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男性特发性不孕症 Y 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研究

埃及男性特发性不孕症 Y 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研究

一、Molecular study on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in Egyptian males with idiopathic infertility(论文文献综述)

耿冬峰[1](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马新龙[2](2021)在《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1.在国内不同样本量及检测方法不一致导致AZF区域缺失率报道各异的背景下,在统一检测手段的情况下对国内使用传统方法测得的AZF区域缺失率进行meta分析。2.探究NGS对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NGS相较常规PCR-STS法检测AZF区域的优越性以及可能导致男性不育的基因及其可能机制,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的有效药物。方法:1.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男性不育患者AZF缺失相关文章,检索时间设定为2010-2020年,检索出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后使用STATA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传统PCR-STS法初筛无异常并自愿行二代基因测序(NGS)的精液异常患者的基因测序信息并行统计分析,统计可能导致精液异常的基因。对异常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寻找潜在的作用机制。并将收集的基因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分析筛选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做网络药理学分析,寻找可能起效的药物。结果:1.共纳入19篇相关研究,共8372例男性不育患者,对数据进行转化、合并效应量,发现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95%CI 8.73%-10.78%),进行亚组分析后发现无精症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11.40%(95%CI 9.57%-13.38%)、严重少精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7.96%(95%CI6.68%-9.34%)并依据地域进行了南北亚组分析。AZFc在男性不育患者缺失率均值为61.46%(95%CI 53.50%-69.11%),在严重少精症患者中没有发现AZFabc缺失。2.共收集到80例自愿行NGS的患者,这80例患者已行PCR-STS常规筛查并未发现AZF区域异常。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我们筛查出36种不同基因,其中DNAH1、DNAAF3、DNAH11、TEX14、CFTR、DNAH2、PKD1基因异常反复出现在不同患者中。经过对36种异常基因GO富集分析后发现这些高频出现的基因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等方面均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精液异常是具有相关性的。并利用KEGG寻找了这些基因参与的通路。异常基因进行STRING分析后,筛选出MYH1、DNAI1、DNAH1、DNAH5等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网络药理学分析后发现有30种中药可能会对这些关键基因导致的疾病起效。结论:1.中国男性不育患者AZF区域平均缺失率为9.75%,相较于严重少精症患者,无精症患者AZF缺失率更高,南北差异并不明显。说明国内在同样的检测手段下影响AZF区域缺失检测率的主要因素为样本量,南北地域差距并不明显。2.我们对常规AZF区域筛查无异常的患者行NGS检测,发现有31.25%的患者再次被检测出AZF区域异常,说明NGS技术在AZF区域检测方面准确性比常规PCR-STS法高,有30%左右的患者无法通过常规方法检测AZF区域异常,NGS可以对常规PCR-STS法进行补充,在临床上可以推荐AZF筛查无异常的特发性男性不育患者进一步行NGS基因检测。3.我们通过NGS检测精液异常患者,82.5%的患者检测出基因异常,而这些特发性不育的患者通过常规AZF区域筛查无法进行基因异常的诊断,因此显示出了NGS在基因诊断中的优越性。4.在我们的病例中我们发现DNAH1、DNAH5、CFTR、CYP17A1等基因出现频率较高,其中5例输精管缺失患者均为CFTR基因缺失,也从临床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CFTR与CBVAD的关联。对异常的36种基因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高频出现的基因与精子运动及生成相关,因此这些基因与男性不育是具有相关性的。对36种基因进行了蛋白-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10个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后,我们得出30种中药含有关键基因的靶向化合物,为今后中药提取治疗男性精液异常有效成分提供依据。有利于对精液异常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彭福军[3](2020)在《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系统医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系统医学是系统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它通过对海量的、复杂的医学数据、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来阐述基因参与的表达调控机制,并达到指导个性化治疗的目的。系统医学平台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知识库和数据库的构建。知识库一般以疾病为中心,以基因为桥梁,将相关遗传信息、组学信息、疾病临床信息等数据进行关联并整合。数据库以疾病为主线,对相关疾病多组学数据及注解进行分类提取,并建立基因和表型的关联网络,从而形成面向疾病的多组学库。本论文以两种常见的男性疾病:男性不育(maleinfertility,MI)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作为实例对知识库和数据库在系统医学中的研究进行阐述。男性不育指男性因素所造成的正常女性无法怀孕的现象。全世界约2亿不孕者,男性因素占30-55%,且大多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男性不育的直接病因是精子发生缺陷,从而引起精液中精子异常和质量下降,并最终造成不孕,其中遗传因素约占30%。目前已有一些知识库(如SpermatogenesisOnline)已建立遗传因素与男性不育、精子发生之间的关联且被广泛认知,但它们并没有突出基因突变与男性不育表型的关系且有的已停止更新。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男性不育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已有大量基因和临床表型数据发表。但这些数据相对分散,且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整合现有的数据并建立一个全面的基因与表型关联的男性不育知识库至关重要。前列腺癌是男性特有的、发生在前列腺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在男性癌症中,它是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症,全球每年死亡人数30多万。目前,尽管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已有较大改善,且基因组学研究也取得了快速进展,但产生于各种技术平台的组学数据数量巨大,同时,已经开发的一些帮助研究人员利用前列腺癌基因表达谱的数据集和相关的工具都比较分散和独立,缺少一种能够结合多组学数据和常规分析工具的前列腺癌整合平台。研究目的:本论文分别以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为实例进行知识库和数据库的构建,来阐述系统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男性不育知识库(MIgene)将基因致病位点与表型信息进行关联,能够对疾病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并辅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诊断;前列腺癌数据库(PCIP)通过建立以基因为导向的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有助于针对不同样本之间的肿瘤异质性进行前列腺癌个性化治疗措施的定制。研究方法:MIgene,通过公共文献库PubMed和Medline搜索与男性不育、精子发生相关的文献,然后采用生物信息学和人工方法对文献进行筛选、下载、阅读、抽提、校正、标准化、补充、确认等,最后获得的基因和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可视化。PCIP,抽提TCGA、GEO和cBioPortal等公共数据库中所包含的前列腺癌组学和临床数据,包括基因组、转录姐、拷贝数变异、microRNA、临床信息等并进行预处理、整理和分析。LAMP实现MIgene和PCIP的可视化,同时PCIP还用Galaxy和Docker进行工作流分析和环境配置等。研究结果:MIgene,一个基因和表型关联为主的知识库,包含989篇文献的664个基因(non-GWAS,515;GWAS,179),3606个突变体,68个(标准化)表型(被分成37类表型)和7985条研究。MIgene提供4种检索方式和6大模块分析,涵盖基因、表型、变异、蛋白、功能、同源物和病例等信息。PCIP,一个以基因检索为导向,不同样本亚型中7大模块多组学分析的前列腺癌数据库,收集61个前列腺癌数据集,10,648例患者,和14,134个样本。研究结论:(1)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基因与表型关联的男性不育知识库MIgene(http://midb.geneworks.cn)。友好的用户界面和简洁的搜索方式,便于用户进行便捷浏览和随时下载。(2)成功构建了以基因为导向,能够对不同样本亚型进行多组学分析的前列腺癌数据库PCIP(http://pcip.bio-it.cn),其中首次加入肿瘤浸润分析和ScRNA-Seq分析。(3)在对疾病进行知识库和数据库平台的建设与研究中,系统医学使精准医学成为可能。

李浩[4](2020)在《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疗效评价及其与PRM1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不育患者,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精子检测指标的变化,观察生精汤对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有效性,探讨鱼精蛋白1的信使核糖核酸(PRM1 mRNA)表达水平与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相关性,探究其可能存在的机制,为生精汤在治疗不育症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妇幼医院的辨证为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不育患者共36例作为本研究的治疗组,收集精液常规检查正常的健康男性共1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使用生精汤免煎颗粒治疗,疗程为3个月,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通过对治疗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精子浓度、精子前向运动率(PR)以及中医证候评分表分数的变化,来评价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疗效;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PRM1 mRNA与特发性少精子症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及机制。试验数据通过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分析时,符合正态分布的成组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组间均数的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组治疗前精子浓度均值为8.19±3.80×106/mL,对照组精子浓度为78.12±36.20×106/mL,治疗组治疗前精子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精子PR为24.79±8.38%,对照组精子PR为43.45±9.61%,治疗组治疗前精子PR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均值为5.42±0.81×102copy/mL,对照组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均值为18.36±2.55×102copy/mL,治疗组治疗前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精子浓度为8.19±3.80×106/mL,治疗后精子浓度为21.24±17.52×106/mL,治疗组患者精子浓度,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精子前向运动(PR)为24.79±8.38%,治疗后精子前向运动(PR)为32.27±9.30%,前向运动率(PR)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治疗前PRM1 mRNA表达为5.42±0.81×102copy/mL,治疗后PRM1 mRNA表达为17.01±2.34×102copy/mL,治疗组患者精子PRM1 mRNA表达水平在治疗后得到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为11.47±4.10分,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为3.87±1.66分,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后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根据受试者妊娠情况及精子浓度结果进行疗效判定,治愈患者3例,占比10%,显效患者14例,占比46.67%,有效患者13例,占比43.33%,治疗后总有效率100%;根据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者13人,占比43.33%,有效患者14人,占比46.67%,无效患者3人,占比10.00%,治疗后总有效率90%。结论:1、生精汤可以提高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患者精子浓度、精子前向运动率(PR)水平,临床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有确切疗效;2、PRM1 mRNA表达水平与男性生殖功能存在着密切相关性,生精汤可提升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患者PRM1 mRNA表达水平;3、生精汤可改善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患者的中医症状。

杨潇[5](2019)在《基于临床遗传学诊断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探索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鉴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NOA)的遗传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行的临床检测尚不能进行明确诊断。本论文通过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病例进行遗传学检测,分析各类遗传病因,并探索研究临床检测无法诊断的相关基因。排除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进一步分析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基因变异情况。通过本研究,可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相关基因研究找到目标和方向,为将来应用于临床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遗传诊断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7年4月因婚后不育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产前诊断中心男科门诊就诊的、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男性患者1075例。第一部分的研究是对此类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检测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第二部分进行针对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的研究,包括受试组和对照组,受试组为排除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微缺失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100例;对照组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到吉林省人类精子库捐精、经精液常规分析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等指标均未见异常的志愿者100例。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男科医生行睾丸查体,并记录精索静脉曲张等临床信息。研究对象禁欲37天,用手淫方法取精液,完全液化后直接用于精液常规分析。染色体检测常规外周血接种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9个序列标签位点s Y84、s Y86、s Y127、s Y134、s Y143、s Y152、s Y254、s Y255、s Y157。SRY基因分别应用PCR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SOX9、DAX1、WNT4基因变异应用一代测序方法检测。小标记(marker)染色体应用染色体微阵列芯片检测、SRY基因检测以及。应用目标基因捕获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基因,应用多种统计学分析研究基因单核苷酸变异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非梗阻性无精子症1075例,共检出染色体异常175例,占全部NOA患者的16.3%;共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74例,占全部NOA患者的6.9%;其中染色体异常同时伴随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12例,占全部NOA患者的1.1%;838例(77.9%)尚无法在临床得到诊断。在135例性染色体异常中,其中以克氏综合征为最多,有95例(70.3%,95/135);其次是Y染色体多态性17例(12.6%,17/135),男性46,XX性反转9例(6.7%,9/135),性染色体嵌合体5例(3.7%,5/135),XYY综合征4例(3.0%,4/135),Y染色体结构异常3例(2.2%,3/135),男性特纳综合征1例(0.7%,1/135),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平衡易位1例(0.7%,1/135)。在9例46,XX男性患者,有8例存在SRY基因,且全部易位至X染色体短臂末端;1例SRY阴性患者,检出DAX1外显子1上一个突变c.557G>A。针对47,X,i(Y)(q10),+mar患者,进一步发现marker染色体实际上是i(Yp)。共检出40例常染色体异常,主要是多态性,1,9,16qh±15例(37.5%,15/40),D/G组随体多态性13例(32.5%,13/40),inv(9)7例(17.5%,7/40),常染色体易位4例(10%,4/40),常染色体臂间倒位1例(2.5%,1/40)。进一步研究和评论了涉及6号染色体的男性平衡易位携带者的临床特征,发现6q15断裂点与受孕前不育密切相关,其他断裂点与受孕后不育有关。在74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中,Y染色体的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区域的三个亚区缺失情况为:AZFa缺失5例,AZFb缺失8例,AZFc缺失23例,AZFb+c缺失21例,AZFb部分缺失1例,AZFc部分缺失1例,AZFc+AZFb部分缺失2例,AZFa+b+c全部缺失13例。另外,共12例染色体异常同时伴Y染色体微缺失。对受试者和对照组共200例样本的466个NOA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检出大量基因变异数据,外显子区域中NOA组共检测出36929例变异,对照组中为43135例变异;内含子区域NOA组检出70328例变异,对照组中为107041例变异。在所得到的已知变异方式中,移码突变(frameshift)(NOA组0.3%vs.对照组0.23%)、非移码突变(nonframeshift)(NOA组0.39%vs.对照组0.53%)、无义突变(stopgain)(NOA组0.12%vs.对照组0.09%)、剪接突变(splicing)(NOA组1.57%vs.对照组0.88%)在两组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检测出的未知变异部分,NOA组明显少于对照组(71.87%vs.73.55%,p<0.001)。所得到282713例变异分布于外显子区域包括80064例变异,其中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位点72272例,共涵盖441个男性不育相关基因中2189个位点。本研究筛选位点测序频数高于60%(n>120)的位点进行统计计算,共得到88个基因的131个位点。两组间哈迪温伯格平衡分析,131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两组中131位点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探究SNV位点与NOA的相关性,在两组间116个SNV位点有统计学差异。基因型显性模型中,有64个SNV位点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基因型隐性模型中,有65个SNV位点在NOA组和对照组中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SNV和NOA发生的相关性,将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V位点进行单倍体关联分析,共筛选出61个SNV位点,共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通过以上数据综合分析,共检出21个SNV位点与NOA密切相关,分别位于12个基因上,CHD5、APOB、PMS2、GTF2A1L、TXNDC2、LHCGR、SIRPG、ANKS1A、CLCA1、NOTCH1、PTGDS、SLC9C1基因上。研究结论:(1)在1075例非梗阻无精子患者中检出染色体异常16.3%,Y染色体微缺失6.9%,77.9%患者暂无法在临床得到诊断;在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异常以克氏综合征为最多。(2)46,XX男性性反转患者88.9%SRY基因存在,且易位至X染色体短臂上;一例SRY基因阴性患者,确诊DAX1基因存在变异;平衡易位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6号染色体6q15断裂点与受孕前不育密切相关。(3)在病例-对照研究人群中,共筛选出116个SNV位点与NOA相关。分别位于CHD5、APOB、PMS2、GTF2A1L、TXNDC2、LHCGR、SIRPG等80个基因上。(4)研究首次发现ANKS1A基因、CLCA1基因、NOTCH1基因、PTGDS基因、SLC9C1基因上的13个位点与NOA相关。(5)组间对照研究中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的131位点,经过进行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显隐性等研究分析,筛选出61个SNV位点,其中46个SNV位点形成单体型块,分别分布在1,2,3,6,7,9,18,20共8条染色体上。

王彬[6](2019)在《男性染色体多态性与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育夫妇男性染色体多态性对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生殖医学中心2010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行试管婴儿技术的不孕夫妇共1381个周期,按照男方染色体是否呈多态性分为染色体多态性组(CPP)(n=114)和正常染色体组(NCP)(n=1267)。所有不育夫妇中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共757对(CPP 78例,NCP 679例);接受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的共624对(CPP 36例,NCP 588例)。IVF-ET组男性患者中正常精液者689例、少精子症者61例、严重少精子症者7例、无精子症者0例;ICSI-ET组男性患者中正常精液者155例、少精子症者141例、严重少精子症者168例、无精子症者160例。通过比较分析:染色体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精子浓度之间的关系;IVF-ET和ICSI-ET组中CPP及NCP在男性精子质量(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不育年限、年龄和女方基础内分泌激素水平(E2、P、FSH、PRL、FT3、FT4)、Gn启动总剂量、取卵日内膜厚度、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个数、流产次数、BMI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妊娠结局(着床率、受精率、可移植胚胎率、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分娩率、及早期流产率)的影响,以明确不育夫妇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是否影响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结果 1、IVF-ET和ICSI-ET组中CPP及NCP在男方年龄、不育年限、精子浓度、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及女方年龄、BMI、流产次数、基础内分泌激素水平、Gn启动总剂量、取卵日内膜厚度、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胚胎个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携带者在不同精液质量水平的发病率与染色体正常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VF-ET组中CPP与NCP相比,可移植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显着降低(38.02%vs.45.91%,P=0.008;23.64%vs.30.00%,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正常精液者CPP与NCP相比,可移植胚胎率和优质胚胎率也显着降低(36.36%vs.45.45%,P=0.004;22.55%vs.29.26%,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少精子症者CPP与NCP相比,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ICSI-ET组中CPP与NCP相比,可移植胚胎率降低(36.98%vs.44.87%,P=0.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正常精液者CPP与NCP相比,优质胚胎率显着降低(17.78%vs.32.54%,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少精子症者CPP与NCP相比,受精率降低(56.82%vs.75.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少精子症和无精子症CPP与NCP相比,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男性染色体多态性与精子浓度无关。2、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携带者行IVF-ET时,可移植胚胎率及优质胚胎率降低,但对受精、着床、分娩、流产等妊娠结果无影响。3、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携带者行ICSI-ET时,可移植胚胎率降低,对受精、优质胚胎率、着床、分娩、流产等妊娠结果无影响。

刘汝升[7](2019)在《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行AR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男性不育症(Infertility)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病因是男性睾丸生精功能障碍[1],主要表现有少精子症、弱精子症、畸形精子症等。近年来,少精子症发病率的增高导致越来越多的男性出现或多或少的生育能力低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精液质量的下降、少弱畸精子症等、从而严重影响了生殖健康和人口的优生优育[2,3]。根据已有的研究显示[4],全世界患有不育症的夫妇大约有10%15%,而其中大约40%是由男性因素引起的,而遗传缺陷引起的精子生成障碍是影响男性生育力的重要原因之一[5]。而Y染色体微缺失在男性不育的遗传病因中仅次于克氏征,在所有不育的男性中约有7%的人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少精子症患者生育自己孩子的可能性。一些研究已经说明了Y染色体微缺失与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的临床结果的关系,然而Y染色体微缺失是否对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的结果有无不利的影响还没有被研究清楚,结果一直存在争议。虽然男性不育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但是重要的是要了解其病因和治疗方法,这是现如今中国对男性不育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Y染色体微缺失导致少精子症患者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目的1.了解遗传因素对男性不育的影响,提高对男性不育的诊疗意识,提高辅助生殖技术(ART)在治疗男性少精子症中的成功率,为临床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2.探讨对少精子症患者生育能力的评估,并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1.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因男性少精子症行辅助生殖技术(ART)的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1)其中对178例少精子症患者行体格检查、Y染色体微缺失及性激素五项检测后,分为A组(Y染色体微缺失)和B组(非Y染色体微缺失)。2)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分别比较A(n=45)、B(n=133)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移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男婴比例,两两进行分析。3)根据A、B两组妊娠结局的比较,对少精子症患者行辅助生殖技术进行综合评估,为确保人口优生优育提供合理化建议。搜集本次研究对象的病历,整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逐一进行分析。对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先将两组数据分别检测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符合正太分布后再进行两组间一一比较,定量资料以x±s表示其平均水平及变异程度,每组数据都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做为检验水准。2.本次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且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及意义详细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同意书。结果1.入选的少精子症患者共178例,A组(Y染色体微缺失)共45例、B组(非Y染色体微缺失)共133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男方年龄、女方年龄、不育年限、女性BMI指数、获卵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对A组和B组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将两组的睾丸体积相比较,发现没有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A、B两组患者的精液量与PH值之间进行对比,发现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激素水平可以侧面反映男性睾丸的生精情况,我们将两组患者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泌乳素(PRL)、雌二醇(E2)两两比较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A、B组患者在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后,其受精率分别为51%和83%,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率分别为91.05%和87.28%,进行统计学分析后,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移植率分别为50%和50.38%、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8.88%和37.40%、流产率分别为5.55%和4.38%、活产率分别为30.55%和25.95%、男婴比例分别为45.4%和58.8%,两两者进行比较后,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结论1.非Y染色体微缺失的患者比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后的受精率高。2.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男性后代都遗传了父亲的遗传缺陷临床上表现为不育,而女性后代则无影响。

刘祥印[8](2018)在《男性不育生精障碍AZF区遗传变异检测及遗传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Y染色体微缺失是在男性不育中最常见精子发生障碍的遗传病因。广泛报道的微缺失包括三种无精子因子(AZF)区域(AZFa,AZFb和AZFc)或者各区域的联合缺失(AZFa+b、AZFa+c、AZFb+c和AZFa+b+c)。而AZF区域的微缺失与各种精子发生改变有关,包括唯支持细胞综合征(SCOS),成熟阻滞,精子生成功能低下。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迫切需要了解Y染色AZF区的基因功能及遗传机制,便于生精障碍男性明确病因诊断,及时利用基因编辑、干细胞移植等新技术进行有效治疗,进而生育自己的后代。Y染色体具有特定序列结构,富含回文序列和重复拷贝,是维持基因并发生序列重排导致缺失或重复的结构基础。由于Y染色体结构的复杂性,目前常规推荐使用序列标签位点(STSs)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STS-PCR法)进行检测。我们通过分析STS-PCR法检测1866例样本,发现AZF缺失发生率在无精症组为10.39%,在少精症组为7.33%,精子浓度正常患者中未见到缺失。精液正常的精子库捐精者中未见缺失。还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的不育男性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较高,可能存在关联性。通过家系父子间检测结果分析,发现AZFc缺失和AZFb部分缺失可垂直传递给子代。以上结果提示,应该对不育男性生精障碍患者常规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特别是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之前,应进行遗传检测和遗传咨询,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由于STS-PCR技术对部分缺失和拷贝数异常的检测存在挑战,并且不能够明确检测缺失或重复的具体范围和大小。我们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可以完成这些检测目标。因此,新建立的检测方法是结合目标区域探针捕获和下一代测序(NGS)技术来实现的。通过与PCR法进行对比,发现我们建立的NGS法检测技术,是一种高通量、高分辨率的检测Y染色体AZF缺失或变异的创新技术。它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符合临床检测的要求。该方法可以检测PCR法能提供的AZF缺失模式也可以检测新的拷贝数缺失、重复等结构异常,并提供缺失具体范围和大小。通过家系分析,我们发现存在新发突变、垂直传递和扩大缺失等遗传机制。结果提示,新建立的NGS检测技术可以替代原有的PCR技术;我们应重视Y染色体部分缺失或重复的生理功能研究;对于部分缺失或重复等结构异常,可能引发其他协同效应的遗传因素,导致有害突变的积累效应,产生生精障碍而不育。我们进一步对AZFc或AZFb区缺失患者,采用射出精子进行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后的胚胎发育和临床结局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具有Y染色体AZFc区/AZFb区缺失的患者可生育自己的子代;在ICSI治疗中,AZF缺失组平均精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卵子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和活婴出生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提示,AZF微缺失患者如果能够得到射出精液精子或睾丸穿刺精子,可以生育自己的后代,但是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告知其知晓其男性后代会遗传该缺失或发生扩大缺失的风险,应尽早对子代做精液分析,便于保存精液防止随时间增长而发展成无精症或少精症。综上所述,新建立的NGS法可以替代STS-PCR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并能检测部分缺失或重复等其他拷贝数变异的异常,且提供异常范围和大小。家系遗传分析提示,缺失患者可发生新发突变、垂直传递和扩大缺失等遗传机制,并且拷贝数改变(缺失或重复)会增加扩大缺失的风险,因此,该检测应对不育男性、精子库供精者常规开展应用。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患者,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自己的后代,但应该遗传咨询告知,男性后代存在遗传该缺失或扩大缺失的风险。但目前数据提示,AZF缺失对辅助生殖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卓胜楠,张伟伟,张帅,张印峰,崔险峰,罗海宁,张云山[9](2013)在《男性不育与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关系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检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门诊122例男性不育患者行Y染色体AZFa、AZFb、AZFc和AZFd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包括由欧洲男科学会(EAA)推荐的6个STS位点]基因进行微缺失检测,并同时进行基础性激素和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122例男性不育患者中AZF基因微缺失患者共检出12例,总缺失率为9.8%(12/122),其中无精子症组、严重少弱精子症组和少精子症组患者的缺失率分别是11.1%(5/45)、10.9%(6/55)、4.5%(1/22);1例为染色体核型异常,核型为45,XY,-13-14+(t13;14)(q11;q11),未检测到AZF微缺失。无精子症组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患者Y染色体AZF微缺失率明显高于少精子症组(χ2=7.810,P=0.005;χ2=7.700,P=0.006)。3组间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ZF微缺失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引起原发性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前进行AZF微缺失检测,可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治疗带来的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蔡靖,尹彪,曾勇[10](2012)在《男性不育的遗传咨询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策略》文中认为遗传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常见的导致男性不育的遗传异常有:染色体核型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精子DNA完整性异常等。不同类型染色体核型异常在进行遗传咨询及选择治疗方式上会有所不同:对于染色体多态性,在遗传咨询时可解释为染色体非病理性改变;对于染色体平衡易位,不同个体的遗传风险不一,多数患者精子染色体正常或平衡的比例要远高于理论值,实际出生异常染色体病患儿的概率低于理论值。通过常规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技术或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治疗,可提高染色体平衡易位患者的生育率;对于染色体倒位、臂内倒位患者产生重组精子的比例很低,与染色体正常人群并无明显差异。臂间倒位对生育的影响可依据倒位片段大小不同来判断,或进行精子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评估异常重组精子的比例,为患者选择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最常见的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克氏综合征,通过激素替代治疗加上睾丸组织切取术(TESE)和ICSI技术的联合使用,大多数非嵌合型的克氏综合征患者可获得健康的后代。Y染色体微缺失可通过ICSI生育下一代,其胚胎发育情况及临床结局等指标与非缺失患者一致,但这类患者应行PGD尽量选择女婴以达到优生目的。精子DNA完整性对男性不育的临床评估意义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抗氧化治疗可减少精子的氧化损伤,可提高精子DNA的完整性。其他与男性不育相关的遗传病如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先天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不动纤毛综合征和圆头精子症等均可能与相关基因突变有关,所以患者配偶有必要进行相关基因的诊断,并通过PGD或产前诊断防止患儿的出生。

二、Molecular study on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in Egyptian males with idiopathic infertilit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lecular study on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in Egyptian males with idiopathic infertility(论文提纲范文)

(1)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染色体异常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1.1.3 染色体多态性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1.2.2 gr/gr缺失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常规检测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4 AZF微缺失检测
        2.3.5 遗传咨询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2.3.11 患者随访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分组
    3.2 结果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分组
    4.2 结果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4.3 讨论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分组
    5.2 结果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5.3 讨论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6.4 讨论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男性不育人群(无精症、严重少精症)AZF区域缺失荟萃分析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检索
        2.2 纳入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3 AZF缺失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
        3.4 .亚组分析结果
        3.5 敏感性分析
        3.6 发表偏倚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第一章 前言
        1.1 男性不育概述
        1.2 男性不育的相关基因
        1.3 NGS技术的优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精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3 检测方法
        2.4 男性不育NGS测序基因Panel
        2.5 异常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6 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及关键基因确定
        2.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缺失信息
        3.2 各部分缺失占比
        3.3 其他基因突变
        3.4 AZF区域缺失
        3.5 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3.6 关键基因的确定
        3.7 关键基因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男性不育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系统医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 知识库
        1.1 知识库的构建思路
        1.2 知识库的数据来源
        1.3 知识库的功能
        1.4 常见知识库
    2 数据库
        2.1 数据库数据来源
        2.2 数据库的功能
        2.3 常见数据库
    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部分 系统医学平台建设的技术概要
    1 Galaxy
        1.1 基于Galaxy的自动化识别分析流程
        1.2 基于Galaxy的任务调度
        1.3 基于galaxy的结果管理
    2 基于Docker技术的环境配置和脚本对接
    3 MySQL数据库服服务器
第三部分 男性不育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1 男性不育
        1.1 男性不育的定义和分类
        1.2 精子发生过程
        1.3 男性不育的病因
        1.4 遗传学因素与男性不育
        1.4.1 核型畸形
        1.4.2 Y染色体微缺失
        1.4.3 表观遗传学及转录后修饰
        1.4.4 线粒体DNA
        1.4.4.1 精子mtDNA基因突变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1.4.4.2 精子mtDNA大片段缺失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1.4.4.3 精子mtDNA拷贝数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1.4.5 基因突变
        1.4.5.1 X染色体基因突变
        1.4.5.2 Y染色体基因突变
        1.4.5.3 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6 基因拷贝数变异
        1.4.7 DNA损伤和氧化应激
        1.5 精子
        1.5.1 精子的结构
        1.5.2 精子的生命周期
        1.5.3 精子缺陷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方法和技术
        2.1 文献的查询
        2.2 数据的抽提,整合和管理
        2.2.1 患者信息的抽提
        2.2.2 患者信息的标准化和补充
        2.2.3 表型的标准化,分类和定义
        2.3 统计方法
        2.4 功能注释
        2.5 基因和表型的富集分析
        2.5.1 表型→基因富集分析
        2.5.2 基因→表型富集分析
        2.6 网页构建所需技术
        2.7 相关数据库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2 男性不育相关的主要表型分类
        3.3 在不同表型中基因的分布
        3.4 基因及突变的多样性
        3.5 基因对男性不育的专一性
        3.6 非外显子对男性不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3.7 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向性
        3.8 基因和表型的富集分析
        3.9 MIgene数据库可视化
        3.9.1 MIgene数据库的界面
        3.9.2 MIgene数据库的功能
        3.9.3 MIgene数据库的使用
        3.9.3.1 Gene symbol的使用
        3.9.3.2 Phenotype的使用
        3.9.3.3 rs_ID的使用
        3.9.3.4 Mutant的使用
    4 讨论
        4.1 基因和突变体功能的多样性
        4.2 非外显子对男性不育的关系
        4.3 基因在染色体的差异分布
        4.4 种族对男性不育的影响
    5 总结
第四部分 前列腺癌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1 前列腺癌
        1.1 前列腺癌的关联因素
        1.1.1 前列腺癌与Gleason评分系统
        1.1.2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1.1.3 前列腺癌与年龄
        1.1.4 前列腺癌与种族
        1.1.5 前列腺癌与遗传性
        1.1.6 前列腺癌与饮食
        1.1.7 前列腺癌与其它关联因素
        1.2 前列腺癌与转移性前列腺癌
        1.3 前列腺癌与分期
        1.4 前列腺癌与基因异常
        1.5 前列腺癌与miRNA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2 PCIP设计思路
    3 材料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TCGA数据库
        3.1.2 GEO数据库
        3.1.3 cBioPortal数据库
        3.2 数据的收集
        3.3 数据的解析
        3.4 数据的清洗和整合
        3.5 前列腺癌亚类型的确定
        3.6 统计分析方法
        3.7 技术支持
    4 结果
        4.1 数据库的结构
        4.2 基因功能注释
        4.3 突变体分析
        4.3.1 Oncoprint
        4.3.2 突变体注释
        4.3.3 生存分析
        4.4 转录表达分析
        4.4.1 差异表达分析
        4.4.2 生存分析
        4.4.3 共表达分析
        4.4.4 单细胞RNA测序分析
        4.5 免疫浸润沉淀分析
        4.6 miRNA-靶基因关联分析
    5 讨论
    6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搜索时用到的关键词组合列表
    附录2 表型的标准化,分类,同义词和定义
    附录3 基因对男性不育专一性在不同表型的分布
    附录4 PCIP数据集
    附录5 缩写词汇
文献综述 男性不育的病因及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疗效评价及其与PRM1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试验
    1.研究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样本含量
        1.3 研究对象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6 依从性评价
        1.7 安全性评价
        1.8 统计分析
        1.9 技术路线图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可比性分析结果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相关参数分析结果
        2.3 治疗组治疗结果统计及有效率分析
        2.4 治疗组受试者脱落、不良反应及依从性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于少精子症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关于男性不育的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现代医学关于少精子症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关于治疗少精子症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于少精子症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于男性不育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于少精子症的认识
    3.PRM1 mRNA表达量与精子质量关系的认识
        3.1 鱼精蛋白对生殖功能的重要作用
        3.2 PRM1 mRNA表达量与生精功能的密切关系
    4.治疗组选择药物-生精汤的认识
        4.1 生精汤的组成与方论
        4.2 生精汤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及其与PRM1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的机制探讨
    6.本研究未设阳性对照组的原因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男性不育之少精子症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CRF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四 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中医证候评分表

(5)基于临床遗传学诊断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综述
    1.1 男性不育研究概况
        1.1.1 男性不育的定义和分类
        1.1.2 男性不育发病原因
    1.2 无精子症遗传因素研究现状
        1.2.1 无精子症分类
        1.2.2 遗传因素导致的无精子症
    1.3 无精子症遗传学检测技术
        1.3.1 染色体核型分析
        1.3.2 无精子因子(AZF)检测
        1.3.3 精子发生相关基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4 无精子症基因变异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无精子症患者遗传因素研究设计与流程
    2.2 研究对象
        2.2.1 实验组
        2.2.2 对照组
    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1 主要试剂和耗材
        2.3.2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精液样本收集
        2.4.3 精液常规检测
        2.4.4 精浆生化检测
        2.4.5 内分泌激素测定
        2.4.6 染色体核型分析
        2.4.7 Y染色体AZF微缺失检测
        2.4.8 SRY基因的PCR检测
        2.4.9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
        2.4.10 性反转相关基因检测
        2.4.11 染色体微阵列芯片(CMA)检测
        2.4.12 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
    2.5 数据结果比对研究及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异常
        3.2.1 性染色体异常结果
        3.2.2 常染色体异常结果
    3.3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检测
    3.4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检测
        3.4.1 目标基因捕获测序结果及变异分布
        3.4.2 筛选并研究SNV NOA相关性分析
    3.5 NOA相关SNV单体型分析
        3.5.1 1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2 2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3 3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4 5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5 6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6 7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7 9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8 11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9 12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0 14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1 18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2 19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3 20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3.5.14 22号染色体上SNV位点单倍体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染色体异常与无精子症
        4.1.1 性染色体异常
        4.1.2 常染色体异常
    4.2 Y染色体AZF微缺失与无精子症
        4.2.1 AZF微缺失
        4.2.2 染色体异常伴AZF缺失
    4.3 精子发生相关基因与无精子症
        4.3.1 CDH5基因
        4.3.2 ApoB基因
        4.3.3 Pms2基因
        4.3.4 GTF2A1L基因
        4.3.5 Txndc2基因
        4.3.6 LHCGR基因
        4.3.7 SIRPG基因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NOA相关性与显性基因型分析
附录2 NOA相关性与隐性基因型分析
附录3 患者基本信息问询表
附录4 医生查体记录表
附录5 临床试验与研究审批件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男性染色体多态性与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3. 妊娠结果评价
    4. 经皮附睾精液吸引术(PESA)
    5. 睾丸切开取精术(TESE)
    6. 分组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男性染色体多态性与精子浓度的关系及多态性类型的分布情况
    3. IVF-ET组中染色体多态性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4. ICSI-ET组中染色体多态性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符号说明
致谢

(7)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行AR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附表与附图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男性不育生精障碍AZF区遗传变异检测及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不育男性生精障碍遗传学介绍
        1.1 男性不育遗传学简介
        1.2 精子发生
        1.3 睾丸生精障碍
    第2章 Y染色体与男性不育
        2.1 Y染色体介绍
        2.2 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与不育
    第3章 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与测序检测
        3.1 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与男性不育
        3.2 Y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STS-PCR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建立的NGS法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
        2.1 对象与方法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辅助生殖胚胎及结局分析
        3.1 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育男性临床信息问卷调查表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男性不育与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外周血DNA提取
        1.2.2 激素测定
        1.2.3 染色体检查
        1.2.4 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的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男性不育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及性激素的比较
    2.2 Y染色体微缺失及外周血染色体检测结果
3 讨论

(10)男性不育的遗传咨询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男性不育遗传病学的诊断
2 男性不育中常见遗传异常类型、遗传方式及风险评估
    2.1 染色体核型异常
        2.1.1 染色体多态性
        2.1.2 染色体平衡易位
        2.1.3 染色体倒位
        2.1.4 性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畸变
    2.2 Y染色体微缺失 (AZF基因缺失)
3 精子DNA完整性异常
4 其他与男性不育相关的基因遗传病
    4.1 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 (congenital bilateral absence of vas deferens, CBAVD)
    4.2 先天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 (idiopathic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 IHH)
    4.3 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 AIS)
    4.4 不动纤毛综合征 (immotile cilia syndrome, ICS) [2]
    4.5 圆头精子症 (globozoospermia syndrome) [56-57]
5 遗传异常不育患者的ART治疗策略

四、Molecular study on 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in Egyptian males with idiopathic infertility(论文参考文献)

  • [1]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2]NGS在男性不育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 马新龙. 兰州大学, 2021(12)
  • [3]男性不育和前列腺癌系统医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研究[D]. 彭福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生精汤治疗肾精不足型特发性少精子症的疗效评价及其与PRM1 mRNA表达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李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临床遗传学诊断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相关基因探索性研究[D]. 杨潇. 吉林大学, 2019(12)
  • [6]男性染色体多态性与辅助生殖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王彬. 苏州大学, 2019(04)
  • [7]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行AR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D]. 刘汝升. 郑州大学, 2019(08)
  • [8]男性不育生精障碍AZF区遗传变异检测及遗传规律研究[D]. 刘祥印. 吉林大学, 2018(12)
  • [9]男性不育与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关系探讨[J]. 卓胜楠,张伟伟,张帅,张印峰,崔险峰,罗海宁,张云山.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3(03)
  • [10]男性不育的遗传咨询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策略[J]. 蔡靖,尹彪,曾勇.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2(05)

标签:;  ;  ;  ;  ;  

埃及男性特发性不孕症 Y 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