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点

高校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点

一、高校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增点(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铎[1](2021)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下,中国高等院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境遇、新诉求、新挑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所在。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提出的要求,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力量。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程”)是承载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双重维度的课程,其他课程不分担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思政课程”的身上。但是,高等院校的其他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同样具有丰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和洗礼,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成为新时代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剂良药,必须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下去。所以,厘清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阐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挖掘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探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找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明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原则、方法、路径,“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为逻辑脉络展开论述,共为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从整体性的视角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进行把握,从研究背景中指明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动态环境,定位研究意义;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阐释、对比、分析、概括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瞄准关键问题,明晰论述脉络;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提炼出逻辑结构和方法依据,确保本文行之有理,言之有据,逻辑缜密。第二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是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着重分析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特点、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概念是探究问题的起始基点,从课程的含义推进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含义,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为后续问题的探析奠定了基础;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进行解读,明晰了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立论基础,保证了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鉴于此,进一步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及其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第三章为“中国高等院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包括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等三个维度。“隐性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勘探自身的育人元素、专业课教师筑牢政治信仰、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能有力地弥补“思政课程”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实践不足的缺憾。此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载体,“课程思政”必须在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因此,分析透彻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意义重大。第四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溯源”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的,因此,剖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对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也能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第五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什么”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总结、归纳之后,本文将其分为政治引导、思想引领、道德熏陶、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方面。研究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明确其建设什么,因此,主要内容是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分析透彻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第六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上看,本文主要从地域、学校层次、办学性质等几个因素出发,通过查阅官网通知、公众号、了解相关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方式列举了部分学校带有“课程思政”性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上看,本文主要从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大学生等三个方面入手,从而以此为依据归纳出相应的原因。第七章为“怎样推进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本文以困境及原因为依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鉴于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以及大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本文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路径等三个方面切入,主张坚持党委领导、协同共建、贴近实际等原则,实施统筹与支撑相统一、自察与培训相统一、融合和联动相统一等方法,要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第八章为“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未来展望”部分,即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本章主要从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等三个维度论述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从传统的“思政课程”到新时代下的“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化,将推动“全课程育人”局面的形成、促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王雪泥[2](2020)在《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地方层面,通过与外国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正是地方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重要渠道。H省国际友好城市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大国外交的不断发展,H省国际友城的发展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主渠道的作用。然而,面对H省所处的历史机遇期和战略窗口期,H省国际友城尚不能满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求。本文针对H省国际友好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习近平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城市外交理论为指导,通过资料查阅、统计分析、案例分析、ISM分析等研究方法,主要从发展历程、空间分布、产业合作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当前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归纳了目前H省友城培育出的“情缘主导型”、“官方主导型”和“项目主导型”三种成熟发展模式,进而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归纳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提取影响国际友城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国际友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层次化处理结果,明确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关系,找出影响国际友城发展的表层因素在于目标规划导向不明、主管部门统筹不力和交往形式单一交往领域狭窄,中间层因素在于地域文化差异、信息壁垒难以破除、职能部门协调难、考核检查不到位和配套保障待完善,根源层因素在于国家间双边关系底线制约、对接国家外交政策不够深入、追踪机制缺失以及人才人力投入不足,最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提出推动国际友好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优化对策。

谭颖,唐红涛[3](2020)在《中非“湘约”:跨境电商广义虚拟经济促进湖南经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湖南省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迅猛。第一届中非经贸论坛和网上中非经贸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具有广义虚拟经济属性的跨境电商也将成为促进湖南——非洲经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加持。非洲和湖南两地的经贸往来以及湖南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常态引发着湖南与非洲经贸发展的新动能;从内循环聚力的角度来看,发展跨境电商可以有效推动要素有序流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助推市场深度融合,从而改善湖南经贸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外部助力角度来看,跨境电商对湖南和非洲两地消费升级、产业集聚、新旧动能转换以及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的推动作用。在湖南经贸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结合两地的经济发展特点,从多领域采用跨境电商赋能湘非经贸有着重大意义。

黄晓兵,田艳兵[4](2019)在《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属64所本科高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专业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改革开放40年,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发展新时代,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转型、高校去行政化,专业结构调整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及实践的热点和焦点。通过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内外因素分析,结合山东省2018年发布的64所本科专业数据及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和近三年教育部关于专业设置(关于山东省)的批复文件,全面梳理山东省专业结构优化上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学术自治等方式以及山东省重点专业(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力求从多维度解决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问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刘晓阳[5](2019)在《滨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向前,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滨州市作为山东省的北大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省内其他地市略显滞后,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企业发展不够有力。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制定等概念、理论,采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首先系统阐述了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然后详细介绍了滨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并深入阐明了对中小企业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深度剖析了政府在发挥职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结合滨州市实际,提出了政府在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方法路径,主要是加强规划谋发展、为中小企业打造广阔空间、多措并举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滨州市党委、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的分析,探讨政府如何更好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新形势下地方党委政府如何更好的发展当地优势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方式方法,最终推动“富强滨州”目标的实现。

张欣[6](2019)在《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成功申办北京2022年奥运会以来,冰雪运动在各个领域内开始了高速的发展,学校体育方面,特别是我国北方的学校,下至中小学,上至高校,都增添了冰雪的运动项目,我国高校方面,尤其是北方的高等体育类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河北体育学院等开始在专业建设方面增添与冬季运动项目相关的专业,同时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涉猎了冰雪体育人才相关的培养,硬件设施方面开始兴建冰馆、雪场;群众性体育方面,在响应国家着重发展冰雪事业的号召下和政策扶持下,开始发展冰雪事业,滑雪场的兴建和冰馆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然而,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急速增加的同时,对冰雪体育人才的需求量也呈现出成比例的增长,但是与强烈的市场需求不相匹配的是冰雪人才的输出或者从业存在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发展冰雪运动较晚,冰雪事业的各个领域相对不完善,无论是冰雪竞技人才,还是冰雪产业人才,亦或是冰雪教育指导人才都面临着较大的人才缺口,例如冰雪运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冰雪场地设施技术人才的短缺、冰雪体育指导、训练人才队伍的规模较小、培养体系不完善等等,无不制约着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其中人才短缺问题尤为凸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目前处在高速发展的冰雪事业而言,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负面影响,成为阻碍我国冰雪运动未来几年甚至更长久时间内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会阻碍我国关于冰雪运动发展的各项政策、战略的实施、落实与推进。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典型地区,其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地域特点,为冰雪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我国冰雪运动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群众体育方面,黑龙江省培养和输送了众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此,黑龙江省冰雪人才资源的开发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讲,可谓影响着我国冰雪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情况,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情况进行研究,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是解决当前我国冰雪人才匮乏的重要途径,对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冰雪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情况进行研究,以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发现:根据目前国内冰雪产业发展的布局,黑龙江在冰雪旅游和冰雪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人才保护政策不到位,导致黑龙江省培养的冰雪体育人才流失严重,冰雪竞技人才储备不足;冰雪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规模较小,且指导员队伍中人员质量参差不齐;冰雪体育专业技师人才稀缺,无法满足雪场、冰场急速增加所产生的需求,短期内仍将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冰雪体育企业人才素质结构单一,缺少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冰雪科技人才不足,自主研发落后等问题,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甚至影响黑龙江省冰雪事业的发展,本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发现存在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献计献策,从而更好的推动黑龙江省乃至我国的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和冰雪事业的更好、更快的健康持续发展。

雷宇[7](2019)在《新机遇下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外向型经济新体制,“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扩大内陆开放进行全面部署,吹响了内陆开放的集结号。如何有效的开放外向型经济一直是国家的关注重点,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是新时期中央为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实施对外放开战略,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和合作中来。河南省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开放载体平台,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构建外向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是全国重要的交通中心和物流枢纽,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贸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抓住新时期我国扩大开放的战略契机,充分发挥河南省区域优势,构建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从对外经济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国际旅游和对外经济合作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使用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和旅游开放度对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了,并和中部其他五个省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河南省在中部六省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及湖北省和安徽省,处于中间位置,发展相对滞后,且省内各地级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通过对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识别河南省参与国际分工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因素,通过对新形势下河南省资源要素的分析弄清发展内陆外向型经济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通过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其他内陆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最后提出了新机遇下河南省发展内陆外向型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黄梦月[8](2019)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科建设在探索中不断深化,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对学科建设起了决定性作用。当今,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各种教育改革工程项目已经比较成熟,诸如“985工程”、“211工程”、“特聘教授计划”“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都具有“重点建设”的性质。江苏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并贯彻实施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江苏省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以落实本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这项工作,计划利用6年的时间,分两期推进这项工程建设。第一期工程始于2010年,终于2013年;第二期工程始于2013年,终于2015年。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规模宏大、资金丰厚,在提升江苏高校整体实力和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上意义深远。本文第一章从江苏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政策分析入手,分析其“重点建设”的政策渊源自1985年至今的阶段演变,梳理了当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政策内容。第二章从“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布局、验收结果、建设成效三个维度,以及“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两个方面,较全面的分析已实施的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整体运行状况。第三章以N校立项学科为例分析,展示了N校优势学科项目的运行状况、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整体上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项目”进行进展分析和问题分析,认为项目建设形成了江苏高校学科建设高峰、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产出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质量优秀人才、促进了一批科研成果的转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优势学科管理体制创新不足、高水平师资队伍与领军人才缺乏、高水平师资队伍与领军人才缺乏、公共资源的竞争降低了高校的自主性、学科建设功利化趋向明显。因此需要创新经费管理机制、增强高校学科统筹权力、全面推进学科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创新科研服务机制。在肯定“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取得的成效之余,我们也需要增强反思意识,充分探讨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发展模式上如何处理趋同与趋异的问题、发展视野上如何兼顾国内与国际的问题、发展道路中如何辨识数字与方向的问题、发展归因中如何考虑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可比与不可比问题,并思考立项与不立项、局部与整体的效益总和问题,等等。

王惠蓉[9](2018)在《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文中认为“海丝”文化产业特指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历史资源相联系的地方性文化产业,该类型文化产业以丰富的“海丝”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文化特质为基础资源,以地方的特殊性作为地方再生资产,更重视商业市场价值及精神生活价值的统一。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创业实践,如何使情感经验、文化传播与地方认同感形成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以此建构优质的“地方感”。论文拓展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相融合的理论视角,是对当前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理论回应,也对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照角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把“地方感”建构视角引入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研究,提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应以“地方感”的建构作为核心目标,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创新性视角。主要创新之处还有:将情感经验、地方认同、文化传播三者相合的文化生产作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问题与对策研究;第一次将福建省以“海丝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作为独立系统的研究对象,建立特定文化产业类型研究的理论架构。论文先对福建“海丝”文化资源进行价值重塑;再整体上分析福建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文化政策创新路径。在以上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三种类型化代表深入研究,最后提出相应理论架构和对策建议,即:①以建构“地方感”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②以文化传播观发展地方性文化产业;③以文化治理观创新地方文化产业政策;④使文化生产的内在冲突性成为地方性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⑤用新媒介观作为地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路径;⑥关注小众效应等六大内容。该研究的未来展望主要为:该问题在理论上应与国家形象、国家治理以及文化治理等相关问题获得更加紧密地联系,从而拓深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道路。同时,可进一步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完善地方性文化产业与“地方感”建构的研究范式。

郄海潮[10](2017)在《陕西省众创空间孵化体系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索》文中指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众创空间作为助推创新创业的崭新载体,以雨后春笋之势在全国各地涌现。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有的地方发展得红红火火,有的地方却经营惨淡,投融资不持续、内生动力不强、发展模式不清晰、恶性竞争等问题也凸现出来,一度被称作“鸡窝比鸡多”。陕西也在短短两年多成立了近200家各类众创空间,其发展现状和前景值得科学评估,作为传统的科教资源和军工大省,陕西又该如何结合自身基础来推动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值得认真探索研究。本文在系统梳理众创空间的内涵、分类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我省众创空间孵化体系的总体情况进行宏观分析,并选取五个有代表性的众创空间进行典型性研究,最后根据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对我省建设众创空间助推创新创业的发展路径提出建议。本文认为,作为科技资源丰富但市场发育欠成熟的教育大省、军工大省,陕西在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中,应该坚持市场导向,摒除行政指令倾向,更加注重创新创业软环境营造,更加突出“硬科技”优势,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众创空间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介绍我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选择五个有代表性的众创空间进行典型性比较研究;第五部分提出我省建设众创空间孵化体系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增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增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概念
        2.1.1 “课程”
        2.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
    2.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2.2.1 隐蔽性
        2.2.2 依附性
        2.2.3 浸润性
    2.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要求
        2.3.1 政治导向
        2.3.2 寓德于课
        2.3.3 人文立课
        2.3.4 价值引领
    2.4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4.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根本区别
        2.4.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契合
        2.4.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统一
第3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3.1 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
        3.1.1 勘探专业课程育人元素的需要
        3.1.2 铸牢专业课教师政治信仰的需要
        3.1.3 将思政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需要
    3.2 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需要
        3.2.1 更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3.2.2 完善教育方法的需要
        3.2.3 增强教育实践的需要
    3.3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的需要
        3.3.1 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3.3.2 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需要
        3.3.3 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4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4.1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4.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4.2 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
        4.2.1 课程文化发展理论
        4.2.2 有效教学理论
        4.2.3 潜在课程理论
        4.2.4 建构主义理论
第5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5.1 政治引导
        5.1.1 政治理论教育
        5.1.2 政治认同教育
        5.1.3 家国情怀教育
    5.2 思想引领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5.2.3 宪法法治意识教育
    5.3 道德熏陶
        5.3.1 社会公德教育
        5.3.2 职业道德教育
        5.3.3 个人品德教育
第6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6.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就
        6.1.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理论教学日渐丰富
        6.1.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日渐增多
    6.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6.2.1 部分高等院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够
        6.2.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
        6.2.3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不买帐”
    6.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
        6.3.1 部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6.3.2 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理论水平不足
        6.3.3 部分大学生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认识模糊
第7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7.1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7.1.1 党委领导原则
        7.1.2 协同共建原则
        7.1.3 贴近实际原则
    7.2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
        7.2.1 统筹和支撑相统一
        7.2.2 自察和培训相统一
        7.2.3 融合和联动相统一
    7.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7.3.1 党委、宣传部、教育处各司其职
        7.3.2 专业课教师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观
        7.3.3 专业课程凸显科学的价值取向
第8章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
    8.1 实现“课程育人”向“全课程育人”的转化
        8.1.1 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
        8.1.2 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8.1.3 提升教育效果,使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8.2 实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8.2.1 为高等院校夯实办学方向提供新理念
        8.2.2 为高等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提供新队伍
        8.2.3 为高等院校形成育人合力提供新途径
    8.3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8.3.1 贯通育人实践协同机制
        8.3.2 完善育人队伍协作机制
        8.3.3 激发育人价值认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外交
        2.1.2 国际友好城市
        2.1.3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特点
        2.1.4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主要方式
        2.1.5 国际友好城市交流的功能
        2.1.6 国际友好城市结好动力因素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2.2.2 中国公共外交理论
        2.2.3 解释结构模型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H省国际友城发展现状分析
    3.1 H省国际友城概况
        3.1.1 H省国际友城的发展需遵循的准则和流程
        3.1.2 H省国际友城发挥的作用
    3.2 基于数据分析的H省国际友城发展现状梳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发展历程
        3.2.3 空间布局
        3.2.4 H省国际友城间产业交流合作
    3.3 H省国际友城成熟发展模式探析
        3.3.1 “情缘主导型”模式
        3.3.2 “官方主导型”模式
        3.3.3 “项目主导型”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
        4.1.1 量表来源与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 H省国际友城面临的问题分析
        4.2.1 区域发展不平衡
        4.2.2 现有友城发展不成熟
        4.2.3 新增友城乏力
    4.3 基于ISM方法的H省发展国际友城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选取
        4.3.2 基于ISM方法因素分析
        4.3.3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3.4 国际友好城市影响因素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H省发展国际友城的优化对策
    5.1 根源层优化对策
        5.1.1 以双边关系引领友城重点合作方向
        5.1.2 对接国家外交政策编制友城发展规划
        5.1.3 加强外事队伍建设
        5.1.4 建立友城交流追踪机制
    5.2 中间层优化对策
        5.2.1 建立“大友城”工作机制
        5.2.2 建立友城资源信息库
        5.2.3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5.2.4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5.2.5 利用市场化平台提升保障水平
    5.3 表层因素优化对策
        5.3.1 明确阶段目标强化微观指导
        5.3.2 突出主管统筹凝聚多方合力
        5.3.3 交往形式领域提质升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非“湘约”:跨境电商广义虚拟经济促进湖南经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非洲市场发展新动力,湘非经贸发展新机遇
    (一)非洲零售市场发展新动能
    (二)非洲电子商务发展新动力
    (三)湖南跨境电商发展新常态
三、发展跨境电商促进消费内循环,改善湖南外贸环境
    (一)发展跨境电商,推动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二)发展跨境电商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优化外贸结构
    (三)发展跨境电商助推市场深度融合,平衡地区发展
四、跨境电商助推开放,实现湘非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两地消费升级,实现高质量同步跨越,稳步提升跨境电商总量
    (二)促进企业标准提升,推动商业模式思维转变,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聚
    (三)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推深化供给侧改革,支持跨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构筑高质发展体系,助力本土产业转型,加强跨境电商支撑孵化体系建设
五、跨境电商精准赋能,搭建湘非产业桥梁
    (一)“湖南生产”赋能跨境农业电商
    (二)“非洲心旅”赋能跨境在线旅游
    (三)“湖南智造”赋能跨境高科技孵化
六、结语

(4)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属64所本科高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内外因素分析
    1. 内在因素。
    2. 外在因素。
二、山东省高校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
    1. 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三、省属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解决对策
    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2. 理性看待市场人才需求。
    3. 高校建立专业调整评价指标体系。
    4. 建立专业集群发展方式。
    5.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四、结论

(5)滨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文献综述
        1.1.4 研究方法
    1.2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的相关概念
        1.2.1 中小企业的概念及划分标准
        1.2.2 中小企业的优势特点
        1.2.3 中小企业的发展地位
        1.2.4 中小企业应考虑的发展战略
        1.2.5 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
    1.3 滨州中小企业概况
        1.3.1 滨州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3.2 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新常态情况
第2章 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
        2.1.1 以工业企业集聚为基础,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1.2 以科技和金融的融合为支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2 我国先进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
    2.3 山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
        2.3.1 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45条
        2.3.2 关于进一步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的若干意见42条
        2.3.3 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35条
    2.4 滨州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
        2.4.1 积极制定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政策。
        2.4.2 制定着力服务中小企业企业成长与创新的政策
        2.4.3 制定不断改善要素市场环境的政策
        2.4.4 制定依法营造法治保障的政策
        2.4.5 制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的制度和措施
第3章 滨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制定与执行
    3.1 制定程序
        3.1.1 组织调研
        3.1.2 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原政策评估
        3.1.3 制定新政策,做可行性评估
        3.1.4 建立政策执行情况追踪机制
    3.2 执行过程
        3.2.1 执行阶段
        3.2.2 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第4章 滨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分析
    4.1 滨州市企业发展整体情况
    4.2 政策运用情况
        4.2.1 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4.2.2 主要指标发展情况
    4.3 滨州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境
        4.3.1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严重
        4.3.2 降低各类成本方面仍不理想
        4.3.3 要素保障依然困难重重
        4.3.4 创新难于上青天
        4.3.5 知识产权保护难说成效
        4.3.6 营商环境仍需改善
    4.4 原因分析
        4.4.1 融资问题
        4.4.2 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4.4.3 营商环境不够优化的原因
        4.4.4 企业创新不足的原因
第5章 滨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改进建议
    5.1 保障融资方面
    5.2 降低税收方面
    5.3 改善营商环境方面
        5.3.1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5.3.2 抓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5.3.3 抓市场开拓,促进中小企业对外合作
    5.4 推荐帮助企业创新方面
        5.4.1 抓创业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5.4.2 抓集群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5.4.3 抓“互联网+”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5.4.4 加大科技投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冰雪体育人才概念界定
        1.3.2 人才资源概念界定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综述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分类储备情况
        3.1.1 冰雪竞技人才
        3.1.2 大众冰雪运动指导人才
        3.1.3 冰雪运动专业技师人才
        3.1.4 冰雪运动经营管理人才
        3.1.5 冰雪运动科技人才
    3.2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现状
        3.2.1 内部机制
        3.2.2 外部环境
        3.2.3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潜在优势
        3.3.1 文化传统方面的优势
        3.3.2 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
        3.3.3 竞赛资源方面的优势
        3.3.4 品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3.4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策略
        3.4.1 冰雪竞技人才的开发措施
        3.4.2 大众冰雪运动指导人才的开发措施
        3.4.3 冰雪运动专业技师人才的开发措施
        3.4.4 冰雪运动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措施
        3.4.5 冰雪科技人才的开发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4.1.2 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
    4.2 建议
        4.2.1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
        4.2.2 加大交流力度,建立联赛机制
        4.2.3 做到人才走出去,引进来
        4.2.4 搭建平台,促进资源整合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体育局领导、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二 [企业领导、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三 [学校专家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7)新机遇下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第一节 加工贸易的转移
        一、加工贸易的发展
        二、加工贸易的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河南自由贸易区
        一、河南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二、河南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节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四节 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一、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发展
        二、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五节 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 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节 河南省2017 年经济发展概况
        一、河南省经济总体发展趋势
        二、河南省主要经济社会指标
    第二节 河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总体趋势分析
        二、贸易对象分析
        三、贸易方式分析
    第三节 河南省利用外资现状
        一、总体趋势分析
        二、外资来源分析
        三、外商投资方式分析
        四、外商投资行业分析
        五、各地级市实际利用外资分析
    第四节 河南省对外经济合作现状
    第五节 河南省国际旅游现状
        一、总体趋势分析
        二、各地级市国际旅游发展分析
第四章 河南省与其他中部省份外向型经济的比较
    第一节 河南省与中部五省对外贸易的比较
        一、对外贸易的比较
        二、外贸依存度的比较
    第二节 河南省与中部五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
        二、外资依存度的比较
    第三节 河南省与中部五省国际旅游的比较
        一、国际旅游创汇收入的比较
        二、旅游开放度的比较
第五章 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动因
    第一节 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
        一、国际经济环境
        二、政府政策支持
        三、企业经营战略
    第二节 新机遇下河南省资源要素分析
        一、河南省发展内陆外向型经济的优势要素分析
        二、河南省发展内陆外向型经济的限制要素分析
    第三节 发展内陆外向型经济的政策环境因素
        一、国际环境因素
        二、国内环境因素
    第四节 发展内陆外向型经济的平台资源因素
第六章 典型经验的借鉴与思考
    第一节 国外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德国-鲁尔区
        二、美国-芝加哥
        三、印度-班加罗尔
    第二节 国内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重庆模式
        二、西安模式
        三、宁夏模式
    第三节 经验借鉴
第七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第二节 信息平台与电子商务建设
    第三节 创新高地与人才高地建设
    第四节 物流枢纽与内陆港建设
    第五节 产能合作与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一) 论文选题的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 学科与学科建设
        (二) 重点学科与优势学科
        (三)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
        (二) 关于优势学科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政策分析
    第一节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政策渊源分析
    第二节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政策内容分析
第二章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整体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立项布局分析
    第二节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验收结果分析
    第三节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效分析
第三章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在N校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N校“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运行状况分析
    第二节 N校“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效分析
    第三节 N校“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进展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进展分析
    第二节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改进策略
结语
附录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9)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视角导入与问题的提出
    三、概念界定暨研究范畴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 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方性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
    第二节 产业演化之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地方性文化产业价值创新理论
    第四节 地方品牌(Place Brand)理论
第二章 福建“海丝”文化资源之价值再塑
    第一节 文化资源、文化资产与文化资本述论
    第二节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价值转塑
    第三节 文化资本的价值再塑
第三章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政策发展
    第一节 海外文化产业政策的发展变迁及其启示
    第二节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的政策解读
    第三节 研究启示
第四章 福建“海丝”传统产业转型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基础条件
    第三节 传统产业转型的困境与主要矛盾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第五章 福建“海丝”历史街区文化产业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历史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与价值建构
    第二节 历史街区“地方感”建构的范式
    第三节 历史街区“地方感”建构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第六章 福建“海丝”古城镇文化产业之“地方感”建构
    第一节 “空间生产”理论与古城镇文化产业
    第二节 古城镇的空间表征与“地方感”特征
    第三节 古城镇“地方感”建构的机制
    第四节 研究启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地方感”形成的基础问卷
    附录二: 传统产业转型中“地方感”形成调查问卷
    附录三: 文化产品体验调查问卷
    附录四: 人物专访记录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语

(10)陕西省众创空间孵化体系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创新创业的理论
        1.2.2 国内对众创空间的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众创空间相关概念
        2.1.1 创客
        2.1.2 创客空间
        2.1.3 孵化器
        2.1.4 众创空间
    2.2 众创空间的理论依据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创业生态系统理论
        2.2.3 小结
第三章 陕西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3.1 陕西众创空间发展概况
        3.1.1 主要分类
        3.1.2 投入情况
        3.1.3 吸引人才和技术情况
        3.1.4 服务创业情况
    3.2 陕西众创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政绩导向严重,运行效率低
        3.2.2 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清晰稳定的盈利模式
        3.2.3 布局分散,集群效应不强
        3.2.4 创业环境差,市场发育不充分
        3.2.5 行政化倾向明显,活力不足
第四章 陕西众创空间典型案例研究
    4.1 陕西微软创新中心(陕西MIC)
    4.2 智空间创业孵化社区
    4.3 中科创星孵化器
    4.4 闪电孵化器
    4.5 创途在XIAN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的众创空间建设路径选择
    5.1 创业主体系统
        5.1.1 企业创业活力不足,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5.1.2 高校院所的创新基础强,但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
        5.1.3 加快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桥梁
    5.2 创业环境系统
        5.2.1 构建有利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环境
        5.2.2 为创新创业提供全程金融服务
        5.2.3 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5.3 创业载体系统
        5.3.1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
        5.3.2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
        5.3.3 推动众创空间的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
        5.3.4 推动众创空间集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高校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增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杨金铎. 吉林大学, 2021(01)
  • [2]H省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雪泥.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中非“湘约”:跨境电商广义虚拟经济促进湖南经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研究[J]. 谭颖,唐红涛.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20(03)
  • [4]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属64所本科高校分析[J]. 黄晓兵,田艳兵.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8)
  • [5]滨州市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D]. 刘晓阳.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D]. 张欣.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9(09)
  • [7]新机遇下河南省内陆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D]. 雷宇.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状况研究[D]. 黄梦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福建“海丝”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以“地方感”的建构为视角[D]. 王惠蓉. 厦门大学, 2018(07)
  • [10]陕西省众创空间孵化体系现状及发展路径探索[D]. 郄海潮. 西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高校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