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汉语语音技术及其在网络组播通信中的应用

全程汉语语音技术及其在网络组播通信中的应用

一、全程中文语音技术及其在网络多播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净[1](2021)在《融入情感表现力的语音合成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语音合成(Text-to-Speech,TTS)已经成为人机交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人机交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目前针对于中文情感语音合成的研究还在萌芽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还是中文语音合成,缺乏情感的加入。本文将研究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中文的情感语音合成。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工作:1.提出了一个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端到端的中文语音合成方法。该方法解决了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经过模型的训练生成梅尔频谱图,梅尔频谱图通过声码器合成中文语音的方法。在实验中,使用“标贝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最终得到的结果与真实语音相比,平均意见评分为4.1,与真实语音评分接近。2.提出了一个基于变分自动编码的情感语音合成方法。该方法在中文情感数据集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变分自动编码技术学习其情感并生成情感特征,进而与语音合成技术相结合,生成带有情感的语音。在实验中,使用小样本情感数据的“CASIA数据集”,对变分自动编码进行训练得到情感特征,结合前面的语音合成,最终得到的合成情感语音与真实情感语音相比,情感平均意见评分平均为4.0,与真实语音差别不大。3.设计并实现了中文情感语音合成并将其应用于服务机器人。该应用提供有声朗读的功能,用户可在浏览器界面对服务机器人进行文本输入,机器人会根据用户的文本以及情感等按钮的选择,进行带有情感的朗读。浏览器界面简洁明了,满足用户的易操作性。

杜佳梦[2](2020)在《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催生的各类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并日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流媒体技术和宽带技术促进了多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输,这些新的技术为基于IP的音频/视频传输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Vo 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技术应运而生。Vo I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进行语音交互的通信系统,凭借着较低的语音业务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互联网分组交换的信息传输方式最初是为数据传输所设计的,它“尽力而为”的传输特点,无法提供必要的服务质量保证。在目前的Vo IP系统中,由于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及网络环境不稳定等问题使得丢包、延迟现象非常常见,从而导致语音通信质量急剧恶化。因此,如何在丢包的情况下,保障实时语音通讯的服务质量是Vo IP技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针对数据包的丢失(或者延时)造成实时语音通讯服务质量恶化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框架(CS,compressive sensing)下的基于编码端与解码端的抗丢包算法,其主要贡献如下:1)在编码端构造满足低编码复杂度和高感知能力的稀疏二元感知矩阵,对语音信号进行整体线性重采样,使得每个采样点包含信号的整体信息,再通过Vo IP传输模型按TCP/IP标准进行打包发送;2)在丢失重要信息的情况下,解码端可以采用基于图理论的压缩感知重构算法,仅利用剩余数据高质量的恢复音频信号,从而达到抗丢包的目的。这为移动互联网语音通信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介绍了压缩感知编解码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算例仿真。在网络随机丢包环境下,将本文提出的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的改进算法(PLRCS,Improved Packet Loss Recovery Algorithm Based on Compressed Sensing),分别对THCHS30、Librispeech、Common Voice Data-sets三个数据集进行优化。再与标准基于压缩感知的抗丢包算法、采用带内FEC的SILK编解码算法、未采用带内FEC的SILK编解码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丢包率下采用本文的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改进算法(PLRCS)重构得到的语音信号质量更佳,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听觉体验,从而证明本方法较传统的方法具有的性能优势以及可执行性。最后,借助SIP协议,设计了基于Android应用框架的Vo IP系统,对其功能进行了实现,并对服务器注册模块、短消息模块、呼叫服务模块等进行了测试。随后选择Wireshark抓包分析工具对RTP流的数据包抓包,对时延、抖动、丢包率等语音参数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搭建的Vo IP模拟系统能提供良好的语音服务质量。

徐艳坤[3](2019)在《钢铁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监控平台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钢铁生产企业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广泛采用制造执行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在钢铁企业各个工序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稳定高效运行也成为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通过人工点巡检的方法无法实现对制造执行系统的实时监控,导致无法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严密监控,因此研究一套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监控系统对于提高制造执行系通监控效率,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及时发现排除故障,不断提升钢铁制造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钢铁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特点和原理的分析,并对该系统监控系统要求进行总结,研究一套生产执行系统监控平台。首先依据钢铁企业制造执行系统运行维护现状,进行监控平台的总体设计;第二,以监控需求实际为出发点,对监控平台做了全面分析,确定监控平台架构及实现方式;第三,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论为指导,实例化监控对象,确定监控点位,设计监控平台程序流程图;最后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设计功能模块,实现监控数据全面、报警功能多样的监控平台。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论为指导,利用通用监控技术,实时采集系统结构中网络状态、Windows操作系统及服务器性能参数、AIX操作系统及服务器性能参数、Oracle数据库性能参数及重要业务数据,并同步展现在监控平台界面,通过对监控平台的总体设计和软硬件设计,最终实现了监控系统的功能。对监控平台画面中监控点位设置报警阀值,当实时监控数据达到或超过报警阀值,监控点位设置为红色,画面提醒;开启监控服务端及客户端主板蜂鸣器的蜂鸣,声音提醒;为每个监控点位设置语音报警内容,通过平台程序逻辑判断,利用语音播放设备,播放语音报警;短信告警,给维护人员手机发送异常监控点位告警信息。通过以上功能设计,实现了制造执行系统的监控报警功能,为企业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王雪野[4](2020)在《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有三个重要节点需要跨越,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证信息不再被区隔;二是解决物体不联接问题,实现物体和人的协同互动;三是解决价值实现不对等的问题,使每个人或组织创造的价值都能得到精准记载并随时完成。这三个节点的跨越的根本问题是通过信息畅达,实现资源要素配置的全效问题,也就是解决持续变革中传媒的效能发挥和传媒经济实现问题。本文作者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传媒持续变革的思考,对传统媒介变革,新的传媒属性、形态、效能的思考,始于2010年前后;对传媒变革引发的传媒经济范畴和实现机制改变等问题的研究,始于2014年提出“传媒要素”概念[1]。研究至今,在成果有所积累、思路日渐清晰的基础上,希望能借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对此研究进行系统阐释,以期得到各位专家教授和同行学者的教诲与指正,以继续明确方向,深入探索。当云技术解决了数据存储问题,移动终端技术让我们使用网络无比便捷,大数据帮助我们可以精准确定信息来源端和发送端,社交媒体实现信息的轻松交互,5G技术实现数据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人机协同,信息传播主体平台便从广播电视网转移到了互联网,且广电网与互联网的内容传输功能日渐相融,传播形态不断裂变和衍生,单纯的数字信息与传媒内容信息实现了互融和共享,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文化效能的实现开始依赖于信息的传输与交互。于是,传统媒介的单一传播功能日趋复杂化,并迎合于市场需求发生质变,成为一种作用于诸多领域和环节的“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社会实现环节,积极作用于信息的传输、要素的融通和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为方便表述,基于介质功能的传播技术、平台和机构、组织,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传统的,定位于媒介的产业和经济实现及其描述,在本研究中定义为“媒介经济”。基于新技术、新业态和传播新生态的媒介、媒体,及其传播方式、运转机制和效能等,在本研究中定义为“传媒”;通过信息精准畅达传输,从而实现对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全效的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不断创新的传媒作用,被定义为“传媒要素”功能(作用);基于“传媒要素”作用的经济实现和状态描述,被定义为“传媒经济”。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文字和纸张介质传播、近百年的广播及电视介质传播后,在互联网传播时代,传媒如何最终从“介质”脱胎为“要素”,如何通过要素功能驱动传媒经济挣脱媒介产业樊篱,渗透至全产业完成经济实现,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传统的“媒介”与当今“传媒”属性异同的对比论证,阐明在驱动机制层面,“传媒要素”如何通过资源要素配置驱动和市场实现模式创新,使传媒经济在不同的产业经济体系和多种经济形态中有效实现。鉴于传媒由媒介变革为要素和从媒介经济发展至传媒经济是全新事物和现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结论之一是“介质传媒”(媒介)蜕变为“要素传媒”,并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要素之一。传媒通过“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形式,驱动市场资源要素配置趋于全效,促进市场实现模式持续创新。本研究的结论之二是由于传媒属性使然,在固有的传播效能发挥和作为要素的传媒在被配置过程中,传媒生产要素通过信息精准畅达驱使市场资源要素配置驱于全效的同时,实现着不同资源要素的相融和互通;传媒创新要素通过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再到系统的创新裂变效能,驱动着市场实现模式的创新、相融和互通。本研究的结论之三,是传媒要素已经从市场资源要素配置和市场实现等机制层面,浸入并影响各行业产业,使传媒经济实现在各行业产业经济实现中的比重日益增长,作用日趋重要。传媒生产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信息流的丰富、精准、畅达而在市场实现中对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传媒创新要素作用的核心体现,是传媒通过其固有特性催化和驱动创新从点到面到体至系统的演化和繁殖,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实现效能。传媒作为要素实现着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相融互通,既从解决经济稀缺问题的角度突破了即有的传媒(媒介)经济概念,也把传媒经济从研究单一媒介领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传媒经济从内涵至外延实现了全新发展。[1]本研究中传媒要素概念的提出与论证、传媒要素驱动机制、基于传媒要素理论的传媒经济定义和传媒经济的“媒介+要素”二层次说等,皆为全新见解,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研究创造性成果为传媒要素理论和新传媒经济观点,包括基于媒介概念创新的传媒要素概念、基于市场资源禀赋和要素配置理论创新的传媒要素作用,和针对传统的、囿于媒介行业产业本身的传媒经济变革研究,以及实现创新和突破的传媒新经济理论等。

傅银玲[5](2018)在《自组网终端的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产品的需求推动着无线网络迅速发展,为彻底摆脱军事无线网对固定基础设施的依赖,Ad-hoc网络技术应运而生,Ad-hoc以无中心、动态拓扑结构、对等式网络、不依赖基础设施的优势常被用于军用通信系统中。然而,民用通信对Ad-hoc终端的需求也非常大,如地震、台风等毁坏公网设施的情境下的通信。另一方面,军用Ad-hoc技术的保密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Ad-hoc在民用通信中的发展,因此研发一款通用的自组网通信终端存在着必要性。本文主要针对应急通信需求并结合军事通信需求研发了一款特色自组网通信终端软件系统,主要工作包括:1)根据需求设计自组网终端软件架构,对自组网终端的通用功能进行研发保证基础的通信,包括语音、视频、图像、文本、文件通信。2)基于自组网的特殊应用环境,研发包括板载核心模块和外围接口模块的特色功能,如一键命令发送、改进型的多跳传输、态势展示、网络切换、UTC时间同步等,它确保在基础设施毁坏情况下仍能保障通信的稳定性和通信效率。3)针对自组网终端的持续研发提出了一些后续改进的理论方案,如考虑到目前多跳路由未结合能量控制策略,Ad-hoc网络不能排除由于能量不足导致的网络不稳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路由能量控制策略,选择可持续时间最长的路径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基于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对时间同步的高要求,本文提出了 PPS(Pulse Per Second)结合NMEA0813报文同步系统时间策略,提高基于TDMA机制网络的传输效率。

陈鹏[6](2017)在《医院高清数码视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igh Definition Video(简称HDV:高清数码视频)信息管理系统,用于监控医院患者的就诊情况,并且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临床指导。当今在医院使用的系统并不健全,功能并不完善。基于此点,根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论知识,我国当前医疗系统的现状出发,本文设计了一套医院HDV信息管理系统。此套系统利用流媒体技术,Web 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音频处理等核心技术,使得医院中的音视频数据能够得到比较快速且稳定的传送,而且能够使得各个科室之间能够实时通话,互通有无。本文所设计的医院的HDV信息系统是利用现代网络科技,使用数据库存储患者的数据,利用视频处理相关技术使得医生之间能够快速交流,做出诊断,提高医生的就诊效率以及降低医生的误诊率。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HDV系统的整体技术框架,为后期的开发做准备。2、深入研究流媒体的技术原理,根据流媒体独特的传输模式和传输控制协议用于将视频和音频数据进行传送,为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充分研究了TCP/IP协议,TT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以及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协议,通过以上协议的使用于实践,最终利用流媒体的RTP/RTS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协议对数据进行稳定可靠的传送。3、深入研究了Web RTC技术,Web RTC技术目的是为了让浏览器获得实时通讯的能力。除此之外,Web RTC将通讯能力进行了封装,并且向Web的开发者以Java Script API函数接口的形式提供技术支持。这样,第三方的Web开发者根本无须使用其他的第三方组件,利用此项技术使得系统能够对音频格式的数据进行很好的处理。4、深入研究医疗系统数据之间的业务流向,使得本文研发的HDV系统能够较好地兼容不同标准下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以便医院各个系统间数据共享。5、深入研究测试标准与流程,对本文系统进行充分地测试,以便保证所开发出的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杨志刚[7](2012)在《建设基于银行内部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企业和机构举行会议,到各类大型学术报告和研讨会的开展,对能够进行多媒体展示、数字化图文处理的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的需求日益强烈。作者所在单位为提高办公效率,解决普通会议在费用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决定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建立一套实用的视频会议系统。鉴于单位的银行性质,网络上传输的信息涉及较多的资金数据,传输质量和实时性要求很高,所以新建视频会议系统应尽力做到低带宽占用、高清晰效果和系统安全可控。论文分析比较了基于H.320标准的视频会议体系和基于H.323标准的新型IP视频会议系统各自的技术优势;研究了组建视频会议系统所涉及的音视频压缩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和质量保障策略等。在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后,参照现有网络情况和建设目标在技术选型、设备架构、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安全考虑等方面进行了需求分析并确定了方案,采用最新的H.323协议、G.711语音标准和H.261QCIF视频标准,在Windows socket技术上使用CAsyncSocket和CScoket类等进行了音视频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等的编码实现,同时对整个网络做了必要的策略保障配置。在系统建设完成后,我们在不同的时段和多种网络流量情况下进行了系统测试,均能很好达到预期目标,成功建起了一套实用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建成后的实际效益立竿见影,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的会议和培训开支。以会议为例:单位辖内分支机构单次会议各项综合开销在1.5万—2万之间,以月均八次计算,仅会议一项每年可节约经费近160余万元。另外,视频会议系统建成以后,单位多次利用会议系统的多媒体功能开展技能培训、职工竞赛和警示教育等活动,充分利用了资源并丰富了单位职工活动。

韩钰[8](2010)在《网络电话会议中混音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同时,网络电话会议建设也在高速进行。电话会议系统是利用多媒体通信技术、网络终端等设备,在异地或者多个地点之间通过IP网络传输信道进行会议的一种通信手段。而今,这一技术也正在向着多媒体通信会议即可视化IP电话会议系统的方向发展。在电话会议系统中,传统上使用的是某一时刻只允许一个人发言即控制发言权的方法。这样就大大限制了与会者之间的交流,给会议带来了诸多不便。而音频模块中混音技术的提出就解决了电话会议中这样的问题,使更多的与会者不用再申请发言权就可以在同一时刻发言,而且所有参加会议的成员能同时接收到不同发言者所传达的信息,达到了每个会议成员都能畅所欲言的目的。本文首先对VOIP的工作原理、几种基本的应用模式以及在通信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介绍了两种传统的混音方案,并进行了优化,在混音前对混音路数进行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混音处理的速度。接下来分析了已有的几种混音算法,得出影响混音质量的关键问题是溢出和噪声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噪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减谱混音算法,该算法不仅在自适应加权算法控制混音溢出问题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去噪中减谱法的思想,对语音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从带噪语音的功率谱中减去噪声功率谱,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语音频谱来降低噪声,再进行傅里叶反变换将其与混音权重相适应。我们先根据采样点的自运行时间和总运行时间两个指标计算出每个采样点所消耗的时间与混音路数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显示改进后算法的时间消耗随混音路数的增长上升速度缓慢,表明在混音路数较多的情况下,改进后算法在速度上有明显提高;然后又采用客观的PESQ评定方法来衡量语音的能懂度和清晰度,通过PESQ得分说明经本算法混音后的音质更清晰、自然、流畅,与“面对面”会议效果更加接近。

赵致军[9](2009)在《基于CAN总线的车载蓝牙免提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车一族逐渐增多,同时交通事故也随着车辆的增加不断增加。其中特别是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直线上升。世界上很多国家甚至颁布法令严禁在驾车过程中使用手机。但是如果车内安装免提装置,驾驶员可以在驾车过程中使用免提装置。因此,国内外市场也迎合用户要求出现了各种车载免提装置。利用车载免提装置,驾驶员可以在驾驶的过程中不接触手机接打电话,甚至可以语音控制手机,收听手机音乐。作为汽车电子的一部分,车载免提装置可以选择为高端车型的总线装置或者无总线系统的独立车载电子装置。本系统采用CAN总线技术设计带有总线的车载免提装置。系统从总线上读取车内数据集,读取相关参数并利用免提装置控制连接到免提装置的手机。本系统利用高档轿车低速CAN总线,车载免提系统真正意义上的融入汽车。CAN总线的应用不仅仅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也提高了产品工作的稳定性。车载免提装置的无线连接解决方案采用蓝牙无线通信协议。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产品解决方案,其在无线数据传输、语音通信领域应用广泛。车载系统与用户手机在车内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要实现车载免提系统与手机的无线互联,蓝牙技术以其全球化的开放性和相关高端手机蓝牙功能的普及成为首选。本文研究的内容是设计一个基于CAN总线的车载蓝牙免提系统,利用轿车内部的CAN总线读取方向盘上的按键值,车载免提系统处理按键操作,控制蓝牙模块与手机通信。免提系统利用蓝牙技术与蓝牙手机匹配连接,并实现对手机的无线控制。本文首先对汽车CAN总线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剖析本课题应用的相关了蓝牙通信协议体系和免提应用框架。在此基础上针对课题要求提出了一套基于CAN总线的车载蓝牙免提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方案以台湾九旭公司生产的BMA39蓝牙模块为蓝牙通信模块与蓝牙手机通信,并分别通过UART和PCM接口与微处理器和DSP连接通信。车身CAN总线系统硬件使用Microchio公司的dsPIC30F4011单片机作为核心微处理器,该单片机自带一个CAN控制器。CAN总线驱动器TJA1041芯片作为CAN控制器和物理总线之间的接口。微处理器dsPIC30F4011与汽车CAN总线通信,处理CAN总线数据协调整个系统的运转情况。单片机串口与监牙模块通信,同时系统采用先进的DSP技术作为回声消除噪声抑制单元,系统同时具备文本转语音模块,能实现实时信息语音提示及朗读短信功能。最后,样机通过实时路试对系统各项指标进行了测试和调试,使其各项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完成了基于CAN总线的车载蓝牙免提样机系统。

王晖[10](2008)在《基于CTI技术的中小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CTI)成了新的发展热点。CTI技术横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两大领域,它将电信与Internet结合在一起,掀起语音信息的浪潮。电话通信系统是CTI技术典型应用。企业电话通信系统以电话接入为主要方式,利用交互式应答设备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呼叫中心、统一消息处理等功能,可帮助企业提高办公效率,有效地管理通信费用,降低成本。中小型企业、个人用户可以借助CTI技术把语音信箱、传真收发和网上查询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小型办公环境,丰富了企业营销渠道,能够更有效地为客户服务,整合了通信资源,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关注。论文介绍了CTI技术的基本概念,介绍了CTI技术的标准、协议、功能、应用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电话通信系统解决方案的特点,阐述了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的构成、性能参数、相关技术及设计关键,给出了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选择了基于计算机语音板卡的电话通信系统解决方案。论文详细给出了电话通信系统网关和局域网终端的设计,重点论述了电话通信系统网关的物理结构、功能设计、语音卡编程、网关数据库设计、语音信箱等功能模块的实现和终端软件的功能实现及设计流程,并将该系统应用于企业,提供了一套完善的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系统采用Windows2000的开发平台,以界面和操作性极好的VC++为开发语言,开发了电话通信系统网关和终端的应用软件及界面,具有很强的通用型,通过简单的数据封装后可以应用于不同环境的企业中。

二、全程中文语音技术及其在网络多播通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程中文语音技术及其在网络多播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融入情感表现力的语音合成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情感语音合成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以及安排
第二章 基本原理
    2.1 神经网络知识
    2.2 声学知识
    2.3 传统语音合成的基本原理及缺点
    2.4 端到端的语音合成
    2.5 TACOTRON2 模型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中文语音合成
    3.1 引言
    3.2 中文语音合成
        3.2.1 中文语音合成架构
        3.2.2 中间特征表达
        3.2.3 声谱图预测网络
        3.2.4 编码器
        3.2.5 注意力机制
        3.2.6 解码器
        3.2.7 后处理网络和波形合成
        3.2.8 数据预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数据集
        3.3.2 实验环境
        3.3.3 baseline模型介绍
        3.3.4 评价指标
        3.3.5 模型训练的超参数设置
        3.3.6 模型训练过程
        3.3.7 测试过程
        3.3.8 语音质量评价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情感语音合成
    4.1 引言
    4.2 中文情感语音合成
        4.2.1 情感语音合成模型
        4.2.2 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变分自动编码)
        4.2.3 识别模型(推断网络)
        4.2.4 生成网络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数据集
        4.3.2 实验环境
        4.3.3 BASELINE模型介绍
        4.3.4 评价指标
        4.3.5 模型训练的超参数配置
        4.3.6 语音质量评价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与应用
    5.1 需求分析
    5.2 语音合成系统设计
        5.2.1 语音合成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5.2.2 语音合成系统功能设计
    5.3 系统测试
        5.3.1 测试目的
        5.3.2 功能测试用例
        5.3.3 UI测试
        5.3.4 兼容性测试
        5.3.5 测试环境
        5.3.6 测试结果
    5.4 成果以及过程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VoIP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oIP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VoIP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3 压缩感知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压缩感知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1.3.2 压缩感知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 VoIP系统关键技术及架构
    2.1 VoIP系统概述
    2.2 VoIP呼叫信令协议
    2.3 实时传输技术
    2.4 语音编码技术
    2.5 VoIP丢包处理技术
        2.5.1 丢包恢复技术
        2.5.2 丢包隐藏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ILK音频编解码算法研究
    3.1 语音活动检测模块(VAD)
    3.2 基音检测模块
    3.3 预测分析模块
    3.4 噪声整形模块
    3.5 SILK语音编码器模块
    3.6 SILK语音编解码器测试与分析
        3.6.1 编码器参数设置
        3.6.2 解码器参数设置
        3.6.3 实验设置与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语音编解码方法(PLRCS)
    4.1 压缩感知理论
        4.1.1 信号的稀疏表示
        4.1.2 压缩感知的数学模型
        4.1.3 信号重构算法
    4.2 改进基于压缩感知语音丢包恢复算法
        4.2.1 交织编码技术
        4.2.2 观测矩阵设计与优化
        4.2.3 解码过程
    4.3 VoIP语音质量评价标准
        4.3.1 平均意见得分
        4.3.2 感知语音质量测量
    4.4 算法测试与分析
        4.4.1 参数设置
        4.4.2 实验设置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IP的 Vo IP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SIP服务器系统配置
        5.1.1 系统服务器框架设计
        5.1.2 注册SIP服务器
    5.2 基于Android的智能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5.2.1 通话页面设计与实现
        5.2.2 登陆页面设计与实现
        5.2.3 嵌入编解码算法
    5.3 VoIP系统测试与分析
        5.3.1 注册服务器测试
        5.3.2 短消息模块测试
        5.3.3 呼叫服务模块测试
        5.3.4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3)钢铁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监控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3 钢铁企业MES
        1.3.1 MES概述
        1.3.2 构建MES监控平台的必要性
        1.3.3 MES的应用
    1.4 制造执行系统运行维护现状
        1.4.1 制造执行系统运行现状
        1.4.2 制造执行系统维护监控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
2 监控平台需求分析
    2.1 监控平台功能要求
    2.2 监控平台需求设计
        2.2.1 总体目标与设计原则
        2.2.2 系统基本功能与结构设计
        2.2.3 监控平台需求设计
    2.3 监控平台环境搭建
        2.3.1 网络结构
        2.3.2 网络设备
        2.3.3 硬件平台
        2.3.4 数据库
        2.3.5 软件平台
    2.4 监控平台业务流程设计
        2.4.1 监控平台业务逻辑
        2.4.2 监控平台程序流程图
    2.5 系统各部分功能分析
        2.5.1 客户端功能分析
        2.5.2 服务端功能分析
        2.5.3 通信中间平台
    2.6 本章小结
3 监控平台功能实现
    3.1 监控平台实现要求
        3.1.1 MES(3)监控功能要求
        3.1.2 冷轧MES系统监控功能要求
    3.2 监控平台技术路线及功能结构
    3.3 监控平台的网络支撑环境及物理架构
        3.3.1 监控平台网络支撑环境
        3.3.2 监控平台物理架构
    3.4 监控平台数据库系统
        3.4.1 数据采集层
        3.4.2 数据库系统定义
        3.4.3 数据库表定义
    3.5 监控平台程序设计
        3.5.1 监控平台服务端程序设计
        3.5.2 监控平台客户端程序设计
        3.5.3 服务器通信程序设计
        3.5.4 外部短信平台接口程序设计
    3.6 监控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3.6.1 Windows操作系统服务器性能数据采集
        3.6.2 Aix操作系统服务器性能数据采集
        3.6.3 数据库性能数据采集方式
    3.7 报警方式程序设计
        3.7.1 蜂鸣
        3.7.2 语音
        3.7.3 短信
    3.8 本章小结
4 监控平台实现效果
    4.1 钢铁企业制造执行系统运行效率
    4.2 监控平台功能实现情况
        4.2.1 监控平台功能
        4.2.2 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关于媒介和传媒的界定
        1.3.2 关于传媒产业、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1.1 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论述
        2.1.2 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脉络
    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文献梳理与分析
        2.2.1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起步——20世纪80年代~2003年
        2.2.2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2003 年至今
        2.2.3 国内传媒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类别
    2.3 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研究文献综述
        2.3.1 生产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3.2 创新要素相关文献综述
    2.4 传媒要素与传媒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传媒变革:从介质到要素
    3.1 传媒从介质到要素的属性变革分析
        3.1.1 传媒变革的生态分析
        3.1.2 传统媒体的转变
        3.1.3 传媒属性变化分析
    3.2 传媒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的机理分析
        3.2.1 传媒生产要素
        3.2.2 传媒创新要素
第四章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
    4.1 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的配置效应
    4.2 传媒要素配置模型分析
        4.2.1 基本工具——新古典多部门模型
        4.2.2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4.3 传媒要素配置案例分析
第五章 从媒介经济到传媒经济
    5.1 媒介产品的经济分析
        5.1.1 媒介产品生产的终止分析
        5.1.2 媒介产品生产的分离和临界分析
    5.2 媒介市场现状分析
        5.2.1 产业边界在媒介融合中趋于淡化
        5.2.2 利益共同体在传媒共融中逐渐形成
        5.2.3 视频化与泛内容化传播逐渐升级
        5.2.4 传播垂直化推进大众传媒小众传播
        5.2.5 媒介产业化推动实体化功能发展
        5.2.6 特殊情形下的主流媒体融合
    5.3 从媒介经济至传媒经济
        5.3.1 传媒经济新环境与传媒经济新发展
        5.3.2 传媒要素作用与传媒经济发展
第六章 传媒经济实现
    6.1 大数据技术与传媒要素作用
        6.1.1 传媒与大数据的融合运用分析
        6.1.2 大数据构架与传媒要素作用体现
        6.1.3 数据云技术的传媒效能实现
        6.1.4 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传媒要素作用
    6.2 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传媒经济实现
        6.2.1 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介产业发展
        6.2.2 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传媒要素效能
        6.2.3 智能产业发展与传媒经济实现
    6.3 智慧金融发展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3.1 智慧金融发展与传媒效能实现
        6.3.2 传媒效能与金融发展
        6.3.3 智慧金融的传媒经济实现
    6.4 5G技术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4.1 5G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分析
        6.4.2 5G的传媒融合与效用
        6.4.3 5G技术应用的传媒经济实现
    6.5 传媒要素作用于区块链技术的传媒经济实现
        6.5.1 区块链运作机理及传媒作用
        6.5.2 区块链应用中的传媒经济实现
    6.6 传媒要素作用于传统产业的传媒经济实现
第七章 结论
    一、对媒介和传媒的再认识
    二、对媒介经济和传媒经济的再定位
    三、经济与传播新生态和传媒经济发展新机遇
    四、传媒要素驱动传媒经济发展研究的缺憾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自组网终端的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移动Ad-hoc网络的研究现状
    1.3 基于Ad-hoc网络的终端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结构
第二章 基础知识阐述及系统软件框架设计
    2.1 基础知识
        2.1.1 移动Ad-hoc网络
        2.1.2 多跳路由协议AODV
        2.1.3 CSMA/CA接入
        2.1.4 TDMA接入
        2.1.5 Android操作系统
    2.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2.2.1 系统功能需求
        2.2.2 系统硬件平台描述
        2.2.3 系统软件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块核心功能实现
    3.1 通用功能实现
        3.1.1 基本用户列表
        3.1.2 通信提示
        3.1.3 一键命令发送
        3.1.4 通用通信功能
    3.2 特色功能实现
        3.2.1 态势显示网内节点
        3.2.2 多跳列表建立及一键命令多跳传输
        3.2.3 安全加密:DES和MD5
    3.3 基于能量控制的AODV路由协议的改进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围专用接口模块功能实现
    4.1 网络切换
        4.1.1 网络切换准备工作
        4.1.2 网络切换的实现策略
    4.2 UTC时间同步
        4.2.1 系统数据流同步方案
        4.2.2 串口解析同步方案
        4.2.3 UTC时间同步理想方案
    4.3 高精度电子罗盘实现指南针
        4.3.1 硬件选型及电路连接测试
        4.3.2 软件解析及实现指南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功能测试
    5.1 通用功能测试
    5.2 专用接口模块及特色功能测试
        5.2.1 UTC时间同步
        5.2.2 DES和MD5加密
        5.2.3 多跳列表实测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软件研发过程中部分核心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及成果

(6)医院高清数码视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HDV信息系统技术分析
    2.1 系统架构设计
    2.2 流媒体技术
        2.2.1 流媒体技术原理
        2.2.2 流媒体传输模式
        2.2.3 流媒体传输控制协议
    2.3 传输协议分析
        2.3.1 TCP/IP协议
        2.3.2 FTP协议
        2.3.3 HTTP协议
    2.4 WebRTC技术
        2.4.1 WebRTC介绍
        2.4.2 WebRTC系统架构
        2.4.3 音频处理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描述
    3.2 系统功能需求
        3.2.1 视频实时监控
        3.2.2 语音实时交流
        3.2.3 视频标记功能
        3.2.4 数据共享
    3.3 系统性能需求
        3.3.1 数据精度
        3.3.2 时间特性要求
        3.3.3 其他要求
    3.4 系统工作流程
    3.5 可行性分析
        3.5.1 市场可行性
        3.5.2 技术可行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架构
    4.3 系统各模块介绍及之间关系
        4.3.1 系统整体功能设计
        4.3.2 系统模块设计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设计原则
        4.4.2 E-R图设计
        4.4.3 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实时视频监控的设计与实现
        5.1.1 界面设计
        5.1.2 业务流程
        5.1.3 代码实现
    5.2 视频回放的设计和实现
        5.2.1 界面设计
        5.2.2 业务流程
        5.2.3 代码实现
    5.3 视频上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界面设计
        5.3.2 业务流程
        5.3.3 代码实现
    5.4 采图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5.4.1 界面设计
        5.4.2 业务流程
        5.4.3 代码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测试原则
    6.2 测试环境
        6.2.1 硬件测试环境
        6.2.2 软件测试环境
    6.3 系统功能测试
        6.3.1 合格性检验准则
        6.3.2 功能测试
        6.3.3 测试案例
    6.4 系统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建设基于银行内部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1.2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1.3 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的目的
    1.4 本文的工作
    1.5 本文章节
第二章 视频会议体系标准
    2.1 视频会议系统分类
    2.2 视频会议体系标准
    2.3 视频会议H.323协议标准
        2.3.1 H.323与H.320协议的比较
        2.3.2 H.323技术特点
        2.3.3 H.323体系结构
        2.3.4 H.323协议系统有待解决的问题
    2.4 通信协议栈
        2.4.1 系统控制
        2.4.2 分组与同步
        2.4.3 数据应用标准
    2.5 H.239双流技术
        2.5.1 双流技术实现
        2.5.2 双流技术应用意义
第三章 系统建设相关技术研究
    3.1 视、音频编码技术
        3.1.1 视频编码标准
        3.1.2 音频处理技术
    3.2 网络传输协议
        3.2.1 RTP实时传输协议
        3.2.2 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3.3 组播技术
        3.3.1 组播体系结构
        3.3.2 组播工作原理
    3.4 网络保障(QoS)
第四章 视频会议系统分析与设计
    4.1 系统运行网络现状
    4.2 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目标
    4.3 视频会议系统设计原则
        4.3.1 高质量会议效果
        4.3.2 先进性和兼容性
        4.3.3 稳定性和可靠性
        4.3.4 集成性和安全性
        4.3.5 易用性和可扩展性
        4.3.6 实用性和经济性
    4.4 会议功能设计
        4.4.1 点对点会议
        4.4.2 多点会议
        4.4.3 多组会议
        4.4.4 分屏会议
        4.4.5 电话请求会议
        4.4.6 视频会议管理
        4.4.7 双流会议
    4.5 系统安全性设计
        4.5.1 会议加密
        4.5.2 MCU安全保障
        4.5.3 视频终端安全
        4.5.4 系统管理安全
        4.5.5 与会者管理
    4.6 系统配置方案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实现
    5.1 系统硬件组成
    5.2 系统软件框架
        5.2.1 数据流程
        5.2.2 系统结构
    5.3 系统开发环境
    5.4 音、视频模块实现
        5.4.1 音频模块实现
        5.4.2 视频模块实现
    5.5 网络传输模块实现
        5.5.1 系统传输层实现
        5.5.2 系统网络层实现
    5.6 QoS策略保障实现
    5.7 声像同步控制
    5.8 故障检测和诊断
第六章 系统测试验收
    6.1 系统运行测试
        6.1.1 网络传输测试
        6.1.2 双流模块测试
    6.2 终端性能测试
        6.2.1 终端适应性测试
        6.2.2 视频会议清晰度测试
        6.2.3 终端处理性能测试
    6.3 系统使用效果
        6.3.1 完美的视频
        6.3.2 卓越的音效
        6.3.3 双流技术应用
        6.3.4 多分屏显示
附录 系统成果展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网络电话会议中混音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
    1.3 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2章 网络通信关键技术概述
    2.1 IP 工作原理及传输过程
        2.1.1 IP 工作原理
        2.1.2 IP 的传输过程
    2.2 IP 的三种应用模式
    2.3 IP 电话的关键技术
        2.3.1 信令技术
        2.3.2 语音编码技术
        2.3.3 网络实时传输技术
        2.3.4 分组语音技术
        2.3.5 服务质量保障技术
        2.3.6 静噪抑制和回声消除技术
        2.3.7 话音抖动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音频混合研究
    3.1 音频多点处理器模型
    3.2 音频混合前后的处理
    3.3 音频混合方案的选取
        3.3.1 集中式混音方案
        3.3.2 分布式混音方案
    3.4 音频混合方案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音算法研究
    4.1 混音原理
    4.2 已有混音算法的分析
        4.2.1 平均算法(V 算法)
        4.2.2 箝位法(P 算法)
        4.2.3 对齐算法(A 算法)
        4.2.4 自适应算法(AS 算法)
    4.3 几种算法的优缺点对比
    4.4 混音算法的改进
    4.5 实验结果与结论
        4.5.1 混音处理的描述
        4.5.2 混音处理的实现
        4.5.3 算法测试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话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电话会议系统的设计
        5.1.1 IP 电话会议系统的需求分析
        5.1.2 IP 电话会议系统的组成
        5.1.3 IP 电话会议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5.2 电话会议系统主控模块的实现
    5.3 系统开发环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CAN总线的车载蓝牙免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趋势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车载免提系统应用CAN总线技术简介
    2.1 汽车车身总线应用现状
    2.2 CAN总线技术简介
    2.3 免提系统CAN总线的分层结构
    2.4 CAN总线的基本概念
    2.5 CAN总线的传送报文结构
    2.6 CAN总线的错误检测
    2.7 免提系统应用CAN总线技术
3 车载免提系统应用蓝牙技术简介
    3.1 蓝牙协议体系
    3.2 蓝牙通信系统
        3.2.1 无线射频单元
        3.2.2 链路控制单元
        3.2.3 链路管理单元
    3.3 蓝牙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3.3.1 射频调频技术
        3.3.2 蓝牙无线网络的构成
        3.3.3 语音和数据传输及安全
    3.4 蓝牙免提应用规范
        3.4.1 免提应用规范协议栈
        3.4.2 音频网关和免提单元
    3.5 车载蓝牙免提系统应用蓝牙技术
4 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4.2 系统控制部分及CAN总线接口设计
        4.2.1 核心控制单元的选择
        4.2.2 CAN通信电路
    4.3 蓝牙模组
        4.3.1 蓝牙模组的选择
        4.3.2 蓝牙模组使用硬件规范
        4.3.3 回声消除噪声抑制DSP
    4.4 利大讯飞语音合成模块
        4.4.1 模块简介
        4.4.2 XF-S4240模块的硬件接口
    4.5 音频处理电路及电源
        4.5.1 音频处理电路
        4.5.2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设计
    5.2 单片机与蓝牙模组通信软件设计
        5.2.1 蓝牙模块控制命令
        5.2.2 UART通信简介
        5.2.3 单片机与蓝牙模组通信
    5.3 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
        5.3.1 CAN模块通信模式
        5.3.2 CAN总线模块初始化
        5.3.3 CAN总线报文接收软件设计
    5.4 XF-S4240控制软件设计
        5.4.1 XF-S4240模块通信方式
        5.4.2 XF-S4240模块常用通信命令
        5.4.3 XF-S4240模块通信反馈信息
        5.4.4 XF-S4240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系统调试及参数测试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CTI技术的中小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课题内容
    1.4 课题意义
第2章 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CTI)
    2.1 概述
    2.2 CTI的标准和协议
        2.2.1 总线标准
        2.2.2 接口标准
        2.2.3 CTI语音处理标准
    2.3 CTI的功能和应用
        2.3.1 呼叫中心
        2.3.2 IP语音技术
        2.3.3 智能网技术
        2.3.4 Internet呼叫中心
    2.4 CTI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3章 基于CTI技术的企业电话通信系统设计
    3.1 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的几种解决方案及比较
        3.1.1 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的几种解决方案简介
        3.1.2 CTI应用的语音卡解决方案
        3.1.3 CTI应用的交换机解决方案
        3.1.4 CTI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3.1.5 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选择
    3.2 基于CTI技术的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
        3.2.2 系统需要实现的协议和算法
        3.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2.4 系统在设计实现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3.2.5 系统性能参数
        3.2.6 所需要的研究条件
    3.3 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的总体结构
        3.3.1 计算机电话语音卡
        3.3.2 计算总线连接
        3.3.3 电话线接口
        3.3.4 语音总线
        3.3.5 软件结构
    3.4 本文电话通信系统的方案选择
        3.4.1 系统构成
        3.4.2 硬件构成
        3.4.3 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语言的选择
        3.4.4 电话通信系统网络传输模型的选择
第4章 网关设计
    4.1 网关系统结构
    4.2 网关功能设计
        4.2.1 初始化
        4.2.2 用户权限管理
        4.2.3 电话管理
        4.2.4 信号检测
        4.2.5 录音模块
    4.3 语音传输流程
    4.4 语音信箱功能
    4.5 录音功能
    4.6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4.7 网关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第5章 桌面端软件设计
    5.1 终端软件功能
        5.1.1 终端软件功能
        5.1.2 各模块详细功能
    5.2 终端软件设计流程
    5.3 终端软件实现
        5.3.1 客户端主界面
        5.3.2 语音呼叫实现
        5.3.3 语音传输的实现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全程中文语音技术及其在网络多播通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入情感表现力的语音合成方法研究与应用[D]. 周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面向移动互联网实时语音通信的压缩感知编解码方法研究[D]. 杜佳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钢铁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监控平台设计[D]. 徐艳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4]传媒经济发展的传媒要素驱动机制研究[D]. 王雪野. 西北大学, 2020(07)
  • [5]自组网终端的软件设计与实现[D]. 傅银玲.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2)
  • [6]医院高清数码视频信息管理系统设计[D]. 陈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7]建设基于银行内部网络的视频会议系统[D]. 杨志刚.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8]网络电话会议中混音技术的研究[D]. 韩钰. 河南科技大学, 2010(02)
  • [9]基于CAN总线的车载蓝牙免提系统的研究[D]. 赵致军.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10]基于CTI技术的中小企业电话通信系统研究与应用[D]. 王晖. 湖南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全程汉语语音技术及其在网络组播通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