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凤凰——莱钢厂建设学习型工厂纪实

再生凤凰——莱钢厂建设学习型工厂纪实

一、再生的凤凰——莱钢炼钢厂创建学习型工厂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于磊[1](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张格[2](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王芳芳[3](2018)在《1958年后联邦德国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研究 ——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鲁尔工业城市纷纷崛起,共同构建了德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鲁尔区。随着1958年煤炭危机的爆发,鲁尔工业城市和鲁尔区都纷纷陷入了困境,不得不进行转型。然而,从1958年至今,每个鲁尔工业城市选择了不一样的转型路径,共同缔造了一个新的鲁尔区。笔者以鲁尔的两个工业城市——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的转型为例,简要分析两市转型的背景和转型的必要性后,深入剖析其转型的不同路径及其结果,最后概括两市转型对鲁尔区和联邦德国的影响以及对我国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透过以小见大的分析,说明工业城市转型不仅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也要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文章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1958年后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背景。首先介绍1958年前鲁尔区和两个鲁尔工业城市——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的发展状况;然后分析1958年煤炭危机的爆发,鲁尔工业城市陷入经济衰落、生态破坏、失业问题等困境之中;最后阐明鲁尔工业城市为了能够持续发展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跟上新时代步伐必须进行转型。第二章主要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剖析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路径。首先分析走科技创新之路的多特蒙德市;其次分析选择文化创意之路的埃森市;最后对两市转型路径的异同及原因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市的转型路径,也可以说明鲁尔工业城市转型路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第三章主要分析鲁尔工业城市转型取得的结果、影响和启示。首先分析鲁尔工业转型取得的成果和面对的问题;其次分析鲁尔工业城市转型对鲁尔区和联邦德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产生的影响;最后分析其转型对我国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最重要的是,我国工业城市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道路进行转型,不能“一刀切”,不能一蹴而就。

初妍[4](2016)在《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再生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也是包括青岛在内的中国广大工业城市在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紧迫问题。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生利用的首要前提是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价值评估。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作为青岛工业遗产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城市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当下,其价值亟需得到认定,而建立准确适用的价值评价体系是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认定的有效方法。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关系,首先提出建立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研究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分析总结了青岛近代工业和工业(建筑)遗产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文章主体按照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步骤——理论准备、指标初选、体系验证、实证检验——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准备。文章首先系统研究了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以及价值评价标准,辨析了工业遗产价值和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关系;而后对青岛近代工业和工业(建筑)遗产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研究了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和特征。以上研究构成了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三维理论基础。第二个部分为指标初选和体系验证。文章基于前一步骤的理论准备工作,创新性的引入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专门针对青岛近代工业遗产厂区内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体系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检验。第三个部分为实证检验。文章详细介绍了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并以青岛国棉六厂为案例,选取五处典型建筑进行价值评价的计算,对该评价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之后,文章基于该价值评价结果,探索性的提出了青岛近代工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利用的建议和策略。

刘大星,王冠飞[5](2002)在《再生的凤凰——莱钢炼钢厂创建学习型工厂纪实》文中提出 泰山东麓,棋山脚下,十里钢城,座落着莱钢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莱钢炼钢厂。 走进炼钢厂,徜徉于“学习力大道”,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热气腾腾的景象:繁花似锦的厂区、机器轰鸣的车间、钢花飞溅的转炉,脸上写满微笑和自信神情的员工……一切的一切都向人们表明:这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这是一群创造幸福生活的建设者。 然而曾几何时,这里却是“老大难”、“脏、乱、差”单位。提起炼钢厂,人们都说:“工人横着走,喝

二、再生的凤凰——莱钢炼钢厂创建学习型工厂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的凤凰——莱钢炼钢厂创建学习型工厂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小结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小结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小结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小结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小结
结语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3)1958年后联邦德国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研究 ——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1958年后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背景
    第一节 1958年前鲁尔工业城市的发展概况
        一、鲁尔区的区位介绍及发展历程
        二、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的演变及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1958年后鲁尔工业城市面临的困境及转型的必然性
        一、鲁尔工业城市面临的困境
        二、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必然性
第二章 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路径分析——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
    第一节 科技创新之路——以多特蒙德市为例
        一、创建科研院校,培养尖端人才
        二、创设科技园区,研发高端技术
        三、创制科学规划,塑造新型城市
    第二节 文化创意之路——以埃森市为例
        一、工业文化园区:关税同盟煤矿世界遗产
        二、产业文化特区:克虏伯环带地区
        三、创意文化共区:欧洲文化之都(ECoC)
    第三节 两市转型路径的异同及原因
        一、两市转型路径的不同及原因
        二、两市转型路径的相似处及原因
第三章 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影响及其启示
    第一节 鲁尔工业城市转型的成果及问题
        一、科技创新转型的成果及问题——以多特蒙德市为例
        二、文化创意转型的成果及问题——以埃森市为例
    第二节 鲁尔工业城市转型对鲁尔区及联邦德国的影响
        一、对鲁尔区的影响
        二、对联邦德国的影响
    第三节 鲁尔工业城市转型对我国工业城市转型的启示
        一、利用地区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二、重视科学技术,发挥人才作用
        三、尊重工业历史,注重文化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课题
        1.1.3 中国城市面临的紧迫问题
    1.2 工业遗产研究综述
        1.2.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1.2.2 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1.2.3 青岛工业遗产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4.1 青岛地域范围界定
        1.4.2 工业遗产和工业建筑遗产
        1.4.3 青岛近代工业遗产和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范围界定
        1.4.4 评价体系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研究
    2.1 遗产的价值构成研究
        2.1.1 文化遗产价值构成
        2.1.2 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2.2 国际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研究
        2.2.1 基于国际宪章和文件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2.2.2 西方典型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认定标准
    2.3 国内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研究
        2.3.1 法规和文件视野下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2.3.2 学术研究视野下的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2.3.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估研究
    2.4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评价标准
        2.4.1 代表性
        2.4.2 稀缺性
        2.4.3 完整性
    2.5 工业遗产价值与工业建筑遗产价值
        2.5.1 工业遗产价值和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关系
        2.5.2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
    2.6 小结
第三章 青岛近代工业和工业(建筑)遗产的产生与发展
    3.1 第一阶段:近代工业初创期(1897—1914)
        3.1.1 青岛开埠与产业肇兴
        3.1.2 主要工业类型
        3.1.3 从海防市镇到贸易城市
    3.2 第二阶段:近代工业发展期(1914—1922)
        3.2.1 城市及工业基础设施的完善
        3.2.2 外来资本的输入
        3.2.3 轻纺工业的崛起
    3.3 第三阶段:近代工业繁荣期(1922—1938)
        3.3.1 近代工业体系的完备
        3.3.2 首个工业用地规划的编制
        3.3.3 民族工业的发展
    3.4 第四阶段:近代工业衰退期(1938—1949)
        3.4.1 “工业复兴”计划及其实施
        3.4.2 近代工业的军事色彩
        3.4.3 民族工业的夭折
    3.5 第五阶段:近代工业发展的新时期(1949 至今)
    3.6 小结
第四章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4.1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空间特征
        4.1.1 与港路的依存关系
        4.1.2 遗产群落的聚集与分散
        4.1.3 空间布局的山海特色
    4.2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特征
        4.2.1 行业性质
        4.2.2 建筑功能类型
        4.2.3 建筑结构形式
    4.3 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风格特征
        4.3.1 德式风格
        4.3.2 日式风格
        4.3.3 折衷风格
        4.3.4 现代建筑形式
        4.3.5 中国传统样式
    4.4 小结
第五章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构
    5.1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制定思路
        5.1.1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
        5.1.2 评价体系的目的、内容和评价范围
        5.1.3 评价体系的特点和构建方法
        5.1.4 评价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5.2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5.2.2 指标项的选取原则
        5.2.3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构
        5.2.4 评价体系结构模型的验证
    5.3 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评价方法
        5.3.1 评价标准的选择
        5.3.2 各项指标的具体说明
        5.3.3 指标权重计算
        5.3.4 指标测评函数
    5.4 小结
第六章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实测研究——以青岛国棉六厂为例
    6.1 青岛国棉六厂概况
        6.1.1 青岛近现代纺织业概况
        6.1.2 国棉六厂历史沿革
        6.1.3 设备、技术和产品
        6.1.4 经营管理和福利保障
        6.1.5 现状厂区规划和交通
        6.1.6 厂区建筑现状
        6.1.7 厂区景观现状
    6.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 国棉六厂典型建筑指标体系测评
        6.3.1 被测评建筑的选取
        6.3.2 被测评建筑指标项的定级
        6.3.3 综合模糊评价计算
    6.4 国棉六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测评结果分析
        6.4.1 被测评的生产建筑价值评价结果分析
        6.4.2 被测评的民用建筑价值评价结果分析
        6.4.3 价值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和评价标准
        7.1.2 青岛近代工业和工业(建筑)遗产产生和发展历程
        7.1.3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类型和特征
        7.1.4 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建构和检验
    7.2 展望
        7.2.1 技术层面
        7.2.2 方法层面
        7.2.3 理论层面
        7.2.4 实践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再生的凤凰——莱钢炼钢厂创建学习型工厂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2]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 [3]1958年后联邦德国鲁尔工业城市的转型研究 ——以多特蒙德市和埃森市为例[D]. 王芳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D]. 初妍. 天津大学, 2016(12)
  • [5]再生的凤凰——莱钢炼钢厂创建学习型工厂纪实[J]. 刘大星,王冠飞. 现代企业教育, 2002(01)

标签:;  ;  ;  ;  

再生凤凰——莱钢厂建设学习型工厂纪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