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中的事件响应和编程方法

VC中的事件响应和编程方法

一、VC中事件响应及编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索贝贝[1](2021)在《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位噪声在工程和物理的许多领域都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振荡器、雷达、新兴的微波光子学以及更奇异的领域,如射电天文学、粒子加速器等。随着众多领域对高稳定度信号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高稳定度频率标准源的相位噪声的量值越来越小,并且测量难度进一步增加。近年来,相位噪声测量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位噪声测试仪实现对偏离载波1Hz-2MHz的相位噪声信号的测量,通过“模拟+数字”的设计将测得的相位噪声信息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绘制波形并显示。本文从图形化界面显示、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和数据传输处理这几方面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图形化界面显示功能。图形化界面是人机交互的主要渠道,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菜单选择、波形绘制、坐标轴放大/缩小、标记信息管理、文件管理等功能。2.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功能。通过串口接收状态帧数据,将正确解析的数据再次通过串口发送到硬件完成通道环路的状态控制。3.数据传输处理功能。通道环路的状态配置好后,数据接收线程采用在C#中加载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实现数据接收功能。软件系统仍需对数据做互相关处理、低频缺损补偿等。4.低频缺损算法。本系统由于采用了锁相环技术,导致波形在低频段产生缺损现象。通过分析锁相环特性建立补偿模型,通过Matlab仿真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最终应用在相位噪声测试仪中,实现低频缺损补偿。5.软件系统关键技术。该仪器软件系统还使用了多种关键技术,使用事件和自定义技术使得系统设计更加简单、人性化,使用多线程技术开发软件系统,使得程序的执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李鹏[2](2020)在《通信网告警规则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普及通信和网络的时代,民众对通信网络质量的要求很高。通信网设备故障不但会导致网络质量下降,还会对用户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由此,对于通信网络质量的要求达到苛刻的程度。通信网告警是反应通信网络状态最敏感的信号。现在的通信网组网密集且复杂,单一原因引起的故障很容易产生告警风暴。现有的分析逻辑是:事先给出规则来进行告警归并和分析处理。这种方法没有办法对新的规则自动发现,无法响应新出现的各种状况;也无法有效应对通信网日益复杂的组网结构和处理告警风暴。因此,通信网告警规则的自动发现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本文针对通信网告警数据的特点,结合关联分析算法进行分析,使得告警规则可以被主动发现。针对实际告警数据的特点和算法输入所需数据结构的要求,设计并实现从现网抽取告警数据,关联资源,过滤无效值,进行有效分组等操作,以满足数据挖掘算法的输入要求。本文采用从批处理到分布式,再到流式数据的处理方式;应用大数据与流式数据处理分析平台等技术,挖掘出相关告警规则。对于算法挖掘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完成界面和数据挖掘处理相关模块的设计、实现和功能测试。主要的成果有: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结合通信网告警数据的现实分析需求,应用数据挖掘中关联分析的相关算法技术,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及实现,最后给出测试结果并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设计并实现界面层相关模块,实现结果查看、任务下发、派发专家组等功能。实现应用频繁模式算法(Apriori、FP-Growth)、序列模式数据挖掘算法(Prefix Span)分析告警数据,得到可用的告警频繁模式和告警序列模式。设计并实现从常规数据量分析到Spark集群上基于机器学习(MLlib)包的分布式分析相关模块,实现对海量告警数据分析。设计并实现从静态到流式数据分析(Spark Streaming)相关模块,实现对告警数据流的分析。分析通信网告警数据中的频繁模式和序列模式,针对挖掘出的告警规则进行分析和归类,探索达到可以实际应用所需要的参数参考阈值。并对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达到预期效果。

蒋飞[3](2020)在《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行器的结构安全关系重大,需要定期维护和保障,而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能够做到视情维护并降低维护费用,受到到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比强度高等优点,在航空结构上的应用比例越来越高,但复合材料对冲击载荷非常敏感,受冲击会造成内部层间脱层、纤维断裂等不可目视的损伤,严重威胁结构的服役安全。本文针对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系统,研究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的设计方法并研发了冲击监测软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提出了多任务、多结构、多设备的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的设计方法。软件利用Lab VIEW多循环框架实现了多结构下多设备冲击监测的并行,使用生产者/消费者模型、队列结构解决了多循环间数据传递和缓存的问题,使用通知器技术实现了多个冲击监测设备的同步采集控制,使用数据值引用技术解决了多任务并行过程中数据量较大影响运行效率的问题。2)设计了具备任务管理、数据管理、设备管理、3D显示功能的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运用数据值引用、同址操作结构等技术对任务管理功能的新建、导入、执行等部分进行了设计;运用文件I/O技术和定时存储机制对数据管理功能的诊断、保存、回放等部分进行了设计;运用串口通讯、通知器等技术对设备管理功能的参数配置、采集、下载等部分进行了设计;运用模型加载、坐标变换等技术对3D显示功能的模型导入、状态显示、视角调整等部分进行了设计。3)在两个复合材料无人机机翼盒段上进行了冲击监测软件的功能验证和性能验证。软件能够完成两个结构多设备的冲击监测任务,且各部分功能运行正常;两个结构的冲击定位准确率均在94%以上,软件具有较好的冲击定位准确性;多次冲击从发生到软件显示的响应时间均小于1s,软件具有较好的实时性;软件能够24小时运行仍定位准确,具有较好的运行稳定性。

周鹏[4](2019)在《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架构设计及自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CPS)是一种具有松散物理结构和严谨逻辑组织的有机智能系统;其涉及如计算、网络、控制、物理处理和应用领域知识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应用通常对安全性、可信性及合时性有严格的要求。而CPS时刻产生如此大量复杂的数据,以致于管理员无法及时有效地理解数据并给出正确的指令。因此需要构建一种自管理CPS(Self-management CPS,SCPS),使之在不同情况下都能自主地、灵活地与物理世界进行正确地交互,并能自动的从各种异常中恢复且不影响正常业务实施。随着SCPS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的复杂性、时延等问题日益失控;自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和决策执行的可信性等问题也日渐严峻。迫切需要探索系统性SCPS设计方案和维护方案,以各项模型和技术的有机集成,构建可信SCPS。物理世界高度并行且灵活,同时充满随机性。为匹配并行度,SCPS通常包含大量的(异构)传感器和执行器。为灵活应对动态场景,SCPS需要以不同方式自主按需地组织并协调这些嵌入式子系统。针对这些特点,本文提出可组合的actor元模型建模SCPS服务;使用(随机)活动网络(stochastic activity network)构建服务的交互模型,并提出合约-建议-决策规范。为控制复杂性,本文基于代数运算建模运行时重组的组合模式,研究actor元模型的可组合性约束、属性和需求的可满足性规则;并进一步提出了自愈actor模型改善失效模式下子系统的可组合性。在actor元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架构分析和设计语言(AADL)探索基于模型驱动工程(Model Driven Engendering,MDE)的SCPS设计方法,并构建相应的actor模型库,硬件模型和错误模型,以及SCPS综合集成模型。采用形式化模型转换方法将元模型转化为现有的FTA、CTMC、自动机等分析模型,利用现有的分析工具对设计开展硬件-软件协同分析、研究故障行为和正常行为的相互影响。同时针对SCPS自管理需要架构和策略动态协同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架构-策略协同分析思想,以及带一阶检查点的分层决策-去中心化实施方案。最后分析了4种不同去中心化层程度方案的灵活性,仿真结果显示了分层决策-去中心化决策方案在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指标的改进。为应对自管理决策中的时延和不确定性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合约规范(Contract)的自适应方案协调式子系统间的分布式协作。通过将合约规范中的活动拓扑抽象有向图,将SCPS拓扑抽象为边点带权顶点着色图,本文将合约规范优化过程按反馈循环分为3个阶段,提出合约的多目标渐进优化方案。在合约制定阶段采用改进Dijkstra算法检验合约的可实施性;在建议细化阶段,采用改进NSGA-II算法优化actor的组织;在决策执行阶段,采用组合模式和决策规范指导actor协作,并赋予actor局部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等待时间对齐方法协调不同分支的执行时间,降低决策方案的可靠性期望值的波动,提升决策执行方案的稳定性,进而提高SCPS行为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仿真结果揭示了改善行为稳定性和合约优化的主要因素,并显示了渐进优化方案的有效性。进一步本文提出了可组合自适应框架和自相似actor,并证明解耦(架构)控制逻辑能降低系统的全局复杂性,进而提升系统可靠性。同时针对全局绝对参考时间方案无法满足大规模地理分布的SCPS需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参考时间的分布式事件的时序保障方案。针对actor模型故障传播假设的不足,设计了基于轻量级容器隔离方案,为actor提供理想的运行时环境;并在容器上集成基于FDIR的自修复方案以限制故障传播和改善actor自愈能力。最后在实际嵌入式系统上分析验证了容器的FDIR效率和消息管理的效率,以及合约渐进优化和决策执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实际测试结果显示本设计方案、系统优化、自管理功能等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本方案的可靠性综合保障能力。论文结尾总结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SCPS设计和维护带来的挑战,并给出驯服复杂性的两个原则,以及用于克服设计和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的系统性建议。最后针对现有设计中的不足和结合设计中的启发,利用MDE和model@run.time两者的模型和设计原理的相似性,提出自进化CPS(self-evolution CPS)的概念设计。

屈胤达[5](2019)在《高速磁浮列控系统运行场景构建与形式化验证》文中提出高速磁浮技术作为区别于轮轨高铁的新型交通运输手段,是未来高速和特高速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对高速磁浮列车技术开展了相关研究,计划在未来五年之内建成时速600公里条件下的高速磁浮试验线。高速磁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作为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其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已刻不容缓。高速磁浮列控系统的工程应用需要相应的场景规范来进行指导,由于运行机理的区别,成熟的轮轨高铁列控系统运行场景无法照搬在高速磁浮列控系统上,而目前国内也没有系统的开展过高速磁浮列控系统运行场景方面的研究。本文从高速磁浮试验线列控系统的研发和建设出发,对高速磁浮列控系统的运行场景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提出了统一建模语言UML结合通信顺序进程CSP的高速磁浮列控系统运行场景分析方法,制定了 UML模型和CSP模型之间的转换规则,给出了方法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其次,根据高速磁浮列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构建了 9个高速磁浮列控系统的运行场景,并对每个运行场景的场景术语、交互信息和交互流程进行了规范化的描述;然后,对构建的场景进行了建模与形式化验证。按照提出的高速磁浮列控系统运行场景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启动与登录、停车点步进和分区切换场景的UML模型和CSP模型,利用ProB工具验证了场景的逻辑正确性;最后,基于运行场景对高速磁浮试验线列控线路数据进行了工程设计,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组件建立了列车正常运行场景下的仿真模型,对初版的列控线路数据进行了仿真分析,修正了其中不合理的设计。图81幅,表17个,参考文献72篇。

罗晨霞,王瑞,关永,李晓娟,施智平,Xiaoyu SONG[6](2019)在《面向实时数据的CPS一体化建模方法》文中指出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是一个在环境感知的基础上整合了物理和计算元素的系统,它可以智能地响应真实世界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CPS工作在复杂的物理环境中,周围的物理变化会对CPS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确保CPS在复杂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提出了一种面向实时数据的一体化建模方法,通过定义一系列的规则,将领域环境模型组合到运行时验证过程中去,从而保证CPS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首先为环境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设计合并规则将相同系统参数下仅有一个环境影响因子的数学模型合并为相同系统参数下有一个或多个环境影响因子的数学模型.之后,定义转换规则,将数学模型转换为伪代码表示的环境模型.最后,根据组合规则将环境模型组合到运行时监视模型中执行验证.该方法使得监视模型更加完整、准确,当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动态调整参数范围使得CPS中的安全属性在复杂的物理环境中仍然得以满足.将该方法应用到移动机器人避障实验中,对影响电池容量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数学建模,然后将环境模型组合到监视模型中去,最终实现在执行任务前可以根据不同的物理环境准确地给出续航时间安全提醒.

韩路平[7](2018)在《全自动智能纺纱机上位机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全自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全自动智能纺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领域。全自动智能纺纱上位机软件开发面向的是工业计算机,计算机硬件设备采用ARM10为构架的Freescale i.MX53 Cortex-A8核心处理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CE7.0嵌入式操作系统,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软件主要用来实现诸如显示屏管理、内存管理、事件响应等底层工作。应用软件主要涵盖了底层硬件相关功能的设置,上位机和下位机交互通道管理,嵌入式数据库管理,数据分析处理,人机交互界面等。全自动智能纺纱机系统可以自行完成生产、调度、故障排除等过程控制和数据管理、数据统计分析、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等。设计的全自动智能纺纱机上位机软件,主要完成对下位机各系统的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实时数据管理和历史数据管理,生产数据和报警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本文主要涉及的应用技术包括面向对象技术、多线程编程、Windows消息传递、定时器技术、串口通信技术、图形绘制和SQLite数据库管理技术等。论文首先介绍了纺纱机发展态势,总结了新型纺纱机的特点,提出上位机软件作为数据处理的核心所应具备的功能。然后阐述了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几项应用技术,为软件编写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论文详细论述了纺纱机上位机软件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具体分析了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最后,编写程序完成各项功能,并对结果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吴平[8](2016)在《基于1553B总线的系统通用化设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飞行器任务需求和使用环境的变化,对飞行器航空电子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性能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飞行器航电系统往往选用可靠性高的1553B余度数据总线作为标准的数据通信总线。然而复杂的1553B总线系统一般采用多种型号的1553B产品,在软件应用上存在兼容性问题,严重影响了终端通信任务应用的研发进度,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通用化的通信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验室提供的多个型号的板卡和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开展了基于1553B总线的系统通用化的研究,旨在解决不同型号板卡的软件兼容性问题。本文首先对1553B总线通信技术进行分析,根据典型任务应用,给出三种终端的通用化功能性需求;然后采用分层体系结构进行1553B总线系统通用化设计,给出数据结构和典型算法;最后讨论通用化关键技术。根据典型任务应用需求,完成BC终端和RT终端的通用控制接口模块详细设计。以此为基础,针对不同型号的1553B板卡,完成接口转换模块详细设计。针对典型的1553B总线通信任务,完成通用、完善的总线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模块详细设计。最后,结合具体科研应用,采用人机交互的MFC对话框软件界面,设计一套1553B总线通信实时调试/检测系统,对以上内容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孙贝磊[9](2016)在《支持时序可预测的实时操作系统模型研究》文中认为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对计算过程和物理过程进行了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自动化程度、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可用性,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的实时系统,信息物理系统对时间安全性和可组合性有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信息物理系统具有并发、异构、交互和分布式等特性,提高系统的可预测性成为了保证信息物理系统安全性和可组合性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本文围绕可预测性的形式化定义和实时操作系统可预测性两个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信息物理系统的时序可预测性的形式化定义:本文通过对信息物理系统特性和需求的分析,提出时序可预测性的概念,即信息物理系统的输入、计算和输出行为都需要具备时间和顺序的可预测性;然后,通过分析各个行为属性不确定性的来源,提出了各个行为属性时序可预测性的形式化定义,以及相关衡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对时序可预测性的形式化定义为本文后续实时操作系统的可预测性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提出支持时序可预测性的实时操作系统模型——可预测的服务体执行流模型(Predictable Servant/Executive-Flow Model, PSEFM):(1) PSEFM基于服务体(Servant)和执行流(Executive Flow)两个基本的抽象,通过交汇服务体(Rendezvous Servant, R-Servant)和同步服务体(Synchronous-Servant, S-Servant)将任务的不确定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分离,以便显式表达任务的不确定性,从而为以可预测的方式处理不确定过性程提供便利。(2)本文在逻辑执行时间(Logical Execution Time, LET)模型的基础上,提出SubLET模型以约束S-Servant的时间行为;然后,提出将LET模型与离散事件(Discrete Event, DE)模型结合的方法对PSEFM中的R-Servant进行时序约束,使得R-Servant能够在运行时支持S-Servant的时间约束;然后,提出并发事件的排序机制和基于截止时间的并发服务体排序方法,从而提高R-Servant事件处理过程的时序可预测性;最后,根据PSEFM各个抽象的时序约束,提出事件安全性检查策略,从而保证事件得到安全的处理。(3)执行流是物理计算单元的抽象,PSEFM将执行流视为拥有物理时间的独占性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同步服务体和交汇服务体的时序约束,提出多核系统中执行流的引流策略,以提高处理器资源分配的可预测性。最后,本文基于PSEFM的抽象,提出并实现支持时序可预测性的实时操作系统框架——PsefmOS。实验表明,PsefmOS中R-Servant的执行效率高于现有的用于支持LET模型的EMachine的执行效率。进一步,本文基于PSEFM设计实现一个无人机自主飞行系统测试程序PapaBench,以衡量PSEFM的有效性和具有时序可预测性的系统的优势。实验表明,与基于线程模型构建的系统相比,基于PSEFM构建的系统具有如下优势:(1)在运行时能够支持设计时的时序语义,并且表现出更高的时序可预测性;(2)在实际运行时,可以达到更高的处理器实际利用率实际最小上限;(3)在可调度的前提下,系统中任务的执行时间和任务数量增减对任务响应时间的影响更小,从而体现出更好的可组合性。

魏恒峰[10](2016)在《分布数据一致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和云计算日益流行。为满足新平台和新计算模式对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容错性、可扩展性等指标的需求,底层的数据存储系统通常采用分布数据技术—这包括数据分区技术和数据复制技术。然而,与此同时,分布数据带来了数据一致性问题:对于上层应用而言,如何理解处于分布形态的数据?什么叫作数据是一致的?又该如何像使用(集中式)共享数据一样方便且正确地使用分布数据?从技术角度来说,上层应用以何种顺序观察到作用在底层分布数据上的并发更新?又如何基于分布数据所提供的更新顺序性质编写程序并论证其正确性?作为管理分布数据的中间件,分布共享数据服务在分布数据之上向上层应用提供符合某种规约的共享数据抽象。由于以数据一致性为核心,有一系列的固有权衡,不存在普适的、完美的一致性解决方案,数据一致性问题因此成为分布共享数据服务中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数据一致性问题并非为分布式系统和云计算领域所独有,对它的研究可追溯到多处理器系统和并行计算的发端时期。但是,传统的“以程序为导向、强调正确性”的数据一致性理论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新平台和新计算模式下日益凸显的应用价值观。一方面,不同应用甚至同一应用中的不同实体,对数据一致性有着不同需求。一致性理论需要融合不同强弱程度的数据一致性,甚至融合一致的数据状态与不一致的数据状态;另一方面,应用关于数据是否一致的“正确性”标准变得模糊。一致性理论需要从连续谱的角度—而非“一致”与“不一致”的二元视角—看待数据一致性,以满足应用对数据一致性的更精细的量化需求。为体现新平台和新计算模式下日益凸显的应用价值观,本文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多样化,可调节;精细化,可度量”的数据一致性问题研究理念。“多样化,可调节”指的是,数据一致性理论应该支持来自应用的、更为多样的一致性需求,并允许应用在运行时动态选择或调节其一致性需求;“精细化,可度量”指的是,数据一致性理论应该支持来自应用的、更为精细的一致性需求,并能向应用提供有关一致性服务质量的量化信息。落实“多样化,可调节;精细化,可度量”的研究理念,需要解决来自一致性模型、一致性实现机制以及一致性度量三个维度的挑战。这包括,如何形式化定义“多样化”的一致性模型、如何在尽可能通用的系统架构下实现应用动态调节一致性的功能、如何形式化定义“精细化/量化”的一致性模型以及如何设计高效的一致性模型验证算法或者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以量化一致性程度。本文即专注于应对这些挑战,以更好地落实“多样化,可调节;精细化,可度量”的研究理念。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充分分析了数据一致性问题研究的历史阶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体现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和云计算模式下日益凸显的应用价值观,提出了“以应用为导向的”、“多样化,可调节;精细化,可度量”的一致性问题研究理念,并总结出涵盖“一个基础,三个维度”的研究思路:以数据类型(包括读写寄存器与事务)为基础,以一致性模型、一致性实现机制和一致性度量为维度。其中,研究理念“多样化,可调节”体现在一致性模型和一致性实现机制两个维度上,而“精细化,可度量”体现在一致性模型和一致性度量两个维度上。2.提出并解决了针对读写寄存器的Pipelined-RAM一致性模型验证问题(theproblem of Verifying Pipelined-RAM Consistency;简称VPC)。具体而言,根据(1)读写操作记录是否涉及多寄存器(Single or Multiple)以及(2)写操作是否允许写入重复值(Unique or Duplicate),我们考察VPC问题的四种变体:VPC-SU、VPC-MU、VPC-SD以及VPC-MD。我们证明了VPC-SD(以及VPC-MD)是NP-complete问题,并为VPC-MU(以及VPC-SU)问题设计了多项式时间算法。该算法可用于测试系统是否正确实现了Pipelined-RAM一致性模型,而上述NP-completeness结果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弱一致性模型的复杂度。3.提出了针对读写寄存器的“近乎强”一致性(almost strong consistency)概念,并以此作为一致性/延迟权衡(consistency/latency tradeoff)的一种可行选项。“近乎强”一致性要求在保证(读操作)低延迟的前提下,既提供基于版本的、陈旧度确定性有界的读操作,又要从概率的角度量化读操作“读取到陈旧值”的速率。我们深入研究了“近乎强”一致性概念的一个具体实例—probabilistically-atomic 2-atomicity (PA2AM)一致性:提出定义、设计并证明算法正确性以及量化算法中读操作违反atomicity一致性的速率。与弱一致性模型的对比显示,PA2AM(及其PA2AM维护算法)既(在统计意义上)满足强一致性模型对数据一致性的高标准,又具有弱一致性模型的性能优势。4.针对事务数据类型,基于Snapshot Isolation (SI)提出了一种新的事务一致性模型:Relaxed Version Snapshot Isolation (RVSI)。RVSI可以形式化地、定量地规约它相对于SI所产生的异常的严重程度。为此,我们将SI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视图”性质,然后通过为每个“视图”性质引入一个量化参数(得到k1-BV、k2-FV及k3-SV),来定量规约RVSI相对于SI的三类异常。这种定义方式使得我们实现的满足RVSI一致性模型的分布式事务键值存储原型系统可以支持应用程序的每个事务在运行时动态选择或调节其所需的一致性条件。更进一步,RVSI为深入研究SI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初步实验表明,适当放松事务对RVSI版本规约—包括k1-BV、 k2-FV及k:3-SV—的要求能降低事务中止率,而RVSI能否“显着”降低事务中止率则与负载类型相关。

二、VC中事件响应及编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C中事件响应及编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仪器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1 相位噪声的定义及其表征
        2.1.1 相位噪声的定义
        2.1.2 相位噪声的表征
    2.2 硬件平台简介
    2.3 软件需求分析
        2.3.1 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
        2.3.2 数据传输、处理
        2.3.3 图形化界面显示
    2.4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2.4.1 软件功能划分
        2.4.2 软件多线程设计
        2.4.3 软件开发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仪器软件关键技术实现
    3.1 C#编程语言
    3.2 事件机制
        3.2.1 委托
        3.2.2 事件
    3.3 自定义控件的设计
        3.3.1 常用控件
        3.3.2 相位噪声测试仪中的自定义控件应用
    3.4 多线程的设计
        3.4.1 Thread类
        3.4.2 多线程应用
        3.4.3 跨线程访问控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模块
        4.1.1 Serial Port类
        4.1.2 功能实现
    4.2 数据接收与处理模块
        4.2.1 数据接收
        4.2.2 数据处理
    4.3 界面显示模块
        4.3.1 坐标轴管理
        4.3.2 波形绘制
        4.3.3 标记管理
        4.3.4 动态显示
    4.4 菜单控制模块
        4.4.1 文件管理
        4.4.2 其他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频缺损补偿算法及系统测试
    5.1 低频缺损算法
        5.1.1 低频缺损现象产生的原因
        5.1.2 低频缺损补偿的软件实现
    5.2 系统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通信网告警规则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告警相关性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关联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大数据和数据流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故障告警相关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和关键技术
    2.1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4 关键技术
        2.4.1 频繁模式分析技术
        2.4.2 序列模式分析技术
        2.4.3 Spark机器学习和流数据处理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告警规则挖掘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系统架构设计
        3.1.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1.4 系统部署设计
        3.1.5 数据提取与预处理
    3.2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3 算法配置与任务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3.4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3.5 常规数据频繁模式算法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3.5.1 Apriori算法实现
        3.5.2 FP-Growth算法实现
        3.5.3 模块设计与实现
    3.6 常规数据序列模式算法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3.6.1 Prefix Span算法实现
        3.6.2 模块设计与实现
    3.7 大数据频繁模式算法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3.8 大数据序列模式算法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3.9 流式数据告警规则挖掘分析模块设计与实现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告警规则挖掘系统测试
    4.1 模块测试
    4.2 结果分析
        4.2.1 FP-Growth算法分析结果
        4.2.2 Prefix Span算法分析结果
    4.3 非功能性需求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结构健康监测
        1.1.2 结构冲击监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2 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总体设计方法
    2.1 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系统
    2.2 冲击监测软件设计要求
    2.3 冲击监测软件开发平台和编程方法
        2.3.1 监测软件开发平台及工具
        2.3.2 监测软件编程方法研究
    2.4 冲击监测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2.5 冲击监测软件总体运行机制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模块设计方法与实现
    3.1 冲击监测软件数据结构设计方法
        3.1.1 冲击监测软件数据值引用设计
        3.1.2 冲击监测软件数据结构设计
        3.1.3 存储格式及文件管理系统设计
    3.2 冲击监测软件模块设计方法
        3.2.1 设备管理模块
        3.2.2 3D显示模块
        3.2.3 任务管理模块
        3.2.4 数据管理模块
        3.2.5 运行控制模块
    3.3 监测软件整体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工程应用验证
    4.1 冲击监测软件工程应用实验验证
        4.1.1 实验设置
        4.1.2 冲击监测实验流程与软件功能验证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架构设计及自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CPS及可信计算等相关概念
        1.2.1 CPS概念
        1.2.2 CPS服务特征及设计需求
        1.2.3 可信性概念
        1.2.4 可信的自管理CPS
        1.2.5 模型驱动工程
        1.2.6 运行时建模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CPS模型及分析工具研究
        1.3.2 自管理决策及其可信性研究
        1.3.3 不确定性问题和决策差异化研究
        1.3.4 CPS集成技术研究
        1.3.5 CPS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1.4 自管理模式分析
        1.4.1 SCPS自管理模式
        1.4.2 自管理误差源和故障源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结构
        1.5.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2章 一体化SCPS可组合元模型设计
    2.1 引言
    2.2 SCPS系统建模现状
        2.2.1 SCPS子系统模型
        2.2.2 可组合性定义
        2.2.3 可组合性的相关研究
    2.3 Actor及其组合模型
        2.3.1 可组合时限可写actor模型
        2.3.2 Actor组合交互模型
    2.4 基于合约的决策任务表示规范
        2.4.1 集成控制流和数据流的决策任务模型
        2.4.2 合约-建议-决策规范
        2.4.3 Actor活动组合模式及约束
        2.4.4 Actor活动组合性质
        2.4.5 基于actor元模型的事件推断及决策组织
    2.5 Actor模型可组合性
        2.5.1 功能可组合性
        2.5.2 Actor需求和属性可组合性
        2.5.3 Actor组合约束
        2.5.4 失效模式的actor可组合性
    2.6 合约可组合性及决策的合并约束
    2.7 Actor元模型应用示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SCPS的模型驱动工程方法和架构-策略协同验证
    3.1 引言
    3.2 面向SCPS的模型驱动工程方法
        3.2.1 面向SCPS的模型驱动工程研究现状
        3.2.2 AADL语言和工具简介
        3.2.3 基于AADL面向SCPS的模型驱动工程方法
        3.2.4 Actor元模型和AADL语言描述规则转化
        3.2.5 基于模型驱动工程方法的actor模型可信性分析
    3.3 Actor子系统元模型实现和集成
        3.3.1 AADL软硬件库
        3.3.2 Actor元模型实现
        3.3.3 基于Actor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模型
    3.4 SCPS嵌入式子系统软硬协同验证
        3.4.1 基于Actor元模型的设计验证原理
        3.4.2 多actor的嵌入式子系统验证
        3.4.3 子系统可信性的软硬件协同验证
    3.5 架构设计及架构-策略协同验证
        3.5.1 中心式静态控制策略方案
        3.5.2 去中心架构中心化管理方案
        3.5.3 完全去中心化管理方案
        3.5.4 简单分层-去中心方案
        3.5.5 带检查点的分层-去中心方案
        3.5.6 架构-策略协同仿真
    3.6 感知误差对决策可靠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合约的SCPS自管理决策多目标渐进优化
    4.1 引言
    4.2 自适应反馈循环模式及协作
        4.2.1 通用的自适应反馈循环模式
        4.2.2 前瞻性决策中各反馈循环间的协作
    4.3 运行时自适应的可组合合约
        4.3.1 当前中心式和去中心式自管理方案的不足
        4.3.2 运行时可改进的合约-决策方案
    4.4 基于运行时建模的合约渐进优化
        4.4.1 合约-决策细化问题形式化
        4.4.2 合约的可实施性检测
        4.4.3 基于改进NSGA-II的建议优化
        4.4.4 建议时序约束设置和建议分解
    4.5 去中心式决策运行时优化及补救性恢复
        4.5.1 活动等待时间修正和截止时间对齐
        4.5.2 运行时可靠性修正
        4.5.3 运行时能耗优化
        4.5.4 同步及时间误差消除
        4.5.5 周期性子系统属性更新及反馈
    4.6 合约-决策方案分析及仿真
        4.6.1 建议优化复杂性和仿真分析
        4.6.2 等待时间对稳定性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信SCPS多角色可组合子系统方案与验证
    5.1 引言
    5.2 SCPS自适应架构设计及分析
        5.2.1 分层决策-去中心化执行多角色自适应架构
        5.2.2 自适应架构解耦控制管理逻辑
        5.2.3 可配置自管理嵌入式子系统框架
        5.2.4 自相似actor接口定义及优势
        5.2.5 运行时可编程规范和复合actor的生成
    5.3 基于相对时间的分布式时序可靠性保障
        5.3.1 相对参考时间方案
        5.3.2 相对时间方案中时钟误差消除
        5.3.3 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方案比较分析
    5.4 面向AVR的轻量级可恢复容器设计
        5.4.1 轻量级可恢复的容器设计
        5.4.2 容器性能分析
        5.4.3 容器的故障恢复能力测试
    5.5 SCPS爆发性消息管理优化
    5.6 本地子系统自愈方案设计
        5.6.1 多层次一体化自愈措施
        5.6.2 时间预估及自愈措施选择
        5.6.3 运行时时序可信相关的组合方案
    5.7 SCPS系统实测与分析
        5.7.1 测试平台和相关配置
        5.7.2 建议的多目标组合优化解集
        5.7.3 实际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测试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高速磁浮列控系统运行场景构建与形式化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高速磁浮技术发展概况
        1.2.1 国外高速磁浮技术发展概况
        1.2.2 国内高速磁浮技术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1.3.2 列控系统形式化方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2 基于UML+CSP的高速磁浮列控系统场景分析方法
    2.1 场景验证的形式化方法研究
        2.1.1 形式化方法概述
        2.1.2 形式化方法选择
    2.2 通信顺序进程CSP
        2.2.1 CSP概述
        2.2.2 CSP语法定义
        2.2.3 验证工具Prob
    2.3 基于UML+CSP的场景分析方法
        2.3.1 方法概述
        2.3.2 统一建模语言UML
        2.3.3 UML模型到CSP模型的转换规则
    2.4 本章小结
3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运行场景构建
    3.1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概述
        3.1.1 高速磁浮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结构
        3.1.2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功能分析
        3.1.3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与CTCS-3级列控系统比较
    3.2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运行场景
        3.2.1 启动与登录
        3.2.2 注销
        3.2.3 插入运行
        3.2.4 停车点步进
        3.2.5 分区切换
        3.2.6 临时限速
        3.2.7 灾害防护
        3.2.8 强制停车
        3.2.9 特殊故障
    3.3 本章小结
4 高速磁浮列控系统典型场景建模与验证
    4.1 启动与登录场景
        4.1.1 启动与登陆场景的UML模型
        4.1.2 启动与登录场景的CSP模型
        4.1.3 启动与登录场景的形式化验证
    4.2 停车点步进场景
        4.2.1 停车点步进场景的UML模型
        4.2.2 停车点步进场景的CSP模型
        4.2.3 停车点步进场景的形式化验证
    4.3 分区切换场景
        4.3.1 分区切换场景的UML模型
        4.3.2 分区切换场景的CSP模型
        4.3.3 分区切换场景的形式化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场景的磁浮列控线路数据工程设计及仿真
    5.1 基于场景的列控线路数据设计方法
    5.2 正常行车场景建模
        5.2.1 CCS模型
        5.2.2 DCS模型
        5.2.3 VCS模型
        5.2.4 Train模型
        5.2.5 总体模型
    5.3 仿真分析
        5.3.1 仿真数据和模型参数
        5.3.2 正常行车场景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全自动智能纺纱机上位机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历史背景
        1.1.1 纺纱机发展简介
        1.1.2 人机交互技术发展
        1.1.3 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技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基础
    2.1 程序UI设计
        2.1.1 编程的基本概念
        2.1.2 MFC框架编程原理
        2.1.3 MFC常用控件
        2.1.4 控件重绘技术的应用
    2.2 多线程编程
        2.2.1 多线程概念
        2.2.2 线程运行
        2.2.3 线程分类
        2.2.4 线程与进程的区别
    2.3 嵌入式数据库
        2.3.2 嵌入式数据库SQLite
        2.3.3 SQLite数据库的特点
    2.4 数据通信
        2.4.1 RS485通信
        2.4.2 CAN通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开发整体分析与设计
    3.1 应用开发分析
        3.1.1 系统分析
        3.1.2 可行性分析
        3.1.3 需求分析
    3.2 应用设计
        3.2.1 GUI功能分析及模块划分
        3.2.2 主要应用模块设计
        3.2.3 数据库应用模块
        3.2.4 通信模块分析及应用总体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ndowsCE和eVC++4.0的上位机软件的实现与测试
    4.1 开发环境的创建
        4.1.1 嵌入式系统平台搭建
        4.1.2 软件开发平台搭建
        4.1.3 开发类库
    4.2 通信模块设计
        4.2.1 微处理器的选择
        4.2.2 RS485总线模块设计
        4.2.3 CAN总线设计
    4.3 数据管理模块
        4.3.1 数据整理
        4.3.2 数据库创建及数据保存
        4.3.3 数据提取模块
        4.3.4 数据应用
    4.4 GUI典型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与测试
        4.4.1 图绘制类的创建
        4.4.2 参数设置界面功能
        4.4.3 实时数据显示界面功能
        4.4.4 测试数据显示界面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1553B总线的系统通用化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1553B总线技术研究与需求分析
    2.1 1553B总线通信技术分析
        2.1.1 总线控制器
        2.1.2 远程终端
        2.1.3 总线监视器
    2.2 设计需求分析
        2.2.1 BC模式设计需求
        2.2.2 RT模式功能需求
        2.2.3 BM模式功能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3.1 体系结构设计
    3.2 功能组成分层
    3.3 数据结构
        3.3.1 BC模式数据结构
        3.3.2 RT模式数据结构
    3.4 典型算法
    3.5 通用化设计关键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线控制器终端的通用化设计
    4.1 总线控制器终端的通用化设计关键技术
    4.2 通用控制接口模块
    4.3 工作时序
    4.4 数据转换
    4.5 接口转换
    4.6 时序适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远程终端的通用化设计
    5.1 远程终端的通用化设计关键技术
    5.2 通用控制接口模块
    5.3 工作时序
    5.4 数据转换
    5.5 接口转换
    5.6 时序适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线监视器终端的通用化设计
    6.1 总线监视器功能简述
    6.2 板卡性能介绍
    6.3 数据结构
    6.4 通用控制接口模块
    6.5 工作时序
    6.6 总线监视器监控模块关键技术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测试验证
    7.1 BC模式验证测试
    7.2 RT模式验证测试
    7.3 BM模式验证测试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9)支持时序可预测的实时操作系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预测性的重要性
        1.1.2 可预测性问题的挑战
    1.2 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3 论文主要贡献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工作
    2.1 可预测性定义相关研究
    2.2 实时操作系统的可预测性相关研究
    2.3 编程模型的时序可预测性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物理系统的可预测性定义
    3.1 信息物理系统中需要具备可预测性的属性
        3.1.1 需要具备可预测性的行为
        3.1.2 时间—顺序可预测性
    3.2 信息物理系统中输入行为的时序可预测性定义
        3.2.1 传感器输入的就绪时间可预测性定义
        3.2.2 网络输入的就绪时间可预测性定义
        3.2.3 输入集合就绪顺序可预测性定义
        3.2.4 系统输入集合的时序可预测性定义
    3.3 信息物理系统中输出行为就绪时间可预测性定义
        3.3.1 本地输出就绪时间可预测性定义
        3.3.2 网络输出就绪时间可预测性定义
    3.4 信息物理系统中计算行为的时序可预测性定义
        3.4.1 计算行为的时间可预测性定义
        3.4.2 任务集合执行顺序的可预测性定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SEFM:支持时序可预测性的实时操作系统模型
    4.1 具有时序可预测性的操作系统模型的设计原则
    4.2 支持时序可预测性的操作系统模型——PSEFM
        4.2.1 服务体/执行流模型(SEFM)
        4.2.2 PSEFM基本抽象
        4.2.3 PSEFM形式化定义
        4.2.4 PSEFM执行语义
    4.3 S-Servant时序约束
        4.3.1 S-Servant的输入/输出约束
        4.3.2 S-Servant的逻辑执行时间:SubLET
        4.3.3 S-Servant并发逻辑时序语义约束:并发SubLET
    4.4 R-Servant时序约束
        4.4.1 逻辑执行时间、模型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映射关系
        4.4.2 事件模型时间设置
        4.4.3 并发事件排序
        4.4.4 安全事件选择
    4.5 多执行流引流规则
        4.5.1 执行流可用时间不同
        4.5.2 执行流可用时间相同
    4.6 PSEFM的时序可预测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SEFM的实时操作系统——PsefmOS
    5.1 基于PSEFM的实时操作系统框架——PsefmOS
    5.2 基于PSEFM的实时操作系统实现要点
        5.2.1 事件队列管理
        5.2.2 时间管理
        5.2.3 内存管理
    5.3 PsefmOS实时性评估
        5.3.1 实验平台
        5.3.2 R-Servant性能评测
        5.3.3 PsefmOS组件基本性能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PSEFM的典型信息物理系统
    6.1 无人机自主飞行系统——PapaBench
        6.1.1 PapaBench简介
        6.1.2 PapaBench任务的时序约束分析
        6.1.3 基于PSEFM实现PapaBench
    6.2 实验环境
        6.2.1 实验目的
        6.2.2 实验设置
    6.3 PSEFM实时系统的时序可预测性
        6.3.1 PSEFM时序语义一致性
        6.3.2 时序可预测性
    6.4 时序可预测性系统的优势
        6.4.1 处理器利用率最小上限
        6.4.2 系统可组合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分布数据一致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分布共享数据服务
    1.2 分布数据一致性问题
        1.2.1 问题描述
        1.2.2 以数据一致性为核心的权衡
    1.3 历史阶段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理念与研究挑战
        1.4.1 研究理念
        1.4.2 研究挑战
    1.5 研究现状概述
    1.6 研究思路与本文贡献
    1.7 论文组织
2 相关工作
    2.1 “多样化,可调节”的研究理念
        2.1.1 “多样化,可调节”的读写寄存器一致性模型
        2.1.2 “多样化,可调节”的事务一致性模型
    2.2 “精细化,可度量”的研究理念
        2.2.1 “精细化,可度量”的读写寄存器一致性模型
        2.2.2 “精细化,可度量”的事务一致性模型
    2.3 小结
3 分布共享数据服务理论模型与技术框架
    3.1 理论模型
        3.1.1 分布数据与共享数据
        3.1.2 分布共享数据服务
    3.2 技术框架
        3.2.1 数据类型
        3.2.2 一致性模型
        3.2.3 一致性实现机制
        3.2.4 一致性度量
    3.3 小结
4 读写寄存器Pipelined-RAM一致性模型验证
    4.1 问题描述与解决思路
    4.2 问题定义
        4.2.1 读写操作及其序关系
        4.2.2 Pipelined-RAM一致性模型
        4.2.3 Pipelined-RAM一致性验证问题
    4.3 VPC-SD和VPC-MD是NP-complete问题
    4.4 VPC-MU问题的READ-CENTRIC算法
        4.4.1 基本思想
        4.4.2 READ-CENTRIC算法概述
        4.4.3 与可达关系相关的数据结构
        4.4.4 READ-CENTRIC算法详细设计
        4.4.5 READ-CENTRIC算法示例
        4.4.6 READ-CENTRIC算法正确性证明
        4.4.7 READ-CENTRIC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
    4.5 READ-CENTRIC算法实验评估
        4.5.1 实验设计
        4.5.2 实验结果
    4.6 小结
5 PA2AM: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实现“近乎强”一致性
    5.1 问题描述与解决思路
    5.2 “近乎强”一致性与PA2AM一致性
        5.2.1 “近乎强”一致性
        5.2.2 PA2AM一致性
    5.3 PA2AM维护算法
        5.3.1 PA2AM算法
        5.3.2 PA2AM算法正确性证明
    5.4 度量PA2AM算法中的“Atomicity违反”异常
        5.4.1 度量并发模式的比率
        5.4.2 度量读写模式的比率
        5.4.3 数值结果与讨论
    5.5 实验评估
        5.5.1 实验设置
        5.5.2 实验结果1:读操作延迟
        5.5.3 实验结果2:Atomicity违反
        5.5.4 PA2AM与弱一致性模型的比较
    5.6 小结
6 分布式事务键值存储系统中的RVSI一致性模型
    6.1 问题描述与解决思路
    6.2 SI事务一致性模型
        6.2.1 数据项与事务
        6.2.2 系统历史
        6.2.3 SI的定义
        6.2.4 SI的图论刻画
    6.3 RVSI事务一致性模型
        6.3.1 RVSI的定义
        6.3.2 RVSI的性质及其异常
    6.4 Chameleon系统设计
        6.4.1 Chameleon事务键值存储系统
        6.4.2 客户端库
        6.4.3 RVSI协议
    6.5 RVSI主从数据复制协议(RVSI-MS)
        6.5.1 RVSI-MS协议
        6.5.2 数据结构
        6.5.3 版本约束
        6.5.4 实现讨论
    6.6 RVSI跨分区事务提交协议(RVSI-MP)
        6.6.1 RVSI-MP协议
        6.6.2 实现讨论
    6.7 实验评估
        6.7.1 实验设计
        6.7.2 实验结果
    6.8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简历与科研成果
致谢

四、VC中事件响应及编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D]. 索贝贝.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通信网告警规则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压电导波的冲击监测软件设计方法研究[D]. 蒋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4]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架构设计及自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周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高速磁浮列控系统运行场景构建与形式化验证[D]. 屈胤达.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1)
  • [6]面向实时数据的CPS一体化建模方法[J]. 罗晨霞,王瑞,关永,李晓娟,施智平,Xiaoyu SONG. 软件学报, 2019(07)
  • [7]全自动智能纺纱机上位机软件设计及实现[D]. 韩路平.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8)
  • [8]基于1553B总线的系统通用化设计技术研究[D]. 吴平.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9]支持时序可预测的实时操作系统模型研究[D]. 孙贝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2)
  • [10]分布数据一致性技术研究[D]. 魏恒峰. 南京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VC中的事件响应和编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