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化工企业劳动卫生工作若干措施

大型化工企业劳动卫生工作若干措施

一、大型化工企业劳动卫生工作的几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郭亚鹏[1](2021)在《G污水处理厂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兴建环保处置项目。因缺少了该行业安全健康的规范约束,使得行业内频繁出现了伤亡或健康损失事故,为遏制安全健康事故在G污水处理厂发生,我们分析历年污水行业事故,发现行业内事故都是在以相关事故原因不断的重复着,故此决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来降低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及降低其伤害程度。为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的建立,本研究主要以国家工贸行业安全管理标准与国际安全标准指引为框架,划定污水处理厂安全管理边界。通过研究分析现阶段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风险分析工具,并对其进行项目特性化选择与改进,以此识别本厂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因素汇总,从法律法规及各方标准中筛选出适合于本项目的管控方法,结合运营、人资、战略等学科内容制定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及事后处理的配套管理方法,解决现存问题,促进体系能持续改进提升。同时,对已发生的项目内外安全事故案例进行分析,举一反三,得到相关经验并以此对本项目进行管控。综上所述,主动探索与被动借鉴结合,形成G污水处理厂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标准。污水处理厂隶属于工贸行业,但其运营生产类似于化工型企业;生产风险高于工贸行业,低于化工行业。依照研究项目的风险,运用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经验在G污水处理厂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有效的,只有了解项目特有风险,才能准确找到控制的办法。本文研究的内容可运用于相关污水处理项目,但仍需按照项目特性对风险控制办法进行适当调整。

杨角[2](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赵娜娜[3](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璐璐[4](2019)在《南京市溧水区自来水供水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百亚[5](2019)在《R公司生产物料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过去某项技术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因为极高的资金门槛让他人望而却步。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技术的保密期也逐步被缩短,优势也不再明显。如今的大金融时代,各种融资渠道让资金的重要性逐步降低。所以企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在管理上挖潜成为企业的主攻方向。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管理的好坏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上,而一般产品的价格百分之八十取决于原材料价格,所以要想在产品成本上取得优势,就需要从产品的原材料管理上寻求优化的思路。本文主要针对一家化工企业——R公司的生产物料的管理过程进行分析、查找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要做好生产物料的管理就要关注生产物料的流通全过程。在内部管理上,首先企业要根据生产物料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也就是让有限的资金用在重要的位置,降低资金的机会成本。其次就是要优化采购管理,因为有了生产物料的分类管理作为基础,企业就可以根据不同生产物料的分类采取不同的采购方案,例如针对瓶颈生产物料就需要留存一定量的库存,以确保生产的连续性,而对于一些不重要的生产物料则可以减少库存甚至零库存。在外部管理上,因为有了生产物料分类及不同的采购方案,企业就可以在原料的供应商管理上进行优化,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该由过去的互相提防转变为共赢双赢的关系,应该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到公司的总体管理目标上来。企业对贯穿生产物料的流通过程的三个重要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则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本文主要是根据供应链理论、库存分类管理理论、准时采购理论和“零库存”理论为基础,结合R公司的库存、采购和供应商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研究,全文的后半部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随着方案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更大的进展。总之,全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会丰富相关理论,同时对同类型企业在生产物料管理过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文世芳[6](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丁珊珊,秦明,于素芳[7](2016)在《某化肥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保护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方法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分析某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结果粉尘作业点检测合格率为100.0%,有毒作业点检测合格率为100.0%,噪声作业点检测合格率为95.8%,高温作业点检测合格率为100.0%。结论该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较为严重,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做到防尘、防噪声设施的有效运转和个人防护用品的有效使用。

王涛[8](2014)在《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全球煤炭资源丰富的大国,经过对煤炭工业40余年建设之后,已经建立了完整、庞大的工业体系。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更是我国传统基础工业,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逐渐庞大,煤炭行业内部、外部矛盾也逐渐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对外开放日益深化、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煤炭行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煤炭企业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逐渐丧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系列优势,煤炭企业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有煤炭企业依托着雄厚的资源资金基础,不仅需要和国外煤炭集团企业进行竞争,更需要和国内民营、乡镇煤炭企业相抗衡。面对来自多个不同方面的竞争挑战,煤炭企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如何进行高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如何根据市场竞争环境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这成为关系到煤炭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战略管理已成为主流管理方式。一个清晰、论证充分的公司战略是经营管理的指示灯,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地图,相反,缺乏有效战略的企业很难到达行业等级的顶峰。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柳林矿业公司)应该尽快制定出与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战略,提高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找好方向。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煤矿企业,复杂的组织结构、多元的业务组合、庞大的产业规模都是企业制定、实施发展战略工作的难点。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态势同样会给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增加新的难度。如果在战略规划制定早期不进行仔细论证或者照搬其他企业经验,那么不仅无法保证公司发展,更会导致企业走向效益下滑的危险境地。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对红柳林矿业公司发展战略带来了更高要求。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态势与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去支持红柳林矿业公司做大做强是一大难点。基于此,本文在对文献充分调研、分析、研究的基础,特别是跟踪分析近年来红柳林矿业公司战略规划、业务整合等动态管理过程,综合SWOT工具对公司内外部环境、宏观环境深入研究,结合各项不同的业务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与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制定出红柳林矿业公司的发展战略并给出实施、保障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第一,从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组织结构等多个因素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宏观行业竞争、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大环境等,对红柳林战略发展进行定位;第二,提炼出红柳林矿业公司战略发展路径,使企业战略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第三,采用SWOT工具对企业发展环境、资源优劣势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总结得出红柳林矿业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拥有的机会,进而对红柳林矿业公司战略发展进行定位——具备多产业链的综合型煤矿企业,进而确立企业成长型发展战略模式;第四,规划了红柳林矿业公司战略发展方案,并且探讨了具体战略实施的相关保障,并基于战略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下一步战略调整优化的若干建议;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邢恩源[9](2013)在《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文中指出柯庆施于“文革”之前主政上海及华东十余年,是建国以后毛泽东最为赏识的地方领导人之一。1949年后,柯庆施先后担任南京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53年初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1954年10月调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从1956年起,柯庆施的政治生涯开始如日中天,在风起云涌的政坛上备受瞩目:他积极支持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严厉指责所谓的“右倾保守主义”。1957年在上海贯彻毛泽东“引蛇出洞”反右方针,成为反右派运动主将。同年12月因发表《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得到毛泽东的夸奖。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柯庆施语出惊人地提出:“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大力树立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他全力支持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在1958年夏天放出华东钢铁产量八百万吨的“大卫星”,对毛泽东要求当年全国钢铁产量达到“一 0七0”万吨起了决定性影响。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他首创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口号。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他一方面对“大跃进”百般维护,另一方面严厉批判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他对刘少奇有关大跃进运动的总结报告表示不满,并希望继续跃进;1963年,为响应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新倡导的“阶级斗争”,提出“大写十三年”口号,在华东迅速掀起现代戏运动,为“文革”的爆发奠定了广泛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此后,他与江青合作在上海打造“文化革命的试验基地”,并提携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基本形成了日后上海“文革”的政治构架。在他的大力支持与运作下,上海成为“文革”爆发的重要策源地。柯庆施的举动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地位也随之不断攀升。1956年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中央委员。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60年开始担任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解放军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同时继续兼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成为响当当的华东“第一人”。1965年初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关于柯庆施的学术研究很具有典型意义。他是当时中共地方党政负责人中的一员,其表现出的政治姿态带有某种普遍性,只是更加突出和激烈而已。随着毛泽东“继续革命论”理论的变相发展,中共的执政主旨思想越来越急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急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中共中央及地方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主动或被动地遵循毛泽东的指导思想亦步亦趋地紧跟。在党内大环境的制约下,柯庆施一方面揣摩毛泽东的心态,一再表达迎合性的极“左”言论,进而献言献策;另一方面彻底贯彻毛泽东所提出的各项“左”的政治方针,一直冲在历次政治运动的最前沿。但是,不可否认,在柯庆施的身上又充满了秉承“左”的路线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党性原则相互之间的矛盾。作为建国后在地方上最积极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极“左”路线的代表,柯庆施在1956—1965年间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说明了他的实际行动完全符合毛泽东的政治理念,是毛泽东政治思想在地方上的具体实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共党内,政治生态已经很不正常,整个社会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王剑[10](2013)在《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研究》文中指出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发展难题。资源型城市在进入衰退期后开始产业转型,转型难度和实施成本都很大,容易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性过程大为缩短,许多城市已经提前显现衰退迹象,因此资源型城市应该更新观念,在更早阶段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并采取措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以摆脱对于资源的单纯依赖。变则通、通则达,只有及时进行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地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道路的探索,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亡羊补牢”式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鄂尔多斯产业转型,是针对资源处于增产期至稳产期之间这一特定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与一般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同,鄂尔多斯目前尚处于资源增产期至稳产期之间,转型具有特殊性。在产业转型的终极目标上,鄂尔多斯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并无差别,但在阶段性目标上,目前鄂尔多斯的资源型产业链延伸还有很大空间,具有很高的成长性,对相关行业也有很强带动效应,因此,本文在产业转型总体思路上将其进程分为几个阶段,指出资源型产业升级在前半阶段也是产业转型的主要任务,随着新兴接续主导产业逐渐成长为支柱产业,资源型产业的退出则是中、后期阶段的重要任务。这种分阶段采取不同转型策略的产业转型思路也适用于其他处于资源同一周期阶段的城市。本文在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上,提出以区位熵、GA、SE、FKN/E、P/C、百元产值利税率以及产品构成系数这七项指标构建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系统,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决策。本文还指出,鄂尔多斯的产业转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制度创新、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以及劳动者主体地位实现为产业转型的四大支撑体系,其中,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实现才是产业转型的根本保证,这些都是本文的独特之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子系统相互交错的庞大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本文基于产业经济理论、生态城市理论、资源诅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分三个层面对鄂尔多斯的产业转型展开系统研究:第一个层面是基础,对转型环境进行分析。这个环境既包括鄂尔多斯本地环境,也包括其他国际国内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中观、微观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背景,是一个全方位、全时空的环境。在这个层面,本文需要从中梳理、辨析实施产业转型的优势和机会、并指出转型的不利因素和挑战,为进一步的转型研究分析提供依据;第二个层面是本文的核心,即研究鄂尔多斯产业转型总体思路及发展对策。本文将立足比较优势,指明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内涵、核心和基本原则,对运行机制和转型模式进行战略选择,阐述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通过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鄂尔多斯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案和发展对策,并就实施转型的策略重点进行深入研讨;第三个层面,分析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鄂尔多斯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大型工程,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而这个力量也不是单指哪一方面,它是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相互制约的综合支撑体系。本文将从制度创新、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四个方面来研究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标准和分类,进而从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介绍了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接下来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转型机理做了介绍,包括生命周期和拐点理论等,阐明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然性。最后,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包括产业经济理论、生态城市理论、资源诅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第二章、首先介绍了鄂尔多斯的地理、资源、社会人文和经济发展概况,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对鄂尔多斯的产业概况进行了总结,指出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问题突出、房地产泡沫破灭和民间借贷危机等发展问题。最后,本章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进行了剖析,从中总结出对鄂尔多斯的有益启示;第三章、首先论述了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内涵、核心和基本原则,接着对产业转型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中辨析产业转型的优势、机会以及挑战。在此基础上对运行机制和转型模式进行了战略选择,提出了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并构建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案及发展对策,最后重点阐述了产业转型的有关策略重点;第四章、详细论述了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几大支撑体系,包括制度创新、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指出制度创新是基本保证,资金支持和科技创新是重要动力,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则是根本保证。同时指出,鄂尔多斯产业转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介绍其总体方针,并重点讨论了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这两方面内容。

二、大型化工企业劳动卫生工作的几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化工企业劳动卫生工作的几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G污水处理厂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污水处理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的严峻形势
        1.1.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总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发展现状
    2.1 国内外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现存问题
    2.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要素及从业者理念
    2.3 基本概念及原理
        2.3.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管理相关概念
        2.3.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管理的基本理论
        2.3.3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应用工具
    2.4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介绍
        2.4.1 体系的主要内容
        2.4.2 体系拟定的运行模式
第三章 体系架构与应用工具选择
    3.1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构建过程
        3.1.1 事前管理
        3.1.2 事中管理
        3.1.3 事后管理
        3.1.4 危机管理
    3.2 事前风险因素识别工具改进方法
        3.2.1 常规安全分析法优缺点
        3.2.2 风险识别工具优化
    3.3 事中应急与危机管理
    3.4 事后事件的管理及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污水处理厂风险识别
    4.1 G厂的情况简介
    4.2 运营环境风险识别及分析
        4.2.1 岗位风险识别
        4.2.2 设备设施及生化物质风险识别
        4.2.3 厂区周边风险识别
        4.2.4 厂区管理上现存不足
    4.3 运营生产及作业风险识别
        4.3.1 工艺流程风险识别
        4.3.2 作业流程风险识别办法
        4.3.3 改良作业条件分析法的应用
        4.3.4 G污水处理厂关键性风险
    4.4 关键风险辨识及事故归类
        4.4.1 事故常见类型归类
        4.4.2 八项许可作业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污水处理厂风险控制
    5.1 G污水厂识别风险控制措施
        5.1.1 被动安全控制措施
        5.1.2 指导性安全控制措施
        5.1.3 个人安全防护控制措施
    5.2 G厂应急及危机控制措施
        5.2.1 G污水处理厂应急管理的控制措施
        5.2.2 G污水处理厂危机管理的控制措施
    5.3 G厂常态控制措施
        5.3.1 体系工作组织架构
        5.3.2 建章立制,完善程序
        5.3.3 强化意识,自觉行为
    5.4 文化控制措施
第六章 G污水处理厂安全体系实施运行
    6.1 G厂安全体系目标设立的方向
        6.1.1 G厂体系构建方向
        6.1.2 体系管理控制文件结构
        6.1.3 体系技术控制文件结构
    6.2 G厂体系标准执行的方法
        6.2.1 体系管理沟通
        6.2.2 体系推行方案
        6.2.3 体系标准推行的措施
    6.3 G厂体系审计及改进办法
        6.3.1 体系审计指标
        6.3.2 体系审计方法
        6.3.3 体系审计计算方式
        6.3.4 体系审计后持续改进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G污水处理厂雇员行为风险分析
附录 B G污水处理厂八项许可作业
附录 C 作业流程类型及危险
附录 D 体系审计标准

(2)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一、“合伙吃饭”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三、粮食大丰产
第三章 一哄而起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二、推广经验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五、食堂化的实质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一、供给制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一、出现问题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第四章 初次整顿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一、整顿人民公社
        二、整顿公共食堂
    第三节 生产救灾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二、救助灾荒队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一、基本概况
        二、初步整顿
第五章 强行恢复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二、反右倾,办食堂
        三、继续“大跃进”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五、反瞒产私分
    第二节 、再次整顿
        一、学习林县
        二、整顿措施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一、保粮运动
        二、安排社员生活
    第四节 生存危机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二、中毒事件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第五节 “渡荒”难度
        一、艰难的维持
        二、保人保畜
第六章 决策解散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群众疾病调查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第三节 决策解散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一、供给不足
        二、分配不均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R公司生产物料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供应链管理研究
        1.2.2 准时采购以及供应商管理研究
        1.2.3 “零库存”管理研究
        1.2.4 物料分类管理方法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 准时采购(JIT)与供应商管理
        2.2.1 JIT采购的理念与优势
        2.2.2 国内JIT采购现状
    2.3 “零库存”管理模式
        2.3.1 “零库存”模式理论概述
        2.3.2 “零库存”模式的运用现状
    2.4 生产物料分类管理方法
        2.4.1 ABC分类法相关概念以及及基本原理
        2.4.2 ABC分类法的原则
        2.4.3 ABC分类法的效果
        2.4.4 ABC分类法的控制管理
        2.4.5 四象限分类法
3 R公司生产物料管理现状及分析
    3.1 公司概况与组织架构
        3.1.1 公司概况简介
        3.1.2 R公司组织架构及生产运作流程
        3.1.3 公司仓储情况
    3.2 R公司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R公司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3.2.2 R公司库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3 不合理的库存结构
    3.3 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R公司采购管理的问题
        3.3.2 现有采购流程及分析
    3.4 R公司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R公司供应商现状
        3.4.2 R公司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R公司基于生产物料分类的库存管理改进
    4.1 R公司生产物料及生产流程简介
    4.2 R公司生产物料ABC分类
    4.3 R公司基于生产物料分类的库存管理策略
    4.4 R公司库存管理改进的方向与思路
    4.5 基于生产物料分类的最低库存管理
    4.6 基于化工生产物料管理控制的有效措施
5 R公司的采购及供应商管理改进
    5.1 R公司采购管理改进
        5.1.1 组织体系重新优化
        5.1.2 采购业务流程重组
        5.1.3 采购流程优化
        5.1.4 采购策略与体系的设计
    5.2 R公司供应商的选择与维护
        5.2.1 供应商分类管理策略
        5.2.2 评审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5.2.3 供应商管理策略的设计
        5.2.4 供应商的激励、扶持与淘汰
    5.3 本章小结
6 R公司生产物料管理改进的实施措施
    6.1 基于生产物料分类的采购控制与评估
        6.1.1 方案实施控制
        6.1.2 准时采购方案的绩效评估
    6.2 原材料质量管控考核
    6.3 库存绩效考核管理考核
    6.4 管理优化后初见成效
        6.4.1 加强了部门管理及供应商管理
        6.4.2 重点关注A类原料的采购价格及行情走势
        6.4.3 R公司A类原料的各供应商采购情况
        6.4.4 R公司A类原料的主要供应商类型对比(以正丁醇和醋酸为例)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7)某化肥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该企业年硝酸铵钙3万t及硝酸钙2万t,2014年1月立项,2015年8月开始试运营。
    1.2 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现场职业卫生调查
        2.2.1 项目情况
        2.2.2 主要生产工艺
        2.2.3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2.3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2.4 主要职业病防护措施评价
3 讨论

(8)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2 企业战略管理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2.1.1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涵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
3 红柳林矿业基本情况
    3.1 红柳林矿业概况
    3.2 红柳林矿业组织机构
    3.3 红柳林矿业发展现状
4 红柳林矿业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规模优势
        4.1.2 产品优势
        4.1.3 技术装备
    4.2 劣势
        4.2.1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4.2.2 公司机构设置
        4.2.3 产品种类
    4.3 机遇
        4.3.1 国家煤炭产业政策
        4.3.2 市场需求
    4.4 威胁
        4.4.1 竞争环境
        4.4.2 产能过剩
        4.4.3 安全隐患
    4.5 综合分析
5 红柳林矿业发展战略方案
    5.1 发展战略
        5.1.1 战略指导思想
        5.1.2 总体发展战略
        5.1.3 具体发展战略
    5.2 战略指导原则
    5.3 红柳林矿业具体战略方案
        5.3.1 公司战略
        5.3.2 竞争战略
        5.3.3 职能战略
        5.3.4 品牌战略
6 红柳林矿业发展战略实施控制与保障
    6.1 战略目标分解与阶段目标
        6.1.1 战略目标分解
        6.1.2 战略阶段目标
    6.2 战略实施方案
        6.2.1 完成企业内部资产重组
        6.2.2 外部资源整合
        6.2.3 延长价值链
        6.2.4 开采后备资源
    6.3 战略管理实施控制
        6.3.1 组织控制
        6.3.2 过程控制
        6.3.3 成本控制
    6.4 战略管理实施保障
        6.4.1 制度保障
        6.4.2 企业文化
        6.4.3 绩效考核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去世后的哀荣
        一、病逝成都
        二、超乎常规的葬礼
        三、死因重提
    第二节 出身和早期经历
        一、出身
        二、新潮学生
    第三节 家庭和工作作风
        一、简朴的家庭生活
        二、勤恳的工作作风
第二章 早期生涯
    第一节 峥嵘岁月
        一、见到列宁
        二、年轻的共产党员
        三、在“王明路线”时期
    第二节 延安整风之中
        一、与刘少奇“结怨”
        二、延安整风的开展
        三、被“抢救”
    第三节 石家庄的“试验田”
第三章 在南京的日子
    第一节 主政南京
        一、刘少奇的一封电报
        二、接管南京
        三、基层政权的建立
        四、恢复生产
        五、推动城市转型
    第二节 江苏省委书记任上
        一、中共高层“过渡”时间上的分歧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
    第三节 推行农业合作化
        一、“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二、为江苏互助合作运动打下基础
        三、推行统购统销工作
第四章 在上海初显身手
    第一节 初露锋芒
        一、入主上海
        二、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三、上海的“对资改造”
        四、“论十大关系”对上海的影响
    第二节 关于反右运动
        一、整风运动
        二、鼓励鸣放
        三、反右主将
        四、上海反右派风暴
第五章 从反冒进到大跃进
    第一节 柯庆施与大跃进运动兴起
        一、“主要矛盾”问题
        二、乘风破浪
        三、批评反冒进
        四、无限崇拜
        五、“急先锋”
    第二节 城市大跃进的楷模
        一、上海进入“大跃进”
        二、“一0七0”指标的提出
        三、大炼钢铁
        四、“技术革命”
        五、“全国一盘棋”
    第三节 上海农村人民公社化
        一、推波助澜
        二、大办人民公社
        三、短暂的纠“左”
        四、不服输
第六章 庐山会议后的继续跃进
    第一节 庐山会议
        一、再度转向
        二、上海反右倾斗争
        三、打击刘顺元
    第二节 继续跃进
        一、工业再跃进
        二、“救命稻草”
        三、“穷过渡”
    第三节 跃进的代价
        一、更上层楼
        二、保钢
        三、农村危局
        四、不糊涂的糊涂账
第七章 七千人大会前后
    第一节 坚守最后的阵地
        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二、不同的反思
        三、最后的“社会主义阵地”
    第二节 分裂的开始
        一、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二、中央高层重心的偏移
        三、为毛泽东辩护
    第三节 重提“阶级斗争”
        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二、上海的阶级斗争之弦
        三、“四清”运动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试验基地
    第一节 倡导现代戏
        一、“大写十三年”
        二、华东各地贯彻
        三、毛泽东的支持
    第二节 “文革”前华东现代戏高潮
        一、华东成为现代戏的海洋
        二、全国现代戏高潮的出现
        三、高潮的背后
        四、柯庆施的文艺“四清”运动
    第三节 柯庆施与“文革”的发动
        一、与江青合作
        二、提携张春桥、姚文元
        三、关于“评海瑞罢官”的争议
结语
附1 1954 年—1965年上海市委主要领导
附2 1949 年以后柯庆施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10)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第1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
    1.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
        1.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1.1.2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1.1.3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1.2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1.2.1 产业结构特征
        1.2.2 城市功能特征
        1.2.3 经济发展特征
        1.2.4 生态环境特征
    1.3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机理
        1.3.1 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
        1.3.2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拐点理论
        1.3.3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然性
    1.4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依据
        1.4.1 产业经济理论
        1.4.2 生态城市理论
        1.4.3 资源诅咒理论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5 科学发展观
第2章 鄂尔多斯概况和转型城市实践之启示
    2.1 鄂尔多斯概况
        2.1.1 基础地理概况
        2.1.2 矿产资源概况
        2.1.3 社会人文概况
        2.1.4 经济发展概况
    2.2 鄂尔多斯产业发展历程
        2.2.1 生态修复与农牧业发展并重阶段(1949年—1989年)
        2.2.2 工业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1999年)
        2.2.3 新型工业化发展阶段(2000年—2011年)
    2.3 鄂尔多斯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3.1 产业结构不合理
        2.3.2 环境问题突出
        2.3.3 房地产泡沫破裂
        2.3.4 民间借贷危机
    2.4 国内外城市转型实践对鄂尔多斯的启示
        2.4.1 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
        2.4.2 法国洛林产业转型
        2.4.3 辽宁阜新产业转型
        2.4.4 陕西铜川产业转型
        2.4.5 以上城市转型实践对鄂尔多斯的启示
第3章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思路和策略
    3.1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内涵和终极目标
        3.1.1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内涵
        3.1.2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核心
        3.1.3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基本原则
        3.1.4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终极目标
    3.2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环境分析
        3.2.1 产业转型的优势与机会
        3.2.2 产业转型的挑战
        3.2.3 产业转型环境综合评述
    3.3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总体思路
        3.3.1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运行机制
        3.3.2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发展模式
        3.3.3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特殊性和总体思路
    3.4 鄂尔多斯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4.1 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4.2 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
        3.4.3 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方法
    3.5 鄂尔多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对策
        3.5.1 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程序
        3.5.2 鄂尔多斯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
        3.5.3 鄂尔多斯接续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模型
        3.5.4 对评价模型结果的综合分析
        3.5.5 鄂尔多斯主导产业的发展对策
    3.6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策略重点
        3.6.1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企业战略性重组
        3.6.2 加强沿黄沿线经济带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3.6.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园区
        3.6.4 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第4章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相关支撑研究
    4.1 制度创新体系
        4.1.1 制度创新是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基本保证
        4.1.2 鄂尔多斯制度安排的主要缺陷
        4.1.3 鄂尔多斯制度创新的主体和原则
        4.1.4 鄂尔多斯制度创新的内容与措施
    4.2 资金支持系统
        4.2.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成本及其构成
        4.2.2 建立和完善鄂尔多斯多元投资体系
        4.2.3 完善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财政支持措施
        4.2.4 完善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金融支持措施
    4.3 科技创新体系
        4.3.1 科技创新是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
        4.3.2 鄂尔多斯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4.3.3 鄂尔多斯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
    4.4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与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4.4.1 产业转型中的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
        4.4.2 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在于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
        4.4.3 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实现是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根本保证 #"111
    4.5 鄂尔多斯产业转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4.5.1 坚持科学发展的总体方针
        4.5.2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4.5.3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大型化工企业劳动卫生工作的几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G污水处理厂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研究[D]. 郭亚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3]“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4]南京市溧水区自来水供水管理研究[D]. 刘璐璐.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5]R公司生产物料管理改进研究[D]. 孙百亚.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4)
  • [6]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某化肥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 丁珊珊,秦明,于素芳.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6(05)
  • [8]陕煤集团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管理研究[D]. 王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7)
  • [9]柯庆施与中国当代政治[D]. 邢恩源. 南京大学, 2013(01)
  • [10]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研究[D]. 王剑.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大型化工企业劳动卫生工作若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