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单向刺激”的干扰及排除

课堂教学中“单向刺激”的干扰及排除

一、课堂教学中“单向刺激”的干扰及其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常赛男[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

陈琴[2](2021)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刘刚[3](2021)在《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不断强化“以本为本”并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迫切需求。教育变革的时代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研究成为重要议题。该研究不仅是教学学术理论由舶来品进入到中国大学教学实践的理论转换过程,更是在教学学术能力研究的实践化推进中实现大学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的探索。本研究遵循“以理论研究而探索概念的本质属性与实践样态”“以质性研究而探索核心能力的框架结构与构成要素”“以质性研究而探索影响因素的现实筛选与归纳分类”“以量化研究而验证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以能力要素与影响因素而提出本土化提升策略”的逻辑思路。首先,在对国内外已有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对抽象、模糊且相关性高、容易混淆的三组基础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与多维度区分。并对“教学学术”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基于内涵属性之本质特征与基于实践过程之现实样态的挖掘,澄清了教学学术的核心特征:实践性——本质特征、学术性——标志特征、公共性——价值特征;呈现了教学学术的现实形态:教学之前——知识与观念形态、教学之中——经验与个体形态、教学之后——成果与共同体形态;基于内外维度的发现,构建了教学学术概念模型。基于实证的质性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具有类型化特征,呈现内在取向上的明显差异:实践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专业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整合取向型教学学术能力。继续探究发现,三种类型教学学术能力的教师在价值、知识、方法和交流等四个维度上具有区分性特征。更进一步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的探索中发现,其结构并非呈现单一的平面性,不同具体能力在整体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差异,具有不同功能与性质,整体呈现出由内向外的层次性特征。基于此发现,本研究构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体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方法、人际、技术等六个层次,每一层次由不同的能力要素构成,总共包括十四种能力。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圈层结构具有四个创新性特征:兼顾整体结构的层次与具体而呈现立体性;区分不同能力的功能与地位而深化结构性;强调社会传统的价值与人际而凸显文化性;强调发展变革的技术元素而揭示时代性。基于重要性、普遍性以及典型性等三个原则,本研究对复杂的教学学术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形成了两类影响因素系统的解释框架。第一种基于影响的实体性存在而划分为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学校组织三个影响因素系统,第二种基于各因素在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而提出,分为主体能动性因素系统和条件保障性因素系统。在前期质性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预调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正式调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所提出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分析。调查发现,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水平在性别、学历、地区上没有显着差异,但在教龄、职称和学校平台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在具体影响因素方面存在着大学教师热情不高、相关组织机构重视不够、评价管理制度不合理、条件支持不足等问题。基于对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核心结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探索,本研究从教师的观念体系、知识能力系统、教师教学发展机构、教学科研团队、教育教学管理政策制度以及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整体而言,通过主体自身的发展改变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支持,能够使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的育人使命得以完整和切实的实现。

林琳[4](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认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马乙嘉[5](2019)在《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某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技能,同时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判断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学生一节课收获的多少,学生在课堂中能否自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取决于教师教师的引导,成功的提问与引导会带来高效率的课堂,反之则是低效率的课堂。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古诗词比其他语文知识更难教授,很多老师也针对每一首古诗词的提问做过精心的设计,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同,对问题设置的侧重点不同,以及教师对学生认知的不同,进而影响了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古诗词课堂提问的状况做了学生调查问卷和老师调查问卷,从中发现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本研究将从职业教育领域的引导文教育理念引入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利用行动导向理念指导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将其应用到相关教学实践中,用以提高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提问效果。

王自清[6](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李彬彬[7](2018)在《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是天性,从生活中产生,是延续生命冲动的触媒。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脚步。从“美术”与“生活”的发展关系来看,她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需要将“美术”放置于“生活”之中,基于发现生活美、理解生活美、创造生活美的目标,更新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当下的艺术教育系统中,美术教学的实践存在着明显的制约与瓶颈。在传统功利主义的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培养模式存在对审美培养的缺失、对美术技能、技法过度依赖等现象。作为其教学反馈的评价环节,更多地体现为学术性、标准化评价,在指向美术知识、技能训练的评价基础上,却忽视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性、创造性。美术学科的内在的规定性在于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与媒介表现个人想象、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实践,其背后更深层次的追求在于美术知识的生活运用与艺术表现。实际上,忽视美术学科的独特性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缺乏明确的美学基础。这种美术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了“艺术参与的尝试”,却与生活美学化语境下的艺术审美格格不入。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对美学新理论的寻求,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确立其美学根基,从多维视野明晰其理论指导的科学性。从美学理论的发展看,生活美学作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影响最为广泛的美学思潮,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美学、艺术的原点在于生活本身,呼吁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周遭世界,去理解、发现与创作生活之美。美与艺术并不高居于博物馆中,并非只是宏大的画作、精湛的雕刻。其学术使命在于改变生活与美学的二元割裂,模糊美学与生活的界限,进而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新时代美学使命。而这一系列美学思想都将为探究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资源与学科视野。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离不开对政策的理析,从政策的视野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已然透视着对新美学理论的深度理解,生活美学的理论影响和观点在各类政策中逐渐清晰。从实践一线看,虽手捧教材“圣旨”,但美术教学素材、过程和评价等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和从生活中体验各种美感也成为师生的暗旋律。生活美学作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确证,有必要厘清在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根本理念和重要取向,本文认为,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现了审美人生的评价目标、审美体验的评价标准、生活经验的评价范畴、主客交融的评价关系等根本理念。在其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以生活当下作为评价的逻辑起点,强调对个体生活经验的尊重;以审美育人的情感关怀,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互动创生的精神引领,消融评价主客体之间的界限等。理念和价值取向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增添和重现新的“美感”,反映了美术教学评价的“艺术”之魂,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尊重,在评价中突出生活性,以唤醒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其审美能力、关注其审美心理,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学生享受“平等”的交流,“享受”作品的充分肯定和过程体验的乐趣。理论对现实的指导需要评价主体的观念革新,但更需要有过程的支撑和实体的再现。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是“生活”与“美术”关系优化的升华,需要以学生的美术作品作为评价载体。本文在确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指导地位和其深刻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今国内外美术教学评价维度的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并结合多次专家会议法,突破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桎楛,从基于生活与美的联系、美学知识的创新应用和情感表达的丰富过程出发,构建了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发现生活美”、“理解生活美”、“创造生活美”以及“分享生活美”等三个纵向维度,以“艺术作品”层次的划分为参考依据,同样采用专家会议法,确立“质料层”、“形式层”、“意蕴层”三个层次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横向维度。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横纵维度的划分,并非机械的模式建构和指标套用,而是新理论的新体现,重在不同阶段学生在不同素养的表现,强化评价主体在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创新,通过审美创造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实现并不是运用某种技术应对评价维度的过程,需要一致的方法论和具体技术的配合。美术的审美创造这一根本价值决定美术教学评价应以复杂和系统的方法论的支撑,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一方法论逻辑,对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系统、生活意识取向的拓展型系统、创意美感取向的创造性系统三个评价操作的内容体系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内容体系中,选用循环递进评价过程的混合方法设计以配合评价维度考察目标的达成。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强调以量化和质化有机结合进行评价结果表达。结合实际案例,探究出纸笔测试法、观察法、提问法、表现性评价法、成长档案袋法等具体方法的操作与说明,力图在方法论的角度上,为实际操作提供具体可行的参考。并依据评价维度的设计及评价的操作体系的确立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倡导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以保障评价活动的进行;对评价方法论意识的觉醒,以确定评价方法使用的有效性;并防止过分依赖评价技术而成为其附庸,倡导依据现实课堂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实施。美术学科是美学与生活的有机关联,是学生审美创造这一终极价值的有效体现,这一内在规律性需要生活美学作为其理论指导,并贯穿于学术教学的始终,为实现美术学科教学评价的专业性、凸显美术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发挥美术学科的美育功能提供了一条美学路径。本研究的根本逻辑在于通过生活美学理论的指导,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应有自身的观念体系和评价维度,突破传统意义上美术评价的分数量化主线,旨在通过用方法论和多元方法的创造性使用实现其观念体系,淡化评价指标的细分和权重系数的设立,把艺术作品作为学生情感的凝结,从作品中发现学生复杂而有内涵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生活的素养品性。总体上说,生活美学下的美术教学评价,她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其评价维度的确立是为了让教师更好的从“生活”的视角看待美术教学评价这一事件,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美育、生活与美育之间进行了联结,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是艺术品”。在此理念下的教学评价观,不仅符合了课程标准中对美术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义,也将其课程理念贯穿其中,更是对目前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回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表现在:第一,采用了“生活美学”这一全新的视角,对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现状进行审视,进而实现将生活美学的理念作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以此突破美术课程等学科本位的美育壁垒,为改进、优化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立场与思路。第二,在研究的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发展了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新视野,提出构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新体系,确立了美术教学评价的新维度,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美育、生活与美育之间进行了联结,创新了美术教学评价新的路径。

陈阳芳[8](2018)在《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学习动机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界力图解决却又较难解决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巨大,师资严重不足等原因,大学英语“说不出”的“哑巴英语”问题始终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在教、研都较为薄弱的地方院校尤为如此。“说不出”、“哑巴英语”进一步打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和动机,形成越“说不出”越不愿意开口,越不愿意开口越“说不出”的恶性循环。另外,由于社会和师生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过度迷恋,许多学生,甚至有教师,把通过四、六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注重考点和应试技能的培训,口语能力培养明显地受到忽视。“无动机”成为英语口语自主学习的瓶颈。提高英语口语关键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实践,口语能力的培养应以自主学习为主。作为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无疑是研究者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策略研究者提出通过研究、总结、归纳自主学习成功者的学习策略,并以此为基础对所有自主学习者展开策略培训,以此来改善自主学习的效果。但是,学习策略的效果因学习任务、因人而异。对某一学习任务有效的策略不一定对其他的学习任务有效;对某些自主学习成功者有效的策略不一定对所有自主学习者有效。学习者学习策略培训远远不仅是学习技巧的演练,而是为学习者成为自己自主学习的老师做铺垫。可见,学习策略的培训也需要“自主学习”。学习策略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强大的学习动机作为后盾,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能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能否坚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自主学习的动机一方面来自自身,一方面来自他主。当自主学习动机衰退、学习放缓时,来自他主的动机培养能激发、强化、维持学习动机,进而挽救学习。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学习策略培养应与自主学习动机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不够深入、系统,特别是针对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动机培养研究就更为少见。本研究依据心理学动机理论和外语动机理论,结合地方院校大学生特有的英语基础和学习需求等,从需求、信心和策略等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自主学习的动机展开培养。准实验研究显示:(1)考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2)实验组“在表述上”的“受影响”,“热爱学习”、“努力”并没有胜过控制组。但是,从英语口语成绩提高的幅度上看,实验组却显着优于控制组。(3)实验组后测成绩显着优于控制组。经过动机培养,实验组大部分受试大幅度地提高后测口语成绩。相比之下,控制组后测提高的幅度显着小于实验组。Pearson两两相关双尾检验还显示:(1)实验组努力自主学习的原因越积极,后测水平越高。其次,前测水平高的受试,不努力或努力自主学习原因未必积极。越容易受动机培养启发的受试,努力自主学习原因越积极。不努力或努力自主学习原因越积极,后测也就更高;而且前测水平越高的受试,受动机培养的启发越大。大部分受试(共44人)在动机培养的启发下,不努力或努力自主学习原因更积极,进而导致后测更高。相比之下,控制组同样表现出不努力或努力自主学习的原因越积极,后测水平越高的规律。其次,控制组前测水平高的受试,不努力或努力自主学习原因未必积极。由于缺少动机培养的启发,控制组的不努力或努力自主学习原因不如实验组积极。控制组前测水平与实验组相当,但自主学习原因却没有实验组积极,导致其后测水平没有实验组后测水平高。(2)动机培养对前测水平越优者越有效,对前测水平越差者越无效。前测水平高的受试一般都是英语口语自主学习的好学者,他们较为关注动机培养群里的信息。同时,他们也是善学者,只要稍加点拨,就能启发他们解决英语口语自主学习中遇到的、思考过的难题。前测水平较差者一般都是学习态度散漫,英语基础薄弱,一时之间很难提高英语水平,致使他们不愿付出持久的努力,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对动机培养群里的信息置若罔闻,致使动机培养对这批学生失去效力。(3)实验组越是受动机培养的启发的受试,后测成绩越优;越不容易受动机培养的启发的受试,后测成绩越差。动机培养通过强调英语口语对未来求职的帮助唤起了受试大学英语口语的学习需求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受试是第一次参加口语考试,对口语考试的流程和评分标准比较陌生,备考无从下手。动机培养从考试内容、题型、难点等对受试予以策略上的指导,使受试在语言知识和内容做好准备。(4)女同学前测、后测都比男同学高,不努力或努力自主学习原因更积极,更容易受动机培养启发。这说明:在地方院校中,男生往往基础薄弱、不够努力,态度散漫,上课爱睡觉、玩游戏,而且屡教不改。女同学更乖,更在乎学习成绩。(5)无论对于实验组还是控制组,都表现出努力自主学习原因越积极,后测水平越高的规律。努力自主学习的原因作为自主学习的方向、目标,激励学习者规划自己的学习行为,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6)物质奖励与前测、后测、性别、努力原因和是否受动机培养启发均不存在显着相关。这说明人作为有思想、有选择、有取舍的高级动物,外在刺激不能充分影响和决定人类的行为。(7)实验组6人被取消期考资格,控制组没有。动机培养本是旨在促使学生更努力学习,但对基础薄弱没有信心的学生而言,却具有负面效应。他们越看动机培养群里的信息越紧张,越想逃避和放弃。未来动机培养研究可以通过使学生明白英语口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学生水平分层次地开展,还可以邀请学工处、辅导员等管理部门和教学、考试大纲编制人员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可以融入日常教学,建立动机培养档案,监测、记录和总结学生动机变化和规律,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还可以利用同龄人、同伴的影响。

李栓栓[9](2017)在《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作为基本的通讯工具,手机已渗透到生活及学习的方方面面。手机使用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大学生在课堂中手机使用也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并对大学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多的影响,使得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将首先,从手机开发的角度及其影响因素,如用户的需求因素、用户的体验、人口属性因素、手机的功能特征、手机依赖行为,对大学课堂中手机作为教辅工具的使用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文献梳理。然后,将对大学生课堂中的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特别是正反两面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分为“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与“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两类。对于较少的“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将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培训,教师与学生对手机的认识差异、学校的财政支持,以及在未来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使用手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对于更为常见的大学课堂中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将主要从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情境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最后,针对大学生课堂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确定其课堂管理目标,并提出大学生良好手机使用行为的管理策略。

汤舜[10](2012)在《教学过程中干扰因素的存在、避免及其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干扰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些干扰因素则可以被用来发挥积极作用。合理利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干扰因素,包括用以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在教学测试中运用干扰因素等。

二、课堂教学中“单向刺激”的干扰及其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教学中“单向刺激”的干扰及其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3)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3.2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3.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类型化特征及多维比较
    3.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层次性结构
    3.5 本章小结
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筛选以及分类
    4.2 基于实体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3 基于作用性质分类的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检验
    5.1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结构模型验证
    5.2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的提升策略
    6.1 教师价值观念体系的变革性重构
    6.2 教师知识能力系统的终身性建构
    6.3 教师发展机构作用的实质性发挥
    6.4 教学科研团队组建及持续性合作
    6.5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导向性激励
    6.6 学校物质技术条件的有效性保障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问题和局限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课堂观察及网络课程教学视频分析提纲
附录3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预调研版本)
附录4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本)
附录5 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某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起源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有关语文有效提问的研究现状
        二、有关古诗词教学研究现状
第一章 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现状分析
    第一节 陕西某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式与过程
        三、调查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四、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陕西省某高中古诗词教学提问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提问观念滞后,提问形式单一
        二、创设情境不够,提问缺乏趣味性
        三、学生被动消极,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未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师生缺乏互动
第二章 改善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提问现状的建议与实施步骤
    第一节 改善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提问现状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提问引导艺术
        二、加强古诗词与现实的联系
        三、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改善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提问现状的实施步骤
        一、教学目标的转移
        二、以学生为中心
        三、提高问题的有效度和执行性
        四、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问题导向
第三章 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有效提问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设计基本思路与准备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第二节 传统讲授型古诗词教学模式下的有效提问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与过程
    第三节 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古诗词课堂有效提问设计与实施
        一、激励阶段
        二、获取信息阶段
        三、制定计划
        四、实施计划
        五、评价阶段
        六、附件引导文
    第四节 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整体效果与提问设计效果分析
        一、学生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四、课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调查问卷(老师调查问卷)
附录3:两种提问模式问卷调查表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理论之需求:美学的发展对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理论指导的重新确立
        (二)现实之使然:知识技能为重的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批判
        (三)政策之考量:深入推进美术课程教学审美育人学科本义的改革关键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生活美学的研究
        (二)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美术课程的研究
        (四)关于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概念解读
    一、生活美学的阐释
        (一)美学
        (二)生活美学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释义
        (一)美术教学
        (二)美术教学评价
        (三)小学美术教学评价
    三、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诠释
第二章 生活美学作为小学美术教学评价视域的理论确证
    一、实践的理论指导: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表达
        (一)学术化的评价取向需要美学理论的支撑
        (二)理性之上的评价目标背离生活的本真
        (三)语言暴力的评价操作迷失了生活艺术
    二、政策的理论工具: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渗透
        (一)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政策工具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政策的基本理念
        (三)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政策的生活美学渗透
    三、理论的意义拓展: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相关
        (一)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现有理论基础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现有理论短板
        (三)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生活美学呼唤
第三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本真澄明
    一、生活美学的本真要义
        (一)生活美学的理论给养
        (二)生活美学的历史发展
        (三)生活美学的理论内核
        (四)生活美学的现实图景
    二、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理念转向
        (一)审美人生的评价目标
        (二)审美体验的评价标准
        (三)生活经验的评价范畴
        (四)主客交融的评价关系
    三、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生活当下的逻辑起点
        (二)审美育人的情感关怀
        (三)互动创生的精神引领
    四、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意蕴表达
        (一)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艺术”之魂
        (二)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享受”过程
        (三)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品”结果
第四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维度设计
    一、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维度的确立基础
        (一)评价的对象与目的
        (二)评价的形式与标准
        (三)评价维度的设计原则
    二、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维度的形成过程
        (一)评价维度初拟
        (二)评价维度筛选及确立
    三、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维度的表现形式
        (一)小学初级阶段学生美术表现形式
        (二)小学中级阶段学生美术表现形式
        (三)小学高级阶段学生美术表现形式
        (四)各年级段美术评价维度表现形式
第五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操作体系及应用建议
    一、评价操作的内容体系
        (一)知识技能取向的基础性系统
        (二)生活意识取向的拓展性系统
        (三)创意美感取向的创造性系统
    二、评价操作的方法体系
        (一)复杂方法论视野下的多元方法选择
        (二)循环递进评价过程的混合方法设计
        (三)量化和质化有机结合的评价结果表达
    三、评价操作的机制创新
        (一)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共同体
        (二)课内课外互通的资源共生
        (三)线上线下互联的平台搭建
    四、评价操作的应用建议
        (一)评价意识觉醒与整体设计
        (二)方法论意识的明确与使用
        (三)摆脱评价技术的附庸角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8)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学习动机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教育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外语自主学习研究
    2.2 国内自主学习研究
    2.3 二/外语学习策略研究
        2.3.1 学习策略的定义
        2.3.2 外语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和研究成果
        2.3.3 学习策略对动机培养的意义
    2.4 前期研究的不足
    2.5 小结
第三章 动机理论
    3.1 动机的重要性
    3.2 动机的内涵
    3.3 主流心理学动机理论
        3.3.1 行为主义动机理论
        3.3.2 需要动机理论
        3.3.3 归因动机理论
        3.3.4 期望价值动机理论
        3.3.5 自我效能动机理论
        3.3.6 目标动机理论
        3.3.7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
        3.3.8 社会心理动机理论
    3.4 外/二语动机
        3.4.1 加德纳的动机理论
        3.4.2 自我决定动机理论
        3.4.3 Dornyei的三层次动机理论
        3.4.4 二语学习动机过程导向模式
        3.4.5 二语动机自我体系
    3.5 动机衰竭研究
    3.6 自主学习的动机研究
    3.7 二/外语动机策略研究成果与不足
    3.8 小结
第四章 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学习动机培养实证
    4.1 实验的设计
        4.1.1 研究假设
        4.1.2 实验时间和对象
    4.2 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学习动机培养
        4.2.1 讨论英语的价值,激发英语口语自主学习动机
        4.2.2 融策略培养于日常学习,形成口语日常学习“动机流”
        4.2.3 设置奖学金,肯定进步
        4.2.4 构建理想自我,规避恐惧自我
        4.2.5 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树立信心,维持动机
    4.3 动机培养对英语口语自主学习动机的影响
    4.4 动机培养对英语口语成绩的影响
        4.4.1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对比
        4.4.2 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对比
    4.5 实验组受/未受启发前/后测
    4.6 实验变量的相关分析
        4.6.1 控制组实验变量相关分析
        4.6.2 实验组实验变量相关分析
    4.7 研究结论
    4.8 对研究结论的解释与讨论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引论
    5.2 主要发现
        5.2.1 动机理论研究发现
        5.2.2 动机实证研究发现
    5.3 研究存在的不足
    5.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References
附录

(9)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2 研究的意义及重要性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手机及相关群体
        1.3.2 行为及手机使用行为
        1.3.3 大学生课堂
        1.3.4 课堂行为
    1.4 理论基础
        1.4.1 教育学理论
        1.4.2 人的行为理论
        1.4.3 自我控制理论
    1.5 文献综述
        1.5.1 教育理论与技术融合
        1.5.2 手机使用问题行为
        1.5.3 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1.5.4 研究现状总结
2 研究方法论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论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法
        2.3.2 访谈法
3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及其分析
    3.1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现状
        3.1.1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基本情况统计
        3.1.2 大学生课堂“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
        3.1.3 大学生课堂“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现状
    3.2 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分析
        3.2.1 “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开发运用
        3.2.2 “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4 关于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的建议
    4.1 课堂“非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建议
        4.1.1 缩小认识差异
        4.1.2 优选课程理论
        4.1.3 增加财政支持
    4.2 课堂“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建议
        4.2.1 关注手机使用中的学生个体
        4.2.2 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4.2.3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4.2.4 注重课堂的常规管理
        4.2.5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5 结论
    5.1 结论总结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教学过程中干扰因素的存在、避免及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过程中的干扰的存在及其特点
二、教学过程中干扰因素的避免
    1. 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 科学运用注意规律
三、对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的利用
    1. 通过增加干扰, 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
    2. 利用干扰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 活跃课堂氛围
    3. 在教学测试中运用干扰因素

四、课堂教学中“单向刺激”的干扰及其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常赛男.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X中学为例[D]. 陈琴. 石河子大学, 2021
  • [3]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核心能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4]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5]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某高中为例[D]. 马乙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6]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7]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D]. 李彬彬. 西南大学, 2018(01)
  • [8]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学习动机培养研究[D]. 陈阳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0)
  • [9]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行为研究[D]. 李栓栓.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10]教学过程中干扰因素的存在、避免及其利用[J]. 汤舜. 教育探索, 2012(10)

标签:;  ;  ;  ;  ;  

课堂教学中“单向刺激”的干扰及排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