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打造世界梦工厂

2002:打造世界梦工厂

一、2002:打造世界梦工场(论文文献综述)

何绮珊[1](2021)在《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逐渐探索适合本国民族发展实情的理论研究,创建中国学派。在过去十年内,企业人类学的“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理论被提出、应用和发展。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伞式”支持与民间自发的自下而上“蜂窝式”力量合称为“二元社会”,二元社会理论作为新的研究范式,它首先在企业人类学中提出,后又解答了中国许多相关领域、不同历史阶段的难题。本文以“经济行为浸没在社会行为”为理论起点,应用“二元社会”理论,赋予“乐从故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新解释,实质是探寻经济行为规律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乐从镇以“一镇一业”打响了顺德区“两家一花”的名声,本研究以家具产业作为“乐从故事”的主题,回顾和探析了从古至今乐从家具产业的奠基、起步、形成和升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四大产业历史阶段之间环环相扣,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提供了经验积累;第二,二元社会贯穿于乐从家具发展,企业和产业在二元社会中得以实现资源配置。“官”“民”两大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在社会结构的转型下,互相联系、合作、影响和交融,在转型阶段衔接过程中,构筑出连续谱的真实世界。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朋友式支持”“亲戚式支持”“父爱式支持”三大类型的伞式结构,以及民间主体形成了家庭型“蜂窝”、价值链式“蜂窝”、会馆型“蜂窝”、就业型“蜂窝”、产业集群型“蜂窝”和产城型“蜂窝”等蜂窝式结构。这两股力量强弱在不同历史阶段中有所差异,对此提炼发展规律,各自呈现出波动型的发展趋势;二元社会分别以不同的速率推进家具产业结构转型,共同促进了乐从家具产业前行。最后本研究秉持批判性思考,对二元社会的适用性进行反思,同时对乐从家具产业健康发展进行讨论。

吕萌[2](2021)在《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社会治理行为研究 ——基于台北市非营利组织多个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2007年后开始在台湾地区蓬勃发展,是台湾最常见与盛行的社会企业组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为弱势身心障碍者提供支持性就业,以社会整合的形式推进身心障碍者的社会参与和潜能开发。而其产生是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志愿失灵的组织生态下,提出的新社会治理要求,三部门也以各自优势推动新治理主体产生与运用。笔者选择台北市三家有代表性、大型残疾人社会福利基金会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它们在组织生态下基于不同考量发展出不同的社会企业化行动策略。而不同策略在与弱势者员工关系、市场关系、政府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型塑中显现出了不同作用,并以不同程度参与社会治理。因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重要功能即为弱势者“赋权”,故笔者将组织与治理客体层面作为社会治理研究的重心。基于三个个案,分析出在台湾地区支持性就业中,赋权的三个层面与影响赋权程度的因素,即为组织服务障别、产能核薪标准、与基金会母体的关系和市场化程度。本文基于对所选案例的分析、现有文献的整理及当前研究的限制,以组织生态、社会治理、员工赋权等视角、提出两个问题:怎样的外部生态推动着台湾地区新社会治理主体产生?以及三家基金会不同的社会企业化实践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将组织生态理论、社会治理理论与赋权理论作为研究工具,从政府生态面、市场生态面、第三部门生态面进行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产生与运作的外部环境分析发现,在身心障碍者就业议题中,市场的绝对工具理性体现出明显的排斥性与无效性;政府作为关键主体,主导性的自上而下模式在社会治理中存在明显有限性和滞后性;第三部门对政府资源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其很难实现自主经营,进而也很难满足新的市场、社会需求。三部门的现状与行为为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产生与运作塑造了外部生态环境。其次,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社会治理行为体现在与治理客体、其他治理主体和社会的关系上。其中治理客体是社会治理研究的主轴。本文将赋权理论引入社会治理的探讨,基于三个台湾地区的个案将赋权分为三个层级:个人赋权、社会赋权与政治赋权,并分析三个个案不同程度的赋权实现。但深入研究后又发现,看似实现政治赋权的胜利基金会在身心障碍员工的层面上仍未实现真正政治赋权。其看似完全市场需求导向的运作模式已赋予身心障碍员工极大能动性,但其政治赋权也只停留在组织领导人层面,未深入至身心障碍员工在组织中的决策力。胜利基金会中组织领袖个人的决策全权决定着组织的行动和发展战略,组织完全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让组织领袖与身心障碍员工间的社会阶层、社会化程度、身障程度、障别等差异更加凸显。各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如何平衡各影响因素以实现内部自下而上的赋权,实为组织发展的难点。

袁玥[3](2021)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它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方向,引导人类社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飞跃。工业革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自18世纪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一次次颠覆性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轨迹。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融合数字、物理和生物系统引领着全球的创新浪潮,中国也正参与其中。在如此巨大的、颠覆性的变革面前,如何把握前所未有的机遇,迎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人类对工业革命的反思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黄金期。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亲历者,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工业革命给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密切关注和深入探索,进而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当初发轫于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迥乎不同,但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革命发展一般规律认识和对不同制度下工业革命发展特殊性的剖析,现在看来仍是具有生命力的,特别是一些前瞻性的探索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为我们认识第四次工业革命提供有益借鉴。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方法,立足经典文献,力图形成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具有系统性、创新性、时代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的生成理路。第一,从时代背景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是在19世纪欧洲的土壤中孕育,在大工业时代社会变迁的影响下萌发,在无产阶级反抗奴役和剥削的斗争中锻造的,是对“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第二,从主观条件看,马克思恩格斯自少年时期就树立起来的远大的抱负,对工业发展动态的持续性关注与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同情,使他们成长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三,从思想来源看,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特别是对同时代理论家的批判与反思,形成了对工业革命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第3-6章):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身处工业革命勃兴的时期,他们系统、深入地考察了工业革命形成和发展,揭示了工业变革的内在机理,从而形成了关于工业革命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制度下大工业发展特殊性的认识。第3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产生条件、标志、性质的认识。从产生条件看,工业革命是社会分工、市场经济以及科技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发展标志看,工业革命是以工具机为核心的生产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包括工具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部门中的运用,用机器生产机器成为大工业的技术基础以及工厂制度成为与大工业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从革命的性质看,工业革命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变革的社会革命。第4章探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正面效应的分析,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四个维度阐释了工业革命的进步作用。第5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革命负面效应的剖析,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大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困境与危机。第6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与未来社会的探索,重点突出了大工业的发展向新的社会制度过渡的重要意义,描绘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的美好愿景。第三部分(第7章):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的当代启示。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的研究,形成了对工业革命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袭不可阻挡,它带来的不仅是机遇还兼具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研究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价值导向、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经济和现代化迈向新高度、走向新境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贯穿于其学术研究的始终。他们关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剖析体现了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的统一。因此,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不仅对深入理解工业革命本身、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对剖析第四次工业革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侯琳琳[4](2020)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学界、文化界、政界乃至商界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也是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其论着中虽然未曾直接使用过“经济全球化”这一术语,但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体系中又的确包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特别是其关于“世界市场”“世界交往”以及“世界历史”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发掘。本文关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有以下两个主旨:其一,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视角来勾勒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结论;其二,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对当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全面的审视。基于这样的考量,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探究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发展;2.阐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3.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现象;4.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观照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纵观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史,我们可以大致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萌芽期。在《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着作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察觉到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初步认识到了经济关系在推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二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两篇文献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深入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景、发展动力和变化趋势,正确地把握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诸如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等各种基础性问题。三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深化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立足于经济学的视域,深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何以可能”等现实问题。四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丰富期。在《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及“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等文稿中,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历史源头探究了人类的世界历史性联系;通过分析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度解剖。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发展脉络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是不断深化的,由此形成了具有特定理论内涵、理论架构以及理论视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不仅科学地揭示出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动力、规律、趋势等内容,更提供了人们正确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进程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立场。特别是面对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与矛盾,我们需要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与批判。例如,从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出发去评析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研判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产生的影响,进而科学地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和面临的挑战。与此同时,我们更要与现实的中国相结合,运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本观点来探索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总之,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地彰显这种生命力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

王闻礼[5](2020)在《双创记》文中提出2014年9月,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向外界传递出了中国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的声音。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对于如何保持未来发展之路畅通这个问题,中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改革、创新。中国的改革,思路清晰,步履坚定,更多依靠市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程,本身也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要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从过去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应远马[6](2020)在《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法国近现代史及其历史编纂学当中,始则担任第二共和国总统,继而又作为第二帝国皇帝执掌政坛20多年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亦即人们更耳熟能详的拿破仑三世,由于第二帝国“以政变始,以色当终”的特殊历史等众多因素,不时成为人们抨击乃至嘲讽的对象。但毋庸讳言,正是在此人统治法国时期,尤其是近18年之久的第二帝国阶段,法国不仅获得了大革命以来鲜见的政局长久相对稳定,还出现了史上少有的经济持续扩张局面,迎来名副其实的“繁荣时代”。凡此种种,当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直以充当“圣西门主义力行者”为己任密不可分。作为拿破仑一世侄子,他对“伟大伯父”的思想既有推崇、继承的一面,更有因应时势,及时扬弃,大胆创新的一面。他在对其伯父思想观念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述的《拿破仑的观念》中的不少主张,清楚地昭示了这一点。进而言之,如果说拿破仑一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那么,其侄儿则可谓“马背上的圣西门”。后者的思想导师乃是圣西门之类的人物,而并非像其伯父那样尊奉孟德斯鸠、卢梭为思想导师。由此,在圣西门等人影响之下,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早年即在关注波拿巴家族荣耀、法兰西国家兴衰同时,不仅极为关注“双元革命”发生后势必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还着力寻求它们的解决之策,《食糖问题剖析》、《消灭贫困》等他在上台之前出版的着述即为明证。因其独特身世素有家国情怀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仅喜欢写作,勤于思考,还引人瞩目地更有所行动。他在上台后,力求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其间,不仅肯定大革命主要原则,赞同“人民主权”,还敢于、善于像伯父那样以人民主权化身自居,借助“公民投票”等手段去完成统治法国的大任。同时,既没有一味沉迷于政治纷争,更没有拘泥于政体形式,而是在同样信奉圣西门主义的得力助手辅助下,致力于让法国尽快具有现代国家的面貌。就此而言,不管是他作为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重要讲话,还是在称帝后写给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件,无不表明其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具有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在同期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位居前列。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在建构圣西门倡导的“实业社会”方面不仅具有现代观念、开放意识和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且实际成效更可圈可点的“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法国在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非但幅度大、速度快,其影响更是既深又远,不容低估。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社会史维度出发,首先通过细致考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显赫家世和早年经历,特别是逐一细致研读其上台前撰写的各类着述,探究其在圣西门影响下的治国理念及其思想渊源;继而力图揭示他如何深知现代社会扩展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平衡点来谋求“帝制下的繁荣”。在这一基础上,然后再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分别梳理、评判其相关举措和成效:推进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完成;让第二帝国时期成为法国“农业文明的巅峰”阶段;以让法国真正进入“铁路时代”为抓手,实现法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在让法国国内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如何顶住压力让法国在贸易自由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将巴黎打造成“19世纪的首都”来引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等。希冀通过上述努力,提出若干具有一定新意的观点,从而能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长期被“污名化”的拿破仑三世的历史作用,丰富和深化对在19世纪法国史中承上启下,其研究至今尚相对薄弱的第二帝国史相关问题,以及在当今法国政治谱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的波拿巴主义的认识。

叶芳吕[7](2020)在《触媒理论视野下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遗存是工业时代重要的物质载体,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但是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工业遗存改造再利用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厦门岛工业遗存开始走向衰退,许多工业建筑被闲置甚至拆除,对片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已改造的工业遗存又存在功能同质化严重、功利性较强、建筑单体改造千篇一律等问题。因此如何赋予工业遗存以新的城市功能,如何在工业遗存再利用中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并焕发新的活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触媒理论强调通过某一特定元素的介入,进而发生某种链式反应,带动周边其他元素改变,促进城市建设按照人们的意志渐进持续地推进发展,为工业遗存的改造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应用城市触媒理论并辅助以建筑再循环、有机更新理论,采用多层级研究、整体联动、POI数据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对厦门岛工业遗存历史及现状进行综合性梳理,总结既有工业遗存特点、价值及利用分级、更新必然性;将触媒理论植入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探索厦门岛工业遗存触媒设计潜力、目标、原则及应用;并借助分析工具对厦门岛工业遗存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触媒设计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构建触媒理论视野下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策略。根据城市触媒理论及厦门岛工业遗存现状分析,总结厦门岛工业遗存具备区位条件、空间利用、文化价值等触媒设计潜力,提炼出厦门岛工业遗存触媒设计六大原则:整体联动性原则、功能适应性原则、空间可识别性原则、文脉传承性原则、动态渐进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基于触媒理论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策略架构,由触媒要素确定、触媒要素激活与重塑、触媒反应控制与引导三部分组成。触媒要素包括功能要素、空间实体要素、文化要素;触媒要素激活与重塑策略包括功能要素触媒设计策略、街区尺度要素触媒设计策略、园区尺度要素触媒设计策略、建筑单体尺度要素触媒设计策略以及文化要素触媒设计策略;触媒反应控制与引导策略包括从整体控制与分期建设两方面控制触媒反应、从制定政策与完善触媒周边环境两方面引导触媒反应,促进厦门岛工业遗存朝着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实现与城市街区的友好联系和联动发展,激活原本衰败或闲置的工业园区,促进建筑单体的更新活化。

程伟[8](2020)在《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用地作为城市中特色区域,其保护与再利用越来越被关注。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的调整,这些曾经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厂区逐渐衰败。园区中的建筑、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都表现出了与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与老化的现象:内部建筑破损坍塌,植物杂乱丛生,环境破败,没有活力,对城市的整体风貌带来负面影响,工业遗产园区的文化也被掩盖。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园区面貌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改造案例不断涌现,但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园区环境品质不佳、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表现不充分等。如何评判这些工业遗产改造设计?怎么才能使园区的改造更有方向性,改造的效果更佳,是我们在存量开发导向下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发现问题、有针对性进行优化,进而达到园区外部环境品质提升的目的。论文通过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文献整理,实地勘测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园区调研,整理出影响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的相关指标因子,构建空间价值评定指标体系,建立价值评定模型,对相关方案进行决策。并通过云南871创意工场方案进行案例验证,为方案的改进提出建议,以期达到提升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的目的。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6章进行论述:第一、二章为提出问题。主要对工业遗产、建筑外部空间、价值评定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工业遗产价值评定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确定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结构框架,明确了目标与创新点。第三、四章为分析问题,将研究核心集中在工业遗产建筑外部空间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及评定模型的建构上。首先通过对知网的相关研究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提取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的评定因子。主要包括空间品质、空间安全、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五个方面,随后再对数据进行优化,得到50个具体的指标因子,最后建立评定模型。第五章为解决问题。首先对云南871创意工场园区进行规划方案介绍,然后将园区调研数据带入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的评定模型,得出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价值评定的结果,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该案例外部空间改造上的优缺点,为优化方案提出依据。第六章为联系实际,对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中的不足提出优化措施,以达到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提升的目的。最后为结论与展望。归纳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杨义兵[9](2020)在《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与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业孵化器作为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在刺激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也存在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创业孵化器的运行效率较之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具体可表现为整体投入不足且商业培育能力较弱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本文通过实证与案例的双重研究,发现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是改善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现有文献能够基于商业模式视角探究创业孵化器发展问题的研究较为少见。基于此,本文首先运用DEA研究方法对我国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进行了整体评估和分地区对比评估,进而率先明确地区间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的发展差异和差异本质。从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整体有效,但整体投入却存在严重不足,即使再增加投入仍能保持孵化器的良好运行效率。为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本质,研究基于微观层面进行了深层次分析,较之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整体低下,具体表现为纯技术效率低,因此东北地区应致力于提高其孵化器管理能力。此外,通过对东北地区内部政府主导和民营主导的两类孵化器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内部孵化器运行效率低下,且孵化能力弱和经济效益低是该地区孵化器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较之于民营主导型创业孵化器,政府主导型孵化器运行效率整体低下,因此,其孵化器商业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其次,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在已有商业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创造性地构建了多层级商业模式理论体系,并基于此采用双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深层次挖掘了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本质差异,揭示出东北地区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不足之处。研究发现,创业孵化器早已不仅是初创企业一种有形的安排,而是将“知识的服务纳入其价值链”的有效组织。不少创业孵化器一直存在于充满政治色彩的环境中,所以其价值使命会出现漂移,战略一致性的保持尤为重要。进一步地,“东北”与“东部”地区的双案例对比研究的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在价值主张、价值生产和价值获取三个环节均存在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只有对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各环节的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各参与主体的利益适配,进而促进整个孵化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后,为改善我国区域间创业孵化器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基于实证与案例研究结论,为提高欠发达地区孵化器整体运行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这对于振兴地区经济,减轻中央财政压力,缓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本文基于宏微观视角系统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发展差异和商业模式的本质差异,并且在微观层面构建了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多层级理论体系,这种宏微结合的研究对于创业孵化器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商业模式理论的拓展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范瑞滨[10](2020)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准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这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近代以来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是与世界历史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世界历史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并注重把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注重研究世界历史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把握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凭借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本论文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首先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在中国现代化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揭示和阐述;接下来以大历史的长焦距,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历史性的审视,意图勾画出经200年来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历史、新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历史的结构性改革,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变化历程的时代画卷,阐明中国现代化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独特样态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并揭示了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关系。中国现代化作为一项旷古未见之宏大事业,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在结构和层次,论文分别从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及其历史型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布展,以及在新的历史时代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等几个具有典型性的核心要素入手,来分析和揭示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成就的独特结构和本质特征,意图通过这种结构性分析,揭示和阐释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遵循和发展。“引言”和“结语”之外,论文正文分为六章。论文的“引言”主要简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现代化问题成为诸多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在此基础上,着重梳理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两种范式,即“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相关研究成果的评析,揭示出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简要论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第一章阐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以及运用其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它确定了世界历史的科学内涵,阐释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借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历程进行研究,可有效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方向,把握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把握资本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作用,把握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第二章审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程。本论文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分析,阐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和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阐明了民主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的政治保障。然后,本论文依次剖析了中国在冷战时期独立自主的进行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现代化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第三章剖析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本论文在阐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经验的运用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体现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开创了多样化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第四章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在把握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阶段论思想的基础上,本论文剖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内涵,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阶段所具有的历史性和阶段性,以及它为中国社会主义更高发展阶段的探索所奠定的基础。同时,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成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五章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为理论基础,有效把握了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两制关系,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利用资本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注重驾驭资本、消除资本的消极影响,同时强调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历史性和阶段性。本论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利用和驾驭资本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创造性贡献。第六章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地位。本论文在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重要途径。在“结语”中,对论文分析和阐述的观点和逻辑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在阐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的基础上,揭示本论文的四个主要结论:第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历史这一重大背景与具体的条件,历史性透视表明没有共产党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无法真正启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二,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闭关锁国、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代进程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的顺利推进不可能缺乏中国的现代化;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新发展形态。

二、2002:打造世界梦工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打造世界梦工场(论文提纲范文)

(1)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经济与社会的研究
        (二)社会与企业的研究
        (三)珠三角行业经济的研究
        (四)乐从家具产业的研究
    三、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基础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以前)
    第一节 奠基期:明清至建国初期
        一、广府地区的行会组织
        二、从家庭作坊到搭棚会馆
    第二节 过渡期:共和国集体化时期——20 世纪80 年代初
        一、建国初期——20 世纪70 年代初期
        二、20 世纪70 年代初——80 年代初
    小结
第二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起步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90 年代中)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企业
        一、乡镇集体企业
        二、私营企业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家具制造业
        一、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二、价值链网络:家具产销模式确立
        三、家具工厂的聚合与裂变
    第三节 反思:家具厂“野蛮生长”
    小结
第三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形成阶段(20 世纪90 年代末—2011 年)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产业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二、搭建行业高端平台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产业集群
        一、跨越式变迁:从简易棚户到高级家私城
        二、高潮:家具会展经济
        三、行业群体:乐从家具协会
        四、成熟:家具产业链的形成
    第三节 反思:行业群体的依附性
    小结
第四章 乐从家具产业的升级阶段(2012 年——至今)
    第一节 伞式社会与地方产业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特色小镇的布局规划
    第二节 蜂窝式社会与产城融合
        一、融合:产学研旅型
        二、深耕:产业链优化
    第三节 反思:强伞下的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家具产业四大阶段间的衔接发展
    二、连续谱:家具产业结构“传统—现代”转型
    三、“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的强弱转变
参考文献
附录
图和附表清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社会治理行为研究 ——基于台北市非营利组织多个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企业的界定
        1.2.2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相关研究
        1.2.3 社会治理相关研究
        1.2.4 赋权理论相关研究
        1.2.5 组织生态学理论相关研究
    1.3 研究框架
        1.3.1 组织生态学
        1.3.2 社会治理理论
        1.3.3 赋权理论
        1.3.4 本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多个案呈现:三家基金会发展轨迹描述
    2.1 研究设计与资料搜集
        2.1.1 研究方法
        2.1.2 方法论
        2.1.3 资料搜集
        2.1.4 研究可行性与限制
    2.2 三家基金会发展历程与分支机构介绍
        2.2.1 财团法人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台北区)简介
        2.2.2 财团法人台北市胜利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简介
        2.2.3 财团法人爱盲基金会简介
    2.3 三家基金会社会企业化策略异同比较分析
        2.3.1 多个案同一性分析
        2.3.2 多个案差异性分析
第3章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产生与运作的外部生态环境分析
    3.1 身心障碍群体治理的外部生态环境与现实问题
        3.1.1 市场生态面:社会治理中的排斥性与无效性
        3.1.2 政府生态面:社会治理中的复杂性与有限性
        3.1.3 第三部门生态面:社会治理中的竞争性与业余性
    3.2 新社会治理行为体的产生与发展——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
        3.2.1 政府推动
        3.2.2 市场推动
        3.2.3 第三部门推动
第4章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行为分析
    4.1 赋权视角下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与治理客体
        4.1.1 个人赋权
        4.1.2 社会赋权
        4.1.3 政治赋权
        4.1.4 影响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赋权程度的因素
    4.2 生态视角下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与其他治理主体
        4.2.1 与市场关系:运用与修正
        4.2.2 与政府的关系:组织合法性与制度再设计
    4.3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借鉴意义
    5.1 研究结论
    5.2 对中国大陆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3)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3.2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1.3.3 比较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的生成理路
    2.1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2.1.1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1.2 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的勃兴
        2.1.3 工业革命爆发产生深刻影响
        2.1.4 阶级矛盾和斗争的日益尖锐
        2.1.5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成为时代课题
    2.2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
        2.2.1 有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
        2.2.2 对工业发展动态的密切关注
        2.2.3 对无产阶级命运的深切关怀
    2.3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形成的思想来源
        2.3.1 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关于大工业发展的思考
        2.3.2 西尼尔、穆勒关于工业发展战略的主张
        2.3.3 李斯特关于工业化战略与保护关税的思想
        2.3.4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关于工业与未来制度的探索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产生、标志、性质的认识
    3.1 工业革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1.1 工业革命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
        3.1.2 工业革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3.1.3 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3.2 工业革命是以工具机为核心的生产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3.2.1 工具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生产部门的使用
        3.2.2 用机器来生产机器成为大工业的技术基础
        3.2.3 工厂制度成为与大工业相适应的劳动组织形式
    3.3 工业革命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
        3.3.1 工业革命是生产方式的革命
        3.3.2 工业革命是生活方式的革命
        3.3.3 工业革命是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正面效应的分析
    4.1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的发展
        4.1.1 利益升格为普遍原则
        4.1.2 工业生产部门的兴起
        4.1.3 市场经济秩序的确立
        4.1.4 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
    4.2 工业革命推动政治的发展
        4.2.1 现代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2.2 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增强
        4.2.3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登上历史舞台
    4.3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
        4.3.1 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4.3.2 现代工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4.3.3 大众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4.4 工业革命推动人的发展
        4.4.1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崇拜自然到自然力的征服
        4.4.2 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对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
        4.4.3 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彰显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革命负面效应的剖析
    5.1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问题日益严峻
        5.1.1 劳动与资本之间矛盾与对立日益尖锐
        5.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危机日益显现
        5.1.3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与全球范围扩展
        5.1.4 工业较发达国家与非工业性质国家矛盾加深
    5.2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政治问题日益凸显
        5.2.1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5.2.2 资产阶级国家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5.3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
        5.3.1 城市污染加剧和居住条件恶化
        5.3.2 城乡对立的尖锐性与日俱增
        5.3.3 教育不公平性与伪善性突出
    5.4 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困境日益突出
        5.4.1 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
        5.4.2 人与人的关系日益分裂与对立
        5.4.3 人的本质的异化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与共产主义社会的探索
    6.1 大工业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奠定了基础
        6.1.1 大工业日益要求粉碎自由竞争和个人经营的枷锁
        6.1.2 股份公司和股份制包含对资本主义所有权的潜在扬弃
        6.1.3 无限扩大的工业生产为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前提
        6.1.4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使迈向共产主义成为可能
    6.2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设想
        6.2.1 工业生产部门将由整个社会按计划来共同经营
        6.2.2 劳动产品将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为原则
    6.3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蓝图
        6.3.1 住宅短缺得以解决
        6.3.2 城乡对立得以克服
        6.3.3 教育成为塑造人全面发展的途径
    6.4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生存前景
        6.4.1 人与自然实现真正的和解
        6.4.2 人的自由个性将得以实现
        6.4.3 人们将开始享受劳动本身
第7章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革命思想的当代启示
    7.1 重视研究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
        7.1.1 工业革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7.1.2 第四次工业革命兼具机遇与挑战
    7.2 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国家发展的价值导向
        7.2.1 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基本准则
        7.2.2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7.2.3 要让人民群众在发展实践中收获幸福感
    7.3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7.3.1 要巩固和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7.3.2 要以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7.4 坚持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4.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7.4.2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意义与重点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及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透视
        (一)全球化概念的动态演进
        (二)全球化本质的争论
        (三)经济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历史演化与文本考察
    一、萌芽时期:《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探讨
        (二)对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动力因素的初步认识
        (三)对现实的人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主体作用的揭示
    二、形成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图式
        (二)经济全球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三、深化时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一)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分析
        (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双重逻辑的分析
    四、丰富时期:《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和“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研究”
        (一)从历史源头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联系
        (二)对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设想从抽象向具体转变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实质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内核
        (一)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世界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世界交往
        (三)经济全球化的驱动: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四)经济全球化的形态: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扩张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架构
        (一)逻辑起点:资本逐利
        (二)中心线索:生产力的普遍发展
        (三)理论旨归: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视界
        (一)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与规律
        (二)以世界历史理论阐发经济全球化的开端与动因
    四、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态度
        (一)在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给予资本主义辩证地批判
        (二)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勾勒经济全球化的前景
第四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视域下的当代全球化反思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一)反全球化之“争鸣”
        (二)逆全球化之“危机”
    二、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分析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反全球化评析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逆全球化批判
    三、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下的当代全球化之进路
        (一)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制”关系
        (二)正确面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困境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中国观照
    一、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承继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升华
    二、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道路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双创记(论文提纲范文)

火热的冰城
创业天山下 搏梦在新疆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天使一芯追梦 创星闪耀长安
创业寻梦千百度 四川菁蓉独一处
凤山筑巢引凤 “燕窝”喊你回家
百年老棉厂变身创业“潮”基地
鹏城聚英才云谷创未来

(6)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史料概况和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2.“马背上的圣西门”的家世与思想渊源
    2.1 “马背上的圣西门”的显赫家世
    2.2 早年的经历及其影响
    2.3 “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治国思想探源
3.“圣西门主义力行者”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针
    3.1 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
    3.2 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的平衡点
4.完成被社会动荡延宕的法国工业革命
    4.1 被社会动荡延宕的工业革命得以在法国完成
    4.2 以信贷作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推进器”
5.近代法国农业发展“黄金时代”的到来
    5.1 广受农民拥戴的“农民皇帝”
    5.2 复苏农业、振兴乡村:愿望和举措
    5.3 拿破仑三世和法国“三农”现代转型的起步
6.交通运输:经济飞跃另一“推进器”的大发展
    6.1 以进入“铁路时代”作为让经济走出低谷的突破口
    6.2 传统交通手段在“铁路时代”的新发展
7.“商业政府”扩大内外贸易的举措与成效
    7.1 以生产性消费促进商业的发展和转型
    7.2 借力“关税政变”使法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8.以打造“世界之都”引领法国城市化进程
    8.1 改造乃至“重建”巴黎的必要性
    8.2 打造“世界之都”:拿破仑三世与“奥斯曼计划”
9.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生平大事记
    附录2. 1852年10月9日路易-拿破仑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讲话
    附录3. 1860年1月5日拿破仑三世致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7)触媒理论视野下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1.1.2 堪忧的工业遗存现状处境
        1.1.3 工业遗存见证城市发展变迁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研究动态
        1.4.2 国内工业遗存相关研究动态
        1.4.3 城市触媒理论相关研究动态
        1.4.4 研究小结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业遗存提升改造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城市触媒理论解读
        2.1.1 触媒理论来源及内涵
        2.1.2 触媒作用过程、特征及类型
        2.1.3 城市触媒理论与工业遗存改造更新的契合度
    2.2 其他相关理论解读
        2.2.1 建筑再循环理论解读
        2.2.2 有机更新理论解读
    2.3 主要分析方法解读
        2.3.1 空间句法
        2.3.2 POI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厦门岛工业遗存历史与现状分析综述
    3.1 厦门工业发展历程研究
        3.1.1 1843-1911年近代工业的开端
        3.1.2 1911-1949年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3.1.3 1949年到改革开放期间现代工业的发展
    3.2 厦门岛工业遗存现状概述及特点分析
        3.2.1 现状概述
        3.2.2 特点分析
    3.3 厦门岛工业遗存价值分析及利用分级
        3.3.1 价值分析
        3.3.2 利用分级
    3.4 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的必然性
        3.4.1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求
        3.4.2 实现土地价值的必然选择
        3.4.3 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
        3.4.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触媒理论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原则及应用
    4.1 厦门岛工业遗存触媒设计潜力
        4.1.1 区位条件潜力
        4.1.2 空间利用潜力
        4.1.3 文化价值潜力
    4.2 厦门岛工业遗存触媒设计目标
    4.3 厦门岛工业遗存触媒设计原则
        4.3.1 整体联动性原则
        4.3.2 功能适应性原则
        4.3.3 空间可识别性原则
        4.3.4 文脉传承性原则
        4.3.5 动态渐进性原则
        4.3.6 可持续发展原则
    4.4 基于触媒设计原则的应用与方法
        4.4.1 基于触媒设计原则的应用步骤
        4.4.2 基于触媒设计原则的案例分析要素与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触媒理论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典例分析
    5.1 案例选择与分析方法
        5.1.1 案例选择
        5.1.2 分析方法
    5.2 案例概况
        5.2.1 沙坡尾艺术西区
        5.2.2 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
        5.2.3 龙山万物工场
        5.2.4 概况小结
    5.3 案例触媒特征分析
        5.3.1 功能转型的触媒特征分析
        5.3.2 街区尺度触媒特征分析
        5.3.3 园区尺度触媒特征分析
        5.3.4 建筑单体尺度触媒特征分析
        5.3.5 园区运营与触媒效益分析
    5.4 案例触媒特征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触媒理论的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策略
    6.1 触媒设计策略概述
    6.2 触媒要素确定
    6.3 触媒要素激活与重塑
        6.3.1 功能要素触媒设计策略
        6.3.2 街区尺度要素触媒设计策略
        6.3.3 园区尺度要素触媒设计策略
        6.3.4 建筑尺度要素触媒设计策略
        6.3.5 文化要素触媒设计策略
        6.3.6 各触媒要素相关性小结
    6.4 触媒反应控制与引导
        6.4.1 控制触媒反应
        6.4.2 引导触媒反应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厦门岛工业遗存现状调研资料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基础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城市复兴理论
        2.1.3 有机更新理论
        2.1.4 “拼贴城市”理论
    2.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2.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2.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2.3 国内外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研究
        2.3.1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相关研究
        2.3.2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相关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指标因子选取
    3.1 评定主体与原则
        3.1.1 评定主体
        3.1.2 构建原则
    3.2 知网外部空间因素分析
    3.3 典型工程案例调研分析
        3.3.1 大华1935
        3.3.2 华清学院
        3.3.3 景德镇陶溪川
        3.3.4 岐江公园
        3.3.5 要素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框架
        4.1.1 空间品质指标
        4.1.2 空间安全指标
        4.1.3 文化价值指标
        4.1.4 生态价值指标
        4.1.5 社会价值指标
    4.2 指标权重确定
    4.3 评定标准划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价值评定
    5.1 创意工场改造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改造原则
        5.1.3 改造理念
    5.2 外部空间规划方案
        5.2.1 整体改造
        5.2.2 片区改造
        5.2.3 点式改造
    5.3 外部空间价值评定
        5.3.1 计算权重
        5.3.2 指标打分
        5.3.3 价值评定
        5.3.4 评定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优化
    6.1 外部空间改造优化策略
    6.2 空间品质优化
        6.2.1 评定分析
        6.2.2 优化措施
    6.3 空间安全优化
        6.3.1 评定分析
        6.3.2 优化措施
    6.4 文化价值优化
        6.4.1 评定分析
        6.4.2 优化措施
    6.5 生态价值优化
        6.5.1 评定分析
        6.5.2 优化措施
    6.6 社会价值优化
        6.6.1 评定分析
        6.6.2 优化措施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9)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与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业孵化器的相关理论
        2.1.1 创业孵化器的起源与历程
        2.1.2 创业孵化器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2.1.3 创业孵化器的构成要素
        2.1.4 创业孵化器的分类
        2.1.5 创业孵化器的绩效影响因素
    2.2 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研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
        2.3.1 商业模式定义
        2.3.2 商业模式的维度
        2.3.3 创业孵化器的商业模式
第3章 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基于地区差异的对比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评价指标的制定原则
        3.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 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宏观分析
        3.2.1 运行效率DEA分析
        3.2.2 超效率DEA分析
    3.3 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微观分析
        3.3.1 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对比分析
        3.3.2 东北地区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分析
    3.4 小结
        3.4.1 研究结论
        3.4.2 研究逻辑总结
第4章 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基于“东北”与“东部”的双案例对比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基础理论模型
        4.1.2 研究方法与材料收集
    4.2 东北与东部地区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案例对比分析
        4.2.1 背景资料
        4.2.2 案例研究
    4.3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1 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研究结论
        5.1.2 基于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视角的建议
    5.2 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2.1 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研究结论
        5.2.2 基于创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的建议
第6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局限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博士就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现状评析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1. 研究思路
        2. 主要观点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 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二、 资本主义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换”
        三、 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
        四、 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审视
    第一节 近代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及中国革命探索
        一、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
        二、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探索
    第二节 新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 融入社会主义阵营及社会主义改造
        二、 在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融入世界历史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二、 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
        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发展布局的调整
        2.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4.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一、 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 逆全球化运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 新时代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及其历史建构
    第一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来源
        一、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二、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来源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
        一、 世界历史与近代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
        二、 世界历史与中国革命的转变
        三、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对“一国胜利论”的运用和发展
        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多样化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建设国情基础的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来源
        一、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二、 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三、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
        四、 毛泽东的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第二节 世界历史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世界历史方位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划时代创新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世界历史条件
        一、 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两制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 世界历史下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一、 世界历史下资本的两面性与资本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二、 世界历史下社会主义原则的坚守与资本作用的历史性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模式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和驾驭资本提供借鉴
第六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发展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想背景
        一、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
        1.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内涵
        2. 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3. 自由人联合体的主要特征
        二、 新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中国新时代远大规划和部署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条件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规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性质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维度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层次
        4.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途径
结语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理论指导
    二、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四、2002:打造世界梦工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二元社会下的家具产业结构转型 ——以顺德乐从为例[D]. 何绮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2]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的社会治理行为研究 ——基于台北市非营利组织多个案比较[D]. 吕萌. 吉林大学, 2021(01)
  • [3]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革命思想研究[D]. 袁玥. 辽宁大学, 2021(02)
  • [4]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观照[D]. 侯琳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双创记[J]. 王闻礼. 中国中小企业, 2020(09)
  • [6]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D]. 应远马. 浙江大学, 2020(01)
  • [7]触媒理论视野下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研究[D]. 叶芳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3)
  • [8]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D]. 程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与商业模式研究[D]. 杨义兵. 吉林大学, 2020(01)
  • [1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D]. 范瑞滨.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2002:打造世界梦工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