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的异同

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的异同

一、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疏证(论文文献综述)

位涛[1](2020)在《自然作为德性之源 ——基于目的论的柏拉图教化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索自然已经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自然的不断揭密使得人们足以相信(自然)科学技术能够给予人类幸福生活以最大的保证。伴随着科技进步而来的是人类理性(智)的“膨胀”和对自然的“控制”欲望,当自我理性成为我们生活和探索的唯一基础之时,其结果就是人的生活缺乏对更高(自然)原型的关照。也即人类的教化——通过“摹仿”原型来化育自身的活动所企及的高度的降低,同时这也意味着人的德性的平庸。或者说,正是由于整体性的“自然”从人类生活中的隐退,使得理性对“自然的物”的探索成为主流,人类追求卓越的教化之路被掩盖在物质欲求的满足之中。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自然、德性与教化之间的关系,而其前提就是回到它们之间发生联系的初始性境遇之中。通过回溯我们发现,古希腊教化世界的演变正是人类理性不断觉醒,对更高意义上的、整体性的自然的观看,逐渐被人类理智和技艺的“控制”所取代的过程,而人类所创造的技艺世界却并没给个体的心灵秩序以及生活带来持续和稳定的意义,人的卓越被“误导”和消解,以至于平庸。面对这些问题,柏拉图做出了他的教化性的回应,而这种回应无疑对于当今我们的思考具有某种价值。在柏拉图的教化哲学体系中,整体性的“自然”充当了个体德性养成的根基,且自然的整体目的(善)使得个体人性的卓越体现于整体的生活之中,个体超越性的“整全成人”得以可能。他以宇宙论作为人的德性养成的背景和依据,以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深刻认识来作为教化的起点,并通过对城邦的自然的理解来认识人的教化的现实空间。在他的理解中,所谓的整体自然即是人——城邦——宇宙的一种整体性秩序,而人的德性就体现在对这种秩序的认识和理解所带来的个体灵魂秩序的和谐——“自然作为德性之源”。同时,凝聚和联结这种秩序的纽带就在于超越性的自然目的——善的理念成为个体在对自然的追问中寻求德性的价值引领。也即,柏拉图以目的论使得人的德性的养成既关注了自身的自然(有限性),同时也关照到那些神圣性的宇宙自然目的,使人的教化成为一条贯通整体性自然的道路。在具体的教化路径中,他首先从对人的自然的教化开始。通过对人的身体的诗歌和体育的训练,使得个体的灵魂具备初步的秩序性,在此基础上提升个体的身体性的德性;接着,通过理智性科目的引导,使得个体不断超越其有限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理性逐渐养成,对宇宙自然秩序的认识逐步清晰,理智德性不断增长,也使得个体灵魂的秩序与宇宙的自然秩序建立起了有意义的联结,灵魂不断上升;最后,通过哲学的学习和训练,使得个体灵魂超越身体性的束缚,而上升到善的理念关照之中,个体沉思性的德性得以养成;同时,个体的教化还有一个下降到现实城邦之中的过程,也即不断实现城邦秩序的和谐。这条教化之路最终的目的即是以个体的“灵魂之旅”把人的自然,城邦自然与宇宙自然贯通起来,从而实现个体德性的完善以及整体自然目的完成,使人成为一个基于而又超越“可朽”的身体自然,同时灵魂高贵、不朽的存在。由此,柏拉图通过对“自然”的追问建立起了一种整体性的德性之教的体系。在这种教化哲学中,个体的成长本身即是人的自然性(人性)的“生长”,一种灵魂中美善的引导和引发——灵魂秩序的不断和谐体现了人在整体宇宙运行之中的德性,是一种“人性”的教化。同时,人的自然通过与整体自然的关联与秩序的协调而超越了其有限性,从而实现了立足于自身自然,在整体自然目的关照中的人的卓越之路。在对终极目的——“善”的追问中,人的自然根基与神圣性同时显现在德性养成之中,无疑这是柏拉图所给予我们现时代教化的最大启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解决现时代的教化问题需要不断反思他的道路。

胡滨[2](2020)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考察与当代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理论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异化"理论的研究也逐渐扩展到了许多领域,但是,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哲学层面的理解还是有些不准确的。为此,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深入的哲学分析,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现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异化"现象,进而可以探究一些克服"异化"的方法。

朱玉霞[3](2019)在《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研究 ——基于时间生产与分配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自由时间”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术语,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重要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自显现始已,“自由时间”便打破了自由和时间的互斥状态,并揭示出两条解读“自由时间”的路径,即从自由和时间入手,探讨自由实现的时间领域问题和时间领域内自由的实现问题来解读“自由时间”。如此,自由时间的异化面——“自由时间异化”便能从非时间领域内自由问题、非时间领域向时间领域转向问题、时间领域内非自由问题中解读出来。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三个历史阶段。在第一阶段,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的思想体现于非时间自由的追寻之中,呈现为非时间领域内自由之非现实性;在第二阶段,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的思想体现于非时间领界的跨越之中,呈现为时间转向进程中自由之非明确性;在第三阶段,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的思想体现于时间非自由的批判之中,呈现为时间领域内自由之非自由性。可以说,“非时间自由”和“时间非自由”都是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表现。在非时间领域,马克思追寻的自由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只有进入时间领域才有自由可言。然而,当自由跨越非时间领界而进入时间领域,其依旧无自由可言。在时间领域,马克思的时间观念与物质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人类劳动生产出物质产品,同样也生产出时间。物质产品是劳动的物质性体现,时间是劳动的时间性体现。可以说,时间本身就是作为资源的存在。时间就像物质产品一样被生产出来且存在分配问题。从思想的逻辑进程上而言,自由时间异化之“时间非自由”表现是非正义的时间生产与分配的结果。从人的依赖之社会到物的依赖之社会,时间的自由本性逐渐丧失于“物”的把控之下,自由时间异化现象也掩盖于资本增殖本性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时间异化现象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非正义的时间生产与分配的结果。由此,自由时间在时间生产与分配的双重机制下异化,在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中复归,并最终达到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有机统一。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时间生产与分配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非正义性时间生产与分配有着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生产与分配意味着时间生产与分配的相对正义性和时间支配的相对自由性。然而,自由时间异化现象在时间的相对正义的生产与分配和相对自由的支配中依旧存在。劳动时间物化性强烈甚至侵蚀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愈加劳动化和休闲化。相较于马克思设想的完全正义的时间生产与分配,当代中国的时间生产与分配依旧存在一定的非正义性。因此,进一步合理生产、分配和利用时间,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问题。首先,劳动时间要从物欲性中解放出来;其次,自由时间要从劳动化、消遣化、消费化和享乐化中解放出来。针对劳动时间的解放,我们需要争取节约劳动时间,转变“只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针对自由时间的解放,我们要以劳动时间解放为前提,再不断调整消费产品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的比例,将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从事自由个性发展的活动。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时间分配方式,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逐渐摆脱物役性,自由时间逐渐走出消遣化、消费化和享乐化,时间分配才能取得正义,自由时间异化才能得以扬弃。那时,中国将向高级社会形态进阶。

孙萌萌[4](2018)在《马克思物化批判思想研究》文中指出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呈现出全新光景,然而光亮外表粉饰下的是严峻的社会矛盾。在资本增殖逻辑下,除却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物质盛宴,还有愈演愈烈的剥削及千篇一律的分工、交换体系对人自由个性的束缚。马克思的物化思想正是对此种生存现状的剖析,他以人的理想生存图式为最终指向,通过详实的经济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中,人及其间的关系如何以物、物物关系呈现的样态。马克思对人与物关系的考察承继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元素,在此基础上,以实践的方式构建人与物的存在及二者关系,强调二者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互动。对人的解放、全面自由发展的强调一直贯穿在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思想中,人始终是马克思理论的关切点;由是,在对物的依赖阶段上,尽管发展具有了更加丰裕的物质条件,物对人的奴役却是无可回避的事实。马克思吸收了前人经济分析的成果,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为底色进行物化思想的展开,并将实践作为实现人与社会理想价值的方式,使得价值关切成为与理性分析并存的内在视角。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思想包含了诸如“对象化”、“外化”、“异化”、“物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拜物教”等概念,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变化正展现出此思想的发展,文章在第二部分集中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物化批判思想的发展逻辑;同时,也意在说明,不能无视理论的整体性,单从概念内涵的异同上对其进行切割。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思想也日益成熟起来。早期的物化批判在概念上以“异化”、“外化”的使用为主,出现了对物化事实的指认、价值层面的批判,在向经济学研究的转向中,也萌发出解释异化的社会关系视角,通过分析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异化深化了早期的理论研究,也是此后物化批判研究的铺垫。然而,由于此时还未能将物化批判建立在深入的经济分析基础上,对奴役性、束缚性的挣脱,对人理想状态的设定都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逻辑的痕迹,无法找到消除其负面效应的有效方式。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马克思从人现实的生产活动出发,对生产、交往方式及社会关系进行考察,为“物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概念的建构提供了至为关键的理论与逻辑基础。在概念使用上,《巴黎手稿》时期的“异化”概念在此阶段的使用频次明显减少,马克思已经不再将之与劳动分析直接关联起来,只作为一种“暂时的”批判性使用。经过此阶段的建构,马克思摆脱了人本主义逻辑的分析方式,对物化事实进行了科学的历史性考察。在《资本论》及其相关的经济学手稿里,他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自身的劳动价值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分析,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主体呈现出的物化、物象化现象及其背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现实。探讨了在雇佣劳动中,在交换价值建构的衡量标准下,人与物是如何发生颠倒——人成为机械的存在物,而物获得了主体的社会属性;人与人的关系又是如何表现为物物间的关系,并深受此种关系的奴役;在阶级范围内,资本家又是如何藉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建立起财富王国,实现对工人的奴役。马克思成熟时期的物化批判,依然保留了此前诸如异化,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主题,但相比此前的探讨,他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式,对之进行了科学的历史性考察。随着时代条件的变迁,后世学者拓展了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思想,将物化批判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结合资本主义新的积累模式、空间生产方式及科技的现代发展探讨新条件下的物化样态。人被工具化、符号化、空间化,除了在商品、货币、资本上的直接呈现,在不同生活层面建构的诸多体系中,人的属性正在被物侵吞,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更多样化的物性关系,或者说随着建构物的方式发生变化,主体间的关系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变异。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人一方面成为体系中的机械存在,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无法扭转、急遽变迁的生存环境,愚钝、片面的物性存在与多元的、碎片式的价值流变相互碰撞,带来无所依托与寄望的虚无感,这些都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西方学者对物化的拓展未能从根基上解决人被奴役的现状,马克思对物化的批判也不能瞬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产物最终都要再回溯到历史发展之流,在绵延的未来之境中寻求解决的锁钥。而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思想给予我们的是对物的警醒,在不可逾越的对物的依赖中,不致落入它的狡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这一思想的考察或是立足于早期的异化理论;或是基于成熟时期以概念为基础的分析。然而,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思想是一个不断成熟的建构过程,从物化事实的指认开始,经过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架构,在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得以完成。由是,文章试图进行如下探讨:第一,较之从早期异化视角来理解后期的物化,文章以成熟时期的物化为基点,反身追溯整个物化批判思想的形成、发展;第二,以经济层面的物化探讨为基础,将之推进到政治、观念层面,考察资本主义生产下,人整体物化的生存境况;第三,一方面物化作为具体的批判内容,另一方面也作为现象分析的方法,结合后世学者新的考察视角,透视人与物相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思想,并对当下的生存境况提供裨益。

李广平,司文涛[5](2018)在《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异化:源起、辨析及路径推演》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劳务派遣用工在增强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劳务派遣用工市场也产生了诸多异化问题。劳动力异化可以分为功能异化、范围异化、程度异化等三种类型。在此划型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变量或事件进行标定,可以将其异化路径划分为萌芽阶段、兴起阶段、发展阶段、跃变阶段和收敛阶段等五个阶段。通过对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在我国发展路径的推演,可以为政府完善劳务派遣用工市场规制、提高劳动力市场配置效率提供助益思路。

张杨[6](2018)在《卢梭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思想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卢梭与马克思是近代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两位思想家,他们都对异化现象做出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在异化问题上,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诸多不同之处,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主要遵循两条线索来考察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第一,从宏观上考察,即按照异化的展开逻辑,即异化的产生—发展—扬弃的发展顺序综合考察二者思想的异同点;第二,从微观上考察,在异化的同一发展阶段中,就卢梭与马克思同一方面思想的异同点进行阐述。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异化的概念以及与异化相关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区分以及界定,另外简单说明在现代重启异化问题讨论的现实性,也就是异化问题的现实语境。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异化的起源,同样是私有制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展开过程,但是卢梭和马克思却有不同的解释。卢梭从其自然状态出发解释私有制和人的自我完善化能力的产生与影响机制;而马克思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考察,并指出私有制在当下社会愈演愈烈的原因——分工与交换;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卢梭与马克思对于异化内容的考察。异化现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章中主要选取了卢梭与马克思都有较丰富理论阐述的三个方面,即宗教、人的需要、社会生活的异化。虽然二者生活的时代仅相差一个世纪,但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却瞬息万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二者在理论视野、思想深度上的偏差。第四部分主要阐述异化的扬弃,在这里,卢梭和马克思始终坚持一点:社会归根结底是“人”的社会,那么异化的扬弃终究也是为了“人”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对待异化的起源——私有制的问题上,卢梭和马克思却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不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本身,而在于私有财产分配的不公,因而在这个问题上走上了一条理想化的道路,将希望寄托于依靠法律确保私有财产的均等;但是马克思坚持私有制的存在本身就是异化产生的原因,因此异化的扬弃必先废除私有制。相同的愿景,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为世人指出一条更加现实化的道路。文章最后一部分则为全文的总结篇章,在上述讨论二者异化思想的不同点之后总结二者思想共同的理论内核。

林海峰[7](2017)在《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普遍性范畴。但是,关于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研究一度被种种原因遮蔽起来,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研究。实际上,文化观点一直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问题的阐述在他的学说尤其是哲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着述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论述,蕴含着如何认识文化的科学内涵、理解文化的原则、立场和方法等思想观点。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研究文化问题的方法论基础,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建构了一种人本属性的实践文化观。马克思实践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构成了人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着特征之一。文化批判指的是在对文化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对体现为精神观念、人格结构或思维价值等形式的特定文化存在着的前提条件进行的一种认识、理解、阐释和评价。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关于文化批判的学说。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无一例外都以人的实践为现实基础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丑陋与崇高社会现象,并且通过扬弃丑陋使人类获得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开展本论题研究,旨在立足于马克思经典着作文本,秉着忠实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态度,初步梳理出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脉络,并且希望通过现代诠释深入发掘其一些独特的价值启迪。为此,本文着重进行了以下探究:一是厘定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概念及其一般原理。对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概念进行初步界定;从马克思文本出发疏证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论述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特征、本质及其一般原理。二是阐述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文化渊源及历史生成。从文化角度分析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产生渊源;探寻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发展历程;根据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焦点问题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价值取向进行探析。三是诠释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内容建构,主要包括: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多维解读;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发展指向等。四是揭示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从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视角出发,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基线提供了价值选择;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发展逻辑;促成文化批判研究范式的转向及综合创新;推动了中国文化正义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立足实践关注人的生存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终极价值旨趣。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就是从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来考察人与文化的本质关系的,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各种文化异化形式是对资本主义真实本质的遮蔽,把文化批判作为对资本主义进行总体批判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文化异化产生的深层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从而指引无产阶级找到消除文化异化、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因此,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世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文化困境,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杨亚男[8](2016)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异化劳动理论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构建政治经济学,还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自始至终都从未放弃异化劳动理论。因此,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史观得以最终确立的重要路径,是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关键钥匙,在异化劳动理论论述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马克思批判的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以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剖析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则是抽象的人性的异化,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理论只不过是抽象思维中的游戏而已。国民经济学家们虽然肯定了劳动,但是,他们将私有制看作无需说明的事实,没有认识到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没有看到商品和劳动的实质关系。马克思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创作时期,异化劳动是作为道德伦理维度出现在“异化史观”中的,此时,马克思试图用异化来说明历史。在经过丰富的经济学历史学资料考察后,马克思逐渐用更加科学的雇佣劳动概念代替异化劳动来构建唯物史观,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一种方式,《手稿》中的思想精髓被延续下来,异化成为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科学范畴。由此,完成了从“异化史观”到唯物史观的重要转变。在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为主的今天,资本的绝对统治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并未改变,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剖析和批判依旧焕发活力,我们应从中汲取营养,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寻找解决途径。

庞睿[9](2015)在《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建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民众的闲暇时间日渐增多,民众对休闲的需求日益高涨。但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部分民众的休闲观及休闲活动陷入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庸俗主义等的泥沼之中。休闲活动领域的日渐拓展急切呼唤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出炉。由此,马克思的休闲理论被推到了社会发展的前台。当然,在马克思恢宏的理论体系中,休闲理论并非如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那样在马克思的文本里有着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论述,而是隐匿于马克思卷帙浩繁的文本的潜结构内,换言之,它以隐喻的方式存在于他浩如烟海的文本之中。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虽未曾明确提出休闲的概念,更未将休闲作为其学术生涯的核心,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休闲领域的研究者,都意识到马克思在休闲领域的杰出贡献,许多学者都自觉地将马克思作为休闲理论早期开拓者和创始人来看待。只不过,就整个学界而言,对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研究还显得非常薄弱,因而,需要将马克思休闲理论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挖掘出来,对其进行系统的逻辑的建构,使之成为一个尽可能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构等的理论体系。通过谱系学的方法回顾有关马克思休闲理论研究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发现,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存量”:一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相关概念的辨析;二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演进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基本内容的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休闲理论与社会主义的互动研究。本文在对以上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择要阐述的基础上,指明其研究的成就及不足,而其不足恰恰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和方向。建立在这些“知识存量”基础之上,解蔽并澄明隐藏在马克思学说体系背后的休闲理论,就会发现休闲在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它如同一条“暗线”一样贯穿于整个马克思理论体系之中,并以一种惊人的力量推动着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延伸和扩展。在总的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保驾护航”之下,通过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及学界研究资料发现,马克思的休闲理论关涉到五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概念和范畴,分别为时间、异化、自由、和谐与幸福。这五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概念和范畴,恰恰就构成了马克思休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五个概念和范畴的有机组成和互相促进,使得马克思的休闲理论得以构建。具体说来,马克思休闲理论能够得到广泛认同,是因为其时间尤其是自由时间理论。自由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休闲。马克思学说体系中丰富的关于时间和自由时间的论述,无疑就成为他的休闲理论的根基。没有关于时间的深刻思想,马克思休闲理论就不会得到任何认同。所以说,时间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存在和证成的工具。甚至说,马克思以时间作为其整个学说体系的逻辑之维并不过分。通过对资本主义时间问题的讨论,马克思从本质上认识并批判了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的根源在于对工人在剩余时间乃至自由时间中创造的物质的无偿占有。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也即休闲,就成为马克思衡量人的解放的尺度。有了关于时间的论述,马克思休闲理论也就有了建构的根基。有了这个基底,马克思异化理论、自由思想、和谐社会和幸福获得这四个范畴就有了垒之于上的可能。异化理论是马克思认识休闲并展开休闲理论的基础,只有理解了马克思对异化的阐述,才能理解休闲在马克思那里意味着什么,只有异化理论的不断推进,才有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发展,也只有扬弃异化,才有休闲的彻底实现。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就可以说,异化实际上是贯穿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一条红线。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事实上有一个从休闲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即在人的依赖阶段,休闲是显着匮乏的,在物的依赖阶段,休闲是普遍异化的,只有在自由个性阶段,休闲异化得到彻底扬弃,真实的休闲才能够实现。从内部联系来讲,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实际上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它不但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马克思休闲理论其他范畴围之发散的“原子核”。和谐社会思想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保障,它不仅与马克思休闲理论有着特征和目标上的契合性,且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境遇中才能够被谈及,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展开,也只有在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实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获得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马克思休闲理论反过来又证成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简单来说,马克思休闲理论以个人幸福的获得、集体幸福的获得和社会幸福的获得作为自己理论发展的旨归,从而也就是马克思休闲理论追求的终极目的。简言之,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建构从讨论异化着手,将自由作为休闲理论的核心,将和谐思想作为自身休闲理论得以建构的保障,其目的在于实现幸福这一价值诉求,而时间则是将这些范畴串联起来的主线。正是通过将时间、异化、自由、和谐与幸福这五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逻辑清晰的统一体,从而使马克思休闲理论成为一个内容多样、结构完整、逻辑严整的有机理论体系。

陈雄辉[10](2011)在《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创新如同科学技术一样,负载着人文价值,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技术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如何负载人文价值?如何看待当下社会种种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冲突现象?能否消解?如何消解?本文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探讨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内涵及其发展内在规律,厘清技术创新异化的根源、机理,寻找破解技术创新异化的方法与出路,提出当代社会里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实现目标、原则和路径,加快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历史进程。第一章,本文从哲学层面厘清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及三者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人文价值观,阐释了技术创新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认为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就是指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改变技术创新客体的价值形态,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解放与自由的需要的效应关系。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可以分为人的生存价值、人的发展价值、人的解放价值、人的自由价值。第二章,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三个维度,依次考察近代以来五次科学技术革命中的技术创新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解放与自由的推动作用,具体分析了技术创新人文价值所包涵的生存价值、发展价值、解放价值、自由价值的四者的内在关系,论证了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革命力量和强大杠杆。近代以来,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一路高歌,一路彰显人的人文价值。第三章,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的进步和革命都离不开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存状况、认识水平、思维方式、自由程度,换言之,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人文价值影响技术创新(科学技术)的前进方向、发展速度与规模。本文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国当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等几方面进一步论证,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自由的程度和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的进步与革命正相关,人的解放与自由越彻底,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的发展越迅猛。国家的性质,政体的形式,民族的精神,以及文化的形态,都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进程,有时还会发挥关键性的影响。第四章,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与被迫分工导致了技术创新和人的解放与自由完全分离,因而出现技术创新的异化。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创新异化观出发,厘清技术创新异化的根源、机理及出路:从认识论来看,技术创新异化是“物性”与“人性”的分离、分裂;从本体论来看,技术创新异化是技术创新主客体的分离、分裂。只有生产力极大发展,资本主义消亡,技术创新异化才能被彻底否定。第五章,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的扬弃,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还要克服或减少技术创新给人类带来的负效应;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和实施人性化技术创新和生态化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思路,还要加强民主、法制、伦理道德建设;不仅要提倡科学的生产观和消费观,还要全面珍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解放权、自由权,加快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到那时,完成了自然主义等于完成了人道主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变成现实,人的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才会得到真正的实现。

二、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疏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疏证(论文提纲范文)

(1)自然作为德性之源 ——基于目的论的柏拉图教化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无根基的教化与人的失序:自然与技术之争
        (二)无灵魂的教化与人的平庸:德性与知识的分离
        (三)教化本身的遗忘:“自然”不再关涉人的德性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自然与德性:从神话时代到柏拉图时代的教化图景
    第一节 自然、德性与教化:个体如何追寻美好生活的理想
        一、何为教化:从“认识你自己”谈起
        二、自然何为:以“神—人”关系演变为中心的考察
        三、德性培养:以自然的探究实现对善好秩序的领悟
    第二节 “神话时代”的教化:神圣的自然与人德性生活的开启
        一、荷马史诗中的教化世界:神主导的自然与高贵的德性
        二、赫西俄德笔下的教化:宇宙秩序的建立与人的世俗德性生活
        三、悲剧诗人的教化:理性的抗争以追求“不朽”与自然命运的冲突
    第三节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教化:理性主导认识本源与德性生活的转向
        一、米利都自然哲人的“自然”:“元素”与节制的德性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数”与沉思的德性
        三、赫拉克利特的“自然”:“逻各斯”与智慧的德性
    第四节 柏拉图的教化困境:自然隐匿与德性生活的失序
        一、政治生活的隐患:城邦的危机带来灵魂的“无序”
        二、教化内在根基转变:“理智”对“自然”的僭越与人的无家感
        三、智术师的影响:对自然的扭曲带来灵魂德性的混乱
第二章 柏拉图的“重建”:以目的论重释自然与德性之教
    第一节 柏拉图的自然:灵魂中个体—城邦—宇宙的秩序性
        一、宇宙论:作为个体德性及其教化的背景与依据
        二、人的自然:作为个体德性及其教化的起点
        三、城邦自然:作为个体德性及其教化的现实“生成”境遇
        四、目的论下的整体“自然”:个体在世的秩序性与灵魂不朽的高贵
    第二节 灵魂德性的养成:个体教化空间的拓展
        一、个体教化性成人的中心:对于德性的不断追问
        二、德性之教的实质:灵魂秩序的不断协调
        三、个体教化性成人的实现:“知识”走向美德
    第三节 “自然作为德性之源”:目的论关照下的教化使命
        一、目的论下的秩序把握与德性获致:寻求教化的自然正当性
        二、以德性超越个体自然的有限性:寻求教化中的灵魂上升
        三、以灵魂和谐指引城邦正义:寻求德性之教的现实方向性
第三章 柏拉图的教化之路:超越个体自然过程中的德性完善
    第一节 打开个体自然之维:身体德性的教化与在世的“家园”感
        一、“洞穴”与身体的被缚:“无知”作为个体生存之自然境遇
        二、身体的训练与“诗教”:灵魂的协调作为早期德性之教的基础
        三、人的自然神话与“高贵的谎言”:个体“位置”作为德性之教的开端
    第二节 超越个体有限性:理智德性的教化与灵魂对自然秩序的追寻
        一、灵魂的转向与对身体自然的超越:寻求从意见到知识的上升
        二、理智化的学习与灵魂的上升:个体灵魂与宇宙自然秩序的联结
        三、理性的增长与灵魂秩序的和谐:从知识掌握到德性显现
    第三节 观看宇宙的自然之善:沉思德性的教化与个体灵魂的不朽
        一、摹仿自然“原型”与哲学学习:以灵魂的沉思达致德性的完满
        二、返回洞穴与哲人德性的使命:以“立法”来改善城邦政治的自然秩序
        三、“人”与“神”关系的平衡:以“向死而生”的姿态追寻个体的不朽
第四章 柏拉图教化的指向:以宇宙自然目的引导个体德性成人
    第一节 实现“自然之善”的内在目的:德性之教的终极价值
        一、德性之教在于以“自然”引导灵魂朝向“善”的目的
        二、“自然之善”的目的在于指引个体获得“真正”的德性
    第二节 理性的范围与合理运用:以宇宙自然秩序指引个体灵魂重建
        一、宇宙自然秩序的把握需要以“理性”主导灵魂
        二、个体灵魂的和谐需要保持“理性”之于整体的“有限性”
    第三节 城邦生活作为卓越的“场所”:以灵魂德性走向现实政治
        一、个体灵魂德性的提升需要投入到现实的城邦改善之中
        二、城邦秩序的和谐需要建基于对“自然”的关照之中
    第四节 人应该如何生活:以德性成人回归生活的幸福
        一、引导灵魂的上升是为了观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二、幸福的生活源于灵魂教化中由“自然”而生发的美好德性
结语:重申关照“自然”中的德性成人之教化使命
    一、目的论的消亡与自然观的演变进程中德性之教的必要性
        (一)技术时代下理解教化中自然维度的必要性
        (二)德性培养作为教化之中心任务的时代必要性
        (三)自然与德性的关联需要在教化的领域中重新理解
    二、以柏拉图教化哲学来“疗救”现时代教化困境的可能性
        (一)教化的永恒使命:“自然作为德性之源”与个体整全成人
        (二)柏拉图时代与现代教化的共通性:对“成人”的关注与期待
        (三)以柏拉图视角来认识教化过程中自然与德性关系的重要性
    三、柏拉图教化哲学的意义与启示:现代化进程中个体何以卓越
        (一)目的论指引下的个体成人:以对自然的追问寻求德性提升
        (二)提升生命境界的教化抉择:把个体卓越置于“整体”关联之中
        (三)技术时代下个体自我德性的拯救:找寻永恒的“星与罗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考察与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二、基于哲学视角的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
    1. 早期的“异化”理论(1839—1844年)
    2. 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异化”理论(1845—1848年)
    3. 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考察时期的“异化”理论
三、异化问题的当代表现
    1. 文化异化
    2. 消费异化
    3. 技术异化
四、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3)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研究 ——基于时间生产与分配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起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四、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思想的一般论述
    第一节 自由时间思想的主要来源
        一、时间的自由本性之感知性凸显
        二、时间的自由本性之学理性探究
    第二节 自由时间思想的出场路径
        一、自由时间思想在现实性转向中萌发
        二、自由时间思想在经济学批判中初形成
        三、自由时间思想在“自由王国”中发展与完善
    第三节 “自由时间”的概念界定
        一、广义概念:自由的时间即“自由时间”
        二、狭义概念:“自由时间”即“自由时间”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演变概况
    第一节 自由时间异化思想形成的阶段性进展
        一、第一阶段:马克思追寻“非时间自由”
        二、第二阶段:马克思跨越非时间领界
        三、第三阶段:马克思批判“时间非自由”
    第二节 自由时间异化思想内含的双重性指向
        一、“时间”是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范围限定
        二、“自由”是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评判标准
        三、“非时间自由”与“时间非自由”
    第三节 自由时间异化思想呈现的异质性形态
        一、非时间领域内自由非现实
        二、时间转向进程中自由非明确
        三、时间领域内自由非自由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逻辑建构
    第一节 异化形成:生产与分配的双重机制
        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资本增殖是异化形成的动力因素
        三、发展生产力是异化形成的后续支撑
    第二节 异化扬弃:解放与自由的根本旨归
        一、发展生产力是异化扬弃的根本途径
        二、扬弃私有财产是异化扬弃的基本前提
        三、共产主义运动是异化扬弃的实现方式
    第三节 异化返真: 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有机统一
        一、劳动时间自由化
        二、自由时间劳动化
        三、劳动时间即自由时间
第四章 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批判性解构
    第一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时间生产与分配非正义的批判
        一、时间分配非正义的表现:自由时间的异化
        二、时间分配非正义的起点:时间生产非正义
        三、时间分配非正义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二节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时间分配原则的建构
        一、贡献原则下按劳分配时间及其局限性
        二、需要原则下按需分配时间及其人本转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主持的课题

(4)马克思物化批判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物化批判的思想承继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元素
        1. 物的“去神化”与“现实化”
        2. “自在客体”与“事情自身”
        3. 辩证法由“纯概念”走向历史实践
    二、政治经济学支撑
    三、社会存在的价值关切
第二章 马克思物化批判思想的概念梳理
    一、对象化
    二、外化、异化
    三、物化
    四、拜物教
第三章 马克思物化批判思想的早期发展
    一、异化的正式出场
    二、异化:政治层面的阐述
    三、异化:经济层面的阐述
        1. 劳动的异化
        2. 交往异化
        3. 异化的社会及其扬弃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物化批判的初步建构
    一、物化批判的基点——“现实的个人”
        1. “现实的个人”的规定
        2. 对人本质的考察
        3. 从偶然的个人到有个性的个人
    二、物化批判的范式建构
        1. 分工的双重维度
        2. 从私有财产到私有制
        3. 以现实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范式
    三、物化批判的社会关系建构
        1. 交往关系的历史性考察
        2. 交往关系与生产关系
    四、“唯物”的物性前提与价值关切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物化批判的成熟建构
    一、物化的生成机制
        1. 劳动价值论——物化批判的理论基石
        2. 物化魔咒——从商品到资本
    二、物化共同体中的非正义图像
        1. 非正义的分配方式
        2. 非正义的个体生存样态——自由的沦丧
    三、时间视域下消解物化机制的尝试
第六章 当代社会的物化批判拓展
    一、物化批判的历史文化视域
        1. 物化批判的指导原则
        2. 物化批判的历史文化机制
        3. 新的变革之路
    二、物化批判的空间视域
        1. 马克思的空间思想
        2. 新条件下物化的空间呈现
        3. 消除空间物化的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异化:源起、辨析及路径推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异化概念的源起与发展
    (一) 异化概念的源起
    (二) 异化概念的发展
二、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异化概念的界定以及分型
    (一) 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异化概念的界定
    (二) 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异化的分型以及辨析
        1. 功能异化
        2. 范围异化
        3. 程度异化
三、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异化路径推演
    (一) 萌芽阶段
    (二) 兴起阶段
    (三) 发展阶段
        1.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农民工转移就业
    (四) 跃变阶段
    (五) 收敛阶段
四、结语

(6)卢梭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思想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卢梭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异化问题的提出
    (一)异化及相关概念
        1.什么是异化
        2.异化相关概念的提出
    (二)卢梭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卢梭与马克思关于异化根源的追究
    (一)私有制是造成异化的根本原因
        1.卢梭对私有制的阐释:基于自然状态的演绎
        2.马克思对私有制的阐释:基于分工与交换的考察
    (二)人的社会性的展开是异化产生的前提条件
        1.卢梭:自我完善化能力是造成人的异化的契机
        2.马克思:人的社会属性的展开是异化产生的推动力
三、卢梭与马克思关于异化表现的多维分析
    (一)宗教的异化
        1.卢梭:宗教信仰的形式化
        2.马克思:宗教本身就是异化的产物
    (二)人的需要的异化
        1.卢梭:自然需要的异化
        2.马克思:现实需要的异化
    (三)社会生活的异化
        1.卢梭: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异化
        2.马克思:劳动与经济生活的异化
四、卢梭与马克思关于扬弃异化的路径的探索
    (一)如何对待私有制
        1.卢梭:完善法律以保护私有制
        2.马克思: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二)如何实现人的自由
        1.卢梭:让渡所有权利结成社会契约
        2.马克思:主客体统一的实践活动
    (三)扬弃异化后的社会状态
        1.卢梭:平等主义的自然社会
        2.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五、卢梭与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共鸣
    (一)考察方式:历史辩证法的运用
        1.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2.人民主体思想
    (二)理论核心:对人的本性的弘扬
        1.对人的社会性的阐述
        2.对人的主体性的论述
    (三)理论旨归:对人的价值祁向的确证
        1.对人的生存悖论的批判
        2.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理论需要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现实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
        (二) 国外研究动态述评
        (三)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三、本文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选题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视野
        (二) 实践意义:选题回应了当前社会现实发展的热点问题
    四、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及说明
        (一) 内容结构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三) 一点说明
第一章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概念及原理
    一、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基本概念
        (一) “文化”与“批判”的语义分析
        (二)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内涵界定
    二、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文献学疏证
        (一) 是否存在着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
        (二)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文本理解
    三、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特征与本质
        (一)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本质
    四、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一般原理
        (一) 文化批判的物质运动性原理
        (二) 文化批判的意识能动性原理
        (三) 文化批判的社会存在性原理
第二章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文化渊源及历史生成
    一、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产生的文化渊源
        (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 欧洲文学典型人物精神的影响
        (三) 德国理性批判精神的影响
        (四) 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发展过程
        (一)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准备与孕育
        (二)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诞生与成熟
        (三)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三、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发展的维度
        (一)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发展的利益维度
        (二)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发展的人本维度
        (三)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发展的时空维度
第三章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内容的哲学意蕴
        (一)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本体论
        (二)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认识论
        (三)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价值论
    二、马克思文化事批判思想内容的多维解读
        (一)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解读
        (二)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三)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资本伦理”解读
    三、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批判内容指向
        (一) 马克思指向精神信仰领域的文化批判
        (二) 马克思指向政治制度领域的文化批判
        (三) 指向经济生活领域的文化批判
第四章 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基线”提供价值选择
    二、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提供文化条件
        (一) 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准备舆论空间
        (二)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科学论证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了问题意识
    三、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文化逻辑
    四、促成文化批判研究范式的转向及综合创新
    五、推动中国文化正义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一) 中国文化正义发展的现实挑战
        (二) 马克思文化批判与中国文化正义价值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方法
第2章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渊源
    2.1 异化概念简述
        2.1.1 近代政治学中的异化
        2.1.2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
        2.1.3 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
    2.2 劳动的历史形式
第3章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3.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3.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
    3.3 异化劳动的根源
    3.4 异化劳动的扬弃
第4章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4.1“异化劳动”与异化史观
    4.2“雇佣劳动”与唯物史观
    4.3 从异化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过渡
第5章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
    5.1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影响
    5.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三 学术史回顾与述评
    四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谱系学分析
    第一节 休闲:一个谱系学方法的分析
        一 国外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谱系学分析
        二 休闲的我国词源学释义
        三 休闲可以被定义吗
    第二节 休闲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绽放
        一 休闲在西方思想史中的绽放
        二 休闲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绽放
    第三节 国内马克思休闲理论的谱系学分析
        一 对国外休闲理论的引介
        二 国内休闲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
第二章 基于时间的马克思休闲理论:存在与证成
    第一节 思想与理论的分疏
        一 “思想”与“理论”的异质性分析
        二 马克思休闲思想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三 马克思休闲思想向马克思休闲理论转变的必要性
    第二节 时间:马克思理论展开的逻辑之维
        一 时间是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的始基
        二 时间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
        三 时间是马克思衡量人的解放的尺度
    第三节 幻境及其坍塌:“马克思的时间是社会时间”批判
        一 “幻境”的成因
        二 “幻境”的表征
        三 “幻境”的坍塌
    第四节 马克思时间理论的阶段、出发点、本质及类型
        一 马克思认识时间的阶段划分
        二 实践是马克思理解时间的出发点
        三 时间的本质及其类型
第三章 异化观念——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之前的“异化”发展概况
        一 什么是异化
        二 异化思想简史
    第二节 马克思的异化观念
        一 马克思异化观的黑格尔阶段
        二 马克思异化观的费尔巴哈阶段
        三 马克思异化观的实践唯物主义阶段
    第三节 异化缘何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基础
        一 异化是理解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一把钥匙
        二 异化是贯穿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一条红线
第四章 自由思想——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
    第一节 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反思性考察
        一 考察的方法及其对象疏证
        二 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中的自由思想
        三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
    第二节 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超越
        一 以赛亚·伯林视马克思的自由观为积极自由正确吗
        二 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是超越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自由
        三 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对伯林自由观的一个反批判:一个总结
    第三节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核心
        一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有机构成
        二 马克思的休闲理论是围绕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构成的
第五章 和谐社会——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保障
    第一节 马克思的和谐社会理论
        一 什么是马克思视域中的和谐社会
        二 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三 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休闲理论的契合性分析
        一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休闲理论具有特征上的契合性
        二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休闲理论具有目标上的契合性
    第三节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保障
        一 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境遇中才能论及
        二 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展开
        三 马克思休闲理论只有在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才能够实现
第六章 幸福获得—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
    第一节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
        一 不同流派的幸福观
        二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
        三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对以往幸福观的超越
    第二节 休闲是实践唯物主义幸福观的证成
        一 休闲-幸福模型
        二 个人休闲对幸福的证成
        三 集体休闲对幸福的证成
    第三节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在于幸福获得
        一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在于个人幸福的获得
        二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在于集体幸福的获得
        三 马克思休闲理论的目的在于社会幸福的获得
结束语:面向当代社会的马克思休闲理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附表

(10)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技术创新研究的多维视角
        (二) 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综述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科学、技术与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客体
        三、技术创新价值、技术创新人文价值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创新人文价值观
        一、技术创新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二、技术创新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革命力量
第二章 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张扬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生存价值
        一、从自然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生存价值表现为人的生存能力
        二、从社会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生存价值表现为人的生存方式演化
        三、从人自身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生存价值表现为人的生存关系的文明程度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发展价值
        一、从自然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发展价值表现为人的发展能力
        二、从社会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发展价值表现为人的发展方式
        三、从人自身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发展价值表现为人对自身的认识程度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解放价值
        一、从自然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解放价值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祛蔽过程
        二、从社会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解放价值表现为社会制度的文明程度
        三、从人自身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解放价值表现为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发达程度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自由价值
        一、从自然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自由价值表现为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二、从社会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自由价值表现为人的社会形态的演进
        三、从人自身维度来看,技术创新的自由价值表现为人的个性自由的程度
第三章 人文价值:技术创新的升华
    第一节 人文价值影响技术创新的前进方向
        一、文艺复兴解放了技术创新主体,迎来了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二、启蒙运动再次解放技术创新主体,彰显技术创新的革命力量
        三、中国式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技术创新大发展
    第二节 政治、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
        一、政治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
        二、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
第四章 异化: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扭曲
    第一节 技术创新异化的根源
        一、异化观疏证
        二、技术创新异化观的厘正
        三、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创新异化观
    第二节 人文价值的冲突:晚期资本主义的一种常态
        一、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风险社会:现代性的悖论
        三、金融技术创新何以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四、哥本哈根会议实质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的博弈
    第三节 异化的消解:技术创新解放的必由之路
        一、资本主义式的技术创新理性批判
        二、资本主义的消亡,才能解放技术创新
第五章 技术创新的归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实现目标、原则
        一、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实现目标
        二、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实现原则
    第二节 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合人性:人性化技术创新的指向
        二、合物性: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指向
        三、合人性与合物性: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耦合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
        一、在社会主义社会,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动力
        二、在共产主义社会,扬弃异化的技术创新,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承担的课题
致谢

四、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疏证(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然作为德性之源 ——基于目的论的柏拉图教化哲学研究[D]. 位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考察与当代启示[J]. 胡滨. 劳动哲学研究, 2020(00)
  • [3]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异化思想的研究 ——基于时间生产与分配的视角[D]. 朱玉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马克思物化批判思想研究[D]. 孙萌萌. 山东大学, 2018(02)
  • [5]劳务派遣用工市场异化:源起、辨析及路径推演[J]. 李广平,司文涛. 理论学刊, 2018(06)
  • [6]卢梭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思想的比较研究[D]. 张杨.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18(12)
  • [7]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林海峰.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6)
  • [8]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研究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D]. 杨亚男. 华侨大学, 2016(02)
  • [9]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逻辑建构[D]. 庞睿. 山东大学, 2015(01)
  • [10]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D]. 陈雄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的异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