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在急救中的应用

泻心汤在急救中的应用

一、泻心汤在急症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学禅(Tan Sekchang)[1](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仲景归真》知识发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经典岭南文献的数据来源,通过整理、规范化提取其中相关条文症状、证候、方药的归纳构建成数据知识库,从而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理论进行大数据的知识发现,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书中理论,完成可靠性、合理性的知识发现。本研究选择《仲景归真》为研究对象。《仲景归真》为清代岭南医家陈焕堂所着,别名为《伤寒论归真》,该书是一部推存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着作。陈焕堂借此书籍提倡回归《伤寒论》,并详细论述方理为《伤寒论》方辩护,指出了伤寒发病不分南北,不分四季,并对《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的理论更加深入的阐发。《仲景归真》其书分为七卷分别为:《伤寒醒俗》(卷一)、《伤寒觉俗》上下卷(卷二、卷三)、《伤寒引正》上下卷(卷四、卷五)、《伤寒问症知方歌诀》(卷六)、《伤寒问方知症歌诀》(卷七),前五卷各以若小干节的论证,完成陈焕堂对于当时流行的伤寒学术体系的破与立,后二卷均以七言歌诀,辨析《伤寒论》百余症、方,并后附录注释。本研究就是提取书中后二卷症状、证候、方药相关的原文进行归纳、整理与规范化,通过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中的多层次复杂观点网络生成方式,总结出《仲景归真》对岭南医术的定见与学术价值。方法:本研究首先提取《仲景归真》相关条文进行整理与归纳,在而对术语进行了解释和规范化。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构造《仲景归真》数据,对《仲景归真》中的理法方药的关系给出数学描述与可视化表示。以形式概念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分层优化形式背景的新方式,引见了分层优化的道理和步调,在此根本上构造了的属性偏序图表示简便,层次联系鲜明,有利于发掘知识关系。结果:通过本次研究通过属性偏序结构理论对《仲景归真》知识挖掘,得出病症方药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且让当中对疾病、证候、脉证、用药规律可视化。让后世医家学习岭南中医伤寒理论知识,从而对临床医学治疗效果提升,造福人们。结论:通过构造《仲景归真》相关理法方药的属性偏序图用于中医知识的发现,从而进行合理解释,全面与客观的揭示《仲景归真》当中的宝贵知识。

吴洋[2](2014)在《《伤寒论》下法及其发展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法是运用具有通便、利水、逐瘀作用的方药排除病邪的治疗大法。下法运用的药物味多酸苦,而补药多甘甜厚味人多喜之。攻下逐邪药又多峻猛破泄,应用不当易伤正气,因此而令众多医生退避三舍。加之当今物产丰富,社会舆论、网络媒体皆以补为宣传。整个社会风气以补法为主导从而导致了补纳收涩过度,营养过剩而现诸多疾病。当今社会条件下,下法隐晦,无法在治疗疾病与预防疾病作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为纠时弊,系统研究下法的历史沿革、理论发展、下法方剂的组方特点和配伍规律,以及临床应用规律,对进一步丰富下法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扩大下法在疾病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提高下法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临床疗效,具有较大的理论和临床价值。本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以《伤寒论》中下法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分析整理众多《伤寒论》的着解来探讨《伤寒论》中下法的方剂特点,以及下法方剂的使用情况。通过研究自汉朝至今的医学文献,研究诸多医家对下法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来概括总结下法理论。再通过并对诸多医案进行分析整理,略述了内外妇儿中下法运用的情况。通过系统研究下法的理论渊源与后世发展,通过对运用下法治疗疾病的医案的分析整理,该论文得出结论:下法作为中医治疗大法中的一项,具有用药峻猛,祛病迅速的功效,可以纠正过度应用补法所致的身体臃滞,可以解过用补法所导致的诸多现代疾病的弊端。然而下法也有伤阴耗血,用过猛烈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正确的应用下法,应该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具体辩证,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正确发挥下法在治未病与治已病中的作用。

严新杰[3](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研究说明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陈妙,李赛美[4](2012)在《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运用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以中国知网1980-2011年公开发表的岭南地区研究经方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归类、分析评述,对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临床运用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经方在岭南地区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包括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骨科;应用广泛、方法灵活且疗效卓着的经方有桂枝汤类方、柴胡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根据岭南特有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特点,谨守方义,药因证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精心遣药,量随证变是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特色。探讨岭南地区经方运用规律对临床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陈妙[5](2011)在《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运用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经方”即《伤寒》、《金匮》方,因其为经典故称之为经方。历代医家以仲景方为群方之冠,是方剂之鼻祖。经方以其疗效确切,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学术内涵深远,而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岭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风土人情、习俗气候不同,人的体质禀赋、饮食用药习惯亦不尽相同,因此岭南医学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关于经方在岭南地区的运用有何特色,有何规律,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将对岭南地区经方的临床运用规律作进一步初步的整理和研究,为经方在岭南地区的运用提供重要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指导价值,对促进学术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本文以通过检索中国知网1980-2011年公开发表的研究经方及通过文献研究岭南医学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学及统计学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类、分析评述,对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临床运用规律进行探讨。按时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研究平缓期1980-1989年;第二阶段、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研究发展期1990-1999年;第三阶段、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研究繁荣期2000年以后;按内容对岭南地区运用经方治疗的常见病种:如内、妇、儿科、皮肤科、五官科、骨科等进行梳理,同时对岭南地区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慢性胃炎、痹证、咳喘常见病证规律进行探讨。按特色分析总结岭南地区运用经方的用方特点,用药特点,变通运用。同时对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特色形成的原因分析及今后开发运用的方向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经方在岭南地区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杂病,包括内、妇、儿科,皮肤科,五官科,骨科等,尤其治疗外感、咳嗽、喘证、慢性胃炎、呃逆、胁痛、黄疸、头痛、汗证、焦虑证、郁证、失眠、眩晕、消渴、水肿、遗尿、痰饮、心悸、胸痹、痹证、鼻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搔痒症、疑难杂症等病症,且疗效显着。岭南地区应用较多,且方法灵活,疗效卓着的经方有桂枝汤类方、柴胡汤类方、泻心汤类方、四逆汤类方、五苓散类方、麻黄汤类方、桃核承气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茵陈蒿汤、炙甘草汤、麦门冬汤、黄连阿胶汤等。岭南医家治病多沿用仲景原方加减化裁,或经方合经方,或经方合时方,或经方合特异药,常加用岭南药材,如鱼腥草、地龙干、木蝴蝶、鸡血藤、玄参、霍香、田基黄、五指毛桃(南芪)等。用药量比仲景原方轻,多为轻剂。特色: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特色:其一根据岭南特有的地理、气候、人文等特点,谨守方义,药因证用;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精心遣药,量随证变。其二拓展思路,经方变通;或一方多用,或多方合用,或加减化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其三在充分掌握方义同时、运用思维、理论、经验及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建立自己的“辨证观”及遣方用药思维,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李园白[6](2010)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三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三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三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三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三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三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三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三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苗裕[7](2010)在《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在人类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对传染性外感热病的诊治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强烈传染性温病的流行,对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之大是其他任何疾病所不能比拟的。全国中医看江苏,上自后汉,下迄民国,江苏历代医人三千余家,是我国中医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省份之一。江苏历代医家无论在学术理论的探讨,或是对临证各科的创新阐微,都曾有过不少建树,做过不少贡献。在众多建树中,温病学科有着首当其冲的地位。江苏是温病学科的发源地,在该领域中,江苏医家的造诣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本文以江苏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为目标,在广泛收集中医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将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分类成各个学术流派,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挖掘、分析,阐明了江苏温病流派的学术特点,归纳总结各个流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精华,挖掘其在新型感染病及传染病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充分挖掘江苏历代医史文献资料,针对温病学说的特点,就温病各家之说与流派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将大量的温病学原着,按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划分成若干学术流派,如温疫学派、温热学派、伏气学派等,以及近现代温病学家学术观点整理总结和温病学科现代研究进展。在本论文中,通过对江苏各个温病流派代表医家的生平事迹、及其代表着作、临床经验集等的搜集和调研,力图较准确的归纳、剖析其学术思想精华。由于江苏众多医家因研究时代,生长环境,历史背景不同,各自的实践体会有别,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诊治方法及潜方用药的习惯各不相同,故本论文在汇集各家各派的学术理论特点和诊治经验上下功夫,力求做到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努力挖掘江苏医家与前人、内地、伤寒等医家学术思想及诊治疾病方面不同之处,寻求整理江苏温病医家切实有效但又非尽人皆知的诊疗特色,并结合现代疾病的发病及诊疗特点,以期给临床实践带来启迪。同时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相应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但出现了新型温病,一些原有温病由于气候、环境及医疗的一些因素在病因、临床表现等方面与原来流行的疾病已有所不同。陆续出现了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耐药性结核等新型、重型感染病,随着突发流行性疾病与病毒变异的加速,中医温病学从病邪侵犯人体而反映的征象进行辨证论治的干预优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归纳、总结、整理江苏温病流派的温病理论基础上,挖掘叶天士、吴鞠通、吴又可、薛生白等众多医家学术思想在现代新发传染病及感染病中的应用,通过现代科研及技术手段,加之临床实际,证明江苏医家的学术思想、温病学家切实有效的诊疗特色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可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温病学科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江苏现代温病医家不断创新的新治则、治法及新观点,努力开拓前沿,以期更好的促进学术的更新与发展以及更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复杂,江苏温病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可以更好的学习、研究、应用温病理论的规律及思维方法,对新发感染性热病进行创新性理论拓展和温病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磊[8](2009)在《泻心汤半仿生提取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选泻心汤半仿生提取工艺;进一步验证半仿生提取法(简称SBE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法:以大黄素、大黄酚、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HPLC梯度洗脱总面积、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选泻心汤半仿生提取的工艺条件;再以上述指标优选最佳药材组合方式、最佳醇沉浓度;在药材粒度、提取温度、提取溶剂用量、滤过、浓缩、提取时间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优选方药的最佳醇提浓度;在此基础上,作SBE法(半仿生提取法)、SBAE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WE法(水提法)、WAE法(水提醇沉法)、AE法(醇提法)5种方法提取液的成分比较;利用泻心汤HPLC梯度洗脱指纹图谱,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逐步判别分析进行模式识别研究比较,对泻心汤半仿生提取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泻心汤半仿生提取法的最佳工艺为:提取3次,水的pH值依次为为2.00、6.50、9.00;提取时间依次为140min、70min、35min;以3味药材合煎为佳;5种方法提取液成分的综合评价指标Y值的大小顺序为:SBE液>AE液> SBAE液> WE液>WAE液。对泻心汤半仿生提取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初步研究显示,模式识别法可以有效监测泻心汤提取质量。结论:泻心汤成分提取以SBE法全方合煎为佳。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SBE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泻心汤的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罗翌,林进团[9](2008)在《《伤寒论》方剂在急诊中的应用近况》文中提出《伤寒论》成书于疫病流行的东汉末年,首创辨证论治的先河,有效的治愈了许多危急重症,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细读《伤寒论》,发觉《伤寒论》六经病之提纲条文皆论及急症,古本文总结了今年《伤寒论》经方在急诊中的应用,并以类方为纲进行论述。

罗翌,林进团[10](2008)在《《伤寒论》方剂在急诊中的应用近况》文中指出《伤寒论》成书于疫病流行的尔汉末年,首创辨证论治的先河,有效的治愈了许多危急重症,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细读《伤寒论》,发觉《伤寒论》六经病之提纲条文皆论及急症,古本文总结了今年《伤寒论》经方在急诊中的戍用,并以类方为纲进行论述。

二、泻心汤在急症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泻心汤在急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仲景归真》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仲景归真》研究概况
    1.1 《仲景归真》研究背景
        1.1.1 岭南医学
        1.1.2 岭南学术流派
        1.1.3 岭南伤寒医籍的文献研究
        1.1.4 岭南其他医籍的文献研究
    1.2 《仲景归真》概况
        1.2.1 《仲景归真》作者概况
        1.2.2 《仲景归真》版本情况
        1.2.3 《仲景归真》着者、校者
        1.2.4 《仲景归真》分卷
        1.2.5 《仲景归真》序言
        1.2.6 《仲景归真》形式
        1.2.7 《仲景归真》学术思想
    1.3 《仲景归真》研究方案
        1.3.1 《仲景归真》的数据库构建
        1.3.2 《仲景归真》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1 总述
    2.2 分述
        2.2.1 《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2.2 《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证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2.3 《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症状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2.4 《仲景归真》“伤寒问症知方歌诀”方剂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3 总结
        2.3.1 发热知识发现
        2.3.2 头痛知识发现
        2.3.3 项强知识发现
        2.3.4 恶风寒知识发现
        2.3.5 寒热往来知识发现
        2.3.6 无汗知识发现
        2.3.7 自汗知识发现
        2.3.8 漏汗知识发现
        2.3.9 亡阳知识发现
        2.3.10 身痒知识发现
        2.3.11 面色赤知识发现
        2.3.12 身痛知识发现
        2.3.13 头眩知识发现
        2.3.14 潮热知识发现
        2.3.15 不恶寒反恶热知识发现
        2.3.16 头汗知识发现
        2.3.17 口舌干燥知识发现
        2.3.18 咽痛喉痹知识发现
        2.3.19 口干渴知识发现
        2.3.20 喘知识发现
        2.3.21 咳嗽知识发现
        2.3.22 呕吐知识发现
        2.3.23 呃逆知识发现
        2.3.24 气上冲胸知识发现
        2.3.25 懊恼知识发现
        2.3.26 烦躁知识发现
        2.3.27 水气知识发现
        2.3.28 心悸知识发现
        2.3.29 狂知识发现
        2.3.30 谵语郑声知识发现
        2.3.31 不寐知识发现
        2.3.32 欲寐知识发现
        2.3.33 昏冒知识发现
        2.3.34 盗汗知识发现
        2.3.35 黄疸知识发现
        2.3.36 胸满知识发现
        2.3.37 结胸知识发现
        2.3.38 腹满痛知识发现
        2.3.39 痞满知识发现
        2.3.40 心下满痛知识发现
        2.3.41 肋满痛知识发现
        2.3.42 奔豚知识发现
        2.3.43 便硬知识发现
        2.3.44 泄泻知识发现
        2.3.45 腹鸣谷不化知识发现
        2.3.46 小便不利知识发现
        2.3.47 霍乱知识发现
第三章 基于《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 总述
        3.1.1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病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2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证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3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症状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4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方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1.5 《仲景归真》“伤寒问方知症歌诀”药含剂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2 总结
        3.2.1 桂枝汤知识发现
        3.2.2 小青龙汤知识发现
        3.2.3 小柴胡汤知识发现
        3.2.4 理中丸知识发现
        3.2.5 真武汤知识发现
        3.2.6 通脉四逆汤知识发现
        3.2.7 四逆散知识发现
        3.2.8 葛根汤知识发现
        3.2.9 黄芩汤知识发现
        3.2.10 枳实栀豉汤知识发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伤寒论》下法及其发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伤寒论》下法概述
    1 苦寒泻下法
    2 润肠通便法
    3 攻逐水饮法
    4 攻逐瘀血法
    5 温阳泻结法
    6 下法与他法合用
    7 外用导法
    8 下法禁忌
二、 后世医家对下法的继承与发展
    1 孙思邈《千金方》
    2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3 刘河间《宣明论方》
    4 张子和《儒门事亲》
    5 陈实功《外科正宗》
    6 吴又可《温疫论》
    7 吴鞠通《温病条辨》
    8 外用导法的新发展:灌肠疗法
三、 下法的临床运用
    1 内科
    2 外科
    3 妇科
    4 儿科
四、 下法的局限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前言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1.1.2.1 文献研究
        1.1.2.2 理论研究
        1.1.2.3 教学研究
        1.1.2.4 临床研究
        1.1.2.5 实验研究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1.1.3.1 数理统计
        1.1.3.2 循证医学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1.1.3.4 云计算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1.2.1 《伤寒论》在日本
        1.2.2 《伤寒论》在台湾
        1.2.3 《伤寒论》在香港
        1.2.4 《伤寒论》在韩国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1.3.1 研究热点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1.3.2 资料数据库
        1.3.3 循证医学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4.2.2 糖尿病肾病
        1.4.2.3 糖尿病足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1.5.1 循证医学概述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1.6 结语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数据库的选择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2.2 研究实施方案
        2.2.1 资料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技术路线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2.4.1 资料收集
        2.4.2 资料整理
        2.4.3 论文整理
        2.4.4 来源整理
        2.4.5 地区整理
        2.4.6 作者整理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2.5 研究结果统计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2.5.7.1 桂枝汤类
        2.5.7.2 麻黄汤类
        2.5.7.3 葛根汤类
        2.5.7.4 抵当汤类
        2.5.7.5 栀子豉汤类
        2.5.7.6 陷胸汤类
        2.5.7.7 泻心汤类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2.5.7.10 五苓散类
        2.5.7.11 黄芩汤类
        2.5.7.12 白虎汤类
        2.5.7.13 承气汤类
        2.5.7.14 柴胡汤类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2.5.7.16 理中丸(汤)类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2.5.7.18 四逆汤类
        2.5.7.19 杂方类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2.6 讨论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2.7 结论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3.0 前言
    3.1 资料和方法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3.1.1.1 检索策略
        3.1.1.2 检索词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2.1 研究类型
        3.1.2.2 研究对象
        3.1.2.3 干预措施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3.1.4 资料的提取
        3.1.5 资料分析
    3.2 结果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3.2.1.1 流程图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3.2.2.1 诊断标准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3.2.2.4 治疗方法
        3.2.2.5 辨证论治
        3.2.2.6 疗程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2.8.1 随机方法
        3.2.2.8.2 随机隐匿
        3.2.2.8.3 盲法
        3.2.2.8.4 退出和失访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3.2.3 疗效评价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3.2.3.8 不良事件
    3.3 讨论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3.4 结论
第4章 结语
    4.1 结论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4.2 创新点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附录6:JADAD量表
致谢

(4)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运用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检索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1阶段 (1980-1989年)
        2.1.1 诊察细, 辨证准
        2.1.2 化裁加味
        2.1.3 临床新用
    2.2 第2阶段 (1990-1999年)
        2.2.1 桂枝汤类方
        2.2.1.1 桂枝汤
        2.2.1.2 小建中汤
        2.2.1.3 芍药甘草汤
        2.2.1.4 黄芪桂枝五物汤
        2.2.2 柴胡汤类方
        2.2.3 泻心汤类方
    2.3 第3阶段 (2000年以后)
        2.3.1 岭南地区运用经方治疗的病种
        2.3.2 岭南地区运用各类经方的文献分布
3 讨论
    3.1 寒温并用, 攻补兼施
    3.2 拓展思路, 灵活变通
    3.3 辨证论治, 三因制宜

(5)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运用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岭南医学研究述略
    (一) 岭南地域之界定
    (二) 岭南医学研究内容
        1. 岭南中医药名家及其着作
        2. 岭南医学研究
二、岭南医学形成原因分析
    (一) 地理气候因素
    (二) 体质致病因素
    (三) 生活、工作因素
    (四) 饮食、用药习惯因素
三、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运用发展趋向
    (一) 平缓期 (1980-1989年)
        1. 论文分布
        2. 特征
        小结
    (二) 发展期 (1990-1999年)
        1. 论文分布
        2. 主要内容
        小结
    (三) 繁荣期(2000年以后)
        1. 论文分布
        2. 出版着作
        3. 特征
        小结
四、岭南地区常见疾病经方运用规律
    (一) 糖尿病经方证治规律探析
        1. 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止渴、益气生津
        2. 桃核承气汤清热活血、祛淤生新
        3. 真武汤温阳利水
        4. 肾气丸补阴以生气、助阳以化水
        5. 黄茂桂枝五物汤温通血脉、调和营卫
        6. 乌梅丸 和胃疏肝、温阳泻热
        7. 五苓散 温阳利水
        8. 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
        9. 酸枣仁汤 养肝清热、宁心安神
        10. 黄连阿胶汤泻心火、滋肾水、交通心肾
        11. 桂枝加龙骨牡砺汤调和阴阳、潜镇固涩
        12. 桂枝加附子汤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13. 小陷胸汤合温胆汤化痰散结、清热祛湿
        讨论
    (二) 慢性胃炎经方证治规律探析
        1. 半夏泻心汤 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2.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疏泄肝胆
        3. 四逆散 疏肝解郁、缓急止痛
        4. 旋覆代储汤 理气和胃、平肝降逆
        5. 麦门冬汤清养胃阴、止逆下气
        6. 吴茱英汤 温胃止呕、降逆止呢
        讨论
    (三) 痹证经方证治规律探析
        1. 麻黄加术汤散寒除湿
        2. 麻黄杏仁慧饮甘草汤 轻清宣化、解表除湿
        3. 防己黄茂汤 益气除湿固表
        4. 桂枝附子汤 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5. 麻黄细辛附子汤 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6. 当归四逆汤 养血散寒、温通经络
        7. 白虎加桂枝汤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8. 桂枝芍药知母汤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9. 乌头汤 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10. 黄茂桂枝五物汤 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
        讨论
    (四) 咳喘经方证治规律探析
        1. 小青龙汤 发汗解表、散寒化饮
        2. 射干麻黄汤 散寒化饮、消痰开结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调和营卫、降气定喘
        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清宣肺热、平喘止咳
        5. 苓桂术甘汤 温补脾阳、化气行水
        6. 五苓散 温阳利水、宣肺止咳
        7. 麦门冬汤 清养肺胃、止逆下气
        讨论
五、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特色
    (一) 历史回顾
        1. 伤寒学术在岭南的兴起
        2. 岭南近代伤寒四家(重扶阳)
        3. 岭南现代伤寒家(重胃气)
    (二) 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运用特色
        1. 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2. 拓展思路、灵活变通
        3. 辩证论治、三因制宜
结语
    一 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不足点
    四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正文
    1 评价目的和意义
        1.1 探索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
        1.2 筛选出辨证治疗独特的哮喘医案
    2 技术路线
    3 需求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被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式
        3.4 调查结果
        3.5 调查结论
    4 研究对象
        4.1 病种及文献来源的确定
        4.1.1 病种确定
        4.1.2 被评价对象文献类型
        4.1.3 参照对象文献来源
        4.2 被评价对象
        4.2.1 入选及排除条件
        4.2.2 被评价对象概况
        4.3 参照对象
        4.3.1 入选条件
        4.3.2 参照对象概况
        4.4 检索来源及方式
        4.4.1 公开信息检索来源
        4.4.2 评价对象检索方式
    5 评价目标
    6 评价指标
        6.1 特殊性指标选择
        6.1.1 中药处方的特殊性指标
        6.1.2 证候的特殊性指标
        6.2 指标预处理
        6.2.1 中药指标预处理
        6.2.1.1 中药名称的预处理
        6.2.1.1.1 中药名称标准表的建立
        6.2.1.1.2 其他不规范现象处理
        6.2.1.1.3 规范处理概况
        6.2.1.2 中药剂量的预处理
        6.2.1.3 处方功效的预处理
        6.2.2 证候指标预处理
    7 评价模型
        7.1 中药处方相似度评价模型
        7.1.1 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
        7.1.2 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
        7.1.3 处方功效相似度
        7.2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2.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2.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2.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 证候相似度评价模型
        7.3.1 三种评价模型比较
        7.3.1.1 空间向量模型计算
        7.3.1.2 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
        7.3.1.3 欧式距离计算
        7.3.2 证候评价模型选择
    8 评价结果
        8.1 评价结果处理
        8.1.1 中药处方相似度
        8.1.2 证候相似度
        8.2 评价结果概况
        8.2.1 中药处方评价结果
        8.2.2 证候评价结果
    9 辅助软件
        9.1 中药规范系统
        9.2 正异名修正系统
        9.3 方剂的相似识别系统
结论
    1 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
    2 评价方法学上进行探索
    3 数据规范上进行探索
展望
    1 方剂的查新工作可以开展
    2 中药、证侯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待大力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
    附录B 《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统计报告
    附录C 被评价对象文献名称详表
    附录D 参照对象书籍详表
    附录E 中医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库来源文献详表
    附录F 中国方剂数据库方剂来源详表
    附录G 证候单元详表
    附录H 处方特殊度结果(部分)
        表H-1 处方组成特殊度前50名
        表H-2 处方组成剂量特殊度前50名
        表H-3 处方功效特殊度前50名
    附录Ⅰ 证候特殊性前50名
致谢
个人简介

(7)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一、江苏温病流派
(一) 温病流派的分类
(二) 江苏温病流派学术特点 二、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精华
(一) 温疫学派
    1. 吴有性
    
1.1 全新的疫气病因说
    
1.2 详细区分温疫伤寒
    
1.3 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1.4 创立多种治疫新法
    2. 戴天章
    
2.1 论述寒温辨证要点
    
2.2 由证立法,以法定方
    
2.3 完善瘟疫五大治法
    3. 余霖
    
3.1 阐述运气之变成疫
    
3.2 细论温疫伤寒之辨
    
3.3 提出辨别斑疹新法
    
3.4 首创清瘟败毒饮方
    4. 郭右陶
    
4.1 论述痧证病因
    
4.2 完善痧证证候
    
4.3 提出治痧三法
    5. 陈耕道
    6. 周扬俊
    7. 杨栗山
    8. 其他
    9. 小结
(二) 温热学派
    1. 叶桂
    
1.1 首创温病辨治体系
    
1.2 丰富温病诊法内容
    
1.3 确立温病特色治法
    
    1.3.1 透法
    
    1.3.2 泄法
    
    1.3.3 祛湿法
    
    1.3.4 治血法
    
    1.3.5 养阴法
    
1.4 明确妇幼患温证治
    
1.5 治温重视体质辨证
    
1.6 通络理论颇多创新
    2. 吴鞠通
    
2.1 以三焦为纲,把脏腑辨证引进了温病主治体系
    
2.2 精选并诠释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论述
    
2.3 扩大并完善了温病的范畴
    
2.4 整理、创制了一批千古名方
    
2.5 对养阴法的完善
    
2.6 明确温病治疗禁忌
    
2.7 提出"温病死证五大纲"
    
2.8 讲究剂量药味,服法独具一格
    
2.9 对某些疾病诊治颇具创新
    3. 陈平伯
    4. 薛生白
    
4.1 详论湿热病之病因
    
4.2 完善湿热三焦辨证体系
    
4.3 湿热病的正局变局
    
4.4 中焦湿热证的治疗
    
4.5 善用古方而不泥古
    5. 王士雄
    
5.1 集思广益,博取众长
    
5.2 论暑治法颇多心得
    
5.3 治温重视顾护津液
    6. 小结
(三) 伏气学派
    1. 柳宝诒
    2. 刘恒瑞
    3. 叶霖
    4. 其他
    5. 小结
(四) 其他
    4.1 江苏地方特色医学流派论温
    
4.1.1 山阳学派
    
    4.1.1.1 刘金方
    
    4.1.1.2 石寿棠
    
    4.1.1.3 李厚坤
    
    4.1.1.4 刘树农
    
    4.1.1.5 赵海仙
    
4.1.2 吴门学派
    
    4.1.2.1 徐大椿
    
    4.1.2.2 邵炳扬
    
    4.1.2.3 尤在泾
    
    4.1.2.4 张璐
    
    4.1.2.5 曹仁伯
    
    4.1.2.6 缪遵义
    
    4.1.2.7 曹沧洲
    
4.1.3 孟河学派
    
    4.1.3.1 丁甘仁
    
    4.1.3.2 费伯雄
    
    4.1.3.3 马培之
    
    4.1.3.4 巢崇山
    
    4.1.3.5 巢渭芳
    4.2 医家
    
4.2.1 陆九芝
    
4.2.2 张聿青
    
4.2.3 王旭高
    
4.2.4 王履 三、江苏近现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
(一) 江苏近现代温病学家学术思想
    1. 曹颖甫
    2. 余奉仙
    3. 余无言
    4. 程门雪
    5. 李畴人
    6. 孟澍江
(二) 江苏医家学术思想和所创名方的现代应用
    1. 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疾病
    
1.1 SARS
    
1.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甲型H1N1流感
    2. 流行性乙型脑炎
    3. 慢性肝病
    
3.1 病毒性肝炎
    
3.2 肝硬化
    4. 艾滋病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泻心汤半仿生提取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文献研究综述
        1.1 泻心汤的处方来源及方解
        1.2 处方各药味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泻心汤的主要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3 半仿生提取法简介
        3.1 “半仿生提取法”的内涵
        3.2 “半仿生提取法”的特点
        3.3 半仿生提取法的应用前景
第二章 泻心汤半仿生提取法工艺条件的优选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设计
        2.1 确定考察因素水平
        2.2 均匀设计安排试验
    3 试验方法与结果
        3.1 样品液的制备
        3.2 供试液的制备
        3.3 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测定
        3.4 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3.5 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3.6 HPLC 梯度洗脱总积分面积的测定
        3.7 干浸膏的测定
        3.8 试验结果的处理
        3.9 工艺验证试验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泻心汤半仿生提取法药材组合方式的优选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方法和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各指标测定和数据处理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泻心汤半仿生提取法醇沉浓度的优选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方法和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各指标测定和数据处理
        2.4 不同浓度醇沉样品液HPLC 指纹图谱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泻心汤乙醇提取浓度的优选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方法和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各指标测定和数据处理
        2.4 不同浓度醇提液HPLC 指纹图谱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泻心汤5 种提取方法的成分比较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方法和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供试液的制备
        2.3 各指标测定和数据处理
        2.4 5 种提取液指纹图谱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泻心汤半仿生提取法质量控制初步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试验方法和结果
        2.1 样品液的制备
        2.2 HPLC 分析结果
        2.3 主成分分析
        2.4 系统聚类分析
        2.5 逐步判别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泻心汤在急症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仲景归真》知识发现[D]. 陈学禅(Tan Sekcha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2]《伤寒论》下法及其发展应用研究[D]. 吴洋.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01)
  • [3]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4]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运用发展趋势[J]. 陈妙,李赛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1)
  • [5]近30年岭南地区经方运用规律探讨[D]. 陈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8)
  • [7]江苏温病流派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D]. 苗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泻心汤半仿生提取法的研究[D]. 李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伤寒论》方剂在急诊中的应用近况[A]. 罗翌,林进团. 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 2008
  • [10]《伤寒论》方剂在急诊中的应用近况[A]. 罗翌,林进团. 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泻心汤在急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