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ES2本季上市

36ES2本季上市

一、36ES2本季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菲[1](2021)在《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峰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资助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表明未来几十年,大幅度降低碳强度将成为中国的核心目标,这种气候雄心对于中国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价值。企业作为全面绿色转型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主要载体,是吹响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的冲锋号,其核心在于通过采取有效应对环境变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积极降低气候环境风险,进而保护维系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根基。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学者们已经就企业的环境管理对策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知。例如,在环境方面的投资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对于企业以及所处环境来说,积极主动的环境行为通常会比被动消极的环境行为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等。但现如今,随着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断增强,以及在动态竞争市场中经营和获利结构的不断转变,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早就不是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反而可能会为企业在经济方面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不仅如此,在实施环境战略的过程中,企业也没有必要一味的寻找更加积极的环境策略来应对环境问题,考虑到中国的组织情境以及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寻找合适的战略类型才是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平衡企业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找到适合企业的环境治理发展路径成为了学界和业界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共同思考的话题。纵观现有关于生态环境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对企业环境责任的驱动因素以及一些结果因素进行了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现有研究探讨了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绩效尤其是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试图探究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环境责任以及企业环境责任究竟能否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但忽略了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并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产生的战略决策,其作用效果也并不是仅仅是体现在企业某一年度或某几个年度的绩效水平上,忽视了企业环境责任在企业内部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学界对于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对于二者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均进行了较为丰富的验证,但是很少有研究将二者进行维度划分,并就不同维度之间的影响系数进行比较。事实上,无论是企业环境战略还是绿色创新都是多元化的概念,概念本身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将其作为单一变量进行研究和验证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以偏概全的问题,没有办法彻底厘清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现有研究在结果变量的选择上都比较偏向于企业绩效,比较少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进行测量。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侧重于企业通过生产和运营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很难对其进行量化。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企业可持续性这一变量来衡量企业在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企业可持续性这一概念更加侧重于企业为了达成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所做出的全部努力,是量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此外,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治理将是伴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一个重要话题,企业想要在长期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可持续性。环境治理也并不是依存于个别政策或者是个别战略决策而单独形成的企业工作任务,而应该是企业核心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弥补前文阐述的研究不足,本研究以自然资源基础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战略—绿色创新—企业可持续性”的基本理论框架,并在理论框架中引入了利益相关者整合作为调节变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应用,解决企业在环境治理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见和实践矛盾,本研究将悖论理论应用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当中。在关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悖论观点中明确表明,不同的可持续性目标之间存在紧张关系,这些目标虽然看似相互冲突,但也相互依存。通过接受和认知这种紧张关系,悖论视角使决策者能够同时实现相互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悖论的观点为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卓越贡献创造了余地,因为它把环境和社会问题本身视为企业目的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在将悖论理论的三个悖论基本范式,归属悖论,学习悖论和绩效悖论应用到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当中后,本研究提出了三个企业在环境领域面临的悖论,第一,企业在选择忠于股东经济利益和承担社会及环境责任之间存在目标决策悖论。企业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和承担社会及环境责任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第二,企业在选择稳固型变革和对整个产业结构和经营理念进行更新升级之间存在成本决策悖论。企业需要在追求稳定变革,应对环境变化和积极进行全面变革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第三,企业在可持续性的三个维度重要性之间存在选择决策悖论。在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当中,企业不一定要无条件将经济可持续性放在核心的地位,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同样是值得企业追求的重要指标,且三者之间并不一定是相互抑制的关系。本研究以主要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北地区的200多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性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环境战略和绿色创新能够分别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以及共同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第二,在对各个维度的主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检验时,研究发现,企业环境责任对社会可持续性的影响并不显着,并且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也不显着,这也导致反应型环境战略和绿色产品创新及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不显着。除此之外,企业环境责任对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能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反应型环境战略,前瞻型环境战略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均被证实,以及绿色产品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仍然能够起到显着的中介作用。在对链式中介作用进行检验时,除了反应型环境战略与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过程创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不成立之外,其他变量维度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均被证实是正向显着的;第三,在对不同维度中介变量的中介系数进行分析时,研究发现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经济可持续之间的中介关系中,反应型环境战略比前瞻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绿色产品创新比绿色过程创新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社会可持续性的中介关系中,前瞻型环境战略比反应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在企业环境责任与环境可持续性的中介关系中,前瞻型环境战略比反应型环境战略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绿色过程创新比绿色产品创新的中介效应影响系数更大;第四,在对调节效应进行分析时,本研究得出结论利益相关者整合能够在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以及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环境战略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且各个维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均被验证是成立的;最后,企业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影响系数均为正,表明三个维度之间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一方面以自然资源基础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由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战略、绿色创新、企业可持续性和利益相关者整合为主体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悖论理论引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当中,在悖论理论的基本悖论范式基础上,总结了现今环境管理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悖论,对基本理论框架中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形式进行了进一步展开;另一方面,本研究将变量进行了维度划分,不仅对各个维度的单独影响进行了分析,还对不同变量维度影响系数进行了对比,为企业寻找针对环境问题的最优路径提供了思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宽了有关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的研究领域,对于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同时对管理者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思维模式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企业更加全面且辩证地认识企业应该怎样实现自身的“绿色化”。

柯康[2](2020)在《中国主要城市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同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文中指出金融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枢纽。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和发挥更多地是借助金融集聚通道来实现的,金融集聚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而发生,又不断通过对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过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同获提升,而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多是着眼于两者单边相关关系的探讨。基于事实与理论的双重背景,本文构建了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同互动的双系统耦合协调模型,选取2004~2017年中国285个主要城市的19个变量建立系统指标评价体系,并对样本期间各个城市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定量测度,进而探究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分布格局与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城市金融集聚水平总体较低但上升趋势明显,且伴有极化趋势,而产业结构整体水平在2015年以前保持平稳状态。②耦合协调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提升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高协调水平城市主要集中于环渤海、东部沿海和珠三角。③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调水平的空间依赖程度处于波动式增强的趋势,环渤海、东部沿海和珠三角地区呈现高—高和低—高集聚,中、西部地区主要为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低水平聚集斑块有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④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的组内差异成分稳定且较小,经济区内部的协调模式带有地域特质,改善协调性的区域非均衡程度关键在于降低组间差异。⑤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两极化”和“多极化”趋势正在深化,除长江中游外,各经济区内部的相对差异正逐步缩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内部城市极差较大。⑥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调水平稳定性强,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突进式进展和层次跃迁。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俱乐部趋同”特征,邻居的协调层次越高,自身上升的概率越高。

范舰阳[3](2020)在《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量化预测—前瞻因子模型》文中认为在股票市场中,不同的投资者们会采用五花八门的投资策略,但近年来价值投资类投资者的队伍愈发壮大,A股市场整体风格上也正在从投机、技术分析向投资、基本面分析转变。量化投资也是一个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投资方式。量化投资中热门的因子投资主要是以用基本面数据设计的因子为基础。但是,传统量化选股模型往往以预测股价或收益率为目标,同时因子投资策略也只是简单地使用已公布的数据。本文作为产品设计,围绕“预测公司基本面而非股价”的理念,弥补了传统因子投资的不足,提供了一个更优的量化投资产品。本产品的核心是利用大量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出的、能够预测公司基本面因子的量化模型,称为前瞻因子模型(LFM)。具体地,在选定变量,以及获取和预处理数据之后,本文将数据集分割成了样本内训练集和样本外测试集。然后,本文从若干模型中挑选出了LSTM神经网络作为LFM的结构,并在样本内进行了十折交叉验证,结果表明LSTM能够适应本文的任务;在样本外进行回测时,本文以LFM在样本外的预测结果为基础,得到了每个交易日的交易信号,满仓、等权重地持有25只股票,在2016年10月3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取得了44.6%的累计收益率和13.76%的年化收益率,远超本策略对标的传统单因子策略;和业绩基准沪深300比较,本策略收益率的波动略大,但也换取了很高的超额收益,因此Sharpe Ratio、Sortino Ratio都较高,明显跑赢了基准。最后本文对策略的回测结果进行了归因分析:从Brinson归因分析的结果来看,由于本策略一直保持满仓,超额收益中主动配置的影响较小,超额收益主要来自标的选择的影响,即本策略是靠选股来战胜市场的;从因子分析来看,FF五因子分析和Barra因子分析都表明本策略偏好配置中小盘的成长股,但不倾向于配置大盘股和价值股。总之,本文设计的产品在样本外的业绩显着优于传统因子投资策略和沪深300指数,并通过对LFM的模型评估和投后的归因分析,找到了本产品的选股风格和收益来源,是值得投资者信赖的量化投资策略。此外,本文为基本面预测模型提供了新的实用价值,并为金融数据分析的模型选择、因子投资的研究思路提供了参考。

韦远[4](2019)在《战略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商业环境的动荡伴随着巨大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战略风险,但是传统的战略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在应对动荡性环境变化时却存在诸多局限。而弹性领域的相关研究关注应对变化能力的构建而非评估不可知的外部变化,这给传统战略风险评估方法的改进带来了契机。基于上述,本研究先后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从弹性视角对战略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奠定了基于弹性视角的战略风险评估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与逻辑演绎的方法,本文借鉴弹性及风险管理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建构了战略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即面对商业环境动荡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企业战略风险管理与评估的重点转变为自身组织弹性的构建与评估。关于组织弹性的具体构成要素,本研究依系统思维将组织弹性视为由组织的资源、结构、文化与外部环境关系共同作用涌现出来的能力。(2)构建了基于组织弹性评价的战略风险评估框架体系。这部分通过系统性文献回顾与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组织弹性领域文献进行全面的搜索和筛选,归纳整理现有文献对组织弹性的概念化与操作化方式,以及汇总和整理组织弹性相关特征指标,最终提取组织弹性四个基本构成要素的具体特征及其细分指标,以满足所构建的组织弹性评价框架的内容效度。(3)开发了应用于战略风险评估的组织弹性评价指标测量工具。基于文献汇集整理所构建的组织弹性指标体系,这部分结合现有文献研究对各项指标内涵的解释,并借鉴相关成熟量表设计测量条目,在通过专家归类方法对调查问卷的题目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后,依次开展方便样本前期测验、小规模样本中试研究、大规模样本验证分析来检验测量量表的信效度,经过多次修改调整最终形成并确定合理有效的组织弹性评价与测量工具。(4)检验了组织弹性、企业创新与长期绩效间的关系。这部分利用本研究所开发的组织弹性测量工具,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收集的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组织弹性、企业创新与长期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这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组织弹性评价框架与测量工具构建的理论效度,另一方面分析了组织弹性与企业绩效表现之间关系的中间机制。(5)进行了基于组织弹性的战略风险案例评价应用研究。运用本研究开发与验证的基于组织弹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战略风险评估框架,通过证据推理法对四家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工业区的服装制造企业进行实例评价,通过横向比较对四家案例企业的组织弹性评价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及针对性地提出四家案例企业提升组织弹性的方法和路径的建议。本研究的贡献是提出围绕组织弹性构建的战略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与评估工具,弥补了传统战略风险评估方法在商业环境不确定性变化应对上的缺陷,助力企业通过诊断自身组织弹性以增强企业应对商业环境变化的能力。

上海科瑞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5](2019)在《物业服务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前言上海科瑞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绿地集团全资子公司绿地物业基础上改制成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科瑞物业持续分阶段进行管作分离、现代物业服务专业管家、物业服务集成商的企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并成为中物协行业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研究中心两次在该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后召开了研讨会。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发展,公司制定并实施了2014—2019年的战略规划,同时将风险管理纳入了战略管理,由此开始了较系统的风险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公司2017年专门制订并下发了《风险管理规程》(试行稿),加上企业标准、Q/E/O管理体系与物业服务管控系统的不断成熟,表面上各项风险都得到了提示,风险管理在制度上已经初具模样。但现实是残酷的,一个又一个实际发生的案例告诉我们,

蔡琳俐[6](2019)在《柯萨奇B3病毒用于肝癌治疗的探索与基于上市药物库的抗肝癌药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六的恶性肿瘤,每年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数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我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每年有超过30万的人口死于肝癌。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十分有限,且存在预后效果差、复发率高等问题。近年来,溶瘤病毒药物发展十分迅速,在多种肿瘤治疗上显示出良好效果,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肠道病毒是一种主要导致儿童手足口病的小RNA病毒。前期研究显示,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肺癌、结直肠癌细胞具有良好的溶瘤活性,具有发展为溶瘤病毒的良好潜力。本研究将更加全面地分析CVB3对多种不同肿瘤细胞的溶瘤活性,初步揭示CVB3的溶瘤活性谱,并重点探讨CVB3应用于发展针对肝癌的新型溶瘤病毒的可行性,及开展新型抗肝癌药物的评价研究。本研究首先在体外考察CVB3分别对属于15种不同癌种的33株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初步系统地考察了CVB3的溶瘤效果与潜力。研究结果显示,CVB3除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效果外,对肝癌、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多种不同癌种的肿瘤细胞也具备较强的杀伤能力,具有较为广谱的溶瘤活性。研究发现,CVB3对肝癌细胞普遍具有较高的溶瘤活性。在体外杀伤评价实验中,CVB3对本研究使用的全部8株肝癌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在较低的攻毒剂量下(MOI=0.01)也可显着杀伤上述8株肝癌细胞。本研究进一步应用人肝癌细胞裸鼠成瘤动物模型评价了CVB3在动物体内对肝癌细胞肿瘤的杀伤效果。结果显示,CVB3在体内可显着抑制裸鼠体内的肝癌细胞HepG2肿瘤的生长,并造成肿瘤细胞的坏死。本研究进一步对CVB3的溶瘤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肝癌细胞存在的CVB3病毒受体CAR蛋白的较高水平表达可能是肝癌细胞对CVB3易感的重要原因,CVB3感染可诱导肝癌细胞发生凋亡,并导致被感染细胞释放DAMPs。本研究同时也应用体外评价方法初步开展了在上市药物库中开展了潜在肝癌抑制或治疗药物的筛选研究。该研究目的在于应用“老药新用”策略筛选可能的具有肝癌抑制能力的已上市药物,同时也为将来可能的溶瘤病毒联用药物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通过对1818种小分子药物的抗肝癌细胞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其中有30种药物分子具有一定的抗肝癌细胞活性,可进一步作为抗肿瘤候选药物开展后续研究。其中,金诺芬具有相对较好的抗肝癌细胞活性,通过8株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实验显示,该药物具有发展成抗肝癌药物的潜力。综上所述,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CVB3对人肿瘤细胞的溶瘤活性谱,发现了 CVB3具有良好的抗肝癌能力,具有发展为新型肝癌治疗溶瘤病毒药物的良好潜力。同时,本研究也筛选获得了一些具有抗肝癌潜力的小分子药物。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新型肝癌治疗药物与方法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郑梦竹[7](2018)在《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老药新用策略发现靶向抗癌药物》文中指出本文共包括两部分,第一章基于肿瘤代谢关键酶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的突变蛋白结构,虚拟筛选出评分较高的化合物,通过体外酶活性,MST结合,细胞以及荷瘤CB-17/Icr-scid小鼠论述克罗米芬等的靶向抗癌作用;第二章对TOPK激酶同源建模,通过虚拟筛选,发现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和已成药化合物HJ001能够靶向TOPK激酶在体内外抑制肿瘤生长。第一章基于IDH1蛋白质结构的抗癌药物筛选与活性评价背景: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是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酶,其催化异柠檬酸(ICT)向α-酮戊二酸(α-KG)转化,经证实,突变IDH酶在多种人类癌症中被观察到。在人类IDH的三种同工酶中,最近在某些癌症中发现了IDH1的体细胞突变,包括近80%的II-III级胶质瘤,45%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33%-50%成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除脑肿瘤外,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结直肠癌等癌症中也已检测到IDH1突变。突变酶可催化α-酮戊二酸NADPH依赖性还原为2-HG。2-HG已被证实是α-KG依赖性双加氧酶的抑制剂,细胞内高浓度的2-HG可能导致组蛋白和DNA的甲基化,从而导致肿瘤发生。总之,这些发现表明突变IDH1的新型特异性抑制剂可能成为神经胶质瘤,AML和其他具有IDH1突变的癌症的新疗法。目前,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虚拟筛选在早期药物发现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果与讨论:在本章节中,我们进行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虚拟筛选以寻找IDH1突变酶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进一步的体内外实验验证,我们发现促排卵药克罗米芬是IDH1突变酶的新型抑制剂,可以降低细胞和肿瘤中2-HG的水平,体内研究表明,克罗米芬在100 mg/kg和50 mg/kg剂量下显着抑制HT1080细胞荷瘤的CB-17/Icr-scid小鼠的肿瘤生长。另外,我们通过虚拟筛选的方法,从真菌中分离鉴定的天然产物中发现了具有全新1,8-dioxaspiro[4.5]decane核心碳架结构的杂萜化合物asperspiropene A,对IDH1R132H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活性,其能够显着降低高表达IDH1R132C突变细胞HT1080中2-HG的水平,降低突变细胞中H3K9me3的表达。Asperspiropene A是首个报道有IDH1R132H抑制活性的真菌代谢产物,其可作为IDH1R132H突变酶的潜在抑制剂来开发。同时,我们首次运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方法发现灵芝提取物天然类固醇wm-49为突变IDH1的新性抑制剂,MST和热迁移验证wm-49与IDH1R132H特异性结合。酶学研究表明,wm-49与底物α-KG和辅因子NADPH显非竞争性抑制关系。细胞生物学研究证实wm-49可以减少细胞内2-HG的浓度,同时降低HT1080细胞中H3K9me3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wm-49有希望成为癌症个体化治疗中的先导化合物或候选药物。第二章基于TOPK结构的化合物数据库虚拟筛选、活性评价背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性T细胞来源的蛋白激酶(T-LAK cell-originated protein kinase,TOPK)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在乳腺癌,结肠癌,肺癌和神经胶质瘤癌细胞等多种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但在除了胎儿组织和睾丸生殖细胞外的正常组织中很难检测到。在分子研究中,TOPK参与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凋亡过程。基于这些发现,TOPK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然而目前在研的两个抑制剂HI-TOPK-032和OTS964由于其溶解性和毒性问题,进入临床尚需很长时间。结果与讨论:在本章中,前期合作项目从FDA批准的药物数据库中筛选出泮托拉唑作为TOPK的抑制剂。泮托拉唑通过直接与TOPK结合发挥体内外活性。受泮托拉唑结果的启发,我们推测其他质子泵抑制剂也可能作为TOPK抑制剂。通过虚拟筛选,微量热泳(MST)和细胞毒活性测定法筛选临床使用的七种质子泵抑制剂(PPIs)。发现新型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通过抑制TOPK显示出更有效的抗肿瘤活性。除此之外,我们通过筛选ZINC数据库中已成药的数据库发现HJ001是潜在的TOPK抑制剂。体内荷瘤实验证实,HJ001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使用SW1990和ES-2荷瘤小鼠模型,我们发现用HJ001能较好的提高荷瘤小鼠的生存率,并且抑制SW1990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肝脏和胰腺转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J001是TOPK特异性抑制剂,在体外和体内都能特异性抑制TOPK,其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癌症的方法。

齐齐[8](2018)在《工作调节焦点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依靠创新获取竞争优势,如何提升员工创造力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吞噬企业的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以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知识经济等趋势给组织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使企业更具创造性。当组织及其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创造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为了生存,适应和获得竞争优势,组织需要释放员工的天赋创造潜能,因为员工的创造性想法可以用作组织创新,变革和竞争力的基石。然而从工作场合员工创新的实践情况来看,企业注重员工突破性创造力的开发和实用,忽略员工渐进性创造力。因此,区分员工创造力类型,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员工创造力治理机制是促进我国企业创新管理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通过对员工创造力、调节焦点、创新自我效能和知识检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从整体上厘清相关研究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现状,然后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资源匹配理论,构建工作调节焦点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模型,探究工作调节焦点的影响结果,通过知识检索分析作用机理,通过创新自我效能调节拓展工作调节焦点的作用边界。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分析、bootstrap中介效应分析、层次回归模型等计量统计方法,对正式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提出的模型和研究假设。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工作调节焦点对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促进焦点与渐进性创造力不显着相关,与突破性创造力显着相关,所以促进焦点对突破性创造力比对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更强烈;工作防御焦点与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均显着相关,但后者的路径系数要大于前者,所以工作防御焦点对渐进性创造力比对突破性创造力的影响更强烈。这表明,促进焦点的员工追求突破性创造力,而防御焦点的员工更偏好渐进性创造力。2.不同类型的工作调节焦点对知识检索(经验交叉应用、外部知识扫描和内部知识扫描)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可知,促进焦点的员工选择采取的知识检索行为不同于防御焦点的员工。相较工作防御焦点,工作促进焦点对经验交叉应用的影响更强烈;相较工作防御焦点,工作促进焦点对外部知识扫描的影响更强烈;相较工作促进焦点,工作防御焦点对内部知识扫描的影响更强烈。因此,工作促进焦点的员工更偏好选择经验交叉应用和外部知识扫描,进行知识检索行为,工作防御焦点的员工则更偏好选择内部知识扫描,进行知识检索行为。可见,不同类型的工作调节焦点对知识检索具有不同的影响。3.不同的工作调节焦点对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不同实证结果显示:经验交叉应用在促进焦点和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关系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经验交叉应用在防御焦点和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关系中不存在中介作用;外部知识扫描在促进焦点与防御焦点和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关系中均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内部知识扫描在防御焦点和员工渐进性创造力关系中不存在中介作用;内部知识扫描在防御焦点和员工渐进性创造力关系中存在完全中介作用。整体而言,知识检索(经验交叉应用工、外部知识扫描和内部知识扫描)解释了工作调节焦点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内在作用机理,也解释了不同的工作调节焦点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差异性影响的原因。4.创新自我效能在工作调节焦点和知识检索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引入并引入创新自我效能变量,分析创新自我效能在工作调节焦点和知识检索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探究创新自我效能对创造力的影响。我们使用层次回归模型,并模型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自我效能在工作促进焦点和经验交叉应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着,在工作促进焦点和外部知识扫描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着,在防御焦点和内部知识扫描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着。因此,个体的创新自我效能特质可以显着调节工作调节焦点和知识检索关系的强弱,进而对员工创造力产生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基于调节焦点理论,厘清工作调节焦点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差异性影响,并通过假设检验,证明不同的工作调节焦点对不同类型创造力影响的差异性,弥补了领域内理论研究的缺陷。2.基于资源匹配理论,阐明不同工作调节焦点对知识检索方式的偏好,并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工作促进焦点的员工更偏好选择经验交叉应用和外部知识扫描进行知识检索,而工作防御焦点的员工则更偏好选择内部知识扫描进行知识检索。这以发现有助于启发管理者通过何种机制,管理员工创新。3.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从个体认知风格和工作调节焦点互动的是视角,探究工作调节焦点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边界,拓宽了领域研究思路,丰富了领域研究内容。

郭春丽[9](2018)在《基于市场调研的服装商品企划优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环境之下,中国服装企业面临新的行业形势,而品牌企业的竞争优势日益显现。现如今服装企业以商品企划作为实现营销目标的重要手段,将商品有规划和管理的投入市场当中,但是也伴随着出现了很多隐形的问题,有待解决。虽然商品企划已经成为服装企业的品牌核心竞争力,而服装市场调研是商品企划的基础,要掌握商品企划的流程与各个环节,必须做好服装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调研就是用科学的手法和手段收集商品企划各个流程与环节的有关资料信息。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发现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的应用状况调研分析,以深度访谈的方法发掘公司出现的问题,再结合以D品牌为案例,进行优化分析研究。市场调研在服装企业的商品企划中作为预测市场的手段被利用,但是发现公司内部缺乏市场调研方法与步骤,从而使市场调研的分析结果为下一季度的商品企划案提供的参考不够严谨与科学,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会错失发掘市场空间与机遇的好时机,损失了公司的利益。在本文中运用文献与理论研究法整理服装商品企划及服装市场调研的相关理论综述;再运用深度访谈法访问服装商品企划众多专家,探索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中的运用状况,并提出优化的方法;最后使用实地考察法与实践研究方法,以笔者在D品牌实习期间,所了解到的公司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中的应用状况分析,结合深度访谈结果分析,提出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优化与应用方法,并运用实地调查法与二手资料分析法对流行趋势、卖场、竞争品牌进行2018年春夏市场调研分析,为D品牌的2018春夏商品企划设计做科学参考,从而设计出D品牌的2018春夏商品企划。

于洋[10](2017)在《多靶点抗血管新生肽ES2-AF的透明质酸化修饰及修饰物的生物活性、靶向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皮抑素(Endostatin,ES)是一个分子量为20kDa的多肽,最早是从小鼠血管内皮瘤中分离出来的,成为首个被发现的内源性抑制血管新生的细胞外基质片段,同时也是被研究最多的内源性血管新生抑制剂。ES中有一段可高效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的序列ES2(60-70,IVRRADRAAVP),其体内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活性约为完整ES序列的3倍。Anti-fltl肽(GNQWFI,AF)是从位置扫描合成肽组合文库中通过一个包含纯化的重组VEGF及嵌合受体的扫描系统遴选出来的一种VEGFR1选择性的六肽。AF肽可特异地与VEGFR1结合,从而抑制VEGFR1与一系列配体,如VEGFA、VEGFB、PIGF等的相互作用。与其他VEGFR1的单克隆抗体或RNA拮抗剂不同,AF肽是一种能够通过较低生产成本简易合成的非免疫原性的六肽,这些优点决定了其适合在临床应用,但是存在水溶性较差的缺点。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种从牛眼玻璃体中发现的、带负电荷的、非硫酸化的线性糖胺聚糖,重复二糖单元为β-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D-葡萄糖醛酸,其生物可降解和高载药性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HA可通过与细胞及细胞间质的受体作用调节肿瘤细胞侵袭、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纤维细胞中病毒的转化、胚胎组织形成等过程。有四种HA特定受体存在于细胞膜表面——CD44、RHAMM(Receptor for HA-Mediated Motility)、IVd4 和 LEC,这之中在肿瘤部位表达较多的是CD44。AF和ES2在活性方面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如果将这两个肽的序列融合在同一个肽中,有望获得更好的生物活性、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长的半衰期。为此,我们设计了序列为IVRRADRAAVPGGGGGGNQWFI的肽链,将其命名为ES2-AF,并利用可以靶向肿瘤部位高表达的CD44受体的HA对其进行化学修饰,期待修饰后的多肽溶解性更好、靶向性更强、半衰期更长,从而更好的在体内更好的发挥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本课题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ES2-AF的合成与表征采用Fmoc固相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ES2-linker(GGGG)-AF肽,由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纯化,纯度均可达95%以上,并进行了结构的确证。2.HA-ES2-AF的合成与表征由于HA溶于水但不溶于有机溶剂,为了下一步的偶联反应,首先用四丁基氢氧化铵对其进行离子交换,形成可溶于DMSO的HA-TBA结合物。HA-TBA分子经卡特缩合剂(BOP)活化羧基后,与ES2-AF、DIPEA(N,N-二异丙基乙胺)反应得到HA-ES2-AF结合物。经1H NMR核磁结果分析表明ES2-AF成功被HA修饰,连接率93.75%,平均每HA链上连结60个ES2-AF肽。3.ES2-AF与HA-ES2-AF的生物活性研究3.1 ES2-AF及HA-ES2-AF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1)采用MTT法评价了抗内皮细胞增殖作用,ES2与ES2-AF在体外均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呈现随浓度增加的趋势。当ES2-AF浓度分别为5μg/mL、50 μg/mL、1000μg/mL、2000μg/mL、500μg/mL 时,其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11.37%±6.09%)、(13.63%±4.92%)、(17.61%±5.59%)、(16.74%±4.57%)、(27.49%士5.56%)。经 HA 修饰后的结合物 HA-ES2-AF 也在体外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当其肽浓度分别为表5 μg/mL、50μg/mL、100μg/mL、200μg/mL、5000μg/mL时,其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6.67%±4.92%)、(12.01%±8.13%)、(16.96%±5.23%)、(24.37%±8.97%)、(36.40%±7.65%)。(2)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测定了抑制内皮细胞转移的作用。以PBS作为空白对照,当药物肽浓度均为200 μg/mL时,AF、ES2与ES2-AF三组发生细胞转移的个数分别为(229±11)、(254±4)、(255±13)。AF、ES2 与 ES2-AF 三组药物对于内皮细胞转移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差异不大,说明三组实验药物对于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并没有很大差异。当肽浓度均为200μg/mL时,ES2-AF、HA&ES2-AF混合物、HA-ES2-AF结合物三组发生细胞转移的个数分别为(255±13)、(202±24)、(170±7),HA-ES2-AF 表现出了最强的抑制内皮细胞转移的作用,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3)利用管腔形成实验研究了 ES2-AF、HA-ES2-AF等对内皮细胞EAhy926形成血管的影响。用PBS作为空白对照,AF与ES2在各浓度时抑制体外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作用相差不大,但ES2-AF对于内皮细胞管腔的形成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AF和ES2。在肽浓度均为25 μg/mL、100 μg/mL、200 μg/mL时,AF组的节点数分别为(99± 19)、(75± 17)、(63± 12),ES2组的节点数分别为(67± 14)、(72±3)、(61±5),HA-ES2-AF 组的节点数分别为(32±3)、(17±6)、(19±5)。由此可见,HA-ES2-AF对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抑制作用在所有给药组中是最强的,说明利用HA对多肽的化学修饰提高了其抑制内皮细胞官腔形成的能力。(4)采用ELISA方法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原理测定了 AF、ES2、ES2-AF及HA-ES2-AF对于VEGF及其受体VEGFR1(Flt-1)结合的抑制能力。ES2与ES2-AF均表现出比AF更强的抑制能力,其中ES2-AF的抑制作用略强于ES2。HA-ES2-AF在 5 μg/mL~200 μg/mL 范围内的相对值分别为(83.24%±0%)、(55.01%±0.07%)、(51.04%士0.09%)、(41.25%±0.01%)、(37.76%±0.03%),说明 HA-ES2-AF对VEGF及其受体VEGFR1(Flt-1)结合的抑制能力呈浓度依赖性提高。较高浓度时HA-ES2-AF抑制VEGF及其受体VEGFR1(Flt-1)结合的能力明显高于ES2-AF肽。3.2 ES2-AF及HA-ES2-AF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实验中,与生理盐水组进行相比,AF在实验剂量下对CAM血管生成没有明显抑制作用;ES2-AF组在5 μg/mL、25 μg/mL、50 μg/mL时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2.03%±0.10%)、(22.84%±0.19%)、(19.26%±0.03%),表现出比ES2更高的体内抗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并呈现剂量相关。HA与ES2-AF混合物中HA的加入并没有对ES2-AF在动物体内的抑制CAM血管生成产生较大影响。而HA-ES2-AF组在5 μg/mL、25 μg吨/mL、50 μg/mL时新生血管面积百分比分别为(9.67%±0.03%)、(10.12%±0.01%)、(13.10%±0.04%),与ES2-AF及混合物组相比抑制CAM血管生成的活性明显提高。4.HA-ES2-AF的靶向能力研究4.1体外与CD44受体结合能力研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研究了 HA-ES2-AF在体外对肿瘤细胞表面受体CD44的结合能力。以HA为阳性对照,研究了 HA-ES2-AF、ES2-AF与CD44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筛选合适的pH将CD44蛋白锚定于CM5芯片表面,使样品流过芯片,通过Biacore T200的分析软件得出以下三种样品与CD44蛋白结合的 KD值:HA 为 4.198×10-11 mol/L,HA-ES2-AF 为 4.779×10-10mol/L,ES2-AF为3.011×10-4mol/L,即样品与CD44结合能力的排列顺序为:HA>HA-ES2-AF》ES2-AF,经过HA的修饰HA-ES2-AF结合物对细胞表面受体CD44的结合能力较修饰前的肽有十分显着的提升,具有潜在的体内肿瘤部位靶向能力。4.2体内组织分布研究通过活体成像技术研究了 HA-ES2-AF在体内组织分布情况。将ES2-AF与HA-ES2-AF用FITC标记,分别给药于荷黑色素瘤裸鼠,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进行拍照记录。通过比较发现HA-ES2-AF-FTIC在裸鼠体内分布代谢时间较长,即HA-ES2-AF-FITC的体内血浆半衰期较长,证明了化学修饰有助于增强多肽的稳定性,这与后面药代动力学实验的结果一致;分布于肿瘤部位的药物增多,表明经HA修饰的ES2-AF-FITC在荷瘤裸鼠体内对于肿瘤部位有一定的靶向性,证明了糖基化修饰有助于提高多肽的靶向分布能力,这与SPR实验的结果相符合。5.HA-ES2-AF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本实验选用Wistar大鼠作为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模型,通过比较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现,与ES2-AF相比,HA-ES2-AF在大鼠体内的循环时间明显延长,半衰期由2.79 h延长至18.07 h,平均滞留时间MRT由4.68 h增加至13.18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也由2887.80 mg/L·h增大至10694.70 mg/L·h,血浆清除率CL也有所下降。较长时间的维持高血药水平有助于减少给药剂量或降低给药频率。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结论主要有:(1)成功固相合成了纯度在95%以上的ES2-AF肽,其体内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高于ES2或AF。(2)成功完成HA对ES2-AF的化学修饰及结构表征,平均每HA链上连结60 个 ES2-AF肽。(3)HA-ES2-AF表现出比ES2-AF和HA&ES2-AF混合物更强的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与迁移的能力、更强的抑制VEGF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以及更强的抑制CAM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4)利用SPR和活体成像技术发现,HA-ES2-AF比ES2-AF具有更强的CD44结合能力,并表现出一定的体内肿瘤部位靶向性和更长的体内分布代谢时间。(5)HA-ES2-AF的体内半衰期是ES2-AF的6.48倍,有助于减少给药剂量或降低给药频率。

二、36ES2本季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6ES2本季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环境责任
    2.2 企业可持续性
    2.3 企业环境战略
    2.4 绿色创新
    2.5 利益相关者整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2 理论框架
    3.3 研究假设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问卷设计
    4.2 变量设计与测量
    4.3 数据收集与控制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5.3 假设检验
    5.4 研究结果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建议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国主要城市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同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重难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集聚
        2.1.2 产业结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理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
        2.3.2 金融集聚问题研究
        2.3.3 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研究
        2.3.4 文献述评
第3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水平的综合测度
    3.1 研究区域概述
    3.2 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发展的整体现状
    3.3 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水平综合指标体系
        3.3.1 传统的单指标测度方法
        3.3.2 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综合指标评价及数据说明
        3.4.1 系统指标评价:TOPSIS熵权法
        3.4.2 数据来源说明
    3.5 金融集聚及产业结构水平测度结果
        3.5.1 基础指标权重
        3.5.2 测度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4.1 耦合协调模型建立
        4.1.1 系统耦合机理剖析
        4.1.2 耦合度模型
        4.1.3 耦合协调度模型
    4.2 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的耦合测度
        4.2.1 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样本特征
        4.2.2 “金融—产业”耦合水平的时空分布
        4.2.3 “金融—产业”协调水平的时空分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5.1 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
        5.1.1 全局空间自相关(GSA)
        5.1.2 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
        5.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结果
    5.2 空间非均衡性分析
        5.2.1 基尼系数Dagum分解方法
        5.2.2 八大综合经济区总体差异
        5.2.3 综合经济区组内差异
        5.2.4 综合经济区组间差异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变
    6.1 统计分布动态
        6.1.1 非参数方法:核密度估计
        6.1.2 协调度的动态分布特征
    6.2 动态演变规律
        6.2.1 传统及空间马尔科夫链
        6.2.2 全局动态演变规律
        6.2.3 空间关联下的演变规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启示及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3)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量化预测—前瞻因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股价与基本面因子的关系
        1.2.2 利用基本面信息对未来基本面进行预测
    1.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基础理论
    2.1 量化投资基础理论
        2.1.1 均值方差模型
        2.1.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2.1.3 套利定价理论(APT)
        2.1.4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2.2 机器学习基础理论
        2.2.1 神经网络
        2.2.2 过拟合问题
        2.2.3 主成分分析法(PCA)
3 量化预测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3.1 自变量的选取和处理
    3.2 因变量的选取和处理
    3.3 小结
4 前瞻因子模型(LFM)的选择与搭建
    4.1 模型结构的选择
    4.2 模型的交叉验证和搭建
    4.3 模型评估
    4.4 小结
5 投资回测和归因分析
    5.1 股票筛选
    5.2 投资回测
    5.3 归因分析
        5.3.1 业绩分析
        5.3.2 Brinson归因分析
        5.3.3 因子分析
    5.4 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策略总结
    6.2 研究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4)战略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研究问题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章节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回顾
        2.1.1 企业风险
        2.1.2 战略风险
        2.1.3 战略风险管理
        2.1.4 文献述评
    2.2 弹性研究对战略风险管理的启示
        2.2.1 不同学科领域的弹性研究综述
        2.2.2 组织弹性与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创新
        2.2.3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的战略风险管理
    2.3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的战略风险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组织弹性的战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3.1.1 计划阶段
        3.1.2 执行阶段
        3.1.3 报告阶段
    3.2 文献描述性统计
    3.3 组织弹性概念界定分析
        3.3.1 不同观点的比较
        3.3.2 概念界定与区分
    3.4 组织弹性评价指标整合
        3.4.1 冗余性资源
        3.4.2 有机式结构
        3.4.3 乐变性文化
        3.4.4 外部互惠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织弹性的战略风险指标测量工具
    4.1 问卷题目设计
    4.2 专家归类分析
        4.2.1 Q-sort方法
        4.2.2 第一轮专家归类
        4.2.3 第二轮专家归类
        4.2.4 修改汇总
    4.3 方便样本前期测验
        4.3.1 样本数据
        4.3.2 正态分布检验
        4.3.3 信度检验
        4.3.4 单维性检验
        4.3.5 效度检验
        4.3.6 修改汇总
    4.4 小规模样本中试研究
        4.4.1 样本数据
        4.4.2 正态分布检验
        4.4.3 信度检验
        4.4.4 单维性检验
        4.4.5 效度检验
        4.4.6 修改汇总
    4.5 大规模样本验证分析
        4.5.1 样本数据
        4.5.2 一阶因子模型检验
        4.5.3 二阶因子模型检验
        4.5.4 三阶因子模型检验
        4.5.5 测量模型整体评估
        4.5.6 修改汇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织弹性、企业创新与长期绩效关系研究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5.1.1 理论基础
        5.1.2 概念界定
        5.1.3 研究假设
        5.1.4 理论模型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测量
        5.2.2 抽样方法
        5.2.3 数据分析方法
    5.3 样本与数据
        5.3.1 样本统计
        5.3.2 回应偏差检验
        5.3.3 正态分布检验
        5.3.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 信效度检验
        5.4.1 组织弹性
        5.4.2 其他变量
        5.4.3 区别效度
    5.5 假设检验
        5.5.1 路径系数
        5.5.2 预测效度
        5.5.3 模型拟合度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组织弹性的战略风险评价应用研究
    6.1 指标体系
    6.2 评价方法
        6.2.1 基本构成要素
        6.2.2 指标组合算法
        6.2.3 备选方案排序
        6.2.4 IDS评价软件
    6.3 案例选择
    6.4 评价分析
        6.4.1 指标权重分配
        6.4.2 评价信息采集
        6.4.3 案例评价结果
    6.5 管理建议
        6.5.1 A公司
        6.5.2 B公司
        6.5.3 C公司
        6.5.4 D公司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企业应变能力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柯萨奇B3病毒用于肝癌治疗的探索与基于上市药物库的抗肝癌药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1. 肠病毒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
        1.1 肠道病毒概述
        1.2 人肠道病毒结构
        1.3 柯萨奇B3病毒(CVB3)简介
    2. 溶瘤病毒
        2.1 溶瘤病毒发展概述
        2.2 溶瘤病毒改造
        2.3 溶瘤病毒的作用机制
        2.4 溶瘤病毒的应用
        2.5 人肠道病毒用于溶瘤治疗
    3. 肝癌的介绍
        3.1 恶性肿瘤的社会负担
        3.2 肝癌的流行概况
        3.3 常见肝癌类型
        3.4 肝癌的发病发展相关机制
    4. 肝癌的治疗
        4.1 肝癌的常规治疗
        4.2 肝癌的免疫治疗
        4.3 针对肝癌的溶瘤病毒研究
        4.4 有潜在抗肝癌效果的老药新用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耗材
        1.3 常用试剂
        1.4 病毒株
        1.5 细胞株
        1.6 实验动物
        1.7 常用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常规细胞实验
        2.2 病毒生产与滴度测定
        2.3 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实验
        2.4 动物实验
        2.5 组织病理学分析
        2.6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结果与分析
    1. CVB3病毒的溶瘤谱
    2. CVB3针对肝癌细胞的溶瘤效果
        2.1 肝癌细胞株的信息
        2.2 CVB3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实验
        2.3 CVB3作用后肝癌细胞形态的变化
    3. CVB3病毒对肝癌的体内治疗效果
        3.1 CVB3病毒用于体内肝癌治疗的方案
        3.2 CVB3体内治疗肝癌效果的初步检测
        3.3 CVB3治疗对肿瘤组织的影响
    4. CVB3体内治疗对小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4.1 CVB3体内治疗体重监测
        4.2 CVB3治疗对小鼠各器官的影响
    5. CVB3溶瘤机制初步探索
        5.1 CVB3对HepG2细胞表面CAR表达的影响
        5.2 CVB3对HepG2细胞蛋白翻译的影响
        5.3 CVB3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5.4 CVB3对HepG2细胞释放DAMPs的影响
    6. 有潜在抗肝癌效果的药物筛选
        6.1 筛选策略
        6.2 初步筛选的候选药物
        6.3 初步评价金诺芬杀伤肝癌细胞
讨论
    1. CVB3作为溶瘤病毒的可行性
    2. CVB3具有治疗肝癌的潜在价值
    3. CVB3抗肝癌机制的初步探索
    4. 金诺芬使用的临床经验
    5. 溶瘤病毒治疗肝癌的未来趋势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内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老药新用策略发现靶向抗癌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总前言
第一章 基于IDH1蛋白结构的抗癌药物筛选与活性评价
    前言
    第一节 以IDH1突变酶为靶点的已知药物虚拟筛选
        1.实验仪器和方法
        1.1 虚拟筛选计算机
        1.2 IDH1突变酶蛋白质晶体结构及其处理
        1.3 数据库
        1.4 虚拟筛选
        1.5 化合物分析
        2.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IDH1、IDH1R132H、IDH1R132C的表达与纯化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质粒载体
        1.2 大肠杆菌菌株
        1.3 基因
        1.4 引物设计
        1.5 实验仪器
        1.6 实验材料
        1.7 常用试剂配制
        2 IDH1蛋白表达与纯化
        2.1 pET28a-IDH1重组质粒的构建
        2.2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2.3 蛋白表达检测
        2.4 IDH1、IDH1R132H、IDH1R132C的大量表达与纯化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IDH1体外酶活性抑制筛选及解离常数测定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IDH1酶抑制活性筛选
        2.2 微量热泳动实验
        3.结果与讨论
        3.1 虚拟筛选化合物对IDH1、IDH1R132H、IDH1R132C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2 克罗米芬酶活性抑制的选择性及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3.3 克罗米芬与AGI-5198酶作用机制比较
        3.4 克罗米芬以及AGI-5198与IDH1R132H的Kd值测定
    第四节 克罗米芬的体外、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
        1.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HT1080细胞内2-HG的含量测定
        2.2 WesternBlot
        2.3 细胞凋亡检测
        2.4 shRNA实验
        2.5 CCK-8细胞毒性效应
        2.6 免疫荧光实验
        2.7 动物实验分组及给药
        3 结果与讨论
        3.1 克罗米芬对HT1080细胞中2-HG含量的影响
        3.2 克罗米芬对HT1080细胞中H3K9me3表达量的影响
        3.3 克罗米芬促进HT1080细胞凋亡
        3.4 克罗米芬的作用靶点确证
        3.5 克罗米芬的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
        3.6 肿瘤组织与血清中2-HG含量的测定
        3.7 IHC分析结果
        3.8 克罗米芬对小鼠肝、脾、肾组织形态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节 以IDH1为靶点的天然产物的虚拟筛选及活性评价
        1 发现ASPERSPIROPENEA为癌症代谢关键酶IDH1的抑制剂
        2 发现灵芝提取物天然类固醇化合物WM-49为突变IDH1的新性抑制剂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基于TOPK结构的化合物数据库虚拟筛选、活性评价
    前言
    第一节 TOPK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和质粒
        1.2 酶和试剂
        1.3 TOPK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序列
        1.4 PCR引物的设计
        2 实验方法
        2.1 杆状病毒质粒构建
        2.2 将重组正确的质粒,转化入DH10Bac感受态
        2.3 从DH10Bac中提取Bacmid(杆状病毒载体构建)
        2.4 杆状病毒质粒转染昆虫细胞及病毒扩增
        2.5 蛋白小量表达检测
        2.6 SF9细胞的冻存及复苏
        2.7 大量表达病毒扩增
        2.8 TOPK大量表达
        3.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TOPK结晶条件的探索
        1 实验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质结晶条件的筛选
        2.2 结晶条件的进一步优化
        2.3 蛋白晶体衍射数据收集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质子泵抑制艾普拉唑靶向TOPK抑制肿瘤的生长
        1 实验方法
        1.1 基于TOPK结构的虚拟筛选
        1.2 MST测定化合物与TOPK酶的结合能力
        1.3 细胞内信号通路实验
        1.4 化合物作用于TOPK靶点的确证实验
        1.5 细胞核Hoechst33342染色
        1.6 细胞周期检测(G1)
        1.7 小鼠移植性肿瘤实验
        2.结果与讨论
        2.1 MST(微量热泳动仪)测定质子泵抑制剂与TOPK酶的结合能力
        2.2 艾普拉唑体外抗癌细胞增殖作用
        2.3 艾普拉唑在细胞水平抑制TOPK,诱导细胞凋亡
        2.4 敲低TOPK减弱艾普拉唑对TOPK高表达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2.5 艾普拉唑在体内通过抑制TOPK而阻断肿瘤的生长
        3 小结
    第四节 HJ001靶向TOPK激酶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荷瘤小鼠生存率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虚拟筛选预测HJ001能和TOPK结合,抑制HCT116细胞生长
        3.2 HJ001对SW1990和HCT11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2.1 CCK-8法检测
        3.2.2 EdU法检测
        3.2.3 免疫荧光检测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
        3.2.4 HJ001明显抑制HCT116细胞的克隆形成
        3.3 HJ001诱导TOPK高表达肿瘤细胞凋亡
        3.3.1 细胞核Hoechst33342染色
        3.3.2 AnnexinV/PI凋亡双染
        3.3.3 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的表达水平
        3.3.4 HJ001对TOPK高表达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
        3.4 HJ001对ES-2、SW1990和HCT11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5 HJ001对TOPK下游HistoneH3磷酸化的影响
        3.6 HJ001对细胞内p-21,p-CDC2,p53,p-RSK表达水平的影响
        3.7 HJ001对正常细胞LO2,Vero的存活率的影响
        3.8 敲低HCT116细胞内TOPK的表达后,HJ001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9 HCT116细胞中CETSA热迁移实验
        3.10 HJ001在体内通过抑制TOPK而阻断肿瘤的生长
        3.10.1 HJ001对A549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非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影响
        3.10.2 HJ001对HCT116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结肠癌生长的影响
        3.10.3 HJ001抑制荷瘤小鼠体内胰腺癌的生长及转移
        3.10.4 HJ001影响荷瘤CB-17/Icr-scid小鼠的生存率
        4.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工作调节焦点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员工创造力
        2.1.1 创造力概念界定
        2.1.2 创造力与创新的区别与联系
        2.1.4 创造力的维度
        2.1.5 创造力的研究现状
    2.2 调节焦点
        2.2.1 调节焦点概念
        2.2.2 调节焦点测量
        2.2.3 调节焦点与工作行为
    2.3 知识检索
        2.3.1 知识与创新
        2.3.2 知识检索的概念
        2.3.3 知识检索的维度
    2.4 创新自我效能
        2.4.1 自我效能概念
        2.4.2 创新自我效能概念
        2.4.3 创新自我效能测量
        2.4.4 创新自我效能与个体创新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基础理论、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
    3.1 基础理论
        3.1.1 社会认知理论
        3.1.2 资源匹配理论
        3.1.3 调节焦点理论
    3.2 理论模型构建
    3.3 研究假设
        3.3.1 工作调节焦点和员工创造力
        3.3.2 工作调节焦点和知识检索
        3.3.3 知识检索和员工创造力
        3.3.4 知识检索的中介作用
        3.3.5 创新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量表设计、预调研和正式调研
    4.1 量表设计
        4.1.1 量表设计原则
        4.1.2 问卷基本结构
        4.1.3 变量量表设计
    4.2 预调研
        4.2.1 预试样本数据收集
        4.2.2 初始量表题项筛选方法
        4.2.3 工作调节焦点量表的题项筛选
        4.2.4 知识检索量表的题项筛选
        4.2.5 员工创造力量表的题项筛选
        4.2.6 创新自我效能量表的题项筛选
    4.3 正式调研
        4.3.1 正式调研问卷
        4.3.2 问卷发放与收集
        4.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
    5.1 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1.1 信度分析
        5.1.2 效度分析
    5.2 假设检验
        5.2.1 人口统计变量对内生变量的影响
        5.2.2 工作调节焦点对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分析
        5.2.3 工作调节焦点、知识检索和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分析
        5.2.4 创新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启示和建议
    6.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预调研问卷
附录2 正式调研问卷
附录3 预试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附录4 正式调研中测量题项描述性统计分析
附录5 正式调研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附录6 Mplus的命令行
附件7 问询Tierney教授创新自我效能量表的邮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市场调研的服装商品企划优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服装企业的发展背景
        1.1.2 商品企划—品牌核心竞争力
        1.1.3 市场调研是实现我国品牌服装商品企划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现状
        1.2.1 市场调研的发展现状
        1.2.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图
    1.5 创新点、难点与重点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架构
    2.1 服装商品企划相关理论
        2.1.1 服装商品企划的概念
        2.1.2 服装商品企划的流程
        2.1.3 服装商品企划的原则
        2.1.4 服装商品企划的品牌战略
        2.1.5 文献评述
    2.2 服装市场调研相关理论
        2.2.1 服装市场调研的概念
        2.2.2 服装市场调研的意义及作用
        2.2.3 服装市场调查法方法分类
        2.2.4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中的应用现状调研分析
    3.1 访谈问卷设计
        3.1.1 访谈问卷影响因素筛选
        3.1.2 问卷设计方法
        3.1.3 访谈问卷信息
        3.1.4 调研结果分析
    3.2 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的应用状况分析
        3.2.1 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中的重要作用
        3.2.2 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2.3 市场调研在服装商品企划中的优化与应用
    3.3 本章小结
4 市场调研在D品牌商品企划优化与应用分析
    4.1 D品牌概述
        4.1.1 公司简介
        4.1.2 D品牌简介
        4.1.3 D品牌商品企划的品牌战略
    4.2 市场调研在D品牌商品企划中的优化与应用
        4.2.1 传统市场调研在D品牌商品企划中的应用
        4.2.2 市场调研在D品牌商品企划研中的优化
    4.3 市场调研在D品牌商品企划的应用实践
        4.3.1 流行趋势调研
        4.3.2 卖场调研
        4.3.3 竞争品牌调研
    4.4 D品牌2018春夏商品企划设计
        4.4.1 市场调研资料的整合
        4.4.2 主题理念的确定
        4.4.3 服装品类组合
        4.4.4 销售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局限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市场调研在品牌服装商品企划中的应用状况调研问卷
附录2 访谈专家列表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10)多靶点抗血管新生肽ES2-AF的透明质酸化修饰及修饰物的生物活性、靶向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 内皮抑素及其活性片段
        1.1.1 内皮抑素的来源、片段及生物活性
        1.1.2 ES及其活性片段的作用机制
    1.2 Anti-flt1肽概述
    1.3 蛋白质、多肽药物的化学修饰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第2章 透明质酸化ES2-AF结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溶液配制
        2.1.1 实验试剂
        2.1.2 溶液配制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ES2-AF的固相合成
        2.3.2 HA-TBA的合成
        2.3.3 HA-TBA的核磁共振一维氢谱(~1H NMR)分析
        2.3.4 HA-ES2-AF的合成及纯化
        2.3.5 HA-ES2-AF的核磁共振一维氢谱(~1H NMR)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ES2-AF的合成与表征
        2.4.2 HA-TBA的合成及~1H NMR谱分析
        2.4.3 HA-ES2-AF的合成及~1H NMR谱分析
    2.5 讨论
        2.5.1 ES2-AF的合成与表征
        2.5.2 HA-TBA的合成与表征
        2.5.3 HA-ES2-AF的合成与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ES2-AF及HA-ES2-AF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溶液配制
        3.1.1 实验试剂
        3.1.2 溶液配制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内皮细胞EAhy926的复苏、培养和传代
        3.3.2 ES2-AF及HA-ES2-AF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3.3.3 ES2-AF及HA-ES2-AF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
    3.4 实验结果
        3.4.1 ES2-AF及HA-ES2-AF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及抗内皮细胞迁移活性研究
        3.4.2 ES2-AF及HA-ES2-AF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
    3.5 讨论
        3.5.1 ES2-AF及HA-ES2-AF的体外抗新生血管生成及抗内皮细胞迁移活性研究
        3.5.2 ES2-AF及HA-ES2-AF的体内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研究(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HA-ES2-AF的靶向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溶液配制
        4.1.1 实验试剂
        4.1.2 溶液配制
    4.2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体外与CD44结合能力研究
        4.3.2 体内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研究
        4.3.3 HA-ES2-AF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4 结果
        4.4.1 HA-ES2-AF在体外与CD44结合能力研究
        4.4.2 HA-ES2-AF在体内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研究
        4.4.3 HA-ES2-AF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5 讨论
        4.5.1 HA-ES2-AF在体外与CD44结合能力研究
        4.5.2 HA-ES2-AF在体内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研究
        4.5.3 HA-ES2-AF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36ES2本季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D]. 王宇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主要城市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协同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D]. 柯康. 南昌大学, 2020(01)
  • [3]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量化预测—前瞻因子模型[D]. 范舰阳. 浙江大学, 2020(02)
  • [4]战略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组织弹性视角[D]. 韦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8)
  • [5]物业服务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A]. 上海科瑞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 物业管理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汇编(2016-2018), 2019
  • [6]柯萨奇B3病毒用于肝癌治疗的探索与基于上市药物库的抗肝癌药物评价研究[D]. 蔡琳俐. 厦门大学, 2019(09)
  • [7]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老药新用策略发现靶向抗癌药物[D]. 郑梦竹.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8]工作调节焦点对员工突破性创造力和渐进性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 齐齐. 吉林大学, 2018(12)
  • [9]基于市场调研的服装商品企划优化与应用研究[D]. 郭春丽.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10]多靶点抗血管新生肽ES2-AF的透明质酸化修饰及修饰物的生物活性、靶向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于洋. 山东大学, 2017(09)

标签:;  ;  ;  

36ES2本季上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