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饶雪峰[1](2021)在《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胰腺癌具有高度致死性,5年生存率很低,它的特点是容易早期转移,快速浸润,并且对标准治疗容易产生耐药性。胰腺癌以胰腺导管腺癌为主,胰腺导管腺癌占90%以上。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治疗成功主要手段,但是能被早期诊断出来的胰腺导管腺癌只有15-20%。大部分胰腺癌病人错过手术时机,被诊断出来时已经到了晚期或出现远处转移性。近年来,虽然对胰腺癌的治疗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包括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是胰腺癌病人的5年存活率仍低于7%。过去的几十年里,尽管已阐明了与肿瘤发生有关的一些风险因素,在胰腺癌发展的分子机制上进展甚微。因此,明确提出参与胰腺癌进展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对于提供早期诊断和开展有效治疗是必要的。微小RNA(miRNAs,miRs)是一类小分子无编码功能的RNA,通过与信使RNA(m RNA)的3′-非翻译区(UTR)直接作用,从而对基因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显示miRNA在癌变过程中失调,它们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miRNA异常表达与胰腺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miR-10a-5p通过调节转录因子AP-2γ(AP2C)促进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miR-148a通过靶向调控WNT10B从而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从上皮向间质转化,以及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侵袭。miR-337瞄准了Homeobox B7(HOXB7)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此外,miR-181b-5p、ETS原癌基因1(ETS1)和MET原癌基因(c-Met)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了胰腺癌病人很差的预后。miR-27a-3p是成熟miR-27a的亚型,位于人类19p13染色体上,并且发现其经常异常表达,并有助于各种类型的癌症进展。Wang等通过使用来自三个独立队列的Hi Seq 2000测序(健康控制、良性胰腺疾病和胰腺癌),确定了可以通过联合检测血清CA199和外周血单核细胞的miR-27a-3p水平来鉴别胰腺良恶性肿瘤。最近,Silvestris等认为miR-27a-3p对胰腺癌产生重要的血管生成作用。然而,miR-27a-3p对胰腺癌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和潜在机制仍有待阐明。目的:本研究将探讨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并研究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表达,进一步激活VEGFA/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为mi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靶向治疗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GATA6、VEGFA和VEGFR2的表达情况;用卡方检验分析胰腺导管腺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与miR-27a-3p表达之间的关系;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miR-27a-3p对GATA6的靶向调控机制;通过毛细管生成试验和侵袭试验及划痕试验测定肿瘤细胞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等。结果: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表达明显上调(P<0.05);高表达的miR-27a-3p与肿瘤大小、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高表达的miR-27a-3p与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P<0.05)。过表达miR-27a-3p降低了GATA6 3′-UTR-WT载体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GATA6 3′-UTR-MU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并且高表达的miR-27a-3p下调了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GATA6的表达,上调了VEGFA和VEGFR2的表达(P<0.05),以及增加了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P<0.05)。抑制miR-27a-3p增强了GATA6 3′-UTR-WT载体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对GATA6 3′-UTR-MUT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没有影响;并且抑制miR-27a-3p上调了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中GATA6的表达,下调了VEGFA和VEGFR2的表达(P<0.05),以及抑制了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P<0.05);GATA6被确定为miR-27a-3p的功能靶基因;同时,在抑制miR-27a-3p的癌细胞中,沉默GATA6可部分逆转VEGFA和VEGFR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部分逆转了抑制miR-27a-3p对胰腺导管腺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和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P<0.05)。结论: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细胞系中,miR-27a-3p表达明显上调,miR-27a-3p过表达预示着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不良。miR-27a-3p靶向下调GATA6表达,进一步激活VEGFA/VEGFR2信号通路,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miR-27a-3p/GATA6/VEGFA/VEGFR2信号轴为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这些表明了miR-27a-3p可作为临床预后检测指标,也可能是胰腺导管腺癌有希望的治疗靶标。

杨会珍[2](2020)在《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男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寻求精准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识别甚为必要。这些公认的生物标志物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LncRNA 序列大于 200bp,常被认为是一类单一的转录本,不具有蛋白质编码能力,但它们可以在DNA-RNA-蛋白质水平上调控分子过程。通过参与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机制,在抑癌基因和癌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A-VEGFR轴在生理和病理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中都是关键的。VEGF-A-VEGFR 轴(VEGF-A、VEGFR-1、VEGFR-2)中仅一个基因的剪接中断就会导致整个信号轴的改变,从而导致癌症中VEGFR-2信号的增加和血管生成异常。本研究我们首先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差异LncRNAs,经RT-PCR技术验证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高表达,且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促进凋亡,提示LINC00667为促癌基因,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提示LINC00667可能与VEGF-VEGFR通路相关,进一步验证LINC00667如何通过与VEGFA的相互作用调控病理性血管生成。本研究结果将为肺癌抗血管生成机制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第一部分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对肺腺癌及癌旁正常肺组织新鲜冰冻标本中lncRNA的表达,筛选出表达明显差异的LncRNA;2.在40例新鲜冰冻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包含LINC00667在内的4个差异LncRNA表达水平;3.检测肺腺癌细胞系及正常肺上皮细胞系中LINC00667表达;4.将LINC00667表达水平与研究对象临床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卡方检验方法研究分析LINC00667表达是否与肺腺癌疾病发展及预后相关。结果1.基因芯片检测初步在肺腺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LncRNA共800条,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后发现其中有显着差异的20条,10条(50%)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明显上调,10条(50%)明显下调,LINCOO667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2.在肺腺癌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利用RT-PCR方法检测LINC00667结果显示,相对于邻近的正常肺组织,LINC00667在85%(34/40)的肺腺癌样本中明显高表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对于人 IMR90 细胞系,LINC00667 在肺腺癌 H1975,H23,H1299 和 SPC-A1细胞系中表达明显增加(P<0.05),其中在SPC-A1和H1299细胞中的表达丰度均为高,在其余两株细胞中的表达丰度为中。4.LINC00667NSCLC患者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系统浸润情况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病变位置无关。第二部分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方法1.构建沉默LINC00667表达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对数生长期SPC-A1和H1299细胞分别转染慢病毒表达载体及对照组空质粒载体,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内LINC00667表达情况。2.利用 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 EdU analysis 技术,检测沉默 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生成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后血管生成情况。结果1.结果显示转染慢病毒表达载体的SPC-A1和H1299细胞系的LINC00667表达量较空质粒对照组明显减少,证实转染率较高,成功获取沉默LINC00667的SPC-A1和H1299细胞株。2.CCK8及EdU analysis实验结果显示在转染慢病毒载体shLINC00667后,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转染慢病毒载体shLINC00667后,SPC-A1和H1299穿过基底膜基质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迁移能力受到抑制。4.沉默LINC00667可以抑制血管生成。第三部分LINC00667通过VEGFA通路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方法1.微阵列数据分析(Microarray analysis)与 LINC00667 及 VEGFA 相关的 RNA结合蛋白。2.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肺腺癌标本中VEGFA及EIF4A3的表达。3.利用上调VEGFA慢病毒载体(pcDNA3.1/VEGFA)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生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情况,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检测上调VEGFA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4.Western-blot 技术检测沉默 LINC00667 对 SPC-A1 和 H1299 细胞中 VEGFA、EIF4A3表达的影响。5.检测沉默EIF4A3对SPC-A1和H1299细胞血管生成、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LINC00667与RNA结合蛋白EIF4A3可以结合。2.肺腺癌组织较癌旁组织中VEGFA、EIF4A3表达升高,沉默LINC00667后,VEGFA表达量明显下降,说明LINC00667与VEGFA有相关性。另外,VEGFA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不受影响,LINC00667通过转录后水平影响VEGFA生物活性。3.过表达SPC-A1细胞中VEGFA能促进增殖,迁移,促进血管生成。4.Sh-LINC00667慢病毒载体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VEGF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EIF4A3表达水平无影响。沉默肺腺癌细胞SPC-A1和H1299中LINC00667能抑制VEGFA的表达,可使与VEGFA结合的EIF4A3蛋白减少。5.加入EIF4A3抑制剂后,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减弱。结论:1.LINC00667和VEGFA在肺腺癌中表达水平较高,LINC00667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以及脉管系统浸润情况有相关性。2.LINC00667可促进肺腺癌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3.LINC00667可能通过与EIF4A3结合调控肺腺癌VEGFA的稳定性,促进血管生成,有望成为肺腺癌新的治疗靶标。

闫雪苗[3](2020)在《PAX5决定神经内分泌癌与非神经内分泌癌的谱系转换》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肿瘤耐药是临床上肿瘤治疗所面临的巨大难题,细胞发生谱系转换是肿瘤发生耐药的机制之一。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C)是一类起源于所有上皮组织器官、恶性程度高、具有极高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并伴有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NE)表型的恶性肿瘤。顺铂和依托泊苷联合化疗是SCNC的标准治疗方案,患者往往在治疗早期反应十分敏感,但很快会在一年之内发生耐药和复发,并获得更高的转移能力。复发后的SCNC失去NE细胞表型,从NE谱系转换为non-NE谱系。此外,临床上也有一部分腺癌(包括14%的肺腺癌和20%-40%的前列腺腺癌)在接受化疗药或者靶向药治疗后可转变成NE癌而发生耐药。由此可见,肿瘤细胞在治疗耐药后发生NE与non-NE谱系转换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其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找到NE与non-NE癌细胞之间发生谱系转换的关键调控因子,从而为SCNC的治疗,预防腺癌谱系向NE谱系转换,提供可供参考的治疗方案。方法:1.分离新鲜原发性SCLC临床组织样本进行10×Genomics单细胞转录谱测序(sc RNA-seq)。利用inferred CNV和UMAP进行分群(主要分为NE-SCLC和non-NE-SCLC两群)。利用转录因子binding motif enrichment分析富集出在NE-SCLC中活跃转录因子(发现神经/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PAX5在NE-SCLC中显着激活)。2.免疫组化检测肺癌临床样本中PAX5的表达情况;在具有神经内分泌表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1155中利用CRISPR/Cas9敲除PAX5,进行转录谱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检测;并通过小鼠皮下植瘤实验探究细胞的行为学变化和对SCLC标准治疗药物的敏感性。3.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中过表达PAX5,通过裸鼠皮下植瘤实验探究细胞在体内的行为学变化;构建Tet-op-h PAX5 knock-in小鼠,与自发性肺腺癌转基因小鼠Tet-op-h EGFR-TD/CC10rt TA杂交,观察h PAX5/h EGFR-TD/CC10rt TA小鼠肺部肿瘤改变;通过microarray、Ch IP-Seq研究PAX5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变化的分子机制。4.对EGFR突变的肺腺癌细胞系HCC827过表达PAX5,进行皮下植瘤,检测PAX5是否影响肿瘤细胞对EGFR-TKIs药物Erotinib的敏感性。5.探讨肿瘤微环境对PAX5调控腺癌向神经内分泌癌转化的影响,对A549-PAX5的皮下瘤和h PAX5/h EGFR-TD/CC10rt TA小鼠肺部肿瘤及对照组进行新生血管免疫荧光双染;利用Bevacizumab对A549皮下植瘤小鼠进行体内药物实验,检测抑制血管生成对PAX5诱导腺癌向神经内分泌癌转化的影响。6.在前列腺癌中探讨PAX5促进non-NE向NE谱系转换的普遍性作用,检测PAX5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PAX5异位表达后对前列腺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和表达谱的改变。结果:1.PAX5调控NE与non-NE癌细胞之间发生谱系互换1.1PAX5是维系SCLC神经内分泌谱系的关键转录因子(1)确定神经/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PAX5是在NE-SCLC细胞中活跃的转录因子。PAX5主要表达在具有神经内分泌表型的肺癌细胞系及组织中,只有10%的肺腺癌表达PAX5。(2)KO-PAX5-H1155细胞表达谱与SCLC sc RNA-seq中non-NE-SCLC表达谱一致,发生向non-NE细胞谱系转变;KO-PAX5-H1155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长模式由悬浮生长转为贴壁生长;皮下植瘤体内实验结果表明KO-PAX5后的细胞转移能力增强(发生肾转移),原位瘤细胞病理形态转变为non-NE细胞形态且不表达NE标志物;对SCNC的标准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1.2.PAX5是肺腺癌向SCLC谱系转换的驱动基因(1)A549-PAX5体内实验明显发生细胞向肺部转移,病理组织形态由腺癌转变为SCLC,NE标志物表达增高;h PAX5/h EGFR-TD/CC10rt TA小鼠肺部病理学和NE标志物的表达变化与A549-PAX5皮下瘤的变化一致。HCC827皮下植瘤,给予小鼠Erotinib药物处理后,HCC827-PAX5组对Erotinib耐药。2.PAX5直接调控神经内分泌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GESA分析A549-PAX5 microarray结果,发现PAX5上调神经内分泌相关通路的基因;PAX5可结合在这些神经内分泌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行直接调控。SCLC细胞系体外培养条件下呈悬浮生长,A549过表达PAX5,不能诱导细胞悬浮生长,但在体内却能够诱导肺腺癌向SCLC转化,提示这种现象可能依赖于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3.PAX5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以实现non-NE与NE谱系转换H&E染色发现A549-PAX5皮下瘤和h PAX5/h EGFR-TD/CC10rt TA小鼠肺部瘤内血管增多,经过CD105和α-SMA免疫荧光双染,确定这些血管新生血管。Bevacizumab处理A549-PAX5荷瘤小鼠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后,明显减少肿瘤肺转移,抑制肿瘤从腺癌转化SCLC。PAX5过表达上调VEGFA、TNF-α等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4.转录因子PAX5促进前列腺腺癌向SCPC谱系转换在SCPC细胞系和组织中PAX5高表达;在10%的前列腺腺癌(ADPC)组织样本中PAX5呈散在性低表达。在ADPC细胞系中异位表达PAX5能够促进前列腺腺癌谱系向NE谱系转化。RM-1-PAX5细胞原位瘤内血管增多,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剂能够有效阻止原位瘤发生肺转移和APDC向SCPC病理形态的转变。结论:本研究发现生理状态下仅表达于神经系统和淋巴细胞中的转录因子PAX5在上皮细胞癌中异位激活,是SCNC谱系维系的决定性因子,PAX5的缺失导致了SCNC失去神经内分泌特性而发生耐药,PAX5在腺癌中的异位激活会促进腺癌向SCNC转化而发生耐药。这些发现为临床上NE与non-NE癌细胞之间发生谱系转换的现象找到了分子机制;由于PAX5是公认的决定B淋巴细胞谱系分化决定性转录因子,因此,我们的发现还为淋巴细胞发育与SCNC分化之间提供了特定的分子关联,并为SCNC与淋巴瘤之间存在的组织学和临床相似性(包括转移能力、丰富的血管性)提供了机制上的解释。抑制PAX5促进的血管生成可阻止PAX5引起的non-NE肿瘤细胞向NE谱系转换,这些研究为SCNC的治疗和预防表达PAX5的腺癌向SCNC谱系转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治疗方案。

史湖波[4](2020)在《雷帕霉素通过调节与自噬和肿瘤干细胞相关的通路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文中研究表明该博士论文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工作组成。第一部分雷帕霉素通过调节与自噬和肿瘤干细胞相关的通路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癌症在我国每年的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死亡率也逐年增高,已经成为造成中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数量庞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左右,进入21世纪,出生率与死亡率比重逐步增大,在世界大环境下每年近有22%的新发恶性肿瘤患者以及27%的因为恶性肿瘤去世的患者。相应的恶性肿瘤治疗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已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压力增加、环境污染、饮食模式趋向西方化、运动量减少、人口老龄化等多因素的叠加是导致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肉瘤的概念为起源于间充质成分的一组生物学表现比较特殊的瘤体,它是恶性肿瘤但是有别于我们常说的癌症。肉瘤的发病部位多位于表皮、皮下、骨组织、软组织、结缔组织等,肺内间质中也有肉瘤的发生,原发性肺肉瘤(primary pulmonary sarcoma,PPS)为来自于肺部比较不多见的呼吸系统的肉瘤,占国内肺部恶性肿瘤的0.7%~3.6%,肉瘤按照发病组织来源可分为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纤维组织肉瘤、恶性间皮瘤等。肉瘤发病率虽低,但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生,男性的患病人数比女性高,与肺癌、结直肠癌等常见癌症相比,发病人群趋于低年龄化的特点,在青年人、中年人中占的比重较高,其在发病的早期阶段容易发生血行转移,并且病情发展的速度快,生存质量不佳,对全身影响大,预后不佳。肉瘤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外科干预的治疗方法还是对其比较有效的方式,做手术的目的就要尽最大努力对瘤体实现完整性切除,这对于预后有较大影响。因此,对肉瘤而言,靶向治疗是一种更加科学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肉瘤主要的基因突变情况有KRAS、PIK3CA、EGFR等,针对KRAS突变、EGFR突变对应的靶向药物分别是MEK抑制剂、TIKi类药物。mTOR抑制剂是针对PIK3CA基因改变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是雷帕霉素的哺乳动物靶标,其具有两种复杂形式。也称作为mTORC1及mTORC2,mTOR信号通路的机制是参与肿瘤的发生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进程。同时增强细胞恶性程度,引起了肿瘤的生长、增殖,此外,mTOR为一种内源性存在的自噬过程中的抑制剂。肿瘤组织中也会有细胞凋亡发生,这一过程通过介导自噬进行。目前已研究出多种形式的mTOR抑制剂,其靶标涉及mTOR信号的各传导途径。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是通过与细胞内受体结合对mTORC1起作用,而对mTORC2无明显作用。雷帕霉素可以抑制IL1、IL2等生长因子及集落刺激因子的活化,抑制由于PI3K及Akt的过度激活导致的癌基因的活化,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减少供应细胞的物质来源产生影响,可以限制周围血管的产生,切断游离通道并限制肿瘤细胞扩散。在黑色素瘤、横纹肌肉瘤、胰腺癌、白血病等肿瘤细胞的研究中均显示出了抑瘤效果。雷帕霉素阻断分裂周期进展,无法完成拷贝过程,并且已证明其促进凋亡进程。目的:目前有关雷帕霉素在肉瘤中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其功能及作用机制也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对雷帕霉素在肉瘤中的抑制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把靶向信号通路与自噬、肿瘤干细胞相关联,深入探讨雷帕霉素作用后对肉瘤生长的影响机制,为肉瘤治疗的药物适应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在该研究中,将S180肉瘤细胞进行细胞培养,通过流式细胞仪、CCK8试验检测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对S180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雷帕霉素对S180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在动物实验中,使用小鼠S180肉瘤作为研究对象,以建立小鼠S180肉瘤细胞的荷瘤模型。后对小鼠进行不同浓度雷帕霉素药物处理,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并分离肿瘤组织。利用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小鼠S180肉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S180肉瘤组织中mTOR、Beclin1、LC3、ULK1、CD133、CD90、Notch1蛋白的表达与定位。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体外培养细胞和肿瘤组织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mTOR、Beclin1、LC3(microtub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ULK1 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CD90、Notch1(unc-51 like autophagy activating kinase 1)的表达变化,从动物水平和细胞分子水平上探索研究雷帕霉素对S180肉瘤的作用机理。结果:1.雷帕霉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S180肉瘤细胞凋亡流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雷帕霉素作用24h后,S180细胞凋亡增加,且随着雷帕霉素浓度的增加发生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的细胞均显着增多。表明雷帕霉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S180细胞发生凋亡。2.雷帕霉素抑制S180肉瘤细胞的迁移及侵袭。雷帕霉素作用后,S180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且高浓度雷帕霉素作用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Transwell检测S180细胞侵袭结果显示雷帕霉素作用后,S180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且高浓度雷帕霉素作用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均提示雷帕霉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了 S180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3.雷帕霉素抑制荷瘤小鼠S180肉瘤生长。雷帕霉素处理后小鼠皮下肿瘤的平均体积相对于对照组降低。雷帕霉素(2 mg/kg)可抑制肿瘤生长,但与未用药小鼠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雷帕霉素(4mg/kg)治疗组中,肿瘤生长被明显抑制。第14天,未用药组的平均肉瘤体积达到2298 mm3,而雷帕霉素4mg/kg处理后平均肉瘤体积1264 mm3。2 mg/kg和4 mg/kg雷帕霉素治疗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0.1%和48.8%。上述结果提示雷帕霉素对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影响与药物用量相关。4.雷帕霉素可以促进小鼠S180肉瘤组织中细胞凋亡,且凋亡程度受药物用量的影响。荷瘤小鼠S180肉瘤组织经过HE染色后,未用药物作用组肉瘤组织的细胞呈现不规则生长,排列顺序呈现为片状及嵌套状。特别是,内核的形状,颜色和大小不同,核膜厚度不均匀。雷帕霉素作用后,小鼠S180肉瘤组织出现坏死及空泡,核固缩,并随着雷帕霉素作用浓度的增大,细胞坏死及空泡,核固缩的比例明显增多。5.雷帕霉素抑制mTOR表达,并促进S180肉瘤细胞中基因Beclin1、ULK1、LC3的表达。雷帕霉素作用于S180肉瘤细胞后,mTOR的表达降低,且4 mg/kg雷帕霉素组mTOR表达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雷帕霉素抑制S180肉瘤组织中mTOR转录、表达,抑制程度受药物剂量的影响。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在S180肉瘤细胞中,Beclin1与LC3在细胞质与细胞膜上均有表达,ULK1和mTOR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在培养细胞及肿瘤组织中,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作用后,ULK1、Beclin1和LC3的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且在4 mg/kg雷帕霉素组中ULK1、Beclin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雷帕霉素能够促进ULK1、Beclin1的转录与表达。且LC3 Ⅱ/I蛋白的表达在高剂量及低剂量雷帕霉素作用组中均发生显着上调(p<0.05)。6.雷帕霉素抑制S180肉瘤细胞中CD90、CD133及Notch1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在S180肉瘤细胞中Notch1、CD133、CD90在细胞质与细胞膜上均有表达。在培养细胞及肿瘤组织中,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未用药物组比较,经过不同浓度雷帕霉素作用后,S180肉瘤细胞中Notch1、CD133、CD90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发生下调,且在4mg/kg雷帕霉素组中其表达与无药物处理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雷帕霉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S180肉瘤组织中CD90、CD133及Notch1的转录与表达。结论:雷帕霉素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小鼠S180肉瘤细胞的生长,杀死肿瘤,并诱导S180肉瘤细胞凋亡。雷帕霉素抑制S180肉瘤细胞的迁移及侵袭。雷帕霉素能可促进S180肉瘤细胞中Beclin1、ULK1、LC3转录、表达,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mTOR、CD90、CD133及Notch1的转录与表达,表明雷帕霉素对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抑制及凋亡的诱导可能与其促进自噬、抑制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相关。第二部分LACTB调控EMT抑制肺腺癌转移及侵袭的机制研究研究意义: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肺腺癌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肺癌的25%,发病年龄较小,与肺鳞癌相比,恶性程度较大,容易出现远处转移。肺腺癌患者在治疗中对现行放疗和化疗不够敏感,预后较差,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很低,小于15%。因此,深入研究肺腺癌侵袭、转移机制,寻找肿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将对今后进一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实现肺腺癌的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及方法:最近研究表明一种线粒体蛋白内酰胺酶β(LACTB)被报道具有抑癌功能,但在肺癌中其功能及作用机制尚未有相关报道。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转移及复发密切相关,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LACTB在肺腺癌中调控EMT、转移及侵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我们通过TCGA数据分析LACTB的mRNA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分析LACTB表达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并对肺腺癌细胞中LACTB的表达进行检测,随后于肺腺癌细胞系中通过慢病毒过表达或干扰LACTB,利用MTT、划痕实验、Transwell等检测对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检测对细胞EMT的影响,检测MMP2与EMT标志物等蛋白的表达及相关信号分子的变化,从而探讨LACTB对肺腺癌EMT及转移侵袭的调控机制。实验结果:1.LACTB的mRNA在肺腺癌中低表达,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加,且LACTB表达与患者生存期正相关,LACTB低表达患者生存期显着少于高表达患者。2.LACTB过表达下调Snail抑制肺腺癌发生EMT,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与Vimentin表达下调;干扰LACTB表达后Snail表达上调促进肺腺癌EMT。3.LACTB过表达下调MMP2表达进而抑制肺腺癌细胞转移与侵袭;干扰LACTB表达后,MMP2表达上调,促进肺腺癌细胞转移与侵袭。实验结论:1.LACTB在肺腺癌中低表达且与患者生存期正相关;2.LACTB通过下调Snail抑制EMT,进而抑制肺腺癌转移与侵袭。

徐露彤[5](2020)在《云南宣威肺腺癌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肺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云南宣威是我国肺癌的高发区,尤其是肺腺癌,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虽已有很多研究,但大多集中在疾病环境成因分析,目前,关于宣威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然缺乏。揭示宣威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全面阐释宣威地区肺癌高发的特性,对于宣威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对宣威10个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肺组织进行转录组m RNA测序,9组肺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肺组织进行micro RNA测序。通过差异基因分析、基因富集分析、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等方法系统比较分析两类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差异,以期挖掘出宣威肺癌发生的关键因子。主要结果如下:(1)对云南肺腺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筛选得到306.64G的clean bases,以|log2Fold Change|>1&padj<0.05作为筛选条件,共筛选得到3591个符合筛选条件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显着上调的基因有2008个,1583个基因为下调表达。、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ECM-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粘附分子、补体和凝血级联等通路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发现green,yellow以及turquoise三个基因共表达模块与肺癌的发生最显着关联,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块内基因主要与肺腺癌的发展、浸润和转移等密切相关。生存分析显示,CCL20、F2RL1和SPP1三个基因与肺腺癌的预后有显着关联,可作为云南肺腺癌肿瘤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与临床生存预后指标。(2)通过小RNA测序对已知的miRNA进行分析,miRNA分析发现共有117573317个s RNA分别比对到已知的1796个miRNA成熟体和1467个miRNA前体上。预测成熟体119个以及前体122个。差异表达分析发现117个差异miRNA(padj<0.05),其中表达上调的差异miRNA有54个,表达下调的miRNA有63个。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117个差异miRNA有8382个靶基因。靶基因GO和KEGG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主要与蛋白质的结合以及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途径等有关。筛选到三个重要的miRNA hsa-miR-126-3p、hsa-miR-516b-5p和hsa-miR-182-3p,其中生存分析显示,hsa-miR-126-3p与肺腺癌病人生存有关,可作为肺腺癌病人临床预后的潜在标记。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比较宣威肺腺癌患者的两种组织中的m RNA和miRNA的表达差异,识别了与肺腺癌发生有关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为全面揭示宣威肺腺癌发生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和依据。

申晓梅[6](2019)在《EGFR突变型肺腺癌中血管拟态与治疗反应及预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EGFR突变型肺腺癌中血管拟态与治疗反应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03-01至2016-03-31间收治的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的肺腺癌病历资料,将符合要求的病理切片应用CD34-PAS双重染色法检测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化疗组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组,分别统计各组对治疗的反应(ORR、DCR)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果:13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0岁,男性66例(50.38%),女性65例(49.62%),化疗组81名(61.83%),TKI治疗组50名(38.18%)。131例肺腺癌中45例(34.35%,45/131)具有典型的VM结构,其中化疗组25例,TKI治疗组20例(P=0.285)。VM与分化和M-stage显着相关(r=0.402,0.334,P<0.01)。化疗组患者平均接受4.7个疗程化疗,CR 0%,PR 患者 40.74%,SD 患者 23.46%,PD35.80%,ORR 40.74%,DCR 64.20%;TA 组 CR 4.00%,PR38.0%,SD 34.00%,PD24.00%,ORR42.00%,DCR 66.00%,二组ORR、DC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887、P=0.834)。在4个周期治疗后的评估中,化疗组的29例病情进展,TKI组的12例患者被证实为进展,二组比较没有发现显着差异(P=0.157)。化疗组中位PFS为210天,TKI组中位PFS为299天,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组VM阳性患者的中位PFS为201天,阴性患者的PFS为221天(P=0.197);TKI组VM阳性患者中位PFS为221天,阴性患者PFS为313天,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伴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TKI治疗相对于化疗PFS明显延长;VM阴性患者使用TKI治疗较之于VM阳性能明显延长PFS,而这种差异化现象在化疗病人中并不明显。VM的出现说明肿瘤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差,容易转移,患者预后差。

孙海燕[7](2019)在《骨髓源性抑制细胞促进肺腺癌进展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及其亚群在原发性肺腺癌患者的分布情况及NF-κB信号通路在MDSCs促进肿瘤进展中的作用目的:旨在探讨肺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MDSCs及其亚型在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中的分布。方法:本研究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收集纳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及肺部肿瘤科53例IA-IIIA期未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的肺原发腺癌患者,收集术中新鲜组织标本,包括肿瘤组织、近癌肺转移、远癌肺组织,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及其亚型比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肺腺癌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中CD33与Arg1、i NOS、NF-κB的共定位情况。结果:1.肺腺癌患者远癌肺组织及近癌肺组织中总MDSCs细胞比例高于癌组织中的总MDSCs的比例;远癌肺组织中单核细胞MDSCs(monocytic-MDSCs,M-MDSC)细胞比例与近癌肺组织中、癌组织中的比例相当;肺腺癌患者远癌肺组织中多形核MDSCs(polymorphonuclear-MDSCs,PMN-MDSCs)细胞比例与近癌肺组织中的PMN-MDSCs细胞比例相当;近癌肺组织中PMN-MDSCs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癌组织中的PMN-MDSCs细胞比例;2.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患者远癌肺组织中M-MDSC细胞比例略高于近癌肺组织中,近癌肺组织中PMN-MDSCs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癌组织;3.非磨玻璃结节的肺腺癌中,远癌肺组织中总MDSCs细胞比例略高于近癌肺组织;近癌肺组织中高于癌组织,近癌肺组织中PMN-MDSCs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癌组织;4.非磨玻璃结节肺腺癌远癌肺组织中的MDSCs细胞的比例略高于磨玻璃结节;非磨玻璃结节肺腺癌近癌肺组织中的MDSCs细胞的比例略高于磨玻璃结节肺腺癌;非磨玻璃结节肺腺癌中,直径大于2cm远癌肺组织中MDSCs细胞在总的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高于直径小于2cm者;5.有病理高危因素远癌肺组织中MDSCs细胞比例高于无病理高危因素,有病理高危因素近癌肺组织中MDSCs细胞比例高于无病理高危因素;6.吸烟患者肺癌组织中MDSCs细胞比例高于不吸烟者MDSCs;近癌肺组织的MDSCs与未成熟粒细胞百分比具有相关性,癌组织中的PMN-MDSCs细胞比例与未成熟粒细胞绝对值具有相关性。7.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中CD33与Arg1、CD33与iNOS、CD33与NF-κB共定位;近癌肺组织与远癌肺组织中的MDSCs和淋巴细胞明显高于癌组织。结论:远癌肺组织及近癌肺组织中总MDSCs细胞比例高于癌组织中的总MDSCs的比例,且其比例与是否是磨玻璃结节、肿瘤大小、病理高危因素及吸烟与否等因素相关;MDSCs细胞在肿瘤的发生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MDSCs细胞促进肿瘤的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第二部分肿瘤坏死因子通过NF-κB信号激活MDSCs促进肺癌进展目的:探讨荷瘤小鼠MDSCs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并阐明TNF介导MDSCs促进肺癌发生的相关机制。方法:我们从正常小鼠及荷瘤小鼠脾脏及肺脏中用磁珠分选方法分选MDSCs,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用CCK8方法检测肿瘤增殖情况;用Boyden小室体外与肿瘤细胞共培养,观察MDSCs对肿瘤的侵袭及迁移作用的影响;用ELISA方法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应用TNF过表达的K-ras G12D基因突变的肺腺癌小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TNF影响MDSCs浸润情况及其具体分子调控机制。结果:1.MDSCs对肿瘤细胞无增殖促进作用;2.荷瘤小鼠及正常小鼠脾脏及肺脏MDSCs均可促进肿瘤细胞侵袭能力;3.荷瘤小鼠脾脏及肺脏MDSCs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能力;正常小鼠脾脏MDSCs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能力。4.正常小鼠的脾脏、荷瘤小鼠脾脏及肺脏的MDSCs与肿瘤细胞共培养后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TNF通过募集MDSCs细胞浸润并可能通过NF-κB信号激活MDSCs,造成IL-6分泌增加,激活肿瘤细胞的STAT3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增殖和促血管生成微环境形成。结论:荷瘤小鼠MDSCs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而促进肿瘤进展。

徐英华[8](2018)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肺腺癌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腺癌是世界范围内与癌症死亡相关的主要原因,对人群健康和生命产生极大的威胁。然而目前仍缺乏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记物来帮助指导肺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表明,新生血管数量与肺腺癌的发展显着相关。肺腺癌微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为其预后和治疗提供线索。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一种具有止血功能的多功能糖蛋白。据报道,除了止血作用,vWF还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在肺腺癌中,vWF的表达模式和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转录因子GATA调控血管内皮细胞中vWF的基础表达,然而GATA是否调节肺腺癌微血管中vWF的表达尚未有人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肺腺癌中vWF的表达模式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检测了不同肺腺癌组织中vWF的表达,探讨其与肺腺癌发展程度的关系,并且建立肺腺癌条件培养基与内皮细胞共培养体外模型,进一步揭示转录因子GATA3对vWF的转录调控机制,旨在为肺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线索。研究方法1、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染色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s,TMAs)检测肺腺癌标本的血管中vWF的表达。2、收集新鲜的肺腺癌组织标本,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肺腺癌组织血管中vWF的表达。3、用Lewis肺癌(Lewis lung carcinoma,LLC)细胞皮下注射C57BL/6小鼠建立小鼠肺腺癌模型。用q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肺腺癌组织血管中vWF的表达。4、收集A549细胞衍生的条件培养液((A549-CM)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共培养体系来模拟肺腺癌微环境对血管的作用。并用qRT-PCR,WB,免疫荧光来检测肺腺癌微环境对HUVECs中vWF表达的影响。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vWF的分泌。5、在建立的共培养体系中用qRT-PCR,WB,免疫荧光检测ERG(Ets related gene)是否为肺腺癌微环境中受到影响而上调vWF的转录因子。6、在建立的共培养体系中用qRT-PCR,WB检测肺腺癌微环境是否影响GATA3(GATA binding protein 3)的表达。7、在建立的共培养体系中用小干扰RNA干扰GATA3的表达,并用qRT-PCR,WB检测干扰效率。并检测GATA3沉默后,肺腺癌微环境对vWF表达和分泌的影响。8、用ChIP(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实验检测GATA3转录因子是否结合到vWF启动子的结合位点,并检测共培养体系中A549条件培养液的处理是否增强GATA3结合到vWF启动子的水平。研究结果1、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正常肺组织血管vWF染色为阴性,肺腺癌及癌旁组织vWF染色出现阳性。而且,在肺腺癌血管中,vWF染色比癌旁组织明显。2、新鲜的人肺腺癌组织的qRT-PCR显示,在每个病人的标本中,与配对的正常组织相比,肺腺癌组织中vWF的mRNA水平显着升高;新鲜冰冻组织切片的vWF免疫荧光染色在肺腺癌血管中比在癌旁组织血管中更强。3、对小鼠肺腺癌模型中获得的正常肺组织和肺腺癌组织进行了检测。qRT-PCR显示,与小鼠正常肺组织相比,LLC肿瘤组织中vWF的mRNA显着上升;免疫荧光显示,与小鼠正常肺组织相比,LLC血管显示出更强的vWF染色。4、收集的A549条件培养液作用于HUVECs建立共培养体系来模拟肺腺癌微环境。qRT-PCR显示,vWF的mRNA水平显着增高。WB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A549条件培养液处理过的HUVECs中vWF蛋白水平升高。ELISA检测到A549条件培养液处理过的HUVECs中vWF的分泌增多。这些结果显示A549条件培养液促进HUVECs中vWF的表达。5、在共培养体系中,qRT-PCR,WB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A549条件培养液并不改变HUVECs中ERG的mRNA及蛋白水平,这表明ERG在HUVECs应答A549条件培养液使vWF升高中不起作用。6、在共培养体系中,qRT-PCR及WB结果都显示GATA3的表达升高。为了确认GATA3是上调vWF的转录因子,我们应用了小干扰si-RNA使GATA3沉默后,A549条件培养液不能使HUVECs中vWF的表达上调。这些发现表明GATA3是介导内皮细胞vWF升高的转录调节因子。7、ChIP实验证明了GATA3结合到HUVECs中vWF启动子的+220 GATA结合位点,并且A549条件培养液进一步增加了GATA3与+220GATA位点的结合。因此,A549条件培养液促进GATA3表达,GATA3是调控肺腺癌血管中vWF表达增强的转录因子。研究结论1、肺腺癌血管系统中vWF的表达增强。肺腺癌血管中vWF的高表达不是血管类型造成的,而是可能与肺腺癌的微环境有关。2、在建立的共培养体系中,从A549细胞中收集的条件培养基增加了HUVECs中vWF表达,表明增强的vWF表达是由肺腺癌分泌物调节的。转录因子GATA3,而不是ERG,介导vWF的升高。3、GATA3直接结合到人vWF启动子的+220 GATA结合位点,并且A549细胞条件培养基的处理显着增加了GATA3与vWF启动子的结合。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肺腺癌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增强GATA3介导的vWF转录来升高肺腺癌内皮细胞中vWF的表达。

黄超[9](2021)在《肺癌肿瘤微环境的系统解析及靶向中药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体肿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团癌细胞,而是嵌入于一个由浸润和驻留宿主细胞组成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微环境并不是沉默的旁观者,而且是癌症进展的积极推动者,并且是肿瘤治疗的关键靶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它通过恢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力,在多种晚期癌症中产生了持久甚至治愈的治疗效果。然而,仅有少部分的患者能从中获益。因而需要新的技术和方法来阐明肿瘤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以发现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响应的标记物、新的微环境靶点和药物。在此,以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癌症——肺癌为例,通过整合高精度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和大规模转录组数据,构建了一个高精度的肺腺癌和肺鳞癌的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涵盖了1141个样本的39个细胞类型的丰度。借此,阐明了各细胞类型与肿瘤临床特征、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了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和免疫治疗响应的生物标记物,构建了以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基础的肿瘤预后模型,最后通过整合系列药理学分析技术形成了一个新的系统药理学方法,明确了苦参靶向肿瘤微环境抑制肺腺癌的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一、为了在高精度水平下解析肺癌肿瘤微环境与预后等临床特征以及免疫治疗的相关性,利用一个先进的贝叶斯模型以高精度的单细胞测序数据为先验信息,从1141个肺腺癌和肺鳞癌转录组数据中解析了39个细胞类型的丰度,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借此开展了系列分析,包括:1)关联了不同细胞类型与肺癌的临床特征;2)分析了MAGEA3疫苗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失败的原因以及PD-1/PD-L1通路阻断治疗响应的生物标记细胞。结果表明,构建的肺癌肿瘤微环境图谱不仅能够解释已知的关于肺癌微环境的知识,还发现了系列新的细胞类型与肿瘤发展及治疗的关系。二、构建了一个以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基础的肿瘤预后模型(TMERS),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肺腺癌和肺鳞癌的预后,并且证明TMERS独立于经典的肿瘤预后因素(肿瘤分期、年龄、性别、吸烟行为、常见的基因突变)。该项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组成是影响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TMERS可作为一个肺癌预后预测的有效补充。三、最后,整合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系统生物学和药理学方法形成了一个新颖的系统药理学方法来发现增强PD-1/PD-L1阻断治疗的多靶点天然产物。以此明确了苦参中氧化苦参碱促进CD8+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浸润和协同PD-L1抑制剂抗癌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ADME参数评估,筛选了苦参潜在的活性成分的;2)预测潜在活性成分的靶点,明确了靶点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方面的潜在作用;3)基于靶点与肺腺癌的临床特征以及免疫表型关联,明确了氧化苦参碱增加肺腺癌CD8+T细胞浸润的潜在作用;4)动物实验验证氧化苦参碱可以增强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浸润协同PD-L1抑制剂抑制小鼠肺腺癌生长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来研究肿瘤微环境及其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高精度的肺癌肿瘤微环境图谱,为指导癌症疫苗治疗和免疫检查点疗法的有效性提供参考,并为预测肺癌预后和治疗药物提供重要资源。

冯科[10](2021)在《D-Nap-GFFY水凝胶增强LXR配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标:肺癌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尽管近年在研究和治疗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研究表明,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被其配体T0901317(T317)激活后,能促进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表达,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LXR同时激活脂质合成基因表达,导致肝脏脂质过度合成和积累,造成脂肪肝及高甘油三酯血症,这些严重副作用限制了LXR激动剂的临床应用。D-Nap-GFFY水凝胶是萘乙酸修饰的D构型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能被树突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特异性吞噬,增强免疫反应,具有作为药物载体的优势和潜力。在此项研究中,我们采用D-Nap-GFFY包裹法构建T317的载药系统(D-Nap-GFFY-T317),通过小鼠皮下注射方式给药,探究D-Nap-GFFY-T317抑制肺腺癌的作用和机制,以及该载药系统能否避免肝脏脂质积累等副作用。方法:用PBS配制D-Nap-GFFY形成水凝胶后,探究D-Nap-GFFY的物理性质,评估D-Nap-GFFY-T317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降解和T317释放水平;选用C57BL/6J背景的野生型和IFNγ敲除小鼠,分别以皮下注射小鼠肺腺癌肿瘤细胞LLC1的方式构建移植瘤模型,或者腹腔注射乌拉坦的诱导方式构建原位肺癌模型;分别给予各模型小鼠口服给药T317、皮下注射D-Nap-GFFY-T317的治疗,探究皮下注射D-Nap-GFFY-T317的治疗方式对肿瘤生长以及肝脏脂质合成的影响。结果:D-Nap-GFFY-T317能形成稳定胶体,T317均匀地分散在胶体中。T317的释放依赖于细胞内蛋白酶对D-Nap-GFFY的降解。皮下注射D-Nap-GFFY-T317后,小鼠血液中T317维持较低水平。在肺癌模型小鼠中,与口服T317相比,皮下注射D-Nap-GFFY-T317具有更好的抗癌效果。机制上,D-Nap-GFFY-T317能够激活APC、表达IFNγ,并且以IFNγ依赖的方式增加肿瘤中M1型巨噬细胞数量,减少M2型巨噬细胞数量。此外,D-Nap-GFFY-T317促进树突细胞的成熟和浸润;增加肿瘤中CD3+CD8+T细胞的数量;以依赖IFNγ的方式抑制肿瘤中血管的生成。与口服T317相比,皮下注射D-Nap-GFFY-T317抑制肝脏中脂质合成基因的过度表达,从而消除了T317引起的脂肪肝、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副作用。机制上确认D-Nap-GFFY-T317可被巨噬细胞通过SR-A受体特异性吞噬,从而避免激活肝细胞内LXR。结论:皮下注射D-Nap-GFFY-T317能够特异性地被DC和巨噬细胞吞噬,激活IFNγ表达,抑制肺腺癌发生发展,同时对肝脏没有副作用。这表明水凝胶D-Nap-GFFY包裹T317的新型载药系统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新策略。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1章 引言
    1.1 胰腺导管腺癌概述
    1.2 mi R-27a-3p概述
    1.3 GATA6 概述
第2章 mi R-27a-3p在胰腺导管腺癌中表达
    2.1 摘要
    2.2 前言
    2.3 材料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2.5 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第3章 mi R-27a-3p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及血管生成
    3.1 摘要
    3.2 前言
    3.3 材料和方法
    3.4 统计分析
    3.5 结果
    3.6 讨论
    3.7 结论
第4章 mi R-27a-3p靶向下调GATA6
    4.1 摘要
    4.2 前言
    4.3 材料和方法
    4.4 统计分析
    4.5 结果
    4.6 讨论
    4.7 结论
第5章 mi R-27a-3p/GATA6/VEGFA/VEGFR2 信号轴在胰腺导管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
    5.1 摘要
    5.2 前言
    5.3 材料和方法
    5.4 统计学分析
    5.5 结果
    5.6 讨论
    5.7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一 转录调节因子 GATA6 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miR-27a-3p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索引
引言
第一部分 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标本
        2.2 试剂
        2.3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LncRNA基因芯片分析
        3.2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差异LncRNA表达
        3.3 分析LINC00667与肺腺癌患者临床数据的相关性
        3.1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LncRNA基因芯片分析结果
        4.2 LINC0667在肺腺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且与临床参数相关
        4.3 LINC00667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同第一部分
        2.2 载体及慢病毒辅助包装载体
        2.3 试剂
        2.4 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3.2 慢病毒感染SPC-A1和H1299细胞
        3.3 RT-qPCR检测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株中LNC00667表达的影响
        3.4 CCK8法检测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5 TRASWELL检测沉默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6 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成管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后血管生成影响
        3.7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构建沉默LINC00667慢病毒载体
        4.2 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LINC00667表达的影响
        4.3 CCK8法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4 TRASWELL实验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5 Tube formation assay技术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INC00667通过EIF4A3调控VEGFA通路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细菌、慢病毒载体(同第一、二部分)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计算机信息学相关网站和计算机分析软件
    3 实验方法
        3.1 生物信息软件微阵列分析(Microarray analysis)与LINC00667相关的RNA结合蛋白
        3.2 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肺腺癌标本中VEGFA及EIF4A3的表达
        3.3 上调VEGFA慢病毒载体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
        3.4 Westem-blot方法检测沉默LINC006676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VEGFA、EIF4A 表达的影响
        3.5 Westem-blot方法检测沉默EIF4A3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VEGFA表达的影响
        3.6 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3.7 RNA免疫沉淀(RIP)分析
        3.8 RNA pull-down assay
        3.9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3.10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微阵列分析结果
        4.2 沉默LINC00667对VEGFA表达影响
        4.3 过表达VEGFA细胞功能验证结果
        4.4 EIF4A3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4.5 抑制EIF4A3活性后细胞功能验证结果
        4.6 VEGFA为LINC00667影响NSCLC的靶点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脉管生成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PAX5决定神经内分泌癌与非神经内分泌癌的谱系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PAX5 是肺癌中决定NE谱系与non-NE谱系转换的关键转录因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和试剂
        1.1.3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原发性SCLC组织样本单细胞转录谱分析发现PAX5是NE-SCLC细胞群中活跃的转录因子
        1.2.2 PAX5特异性表达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性的肺癌细胞中
        1.2.3 敲除PAX5导致神经内分泌型非小细胞肺癌H1155细胞失去了神经内分泌表型
        1.2.4 PAX5促进肺腺癌谱系发生神经内分泌谱系转化
    1.3 小结
二、PAX5对神经内分泌通路基因的直接调控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和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PAX5 通过改变肺腺癌细胞的转录谱实现non-NE向 NE谱系互换
        2.2.2 PAX5直接调控神经内分泌相关通路基因
    2.3 小结
三、PAX5促进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以实现 non-NE向NE谱系转换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仪器和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PAX5在肺腺癌中异位表达能够促进肿瘤内部新生血管生成
        3.2.2 抑制血管生成能够阻止PAX5过表达引起的肺癌发生神经内分泌转化
        3.2.3 A549过表达PAX5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上调
    3.3 小结
四、转录因子PAX5 促进前列腺腺癌向SCPC谱系转换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PAX5在前列腺癌中异位表达
        4.2.2 PAX5异位表达促进前列腺腺癌发生神经内分泌分化
        4.2.3 PAX5 异位表达促使前列腺腺癌的表达谱向SCPC转变
        4.2.4 抑制血管生成可阻断PAX5引起的前列腺腺癌神经内分泌转化
    4.3 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PAX5在神经内分泌癌中作用和机制研究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雷帕霉素通过调节与自噬和肿瘤干细胞相关的通路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雷帕霉素通过调节与自噬和肿瘤干细胞相关的通路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
    第一章 自噬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新进展
        一、肿瘤概述
        二、肿瘤的治疗方式
        1 外科手术治疗
        2 化疗
        3 放射治疗
        4 分子靶向治疗
        5 免疫治疗
        6 物理性靶向治疗
        三、自噬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
        1 自噬与肿瘤
        2 肿瘤干细胞与肿瘤
        3 肿瘤干细胞的自噬和肿瘤的治疗
        四、结语
    第二章 雷帕霉素通过调节与自噬和肿瘤干细胞相关的通路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步骤
        3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雷帕霉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S180细胞凋亡
        2 雷帕霉素抑制S180细胞的迁移及侵袭
        3 雷帕霉素能够抑制荷瘤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
        4 雷帕霉素能够诱导荷瘤小鼠S180肉瘤细胞凋亡
        5 雷帕霉素能够诱导荷瘤小鼠S180肉瘤细胞自噬
        6 雷帕霉素抑制荷瘤小鼠S180肉瘤细胞的肿瘤干细胞特性
        四、讨论
        1 雷帕霉素抑制S180肉瘤生长
        2 雷帕霉素促进自噬细胞死亡
        3 雷帕霉素抑制肿瘤干细胞标记物表达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LACTB调控EMT抑制肺腺癌转移及侵袭的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步骤
        3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LACTB在肺腺癌中低表达,且与患者生存期正相关
        2 LACTB过表达抑制肺腺癌细胞EMT
        3 稳定过表达LACTB抑制肺腺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4 干扰LACTB表达促进肺腺癌细胞EMT
        5 干扰LACTB促进肺腺癌细胞的转移与侵袭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外文论文
    PAPER Ⅰ
    PAPER 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云南宣威肺腺癌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引言
    1.1 肺癌
        1.1.1 肺癌
        1.1.2 肺腺癌
    1.2 云南肺腺癌
    1.3 肺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
        1.4.2 micro RNA测序技术
    1.5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mRNA表达数据分析识别云南肺腺癌早期发生的关键基因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RNA的定量和鉴定
        2.2.2 mRNA文库的构建以及测序
        2.2.3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2.2.3.1 质量控制
        2.2.3.2 映射到参考基因组
        2.2.3.3 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
        2.2.3.4 新转录本预测和可变剪接分析
        2.2.3.5 SNP和 In Del分析
        2.2.3.6 差异表达分析
        2.2.3.7 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3.8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
        2.2.3.9 模块基因的富集分析
        2.2.3.10 模块基因的PPI分析
        2.2.3.11 模块基因的生存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RNA-seq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2.3.2 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2.3.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3.4 功能注释分析
        2.3.4.1 GO功能注释结果
        2.3.4.2 KEGG通路富集结果
        2.3.5 WGCNA分析结果
        2.3.6 模块基因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2.3.7 三个模块基因的互作关系网络分析结果
        2.3.8 生存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miRNA表达数据分析识别云南肺腺癌早期发生的关键miRNA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RNA定量和鉴定
        3.2.2 小RNA文库的制备以及测序
        3.2.3 小RNA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3.2.3.1 质量控制
        3.2.3.2 参考序列比对
        3.2.3.3 sRNA分类与注释
        3.2.3.4 miRNA分析
        3.2.3.5 差异miRNA靶基因富集分析
        3.2.4 筛选关键基因
        3.2.5 构建枢纽miRNA-m RNA互作网络与生存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RNA数据质量评估
        3.3.2 sRNA分类和注释
        3.3.3 miRNA识别
        3.3.3.1 已知miRNA
        3.3.3.2 新miRNAs识别
        3.3.4 miRNA分析
        3.3.4.1 miRNA家族分析
        3.3.4.2 差异miRNA筛选
        3.3.4.3 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
        3.3.5 差异miRNA靶基因功能注释
        3.3.6 关键miRNA识别
        3.3.7 miRNA生存分析
        3.3.8 miRNA-m RNA互作网络
    3.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1.1 mRNA数据分析
        4.1.2 miRNA数据分析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附录 B:图2.6基因名
附录 C:图2.13基因名
附录 D:图2.15基因名

(6)EGFR突变型肺腺癌中血管拟态与治疗反应及预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综述 血管生成拟态与非小细胞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骨髓源性抑制细胞促进肺腺癌进展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原发性肺腺癌患者MDSCs及其亚群在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的分布情况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标本及临床病理资料
        1.1.2 病历资料的获取
        1.1.3 主要实验试剂
        1.1.4 主要实验抗体
        1.1.5 主要耗材及仪器
        1.1.6 主要的实验方法
        1.1.7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入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1.2.2 MDSCs在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1.2.3 MDSCs亚群在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的分布情况
        1.2.4 MDSCs及其亚群在磨玻璃结节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的分布情况
        1.2.5 MDSCs及其亚群在非磨玻璃结节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的分布情况
        1.2.6 MDSCs 及其亚群在磨玻璃结节与非磨玻璃结节肺腺癌中的分布比较
        1.2.7 非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直径大小对MDSCs及其亚群的分布情况的影响
        1.2.8 有无病理高危因素肺癌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中的MDSCs及其亚群在的分布情况
        1.2.9 吸烟与否对MDSCs及其亚群的分布情况的影响
        1.2.10 MDSCs及其亚群比例与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的关系
    1.3 讨论
        1.3.1 MDSCs在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3.2 MDSCs亚群在肺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4 小结
二、NF-κB信号通路在MDSCs促进肿瘤进展中的作用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标本及临床资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耗材及仪器
        2.1.4 主要的实验方法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肺腺癌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中CD33与Arg1 的表达
        2.2.2 肺腺癌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中CD33与iNOS有共定位
        2.2.3 癌组织、近癌肺组织及远癌肺组织中CD33与NF-κB有共定位
    2.3 讨论
        2.3.1 MDSC通过上调Arg-1及iNOS产生肿瘤免疫抑制功能的作用
        2.3.2 MDSCs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2.4 小结
三、小鼠MDSCs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细胞株
        3.1.3 主要实验试剂
        3.1.4 细胞培养相关溶液制备
        3.1.5 主要耗材及仪器
        3.1.6 主要的实验方法
        3.1.7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MDSCs对 LLC肺癌细胞株增殖作用的影响
        3.2.2 MDSCs对 LLC肺癌细胞株的促进侵袭及侵袭作用
        3.2.3 MDSCs可能通过TNF-α途径促进肿瘤细胞侵袭与迁移
    3.3 讨论
        3.3.1 荷瘤小鼠脾脏MDSCs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3.3.2 荷瘤小鼠脾脏MDSCs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
    3.4 小结
四、肿瘤坏死因子通过NF-κB信号激活MDSCs促进肺癌进展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耗材及仪器
        4.1.4 动物杂交
        4.1.5 主要的实验方法
        4.1.6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TNF的过表达促进肺癌发生
        4.2.2 TNF过表达诱导MDSCs在肺肿瘤微环境中的募集
        4.2.3 TNF通过NF-κB途径激活诱导M-MDSCs活性
        4.2.4 MDSCs通过STAT3 途径激活促进肿瘤进展
    4.3 讨论
        4.3.1 慢性炎症、TNF与肺癌
        4.3.2 TNF过表达通过诱导MDSCs在肺肿瘤微环境中的募集促进肺癌发生
        4.3.3 TNF通过NF-κB途径激活诱导M-MDSCs活性
        4.3.4 MDSCs 可能通过 STAT3 途径激活促进肿瘤进展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髓源性抑制细胞阻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肺腺癌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肺癌肿瘤微环境的系统解析及靶向中药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与异质性
    1.2 肿瘤微环境的解析方法
        1.2.1 通过原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肿瘤微环境
        1.2.2 利用细胞计数仪分析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组成
        1.2.3 基于基因表达谱估算肿瘤微环境的组成
    1.3 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与肺癌肿瘤微环境解析
        1.3.1 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
        1.3.2 肺癌肿瘤微环境解析
    1.4 肿瘤微环境的多通路调控与中药调控
        1.4.1 多通路调控抗肿瘤免疫力
        1.4.2 中药治疗与抗肿瘤免疫力
        1.4.3 系统药理学发现激活抗肿瘤免疫力的中药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整合单细胞转录组解析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非小细胞肺癌scRNA数据收集以及细胞类型鉴定
        2.2.2 TCGA肺腺癌和肺鳞癌转录组数据以及临床特征收集
        2.2.3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的NSCLC肿瘤微环境细胞丰度分析
        2.2.4 多因素组合分型生存分析
        2.2.5 基于肿瘤微环境组成的肺腺癌和肺鳞癌的分型
        2.2.6 统计分析
        2.2.7 基于受体—配体关系的细胞间相互作用
        2.2.8 细胞丰度离散程度评估
    2.3 结果和讨论
        2.3.1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构建
        2.3.2 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概述及准确性评估
        2.3.3 探索非小细胞肺癌基质细胞的丰度异质性以及分布特征
        2.3.4 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丰度与临床特征的关联
        2.3.5 预测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
        2.3.6 推断潜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响应的生物标记
        2.3.7 肺癌存在着复杂的、异质的细胞间通讯
        2.3.8 .基于肿瘤微环境组成的非小细胞细胞肺癌分类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的肺癌生存期预测
    3.1 引言
    3.2 方法与材料
        3.2.1 TCGA肺腺癌和肺鳞癌细胞图谱解析
        3.2.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肺腺癌和肺鳞癌多元线性Cox回归模型构建
        3.3.2.基于微环境组成的风险指数模型对肺腺癌和肺鳞癌生存期的预测
        3.3.3.基于微环境组成的风险指数独立于多种临床特征
        3.3.4.微环境组成的风险指数在不同临床特征下对生存期的预测作用
    3.4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药理学:PD-1/PDL1 阻断组合治疗的新策略
    4.1 引言
    4.2 方法和材料
        4.2.1 非小细胞肺癌微环境细胞图谱
        4.2.3 利用网络扩散方法发现与肿瘤微环境表型相关的靶通路
        4.2.4 评价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中基因表达的细胞特异性
        4.2.5 药代动力学评价
        4.2.6 靶点预测
        4.2.7 网络图构建
        4.2.8 RNA测序
        4.2.9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4.2.10 样品制备
        4.2.11 细胞培养
        4.2.12 小鼠肿瘤模型
        4.2.13 免疫荧光
        4.2.14 肿瘤组织处理
        4.2.15 流式细胞术检测
        4.2.16 实时定量PCR
        4.2.17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肿瘤微环境细胞图谱的PD-1/PD-L1 抑制剂耐药机制解析
        4.3.2 苦参中潜在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及其作用靶点
        4.3.3 氧化苦参碱的靶点与肺腺癌生存预后以及CD8~+T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4.3.4 跨尺度的多细胞通路分析揭示氧化苦参碱靶向肿瘤微环境的机制
        4.3.5 氧化苦参碱抑制肿瘤生长并促进肿瘤微环境中CD8~+T 细胞的浸润
        4.3.6 氧化苦参碱增敏抗PD-L1 阻断疗效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D-Nap-GFFY水凝胶增强LXR配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肺腺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肺癌的分类
        1.1.2 肺腺癌的发生因素
        1.1.2.1 基因突变、融合导致的肺腺癌
        1.1.2.2 病毒感染导致的肺腺癌
        1.1.3 肺腺癌的检测方式
        1.1.3.1 影像学检测
        1.1.3.2 分子生物学检测
        1.1.4 肺癌的治疗
        1.1.5 小鼠肺癌模型
        1.1.5.1 基因工程鼠肺癌模型
        1.1.5.2 化学成分诱导模型
        1.1.5.3 肺癌细胞系诱导模型
        1.1.5.4 体外模型
    第二节 LXR研究进展
        1.2.1 LXR与脂质代谢
        1.2.1.1 LXR与胆固醇代谢
        1.2.1.2 LXR与脂肪酸代谢
        1.2.2 LXR与免疫系统
        1.2.2.1 LXR与巨噬细胞
        1.2.2.2 LXR与淋巴细胞
        1.2.2.3 LXR与树突细胞
        1.2.3 LXR与肿瘤
        1.2.3.1 LXR与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1.2.3.2 LXR与其他癌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IFNγ研究进展
        1.3.1 IFNs简介
        1.3.2 IFNγ的功能
        1.3.2.1 抗原处理和递呈
        1.3.2.2 抗病毒
        1.3.2.3 激活杀菌效应
        1.3.2.4 抗肿瘤与免疫逃逸
    第四节 免疫细胞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1.4.1 巨噬细胞与肿瘤
        1.4.1.1 巨噬细胞的极化
        1.4.1.2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1.4.1.3 靶向巨噬细胞的抗肿瘤治疗
        1.4.2 树突细胞
        1.4.2.1 树突细胞参与的抗肿瘤作用
        1.4.2.2 树突细胞抗肿瘤的阻力
        1.4.2.3 通过树突细胞抗肿瘤治疗的方式
    第五节 水凝胶抗肿瘤研究进展
        1.5.1 宏观水凝胶
        1.5.1.1 在局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1.5.1.2 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5.1.3 微针贴片
        1.5.2 微凝胶
        1.5.2.1 口服给药
        1.5.2.2 肺部输送
        1.5.2.3 经动脉栓塞化疗
        1.5.3 纳米凝胶
    第六节 选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1.1 细胞株
        2.1.1.2 实验动物
        2.1.1.3 实验耗材
        2.1.2 实验试剂
        2.1.2.1 细胞培养相关
        2.1.2.2 药物
        2.1.2.3 抗体
        2.1.2.4 试剂盒
        2.1.2.5 其他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3.1 细胞培养相关
        2.1.3.2 免疫印迹和基因克隆相关
        2.1.3.3 其他仪器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实验相关
        2.2.1.1 细胞传代
        2.2.1.2 细胞冻存
        2.2.1.3 细胞复苏
        2.2.2 动物实验相关
        2.2.2.1 小鼠喂养
        2.2.2.2 小鼠造模
        2.2.2.3 小鼠组织收集和处理
        2.2.3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细胞的提取和诱导
        2.2.4 夹心ELISA
        2.2.5 肝脏脂质提取
        2.2.6 切片制备
        2.2.6.1 石蜡切片
        2.2.6.2 冰冻切片
        2.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
        2.2.8 免疫荧光染色(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IF)
        2.2.8.1 冰冻切片免疫荧光
        2.2.8.2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
        2.2.9 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
        2.2.10 油红O染色(Oil red O staining,ORO)
        2.2.11 蛋白免疫印迹
        2.2.11.1 蛋白提取
        2.2.11.2 BCA法蛋白浓度定量
        2.2.11.3 凝胶电泳
        2.2.11.4 转膜
        2.2.11.5 杂交
        2.2.11.6 显色曝光
        2.2.11.7 Strip
        2.2.12 实时定量荧光PCR
        2.2.12.1 细胞总RNA提取
        2.2.12.2 cDNA文库构建
        2.2.12.3 Real-time qPCR
        2.2.13 实验相关材料
        2.2.13.1 水凝胶的制备
        2.2.13.2 流变力学检测
        2.2.13.3 核磁
        2.2.13.4 透射电镜
        2.2.13.5 水凝胶的体内外降解
        2.2.13.6 T317 的体内外释放
        2.2.14 流式
        2.2.15 细胞毒性实验
        2.2.16 siRNA
        2.2.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D-Nap-GFFY和 D-Nap-GFFY-T317 的特征分析
        3.1.1 D-Nap-GFFY的核磁分析
        3.1.2 D-Nap-GFFY和 D-Nap-GFFY-T317 制备
        3.1.3 D-Nap-GFFY和 D-Nap-GFFY-T317 的流变力学检测
        3.1.4 D-Nap-GFFY的降解检测
        3.1.5 从D-Nap-GFFY-T317 中释放的T317 检测
    第二节 D-Nap-GFFY-T317对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3.2.1 D-Nap-GFFY-T317 降低LLC1 细胞的活力
        3.2.2 D-Nap-GFFY-T317 提高荷瘤小鼠生存率
        3.2.3 皮下注射D-Nap-GFFY-T317 能抑制肿瘤生长
        3.2.4 D-Nap-GFFY-T317 能够激活IFNγ的表达和免疫细胞的浸润
    第三节 D-Nap-GFFY-T317 抑制LLC1 肿瘤生长的机制探究
        3.3.1 D-Nap-GFFY-T317 激活抗原呈递细胞中IFNγ表达
        3.3.2 D-Nap-GFFY-T317 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3.3 D-Nap-GFFY-T317 调控树突细胞的成熟和浸润
        3.3.4 D-Nap-GFFY-T317 促进T细胞的浸润
        3.3.5 D-Nap-GFFY-T317 抑制肿瘤中血管的生成
    第四节 D-Nap-GFFY-T317 避免诱导荷瘤小鼠的肝脏脂质积累
        3.4.1 D-Nap-GFFY-T317 处理不影响小鼠肝脏功能
        3.4.2 D-Nap-GFFY-T317 处理不影响小鼠肝脏中脂质合成基因的表达
    第五节 D-Nap-GFFY-T317 对乌拉坦诱发肺癌的抑制作用
        3.5.1 D-Nap-GFFY-T317 抑制乌拉坦诱导的肺腺癌的发生发展
        3.5.2 D-Nap-GFFY-T317 抑制乌拉坦诱导的肺腺癌中的炎症
        3.5.3 D-Nap-GFFY-T317 通过促进IFNγ表达抑制乌拉坦诱导的肺腺癌
    第六节 长期施用D-Nap-GFFY-T317 不影响乌拉坦诱导小鼠的肝脏脂肪生成和血脂水平
    第七节 巨噬细胞以清道夫受体SR-A依赖的方式吞噬D-Nap-GFFY-T317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避免LXR副作用的研究现状
        4.1.1 使用组织特异性LXR激动剂
        4.1.2 使用LXRβ特异性激动剂
        4.1.3 使用纳米颗粒特异性输送LXR激动剂
    第二节 IFNγ抗肿瘤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给药方式的探究
    第四节 水凝胶包裹T317 抗肿瘤的机制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课题结果总结
    第二节 论文创新
    第三节 进一步需要做的工作
附录 复方丹参滴丸抑制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
    研究背景
    研究结果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所获奖励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7a-3p靶向调控GATA6在胰腺导管腺癌侵袭转移中作用机制的体外研究[D]. 饶雪峰. 南昌大学, 2021(01)
  • [2]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D]. 杨会珍. 郑州大学, 2020(02)
  • [3]PAX5决定神经内分泌癌与非神经内分泌癌的谱系转换[D]. 闫雪苗.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雷帕霉素通过调节与自噬和肿瘤干细胞相关的通路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D]. 史湖波. 山东大学, 2020(10)
  • [5]云南宣威肺腺癌转录组分析[D]. 徐露彤.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EGFR突变型肺腺癌中血管拟态与治疗反应及预后关系研究[D]. 申晓梅. 苏州大学, 2019(02)
  • [7]骨髓源性抑制细胞促进肺腺癌进展机制的研究[D]. 孙海燕. 天津医科大学, 2019
  • [8]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肺腺癌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 徐英华.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9]肺癌肿瘤微环境的系统解析及靶向中药发现[D]. 黄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D-Nap-GFFY水凝胶增强LXR配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冯科. 南开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