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点阵液晶模组应用技术实现可视化编程

图形点阵液晶模组应用技术实现可视化编程

一、实现可视化编程的图形点阵液晶模块应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亚琴[1](2020)在《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跨学科问题驱动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思维培养是国内外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跨学科问题驱动学习环境对于发展计算思维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旨在创建支撑编程与数学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环境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指导下重新设计课程与学习活动,之后进行三轮迭代的教学实践,对此学习环境不断凝练修改,以对K-12教育跨学科发展计算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做出贡献。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采用跨学科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来发展小学生的计算思维?其中包括三个子问题:(1)跨学科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与策略是什么?(2)如何基于上述原则与策略,在数学与编程结合的跨学科情境中迭代改进学习环境设计?(3)跨学科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对于计算思维发展的效果怎样?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元分析法、基于设计的研究、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开展研究工作。由于计算思维概念的复杂性与抽象性、评价方式的多维性与可操作性,所以应先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创建计算思维概念模型与评价框架。根据计算思维起源的两个关键观点,以及探索的计算思维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内涵变化,综述已有的计算思维概念模型,据此提出本研究的概念模型。根据计算思维运用较为广泛的评价维度、评价工具的选取来制定本研究的评价框架。(2)构建跨学科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框架。根据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经典PST理论,对计算思维实践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方法、社会交互以及技术环境的综述,识别三者之间的交叉性,为突出计算思维跨学科发展的独特性,提取其中核心的设计元素,构建问题驱动的跨学科学习环境设计原则,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3)进行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应用效果的应用与改进。初步策略提出之后,进行三轮数学与编程的跨学科教学实践,根据每一轮的数据分析结果对设计原则与策略不断修改凝练。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计算思维的抽象性与迁移性需需跨学科整合的知识来表征;计算思维应当从学科成就、问题解决过程与相关思维角度开展评价;跨学科发展计算思维的学习环境设计可从设计跨学科真实问题的教学方法、脚本支持小组配对编程协作互动关系与支持计算思维可视化表征的技术环境角度进行具体策略的提出。本研究深入研究了计算思维发展的内涵与评价角度,为研究者选取计算思维操作性框架与评价方式提供理论性指导;开发并不断修正计算思维跨学科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与教学策略,对提升小学生计算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跨学科发展计算思维提供了策略依据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研究不足包括研究对象范围的局限性与配对小组内的协作机制缺乏记录分析。后续研究除了完善以上不足之外,还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计算思维跨学科学习环境的适用学科以及设计原则与策略;扩大研究的样本量,重新设计、开发计算思维与其他基础学科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探索不同配对编程小组协作的内部机制与配对伙伴自身的独特性的关联,以支撑配对小组计算思维发展路径的异同性。

车彦秀[2](2020)在《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开源电子Linkboy案例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能力,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各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重大主题。开源硬件作为一种教学用具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素养。目前在开展开源硬件教学的学校中,存在教师教授学生过渡模仿等问题,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设计型学习和STEM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指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开源硬件的教学中,对于解决当前的教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Linkboy平台作为开源硬件实施的载体,设计型学习理念为指导,从活动模型设计、案例开发、案例实践到教学改进的过程构建Linkboy课程体系。首先对设计型学习,STEM教育等理论进行梳理,对开源电子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选择Linkboy平台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开源电子Linkboy平台具备易实施,灵活性高等优点,便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对设计型学习和STEM教育,设计型学习和开源电子Linkboy进行适应性分析,指出在开源电子Linkboy课程中融入STEM教育,以设计型学习理念为指导具有一定可行性。继而根据“逆向思维”模型,基于设计的科学双循环探究模型,建构主义等理论构建了适应Linkboy课程的设计型学习活动操作模型。基于活动操作模型从学生、社会、知识本位层面出发完成了“入门篇、基础篇、提升篇”为内容的Linkboy课程体系开发。然后在济南市某高级中学进行教学实践,文中首先对“基础篇”主题一触发类传感器的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此轮教学包括“光控灯、震动报警器、人体检测装置”三个子课时,在每轮教学实践中及时从科学、技术等维度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不断修正课程体系。随后进行“提升篇”主题二数值探测类传感器的教学实践,此轮教学包括温湿度检测仪等三个子课时,让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工程技术思维,借助Linkboy平台历经探究环节、设计环节、优化环节的活动流程,不断发现问题、调查探究、分析问题、迭代设计作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结束后,通过课堂教学实录,学生作品分析以及学生态度分析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最后提出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开源电子Linkboy课程的运用建议,为教师开展开源硬件的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开源电子Linkboy课程中融入设计型学习理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课程增强了开源软硬件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方向性,打破了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式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案例。基于设计型学习的Linkboy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管慧明[3](2019)在《基于OpenGL的3D振动设备监控系统实现》文中指出在工业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对工作环境要求比较苛刻的设备,尤其是军用设备和汽车电子,在产品交付和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使它们满足具体的环境要求。其中的振动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筛选试验之一。3D远程监控系统克服了传统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进入空间小、噪声大的实验室并且利用大量时间去查看进行振动设备的运行状态的弊端,是一个给实验人员提供了更加便捷、远程、可以追溯故障率的监控系统。本文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结合目前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设计出了能够监视振动系统中每一个模块运行状态的监控系统,用以配合振动实验的进行,此系统为实验人员提供了逼真的3D界面与方便的查询操作。本文开篇首先阐述了3D界面的研究背景以及现状,其次对跨平台技术以及OpenGL ES可编程管线技术数学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再次是对振动设备监控系统设计中所运用的核心技术进行了具体的描述,重点对3D模型解析和模型的拾取算法做出研究。同时对振动设备监控系统的需求、整体设计和系统中使用的CAN通信协议进行了描述。本系统由显控终端和监控终端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监控终端由STM32F103C8T6芯片、温度传感器、电压采集电路和CAN物理层电路组成。监控终端针对于不适合工作人员现场工作的恶劣环境,实时的采集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电压、温度以及一些重要的模拟信号,并且通过CAN总线将获取到的数据发送到显控终端。显控终端搭载Cortex-A9处理器,加载振动设备三维模型,并根据各个模块的ID号来解析出各个监控终端发送来的实时数据,并将实时数据在三维界面上体现出来。然后分别描述了监控终端中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以及显控终端软件中各个模块的具体设计。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调试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界面操作流畅、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基本满足振动实验的各个功能需求。

郝璨[4](2014)在《基于FPGA的远程逻辑分析仪的研究》文中提出逻辑分析仪是一种测量数字电路中信号波形及其参数的一种测量仪器,其被广泛的应用于电路实验中,在现代的工程测量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传统逻辑分析仪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升级换代难、不方便携带等问题,本研究课题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同时对远程虚拟仪器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网络架构、系统组件设计和研发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逻辑分析仪的设计方法是基于硬件电路语言FPGA和软件Flex等技术实现了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系统。本文介绍了远程虚拟仪器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软件系统框架、硬件模块设计等多模块的详情。本研究课题是基于B/S框架的设计,包括基于FPGA的硬件设计和基于Flex的虚拟逻辑分析仪软界面的设计。本研究课题的软件系统和硬件模块分工明确,硬件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被测信号的获取,而软件系统的功能是实现信号采集、处理、分析和显示等功能。其中软件系统和硬件组件都涉及了多种核心架构和技术的使用和设计,例如SSH框架的使用,硬件电路对数字信号的处理分析和存贮等功能。经过测试,本远程虚拟仪器系统产生的逻辑分析仪,其采样频率范围为1us-10ms,由于本课题是基于支持因特网开发和部署的,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较好的满足学生对实验室数据和图形的实时性的需求,因本研究课题中有视频模块,此模块能满足学生对实验效果的实时观察的需求。总而言之,本系统有成本低、维护方便、升级更新快、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实验的短板和不足,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郑争兵[5](2013)在《基于FPGA的图形点阵液晶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适应高性能电子仪器仪表前端显示的应用需要,提出了一种高速FPGA处理器控制低速液晶显示模块的实现方案。阐述了内置T6963C液晶显示模块的特性,给出了FPGA与液晶显示屏TG240128A的硬件接口电路。依据图形显示编址方式和命令设置方法,利用Verilog HDL硬件语言完成了液晶显示驱动模块设计,实现了图像数据的图形显示。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基于FPGA的显示驱动电路能够产生正确的时序,发送数据符合T6963C控制器指令顺序,完成图像数据的显示。该系统能够有效解决高速FPGA对低速LCD的驱动及显示问题,在可视化设计中具有一定应用参考价值。

陈立克[6](2011)在《基于Xilinx FPGA设计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最有决定意义的集成电路技术是FPGA,它也是电子设计领域的前沿技术。FPGA具有集成度高、逻辑资源丰富、设计灵活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所以广泛应用于数字系统设计。掌握可编程逻辑器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现代数字系统设计至关重要,也是当今电子工程师的必备知识,然而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文章对Xilinx FPGA器件结构、应用特性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下面开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论文着重对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FPGA在内窥镜可视化、芯片设计、数字视频转换接口中的应用。所有设计都基于FPGA技术先进的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思想,控制电路完全由FPGA来实现,使整个系统的体积和功耗大幅度减小,提高了可靠性,简化了设计过程,减少了开发时间和费用,同时总模块变得小型化。本文参照1602字符型液晶控制机理与功能条件,以xc3s400-pq208 FPGA为控制芯片,运用HDL语言设计了LCD控制电路系统。利用Xilinx ISE 10.1开发工具,经过编译、综合、布局布线后生成bit文件配置到FPGA,最后经过ModelSimSE 6.0仿真,硬件测试平台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电路能够实现液晶显示控制功能。此方案是基于单片机设计方案的最佳替代,它操作灵活、通用性好。文章还采用FPGA技术设计了静态图形数据的存储和显示系统,通过FPGA内部RAM存储器和外部SDRAM存储器写入读取图像数据与传输控制。本系统着重进行FPGA内部逻辑设计、数据缓存电路以及外围控制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通过FPGA芯片内存储模块Block RAM读写缓存JPG图片的十六进制数据,再由FPGA管脚传送到VGA接口,并在TFT LCD显示屏上完成图形的显示输出。测试验证结果达到了对静态图形数据进行存储和显示的基本要求。

王远[7](2010)在《基于F28DSP的彩色LCD图像显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即薄膜场效应晶体管LCD是一种低功耗、高亮度、寿命长、低辐射、在体积和重量都有很大优势的一种显示技术,在当今的嵌入式领域包括手机、各种消费类电子和工业控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在很多系统需要将传统的显示器件升级到真彩色LCD,但存在着向后兼容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PLD)作为显示控制器芯片来实现显示模块平滑升级的方案。LCD控制器作为处理器与显示器之间数据交换的桥梁,其性能直接影响了系统的性能和显示的效果。本课题采用CPLD实现LCD控制器逻辑设计,TMS320F2812作为处理器,实现显示器的升级方案。设计主要完成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基于CPLD的数字逻辑设计。在详细分析并了解LCD驱动原理的基础上,以Lattice公司的ispMaCH4000系列的CPLD为平台,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通用LCD显示驱动逻辑电路,通过仿真、综合、静态时序分析(STA)和验证的逻辑设计流程后,进行板级的调试与验证。控制器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处理器接口模块、显存控制模块和LCD时序控制模块。经过分析与优化,实现640×480的显示分辨率,帧频达到58.5帧每秒。2)基于DSP的GUI驱动软件设计。处理器平台为TI公司的TMS320F2812数字信号处理器,GUI软件设计包括LCD控制器的驱动和Nand Flash的驱动,LCD控制器驱动实现了基本图形绘制和图像的更新,上层应用程序提供API函数;Nand Flash驱动实现了参数和初始化数据的存取,提供了Nand Flash的读取和编程操作的API函数。经过调试与验证,本设计可以稳定可靠的工作,控制器的刷新频率符合设计要求,在功耗、占用芯片面积和驱动能力上具有很大优势,达到了设计的性能要求。

唐新建[8](2010)在《基于WebGIS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能质量污染对各行业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因此,电能质量成为电力用户和电力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电能质量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电能质量监测,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可视化成为现代电能质量监测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结合当前智能电网可视化的发展需求,提出基于WebGIS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介绍了电能质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并针对电压暂升、暂降和中断等短时电能质量扰动问题提出采用小波变换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准确分类识别,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K-L变换,提取采样数据的特征量,简化分类识别的运算,然后重点分析了WebGIS可视化信息技术。系统设计采用DSP和MCU双架构体系硬件电路,充分发挥了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VC5402PGE100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微控制器N80C196KC的灵活控制作用,实现数据处理和任务协调分工协作。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WebGIS地理信息可视化的监测平台,对变电站等监测点的各项电能质量指标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和评估分析。该平台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混合模式构建电能质量分布式监测的网络结构。系统可以按地区分等级地监测电力网络主要站点的电能质量数据,并且可以完成实时查询、历史查询、报表生成和打印等功能。数据采用曲线和图形化显示方式,及其对应数据地理信息的可视化为电力系统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管理平台,大大提高现代化作业和科学化管理水平。系统成功挂网运行后,实际结果表明,将WebGIS技术应用于电能质量监测可以实现监测数据和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为实现智能电网中电能质量的可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蔡娜[9](2009)在《磁控溅射靶面电磁场智能控制与刻蚀均匀性研究》文中提出普通的磁控溅射往往存在刻蚀不均匀和靶材利用率低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通过改变磁控溅射的外加电磁场来进行刻蚀的新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控制磁控溅射磁场中磁性线圈的励磁电流,让来自磁性线圈的变化的励磁电流发挥磁控作用。在外加变化的磁场作用下,靶面被刻蚀的状态比普通磁控溅射的要均匀得多。刻蚀深度值是从边缘到中间逐渐增大的,靶面没有出现通常的刻蚀环。因此这种磁控配置大大提高了刻蚀的均匀性和靶材的利用率。要想控制好磁控溅射的刻蚀形貌,就必须对励磁电流进行智能控制。因此,本课题设计了一款脉冲发生器来对线圈中的励磁电流进行控制。本文结合“非平衡磁控溅射镀膜机”设备,围绕“磁控溅射靶面电磁场智能控制与刻蚀均匀性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给出了具体的电路设计。针对本课题的实验数据,本文对它们进行了应用回归分析和建模。并且还应用LabVIEW8.2软件针对整个控制系统和实验数据进行了虚拟仪表的设计。本文所设计的虚拟仪表主要用于脉冲控制信号和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应用回归分析从而实现对溅射过程的控制。其中,用于脉冲控制信号的虚拟仪表主要完成对控制信号的设置、信号的显示、以及用于在此种控制条件下磁控溅射各个性能指标的显示和实时数据的显示。至于应用于采集数据的虚拟仪表,它的主要任务则是完成对数据的应用回归分析和统计,从而拟合出线性拟合图、分布图、数值的预测估计以及在各种实验条件下数据的显示。

周黄鹤[10](2009)在《可重构嵌入式虚拟仪器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嵌入式技术和虚拟仪器技术的不断融合,嵌入式虚拟仪器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一种高效的嵌入式虚拟仪器的开发方法就显得迫切而重要。可重构技术是指器件可以根据情况对自身资源进行优化、调整的计算技术。国内外对可重构计算和虚拟仪器开发都有很多的研究,本文将可重构技术引入到嵌入式虚拟仪器系统的开发中来,研究一种可重构的嵌入式虚拟仪器的开发方法。本文对嵌入式虚拟仪器的可重构设计方法的研究,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将动态可重构的理念引入到可重构的硬件平台设计中,通过设计可重构的IP核,实现系统运行期间通过下载IP核的配置bit文件来实现硬件的重构;二、采用嵌入式虚拟仪器中间件架构并修改配置信息库,来实现其软件的重构;三、通过设计嵌入式虚拟仪器集成开发环境来集成嵌入式虚拟仪器开发所需的各种工具集以及各种资源库,将大大加快嵌入式虚拟仪器的开发的效率;四、以一款虚拟示波器的可重构开发为例,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可重构开发方法,结果表明,可重构设计方法的目标基本能够实现,若能继续充实IP资源库和完善嵌入式虚拟仪器集成开发环境,这一设计方法必将促使嵌入式虚拟仪器的开发朝着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实现可视化编程的图形点阵液晶模块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可视化编程的图形点阵液晶模块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跨学科问题驱动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计算思维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1.1.2 K-12计算思维培养的问题与挑战
        1.1.3 跨学科问题驱动学习环境发展计算思维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问题
        1.3.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计算思维发展的跨学科内涵剖析
        2.1.1 计算思维的缘起
        2.1.2 计算思维的内涵
        2.1.3 计算思维的概念模型
        2.1.4 小结
    2.2 促进计算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
        2.2.1 计算思维实践的教学方法
        2.2.2 促进计算思维发展的社会协作交互关系
        2.2.3 计算思维发展的技术环境
    2.3 计算思维发展的评价方式
        2.3.1 计算思维评价的三维框架
        2.3.2 计算思维量表
        2.3.3 评价任务设计
        2.3.4 小结
    2.4 总结评述
第三章 跨学科问题驱动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3.1 设计跨学科的真实问题
    3.2 采用脚本支持的小组配对编程
    3.3 支持计算思维的可视化表征
    3.4 小结
第四章 跨学科问题驱动学习环境的应用与改进
    4.1 研究对象
    4.2 应用过程
    4.3 评价方案
    4.4 第一轮Scratch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4.4.1 设计阶段
        4.4.2 实施阶段
        4.4.3 评价与改进
    4.5 第二轮熊猫套件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4.5.1 设计阶段
        4.5.2 实施阶段
        4.5.3 评价与改进
    4.6 第三轮micro:bit机器人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4.6.1 设计阶段
        4.6.2 实施阶段
        4.6.3 评价
第五章 问题驱动学习环境应用效果的总结性评价
    5.1 总结性评价设计
    5.2 数学学业成绩的分析
    5.3 计算思维发展水平分析
        5.3.1 计算概念与计算实践分析
        5.3.2 计算观点分析
    5.4 学习环境感知水平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计算思维的抽象性与迁移性需跨学科整合的知识来表征
        6.1.2 计算思维应当从学科成就、问题解决过程与相关思维角度开展评价
        6.1.3 计算思维发展需要跨学科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支持
    6.2 研究局限与不足
        6.2.1 研究对象范围的局限性
        6.2.2 配对小组内的协作机制缺乏记录分析
    6.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2 :项目一的示例课程
附录3 :项目二的配对编程手册示例
附录4 :项目三的配对编程手册示例
附录5 :计算观点量表
附录6 :协作感知量表
附录7 :认知负荷量表
附录8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9 :半结构化访谈量表
附录10 :焦点小组访谈量表

(2)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开源电子Linkboy案例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STEM教育
        1.2.2 开源硬件平台
        1.2.3 设计型学习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设计型学习
    2.2 设计型学习与STEM教育的融合
    2.3 设计型学习与开源电子Linkboy课程的契合性分析
第三章 基于设计型学习活动框架构建
    3.1 设计型学习操作模型
        3.1.1 “逆向思维”模型
        3.1.2 基于设计的科学探究模型
    3.2 基于设计型学习活动框架
        3.2.1 理论依据
        3.2.2 设计型学习活动框架构建
        3.2.3 基于设计型学习活动的特征
    3.3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开源电子Linkboy案例设计与开发
        3.3.1 课程内容定位
        3.3.2 课程教学目标
第四章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开源电子Linkboy案例实践
    4.1 前期教学分析
        4.1.1 教学环境分析
        4.1.2 学习者分析
        4.1.3 数据收集方法
    4.2 主题一:触发类传感器
        4.2.1 教学分析
        4.2.2 教学实施
        4.2.3 教学反思与改进
    4.3 主题二:数值探测类传感器
        4.3.1 教学分析
        4.3.2 教学实施
        4.3.3 教学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局限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OpenGL的3D振动设备监控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机界面的发展
        1.2.2 三维界面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1.4 文章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OpenGL ES关键技术介绍
        2.1.1 OpenGL简介
        2.1.2 OpenGL ES渲染过程
    2.2 跨平台技术
        2.2.1 跨平台的相关概念
        2.2.2 跨平台的意义
        2.2.3 跨平台软件开发平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3D模型实现与对象拾取技术研究
    3.1 3D模型研究
        3.1.1 3D模型绘制工具介绍
        3.1.2 3D模型文件格式研究
    3.2 OBJ模型解析
        3.2.1 OBJ与 MTL文件研究
        3.2.2 OBJ模型文件解析
    3.3 3D模型拾取算法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振动设备监控系统分析
    4.1 振动设备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4.2 振动设备监控系统整体结构
        4.2.1 振动设备监控系统硬件平台
        4.2.2 振动设备监控系统软件平台
    4.3 振动设备监控系统通信方案
        4.3.1 CAN总线简介
        4.3.2 CAN总线报文格式
        4.3.3 CAN总线节点的错误状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振动设备监控系统设计
    5.1 系统监控终端设计
        5.1.1 监控终端需求分析
        5.1.2 监控终端硬件设计
        5.1.3 监控终端软件设计
    5.2 系统显控终端设计
        5.2.1 显控终端需求分析
        5.2.2 显控终端概要设计
        5.2.3 显控终端详细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振动设备监控系统实现与测试
    6.1 系统监控终端实现
    6.2 系统显控终端实现
    6.3 系统实现与功能验证
        6.3.1 网络通信功能
        6.3.2 数据库功能
        6.3.3 设备状态查询功能
        6.3.4 设备模块操作功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4)基于FPGA的远程逻辑分析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内研究成果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仪器发展状况
        1.2.2 逻辑分析仪国内外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
    2.1 虚拟仪器概念与系统设计方法原则
        2.1.1 虚拟仪器概念及特点
        2.1.2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原则
        2.1.3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方法
    2.2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基本模型
        2.2.1 虚拟仪器系统组成模型
        2.2.2 虚拟逻辑分析仪的功能模型
    2.3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总体设计
        2.3.1 逻辑分析仪功能概述
        2.3.2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框架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FPGA的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硬件研究
    3.1 FPGA工作原理与设计流程
        3.1.1 FPGA背景与发展
        3.1.2 FPGA板工作原理
        3.1.3 虚拟逻辑分析仪之FPGA板设计
    3.2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硬件主要组成
        3.2.1 控制板设计模块
        3.2.2 FPGA板和ARM板通信设计模块
        3.2.3 数字实验板模块
    3.3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主要功能模块
        3.3.1 时钟控制模块
        3.3.2 状态采集模块
        3.3.3 信息存储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软件研究
    4.1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软件框架
        4.1.1 接收机内部信号处理
        4.1.2 核心结构
    4.2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核心技术
        4.2.1 Flex技术
        4.2.2 MXML编码
        4.2.3 ActionScript编码
        4.2.4 Flex类库
        4.2.5 Flex事件机制和事件流
        4.2.6 Flex的特点
    4.3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软界面
        4.3.1 界面功能
        4.3.2 整体工作流程
        4.3.3 功能模块细节
        4.3.4 数据通信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的测试与应用
    5.1 远程虚拟实验平台应用与测试
        5.1.1 平台权限管理
        5.1.2 登录应用测试
    5.2 远程虚拟逻辑分析仪的测试应用
        5.2.1 性能测试
        5.2.2 数字实验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系统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FPGA的图形点阵液晶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液晶显示系统硬件方案
    2.1 整体结构设计
    2.2 LCD与FPGA的硬件接口电路设计
3 软件设计
    3.1 图形显示编址方式
    3.2 图形显示方式设置
    3.3 图形显示数据编程实现
4 时序仿真与验证
5 结 论

(6)基于Xilinx FPGA设计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编程逻辑器件
    1.2 FPGA发展现状和应用优势
    1.3 FPGA研究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Xilinx FPGA结构原理和应用特性分析
    2.1 FPGA芯片工作原理
    2.2 Xilinx FPGA器件结构和特性分析
        2.2.1 Xilinx FPGA基本架构
        2.2.2 Spartan 3系列FPGA器件结构和技术特性分析
    2.3 Xilinx FPGA开发环境的分析
        2.3.1 硬件描述语言HDL的发展与特点比较
        2.3.2 Xilinx FPGA逻辑设计流程和设计思想的分析
    2.4 Xilinx FPGA应用领域分析
        2.4.1 Xilinx FPGA资源应用领域、解决方案以及终端市场
        2.4.2 Xilinx FPGA应用举例
        2.4.2.1 FPGA在内窥镜可视化系统中的应用
        2.4.2.2 基于FPGA的芯片设计方案
        2.4.3 Xilinx FPGA在数字集成系统设计方面的应用
        2.4.3.1 数字集成系统设计的技术分析
        2.4.3.2 基于FPGA的数字视频转换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第三章 液晶控制器的FPGA设计实现与验证分析
    3.1 引言
    3.2 液晶显示介绍
    3.3 1602 标准字符型液晶模块
    3.4 LCD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3.4.1 硬件电路的设计
        3.4.2 LCD控制器的软件设计与算法实现
        3.4.3 仿真及板级验证
    3.5 结果实现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静态图形数据的存储与显示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设计方案
    4.3 FPGA最小系统设计
    4.4 SDRAM控制器设计与验证
    4.5 VGA接口显示模块设计
    4.6 软件设计
        4.6.1 Xilinx IP核的调用
        4.6.2 FPGA片内嵌入式块存储器ROM配置
        4.6.3 系统调试与结果
    4.7 本章小结及下一步工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F28DSP的彩色LCD图像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编排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可编程逻辑(PLD)技术
    2.2 方案论证
    2.3 本章小结
3 LCD 控制器设计
    3.1 LCD 时序产生器
    3.2 显存控制器
    3.3 主机接口
    3.4 本章小结
4 GUI 软件设计
    4.1 LCD 显示驱动
    4.2 NAND FLASH 驱动
    4.3 本章小结
5 LCD 控制逻辑仿真与验证
    5.1 仿真与验证
    5.2 测试模块
    5.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优化及测试结果分析
    6.1 逻辑优化
    6.2 时序优化
    6.3 资源消耗
    6.4 测试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WebGIS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电能质量国家标准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短时电能质量扰动分析方法
    2.1 电能质量的定义和分类
    2.2 短时电能质量扰动算法研究
        2.2.1 小波变换分析电能质量扰动
        2.2.2 K-L变换提取特征量
    2.3 支持向量机分类识别
        2.3.1 广义最优分界面
        2.3.2 支持向量机
        2.3.3 SVM分类识别
        2.3.4 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能质量监测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实现
    3.1 GIS技术
        3.1.1 GIS基本功能
        3.1.2 GIS工作原理
        3.1.3 GIS数据组织管理
        3.1.4 GIS开发必备工具
    3.2 Mapinfo技术分析
        3.2.1 MapInfo技术基础
        3.2.2 MapInfo开发模式
    3.3 WebGIS技术分析
        3.3.1 WebGIS基本特征
        3.3.2 WebGIS技术要求
        3.3.3 WebGIS技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4.1.1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4.1.2 硬件系统主要功能
        4.1.3 系统主要元器件
    4.2 硬件电路设计
        4.2.1 抗混叠滤波
        4.2.2 锁相环
        4.2.3 模数转换
        4.2.4 DSP外围扩展电路
        4.2.5 MCU外围扩展电路
        4.2.6 DSP与MCU异步通信
        4.2.7 串行通讯
        4.2.8 人机交互
        4.2.9 其他模块
    4.3 监控程序设计
        4.3.1 硬件系统主程序
        4.3.2 通讯子程序
        4.3.3 人机交互子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5.1 设计原则
    5.2 设计策略
    5.3 开发环境
    5.4 软件平台设计和功能划分
        5.4.1 总体结构设计
        5.4.2 功能模块划分
        5.4.3 时间特性要求
    5.5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5.5.1 J2EE结构平台设计
        5.5.2 数据库设计
        5.5.3 WebGIS结构设计
        5.5.4 WebGIS客户端/服务器方案
    5.6 WebGIS可视化技术实现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9)磁控溅射靶面电磁场智能控制与刻蚀均匀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平面磁控溅射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1.3 薄膜制备及基本理论
        1.3.1 溅射原理
        1.3.2 磁控溅射
        1.3.3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2章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2.1 脉冲发生器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2.2 本文所设计的脉冲发生器的应用背景
    2.3 脉冲发生器的基本参数设置
    2.4 脉冲发生器的组成
        2.4.1 电路的控制核心AVR ATmega16 微控制器
        2.4.2 ZLG7290 I~2C 接口键盘
        2.4.3 输出电路板的组成与设计原理
        2.4.4 AVR JTAG 仿真器的应用
    2.5 图形点阵液晶显示模块的应用
    2.6 高速电路板的设计
        2.6.1 PCB 设置
        2.6.2 电路板布线规则
        2.6.3 电路板的具体设计
    2.7 脉冲发生器的程序编译设计
        2.7.1 编程语言简介以及程序流程框图
        2.7.2 软件设计中所使用的编译器ICCAVR
        2.7.3 AVR 开发工具 AVR Studio4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用变化的外加磁场进行磁控溅射方法的研究
    3.1 样品的制备与检测
    3.2 改变外加磁场时磁控溅射发生的变化
        3.2.1 辉光形貌的变化
        3.2.2 自偏压的变化
        3.2.3 机理分析
    3.3 薄膜的厚度分布及其形貌变化
    3.4 沉积速率的变化
    3.5 靶的刻蚀变化
        3.5.1 传统磁控溅射刻蚀环的形成
        3.5.2 改变外加磁场磁控溅射时靶材的刻蚀
    3.6 磁控溅射靶材利用率和刻蚀均匀性计算方法的探讨
        3.6.1 平面靶电磁场对运动电子的约束机理
        3.6.2 计算及讨论
        3.6.3 磁控溅射镀铝试验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磁控溅射靶面刻蚀均匀性研究的虚拟仪表设计
    4.1 虚拟仪表的发展概况
    4.2 用于磁控溅射靶面刻蚀均匀性研究的虚拟仪表的组成
        4.2.1 虚拟仪表的硬件系统
        4.2.2 虚拟仪表的软件系统
        4.2.3 自校正控制系统
        4.2.4 虚拟仪表统计回归模型的建立
    4.3 虚拟仪表的开发与实现
        4.3.1 虚拟仪表实现的功能
        4.3.2 虚拟仪表的前面板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电路板PCB 图
附录2 ZLG7290 I~2C 接口键盘的编程指令
附录3 对于图形点阵液晶显示模块的编程
致谢

(10)可重构嵌入式虚拟仪器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重构技术
        1.1.2 嵌入式虚拟仪器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章节分配
第二章 整体设计流程及平台介绍
    2.1 整体设计流程
        2.1.1 FPGA 简介
        2.1.2 SOPC 简介
        2.1.3 IP 核
        2.1.4 中间件
        2.1.5 软硬件重构的整体流程
    2.2 UP-S3AD1800 硬件平台
        2.2.1 LCD 控制器
        2.2.2 ADC0809
    2.3 软件环境
        2.3.1 ISE
        2.3.2 EDK
第三章 嵌入式虚拟仪器的硬件重构
    3.1 软硬件划分
        3.1.1 软硬件协同设计
        3.1.2 软硬件划分
        3.1.3 改进的软硬件划分遗传算法
    3.2 可重构的动态IP 核
        3.2.1 动态可重构IP 核的组成
        3.2.2 动态可重构IP 核的开发流程
        3.2.3 MicroBlaze 软IP 核设计
        3.2.4 IP 库设计
    3.3 局部动态可重构
        3.3.1 最小初始系统
        3.3.2 动态配置
        3.3.3 优化重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入式虚拟仪器的软件重构
    4.1 可重构的嵌入式虚拟仪器的整体架构
    4.2 操作系统层的设计
        4.2.1 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
        4.2.2 驱动程序设计
    4.3 嵌入式虚拟仪器中间件
        4.3.1 相关背景知识
        4.3.2 嵌入式虚拟仪器中间架构
        4.3.3 仪器驱动层
        4.3.4 核心服务层
        4.3.5 中间件的接口层
    4.4 软件重构的配置方法
        4.4.1 软件重构的流程
        4.4.2 修改配置信息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嵌入式虚拟仪器IDE 雏形及重构实现
    5.1 嵌入式虚拟仪器集成开发环境
        5.1.1 集成开发环境(IDE)介绍
        5.1.2 嵌入式虚拟仪器集成开发环境(EVIIDE)特点
    5.2 可重构的嵌入式虚拟仪器集成开发环境雏形
        5.2.1 IDE 体系架构
        5.2.2 EVIIDE 整体方案
    5.3 虚拟示波器重构实现
        5.3.1 虚拟示波器简介
        5.3.2 基于MicroBlaze 软核的虚拟示波器硬件实现
        5.3.3 虚拟示波器软件重构实现
        5.3.4 虚拟示波器系统的整合与运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实现可视化编程的图形点阵液晶模块应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计算思维发展的跨学科问题驱动学习环境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亚琴. 江南大学, 2020(01)
  • [2]基于设计型学习的开源电子Linkboy案例设计与实践[D]. 车彦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OpenGL的3D振动设备监控系统实现[D]. 管慧明.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4]基于FPGA的远程逻辑分析仪的研究[D]. 郝璨.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5]基于FPGA的图形点阵液晶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J]. 郑争兵. 液晶与显示, 2013(03)
  • [6]基于Xilinx FPGA设计技术的应用研究[D]. 陈立克. 兰州大学, 2011(11)
  • [7]基于F28DSP的彩色LCD图像显示技术研究[D]. 王远.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8]基于WebGIS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唐新建. 湖南大学, 2010(04)
  • [9]磁控溅射靶面电磁场智能控制与刻蚀均匀性研究[D]. 蔡娜. 黑龙江大学, 2009(12)
  • [10]可重构嵌入式虚拟仪器的设计方法研究[D]. 周黄鹤. 武汉科技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图形点阵液晶模组应用技术实现可视化编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