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的“100天计划”是什么?

沙龙的“100天计划”是什么?

一、什么是沙龙的“百日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麻微[1](2020)在《企业并购后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以XC集团和Q公司为例》文中认为由于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在这种状况下,逐渐开始进行愈发频繁的并购活动。而在此项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并购能否顺利完成并取得应有的效果,并购后企业的员工满意度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企业并购后的员工满意度的提升问题对于并购工作而言是极其关键的。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并购环境下实现员工满意度的有效提升。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对目前涉及企业并购、人力资源整合、员工满意度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搜集,并且对其进行鉴别和整理,了解选题的背景和现有研究成果。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介绍,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其次详细讲述相关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员工满意度的概念以及特征,企业并购的方法和条件,企业并购的实质、形式、与原则以及人力资源整合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对XC集团并购Q公司后的员工满意度现状进行分析。本文以XC集团为研究背景,以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以及双因素理论为引导,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员工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归纳产生问题的原因。员工满意度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组织机构重叠、忽视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以及企业文化冲突引起。第四在此基础上对员工满意度的提升提出对应策略,包括调整组织结构提升员工参与度、推动员工融合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归属感。然后对提升效果进行评价,并与并购前的员工满意度进行对比,检测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目前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同类技术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同类企业在并购中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姬越[2](2019)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报道研究(2008年—2018年)》文中提出中美关系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自1979年中美两国签署《建交公报》,两国在建交的四十年里互动合作和相互依赖日益增强。在后冷战时代,中国和美国作为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合作典范备受世界瞩目,当然两国发展合作的道路并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在两国双边关系的议程和发展轨迹中展露无遗。经过21世纪初期的迅速发展,中美关系又呈现出更多的新特征。随着中美之间均势的转移,西方媒体大肆报道关于中国的不实信息,一时间造成对中国发展不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对于中国而言更需要一个“和善”的外部国际舆论环境。所以,本文试图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跟随《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主流对外传播媒体的报道视野,对民主党奥巴马政府两届任期和共和党特朗普政府初期的中美关系报道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次研究共涉及《人民日报海外版》1111篇中美关系报道,研究时间从2008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横跨11年,旨在为中国媒体提供些许关于中美关系的新闻报道上的思考和现实决策上的建议,在未来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增强我国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便于海内外受众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报道更好地了解中国真实的社会发展情况和今后几年两国关系的走势。

周杨[3](2019)在《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主体架构及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依托于债券市场的发展,信用评级业监管体系的发展也受制于债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发展。中国的信用评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稳定的行业格局,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主要监管主体的体制架构。而由于债券市场的分割,各个债券市场的监管主体不同,相应债券的信用评级也受到该债券市场监管主体的监管,形成了多头监管的格局。在目前的多头监管格局下,信用评级业的监管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通过对当前信用评级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梳理和各监管主体实际监管行动的研究,来分析目前信用评级行业多头监管格局下存在的监管问题。监管问题主要包括监管主体架构不合理、缺乏监管协调机制以及自律监管薄弱三个方面。在信用评级监管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对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主体架构和监管协调机制进行了重点阐述,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的完善寻找方向。另外也借鉴与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监管格局相似的印度的监管经验,为我国监管协调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对我国目前信用评级监管主体架构和协调机制设计所受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各制约因素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就信用评级多头监管导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出问题,介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多头监管格局的形成过程,并梳理了目前主要的监管文件。第二部分针对目前多头监管格局导致的问题进行解析,主要包括监管主体架构问题、监管协调机制问题和自律监管问题。第三部分介绍国外信用评级监管的经验,挑选了美国、欧盟和印度三个样本,分别研究其监管主体架构和协调机制,并得到启示。第四部分研究目前影响我国监管主体架构和协调机制设计的制约因素,并分别分析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五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监管主体架构的调整、监管协调机制和自律监管的完善提出建议。

周湘蕾[4](2018)在《互联网创业社区服务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创业社区是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围绕该类社区的研究已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该类社区价值成因的相关研究更是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主要从生态经济学视角,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践调查梳理互联网创业社区的服务属性及特征,构建了互联网创业社区服务价值形成因素的扎根理论模型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搭建研究创业生态社区服务价值的理论框架,为互联网创业生态社区的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奠定基础。此后,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方法量化服务属性对社区服务价值以及属性之间的影响路径和效应系数,从数理的角度验证验证扎根理论的恰当性,与理论模型相结合不断修正理论与实际的偏差,构建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互联网创业社区服务价值形成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本文以互联网创业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和数量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抽象出“创业基础服务”、“融资中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信息交流功能”、“资源互通环境”等五个对创业社区价值演化存在显着影响的影响因子,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创业基础服务”、“融资中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可归类为公共服务功能,从微观层面上构成社区价值的基础,其中“创业基础服务”对社区价值的形成在一定阶段内具有正向影响,但其边际效应逐渐递减。“融资中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对于社区价值的形成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二,“信息交流功能”、“资源互通环境”则可归类为生态网络治理,从中观层次上调节社区价值的形成。该研究可为政府双创社区激励政策的完善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也为社区企业或机构进一步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指引方向,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孙鲁军[5](2017)在《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变”和“不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月15日下午,"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暨清算所沙龙"在北京顺利举办。本次圆桌会议由上海清算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主办,议题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宏观因素及其潜在影响"。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魏本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珺,上海清算所首席风险官陈光,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孙鲁军,香港大学商学院及社会科学学院金融与公共政策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上海清算所产品开发部总经理程磊磊以及来自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各大银行代表约60人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主持。孙鲁军董事在题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变和不变"的演讲中针对人无贬基的说法和8.11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长期人民币确实没有持续贬值的基础,但是在短期情况却不同,由于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因素的变化,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了短期的波动。

任聪颖[6](2015)在《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文中指出西湖隐逸精神是西湖文化多元内涵的重要一端,从唐宋至清代发展不辍。逮及晚清民初,由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等缘故,此精神与前代相比产生较多新变。本文即以此为论题,结合西湖山水志书、与西湖相关者的诗文别集等材料,试图绘出这一历史阶段西湖隐逸文学发展的轨迹,深味西湖隐士的文化心灵,既而解决隐逸文化与社会转型、传统消亡的关系等问题。文学文本是论述的依托,文化考量则是论文的主题。论文分四章。第一章叙述在太平军攻夺杭州对西湖士人隐居场域的破坏及隐士对战乱的回应,隐士诗词中对乱离的书写蕴含着文化忧患意识。这是西湖文化从丧乱走向复振的时代背景,也为下文西湖隐士的文化功业张本。第二章主要通过丁申、丁丙文澜补阙和薛时雨、俞樾讲学传道等史实来凸显怀抱隐逸理想的士人对战后西湖文化恢复的重要意义,隐士结社之风的兴盛也推动了西湖文化的复苏。当湖山风物恢复旧观后,他乡、异族的诗人来此游赏,受到隐逸精神的影响而萌生隐遁之志。第三章即以此为主题,并附及北京诗人胡俊章编辑《西湖诗录》等内容,由此可见异乡隐士对西湖文学的贡献。辛亥革命后,杭州隐逸文化的中心有从西湖转向西溪的趋势。第四章以遗民诗人在西湖、西溪的文化活动为研究重点,将陈三立、周庆云作为研究个案讨论遗民守护文化命脉的意义,兼及西湖隐逸传统对新文化运动的回应。晚清民初的湖山隐者作为守护西湖传统的主体,其身份尤须辨明。是否具有隐居的动机与隐居的事实是判断的关键。文中与西湖有关的某些士人一般不被视为隐士,是由于其心迹没有得到足够的体认。本文通过诗文对其隐居的志行作了详细的考察,向其心灵世界的开掘亦是颇为深入的。

张颖,葛志强[7](2014)在《《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的巴以冲突》文中认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起,在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四次中东战争。战争并未带来人民所期盼的和平与安稳,反而是更多的流离失所和贫穷。1993年,巴以双方正式开启了和谈之路,签订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奥斯陆协议》。然而,它并不意味着冲突的结束,而是走向新冲突的开始。论文从这个节点着手,分析了1993年至今的巴以冲突现状及其原因,并结合当今以色列开展的"护刃行动"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和看法。

肖国荣[8](2015)在《中国土地违法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土地市场的逐步放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同时,土地违法问题也相当突出,土地执法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土地违法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又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是这些原因和根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微观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土地违法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土地违法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初步把握了土地违法的变化规律,提出并验证了土地违法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然后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土地违法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运用1999-2011省际面板数据,对土地违法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等对土地违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进而进一步探讨了遏制土地违法、维持土地市场良好经济秩序的实现途径。通过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分析,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一是成本收益分析对土地违法市场主体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理性人”假设以及现代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适用于对土地违法的研究。二是受害者的防护支出与执法部门的执法支出具有显着的相互促进作用,反映了农民在我国土地违法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反映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对治理土地违法的重要意义。三是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化和对外开放等经济因素对土地违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模式对土地违法具有重要作用。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种物质资源的投入,扩大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加剧了土地市场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其背后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理念,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因此,土地违法问题严重,是我国长期以来效率优先发展理念的一种体现。四是通过对政府强度、财政分权、土地财政以及土地市场化等制度因素对土地违法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对土地违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不仅是土地违法市场的“裁判员”,也是土地违法市场的“运动员”,其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和配置以及土地产权制度产生的不利影响,是造成土地违法问题严重的重要原因。由此,本文得出的主要政策启示是:治理土地违法,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这正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

胡承佼[9](2015)在《基于描摹关系标记性建构的汉语描摹助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描摹是人类表述世界认知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于所处世界的一种情状认知方面的表述手段或者说表述方式,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经验之中。以往研究对于这一问题关注不多,缺乏专门性讨论,研究成果比较有限。本文从描摹关系标记性建构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为指导,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提出描摹助词是现代汉语描摹表达的显赫标记形式,运用描摹助词是现代汉语达成描摹表达目的的重要语法手段,据此对现代汉语描摹助词加以系统研究。研究中,本文采用整体理论探讨与具体个案研究相印证、句法语义分析与表达功能阐述相补充、静态共时描写与动态发展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描摹助词从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描摹类型、描摹机制、相关结构、演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分上、下两篇,共十二章。上篇为描摹助词的基本性质,共四章,重在理论探讨。描摹是一个描摹语法意义与描摹语用功能相结合的“语义—语用”范畴,描摹的实现既是语句语法意义的实现,同时也是话语语用功能的实现。“状态性”是描摹得以实现的关键,如果某一表达同时具备语义上的[+状态性]和语用上的[+状态传达]意图,该表达可被认定为具有描摹性。从不同角度出发,描摹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描摹助词是附着在一定成分“X”的后面,与“X”一起构成描摹结构,藉以对某一表述对象达成状态描摹的语法词。其在性质上首先表现为语法层面上的功能词;其次表现为语义层面上的关系词;再次表现为语用层面上的标记词。根据典型功能表现,描摹助词可以分成比拟性描摹助词与实呈性描摹助词两类,前者具有状态陈述化功能,包括“似的”、“一样”、“一般”、“也似的”、“样1”、“般”;后者具有状态指称化功能,包括“状”、“相”、“样2”、“貌”、“态”、“型”、“式”,两种功能在状态传达过程中呈现互补分工性。相比以“似的”为代表的比拟性描摹助词,以“状”为代表的实呈性描摹助词具有附缀助词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型”和“式”在“词缀—类词缀—助词”动态连续统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类词缀与助词的纠葛。在相关讨论的基础上,本篇后两章分别对比拟性描摹助词与实呈性描摹助词进行了整体考察。比拟性描摹助词句法上具有将非状态形容词“X”状态形容词化的作用,存在自述和转述两种陈述表现,在此过程中,“X”与“X似的”类描摹结构在概念域和句法域的表现上呈平行对应状态。实呈性描摹助词句法上具有将非状态指别性“X”状态指称化的作用,存在自指和转指两种指称表现,在此过程中,“X”与“X状”类描摹结构在概念域和句法域的表现上呈错位倒置状态。下篇为描摹助词的个性特征,共八章,重在个案研究。分别就“似的”与“似地”的分合、“X型”的功能表现、“X样1”与“X样2”的表达叠合、“V得跟什么一样”的构成特性、“XY1Y2”类比叠加式描摹结构、“一般”的语法化、“也似的”的固化过程、“相”的形成动因等八个专题进行了个案考察。所选八个专题均是前人未予深入研究或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本文尝试以现代汉语描摹表达为研究的切入视角,基于现代汉语描摹关系标记性建构设想并提出了描摹助词这一助词新次类,并从研究方法、范围界定、性质确立、类别划分、功能机制、个性表现等方面对描摹助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归纳。研究充分挖掘了有关描摹助词的语言事实,在对这些语言事实详细描写的基础上初步发现了描摹助词的一些语法、语义和语用规律,并着眼于描摹表达与描摹关系建构就一些争议性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认识和看法。

段艳[10](2014)在《基佐史学研究 ——以《欧洲文明史》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基佐是近代欧洲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形成之时正值19世纪初欧洲文化的嬗变和转型期。那个时代,启蒙理性受到反思和检讨,历史主义逐渐成为历史科学的重要血脉。基佐青睐德国历史主义并成为这一思想在法国的早期代表之一。他坚持行动与思维的联合,而历史主义为他的历史演进方法和民族国家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他坚守历史的个体价值,却没有因此落入那种单子论历史学的路数。基佐史学的内核是文明的渐次展开,是神圣的自由与秩序法则。他认为,历史个体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但它始终被置身于社会整体进程之中,只有体现社会整体意志时,才能被解释。其结果是所有个体均被剥夺其特有权力,成为整体或欧洲文明的追随者。18世纪末叶开始,历史学家出现了新的学科诉求,寄希望于将对历史事实的表述与对历史过程的总体认知相融贯。基佐敏锐的觉察到这种转变,他理想中的史学是追求事实与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史学类型既有哲学的眼光又有史学的坚守,可称为“历史哲学”。他将“历史哲学”进一步扩展为涵括方方面面的总体史学,并名之曰“文明史”。基佐延续了培根的学科分类法,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以及史学实用主义倾向。基佐相信,历史学是实践科学,其唯一重要性也在于效用。为此,他思考的重点是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在时间上表现为过去与现实的关系。他不仅要叙述历史、阐释现实,甚至要筹谋未来。基佐看到了历史对人生的意义,看到了人的核心地位,却又将绝对的“文明化过程”抽象地高置于人类生活之上,令历史又被终极意义规范和决定、被一种假想的科学绑架,这是基佐文明史观的虚幻之处。基佐的文明史观中有着思辨历史哲学的深刻内涵,这种文明史观既体现了法国普遍史的学术传统,又表现出19世纪工业革命惠及日常生活而令人们普遍滋生的技术自信,德国思想助益于基佐将历史视作有机整体,建基于这些认识上的历史新秩序即“文明史”符合历史学的总体性诉求,是为总体史的滥觞。正是对总体史的诉求使基佐在后世法国年鉴学派那里收获盛誉。另外,从法国甚至欧洲学术史的脉络中看,关于文明或进步的任何讨论都不是由基佐首先提出,然而他的历史论述却有效的确立了文明与进步两个观念之间的联系,如今,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得接受这种联系。进步观念即便没有科学意义,却依然具有伦理价值。正像基佐所言,是自由而非专制更符合人性。在基佐看来,真正的历史包涵三个维度,即科学、实践和道德。历史学除了求真的任务之外,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并且要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介入生活,这样,进步的意义就凸显出来。基佐承认历史的复杂性,他依然勾勒出文明历史的两条线索:其一,阶级斗争是文明进步的外在因素;其二,人们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则是其内在的、精神上的动力,也是文明展开的根本原因。从基佐的叙述中亦可看出,他的文明史先是被其降格为一部充斥阶级斗争的社会史;一部欧洲史被撰述成以建立君主立宪制为终极目标的历史。基佐在写作中也表现出从个例到普遍事实的随意置换等等,存在诸多经不起推敲之处。基佐史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对欧洲文明史的书写使得他在构建欧洲文化认同的思想家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他指出近代欧洲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及欧洲各国内部的差异,看到文明多样性的益处,但同时又将这些差异放置在等级明显的体制之中,试图为欧洲文明的中心地位寻找根本原因。基佐希冀通过论述能反映并指示出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道路,然而他设计、绘制的“文明蓝图”在确立了欧洲文明中心地位的同时,却忽略了文明的复数形式;他将欧洲文明的历史评价为积极的,具有世界文明发展导向意义,却消极评价他者的文明并将其边缘化,是为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明确表达。基佐的文明史叙事可以被归入现代性话语系统之中,现代性是一种政治规划,也是一种叙事类型。基佐凭借对人类走向“现代社会”这一历程的叙述阐发了自己的理想世界;但他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封闭空间,他的规划只是要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这一政体之下充分发挥个体自由。现代性还是一种对时间与空间的体验,对自我与他者的确认,基佐建构了以欧洲为中心和标杆的文明世界,然而在他试图为文明确定标杆和模式的同时,他也违背了自己原本设想的多元化力量抗争至和谐共存的文明世界本意。基佐的实证主义立场是实在论与近代经验论的结合,因此具有一抹相对主义色彩,这又与他坚持真理的唯一性两相抵牾。文明史的主体是欧洲,现代性的主体是西方,现代性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它的思想陷阱,不在西方人建构的观念本身,而在于这些观念与现实的结合,即知识与权力的合谋。基佐的史学思想,正为这种合谋付出了他作为欧洲思想家的“积极”实践。总而言之,基佐是将文明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的第一人,并赋予其进步的内涵。他的文明史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却是19世纪法国学界追求整体史实践的缩影。此外,他在历史研究中对总体性和长时段的强调为追求总体史研究的年鉴学派提供了思想资源。

二、什么是沙龙的“百日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沙龙的“百日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并购后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以XC集团和Q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员工满意度概念和特征
        2.1.1 员工满意度的概念
        2.1.2 员工满意度的特征
    2.2 企业并购
        2.2.1 企业并购的方法和条件
        2.2.2 企业并购的实质、形式和原则
    2.3 人力资源整合
        2.3.1 人力资源整合的概念
        2.3.2 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原则
        2.3.3 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常用的策略
    2.4 相关理论
        2.4.1 需求层次理论
        2.4.2 期望理论
        2.4.3 公平理论
        2.4.4 双因素理论
第三章 XC集团与Q公司并购重组后员工满意度现状分析
    3.1 双方基本情况介绍
        3.1.1 XC集团介绍
        3.1.2 Q公司介绍
    3.2 并购重组原因介绍
        3.2.1 公司转型需求,降低行业风险
        3.2.2 双主业共同发展,期待协同效应
    3.3 并购重组的实现
        3.3.1 并购重组后的调整
        3.3.2 并购重组的目的和效果
    3.4 并购重组后员工满意度的现状调查
        3.4.1 并购重组后人力资源现状
        3.4.2 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说明
        3.4.3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3.4.4 问卷结果分析
        3.4.5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5 员工满意度不足的原因分析
        3.5.1 企业文化冲突
        3.5.2 组织机构重叠
        3.5.3 忽视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第四章 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4.1 搭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归属感
    4.3 调整组织结构提升员工参与度
    4.4 推动员工融合提升管理公平
    4.5 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实施后的效果评价
        4.5.1 员工抽样调查
        4.5.2 调查效果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2)《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报道研究(2008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写作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写作思路
    (五)创新之处
    (六)研究综述
一、《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内容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2.类目建构
    (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报道内容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
        2.报道来源分析
        3.报道体裁分析
        4.版面布局分析
        5.报道议题分析
        6.报道态度分析
二、《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报道的特点分析
    (一)政治议题凸显,主次议题合理报道
    (二)“热点”议程主动设置,掌握新闻报道主动性
    (三)“海味”党媒打造别具一格的报道风格
    (四)版面布局彰显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五)专家学者担当“意见领袖”引导舆论导向
三、《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报道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中美两国国情与对外政策差异
        1.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对华:“接触与遏制”
        2.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对华:“合作与制约、平衡”
        3.特朗普政府初期对华:“盲目遏制与失约”
        4.中国的独特发展模式:“和平崛起”
    (二)微观层面:中西方新闻媒体运行机制的差异
        1.西方媒体新闻自由的背后规则
        2.《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媒介定位
四、关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报道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主体架构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导论
    0.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文献综述
        0.2.2 国内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预期创新
        0.4.1 建立信用评级行业多头监管问题的研究框架
        0.4.2 探索我国信用评级监管主体架构和协调机制设计的制约因素
        0.4.3 为我国信用评级监管主体架构的调整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1.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多头监管格局的形成
    1.1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格局的演变
        1.1.1 统一监管阶段(1987-1997年)
        1.1.2 多头监管阶段(1998年至今)
        1.1.3 自律管理探索
    1.2 多头监管格局下的监管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1.2.1 目前各监管部门监管文件的梳理
        1.2.2 信用评级监管法律体系问题
2.信用评级行业多头监管格局导致的问题
    2.1 监管主体架构缺陷
        2.1.1 主管部门内部设置不完善
        2.1.2 由征信管理局履行信用评级监管职能导致监管专业性缺失
    2.2 职权分工与制衡机制瑕疵
        2.2.1 监管机构职责模糊
        2.2.2 监管权力制衡机制匮乏
    2.3 监管信息征集与共享机制欠缺
        2.3.1 监管信息征集与共享问题的现状
        2.3.2 监管信息征集与共享问题的根本原因
        2.3.3 监管信息征集和共享的必要性
    2.4 监管行动缺乏一致性
        2.4.1 监管行动不一致的表现
        2.4.2 监管行动不一致的成因分析
    2.5 行业自律监管薄弱
        2.5.1 专门行业协会设置缺位
        2.5.2 两个自律组织对信用评级机构要求不一
        2.5.3 自律组织层次较低难以发挥实效
3.域外信用评级行业监管经验借鉴
    3.1 美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监管体系
        3.1.1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主体架构
        3.1.2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协调机制
    3.2 欧盟的信用评级行业监管体系
        3.2.1 欧盟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主体架构
        3.2.2 欧盟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协调机制
    3.3 印度的信用评级行业监管体系
        3.3.1 印度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主体架构
        3.3.2 印度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协调机制
    3.4 域外信用评级行业监管启示
        3.4.1 信用评级监管需专门立法
        3.4.2 明确信用评级监管主体职责
        3.4.3 健全评级机构的民事法律责任
4.我国信用评级监管主体架构和协调机制设计的制约因素
    4.1 核心制约因素—债券市场体制
        4.1.1 信用评级多头监管格局存在的合理性
        4.1.2 近期:两大债券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强
        4.1.3 远期:债券市场体制由分割逐步走向统一
    4.2 其他制约因素
        4.2.1 债券评级市场的创新
        4.2.2 债券评级市场的国际化
        4.2.3 声誉机制
5.我国信用评级监管主体架构和协调机制完善的具体建议
    5.1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主体架构完善的建议
        5.1.1 近期:人民银行作为信用评级主管部门并下设信用评级管理局
        5.1.2 远期:监管权力逐步集中于人民银行
    5.2 我国信用评级监管协调机制完善的建议
        5.2.1 通过专门立法解决监管主体职权分工与制衡机制问题
        5.2.2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监管信息征集和共享机制
        5.2.3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监管行动的一致性机制
        5.2.4 加强信用评级监管的国际协调合作
    5.3 建立信用评级行业协会,推动自律监管与行政监管互相配合
        5.3.1 制定收费标准
        5.3.2 制定业务规范
        5.3.3 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
        5.3.4 配合行政监管制定自律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4)互联网创业社区服务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回顾
        1.2.2 创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形成及评估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互联网创业生态社区服务价值的构成理论
    2.1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社区发展及特征
        2.1.1 互联网创业社区的含义
        2.1.2 创业服务的含义及发展概况
    2.2 互联网创业社区的服务特征分析
        2.2.1 创业辅导培训服务
        2.2.2 创业融资服务
        2.2.3 创业共享办公服务
        2.2.4 创业专业服务
        2.2.5 创业信息服务
        2.2.6 创业孵化服务
    2.3 互联网创业社区的服务价值成因理论分析
第3章 互联网创业生态社区服务价值形成因素的质性研究
    3.1 访谈对象及数据收集
        3.1.1 访谈研究的设计
        3.1.2 访谈对象情况简介
    3.2 扎根理论模型的构建
        3.2.1 开放编码
        3.2.2 主轴编码
        3.2.3 选择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扎根理论模型的阐述与演化路径分析
        3.3.1 扎根理论模型的最终形式及阐述
        3.3.2 创业基础服务与社区服务价值关系的研究
        3.3.3 融资中介服务与社区服务价值关系的研究
        3.3.4 创业辅导培训与社区服务价值关系的研究
        3.3.5 信息交流功能与社区服务价值关系的研究
        3.3.6 资源互通环境与社区服务价值关系的研究
第4章 互联网创业生态社区的服务价值形成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概念模型与立论依据
        4.1.1 立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4.1.2 概念模型
        4.1.3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1 数据收集概况
        4.2.2 问卷信度分析
        4.2.3 问卷效度分析
        4.2.4 社区服务功能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2.5 社区服务功能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2.6 计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4.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与分析
        4.3.1 模型构建
        4.3.2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4.3.3 模型结构检验及路径修正
        4.3.4 模型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互联网创业生态社区服务价值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变”和“不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人无贬基”和8.11汇改
    (一) “人无贬基”中“基”出现的问题
三.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变与不变
    (一) 人民币汇率的新变化
    (二) 人民币汇率变化中的“变”
    (三) 人民币汇率变化中的“不变”
四.影响人民币汇率因素的新变化
五.结论与启示

(6)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西湖隐逸精神的源头
        (一) “湖山小隐”林和靖
        (二) “大隐”与“中隐”之辨
    二、西湖隐逸精神的流变
    三、有关西湖隐士之文献及研究综述
        (一) 撰写论文所依托的文献之简述
        (二) 隐士文化之研究综述
        (三) 近代西湖文化研究综述
第一章 庚辛之变中西湖隐士的抉择及对乱离的书写
    一、乱离时代的湖山隐者:以蒋坦、魏谦升为例
    二、亦官亦隐者的抉择:以江湜、戴熙为例
    三、西湖隐士的战乱书写
        (一) 围城惨祸的历史记忆
        (二) 湖山风物与文化之殇
        (三) 战后风俗之异变
        (四) 湖山“原罪”之说
        (五) 文化生命之挺立
    小结
第二章 西湖隐士与庚辛之变后的西湖文化重建
    一、丁申、丁丙对西湖文献复兴之贡献
        (一) 丁氏昆仲的隐逸情怀
        (二) 丁氏昆仲与文澜阁
        (三) 丁氏昆仲的高隐理想与文化功绩在绘画中的投射
        (四) 丁氏昆仲对乡邦文献之整理
    二、薛时雨、俞樾与西湖书院文化之盛衰
        (一) 薛时雨对西湖文化之珍护与栖隐湖山之想望
        (二) 俞樾在诂经精舍安顿文化生命
        (三) 俞樾泛湖游山的隐逸生活与隐士身份之辨
        (四) 俞樾文化生命之魅力及其守护传统之努力
        (五) 俞樾隐遁之地与文化理想的双重危机
    三、西湖结社文化的复兴
        (一) 湖舫吟社
        (二) 西泠吟社 附湖舫、皋园修禊会
        (三) 铁花吟社 附杭州驻防营结社之风的兴盛
        (四) 吟社核心成员的隐逸情怀:以秦缃业、吴兆麟为例
    小结
第三章 他乡异族之士向西湖隐逸精神的归化
    一、彭玉麟对西湖隐逸文化的认同
        (一)从中兴名将到西湖隐士——彭玉麟身份的转变
        (二)小灭洲对小蓬莱——彭玉麟与俞樾文化心灵的投契
        (三)前身许我是林逋——彭玉解的梅花之咏
    二、李桓仕隐之心迹
        (一) 李桓与曾国藩的政治恩怨
        (二) 西湖隐逸精神对李桓心性的洗练
        (三) 略述李桓的文化功业
    三、少数民族诗人的隐逸理想与西湖文化
        (一) 三多仕宦人生中的隐逸情结
        (二) 宗室诗人宝廷与西湖的诗词情缘
    四、胡俊章与《西湖诗录》
    小结
第四章 民国初年西湖文化遗民在乱局中的坚守
    一、民初西湖遗民诗人群落的建构与成形
    二、陈三立的遗民心态与西湖文化精神
        (一) 陈三立西湖诗在其隐逸人生中承先启后的意义
        (二) 朱舜水遗民精神的隔代投射
        (三) 古樟幽独之坚节与遗民精神相通
        (四) 隐遁西湖时期散原诗心的平静与激越
    三、儒商周庆云的隐逸理想及对西湖文化的贡献
        (一) 周庆云的遗民立场与隐逸情怀 兼论灵峰补梅事
        (二) 民国纪元后周庆云对西湖文化的功绩
        (三) 略论周庆云的评价问题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西湖纪游诗
附录二:南湖吟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的巴以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一、《奥斯陆协议》的签订及其历史作用
二、巴以冲突的现状及原因
    (一) 宗教性冲突
    (二) 政治性冲突
三、关于巴以冲突的思考
    (一) 双方应对冲突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平衡
    (二) 双方陷入了安全困境的怪圈
    (三) 间歇性停战却不寻求和解

(8)中国土地违法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土地违法的变化特征分析
    2.1 土地违法的界定
    2.2 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2.3 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第三章 土地违法的库兹涅茨曲线规律分析
    3.1 曲线拟合分析
    3.2 数理统计分析
    3.3 土地违法的下降拐点
第四章 土地违法的理论分析框架
    4.1 土地违法市场的提出
    4.2 土地违法市场主体的行为方程
    4.3 土地违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土地违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2 样本、数据和估计方法
    5.3 估计结果和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描摹关系标记性建构的汉语描摹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3.理论运用和研究方法
    4.文章结构和体例
    5.语料和引证
上篇:描摹助词的基本性质
    第一章 描摹的性质、方式与类型
        1.描摹的性质
        2.描摹的方式
        3.描摹的类型
        4.本章小结
    第二章 描摹助词的特征、范围与类别
        1.相关背景
        2.描摹助词的性质与特征
        3.描摹助词的范围与类别
        4.描摹助词的词类地位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比拟性描摹助词与比拟描摹
        1.附着对象“X”的性质与限制
        2.“X似的”类描摹结构的分布表现
        3.比拟性描摹助词的状态陈述功能
        4.比拟性描摹助词与其他成分的句法配合
        5.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呈性描摹助词与实呈描摹
        1.附着对象“X”的形式表现与性质特征
        2.“X状”类描摹结构的分布表现
        3.实呈性描摹助词的状态指称功能
        4.“X状”类描摹结构的比拟表达
        5. 本章小结
下篇:描摹助词的个性特征
    第五章“似的”与“似地”的分合
        1.“X似地”中“X”的性质特征
        2.“X似地”的句法表现
        3.“X似地”的语义表达
        4.“似地”的产生原因
        5.本章小结
    第六章“X型”的结构特征与功能表现
        1.“X型”的构造特征
        2.“X型”的句法分布
        3.“X型”的功能表现
        4.“X型”的类别区分性与情状描摹性
        5.本章小结
    第七章“X样 1”与“X样 2”的功能表达与叠合动因
        1.“X”的类型与“X样”的性质
        2.“样”的功能差异与“X样”的表达功用
        3.“X样”表达叠合及其实现动因
        4.本章小结
    第八章“V得跟什么一样”的功能表达与构成特性
        1.虚泛比拟的功能
        2.程度表现的功用
        3.对“V”的选择限制
        4.构式化的形成与作用
        5.本章小结
    第九章 类比叠加式描摹结构探析
        1.“XY1Y2”的性质特征与分布表现
        2.叠加形态与描摹类型
        3.叠加方式、叠加动因与叠加作用
        4.本章小结
    第十章“一般”的语法化及其主观描摹功能
        1.从数量短语到形容词
        2.从形容词到比拟性描摹助词
        3.主观化的描摹功能
        4.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也似的”的固化过程与功能表现
        1.动词“似 1”与助词“似 2”
        2.副动短语“也似 1”与助词“也似 2”
        3.助词“似的”与助词“也似的”
        4.“也似的”的功能表现
        5.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X相”的功能特点与“相”的形成动因
        1.“X相”的类别与构造
        2.“X相”的分布特征
        3.“X相”的描摹类型
        4.描摹助词“相”的形成动因
        5.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佐史学研究 ——以《欧洲文明史》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导论
    第一节 基佐史学研究综述
        一、欧美学界对基佐史学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对基佐史学的研究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主旨与内容布局
第一章 基佐生平及其思想资源
    第一节 生平素描:书斋与政治
    第二节 基佐与历史主义
        一、后启蒙的历史叙述
        二、基佐与德国思想界
        三、历史的连续性
        四、历史的演进
        五、民族国家与欧洲认同
第二章 历史书写及思想
    第一节 历史编撰
    第二节 基佐的“历史哲学”
        一、史学愿景:历史与哲学的联合
        二、培根主义:历史科学之真
        三、归乡何处:政治史学之用
第三章 书写文明史
    第一节 文明与历史:基佐的历史新秩序
        一、普遍史:文明史的前奏
        二、文明史:总体史的滥觞
    第二节 文明与进步
        一、常识视野中的文明
        二、进步的意识形态
        三、实践层面的进步
    第三节 文明史的核心内容
        一、简化的历史书写
        二、阶级斗争:文明发展的动力
        三、自由热望:文明发展的内因
    第四节 欧洲作为世界文明的镜像
        一、欧洲文明共同体的形成
        二、在文明比较中确立欧洲地位
第四章 文明史与现代性
    第一节 论基佐的“现代社会”
        一、关于“现代”和“现代性”
        二、作为叙述实体之“现代社会”
        三、观念规训下的时空秩序
    第二节 实证主义还是现代主义
        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确立
        二、基佐史学的相对主义色彩
结语:基佐文明史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基佐年谱
后记

四、什么是沙龙的“百日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并购后员工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以XC集团和Q公司为例[D]. 麻微.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2]《人民日报海外版》中美关系报道研究(2008年—2018年)[D]. 姬越.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中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的监管主体架构及协调机制研究[D]. 周杨.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4]互联网创业社区服务价值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D]. 周湘蕾. 广西大学, 2018(01)
  • [5]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变”和“不变”[A]. 孙鲁军. 《IMI研究动态》2017年上半年合辑, 2017(总第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期)
  • [6]湖上常留处士风 ——晚清民初的西湖隐逸文学研究[D]. 任聪颖.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7]《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的巴以冲突[J]. 张颖,葛志强.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 [8]中国土地违法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肖国荣.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9]基于描摹关系标记性建构的汉语描摹助词研究[D]. 胡承佼.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
  • [10]基佐史学研究 ——以《欧洲文明史》为中心[D]. 段艳. 复旦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沙龙的“100天计划”是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