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葫芦岛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铜冶炼项目和锌基合金改造项目在国家支持下启动。

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葫芦岛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铜冶炼项目和锌基合金改造项目在国家支持下启动。

一、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启动葫芦岛有色公司铜冶炼项目和锌基合金改造项目获国家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新[1](2019)在《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文中研究指明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曾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牺牲,随着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近年来东北经济的低迷令人关注——东北能否重振雄风,经济何时能走出困境,有没有已经脱困的范例?本文讲述的正是东

杨廷威[2](2018)在《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文中提出东北经济增长放缓成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新难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需求发生转变,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凸显出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破解东北经济发展难题的重要环节。我国制定了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对产业技术进行研发,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提升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输送必要的创新人才,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诚然,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单纯利用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显然是行不通的。任何新兴产业,背后要有国家的全力扶持。那么如何培育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促进东北地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东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在机理,本研究对于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对从科学技术与社会角度对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明确了研究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以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互动论、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理论等作为研究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目标、特征及外延进行了解析;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从科技研发、科技孵化、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其次,从内、外两个角度,阐述了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及外部机制。对其发展逻辑、基本特点、驱动能力以及驱动模式作了分析,从理论上来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规律。“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四元论,是我们分别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从本质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较为鲜明的属性、特征。战略性产业,呈现长远性、全局性、导向性以及动态性这四大基本的特征。基于此,论述了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以及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模式等问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因素,分析了其动力机制、内在动力、形成路径及演化规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支撑机制,指出了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之后,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描述,得出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区域分布,产业结构以及技术构成等问题,指出当前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最后,利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内在机理,并结合其现状,提出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对国内外部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利用内在机理理论从整体思路、合理布局、核心技术选择三个角度分析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条件;提出保障其发展的一系列外部机制,如政府、市场、知识产权、人才策略、产业政策多个方面;并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与对策。

孙跃杰[3](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王昕阳[4](2012)在《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国有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它们身上肩负着历史使命和重任,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路先锋,国家经济调整政策的执行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的探索者。中国国企改革的实质是寻求公有制经济基础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最佳结合点。虽然国企已有巨大的改变和进步,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性依然束缚着国有企业的生产力发展,国企改革正处于向完全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今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调整,对国企改革提出机遇和挑战。经济一体化的深度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促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严密地合为一体。为应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剧烈的市场供求变化,跨国公司纷纷进行组织变革以应对当今的形势和变化。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革,减少中间层,整体架构趋于扁平,以适应信息技术和高就自动化生产的需要。在“走出去”战略带动下,国有企业也不断进行组织结构变革以实现战略技术、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并取得初步成果,但这些成果不具有普遍可操作性和复制性,那么,国有企业组织变革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中冶有色集团公司在被中冶集团兼并重组后,依然面临各种困境与,经过充分基础调研,中冶集团决定中冶有色集团公司实施整体搬迁,并以此为契机,对中冶有色集团的整个管理系统进行改造,本文研究的就是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再造设计方案和实施策略,其主要方式为,以上市公司为载体,以信息网络化为手段,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理论基础,在中冶有色集团公司原组织机构内部实行企业内部重组、主辅分离、兼并整合等方法开展组织结构再造设计,同时采取中冶集团、省市政府、企业内部三方联动的配套措施确保方案成功实施。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方案以“简”、“变”、“创新”、“集中协调”为原则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希望能为国企的改革寻找新的突破点和明确的方向。

姚家志[5](2010)在《ERP环境下中冶葫芦岛有色传统业务流程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信息化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信息化的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量、信息装备率、信息环境、信息主体水平、信息发展潜力等情况,并且能揭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规律,也可以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经济的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与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流程进行提升和创新,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信息集成取代资源集成,带动企业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的数字化、企业管理的系统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营销手段的电子化。在企业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通常指的是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以及围绕ERP对企业所进行的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机构重构、管理体制的创新。本文选取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公司有70多年的历史,公司始建于1937年,是集有色冶炼和化工产品生产于一体,并综合回收其他有价金属的国家物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公司目前拥有竖灌(火法)、电解(湿法)、鼓风炉(ISP)三种炼锌工艺,是东北唯一一家国有特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因此选择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有色冶金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所要达到的目标,对公司信息化现状和业务流程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用ERP思想完成生产计划、采购、销售、成本、质量、计量、财务等系统的解决方案,用信息技术做网络支撑,制定出中冶葫芦岛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方案,加速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效协同和利用,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并可及时地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增强公司在有色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分析论述中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公司原有业务流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实施业务流程重组(BRP),运用ERP解决方案,对有色冶金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刘畅[6](2009)在《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矿产资源接替理论为指导,全面分析研究了东北三省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对东北三省省情、矿情和矿产资源在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矿产资源接替问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要条件的重要结论。对东北三省煤、石油、铁、铜、铅、锌、钼、菱镁矿、硼矿等9种主要矿产2020年的需求量和供给量进行了定量计算,进而对9种矿产的区域内供应能力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进行了定量预测。首次以东北亚地区俄罗斯、蒙古、朝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研究上述三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矿产资源优势对东北三省的重要意义,论证了东北三省输入东北亚地区矿产品的可行性,为东北三省解决主要矿产资源接替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提出了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建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武音茜[7](2008)在《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流,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周期转换处于加速成长或繁荣期,为铜消费的增长展现了光明前景。云南是我国主要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铜行业采取的宏观措施见效,云南铜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应抓住时机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铜产业。因此,深入研究云南铜资源经济与产业价值链结构,为进一步优化云南铜产业格局,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速云南铜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研究是在先后参加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政策司主持、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负责实施的“我国危机矿山体制、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专题编号:200511044—2)与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东川—易门铜矿山深部及外围勘查技术及示范研究”(课题编号:2006BAB01B09)等多个项目基础上开展的。在国际矿业经济与铜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典型铜业大国(智利)与我国铜产业结构分析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省典型铜矿山企业和铜矿业集团公司的实证研究,探索研究云南省铜资源经济学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范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是:(1)通过对产业组织学在我国铜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实证分析,总结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与内在经济规律,提出产业组织学新政策导向。矿产品市场价格与市场需求对矿产勘探和开发具有直接调节和导向作用,但市场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上世纪80年代矿产品市场价格过低和现今价位过高都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在市场失灵下,政府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是对矿业企业内部-外部运行环境的协调过程,我国政府建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相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对建立符合WTO规则的新矿业经济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省“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符合产业经济学规律,对全国矿业产业改革具有产业组织学示范价值。(2)从铜产业价值链角度,新构建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范式:铜产业价值链以铜产业链(铜资源勘查/铜矿山探矿→铜矿采矿/选矿→铜冶炼→铜加工→铜产品贸易)为基础,其在每一个节点都有相应的产品产出(铜矿业权(采矿权/勘探权)→铜矿石/铜精矿→阴极铜→铜盘条、铜板材等深加工产品),而前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品又是后一个生产环节的原料,并且在每一环节都会产生价值增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贯穿整条产业价值链的资本市场运作,各节点的投融资活动亦能为该环节带来相应的价值增值。在铜产业价值链中,矿业权和铜精矿是产生最大交易成本(费用)的关键节点,它们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铜产业价值链整体效益最大化过程。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铜业公司,其产业价值链结构完整,借力中铝延伸其产业价值链至海外市场,挤入国际竞争平台。(3)基于对铜产业价值链涵义、节点划分与可交易产品的界定,对于铜资源经济范式理解为:铜资源经济(铜产业价值链的链式传递效应+倍增效益)=(铜矿地质勘查业+铜生产矿山+铜冶炼厂+铜深加工业)×资本市场中的高效金融工具×难以复制的专利技术×二元产业组织结构。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产业价值链上已经进入矿业经济全球化平台,产业价值链的技术/资本传播与扩散模式为其产业价值链整体效益带来了“倍增效应”。(4)在铜产业价值链中设以铜金属储量为平衡单位,铜产业价值链的平衡关系式为:铜产业价值链平衡系数(CIVBS)=矿山探矿新增铜地质储量:开采矿量:铜矿石选矿量:铜冶炼量:铜产品深加工量。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铜产业价值链平衡系数CIVBS=0.92:1:1.74:1.51:0.012,这种产业价值链不平衡的矛盾,一方面揭示了云南铜业总产值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靠投入要素的增加,即主要靠提高冶炼产品的产量获得,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云南省铜产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发展。(5)应用动态SCP和RSOMP等新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总结了云南省铜产业的发展现状,探索建立了云南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范式,并提出相关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时永明[8](2008)在《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河市具有优良的矿产资源禀赋。黑河市的矿产资源种类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的矿产有90余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为36种。矿产资源的种类及储量分布比较集中,大型矿床占主导地位,这种规律性为该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便利。本文确定了煤炭、铜、铅、锌、金、水泥用大理岩、珍珠岩、沸石及矿泉水等9种资源为黑河市的优势矿种,并讨论了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中具有的地域优势及政策优势。矿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本文确立了循环经济模式是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历程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跨越,最终将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建立了部分优势矿种如铜、煤炭、大理岩等资源的企业内部微观循环经济模式。鉴于黑河市突出的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和较低的开发利用程度,制定科学的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是当务之急。黑河市政府提出将重点开发建设嫩江—爱辉—逊克矿产资源产业带。根据产业带内矿产资源种类特征及分布规律,该矿产资源产业带划分为多宝山、嫩江、爱辉及逊克四个矿业经济区,不同的矿业经济区矿产资源开发重点不同,因此其循环经济产业链也各具特色。多宝山矿业经济区是四个矿业经济区的典型,本文详细剖析了多宝山矿业经济区这个样本,依据该矿业区的矿产资源特点及不同资源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起多宝山工业生态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为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产资源利用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该产业带内其他矿业经济区建立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提供的参考和借鉴。黑河市是一个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资源型(矿业)城市,与很多典型的单一型资源型城市不同,黑河市矿产资源种类丰富,这样易于形成多种产业间循环链条,建立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也具有其独特之处。但从总体上看,黑河市的矿业发展水平还较低,还需借鉴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好黑河市矿产资源(及其他资源)开发的模式、节奏等细节,避免走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弯路。

万会[9](2006)在《我国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经济转型研究 ——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矿业城市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资源的开采,如今许多矿业城市正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困难。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研究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矿业城市的界定标准问题上,许多学者意见纷纭,不同的学者选用了不同的界定标准,在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鉴于目前矿业城市的界定标准不够统一,论文在对矿业城市的概念内涵、界定标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资源枯竭型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了各家界定标准所长,去除了各家界定标准所短,并对各种界定标准进行了综合和补充,提出了更为全面、科学的矿业城市界定标准。众多学者认为,矿业城市进入衰退期就应该准备转型。作者指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矿业城市建市之初就要着眼于经济转型。这样,既可以为以后的城市经济转型提供足够的资金,又可以为以后的污染治理工作带来方便,避免地质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确保未来的城市经济转型平稳过渡。长期以来,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一直处于定性研究阶段。作者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从熵学的角度,运用熵权系数法对白银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把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由定性研究推向了定量研究。作者建立了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熵权系数法,使之更加适用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在对白银市15年来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作者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熵情分析。鉴于白银市的环境指标熵值呈现曲折而快速的增高趋势,作者把意愿调查法和加权平均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白银市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论文把常用于企业经营分析的SWOT分析法应用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了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把白银市的各种条件及状况进行了综合的SWOT分析,提出了SWOT转型方案。在“终极目标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建立了白银市经济转型的“金字塔目标体系”,发展了终极目标理论。首次尝试性地从寻求低熵和延缓熵值增高的角度,探索了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转型的出路。提出了实现白银市经济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综合策略,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提供参考。

扎玛[10](2006)在《东北产业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振兴东北”是我国新世纪新时期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它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第三步战略目标“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它担负着区域经济振兴以及东北亚政治经济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东北的振兴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都是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各个产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东北区域经济的增长。东北问题主要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各种矛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充分反应。东北曾经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程度相对较好的地区,如今区域竞争能力却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地区。因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仅是对东北工业的振兴,而应当是对东北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教育等全方位的振兴。东北各种矛盾问题所反映的本质归纳起来还是在于产业竞争能力弱。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通过产业创新来实现,产业创新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产业创新,充分挖掘东北的资源潜力,将东北的企业、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自主创新力,实现产业内外部要素价值的最大化。东北实行产业创新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关键在于产业创新的培育与开发。 本论文的研究出发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东北振兴,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研究东北问题,以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分析东北

二、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启动葫芦岛有色公司铜冶炼项目和锌基合金改造项目获国家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启动葫芦岛有色公司铜冶炼项目和锌基合金改造项目获国家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第一章生死煎熬
    1
    2
    3
    4
    5
第二章山重水复
    1
    2
第三章柳暗花明
    1
    2
    3
    4
第四章撸起袖子加油干
    1
    2
    3
    4
后记不可或缺的补充

(2)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1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的综述
        1.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厘定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概念解析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
        2.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2.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延
    2.2 科技创新驱动的基本阐释
        2.2.1 创新的基本概念
        2.2.2 科技创新的本质
        2.2.3 科技创新的特征
    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基本阐释
        2.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界定
        2.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2.3.3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理论阐释
        2.4.1 科学技术产业与社会互动论
        2.4.2 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系统论
        2.4.3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理论
第3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机理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3.1.1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行为主体的创新人才
        3.1.2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物质基础的新兴技术
        3.1.3 作为科技创新驱动依托保障的创新环境
    3.2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能力
        3.2.1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科学创新能力
        3.2.2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科学创新能力
        3.2.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
    3.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模式
        3.3.1 以东北地区优势科技为核心进行科技创新
        3.3.2 以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开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
        3.3.3 以协同式的科技创新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力量
        3.3.4 以系统式的科技创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
第4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外部机制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因分析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机制
        4.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动力
        4.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
        4.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化规律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社会支撑机制
        4.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设计
        4.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
        4.2.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支撑
        4.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4.3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4.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趋势
        4.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增强趋势
        4.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完善趋势
第5章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
    5.1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5.1.1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分布
        5.1.2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
        5.1.3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构成
    5.2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5.2.1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条件
        5.2.2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
    5.3 科技创新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问题成因
        5.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不强
        5.3.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模式不足
        5.3.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动力不够
        5.3.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驱动社会支撑机制不完善
第6章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6.1 国内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6.1.1 国外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
        6.1.2 国内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
        6.1.3 对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
    6.2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部条件
        6.2.1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思路
        6.2.2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布局
        6.2.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选择
    6.3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保障
        6.3.1 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政府管理创新策略
        6.3.2 培育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导向机制
        6.3.3 完善增强持续创新动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6.3.4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策略
        6.3.5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
    6.4 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
        6.4.1 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稳定提升
        6.4.2 产学研用合力作用下的产业协调
        6.4.3 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文化支撑
第7章 结论
    7.1 培育与发展适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7.2 整合创新资源实现融合发展
    7.3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情况

(3)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国有企业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
        1.1.2 中冶有色集团公司面临的挑战
        1.1.3 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3.1 分析中冶有色集团公司重组后面临的困境
        1.3.2 设计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的组织再造方案
        1.3.3 给出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组织再造的实施策略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组织结构再造的相关概念与认识
    2.1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
        2.1.1 组织结构设计的含义
        2.1.2 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
        2.1.3 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2.2 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
        2.2.1 按职能划分
        2.2.2 按产品线/服务线划分
        2.2.3 按顾客群划分
        2.2.4 按地域划分
        2.2.5 矩阵式结构
        2.2.6 以过程为中心加以划分
    2.3 组织结构再造考虑的因素与原则
        2.3.1 需要考虑的因素
        2.3.2. 再造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中冶有色集团公司原有组织结构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3.1 中冶有色集团公司概况
        3.1.1 公司的发展历程
        3.1.2 公司主要业务及其流程
    3.2 中冶有色集团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
    3.3 中冶有色集团公司原有组织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方案设计
    4.1 公司组织结构再造的目标和原则
        4.1.1 目标
        4.1.2 原则
    4.2 公司组织结构再造的可行性分析
    4.3 公司组织结构再造方案设计
    4.4 公司组织结构再造方案的实施方法
    4.5 公司组织结构再造前后效果对比的预分析
第5章 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相配套的措施
    5.1 中冶集团强力支持
        5.1.1 调整改革班子构成
        5.1.2 多方协调、积极沟通
    5.2 省市政府的配合
        5.2.1 省政府的政策支持
        5.2.2 市政府的行动配合
    5.3 企业内部举措
        5.3.1 主动应对、从容布局
        5.3.2 思想引导、统筹兼顾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ERP环境下中冶葫芦岛有色传统业务流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建设完成全集团高效的经营管理系统
        1.3.2 建立集团公司统一的编码体系
        1.3.3 打造全面的可追溯的质量、计量管理体系
        1.3.4 构建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1.3.5 实现各业务环节、业务与财务环节的信息数据集成一体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技术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 业务重组理论
        2.2.1 什么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2.2.2 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2.2.3 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
        2.2.4 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
        2.2.5 业务流程重组的辅助方法
    2.3 计算机网络支撑技术
        2.3.1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2.3.2 企业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3.3 企业数据中心的计算机存储技术
    2.4 ERP发展及其原理
        2.4.1 ERP定义
        2.4.2 ERP的主要工作原理
    2.5 供应链理论
        2.5.1 概述
        2.5.2 供应链的集成
        2.5.3 与采购管理的集成
        2.5.4 与销售管理的集成
    2.6 编码
        2.6.1 信息编码体系的建设
        2.6.2 分类编码
        2.6.3 产品编码设计
第3章 中冶葫芦岛有色业务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中冶葫芦岛有色信息化总体现状
    3.2 现有生产计划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3.3 现有采购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3.4 现有销售系统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3.5 现有质量、计量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3.5.1 质量管理流程问题分析
        3.5.2 计量管理流程问题分析
    3.6 现有成本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3.7 财务管理流程问题分析
第4章 ERP环境下中冶葫芦岛有色业务流程改进方案
    4.1 中冶葫芦岛有色ERP环境下的信息化目标
    4.2 基于ERP对生产计划业务流程改进方案
        4.2.1 生产管理改进方案
        4.2.2 计划管理
        4.2.3 分厂车间作业及物料管理
        4.2.4 生产调度管理
    4.3 基于ERP采购业务流程改进方案
        4.3.1 采购业务流程改进方案总体思路
        4.3.2 支持定义企业不同类物资差异化的采购策略与流程
        4.3.3 原燃料类物资采购一体化业务改进方案
        4.3.4 材料类、备品备件类物资采购一体化改进方案
    4.4 基于ERP销售业务流程改进方案
        4.4.1 销售业务处理总流程
        4.4.2 支持定义企业不同的销售业务流程
        4.4.3 销售相关部门业务处理流程及系统处理要点分析
    4.5 基于ERP质量、计量业务流程改进方案
        4.5.1 质量业务流程改进方案
        4.5.2 计量业务流程改进方案
    4.6 基于ERP优化成本业务进行设计改进方案
        4.6.1 统一成本管理平台
        4.6.2 实际成本管理
        4.6.3 标准成本管理
        4.6.4 成本分析与追踪
        4.6.5 成本管理与控制
    4.7 基于ERP财务管理业务流程改进方案
        4.7.1 集团财务管理
        4.7.2 财务合并与报告
第5章 中冶葫芦岛有色ERP业务流程的网络安全保障环境
    5.1 中冶葫芦岛有色ERP业务流程网络保障环境
        5.1.1 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
        5.1.2 信息化建设阶段规划
    5.2 中冶葫芦岛有色ERP业务流程安全保障环境
        5.2.1 网络安全系统
        5.2.2 安全威胁与风险分析
        5.2.3 网络安全策略以及设计原则
        5.2.4 网络防病毒系统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国外矿产资源接替理论研究历史回顾
        1.2.2 国内矿产资源接替理论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东北三省重要矿产资源现状分析
    2.1 矿产资源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1.1 产业结构对矿产资源的依赖
        2.1.2 经济振兴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2.1.3 接续供给对经济振兴的必要
    2.2 重要矿产资源现状
        2.2.1 能源矿产
        2.2.2 金属矿产
        2.2.3 非金属矿产
    2.3 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1 能源矿产
        2.3.2 金属矿产
    2.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4.1 状态的粗放性问题
        2.4.2 优矿劣用问题
        2.4.3 产品链与产品结构问题
        2.4.4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第3章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对主要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3.1 预测的前提和方法
        3.1.1 2004 至2006 年东北三省经济发展回顾
        3.1.2 “十一五”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3.1.3 矿产品需求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3.2 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3.2.1 能源矿产
        3.2.2 黑色金属
        3.2.3 有色金属
        3.2.4 非金属矿产
    3.3 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需求预测
        3.3.1 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3.3.2 不同矿产品分析预测方法
        3.3.3 矿产品需求预测结果
        3.3.4 东北三省矿产品供应能力和保证程度分析
第4章 东北亚地区矿产资源输出潜力分析
    4.1 东北亚地区重要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4.1.1 能源矿产
        4.1.2 金属矿产
        4.1.3 非金属矿产
    4.2 俄罗斯矿产品的生产、输出现状及前景
        4.2.1 矿产品生产
        4.2.2 矿产品消费
        4.2.3 矿产品贸易
        4.2.4 矿产品输出前景与展望
    4.3 蒙古矿产品的生产、输出现状及前景
        4.3.1 矿产品生产
        4.3.2 矿产品贸易
        4.3.3 矿产品输出前景与展望
    4.4 朝鲜矿产品的生产、输出现状及前景
        4.4.1 矿产品生产
        4.4.2 矿产品贸易
        4.4.3 矿产品输出前景与展望
第5章 东北三省输入东北亚地区矿产资源可行性分析
    5.1 东北亚经济体对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分析
        5.1.1 俄罗斯
        5.1.2 蒙古
        5.1.3 朝鲜
        5.1.4 东北亚地区对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预测
    5.2 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地区地缘经济合作环境
        5.2.1 地缘政治环境
        5.2.2 地缘经济环境
        5.2.3 地缘文化环境
        5.2.4 区域经贸合作进展
        5.2.5 地缘经济合作现状
    5.3 东北三省输入东北亚地区矿产品的客观优势
        5.3.1 地理位置体现的天然优势
        5.3.2 资源与工业的基础优势
        5.3.3 对外开放的通道优势
        5.3.4 经济合作的互补优势
        5.3.5 历史形成的关系优势
        5.3.6 对输出国经济的拉动优势
第6章 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
    6.1 基本思路
        6.1.1 拓展渠道与保障安全并举
        6.1.2 加大开发与分享资源并重
        6.1.3 矿山资源与替代资源齐抓
        6.1.4 增加投入与集约开发共管
    6.2 战略目标
    6.3 战略原则
        6.3.1 经济性原则
        6.3.2 高效性原则
        6.3.3 开放性原则
        6.3.4 可持续性原则
    6.4 战略重点
        6.4.1 开源
        6.4.2 节流
        6.4.3 替代
    6.5 主要对策建议
        6.5.1 供应策略
        6.5.2 布局策略
        6.5.3 多样策略
        6.5.4 替代策略
        6.5.5 扶持策略
        6.5.6 转型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依据
        1.1.1.1 问题的提出
        1.1.1.2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2.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学派
        1.2.3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1.4.1 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与特色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国际矿业经济与铜业发展趋势研究
    2.1 国际矿业经济发展现状
        2.1.1 矿业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和未来的主流,云铜集团挤入国际行列
        2.1.2 全球矿业产业集约度迅速提高
        2.1.3 跨国矿业公司核心竞争力迅速形成,成为云铜集团同行竞争对手
        2.1.4 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将矿山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2.1.5 保护性的矿业税收政策
        2.1.6 国外矿业投资政策
    2.2 铜工业发展趋势
        2.2.1 世界铜工业状况
        2.2.2 铜工业产销状况
        2.2.3 铜工业的发展趋势
    2.3 智利铜产业结构与发展现状
        2.3.1 概况
        2.3.2 矿业发展
        2.3.3 智利铜产业发展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铜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空间链和企业链分析
        3.1.1 铜矿资源的空间分布概况
        3.1.2 铜生产企业概况与铜业上市公司企业链
    3.2 供需链分析
        3.2.1 矿床类型及其对我国铜矿业开发的制约
        3.2.2 铜矿资源质、量对产出的制约
        3.2.3 我国铜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3.2.4 铜精矿供应紧张,铜精矿供应链与冶炼生产需求链间矛盾突出
        3.2.5 下游主要消费行业发展与需求分析
        3.2.6 我国自给铜矿供给情况分析
        3.2.7 铜进出口贸易分析
        3.2.7.1 铜资源进口依赖严重
        3.2.7.2 铜的终端产品出口高增长
    3.3 价值链分析
        3.3.1 世界铜加工中心向中国转移,但价值链效益差,环境代价高
        3.3.2 铜产业价值链与交易成本
        3.3.3 高铜价正在悄然改变铜加工业的产业结构
        3.3.4 骨干铜冶炼企业继续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发展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区域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链研究
    4.1 云南省资本市场建设
    4.2 云南省铜资源分布与铜产业集中度
    4.3 云南省铜产业链
        4.3.1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功能结合的“二元产业组织结构”
        4.3.2 云南省铜矿资源潜力
    4.4 云南铜产业区位与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4.4.1 云南省具有地缘经济优势
        4.4.2 铜矿山具有较好的技术创新能力
        4.4.3 矿山接替资源能力开始增强
        4.4.4 核心企业集团与资本市场开始对接
        4.4.5 铜产业发展外部社会环境好
    4.5 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位置实证研究
        4.5.1 RSOMP分析方法
        4.5.1.2 企业集团公司研究
        4.5.1.3 RSOMP分析方法的提出
        4.5.2 云南省“二元产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实践
        4.5.2.1 云铜集团RSOMP分析
        4.5.2.2 云锡集团RSOMP分析
    4.6 云南省铜产业与相关产业集群
        4.6.1 地质勘探
        4.6.2 水/电/煤能源
        4.6.3 科研和人才队伍
        4.6.4 道路交通和物流运输
        4.6.5 矿业旅游和旅游工艺品
        4.6.5.1 矿业旅游
        4.6.5.2 传统工艺铜制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
    5.1 对铜产业价值链涵义、节点与可交易产品的界定
        5.1.1 产业价值链概述
        5.1.2 交易成本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5.1.3 铜产业价值链节点划分与可交易产品
        5.1.4 云南省铜产业价值链结构模式
    5.2 铜资源储量和铜矿业权可供性与交易潜力分析
        5.2.1 云南省铜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
        5.2.1.1 一些铜矿山面临铜资源开采枯竭问题
        5.2.1.2 云南省危机铜矿山找矿实证
        5.2.2 云南铜矿山资源潜力
    5.3 云铜集团下属矿业公司内部产业结构
        5.3.1 玉溪矿业有限公司
        5.3.2 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5.3.3 云南星焰有色金属股份公司
        5.3.4 云南楚雄矿冶股份有限公司
        5.3.5 凉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5.4 云南铜矿山企业运行机制的动态SCP实证分析
        5.4.1 SCP分析方法
        5.4.2 动态SCP分析实例
        5.4.2.1 金沙公司投资体制改革
        5.4.2.2 投资体制改革前后的SCP分析对比
        5.4.2.3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矿山地质找矿成果
        5.4.2.4 投资体制改革后的技术创新实例分析
        5.4.2.5 投资体制改革前后的动态SCP分析研究
        5.4.2.6 金沙公司动态SCP分析的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有关会议列表

(8)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区的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造性工作与结论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点
2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2 研究区区域地质特征
    2.3 研究区的成矿区(带)划分及成矿远景预测
        2.3.1 研究区的成矿区(带)划分
        2.3.2 研究区的成矿远景预测
    2.4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4.1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特征
        2.4.2 研究区内典型矿床剖析
3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与制约因素
    3.1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优势
        3.1.1 矿产资源禀赋优势概念
        3.1.2 区域矿产资源经济评价[128]
        3.1.3 黑河市矿产资源禀赋优势分析
        3.1.4 黑河市的优势矿种
        3.1.5 黑河市矿产资源种类优势排序
    3.2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势
        3.2.1 地域优势
        3.2.2 矿业政策优势
        3.2.3 主要矿产品的矿业市场现状及供需趋势
    3.3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3.3.1 资源禀赋因素
        3.3.2 经济发展因素
        3.3.3 环境保护因素
        3.3.4 科技因素
    3.4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4.1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2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前景
        3.5.1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现状[96]
        3.5.2 黑河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
4 矿业开发中的循环经济模式
    4.1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4.1.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4.1.2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4.1.3 循环经济的3R 原则及其排序
        4.1.4 循环经济的特征
    4.2 矿业循环经济
        4.2.1 矿业循环经济的概念
        4.2.2 矿业循环经济中3R 原则
        4.2.3 矿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4.3 矿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
        4.3.1 三种主要模式体系
        4.3.2 五种主要模式体系
    4.4 黑河市主要矿种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4.4.1 铜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2 煤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3 水泥用大理岩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4.4.4 铅锌的矿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
5 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带
    5.1 矿产资源经济区的概念及意义
        5.1.1 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
        5.1.2 矿产资源经济区的概念及特征
        5.1.3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意义
    5.2 黑河市矿产资源产业带
        5.2.1 黑河市矿产资源产业带的建设意义及发展方向
        5.2.2 矿业经济区的划分及排序
        5.2.3 各矿业经济区的2010 年规划
        5.2.4 各矿业经济区2020 年展望
    5.3 样本分析——多宝山矿业经济区
        5.3.1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遵循原则及目标
        5.3.2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业产品工业代谢现状分析
        5.3.3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
        5.3.4 多宝山矿业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6 主要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未及之处及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9)我国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经济转型研究 ——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的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生命周期理论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3 终极目标理论
    1.5 研究的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2.1 矿业城市概述
        2.1.1 矿业城市的概念研究
        2.1.2 矿业城市界定标准的研究
        2.1.3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界定标准的研究
        2.1.4 矿业城市分类的研究
        2.1.5 我国矿业城市的统计状况
        2.1.6 我国矿业城市的基本情况
        2.1.7 矿业城市转型预备期的确定
    2.2 可持续发展概述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
        2.2.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3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2.3.1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2.3.2 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第三章 白银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3.1 白银市概况
        3.1.1 研究区域——白银市概述
        3.1.2 白银市工业发展现状
        3.1.3 白银市农业发展现状
        3.1.4 白银市经济发展现状
    3.2 白银市经济转型的探索
    3.3 白银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3.3.1 熵权系数法评价模型的建立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3 指标信息熵值的计算
        3.3.4 指标信息效用值及熵权值的计算
        3.3.5 样本评价
        3.3.6 各可持续发展指标排序
        3.3.7 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及指标分析
第四章 白银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白银市环境污染评价
        4.1.1 白银市环境污染状况
        4.1.2 白银市环境污染评价
    4.2 影响因素的SWOT 分析
        4.2.1 内部条件
        4.2.2 外部环境
    4.3 白银市经济转型的SWOT 方案
        4.3.1 SWOT 分析法流程
        4.3.2 SWOT 方案
第五章 白银市经济转型的综合策略
    5.1 白银市经济转型的“金字塔目标体系”
    5.2 白银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熵情分析
    5.3 熵学角度探索白银市经济转型的策略
        5.3.1 降低社会信息熵值策略
        5.3.2 降低经济信息熵值策略
        5.3.3 降低科教信息熵值策略
        5.3.4 降低环境信息熵值策略
        5.3.5 降低自然条件信息熵值策略
        5.3.6 降低资源信息熵值策略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的研究成果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努力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东北产业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东北问题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二 东北振兴是民族经济振兴的重要内容
        三 振兴东北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创新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关于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二 关于产业集群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三 关于产业转型与产业创新的研究
        四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产业创新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产业创新的形成及概念内涵
        一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 创新与创新机制
        三 产业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理论的研究
        一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
        二 关于新产业区和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
        三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
        四 产业创新理论对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经验
        一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实践
        二 国外区域产业创新的经验总结
        三 国内区域产业创新的模式与经验总结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要回顾
        一 古典的区域分工与区域贸易理论
        二 现代区域空间分布理论
        三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五 区域创新理论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 我国区域间产业政策比较
        三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
        一 产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分析
    第一节 东北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东北解放前的产业发展史
        二 建国后东北地区产业的演变
    第二节 东北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东北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能力
        二 主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三 技术创新能力
        四 企业规模度
    第三节 东北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
        一 东北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 东北产业发展的劣势
    第四节 东北实施产业创新的必要性
第五章 东北产业创新的支撑平台: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
    第一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一 区域环境与创新环境
        二 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和内容
        三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分析
    第二节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分析
        一 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内容
        二 区域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的作用
        三 区域产业创新的基本网络结构
        四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
        五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的整合
        一 东北产业创新环境的整合
        二 东北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
第六章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一 农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二 我国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东北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现状
        二 东北农业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第三节 东北农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东北农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
        二 发展高技术精细农业,提高东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 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保障农民增收的途径
        四 提高农业产业市场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第七章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经济规律
        一 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二 资源型产业的演进规律与政策分析
        三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经济学含义
    第二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现状与困境
        一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资源型产业衰退的困境与问题
        三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创新途径
    第三节 东北资源型产业的实证研究:石油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石油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及战略重要性
        二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三 东北石油产业的创新途径
        四 东北石油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趋势
第八章 东北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东北特色产业的含义
        一 特色产业的含义
        二 东北特色产业的界定
    第二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一 装备制造业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三 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问题
        四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节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区域分布及规模比较
        二 东北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三 东北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四 东北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九章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状况
    第二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四节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东北新材料产业的创新途径
第十章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民族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
        一 少数民族经济的含义
        二 少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当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
    第二节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概述
        一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的界定
        二 东北主要少数民族的经济特征
        三 东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结语 推动产业创新,创造东北经济再腾飞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作者声明

四、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启动葫芦岛有色公司铜冶炼项目和锌基合金改造项目获国家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腾笼换鸟——中国首家央企子公司破产重整纪事[J]. 周建新.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9(11)
  • [2]科技创新驱动东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D]. 杨廷威. 东北大学, 2018(12)
  • [3]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4]中冶有色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再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D]. 王昕阳. 东北大学, 2012(05)
  • [5]ERP环境下中冶葫芦岛有色传统业务流程改进研究[D]. 姚家志. 东北大学, 2010(05)
  • [6]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接替战略研究[D]. 刘畅. 吉林大学, 2009(07)
  • [7]云南省铜资源经济与铜产业价值链结构研究[D]. 武音茜.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8]基于循环经济的黑龙江省黑河市矿产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 时永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9]我国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经济转型研究 ——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D]. 万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10]东北产业创新研究[D]. 扎玛.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国家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葫芦岛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铜冶炼项目和锌基合金改造项目在国家支持下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