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长跑易出错及如何改正

小学生中长跑易出错及如何改正

一、小学生中长跑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涛[1](2021)在《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究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影响。以篮球训练课作为训练手段,论证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意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的训练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为篮球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学生,共113名,年龄13-14岁,随机分组,实验组56名学生(男生33名,女生23名),对照组共57名(男生31名,女生26名)。实验组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篮球训练课程,每周三次课,并在每周五下午大课间进行一次以篮球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对照组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常规的体育课教学,在周五大课间进行自由活动,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与篮球相关的运动。体质健康指标主要是由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身体机能(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坐位体前屈、50m、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仰卧起坐、1000m、800m)三方面构成。测试方法按照国家体质测试标准进行身体指标的测试。心理健康主要是关于初中生意志力水平与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两方面,工具主要采用《中学生意志力量表》与《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在运动干预前,对两组被试分别进行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前测。经过12周篮球训练干预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次进行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各项指标测试。最后,对前测与后测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在实验前测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各项前测指标数据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体质健康各项指标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形态方面:与前测相比,两组身高均有显着性增长(P<0.01),两组体重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实验组BMI指数的后测数据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BMI后测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后测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身体机能(肺活量)方面,实验组后测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后测无明显变化(P>0.05),但两组后测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身体素质各项指标上,实验组男女生坐位体前屈、50m、仰卧起坐、立定跳远、800m、1000m素质均有显着性提高(P<0.05),而男生引体向上素质在干预后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男生坐位体前屈发生显着性降低(P<0.05),男女生其他身体素质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后测横向比较显示: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方面的各项指标在干预后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男女生身体素质的某些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方面,实验组男、女生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柔韧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力量耐力素质(仰卧起坐)方面,实验组女生后测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力量耐力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下肢力量素质(立定跳远、50m)方面,实验组男女生两项指标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成绩,下肢力量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在耐力素质(800m、1000m)方面,实验组两项指标后测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耐力素质显着性提高(P<0.05)。而在男生上肢力量素质(引体向上)方面,实验组男生后测成绩优于对照组后测成绩,但两组数据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初中生意志力水平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后测结果明显优于前测结果(P<0.01)。实验组果断性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意志力四个维度前后测纵向比较均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意志力水平后测横向比较上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这三个维度,实验组后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结果(P<0.05);果断性方面,实验组后测结果虽然优于对照组后测结果,但两组数据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前后测纵向比较显示:实验组后测结果明显优于前测结果(P<0.05)。对照组后测结果与前测结果相比,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后测横向比较上具有组间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后测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后测得分(P<0.05)。结论:(1)12周篮球运动干预后,对初中生身体形态与身体机能方面的某些指标,如身高、体重、BMI、肺活量等的影响,从纵向比较,后测数据有所变化;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横向比较,后测数据无显着差异。(2)篮球运动对男、女生身体素质的某些指标有明显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力量耐力素质(仰卧起坐)、下肢力量素质(立定跳远、50m)和耐力素质(800m、1000m)上,实验组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对男生上肢力量素质(引体向上)影响较小。(3)12周篮球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的意志力水平、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均比训练前有明显提高,在自觉性、自制性和坚持性三个方面均有显着改善。另一方面,实验组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组成绩。

刘仰勋[2](2020)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现实可能。从教学系统教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支持。从学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提升了学习兴趣。然而,十余年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些微变化意味着重构教学过程尚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多层面、多角度的不断探索。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尝试通过运用微课与动作技能为主的实践类课程有机融合,来强化体育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加快体育专业院校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网络、数字、个性、终身的教育体系以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提供一些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天津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的36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天津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以背越式跳高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微课素材,进行了9次课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与测试,以便确保实验的同质性。实验中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采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将教学实验和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并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达标成绩的P值为0.03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技评成绩的P值为0.02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P值为0.036,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的P值为0.021,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依据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跳高微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路径。2、跳高微课教学内容设计突出了学科重点和项目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将练习内容、手段视频与字幕、音效同步,实现了跳高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和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为多感官共同参与动作技能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案例。3、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依据个人需求和素质技能基础自主掌控学习进程、选择学习内容、调控练习密度,满足并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4、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身体素质的发展。

王旭[3](2019)在《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大学生执行功能和额顶网络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动作是人类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动作有着保障生存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价值[1],动作发展对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动作学习指通过练习和经验使个体的运动技能产生相对持久变化的内在过程,已有研究证明进行长期的动作学习可以有效改善个体的执行功能。执行功能是指在完成较为复杂的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对其他认知程序进行控制的高级认知过程,其根本作用是产生协调有序、具有目标性的行为[2]。它作为情绪、认知和社会功能的核心,是大学生学习、推理、解决问题及智力活动的重要元素。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趋势和发展状态,他们的执行功能及脑功能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业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目的:探究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大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通过本实验研究能够丰富动作学习对大学生执行功能研究的内容,鼓励大学生加强动作学习,为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选择动作学习的科学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探索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额顶网络的影响,揭示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影响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拓展动作学习与脑可塑性理论的研究领域,并对运动或认知功能缺陷疾病的个体提供潜在的治疗可能性。研究方法:招募大一新生为111名,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动作学习组进行70次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照组则正常学习与生活。采用Flanker、N-back和More-odd shifting任务分别评价大学生的抑制、刷新和转换功能,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和基于感兴趣区(Resign Of Interest,ROI)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方法评价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前后大学生额顶网络(The frontoparietal network,FPN)的功能连接变化。研究结果:(1)70次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前、后大学生Flanker任务的行为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时间X组别的交互作用为(F(1,66)=6.13,P=0.02<0.05);完成2-back任务的行为表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F(1,66)=2.78,P=0.10>0.05);完成More-odd shifting任务的行为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时间X组别的交互作用为(F(1,66)=7.96,P=0.006<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0次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动作学习前、后两组大学生额顶网络功能连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为:右侧额下回(Righ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与右侧顶下小叶(Right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P=0.03<0.05)的功能连接显着增强。研究结论: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执行功能,其神经机制可能涉及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所致大学生额顶网络功能连接的改善。

孙庆山[4](2019)在《乒乓球运动促进男性儿童认知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在我国有非常高的推广程度和庞大的参与人群,其中,儿童群体是乒乓球参与人群的主要群体之一。乒乓球运动对儿童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生理层次的改善作用早已被证实,但是有关乒乓球运动对儿童心理层面影响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所以,本研究通过多维度神经心理测试评估乒乓球运动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一方面充实体育锻炼对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确定乒乓球运动具体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哪些维度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为乒乓球运动在儿童训练和推广中提供切实可依的数据;提高家长、学校和政府决策者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创设更加适于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教育环境;通过具体运动对认知能力具体影响,为儿童认知疾病进行针对性运动治疗进行提供详实的理论数据;本研究以晋中市新世纪小学、安宁小学、托马斯学习馆、天健俱乐部以及太谷县奥体乒乓球俱乐部106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匹配进行随机分组,6岁组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10岁组分为实验组(N=22)、对照组(N=22)和熟练组(N=22)。对两个年龄段的实验组和10岁熟练组实施为期十六周的乒乓球运动干预(干预时间持续十六周,每周训练三次,每次训练两小时,训练内容和强度按照训练方案进行),两个年龄段对照组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体育课程外基本不参与其他体育活动。本实验分别在乒乓球运动干预前后对受试者认知能力的五个维度(智力、反应时、执行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进行两次测试,比较分析乒乓球运动干预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除6岁组视觉简单反应时和10岁组视觉选择反应时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他认知能力维度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十六周乒乓球运动干预后,6岁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标准瑞文推理测验、视觉选择反应时、视觉简单反应时、脱靶次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TROOP1(STROOR测试第一阶段反应时间)和STROOP2(STROOR测试第二阶段反应时间)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STROOP正确率、脱靶次数、空间位置记忆广度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0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视觉选择反应时、在靶时间、脱靶次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STROOP1和STROOP2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10岁熟练组与对照组比较,标准瑞文推理测验、视觉简单反应时、在靶时间、脱靶次数、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视觉选择反应时、STROOP1、STROOP2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对实验前测存在显着性差异和后测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的认知能力维度指标变化量进行分析,6岁实验组视觉简单反应时、脱靶次数、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变化量均高于对照组,10岁组实验组视觉选择反应时、标准瑞文推理测验、视觉简单反应时、空间位置记忆广度实验组变化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十六周的乒乓球运动对6岁儿童的智力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对10岁没有产生显着性的促进作用,长期的乒乓球运动对10岁儿童智力产生了显着性的促进作用,且随着运动年限增长,智力增长幅度呈减小趋势;十六周的乒乓球运动对6岁儿童注意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十六周以及长期的乒乓球运动对10岁儿童注意力均具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十六周的乒乓球运动干预对两个年龄段儿童的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没有达到显着性的效果,长期的乒乓球运动对10岁儿童记忆力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十六周的乒乓球运动干预对两个年龄段儿童反应时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没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长期的乒乓球运动对10岁儿童反应时具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十六周的乒乓球运动干预对6岁儿童执行功能具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对10岁儿童的执行功能的促进作用极其显着,随着运动年限增长,执行功能增长幅度呈减小趋势。

梁辉[5](2019)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教学行为的探讨,应该立足于对教师教学现状的了解,进行实地研究,才能为质性研究提供事实案例和理论前提。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状况,表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手段等行为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动作如何呈现?本研究沿着这种思考方式,追溯教学课堂,旨在解释和了解教师课堂上呈现的教学状态。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自然环境下,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日常进行研究,对被研究的教学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表达。也提倡研究者对研究环境的参与,与研究对象共同参与过程,通过叙述教学细节,再重组片段成故事的过程,把教学行为的质通过研究者的合理解释而逐渐呈现。研究者选取了W学校作为研究现场,2018年9月正式进入研究学校,主要是在二年级的几个班级随堂听课的方式记录教师教学过程。研究中的三位调查对象是C主任、B老师和Y老师。材料的收集主要是随堂观察和访谈。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的过程和分析视角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改善教学行为问题是教师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描述、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及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通过对三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和六名在校学生的深度访谈,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备课行为、实施行为、管理与指导行为和评价与反思行为的表现,并提出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出教学态度、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是主要原因。

吕伊雯[6](2018)在《动作组合练习法对小学生途中跑技术及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体育课程中,田径运动是主要的教学内容。短跑作为田径运动中的一个基础项目,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同时在体育成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伴随着测试标准逐年更新,对近年来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并不乐观,小学生的短跑成绩总体偏低。由于目前小学短跑项目的教学手段单调,体育课中的短跑项目教学高内容类似于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课,从小步跑、抬腿跑到后蹬跑,从起跑、加速跑到冲刺跑,分阶段逐步进行。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练习时感到方法单一,没有积极性。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侧重于运动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对运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至于学生可能在不正确的姿势下进行运动,轻则导致影响运动效果,重则导致发生运动损伤。因此对于体育教师,短跑技术的教学也是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抽取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年级的20名男生和20名女生进行动作组合练习法的实验研究。通过为期十周的锻炼,选取50米途中跑技术评价以及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8项指标进行实验测试,并以此评价运用作组合练习法对小学生短跑途中跑技术及身体素质的影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短跑途中跑技术评价得分与实验前数据对比,两组成绩均有提高,其中实验组成绩与实验前成绩出现显着差异,由此证明在本次实验中,动作组合练习法在改进短跑途中跑技术动作中的效果显着。从实验前后短跑途中跑技术评价各项指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核心部位的技术改进效果最不明显,这可能与学生长期保持不正确的读写姿势,缺乏核心力量的锻炼有关。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50m跑、50m*8往返跑短跑项目测试上,两组同学在两项短跑测试中成绩均有所提高。其中实验组学生在50m跑项目上成绩提高幅度较大,p=0.003较实验前成绩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在50m*8往返跑项目上,成绩虽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两组成绩分别增值4.5秒、5.5秒,增长率分别为4.01%、5%。通过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动作组合练习法有效改进技术,对提高50m跑成绩的效果也更为显着,但50m*8往返跑由于距离更长,对学生肌肉力量、爆发力、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只注重改进技术对提高50m*8往返跑的成绩效果并不明显,需要通过多种练习手段进行练习。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学生在肺活量、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四项指标的测试中,四项成绩均有提高,由此证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练习方法对提高学生体质测评成绩都是有一定效果的,其中在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上,对照组的成绩提高更为显着,由此可以看出对照组的练习方法对耐力有更高要求的项目效果更佳明显。

夏俊彪[7](2015)在《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与传统的重视学科内容课程发展方式相比,成果导向体育课程是重视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和能力增长的课程发展方式,其中,成果意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学习后,在知识、技能、体适能、情感和社会沟通等方面的收获。体育课程目标设计方式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类。美国传统的体育课程目标设计方式是“自下而上”设计方式,它是地区教育部门把课程专家、各个年级一些教学名师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设定每个年级课程目标,根据年级课程目标,再确定课程方案的学段总目标。这种课程目标设计方式,主观上假设所有学生都能按时掌握目前等级内容,自然学习下一等级内容。它忽视了学生的体适能和运动技能等因素差异,而综合考量这些差异,可以有效规避课程方案的“一刀切”实施。成果导向体育课程针对“自下而上”体育课程目标设计方式的缺陷,提出了“自上而下”的体育课程目标设计方式,其中,“上”是指学段总目标,“下”是指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这种“上”不局限于单元、学期或学年目标,而是指学段总目标,从整个学段来整体规划体育课程目标。其课程目标设计过程如下:首先,运用特尔斐法,选择2-3项成果目标,作为课程方案的学段总目标,其中,成果目标的范围包括体适能、社会适应和运动项目。这样,在整个课程方案计划中,保证学生能够“精学”1-2项运动项目。其次,纵向分解成果目标成核心能力目标,合并相同核心能力目标,避免课程目标间低层次重复;横向划分不同年级核心能力目标结构比例,确保敏感发展期目标优先、快速发展。再次,纵向分解核心能力目标成具体的课程目标,根据动作技能目标分类层次理论,给课程目标排序,把排序好的课程目标分配到各学年、学期和单元。最后,根据课程目标的难易程度,计算平均目标掌握时间,再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计算出每个学期目标数,保证师生有足够教学时间完成所设定的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目标的“自上而下”分解,保证了课程目标之间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在体育教育活动开始之前,通过“嵌入式”评估,诊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确定不同水平学生从课程方案的哪一步开始实施,避免课程方案实施的“一刀切”。成果导向的体育课程方案优化是一个PDCA的循环设计过程,它包括方案评价计划、数据收集、原课程方案实施效果核查和优化后课程方案实施效果验证四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这四个环节,获取反馈信息,从中发现原有课程方案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课程方案。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过程,设计初中体育课程方案,选取初中二年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教师、课时、课次和场地设施等因素均不发生变化,只有课程设计是自变量。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指标、与运动有关的体适能指标,以及身体自我知觉水平、学习兴趣、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等指标是因变量。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师生实验后需要测试。实验后,与原有体育课程方案相比,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探索性地验证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合理性,以及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但由于体育课程内含诸多运动项目,各运动项目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逻辑递进关系。如果课程目标设计过程不合理,则会导致课程目标间出现低层次的重复、学生敏感发展期目标得不到优先发展、课程方案实施过程出现“一刀切”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成果导向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过程,为我国体育教师把握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行动借鉴。

牛建军[8](2014)在《浅谈中长跑教学中的易犯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中长跑是发展运动员耐久力的周期性运动项目,现代中长跑运动的发展已趋向于速度型耐力运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可以增进运动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运动器官的发育,从而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水平。但对于初学者要认真讲解并示范正确的中长跑姿势,让他们初步掌握合理的中长跑技术动作,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下面列举几种练习中长跑时的易犯错误,分析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纠正的方法以供初学者参考。

王青邦[9](2009)在《浅谈青少年初学中长跑易犯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长跑是发展运动员耐久力的周期性运动项目,现代中长跑运功的发展已趋向于速度型耐力运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可以增进运动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运动器官的发育,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但对于初学者要认真讲解并示范正确的中长跑姿势,让他们初步掌握合理的中长跑技术动作,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下面列举几种练习中长跑时的易犯错误,分析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纠正的方法以供初学者参考。

冯兆龙[10](2014)在《我国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的实验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青年运动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设计的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旨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探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对篮球教学的有效性,为改进篮球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综合性研究方法。教学实验采用同体前后测试方法,通过对首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20名青年运动员进行为期5天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测试,对所得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1、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的设计是以教育学、教学论、教学设计论为基础,以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学控制论、动作技能形成等理论为依据,结合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2、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循序渐进性、最优性、实效性为原则,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录像反馈法、念动训练法、合作练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优化组合设计而成。3、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通过优化自身结构作为切入点,创设了师生互动、视频互动、生生互动、运用提高的教学流程,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动作技能的形成,提高了学习的效果。4、经过在教学实验中应用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实验后学生理论成绩与之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教学中实施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后学生脚步移动牦时和完成持球突破行进间投篮耗时与之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脚步移动技能成绩和持球突破行进间投篮技能成绩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可以说明教学中实施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可以提高学生脚步移动速率,增强学生运用持球突破技术的娴熟性,对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效果明显;实验后学生持球突破急停投篮命中与出手次数与之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教学中实施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可以提高出手次数,投篮命中率需要在常年训练形成动力定型后才能保持稳定;通过对比赛录像进行分析,实验后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持球突破技术有所改进,提高了学生的战术素养。5、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从现代教育技术入手,以多媒体教学、录像反馈介入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同时运用学生探究、念动训练、合作练习、教学比赛等手段,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建立学生内心反馈系统,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结构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技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技术的理解与运用。

二、小学生中长跑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生中长跑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对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
        1.1.2 青春期阶段初中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1.1.3 篮球运动的特点符合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特点
    1.2 应用价值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质健康
        2.1.2 心理健康
        2.1.3 意志力
        2.1.4 核心自我评价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外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2.3 国内外关于中学生意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
        2.2.4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意志力影响的研究
        2.2.5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对中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影响的研究
    2.3 综述小结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前测横向对比结果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前后测纵向对比结果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健康后测横向对比结果
    4.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
        4.2.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意志力水平的影响结果
        4.2.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的影响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开展的必要性
        5.1.1 篮球运动有效促进初中生身体健康的发展
        5.1.2 篮球运动有效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5.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分析
        5.2.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形态影响的分析
        5.2.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机能影响的分析
        5.2.3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分析
    5.3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意志力水平影响的分析
        5.3.1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影响的分析
        5.3.2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果断性影响的分析
    5.4 篮球运动对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影响的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篮球训练课周次安排日程表
    附录2 八年级篮球训练课教案(节选)
    附录3 中学生意志力量表
    附录4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和微课特点剖析
        2.1.1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2.1.2 微课的概念
        2.1.3 微课的特点
    2.2 微课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自主学习理论
        2.2.4 移动学习理论
        2.2.5 掌握学习理论
    2.3 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2.3.1 国外微课理论研究现状
        2.3.2 国外微课设计应用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2.4.1 国内微课在理论上研究现状
        2.4.2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3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4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5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6 国内微课在田径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4.7 国内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2.5 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现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微课教学的实验设计
        4.1.1预备实验
        4.1.2正式实验
    4.2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设计的前期分析
        4.2.1 实验对象技能学习的需求分析
        4.2.2 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分析
        4.2.3 实验对象起点能力分析
    4.3 微课设计的目的
        4.3.1 学生方面
        4.3.2 教师方面
        4.3.3 田径课程方面
    4.4 微课设计的原则
        4.4.1 以“微”为先原则
        4.4.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4.4.3 因材施教原则
        4.4.4 实用性原则
        4.4.5 趣味性原则
        4.4.6 以创新为“核心”原则
    4.5 微课教学设计
        4.5.1 确定主题
        4.5.2 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4.5.3 微课教学进度安排
        4.5.4 微课脚本设计
    4.6 微课的制作和平台应用
        4.6.1 微课的材料收集和制作
        4.6.2 微课平台的应用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5.2.5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2.6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3 讨论与分析
        5.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建构效果分析
        5.3.2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下,微课在教学中的设计及合理性分析
        5.3.3 自主学习理论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5.3.4 移动学习理论下,学生学习效率分析
        5.3.5 掌握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致谢
个人简历

(3)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大学生执行功能和额顶网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综述
    1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概述
        1.1 动作学习
        1.2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
    2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与执行功能概述
        2.1 执行功能概述
        2.2 动作学习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2.3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3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与额顶网络的概述
        3.1 额顶网络概述
        3.2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脑可塑性的影响
        3.3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额顶网络的影响
    4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影响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
        4.1 动作学习影响执行功能的脑功能神经机制
        4.2 动作学习影响执行功能的脑结构神经机制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研究方法
        2.3 执行功能的测量
        2.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的采集
        2.5 静息态fMRI数据的预处理
        2.6 感兴趣区的选择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大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身体素质同质性检验
        3.2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大学生执行功能行为表现的影响
        3.3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前、后对大学生额顶网络功能连接变化的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大学生执行功能行为表现的改善
        4.2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大学生额顶网络功能连接的影响
        4.3 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改善大学生执行功能的神经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瑞文智力问卷
    附录2: SCL-90问卷
    附录3: 利手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乒乓球运动促进男性儿童认知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的目的
    1.2 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儿童
        2.1.2 认知能力的概念
    2.2 体育锻炼对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
        2.2.1 体育锻炼对儿童智力影响的研究
        2.2.2 体育锻炼对儿童注意力影响的研究
        2.2.3 体育锻炼对儿童记忆力影响的研究
        2.2.4 体育锻炼对儿童反应时影响的研究
        2.2.5 体育锻炼对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
    2.3 文献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测试对象筛查及分组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实验测量法
        3.3.3 数理统计法
    3.4 实验流程
        3.4.1 实验设计
        3.4.2 运动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4.3 测试流程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6岁实验组和对照组认知功能各指标前测对比
    4.2 6岁实验组和对照组认知功能各指标后测比较
    4.3 10岁实验组、对照组、熟练组认知功能各指标前测比较
    4.4 10岁实验组、对照组、熟练组认知功能各指标后测比较
    4.5 6岁实验组和对照组认知功能各指标前后变化量对比
    4.6 10岁实验组、对照组、熟练组认知功能各指标前后变化量对比
第五章 分析和讨论
    5.1 乒乓球运动对智力的影响分析
    5.2 乒乓球运动对注意力的影响分析
    5.3 乒乓球运动对记忆力的影响分析
    5.4 乒乓球运动对反应时的影响分析
    5.5 乒乓球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1.1.2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4 质性研究及其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
        1.5.1 参与观察法
        1.5.2 深度访谈法
        1.5.3 资料分析法
    1.6 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分析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
        1.7.1 有利的研究身份
        1.7.2 合理的研究伦理
        1.7.3 研究方法的不足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步骤
    2.2 初识C主任
    2.3 走近调查老师
3 W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表现
    3.1 体育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认知
    3.2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现实表现
        3.2.1 课前备课行为
        3.2.2 课程实施行为
        3.2.3 管理组织行为
        3.2.4 评价反思行为
4 研究与展望
    4.1 教学态度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4.2 教学风格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4.3 教学经验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4.4 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动作组合练习法对小学生途中跑技术及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动作组合练习法
        1.4.2“组合练习”在短跑训练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1.4.3 组合练习法在田径训练中的应用
        1.4.4 有关短跑技术的研究
    1.5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测试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实验法
        2.2.5.1 实验设计
        2.2.5.1.1 实验对象的选择
        2.2.5.1.2 实验对象的基本状况
        2.2.5.2 实验场地与实验内容
        2.2.5.2.1 实验时间与地点
        2.2.5.2.2 实验内容
        2.2.5.3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5.3.1 实验方法
        2.2.5.3.2 实验步骤
        2.2.5.3.3 实验设备的选择
        2.2.5.3.4 实验测试方案与标准
        2.2.5.4 实验控制
        2.2.5.4.1 学生个体差异的控制
        2.2.5.4.2 教学环境的控制
        2.2.5.4.3 教学内容的控制
        2.2.5.5 教学方法
        2.2.5.5.1 基础训练阶段
        2.2.5.5.2 巩固提高阶段
3 结果与分析
    3.1 动作组合练习法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
        3.1.1 实验组与对照组途中跑技术评价对比分析
        3.1.2 实验组女生与对照组女生途中跑技术评价对比分析
        3.1.3 实验组男生与对照组男生途中跑技术评价对比分析
    3.2 使用动作组合练习法对短跑成绩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3.2.1 组合练习法对短跑的成绩影响
        3.2.2 动作组合练习法对于身体素质的影响
        3.2.2.1 动作组合练习法对肺活量的影响
        3.2.2.2 动作组合练习法对坐位体前屈的影响
        3.2.2.3 动作组合练习法一分钟跳绳的影响
        3.2.2.4 动作组合练习法对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7)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成果导向课程
        1.2.2 体育运动能力
        1.2.3 体育课程设计
    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1 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1.3.2 成果导向课程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第2章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学习层次说
        2.1.1 学习结果分类:成果导向体育课程的学习分类依据
        2.1.2 学习层级分析:成果导向体育课程的目标结构依据
    2.2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的技能分类基础——动作技能分类理论
        2.2.1 动作技能分类:成果导向体育课程的技能目标分类依据
        2.2.2 动作技能层次:成果导向体育课程的技能目标难易依据
    2.3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的目标设定基础——成就目标理论
        2.3.1 成就目标定向:成果导向体育课程的目标设定依据
        2.3.2 成就动机模式:成果导向体育课程的目标实现依据
第3章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剖析
    3.1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形成原因
        3.1.1 时代背景是课程设计模式变革的外在动因
        3.1.2 理念变革是课程设计模式变革的内在前提
    3.2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模式的构成要素
        3.2.1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模式的含义
        3.2.2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模式的构成要素
        3.2.3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模式构成要素之间逻辑关系
    3.3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模式的特征
        3.3.1 强调学习结果的明确性和具体性
        3.3.2 重视评估标准的规范性和区别性
        3.3.3 强调应用能力的提高
第4章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向下计划”的设计
    4.1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方案的设计
        4.1.1 课程方案价值取向及成果目标确定
        4.1.2 成果目标的纵向分解和横向权重
        4.1.3 方案能力目标数的科学计量
        4.1.4 课程方案目标的螺旋式排序
    4.2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嵌入式”评估设计
        4.2.1 “嵌入式”评估内涵及其在模式中地位
        4.2.2 “嵌入式”评估的过程设计
        4.2.3 “嵌入式”评估量规的分类及其设计步骤
第5章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向上实施”的设计
    5.1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的“教”与“学”设计
        5.1.1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教”的有效性设计
        5.1.2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学”的最大化设计
    5.2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方案优化的PDCA循环设计
        5.2.1 PDCA阐释:体育课程方案的优化循环
        5.2.2 设计路径:体育课程方案的评价计划
        5.2.3 技术要求:体育课程方案评价数据的收集
        5.2.4 评价和改善:对原有体育课程方案的优化
        5.2.5 效果验证:对优化后体育课程方案的实践考量
第6章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的实证研究
    6.1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的效果验证
        6.1.1 实验目的与假设
        6.1.2 实验设计
        6.1.3 实验实施
        6.1.4 实验结果
    6.2 与课程方案相关的核心能力权重
        6.2.1 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核心能力模型构建路径
        6.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6.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6.2.4 调查结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浅谈中长跑教学中的易犯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两臂摆动时, 肩部过于紧张, 摆动方向不正确。
2. 跑步时后蹬不充分, 臀部留在后面, 坐着跑。
3. 跑步时摆动腿大腿前抬太低, 造成步幅过小。
4. 跑的动作不协调, 身体过于紧张, 动作幅度太小。
5. 跑的过程不流畅, 直线性差。

(10)我国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的实验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青年运动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选题目的、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文献
        1.3.2 教学程序方面的研究
        1.3.3 我国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研究
        1.3.4 我国篮球教学改革现状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调查问卷法
        2.2.4 教学实验法
        2.2.5 逻辑分析方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的设计
    3.1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的专项理论分析
        3.1.2 认知心理学理论
        3.1.4 教学控制论理论
        3.1.5 动作技能的学习理论
    3.2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设计的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3.2.2 可操作性原则
        3.2.3 循序渐进性原则
        3.2.4 最优化原则
        3.2.5 实效性原则
    3.3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的设计
        3.3.1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设计思路
        3.3.2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的资源整合设计
        3.3.3 篮球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具体的实施流程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结果
        4.1.1 实验前后理论测试成绩均值对比结果
        4.1.2 实验前后脚步移动测试成绩均值对比结果
        4.1.3 实验前后脚步移动测试技能评定指标成绩均值对比结果
        4.1.4 实验前后持球突破行进间投篮测试成绩均值对比结果
        4.1.5 实验前后持球突破行进间投篮技能评定指标测试成绩均值对比结果
        4.1.6 实验前后持球突破急停投篮命中测试成绩均值对比结果
        4.1.7 实验前后持球突破急停投篮出手次数测试成绩均值对比结果
        4.1.8 实验前后教学比赛录像频数分析评定结果
        4.1.9 参与教学实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定结果
    4.2 讨论与分析
        4.2.1 篮球教学程序通过设置情境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把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探究
        4.2.2 篮球教学程序创设了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2.3 篮球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练习氛围更加融洽
        4.2.4 篮球教学程序加强了学生战术思维能力,提高了持球突破技术的应用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信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四、小学生中长跑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篮球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杨涛. 扬州大学, 2021(09)
  • [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D]. 刘仰勋.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3]足球脚背正面颠球动作学习对大学生执行功能和额顶网络的影响[D]. 王旭. 扬州大学, 2019(02)
  • [4]乒乓球运动促进男性儿童认知能力的研究[D]. 孙庆山.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5]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D]. 梁辉. 南京体育学院, 2019(02)
  • [6]动作组合练习法对小学生途中跑技术及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吕伊雯. 首都体育学院, 2018(09)
  • [7]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 夏俊彪.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2)
  • [8]浅谈中长跑教学中的易犯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J]. 牛建军. 科技信息, 2014(01)
  • [9]浅谈青少年初学中长跑易犯错误、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J]. 王青邦. 田径, 2009(07)
  • [10]我国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持球突破技术教学程序的实验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竞技体校青年运动员为例[D]. 冯兆龙. 首都体育学院, 2014(08)

标签:;  ;  ;  ;  ;  

小学生中长跑易出错及如何改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