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对 HLA-DR DNA 进行基因分型

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对 HLA-DR DNA 进行基因分型

一、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HLA-DR DNA的分型(论文文献综述)

钟子华[1](2021)在《利用标签SNP检测HLA-B*15:02等位基因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一种高多态性的同种异体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表达,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卡马西平CBZ(Carbamazepine)是一种三环类抗惊厥药,为治疗癫痫等神经性疾病的一线用药。目前已有很多报道明确指出使用该药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ADR),如史提分强生症候群SJS(Stevens-Johnson Syndrome)、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且已证明与HLA-B*15:02等位基因携带情况有关,因此建议在使用该药物进行治疗前对患者实施HLA-B*15:02等位基因检测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目前针对HLA-B*15:02等位基因分型的方法主要可以概括为四种:直接测序法、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聚合酶链反应技术SSOP(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ing)、序列特异性扩增SSP-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PCR)以及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 SNP)检测,以上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如特异性较低、操作繁琐、不能区分杂合纯合情况等。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更加可靠精准、简便经济的HLA-B*15:02等位基因分型方法。研究中采用Taq 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合突变阻滞扩增系统ARMS-PCR(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的方法,通过质控标准品验证与随机样本验证,确保本方法准确性和敏感性。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序列分析,结合新设计的位点筛选方法,筛选到了一个与HLA-B*15:02等位基因高度关联的特异性SNP位点,并以此作为检测方法中引物与探针设计的模板;2.通过已确定的特异性SNP位点,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后建立了检测HLA-B*15:02等位基因的方法。使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标准品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电泳实验与一代测序验证,并与金标准SBT测序分型结果比对,表明检测结果准确度为100%;3.通过定量内参基因,由内参基因与HLA-B*15:02等位基因的Ct值差值结合ROC曲线确定了检测结果阈值判定,使得本检测方法可以判断待测样本为纯合子或杂合子;4.对4种民族样本进行HLA-B*15:02等位基因基因频率检测,探究了不同民族中该等位基因的分布特点,可作为不同民族用药风险程度的参考。本文建立了HLA-B*15:02等位基因分型的检测技术,其具有更高的准确度、简便性以及可区分纯合杂合等优点,为卡马西平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了技术保障。

周春艳[2](2021)在《新疆地区人群患乳糜泻的风险性》文中提出乳糜泻又称麸质敏感性肠病,是一种由携带了HLA-DQ2和HLA-DQ8基因的人群摄入含麸质蛋白的小麦、大麦和黑麦等谷物或其加工食品后引起的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同时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研究显示,新疆地区人群乳糜泻易感基因携带为我国各省市区最高,同时,该地区人群以面食为主粮,而且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与欧洲高加索人基因存在部分重叠。本研究工作开展之前,尚未有该地区的病例报道。由此可见,该地区人群患乳糜泻风险性值得高度关注。本研究工作首先招募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表现消化道临床症状患者,基于国际上已发表的乳糜泻诊断指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277名患者进行乳糜泻筛查诊断;同时对乳糜泻特异性抗体anti-t TG Ig A阳性的37名患者行anti-EMA检测和HLA-DQA1和-DQB1位点基因分型以确诊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者;对乳糜泻自身免疫征发病关联因素进行探究,以及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者消化道症状和肠外症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初步获得新疆地区乳糜泻流行病学特征数据。其次,筛选符合人类学研究的汉族(n=70)、维吾尔族(n=71)、哈萨克族(n=52)和回族(n=40)受试者,对受试者的乳糜泻易感基因位点HLA-DRB1、-DQA1和-DQB1进行基因分型,同时纳入欧洲、中亚和其他亚洲人群的HLA-DRB1、-DQA1和-DQB1位点基因频率数据,并基于Nei氏遗传距离构建包括新疆四个主体民族在内的系统发育树,结合受试者乳糜泻易感基因频率数据,从遗传学角度研究新疆地区人群患乳糜泻的潜在风险性。最后,采用我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区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小麦消费数据和我国高、中、弱筋小麦品种品质区划信息,对比分析新疆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麸质蛋白暴露水平;采用新疆统计年鉴提供的各地州市小麦消费数据(仅查到农村地区数据)并结合新疆高、中、弱筋小麦品质区划信息对新疆不同地州市麸质蛋白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合新疆不同地州市乳糜泻高发人群(少数民族和农村居民)人口数分布数据,探究不同麸质蛋白暴露水平下的各地州市人群患乳糜泻的风险性,实现从乳糜泻相关的主要环境诱因角度进一步评估新疆地区患乳糜泻的风险性。结果显示,新疆地区为乳糜泻高风险地区,乳糜泻患病率呈“冰山”现象。在较高的乳糜泻遗传风险和麸质蛋白暴露水平双重因素影响下,新疆人群患乳糜泻的风险可能高于我国其他省市区;新疆喀什地区乳糜泻高风险人群占比和麸质蛋白暴露水平最高,当地人群患乳糜泻的风险性为全疆最高。具体结果如下:1.对新疆地区表现消化道临床症状的人群进行筛查结果显示:经活检确诊的乳糜泻患病率为0.35%(95%CI:0.11%-0.59%),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病率为1.27%(95%CI:0.81%-1.73%),后者数据仅略低于美国表现临床症状人群中乳糜泻的患病率1.47%,表明新疆地区乳糜泻并非罕见疾病。2.经活检取证的8名乳糜泻患者均表达HLA-DQ2.5基因,表明该基因同样为新疆地区乳糜泻易感基因。3.新疆地区乳糜泻患病率受遗传因素(民族)和环境因素(居住地)影响。其中,汉族受试者的乳糜泻自身免疫征的患病率显着低于少数民族(0.79%vs.2.03%,p<0.05);农村居民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病率显着高于城镇地区居民(3.16%vs.0.97%,p<0.01)。4.新疆地区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者消化道症状和肠外症状复杂多变,在表现腹泻、纳差和恶心和(或)呕吐的受试者中患病率高于2%;接近50%的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者具有肠外症状表现。5.新疆地区存在大量未诊断的乳糜泻患者,尤其在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教育水平低和农村地区居住的人群中。6.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欧洲人和中亚人遗传关系更近,且两个民族不论遗传结构还是乳糜泻易感基因携带率(54.93%vs.53.85%)均十分相似或接近,两个民族的乳糜泻遗传风险性均较高。回族虽未发现与欧洲人或中亚人存在基因重叠现象,该民族的乳糜泻易感携带率(42.50%)仅次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患乳糜泻风险性次之。汉族与我国北方汉族聚于一类,乳糜泻易感基因携带率最低(35.71%),患乳糜泻的遗传风险性最小。7.新疆地区小麦消费量为我国消费量之首,同时地处高筋、中筋小麦品质区,由此推测该地区潜在的乳糜泻风险性可能高于我国其他各省市区。8.新疆喀什地区麸质蛋白暴露水平(54.93 g/天)明显高于新疆其他各地州市,同时该地区乳糜泻高发人群人口占比(少数民族人口数93.1%;农村居民人口数65.44%)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州市,该地区潜在乳糜泻发生风险性为全疆最高。

艾珂欣[3](202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组细胞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且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MDS患者的髓系细胞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无效造血及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eukemia,LGLL)是一种少见的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2016年WHO将其归类于成熟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肿瘤。MDS合并LGLL发病率低,近20年来,仅31例患者被报道患有MDS并发LGLL(MDS-LGLL)。与MDS患者相比,MDS-LGLL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更低,红系发育不良更为常见。目前,MDS-LGLL患者的基因突变数据非常有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中,我们不仅描述了 10例MDS-LGLL病例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而且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Whole-exome sequencing,WES)对MDS-LGLL患者的突变基因进行了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研究目的:提高对MDS-LGLL病例临床、实验室特征的认识,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分析MDS-LGLL病例的基因突变特征。方法:1.描述10例MDS-LGLL患者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2.描述10例MDS-LGLL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3.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10例MDS-LGLL患者DNA进行检测,报告了与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114个基因的突变情况;4.对单例MDS-LGLL患者分别在早期诊断为MDS时期及确诊为MDS-LGLL时期的两份骨髓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分别对突变基因及进行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差异基因富集分析;5.分别对三例MDS-LGLL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三例患者的共有突变基因进行GO分析、KEGG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筛选出特征突变及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结果:1.描述了 1 0例MDS-LGL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2.10例MDS-LGLL患者的二代测序显示:在与血液系统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114个基因中,共发现了 37个基因的突变。其中,组蛋白修饰基因ASXL1(3/10,30%)和粘连蛋白复合物基因STAG2(3/10,30%)突变率最高;3.单例MDS-LGLL不同时期样本全外显子测序对比显示:MDS进展到MDS-LGLL的过程中,H3K4单甲基化通路富集明显增加、ZAP-70易位通路富集明显减少。4.对三例MDS-LGLL全外显子测序数据分析发现:MF组突变基因富集最明显的通路主要集中于ATP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通路,为RNA聚合酶2特异性、组蛋白结合、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结合、H3K4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活性等通路;BP组突变基因富集最明显的通路是主要集中于RNA聚合酶2负性转录调控通路、DNA模板转录调节、细胞分化调控、组蛋白H3K4单甲基化、二甲基化、T细胞分化正向调节等通路;在CC组,突变集中富集最明显的通路在细胞核、细胞质膜、线粒体、转录调节复合物、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复合物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突变基因富集最多的通路是:代谢相关通路、肿瘤相关通路、PI3K-AKT通路、MAPK通路、Th17、Th1、Th2细胞分化、PD-L1表达和PD-1检查点通路等。5.用三个在线蛋白质功能预测网站Provean,Sift,Polyphen-2对筛选出的50个突变频率最高的共有突变进行突变功能预测,发现CCL3L1c.272T>C位点和RGPD5c.3131C>G位点基因突变在三个网站均显示为有害突变。通过Sanger测序验证,10例MDS-LGLL患者CCL3L1 c.272T>C位点和RGPD5 c.3131C>G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 50%、70%。结论:MDS和LGLL可以共同发生,但发病率较低且机制尚未明确。MDS-LGLL患者中,最多见的MDS亚型为MDS-MLD,所有MDS-LGLL患者均发生了贫血和红系发育不良。组蛋白修饰基因ASXL1(3/10,30%)和粘连蛋白复合物基因STAG2(3/10,30%)是114个基因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MDS进展到MDS-LGLL的过程中,H3K4单甲基化相关基因富集增加,但ZAP-70易位相关基因富集减少。CCL3L1c.272T>C位点和RGPD5c.3131C>G位点突变均为有害突变,在10例MDS-LGLL患者的突变率为50%、70%。

陈娇[4](2021)在《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核酸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种类的日益丰富,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密切关注。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是引起海产品食物中毒两种最主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由于这两种菌的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已经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因此开发一种对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简单、快速、灵敏的现场检测方法不仅可以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提供技术平台,也为食品安全的检验检疫提供新型有效的方法,对于改善人类食品安全和卫生水平具有极为显着的现实意义。为达到现场快速有效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目的,本论文基于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的行业发展现状,分别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各类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决定采用耗时较短的核酸检测方法作为对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检测的手段。变性泡介导的链置换扩增技术(Strand Exchange Amplification,SEA),是基于双链DNA模板自主呼吸产生变性泡,引物通过嵌入变性泡结构,在Bst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延伸,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指数式扩增产物。本论文利用该技术平台,并与比色染料联用,在1小时内即可实现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可视化检测,整个检测过程仅需小型的金属加热模块即可完成,摆脱了对高精尖仪器的依赖。在3%Na Cl营养肉汤的纯培养物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限为1.0×103CFU/m L。该技术具备从样品进-结果出(sample-to-answer)的巨大潜力,可以为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疾病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SEA方法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反应时间相对较长,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即时检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满足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对SEA技术进行了改进,开发了体系简单、反应快速、灵敏度更高的基于窄变温的加速链置换扩增技术(Accelerated Strand Exchange Amplification,ASEA)。该技术通过引入重复的窄热循环可以获得更多的变性气泡和单链,同时由于温度变化较小而缩短了每个循环的时间,从而大幅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与此同时搭载新型核酸释放剂,整个检测过程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在纯培养物中,该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检测限分别为25 CFU/m L和100CFU/m L,而在人为添加副溶血性弧菌的扇贝样品中,经12小时的增菌培养后,该技术的检测限为400 CFU/m L。相对SEA技术,ASEA技术极大地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实现了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现场快速检测的目的。简而言之,本论文对SEA技术进行了优化,最终通过ASEA技术实现了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现场快速检测,具备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势,能够解决海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即时核酸检测所面临的难题。无论对于食品安全性控制、环境卫生监测,还是疾病的早期诊断都具有无比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陈聪[5](2020)在《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设计靶向c-Met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验证其在胃癌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c-Met CAR进行PD1/CD28融合受体优化以改善免疫抑制,提高抗肿瘤效果。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TCGA中胃癌数据的c-Met表达情况及其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收集手术患者的胃癌肿瘤及癌旁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Met的表达。并用PCR、WB、流式细胞计数等方法检测6种不同胃癌细胞系c-Met、PD-L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构建c-Met CAR和cMet-PD1/CD28 CAR质粒,包装慢病毒、感染T细胞,制备对应的CAR-T。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检测CAR-T细胞不同亚群和表型的变化,及靶细胞刺激对CAR-T激活和PD-1表达的影响。检测CAR-T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并通过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7-AAD染色、CD107a脱颗粒反应等方法反映c-Met CAR-T、cMet-PD1/CD28 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在体内动物模型中,通过活体小动物成像等方法观测两种CAR-T对小鼠胃癌皮下移植肿瘤的作用,并通过HE染色的方法检测两种靶向c-Met的CAR-T对小鼠正常器官的脱靶毒性。结果:TCGA数据库和胃癌标本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胃癌组织高表达c-Met,c-Met表达较高的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通过PCR、WB、FCM等方法筛选出c-Met表达最高的胃癌细胞系MKN-45和最低的细胞系HGC-27,作为实验细胞,并使HGC-27过表达c-Met构建HGC27-OE作为阳性对照。相对于转染空载体质粒的Mock T,c-Met CAR-T细胞的CD3+CD8+亚群和CD62L+CCR7+中央记忆表型增多,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CAR-T的CD62L+CCR7+中央记忆细胞的比例,但却未明显改变CD4+、CD8+T细胞亚群。靶细胞的刺激可以使c-Met CAR-T的PD-1表达升高,CD69+、CD71+激活表型增多。相对于Mock T,c-Met CAR-T与靶细胞共培养后能够分泌更多的IFN-γ、TNF-α、IL-6、IL-10等细胞因子,CD107a脱颗粒反应和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均明显提高,且其杀伤活性依赖于靶细胞c-Met的表达。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强c-Met CAR-T对c-Met阳性胃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此外,还可以降低炎性因子IL-6的释放水平。c-Met CAR-T对小鼠皮下移植胃癌模型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对小鼠正常的胃、小肠、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还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远期抗肿瘤效果。结论:c-Met CAR-T对高表达c-Met的胃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活性,能够明显抑制c-Met阳性胃癌肿瘤的生长,且对正常器官没有严重的脱靶毒性。PD1/CD28融合受体结构能够通过逆转PD-1免疫抑制信号,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抗肿瘤能力,并且可以减少c-Met CAR-T炎性因子IL-6的分泌,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马冬艳[6](2019)在《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的关联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Ⅱ基因多态性与 Graves 病(Graves’disease,GD)的相关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GD的相关性,并研究HLA-Ⅱ类基因与HP感染的交互作用对GD发病的影响。[方法]由288名新诊断的GD患者组成GD组和112名健康志愿者组成对照组分组对比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Based Typing,PCR-SBT)、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Primer,PCR-SSP)等方法对 HLA-Ⅱ 类基因中 50 个基因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检测人血清HP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IgG)抗体的阳性率以确定GD患者的HP感染情况。[结果]GD组HLA-DPB1*0501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GD 组 HLA-DRB1*0701、HLA-DRB1*1202、HLA-DRB1*1302、HLA-DQB1*0501、HLA-DQB1*0503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0、P=0.000、P=0.006、?=0.000、P=0.004);GD 组的 HP 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0.000);GD组中同时具备HP感染和特定基因型因素(HLA-DPB1*0501阳性、或HLA-DRB1*0701阴性、或HLA-DRB1*1202 阴性、或 HLA-DRB1*1302 阴性、或 HLA-DQB1*0501 阴性、或HLA-DQB1*0503阴性)患者的相对危险度(OR值),远高于仅仅具备其中之一因素者。[结论]HLA-DPB1*0501可能是GD患者的易感基因;HLA-DRB1*0701、HLA-DRB1*1202、HLA-DRB1*1302、HLA-DQB1*0501、HLA-DQB1*0503 可能为GD患者的保护基因。HP感染和GD具有相关性。HP感染与HLA-Ⅱ不同的基因型组合对GD患病风险的影响不同,HP感染和HLA-DPB1*0501阳性、或 HLA-DRB1*0701 阴性、或 HLA-DRB1*1202 阴性、或 HLA-DRB1*1302 阴性、或HLA-DQB1*0501阴性、或HLA-DQB1*0503阴性基因型的组合可提高GD的患病风险。

刘铭,何引章,陶勇[7](2018)在《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及其与眼部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又称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其分型检测方法历经了血清学分型、细胞学分型及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型的发展过程。目前,DNA分型检测方法为主要的HLA分型检测方法,且有逐渐取代其他两种分型检测方法的趋势。此外,经国内外的诸多学者研究发现,HLA与多种疾病具有相关性。其中,关于眼部疾病与HLA相关性的报道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葡萄膜炎的相关研究中。故本文拟对HLA分型检测及其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刘冰玉[8](2017)在《湖北省褐家鼠汉城病毒感染和MHC-Ⅱ RT1.Ba exon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湖北省黄冈地区啮齿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的情况及基因分型特征,为黄冈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湖北省褐家鼠汉城病毒(Seoulvirus,SEOV)感染与MHC-ⅡRT1.Ba exon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1)于2012-2013年秋冬季在湖北省黄冈地区的野外及居民区采用隔夜法捕鼠。对捕获鼠做初步分类,提取鼠肺组织RNA,根据GenBank合成SEOV以及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的M片段引物,RT-PCR扩增M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特异性产物纯化测序,对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和序列同源性分析。(2)2014-2015年在湖北的襄阳、宜昌、荆州、武汉四个地区的居民区采用隔夜法捕鼠。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鼠血清SEOV-IgG抗体。提取鼠肺组织总RNA及DNA。根据GenBank序列合成SEOVS片段引物,建立巢式PCR扩增S片段方法,特异性产物纯化测序。设计褐家鼠、黄胸鼠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特异性引物,PCR扩增,鉴别鼠种。设计褐家鼠MHC-ⅡRT1.Baexon2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MHC-ⅡRT1.Baexon2,特异性产物纯化测序。对MHC-Ⅱ RT1.Ba exon2杂合子进行TA克隆并测序。卡方检验比较湖北省不同地区的SEOV阳性率。分析湖北褐家鼠MHC-Ⅱ RT1.Ba exon2等位基因和杂合度。卡方检验比较湖北不同地区褐家鼠SEOV感染与MHC-ⅡRT1.Baexon2等位基因以及杂合度之间关系。结果:(1)2012-2013年秋冬季在湖北省黄冈地区共捕获啮齿动物95只,其中褐家鼠75只,占捕获啮齿动物总数的78.94%。6份褐家鼠标本SEOV阳性,占褐家鼠总数的8.00%。系统发育分析关系分析显示当地SEOV属于A组,与Z37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5.80%-96.30%,氨基酸同源性为97.90%-100%。黄胸鼠和黑线姬鼠均为SEOV、HTNV阴性。(2)2014-2015年在湖北的襄阳、宜昌、荆州、武汉这四个地区共捕获鼠245只,其中褐家鼠215只,黄胸鼠30只。IFA法检测啮齿动物SEOV-IgG的阳性率为5.71%,巢式RT-PCR检测SEOV部分S片段的阳性率为8.57%。卡方检验比较湖北各地啮齿动物SEOV的阳性率,P<0.05,即有显着性差异。啮齿动物SEOV-IgG阳性率从高到低顺序为:襄阳(12.05%)、武汉(3.80%)、宜昌(1.89%)和荆州(0.00%)。SEOV部分S片段阳性率从高到低顺序为:襄阳(13.25%)、武汉(11.39%)、宜昌(1.89%)和荆州(0.00%)。对204只褐家鼠的MHC-ⅡRT1.Baexon2进行测序,分析出有10种等位基因,且通过SPSS20.0软件使用卡方检验计算分析出:湖北不同地区的褐家鼠MHC-ⅡRT1.Baexon2目的基因片段杂合度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阴性和阳性褐家鼠之间的MHC-ⅡRT1.Ba exon2基因的杂合度比较,P>0.05,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湖北不同地区之间的褐家鼠MHC-ⅡRT1.Baexon2基因等位基因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湖北SEOV阴性和阳性褐家鼠之间MHC-ⅡRT1.Baexon2基因等位基因比较,P>0.05,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2012-2013年湖北省黄冈地区的优势鼠种是褐家鼠,汉坦病毒型别主要是SEOV,其系统发育关系属于A组,且与疫苗株Z37同源性最高。(2)2014-2015年湖北省襄阳、宜昌、荆州、武汉这四个地区褐家鼠感染汉城病毒情况不同,襄阳阳性率最高,武汉其次。褐家鼠MHC-ⅡRT1.Baexon2基因杂合度差异在湖北以上地区有显着性差异,在SEOV阳性或阴性褐家鼠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褐家鼠MHC-ⅡRT1.Baexon2基因等位基因在湖北以上地区有显着性差异,在SEOV阳性或阴性褐家鼠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赵科[9](2015)在《BRAF与RET基因突变在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点分析目的:探讨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PTC的发病特点和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5年间手术治疗的5653例甲状腺患者,统计分析单纯PTC手术患者占所有手术患者的比例,合并HT的PTC手术患者占所有手术的HT患者比例,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565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HT患者441例(含合并PTC患者133例),单纯PTC1332例,合并HT的手术患者与其余未合并HT的甲状腺手术患者相比,罹患乳头状癌的比例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2);(2)合并HT的PTC手术组患者与单纯PTC手术组患者相比,年龄无差异;(3)合并HT的PTC手术组患者与单纯PTC手术组患者相比,性别比有差异(P=0.002);(4)合并HT的PTC手术组患者与单纯PTC手术组患者相比,微小癌的比例有差异(P=0.019);(5)合并HT的PTC手术组患者与单纯PTC手术组患者相比,AJCC分期有差异(P=0.013)。结论:经手术治疗的HT患者中发生PTC的可能性要高于未发生HT的甲状腺手术患者人群。合并HT的PTC患者与单纯PTC的患者在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HT的女性患者发生PTC的可能性更高。合并HT的PTC患者的肿瘤分期相较于单纯PTC患者较好。第二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和RET/PTC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分析目的:研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合并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突变、RET/PTC重排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巢式PCR技术和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93例HT合并PTC癌组织和90例单纯PTC癌组织BRAF基因点突变和RET/PTC重排的情况。分析在两组中BRAFV600E突变和RET/PTC重排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1)按照AJCC分期,93例PTC合并HT中,I期、II期、III期和IV期各有65例、13例、11例和4例;90例单纯PTC中,I期、II期、III期和IV期各有43例、10例、24例和13例,两组在肿瘤分期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2。(2)PTC合并HT癌组织中BRAFV600E突变者22例,单纯PTC癌组织中BRAFV600E突变者34例,比例分别为23.7%(22/93),37.8%(34/90),有显着性差异,P=0.038。(3)93例PTC合并HT中,I期、II期、III期和IV期各有65例、13例、11例和4例,BRAFV600E突变者22例中,I期、II期、III期和IV期各有12例、4例、4例和2例,BRAF突变型和野生型在肿瘤分期上无显着性差异,P=0.244。(4)90例单纯PTC中,I期、II期、III期和IV期各有43例、10例、24例和13例,BRAFV600E突变者34例中,I期、II期、III期和IV期各有9例、4例、13例和8例,BRAF突变型和野生型在肿瘤分期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1。(5)PTC合并HT组癌组织中RET/PTC重排有29例,单纯PTC组癌组织中RET/PTC重排有16例,比例分别为31.2%(29/93)和17.8%(16/90),有显着性差异P=0.035。(6)PTC合并HT组RET/PTC重排29例中,I期、II期、III期和IV期各有22例、3例、3例和1例,RET/PTC突变型和野生型在肿瘤分期上无显着性差异,P=0.858。(7)单纯PTC组RET/PTC重排16例中,I期、II期、III期和IV期各有9例、4例、2例和1例,RET/PTC突变型和野生型在肿瘤分期上无显着性差异,P=0.764。结论:(1)PTC合并HT相较于单纯PTC肿瘤分期较早。(2)BRAFV600E基因突变在单纯PTC中比在合并HT的PTC中更为常见。(3)BRAFV600E基因突变与93例合并HT的PTC的肿瘤分期无显着相关。(4)BRAFV600E基因突变与90例单纯PTC的肿瘤分期相关。(5)RET/PTC基因重排在PTC合并HT比单纯PTC中更为常见。(6)RET/PTC基因重排与93例合并HT的PTC的肿瘤分期无显着相关。(7)RET/PTC基因重排与90例单纯PTC的肿瘤分期无显着相关。第三部分:HLA分型与甲状腺疾病以及BRAF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HLA亚型分布与PTC、HT、合并HT的PTC以及结节性甲状腺患者之间的关系,探讨BRAFV600E突变在免疫抗原识别及呈递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SSP法对164例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HLA亚型检测,统计其HLA亚型分布频率情况,并与中华骨髓库提供的正常人群HLA亚型分布进行比较。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SYFPEITHI对BRAFV600E突变在免疫识别中的作用进行评分。结果:(1)HLA-A亚型在正常人群和PTC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2)HLA-A亚型在正常人群与合并HT的PTC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3)不同的甲状腺疾病之间,HLA-A亚型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4)HLA-DR亚型在正常人群和PTC患者中的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5)BRAF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与HLA-A2、HLA-A24亚型结合识别评分存在差异。结论:(1)HLA亚型的分布频率与PTC以及合并HT的PTC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BRAF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与HLA-A2和HLA-A24亚型结合力的不同,可能是影响PTC发生的一个因素。

李英[10](2014)在《HLA-DR4基因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HLA-DR4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内蒙古地区汉族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从中挑选出预后差、病情进展迅速、炎性指标居高不降、特异性抗体阳性、基础治疗效果欠佳、关节以外的表现明显、多个脏器出现受损的患者60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观察上述患者的HLA-DR4基因的表达,根据基因的携带情况,从临床表现、化验指标、关节彩超、X线表现、关节功能分级等综合性指标评估出HLA-DR4阳性组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收集的60例RA患者中基因检测结果显示HLA-DR4阳性52例,基因频率为86.7%,阴性8例。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结果。HLA-DR4阳性的患者关节X线可见骨质明显破坏,关节间隙出现狭窄,骨质疏松明显,关节脱位、融合,炎性指标居高不降;关节彩超可见关节腔滑膜明显增厚,血管翳丰富;出现类风湿结节、风湿肺、周围神经病变、葡萄膜炎、心、肾等多脏器受损情况多见。与HLA-DR4阴性组的RA病例比较预后较差,基础治疗效果欠佳,应早期积极联合生物制剂治疗。结论:由此能够得出结论内蒙古地区汉族人RA患者的HLA-DR4阳性率和国内其他地区汉族人RA患者的阳性率比较接近,HLA-DR4与RA患者的预后呈显着的相关性。

二、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HLA-DR DNA的分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HLA-DR DNA的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标签SNP检测HLA-B*15:02等位基因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HLA简介
        1.1.1 MHC与 HLA
        1.1.2 HLA的命名
    1.2 HLA-B*15:02 等位基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
        1.2.1 与HLA-B*15:02 等位基因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药物
        1.2.2 研究现状综述
        1.2.3 不良反应机制
    1.3 本研究相关技术背景
        1.3.1 荧光定量PCR
        1.3.2 TaqMan探针
        1.3.3 突变阻滞扩增系统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特异性SNP位点的选择
    2.1 前言
    2.2 方法
        2.2.1 HLA-B基因组序列整理
        2.2.2 HLA-B基因组序列比对
        2.2.3 HLA-B*15:02 等位基因的特异性位点
        2.2.4 与HLA-B等位基因频率分布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确定一种可用于准确辨别HLA-B*15:02 等位基因的特异性位点组合
        2.3.2 rs144012689 可以作为HLA-B*15:02 等位基因的标签SNP
第三章 建立荧光定量PCR体系通过标签SNP检测HLA-B*15:02 等位基因
    3.1 前言
    3.2 方法
        3.2.1 引物与探针的准备
        3.2.2 包含特异性位点模板的样本准备
        3.2.3 DNA聚合酶构建特异性SNP位点的检测方法
        3.2.4 扩增体系的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
        3.2.5 突变阻滞扩增系统的错配设计
        3.2.6 室间质控样本的浓度梯度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签SNP定位于引物3’末端
        3.3.2 荧光定量PCR可特异性地检测标签SNP
        3.3.3 错配选择分析后发现碱基A可作为最佳ARMS错配碱基
        3.3.4 验证通过检测标签SNP可以检测HLA-B*15:02 等位基因
第四章 结合内参设计可辨别样本为纯合子或杂合子的荧光定量PCR结果判读方法
    4.1 前言
    4.2 方法
        4.2.1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
        4.2.2 随机样本的准备
        4.2.3 随机样本的检测
        4.2.4 检测结果的分析方法
        4.2.5 随机样本的测序分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随机样本的荧光定量PCR扩增结果
        4.3.2 由ROC曲线确定合适的阈值与delta Ct阈值
        4.3.3 SBT基因分型验证该方法检测的结果完全准确
第五章 不同民族基因组样本的研究
    5.1 前言
    5.2 方法
        5.2.1 不同民族基因组样本的准备
        5.2.2 不同民族基因组样本的检测
        5.2.3 不同民族基因组样本的测序分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检测结果与验证
        5.3.2 HLA-B*15:02 等位基因在民族水平上的差异性分布特征
总结讨论与展望
    总结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新疆地区人群患乳糜泻的风险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食品安全危害识别概述
        1.1.1 定义
        1.1.2 食品安全危害识别研究方法
    1.2 乳糜泻概述
        1.2.1 定义
        1.2.2 乳糜泻研究史
    1.3 乳糜泻危害性
        1.3.1 乳糜泻患病率
        1.3.2 乳糜泻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1.4 乳糜泻发病机制
        1.4.1 环境因素
        1.4.2 遗传因素
        1.4.3 免疫机制
    1.5 乳糜泻的防治
        1.5.1 乳糜泻的诊断
        1.5.2 乳糜泻的筛查
        1.5.3 乳糜泻的治疗
        1.5.4 乳糜泻的营养管理
    1.6 无麸质食品的加工与安全控制问题
        1.6.1 麸质蛋白的危害评估
        1.6.2 无麸质食品的生产
        1.6.3 无麸质食品的检测与标识
    1.7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立题背景
        1.7.3 研究内容
第2章 新疆地区主要民族人群的乳糜泻筛查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研究人群
        2.2.2 试剂与材料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筛查方案
        2.3.2 总Ig A抗体的检测
        2.3.3 血清anti-tTG-IgA抗体检测
        2.3.4 血清anti-DGP-IgG抗体检测
        2.3.5 EMA-IgA检测
        2.3.6 PCR-SSP法分型HLA-DQA1和-DQB1基因
        2.3.7 胃镜检查及小肠活检
        2.3.8 十二指肠绒毛病理检测
        2.3.9 乳糜泻的诊断
    2.4 结果
        2.4.1 纳入乳糜泻筛查的患者
        2.4.2 纳入受试者总IgA水平
        2.4.3 受试者血清中anti-tTG-IgA或 anti-DGP-IgG抗体水平
        2.4.4 anti-tTG-IgA阳性患者的EMA-IgA抗体结果
        2.4.5 Anti-tTG-IgA抗体阳性患者HLA-DQA1和-DQB1 基因型
        2.4.6 乳糜泻抗体及易感基因双阳性患者的活检结果
        2.4.7 乳糜泻自身免疫征和乳糜泻
    2.5 讨论
        2.5.1 乳糜泻的诊断
        2.5.2 乳糜泻或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病率
        2.5.3 乳糜泻易感基因
        2.5.4 研究方案的不足
    2.6 小结
第3章 新疆地区乳糜泻自身免疫征的流行病学初步特征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研究样本
        3.2.2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纳入受试者特征
        3.3.2 人口学各因素与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病率的相关性
        3.3.3 消化道临床症状及其与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病率的相关性
        3.3.4 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者肠外症状
        3.3.5 新疆地区未诊断乳糜泻患者
    3.4 讨论
        3.4.1 乳糜泻患病率及其潜在影响因素
        3.4.2 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者消化道临床症状
        3.4.3 乳糜泻自身免疫征患者肠外疾病或症状
        3.4.4 未诊断的乳糜泻患者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HLA-DRB1、-DQA1 和-DQB1 位点的新疆主要民族人群患乳糜泻的遗传风险性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研究人群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DNA提取
        4.3.2 DNA浓度和纯度鉴定
        4.3.3 HLA-DQA1、-DQB1 及-DRB1 位点基因扩增
        4.3.4 遗传平衡检验及单倍型分析
        4.3.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3.6 数据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HLA-DQA1、-DQB1和-DRB1 基因电泳结果
        4.4.2 HLA-DQA1、-DQB1 和-DRB1 位点等位基因测序峰图
        4.4.3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检测
        4.4.4 HLA-DQA1、-DQB1 和-DRB1 等位基因在四个民族中的分布频率
        4.4.5 HLA-DQA1-DQB1 单倍型在四个民族中的分布
        4.4.6 四个民族与其他人群遗传关系分析
        4.4.7 乳糜泻易感基因在四个民族中的分布
    4.5 讨论
        4.5.1 汉族HLA-DRB1、-DQA1 和-DQB1 基因及遗传结构
        4.5.2 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HLA-DRB1、-DQA1 和-DQB1 基因及遗传结构
        4.5.3 回族HLA-DRB1、-DQA1 和-DQB1 基因及遗传结构
        4.5.4 四个民族患乳糜泻遗传风险性
    4.6 小结
第5章 麸质蛋白暴露对新疆地区人群患乳糜泻的风险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方法和数据收集
        5.2.2 数据的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我国小麦生产和居民消费量分析
        5.3.2 麸质蛋白含量不同小麦品种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分布
        5.3.3 新疆地区民居小麦麸质蛋白暴露分析
        5.3.4 农村和不同民族人口分布与乳糜泻风险性
    5.4 讨论
        5.4.1 小麦麸质蛋白暴露与乳糜泻风险性
        5.4.2 新疆地区小麦麸质蛋白暴露与乳糜泻风险性
        5.4.3 小麦麸质蛋白暴露、易感基因频率与乳糜泻风险性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2.4 MDS-LGLL诊断标准
    3. 结果
        3.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
        3.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
        3.3 二代测序
    4. 讨论
    5. 结论
    6.不处
第二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及基因突变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3. 结果
        3.1 单例患者不同时期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
        3.2 三例MDS-LGLL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分析
        3.3 突变基因筛选
        3.4 突变基因功能预测
        3.5 Sanger测序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致谢

(4)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核酸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简介
    1.2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
        1.2.1 细菌培养法
        1.2.2 免疫学检测法
        1.2.3 核酸扩增检测法
        1.2.3.1 聚合酶链式反应
        1.2.3.2 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
        1.2.3.3 依赖于解旋酶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1.2.3.4 交叉引物等温扩增技术
        1.2.3.5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1.2.3.6 变性泡介导的链交换扩增技术
        1.2.4 核酸分子杂交法
        1.2.5 电化学检测方法
    1.3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1.3.1 细菌培养法
        1.3.2 免疫学检测法
        1.3.3 核酸分子杂交法
        1.3.4 核酸扩增检测法
        1.3.4.1 聚合酶链式反应
        1.3.4.2 环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
        1.3.4.3 链置换扩增技术
        1.3.4.4 滚环扩增技术
        1.3.4.5 指数等温扩增技术
        1.3.4.6 单引物引发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变性泡介导的链交换扩增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SEA方案引物设计
        2.2.3 副溶血性弧菌培养基的配制及增菌培养
        2.2.4 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5.1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
        2.2.5.2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制备
        2.2.6 SEA体系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2.2.6.1 SEA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可行性
        2.2.6.2 SEA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灵敏度
        2.2.6.3 SEA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
        2.2.6.4 SEA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抗干扰能力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7.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
        2.2.7.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制备
        2.2.7.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
    2.3 实验结果
        2.3.1 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对副溶血性弧菌核酸提取效果的验证
        2.3.2 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温度条件优化
        2.3.3 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灵敏度验证
        2.3.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SEA方法扩增产物的验证
        2.3.5 SEA 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验证
        2.3.6 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抗干扰能力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窄变温的加速链置换扩增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检测
    3.1 引言
    3.2 ASEA体系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副溶血性弧菌ASEA方案引物设计
        3.2.3 副溶血性弧菌培养基的配制及增菌培养
        3.2.4 副溶血性弧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2.5 A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可行性验证
        3.2.6 A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引物浓度优化
        3.2.7 A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酶浓度优化
        3.2.8 A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灵敏度验证
        3.2.9 A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验证
        3.2.10 ASEA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抗干扰能力验证
        3.2.11 模拟实际样品的副溶血性弧菌的增菌过程
    3.3 ASEA体系检测沙门氏菌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沙门氏菌ASEA方案引物设计
        3.3.3 沙门氏菌培养基的配制及增菌培养
        3.3.4 沙门氏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3.3.5 ASEA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可行性验证
        3.3.6 ASEA方法检测沙门氏菌引物浓度优化
        3.3.7 ASEA方法检测沙门氏菌酶浓度验证
        3.3.8 ASEA方法检测沙门氏菌灵敏度验证
        3.3.9 ASEA方法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验证
        3.3.10 ASEA方法检测沙门氏菌抗干扰能力验证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论文中使用的缩略词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胃癌CAR-T及c-Met CAR-T的研究现状
    1.1 前言
    1.2 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现状
        1.2.1 胃癌CAR-T的基础研究
        1.2.2 胃癌CAR-T的临床实验注册
    1.3 c-Met CAR-T的研究现状
        1.3.1 c-Met CAR-T的基础研究现状
        1.3.2 c-Met CAR-T临床实验注册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ET基因在胃癌中表达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前言
    2.2 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Met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的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胃癌组织c-Met免疫组化表达分析
        3.1.2 胃癌细胞培养
        3.1.3 提取细胞RNA
        3.1.4 PCR反应
        3.1.5 提取细胞总蛋白
        3.1.6 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
        3.1.7 流式细胞计数检测胃癌细胞系c-Met、PD-L1 表达
    3.2 实验结果
        3.2.1 c-Met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
        3.2.2 qRT-PCR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中MET、PD-L1 基因转录水平
        3.2.3 WB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中c-Met表达水平
        3.2.4 FCM分析不同胃癌细胞系c-Met、PD-L1 的细胞膜表面表达水平
        3.2.5 CCLE数据库中MET、PD-L1 表达验证
    3.3 结论
第四章 MET过表达慢病毒及CAR慢病毒的制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质粒构建
        4.1.2 载体酶切
        4.1.3 目的基因片段扩增
        4.1.4 酶连重组
        4.1.5 转化
        4.1.6 质粒抽提
        4.1.7 重组质粒基因测序
        4.1.8 质粒转染与慢病毒收获
        4.1.9 慢病毒感染293T
    4.2 实验结果
        4.2.1 CAR序列结构
        4.2.2 载体酶切、目的片段扩增、酶连重组验证
        4.2.3 慢病毒的验证
    4.3 结论
第五章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胃癌效果的体外验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MET-OE慢病毒感染HGC-27 细胞
        5.1.2 CAR-T细胞制备
        5.1.3 慢病毒CAR-T感染效率的检测
        5.1.4 CAR-T细胞增殖检测
        5.1.5 CAR-T细胞亚群及表型检测
        5.1.6 靶细胞刺激对CAR-T激活的影响
        5.1.7 靶细胞刺激对CAR-T中 PD-1 表达的影响
        5.1.8 细胞因子分泌检测
        5.1.9 LDH释放实验
        5.1.10 7-AAD杀伤实验
        5.1.11 CD107a脱颗粒反应
        5.1.12 高内涵成像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MET-OE慢病毒感染可使HGC-27 细胞过表达c-Met
        5.2.2 c-Met CAR和 c Met-PD1/CD28 CAR慢病毒感染以成功构建对应的CAR-T
        5.2.3 CAR-T细胞中CD8~+T细胞、中央记忆T细胞的比例升高
        5.2.4 靶细胞刺激后c-Met CAR-T中激活表型增多
        5.2.5 靶细胞刺激后c-Met CAR-T中 PD-1 表达升高
        5.2.6 PD1/CD28 融合受体能刺激CAR-T中 IFN-γ、TNF-α分泌,抑制IL-6分泌
        5.2.7 PD1/CD28 融合受体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
        5.2.8 PD1/CD28 融合受体能进一步增强c-Met CAR-T的脱颗粒水平
        5.2.9 高内涵成像显示CAR-T识别并杀伤肿瘤
    5.3 结论
第六章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胃癌效果的体内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
        6.1.3 实验动物
        6.1.4 实验细胞
        6.1.5 皮下成瘤及活体小动物成像
        6.1.6 HE染色
    6.2 试验结果
        6.2.1 c-Met CAR-T及 c Met-PD1/CD28 CAR-T对 c-Met~+胃癌模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2.2 c-Met CAR-T及 cMet-PD1/CD28 CAR-T对正常器官没有明显的脱靶毒性
    6.3 结论
第七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新型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HGF/c-Met信号通路及其在胃和胃食管交界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图 技术路线图
附表
附缩略词简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的关联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交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及其与眼部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HLA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HLA的分型检测技术
    (一) 血清学分型检测技术
    (二) 细胞学分型检测技术
    (三) DNA分型检测技术
        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检测技术:
        2. 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
        3. 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反应:
        4. 序列测定法:
三、HLA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

(8)湖北省褐家鼠汉城病毒感染和MHC-Ⅱ RT1.Ba exon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湖北省黄冈地区啮齿动物携带汉坦病毒M片段基因特征分析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湖北省褐家鼠汉城病毒感染和MHC-ⅡRT1.Ba exon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分析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致谢

(9)BRAF与RET基因突变在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病理结果
        1.2.2 发病率比较
        1.2.3 年龄
        1.2.4 性别
        1.2.5 微小癌比例
        1.2.6 肿瘤分期
    1.3 讨论
    1.4 小结
二、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V600E和RET/PTC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3 实验流程图
        2.1.4 提取甲状腺组织DNA和 RNA
        2.1.5 BRAF基因突变的检测
        2.1.6 RET/PTC重排的检测
    2.2 结果
        2.2.1 基因突变结果
        2.2.2 基因突变结果比较
    2.3 讨论
        2.3.1 BRAF基因突变及特点
        2.3.2 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
        2.3.3 BRAF 基因突变与 PTC 的诊断治疗
        2.3.4 RET/PTC基因重排及特点
        2.3.5 RET/PTC基因重排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
        2.3.6 RET/PTC重排与合并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
        2.3.7 BRAF与 RET/PTC重排间的关系
        2.3.8 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
    2.4 小结
三、HLA分型与甲状腺疾病以及BRAF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
    3.1 对象与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步骤
    3.2 结果
        3.2.1 患者HLA-A亚型检测结果
        3.2.2 患者HLA-DR亚型检测结果
        3.2.3 SYFPEITHI软件评估BRAFV600E突变的免疫识别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甲状腺炎性疾病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HLA-DR4基因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1 研究方法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对象
4 诊断标准
5 临床观察指标
6 仪器和试剂
7 主要实验仪器
8 主要试剂
9 实验步骤
10 DNA的提取
11 基因的检测
12 结果
13 实验分析
14 一般资料
15 HLA-DR4与关节X线分期的关系
16 HLA-DR4与关节功能分级的关系
17 HLA-DR4与炎性指标的关系
18 HLA-DR4与抗CCP抗体的关系
19 数据统计
20 讨论
21 HLA-DR4与RA相关的机制
22 HLA-DR4基因和RA病情以及类风湿因子相关性
23 HLA-DR4基因与RA进程与预后的相关性
24 HLA-DR4基因与抗CCP相关性
2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HLA-DR DNA的分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标签SNP检测HLA-B*15:02等位基因方法的研究[D]. 钟子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2]新疆地区人群患乳糜泻的风险性[D]. 周春艳. 南昌大学, 2021(02)
  •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与实验室特征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D]. 艾珂欣.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4]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核酸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D]. 陈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5]c-Met CAR-T及PD1/CD28融合受体CAR-T在胃癌中的研究[D]. 陈聪. 兰州大学, 2020(01)
  • [6]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多态性与Graves病的关联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交互作用研究[D]. 马冬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及其与眼部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刘铭,何引章,陶勇.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4)
  • [8]湖北省褐家鼠汉城病毒感染和MHC-Ⅱ RT1.Ba exon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分析[D]. 刘冰玉. 武汉大学, 2017(06)
  • [9]BRAF与RET基因突变在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作用的研究[D]. 赵科.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6)
  • [10]HLA-DR4基因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李英. 内蒙古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通过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对 HLA-DR DNA 进行基因分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