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的共享软件注册流程

几种常见的共享软件注册流程

一、几种常见的共享软件注册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贾仁学[1](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转换方法存在数据信息丢失且不能独立实现转换的不足。如何实现供水管网数据数据转换及在Web GIS系统中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设计以供水单位供水项目为背景,采用具体的编程来实现供水管网数据的转换,旨在设计既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无损转换又不依赖于任何资金限制的第三方的数据转换系统。通过对供水系统需求的分析,数据转换大致可分为矢量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换以及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通过分析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模型差异,又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基于公开数据格式与语义映射相结合的转换策略。本设计采用C#具体编程结合Od GS类的一些方法实现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预处理模块、输入模块、中间转换模块以及输出模块实现矢量数据的转换,其中预处理用来检查源数据的闭合性和冗余性并规范处理、输入模块对DXF文件进行读取、中间转换模块基于产生式规则原理设计转换规则库、转换数据库和转换控制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输出模块结合GDAL库设计生成Shape数据的输出接口。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研究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增强、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通过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研究,实现位图数据到矢量数据的转换。最后将转换得到的矢量数据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效果检验。通过测试不断完善设计,实现了预期目标。

叶岚清[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缺陷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经济与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社会对工业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现今面临生产工件成本高、合格率低、技术薄弱、关键工件供不应求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工业的发展。此外,由于制造工艺、锻造技术等问题,导致车间生产的部分工件存在缺陷,影响工件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而目前的工件缺陷检测仍以人工检测为主,耗费人力资源且检测错误率高。为解决以上问题,通过深度学习改进工件缺陷检测方法,降低工件制作成本。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Faster R-CNN的缺陷检测算法,该算法选取Faster R-CNN作为基本架构,采用轻量级网络Res Net50作为主干网络,并引入可变形卷积、可变形区域池化、特征金字塔和上下文信息,来提高缺陷检测算法的准确率。通过在公开数据集上训练模型,并于YOLO、Faster R-CNN、Mask RCNN等模型训练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改进后的模型效果最佳,其m AP为97.10,单张图片的检测速度为0.692秒,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最后,本文利用CCD照相机、处理器等简易设备,设计自动化的工件缺陷检测装置,从而解放人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由于工厂车间光线不足且粉尘较多等现象,导致采集的工件图像存在大量噪音,影响后期缺陷检测模型的准确率。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两种降噪措施:一种是通过图像滤波方式,对噪音进行过滤,主要尝试了中值滤波、均值滤波、自适应滤波和双边滤波,另一种是通过暗通道去雾方式,进行图像增强。(2)其次,考虑到缺陷形状不规则,常规的卷积神经网络无法准确提取到不规则特征,因此引入可变形卷积与可变形区域池化。这两种操作都在运算过程中通过自动计算每个像素点的位移变量,寻找到最适合提取特征的位置,从而改变感受野范围,使其变为多边形,增强提取不规则特征的能力。(3)再者,不同缺陷类别的尺寸大小不一,而且通过主干网络Res Net50提取特征后,特征图大小与原图相比缩小较多,过小的候选框提取到的特征不具有判别能力,会影响缺陷检测模型的性能。因此引入特征金字塔结构,将低层结构信息与高层语义信息相结合,提高检测类别与定位的准确率。(4)此外,部分缺陷面积较小,提取特征难度较高,本文引入上下文信息,利用结构间的信息来更好的提取微小缺陷特征。通过扩大RPN输出的候选区域面积,增加Ro I Pooling层将扩大后的区域映射到对应特征图中,随后将扩大后的Ro I Feature和原来的Ro I Feature进行特征融合,最后再进行分类回归操作。

周进[3](2021)在《基于自动驾驶环境下位置隐私保护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工智能(AI)和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例如5G)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已经从之前的不切实际到目前可以实现的现实。成熟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为乘客的出行带来极佳的舒适体验,例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规划出行路线以避免交通堵塞。在自动驾驶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乘客的隐私安全问题也应值得我们关注,自动驾驶汽车位置的暴露也将给攻击者提供可趁之机,从而给乘客的隐私带来威胁。因此,本文对自动驾驶环境中的车辆位置隐私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基于自动驾驶环境下,自动驾驶车队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位置隐私保护中假名生成的过程,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假名生成方案,以此可以提高假名生成的效率。本文针对自动驾驶环境下位置隐私保护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保护自动驾驶车队的位置隐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驾驶车队的建立动态混合区的方案。在建立动态混合区时,混合区建立请求会先在自动驾驶车队内转发,其次是自动驾驶车队外,这种分车队内外优先级式请求利于产生较小的通信延迟。其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假名使用机制,当自动驾驶车队中只有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更换假名时,该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申请在一段时间内使用多个假名,以此来抵御车队内假名链接攻击。(2)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假名分配机制。在假名分配阶段中,方案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向可信机构TA注册,可信机构TA将向自动驾驶汽车返回一系列仅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的假名。经过置换函数对假名种子的处理,假名在保证不可链接的同时又保证了身份匿名性。其它自动驾驶汽车可以通过提交投诉违规自动驾驶车辆的假名给可信机构,来追踪违规自动驾驶车辆的真实身份。(3)为了提高假名的生成效率,我们提出了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假名生成方案。在假名生成阶段,我们使用LDPC码来提高假名的生成效率,为了保证假名之前的不可链接的特性,我们使用了单向的哈希链。同时,通过控制单向哈希链的长度,方案可以控制一次生成假名的数量。最后,经过大量的实验,本文提出的方案在可行性和性能方面相比其它方案有着较大的优势。

李天昊[4](2020)在《基于OpenCV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嵌入式系统为平台的人脸识别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人脸识别系统在可控条件下可以得到很高的识别结果,然而,在街道、商场等复杂场景,采集的人脸图片容易受到姿态、表情、遮挡和光照等原因的影响,可以提取的特征很少甚至难以提取特征,为人脸识别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本文利用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融合的方法研究了复杂环境下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实现在非限制条件下快速准确识别人脸身份的目的。人脸识别主要包括人脸定位检测、特征提取和特征比对三个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复杂环境下人脸定位检测,选择了MTCNN人脸检测算法,不仅能快速的定位人脸,而且能在遮挡和光照条件下检测到人脸;针对特征提取,为了解决光照和遮挡环境无法准确提取整体特征这一关键问题,采用以全局特征为主、局部特征为辅的综合分析方法,本文优化的基于Squeeze Net网络提取全局特征级联融合基于图像分块提取的LBP与梯度局部特征方法,可以提高人脸特征提取的准确度。针对特征比对,采用欧式距离计算视频中人脸与人脸库中特征的相似度,通过设定阈值,判断识别结果。本文以X210目标机为硬件系统,搭建了一个稳定的人脸识别嵌入式系统平台,从不同的现实环境对特征相似度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全局特征级联融合LBP特征在光照环境下识别率最高,全局特征级联融合梯度特征在遮挡环境下识别率最高,相比于为不融合局部特征的方法分别高7%和25%,且在亮暗环境相比于以PCA算法为代表的嵌入式人脸识别算法高12%和8%。本文设计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不同光照环境和轻微遮挡环境识别人脸身份,有效的改善了复杂背景情况下人脸识别技术,系统运行稳定,满足设计需求。

梁静[5](2020)在《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微服务构架的分布式系统,由基于业务逻辑的多个分立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和信息交互构成,具有低耦合、易开发、易部署、易伸缩等的特点,且在处理高并发的需求下具有天生的优势,是目前解决大业务场景下最主要的技术路线和系统框架。鉴于此,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安全跨域访问是目前数据安全传输方面的迫切要求和研究探索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目前流行的两种分布式框架技术、常见的五种跨域技术以及三类数据加密算法进行了较深入研习,并结合实际商业项目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譬如电子人事档案信息等的跨域高安全网式通信的技术方案。本文的分布式微服务系统中进行安全数据传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搭建分布式微服务系统。目前主要有RESTful以及RPC两种风格的框架用于搭建分布式系统,两种风格的框架各具优势。面对需要全新开发的系统或者需要全面升级的系统,在此场景下使用以Spring Cloud为代表的轻量级RESTful风格框架更为合适。另一种情况则是需要兼容各地区原有的系统并实现信息的分布式交互,此时采用可自主协商通信协议以及数据格式的RPC风格框架则更为合适。本文从上述两种场景出发,结合某省流动人员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这一实际项目,分别搭建了以Spring Cloud为基础的RESTful风格分布式框架以及以WebSocket、WebService技术为基础的RPC风格分布式框架。其次是分布式系统调用时进行安全认证。分布式系统采用的是微服务思想,各微小系统各司其职组合在一起实现项目需求。不同于单体架构模式的系统,分布式系统中会频繁的进行数据交互,而对消息来源进行认证能有效规避在这过程中发生的数据泄露、被截获篡改等造成的影响。本文针对上述的两种框架,在现有的HTTP协议以及TCP协议基础上分别实现了一种附加的安全握手子协议。最后是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与动态解密。现有的加密算法种类繁多,其安全性也经过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际项目肯定。然而目前常见的加密算法大多都是商业产品,根据实际项目的系统需求,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需要在现有加密算法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一层安全防护。本文在加盐加密以及对称加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为数据新增一层加密防护。本文提出的分布式安全传输方案已实际应用于某省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且安全稳定运行2年。文章最后也提出了该方案的改进方向,相信能为日后分布式系统实现数据安全跨域传输提供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陈旭璇[6](2020)在《基于智能吊篮的高空作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高空作业平台是一种将施工人员、工具和材料运送到指定高空位置并进行作业的生产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建筑工地等各个行业的高空生产领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以及高空作业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高空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尚无完备的高空作业远程监管方案。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结合目标检测技术、基于智能电动吊篮的高空作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高空作业企业提供了综合的实时监管方案。首先,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将远程监控系统的功能性需求抽象成了登录注册、设备定位、实时监控和消息中心这四个功能模块,并基于扩展性强、耦合度低的微服务架构划分出了监控服务、消息服务、个人服务、软硬件通信服务与安全帽检测服务这五大服务模块。然后,重点研究了用于检测高空施工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的目标检测算法。在对基于深度学习的R-CNN系列算法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后,以Faster R-CNN算法为基础设计了高空作业下的安全帽检测算法,在选择特征提取网络、构建监控场景数据集,以及模型训练策略方面对算法进行了优化,并基于Py Torch框架搭建了深度学习平台,对安全帽检测算法进行了测试和性能评估,对漏检、错检的样本进行了分析。该安全帽检测算法每秒能够处理14帧监控图像,检测准确率为91.8%。最后,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包括应用服务端和Android客户端,其中,应用服务端的开发包括微服务架构组件和微服务模块两个部分:首先基于Spring Cloud微服务框架搭建远程监控应用服务平台,研究了微服务网关、服务发现与注册组件、负载均衡组件等微服务组件的技术实现;接着分别基于消息队列、RTMP流媒体技术以及FTP文件系统研究了参数、视频与图像等多类数据传输的软硬件通信策略;随后对数据库设计、Redis缓存优化、服务端主动消息推送等业务服务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方案论证与具体实现;最后基于Sidecar实现了对第三方Python-Web安全帽检测算法的集成。Android客户端的开发以满足功能需求、提供直观用户界面为目标,完成了登录注册、设备定位、实时监控和消息中心四个主要功能模块的方案设计与开发实现,并基于LBS定位技术和Baidu Map研究并改进了面向行政区域级别的多点聚合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微服务架构能够快速水平拓展服务模块,以及自动实现负载均衡策和故障转移的优势,本文基于Docker容器虚拟化技术实现了远程监控系统应用服务端的部署,并在真机上测试了监控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系统最终功能完整且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效果。

鄢鑫[7](2020)在《基于Hololens的可移动办税指引平台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电子税务平台逐渐成为纳税人进行自助办税的常规途径,新的办税方式需要适应和推广,且通常存在操作界面复杂,跨网页间流程操作难记忆等问题,导致纳税人在平台上进行纳税入手比较困难;同时部分税务又需要到税务服务厅才能办理,使得办税服务供求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办税指引可以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增强现实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ololens的可移动办税指引平台的解决方案,以Hololens为指引显示设备,在办税屏幕前为纳税人叠加显示虚拟提示信息。主要研究内容为:(1)设计了一种用Hololens指引的可移动的办税终端。办税终端的设计依据Hololens的使用特性和标准人体躯干尺寸数据,能够保证Hololens的显示效果;终端的设计中包含可移动模块,使终端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迁移、配置;且对纳税人、办税终端信息和办税设备的安全性作了设计考虑。依据办税终端的设计方案,已加工出具有一套完整功能的样机,测试结果表明该终端设计兼具功能性、安全性、良好的舒适性。(2)提出一种基于Yolov3目标检测的虚拟场景位姿注册方法。针对本文所提出的注册方法,设计了适用于可移动的办税终端的人工标志,通过Yolov3目标检测技术优化了标志查找步骤,从而实现了Hololens的手动位姿注册过程的简化。在位姿注册后对虚拟基准模型标定了空间锚点,实现了虚拟基准模型场景保持。这种方法是对Hololens的虚拟场景位姿注册功能的有效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减小办税指引场景的位姿注册误差,提高位姿注册效率。(3)提出一种将虚拟指引信息与随机变化的、包含未知控件的办税网页准确定位的方法,通过分析办税网页控件属性,实时调整办税指引信息的位姿,使其定位在目标网页控件上;在准确定位后,实现了针对不同的指引功能,采用不同的信息呈现方法,包括基于粒子系统的动态标注框呈现、基于区域分割的提示信息框呈现和远程专家信息呈现。论文分析了税务服务厅的需求、办税指引技术的现状以及基于Hololens的指引系统的应用场景,完成了对可移动办税指引平台的硬件方案(含可移动的办税终端、Hololens、安全性模块等)的设计和加工,和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办税指引软件系统的开发。通过对“发票领用”的完整流程进行了指引测试,能够满足该流程的指引需要,其它办税业务的指引效果与该流程类似。该指引平台的设计方案已被广州越维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并正在进行样机测试和市场推广。

苏笑悦[8](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杨硕鹏[9](2020)在《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物联网架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随着5G的正式商用,我国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数以亿计的物联网设备接入网络将为现有的物联网服务架构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当前物联网的服务模式主要基于集中式中央服务器,而当面对大量物联网设备以及服务请求,集中式服务器的性能将难以满足需要。另外集中式中央服务器在信息存储方面也存在不可信、易泄露隐私、易被篡改以及单点故障造成的信息丢失等多种信息安全问题,因此物联网服务系统亟需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架构。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以及加密算法保护信息隐私安全的特点,使其能够被应用于物联网架构中提供信息存储、隐私保护等功能。然而,算力较弱的物联网设备无法适应区块链的巨大计算开销、高带宽以及巨大的网络延迟,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物联网服务架构,分析了该架构下物联网服务基本功能需求,基于流动电影放映场景需要,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流动电影放映信息监管系统,解决了当前流动电影放映中区块链信息接入问题,验证了轻节点架构的有效性。另外,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物联网服务架构还可以应用到智慧家庭、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多种物联网场景,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及可推广性。

黄国华[10](2020)在《一种基于MEC的任务分配策略研究及论证》文中提出自从2005年云计算出现以来,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数据的爆炸式增长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主旋律,随着万物互联趋势不断加深,数据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网络带宽的增速,同时,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众多新型应用的出现对延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云计算框架已经很难实时高效地支持万物互联的应用程序。将任务就近处理,减少数据传输延时,是降低响应延时的重要方法之一,而MEC(Mobile Edge Computing)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任务请求的。因此,针对终端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其实时性要求,如何充分的利用服务器的计算资源来处理这些数据并实时的反馈处理结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MEC服务器的物联网平台,系统从请求任务的颗粒度大小作为问题的切入点,结合计算机网络状况对任务的卸载问题进行建模,形成任务卸载路径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选择优化方案得到任务的最优卸载路径;在完成单个服务器的任务调度后,又通过对周边服务器的探测完成服务器间的负载均衡,从而得到任务从终端到系统的整个最优处理过程。实验表明,系统在减少响应延时方面相比云计算模式有较大改善。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提出了针对单个MEC服务器上的任务调度策略。本文结合了MEC服务器本身的特点和几种传统的任务调度算法,对任务分配问题进行建模并通过二次序列规划和分支界定法对最优路径进行求解。明确任务的卸载路径后,对MEC服务器的任务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即数据量、现实意义、实时性要求等,在此基础上利用Johnson规则、先到先服务和多级队列的调度算法提出了一种面向实际应用的高效的单个MEC服务器任务调度策略。2.提出了MEC服务器之间的任务调度策略。当单个MEC服务器计算任务过于饱和时,便需要向周边的MEC服务器卸载接收到的任务,本文主要研究了轮询法、随机法和最短连接数法等几种传统的服务器负载均衡的方法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根据MEC服务器本身特点提出了基于最短响应延迟的任务调度方式。3.搭建了一个基于MEC服务器的物联网平台。通过GatewayWorker框架,利用树莓派作为MEC服务器,摄像头以及多个物联网终端作为客户端,搭建了一个基于MEC服务器的物联网平台,并在平台上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二、几种常见的共享软件注册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常见的共享软件注册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章节安排
2 数据转换技术与项目应用
    2.1 供水管网数据
    2.2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2.3 数据转换技术与供水管网系统应用
        2.3.1 矢量数据转换技术
        2.3.2 位图矢量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
    3.1 矢量图像的显示与读写
    3.2 矢量图像的检查与修正
    3.3 本章小结
4 矢量数据转换设计
    4.1 输入模块
        4.1.1 DXF文件结构分析
        4.1.2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4.2 中间转换模块
        4.2.1 CAD数据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
        4.2.2 转换映射规则的建立
        4.2.3 关键图元要素转换规则设计
        4.2.4 线型样式转换规则设计
        4.2.5 中间转换模块的运行机制
    4.3 输出模块
        4.3.1 Shape文件的解析
        4.3.2 输出接口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位图矢量化
    5.1 位图矢量化工具的开发
    5.2 图像灰度化
    5.3 图像增强
        5.3.1 图像平滑滤波
        5.3.2 图像均衡化
    5.4 图像二值化
    5.5 图像矢量化
    5.6 本章小结
6 矢量数据转换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6.1 数据信息处理
        6.1.1 水表信息的添加
        6.1.2 数据表编号处理
        6.1.3 坐标系的处理
    6.2 数据信息发布
    6.3 数据转换的应用与检验
        6.3.1 图形样式应用检验
        6.3.2 实体对象及属性信息应用检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缺陷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缺陷检测研究现状
        1.2.2 卷积神经网络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论文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图像预处理
    2.1 引言
    2.2 图像滤波器
        2.2.1 均值滤波
        2.2.2 中值滤波
        2.2.3 自适应滤波
        2.2.4 双边滤波
    2.3 暗通道去雾算法
        2.3.1 光学模型
        2.3.2 暗通道去雾的先验原理
        2.3.3 算法描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卷积神经网络
    3.1 引言
    3.2 CNN网络结构
        3.2.1 卷积层
        3.2.2 激活函数
        3.2.3 池化层
        3.2.4 损失函数
    3.3 Faster R-CNN模型简介
        3.3.1 区域卷积网络R-CNN
        3.3.2 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 R-CNN
        3.3.3 更快区域卷积网络Faster R-CNN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aster R-CNN的工件缺陷检测算法
    4.1 引言
    4.2 主干网络设计
        4.2.1 深度残差网络
        4.2.2 可变形卷积
    4.3 特征金字塔
    4.4 可变形区域池化
    4.5 引入上下文信息
    4.6 实验分析
        4.6.1 实验数据
        4.6.2 评价指标
        4.6.3 模型训练
        4.6.4 模型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件缺陷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缺陷检测装置设计
        5.2.1 设备介绍
        5.2.2 大型工件缺陷检测装置
        5.2.3 小型工件缺陷检测装置
        5.2.4 软件平台搭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自动驾驶环境下位置隐私保护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联网系统架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1.4 论文章节与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车联网及其通信
    2.2 车联网架构
        2.2.1 中心服务器架构
        2.2.2 独立式架构
        2.2.3 分布式架构
    2.3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2.4 车联网常见隐私威胁及防护
        2.4.1 车联网常见隐私威胁
        2.4.2 车联网常见防护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动驾驶环境下车队驾驶场景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3.1 设计目的
    3.2 系统模型及攻击模型
        3.2.1 系统模型
        3.2.2 攻击模型
    3.3 总体体系架构
    3.4 位置隐私保护方案
        3.4.1 假名创建
        3.4.2 混合区建立
    3.5 隐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假名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1 设计目的
    4.2 系统模型及攻击模型
        4.2.1 系统模型
        4.2.2 攻击模型
    4.3 方案流程
        4.3.1 车辆注册
        4.3.2 假名生成
        4.3.3 车辆通信及假名验证
        4.3.4 假名撤销
    4.4 隐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实验分析与对比
        5.2.1 自动驾驶环境下车队驾驶场景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案的实验分析
        5.2.2 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的假名方案的实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基于OpenCV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经典人脸识别算法的演进
        1.2.2 深度学习人脸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1.2.3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人脸识别理论基础
    2.1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2.1.1 前馈神经网络
        2.1.2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
    2.2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结构和作用
        2.2.1 卷积层
        2.2.2 池化层
        2.2.3 全连接层
        2.2.4 Softmax分类层
    2.3 深度学习框架
        2.3.1 Tensor Flow框架
        2.3.2 Theano框架
        2.3.3 Caffe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环境下基于特征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研究
    3.1 复杂环境下人脸检测算法比对分析及选择
        3.1.1 经典人脸检测算法演进
        3.1.2 常用的人脸检测算法
        3.1.3 复杂环境下人脸检测算法的选择
    3.2 复杂环境人脸特征提取算法优化
        3.2.1 基于Squeeze Net网络的全局特征提取
        3.2.2 基于图像分块方法的人脸局部特征提取
        3.2.3 基于Squeeze Net全局与局部特征融合算法优化
    3.3 基于PCA算法的人脸识别
        3.3.1 基于PCA算法的样本训练过程
        3.3.2 基于PCA算法的测试集识别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X210复杂环境下人脸识别嵌入式系统设计
    4.1 基于X210嵌入式人脸识别硬件系统设计
        4.1.1 X210硬件组成原理
        4.1.2 人脸识别嵌入式最小硬件系统设计
    4.2 基于X210嵌入式人脸识别软件系统设计
        4.2.1 开发环境搭建
        4.2.2 基于X210 嵌入式Linux系统搭建
        4.2.3 驱动文件移植
        4.2.4 第三方库移植
    4.3 复杂环境人脸识别算法应用程序设计
        4.3.1 基于MTCNN算法的人脸检测应用程序设计
        4.3.2 全局与局部特征融合相似度对比程序设计
        4.3.3 人脸识别系统其他功能应用程序设计
        4.3.4 人脸识别系统应用程序整体流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X210人脸识别嵌入式系统的测试
    5.1 人脸识别数据库采集与存储
        5.1.1 ORL人脸库
        5.1.2 LFW数据库
        5.1.3 本地人脸库
    5.2 人脸检测算法测试
    5.3 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融合的人脸识别算法测试
        5.3.1 不同数据集人脸识别率比对
        5.3.2 人脸局部特征鲁棒性测试
        5.3.3 多种特征融合方式算法对比
    5.4 系统整体测试
        5.4.1 人脸识别功能测试
        5.4.2 人脸识别辅助功能测试
        5.4.3 系统稳定性和实时性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国内外现状
    1.2.研究内容
    1.3.研究意义
    1.4.本文组织结构
2.相关基础概念与技术
    2.1.微服务
    2.2.Spring Cloud基础概念
        2.2.1.Spring Cloud简介
        2.2.2.Spring Cloud版本说明
    2.3.Spring Cloud核心组件技术
        2.3.1.Eureka
        2.3.2.Ribbon& RestTemplate
        2.3.3.Hystrix
        2.3.4.Feign
        2.3.5.网关路由
    2.4.跨域定义及跨域的产生
        2.4.1.分析对比5 种常见跨域访问技术
    2.5.WebSocket技术实现跨域网式访问
        2.5.1.WebSocket跨域网式访问原理
        2.5.2.WebSocket实时信息交互原理
    2.6.WebService技术与实现
        2.6.1.WebService技术优势
        2.6.2.WebService实现方式
3.数据安全加密技术基础
    3.1.数据安全传输及加密的重要性
    3.2. 三类常见数据加密算法
        3.2.1. 信息摘要算法
        3.2.2. 对称加密算法
        3.2.3. 非对称加密算法
4.分布式安全网式跨域访问研究与建模
    4.1. RESTful分布式安全认证框架搭建
        4.1.1. Spring Cloud框架基础搭建及其新特性
        4.1.2. Spring Cloud框架重点搭建及安全性扩展
    4.2. RPC风格分布式安全框架
        4.2.1. Web Socket扩展方案
        4.2.2. Web Service增强方案
    4.3. 框架完善
5.加解密算法扩展
    5.1. 敏感信息安全加密
    5.2. 网式动态解密
6.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智能吊篮的高空作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图像处理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远程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智能吊篮的高空作业场景及现有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1 高空作业场景分析
        2.1.2 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2.2 需求分析
        2.2.1 需求推导
        2.2.2 应用服务端需求
        2.2.3 Android客户端需求
    2.3 架构设计
        2.3.1 软件架构设计模式选择
        2.3.2 基于微服务的架构设计
    2.4 系统结构层次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安全帽检测算法研究
    3.1 安全帽检测问题的算法抽象
    3.2 目标检测算法概述
        3.2.1 传统的目标检测算法
        3.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
        3.2.3 目标检测算法对比
    3.3 R-CNN系列算法研究
        3.3.1 R-CNN
        3.3.2 SPP-Net与 Fast R-CNN
        3.3.3 Faster R-CNN
    3.4 基于Faster R-CNN的安全帽检测算法
        3.4.1 安全帽检测方案
        3.4.2 算法改进策略
        3.4.3 Res Net50-FPN特征提取网络
        3.4.4 数据集的构建与扩充
        3.4.5 端到端的训练策略
    3.5 算法实现
        3.5.1 深度学习平台搭建
        3.5.2 模型参数选择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应用服务端的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框架
        4.1.1 Spring Framework
        4.1.2 Spring Boot与 Spring Cloud
        4.1.3 My Batis
    4.2 微服务架构组件的实现
        4.2.1 服务注册发现组件
        4.2.2 客户端侧负载均衡组件
        4.2.3 API网关组件
        4.2.4 声明式REST客户端组件
    4.3 微服务模块结构
    4.4 软硬件通信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4.1 智能吊篮硬件环境
        4.4.2 软硬件通信服务的整体设计
        4.4.3 基于Rabbit MQ的双向文本传输
        4.4.4 基于RTMP的流媒体传输
        4.4.5 基于FTP的图像传输
    4.5 客户端业务相关服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数据库设计
        4.5.2 数据库的缓存优化
        4.5.3 个人服务模块
        4.5.4 监控服务模块
        4.5.5 消息服务模块
    4.6 安全帽检测服务模块在监控系统中的接入
        4.6.1 微服务系统对第三方服务的集成
        4.6.2 定时检测任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ndroid的监控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5.1 Android平台技术概述
        5.1.1 Android系统架构
        5.1.2 Android应用组件
    5.2 客户端功能模块的通用设计
        5.2.1 基于MVVM的功能模块结构
        5.2.2 与服务端通信方式的约定与实现
        5.2.3 应用授权
    5.3 登录注册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新用户注册
        5.3.2 用户登录
    5.4 设备定位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LBS空间定位服务
        5.4.2 基于Baidu Map SDK的吊篮分布定位
        5.4.3 改进的针对行政区域的多点聚合
    5.5 实时监控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5.1 实时工况参数监控
        5.5.2 实时视频监控
        5.5.3 历史图片查询
    5.6 消息中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部署与运行
    6.1 系统部署方案
        6.1.1 部署环境
        6.1.2 基于Docker的容器化部署
    6.2 客户端运行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奖情况

(7)基于Hololens的可移动办税指引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1.3 研究意义
        1.1.4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办税指引的现状
        1.2.2 基于Hololens的指引系统
        1.2.3 本文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与结构
第二章 可移动的办税终端的设计
    2.1 可移动的办税终端的总体设计
    2.2 基于AR体验的终端场景设计
        2.2.1 光照条件设计
        2.2.2 视野尺寸设计
    2.3 基于办税体验的终端场景设计
        2.3.1 终端的空间尺寸设计
        2.3.2 终端的内部布局设计
    2.4 可移动的办税终端的安全性设计
    2.5 可移动的办税终端的迁移性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Yolov3目标检测的虚拟场景位姿注册方法
    3.1 位姿注册方法的确定
        3.1.1 手动位姿注册方法的局限性
        3.1.2 确定虚拟场景位姿注册方法
    3.2 注册方法工作原理以及注册流程的设计
        3.2.1 注册方法的工作原理
        3.2.2 注册方法的注册流程设计
    3.3 虚拟场景位姿注册方法的实现
        3.3.1 摄像机的标定
        3.3.2 人工标志的设计
        3.3.3 Yolov3检测标志并求解关键特征点
        3.3.4 人工标志方向的求解
        3.3.5 单应性矩阵求解位姿矩阵
    3.4 虚拟基准模型的保持
        3.4.1 空间锚点
        3.4.2 虚拟基准模型的场景保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指引办税信息的呈现方法
    4.1 虚拟指引信息与网页场景的定位方法
    4.2 虚拟指引信息分析与呈现方式的确定
    4.3 主菜单场景信息的呈现方法
        4.3.1 主菜单场景信息的组成
        4.3.2 主菜单界面信息的呈现方法
    4.4 标注信息的呈现方法
        4.4.1 标注信息的组成
        4.4.2 基于粒子系统的动态标注框呈现方法
        4.4.3 基于区域分割的提示信息框呈现方式
    4.5 远程专家信息的呈现方法
        4.5.1 远程专家信息的组成
        4.5.2 远程专家信息的呈现方式
    4.6 交互方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移动的办税指引平台开发与应用实例
    5.1 可移动的办税指引平台的总体设计
    5.2 可移动的办税终端样机
        5.2.1 可移动的办税终端原型样机
        5.2.2 样机的性能验证
    5.3 可移动的办税指引平台的软件开发
        5.3.1 增强现实办税指引系统的框架
        5.3.2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5.4 可移动的办税指引平台的办税实例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物联网架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贡献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区块链技术
    2.1 区块链简述
        2.1.1 区块
        2.1.2 数字签名
        2.1.3 区块链的关键特性
        2.1.4 区块链系统的分类
    2.2 共识算法
        2.2.1 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PoW)
        2.2.2 股权证明(Proof of Stake,PoS)
        2.2.3 拜占庭容错(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2.2.4 股权委托证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DPoS)
        2.2.5 共识算法比较
    2.3 智能合约
        2.3.1 智能合约概念
        2.3.2 智能合约的特点
        2.3.3 智能合约的部署及调用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物联网服务架构
    3.1 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物联网架构总体设计
    3.2 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物联网架构需求分析
        3.2.1 轻节点设备注册功能
        3.2.2 轻节点设备连接功能
        3.2.3 轻节点设备信息上传功能
        3.2.4 轻节点设备信息获取功能
        3.2.5 轻节点设备间数据交换功能
        3.2.6 用户注册功能
        3.2.7 用户登录功能
        3.2.8 用户-设备权限关联功能
        3.2.9 用户查询信息、下达指令功能
        3.2.10 架构需求总结
    3.3 基于轻节点的物联网架构功能实现
        3.3.1 轻节点设备注册功能实现
        3.3.2 轻节点设备连接功能实现
        3.3.3 轻节点设备信息上传/获取功能实现
        3.3.4 轻节点设备间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3.3.5 用户注册功能实现
        3.3.6 用户登录功能实现
        3.3.7 用户-轻节点设备权限关联功能实现
        3.3.8 用户查询信息、下达指令功能实现
        3.3.9 用户下达指令功能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流动电影放映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流动电影放映监管系统
        4.1.1 流动电影放映背景介绍
        4.1.2 流动电影放映信息监管系统
        4.1.3 系统架构存在的问题
    4.2 基于轻区块链节点的流动电影信息监管系统设计
        4.2.1 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流动电影服务架构设计
        4.2.2 放映机轻节点设计
        4.2.3 智能合约设计
    4.3 流动电影放映信息监管DAPP实现
        4.3.1 放映机轻节点实现
        4.3.2 流动电影放映信息监管DAPP实现
        4.3.3 失败用例测试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一种基于MEC的任务分配策略研究及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MEC研究现状
        1.2.2 MEC任务调度策略研究的挑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动边缘计算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MEC的基本概念
        2.1.1 云计算组织框架
        2.1.2 MEC组织框架
        2.1.3 两种框架的比较
    2.2 MEC与客户端的负载均衡
        2.2.1 任务分割
        2.2.2 任务迁移
    2.3 MEC服务器内的任务调度
        2.3.1 几种常见的调度策略
        2.3.2 Johnson法则
    2.4 MEC服务器间的任务调度
        2.4.1 几种常见的服务器间负载均衡策略
        2.4.2 针对MEC服务器间的调度策略
        2.4.3 优缺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任务切割模型的单个MEC服务器调度策略
    3.1 单个MEC服务器的系统概述
        3.1.1 系统组织架构
        3.1.2 Docker封装的任务调度流程设计
    3.2 客户端与边缘节点间的任务卸载
        3.2.1 MEC任务卸载问题的建模过程
        3.2.2 SQP和 B&B在优化任务卸载问题上的应用
    3.3 单个MEC服务器上的任务调度策略
        3.3.1 传统调度策略介绍
        3.3.2 Johnson法则针对MEC任务调度问题的改进
        3.3.3 相关策略比较
    3.4 实验对比与分析
        3.4.1 任务卸载优化的实验分析
        3.4.2 单个MEC服务器上调度策略的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状态的MEC服务器间负载均衡策略
    4.1 MEC服务器间的任务调度框架
    4.2 网络环境对任务调度的影响
        4.2.1 计算机网络环境的重要指标
        4.2.2 MEC服务器的任务队列
    4.3 MEC服务器间的任务调度策略
        4.3.1 基于传统负载均衡算法的调度策略
        4.3.1.1 轮询法
        4.3.1.2 最小连接数法
        4.3.2 基于MEC网络环境的调度策略
        4.3.2.1 最短传输时间优先调度
        4.3.2.2 最快响应优先调度
        4.3.3 相关策略比较
    4.4 实验对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EC的柔性物联网平台实现及策略验证
    5.1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5.2 异构网络接入设计
        5.2.1 后台服务架构
        5.2.2 异构网络接入工作原理
        5.2.3 服务虚拟化设计
        5.2.4 分布式部署
        5.2.5 异构网络接入设计方案小结
    5.3 计算机网络监控
        5.3.1 系统架构
        5.3.2 网络监控内容
    5.4 系统测试环境
    5.5 功能测试
        5.5.1 异构设备接入测试
        5.5.2 资源监控测试
        5.5.3 人脸识别功能测试
    5.6 任务调度策略验证
        5.6.1 单个MEC服务器任务调度策略验证
        5.6.2 MEC服务器间任务调度策略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取的成果

四、几种常见的共享软件注册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贾仁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件缺陷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叶岚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8)
  • [3]基于自动驾驶环境下位置隐私保护方案设计[D]. 周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OpenCV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天昊.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微服务框架下敏感信息的交叉跨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梁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基于智能吊篮的高空作业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旭璇. 东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Hololens的可移动办税指引平台的研究[D]. 鄢鑫.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7)
  • [8]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基于轻量级区块链节点的物联网架构设计与应用[D]. 杨硕鹏.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7)
  • [10]一种基于MEC的任务分配策略研究及论证[D]. 黄国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几种常见的共享软件注册流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