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点点,千古欢风(上)——兼论苏轼的政治思想

精神点点,千古欢风(上)——兼论苏轼的政治思想

一、一点浩然气 千古快哉风(上)——兼论苏轼的政治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1](2020)在《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从严治党不断加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挖掘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对构建良好政治生态至关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民贵君轻”“慎独”“正直”“忠诚”“克己”等思想反映出中国廉政文化源远流长,而苏轼是习总书记引用典故最多的中国古代名家之一,苏轼的一生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和廉政实践。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是当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借鉴,它是苏轼在吸收他之前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习、思考与人生实践凝成的心血。一方面,苏轼廉政思想与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苏轼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苏轼廉政思想与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与历史借鉴。本文在对苏轼廉政思想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作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苏轼各类着述以及苏轼为官的具体实践,总结出苏轼的廉政思想,主要表现有:“坚守善道,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为政修养;“以俭为上,节用廉取”的为政智慧;“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为官态度;“建章立制,考课百官”的为政方略。苏轼的廉政实践主要表现为:廉能简政,精兵强国;节用廉取,官榷与民;坚持廉善,救济百姓;反腐惩贪,整顿吏治。应该看到,虽然苏轼离我们现在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苏轼的廉政思想并未过时,它与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廉政思想有不少的契合之处,这就是:以人为本、俭政节用、反腐倡廉、重视监督、不忘初心。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对今天党员领导干部崇廉拒腐、施行仁政、慎独勤政以及营造优良家风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认识苏轼,从而推动包括苏轼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当然,由于苏轼是封建社会的官员,其廉政思想与实践不可避免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与现实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创新。

江梅玲[2](2019)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词中的“老翁形象”——兼谈苏轼的“天籁观”》文中指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词中上阕对欧阳修的描述隐含着对"醉翁"的赞赏,有助于理解"白头翁"这一艺术形象。宋玉所说的"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其实继承了庄子对风进行分类的描写手法。宋玉以主观感受区分了客观事物,强调了"物不齐"的极端状态。而苏轼在否定宋玉看法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天籁观"。苏轼把认识的焦点从"风"拉回到了"人"身上,指出人胸中有"浩然之气",处在体道的精神愉悦之中,便能不为外物所累,顺物自然,实现"逍遥"的境界。由此可知,与之相对的,处于这种境界之时,主体所发之声,便是"天籁"之音。

张建坤[3](2019)在《元佑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元佑学术”是个历史上的特定概念,有比较明确的内涵,一般是指北宋后期和“荆公新学”相对立的理论形态,以朔学、蜀学和洛学为主干,而非宽泛地等同于整个元佑时期的学术。相应的元佑学术群体,指的也不是整个元佑时期的学术群体,而是有着一致的“元佑学术”背景的士大夫群体,以司马光学派、苏轼文人集团和洛学学派为主体。“元佑学术”是“宋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阶段,上承“庆历学术”,与“荆公新学”并驾齐驱,下启南宋“道学”。“元佑学术”与“元佑政事”关系紧密,甚至被视为“元佑政事”的意识形态。近百年来,学界虽对“元佑学术”中的蜀学、洛学已作了丰富的个案研究,但从整体上观照“元佑学术”的基本面貌、问题意识与共同旨趣等,尚嫌不足。宋代士大夫一般都兼具学者、官僚、文人三重身份,他们的学术和他们的政治理想、政治行动密不可分,主要目的即实践他们的政治理想,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认识“元佑学术”,有助于理解“元佑学术”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元佑学术”的焦点不在于对“熙丰新法”和“荆公新学”作批判性的理论反思,而在于调适北宋立国以来的“内向治道”规范。所谓的“内向治道”规范,就是一种内倾至皇帝个人修养与权威的统治原理,它以社会政治稳定为中心目标,以“安内养外”的外交原则、“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清静致治”的统治方针为基本内容,一方面强化了北宋的皇权支配,带来了百余年的太平治安盛局,另一方面又导致一系列社会政治弊病。“元佑学术”本质上是要趋利避害,在维护“内向治道”规范的基础上,消除其弊端,既维护政治稳定,又确保社会发展;既加强皇帝集权,又落实士大夫用权。“元佑学术”的这条政治思想道路先于“熙丰变法”而存在,反对“熙丰新法”和“荆公新学”实则“元佑学术”的一种可能性结果,而非根本性目的,不能径认为“元佑学术”的本质属性是批判“熙丰变法”和“荆公新学”。鉴于政治思想的理论深度及现存思想资料的丰富性,比较合理的选择是以司马光学派中的司马光、范祖禹、刘安世,苏轼文人集团中的苏轼、苏辙、秦观、张耒,洛学学派中的程颐为元佑学术群体的主要代表,通过他们的核心政治观念来解析他们的政治思想,进而理解“元佑学术”的基本面貌和本质属性。“中和”是司马光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政治观念,它本质上是实践的,重心在于“执中治心”,侧重于外在的“制中”之法。这在政治上要求按照传统儒家“礼所以制中”的理路,建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礼治政体,使日益强化的皇权支配,回归无过与不及的平衡状态。司马光的中和政治实践论在元佑时期被付诸实践,却因其内在困境所限,非但没能消解皇权支配的绝对性,反而推进了北宋皇权支配的强化进程。“帝学”是范祖禹一系列面向哲宗的着作的共同思想主旨,它是以“学成圣王”为目的,以《大学》纲领、条目为主干的道德、知识系统,实质上是一种旨在“正君心”的为己之学,以儒家先王之道为准则的正统之学。“帝学”也有丰富的治道内容,归根结底则是“法祖宗”,尤其是“法仁宗”。然而,“学成圣王”的教育目标十分高远,不免给年幼的哲宗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哲宗对元佑之臣的政治好感。刘安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公议”政治精神中。他基于阴阳消长的易道变通精神及“君臣一体”的身体政治隐喻,按照进君子、退小人→公议→台谏的政治逻辑,展开了他的“公议”政治精神,这种精神又集中表现在他立足台谏制度,积极维护台谏官员政治意见的表达与实践,以期消除朋党,坚守元佑“国是”。然而,“公议”与“国是”同具专断性,刘安世虽张扬了“公议”政治精神,有利于消解皇权支配的绝对性,但也使“公议”异化为了少数台谏官的“私议”“横议”,打破了权力制衡机制,给元佑政局蒙上一层阴影。“人情”是二苏政治思想的底色,这个“人情”是一种“情—理结构”。这在政治上,要求皇帝“通上下之情”,即结臣心以结民心。结臣心,是秉承“和而不同”的政治精神,循理无私,尊重士大夫“公议”;结民心,是秉承“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政治精神,尊重民众的情欲需求,因势立法,不分新旧,一切以富民、利民、便民为本。“通上下之情”的过程其实也是皇权利用、加工、塑造臣民政治情感的过程,在给予士大夫一定的行政自主权,给予天下臣民一种自由感、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的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对皇权的信赖感。秦观、张耒深化了二苏的“人情”政治论,开展出了政治调和论。秦观、张耒的政治调和论,立足于他们心目中的“大全之道”。这个“大全之道”不可描述,二人把捉它的途径也有所不同,秦观从养气入手,张耒从尽性入手。虽有此不同,但都旨在平衡内外,开放出宽容境域,使元佑政治能够走向不分新旧、多元并包的和谐之路。王道政治理想是程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他心目中的王道政治是一种“降格”以求的政治模式,以他和程颢共同倡明的“道学”为基础,蕴含天理、公心、民本三重维度,归结于那句“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根本上旨在重建政治宪纲,平衡皇帝集权与士大夫用权,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总的来说,元佑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在不同的致思理路下蕴藏着一个共同思想主旨——平衡皇帝集权与士大夫用权、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这显示出,“元佑学术”其实是个“多元一体”的思想形态,“多元”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平衡方能构成稳定的整体。“元佑学术”的这一面貌和属性,对我们当下仍有重要启示意义。平衡各方面的权力、利益,获得情感上的通畅,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兼顾社会的不断发展,进入和乐之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美好愿景。这仍然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对平衡之道的关注,对平衡技艺的探索。

赵静[4](2018)在《《经锄堂杂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锄堂杂志》八卷,南宋倪思撰,是作者晚年的随笔杂录。倪思(1147-1220),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为官历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礼部尚书,为官正直,敢于直谏,仕途坎坷。倪思曾任职显谟阁、宝谟阁、华文阁学士,历任校书郎、秘书郎、着书郎,兼修国史、实录,博学多识、博览群书、见识深远,着述颇丰。《经锄堂杂志》成书于倪思晚年宁宗朝,最早着录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后元明清都有着录,广泛流传。《经锄堂杂志》流传至今,有多个版本,明嘉靖姚咨抄本为已知最早的抄本,明万历潘大复本为已知最早的刻本。《经锄堂杂志》内容繁杂,包括人物评价、游历见闻、生活习俗、家训思想、道德教化、人生感悟等。倪思以阅读书籍、听人述说和自己的亲历亲闻作为本书的材料来源。在《经锄堂杂志》中,倪思转引或转述史书中的人物事迹并发表自己的评价,以警示自己、告诫后人。书中记载倪思的生活感悟、人生感慨,吸收了儒释道三教思想,具有道德教化意味。书中记有倪思的生活经历、个人见闻,如南宋当朝的社会文化生活、政治状况等,为后人进行南宋研究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史料。特别是《经锄堂杂志》中的家训思想,是南宋家训思想繁荣的体现,其“制用”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锄堂杂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郝舒畅[5](2017)在《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嬗变研究》文中指出荆楚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鲜明的特征。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阶段,他的人生态度、思想境界和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荆楚地域文化的影响,均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对荆楚文化传统既有接受又有开拓。本文对苏轼黄州时期在荆楚文化影响下的心境状态、思想嬗变、文学创作进行了全方位观照,分析了他在黄州期间的多方变化及其文化活动,全文四个部分的内容为:第一部分简述荆楚文化与苏轼之关系。荆楚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传统特征,作为其贬谪阶段的生活与文化背景,它对苏轼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些影响下,黄州谪居期间的苏轼,无论是从生活上、思想上、还是文学创作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转变。第二部分论述了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嬗变。贬谪黄州期间,苏轼经历巨大的心理创伤后,一方面通过体验荆楚民俗、寄情荆楚山水的方式来排遣精神上的苦闷寂寥,另一方面转变自己为官者的身份,以无权者的视角来深入体察黄州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并且在荆楚文化代表人物屈原的影响下,始终坚持自己的“爱国重民”信念。第三部分论述了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思想嬗变。黄州谪居之前,苏轼一直以儒家仕宦思想为核心,坚持积极用世的原则。而获罪贬谪后,在荆楚文化浓郁的佛家氛围和道家传统的熏染下,苏轼的思想有所转变,通过对儒道释三者之间接受程度的再次审视,生活方式开始逐渐朝着参禅问道的方向偏移,最终达到了儒道释三者的融会贯通,重塑了苏轼独有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思想价值体系。第四部分论述了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词作嬗变。苏轼因诗获罪后,很长时间不敢为文为诗,词便成了苏轼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以荆楚大地独特的地理风物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为素材,苏轼这一时期的词作创新达到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巅峰,完成了从“宴饮之词”向“以诗之词”的转变,开“豪放词”之风气,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罗玺逸[6](2017)在《北宋苏轼的营建活动及其营建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常会涉及建筑文化,而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的文人,在古代建筑史的相关研究中很少被提及。而近来由王澍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建筑师进入大众视野,有关文人与建筑、建筑师关系的话题也被提出,讨论古代文人与建筑的关系或许能为今人的建筑创作带来一定的启发。论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中国古代文人与建筑的关系讨论多是系统概述,未能从具体个人做切入点加以论证。该论文选择北宋着名文人苏轼为研究典例,探究苏轼参与的营建活动,并企图总结其营建思想,希望通过这样的典例研究,能对中国古代文人与建筑关系的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第一章节先对研究背景、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做了简单说明。对选题来源做了说明,并从文人与建筑关系和苏轼生平、艺术、思想两个方向进行相关文献综述,最后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节先对北宋时代背景以及苏轼的家庭做了介绍,并论述了研究对象选择北宋时期苏轼的原因。此后对苏轼思想特点和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做了论述,为下文分析苏轼的营建思想做基础准备。文章中三、四、五章节是重点章节,在第三章节中将苏轼人生轨迹进行了分期,通过对苏轼年表的梳理,整理出苏轼在不同时期阶段所参与的营建活动,并对营建活动进行详细考证;第四章节对苏轼参与的所有营建活动做了分类说明,并总结出不同类型营建活动表现出的特点,结合不同类型营建活动的特点,讨论了在不同时期苏轼营建活动发生的变化规律,即是对第三章苏轼营建活动做出的总结,也能为第五章讨论苏轼的营建思想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五章中主要是对苏轼营建思想的总结,分析影响苏轼营建的因素,并从建筑审美、人居环境、建筑隐逸思想、城市发展、营建技术几个方面讨论苏轼的营建思想。最后从建筑、文化景观、城市三个方面探讨苏轼文化对后世营建产生的影响作用。

周冉[7](2016)在《苏轼风景园林活动考》文中研究说明苏轼“性好山水”,一生游历多地的风景园林,数量可观。目前研究苏轼与风景园林之间关系的成果不够全面,尤其是对苏轼所居住的园林情况的研究几近空白,并没有较为系统完整地展现苏轼一生风景园林活动的情况,没有对苏轼一生涉及到的风景园林进行考证,并将其类型、构成要素进行分类和量化总结,也没有深入分析苏轼的风景园林审美、苏轼的造园思想,以及苏轼对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此次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整理出苏轼一生较为详实的风景园林活动情况,包括其所游、所居、所建、所咏四个方面。并以时间为序,列表呈现苏轼的风景园林活动内容;考证出6处苏轼所居宅园的园林样貌和1处苏轼好友文同的洋州郡圃的园林样貌,并绘制苏轼居住的凤翔廨宇小园的园林推想图;分析苏轼的风景园林审美,提炼苏轼的造园思想,总结苏轼对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笔者对苏轼的风景园林活动有了全面的了解:(1)苏轼一生游览过的风景园林有426处,其中风景153处,园林273处;苏轼喜欢游览大尺度的山地风景和建在优美风景地的寺观园林;(2)苏轼一生所居住宅27处,自己购买或者建造的住宅有4处,其中苏轼在开封南园和惠州白鹤峰苏宅都有营建园林;居住任职地方的官邸8处,其中苏轼对凤翔廨宇小园、杭州官居小园和密州西园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他所造之园具有简约疏朗的园林布局、雅致的文化内涵和亲近自然的造园情感三个特点。他的园居生活包括日常起居、观赏园景、宴饮雅集和感悟人生四个部分;(3)苏轼参与建造的风景园林共53处,其中风景14处,园林39处;他在参与风景园林建造时秉承着“务实”的建造思想,也具有较高的风景园林审美,且在文化要素的建造中体现着“大全之道”的思想;(4)苏轼详细描写风景园林的文学作品共280篇,其中风景类105篇,园林类175篇;他的作品具有“以文抒情,文与道俱”的特点;(5)苏轼的风景园林审美具有“多而广、情并道”的特点;(6)遗憾的是,苏轼未阐述过自己的造园思想,只能从他的造园活动中进行归纳总结,包括简约、雅致、自然的特征和实用、实际的“务实”精神;(7)苏轼是北宋风景旅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游览的风景区在北宋之后大都因他的缘由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营建,形成了现有风景区的胜迹风景;苏轼推动了“中隐”思想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盛;苏轼对“士人画”思想的诠释间接影响了北宋之后文人园林,促进了注重造园诗画意趣的“写意”思想的形成。

郭梦雅[8](2016)在《论苏轼的艺术人生》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文化巨人灿若星辰,北宋中期的苏轼是其中独特的一位,他不仅集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于一身,而且作为一个性格开朗、多才多艺的人,他的人生呈现为丰富、优美、高妙的艺术样貌。他的一生相当一部分时间都遭遇着政治贬谪的痛苦,然而可贵的是这些苦难不但没有让他的人生灰暗下去,反而深化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他的人生在困顿中有快乐,在平凡中有诗意,并结晶为诸多艺术成就。从苏轼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实而全面地窥见这位古代的文化巨子的整个人生历程和生命轨迹。因而我们以苏轼的人生为研究对象,并以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之一“人生艺术化”来作为角度切入,着重研究苏轼人生的艺术呈现。本文首先总揽苏轼艺术人生的时代大背景,即当时北宋政治、经济、文化和当时的审美潮流,以及对苏轼的成长及其人生走向有重要影响的师承关系,这是苏轼艺术人生得以实现的土壤。苏轼所生活的北宋中期,政治环境较为宽松,文人士大夫相对自由;经济发展较迅速,尤其是商业日益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加之人口的增多,北宋市民文化兴起,为苏轼等文人士大夫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而当时流行着的不同于唐代的尚“韵”、尚“平淡”、尚“理趣”等审美潮流,以及父亲苏洵、恩师欧阳修和“知己”陶渊明都对苏轼的人生成长、艺术创作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土壤之上,我们通过分析苏轼留下的诗词文作品来展现苏轼艺术人生的具体样貌。而后探析苏轼特有的“寄寓”人生观是其实现艺术人生的内在原因。反过来,苏轼整个艺术人生最终结晶为苏轼的艺术成就,使得他在诗词文等多项艺术领域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以“雅”作为审美理想,并且在艺术风格上表现为从“雄放”到“澹泊”的崇尚。

关茂[9](2016)在《浩气·郁气·清气:苏轼及其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对苏轼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气”是苏轼特有的气质,本文主要以苏词为基础文献,对苏轼在其人生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主要的“气”进行了梳理。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由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等三部分构成。从“气”这个中华传统文化、文论之根的角度去研究苏轼、苏词,似乎更能贴近苏词内在要义,彰显苏轼人格魅力;文献综述部分对“气”、词气、及苏词之气的研究状况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研究意义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做了简单的说明。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建构部分,探讨了“气”的发展衍变过程和苏轼与“气”的关系。其中“气”的发展衍变主要分为具体的物质之气、哲学之气、文论之气三个部分,并且笔者重点阐述了历代文学中的以气论人,以气论文情况。第二章着眼于其民本理念和对词的贡献分两节进行论述。由于苏轼一生基本上都在地方和贬所度过,所以在第一节中笔者主要通过其民本理念和在地方上为百姓做的一些具体实事来阐述其尊主泽民的伟大浩然情怀;而第二节主要通过他在词题材内容和风格等方面的大胆突破来论述其不拘常格的霸气。第三章从其人生中经历的挫折和“人生如梦”观分两节进行说明。第一节说明其在人生中经历的挫折,词人虽有“致君尧舜”的满腔报国热情,可现实中却屡屡受挫,政治失意还遭受九死一生的人生打击,难免心生悲愤。第二节主要对其词作中的“梦”意象进行剖析,长期颠沛流离,至亲相继早去,亲人不能团聚以及朋友不能相见等让苏轼感到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因而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悲叹。第四章从苏轼人格和词格的视角入手。这一章也分为两节,既是前几章的一个呼应,也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在第一节中,笔者对其词中体现出来的“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而第二节主要针对其词中的“雅”,从“以诗为词”的视角入手,从苏轼对词的雅化这一方面进行了阐释。

唐鹏[10](2013)在《苏轼政论散文研究》文中提出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方面无不精通,作品留存众多,其中文集现存156卷,近半都有论政的实质内容,其中可以归为政论散文的大约有161篇。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苏轼政论散文之文本、考察相关文献和史料对苏轼政论散文的思想和特点有整体的把握,为研究整个苏轼的思想尽绵薄之力。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苏轼所处时代背景和苏轼的生活背景。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和一定的环境中,这种背景对于文写作章尤其是政论散文有非常大的影响。这部分主要通过相关史料、文献以及苏轼的作品大略描述苏轼政论散文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考察苏轼政论散文的主要源渊。政论散文在苏轼以前就已经发展地非常成熟,苏轼的政论散文不可能是天生就会的,必然有所借鉴,会受到影响。这部分主要考察诸子散文、《战国策》以及苏洵对苏轼政论散文思想和风格的影响,以期对于研究苏轼政论散文的内容和特点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第三部分归纳苏轼政论散文的主要思想。苏轼政论散文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深刻,这部分紧紧依靠文本,从苏轼政论散文出发,同时参考苏轼其他文体的作品予以佐证,就其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主要涉及变法、民本、经济思想这三部分。这三部分是统一的,变法涉及到民本和经济,而变法和经济都是为民本服务的。第四部分概括苏轼政论散文的艺术特点,结合苏轼的气节操守、政治立场政论散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对苏轼政论散文进行评价。苏轼的政论散文大多反映现实,内容皆为忧国爱民,感情真切动人,其中蕴含着浩然正气,化而为文,则雄辩滔滔。苏轼才识过人,其政论散文论点往往翻空出奇,而又能明晰透辟;性格直率,论述铺张扬厉、锋芒毕露。本文以为苏轼政论散文虽然也有不足之处,像早期的应制之作有论无策,为人所诟,但优点始终是其主要方面。苏轼政论散文是无愧于苏轼整个文学体系的杰出作品,是苏轼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二、一点浩然气 千古快哉风(上)——兼论苏轼的政治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点浩然气 千古快哉风(上)——兼论苏轼的政治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苏轼廉政思想的研究
        1.2.2 关于苏轼廉政实践的研究
        1.2.3 关于苏轼为官思想的研究
        1.2.4 关于苏轼为官实践的研究
        1.2.5 关于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2 苏轼的廉政思想
    2.1 苏轼廉政思想的产生条件
        2.1.1 客观条件
        2.1.2 主观条件
    2.2 苏轼廉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2.1 “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的为政修养
        2.2.2 “坚守善道,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
        2.2.3 “以俭为上,节用廉取”的为政智慧
        2.2.4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为官态度
        2.2.5 “建章立制,考课百官”的为政方略
3 苏轼的廉政实践
    3.1 廉能简政,精兵强国
    3.2 节用廉取,官榷与民
        3.2.1 节用廉取
        3.2.2 官榷与民
    3.3 坚持廉善,救济百姓
        3.3.1 救灾解难
        3.3.2 改善民生
    3.4 反腐惩贪,整顿吏治
4 苏轼廉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廉政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廉政思想的契合点
    4.1 以人为本
    4.2 俭政节用
    4.3 反腐倡廉
    4.4 重视监督
    4.5 不忘初心
5 苏轼廉政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5.1 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启迪党员领导干部崇廉拒腐
        5.1.1 以廉为首
        5.1.2 正确谋“利”
        5.1.3 提高修养
    5.2 以“以人为本,廉善为民”启迪党员领导干部施行仁政
    5.3 以“恪尽职守,廉敬从政”启迪党员领导干部慎独勤政
        5.3.1 知行合一
        5.3.2 勤于政事
    5.4 以“家庭和谐,家风清廉”启迪营造优良家风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词中的“老翁形象”——兼谈苏轼的“天籁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醉翁”与“白头翁”
二、“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
三、“浩然气”与“快哉风”

(3)元佑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内向治道规范下的元佑学术群体
    2.1 北宋立国以来的内向治道规范
        2.1.1 安内养外的外交原则
        2.1.2 强干弱枝的基本国策
        2.1.3 清静致治的统治方针
    2.2 元佑学术概念内涵的形成及演变
        2.2.1 哲宗朝孕育雏形
        2.2.2 徽宗朝正式形成
        2.2.3 钦宗以来的演变
    2.3 元佑学术群体的问题意识与共同旨趣
        2.3.1 元佑学术群体人物的选择
        2.3.2 元佑学术群体对熙丰变法的态度
        2.3.3 从回向三代到回向嘉佑
第3章 司马光的中和政治实践论
    3.1 易道中和的天人之学要旨
    3.2 执中治心的政治实践路径
    3.3 再定国是的中和政治实践
第4章 范祖禹的帝学思想建构
    4.1 帝学的政治与思想渊源
    4.2 帝学的概念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4.3 专法仁宗的治道指归
第5章 刘安世的公议政治精神
    5.1 刘安世奏议中的公议政治精神
    5.2 刘安世公议政治精神的展开方式
第6章 苏轼和苏辙的人情政治论
    6.1 二苏政治思想的人情底色
    6.2 二苏通上下之情的政治逻辑进路
第7章 秦观与张耒的政治调和论
    7.1 平衡内外的大全之道
    7.2 调和新旧的政治指归
第8章 程颐的王道政治理想
    8.1 降格以求的政治理想
    8.2 王道政治的三重维度
    8.3 附程颐谏哲宗折柳考
结论
    一、元佑学术的本来面目
    二、元佑学术与北宋政治
    三、元佑学术的平衡之道
    四、元佑学史与道学史
参考文献
    1.着作图书文献
        1.1 古籍类
        1.2 专着类
    2.翻译图书文献
    3.学术刊物文献
    4.学位论文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经锄堂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第一章 《经锄堂杂志》作者研究
    第一节 作者生平介绍
    第二节 倪思着述
第二章 《经锄堂杂志》版本研究
    第一节 《经锄堂杂志》刻本
    第二节 《经锄堂杂志》抄本
第三章 《经锄堂杂志》体现作者思想观念
    第一节 不趋权贵、刚正忠直的是非观念
    第二节 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的人生观念
第四章 《经锄堂杂志》史料价值
    第一节 政治方面
    第二节 经济方面
    第三节 文化方面
结语
附录一:历代书目着录一览表
附录二:《经锄堂杂志》明清序跋
附录三:《经锄堂杂志》各版本书影
参考文献
致谢

(5)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2 荆楚文化与苏轼之关系
    2.1 地域文化概述
    2.2 苏轼与荆楚文化之关系
    2.3 荆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3 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嬗变
    3.1 苏轼黄州筚路蓝缕之辛
    3.2 屈原影响下苏轼的美政探求
4 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思想嬗变
    4.1 苏轼黄州礼佛参禅之接受嬗变
    4.2 苏轼黄州道家哲学之接受嬗变
    4.3 苏轼黄州儒道释三家思想兼容并蓄
5 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词作嬗变
    5.1 苏轼黄州词作价值取向嬗变
    5.2 苏轼黄州词作艺术风格嬗变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北宋苏轼的营建活动及其营建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相关概念界定
        1.1.2 选题来源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文人与建筑关系研究
        1.2.2 文人艺术作品与建筑关系
        1.2.3 典型文人与建筑关联研究
        1.2.4 有关苏轼研究
    1.3 研究目的、内容、意义、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4 小结
2 苏轼背景及成就
    2.1 背景研究
        2.1.1 北宋时期时代背景
        2.1.2 北宋营建环境述略
        2.1.3 苏轼家庭背景概述
    2.2 苏轼艺术成就和思想特点
        2.2.1 苏轼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
        2.2.2 苏轼文学作品
        2.2.3 苏轼绘画、书法等艺术特点
    2.3 小结
3 苏轼各时期营建活动
    3.1 入朝后平稳时期的营建活动
        3.1.1 入朝后平稳时期政治背景和生活经历
        3.1.2 苏轼在东京、凤翔、眉州、杭州、密州、徐州的营建活动
    3.2 第一次被贬时期的营建活动
        3.2.1 第一次被贬时期的政治背景和生活经历
        3.2.2 苏轼在黄州、常州的营建活动
    3.3 再次启用时期的营建活动
        3.3.1 再次启用时期政治背景和生活经历
        3.3.2 苏轼在密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的营建活动
    3.4 再度被贬时期的营建活动
        3.4.1 再度被贬时期政治背景和生活经历
        3.4.2 苏轼在惠州、琼州、儋州的营建活动
    3.5 小结
4 苏轼参与的营建活动类型、特点及其规律
    4.1 水利工程活动及其特点
        4.1.1 文人群体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实践
        4.1.2 水利工程项目对象和内容
        4.1.3 水利工程项目的广泛性、集中性、复合性
    4.2 城防及基础营建活动及其特点
        4.2.1 城市营建活动特征
        4.2.2 城防及基础营建活动对象
        4.2.3 城防及基础营建活动的局限性
    4.3 园林景观的营建活动和特点
        4.3.1 园林发展盛世中丰富的园林营建活动
        4.3.2 园林景观的山石、植物、亭台营建
        4.3.3 注重园林景观的寓意性
    4.4 其他营建活动
    4.5 营建活动的规律
        4.5.1 苏轼各时期营建活动的数量关系
        4.5.2 苏轼各时期营建活动规律
        4.5.3 苏轼营建活动的总体特性
    4.6 小结
5 苏轼营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5.1 影响苏轼营建的因素
        5.1.1 时代环境影响
        5.1.2 苏轼个人影响
        5.1.3 儒释道思想影响
    5.2 崇尚自然的人居环境观
        5.2.1 大型城市营建活动中人居环境关系
        5.2.2 小型人居单元营建中人居环境关系
    5.3 虚静简雅的建筑审美观
        5.3.1 虚空和广阔的建筑空间体验
        5.3.2 优雅精致的倾向
        5.3.3 景物言情志的意境追求
        5.3.4 平淡尚简的偏好
    5.4 寄情园林亭台的隐逸思想
        5.4.1 继承的隐逸思想
        5.4.2 田园隐居生活的愿景
        5.4.3 “中隐”于市的现实
    5.5 仁政爱民的城市发展观
        5.5.1 以民为本的城市建设
        5.5.2 以建筑营建带动城市发展
    5.6 经世致用的营建技术观
        5.6.1 科学的营建技术
        5.6.2 重视后期管理的营建方式
    5.7 苏轼营建的影响
        5.7.1 纪念性建筑的营建
        5.7.2 文化景观的形成
        5.7.3 城市发展的影响
        5.7.4 苏轼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5.8 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苏轼年谱中与景观、建筑等场所有关的活动记录

(7)苏轼风景园林活动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苏轼简介
        1.1.1 苏轼生平
        1.1.2 苏轼的思想体系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学者和团体
        1.2.2 风景园林方向的研究成果
        1.2.3 小结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北宋的时代背景研究
    2.1 北宋的文官
    2.2 北宋的风景园林特征
        2.2.1 北宋的风景园林资源
        2.2.2 北宋的风景园林附属设施
    2.3 二者的关系
第三章 苏轼所游之风景园林
    3.1 研究现状
    3.2 游览对象
    3.3 游览形式
        3.3.1 长期的旅途游览
        3.3.2 短期的休闲游览
    3.4 游览动机
    3.5 小结
第四章 苏轼所居之园林
    4.1 研究现状
    4.2 苏轼所居之园林
        4.2.1 苏轼的私家园林
        4.2.2 苏轼所居之衙署园林
    4.3 苏轼的造园特点
    4.4 苏轼的园居生活
第五章 苏轼所建之风景园林
    5.1 研究现状
    5.2 苏轼的建造活动
    5.3 苏轼的建造特点
第六章 苏轼所咏之风景园林
    6.1 研究现状
    6.2 风景园林文学作品
    6.3 风景园林文学特点
        6.3.1 景物描写
        6.3.2 以文抒情,文以道俱
    6.4 文与可洋川园池考
第七章 结论
    7.1 苏轼的风景园林审美
    7.2 苏轼的造园思想
    7.3 苏轼对风景园林发展的影响
    7.4 收获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A 文中图片索引
    B 文中表格索引
    C 文中图表索引
    D 苏轼生平大事件年表
    E 苏轼风景相关文学作品一览表
    F 苏轼园林相关文学作品一览表
    G 北宋文官假期表
    H 苏轼风景园林活动年表
致谢

(8)论苏轼的艺术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sct
第一章 引论
    1.1 以“人生艺术化”理论为切入角度
    1.2 “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内容
第二章 苏轼艺术人生得以实现的背景
    2.1 苏轼与他的时代
    2.2 那个时代的审美潮流
    2.3 苏轼的师承
第三章 苏轼艺术人生的特质:诗意的有为
    3.1 有为的人生
    3.2 诗意人生的表现
第四章 苏轼艺术人生实现之内因探析:“寄寓”的人生观
    4.1 “寄寓”人生观的内涵
    4.2 “寄寓”主体的确立——“人”
    4.3 “寄寓”者之态——“与造物者游”
第五章 苏轼艺术人生的结晶:巅峰的艺术成就
    5.1 诗词文的高度成就
    5.2 独特的艺术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浩气·郁气·清气:苏轼及其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气”与苏轼之气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气”
        一、具体物质之 “气”到哲学之 “气”的发展演变
        二、 “气”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
        三、以 “气”论人和以 “气”论文
        (一)秦汉时期的气
        (二 ) “文气”说
    第二节 气对苏轼的影响
        一、气为本体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二、气化道德的道德观
第二章 “当其下手风雨快 笔所未到气已吞”之浩气
    第一节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意气
        一、民本理念
        二、具体实践
    第二节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霸气
        一、苏轼对词题材和内容的拓展
        二、苏轼对词风格的拓展
        (一)豪放
        (二)清旷
第三章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之郁气
    第一节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悲愤之气
    第二节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的悲慨之气
        一、思亲念友之梦词
        二、人生哲理之梦词
第四章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之清气
    第一节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放旷之气
        一、豪放词中的清旷
        二、婉约词中的清旷
    第二节 “以诗为词”的清雅之气
        一、以诗的题材内容入词
        二、用诗的艺术手法作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苏轼政论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苏轼政论散文创作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内忧
        二、外患
    第二节 生活背景
        一、家乡
        二、家庭
第二章 苏轼政论文渊源
    第一节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一、《孟子》的影响
        二、《庄子》的影响
    第二节 《战国策》的影响
        一、纵横家习气
        二、明悉利害
    第三节 苏洵的影响
        一、思想影响
        二、创作理论影响
第三章 苏轼政论散文主要思想
    第一节 变法思想
        一、变法原则
        二、变法态度
    第二节 民本思想
        一、民为邦本
        二、赈灾济民
        三、兴修水利
        四、轻徭薄赋
    第三节 经济思想
        一、节流开源
        二、农末皆利
        三、均户口
第四章 苏轼政论散文特点及其地位
    第一节 苏轼政论散文的特点
        一、感情真切动人,情理兼备
        二、浩然正气,雄辩滔滔
        三、铺张扬厉,锋芒毕露
        四、论点翻空出奇,明晰透辟
        五、论证方法多样化
    第二节 苏轼政论散文的地位
        一、苏轼气节操守与其政论散文的地位
        二、苏轼的忧国为民与其政论散文的地位
        三、关于梁启超先生对苏轼政论散文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点浩然气 千古快哉风(上)——兼论苏轼的政治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苏轼的廉政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陈艳. 西华大学, 2020(01)
  •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词中的“老翁形象”——兼谈苏轼的“天籁观”[J]. 江梅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7)
  • [3]元佑学术群体的政治思想研究[D]. 张建坤. 湖南大学, 2019(01)
  • [4]《经锄堂杂志》研究[D]. 赵静. 河北大学, 2018(12)
  • [5]荆楚文化影响下苏轼在黄州的嬗变研究[D]. 郝舒畅.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3)
  • [6]北宋苏轼的营建活动及其营建思想初探[D]. 罗玺逸. 重庆大学, 2017(06)
  • [7]苏轼风景园林活动考[D]. 周冉. 天津大学, 2016(03)
  • [8]论苏轼的艺术人生[D]. 郭梦雅.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9]浩气·郁气·清气:苏轼及其词研究[D]. 关茂. 西藏大学, 2016(08)
  • [10]苏轼政论散文研究[D]. 唐鹏. 扬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精神点点,千古欢风(上)——兼论苏轼的政治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