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科技创业环境——深圳市龙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纪实

全力打造科技创业环境——深圳市龙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纪实

一、全力打造科技创业环境——深圳市龙岗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郭嘉慧,智文学[1](2021)在《深圳龙岗:产城融合构筑湾区创新科技新高地》文中认为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和地区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变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加速渗透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重构着创新版图。近年来,作为深圳城市东部中心的创新高地——龙岗的发展?

刘哲,贾晓芬[2](2021)在《对广东省130个县市区综合创新发展能力的测评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重要发现:·从广东省130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综合创新发展能力得分及排名中可以看出,综合得分最高的前十二个县市区(并列第十有三个)为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市宝安区、深圳市福田区、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市罗湖区、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龙华区、佛山市顺德区、湛江市赤坎区、河源市东源县、深圳市坪山区、广州市黄埔区,其中有7个位于深圳市,2个位于广州市,1个位于佛山市,1个位于湛江市,1个位于河源市。·测评结果显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

黄翠翠[3](2020)在《艺术村的形成机制及其空间优化策略 ——以深圳三个典型艺术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因其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及环境污染少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艺术村作为创意阶层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逐渐引起学界和政府的关注。艺术村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现象,对我国传统村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中村的空间转型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以往的城乡发展理论较少深入分析艺术村的形成机理,特别是缺乏对于不同类型的艺术村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因此无法很好地解释其形成机制。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分别选取深圳市的鳌湖艺术村、大芬油画村和观澜版画村作为创作型、生产型和展示型艺术村的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企查查、大众点评、携程旅行等获取网络数据;通过Arcgis分析企业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对案例艺术村的发展定位、形成机理与空间转型进行重新审视。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空间生产、文化资本、场景理论和乡村空间规划理论,解析艺术村产业转型与空间变迁的过程及特征,探究不同类型“艺术村”形成的动力机制,诊断其发展现状与问题,结合政府、资本、村民、创意阶层和游客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就“艺术村”的空间优化提出规划应对策略,旨在为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总结我国艺术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归纳其发展模式,划分主要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从全国层面看,2019年末已发现“艺术村”133个。从分布上看,主要集聚在北京、成都、深圳、武汉等政治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根据促进艺术村发展的主导力量,将我国艺术村归纳为“政府主导”、“自发形成”“多方协作”三种发展模式;根据艺术村介入产业链方式将艺术村划分为创作型、生产型和展示型三种类型。第二,分析艺术村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总结影响艺术村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区位条件、创意阶层、资本因素、政府政策和村民。研究发现不同影响因素在三类艺术村形成的萌芽、初具规模、快速发展、瓶颈或衰退的不同阶段其影响力不同。艺术村的形成是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区位、创意阶层和政府政策是艺术村形成中最具有共性且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三种因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环境、资本和村民共同影响艺术村的发展。第三,深圳鳌湖艺术村是创意阶层自发组织并以创作为主的艺术村落,选取鳌湖艺术村作为创作型艺术村的典型案例,通过文本挖掘、半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调研,梳理鳌湖艺术村的发展历程,分析其由传统农业村、“垃圾村”到艺术村的物质空间演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客家建筑特色及功能混合使用。针对鳌湖艺术村发展中存在的空间紧凑、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商业设施不足等问题,为其提出明确发展方向、盘活村内闲置房屋、完善基础与公服设施等应对策略。第四,大芬油画村是在多方协作下共同作用形成的以油画生产为主的艺术村落,选取大芬油画村作为生产型艺术村研究的典型案例,通过文本挖掘、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调研,梳理大芬油画村由传统农业村到艺术村的物质空间演化过程,分析其在社会空间变迁过程中各权力主体间的博弈关系,揭示生产型艺术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萌芽、增长、转型、衰退各阶段演化的动力机制;针对大芬油画村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存量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等问题,从产业定位、功能分区、设施改造三个角度为大芬油画村的空间优化提出应对策略,认为应继续强化“大芬品牌”;重构功能分区,扩大高端定制区、油画体验区和电商办公区,增设创意交流区;增加景观设施,打造以油画步行街和新芬街为核心的景观轴和以咖啡步行街为核心的创意带。第五,观澜版画村是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以艺术品展示与观光为主的艺术村落。选取观澜版画村作为展示型艺术村研究的典型案例,通过文本挖掘、半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调研,梳理观澜版画村由传统农业村、“工业村”到艺术村的物质空间演化过程,认为其空间具有客家景观明显和生活、生产空间有序划分的景观特征。针对观澜版画村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缺少特色景观、博物馆“去功能化”等问题,提出了增设特色景观、强化博物馆功能及完善版画产业配套等的规划应对策略。

张小梨[4](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提出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王慧[5](2020)在《S市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现在的中国,科技创新也已成为最重要的内驱动力之一。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更能激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本文以S市S区为研究对象,结合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现状,分析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以进一步提升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水平,促进区域创新发展。首先,本文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思路。并对科技、科技创新、政府职能等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并从政府职能、服务功能等方面论证了 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准公共产品属性。然后,本文对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通过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梳理出S区政府科技创管理过程中存在科技服务管理不完善、管理部门配合不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不突出、产学研合作效果不够明显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原因。最后,本文在参考国内外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坚持公共性、专业性的方向出发,在政策体系、指标设置、产业集聚、政产学研合作等四大方面提出具体对策。研究分析表明,S区政府要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具体就是要加快健全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考核力度、科学规划特色创新和重点产业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力度。

郭丹丹[6](2020)在《后工业化广深地区创意产业园环境构成与营造》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而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诸多省市的支柱型产业。作为该产业物质载体的创意产业园正遍地开花,园区整体环境氛围,向外传递着园区的定位与文化,为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提供了适当的空间场所。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其完整的服务系统及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园区创意阶层的基本需求,是促进产业稳步向前发展的物质基础。现有针对创意产业园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涉及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战略、开发模式、产业集群及建筑改造的使用后评价等方面,对园环境构成与营造的研究则较少。首先,本文试图总结出更加适合创意产业及创意人士集聚的空间环境,以环境行为学为研究视角,以设计学为基础,对广深地区创意产业园环境构成与营造做深入的研究。对创意产业园环境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分别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三大方面研究创意产业园环境构成要素特征,注重不同要素对园区及使用者的影响,阐明园区整体环境对创意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走访调研了多家广深地区创意产业园,选取其中在园区环境构成与营造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研究,分析园区环境的优势与不足。其次,结合环境行为学理论将影响园区整体到局部环境构成的要素进行设计层面划分,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营造策略与方法。宏观规划,注重掌握了解园区所在地域及文化特征、城市历史文脉,指导园区整体氛围确立;中观布局,考虑园区空间环境构成,做到园区建筑与景观合理布局;微观构建,从园区使用者的需求入手,重视环境行为心理构建,分析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并指导园区创意氛围、场所氛围、生态氛围的营造。结合实例验证,选取广深地区创意园环境营造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将营造方法运用到实际设计中,验证营造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本文以广深为例,探讨创意产业园环境构成与营造,为广深地区创意产业园环境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对其他城市的同类型创意产业园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彭雄亮[7](2020)在《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形态演进与空间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群是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产物,也是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载体。“湾区”自1990年代成为学术界区域研究对象以来,经历了由区域规划实践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发展历程。因此,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国土空间整体治理的背景下,通过对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空间形态演进的实证研究,提炼湾区空间发展模式,对湾区城市群未来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本文将研究对象环珠江口湾区界定为广东省内珠江出海口两岸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五座城市,再加上佛山。以六座城市为基础,本文从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历程出发,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论述:一是经过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发展,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有哪些形态特征,其相互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演变?二是推动湾区空间发展动力机制是什么,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在空间演进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三是在湾区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湾区空间结构和模式?论文总共分为八个部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前两部分为文章概述与研究进展综述。第三部分为湾区形成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基础,第四部分利用湾区1992-2013年多时相GIS和RS数据对湾区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演进特征进行了实证。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基于“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视角,对推动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动力机制、空间模式和治理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第七部分提炼创新发展趋势下湾区空间发展模式和空间结构。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第一部分是导论。“湾区”概念经历了学术讨论、规划实践和国家战略三个发展阶段,“环珠江口湾区”规划实践阶段的重要概念,在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厘清空间发展的演变和规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部分对“城市群”、“空间模式”等论文关键概念进行界定,以此提出论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对城市形态演进和空间模式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提出文本研究框架。首先,从空间认识的本源出发,梳理从空间形态到空间模式研究的演变;其次,从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进展来看,“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构成了我国有关空间动力研究的基本框架;最后,本文认为,空间客体包含了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本底关系,空间治理的实质是推动空间发展的动力主体与空间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此,本文建立从城市群空间本底关系到空间模式的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从环珠江口湾区自然地理、以广府文化为主体的历史人文条件两个方面梳理了湾区形成的空间基础。珠江河口湾的自然地理条件演变影响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方向,以广府文化为主体,形成了开放兼容的湾区文化。第四部分利用湾区1992-2013年多时相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紧凑度指数、分维指数、等扇分析等,揭示湾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总体特征、组织差异和方向演变。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环珠江口湾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总体上呈高速增长,在珠江口喇叭型地形的制约下,建设用地持续向广深、广珠两个方向高速拓展,形成A字型总体空间格局。但珠江口东西两岸扇面规模和紧凑程度上差异较大,两岸发展并不平衡。随着建设空间的拓展,水体、农田等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用地类型斑块密度变低,建设空间的“不充分”和高价值生态空间的“破碎化”同步。加上持续台风影响最大的河口湾区域大规模近岸填海造陆,珠江口生态安全面临极大压力。第五部分基于“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湾区空间发展的动力演变。“政府-市场-社会”主体作用力的交织推动了城市建设空间的拓展,但不同发展阶段主体的合力差异明显。在早期发展阶段,政府力和社会力以迁就市场力的方式吸引投资,造成空间利用的低效和“不充分”;到了中后期,市场力量通过与政府形成各种伙伴关系,主导了城市与区域空间的变革,加速东西两岸发展的“不平衡”。在生态空间的管治上,由于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生态空间面临碎化和安全压力。第六部分论述在国土空间整体治理趋势下,湾区未来空间逻辑转变和治理趋势。对比纽约的洲际合作治理、旧金山湾区的网络化联合治理和东京湾区的集中型治理模式,环珠江口湾区有充足的平原腹地实现东西岸均衡治理。因此,湾区未来空间治理重点转向对建设空间的柔性引导和生态空间的韧性管治,并建立以政府主体为主导,融合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三元协商机制。第七部分探讨创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环珠江口湾区空间模式和结构。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国家科学平台建设形成新的创新城市节点,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引导下,有能力改变传统“核心-边缘”城市体系下“中心城区研发与服务——城市节点产业服务——高新园区技术转化”的单向关系,朝着以“科学创新节点基础科学研究”为原点的新型节点簇群空间模式转变。因此,本文认为,未来创新湾区将逐渐形成“两脊三湾链”的空间结构。以广州-东莞-深圳形成的创新发展主轴和以广州-中山-珠海为次轴成为政府推动空间均衡发展的的关键。另一方面,内湾地区应实行更为严格的生态空间的管治与修复,科学创新城市节点应合理控制组团规模,并通过并通过快速交通设施走廊进行连接,在空间上形成“珠链”式布局;内湾增强发展韧性,主湾强化协同机制,外湾培育增长中心,构建生态与经济交织的网络化格局。第八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指出论文主要的结论、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了创新:(1)从环珠江口湾区空间的自然环境特征出发,分析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与城市群建设空间的本底关系和影响特征,改进了以往空间模式研究中“重城市轻生态”的局限。空间形态研究源于对城市建设空间分析与规律总结,因此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多用于描述单个城市的建设空间特征。考虑到环珠江口湾区城市建设空间占总用地面积的32%以上,本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遥感技术RS,通过定量分析分析河口湾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特征,探讨湾区城市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形态的本底关系。一是建设空间的不充分与水面、农田等高生态价值的斑块破碎化同步。二是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了东西岸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东岸地质条件更为稳定,更适宜市场力的投资建设行为。三是通过近岸填海的演变和台风灾害的核密度分析,揭示湾区开发的生态安全压力。最后,基于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本文提出“珠链”式空间布局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湾区。(2)以往有关空间发展的动力主体研究对象多为政府和市场,本文尝试引入社群概念,对社会主体在湾区城市空间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的分析视角是学术界较为公认的动力机制分析方法,但在以往的研究中,社会主体往往并不直接作用于城市空间建设,因此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关系。本文引入社群理念,对改革开放以来湾区空间发展的分阶段进行合力模型分析,认为早期湾区在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血缘型和地缘型社群在空间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中期以后,则形成了路径依赖的“锚定”作用,成为湾区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创新经济发展中,则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容错”空间。社会主体对湾区城市建设空间的影响经历了直接影响,逐渐后退到间接影响,再到半直接影响的过程。社会主体的影响力随着时代演变表明,建立在血源和地缘基础上的乡村社群随着城市空间发展被进一步强化,外来人口融入湾区并逐渐形成业缘型和友缘型社群,逐渐成为创新的源泉,日益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为湾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本文对于社会主体作用的实证分析,弥补了以往湾区研究中对社会力作用机制的不足,并为未来建立政府引导下的三元协商治理机制提供理论基础。(3)在创新发展的时代趋势下,基于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的空间模式的转变趋势,提出建立以“两脊”+“三道湾链”的湾区空间结构。本文通过梳理环珠江口湾区空间模式演变历程发现,环珠江口湾区经历了点状生长、点轴发展、双核轴带到多元网络的演变过程,在空间表征上与国内外城市群有很大共性。但通过分析空间模式背后的动力机制,本文认为,其他城市群雏形阶段的点状生长大多是由政府或市场力量推动,而在湾区,由分散化的社会主体影响下的生长“点”,并没有成长成为城镇。在长期激烈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广深双核轴带结构,孕育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政府权力空间在珠江口两岸的均衡布局,有能力在未来西岸地区发展中起到更为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珠江口为中心,创新性提出构建三道“湾链”的圈层式空间结构。内湾地区打造以国家科学平台为基础的功能区,通过“珠链”式开发,避免对珠江口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主湾则强化中心城区的现代服务能力;外湾地区着眼于区域均衡发展。

吴芳凝[8](2019)在《大型场馆建设对深圳城市形态的影响研究(1979-2018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场馆具有规模大、高聚集性、开放性、公共性等特征,因而会对城市总体和局部的形态演变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各项大型体育赛事、会议展览活动的举办,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大型场馆建设。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毗邻香港。全市下辖12个区域,其中含行政区9个、功能区2个。它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深圳经过快速建设,已经成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在举办大型节事需求与城市发展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深圳建设了许多大型场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大型场馆承载的会展产业与体育产业是深圳特区在国际性城市目标下更高层次的功能拓展。大型场馆建设也是深圳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对其1979至2018年这40年间的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进行分等级、分阶段、分层次的研究。根据大型场馆所在地块面积,划分A、B、C等级。依据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大事件、场馆建设情况等因素,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补充老城区文体功能时期(1979-1995年)、构成城市主、次中心轴线重要节点时期(1996-2005年)、新城建设与完善多中心格局时期(2006-2018年)。运用康泽恩城市形态学及触媒理论的分析方法,从地块、城市区段、城市结构三个层次剖析不同时期大型场馆的建设情况与城市形态演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最后对各个时期大型场馆建设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和总结,揭示不同时期大型场馆在规划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对城市形态演变影响的动力机制。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及意义、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技术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研究部分,分为五个章节论述。首先,对大型场馆进行等级划分和建设时期划分。从地块、城市区段到城市结构三个层面对各时期大型场馆进行剖析。最后,总结三个层面的情况并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了解各时期大型场馆建设在深圳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作用,为研究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趋势以及制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刘施为[9](2020)在《定制化招商方案在高新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高科技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提升的核心要素,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载和聚集高科技产业的高新科技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能级的更新培育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并直接体现在GDP和税收的增长。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招商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环,高新科技园区的招商工作,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工作,困扰着政府招商引资部门和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者。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实际操作难度大。如何做好产业园区的招商工作,制定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产业招商方案,减轻企业负担,尽快促进重大项目的落地工作,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首先,基于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针对两个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招商的困难进行分析,结合地区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招商手段在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中的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市场营销的4P和4C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定制化招商方案的定义。其次,通过总结和借鉴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产业招商运营的实际经验,利用上述的方法和理论,对两个园区进行优劣分析和市场举措分析,提出解决两个园区招商困难的定制化招商方案。最后,选取两个高科技产业园区招商的真实案例,综合产业规划、业态布局、双创平台搭建、产业配套政策、产业基金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两个园区的定制化招商方案,并且对定制化招商方案进行了实践的应用研究和实施效果的评估。通过对两个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定制化招商的总结和分析,进行有益的探讨和研究,总结出一套既科学又具有实践作用的产业招商定制化方案,为产业招商和提升产业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

冯志峰[10](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二、全力打造科技创业环境——深圳市龙岗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力打造科技创业环境——深圳市龙岗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龙岗:产城融合构筑湾区创新科技新高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芯两核多支点”
新战略盘活科创发展新棋局
自主创新脉动强烈
紧抓创新驱动发展“牛鼻子”
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级持续增强
创新资源加速汇聚
形成创新发展格局中的人才“智核”

(2)对广东省130个县市区综合创新发展能力的测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重要发现:
综合创新发展分析框架
广东省130个县市区综合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测评结果
    广东省130个县市区综合创新指数排名
    排名前十的县市区分析
新发展阶段对广东省全域综合创新发展的进一步展望
    协同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向“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区域布局方向发展
    携手开拓国际市场,引领新一轮对外开放

(3)艺术村的形成机制及其空间优化策略 ——以深圳三个典型艺术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特色
        1.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特色与创新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艺术村
        2.1.2 文化创意产业
        2.1.3 创意阶层
    2.2 研究进展
        2.2.1 艺术村的相关研究进展
        2.2.2 创意阶层发展研究进展
        2.2.3 村庄规划的相关研究进展
    2.3 研究评述
    2.4 理论基础
        2.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2 空间生产理论
        2.4.3 文化资本理论
        2.4.4 场景理论
        2.4.5 乡村空间规划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艺术村的空间分布、类型划分与形成机制
    3.1 艺术村的空间分布
    3.2 发展模式
        3.2.1 自发形成
        3.2.2 政府主导
        3.2.3 多方协作
    3.3 主要类型划分
        3.3.1 创作型艺术村
        3.3.2 生产型艺术村
        3.3.3 展示型艺术村
    3.4 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3.4.1 影响因素
        3.4.2 形成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市创作型艺术村的案例分析
    4.1 鳌湖艺术村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现状问题
    4.2 鳌湖艺术村的空间变迁
        4.2.1 物质空间演化
        4.2.2 空间景观特征
    4.3 鳌湖艺术村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4.3.1 影响因素
        4.3.2 形成机制
    4.4 鳌湖艺术村空间优化策略
        4.4.1 明确发展方向与观澜版画村联动发展
        4.4.2 增加商业用地盘活闲置房屋
        4.4.3 完善基础与公服设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市生产型艺术村的案例分析
    5.1 大芬油画村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研究设计
        5.1.3 现状问题
    5.2 大芬油画村的空间变迁
        5.2.1 物质空间演化
        5.2.2 社会结构变迁
        5.2.3 空间景观特征
    5.3 大芬油画村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5.3.1 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
        5.3.2 形成机制
    5.4 大芬油画村空间优化策略
        5.4.1 明确产业定位
        5.4.2 实现功能分区
        5.4.3 加强设施改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圳市展示型艺术村的案例分析
    6.1 观澜版画村概况
        6.1.1 地理区位
        6.1.2 现状问题
    6.2 观澜版画村的空间变迁
        6.2.1 物质空间演化
        6.2.2 空间景观特征
    6.3 观澜版画村形成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
        6.3.1 影响因素
        6.3.2 形成机制
    6.4 观澜版画村空间优化策略
        6.4.1 增设特色景观
        6.4.2 强化版画博物馆功能
        6.4.3 完善版画产业配套
        6.4.4 增加专项技能培训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类艺术村形成机制与空间优化比较分析
    7.1 影响因素
    7.2 形成机制
    7.3 空间优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艺术村名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S市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科技
        2.1.2 科技创新
        2.1.3 政府职能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区域科技创新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现状分析
    3.1 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的举措与成效
        3.1.1 所采取的措施
        3.1.2 取得的成效
    3.2 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科技服务管理不完善
        3.2.2 管理部门配合不积极
        3.2.3 推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不突出
        3.2.4 产学研合作效果不明显
    3.3 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3.3.2 招引项目准入门槛要求不高
        3.3.3 产学研工作推动力度不够
4 国内外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经验借鉴
    4.1 国外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概况
        4.1.1 美国硅谷: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4.1.2 纽约城市群科技创新中心: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4.1.3 日本筑波科学城:以创新驱动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2 国内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概况
        4.2.1 深圳龙岗区:打造区域特色创新生态系统
        4.2.2 苏州工业园区:做强高层次创新型企业集群
    4.3 经验借鉴
5 S区政府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加快健全科技服务管理体系
        5.1.1 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服务水平
        5.1.2 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和指导
        5.1.3 加速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5.2 加大对科技工作管理部门的考核力度
        5.2.1 提高科技创新指标考核占比分数
        5.2.2 强化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
        5.2.3 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指标体系
    5.3 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建设
        5.3.1 完善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5.3.2 优化政府在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侧重点
        5.3.3 全面落实特色产业扶持政策
    5.4 深化产学研合作力度
        5.4.1 扩展产学研合作宽度
        5.4.2 拓展产学研合作深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S区科技创新政策与科技创新工作满意度调查
致谢

(6)后工业化广深地区创意产业园环境构成与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释
        1.3.1 后工业化
        1.3.2 创意产业园
        1.3.3 环境行为学理论
        1.3.4 场所精神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后工业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分析
    2.1 国外后工业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分析
        2.1.1 国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2.1.2 国外创意产业发展分布
        2.1.3 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2.2 国内后工业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分析
        2.2.1 国内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2.2.2 国内创意产业发展分布
        2.2.3 国内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2.3 国内外创意产业园案例分析
        2.3.1 国外案例分析
        2.3.2 国内案例分析
        2.3.3 小结
    2.4 国内外后工业化创意产业园优点与问题
        2.4.1 国内外创意产业园发展经验
        2.4.2 国内创意产业园现存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创意产业园环境构成要素与特征
    3.1 自然环境构成要素与特征
        3.1.1 自然环境构成要素
        3.1.2 自然环境特征
        3.1.3 自然环境案例分析: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
    3.2 人工环境构成要素与特征
        3.2.1 人工环境构成要素
        3.2.2 人工环境特征
        3.2.3 人工环境案例分析:OCT-LOFT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3.3 人文环境构成要素与特征
        3.3.1 人文环境构成要素
        3.3.2 人文环境特征
        3.3.3 人文环境案例分析: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意产业园环境营造策略
    4.1 环境构成要素的构建层次分析
        4.1.1 宏观层面的自然与历史环境构建
        4.1.2 中观层面的建筑与景观环境构建
        4.1.3 微观层面的精神与心理环境构建
        4.1.4 小结
    4.2 创意产业园环境营造策略
        4.2.1 宏观层面:掌握整体性规划策略
        4.2.2 中观层面:注重建筑景观合理布局
        4.2.3 微观层面:重视使用者环境行为心理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意产业园环境营造方法
    5.1 营造创意氛围
        5.1.1 创意氛围概念来源
        5.1.2 营造创意氛围方法
        5.1.3 营造创意氛围案例分析:广州TIT创意园
    5.2 营造场所氛围
        5.2.1 场所精神概念来源
        5.2.2 营造场所氛围方法
        5.2.3 营造场所氛围案例分析:深圳大芬油画村
    5.3 营造生态氛围
        5.3.1 生态氛围概念来源
        5.3.2 营造生态氛围方法
        5.3.3 营造生态氛围案例分析:广州岐江公园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B 广州TIT创意园环境构成与营造调查问卷
附录 C 广州岐江公园环境构成与营造调查问卷
附录 D 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环境构成与营造调查问卷
附录 E OCT-LOFT华侨城环境构成与营造调查问卷
附录 F 大芬油画村环境构成与营造调查问卷
致谢

(7)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形态演进与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1 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下的城市群发展
        1.2.2 城市群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空间载体
        1.2.3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空间治理变革
    1.2 湾区的概念提出与研究进展
        2.1.1 有关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与概念内涵的转变
        2.1.2 湾区空间发展相关研究的进展
        2.1.3 本次研究问题的提出
        2.1.4 本文研究的环珠江口湾区的空间范围
    1.3 概念辨析与界定
        1.3.1 城市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3.2 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
        1.3.3 城市空间模式的概念内涵
    1.4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内容
2 城市群空间研究进展与研究框架
    2.1 城市群空间研究的要素组成与模式演变
        2.1.1 对空间认识的转变
        2.1.2 城市空间研究的构成要素
        2.1.3 由单一城市到城市群的空间模式研究
        2.1.4 城市群空间模式的动态演变
    2.2 城市群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2.2.1 全球化和市场化作用下的发展动力
        2.2.2 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动力研究
        2.2.3 “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的作用机制
        2.2.4 主体作用下的空间表征
    2.3 空间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基于动力主体的引导
        2.3.2 基于对空间客体的协调
        2.3.3 主体与客体研究的融合:空间治理
    2.4 建立湾区空间模式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湾区形成的自然人文基础
    3.1 湾区自然地理基础
        3.1.1 自然地理条件与“湾区”
        3.1.2 环珠江口湾区总体地理特征
        3.1.3 河口湾形态演变和经济活动
    3.2 湾区历史人文基础
        3.2.1 岭南三大民系与湾区空间分布
        3.2.2 岭南文化来源特征
        3.2.3 以广府文化为主体的湾区文化
    3.3 本章小结
4 湾区城市群空间形态的演进研究
    4.1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1 数据的选取与发展阶段划分
        4.1.2 影像数据的处理
    4.2 湾区城市群建设空间形态的扩展特征
        4.2.1 建设空间演变的总体特征
        4.2.2 建设用地规模的快速拓展
        4.2.3 建设空间扩展的轴向集聚
        4.2.4 空间形态的分维与紧凑度
    4.3 湾区城市群自然生态空间形态的演变
        4.3.1 湾区自然生态空间的演变历程
        4.3.2 湾区自然生态空间形态指数特征
        4.3.3 环珠江口生态空间与岸线演变
        4.3.4 台风气候影响下的空间安全风险
    4.4 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空间形态关系的总体判断
        4.4.1 向湾演进与珠江口A字形空间结构的形成
        4.4.2 环珠江口湾区空间开发的不平衡
        4.4.3 城市群建设空间拓展的不充分
        4.4.4 珠江口区域的生态碎化与安全压力
    4.5 本章小结
5 湾区城市群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模式演变
    5.1 政府行为推动湾区空间结构演变
        5.1.1 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推动核心城市的形成
        5.1.2 省级政府协同与调控促进城市群区域一体化
        5.1.3 地方政府的空间竞争促使城市群向多中心转变
        5.1.4 政府行为影响下的湾区空间特征:对称型等级化
    5.2 市场发展引起城市建设空间扩展
        5.2.1 从村镇工业化到创新发展的产业集聚与动力转变
        5.2.2 典型产业模式与经济的梯队型格局
        5.2.3 市场机制下不同产业类型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5.2.4 市场行为影响下的湾区空间特征:多中心网络化
    5.3 社会需求促使空间内涵发生转变
        5.3.1 人口快速增长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5.3.2 人口密度的双核圈层空间分布
        5.3.3 社会阶层结构由纺锤型向橄榄型转变
        5.3.4 社会行为影响下的湾区空间特征:社群多元化
    5.4 “政府-市场-社会”主体交织推进的动力机制
        5.5.1 “政府-市场-社会”交织推进的建设空间拓展
        5.5.2 主体的合力差异导致空间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5.5.3 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的生态空间管控
        5.5.4 主体的利益博弈导致生态碎化困境
    5.5 “政府-市场-社会”主体推动下的湾区空间模式与结构演变
        5.5.1 1978-1992年,村镇工业化推动湾区点状生长模式
        5.5.2 1992-2002年,工业转型促进城镇空间点轴发展
        5.5.3 2002-2012年,现代服务驱动中心城市崛起
        5.5.4 2013年至今,科技创新成为湾区发展源泉
    5.6 本章小结
6 湾区城市群空间作用逻辑转变与治理趋势
    6.1 世界湾区的空间模式特征
        6.1.1 纽约湾区:州际合作模式
        6.1.2 旧金山湾区:网络化联合模式
        6.1.3 东京湾区:单核集中型模式
        6.1.4 与三大国际湾区的比较与借鉴
    6.2 从对空间发展的引导走向空间底线管控
        6.2.1 国土空间的整体治理:自然资源管理框架下的体系重构
        6.2.2 建设空间的柔性治理:以功能区引导发展转型
        6.2.3 生态空间的底线治理:从刚性管控走向韧性适应
    6.3 从政府治理走向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协商治理
        6.3.1 政府主体的治理趋势
        6.3.2 市场主体的治理趋势
        6.3.3 社会主体的治理趋势
        6.3.4 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协商”治理体系
    6.4 本章小结
7 环珠江口湾区的空间模式
    7.1 湾区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7.1.1 服务于国家开放和转型发展战略
        7.1.2 打造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7.1.3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7.2 创新发展趋势下的湾区空间发展模式转变
        7.2.1 以国家科学平台为引擎的节点簇群空间模式
        7.2.2 以企业技术转化为主导的双核轴带空间模式
        7.2.3 以社群创新创业为重点的多元网络空间模式
    7.3 构建以环湾为核心的区域空间结构
        7.3.1 历年空间规划的结构演变
        7.3.2 立脊:推动更为均衡的空间发展
        7.3.3 铸链:创新湾链空间的无地界协作
    7.4 加强空间发展的核心要素管控
        7.4.1 重塑区域:协调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
        7.4.2 打破边界:推动无地界的协同发展
        7.4.3 培育节点:创新功能区协同体系
        7.4.4 打通路径:优化东西岸通道体系
    7.5 创新主体协同治理模式
        7.5.1 培育空间治理的制度厚实
        7.5.2 强化生态空间的韧性治理
        7.5.3 促进湾区治理的文化认同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主要结论
        8.1.1 珠江口东西两岸空间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程度增大
        8.1.2 “政府-市场-社会”主体合力在环珠江口湾区空间形态与模式演变中具有阶段性、复合性特征
        8.1.3 创新经济趋势下的湾区空间模式和两脊三湾链空间结构
    8.2 论文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8.2.1 论文的创新
        8.2.2 存在的不足
    8.3 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大型场馆建设对深圳城市形态的影响研究(1979-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型场馆自身特征
        1.1.2 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1.2 研究范围
        1.2.1 对象范围
        1.2.2 地区范围
        1.2.3 时间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大型场馆建设相关研究
        1.4.2 深圳城市形态相关研究
        1.4.3 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形态结合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圳大型场馆案例选择及建设时期划分
    2.1 形态层次划分
    2.2 大型场馆筛选及场馆分级
        2.2.1 大型场馆筛选
        2.2.2 场馆分级
    2.3 建设时期划分
第三章 补充老城区文体功能时期(1979-1995 年)
    3.1 阶段背景
    3.2 大型场馆建设
        3.2.1 B级场馆
        3.2.2 C级场馆
    3.3 深圳市体育中心建设对区段形态的影响
        3.3.1 研究范围
        3.3.2 发展概况
        3.3.3 开发时序
        3.3.4 道路交通
        3.3.5 土地利用
        3.3.6 建筑肌理
        3.3.7 小结
    3.4 城市形态演变
        3.4.1 分布规律
        3.4.2 与城市中心关系
        3.4.3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成城市主、次中心轴线重要节点时期(1996-2005年)
    4.1 阶段背景
    4.2 大型场馆建设
        4.2.1 B级场馆
        4.2.2 C级场馆
    4.3 福田中心区大型场馆建设对区段形态的影响
        4.3.1 研究范围
        4.3.2 发展概况
        4.3.3 开发时序
        4.3.4 道路交通
        4.3.5 土地利用
        4.3.6 建筑肌理
        4.3.7 小结
    4.4 城市形态演变
        4.4.1 分布规律
        4.4.2 与城市中心关系
        4.4.3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城建设与完善多中心格局时期(2006-2018 年)
    5.1 阶段背景
    5.2 大型场馆建设
        5.2.1 A级场馆
        5.2.2 B级场馆
        5.2.3 C级场馆
    5.3 大运中心建设对区段形态的影响
        5.3.1 研究范围
        5.3.2 发展概况
        5.3.3 开发时序
        5.3.4 道路交通
        5.3.5 土地利用
        5.3.6 建筑肌理
        5.3.7 小结
    5.4 城市形态演变
        5.4.1 分布规律
        5.4.2 与城市中心关系
        5.4.3 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圳大型场馆建设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关系
    6.1 地块层面
        6.1.1 深圳大型体育场馆演变
        6.1.2 深圳大型会展场馆演变
    6.2 城市区段层面
        6.2.1 补充老城区文体功能时期建设模式
        6.2.2 构成城市主、次中心轴线重要节点时期建设模式
        6.2.3 新城建设与完善多中心格局时期建设模式
    6.3 城市结构层面
        6.3.1 大型场馆空间布局
        6.3.2 各时期大型场馆与城市中心区关系
        6.3.3 各类型大型场馆分布规律
        6.3.4 各等级大型场馆分布规律及影响
结论
    1 基本结论
    2 创新成果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定制化招商方案在高新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析
        1.2.1 产业园区和产业招商的概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的评析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两个高新科技园区招商现状比较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集群理论
        2.1.2 SWOT理论
    2.2 南山高科技产业园区项目现状分析
        2.2.1 南山高科技产业园区项目基本情况
        2.2.2 南山高科技产业园区项目产业定位
        2.2.3 前期招商情况
    2.3 光明高科技园区项目现状分析
        2.3.1 光明高科技园区项目介绍
        2.3.2 光明高科技园区项目定位
        2.3.3 前期招商情况
    2.4 两个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招商存在的问题
        2.4.1 基于SWOT和市场营销理论对产业招商现状的分析
        2.4.2 产业规划问题
        2.4.3 产业招商手段单一问题
        2.4.4 配套服务不足问题
        2.4.5 政府相关政策还不完善问题
        2.4.6 两项目产业招商的问题差异
    2.5 两个园区产业招商问题分析
        2.5.1 产业规划难以落实
        2.5.2 产业招商手段单一导致目标客户难寻
        2.5.3 配套服务不完善
        2.5.4 相关政策和服务缺乏针对性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定制化招商服务的方案设计
    3.1 国外高新科技园区产业发展情况经验借鉴
        3.1.1 新加坡纬宜科技园
        3.1.2 美国硅谷
    3.2 国内高新科技园区产业经济发展情况经验借鉴
        3.2.1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3.2.2 深圳天安云谷
        3.2.3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3.2.4 上海张江高科与漕河泾技术开发区
    3.3 定制化的招商方案设计
        3.3.1 基于SWOT和市场营销理论分析的方案设计
        3.3.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规划
        3.3.3 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定制化招商方案
        3.3.4 两个方案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制化招商方案的实施与评价
    4.1 依据产业定位编制产业招商图谱
        4.1.1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招商图谱
        4.1.2 生物医药的产业招商图谱
        4.1.3 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总体定位
    4.2 定制化招商方案的实施举措
        4.2.1 双创平台搭建
        4.2.2 充分合理利用政府政策
        4.2.3 建筑设计的优化和调整
        4.2.4 产业基金设立
        4.2.5 产业园区配套
        4.2.6 品牌推广
        4.2.7 以市场化手段拓展产业项目落地
    4.3 高新科技园的定制化招商方案评价
        4.3.1 产业项目入园的评价
        4.3.2 对于园区产业招商结果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四、全力打造科技创业环境——深圳市龙岗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龙岗:产城融合构筑湾区创新科技新高地[N]. 郭嘉慧,智文学. 中国商报, 2021
  • [2]对广东省130个县市区综合创新发展能力的测评报告[J]. 刘哲,贾晓芬. 国家治理, 2021(Z2)
  • [3]艺术村的形成机制及其空间优化策略 ——以深圳三个典型艺术村为例[D]. 黄翠翠. 广州大学, 2020(02)
  • [4]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5]S市S区政府科技创新管理研究[D]. 王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后工业化广深地区创意产业园环境构成与营造[D]. 郭丹丹. 湖南大学, 2020(08)
  • [7]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群形态演进与空间模式研究[D]. 彭雄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大型场馆建设对深圳城市形态的影响研究(1979-2018年)[D]. 吴芳凝.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定制化招商方案在高新科技园区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 刘施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标签:;  ;  ;  ;  ;  

全力打造科技创业环境——深圳市龙岗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纪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