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再学习联合活血化瘀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运动再学习联合活血化瘀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一、运动再学习结合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成天琼[1](2021)在《不同时机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探寻针刺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如何结合可更好地促进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方法:2019年7月-2020年7月我院就诊的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首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为同步治疗组和非同步治疗组,然后在两组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各选取38例进行对照观察。同步组:上午针刺治疗(头针+体针)30分钟后取出体针,头针保留;同步加上Brunnstrom技术治疗30分钟后取出头针。非同步组:上午针刺治疗(头针+体针)30分钟后取出体针,头针保留30分钟后取出;下午再行Brunnstrom技术治疗30分钟。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4天为一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法、上肢功能测试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FMA、UEFT、FAC、MBI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有改善(P<0.05),治疗1周后MBI、FMA、UEFT(V-VI类)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EFT(I-IV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疗程结束后同步组FMA、UEFT、FAC、MBI评分均高于非同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FMA、MBI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UEFT评分及F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Brunnstrom技术可以促进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且同步治疗方式优于非同步治疗方式。

韩茜茜[2](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提供新的康复治疗方案和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TMS组、CIMT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rTMS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CIMT组增加CIMT进行上肢功能训练,联合组患者先接受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CIMT训练。治疗频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天,持续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结果:研究过程中共有5例患者脱落,rTMS组脱落1例,CIMT组脱落2例,联合组脱落2例,最终纳入患者85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的WMFT、FMA-UE、UEFT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WMFT、FMA-UE、UEFT及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联合组治疗后WMFT、FMA-UE、UEFT及MBI评分高于rTMS组与CIMT组各量表评分(P<0.05);与rTMS组治疗后比较,CIMT组WMFT、FMA-UE、UEFT及MBI评分较为优异(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精细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者存在协同作用,联合作用疗效优于单一疗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赵苏鑫[3](2021)在《舒筋缓痉汤熏蒸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采用舒筋缓痉汤对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进行熏蒸治疗,以观察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差异,探讨舒筋缓痉汤熏蒸治疗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丰富中药熏蒸疗法在临床康复的应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予卒中后基础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舒筋缓痉汤熏蒸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标准化评定量表分别对两组受试者的痉挛程度(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康复评定,记录数据,并用SPSS23.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2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后组内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受试者在痉挛程度(MAS)、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MBI)方面均有改善,与治疗前对比均差异显着,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痉挛程度(MAS)、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MBI)方面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整个研究过程中,未有受试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舒筋缓痉汤熏蒸是一种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可缓解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帮助卒中患者重建运动模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

黄恒炜[4](2021)在《芪桂通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芪桂通痹饮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优化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减轻疾病痛苦。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我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共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课题将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脱落2例)、对照组30例(脱落3例),治疗组采用芪桂通痹饮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及脑卒中后常规二级预防用药,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配合二级预防用药,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疗效评判主要通过Brunnstrom痉挛评分(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评分及等级频数等,同时密切观察安全性指标,最终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治疗前后各个量表的比较,以及两组治疗前后组间自身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证明其临床差异,并探讨其作用及原理。结果:1.治疗前,对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一般基线资料、Brunnstrom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以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得出P>0.05,证明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分析。2.治疗后,对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指标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存在明显差异(P<0.05),证明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明显。3.治疗后,对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指标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存在明显差异(P<0.05),证明对照组基础治疗亦有明显疗效。4.治疗后,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指标进行对比,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证明治疗后,治疗组手功能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更加明显。5.治疗后,对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其中治疗组证候疗效评分有效率达93.56%,而对照组为70.37%,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芪桂通痹饮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观,较仅采取康复训练配合二级预防用药的对照组更加显着。芪桂通痹饮临床研究疗效显着,未见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李红培[5](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王思琪[6](2021)在《“调阴和阳”针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运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中手指及手腕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手功能评定量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等指标评估“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的临床疗效。以此优化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均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病房的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共纳入60例。按信封法结合随机数字分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中止2例,观察组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28例,观察组29例。对照组予以基础药物治疗、基础康复治疗、“调阴和阳”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6次/周,共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镜像疗法(30min/日,6次/周,共2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根据手功能评定量表、FMA中手指及手腕部分、MBI、表面肌电图iEMG值记录患者各项得分情况,整理患者相关数据,运用SPSS25.0软件创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手功能评定量表、FMA中手指及手腕部分评分、MBI评分、患侧桡侧腕屈肌iEMG值、患侧桡侧腕伸肌iEMG值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各评分组内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各评分除MBI,组间比较示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且“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调阴和阳”针法。2.“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均有效地提高了脑卒中后桡侧腕屈、伸肌的iEMG值,调节阴阳平衡,提高了临床疗效评估可信度。且“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具有更显着的提升。3.“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均可改善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但“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与单纯“调阴和阳”针法对MBI的提升无显着差异。

穆扬[7](2021)在《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次研究以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为基础,选取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观察其对治疗中风上肢痉挛的有效性并与常规针刺取穴治疗相比较,以期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提供一种更优化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所有患者在中风病常规治疗上,治疗组加以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对照组加以常规针刺。两组均每周2、4、6各治疗1次,留针40min/次,共治疗12周,在治疗后两个月进行随访。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和随访期对患者MAS、FMA(上肢部分)和MBI评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中风类型、合并基础疾病、MAS、FMA和MBI评分等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量表评分:两组患者治疗12周末、随访期的MAS、FMA、MBI评分较治疗前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在治疗12周末、随访期两个时间点的MAS、FMA、MBI评分提升均好于常规针刺组(P<0.05)。说明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和常规针刺对患者三个量表方面均有改善,且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改善作用更佳。3.有效率:以患者的上肢MAS变化为标准,治疗12周后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组有效率91.42%>常规针刺组68.6%(P<0.05);随访期与治疗前相比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组有效率85.3%>常规针刺组60.7%(P<0.05)。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偏瘫上肢的MAS、FMA、MBI评分,但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在这三个方面的改善作用上优于常规针刺。2.对于中风上肢痉挛患者,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的有效率更优于常规针刺。3.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偏瘫上肢的改善均具有远期效果但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的远期效果可能有优于常规针刺的趋势。

景福权,秦虎,刘欢,王增亮[8](2020)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清cAMP、cGMP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平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及对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予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常规对症治疗及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观察组予平针法,即于上午选择督脉、膀胱经等人体阳面腧穴,下午选择任脉、肾经等人体阴面腧穴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两组针灸及康复均每周治疗5 d,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评分,检测患者血清cAMP、cGMP水平,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AM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c GM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AM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c GM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42/45),优于对照组的73.3%(33/45,P<0.01)。结论:平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康复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损伤,调节血清cAMP及cGMP水平。

李朝政[9](2020)在《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基于“络病”理论以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以西医基础治疗为对照组,科学评价基于“络病”理论以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此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瑞康医院征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予调整血压、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治疗组在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埋线配合刺络泻血治疗(先刺络泻血后埋线),刺络泻血: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在患者双侧十二井穴及肘膝部关节处异常血络反应点1-3个,第一次取患侧井穴,第二次取健侧井穴,消毒完之后用注射针头(规格:0.6mm×28mm)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对于肘膝部阿是穴的泻血方法:取肘膝部见青紫、暴露的异常血络,在血络的远心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头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泻血完毕后擦净血迹并消毒针孔;刺络完毕后在双侧丰隆、飞扬,患侧手足阳明经穴:合谷、曲池、肩髃、伏兔、足三里、以及心俞、肝俞、肾俞为主穴进行埋线治疗,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进行配穴。治疗组每日常规服用西药,每周泻血后行埋线治疗一次,4次为1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仅每日常规服用西药,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在停止治疗后满3个月随访评定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3.3%,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3)随访:治疗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随访评分与对照组随访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有效方案。(2)治疗组不管是近期疗效还是三个月后随访疗效都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要好。(3)运用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可减少患者的就诊频率,节省治疗费用,而且创伤小,疗效稳定,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值得推广。

黎水玉[10](2020)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并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进行比较,以进一步优化本病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观察的66例病例均来自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试验开始前所有患者均要签定知情同意书,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3.0制作随机数表,按随机号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为33例。治疗组采用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进行治疗。以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无间隔,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评定。并参照1996年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断。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种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价,从而优化该病的治疗方案,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程长短、梗死部位、偏瘫侧别及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良好,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简式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提高更显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显着,分别对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示:组内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0,P<0.05),即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均能有效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上下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改善其中医症候,可以认为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治疗组治愈0例(0%)、显着进步6例(20.0%)、进步16例(53.3%),稍进步4例(13.3%),无变化4例(13.3%),恶化0例(0%)。总有效率达86.7%。治疗后对照组治愈0例(0%)、显着进步3例(9.7%)、进步9例(29.0%),稍进步11例(35.5%),无变化8例(25.8%),恶化0例(0%)。总有效率74.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不同,且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高。经比较发现,差异显着(P<0.05)。这表明,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能提高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且其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均有治疗效果;2.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结合热敏灸;3.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对加快恢复患者神经功能、上下肢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和改善中医症候有显着疗效。本研究证明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具有充足的优势,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运动再学习结合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再学习结合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时机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及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1.3 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1.4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现状
        1.4.1 中枢干预疗法
        1.4.2 外周干预疗法
        1.4.3 中枢-外周联合治疗
    2 中医对中风及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2.2 中医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2.3 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现状
        2.3.1 针刺疗法
        2.3.2 推拿
        2.3.3 中药方剂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设备
        1.7.1 强制性装置
        1.7.2 磁场刺激仪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常规康复治疗
        2.1.2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2.1.3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
        2.2 评定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2.4.1 数据准确性
        2.4.2 培训教育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结果分析
        3.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WMFT分析比较
        3.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分析比较
        3.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UEFT分析比较
        3.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MBI分析比较
    4 讨论
        4.1 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治疗作用分析
        4.2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分析
        4.3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的机制探讨
        4.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 研究创新性、不足及展望
        5.1 创新性
        5.2 不足
        5.3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3)舒筋缓痉汤熏蒸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临床资料
    3.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病例收集情况
    2.一般基础资料分析
    3.治疗前疗效指标分析
    4.治疗后疗效指标分析
    5.安全性指标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相关研究
    2.祖国医学对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相关研究
    3.简析舒筋缓痉汤
    4.浅述相关量表
    5.创新点
    6.不足与展望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芪桂通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基础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化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分组
        2.4 观察指标
        2.5 综合疗效评定
        2.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病例来源
    2 基线资料对比
        2.1 年龄、性别对比
        2.2 治疗前疗效观察指标对比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Brunnstrom分期对比
        3.2 Wolf量表对比
        3.3 FMA-UE量表对比
        3.4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于中风病及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认识
    2 中风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现代研究进展
    3 研究方案的制定
        3.1 基线治疗
        3.2 芪桂通痹饮
    4 研究结果讨论
        4.1 主要疗效指标说明
        4.2 疗效指标结果讨论
    5 创新点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缺血性卒中恢复期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偏倚性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依从性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采集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情况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7.3 临床疗效
    8 讨论与结论
        8.1 立题依据
        8.2 干预策略
        8.3 评价手段选择
        8.4 结论
        8.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调阴和阳”针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实验设计
    3 技术路线图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及评价
    6 统计学方法
    7 实验数据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腕手功能障碍的认识
    2 “调阴和阳”针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
    3 选穴依据
    4 针刺对大脑可塑性的促进作用
    5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认识
    6 气动式腕手关节训练器镜像模式的选择与机制
    7 研究结果分析
    8 安全性分析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概括
        1.1 中风病的历史沿革
        1.2 中医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记载
        1.3 中风后肢体痉挛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设计及盲法
        2.2 样本量估算
        2.3 治疗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针刺意外处理
        2.8 随访
        2.9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基线数据分析
    3 治疗前后疗效量表分析
    4 随访期数据分析
    5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针刺督脉治疗肢体痉挛的机理探讨
        1.1 督脉的概括
        1.2 本次临床试验督脉穴位的选择
    2 夹脊穴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4 试验结果分析
        4.1 两组患者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
        4.2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4.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4.4 两组患者有效率的比较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样本量
        6.2 受试者个体的差异性
        6.3 未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6.4 评价标准的选择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痉挛瘫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清cAMP、cGM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2 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3.4 治疗结果
4 讨论

(9)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1.6 研究结果及分析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2 中医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4 选题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3.2 三个月后随访疗效比较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2 西医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认识及治疗
    3 小结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与病例情况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分析
    2.6 安全性评价
    2.7 资料整理与数据统计
    2.8 注意事项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病例收集情况
    3.2 两组病例基线资料对比
    3.3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3.4 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立题依据
    4.2 缺血性中风中医病因病机
    4.3 缺血性中风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4.4 运动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机理探讨
    4.5 组穴释义
    4.6 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特点与优势
    4.7 疗效的评价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四、运动再学习结合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时机运用Brunnstrom技术对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D]. 成天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D]. 韩茜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舒筋缓痉汤熏蒸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D]. 赵苏鑫.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芪桂通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手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黄恒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调阴和阳”针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思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针刺督脉结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D]. 穆扬.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血清cAMP、cGMP的影响[J]. 景福权,秦虎,刘欢,王增亮. 中国针灸, 2020(06)
  • [9]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D]. 李朝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运动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D]. 黎水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运动再学习联合活血化瘀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