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食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食疗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治疗及食疗(论文文献综述)

孙林娟,詹敏,何春颖,陈芷妍,陶庄,乔丹丹,韩富华,陈文洁,杜毅达,郑晓瑛[1](2021)在《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理论及临床应用、实验研究,以期为AD的治疗提供参考。当前中医药治疗AD的相关研究已经获得一些重要进展,积极早期干预、延缓病情恶化、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对指导与改善AD的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张蒙[2](2021)在《中医“益智”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择中医理论中的“益智”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源流考证入手,阐释中医“益智”理论体系,以及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智”的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有:“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古代文献对“智”五个方面的释义:聪明、才智、能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明辨是非曲直以及做事讲究谋略。可将我国古代“智”的定义可总结为:有聪明的头脑,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并有正确的是非观。第二部分,本文研究了中医学“智”的内涵。在中医学认识中,与“智”的定义有交叉、包含或关联关系的有:五神、精、脑等。“智”的生成与五脏及气血津液息息相关。神为人之主宰,魂可助神做出较快的意识反应活动,魄主人体四肢与五官的感觉活动,意为人之记忆、意念,志为坚定的决心。智既是五神的综合体现,又是五神的最高级表现形式。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记忆;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主决断;脾为在志为思,主思维;肺藏魄,主感知;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主创造。而智的内涵包括:记忆能力、决断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人体的基础感知能力,智的功能来源于五脏。第三部分,是对于生理性智力减弱的因素分析和两种常见的智力减弱疾病的症状及诊疗举隅。生理性智力减弱的因素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可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调摄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智力。以智力降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健忘和痴呆,主要治法为补益肝肾、益气活血等。第四部分,是“益智”的源流探讨。首先对“益”字进行考证,《说文解字》:“益,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其在古代文献中常用含义为增加或者是更加。在先秦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初步建立了“益智”理论基础,在此时期的着作中可散见一些具有益智作用的药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家注重养心开窍;到了隋唐时期,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益智专方,此时期的治疗以补益心肾为主;两宋时期,医家则重于补益心脾并养血;金元时期,疫病流行,医家开始关注外邪对神志的影响,在隋唐时期补益心肾的基础上,主张运用疏风清热之法。明清时期,医家集历代的益智理论与实践之大成,认为益智需交通心肾,并对心肾之交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第五部分,是对“益智”理论的研究。益智与五脏及气血津液的关系密切。一是通过补心之气血,疏肝气、补肝血,运脾升清、补脾统血,补足肺气,补肾填精、补肾纳气,调节气机、补血行血、补充津液之法达到益智的效果。二是通过调节情志而达到益智目的。第六部分,关于“益智”方法的研究。“益智”方法包括方药、针灸、养生等措施。在方药益智治疗方面,从脏腑及气血津液的调节入手,分别列出对应方与药。在针灸益智治疗方面,通过对针灸名着中的益智作用穴位的所在的经络进行统计,发现近半数的穴位在心经、心包经、任脉和督脉上。说明针灸益智的经络以此四条为主。在中医养生益智方面,使用调节睡眠、饮食、运动、情志等日常生活的状态来益智。睡眠的养生方法主要在于:根据四季变化,规律起卧时间;调整睡眠卧向,东西朝向为佳;矫正睡眠姿势,侧卧为佳。我国有悠久的食疗历史,汉代《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标有“益智”、“强志”、“增慧智”、“聪察”、“不忘”、“填髓脑”等功效的药物达43味。如龙胆“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木香“主邪气,辟毒疫温鬼,强志,主淋露”。(有关食疗的食物要列上,而不是列出药物!)魏晋时期《名医别录》中记载的粳米、狗肉有益智填精、强志补中之效。到唐代《千金要方》中首次出现食疗专篇。《千金翼方》中有记载益智功效之药物69味,具有益智功能的药物有 种。(要把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列出来,不是药手)如赤石脂“久服补髓,好颜色,益智不饥,轻身延年。”宋代官修的《太平圣惠方》中第九十六卷和九十七卷是食治篇,其中药膳食疗法丰富,如鸡头实粥可“益精气。强志意。聪利耳目”。元代的《饮膳正要》中的神仙服食篇记载了大量的益智延年轻身的药食。还有一些着作中记载了偏食可能会导致智力的下降。常人都会产生各种情绪,正常的情志活动于身心并无损害。喜、怒、忧、思、悲、恐、惊,若是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危害智力,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言:“喜怒过多,神不归室。”喜怒太过则扰动神气,致使神气浮散不藏。朱震亨指出,“忧思过度可损及心胸,导致神识不清,进而喜忘”。认为忧虑过度可引起记忆力的减退。所以要养生益智,则需防止七情过极,修身养性,节制欲望。五禽戏和八段锦都是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二者皆为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动静结合可形神皆养,有益智作用。《养性延命录》及《养生导引法》皆有华佗之弟子吴普,行五禽戏从而延年益寿的记录:“广陵吴普,行五禽戏,年逾九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五禽戏中的猿戏属火,坚持练习猿戏,可养心补脑,生髓益智。第七部分,是“益智”理论对于现代的指导意义,包括智力的维持、恢复和提升三个层次。本研究对中医“益智”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明。以整体观念为基石,全面地将智与五神、精、脑、五脏及气血津液联系起来,形成对中医“益智”理论的认识。

杨晶莹[3](2021)在《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本实验验证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用的可重复性及探讨该组方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及分组:将140只SPF级、体重(26±2)g、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D模型组,阳性药组(实验一为六味地黄丸,实验二为多奈哌齐),黄精丸组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相当给药丸剂量1.25、2.5、7.5 g·kg-1·d-1),每组10只;分为实验一、实验二两部分进行。2.AD造模及试验药物干预:实验一:给AD模型组、各试验药物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Na Cl溶液配制的1%D-半乳糖液(0.14 g.kg-1.d-1),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同部位给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连续注射4周后,AD模型组、各试验药物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1μg Aβ1-42以制作小鼠AD模型,假手术对照组小鼠右侧脑室一次性注射0.1μL生理盐水作造模对照。AD模型制作进行14 d后,每天给各试验药物组小鼠灌予相应药物及剂量1次,假手术对照组及AD模型组各小鼠灌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持续28 d;正常对照组小鼠无特殊处置,仅日常饲养。实验二:给AD模型组及各试验药物组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无菌0.9%Na Cl溶液配制的1%D-半乳糖液(0.14g.kg-1.d-1),持续注射21 d以造成小鼠衰老;第22 d开始改为用2.0×10-3g·kg-1·d-1的东莨菪碱腹腔注射,持续14 d,以造成小鼠AD痴呆病变。每日给假手术对照组小鼠相同部位给予等体积的无菌0.9%Na Cl溶液注射1次。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注射处理。3.检测方法:采用跳台实验及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差异;HE染色和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的数量变化;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海马组织和血清SOD、GSH-Px酶活性改变;ELISA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组织及血清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ELISA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组织Aβ1-42蛋白表达变化;Brd U免疫组化及Brd U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G)区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情况。结果:1.行为学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着下降,痴呆状态较明显(分别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的痴呆症状明显改善,学习记忆成绩显着提高,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2.生化各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的大脑组织和血清内SOD、GSH-Px酶活性明显降低,IL-1β、TNF-α炎症因子水平显着升高(分别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和血清内SOD,GSH-Px活性增高,IL-1β、TNF-α水平下降,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3.大脑组织Aβ1-42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大脑组织Aβ1-42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组织内Aβ1-42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4.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计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在1.25-7.5 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5.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1);与AD模型组相比,黄精丸各剂量组小鼠大脑海马DG区NSCs Brd U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1.25-7.5g.kg-1.d-1剂量范围内,随黄精丸剂量增加,其药效作用越显着(P<0.05,P<0.01)。结论:1.黄精丸具有良好的治疗AD作用,其药效功能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2.黄精丸防治AD的作用与其发挥抗氧化抗炎、缓解中枢神经氧化应激、减轻Aβ蛋白沉积,维护中枢神经内环境稳定以促进海马NSCs增殖等机制有关。

张允岭[4](2021)在《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2019-10-1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指南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9年发布的《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阿尔茨海默病》(标准号:T/CACM1315-2019)基础上,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管理办法》和《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SCM0001-2009),结合近年来的海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过专家讨论,形成此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本文件旨在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诊断及治疗做一次梳理,明确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名诊断、

刘倩[5](2021)在《栀子花和代代花胶囊的研制及治疗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据“健康老龄化”开发老年人功能减退膳食干预系列产品的战略需求,选用具有疏肝理气、消食和胃健脾、清肺化痰、解郁等中医药传统功效的江西道地及特色药食两用资源栀子花和代代花开展围绕老年人常见的脑肝脾功能减退引起的脑衰老、认知、睡眠和胃肠等功能障碍诱发AD研究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和食疗治未病价值。本课题开展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制定研究,完成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治疗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并伴有轻微焦虑与抑郁症的药效学实验研究,并阐明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治疗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基础,促使栀子花和代代花基础研究成果走向临床应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江西道地及特色药材酸橙和栀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有利于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将有利于促进江西地方经济的发展。方法:1.通过休止角和堆密度的测定来确定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通过休止角考察了栀子花和代代花原药材的3个粉碎目数,分别为65目、80目、100目;还考察了硬脂酸镁和二氧化硅两种辅料的两种用量对药粉流动性的影响。通过堆密度的测定确定胶囊的型号。2.通过对栀子花和代代花性状鉴别和显微观察,研究栀子花和代代花的显微特征;通过薄层鉴别,对栀子花和代代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栀子花中的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栀子苷和代代花中的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进行含量测定研究。测定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水分、装量差异、崩解时限、浸出物、总灰分、重金属、微生物限度,确立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质量标准。3.优化构建了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SDAD)的病症模型并伴有轻微焦虑与抑郁症状的整体药理模型,通过测定SD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空间探索、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行为学变化和检测脑肝脾生理生化指标,证实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治疗SDAD的病(AD)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的相关药理疗效。4.利用硅胶柱色谱、ODS-C8柱色谱、氰基柱色谱、氨基柱色谱和凝胶柱色谱等常压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栀子花和代代花水溶性成分(大孔树脂水洗部位)进行分离鉴定。通过UHPLC-Q-TOF-MS技术开展栀子花胶囊制剂和代代花胶囊制剂非挥发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基于Agilent 7890 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开展栀子花胶囊制剂和代代花胶囊制剂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与鉴定。5.通过考察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性状、薄层鉴定、含量测定、崩解时限、水分等,开展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1.休止角越小流动性越好,通过休止角的测定,发现65目的栀子花和代代花粉末的休止角均比80目和100目的小,流动性更好,所以确定原药材的粉碎粒度为65目。通过休止角的测定,发现加过二氧化硅的药粉的休止角均比加过硬脂酸镁的药粉的休止角小,说明二氧化硅对药粉的助流性比硬脂酸镁好。通过休止角的测定,发现加1.0%的辅料的休止角比加0.5%的辅料的休止角要小,所以辅料的用量为1.0%。通过堆密度结果显示,应选用0号硬胶囊。综上,栀子花和代代花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为:65目冻干药材加1.0%二氧化硅,混匀,灌装0号硬胶囊。2.通过实验,制定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质量标准:胶囊类型为硬胶囊,胶囊内容物的颜色为黄色、黄绿色、黄棕色。制剂中栀子花和代代花药材的显微特征明显,符合显微鉴别的相关要求;栀子花和代代花指标成分的薄层鉴别斑点分离清晰,达到鉴定的相关要求;样品均在30分钟内全部崩解,符合胶囊剂崩解时限相关要求;水分均小于9.0%,符合胶囊剂相关要求;制剂装量差异均在±10%以内,符合胶囊剂相关要求;浸出物、总灰分、重金属和微生物检测均符合胶囊剂相关规定。含量测定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均符合胶囊剂相关规定,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符合胶囊剂相关规定。3.实验结果表明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各给药组均能使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SDAD)模型大鼠的潜伏期变短、过台次数增多,在第四象限的逗留时间变长,其研究结果表明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各给药组均能改善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改善精神状态,体重变化正常,SOD在血清中的含量增加,Ach E、MDA的水平降低,谷氨酸、NO、Ca2+含量均降低,其可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抗炎及神经保护能力,从而起到抑制脑衰老、疏肝理气解郁(抗抑郁)、减缓记忆功能减退和改善睡眠障碍及其导致的焦虑与肝郁气滞痰饮症状的功能疗效。4.通过对水溶性部分进行分离鉴定,确定了22个化合物,主要为生物碱类、核酸类以及氨基酸类。通过UHPLC-Q-TOF-MS技术开展栀子花胶囊制剂和代代花胶囊制剂非挥发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结果鉴定与分析出栀子花胶囊制剂36个化合物和代代花胶囊制剂43个化合物。基于Agilent 7890 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开展栀子花胶囊制剂和代代花胶囊制剂挥发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鉴定与分析出栀子花胶囊制剂含挥发性成分28个和代代花胶囊制剂含挥发性成分34个,为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质量控制和治疗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SDAD)的病症模型并伴有轻微焦虑与抑郁症状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5.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的实验结果表明,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各项指标均符合胶囊制剂的相关规定,表明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稳定性较好,适用于工业生产。结论:本课题确定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原药材的制备方法、辅料的种类、辅料的用量,制备出了符合中试规格的胶囊制剂成品;本课题开展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鉴别、相关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相关的检查项,并建立了相关的质量标准,为胶囊制剂的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证实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的稳定性较好;阐明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对治疗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并伴有轻微焦虑和抑郁症状均具有较好的功能疗效,诠释了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治疗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物质基础。

李一平[6](2020)在《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痴呆理论及治疗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痴呆的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分析痴呆的病名源流、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揭示中医诊疗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诊疗痴呆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方法:根据痴呆和痴呆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的定义确立善忘、喜忘和痴呆等一系列关键词。基于中医古代电子文献库——《中华医典》进行检索,导出文献,查阅古籍资料一一核对,进行整理收集。按历史时期逐步分析回顾痴呆这一疾病的病名源流、痴呆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揭示其中的规律。并且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析出有效词条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得出治疗疾病的药物、方剂使用规律和穴位的选择倾向,运用中医学的知识加以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了215条痴呆相关的古代文献,共涉及53本古籍。统计表明,一共有4种治疗喜忘与善忘的单味中药,即马心、兰茹、茯神和蜘蛛网,且均为高频用药;而治疗痴呆的单味中药较为稀少,仅有1味朱砂且仅出现了一次。一共有19首治疗善忘与喜忘的方剂,其中有8首方剂应用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抵当汤、茯苓丸、镇心丸、大八风汤、定志小丸、七气丸、五噎丸、和远志汤;一共有22首治疗痴呆的方剂,其中6首应用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醒迷至宝丹、服蛮煎、藜香散和导痰开关散、癫狂霹雳散以及天王补心丹。一共有6个主治善忘与喜忘的穴位,其中有3个为高频应用,分别是涌泉、天府和列缺;一共有23个主治痴呆的穴位,其中有4个为高频应用,分别为神门、大钟、百会和鬼眼。结论:1.痴呆早期的善忘与喜忘症状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宋金元时期,出现了健忘的明确定义,并开始将善忘类证与痴呆证彻底分开论述,另外,这一时期有关痴呆病的症状描述也日渐丰富,为后世医家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开始有痴呆和呆病的单独篇章,分别见于《景岳全书》和《辨证录》。2.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挖掘发现,古籍中痴呆的病因病机通常与七情内伤、五脏失调和体内气血津液紊乱有关。治疗方法也大多采用补益心气,顾护脾胃,祛湿化痰和活血化瘀等治疗原则,应用时根据病机不同辨证论治。3.将统计学方法运用于古籍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得出结论,在治疗痴呆及痴呆早期时应用较多的的单味中药、方剂和针灸穴位,其中多用补益类、理气类、豁痰开窍类和活血化瘀类的药物,针灸穴位也多取少阴心肾二经以交通心肾,既济水火。这些研究结果为现代中医进行痴呆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对丰富当代痴呆防治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范铭沁[7](2020)在《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铝是人体内的非必须元素,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日常生活中,铝可以通过食物、含铝药物、饮用水、铝制炊具等途径进入人体,被人体小肠末端吸收后,不易排出,易在体内蓄积,产生慢性毒性。长期摄入铝会蓄积在大脑、骨骼等部位,引起阿尔兹海默病与骨质疏松症。中药治疗这两类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毒副作用小,但作用机理还未得到全方面的解释,仍需不断补充与完善,并且还有很多中药难以用现代科学去解释其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基于这两类疾病都与体内铝过载有关,从铝过载的角度考虑,我们推测中药治疗这两类疾病的机制可能是中药中所含的成分与Al3+形成络合物使体内过量的铝排出体外。由于体内Al3+的含量难以测定,中药中能够与Al3+络合的成分也未知,使得此项研究在体内难以深入进行。由此,本文建立一种能快速分析评估中药络合Al3+能力的方法,筛选出对Al3+络合能力强的中药,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中药中可能络合Al3+的成分,为阐明中药治疗铝过载疾病的机制与物质基础提供更多的研究基础。本研究以铝试剂为显色剂,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水煎液中游离态Al3+的含量。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最佳的条件是:缓冲溶液p H值为3.5;铝试剂用量是1 m L浓度为0.25 mg/m L;反应时间为25 min;抗坏血酸用量是1 m L浓度为20 mg/m L;样品的测定波长为525 nm。在此优化条件下,Al3+浓度的线性范围为5.00~20.00 mg/L(r2=0.9982);重复性与精密度良好。基于此方法,测定中药水煎液中外加一定量Al3+前后游离态Al3+的含量,计算Al3+的回收率。Al3+的回收率与中药络合Al3+的能力呈负相关,以此评估了169种中药水煎液对Al3+的络合能力。初步筛选出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豆蔻、郁金、生晒参、益智仁、百合、石榴皮、党参等9味对Al3+络合能力强的中药。这些中药可能是治疗铝过载疾病的关键中药。其中生晒参、益智仁、百合、党参与郁金治疗阿尔兹海默病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可能与排出体内过量的铝有关;紫花地丁、鱼腥草、石榴皮与白豆蔻也可能是治疗铝过载疾病的潜在药物。经质谱分析初步探究郁金、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豆蔻、益智仁、百合、石榴皮、党参、生晒参络合Al3+的成分,郁金中的原儿茶酸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紫花地丁中的芹菜素、鱼腥草与百合中的槲皮素、石榴皮中的没食子酸及党参中的木犀草素与咖啡酸可能是这6味中药络合Al3+的主要成分。

赵恩聪[8](2020)在《早期电针对SAMP8小鼠不同脑区突触素和PSD-95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早期电针对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不同脑区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95,PSD-95)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AD的介入时机。方法:SAMP8小鼠48只随机分成模型组、3月龄电针组、6月龄电针组和9月龄电针组(分别代表早期、中期和晚期电针组),每组各12只,同龄正常老化SAMR1小鼠12只为对照组。采用自制网兜固定板固定小鼠。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肾俞(双侧肾俞每天交替进行),将G6805-Ⅰ电针治疗仪正极连接大椎穴,负极连接一侧肾俞,连续波,频率为2Hz,电流强度为1.5-2 mA,以引起小鼠肢体微颤不嘶叫为宜,每日1次,8d为一疗程,间隔2d,共3个疗程。模型组与对照组不进行电针治疗,只进行与电针组相同方式、相同时间和相同程度的抓取和固定。每组均在10月龄,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束后取材,选择皮质及海马区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突触相关蛋白SYN和PSD-95的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跨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3月龄及6月龄电针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跨越平台的次数增多(P<0.05),9月龄电针组不具有统计学显着性;与6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多(P<0.01);与9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增多(P<0.01)。2、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质及海马脑区中SYN、PSD-95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皮质及海马区中SYN、PSD-95阳性表达均升高(P<0.05);与6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蛋白MOD值较高(P<0.05);与9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蛋白MOD值较高(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的相对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3月龄及6月龄电针组小鼠皮质及海马区中SYN、PSD-95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9月龄电针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与6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蛋白表达量较高(P<0.05);与9月龄电针组比较,3月龄电针组皮质及海马区SYN、PSD-95蛋白表达量较高(P<0.05)。结论:1、电针百会、大椎、肾俞穴能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2、电针能提高皮质及海马区突触功能蛋白SYN和PSD-95蛋白的表达,提高突触功能。3、电针对AD的改善程度与治疗时机相关,早期疗效优于中期和晚期。

惠怀正[9](2020)在《基于古代医籍数据挖掘的痴呆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整理新中国成立以前医家对于痴呆的认知,病因病机的认识;整理古代医家治疗痴呆的临床经验(药物治疗经验、针灸及其他治疗经验),探索其用药规律及选穴特点,为临床提供相应参考。(二)整理新中国成立以前医家对痴呆的主要症状及前期症状健忘的认知,病因病机的认识;整理古代医家治疗健忘的临床经验(药物治疗经验、针灸及其他治疗经验),探索其用药规律及选穴特点,为临床提供相应参考。方法(一)文献学研究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着作1156部)”作为文献检索的范围和主要工具,以“痴呆”“呆病”“健忘”“善忘”“喜忘”……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老年呆病(老年痴呆)的中医临床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用上表符号]对古代医家在痴呆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的搜索、分类、整理。(二)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资料,在win10系统上,采用Excel2016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高频药物出现的频次、功效、四气、五味、归经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对全部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三)理论探索:综合对文献的研究发现,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古代医家对痴呆和健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用药特点、针灸常用穴位、证治规律等。结果(一)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主要文献搜索、数据来源,检索出痴呆等相关条目共186条,健忘等相关条目共3575条。符合纳入标准的痴呆等相关条目共录入122条,健忘等相关条目共录入1915条。痴呆等治疗方剂共得12方,涉及药物51味;健忘等治疗方剂共得71方,涉及药物157味。分别建立痴呆和健忘相关药物的数据库,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出痴呆相关高频药物17味,健忘相关高频药物41味。并且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结合频次分析的结果,总结出古代医家在预防和治疗痴呆以及痴呆主症健忘的用药特点以及证治规律。(二)应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所收录的古医籍对古代医家在痴呆相关的认识进行较为全面的搜索,整理,研究。梳理出对于痴呆以及痴呆的主症健忘的中医理、法、方、药以及针灸治疗等的相关对应结论。研究认为主要的病因病机是:痰浊蒙蔽、瘀血阻滞、精气血亏虚、脑失所养;主要的证候类型:以虚实为纲,将痴呆以及主症健忘皆可分为虚证、实证以及虚实夹杂三种类型,具体的又可将痴呆分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脾肺气虚、痰火扰心、痰蒙清窍、肝郁气滞以及脾肺气虚、痰饮内停型痴呆,可将健忘分为心肾两虚、肝肾精血不足、气血不足、热扰心神、痰蒙清窍、痰瘀互结、气血瘀滞、肝风内动、以及脏腑虚损、痰蒙清窍等证型;常用的方药:治疗痴呆的常用方药有“华佗治痴呆神方”“服蛮煎”“七福饮”“大补元煎”“转呆汤”等12方,涉及中药51味,其中高频用药为人参、白芍、石菖蒲、半夏、当归等17味中药,治疗健忘的常用方药有“华佗大黄芪丸神方”“华佗柏子仁神方”“菖蒲益智丸”“开心散”“不忘散”等71方,涉及中药157味,其中高频用药为人参、远志、石菖蒲、茯苓、朱砂等41味中药;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治疗痴呆的常用穴位有神门、百会、鸠尾、鬼眼、心腧、足三里、大钟等穴位,治疗健忘常用的穴位有涌泉、幽门、大钟、百会、心腧等22个穴位。(三)健忘与痴呆既有区别又密切关联。提出通过把握痴呆的早期症状和痴呆的核心症状健忘,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的重要临床意义,提出了以预防和治疗健忘的手段和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痴呆,提出了痴呆早期预防的重要性。研究结论: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于痴呆及健忘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针灸等非药物疗法。这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于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孙岩[10](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治疗及食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治疗及食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AD的中医理论研究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2 AD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2.1 药物治疗
        2.1.1 单味中药
        2.1.2 中药复方
        2.1.3 经验专方
        2.1.4 中西结合
    2.2 非药物治疗
        2.2.1 针刺疗法
        2.2.2 艾灸疗法
        2.2.3 推拿气功
        2.2.4 五音、膳食及其他
3 AD的中药实验研究
4 中医药在AD防治应用中的思考
    4.1 开展循证医学研究的系统分析
    4.2 规范非药物疗法的科研设计及操作方法
    4.3 加强联合治疗的前期宣传推广

(2)中医“益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益智”现代研究概况
    综述参考文献
前言
1 “智”的概念
    1.1 “智”的含义
    1.2 现代医学对智力的认识
2 中医对“智”的认识
    2.1 《黄帝内经》对“智”的认识
    2.2 “智”与五脏
    2.3 “智”与五神
    2.4 “智”与精、气血津液
    2.5 “智”与脑
3 “智”的减弱
    3.1 “智”的生理性减弱表现
    3.2 “智”的生理性减弱因素
    3.3 “智”的病理性减弱表现
    3.4 “智”的病理性减弱因素
4 “益智”理论源流
    4.1 “益”字源流考证
    4.2 “益智”源流考
5 “益智”理论研究
    5.1 调节脏腑以“益智”
    5.2 调节气血津液以“益智”
6 “益智”的干预方法研究
    6.1 方药益智法研究
    6.2 针灸益智法研究
    6.3 养生益智法研究
7 益智理论对现代的指导意义
    7.1 维持智力正常状态
    7.2 恢复减弱的智力
    7.3 提升智力至理想水平
结论
正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黄精丸治疗AD小鼠的药效探讨及其对抗氧化、抗炎、抗Aβ蛋白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1.2 试验药物
        1.1.3 实验试剂
        1.1.4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试验药液制备与使用剂量
        1.2.2 动物造模与试验药物干预方法
        1.2.3 各组小鼠行为学差异检测(跳台实验)
        1.2.4 取材及样本制备
        1.2.5 各组小鼠大脑组织及血清抗氧化酶系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检测
        1.2.6 各组小鼠大脑Aβ蛋白含量差异检测
        1.2.7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黄精丸对AD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成绩的影响
        1.3.2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3.3 黄精丸对AD小鼠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3.4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组织Aβ毒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1.4 小结
第二章 黄精丸治疗AD小鼠作用的药效可重复性探讨及其对AD小鼠大脑海马神经元数量、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试验药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试验药液制备与使用剂量
        2.2.2 动物造模与试验药物干预方法
        2.2.3 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
        2.2.4 各组小鼠水迷宫行为学差异检测
        2.2.5 取材及样本制备
        2.2.6 各组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变化检测
        2.2.7 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NSCs增殖差异检测
        2.2.8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黄精丸对AD小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成绩的影响
        2.3.2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变化的影响
        2.3.3 黄精丸对AD小鼠大脑海马DG区 NSCS增殖的影响
    2.4 小结
讨论
    1 黄精丸治疗AD的理论可行性讨论
    2 黄精丸治疗AD疗效的可重复性讨论
    3 黄精丸治疗AD作用机制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精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刍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4)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2019-10-11)(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诊断
    4.1 病名诊断
    4.2 临床表现和分期
        4.2.1 早期症状(病期1~3年)
        4.2.1.1 记忆障碍
        4.2.1.2 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4.2.1.3 人格改变
        4.2.2 中期症状(病期2~10年)
        4.2.2.1 远近记忆严重受损
        4.2.2.2 人格明显改变
        4.2.3 晚期症状(病期8~12年)
        4.2.3.1 记忆力严重衰退
        4.2.3.2 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5 辨证
    5.1 髓海不足证
    5.2 脾肾阳虚证
    5.3 肝肾阴虚证
    5.4 阴虚火旺证
6 治疗
    6.1 治疗原则
    6.2 方药治疗
        6.2.1 髓海不足证
        6.2.2 脾肾阳虚证
        6.2.3 肝肾阴虚证
        6.2.4 阴虚火旺证
7 对症治疗
    7.1 年高智减痴呆者
    7.2 瘀血较重者
    7.3 伴有精神症状
8 针刺治疗
    8.1 针刺处方(Ⅲ级证据,D级推荐)
    8.2 项七针(Ⅲ级证据,D级推荐)
    8.3 三焦针法(Ⅱ级证据,C级推荐)
    8.4 穴位埋线(Ⅱ级证据,C级推荐)
9 其他
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附录B(资料性附录)改良的Jadad量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MINORS条目

(5)栀子花和代代花胶囊的研制及治疗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1.1 从中医角度探讨睡眠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1.2 从西医角度探讨睡眠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1.2.1 阿尔茨海默病影响大脑视交叉上核导致睡眠障碍
        1.2.2 褪黑素分泌减少
        1.2.3 生物钟老化
        1.2.4 遗传因素
        1.2.5 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丢失
        1.2.6 睡眠障碍与Aβ、AD
    1.3 栀子花和代代花治疗AD的研究进展
        1.3.1 栀子花治疗AD的研究进展
        1.3.2 代代花治疗AD的研究进展
    1.4 小结
2 栀子花胶囊和代代花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药材粉碎目数的考察
        2.1.1 烘干药材不同目数的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
        2.1.2 冻干药材不同目数的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
    2.2 辅料的选择以及辅料的用量的考察
        2.2.1 烘干药材不同目数加不同辅料以及不同辅料用量后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
        2.2.2 冻干药材不同目数加不同辅料以及不同辅料用量后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
    2.3 加1.0%辅料的栀子花和代代花2:1 混合的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
        2.3.1 烘干混合药材的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
        2.3.2 冻干混合药材的休止角和堆密度测定
    2.4 小结与讨论
3 栀子花和代代花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栀子花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3.1.1 栀子花与栀子花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3.1.2 栀子花与栀子花胶囊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3.2 代代花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3.2.1 代代花与代代花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3.2.2 代代花与代代花胶囊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3.3 玳玳回青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3.3.1 栀子花、代代花与玳玳回青胶囊质量标准草案
        3.3.2 栀子花、代代花与玳玳回青胶囊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4 栀子花和代代花胶囊治疗AD的药效学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药物与试剂
        4.1.3 实验动物
    4.2 方法
        4.2.1 构建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SDAD)的病症模型并伴有轻微焦虑和抑郁症状
        4.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4.2.3 观察指标及取材方法
    4.3 结果
        4.3.1 栀子花和代代花3 种胶囊制剂治疗SDA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Morris水迷宫实验
        4.3.2 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各给药组对 SDAD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和体重的影响
        4.3.3 栀子花和代代花3种胶囊制剂各给药组对 SDAD模型大鼠血清中相关指标的影响
    4.4 小结与讨论
5 栀子花和代代花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5.1 代代花化学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5.1.1 代代花各洗脱部位的制备
        5.1.2 材料与仪器
        5.1.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5.1.4 小结与讨论
    5.2 基于UHPLC-Q-TOF-MS技术开展栀子花胶囊和代代花胶囊非挥发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方法
        5.2.3 结果
        5.2.4 小结与讨论
    5.3 基于Agilent7890 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开展栀子花胶囊和代代花胶囊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5.3.1 材料与仪器
        5.3.2 方法
        5.3.3 结果
        5.3.4 小结与讨论
6 栀子花和代代花3 种胶囊制剂的稳定性研究
    6.1 试剂
    6.2 仪器及设备
    6.3 实验方法和结果
        6.3.1 加速试验
        6.3.2 长期试验
    6.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的图谱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个人简历

(6)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痴呆理论及治疗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痴呆概念的源流与鉴别
    1.“痴”与“呆”的汉语释义
    2.痴呆病名的历史沿革
        2.1 先秦至两汉时期
        2.2 魏晋南北朝时期
        2.3 隋唐五代时期
        2.4 宋金元时期
        2.5 明清至清末时期
        2.6 小结
    3.痴呆的类证鉴别
        3.1 痴呆与健忘
        3.2 痴呆与癫、狂、痫证
        3.3 痴呆与郁证
第二部分 痴呆的病因病机中医古籍文献梳理
    1.先秦至两汉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五代时期
    4.宋金元时期
    5.明代至清末时期
    6.小结
第三部分 痴呆的治疗方法中医古籍文献梳理
    1.先秦至两汉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五代时期
    4.宋金元时期
    5.明代至清末时期
    6.小结
第四部分 中医古籍文献中痴呆的治疗规律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统计分析
    3.统计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单味中药统计结果
        3.3 治疗方剂统计结果
        3.4 针灸穴位统计结果
    4.结果分析
        4.1 整体情况分析
        4.2 单味中药分析
        4.3 治疗方剂分析
        4.4 主治穴位分析
    5.小结
第五部分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研究近况
    1.AD的流行病学概况
    2.AD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2.1 AD的相关发病机制
        2.2 AD的诊断标准与完善
        2.3 AD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3.AD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3.1 AD的中医病因病机
        3.2 AD的中医辨证分型
        3.3 AD的中医治法研究进展
第六部分 古今痴呆的辨析与展望
    1.痴呆的概念辨析
    2.痴呆的病机辨析
    3.痴呆的治法辨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痴呆中医诊断标准
附录2 AD西医诊断标准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7)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阿尔兹海默病用药现状
        1.2.2 骨质疏松症用药现状
        1.2.3 中药与铝相关的现代研究
        1.2.4 铝含量测定方法
第二章 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评估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准Al~(3+)溶液的配制
        2.2.2 标准Fe~(3+)溶液的配制
        2.2.3 缓冲溶液的配制
        2.2.4 铝试剂溶液的配制
        2.2.5 抗坏血酸溶液的配制
        2.2.6 鱼腥草与紫花地丁水煎液的配制
        2.2.7 最大吸收波长考察
        2.2.8 缓冲溶液pH考察
        2.2.9 显色剂用量的考察
        2.2.10 显色时间考察
        2.2.11 抗坏血酸屏蔽Fe~(3+)的作用考察
        2.2.1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2.13 精密度考察
        2.2.14 重复性考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2.3.2 缓冲溶液最佳pH的选择
        2.3.3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2.3.4 显色时间的选择
        2.3.5 抗坏血酸浓度的选择
        2.3.6 线性关系
        2.3.7 精密度
        2.3.8 重复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评估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药材
    3.2 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测定方法
        3.2.1 中药水煎液的制备
        3.2.2 正测
        3.2.3 反测
    3.3 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测定结果
        3.3.1 正测结果
        3.3.2 反测结果
        3.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水煎液中与Al~(3+)络合成分的探索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溶液的配制
        4.2.2 质谱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早期电针对SAMP8小鼠不同脑区突触素和PSD-9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动物分组与干预
        2.1 动物分组
        2.2 干预方法
    3 指标检查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
        3.2 免疫组化法
        3.3 免疫印迹法
    4 统计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2 免疫组化法结果
    3 免疫印迹法结果
分析与讨论
    1 AD的病机研究
        1.1 中医对AD的认识
        1.2 AD的发病机制
    2 突触与AD
        2.1 生理条件下的突触特征
        2.2 AD脑突触改变的因素
        2.3 SYN、PSD-95与AD
    3 实验动物模型SAMP8 小鼠
    4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5 电针与AD
        5.1 针刺选穴
        5.2 益肾调督法与AD
    6 不同脑区与AD
        6.1 皮质与AD
        6.2 海马与AD
        6.3 小脑与AD
    7 介入防治AD的时机
        7.1 中医的认识
        7.1.1 未病先防
        7.1.2 既病防变
        7.2 现代医学观点
    8 本课题的不足与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古代医籍数据挖掘的痴呆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一、古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
        (一)概念的演变
        (二)对症状的认识
        (三)病因病机的源流
    二、古代中医对痴呆的治疗
        (一)中药方剂
        (二)痴呆治疗方剂汇统
        (三)针灸治疗
        (四)痴呆治疗穴位汇统
    三、古代中医对健忘的认识
        (一)对健忘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二)对健忘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古代中医对健忘的治疗
        (一)中药方剂
        (二)健忘治疗方剂汇统
        (三)针灸治疗
        (四)健忘治疗穴位汇统
第二部分
    一、研究对象
        (一)文献检索
        (二)方药选取标准
        (三)检索结果
    二、数据规范化处理
    三、建立EXCEL数据库
    四、统计软件
    五、技术路线
    六、药物分析
        (一)治疗痴呆的药物分析
        (二)治疗健忘的药物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
致谢

(10)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病名沿革
        1.1 西医病名沿革
        1.2 中医病名沿革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2.1 发病机理研究
        2.2 临床治疗现状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1. 研究范围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3.3 检索范围
        3.4 收录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医案出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数理分析法
        4.3 因子分析法
        4.4 聚类分析法
        4.5 医案数据化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4.7 脉象规范化
        4.8 舌象规范化
        4.9 面色规范化
    5. 结果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5.4 医案处方情况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6. 小结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检索范围
        2.2 筛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3.2 文献数据化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4. 结果
        4.1 国别和年代
        4.2 脉象整理结果
        4.3 舌象整理结果
        4.4 面色整理结果
        4.5 方剂整理结果
        4.6 中药收录情况
    5. 小结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入选原则
        2.2 筛除原则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总体评价
        4.2 中药频数分析
        4.3 中药功效分类
        4.4 中药归经分类
        4.5 因子分析
        4.6 聚类分析
    5. 小结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4.3 药物归经对比
        4.4 方剂对比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5. 小结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比较研究方法
        3.2 Jaccard法
    4. 结果
        4.1 中药集对比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4.3 药物归经比较
        4.4 离散度对比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5. 小结
第六部分 讨论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2.1 用药的回归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4.1 讳病失治
        4.2 未老已亡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第七部分 总结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1.1 病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病性
        1.5 “痰”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3.1 用药偏好
        3.2 药物组合
        3.3 用药建议
    4. 创新点
    5. 不足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治疗及食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 孙林娟,詹敏,何春颖,陈芷妍,陶庄,乔丹丹,韩富华,陈文洁,杜毅达,郑晓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9)
  • [2]中医“益智”理论研究[D]. 张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黄精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痴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杨晶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2019-10-11)[J]. 张允岭. 世界中医药, 2021(08)
  • [5]栀子花和代代花胶囊的研制及治疗睡眠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药效学研究[D]. 刘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痴呆理论及治疗规律研究[D]. 李一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中药水煎液对Al3+络合能力的分析研究[D]. 范铭沁. 西北大学, 2020(02)
  • [8]早期电针对SAMP8小鼠不同脑区突触素和PSD-95表达的影响[D]. 赵恩聪.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古代医籍数据挖掘的痴呆证治规律研究[D]. 惠怀正.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食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