)可能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分离纯化得到三个羧甲基茯苓多糖组分,命名为CMP11、CMP33和CMP44,多糖含量分别为97%、99%与99%,平均分子量分别为31.38×104 Da、15.23×104 Da和20.96×104 Da。紫外扫描结果确认三个组分均不含蛋白质和核酸。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组分均具有多糖的特征红外吸收,并且含有羧甲基基团。气相色谱、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核磁共振光谱及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表明:三个组分单糖组成都是D-葡萄糖。CMP11主要含有87.89%的(1→3)-β糖苷键,5.12%的(1→6)糖苷键和6.99%的(1→2)糖苷键,不具有三螺旋结构;CMP33主要含有78.62%的(1→3)-β糖苷键,4.83%的(1→6)糖苷键和16.55%的(1→2)糖苷键,具有三螺旋结构;CMP44主要含有79.71%的(1→3)-β糖苷键,8.13%的(1→6)糖苷键和12.16%的(1→2)糖苷键,具有三螺旋结构。(2)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三个组分都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最强,CMP33>CMP44>CMP11,EC50值分别为2.31 mg/m L、2.94 mg/mL、5.36 mg/mL;对ABTS自由基(ABTS+)表现出一定的清除效果,CMP33>CMP44>CMP11,EC50值分别为3.55 mg/m L、4.83 mg/mL、6.33 mg/m L;对DPPH自由基(DPPH·)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效果,CMP33>CMP44>CMP11,EC50值分别为3.62 mg/mL、4.85mg/m L、7.50 mg/mL;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效果最差,10 mg/mL浓度时CMP33、CMP44和CMP11对其清除率分别为36.87%、36.07%和33.12%。(3)体外抗肿瘤实验表明,三个组分对结肠癌细胞HT-29、肝癌细胞HepG-2、乳腺癌细胞MCF-7、胃癌细胞SGC-7901及肺癌细胞A549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效果好,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CMP33>CMP44>CMP11,IC50值分别为79.56μg/mL、102.5μg/m L、146.0μg/m L;对结肠癌细胞HT-29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CMP33>CMP44>CMP11,IC50值分别为113.3μg/m L、140.5μg/m L、207.4μg/m L;对肝癌细胞HepG-2A抑制效果一般,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CMP44>CMP33>CMP11,IC50值分别为264.3μg/mL、282.7μg/mL、385.4μg/m L;对肺癌细胞A549抑制效果一般,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CMP33>CMP44>CMP11,IC50值分别为204.1μg/m L、313.2μg/m L、378.9μg/m L;对乳腺癌细胞MCF-7抑制效果较差,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CMP44>CMP33>CMP11,IC50值分别为256.4μg/mL、385.8μg/m L、487.1μg/m L。(4)体外抗炎活性表明,有LPS诱导时,三个组分均能显着抑制由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大量释放NO和IL-6、TNF-α及IL-1β,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有抑制作用,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CMP33的抑制效果最为显着,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强。无LPS诱导时,三个组分可不同程度诱导NO、IL-6、TNF-α及IL-1β的产生,且生成量呈一定浓度依赖性,具有显着的免疫调节活性。(5)动物实验表明,CMP33灌胃给药处理可有效改善TNBS诱导的IBD小鼠的宏观表现,降低小鼠结肠病理切片组织学评分,降低小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CMP33高剂量给药抗IBD作用最为显着。此外,CMP33对TNBS造模小鼠结肠组织和血液中多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表达均表现出一定的调节作用,下调与Th1细胞相关的IL-1β、IL-2、IFN-γ、IL-12、TNF-α,Th2细胞相关的IL-6,Th17细胞相关的IL-17的分泌水平,上调Th2细胞相关的IL-4、IL-10的分泌水平。(6)蛋白组学分析表明,CMP33高剂量灌胃给药抗IBD相关差异蛋白鉴定到194个,与模型组相比,83显着上调,107显着下调,其中Ebp、mt-Co3、S100g、Slpi、Rps27、H2-Aa、S100a14、Hbb-b2、Hmgcs2、Hp、Rb1cc1等表达显着;主要参与脂肪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Ⅰ型糖尿病,细胞色素P450代谢,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药物代谢以及PPAR信号通路等。CMP33低剂量灌胃给药抗IBD作用差异蛋白鉴定到306个,144个显着上调,162个显着下调,其中Ggh、Spink1、Slpi、B3gnt6、Pyy、Insl5、Hbb-b2、Hp、Rb1cc1等表达显着;主要参与PPAR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抗原加工提呈,细胞黏附分子,缬氨酸以及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Ⅰ型糖尿病,病毒性心肌炎,O-聚糖生物合成,丙酸代谢,丁酸甲酯代谢,视黄醇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以及药物代谢等通路。(7)代谢组学分析表明,CMP33高剂量灌胃给药后IBD小鼠结肠内容物中代谢物的相关差异代谢物共44个,与模型组相比,31个上调差异代谢物,13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其中二氢睾酮、羟基丁酸、雄甾酮、谷胱甘肽、甘露糖、油酸、十六烷等代谢物差异表达显着,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有谷胱甘肽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循环,苯丙氨酸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丙酸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甘油酯代谢等。CMP33低剂量灌胃给药后IBD小鼠结肠内容物中代谢物的相关差异代谢物共19个,与模型组相比,16个上调差异代谢物,3个下调差异代谢物,其中琥珀酸、马来酸、D-赤酮酸内酯、二氢睾酮、甘露糖、油酸等代谢物差异表达显着,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有丙酸代谢,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

二、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保肝与催眠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保肝与催眠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茯苓的化学成分
    1.1 多糖类
    1.2 三萜类
    1.3 其他成分
2 茯苓的药理作用
    2.1 利尿作用
    2.2 保肝作用
    2.3 镇静作用
    2.4 免疫调节作用
    2.5 抗炎作用
    2.6 抗肿瘤作用
    2.7 降血脂作用
    2.8 对其他疾病作用
3 小结

(2)茯苓类药材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草学研究
    1.1 茯苓本草学研究
        1.1.1 茯苓名称考证
        1.1.2 茯苓性味归经考证
        1.1.3 茯苓功效主治考证
        1.1.4 茯苓炮制加工考证
    1.2 茯苓皮本草学研究
        1.2.1 茯苓皮功效考证
        1.2.2 茯苓皮用法考证
    1.3 茯苓其他部位本草学研究
2 化学成分研究
    2.1 多糖类
    2.2 三萜类
    2.3 其他成分
3 药理作用研究
    3.1 利尿活性
    3.2 抗肿瘤活性
    3.3 增强免疫力
    3.4 抗炎活性
    3.5 保肝作用
    3.6 镇静催眠作用
    3.7 其他作用
4 小结

(3)茯苓质量控制及药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茯苓质量控制
    1.1 茯苓多糖含量测定
    1.2 茯苓酸含量测定
    1.3 茯苓中多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1.4 茯苓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
2 茯苓中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2.1 镇静催眠
    2.2 抗炎
    2.3 免疫调节
    2.4 抗肿瘤
    2.5 抗氧化及抗衰老
    2.6 利尿
    2.7 抗病毒
    2.8 其他药理作用
3 结语

(4)茯苓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临床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茯苓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2 茯苓的相关成分研究
    2.1 三萜类
    2.2 多糖类
    2.3 甾醇类
    2.4 微量元素
    2.5 氨基酸等其他化合物
3 茯苓的应用与疗效研究
    3.1 药理作用研究
        3.1.1 抗肿瘤作用
        3.1.2 免疫调节作用
        3.1.3 保肝作用
        3.1.4 抗炎作用
        3.1.5 美肤作用
        3.1.6 其他作用
    3.2 中医疗效研究
        3.2.1 生殖疾病方面
        3.2.2 皮肤疾病方面
        3.2.3 肾脏系统疾病方面
        3.2.4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
4 展望

(5)加味酸枣仁汤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复方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一节 酸枣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节 茯苓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三节 知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四节 川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五节 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六节 百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七节 远志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八节 牡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二章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第一节 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简介
        第二节 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加味酸枣仁汤水提取液化学成分分析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
        1.3 结果
        1.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加味酸枣仁汤血浆移行成分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加味酸枣仁汤尿液代谢成分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结果与讨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茯苓多糖口服液预防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延迟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研究进展
        1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的分类
        2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发病机制
        2.1 西医对CINV发病机制的理解
        2.2 中医对CINV病机的理解
        3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治疗进展
        3.1 西医CINV的治疗进展
        3.2 中医CINV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茯苓多糖对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1 茯苓多糖及化学修饰
        2 茯苓多糖抗肿瘤的药理作用
        2.1 直接的抗肿瘤作用
        2.2 免疫调节功能
        2.3 其他相关药理作用
        3 茯苓多糖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及研究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评价指标
        3.2 安全性评价指标
    4 疗效评价方法
        4.1 主要评价指标
        4.2 次要疗效标准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7.1 纳入及完成情况
        7.2 治疗前基本情况
        7.3 治疗前疗效评价指标情况
        7.4 用药情况
        7.5 疗效评价
        7.6 安全性评价
    8 小结
        8.1 基线情况
        8.2 主要疗效指标
        8.3 次要疗效指标
    9 讨论
        9.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
        9.2 研究结果分析
        9.3 优势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NCI-CTCAE1.4.03)
    附录2 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表(MDASI-TCM)
    附录3 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茯苓三萜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茯苓药用历史及药用价值
    1.2 茯苓的主要成分
        1.2.1 三萜类
        1.2.2 多糖类
        1.2.3 其他成分
    1.3 茯苓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1.3.1 茯苓多糖药理作用
        1.3.2 茯苓三萜的药理作用
    1.4 茯苓三萜合成前体的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1.4.1 三萜类化合物合成前体羊毛甾醇的合成途径
        1.4.2 羊毛甾醇合成途径中的重要中间物
        1.4.3 羊毛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1.4.4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前体合成相关的酶基因
    1.5 发酵生产茯苓三萜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菌种来源及培养方法
        2.1.1 菌种来源
        2.1.2 培养基
        2.1.3 分类鉴定培养和观察方法
        2.1.4 DNA提取及PCR扩增
        2.1.5 数据处理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2 茯苓有性产孢条件优化
        2.2.1 不同培养器皿对产子实体的影响
        2.2.2 不同培养基组成对产孢量的影响
        2.2.3 不同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2.4 不同pH对产孢量的影响
        2.2.5 不同光照对产孢量的影响
    2.3 紫外诱变及单孢菌株的分离
    2.4 比色法定量测定总三萜类化合物
    2.5 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2.5.1 RNA提取
        2.5.2 RNA质量检测
    2.6 cDNA文库的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2.7 转录组数据分析
        2.7.1 序列质控、组装和功能注释分析
        2.7.2 unigene表达差异分析
        2.7.3 短时间序列表达模式(STEM)分析
        2.7.4 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2.8 RT-q PCR检测验证
    2.9 代谢物提取和检测
        2.9.1 标准品与试剂
        2.9.2 仪器平台
        2.9.3 代谢物提取
        2.9.4 代谢物检测
    2.10 代谢组数据分析
        2.10.1 原始数据预处理
        2.10.2 代谢物鉴定与定量
        2.10.3 多元统计分析
        2.10.4 差异代谢物鉴定
        2.10.5 代谢通路KEGG富集分析
        2.10.6 代谢物的STEM分析
        2.10.7 差异代谢物与差异基因的关联分析
    2.11 蛋白质生物信息分析
        2.11.1 识别基因开放阅读框并获得氨基酸序列
        2.11.2 预测蛋白质理化性质
        2.11.3 预测蛋白质信号肽
        2.11.4 预测蛋白质跨膜域
        2.11.5 预测糖基化
        2.11.6 预测磷酸化
        2.11.7 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
        2.11.8 预测蛋白质亚细胞定位
        2.11.9 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
        2.11.10 蛋白质系统进化分析
    2.12 数据统计与图表准备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茯苓有性产孢、单孢分离和筛选
        3.1.1 茯苓菌种鉴定
        3.1.2 茯苓有性产孢条件优化
        3.1.3 茯苓单孢分离和筛选
        3.1.4 高产和低产菌株的总三萜含量差异
    3.2 茯苓菌丝mRNA分析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测序数据的质控与组装
        3.2.3 unigene序列的基本注释
        3.2.4 unigene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3.2.5 unigene序列的KOG分类
        3.2.6 unigene序列的GO分类
        3.2.7 unigene序列的KEGG分析
        3.2.8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注释
        3.2.9 植物转录因子数据库注释
        3.2.10 SSR预测和分布
        3.2.11 两组菌株差异基因的数量统计分析
        3.2.1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
        3.2.1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类
        3.2.14 茯苓三萜类生物合成相关通路的差异基因
    3.3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核心基因的筛选
        3.3.1 转录组的STEM分析
        3.3.2 显着性差异的基因表达模式中基因的GO富集和KEGG分析
        3.3.3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GO富集和KEGG分析
        3.3.4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积累核心基因的筛选
        3.3.5 权重基因共表达(WGCNA)网络分析
        3.3.6 模块blue、brown和bisque4 中的基因GO富集和KEGG分析
        3.3.7 三模块内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3.3.8 茯苓三萜类化合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筛选
        3.3.9 RT-q 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
    3.4 茯苓菌丝代谢组分析
        3.4.1 茯苓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4.2 样本质控分析
        3.4.3 多元统计分析
        3.4.4 差异代谢物数量统计分析
        3.4.5 代谢物的KEGG分析
        3.4.6 代谢物的STEM分析
        3.4.7 差异基因与差异代谢物的关联分析
        3.4.8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调控基因的筛选
    3.5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调控基因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3.5.1 Pm20d2生物信息学分析
        3.5.2 erg11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茯苓菌种鉴定和有性产孢条件优化
    4.2 茯苓菌丝mRNA分析
    4.3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与积累关键基因的筛选
    4.4 茯苓菌丝代谢组分析
    4.5 调控基因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
    4.6 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

(8)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三萜类
    1.2 二萜类化合物
    1.3 甾醇类化合物
    1.4 其他类化合物
    1.5 多糖类化合物
    1.6 结构改造多糖
2 生物活性
    2.1 抗肿瘤活性
    2.2 免疫调节活性
    2.3 抗炎活性
    2.4 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
    2.5 提高记忆力
    2.6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2.7 降血糖和降血脂活性
    2.8 镇静、催眠
    2.9 保肝
    2.1 0 其他活性
3 小结

(9)发酵与酶解转化茯苓多糖工艺及其产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茯苓
        1.1 茯苓
        1.2 茯苓资源及产业发展
    2 茯苓多糖
        2.1 茯苓多糖结构
        2.2 茯苓多糖生物学活性
        2.2.1 增强免疫功能
        2.2.2 抗肿瘤功能
        2.2.3 抗氧化功能
        2.2.4 抗菌、抗病毒作用
        2.2.5 其它作用
        2.3 茯苓多糖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2.3.1 化学降解技术
        2.3.2 物理降解技术
        2.3.3 生物降解技术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主要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茯苓多糖转化工艺研究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转化茯苓多糖工艺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1.1.1 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苯酚-硫酸法测定茯苓水溶性多糖含量
        1.2.1.1 显色原理
        1.2.1.2 标准曲线的制作
        1.2.1.3 样品的测定
        1.2.2 茯苓适生菌的筛选、分离与鉴定
        1.2.2.1 适生菌的分离及纯化
        1.2.2.2 菌落形态鉴定
        1.2.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1.2.3 不同适生菌发酵转化茯苓多糖差异性研究
        1.2.4 黑曲霉发酵转化茯苓多糖工艺研究
        1.2.4.1 单因素试验
        1.2.4.2 响应面优化试验
        1.2.4.3 验证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
        2.2 茯苓适生菌的筛选、分离与鉴定
        2.3 发酵转化茯苓优势菌的筛选
        2.4 黑曲霉发酵转化茯苓多糖工艺研究
        2.4.1 单因素试验
        2.4.1.1 料水比含量的确定
        2.4.1.2 接种量的确定
        2.4.1.3 发酵时间的确定
        2.4.1.4 发酵温度的确定
        2.4.1.5 初始pH值的确定
        2.4.2 响应面优化试验
        2.4.2.1 确定影响发酵的关键因素
        2.4.2.2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2.4.3 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第二节 酶解转化茯苓多糖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1.1.1 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β-葡聚糖酶酶解转化茯苓多糖单因素试验
        1.2.1.1 酶解反应温度的影响
        1.2.1.2 酶解反应初始pH值的影响
        1.2.1.3 酶解反应时间的影响
        1.2.1.4 酶解反应酶用量的影响
        1.2.2 β-葡聚糖酶酶解转化茯苓多糖正交试验
        1.2.3 验证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酶解反应温度的影响
        2.1.2 酶解反应pH值的影响
        2.1.3 酶解反应时间的影响
        2.1.4 酶解反应酶用量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
        2.3 验证试验
    第三节 发酵—酶解协同转化茯苓多糖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1.1.1 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发酵-酶解协同转化茯苓多糖单因素试验
        1.2.2 发酵-酶解协同转化茯苓多糖正交试验
        1.2.3 验证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
        2.1.1 发酵-酶解反应温度的影响
        2.1.2 发酵-酶解反应pH值的影响
        2.1.3 发酵-酶解反应时间的影响
        2.1.4 发酵-酶解反应酶用量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
        2.3 验证试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化茯苓及其水溶性多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1.1.1 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转化茯苓的研究
        1.2.1.1 微观结构研究
        1.2.1.2 红外吸收光谱研究
        1.2.2 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紫外光谱研究
        1.2.3 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理化性质鉴定
        1.2.4 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抑菌功能研究
        1.2.4.1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研究
        1.2.4.2 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研究
        1.2.4.3 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作用研究
        1.2.5 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体外抗氧化功能研究
        1.2.5.1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研究
        1.2.5.2 清除DPPH自由基研究
        1.2.5.3 清除ABTS自由基研究
        1.2.5.4 清除羟基自由基研究
        1.2.6 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对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研究
        1.2.6.1 环磷酰胺致小鼠免疫低下模型构建
        1.2.6.2 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影响研究
        1.2.6.3 小鼠耳肿胀率影响研究
        1.2.6.4 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影响研究
        1.2.6.5 小鼠IgG、IgM含量影响研究
        1.2.6.6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率影响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化茯苓的研究
        2.1.1 微观结构变化
        2.1.2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2 转化茯苓水溶性多糖的研究
        2.2.1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2.2 理化性质鉴定
        2.2.3 抑菌功能研究
        2.2.3.1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
        2.2.3.2 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
        2.2.3.3 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作用
        2.2.4 体外抗氧化功能研究
        2.2.4.1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2.2.4.2 清除DPPH自由基
        2.2.4.3 清除ABTS自由基
        2.2.4.4 清除羟基自由基
        2.2.5 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研究
        2.2.5.1 小鼠脾脏和胸腺指数影响研究
        2.2.5.2 小鼠耳肿胀率影响研究
        2.2.5.3 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影响研究
        2.2.5.4 小鼠IgG、IgM含量影响研究
        2.2.5.5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率影响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茯苓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茯苓多糖的提取分离
        1.2.2 茯苓多糖的纯化
        1.2.3 茯苓多糖的结构分析
        1.2.4 茯苓多糖的化学修饰
        1.2.5 茯苓多糖的生物活性
        1.2.6 茯苓多糖的构效关系
    1.3 炎症性肠病(IBD)研究进展
        1.3.1 IBD概述
        1.3.2 IBD发病机制
        1.3.3 IBD动物模型
    1.4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4.2 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
    1.5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1 代谢组学概述
        1.5.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分离
        2.4.2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
        2.4.3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凝胶柱层析纯化
        2.4.4 纯度的测定
        2.4.5 分子量的测定
        2.4.6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一般理化鉴定
        2.4.7 紫外光谱扫描
        2.4.8 红外光谱扫描
        2.4.9 单糖组成分析
        2.4.10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2.4.11 核磁共振分析
        2.4.12 三螺旋结构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结果
        2.5.2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结果
        2.5.3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纯度鉴定
        2.5.4 羧甲基茯苓多糖分子量的分布
        2.5.5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一般理化鉴定结果
        2.5.6 紫外扫描结果分析
        2.5.7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2.5.8 单糖组成分析
        2.5.9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分析
        2.5.10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5.11 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2.6 结果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体外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内容及方法
        3.3.1 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3.3.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3.3.3 体外抗炎活性评价
        3.3.4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3.4.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3.4.3 体外抗炎活性评价
    3.5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MP33对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动物
        4.2.4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内容及方法
        4.3.1 急性肠炎模型的建立
        4.3.2 给药
        4.3.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
        4.3.4 结肠取材
        4.3.5 结肠宏观评分(Macroscopicscore)
        4.3.6 结肠病理切片组织学评分(Histologyscore)
        4.3.7 结肠组织MPO测定
        4.3.8 结肠组织MDA测定
        4.3.9 结肠组织与血液ELISA试剂盒测定
        4.3.10 数据统计
    4.4 实验结果
        4.4.1 IBD小鼠生存状况及疾病活动指数
        4.4.2 IBD小鼠结肠组织宏观病理改变
        4.4.3 IBD小鼠结肠组织微观病理改变
        4.4.4 IBD小鼠结肠组织MPO活性变化
        4.4.5 IBD小鼠结肠组织MDA活性变化
        4.4.6 IBD小鼠结肠组织和血液中各类细胞因子含量变化
    4.5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MP33对TNBS诱导IBD模型的蛋白组学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2.4 主要溶液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样本信息
        5.3.2 蛋白质提取
        5.3.3 蛋白质的酶解
        5.3.4 肽段标记
        5.3.5 标记肽段除盐
        5.3.6 高pH反相液相色谱分析
        5.3.7 低pHnano-HPLC-MS/MS联用分析
        5.3.8 蛋白质定性与定量分析
        5.3.9 层次聚类分析
        5.3.10 差异蛋白GO分析
        5.3.11 差异蛋白Pathway分析
        5.3.12 差异蛋白互作网络构建
        5.3.13 免疫印迹验证
        5.3.14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鉴定质量评估
        5.4.2 IBD模型差异蛋白分析研究
        5.4.3 CMP33(H)抗IBD作用相关差异蛋白分析研究
        5.4.4 CMP33(L)抗IBD作用相关差异蛋白分析研究
        5.4.5 SASP抗IBD作用相关差异蛋白分析研究
        5.4.8 结肠组织差异蛋白的Westernblot验证
    5.5 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MP33对TNBS诱导IBD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6.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样本信息
        6.3.2 代谢物萃取
        6.3.3 代谢物衍生化
        6.3.4 上机检测
        6.3.5 统计学分析
    6.4 实验结果
        6.4.1 GC-TOF-MS检测结果
        6.4.2 PCA分析结果
        6.4.3 IBD相关差异代谢物分析研究
        6.4.4 CMP33(H)抗IBD作用相关差异代谢物分析研究
        6.4.5 CMP33(L)抗IBD作用相关差异代谢物分析研究
        6.4.6 SASP抗IBD作用相关差异代谢物分析研究
    6.5 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保肝与催眠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马艳春,范楚晨,冯天甜,段莹,吴文轩,胡建辉,刘雅芳. 中医药学报, 2021
  • [2]茯苓类药材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超伟,张钰,苏珊,程磊. 湖北农业科学, 2021(02)
  • [3]茯苓质量控制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 陈庆. 亚太传统医药, 2020(08)
  • [4]茯苓的中医药研究现状与临床治疗进展[J]. 马传贵,张志秀. 食用菌, 2020(04)
  • [5]加味酸枣仁汤化学成分分析及体内代谢物质基础研究[D]. 任海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茯苓多糖口服液预防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延迟性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 程倩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茯苓三萜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机制研究[D]. 曾桂萍. 贵州大学, 2019
  • [8]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张年,李兆星,李娟,刘靖,戴甲木,李豫伟,李顺祥.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02)
  • [9]发酵与酶解转化茯苓多糖工艺及其产物活性研究[D]. 李世杰. 贵州大学, 2018(01)
  • [10]羧甲基茯苓多糖的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晓菲.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保肝催眠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