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股静脉狭窄合并血栓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

髂股静脉狭窄合并血栓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

一、髂股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振新[1](2021)在《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接受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并探索其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9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栓清除情况,随访支架通畅率、静脉通畅率、PTS发生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16个月,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溶栓期间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治疗前后患肢与健肢周径差:膝上15cm术前(8.15±3.31)cm、术后(1.17±0.77)c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下10cm术前(6.45±2.43)cm、术后(1.59±1.85)c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9个月支架内总体通畅率均为100%,下肢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1.31±16.09)%、(80.21+17.06)%,PTS发生率分别为5.13%、17.95%;术后9个月评估临床疗效,治愈20.51%,好转79.49%。结论:腔内综合治疗安全性可靠,术后短中期静脉通畅率、支架通畅率高,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PTS发生率,整体疗效显着,推荐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俞靖凡[2](2020)在《AngioJet及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年期随访结果》文中提出目的:研究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及球囊扩张碎栓与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治疗中央型及混合型急性下肢DVT的两年期临床疗效。方法:筛选我科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中央型及混合型急性期下肢DVT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四组,随访两年,共89例患者完成随访流程且临床资料完整,其中单纯CDT治疗(A组)21例、球囊扩张联合CDT治疗(B组)24例、AngioJet联合CDT治疗(C组)21例、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联合CDT治疗(D组)23例。统计并比较分析各组围手术期资料(溶栓剂量、溶栓时间、术前及术后血栓评分、血栓清除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其它介入治疗情况)、两年随访资料(PT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髂股静脉通畅率、生活质量评分、随访抗凝及加压情况、随访并发症情况、再次介入治疗)。结果:四组溶栓剂量及溶栓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除B组与C组、C组与D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前、术后血栓评分及血栓清除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下腔静脉滤器及髂静脉支架放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术中血栓抽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年内中-重度PTS发生率A组与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出院后第2年与入院时生活质量评分差值A组与C组、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四组两年溃疡率及累积PTS发生率、出院前及出院后6月随访髂股静脉通畅率、随访抗凝及加压情况、随访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介入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比单纯CDT治疗中央型及混合型急性下肢DVT,联合AngioJet(联用或不联用球囊扩张碎栓)能够改善随访中远期生活质量;联合球囊扩张碎栓及AngioJet能够减少两年内中-重度PTS发生率。采用球囊扩张碎栓辅助CDT治疗不会增加两年内PTS风险,且能够减少治疗期间溶栓药物用量、缩短溶栓时间。

徐伟洋[3](2020)在《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ac femoral venous thrombosis,IF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以发病急、全下肢肿胀、伴皮温升高为主要特点,如果治疗不当,远期将会转变成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ost thrombotic syndrome,PTS),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IFVT是PTS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在长期抗凝的情况下,PTS的发生率也高达20%~50%[2]。虽然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IFVT的治疗中效果较好[3],但依然存在溶栓周期长、出血风险高等缺点。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关键。球囊扩张辅助CDT为治疗急性IFVT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与传统治疗对照研究较少,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证实。本课题旨在对比分析球囊扩张辅助CDT与系统溶栓及单纯CDT治疗IFVT的有效性、安全性、住院时间及费用、远期预后等方面有无差异。以期为急性IFVT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7例IF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35例)采用足背静脉溶栓治疗,B组(37例)采用单纯CDT治疗,C组(35例)采用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并结合电话及门诊等方式随访,随访期间需复查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采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下肢周径变化、静脉通畅程度、出血发生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凝血功能、远期PTS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方面有无差异,并探讨影响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设定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治疗前大腿及小腿健、患侧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10d大腿及小腿健、患侧周径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小于A组和B组(P<0.05)。2.三组治疗前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10d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小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治疗后10d及6个月的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优于A组和B组(P<0.05)。3.三组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分别为:A22.86%(8/35)、B 10.81%(4/37)、C2.86%(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溶栓时间及尿激酶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K两两比较:C组短(少)于A组和B组(P<0.05)。5.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结果表明,C组PTS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C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方式和治疗后大腿周径差(cm)对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OR=0.003,95%CI:0.002~0.005,P=0.0119)和B组(OR=0.015,95%CI:0.002~0.870,P=0.0484)疗效更差,C组的预后静脉通畅率更可能大于等于50%。治疗后大腿周径差越大(OR=0.352,95%CI:0.135~0.921,P=0.0333)的患者预后效果更差,静脉通畅率更可能小于50%。而性别、年龄、尿激酶用量和溶栓时间等对预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种方式对IFVT的治疗都是有效的。2.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IFVT较单纯CDT和系统溶栓疗效好,且不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3.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IFVT虽然住院费用较高,但具有治疗周期短、溶栓用药少、PTS发生率低、预后静脉通畅率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李维一[4](2020)在《血管腔内治疗在NIVCS合并轻症下肢静脉曲张中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对比血管腔内治疗和物理保守治疗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合并轻症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了解对NIVCS进行早期干预是否可以缓解或遏制下肢静脉曲张病情的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 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因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轻症下肢静脉曲张(C2-C3级)于我科就诊的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15例,行左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予以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B组患者15例,在NIVCS诊断明确后行物理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于随访期间在改良静脉临床危险程度评分(rVCSS)、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评分(CIVIQ-14)、髂静脉血栓形成、隐股瓣返流时间等方面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A组患者成功进行髂静脉狭窄段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2例患者植入2枚支架),复查造影发现侧支血管较术前明显减少或消失。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下肢静脉造影及下肢静脉CTV检查,A组患者髂静脉未出现再狭窄,髂静脉支架通畅,未出现支架闭塞,髂静脉支架通畅率为100%。B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深静脉通畅,未出现髂静脉血栓形成情况。A、B两组患者在治疗后rVCSS评分较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rVCSS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CIVIQ-14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CIVIQ-14评分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而在治疗后3月、6月、12月A组患者CIVIQ-14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隐股瓣返流时间较术前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1月、3月隐股瓣返流时间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5),而治疗后6月、12月隐股瓣返流时间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对于NIVCS合并轻度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12个月随访期内疗效肯定,髂静脉支架通畅情况良好,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既保留了大隐静脉,也缓解了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延缓了下肢静脉曲张病情的进展,疗效明显优于物理保守治疗,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王益夫[5](2020)在《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经小隐静脉入路、胫后静脉入路与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9月-2019年12月109例行CDT治疗的急性近端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置管溶栓不同入路将其分为A、B、C三组,经患侧小隐静脉切开置管36例为A组、经患侧胫后静脉切开置管46例为B组、经患侧腘静脉穿刺置管27例为C组,比较每组患者溶栓后疗效、溶栓后三组之间疗效差异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等。评价指标具体包括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肢大腿消肿率,静脉通畅度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溶栓总剂量、手术相关并发症等。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对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不同组间的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采用SNK-q检验;每组溶栓前后差异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定性资料通过例数(构成比或率)来描述,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即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溶栓前后对比A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62±0.71)cm、(1.42±0.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36±2.64)分、(2.53±1.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77±0.60)cm、(1.35±0.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前后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8.87±2.55)分、(2.43±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42±0.60)cm、(1.32±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9.52±2.17)分、(2.44±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治疗后,三个组的患肢肿胀程度和静脉通畅度都明显得到改善。2、三组间溶栓后对比ABC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1.42±0.38)cm、(1.35±0.38)cm、(1.32±0.4)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41,P=0.548>0.05);三组患肢消肿率分别为(74.66±6.65)%、(76.2±8.39)%、(75.14±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9,P=0.672>0.05);三组溶栓后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2.53±1.72)分、(2.43±1.59)分、(2.44±2.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1,P=0.969>0.05);静脉通畅改善度分别为(73.08±17.75)%、(71.83±19.96)%、(73.78±2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1,P=0.913>0.05);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6.44±13.63)min、(69.8±16.53)min、(54.3±9.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91,P<0.05);三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11±15.85)ml、(32.35±11.76)ml、(8.15±3.44)ml,差异明显(F=45.91,P<0.05);三组溶栓时间分别为(6.39±1.02)天、(6.3 7±0.95)天、(6.33±1.3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1,P=0.979>0.05);三组溶栓尿激酶总剂量分别为(316.11±70.72)万单位、(308.91±77.67)万单位、(308.89±96.89)万单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6,P=0.908>0.05);住院总天数三组分别为(12.22±3.45)天、(13.04±2.76)天、(12.41±3.02)天,无明显差异(F=0808,P=0.448>0.05)。从上述结果看出,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C组小于A组和B组,A组B组间显着差异。3、三组术后并发症对比A组出现了 9例,发生率为25.0%;B组出现了 12例,发生率为26.1%;C组并发症有1例,发生率3.7%。C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和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5,P<0.05)。[结论]1、三种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均有显着疗效。2、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更方便处理髂静脉病变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更多优点。但临床上仍需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方法。

谢虎[6](2019)在《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加与不加弹力绷带加压患肢及传统治疗三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从中寻求一较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我科室收治的66例非慢性左Cockett综合征伴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又称C组21例),其中观察组又分A组(25例)与B组(20例)。A组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Inferiorvena cava filter,IVCF)+置管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graphy,PTA)+髂静脉支架植入加弹力绷带加压治疗;B组所有患者除了不加弹力绷带,余治疗同A组;C组为传统治疗。通过定期的影像学、手动测量、随访的方式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血栓清除效率、消肿程度、预后情况来临床分析三组不同治法方式的疗效。结果:6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随访(10.27± 6.678)个月,治疗时间7-10天不等,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本研究表明:A组25例患者均行IVCF+CDT+PTA+髂静脉支架植入加弹力绷带加压与B组20例行髂静脉支架植入+IVCF+CDT+PTA相比,经前3天治疗,A组的溶栓效率和消肿效率好于B组(P<0.05),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A、B两组的溶栓效率和消肿效率并无明显差异,CTD治疗第4天起开始A、B两组的消肿效价无明显差异;A、B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溶栓效率、消肿率、后期血栓相关后遗症发生率及确诊PTS的发病率上疗效无明显差异且均优于对照组(C组)(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或治愈;就安全性而言,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为安全性高。结论:1VCF+CDT+PTA备髂静脉支架植入较传统治疗非慢性Cockett综合征伴LEDVT高效、预后好;2在介入治疗非慢性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上加弹力绷带加压患肢可以起到近3天内促进除栓、消肿的疗效,其安全性和高效性值得在临床中推荐运用;3.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中,IVCF可不做常规,但需要做好充分抗凝、除栓处理及严格的专科护理。

李磊,陈赛,王寒,张东明[7](2016)在《Cockett综合征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估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女性49例,男性4例)的临床资料。41例患者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导管引导下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12例患者表现为慢性静脉高压,予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15)个月。术后1个月、6个月及以后每年进行一次临床和造影评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左髂静脉均完全畅通,4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37例(90.2%)患者血栓完全溶解。在术后随访中,49例患者(92.5%)症状完全缓解,4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7.5%),50例患者(94.3%)支架完全畅通,3例患者(5.7%)出现了支架再狭窄。无死亡患者。结论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具有较高的早-中期通畅率,且安全有效。

李克伟[8](2016)在《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研究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为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病例,共32例,均行单纯置管溶栓治疗;B组为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病例,共28例,应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统计分析手术前、后两组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肢体消肿率、静脉通畅评分、治疗后深静脉通畅率评价近期疗效,并评估两组所用尿激酶的总量和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A组、B组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09±2.67)cm、(5.31±2.29)cm,无统计学差异(t=0.134,P=0.894),治疗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1.41±1.88)cm、(1.29±1.46)cm,无统计学差异(t=0.274,P=0.785);治疗前A组、B组患健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4.15±1.89)cm、(3.92±1.92)cm,无统计学差异(t=0.462,P=0.646),治疗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1.41±1.29)cm、(1.39±1.23)cm,无统计学差异(t=0.041,P=0.967);A、B两组的肢体消肿率分别为(73.59±25.22)%、(75.32±23.18)%,无统计学差异(t=0.359,P=0.741)。术前A组、B组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7.00(6.00,7.00)、7.00(4.00,7.75),无统计学差异(Z=-1.020,P=0.308),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00(0.00,2.00)、0.00(0.00,1.00),无统计学差异(Z=-2.265,P=0.374);A组、B组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2.00%(71.00%,100.00%)、100.00%(90.28%,100.00%),无统计学差异(Z=2.305,P=0.081);A、B两组的尿激酶总量分别为(204.38±108.27)x104U、(113.93±61.00)x104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96,P=0.000),两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11±2.57)天、(2.61±1.6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73,P=0.000),住院时间分别为(9.19±2.26)天、(7.75±1.3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5,P=0.008)。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10%和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4,P=0.002)。结论: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应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单纯置管溶栓相比两者疗效无差异,但AngioJet能明显提高血栓清除的效率,减少尿激酶用量、缩短药物溶栓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近期疗效良好,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杨春霞,王书智,吴刚,顾建平,殷信道,卢铃铨[9](2015)在《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械性阻塞原因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A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机械性阻塞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下肢DVT的CTA和DSA影像资料,患者均有下腔静脉或下肢静脉机械性阻塞。将CTA三维图像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血栓部位及范围、侧支循环血管、血管受压部位以及对应的血管外病变,分析静脉阻塞原因。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A及DSA诊断的一致性。应用x2检验,比较CTA及DSA分别对左、右髂股静脉,下腔静脉,髂内静脉内血栓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47例下肢DVT中左下肢28例,右下肢14例,双下肢5例。下肢DVT的机械性阻塞原因:髂静脉受压静脉综合征(IVCS)27例,左髂总静脉受到右髂总动脉的压迫,受压程度55.41%100.00%,平均(77.1±16.8)%;下腔静脉先天性狭窄或闭塞3例;布加综合征2例;盆腔肿块压迫髂总静脉4例;右侧腹股沟增大的淋巴结压迫右股静脉3例;左侧腹股沟增大的淋巴结压迫左股静脉2例;其他机械性阻塞原因6例,右侧髂动脉瘤压迫右髂静脉1例、盆腔自发性血肿压迫左髂静脉1例、左股浅静脉狭窄2例、右侧髂静脉狭窄1例、左侧腘静脉狭窄1例。CTA与DSA对髂股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好(Kappa=0.978),对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好(Kappa=0.737),对髂内静脉血栓的诊断一致性差(Kappa=0.189)。CTA与DSA对左、右髂股静脉内血栓(分别为52、51例)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对下腔静脉内血栓(分别为21、17例)的诊断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1.50,P>0.05),对髂内静脉血栓(分别为14、2例)的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3,P<0.05)。结论 CTA能清楚地显示血栓的位置、范围,与常规DSA对比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并且能准确诊断造成下肢DVT的机械性梗阻原因。

赵堂海,郭明金,张杰,逄晓军,战激光,秦少华[10](2013)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收治的262例(275条肢体)下肢深静脉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局部麻醉下的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手术成功268条肢体(97.5%),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未能完全开通(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开通)经腰升静脉回流或侧支代偿。240例(91.6%)253条肢体获随访896个月,平均(48.3±20.2)个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0%);轻度缓解7条肢体(2.8%)。结论:下肢深静脉PTS的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二、髂股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髂股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Cockett综合征腔内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AngioJet及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年期随访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资料收集
        1.2.1 住院资料
        1.2.2 随访资料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
        1.3.2 溶栓治疗
        1.3.3 静脉造影术
        1.3.4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取出术
        1.3.5 髂静脉支架植入术
        1.3.6 单纯CDT治疗(A组)
        1.3.7 球囊扩张联合CDT治疗(B组)
        1.3.8 AngioJet联合CDT治疗(C组)
        1.3.9 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联合CDT治疗(D组)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各组基线资料
    2.2 溶栓时间、溶栓剂量
    2.3 血栓评分及血栓清除率
    2.4 围手术期并发症
    2.5 其它介入治疗情况
    2.6 随访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介入治疗在血栓后综合征预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血管腔内治疗在NIVCS合并轻症下肢静脉曲张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及奖励
致谢

(5)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一般资料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观察组术式
        2.2.3 对照组术式
        2.2.4 治疗期监测
        2.2.5 随访指标
        2.2.6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数据对比情况
        3.1.1 各种结果比较
        3.1.2 术后并发症结果比较及处理措施
        3.1.3 复发情况
    附录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7)Cockett综合征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疾病诊断标准
    1.3 介入治疗方法
    1.4 随访及治疗成功评价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8)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2 方法
3 结果
    3.1 近期疗效
    3.2 随访
4 讨论
    4.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般特点及临床治疗方式
    4.2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特点及优势
    4.3 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的临床意义
    4.4 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
    4.5 急性LEDVT合并髂静脉狭窄的处理
    4.6 并发症
5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术后处理
    1.4 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2.2 随访
3 讨论

四、髂股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D]. 许振新.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AngioJet及球囊扩张碎栓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年期随访结果[D]. 俞靖凡. 苏州大学, 2020(02)
  • [3]球囊扩张辅助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D]. 徐伟洋. 郑州大学, 2020(02)
  • [4]血管腔内治疗在NIVCS合并轻症下肢静脉曲张中的疗效分析[D]. 李维一.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D]. 王益夫.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D]. 谢虎. 延边大学, 2019(01)
  • [7]Cockett综合征的腔内介入治疗疗效分析[J]. 李磊,陈赛,王寒,张东明.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6(03)
  • [8]药物机械偶联式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李克伟. 苏州大学, 2016(01)
  • [9]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械性阻塞原因中的作用[J]. 杨春霞,王书智,吴刚,顾建平,殷信道,卢铃铨.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5(08)
  • [10]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J]. 赵堂海,郭明金,张杰,逄晓军,战激光,秦少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06)

标签:;  ;  ;  

髂股静脉狭窄合并血栓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