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丹,梅俊,周庆兵,徐凤芹[1](2022)在《固有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天然屏障功能障碍,由各种损伤因子影响内皮细胞Caspase-1/Sirt1/AP-1、SREBP2/NOX2/NLRP3、KLF2/FoxP1/NLRP3、NFAT5/NLRP3等通路信号转导、相关炎症基因表达,激活内皮细胞,继而单核细胞浸润主动脉壁内膜下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引起相应内皮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在NLRP3/ASC/Caspase-1炎性小体途径激活后,使促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8释放增加,介导下游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表达增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血管壁持续慢性炎症反应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还使斑块成分发生改变、易损性增加,斑块微钙化则增加了斑块处血管应力,破裂危险增加。本文综述了固有免疫介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研究现状,为动脉粥样硬化抗炎药物研发提供思路以及促进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实验设计。

刘蓓蓓[2](2021)在《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血管内膜黄色粥样脂质沉淀为特征的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和病理基础。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渐渐受到关注。发生在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等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即可造成脑血流量减少、微血管损伤增加、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加剧、白质病变和脑代谢异常等一系列脑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从而诱发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损害。我们推测脑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突触可塑性下降、认知功能受损的根本原因和核心机制,而AMPK、SIRT1、mTOR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代谢紊乱和认知损害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机体物质代谢与能量平衡的有效手段,也可参与脑代谢的调节。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探究动脉粥样硬化对海马代谢和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讨论海马代谢异常与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受损的关系,并揭示有氧运动的干预效应。研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N=10)和高脂组(HFD,N=32)。高脂组大鼠进行10周的高脂膳食联合维生素D3腹腔注射,实验第10周末,对照组和高脂膳食组大鼠均禁食不禁水12h过夜后尾静脉采血2ml/只,用于检测血糖、血脂等指标,判定HFD组中患有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大鼠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M,n=18),并随机抽取模型组2只和对照组大鼠1只,麻醉处死后取主动脉进行组织切片染色。将其余M组大鼠随机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S,n=8)和动脉粥样硬化运动组(TAS,n=8)。TAS组大鼠在小动物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运动3天,随后进行为期4周、每周5天的有氧运动。运动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均通过Y迷宫进行行为学实验,次日经麻醉后取脑组织,快速分离出海马组织备检。通过GC-MS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内代谢产物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内能源底物转运体FATP-1/GLUT-1/MCT1/MCT2,代谢关键酶AR/G6PD/SCOT/FASN/P-ACC/ACC/SDHA/DHCR24,突触可塑蛋白SY38/Homer/PSD95/NMDAR/GABAR,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AMPK、SIRT1、mTOR-raptor/rictor-P70S6K/4EBP和NF-κB/NLRP3/IL-1β等蛋白的表达或活性。研究结果:(1)有氧运动干预前,AS组大鼠的TC、TG、LDL升高,且与TAS组大鼠水平相近。4周的有氧运动后,AS组大鼠TC、LDL水平仍高于C组大鼠,而TAS组LDL水平较AS组显着下降。(2)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异常,与对照组相比,AS组大鼠海马内磷酸戊糖途径中间产物如3-磷酸甘油酸、5-磷酸木酮糖和5-磷酸核糖,某些氨基酸如苏氨酸、吡啶甲酸、4-羟基脯氨酸,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琥珀酸和壬酸等游离脂肪酸均显着增加,而花生四烯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则明显减少。(3)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的调节作用:TAS组大鼠海马内琥珀酸、支链氨基酸、壬酸和desmosterol水平显着下降,而花生四烯酸甲酯、硬脂酸甲酯、甘油醛-3-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升高。(4)AS组大鼠海马FATP-1表达升高而MCT2表达下降,海马GLUT-1表达下降而MCT1表达上调,而TAS组海马内GLUT1表达上调。(5)AS组大鼠在空间识别实验中进入新异臂次数减少、新异臂停留时间缩短。TAS组上述指标较AS组均表现出上升趋势。(6)AS组大鼠海马内Homer1a、SY38、GABAR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降低;TAS组大鼠海马内Homer1a和SY38表达有上升趋势。(7)AS组大鼠的海马内AR、G6PD和SCOT表达上调的同时FASN和ACC表达下调;TAS组大鼠海马内AR含量减少。(8)AS组大鼠海马p-AMPK升高,TAS组海马p-AMPK有下降趋势。(9)AS组大鼠海马胞浆SIRT1蛋白显着下降而TAS组显着升高。(10)AS组大鼠海马RAGE均明显升高,NF-κB-NLRP3-L-1β信号激活。TAS组大鼠海马内IL-1β减少。(11)AS组大鼠海马mTOR、Raptor、Rictor、4EBP蛋白含量均显着减少。TAS组大鼠海马内4EBP表现出升高的趋势。研究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异常,表现为糖酵解减少,三羧酸循环受阻,磷酸戊糖途径激活,脂肪酸氧化障碍,胆固醇合成和氨基酸代谢受阻。这一过程伴随海马内AMPK信号和NF-κB/NLRP3/IL-1β信号通路激活,mTOR信号通路抑制,导致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使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和空间识别能力受损。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外周血脂异常和海马代谢异常,缓解海马内炎症反应,有助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海马突触可塑蛋白表达受损。

窦曼曼[3](2021)在《TSP-1/CD47信号通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血管疾病在当代社会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疾病,在人群中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其发展过程包括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的迁移和增殖、炎症细胞在病变血管的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包括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斑块结构包括脂质核心、纤维帽、胆固醇结晶、新生血管和细胞外基质。斑块内脂质核心的坏死,细胞外基质降解,纤维帽变薄破裂,新生血管生成都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使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目的:通过研究TSP-1/CD47/VEGF/VEGFR2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中易损斑块新生血管的负性调控作用,包括下调VEGF的表达及VEGFR2下游磷酸化,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从而讨论TSP-1/CD47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及其之间的调控机制。方法:给予8周龄载脂蛋白E缺陷(apoE-/-)雄鼠高脂喂养,取不同时间点(sham组、4周、8周、10周、12周)apoE-/-雄鼠的腹主动脉,观察其油红染色中脂质成分含量、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中TSP-1、CD47、VEGF、VEGFR2的表达;在高脂喂养6周和8周时加入抗CD47(B6H12)药物,继续高脂喂养2周后通过Western blot中TSP-1、CD47、VEGF、VEGFR2的表达变化。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脂多糖(LPS),形成HUVEC的炎症模型。在此模型中分别加入抗TSP-1(LSKL)、外源性TSP-1、抗CD47(B6H12)药物干预后,即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control+LPS组、LSKL组、外源性TSP-1组、抗CD47组,采用Western blot观察HUVECs中TSP-1、CD47、VEGF、 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8周龄ApoE-/-雄鼠高脂喂养按不同时间点获取腹主动脉后进行油红O染色,利用Image-Pro Plus 6.0对油红染色的脂质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实验组相比,apoE-/-小鼠腹主动脉脂质含量在8周时达到高峰,说明小鼠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在8周时最严重,脂质含量明显增加(P<0.001),且加入抗CD47药物干预后,高脂喂养8周时小鼠腹主动脉脂质含量明显增加(P<0.01)。高脂喂养8周时小鼠腹主动脉的脂质含量与10周和12周相比也显着增加(P值分别为P<0.01,P<0.001)。2.8周龄ApoE-/-雄鼠高脂喂养按实验分组获取腹主动脉,提取总蛋白后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分析HIF-1、TSP-1、CD47、VEGF、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GAPDH为内参蛋白,其比值为相对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在apoE-/-小鼠腹主动脉实验组内各因子的蛋白表达如下:HIF-1在高脂喂养8周时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apoE-/-小鼠高脂喂养8周时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1),与高脂喂养12周相比,高脂喂养8周HIF-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TSP-1在高脂喂养10周时表达量最高。与高脂喂养4周相比,10周时TSP-1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1),与高脂喂养12周时相比,高脂喂养10周TSP-1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CD47在高脂喂养8周时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8周时CD47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高脂喂养12周时相比,高脂喂养8周CD47的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VEGF在高脂喂养8周时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8周时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高脂喂养10周和12周时相比,高脂喂养8周CD47的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VEGFR2在高脂喂养8周时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8周时VEGFR2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与高脂喂养10周时相比,高脂喂养8周VEGFR2的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加(P<0.05),与高脂喂养12周时相比,高脂喂养8周VEGFR2的蛋白表达亦显着增加(P<0.001)。3.8周龄ApoE-/-雄鼠高脂喂养,分别在高脂喂养6周和8周时加入抗CD47(B6H12),在2周后(8周和10周)获取不同组别小鼠腹主动脉,提取总蛋白后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分析HIF-1、TSP-1、CD47、VEGF、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以GAPDH为内参蛋白,其比值为相对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与未加药物高脂喂养同周龄的小鼠相比,加入抗CD47后小鼠腹主动脉CD47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HIF-1的蛋白表达亦明显下降;与高脂喂养8周不加药组相比,高脂喂养8周加药组TSP-1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高脂喂养10周不加药组相比,高脂喂养10周加药组TSP-1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高脂喂养8周加药组与高脂喂养8周不加药组相比,VEGF的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高脂喂养8周加药组与高脂喂养8周不加药组相比,VEGFR2让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4.按照实验分组,将培养好的各组细胞提取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各组别间TSP-1、HIF-1、CD47、VEGF、VEGFR2的相对表达量,以GAPDH作为内参蛋白进行对照,各待测因子分子量与内参比值作为其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HUVECs加入LPS后,HIF-1、CD47、VEGF、VEGFR2的表达量均增加,而TSP-1表达下降(P<0.05)。TSP-1拮抗剂(LSKL)、外源性TSP-1和抗CD47(B6H12)药物作用时,HIF-1的表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TSP-1、CD47、VEGF、VEGFR2的表达均收到影响。结论:(1)apoE-/-雄鼠高脂喂养8周时体内腹主动脉脂质含量达高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2)apoE-/-雄鼠高脂喂养后,HIF-1、CD47、VEGF、VEGFR2等表达量在8周时达高峰,而TSP-1表达增加时CD47、VEGF、VEGFR2等表达量均下降。(3)TSP-1/CD47/VEGF/VEGFR2通路通过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来调控动脉粥硬化进展。HIF-1/CD47/VEGF/VEGFR2信号通路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4)炎症反应时HIF-1表达增加,通过HIF-1/VEGF通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5)TSP-1拮抗剂和CD47拮抗剂均可以增加HUVECs内VEGF和VEGFR2的表达;外源性TSP-1减少HUVECs内VEGF和VEGFR2的表达。(6)TSP-1/CD47信号通路通过影响VEGF和VEGFR2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

王朝阳[4](2021)在《巨噬细胞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占全球年总死亡率的31%。动脉粥样硬化是CVD的主要病因,最初仅仅被认为是血管退行性病变,但现在更多地被视作是一种慢性的脂质驱动的炎症浸润性疾病。胆固醇脂蛋白在动脉血管壁的浸润和积累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起始事件。这些脂蛋白的后续修饰诱导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并分化为炎性细胞,炎性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促进病变局部的炎症反应。根据2017年最新的CANTOS临床试验(Canakinumab抗血栓形成结果研究)数据显示,既往心肌梗死和高血清c反应蛋白的受试者接受IL-1β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或安慰剂治疗后,Canakinumab治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显着降低。此外,2019年最新的COLCOT试验结果数据也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0.5mg秋水仙碱治疗组可显着降低近期心肌梗死患者首次和总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Canakinumab与秋水仙碱作为直接的抗炎药物,这两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均证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密切相关。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及B细胞等,其中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最重要的是巨噬细胞。在病变区域内,巨噬细胞摄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形成泡沫细胞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浸润到病变损伤区域的巨噬细胞迁移能力降低,它们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同时通过调节胶原蛋白和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并最终诱导病变区域发展为复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白细胞介素增强结合因子 3(Interleukin enhancer binding factor 3,ILF3),也被称为NF90/NF110,编码的双链RNA结合蛋白可与其他蛋白、mRNA和非编码RNA结合,以管理基因表达和mRNA稳定。ILF3参与多种细胞学功能,现有文献对ILF3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病毒领域。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ILF3可能在早期血脂异常、血栓形成、和中风亚型中发挥作用。据报道,非诺贝特作为一种降脂药物,可通过抑制ILF3活性来减轻炎症。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乳腺癌中,ILF3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稳定性促进血管生成。尽管有证据表明ILF3在血管疾病中起作用,但ILF3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尚未被证实。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血清中ILF3水平升高明显,为了进一步明确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关系,我们通过本实验探索ILF3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具体影响以及其背后存在的机制。2.目的(1)明确巨噬细胞ILF3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2)探究血清ILF3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关系;(3)探究巨噬细胞ILF3与血清ILF3的关系。3.方法3.1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标本依据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学要求,于山东省红十字会收集健康人体冠状动脉、颈动脉标本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累及冠状动脉标本。3.2实验动物(1)动物品系: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采用ApoE基因敲除8周龄雄性小鼠,C57/BL6J品系背景,购自北京华阜康公司,源自Jackson Lab。2)巨噬细胞特异性ILF3敲除小鼠(ILF3flox/flox),C57/BL6J品系背景,由北京唯尚立德公司协助构建。3)巨噬细胞特异性ILF3过表达小鼠(ILF3rosa-/+),C57/BL6J品系背景,由北京唯尚立德公司协助构建。4)Lyz2-Cre工具鼠由北京唯尚立德公司提供。(2)构建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表达小鼠1)将ILF3flox/flox与Lyz2-Cre工具鼠交配得到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敲除小鼠(ILF3flox/floxLyz2-Cre),并命名为ILF3M-KO。2)将ILF3rosa/+与Lyz2-Cre工具鼠交配得到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高表达小鼠(ILF3rosa/+Lyz2-Cre)小鼠,并命名为 ILF3M-TG。上述所有小鼠繁殖过程中均用小鼠尾巴提取的DNA予以基因型鉴定。3.3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将上述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敲除与过表达小鼠与ApoE-/-小鼠交配,获得ILF3wT/ApoE-/-,ILF3M-KO/ApoE-/-及ILF3M-Tg/ApoE-/-模型小鼠。经高脂饲料喂养8周、16周后,取材并将小鼠主动脉根部制作成切片,观察不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3.4标本组织免疫学染色对人体冠状动脉、颈动脉标本及小鼠主动脉根部组织,切片分别行油红O染色观察斑块面积,天狼猩红染色检测胶原成分,CD68和α-SMA免疫学组织染色分析斑块内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数量。依据上述染色数据计算斑块易损指数,易损指数=(巨噬细胞阳性面积%+脂质阳性面积%)/(平滑肌细胞阳性面积%+胶原阳性面积%)。3.5腹腔巨噬细胞提取对不同基因型小鼠腹腔注射6%淀粉,三天后利用细胞贴壁方法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于后续细胞学实验。4.结果4.1 ILF3表达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1)对人体标本中狭窄程度不同的冠状动脉进行ILF3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发现ILF3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现明显正相关性。(2)Apoe-/-小鼠高脂喂养不同时间段,以构建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程度小鼠模型。取小鼠主动脉根部,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ILF3蛋白表达水平,发现随着Apoe-/-小鼠高脂喂养时间增加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加重,血管ILF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上述两项结果均表明在人体和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ILF3蛋白表达水平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呈现显着的升高,提示ILF3的表达变化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4.2 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巨噬细胞中显着高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发现:ILF3与巨噬细胞存在着明显的共定位现象;体外实验也证明ox-LDL刺激后,巨噬细胞ILF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4.3巨噬细胞ILF3激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加剧斑块不稳定性对小鼠主动脉根部染色并分析后发现:巨噬细胞ILF3的高表达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使斑块的易损性增加;而抑制巨噬细胞ILF3的激活,可显着逆转这一现象。4.4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组测序联合分析提示巨噬细胞ILF3活化与脂代谢及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通过对巨噬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和蛋白质组测序分析,明确了 ILF3活化与脂肪消化吸收及炎症反应等代谢途径相关,且与PI3K/AKT,MAPK和Rap1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4.5巨噬细胞ILF3活化促进斑块内脂质所致炎症微环境巨噬细胞ILF3敲除可显着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而巨噬细胞ILF3的过度表达则可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小鼠主动脉根染色证实了巨噬细胞ILF3高表达可增加斑块内炎症因子表达,而巨噬细胞ILF3的敲降则可抑制炎症的产生。5.结论(1)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巨噬细胞中高表达,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2)抑制巨噬细胞ILF3活化可显着减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而巨噬细胞ILF3高表达则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3)巨噬细胞ILF3通过介导脂质驱动的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发展。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和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动脉壁内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的形成是由于巨噬细胞脂质摄取过多和胆固醇代谢功能异常所致。除了过度的泡沫细胞堆积,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巨噬细胞具有独特的双重功能一一调节脂质积累和代谢,并维持慢性炎症反应,这两种途径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血管巨噬细胞是高度不均匀的可塑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所有阶段,从坏死核心形成到斑块破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巨噬细胞极化被证明在炎症反应的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巨噬细胞主要分化为两种表型:一是经典途径激活的促炎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另一种是非经典通路激活的抗炎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人类斑块中M2型巨噬细胞可导致斑块的消退。与此同时,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模型也发现,在斑块消退过程中会出现M1型巨噬细胞减少和M2型巨噬细胞富集的现象,并且,有文章报道M2型巨噬细胞在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起着重要的正性作用。靶向抑制巨噬细胞M1型极化被认为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可行途径。我们前面的研究已经证明巨噬细胞ILF3脂代谢异常的条件下,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具体机制仍未阐明。本研究利用巨噬细胞ILF3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巨噬细胞,通过转录组-蛋白质组学测序联合分析明确ILF3基因的调节靶点,并利用免疫沉淀-质谱检测分析与ILF3相互作用的蛋白,探究巨噬细胞ILF3对巨噬细胞极化以及炎症反应的相关细胞及分子机制,为临床寻找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2.目的(1)探讨巨噬细胞ILF3的调控靶点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机制;(2)探讨巨噬细胞ILF3在脂代谢异常环境下的相互作用蛋白的变化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机制;(3)揭示巨噬细胞ILF3介导斑块内巨噬细胞极化调控斑块炎症微环境的分子机制;3.方法3.1巨噬细胞分离培养利用8~10周龄的ILF3M-WT、ILF3M-KO和ILF3M-Tg小鼠,在腹腔注射6%淀粉无菌混悬液后,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收集腹腔巨噬细胞,在添加10%牛血清、100 U/mL链霉素和100 U/mL青霉素的RPMI培养基中培养。收集的腹腔巨噬细胞后续用于脂质吞噬实验、流式细胞术、RT-PCR或免疫沉淀质谱。3.2 RNA免疫沉淀反应(RIP)按照 Magna RIP RNA-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 试剂盒(Millipore,Billerica,MA,USA)要求进行RIP检测。用抗体包括抗ILF3抗体(Proteintech,Chicago,IL,USA)和IgG抗体L沉淀mRNA。最终用qRT-PCR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标mRNA在免疫沉淀和Input组之间的倍数变化。3.3 mRNA稳定性分析和qRT-PCR用放线菌素D(10 mg/mL)处理巨噬细胞0、2、4、8、12和24小时。样品悬浮在 TRIzol 试剂(Invitrogen#15596018)中。根据 RNeasy Mini 试剂盒(Qiagen,Hilden,Germany)使用说明,从细胞中分离总RNA。使用带有gDNA erase(Perfect Real Time)的 PrimeScript RT 试剂试剂盒(Takara,Japan)对总RNA 进行逆转录,使用 LightCycler 480 SYBR Green I Master(Roche Life Science,NSW,Australia)进行qRT-PCR。每个转录本的表达利用对照基因β-actin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显示相对于对照样本的表达变化。3.4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提取组织标本蛋白和细胞蛋白,经BCA法检测蛋白浓度后,通过SDS-PAGE电泳及相应抗体孵育检测蛋白表达含量。3.5流式细胞术腹腔巨噬细胞经50 μg/mL oxLDL处理后,用Ml和M2亚型的标志物对细胞进行标记,将标记的细胞清洗、收集并使用FACS流式细胞仪系统进行分析。3.6免疫沉淀-质谱联合分析如前所述,从C57BL/6小鼠腹腔中分离巨噬细胞。在1 mL培养基中加入或不加入oxLDL(50 μg/mL)孵育24小时。使用免疫沉淀试剂盒进行免疫沉淀。利用Western-blot收集胶块进行质谱分析。3.7统计数据使用 GraphPad Prism 8(GraphPad Software)和 R v3.5.0(R Foundation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Vienna,Austria)以及 ggplot2 软件包 9,1 0 进行统计分析。验证数据的正态分布后,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对三组或更多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s post test)评估统计差异。对于有两个自变量的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后测。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4.1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分析提示巨噬细胞ILF3基因的表达变化与脂代谢异常及炎症免疫反应密切相关通过对巨噬细胞转录组学的测序和蛋白质组学测序的联合分析,我们明确了 ILF3基因的表达变化与脂代谢及免疫炎症反应等相关途径密切关联,且与CD36、Arginase1(Arg1)、MMPs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密切相关。4.2巨噬细胞ILF3敲除通过调节脂代谢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ILF3M-WT ApoE-/-,ILF3M-KO ApoE-/-和ILF3M-Tg ApoE-/-小鼠,高脂喂养16周后,血清学检测发现:与ILF3M-WT ApoE-/-相比,ILF3敲除组(ILF3M-KO ApoE-/-)小鼠血清中胆固醇(Cholesterol,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显着下降,而ILF3过表达小鼠组(ILF3M-Tg ApoE-/-)血清中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着升高。提取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油红O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LF3敲除后,巨噬细胞摄取ox-LDL的能力显着降低,而过表达ILF3的巨噬细胞对ox-LDL摄取显着增强。4.3巨噬细胞ILF3介导巨噬细胞极化,调节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分泌体外诱导巨噬细胞分化发现:巨噬细胞ILF3的激活促进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ILF3基因敲除,可显着抑制LPS和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同时巨噬细胞ILF3基因敲除显着降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ILF3过度表达则可促进LPS和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向M1型转分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4.4巨噬细胞ILF3通过ILF3-Rap1A/ERK/AP-1途径调节脂质介导的炎症反应通过对腹腔巨噬细胞进行IP-MS分析,我们明确了在ox-LDL处理下,巨噬细胞内ILF3可与Rap1A特异性结合且存在正性反馈作用。此外,我们也首次证明了 ILF3-Rap1A的正反馈可促进MAPK通路的激活并增强C-FOS和C-Jun(激活蛋白-1[AP-1]的两个亚基)的活性从而促进炎症反应。4.5巨噬细胞ILF3通过调节Arg1 mRNA的稳定性影响巨噬细胞极化利用RNA免疫沉淀我们确认了 ILF3和Arg1 mRNA之间的相互作用。RIP-PCR分析证明了 ox-LDL可促进ILF3与Arg1 mRNA的结合;且ILF3与Arg1 mRNA的结合可促进巨噬细胞Arg1 mRNA的降解。5.结论(1)揭示了巨噬细胞ILF3缺失可抑制泡沫细胞形成;(2)阐明了巨噬细胞ILF3可促进斑块内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3)揭示了巨噬细胞ILF3通过ILF3-Rap1A/ERK/AP-1途径以及Arg1 mRNA的稳定性影响巨噬细胞内的炎症反应;

王鹏[5](2020)在《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CD)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的首要原因之一。在我国,CCD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ACCD),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我国CCD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所有ACCD的病因和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影响大中型动脉内膜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通常,动脉粥样硬化潜伏期较长,且常同时存在多个血管床受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减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恶化。因此,开发有效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检测方法势在必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外周血的诊断标志物检测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近期研究表明,天然自身抗体的检测可能为AS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几乎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各种细胞均可表达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点,发挥多种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及IL-6等细胞因子通常发挥促进AS形成的作用;另一些细胞因子,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IL-10及IL-35等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ulatory cells,Treg)作用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1,VEGFR1)和VEGFR2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以CD4+CD25+T细胞为特征的Treg细胞,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CD25抗体消耗Treg细胞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eg细胞特异性表达的FOXP3是Treg细胞最可靠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也是Treg细胞发育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检测前述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相关因子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分析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并探讨天然自身抗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旨在为AS的诊断提供实验证据及新的思路。方法:1、采集2017年1月-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20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外周血及性别、年龄匹配的187例同期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体检的健康人外周血。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及其他临床相关数据。2、根据NCBI数据库检索IL1α、IL1β、IL6、IL8、TNFα、CD25、FOXP3及VEGFR1氨基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线性多肽,委托上海吉尔生化公司合成多肽抗原并保证抗原纯度>95%。3、通过优化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4、利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天然自身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受试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天然自身抗体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基于罗杰斯二元回归构建多指标联合诊断模型,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各抗体之间表达量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于NCBI数据库检索到的氨基酸序列,共设计并合成14条线性多肽抗原,各抗原序列如下:IL1α H-WETHGTKNYFTSVAHPNLFIATKQDYWVC-OHIL1β-1 H-SLNCTLRDSQQKSLVMSGPYELKALHLQG-OHIL1β-2 H-KHAYYSGNEDDLFFEADGPKQMKCH-OHIL6 H-LTKLQAQNQWLQDMTTHLILRSC-OHIL8 H-DCQCIKTYSKPFHPKFIKELRVIESD-OHTNFα-1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TNFα-2 H-KSAIKSPCQRETPEGAEAKPWYEPK-OHCD25-a H-KPGHCREPPPWENEATERIYHFVVGQMVY-OHCD25-b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CD25-c H-KHTSQFPGEEKPQASPEGRPESETSCH-OHFOXP3-a H-DMFAFFRNHPATWKNAIRHNLSLHKCD-OHFOXP3-b H-KCTFPNPSAPRKDSTLSAVPQSSYH-OHVEGFR1-a H-DEGVYHCKATNQKGSVESSAYLTVQGTSDK-OHVEGFR1-b H-CQITWFKNNHK IQQEPGIILGPGSSTD-OH2、天然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Anti-IL1α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94±0.156;AntiIL1α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表达的水平为0.843±0.169。Anti-IL1α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TNFα-1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238±0.304;Anti-TNFα-1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139±0.259。AntiTNFα-1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nti-VEGFR1-b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498±0.449;Anti-VEGFR1-b Ig G在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为1.568±0.390。AntiVEGFR1-b Ig G在AS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nti-IL1αIg G、anti-TNFα-1 Ig G及anti-VEGFR1-b Ig G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及0.564。利用罗杰斯回归构建3个天然自身抗体联合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651。根据性别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女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及anti-TNFα-1 Ig G在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表达升高,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及0.650;与男性健康对照受试者相比,anti-VEGFR1-a Ig G及anti-VEGFR1-b Ig G在男性AS患者血浆中表达降低,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根据年龄因素,分别分析循环天然自身抗体在低龄和高龄群体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低龄群体中anti-IL1αIg G、anti-IL1β-2 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升高(P<0.05);Anti-TNFα-1Ig G在低龄与高龄两个群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浆中表达水平均升高。4、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各抗体表达量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来源于同一个氨基酸序列的多肽抗原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最高。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大小等各项临床特征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0.592、0.564。提示血浆抗IL1α、抗TNFα及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2、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IL1α、抗TNFα和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将诊断效能明显提高,ROC曲线下面积达0.651(P<0.01),将有助于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能力。3、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588、0.650。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在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VEGFR1-a及抗VEGFR1-b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78及0.594。提示血浆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 G)与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在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4、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抗IL1α、抗IL1β-2、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这三种天然自身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抗TNFα-1天然自身抗体(Ig 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该抗体与年龄>61岁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切相关。5、抗IL1β、抗IL6、抗IL8、抗CD25、抗FOXP3天然自身抗体(Ig G)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合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标志物。

徐磊[6](2020)在《白藜芦醇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对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炎性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Smads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白藜芦醇主要通过抗炎、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泡沫细胞生成、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抗氧化等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然而白藜芦醇、Smads信号通路、脂代谢、炎性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具有何种关系,目前仍不确切。本研究为明确白藜芦醇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是否通过Smads信号通路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在成功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基础上,采用不同影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观察白藜芦醇对影像学变化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Smads信号通路以及巨噬细胞标志物RAM11、平滑肌标志物Actin、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进行研究,对兔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Lp-PLA2水平对比分析。本文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兔颈动脉和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兔颈动脉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8只,雄性,体重2.7-3.3kg,兔龄3个月,颈动脉粥样硬化组4只,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组4只;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中对照组2只,进食普通饲料,高脂饮食联合兔部分颈动脉结扎手术2只。结扎后,饲养3个月后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且进行解剖颈手术操作如下:耳缘静脉留置套管针,耳缘静脉缓慢推注5%苯巴比妥钠注射液100 mg/kg,进行麻醉,手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颈正中切口,显露并分离左侧颈动脉,在LJZ-4D手术显微镜下用缝针穿过颈动脉血管中间位置,10-0丝线结扎部分动脉阻断部分血管,造成约50%狭窄,逐层缝合创口。颈动脉动脉,进行HE染色;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组4只,正常饮食组2只,高脂饮食组2只。饲养3个月。随后进行麻醉,解剖主动脉弓,进行HE染色。结果:超声检查发现对照组显示兔颈动脉光滑,未见斑块,实验组,兔颈动脉可见血管腔存在部分狭窄,狭窄处可见斑块形成;局部大体解剖见对照组颈部血管表面光滑、平整,无斑块形成,实验组可见结扎线处形成局部斑块。HE染色发现对照组管壁光滑,内膜无增生,平滑肌层形态正常,未见斑块形成,实验组见颈动脉内膜增厚,平滑肌层形态不规则,管腔变窄,斑块形成明显。NDG内膜光滑,FDG见内膜增厚,内膜下巨噬细胞浸润。结论:经超声和病理学证实,成功制备兔颈动脉和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利用不同影像技术观察白藜芦醇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影像技术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及白藜芦醇对其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随机分配为对照组、高脂饮食+SPL组、高脂饮食+白藜芦醇+SPL组。手术操作同前。喂养3个月后,进行超声(GE,美国)检测颈动脉血流速度、狭窄程度、斑块质地;HRMRI(西门子,Skyra 3.0T,德国)检测斑块质地、狭窄程度;PET/CT(联影u MI510)检测斑块核素摄取量。结果:超声结果显示对照组管腔光滑,未见斑块形成;高脂饮食+白藜芦醇+SPL组与高脂饮食+SPL组比较,颈动脉血流速度、狭窄程度减低(P>0.05);斑块厚度、软斑块及混合斑块比例均较低(P<0.05),斑块质地更趋于稳定斑块。HRMRI显示对照组颈总动脉形态正常,管腔内未见斑块;高脂饮食+白藜芦醇+SPL组对比高脂饮食+SPL组颈动脉狭窄减轻,血管内斑块减小,导致狭窄程度减低。PET-CT显示与高脂饮食+SPL组比较,高脂饮食+白藜芦醇+SPL组斑块(狭窄)部位核素核素摄取(SUV)减少(P<0.05)。结论:超声、HRMRI、PET/CT影像学检查评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存在不同的优势,验证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同时,提示可发现易损斑块存在,白藜芦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具有降低斑块内代谢、促进斑块稳定的作用。3.白藜芦醇介导Smads信号通路抗动脉粥样硬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兔颈动脉粥样硬化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通过抗炎等实现抗动脉硬化作用。方法:对照组、高脂饮食+SPL组、高脂饮食+白藜芦醇+SPL组,影像学检查后解剖取材颈动脉,采用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Western-blot、免疫组化技术观察Smad2、Smad3、Smad7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RAM11、Actin、CD31表达,定量分析Western-blot结果,应用IPP软件对免疫组化结果测量Area、IOD值,用SPSS19.0软件数据统计,进行t检验。结果:HE染色显示对照组管壁光滑,未见斑块形成,白藜芦醇+高脂饮食+SPL组对比高脂饮食+SPL组斑块厚度减低(P<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发现高脂饮食+SPL组与对照组对比Smad2、Smad3表达增高,Smad7表现增高;高脂饮食+白藜芦醇+SPL组与高脂饮食+SPL组对比Smad2、Smad3表达减低,Smad7表达增高结果一致。高脂饮食+白藜芦醇+SPL组对比高脂饮食+SPL组CD31、RAM11、Actin定量分析明显减低(P<0.05),并且高脂饮食+白藜芦醇+SPL组与高脂饮食+SPL组CD31、RAM11、Actin定量分析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激活Smads信号通路,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Smad2、Smad3表达,提高Smad7表达,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平滑肌增生、新生血管生成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4.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Lp-PLA2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Lp-PLA2的影响。方法:将普通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NDG、FDG、RFG三组。实验前进行心脏采血,进食3个月后,再次进行心脏采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脂、采用干式荧光免疫分析检测Lp-PLA2水平,采血后麻醉进行主动脉弓取材,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观察主动脉弓内膜厚度、平滑肌层厚度、内膜/平滑肌层比值,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后三组TC、HDL-C、LDL-C、Lp-PLA2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RFG比FDG组TC、LDL-C、Lp-PLA2数值减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藜芦醇通过调节血脂、抑制Lp-PLA2实现抗动脉粥样硬化。

陈刚[7](2020)在《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以脂质和纤维成分在动脉中聚集为主要特征。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原因,包括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血管瘤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危险因子,然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为双链DNA病毒。在全球范围成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0-90%以上,与所有的疱疹病毒一样,一旦发生感染,HCMV会在宿主体内(唾液腺、白细胞等处)建立持续终生的潜伏感染,潜伏感染常会间断性地被激活而发生再激活感染。血管系统中的HCMV感染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和移植血管硬化,均存在相关性。HCMV可通过改变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诱导内皮功能障碍和干扰细胞因子信号来加重病变血管的炎症反应。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已被证明能降低心脏移植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HCMV编码至少26个成熟的mi RNA,但这些mi RNA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仍不确定。HCMV-mir-UL112-3p(mi R-UL112-3p)是HCMV编码的mi RNA中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可以靶向调控宿主细胞和病毒转录。先前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mi R-UL112-3p是唯一高表达的循环型HCMV编码mi RNA,并且它与高血压风险的增加有关。此外,有研究显示血浆HCMV-Ig G或抗CMV抗体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另一些临床研究则发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不强。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血清中的mi R-UL112-3p和HCMV Ig G水平,同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mi R-UL112-3p和HCMV Ig G、Ig M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评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2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IMT和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外周血中HCMV Ig G、Ig M和mi R-UL112-3p水平之间的关系,评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和检测方法招募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8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和高血压史。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3、游离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IMT值。通过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外周血中mi R-UL112-3p的拷贝数,使用梅里埃酶联荧光试剂盒分析(ELFA)HCMV Ig M和Ig G水平,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3.2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或频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对于IMT值的以高于平均IMT值定义为“高”。为了确定独立的风险因素和高IMT的优势比(OR),置信区间(cis)设为95%,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包括mi R-UL112-3p阳性率、HCMV Ig G滴度、Framingham评分以及IL-1β含量的对数、TNF-α含量的对数和IL-6含量的对数,单变量分析P<0.05,以确保没有显着的多重共线性。利用单一的线性单变量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多变量回归分析来评价抗HCMV Ig G抗体滴度和其它变量的值之间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共458名参与者被纳入研究,其中247人(53.9%)被指定为高(IM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IMT的四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mi R-UL112-3p阳性(OR 1.05,95%CI 1.01-1.07;P=0.004),抗HCMV抗体滴度高(OR 1.04,95%CI 1.01-1.06;P=0.003),Framingham评分高(OR1.14,95%CI 1.02-1.27;P=0.018),高IL-1β含量(OR 2.96,95%CI 1.26-6.97;P=0.013)。多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mi R-UL112-3p阳性率与最大IMT(r=0.328,P<0.001)、游离T4水平(r=0.247,P=0.032)和对数(TNF-α)(r=0.509,P<0.001)显着正相关。5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评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亚洲人群中mi R-UL112-3p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HCMV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HCMV通过MMP-2促进内皮-间质转化后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TGF-β1活化1研究背景HCMV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β-herpesvirus),为双链DNA病毒。世界范围内HCMV感染非常普遍,在成年前大部分人群均已感染,一旦感染病毒将终身存在于宿主体内。现已发现HCMV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和高血压存在联系,此外HCMV感染还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内皮功能障碍以及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 MT)引起的。在End MT过程中,内皮细胞(ECs)失去特异性血管内皮标记物如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1(CD31),获得间质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角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获得迁移性、侵袭性和增殖性表型。End MT的发生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其中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是End MT发生的关键细胞因子,同时也是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升高能够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引起肺动脉高压(PAH)和动脉粥样硬化,阻断TGF-β1的表达可以抑制PAH过程和不稳定AS斑块形成。在人成纤维细胞中HCMV感染5h后即可由HCMV IE基因激活TGF-β1启动子,使TGF-β1的表达量提高4倍。此外,TGF-β1可以被蛋白酶(plasmin)、金属蛋白酶(MMP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αvβ6和αvβ8激活,由无活性状态转变为高活性状态。因此,我们推测HCMV感染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中TGF-β1表达水平提高或激活潜伏的TGF-β1,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出现End MT,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研究目的观察HCMV感染对血管内皮细胞End MT的影响,讨论HCMV感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可能分子机制。3研究方法3.1细胞和病毒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用含有BFGF(20 ng/ml)、EFG(10 ng/ml)和人血浆纤连蛋白(10μg/ml)的Human Endothelial-SFM(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HELF和水貂肺上皮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的DMEM培养基(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培养。HCMV TR株病毒在HELF细胞上传代培养,将病毒培养物上清通过4℃,16000×g离心2h,用Human Endothelial-SFM培养液重悬病毒,并分装冻存于-80℃。对于紫外线灭活病毒,将病毒置于无菌交联小室(Bio-Rad,Hercules CA,USA)中用150 m J的紫外线照射。3.2病毒滴度检测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加入2.5×104个HELF培养过夜;次日,每孔加入100μl稀释后的病毒悬液,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过夜;次日,弃去培养液,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无水乙醇50μl室温固定20min,弃去无水乙醇,立即用PBS水化15min;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20μl稀释好的HCMV IE单克隆抗体,室温孵育2h;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20μl稀释好的山羊抗小鼠Ig G-FITC,室温孵育1h;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用PBS配制的70%甘油20μl,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感染单位(in infectious units/ml)),IU/ml=IE阳性信号数×10×1×稀释倍数。3.3间接免疫荧光细胞爬片至盖玻片上,按照MOI=1接种HCMV TR,加入或不加入ra TGF-β1孵育5d或48h,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再于0.1%的Triton X-100透化。向细胞中加入一抗4℃孵育过夜,洗涤,与Alexa Fluor 488或Alexa Fluor 594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1h,加入Alexa Fluor 488标记的鬼笔环肽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或单独使用DAPI室温孵育15min,洗涤后封片,在荧光显微镜(Olympus Fluoview BX51,Center Valley PA)下观察。3.4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裂解细胞,取30μg总蛋白用的10%的SDS-PAGE胶进行电泳,使用半干式转膜仪(Bio-Rad)转移至PVDF膜上。将膜置于5%脱脂奶粉溶液中室温封闭2h,加入适当稀释的一抗4°C孵育过夜,洗涤后加入适当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二抗室温孵育1h。将膜洗涤3次后在膜上涂布ECL发光液,在化学发光成像仪上观察结果。3.5 RNA提取、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收集细胞,用RNeasy kit提取总RNA,使用RT2 First Strand Kit将RNA反转录成c DNA,所有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8S RNA作为内参进行标化。3.6 TGF-β1含量检测分别使用水貂肺上皮细胞报告基因生物测定法和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总TGF-β1和活化TGF-β1的含量。3.7免疫共沉淀用预冷含蛋白酶抑制剂的RIPA裂解液裂解细胞,加入MMP-2抗体,4℃孵育过夜,再与protein A-agarose孵育,用RIPA裂解液洗涤并重悬,加入SDS-PAGE上样缓冲液,煮沸,用8%的SDS-PAGE胶进行电泳,保留免疫共沉淀前的细胞裂解液作为对照。使用TIMP-2,MT1-MMP和MT3-MMP分别对免疫共沉淀前、后的细胞裂解液进行Western blot检测。3.8 sh RNA转染将MMP-2 sh RNA及其对照质粒通过Amaxa cell line nucleofector Kit V转染HUVEC细胞,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时,即可判定为转染成功。转染步骤参考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9统计学分析所有分析在Prism 5.0软件上进行。使用Student T test和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比较不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4.研究结果1)HCMV可以在HUVEC细胞中增殖但不受ra TGF-β1的影响;2)HCMV能够感染被TGF-β1诱导发生EndMT的HUEVC;3)HCMV可以诱导发生EndMT的HUEVC细胞中TGF-β1活化;4)细胞中新合成活化TGF-β1的量与TGF-β1及HCMV的感染量呈正相关;5)MMP-2参与了HCMV感染引起发生EndMT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活化TGF-β1。5研究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感染HCMV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一样,在经过TGF-β1处理后出现End MT相关的形态和基因表达变化。感染HCMV的HUEVC细胞,经TGF-β1处理后,可以通过激活MMP-2活化细胞外潜伏状态的TGF-β1。HCMV感染不会阻止或减少TGF-β1诱导的End MT,相反可以上调发生End MT的细胞中大量纤维化分子的表达,这可能是HCMV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之一。

李秋忆[8](2020)在《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冠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发现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内分布广泛,其中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斑块中含有大量T淋巴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依据表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细胞亚群。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比,稳定性冠心病(SCAD)具有进展缓慢、病情相对平稳的特点,因此临床上对于其诊疗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然而,SCAD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对SCAD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在临床中减少误诊与漏诊率,提高诊疗水平。SCAD多以间断胸闷胸痛为主要症状,可以在有或无心绞痛的基础上出现气短、乏力、心悸和晕厥,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气虚证是胸痹的主要证候之一,气虚证与冠心病患者的炎症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SCAD气虚证患者免疫指标的相关研究为数尚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探索SCAD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免疫表型差异,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究补气中药人参、黄芪调节CD4+T细胞亚型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究冠心病气虚证的免疫炎症反应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方向。研究一 CD4+T细胞亚群在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规律研究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的分布规律。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纳入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诊断为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由两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进行诊断确认为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共30例;对照组为符合健康受试者标准,且中医辨证无气虚证表现者,纳入30例。所有受试者入组前进行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生化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比研究正常对照人群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效应T细胞(Th1,Th2和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四种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结果:①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2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7、Treg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免疫平衡方面,与Con.组相比,SCAD组的Th1/Th2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eg/Th17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CAD气虚证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表型与健康受试者存在差异,其Th1、Th17细胞水平上升,Th2细胞水平下降,Th1/Th2比值上升,表明SCAD气虚证患者体内可能存在Th1促炎因子水平的升高及Th2抗炎因子水平的下降,且存在Th1/Th2比值升高的免疫失衡情况。SCAD气虚证患者的Treg细胞表达明显升高,与既往大多数研究不一致,这可能与患者服用补气中药有关。因此,进一步探究补气方影响Treg细胞水平上升的机制,对探索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虚证的潜在干预靶点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二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人参黄芪活化Treg细胞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平台收集人参、黄芪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信息,采用GeneCards和PALM-IST平台收集与Treg活化相关的靶点基因,采用Cytoscape 3.6.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利用network analyzer插件进行拓扑结构分析,在STRING数据库中进行基因互作分析,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和RStudio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经TCMSP平台检索,共筛选获得OB>30%,DL>0.18的人参、黄芪活性成分共42个,对应靶基因304个;经GeneCards和PALM-IST平台检索,以“activate Treg cells”为关键词,选取与人类相关且No.of articles>5的Treg细胞活化差异基因779个;两者取交集,共获得人参、黄芪活化Treg细胞的靶点基因89个,潜在活性成分95个,其中靶基因数目在5以上的主要活性成分13个;基因富集分析显示人参、黄芪主要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转录因子、受体配体活性、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AGE-RAGE、IL-17、TNF、内分泌抵抗、C型凝集素受体、JAK-STAT等多条信号通路诱导Treg细胞活化。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阐释了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的效应特点,为后续开展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李钰婷[9](2020)在《芹菜素通过调控自噬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芹菜素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候选天然化合物,其干预作用与调控疾病发展的两个因素高血脂症及炎症相关,但其分子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本论文拟通过LPS所致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急性高脂血症模型和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从调控脂质代谢及炎症的角度探讨芹菜素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分子机理。方法:1.芹菜素对LPS所致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Raw264.7细胞根据不同检测要求设计实验,用LPS(500ng/mL)刺激致炎症反应,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芹菜素的细胞活性;ROS及线粒体自噬试剂盒检测ROS的分泌和线粒体自噬活性,ELISA试剂盒检测ROS下游炎症因子的分泌。2.芹菜素干预急性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一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26mg/kg)、芹菜素高剂量组(25mg/kg)、芹菜素中剂量组(12.5mg/kg)和芹菜素低剂量组(6.25mg/kg),用triton WR-1339(0.12g/mL)对小鼠进行肌肉注射,致急性高脂血症模型。采用生化仪检测血脂相关指标;RT-PCR技术检测小鼠肝脏自噬和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及自噬相关microRNA的表达;显微镜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激光共聚焦观察LC3B/ADRP和UVRAG/ADRP的共定位;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小体的形成。实验二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26mg/kg)、芹菜素组(25mg/kg),抑制剂组(LY294002,1.5mg/kg)和芹菜素+抑制剂组,用triton WR-1339(0.12g/mL)对小鼠进行肌肉注射,致急性高脂血症模型。采用生化仪检测血脂相关指标;RT-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3.芹菜素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将10只雌雄各半的C57BL/6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25只雄性和25只雌性ApoE-/-小鼠随机分成五组,分别为模型组、瑞舒伐他汀组、芹菜素高剂量组(25mg/kg)、芹菜素中剂量组(12.5mg/kg)和芹菜素低剂量组(6.25mg/kg),高脂饲料喂养致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生化仪检测血脂相关指标;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肝脏自噬及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显微镜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油红o试剂对小鼠胸主动脉及心脏进行染色。结果:1.在LPS所致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实验中发现,芹菜素的给药浓度在1pμM左右时对细胞活性无影响;芹菜素明显减少LPS所致的ROS的产生同时增强线粒体自噬活性同时明显减少ROS下游炎症因子IL-6的分泌。2.在triton WR-1339所致C57BL/6小鼠急性高脂血症实验中,芹菜素明显降低小鼠血脂水平,改善肝功能;芹菜素增加小鼠肝脏中TC、TG的含量;芹菜素上调肝脏自噬相关基因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下调对自噬负性调控的microRNA的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芹菜素增加LC3B/ADRP和UVRAG/ADRP的共定位,电镜观察发现,芹菜素增加自噬小体的形成;在PI3K抑制剂LY294002的干预下发现,芹菜素不能降低小鼠血脂水平,同时不能上调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3.在高脂饲料喂养致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实验中,由油红0实验可知,芹菜素明显减少小鼠胸主动脉及心脏斑块的形成,芹菜素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血脂水平,减少肝脏中TC、TG含量,且减轻肝脏病变程度,改善肝功能;芹菜素上调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自噬和脂代谢相关蛋白的蛋白表达量。结论:本课题通过对芹菜素的抗炎、降脂及干预AS发展的作用研究,初步阐明了芹菜素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药效与芹菜素调控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mitophagy)以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及调控自噬依赖的脂代谢—脂噬(lipophagy)有相关性,为芹菜素日后防治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及药理实验依据。

陈淑静[10](2020)在《补阳还五汤调控Treg细胞外周分化稳定斑块机制及中药女贞子绿色提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AS是脂质代谢失衡和持续炎症反应的结果,是大量脂质和胆固醇聚集并产生纤维斑块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此,基于AS的发病机制,发现治疗AS的药物,对AS等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作为补气、活血、祛瘀代表方剂,对AS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但其具体机制还尚未完全阐明。调节性T细胞(Treg)在调节免疫系统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Treg细胞主要通过控制免疫、炎症反应、减少脂质沉积从而抑制AS斑块。然目前,从免疫炎症角度阐明BYHWD治疗AS的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为了阐释BYHWD抗AS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论文以免疫炎症学说为理论指导,以Treg细胞为切入点,提出假说:BYHWD能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Treg细胞外周分化,进而增加其数量,恢复CD4+T细胞之间的免疫平衡,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性反应、稳定AS斑块。一方面,为进一步明确BYHWD的药理作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另一方面,基于免疫、炎症角度探讨中药对斑块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多靶点入手稳定斑块提供新思路。在完成上述实验研究的同时,建立了基于壳聚糖溶液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并将该方法应用在中药女贞子的绿色质量评价中,为中药女贞子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奠定基础。具体结果如下:1.参照经典文献描述方法,通过Apo E-/-小鼠经高脂饮食饲养12周,以成功复制AS模型。BYHWD治疗4周后,采用油红O和HE染色的方法观察BYHWD对于AS小鼠全主动脉及心脏主动脉窦内斑块形成的影响,初步验证BYHWD对于AS小鼠的治疗作用。通过主动脉窦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窦内脂质沉积情况,同时检测血清内血脂含量,从调节脂质代谢方面来阐明BYHWD抑制AS发展的可能机制。实验结果显示,BYHWD能明显减少AS小鼠全主动脉及主动脉窦内斑块面积,对AS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同时,BYHWD可减少AS小鼠主动脉窦内脂质浸润情况,降低血清内TC,TG,LDL-C的含量,进而抑制斑块进展,达到抗AS的目的。Foxp3作为Tre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在Treg细胞分化、发育及调节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AS小鼠体内Treg细胞数目及Foxp3的表达情况,发现BYHWD能够显着增加Treg细胞数目,上调Foxp3的表达,且能增加血清中Treg细胞分化相关因子TGF-β和IL-10的含量。此外BYHWD能够调控TGF-β/Smad2通路,从而促进Treg细胞分化。同时,BYHWD给药4周后,AS小鼠血清内促炎因子IL-6,TNF-α,IFN-γ,MMP-9的含量显着下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BYHWD通过调控TGF-β/Smad2通路促进Treg细胞外周分化,调节炎症反应及免疫平衡,是其抗AS的潜在机制之一。为接下来体外进一步验证补阳还五汤对Treg细胞数目和功能的作用奠定基础。2.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于Treg细胞功能的影响可能是通过ox-LDL作用于Foxp3实现的。本实验通过体外免疫磁珠分选CD4+T细胞,经ox-LDL刺激后,给予BYHWD含药血清干预,从体外检测BYHWD调控TGF-β/Smad通路、促进Treg细胞外周分化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BYHWD可以体外促进Treg细胞分化,改善CD4+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调节炎症因子表达,增加细胞上清内抗炎因子TGF-β,降低促炎因子IL-6,IFN-γ的含量。此外,BYHWD从m RNA水平上调控Foxp3/TGF-β/Smad2信号通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免疫失衡状态下,BYHWD可以通过调控TGF-β/Smad2通路,促进Treg细胞分化,改善CD4+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3.建立了基于壳聚糖溶液的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并将其应用在中药女贞子的绿色质量评价中:采用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VFMSPD)技术结合配备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方法,对中药女贞子中4中活性成分(松果菊苷、特女贞苷、橄榄苦苷、女贞苷G13)同时进行定量分析。在VFMSPD方法中,以壳聚糖溶液为绿色洗脱剂,采用HPLC-UV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对MSPD技术中重要的参数进行考察和优化,最终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Celite AZO为分散剂,样品与分散剂比为1:1,研磨2 min,用1 m L高粘度壳聚糖溶液(0.5 mg/m L)作洗脱剂,涡旋混合1.5 min。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0.999),最终优化得到的目标化合物的绝对回收率为90.7%~98.8%,相对回收率为99.2%~102%(RSD≤3.4%)。因此,新建立的壳聚糖溶液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可有效地用于女贞子中目标化合物的提取和分析,为中药女贞子的绿色质量评价奠定基础。

二、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固有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固有免疫反应上游阶段——内皮细胞激活
2 固有免疫反应阶段——炎症反应过度激活
    2.1 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
    2.2 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始动环节
    2.3 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其他调控机制
    2.4 NLRP1介导的炎症反应
3 固有免疫反应下游阶段——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4 结 语

(2)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问题的提出
    2.学术思路
    3.实验流程与技术路线
        3.1 实验流程
        3.2 实验技术路线
文献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认知损害的发病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引言
    1 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损害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1.2 血管性认知损害概述
        1.3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认知损害的独立风险因素
    2 动脉粥样硬化与突触可塑性下降
        2.1 突触可塑性与突触可塑相关蛋白
        2.2 动脉粥样硬化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3 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
        3.1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流量减少
        3.2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内炎症反应加剧
        3.3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内氧化应激加剧
        3.4 动脉粥样硬化与白质病变
        3.5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代谢异常
        3.5.1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代谢异常
        3.5.2 脑代谢异常对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4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
        4.1 运动能够防止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4.2 运动促进海马神经发生,改善认知功能
        4.3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突触可塑性和认知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海马代谢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实验对象
        1.1.4 饲料配方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动物建模与分组
        1.2.2 运动干预
        1.2.3 实验动物相关指标测量和组织样品收集
        1.2.4 血糖和血脂四项的检测
        1.2.5 主动脉油红O染色和HE染色
        1.2.6 动物组织代谢组学检测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和血管形态学改变
        2.2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改变
        2.4 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代谢改变
        3.1.1 糖代谢
        3.1.2 脂肪酸代谢
        3.1.3 胆固醇代谢
        3.1.4 氨基酸代谢
        3.2 运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的异常代谢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海马代谢紊乱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可能机制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构建和有氧运动方案
        2.2 行为学测试
        2.3 海马组织样本采集
        2.4 Western-blot蛋白免疫印迹
        2.4.1 SDS-PAGE蛋白质电泳试剂的配置
        2.4.2 分离胶与浓缩胶的配制
        2.4.3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有氧运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糖脂转运体表达
        3.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3.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突触可塑相关蛋白的表达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3.4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代谢调节酶的改变及运动的调节作用
        3.5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AMPK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3.6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SIRT1 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3.7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炎症信号通路的改变及运动的调节作用
        3.8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m TOR信号通路表达及活性改变及有氧运动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4.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受损和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降低
        4.2 动脉粥样硬化诱发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和空间记忆的可能机制
        4.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能源底物供给不足和代谢紊乱
        4.2.2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m TOR信号通路抑制
        4.2.3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AMPK信号途径激活
        4.2.4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内SIRT1 表达改变
        4.2.5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海马NF-κB/NLRP3/IL-1β信号通路激活
        4.3 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突触可塑相关蛋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点
局限性与展望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3)TSP-1/CD47信号通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始终过程
    2.2 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2.3 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2.4 各种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2.4.1 TSP-1/CD47 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2.4.2 HIF/VEGF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2.4.3 CD40/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2.4.4 CD137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
        2.4.5 AP-2α/IkBα/NF-κB/NAD(P)H通路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4.6 OPG/RANK/RANKL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2.5 CD47 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6 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相关因子可以作为治疗靶点
第3章 动脉粥样硬化体内模型的建立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 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模型内HIF-1、TSP-1、CD47、VEGF和VEGFR2等因子的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Western blot法测定不同实验组中小鼠腹主动脉HIF-1、TSP-1、CD47、VEGF、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
        4.4.2 Western blot法测定加入抗CD47 药物干预后不同实验组中小鼠腹主动脉HIF-1、TSP-1、CD47、VEGF、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
    4.5 讨论
    4.6 结论
第5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症模型的建立及药物干预后各因子的表达变化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Western blot法测定LPS的加药浓度
        5.4.2 CCK-8测定HUVECs细胞存活率和合适药物浓度的选择
        5.4.3 Western blot法测定HUVECs细胞各实验组别TSP-1、HIF-1、CD47、VEGF、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
    5.5 讨论
    5.6 结论
    5.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巨噬细胞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巨噬细胞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Ⅰ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参考文献
论文Ⅱ 巨噬细胞ILF3影响脂质介导炎症微环境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Ⅱ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SCI论文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
    1.1 脂质代谢、修饰异常与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
        1.1.1 脂质代谢异常
        1.1.2 脂质修饰
        1.1.3 胆固醇晶体形成和NLRP3炎性小体激活
        1.1.4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功能失调
    1.2 先天性免疫反应与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1 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1.2.2 T淋巴细胞
        1.2.3 B淋巴细胞
        1.2.4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
    1.3 抗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与前景
        1.3.1 白细胞介素IL-1β中和单克隆抗体(canakinumab)
        1.3.2 心血管炎症减轻试验(CIRT)
        1.3.3 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拮抗剂
    1.4 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1.4.1 超声
        1.4.2 血管造影技术
        1.4.3 多层螺旋CT及血管重建技术
        1.4.4 核磁共振
    1.5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物标志物
        1.5.1 微小RNA
        1.5.2 长链非编码RNA
        1.5.3 同型半胱氨酸
        1.5.4 C反应蛋白
        1.5.5 基质金属蛋白酶
        1.5.6 白细胞介素
        1.5.7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1.5.8 脂联素
        1.5.9 其他
    1.6 天然自身抗体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研究进展
    1.7 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标本收集
        2.1.1 病例选择
        2.1.2 病例组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受试对象的人口特征
        2.1.5 临床病例特征信息采集
    2.2 实验材料
        2.2.1 循环天然自身抗体的线性多肽抗原设计与合成
        2.2.2 主要仪器
        2.2.3 主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2.3.2 配制抗原储存液
        2.3.3 包被多肽抗原
        2.3.4 检测循环天然自身抗体
        2.3.5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ELISA实验质量控制
    3.2 差异表达抗体的筛选
        3.2.1 Anti-IL1αIgG的表达水平
        3.2.2 Anti-IL1β-1 IgG的表达水平
        3.2.3 Anti-IL1β-2 IgG的表达水平
        3.2.4 Anti-IL6 IgG的表达水平
        3.2.5 Anti-IL8 IgG的表达水平
        3.2.6 Anti-TNFα-1 IgG的表达水平
        3.2.7 Anti-TNFα-2 IgG的表达水平
        3.2.8 Anti-CD25-a IgG的表达水平
        3.2.9 Anti-CD25-b IgG的表达水平
        3.2.10 Anti-CD25-c IgG的表达水平
        3.2.11 Anti-FOXP3-a IgG的表达水平
        3.2.12 Anti-FOXP3-b IgG的表达水平
        3.2.13 Anti-VEGFR1-a IgG的表达水平
        3.2.14 Anti-VEGFR1-b IgG的表达水平
    3.3 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3.4 性别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3.5 年龄因素对各天然自身抗体表达量的影响
    3.6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相关性分析
    3.7 各循环天然自身抗体表达与A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白藜芦醇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对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白藜芦醇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
        2.1.1 白藜芦醇概述
        2.1.2 抗炎活性
        2.1.3 抗氧化活性
        2.1.4 抑制血小板聚集
        2.1.5 抑制泡沫细胞生成
        2.1.6 新生血管中的作用
        2.1.7 调节血管收缩与扩张
        2.1.8 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
        2.1.9 小结
    2.2 SMADS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
        2.2.1 Smads信号通路概述
        2.2.2 Smads信号通路与动脉粥样硬化
    2.3 白藜芦醇与SMADS信号通路
第3章 兔颈动脉和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建立与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2.1 兔颈动脉模型建立可操作性评价
        3.2.2 超声检查判定颈动脉粥样硬化
        3.2.3 解剖颈动脉局部病理学改变
        3.2.4 兔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评价
        3.2.5 兔心脏采血操作性评价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利用不同影像技术观察白藜芦醇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2.1 超声观察兔颈动脉粥样硬化
        4.2.2 HRMRI检测兔颈动脉硬化斑块
        4.2.3 PET-CT检测兔颈动脉硬化斑块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白藜芦醇介导SMADS信号通路抗动脉粥样硬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2.1 白藜芦醇对兔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5.2.2 兔颈动脉硬化Smads表达及白藜芦醇对其的影响
        5.2.3 兔颈动脉硬化CD31、RAM11、Actin表达及白藜芦醇对其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LP-PLA2影响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2.1 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Lp-PLA2水平变化
        6.2.2 HE染色病理学观察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3 病例选择与排除标准
        2.4 试验方法
        2.4.1 一般资料收集
        2.4.2 临床资料收集
        2.4.3 颈动脉IMT测量方法
        2.4.4 血清HCMV抗体及炎症因子水平检测
        2.4.5 血浆中HCMV mi R-UL112-3p表达水平检测
        2.4.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概况
        3.2 临床和实验室参数分析
        3.3 外周血mi R-UL112-3p阳性与高IMT相关
        3.4 HCMV与临床因素或生物学因素的相关性
    4.讨论
        4.1 HCMV感染、炎症因子与AS的相关性
        4.2 HCMV感染、临床参数与AS的相关性
        4.3 HCMV mi RNA与 AS的相关性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CMV通过MMP-2 促进内皮-间质转化后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TGF-β1活化
    1 前言
        1.1 HCMV感染对血管中主要细胞的影响
        1.2 内皮间质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
        1.3 HCMV感染影响TGF-β1 的表达和活性
        1.4 本研究的假说
    2 资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和病毒
        2.3.2 细胞复苏
        2.3.3 细胞传代
        2.3.4 HCMV的培养和滴度测定
        2.3.5 间接免疫荧光
        2.3.6 MMP-2 sh RNA转染
        2.3.7 RNA提取、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
        2.3.8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9 免疫共沉淀
        2.3.10 TGF-β1含量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CMV可以在HUVEC细胞中增殖但不受ra TGF-β1 的影响
        3.2 HCMV能够感染被TGF-β1 诱导发生End MT的 HUVEC
        3.3 HCMV可以诱导发生End MT的 HUVEC细胞中TGF-β1 活化
        3.4 新生成激活状态TGF-β1 的量与TGF-β1及HCMV的感染量呈正相关
        3.5 MMP-2 参与了HCMV感染引起发生End MT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活化TGF-β1
    4 讨论
        4.1 HCMV感染与血管内皮损伤
        4.2 HCMV通过MMP-2 激活TGF-β1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End MT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HCMV 感染与冠心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8)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中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冠心病病理机制
        2 免疫细胞在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3 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气方改善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1 气虚证的理论内涵
        2 气虚证的实质探讨
        3 不同疾病气虚证型的免疫炎症反应
        4 冠心病气虚证中的免疫炎症反应
        5 补气方对冠心病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CD4+T细胞亚群在稳定性冠心病气虚证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第三部分 人参黄芪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芹菜素通过调控自噬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
    第三节 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一、自噬与高脂血症及炎症反应的关系
        二、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第四节 芹菜素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芹菜素对LPS所致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cck8法检测芹菜素不同浓度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二、芹菜素对ROS的产生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三、芹菜素对炎症基因表达的影响
        四、芹菜素对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芹菜素干预急性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一)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二、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三、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四、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自噬相关microRNA表达的影响
        五、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肝脏TC、TG含量的影响
        六、芹菜素对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的影响
        七、激光共聚焦技术定位芹菜素对自噬与脂滴结合情况的影响
        八、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自噬小体形成变化
    第三节 讨论
第四章 芹菜素干预急性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二)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自噬抑制剂LY294002对芹菜素药效的影响
        二、自噬抑制剂LY294002对芹菜素干预下的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第五章 芹菜素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仪器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芹菜素对ApoE~(-/-)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二、芹菜素对ApoE~(-/-)小鼠肝脏TC、TG和LDL-C含量的影响
        三、芹菜素对ApoE~(-/-)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四、芹菜素对ApoE~(-/-)小鼠肝脏自噬与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五、芹菜素对ApoE~(-/-)小鼠肝脏自噬及脂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六、芹菜素对ApoE~(-/-)小鼠心脏及胸主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10)补阳还五汤调控Treg细胞外周分化稳定斑块机制及中药女贞子绿色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体内AS斑块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实验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2.2 补阳还五汤制备方法
        2.3 小鼠全主动脉斑块观察
        2.4 小鼠心脏病理学观察
        2.5 血清分离方法
        2.6 小鼠心脏主动脉窦内脂质含量测定
        2.7 小鼠血脂水平检测
        2.8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心脏主动脉窦及脾脏内Foxp3的表达情况
        2.9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体内Foxp3、TGF-β、Smad2 m RNA的表达情况
        2.10 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体内Foxp3、Smad2 蛋白的表达情况
        2.11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含量
        2.12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全主动脉斑块面积的影响
        3.2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心脏主动脉窦斑块面积的影响
        3.3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心脏主动脉窦内脂质的影响
        3.4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血清内血脂含量的影响
        3.5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体内Foxp3 阳性细胞数目的影响
        3.6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体内Foxp3 m RNA表达的影响
        3.7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全主动脉内Foxp3 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9 补阳还五汤对信号通路TGF-β/Smad的影响
    4 讨论
        4.1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体内斑块的作用
        4.2 补阳还五汤对ApoE-/-小鼠体内脂质的作用
        4.3 补阳还五汤对Apo E-/-小鼠体内Treg细胞数目和功能的作用
    5 小结
实验二 补阳还五汤对体外Treg细胞数目和功能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实验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的制备
        2.2 原代细胞培养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表达情况
        2.4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细胞因子含量
        2.5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Foxp3,TGF-β,Smad2 m RNA的表达情况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细胞鉴定
        3.2 补阳还五汤对于Treg细胞的影响
        3.3 补阳还五汤对于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补阳还五汤对于Foxp3/TGF-β/Smad2 通路的影响
    4 结论
实验三 壳聚糖溶液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的建立及在中药女贞子的绿色质量评价中应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药材及标准品
    2 实验方法
        2.1 HPLC条件
        2.2 UHPLC–ESI-MS/MS条件
        2.3 相关溶液的配制
        2.4 CS-VFMSPD程序
        2.5 加热回流法提取女贞子中化学成分
        2.6 吸附容量检测
        2.7 方法学验证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CS-VFMSPD程序单因素优化
        3.2 方法应用
        3.3 与文献报道方法提取女贞子中目标成分对比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动物给药剂量方案
附录二 补阳还五汤煎药方法
综述 调节性 T 细胞(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固有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李丹丹,梅俊,周庆兵,徐凤芹.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2
  • [2]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海马代谢异常影响突触可塑相关蛋白表达的机制及运动的调节作用[D]. 刘蓓蓓.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TSP-1/CD47信号通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及其相关调控机制研究[D]. 窦曼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4]巨噬细胞ILF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朝阳. 山东大学, 2021(11)
  • [5]外周血炎症因子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系研究[D]. 王鹏. 吉林大学, 2020(03)
  • [6]白藜芦醇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对Smads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D]. 徐磊. 吉林大学, 2020(03)
  • [7]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D]. 陈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8]冠心病气虚证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及补气方干预靶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秋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芹菜素通过调控自噬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钰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补阳还五汤调控Treg细胞外周分化稳定斑块机制及中药女贞子绿色提取方法研究[D]. 陈淑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标签:;  ;  ;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