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电气设计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住宅电气设计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一、住宅电气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奥奇[1](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徐进[2](2019)在《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绿色化”发展思路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的提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规模化高速发展新时期。面对绿色建筑发展多年来一直未得到根本改观的建筑师“缺位”和“失语”的现实困境,如何切实发挥建筑师的龙头作用,在设计源头即奠定和夯实建筑的绿色基石,确保绿色建筑设计基本质量,避免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向性偏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也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研究秉承“回归基本概念,回归基本原理,回归问题本身,面向现实情境、‘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宗旨,采用整体、综合、融贯的系统思维,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展开。首先,以2008-2014年期间广东省内部分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和全部获得广东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共计155项,含单体建筑600余幢)设计文本及申报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系统论等学科基本理论,对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探究。指出了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普遍存在忽视环境和气候而以主动式技术应用为主导的倾向和“达标应对式”设计盛行的现象,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源于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等存在认知误区或偏差;二是在我国现有发展模式下,身陷市场的建筑师基于制度约束等现实情境而采取的“理性”选择所致。其次,回归绿色建筑基本概念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并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面、系统的解析,紧扣当下建设实际,多方面阐释和论证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主导和核心即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制约要素即方案阶段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设计,指出适应气候、融合自然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系统地厘清和明确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基本职责。再次,以建筑学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探究了广府传统民居生态经验的体现及内在机理,指出广府传统民居利用建筑本体防热和自然通风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与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倡导的以“防热”、“自然通风”为主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强调学习和借鉴传统民居生态经验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避免陷入“符号化”、“表象化”的窠臼。进而,基于“建筑师角色无法替代”和“设计决策关乎利益和价值判断”等既有研究结论,确定“把住设计核心和关键要素”与“设计约束”并举的对策研究思路,借鉴文化学“文化结构”层级概念,探讨并尝试建构了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三层次框架:1)观念层面:确立绿色建筑观—结合自然、适应气候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的绿色内核和基石;2)制度层面: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性能导向和灵活性等原则;鉴于绿色建筑正外部性及设计方案抉择关乎利益及主观价值等因素,需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体系及设计约束机制,包括设计标准、评价标准、设计指引和设计审查以及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等;3)实操层面:在明晰和确立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基础上,采用基于气候分析的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方法,在制度层面的保障下奠定建筑的绿色基石。针对现行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和评价机制相对后置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完善方案阶段绿色建筑设计评审机制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最后,基于对既有建筑防热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的总结和进一步分析,结合本研究前述成果,提出了建筑空间防热设计和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概念、设计机理、设计思路以及设计要素优先次序等,并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和虚拟实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方向性的佐证和进一步阐释。本研究对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及设计管控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尽了些许微薄之力,对绿色建筑设计有关人员尤其是建筑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吴奕颂[3](2018)在《住宅建筑的电气节能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紧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为低下,仅为32%左右,每生产100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5倍,日本的9倍,能否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合理的节约能源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而在我国能耗统计中,建筑能耗约占三分之一,居我国能耗首位,在其中,电气能耗占有绝大部分,而在建筑行业,住宅建筑又占有极大的比重,所以做好建筑电气节能方面的工作,尤其是住宅建筑电气节能方面的工作,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住宅建筑的电气节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大多存有以下问题:1、居民负荷计算中对需要系数的取值不够准确,其直接导致小区的变压器容量选择偏大,负载率偏低,产生大量的不必要的能量损耗;2、小区变压器损耗过高,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在设计中,对于变压器的运行方式及数量选择上没有考虑到小区的特性,使选定的变压器不能完全与小区负荷相匹配;3、对于小区输电线缆大多依据发热条件选取型号,虽然这种选择方式避免了因线缆过于发热产生能量损耗,但其因线阻而产生的损耗还是依然大量存在的;4、很多照明系统的设计单纯的考虑初期投资成本,没有采用合理的照明节能措施,甚至为了降低投资而采用了价格低廉的非节能型灯具。这些问题随着每个住宅建筑的建成,产生了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损耗,故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测算,主要取得以下的研究成果:(1)传统设计中居民的负荷计算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负荷计算中需求系数的不合理选用导致设计方案产生了损耗,经过分析,针对住宅建筑电气负荷计算中的需要系数进行研究,对现有的需要系数进行修正,使其更为合适。(2)阐述了变压器自身损耗的多样性和其损耗产生的复杂性,通过分析,确定从台数、负载率、运行方式三个方面降低变电系统的能源损耗。(3)正确合理的选定低压线缆的截面是降低低压线缆损耗的重要措施,通过分析计算,得知依据发热条件所选电缆型号的基础上增加线缆截面的线缆,是低压线缆节能降耗的最佳选择。(4)通过对实际项目照明系统的能耗计算,得出运用节能型灯具并采取智能控制系统的节能方案产生的经济效益显着,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郭乃嘉[4](2018)在《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若干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住宅建筑电气设计几个常见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包括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依据的选择、紧急求助装置的设置、住宅户内设计的深度、非消防电缆电线型号的选择、高层住宅建筑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问题等。

张鹏[5](2016)在《综合住宅楼用电负荷计算研究及其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在电气设计中,电气负荷计算影响着各种配电设施的合理选择与设计,关系着电气设备可靠运行,以及住户的用电安全和人身安全,目前通用的住宅电气负荷计算方法多采用需要系数法,依据住宅面积确定负荷指标。负荷计算准确与否,一方面取决于估算负荷是否准确,另一方面取决于需要系数选取是否合理。在目前现行的住宅电气设计规范中,简单的按照建筑面积来确定住宅计算负荷,这种负荷计算方法由于没有考虑实际住户用电设施情况,往往造成估算误差大,表现为估算值远大于实际需求,导致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如何准确合理的确定单位住宅的计算负荷指标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需要系数,成为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中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文针对传统负荷计算方法的弊端,依据实际住户用电设施情况,提出了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单位住宅的计算负荷指标进行预测和计算,给出了一种准确确定计算负荷指标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工程案例,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选择了比较典型的住宅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住户电器的拥有量,及其用电量等,研究了不同家庭的家用电器拥有量与单位住宅计算负荷的关系,根据实地考察获取的研究样本数据,确立将建立以家用电器功率为自变量,以单位住宅的计算负荷为因变量的负荷预测模型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方向。2)考虑单位住宅的计算负荷指标预测的特殊性,本文对几类负荷预测方法的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预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采用回归分析法作为单位住宅计算负荷指标的预测方法;3)根据获取的样本数据,建立了基于回归分析法的单位住宅计算负荷指标的预测模型,根据标准误差,分析表明当计算负荷与用电功率成幂指数时回归效果最好。4)基于回归分析法建立住宅负荷计算预测模型,对综合住宅楼项目进行负荷预测及计算,并根据负荷计算的结果,对供配电设备进行了计算及选型,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论文提出的方法对比传统的经验性方法,提高了负荷计算的精度,最终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之下,实现了整个项目的经济性,稳定性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满足了工程设计的要求。

赵兵[6](2014)在《住宅电气设计探讨分析》文中指出当下,住宅电气设计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日趋成熟,虽然住宅电气设计已成为住宅设计内容的重心,但在设计的某些细节容易被忽视。本文结合国内住宅当前的实际状况做了有益的探讨,为适应当代住宅电器设计,提出了现代住宅电气设计的几点思路。

刘智宏[7](2013)在《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文中认为住宅的总体电气设计是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住宅小区建筑电气设计的思路及电气设计的几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负荷计算、供电电源设计、变配电室设计、电力电缆设计、照明设计以及弱电系统设计。以北京、天津、大连等几个城市为例,将其地方标准和设计思路进行对标。本文以规范、设计原理和地方规定为根本、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在各部分的设计中对相应的节能措施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项目情况进行运用,通过相关计算,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

董震[8](2010)在《论住宅设计的电气安全问题》文中认为在现代住宅设计过程中,电气设计是住宅设计的重要设计之一。电气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对住宅的后期的设计和住宅施工产生重要影响,电气安全问题对将来住宅是否能正常使用起决定性作用。首先阐述现阶段在住宅设计中电气安全所存在的问题,再根据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赵秀岩[9](2010)在《论住宅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气设计是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住宅设计规范》的实施和广大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住宅供电系统日渐合理,住宅电气设计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日趋成熟,但在住宅电气设计实践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规范住宅电气设计对具有重要意义。

张志宏[10](2010)在《浅谈住宅配电设计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践,对住宅配电设计中容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住宅总电源进线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设置,住宅配电箱内设计的几种情况,燃气报警控制器设置的必要性等。最后指出,应处理好住宅电气设计中这些易被忽视却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保证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住宅电气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电气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2.2.1 相关评估标准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2.4 启示与局限
    2.5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3.1.2 设计建造影响
        3.1.3 使用过程影响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3.6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4.1.2 评价建立原则
        4.1.3 评价构建方法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4.2.3 指标项的筛选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4.4.1 功能空间
        4.4.2 墙体结构
        4.4.3 管线设备
        4.4.4 物理环境
        4.4.5 无障碍
    4.5 本章小结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5.1 指标权重确定
        5.1.1 权重确定方法
        5.1.2 确定指标权重
    5.2 综合评分计算
    5.3 辅助评价工具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5.4 评价使用流程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5.5.1 案例介绍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球共识
        1.1.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常态化
        1.1.3 绿色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的“缺席”与“迷失”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域界定
        1.2.1 相关概念释义
        1.2.2 研究域的界定
    1.3 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及述评
        1.3.1 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2 国内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意义
第2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现状问题及思考
    2.1 绿色建筑发展及设计概况
        2.1.1 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1.2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概况
        2.1.3 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设计概况
    2.2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与建筑师的绿色“迷思”
        2.2.1 建筑设计的绿色“缺失”主要体现
        2.2.2 建筑师的绿色“误会”与“迷思”
        2.2.3 绿色建筑的“神”、“形”之辩
    2.3 绿色建筑的“创新”体现与建筑师的“失语”
        2.3.1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与“创新”
        2.3.2 实践中“理性”建筑师的选择性“失语”
        2.3.3 绿色建筑的复杂性探究及思考
    2.4 关于“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反思
        2.4.1 “达标应对式”设计模式的是非功过
        2.4.2 绿色建筑正外部性与“看得见的手”
        2.4.3 绿色建筑的设计“龙头”之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
    3.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征
        3.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3.1.2 绿色建筑的特征
    3.2 回归本原辨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1 基于绿色建筑的本质内涵界定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
        3.2.2 基于建筑整体性能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2.3 基于环境负荷探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和关键
        3.3.1 评价指标概况
        3.3.2 评价指标与建筑专业设计的关联
        3.3.3 设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设计要求
        3.3.4 各设计阶段的特点
        3.3.5 各阶段设计内容与绿色建筑指标的关联
        3.3.6 绿色建筑设计各阶段的核心与关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热气候区传统建筑的生态经验
    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1.1 岭南和岭南传统建筑
        4.1.2 广府、广府传统建筑和广府传统民居
        4.1.3 时间范畴
    4.2 岭南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4.2.1 自然环境
        4.2.2 历史沿革
    4.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探讨
        4.3.1 广府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4.3.2 广府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设计特点
        4.3.3 广府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及其局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探讨
    5.1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解析
        5.1.1 设计问题及设计过程的本质
        5.1.2 建筑设计方法经典理论辨析
        5.1.3 建筑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
    5.2 对绿色建筑设计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的进一步分析
        5.2.1 基于“时间尺度”和“设计问题模型”对关键设计要素的再分析
        5.2.2 避免主观因素及“强权”干预的关键设计要素再分析
    5.3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建构
        5.3.1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框架
        5.3.2 对策一:澄清认识,回归本源,重构绿色建筑观
        5.3.3 对策二:确立设计原则,完善设计指引,健全管控机制
        5.3.4 对策三:把握设计核心,抓住关键要素,建筑绿色基石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解析
    6.1 设计概念与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1 被动式设计、生物气候设计、建筑热工设计与建筑气候设计
        6.1.2 适应湿热气候的建筑节能设计机理
        6.1.3 结合自然的建筑空间防热和通风设计
    6.2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1 建筑空间自然通风设计的内涵及机理
        6.2.2 建筑外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2.3 建筑表皮与内部空间自然通风设计
    6.3 建筑空间防热设计
        6.3.1 建筑表皮防热设计
        6.3.2 建筑外部空间防热设计
        6.3.3 建筑内部空间防热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范例及能耗实验
    7.1 岭南特色的绿色设计典范—广州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
        7.1.1 项目概况
        7.1.2 设计理念
        7.1.3 设计方法
        7.1.4 设计特点
    7.2 自带绿色“基因”的理性设计范例—广州发展中心大厦
        7.2.1 项目概况
        7.2.2 设计理念
        7.2.3 设计方法
        7.2.4 设计特点
    7.3 针对典型办公建筑能耗敏感性的正交实验
        7.3.1 正交实验表的因素及水平选取
        7.3.2 正交实验基础模型设置
        7.3.3 标准层正交实验
        7.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7.3.5 重点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7.3.6 实验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住宅建筑的电气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的研究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负荷计算的节能研究
    2.1 负荷计算的基本内容
        2.1.1 用电符合分类
        2.1.2 用电负荷选取
        2.1.3 公共用电的负荷计算
        2.1.4 居民用电的负荷计算
    2.2 传统设计项目分析
        2.2.1 设计角度分析
        2.2.2 项目用电实测
        2.2.3 产生能耗问题
    2.3 能耗问题分析
        2.3.1 影响负荷计算的因素
    2.4 调整需要系数的选取
        2.4.1 依据住宅面积修正需要系数
        2.4.2 依据居民生活水平修正需要系数
        2.4.3 依据住宅所处地域修正系数
    2.5 采用修正系数的实际案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压器的节能研究
    3.1 变压器的基本参数
    3.2 当前研究焦点
    3.3 变压的损耗分析
        3.3.1 自身损耗产生原因
    3.4 易因设计不当产生的损耗
        3.4.1 未能采用新型节能型变压器
        3.4.2 因追求最小负载功率而降低负载率
        3.4.3 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变压器的数量及方式
    3.5 设计实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压输电线缆的节能研究
    4.1 技术参数
    4.2 实际项目的电缆损耗
    4.3 节能分析
        4.3.1 尽量减少导线长度
        4.3.2 尽量降低线缆电阻
    4.4 采取节能措施的实际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照明系统的节能研究
    5.1 传统设计项目分析
    5.2 照明系统节能分析
        5.2.1 选用节能型灯具
        5.2.2 考虑使用环境对照明的影响
        5.2.3 合理选择高效光源
        5.2.4 采用混合照明
        5.2.5 采用高效率节能灯具
        5.2.6 合理选择照明系统的控制方式
    5.3 住宅建筑各部位照明节能措施
        5.3.1 户内区域的照明节能措施
        5.3.2 公共区域的照明节能措施
        5.3.3 小区景观的照明节能措施
        5.3.4 小区车库的照明节能措施
    5.4 采用节能措施的实际案例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4)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依据的选择
2 紧急求助装置的设置
3 住宅户内设计的深度
4 非消防电缆、电线型号的选择
    4.1 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的非消防电缆、电线选择问题
    4.2 二类高层住宅建筑的非消防电缆、电线选择问题
5 高层住宅建筑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问题
6 结语

(5)综合住宅楼用电负荷计算研究及其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分析
    1.3 课题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水平与现状
第2章 住宅计算负荷预测方法的分析与选定
    2.1 住宅计算负荷的调查分析
    2.2 住户的月用电量以及年用电量
    2.3 家用电器的拥有量以及电器功率的调查
    2.4 负荷的预测方法的选择
    2.5 确定性预测方法
        2.5.1 单耗法
        2.5.2 负荷密度法
        2.5.3 分类负荷预测法
        2.5.4 回归分析法
    2.6 不确定性预测方法
        2.6.1 灰色理论预测法
        2.6.2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住宅负荷计算预测模型的建立
    3.1 回归模型建立的直观思想
    3.2 回归模型建立的方法——最小二乘法
    3.3 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回归问题
    3.4 样本获取
    3.5 计算负荷预侧模型的建立
    3.6 预测模型的显着性校验
    3.7 回归模型的残差分析及置信区间计算
    3.8 负荷预测模型的验证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功能区划分和预测模型的综合住宅楼用电功率评估
    4.1 实际应用中家用电器总功率的计算原则
    4.2 综合住宅楼的家用电器的总功率预测
    4.3 综合住宅楼的用电负荷计算
        4.3.1 负荷数据
        4.3.2 综合住宅楼负荷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住宅楼供配电系统设计
    5.1 供电电源、电压的选择
    5.2 电力变压器选择
    5.3 短路电流计算及设备和导线的选择
        5.3.1 短路电流计算
        5.3.2 导线和电缆的选择
    5.4 供配电系统的经济及稳定性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住宅小区建筑电气设计负荷计算
    2.1 我国住宅电气负荷的发展历程及设计标准
    2.2 方案及初步设计阶段的负荷计算
    2.3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负荷计算
    2.4 关于住宅负荷计算的相关地方规定
        2.4.1 北京市地方规定
        2.4.2 大连市地方规定
        2.4.3 天津市地方规定
        2.4.4 江苏省地方规定
第3章 住宅小区供电电源、变配电室的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
    3.1 住宅小区供电电源的确定及设计
        3.1.1 供电额定电压
        3.1.2 确定供电电压等级的一般原则
        3.1.3 居民住宅的供电方式
    3.2 开闭站的设计
        3.2.1 开闭站的设置原则
        3.2.2 10 千伏开闭站可负担的容量
    3.3 住宅小区变配电室的设计
        3.3.1 变压器类型的选择
        3.3.2 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3.3.3 局管户与自管户
        3.3.4 住宅小区 10/0.4kV 变电室土建设计
    3.4 住宅小区变配电室的节能措施研究
        3.4.1 合理的选择变配电所的位置
        3.4.2 选用节能型变压器
        3.4.3 合理选择变压器的数量及运行方式
        3.4.4 提高功率因数和负荷率
第4章 住宅小区室外电力电缆设计及线缆节能措施研究
    4.1 住宅小区室外电力电缆线路的设计
        4.1.1 一般原则
        4.1.2 广华新城室外电力管线设计
    4.2 电力电缆线路的节能措施研究
第5章 住宅小区照明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
    5.1 照明光源、灯具及附件
    5.2 公共区域照明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
    5.3 汽车库照明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
        5.3.1 智能照明系统
        5.3.2 光导管照明
        5.3.3 采用方案
第6章 住宅小区各弱电系统设计
    6.1 安全防范及视频监控系统
    6.2 网络通信系统
    6.3 有线电视系统
    6.4 数字式彩色可视对讲系统(含门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住宅设计的电气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设计中在电气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室内配电盘摆放没有正确位置
    1.2 室内供电缺少电源容量
    1.3 缺乏配电回路
    1.4 配电箱、柜等没有标准尺寸
2 针对现阶段我国住宅设计过程中电气安全问题的具体相关建议
    2.1 电能表方面
    2.2 进户线问题
    2.3 室内方面
    2.4 插座设置问题
    2.5 地线方面
    2.6 各种保护措施方面
3 结论

(9)论住宅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电气设计标准与易忽略的若干问题
2 住宅室内外电气设计的技术要求
3 重视相关规范的相关条文的理解运用

(10)浅谈住宅配电设计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住宅总电源进线剩余电流断路器的设置
2 住宅配电箱的设计
3 设置燃气探测报警器的必要性
4 结 语

四、住宅电气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对策与方法研究[D]. 徐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住宅建筑的电气节能技术研究[D]. 吴奕颂.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 [4]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 郭乃嘉. 建筑电气, 2018(02)
  • [5]综合住宅楼用电负荷计算研究及其供配电系统的设计[D]. 张鹏. 东北大学, 2016(06)
  • [6]住宅电气设计探讨分析[J]. 赵兵. 神州, 2014(06)
  • [7]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设计及其节能措施研究[D]. 刘智宏. 北京建筑大学, 2013(S2)
  • [8]论住宅设计的电气安全问题[J]. 董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21)
  • [9]论住宅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运用[J]. 赵秀岩. 科技风, 2010(09)
  • [10]浅谈住宅配电设计中易忽视的几个问题[J]. 张志宏. 现代建筑电气, 2010(04)

标签:;  ;  ;  ;  ;  

住宅电气设计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