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成像

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成像

一、Radiological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论文文献综述)

葛红,王楠[1](2021)在《基于病理标本探索MRI T2WI-TSE-BLADE序列精确勾画食管癌大体体积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RI的T2WI-TSE-BLADE序列上测得食管癌肿瘤长度与手术病理标本长度相关性与一致性,探讨BLADE序列在确定食管癌放疗靶区范围的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2019年间经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癌并行术前食管MRI检查的36例初治患者资料。将CT、DWI序列、BLADE序列图像导入Monaco系统,比较3种影像学基础上测量的肿瘤长度与病理长度间的相关性及一致性。采用ANOVA分析不同医师在不同影像学图像上勾画的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差异性。结果基于CT、DWI、BLADE序列测量肿瘤长度与病理标本长度的R值分别为0.467、0.723、0.896。一致性分析显示BLADE序列与病理标本长度所有差值全部落在95%界限内。BLADE序列与实际肿瘤长度的一致性及相关性均优于DWI序列及CT (P<0.05)。4位医师使用DWI、BLADE图像得出的体积均小于CT图像(P<0.05)。不同医师在3种影像学图像上勾画的GTV相近(P>0.05),但4位医师在BLADE序列上勾画的GTV更接近(P>0.05)。结论 BLADE序列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加准确地判断食管癌上下界以及减少不同医师之间勾画GTV差异,有效地提高个体对靶区勾画范围认识的统一性。BLADE序列可能作为放疗精准靶区勾画的重要影像工具。

彭慧,冯峰[2](2021)在《食管癌影像组学研究》文中指出食管癌是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准确诊断及精准治疗至关重要。影像组学通过分析从医学影像中提取的病灶高通量影像特征,在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放化疗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等方面提供了多参数定量数据,指导临床诊断和预后。本文就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予以综述。

张新存[3](2021)在《MRI-DWI对食管癌放疗患者预后的评价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MRI-DWI)对食管癌放疗患者预后的评价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接受放射治疗的5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近期疗效分为缓解组(n=30)与未缓解组(n=23),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2)与未复发组(n=41)。患者均接受MRI-DWI检查及化疗2个月,比较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复发组与未复发组ADC值、食管癌病变长度。结果治疗后,53例食管癌患者中,CR 12例,PR 18例,SD 14例,PD 9例。治疗前,缓解组与未缓解组ADC值及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缓解组ADC值高于未缓解组,食管癌病变长度短于未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ADC值低于未复发组,食管癌病变长度长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行MRI-DWI检查,可根据ADC值、食管癌病变长度对患者近期疗效进行客观、准确、有效、量化的评估,并依次依据制定适宜的后续治疗方案。

吕宁宁[4](2021)在《99mTc-3PRGD2 SPECT显像与薄层CT显像术前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价值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99mTc-HYNIC-PEG4-E[PEG4-c(RGDfK)]2(99mTc-3PRGD2)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图像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探讨二者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食管癌患者32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37-81(52.64±14.92)岁。分别进行薄层CT扫描及99mTc-3PRGD2SPECT显像。显像后1周内均行食管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现有远处转移和邻近器官侵犯。99mTc-3PRGD2SPECT显像:注射剂量为11.1 MBq/kg,注射后1小时进行颈部至上腹部断层显像。所得图像采用视觉分析法分析。阳性标准为连续两个及以上层面发现淋巴结有明显的放射性浓聚(摄取高于纵隔)。薄层CT显像: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薄层CT显像检查。从颈部到肾门水平,沿头足方向进行扫描。阳性标准为区域淋巴结最短径大于1.0cm。金标准为组织病理学分析。我们分别从四个方面(基于每个淋巴结、基于每位患者、基于不同淋巴结区域和基于淋巴结分期)对两种显像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了评价和对比。诊断指标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纳入的32名患者中,共计有18名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共计42枚。术中共清扫了168枚淋巴结,颈段淋巴结、胸上段淋巴结、胸中段淋巴结、胸下段淋巴结和腹段淋巴结分别为51枚、43枚、27枚、14枚及33枚。薄层CT显像共发现117枚淋巴结,其中阳性25枚,阴性92枚;99mTc-3PRGD2SPECT显像共发现143枚淋巴结,其中阳性34枚,阴性109枚。基于每个淋巴结分析时,99mTc-3PRGD2SPECT显像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各诊断指标显着高于薄层CT显像:敏感性(80.95%VS.59.52%,P<0.05),特异性(86.51%VS.73.02%,P<0.05),准确率(85.12%VS.69.64%,P<0.05),阳性预测值(66.67%VS.42.37%,P<0.05)和阴性预测值(93.16%VS.84.40%,P<0.05)。基于每位患者分析时,99mTc-3PRGD2SPECT显像诊断的准确率(87.50%VS.62.50%,P<0.05)高于薄层CT显像。基于不同淋巴结区域分析时,99mTc-3PRGD2SPECT显像诊断颈部和胸上段区域淋巴结的敏感性(92.86%VS.57.14%,P<0.05)和准确率(90.20%VS.72.55%,P<0.05)高于薄层CT显像。在淋巴结分期方面,99mTc-3PRGD2SPECT显像诊断的准确性(78.12%VS.53.12%,P<0.05)高于薄层CT显像。结论:99mTc-3PRGD2SPECT显像对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诊断颈部和胸上段区域淋巴结时,其敏感性和准确性显着高于薄层CT显像。

王璐[5](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整合多维组学数据指导食管癌精准放疗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介导食管癌放疗抵抗及其联合组学数据构建放疗新型疗效预测模型第一节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在食管癌放疗抵抗能力传递中的作用及机制食管癌为发病第七、死亡第六的消化系统常见罹患癌种。放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策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于肿瘤放疗抵抗生物学特性的存在,致使局部未控和区域复发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患者疗效和预后。因此,有效逆转放疗抗拒表型是当前食管癌临床实践中的一大挑战。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由200个以上核苷酸构成,无编码蛋白功能的RNA。LncRNA以其序列或结构多样性与DNA、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在不同生物学层面调节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等生物学特性。最新证据揭示了它在肿瘤放疗抵抗中的重要调控潜力,发现多种与食管癌放疗抵抗密切相关lncRNAs,如lncRNADNM3OS,FAM201A,POU5F1B,TUG1等,并对其诱导放疗抗拒潜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然而,更多新型lncRNAs分子尚待探讨,以进一步有效发掘诊疗预测标志物,透彻阐明食管癌放疗抵抗关键治疗靶点和信号通路机制。外泌体是一类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直径介于30-200nm、来源于活细胞的微小囊泡。它携带并转运蛋白质、脂类、RNA及DNA等物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涉及诸多肿瘤进展过程。更值得关注的是,外泌体在诱发肿瘤放疗抵抗中也具有重要功能。越来越多证据支持,外泌体作为信号物质载体能够富集lncRNAs,在细胞间辐射耐受能力传递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然而,鲜有研究对外泌体来源lncRNAs在食管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展开探讨。目的:首先,筛选并鉴定食管癌放疗抵抗相关外泌体lncRNAs;其次,论证候选lncRNA对食管癌放疗抵抗调控功能;此外,进一步证实外泌体来源候选lncRNA在食管癌辐射耐受能力传递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初步阐明候选lncRNA参与调控食管癌放疗抵抗潜在机制。总之,本研究旨在发掘有效预测食管癌放疗反应新型标志物,阐明逆转放疗抵抗的关键治疗靶点及潜在机制。方法:1.食管癌放疗抵抗相关外泌体lncRNAs筛选与验证:前瞻性收集食管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以疗效结局为依据,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及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定义为放疗敏感,而病灶稳定(stable disease,SD)及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定义为放疗抵抗。随机各选取5例放疗抵抗及敏感患者血浆,外泌体经由超速离心法分离,而后用透射电镜、粒径分析及western blot进行鉴定。送检血浆外泌体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筛选与放疗抵抗潜在相关lncRNAs,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验证。应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候选lncRNA(ENST00000462352)在放疗疗效预测中价值。2.LncRNA ENST00000462352促进食管癌放疗抵抗性:构建放疗抵抗细胞KYSE-30R/150R,通过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对放疗抗性进行成功验证。构建过表达或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及阴性对照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细胞KYSE-30/R、KYSE-150/R且感染效果经PCR充分验证。基于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在体外水平观察lncRNA ENST00000462352对肿瘤放疗抵抗影响。此外,使用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及阴性对照的稳转且抗性良好细胞KYSE-30R/150R,构建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给予肿瘤局部放疗后,记录生长体积及重量,从而在体内水平明确lncRNA ENST00000462352对肿瘤放疗抵抗作用。3.外泌体转移lncRNA ENST00000462352介导食管癌辐射耐受能力传递:通过FISH探针、RNA核质分离以及PCR确定胞内外lncRNA ENST0000462352存在情况。使用PKH67染料标记放疗抵抗细胞KYSE-30R/150R外泌体,将其与放疗敏感细胞KYSE-30/150共培养,观察受体细胞摄入外泌体情况,并用PCR测定胞质内lncRNAENST00000462352表达水平。分别将放疗抵抗或敏感细胞外泌体与放疗敏感细胞共培养,借助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观察不同干预下受体细胞辐射耐受能力,使用外泌体抑制剂GW4869对以上干预效果验证。构建放疗敏感细胞KYSE-30、KYSE-150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放疗抵抗或敏感细胞KYSE-30/30R、KYSE-150/150R外泌体干预。X线照射后,观察肿瘤生长体积及重量。4.LncRNAENST00000462352 通过 miR-424-5p 靶向调控 CyclinD1/E1-pRb-E2F1信号通路影响食管癌放疗抵抗性的初步机制:基于生物信息学算法预测lncRNA ENST00000462352可能与miRNA-424-5p结合,并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确认。通过Targetscan等数据库以及既往文献报道,miRNA-424-5p靶向作用于下游蛋白CyclinD1/E1,并调控CyclinD1/E1-pRb-E2F1 信号通路。采用 PCR 及 western blot 对 lncRNA ENST00000462352、miRNA-424-5p、CyclinD1/E1、pRb、E2F1 之间关系进行验证。结果:1.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分析及特征性蛋白CD63、CD81表达检测成功对分离的血浆外泌体进行鉴定。基于测序结果,选取其中前10位与放疗抵抗密切相关 lncRNAs,即:ENST00000462352、ENST00000469143、ENST00000470017、ENST00000480354、ENST00000531702、ENST00000606993、ENST00000602436、ENST00000609090、ENST00000624324、ENST00000624705 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lncRNAs,lncRNAENST00000462352在放疗抵抗及敏感者之间差异最显着,抵抗者血浆外泌体ENST0000046235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者(P=0.001)。此外,lncRNA ENST00000462352 预测放疗疗效 AUC 达到了 0.729(95%CI 0.618-0.840)。总之,lncRNAENST00000462352 与食管癌放疗抗拒密切相关,确定为后续研究对象。2.在过表达或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及阴性对照的稳转细胞KYSE-30/R及KYSE-150/R中,总结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结果表明:经X线照射后,相比于对照组,过表达lncRNA ENST00000462352组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细胞活性提高,凋亡比例降低,以及S期细胞增多,而G0/G1期细胞减少(P<0.05),具有明显放疗抵抗表型;而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组,则显着减弱放疗抗性,观察到与上述相反结果。此外,动物实验揭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lncRNA ENST00000462352组明显减弱放疗抗性而提高放疗敏感性,致使肿瘤于放疗后增殖明显变慢,体积(P=0.009)及重量(P=0.004)显着降低。3.FISH探针及RNA核质分离实验明确了 lncRNA ENST00000462352主要高表达于胞质内。应用PCR测定细胞上清、上清外泌体以及去除外泌体上清lncRNA ENST00000462352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外泌体是胞外lncRNA ENST00000462352主要存在形式。另外,放疗抵抗细胞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放疗敏感细胞。4.放疗抵抗细胞KYSE-30R/150R外泌体经与放疗敏感细胞KYSE-30/150共培养后,可以有效被受体细胞摄入,并致使其胞质内lncRNAENST0000046235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分别将放疗抵抗及敏感细胞外泌体与放疗敏感细胞共培养,基于克隆形成实验、CCK-8活性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及凋亡实验,发现:相较对照组,接受抵抗细胞外泌体的受体细胞放疗抗拒能力明显提高,表现为:接受放疗后,克隆形成能力提高,活性增强,凋亡比例减少,以及S期细胞比例增多,而G0/G1、G2/M期细胞比例减少(P<0.05)。应用外泌体抑制剂GW4869阻滞放疗抵抗细胞外泌体后,则有效逆转了受体细胞放疗抗性,上述干预效果消失。动物实验结果表明:X线照射后,与放疗敏感细胞外泌体干预组相比,经放疗抵抗细胞外泌体处理组,有效提高了受体细胞放疗抗性,致使肿瘤增殖加快,体积(P=0.031)及重量(P=0.001)显着提高。6.双荧光素酶报告证实了 lncRNA ENST00000462352 与 miRNA-424-5p 之间相互作用。PCR及western blot结果一致表明:在KYSE-30/R细胞中,相较于对照,过表达lncRNA ENST00000462352会降低miRNA-424-5p表达水平,而升高 CyclinD1、CyclinE1、pRb、E2F1 表达水平。干扰 lncRNA ENST00000462352 会升高 miRNA-424-5p 表达水平,而降低 CyclinD1、CyclinE1、pRb、E2F1表达水平。此外,相较于未照射细胞,接受放疗的细胞miR-424-5p均会不同程度升高,而CyclinD1、CyclinE1、pRb、E2F1表达水平则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首次阐明lncRNA ENST00000462352是食管癌放疗疗效新型预测标志物,并证实其在食管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创新性揭示外泌体转移lncRNA ENST00000462352参与调控食管癌辐射耐受能力传递;初步探讨了 lncRNA ENST00000462352通过miR-424-5p靶向调控细胞周期信号通路CyclinD1/E1-pRb-E2F1,进而影响食管癌放疗抵抗的潜在分子机制。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靶向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2 及 CyclinD1/E1-pRb-E2F1 信号通路的治疗或与放疗联合可能能够有效克服食管癌放疗抵抗性。第二节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联合多维组学数据构建食管癌放疗新型疗效预测模型在第一节中,我们证实了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在食管癌放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但客观来讲,其评估效能有限,更多兼具高灵敏度及特异度的新型标志物尚待发掘。肿瘤内在生物学特性,如增殖、坏死、出血和低氧等微观表型是影响放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最新证据表明,影像组学分析技术能够将传统医学图像处理为一组高维、定量特征,从而客观、准确量化上述表型,有望成为预测肿瘤疗效的新型标志物。然而,关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组学评估食管癌放疗效果的研究极其有限,预测价值仍待考量。此外,食管癌发生、发展具有复杂性以及异质性,考虑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多维信息之间密切联系、互为补充,将其整合应用或许能够极大提高对疗效评估效能,但仍需展开深入探索。目的:一方面,本研究拟证实CT影像组学在食管癌放疗效果预测中的价值;另一方面,基于前期研究,将与放疗疗效显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及其他临床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创新性开发多维组学数据放疗效果评价模型,有效提高疗效预测效价,进而指导临床医生对异质性食管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前瞻性入组86例就诊于我院接受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在治疗前诊断性胸部强化CT上勾画食管原发肿瘤病灶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interest,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为了减少操作者偏倚,先后进行两次勾画,间隔时间为2个月。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ICC)比较两次获取特征稳定性,选择ICC>0.8特征用于后续研究。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挑选出与放疗反应潜在联系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以形成影像组学标签。应用AUC评估影像组学标签对放疗疗效预测效能。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方法预判候选因素与放疗疗效的潜在联系。基于选择出的与放疗效果密切相关参数构建logistic逻辑分类器,并应用AUC评估模型预测性能。结果:总共提取了 850个CT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得到7个与放疗疗效密切相关参数,即:originalshapeMaximum2DDiameterColumn、originalglrlmShortRunLowGrayLevelEmphasis、waveletLHHglcmImc1、waveletHLHgldmLargeDependenceHighGrayLevelEmphasis、waveletHLHgldmSmall DependenceLowGrayLevelEmphasis、waveletHLHfirstorderTotalEnergy、waveletLLLfirstorderSkewness。使用上述指标拟合开发了评价放疗效果的影像组学标签,AUC达到了 0.807(95%CI 0.710-0.904)。单因素logistic结果表明:影像组学标签、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肿瘤分化程度、长度、TNM分期、血淋比、粒淋比和淋单比是放疗反应潜在预测标志物。多因素logistic结果发现:病灶长度(P=0.008,OR 0.129,95%CI 0.028-0.589)、外泌体 lncRNA ENST00000462352(P=0.047,OR 0.246,95%CI 0.061-0.981)及影像组学标签(P<0.001,OR 36.397,95%CI 4.935-268.428)是放疗疗效独立预测因子。综合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后,选取最优指标进行拟合,开发了 4种疗效预测logistic分类器,即:传统临床模型(肿瘤长度、TNM分期联合)、lncRNAENST00000462352模型(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肿瘤长度、粒淋比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标签、肿瘤长度联合)以及多维组学数据模型(影像组学标签、肿瘤长度、外泌体 lncRNAENST00000462352 联合),AUC 分别为0.726(95%CI 0.617-0.836)、0.847(95%CI 0.758-0.937)、0.880(95%CI 0.804-0.956)、0.894(95%CI 0.827-0.960)。相比于其他3种模型,将不同层面肿瘤信息充分整合开发的新型多维组学数据logistic分类器疗效评估能力最强,最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开发并证实CT影像组学标签是预测放疗疗效强有力的新型影像标志物。首次创新性整合影像组学标签、外泌体lncRNAENST00000462352、肿瘤长度、TNM分期以及粒淋比构建了智能个体化预测放疗反应logistic分类器。这些模型是早期识别食管癌放疗反应的精准、便捷工具,为有效改善疗效欠佳的临床治疗瓶颈提供重要技术支持。第二章 应用机器学习开发多维信息Nomogram模型和风险分类系统预测食管癌放化疗生存无法予以手术的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是首选的干预措施,但约一半患者出现局部肿瘤未控和复发,总体生存差强人意。尽早辨别复发或死亡高风险患者,对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或许能够获益。目前,TNM分期系统是评估肿瘤预后最常用方法。然而,仅仅依靠传统、单一的TNM分期策略评判预后存在片面性,也忽略了个体异质性,积极发掘新型多维预后标志物具有广阔研究前景。近年,影像组学在食管癌诊疗中的作用备受关注,为探寻预后标志物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但尚需对其转化应用价值充分论证。此外,考虑食管癌复杂生物学特质及异质性,有效集成多维信息,能够提高预后评估潜能。目的:本研究首先针对放疗期间动态变化CT影像组学特征在食管癌预后监测中的意义展开探讨,发掘高效预测生存的创新性影像标志物。其次,将与预后显着相关影像组学特征、临床病理参数及血液指标进行整合,构建多维信息集成Nomogram预后模型以及风险分类系统,旨在个体化、精准化预测生存以及有效区分不同预后风险人群,进而为改善生存提供针对性诊疗策略。方法:从两个医疗机构共计入组298例食管癌患者,分为训练组(n=168)和验证组(n=130)。以食管原发肿瘤病灶作为ROIs,从放疗定位及复位CT图像中提取了 850个影像组学特征,进一步评估了这组特征的动态变化。为了有效减少偏倚,在完成初始勾画后间隔2个月,随机选取30例患者再次勾画。基于两次勾画结果计算ICC,将ICC>0.8的稳健特征用于后续分析。使用LASSO算法,筛选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密切联系增量影像组学特征(delta radiomics feature,ΔRF),并用来构建OS、PFS相关影像组学标签。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OS、PFS潜在高危因素。基于多因素结果,将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特征和血液参数有效整合用于开发多维信息OS及PFS Nomogram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通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index,C index)、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临床应用价值。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比较Nomogram模型及传统临床模型预后监测效能。通过递归分割分析(recursive partition analysis,RPA)算法开发风险分类系统。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观测系统区分不同预后风险患者潜力。结果:筛选出8个与OS密切相关△RF,7个与PFS紧密联系ΔRF,并用来构建OS、PFS相关影像组学标签。我们发现:在训练组中,OS较长者的影像组学标签明显高于较短者(为0.29±0.34vs-0.17±0.36,P<0.001)。类似的,较长PFS者的影像组学标签也显着高于较短者(0.28±0.35 vs-0.07±0.26,P<0.001),上述结果在验证组中进一步被证实。总之,研究结论揭示影像组学标签与OS、PFS具有潜在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结果表明:分化程度、病变长度、TNM分期、治疗前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变化率、影像组学标签是OS、PFS(P<0.05)独立预测因子。应用机器学习整合上述因素构建了 OS及PFS Nomogram预测模型。在训练组中,该模型区分OS、PFS的C指数分别为0.951(95%CI0.922-0.981)、0.902(0.857-0.947),而在验证组中,C 指数分别为 0.917(95%CI 0.866-0.968)、0.922(0.873-0.972),证实了卓越辨识能力。校准曲线和DCA论证了Nomogram模型临床可行性和实用性。NRI证明了 Nomogram模型在预测OS、PFS方面均优于传统临床模型(NRI>0)。此外,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出风险分类系统能够有效划分不同预后状况人群(P<0.001)。结论:基于放疗期间动态变化ΔRF开发的影像组学标签是OS、PFS新型定量影像标志物。应用机器学习首次将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液指标整合,构建了精准个体化OS、PFSNomogram模型以及高效区分不同预后亚组的风险分类系统,为临床医生合理制定诊疗策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第三章 基于多模态组学数据构建智能Nomogram模型和风险分类系统预测食管癌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radiationpneumonitis,RP)是胸部放疗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事件,它不仅会有损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大幅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危害生命。既往研究揭示肺部剂量学参数和宿主特定临床因素是诱发RP高危因素,但仍存在争议,尚需开发新型标志物对其有效监测。目前,临床实践中对RP评估标准仍是定性且主观的,采用客观定量手段来识别RP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和必要性。近年,影像组学的发展为量化评估RP带来了曙光。更重要的是,将不同维度多模态数据整合分析,是提高RP预测效能最有前景方法。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评估CT动态影像组学参数表征放疗诱发肺部损伤的能力,观察多维影像信息集成的组学标签是否为监测严重急性放射性肺炎(severe acute radiation pneumonitis,SARP)新型定量图像标志物。另外,整合与SARP潜在相关多模态数据,即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因素、血液指标和剂量参数构建Nomogram模型及风险分类系统。基于这些简便且易操作的智能化工具,旨在个体化预测SARP发生,精准区分不同风险人群,进而针对异质性患者制定最合适的干预措施和随诊策略。方法:从两个独立医疗机构招募了 400名食管癌患者,分为训练组(n=200)和验证组(n=200)。从放疗定位及复位CT图像中分别提取了 850个肺部影像组学特征,并观察放疗期间这组特征的相对改变。随机选择40例患者在初始勾画后间隔2个月再次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这40例患者前后两次影像组学数据集计算ICC,获取ICC>0.8的稳健特征,用于后续分析。使用LASSO算法筛选预测SARP最具潜力ΔRF,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基于多因素分析,将与SARP密切相关的多模态数据,即: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特征、血液指标和剂量参数联合,开发Nomogram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通过C指数,校准曲线和DCA分别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用于评估该模型预测效能和实用价值。应用RPA算法生成SARP风险分类系统。结果:筛选得到24个ΔRF与SARP显着相关,进而用以开发出影像组学标签。无论在训练组还是验证组中,SARP患者影像组学标签均明显高于未发生SARP患者(0.02±1.06 vs-2.10±1.06,P<0.001;-0.34±1.02 vs-2.17±1.23,P<0.001),充分揭示出影像组学标签辨识SARP的高效性能。多因素回归明确了,影像组学标签(OR 196.366;95%CI29.934-1288.165;P<0.001)、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score,SGA;OR 11.107;95%CI 1.928-63.998;P=0.007;OR 30.869;95%CI 4.087-233.139,P=0.001)、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 score,PFS;OR6.921;95%CI 1.358-35.273;P=0.020)、肺部平均剂量(mean lung dose,MLD;OR 9.383;95%CI 2.176-40.463;P=0.003)和放疗期间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4 周变化率(the change ratio of 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at4 weeks during RT,Δ4w SⅡ;OR 16.437;95%CI 2.551-105.901;P=0.003)是SARP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多因素结果,整合多模态数据开发了预测SARP智能Nomogram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该模型C指数分别为0.975(95%CI 0.953-0.996)和 0.921(95%CI 0.876-0.966),完美展现了 SARP 辨识能力,而校准曲线和DCA则证实临床可行性和实用性。此外,风险分类系统在SARP不同亚群分层方面也具有卓越性能(P<0.001)。结论:首次证实CT影像组学标签是预测SARP新型非侵入性图像标志物。整合影像组学标签、临床病理特征、血液指标及剂量参数创新性构建多模态智能Nomogram模型及风险分类系统,旨在个体化、精准化预测SARP发生及有效区分不同风险等级人群,进而指导临床决策和提供咨询服务。

周宣彤[6](2021)在《1、miRNAs与食管癌放疗抵抗 2、TNFa-FOXC2通过调节FA2H介导的脂代谢促进食管癌转移》文中研究指明食管癌作为高发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约90%为食管鳞癌,且五年总生存不足25%。由于部分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处于局部晚期,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新辅助放化疗,手术+辅助化疗及同步放化疗或放疗。但肿瘤细胞放疗抵抗的发生往往会削弱放疗疗效,而放疗剂量的增大也会导致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放疗抵抗仍然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迫切需要寻找预测放疗疗效的特异性标志物及靶向递送系统,从而改善放疗疗效,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液体活检具有迅速、损伤小等优点,可用于肿瘤早期筛查,动态监测疗效及预测肿瘤复发;循环细胞游离microRNAs(miRNAs)和循环外泌体都是液体活检分析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miRNAs参与DNA损伤反应且miRNAs表达具有肿瘤组织及病理类型特异性。为了确定与食管癌放疗抵抗相关的miRNAs,我们模拟临床治疗方案,采用低剂量累计照射的方式成功建立食管癌耐放射细胞模型;借助miRNAs芯片表达谱分析,确定一系列差异表达的miRNAs(GSE124784),并发现其中多个miRNAs可以分泌到血液,其中miR-339-5p(miR339)、miR-181a-2-3p(miR181a)在食管癌耐放射细胞中显着下调,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为了确定miR339、miR181a是否与食管癌放疗疗效及预后相关,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食管癌患者血液标本中miR339和miR181a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对放疗更为敏感,且miR339高表达的食管癌患者预后更好。在组织中,miR339在T3/T4期患者中的表达明显低于T1/T2期患者,且miR339低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MiRNAs已逐步成为新型药物研发的热点,但药物的靶向递送是限制miRNA药物研发的瓶颈。因此,我们设计了多重增敏的纳米系统GDY-CeO2-miR181a-PEG-iRGD(nano-miR181a)来增加miR181a的稳定性;借助iRGD修饰纳米颗粒实现靶向递送miR181a到达肿瘤组织;GDY-CeO2纳米颗粒可以改善肿瘤组织乏氧,促进DNA损伤,增强食管癌放疗疗效。在食管癌皮下移植瘤和PDX模型中,nano-miR181a可以增强放疗疗效,抑制肿瘤的生长。最后,我们深入阐述了 miR181a促进放疗敏感性的机制,通过软件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发现,miR181a可以通过抑制下游靶基因RAD17表达,促进DNA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进而影响放疗敏感性。综上所述,针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我们从食管癌疗效预测和提高放疗疗效两方面探讨了 miRNAs在食管癌放疗中的作用及机制;发现miR339和miR181a可以预测食管癌放疗疗效及预后,有望作为放疗疗效预测的标志物,实现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Nano-miR181a递送系统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模式。肿瘤转移和代谢重编程是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肿瘤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肿瘤的转移。由于食管癌具有治疗耐受、局灶复发或远端转移的特性,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就己发生远端转移。因此,针对转移性食管癌,了解其转移能力增强的机制,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代谢重编程,尤其是脂代谢的改变,可以显着影响肿瘤的进展。脂代谢不但与能量代谢和胞膜构成相关,还可以作为重要信号传导分子,改变细胞信号通路以及基因表达模式。已有诸多研究表明脂代谢作为抑制肿瘤转移的新研究靶点,对新的抗转移药物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肺是食管癌转移的主要靶器官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免疫缺陷小鼠筛选得到了具有高肺转移能力的细胞亚群(K30LM3、K450LM2)。通过对高转移细胞系和亲本细胞系进行转录组水平的测序(RNA-seq)分析,发现高转移细胞系的形成与细胞粘附能力降低、运动和迁移能力增强以及代谢相关通路的改变密切相关。目前对食管癌代谢与转移之间的相关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因此,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中代谢相关的基因进行功能筛选后,选择FA2H(Fatty acid 2-hydroxylase)作为后续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了FA2H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转移,随后根据实验结果推测FA2H很可能受转录激活因子的调控。因此,我们对差异表达基因中转录相关的基因逐一进行功能验证,找到了在高转移细胞系中也显着高表达的转录因子相关基因F0XC2(ForkheadboxC2),且FOXC2与FA2H的启动子区有预测的结合位点。ChIP实验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了FOXC2可以通过与FA2H启动子区的结合来促进FA2H的表达。通过回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F0XC2可以通过促进FA2H的表达进而促进食管癌细胞的转移。在临床标本中,FOXC2和FA2H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二者呈正相关。由于RNA-seq结果显示高转移细胞系中有细胞因子TNFct相关基因的富集,因此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细胞因子TNFa在肿瘤高转移细胞系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发现TNFa可以促进F0XC2和FA2H表达的增加进而促进食管癌细胞转移。由于FA2H作为一种能编码催化2-羟基脂肪酸合成的基因,在鞘脂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宄在食管癌中,FA2H是如何通过影响代谢途径进而影响食管癌细胞转移,我们对稳定敲降FA2H的K30LM3细胞和对照细胞进行脂质组学分析,通过分析在敲降FA2H前后K30LM3细胞中各类脂质分子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来初步探究FA2H对脂代谢的影响。我们发现神经酰胺类分子Cer(dl8:0/24:0)和Cer(dl8:0/24:1)的含量在敲降FA2H后显着升高,且Cer(dl8:0/24:0)和Cer(dl8:0/24:1)的加入不但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转移,还可以逆转TNFot促转移的效果。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TNFct可以通过促进转录因子FOXC2和与FOXC2直接互作的FA2H的表达来促进转移。而FA2H作为鞘脂类代谢中的重要分子,可以通过抑制神经酰胺类分子Cer(dl8:0/24:0)和Cer(dl8:0/24:1)的含量来促进转移。更为重要的是,Cer(dl8:0/24:0)和Cer(dl8:0/24:1)的加入可用于抑制食管癌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卫军[7](2021)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食管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研究一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诊断食管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癌能谱CT多参数特征的分析,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术前评估食管鳞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胃镜或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癌的病人62例,术前均行能谱CT胸部加上腹部平扫及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传至AW4.7工作站,使用GSI Protocols general软件分析,分别获得单能量图、能谱曲线、基物质图,测量病变处不同单能量下的CT值、碘浓度、水浓度,重新绘制能谱曲线,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K和标准化碘浓度NIC。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按不同分化程度分成两组,即高中分化食管鳞癌组和低分化食管鳞癌组,对两组间的上述能谱参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碘浓度和标准化碘浓度NIC在不同分化程度食管鳞癌鉴别诊断中的效能进行评估,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结果:62例食管鳞癌病人中,高中分化组35例,低分化组27例。一般定性、定量参数特征:两组不同分化程度食管鳞癌的发病部位、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能谱CT多参数特征:在动脉期40至70千电子伏下和在静脉期40至100千电子伏下,两组食管鳞癌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等水平下低分化组的CT值要高于高中分化组;而在动脉期80至140千电子伏下和在静脉期110至140千电子伏下,两组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食管鳞癌动、静脉双期的能谱曲线均呈下降趋势,且低分化组食管鳞癌位居上面,高中分化组食管鳞癌位于其下面。动脉期时横坐标X线能量(ke V)在40至70范围下和静脉期时X线能量(ke V)在40至100范围下两组对应的纵坐标CT值差异较明显;而动脉期时横坐标X线能量(ke V)在80至140范围下和静脉期时在110至140范围下两组曲线趋于接近。动脉期和静脉期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食管鳞癌间的基物质浓度(IC和NIC)及斜率K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鳞癌间的水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基物质浓度(IC和NIC)和静脉期基物质浓度(IC和NIC)诊断食管鳞癌分化程度的AUC分别为0.66、0.75和0.69、0.78。当动脉期基物质浓度(IC和NIC)的阈值分别等于15.78mg/m L和0.36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79%和70%、84%;当静脉期基物质浓度(IC和NIC)的阈值分别等于23.15mg/m L和0.59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6%、88%和75%、80%;动、静脉期NIC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动、静脉期IC。结论: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不同,其对应的能谱CT多参数特征也不相同,能谱CT多参数成像能够为术前评估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提供影像学依据。研究二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诊断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8例经内镜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病人,术前均接受能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测量纵隔内淋巴结短径、动脉期70 ke V下的CT值(CT70 ke V)、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并且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48例食管鳞癌病人中,食管癌手术及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16例。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认转移淋巴结79枚,其中高、中、低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分别为14枚、27枚和38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2枚,能谱CT成像诊断淋巴结转移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 V、动静脉期NIC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低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 V、动静脉期NIC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CT70 ke V、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和88%。结论: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淋巴结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食管癌的N分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苗传望[8](2021)在《胃食管交界处癌中RICTOR和食管癌中VAV2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临床效果不佳、预后差。目前,通过整合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胃食管交界处癌遗传学特征,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有效治疗靶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前期对89例胃食管交界处癌患者癌与配对正常组织样本的测序数据,分析发现了 124个拷贝数扩增并高表达的基因。随后通过基于siRNA文库的高通量筛选鉴定出影响肿瘤增殖能力最显着的基因RICTOR做进一步功能与机制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siRNA文库筛选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对124个候选基因进行功能筛选,分析并鉴定出影响胃食管交界处癌恶性表型最显着的癌基因。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免疫印迹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表达情况。利用CRISPR SAM基因编辑技术以及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目的基因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细胞系,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目的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肿瘤增殖、迁移、克隆形成、免疫印迹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探索目的基因的功能机制。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目的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并发现潜在的下游分子及通路。结果:本研究鉴定发现RICTOR是促进肿瘤增殖最显着的癌基因。RICTOR在多种肿瘤中拷贝数扩增并显着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高表达患者预后更差。体内体外实验发现RICTOR过表达显着促进肿瘤的增殖、迁移及克隆形成能力。RICTOR过表达可通过mTORC2信号通路磷酸化激活p-AKT308、p-AKT473进而促进肿瘤的恶性表型。RICTOR抑制剂JR-AB2-011在体内体外均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并且基因高表达对抑制剂更敏感。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进一步描绘了RICTOR参与的生物功能并鉴定出p-EGFR s1166等下游磷酸化位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RICTOR拷贝数扩增和高表达促进mTORC2通路磷酸化激活AKT,进而促进肿瘤的恶性表型。RICTOR抑制剂JR-AB2-011在体内体外均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并且RICTOR高表达对抑制剂更敏感。因此,靶向或抑制RICTOR及其下游通路有望成为胃食管交界处癌个体化治疗靶点。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以放射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其标准治疗方案。但是由于食管癌放疗抵抗,多数患者并未明显疗效获益。此外,相同病理类型和分期的不同个体放疗疗效及预后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探寻食管癌放疗抵抗的生物标记物,准确地预测和评估放疗敏感性从而及时调整放射剂量和治疗计划,是实现食管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重要手段。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食管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DX)小鼠模型。利用PDX小鼠模型评价患者的放疗疗效差异,结合测序数据,分析发现放疗抵抗相关的基因。通过整合食管癌拷贝数测序数据,鉴定发现有价值的并且与放疗抵抗相关基因进一步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及免疫组化,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在放疗抵抗与敏感患者中的表达差异。通过构建目的基因的敲除和过表达食管癌细胞系,使用克隆形成、极限稀释和彗星实验等技术研究目的基因在放疗抵抗中的功能和机制。最后通过收集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验证目的基因在放疗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分析发现1369个基因在放疗抵抗PDX小鼠模型中高表达。通过整合94例食管癌拷贝数扩增高表达数据,鉴定出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VAV2值得进一步研究。功能上,VAV2高表达与放射抵抗相关,敲降VAV2放射敏感性增加。机制上,VAV2影响放疗疗效可能是通过DNA损伤修复介导。最后,31例食管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及临床数据分析发现,VAV2可以作为放疗抵抗的生物标记物预测食管癌患者近期疗效,肿瘤组织中VAV2高表达的患者放疗疗效更差。体外基因功能实验发现,VAV2是食管癌中重要的癌基因,影响肿瘤的恶性表型,VAV2高表达显着促进食管癌的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能力。结论:VAV2作为扩增高表达的癌基因,影响DNA损伤修复,介导食管癌放射抵抗。其可成为放疗抵抗的生物标记物预测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靶向或抑制该分子可能实现放疗增敏及抗肿瘤的双重效果,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治疗靶点,为肿瘤个体化疗效预测及靶向治疗带来新的方向,值得进一步研究。

吴忠冰[9](2021)在《基于“甘润濡养”法探讨启膈方在食管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生存率长期低于20%。食管癌的高度侵袭性与转移往往与预后不良相关。根据病理类型分类: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病理类型为食管腺癌,但是包括中国华北地区在内的“食管癌亚洲地带”主要的病理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尽管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不断进步,但是仍不能很好地解决食管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系统调控的特点,这对于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团队通过查阅古籍和临床经验总结,提出食管癌的核心病机为“胃脘干槁”,据此确定“甘润濡养”的治疗法则。启膈方(Qigefang,QGF)是李晶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清代名医程钟龄所着《医学心悟》中启膈散,加减化裁创制而成,是现在广泛用于食管癌治疗的中草药复合物。在大量的临床应用中发现QGF对延缓食管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效果显着,并且极少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4NQO诱导C57小鼠构建原位食管癌发生和发展的模型,分析启膈方在小鼠食管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人源食管癌细胞KYSE150通过尾静脉注射于裸鼠体内,构建小鼠食管癌肺转移模型,并探讨启膈方对食管癌细胞迁移、侵袭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启膈方对裸鼠食管癌肺转移瘤生长情况的影响;第三部分鼠源前胃癌细胞MFC通过皮下注射于615小鼠,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肺转移模型,探讨启膈方在食管癌细胞脱离肿瘤灶,突破基底膜,进入血液循环,定植于肺部的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的研究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为进一步的药物研发与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启膈方对4NQO诱导C57小鼠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目的:探讨QGF对4NQO诱导C57小鼠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作用,以及Gas6、Axl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方法:通过诱癌剂4NQO诱导C57小鼠食管癌发生和发展,将所有实验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4NQO诱癌组和4NQO/QGF组,对照组第1-32周给予饮用水;4NQO诱癌组在1-16周给予浓度为0.1mg/ml的4NQO溶液,16-32周给予饮用水;4NQO/QGF组在1-16周给予4NQO溶液同时加入QGF溶液(浓度3913mg/kg/只/天),16-32周继续给予QGF溶液,实验总共持续32周。通过肉眼观察分析小鼠食管大体改变、H&E染色检测小鼠食管病理情况,计算小鼠食管癌发生率,并分析小鼠食管病理改变的进展规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食管组织Ki67、MMP-9、Gas6、Axl蛋白表达;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小鼠生存率。结果:1.随着诱癌时间延长,小鼠食管逐渐增粗,表面凹凸不平,出现大小不等小结节。2.H&E检测小鼠食管病理改变,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鳞状细胞癌。QGF将小鼠食管癌的发生率从50%降低到25.9%(P<0.01),并将重度异型增生和食管癌的合并发生率从78.1%降低到64.9%(P<0.01)。3.随着小鼠食管组织病理改变恶性程度增加,Ki67和MMP-9蛋白的表达也相应增加(P<0.001),Gas6和Axl在小鼠食管病理改变中展现出同样趋势(P<0.001),且Ki67、MMP-9、Gas6、Axl表达与病理恶性程度呈正相关。4.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4NQO/QGF组小鼠与单纯4NQO诱导组相比,小鼠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小结:1.QGF能够延缓4NQO诱导小鼠食管癌发生和发展进程,降低重度异型增生与食管癌发生率。2.Gas6和Axl在小鼠食管癌形成过程中进行性增高,Gas6和Axl可能与小鼠食管肿瘤发生、发展相关。3.QGF能够提高4NQO诱导小鼠的生存率。4.QGF可能通过调节Gas6和Axl蛋白抑制4NQO诱导小鼠食管癌发生与发展,并提高小鼠的生存率。第二部分 启膈方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150迁移与侵袭以及肺转移的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讨QGF对食管癌细胞KYSE150迁移、侵袭和运动的作用;探讨QGF对裸鼠食管癌细胞肺转移的影响,以及对Gas6、Axl及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CCK-8实验分析KYSE150细胞存活率;通过划痕实验、活细胞工作站、侵袭实验分析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迹检测Gas6、Axl、NF-κB、MMP-9在食管癌细胞的定位及表达,进一步探讨QGF通过调控Gas6/Axl在食管细胞迁移、运动与侵袭中的作用。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小鼠食管癌肺转移瘤荧光强度,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观察小鼠肺转移瘤数目及面积,免疫印迹检测肺转移瘤Gas6、Axl、NF-κB、MMP-9蛋白表达。结果:1.CCk-8实验,QGF处理KYSE150细胞24 h后,结果显示,400μg/ml呈现出细胞毒性作用,当浓度低于200μg/ml时,细胞存活率未受到明显抑制;进而用QGF(200μg/ml)培养KYSE150细胞48h,结果显示,24h内细胞增殖未受到明显抑制。2.QGF干预KYSE150细胞24小时,与对照组相比,划痕实验结果显示:QGF处理明显抑制了细胞向空白划痕区域的迁移速度(P<0.01);活细胞工作站实验结果显示,QGF干预的KYSE150细胞移动速度显着降低(P<0.01),KYSE150细胞有效移动距离显着缩短(P<0.01);侵袭实验结果显示,QGF干预的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3.免疫荧光法与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GF(200μg/ml)干预后KYSE150细胞的Gas6和Axl表达位置未见明显变化,但相对应位置荧光强度降低,Gas6和Axl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4.免疫荧光法与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GF(200μg/ml)干预后KYSE150细胞的P-NF-κB和MMP-9表达位置未见明显变化,但相对应位置荧光强度降低。P-NF-κB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5.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肺转移瘤荧光强度和面积。第8周(8/12)只小鼠肺部出现明显荧光信号,第10周QGF组与对照组小鼠肺部全部出现明显荧光信号,可见QGF组荧光强度低于control组(P<0.05),第12周成像时可见启膈方组荧光强度显着低于control组(P<0.01)。6.肉眼观察小鼠肺组织,发现实验组裸鼠的结节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检测肿瘤区域占肺组织的面积,发现实验组肺结节面积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7.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QGF可下调小鼠肺转移瘤中Gas6、Axl、P-NF-κB、MMP-9蛋白的表达(P<0.05)。小结:1.QGF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150的迁移和侵袭。2.在食管癌细胞KYSE150中Gas6和Axl高表达,QGF通过调控Gas6和Axl及下游蛋白表达,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3.QGF抑制裸鼠食管癌细胞KYSE150肺转移瘤生长。4.QGF可能通过调控Gas6和Axl及下游蛋白表达,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150裸鼠肺转移瘤生长。第三部分 启膈方抑制615小鼠皮下移植瘤肺转移的研究目的:观察QGF对615小鼠皮下移植瘤细胞肺转移的影响,以及QGF对肿瘤组织中Gas6、Axl、NF-κB、MMP-9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鼠源前胃癌细胞株MFC皮下注射建立615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接种成功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QGF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QGF溶液灌胃。每3日测量皮下移植瘤体积和肿瘤重量;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皮下移植瘤病理及MMP-9表达;免疫印迹检测小鼠皮下移植瘤中Gas6、Axl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大体观察及H&E染色检测皮下移植瘤肺转移情况。结果:1.测量小鼠皮下移植瘤体积与体重,结果显示:QGF组小鼠肿瘤体积及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MMP-9表达阳性的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细胞质染色,QGF能显着降低小鼠皮下移植瘤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P<0.01)。3.免疫印迹实验果显示:QGF组小鼠肺转移瘤中Gas6、Axl、P-NF-κB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4.肉眼观察小鼠肺组织,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肺转移结节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组织H&E染色,分析肺部转移瘤区域面积,结果显示:实验组转移瘤区域所占面积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小结:1.QGF通过抑制前胃癌细胞MFC脱离肿瘤病灶,减少肺转移的发生。2.QGF可能通过调节Gas6、Axl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从而抑制前胃癌细胞MFC侵袭和转移。结论:1.Gas6和Axl在4NQO诱导小鼠食管癌进程中的表达及活性显着增加,并且Gas6和Axl的表达与肿瘤标志物Ki67、MMP-9值呈正相关性。2.QGF可能调控Gas6与Axl抑制小鼠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能够提高4NQO诱导小鼠的生存率。3.QGF通过调控Gas6、Axl及相关蛋白影响食管癌细胞KYSE150迁移、侵袭和运动。并抑制裸鼠中食管癌细胞肺转移瘤的进展4.QGF通过调控Gas6、Axl及相关蛋白抑制裸鼠中食管癌肺转移瘤的生长。5.QGF能够调控Gas6、Axl及相关蛋白,抑制615小鼠皮下移植瘤中癌细胞脱离原发灶,抑制肺转移。6.Gas6和Axl很可能是食管癌治疗的联合作用靶点,QGF通过调控Gas6、Axl抑制食管癌侵袭和转移,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刘伟玲[10](2021)在《VAV2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介导放疗抵抗》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以放射治疗为基础的治疗手段是目前多种癌症的主要治疗策略,但由于临床上放射治疗的抵抗,导致其疗效欠佳,然而目前放射治疗抵抗的机制尚不清楚。食管鳞癌是我国特色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本文以食管鳞癌作为研究模型,通过构建人源性肿瘤移植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原代细胞及放射治疗抵抗的细胞系,整合我们实验室前期发现的扩增且在肿瘤组织中相比癌旁组织显着高表达的149个基因,最终筛选出鸟苷酸交换因子VAV2是潜在影响放疗敏感性的驱动基因。本研究旨在通过PDX模型寻找潜在影响放疗敏感性的驱动基因,运用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在食管鳞癌中导致放疗抵抗的机制,从而为食管鳞癌提供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运用细胞活力检测、克隆形成及极限稀释法等方法在VAV2稳定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系或在原代细胞进行VAV2的干扰后,验证VAV2对放射的敏感性。对食管鳞癌细胞系照射不同的电离辐射(irradiation,IR)剂量在相同时间点或照射同一 IR剂量在不同时间点收取蛋白,通过免疫印迹实验验证VAV2的表达变化,证实其在DNA损伤反应中的作用。构建放疗抵抗的细胞系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VAV2的表达,分析其在放射抵抗中的改变。通过对VAV2稳定过表达或敲除的细胞系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分析VAV2所调控的通路。通过DNA损伤的标志物γ-H2AX进行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在IR后分析VAV2对DNA损伤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分析VAV2相互作用的蛋白,蛋白质组学分析VAV2潜在调控的靶蛋白,在体外和体内实验用药物处理,分析对药物的敏感性。在我们的食管鳞癌样本中或TCGA的不同肿瘤中,通过分析VAV2与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预后,分析VAV2对临床放射治疗的指导价值。结果:我们证实了VAV2是潜在影响放疗抵抗的驱动基因,过表达VAV2降低了放射的敏感性,敲除VAV2后放射敏感性增强。VAV2随着电离辐射的剂量增强,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并且在同一剂量照射后随着时间的延长VAV2蛋白水平也逐渐增加,而γ-H2AX逐渐减低。在放射抵抗的细胞系中,VAV2的mRNA和蛋白水平都显着上调。在VAV2稳定过表达的细胞系,GSEA富集发现G2M、DNA修复通路上调,VAV2敲除后G2M、DNA修复通路下调。质谱检测发现VAV2与Ku70/Ku80结合,细胞内免疫荧光共定位或组织的多重免疫荧光证实VAV2与Ku70/80存在细胞内的共定位。蛋白质组学发现STAT1在VAV2过表达后上调,VAV2敲除后下调。在体内和体外实验应用STAT1的抑制剂氟达拉滨和IR处理,发现在VAV2高表达的细胞系中氟达拉滨能显着增加对放射的敏感性。在我们食管鳞癌及整合TCGA 20多个癌种的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中,VAV2能显着指导临床患者放疗的预后。结论:VAV2在食管鳞癌的原发性抵抗和继发性抵抗中发挥重要作用。VAV2通过结合Ku70/Ku80复合体调控了非同源末端修复通路,影响了放疗敏感性。VAV2过表达上调了 STAT1信号通路,而STAT1抑制剂氟达拉滨显着增强了放疗敏感性。VAV2在绝大多数的肿瘤中显着高表达,并且与放射治疗后的预后差有关,靶向VAV2-STAT1能够显着增加对放射的敏感性,可以作为改善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Radiological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diological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论文提纲范文)

(2)食管癌影像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影像组学
    1.影像组学概念和特征
    2.ROI勾画
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应用
    1.CT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2.PET/CT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应用
    3.MRI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放射基因组学
总结和展望

(3)MRI-DWI对食管癌放疗患者预后的评价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MRI-DWI检查
        1.3.2 放疗
        1.3.3 表面弥散系数(ADC)值测量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2.2 缓解与未缓解组ADC值及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
    2.2 复发与未复发组ADC值与食管癌病变长度比较
3 讨论

(4)99mTc-3PRGD2 SPECT显像与薄层CT显像术前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价值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影像学技术在食管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及进展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 ~(99m)Tc-3PRGD_2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3.4 ~(99m)Tc-3PRGD_2断层显像
    3.5 ~(99m)Tc-3PRGD_2断层显像图像处理及分析
    3.6 薄层CT图像判读
    3.7 外科手术治疗
    3.8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病理结果
    4.2 ~(99m)Tc-3PRGD_2SPECT显像和薄层CT显像结果的比较
        4.2.1 基于每个淋巴结的~(99m)Tc-3PRGD_2SPECT显像和薄层CT的比较
        4.2.2 基于每位患者的~(99m)Tc-3PRGD_2SPECT显像和薄层CT的比较
        4.2.3 ~(99m)Tc-3PRGD_2SPECT显像与薄层CT按区域评价淋巴结的结果比较
    4.3 ~(99m)Tc-3PRGD_2SPECT显像与薄层CT术前评价淋巴结分期的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机器学习整合多维组学数据指导食管癌精准放疗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介导食管癌放疗抵抗及其联合组学数据构建放疗新型疗效预测模型
    第一节 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在食管癌放疗抵抗能力传递中的作用及机制
        前言
        第一目 食管癌放疗抵抗相关外泌体lncRNAs筛选与验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目 LncRNA ENST00000462352促进食管癌放疗抵抗性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三目 外泌体转移lncRNA ENST00000462352介导食管癌辐射耐受能力传递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四目 LncRNA ENST00000462352通过miR-424-5p靶向调控CyclinD1/E1-pRb-E2F1信号通路影响食管癌放疗抵抗性的初步机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外泌体lncRNA ENST00000462352联合多维组学数据构建食管癌放疗新型疗效预测模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应用机器学习开发多维信息Nomogram模型和风险分类系统预测食管癌放化疗生存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多模态组学数据构建智能Nomogram模型和风险分类系统预测食管癌放射性肺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6)1、miRNAs与食管癌放疗抵抗 2、TNFa-FOXC2通过调节FA2H介导的脂代谢促进食管癌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miRNAs与食管癌放疗抵抗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TNFα-FOXC2通过调节FA2H介导的脂代谢促进食管癌转移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脂代谢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食管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一 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诊断食管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诊断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病例原始图片资料
附录C.个人简历
附录D.综述 能谱CT成像在食管癌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8)胃食管交界处癌中RICTOR和食管癌中VAV2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结果
    讨论
    材料与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结果
    讨论
    材料与方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食管癌动物模型研究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于“甘润濡养”法探讨启膈方在食管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启膈方对4NQO诱导C57小鼠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启膈方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150迁移与侵袭以及肺转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启膈方抑制615小鼠皮下移植瘤肺转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VAV2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介导放疗抵抗(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结果
讨论
材料和方法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食管癌放疗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Radiological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病理标本探索MRI T2WI-TSE-BLADE序列精确勾画食管癌大体体积的价值[J]. 葛红,王楠.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07)
  • [2]食管癌影像组学研究[J]. 彭慧,冯峰. 放射学实践, 2021(06)
  • [3]MRI-DWI对食管癌放疗患者预后的评价效果[J]. 张新存. 当代医学, 2021(16)
  • [4]99mTc-3PRGD2 SPECT显像与薄层CT显像术前评估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价值的对比研究[D]. 吕宁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5]基于机器学习整合多维组学数据指导食管癌精准放疗的应用基础研究[D]. 王璐. 山东大学, 2021(10)
  • [6]1、miRNAs与食管癌放疗抵抗 2、TNFa-FOXC2通过调节FA2H介导的脂代谢促进食管癌转移[D]. 周宣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能谱CT多参数成像在食管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D]. 卫军.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8]胃食管交界处癌中RICTOR和食管癌中VAV2的功能研究[D]. 苗传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9]基于“甘润濡养”法探讨启膈方在食管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作用[D]. 吴忠冰.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VAV2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介导放疗抵抗[D]. 刘伟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标签:;  ;  ;  ;  ;  

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成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